脑卒中康复范文

时间:2023-04-10 13:3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脑卒中康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脑卒中康复

篇1

脑血管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人们对它的认知程度却非常有限。据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38%的人不知道脑卒中发生在什么部位,92%的人不知道什么是一过性脑缺血发作,91%的人不知道突然出现平衡障碍、共济失调(运动笨拙和动作不协调)是脑卒中的危险信号。目前我国虽然没有进行统计,但人们对脑卒中的了解甚少,使我们在临床康复医疗工作中遇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多数患者错过了最佳康复期

许多人认为,脑卒中病人住进医院,吃上药、输上液就万事大吉了。他们不知道脑卒中的康复应该从疾病发生之时就开始,与药物治疗是同步的。在我们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大多是患病3个月后才来就诊的,均不同程度地留有难以逆转的后遗症。丹麦曾有学者对1197例在急性期就开展康复训练的中风患者的一项实验结果表明,95%的病人患病6个月后功能得以恢复,80%的病人在发病6周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另有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如在1个月内开始康复训练,其功能达到生活自理者平均只需86天;而1个月后才开始康复训练,则需要100天以上,有时效果还不满意。一项由国内十几家医院共同参与的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的初步结论表明: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开展得越早,功能恢复得越好,足下垂、肩关节半脱位等合并症也越少。

患者需要正确的康复指导

脑卒中好发于老年人,发病后家人出于对老人的孝心而给予周到的照料,不让病人参与一些生活自理活动。其实,长期卧床静养,不但影响偏瘫肢体运动的功能恢复,而且还易导致肌肉和神经的继发改变,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给康复带来困难。这在医学上称为“废用综合征”。另一种情况是,一味强调积极训练,缺乏康复专业人员的指导,训练方法不科学,而引起“误用综合征”。例如,脑卒中病人常常是上肢屈肌张力高,甚至处于痉挛状态(手指、手臂向内屈曲,不能伸直),但有些病人由于不懂康复知识,在本应锻炼手和臂的伸展功能时,却使用一种练握力用的”橡胶圈”拼命地练手的握力或用各种方法练习拉力,结果是强化了屈肌,手指和肘关节越练越伸不直,长时间锻炼的后果是加重了手和臂的功能障碍,纠正起来很费劲。

因此,普及脑卒中康复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早期康复对保证脑卒中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一直围绕着恢复躯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进行。1996年在美国心脏病学会脑卒中预防和康复专题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应包括6个方面:

1.预防,早发现,及时处理合并症。

2. 最大限度地训练生活自理能力。

3.提高病人和家庭的社会适应性。

4.鼓励病人重返社区,预防继发性残疾。

5.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6.预防脑卒中的复发以及与脑卒中复发有关的疾病。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有赖于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与肢体神经通道之间的促通,这种通道的建立只有对肢体不断进行有效的刺激才能完成。因此,脑卒中患者应早期进行康复运动锻炼,只要病情稳定(一般在发病后3~5天),就应开始康复锻炼活动。

篇2

摘要: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极大,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和高血压患者的增多,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上升的趋向。因此,治疗及护理极为重要。而护理(良姿位摆放及被动变换),是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护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预后有着重大影响,护理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及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及肌萎缩。

1临床资料

对我科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护理,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脑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梗塞46例;其中女12例,男38例,年龄52~88岁,平均为72岁;发病4~6h或半周内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住院平均天数48d。

2护理

2.1仰卧位

2.1.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可抬高床头15~30°,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患肢由于长期卧床,局部受压,或因久病气血两虚,血行不畅,或因大便浸渍,很轻易发生褥疮。故应做好褥疮的预防,要经常变换,每2~3h翻身一次,翻身时应注重勿使头部屈曲及过伸,在骨突处用红花酒精按摩,并用气圈、海绵垫托扶,防止因压迫出现血瘀,而发生褥疮,要经常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当患者出现抽搐时,应立即使其平卧,头转向一侧,解开衣领,予氧气吸入,注重保持呼吸道畅通,发作时痰不易咳出,可轻拍背部,帮助咳出,或用吸痰器将咽部痰液吸净,为防止患者咬伤口舌,可用裹纱布的牙垫或压舌板垫入上下臼齿之间,医护人员应守护在患者身旁,防止碰伤、坠床。

2.1.2脑卒中恢复期重点是防止肢体痉挛及软瘫。患者仰卧位时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较强,可加重异常痉挛模式,所以要尽量缩短仰卧位的时间。头偏向患侧为宜;将肩甲置于外展、上旋位,下垫一小枕;肩关节置于外旋、外展位,腕、肘伸直,腋下可置一大枕头防上肢内收,肘后上方可垫一卷垫以保持肱三头肌腱受到一定压力刺激,前臂置于旋后或中立位,手指伸展或微屈,拇指外展,手心可握一毛巾卷或半球状物以防止手指屈曲。但在痉挛期要避免抓握硬质物体以防刺激掌心引起抓握反射。髋侧后外侧部放一适当枕头,以避免骨盆向后倾斜,并防止大腿处于外展、外旋位,使髋关节微屈、内旋;窝后上方可放一小枕,使膝关节略屈,并避免小腿受压防止足屈加重;软瘫期仰卧时膝关节屈曲15°,平卧时可用护架支持被褥,防止压迫足背,预防足下垂[1]。发病两周以后,患者病情逐于稳定,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逐渐恢复,痉挛出现,可能有联合反应。此期在被动活动肢体的同时,要加强运用按摩方法,主要是穴位按摩摘要:患者取仰卧位,用揉法自患侧上臂内侧至前臂进行治疗,接着按揉迟泽、曲池、手三里、谷穴等穴位。继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揉、按摩的方法,同时配合患肢的肩、肘、腕关节的活动,手指可配合捻法。再用揉法功能于患侧下肢前外侧三阳经,接着运用拿法,以中部及膝部四周为重点,最后用搓法由上而下功能数次(天天一次,时间为20min),同时配合髋、膝、踝关节的被动活动。为了缓解患者肌肉痉挛,促进经络气血运行,达到治愈的目的,使用通电针刺法摘要:常规取穴,标准深度,患者仰卧位,进针2.5~3寸,以局部有酸胀感或麻感为度,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肢体有细微振颤为度(1.5~2.5A)每次持续刺激30min,天天1次,20d为一个疗程。

2.2患侧卧位摘要:最重要的卧位,可使瘫侧关节早期受到一定压力,增加本体感觉输入,有利于缓解痉挛、抑制痉挛模式。指导患者患侧在下,健侧在上。患侧上肢前伸时肩部向前,上臂前伸以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健卧下肢屈髋屈膝,患侧髋关节微后伸,膝关节屈曲。健腿可放在患腿前面,自然屈髋屈膝,下面放一大枕头,这种可以使患髋伸直,而其它时患髋总是屈曲的,久之易使髋后伸受限。

2.3健侧卧位摘要: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可将一枕头平放于胸前,使患侧肩部前伸,上臂伸展放于枕上,注重勿内旋,肘关节尽量伸展或微屈,手指伸直,注重勿屈指、垂腕。患者腿下亦放一枕头,使髋部处于内旋、屈曲位,膝自然屈曲,踝尽量背屈,头下可不放枕头或低枕为宜,目的是使躯干向健侧伸展,抑制紧张性颈反射。

2.4半俯卧位摘要:采用俯卧位可以预防髋、膝屈曲,避免挛缩。患者侧身体伏卧于一长枕上,头偏患侧,患侧上肢呈上举位,肩关节呈前屈、外展位,肘关节轻屈,腕关节微背屈,各指微屈,患侧髋、膝关节轻屈,踝关节保持中立位。此外视病情尚可以将上述稍加变更,变为健侧半仰卧位,患侧半仰卧位,俯卧位,上下肢各关节放置原则不变。

2.5坐位摘要:从康复的角度出发,假如患者发病时没有意识障碍、或者意识障碍极轻、生命体征稳定,从发病的2~3d起就可以开始进行坐位练习。开始时,可以利用折叠病床,取半坐位45°,每次坐5min。病情稍重者,为慎重起见,半坐位角度可以再小些30°,每次坐5min。练习应循序渐进,交叉增加坐位角度和坐起时间。角度一般以每次增加10°为宜,坐起时间以每次增加5~10min为宜[1]。除少数患者因性低血压需采取半卧位短时过度外,多数患者可直接从卧位进入坐位。坐位分床上坐位和轮椅坐位。床上坐位要求脊柱垂直床面,髋关节保持近于直角。双足分离,膝部垂直,双足平放于地板上。轮椅靠背可使脊柱屈曲过度,可在其背后置一硬板,以保持躯干竖立、髋关节屈曲[3]。

2.6站立摘要:协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和肩同宽,双手相应交叉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重心渐移向双下肢,护士可一手放在其患侧肩胛骨处,引导肩尽量前移,另一手放在其患膝上,当膝前移时沿着胫骨下压膝部,使足充分着地。患者将双手置于陪护者腰部,以利于轻松站住,但患者不要用力拉扯其衣服,以防跌倒。站立时应注重站势,教患者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不要耸肩,腹部伸直,伸髋,双下肢尽量伸直。

2.7步行摘要:指导患者先用健腿迈步,陪护者站在患者身后,稳定其双上臂。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可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行走,同时要观察分析患者的对线,找出新问题,改善其行走的姿势,注重平安。

篇3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期;治疗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组起病急、血管源性、引起持续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高。脑卒中存活者中约有70%~80%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若病后处理不当可导致废用综合征和误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疾病治疗的认识和要求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祛除疾病,维持一种生存状态,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给我们医生和社会带来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怎么能让他们更好的康复,最大限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现分析如下。

1 脑卒中的发病原因及机制的分析,从病因出发,探讨治疗方向

脑卒中主要是指急性脑性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是一大类异源性疾病的总称。在目前条件下,其发病机制差异甚巨,从基因多态性到分子生化学,其基础病因可能截然不同。从宏观上讲,病程的不同阶段、病损动脉部位、动脉内膜病变亦或动脉壁透明样变、血液浓缩亦或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栓栓塞或血栓形成、血管供血障碍或神经元能量代谢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各不相同。因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约1倍,脑卒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此外,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还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性。可干预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IA等,另外,吸烟、大量饮酒、高脂血症、高盐饮食、药物滥用等均与脑卒中发病有关。

由以上发病的复杂原因及其机制可见脑卒中不是单一的疾病,它存在于人体这个复杂的系统中,涉及到人体多个方面的异常改变,疾病恢复的程度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急性期过后的康复治疗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治疗过程理应是一个多层次的、多系统的、长期复杂的过程。

2 脑卒中康复期治疗方案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脑卒中并非单一的疾病,往往是环境暴露、遗传易感性和年龄等多层次、多因素组合同时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最近现代医学研究者对其一贯的单因素、强化性的治疗策略有所反思,认为只有从疾病系统层面全面考量,针对性的个体治疗,方可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2.1 合理应用药物 用药过程中不能忽视疾病的整体性,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详细了解病人机体的整体情况,调整各种药物治疗。脑卒中的患者大多数存在多种疾病并存的问题,多数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肺部及肾脏等方面的疾病,仔细分析会发现,各种疾病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脑卒中发病率高2―3倍。糖尿病初期对人体无明显影响,长期的血糖升高则易引起血管硬化,既而会引起血压的变化,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压病患者除了引起高血压本身有关的症状以外,长期的高血压还可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这样看来,一个康复期的病人每天要吃的常规治疗的药物就有很多种,然而,各种药的不良反应又会引发多种疾病,由此可见我们对脑卒中病人康复期的药物治疗问题就需要点面结合,根据全身整个系统的综合情况,慎重对待,不能顾此失彼。

考虑到人体整个系统情况及对药物的反应,药物应用一定要少而精,在用药过程中。要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若病人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或换药观察。能用一种药物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两种。每种药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考虑到患者的功能状况,我们目前主张尽量在康复期减少用药的种类,根据病情逐渐减少药物用量,多与非药物治疗结合。目前我们主张把每日药物种类减少到5种以内,减少药物带来的副损伤。

2.2 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和适度、规范的物理治疗脑功能的自然恢复是有限的,要提高功能恢复的程度,使患者能适应环境与独立生活,早期康复极为重要。通过多种方式的功能锻炼,使全身各系统协调起来,不仅能加速机体功能的恢复,也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树立信心,尽快康复。现代康复治疗强调治疗的数量和质量,既要求短期内的高强度治疗,也要求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2.3 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整体上分析,人体每一个部分的细微变化都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变化,注意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整个人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增强免疫力,并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才能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篇4

不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都会造成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损害,因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神经精神症状,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治愈后很多患者留有后遗症。因此,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因其致残率高达70%~80%,部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故脑卒中后患者心理压力大,大多数患者会产生烦躁、焦虑、抑郁的心理和悲观厌世的情绪,现就其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作一简述。

1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

1.1 烦躁、焦虑、抑郁的心理 脑卒中后因其躯体运动障碍,轻者表现为一侧上肢无力,尚可行走;还有表现为一侧上下肢均无力,在别人搀扶下可以拖步走,较重的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不能行走;更严重的表现为双侧肢体瘫痪卧床。这几种情况对患者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患者一方面担心疾病发展,另一方面担心从此瘫痪在床需人照顾,因此会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的心理,有个别人甚至拔除补液,拒绝进食,不言不语,有厌世的想法。

1.2 孤独、寂寞、恐惧的心理 脑卒中后由于失语,缺少与人的交流沟通,有时候患者因别人不能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而表现出烦躁或者情绪低落等,患者家属忽视患者特殊的心理需要,特别是老年人,有的子女当着老人的面互相推诿老人,甚至有遗弃老人的不负责和不道德行为,这就更加重了患者的寂寞和孤独感。

1.3 患者角色缺如 一向健康的人,他们对自己也成了患者,感到突然,脑卒中造成的肢体瘫痪、失语等,使他们感到苦恼,不能接受,因而不能正确对待疾病,给疾病的恢复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 护理措施

疾病早期表现出对疾病的不理解和否认的患者,在护理中我们处处给予尊重和照顾,先将治疗的目的、意义、疗效和注意事项等告诉患者,并征求其意见,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取得合作。使患者感受到在医院有安全感,有信心,避免使患者产生忧郁、失望等严重问题。护理人员对待患者态度要亲切、关心、体贴、诚恳、言语温和,对于患者的粗暴无礼要给予深切的理解,切勿感情用事与患者争吵,要尊重他们,不要勉强患者改变他们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给予心理支持,语言安慰,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对性情急躁,情绪易波动的患者要积极的引导。这类患者情绪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易产生波动,急躁不易于控制病情。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给于讲解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哪些人易于发病,危险因子是什么,应如何预防等知识。告诉患者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引导其扩大自己的爱好面,陶冶情操,增添乐趣;消除心理压抑和急躁情绪,避免诱发本病的因素。

对于缺乏信心,疑虑重重的患者,应给与真诚的安慰和鼓励。这类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缺乏了解,信心不足,又怕病后残疾无人照料,过度的焦虑,破坏了心理平衡,使病情多次出现反复。对待这样的患者,要积极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运用医学知识,启发和指导其主动配合治疗。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安慰,增强信心。

对于抑郁型患者,我们主动热情地与他们接近每天与患者有2~3 h的沟通时间,耐心地倾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挫折和精神创伤,并给与必要的安慰、开导和照顾,使患者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引导他们每天练习书法和赏花等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来培养其爱好和兴趣,并创造条件让他们与性格开朗的病友接触,从而使他们在感情上有新的变化,避免发生情感障碍。

对于各种类型的患者,采取家庭沟通法,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家属联系交流,告诉家属患者的病情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他们经常探望患者,空闲时多余患者进行思想交流;风和日丽时,陪患者到室外走走,还要时常邀请亲朋好友与患者一起闲谈,避免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使患者永保平和快乐的心绪,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注意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偏瘫患者在发病初期,由于突然发生偏瘫不久,仍处于坚持否认病情,情绪激动,急躁阶段康复的欲望极为强烈。对此期间的患者要给予安慰疏导,消除其急躁情绪,使其正视病情,积极配合训练,而当患者首次发病病程较长,或反复多次发病时,面对较长时间的治疗,肢体功能障碍仍未得到完全恢复,此期患者常感到悲观、失望、情绪低落,对愈后缺乏信心,甚至不愿进行训练,对此期患者要因势利导,并让康复成功者现身说教,促使患者变悲观失望为主观努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温馨舒适、安全整洁的环境,护理人员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诚恳相待,并以自身娴熟的技术、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去影响患者,使患者从心理上感到安全,可信赖,化担心、疑心为舒心安全,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4 康复护理

4.1 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 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海绵卷;肘关节微曲。上肢肩关节稍外展,为了防止足下垂,可在足底放一硬枕,为防止下肢外旋,在外侧部可放一支撑物。

4.2 按摩 按摩包括按、摩、揉、捏4法。顺序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2次/d,20 min/次。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行舒缓的按摩。

4.3 被动运动 在生命体征平稳后,无进行性脑卒中发生,无论甚至清楚还是昏迷患者应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

4.4 主动活动 当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常见的主动训练方法为: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行等,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和软弱肌群。

篇5

脑卒中是世界各国的常见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由于临床对本病诊断、抢救和治疗水平的提高,使脑血管病急性期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致残率却明显增加。据最新医学资料显示,存活的患者中有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高达80%的患者会出现情绪失常。中风发生以后,绝大部分患者都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对疾病强烈的不满和不适应,使患者在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低落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常常会导致患者发生抑郁症。在一切疾病的恢复中,心理因素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康复与神经功能康复密切相关,互相促进。因此,中风患者的心理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1 中风后心理变化的5个过程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经历了类似中风这样重大疾病的打击后,心理活动会发生极大的改变,常呈现出以下5个过程:

1.1 否认:早期常表现对疾病的不理解。像中风这样的恶性疾病,往往使病人难以面对,通常表现为“不承认得了中风”。患者会一次次试着移动瘫痪的肢体,以证明自己可以控制自己。

1.2 愤怒: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慢慢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病情的严重性,会出现一种无名的怨恨,常使病人态度生硬,拒绝合作,甚至拒绝饮食。对自己的遭遇很不理解,“为什么偏偏会是我得了这种病。”患者也许会捶打自己的残肢,痛恨身体不争气。

1.3 抑郁:经过一段时间,患者发现一切照旧,这才明白中风已成现实,而且改变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而自己却处于无能为力的位置。这时患者会陷入抑郁状态。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对一切都悲观失望,甚至放弃康复治疗的心理努力。

1.4 接受:经过心理辅导和自我反省,患者会进入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逐渐感到现实已成定局,要为新的目标活着。开始相信通过康复治疗能使身体状况得到改善,一切都可以往好的方面发展。

1.5 希望:病人可根据康复治疗的进展,和医生一起制订治疗方案,同时建立起对康复结果的希望。

2 心理治疗

中风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非常高,心理治疗很重要。

2.1 了解自己的病情:耐心讲解病人所关心的问题,从发病率,发病机理,预后以及相关的康复知识等等,分别讲解,这样他们才能够接受,并能产生信任而服从治疗,并且可以给患者带来战胜疾病的力量。

2.2 不要一直压抑自己:若感到压力、苦恼,不妨试着寻求安慰。和信赖的人表达痛苦感受,慢慢地接受、面对这些伤痛。

2.3 定期安排户外活动:有氧运动和户外光照对于改善情绪和睡眠都非常有好处,最好每天坚持。

2.4 制定奖励计划:如果中风患者有时表现得像个孩子,那么奖励对其而言应该有一定作用。事实上,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无论是身体活动能力,还是语言情绪,只要是积极的,就应立刻给予鼓励。可以用记分的方法对患者的进展做出评价,达到一定分数就可以户外活动一次,或观看电影录像等。这样做可以使患者重新养成一套新的行为规范。

篇6

防脑卒中复发做到“五个不”

不少患者以为,发生脑卒中若大难不死,一段时间内就不会再次发生脑卒中。他们不听医生的忠告,肥肉照吃,烟酒不减,也不去复诊,只是打发家人找医生开药。还有一部分患者脑卒中后重视病情,在强化治疗的基础上密切注意生活调节,的确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发生脑卒中。但是,患者既有的动脉粥样硬化依然存在,必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因此从理论上说,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会较前更高。

脑卒中大致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后一类患者应特别小心,因为稍不注意就可再次发生脑出血——部分血压控制不好的患者情绪稍一激动,或用力打喷嚏、排大便,甚至只是弯腰捡东西,就可能发作。为此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积极控制血压、定期门诊随访的基础上要做到“五个不”:不发脾气、不便秘、不剧烈咳嗽、不突然用力(如搬重物)、不突然改变(如突然起床、低头和剧烈运动)。

训练不当易形成“扫堂腿”

很多脑卒中患者没有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而是回家自行练习,以为能够走路、吃饭、拿东西就达到目的了,姿势不雅则管不了那么多。脑卒中发生后康复不当可产生或加剧走路“扫堂腿”、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内翻等后遗症。

以走路为例,正确的姿势是左右两替向前,带动躯干朝前运动,基本要素是以双膝关节和踝关节为轴心,从离地到落地为一弧形运动线,像踩单车一样轮轴转。脑卒中偏瘫患者往往因为患肢肌力和肌张力下降(软瘫)而无法完成重心转移和重力支撑,无法独立行走。七成以上的患者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出于急于求成的心态,自行利用好的一条腿支撑重心,带动患肢向前拖步,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扫堂腿”。

“扫堂腿”走路很容易因触及地面上的障碍物而摔倒,上了年纪的患者往往伴有骨质疏松,摔倒后容易发生股骨头骨折,若股骨头坏死或骨折病态愈合,无论做不做髋关节置换都需要长时间卧床或坐轮椅。有的人摔怕了,就减少行走活动。上述情况均会导致患者全身血液循环不畅,容易诱发肺炎、褥疮、再次发生脑卒中等,令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脑卒中发生后半年内应抓紧康复训练

脑卒中发生后,应在专业康复技师的指导下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一个月内是最佳时机。一般来说,恢复的“窗口期”大致为半年。训练方法得当的话,患者可以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步态。如果等到肢体完全变硬再要改变的话,就要考虑采用注射肉毒素等方法松解,而且效果还不一定很好。脑卒中后的偏瘫康复原则是先下肢后上肢,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先粗放动作再精细动作。患者每学一个动作最好都要进行分解,坚持用正确的姿势,不能贪快,如用手拿杯子要先练提起手,再练握着杯子,待到所有动作都做到位了,才合起来做;学走路不妨走得慢一点,先一步步练屈伸患肢的髋、膝、踝关节,提腿伸出去,踩下,转移重心,再练如何走快、如何上下楼梯、如何避开障碍物等。

篇7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偏瘫

脑卒中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并因此明显影响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 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康复治疗是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但目前多选择在出院后的恢复期进行, 而早期的康复治疗尚未得到普遍开展, 为此, 我们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7年11月—2008年10月我科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均符合1995 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 所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且患者无明显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Glasgow昏迷评分>8分者入组。

1.2  一般资料

入组患者60 例,年龄45~79岁,其中脑出血24 例,脑梗死36 例;随机分为2组,康复组30例,对照组30例。康复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0±6.3) 岁;其中脑出血10例,脑梗死20例。对照组:男17 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3±7.6) 岁;其中脑出血14例,脑梗死16例。2组年龄、性别比、发病性质、发病时间和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1.3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脑出血患者予以脱水、降颅压、脑保护及一般对症治疗,脑梗死患者予以抗凝、降低血粘度、抗栓、抑制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改善脑细胞代谢及对症治疗)。康复组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康复治疗, 主要采用运动疗法,以患者家属辅助或自我训练为主, 内容包括: ①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度; ②侧翻身练习; ③搭桥练习;④腕关节和踝关节背伸牵张练习;⑤非治疗时间坐位训练, 床头摇高30°,待患者能承受的最长时间超过30 min 后循序渐进, 隔天床头抬高10°, 直至患者保持90°坐位持续30 min 以上后开始床边健侧、患侧起坐练习; ⑥平衡训练; ⑦步行训练;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刷牙、进餐、穿脱衣服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①运动功能评定采用1995 年我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分[3]。②采用简式Fugl-Meyer积分(FMA)评测,上肢最高分66分,下肢最高分34分[4]。③ADL采用改良的Bathel指数(MBI)进行评测,总分100 分[5]。2 组均于入院、出院时各评定一次。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康复组与对照组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积分及MBI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院时2 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积分及MBI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表1  2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略)表2  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积分比较(略)表3  2组治疗前后MBI积分比较(略)

3 讨 论

    脑卒中后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而减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提高其生活质量, 使之回归正常生活或重返社会是在疾病早期就应关注的问题。国外学者提出康复介入越早, 患者的功能恢复及整体疗效就越好。

   

如何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是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从医学角度来看,一般在卒中3个月肢体强直后90%神经功能的恢复变得缓慢,1年后就更难。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应在发病2周内开始。目前认为,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后48 h即可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潘均喜[6]将86 例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2 组均接受内科药物基础治疗,但康复组在早期即给予规范的康复治疗,结果表明康复组的运动功能和MBI 评分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结果亦显示康复组上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康复治疗是根据大脑可塑性原理,促进大脑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7]。早期康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如下[8]:①经感觉的不断输入反复刺激中枢,通过潜伏通路和突触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方式,使大脑功能重组,神经支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从而促使脑血流量(CBF)的恢复。②康复训练可提高心脏功能,从而增加CBF。③康复训练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流加快,可增加CBF,而CBF的恢复则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在药物冶疗的基础上加上康复治疗,尤其是运动疗法将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在偏瘫后早期,正确摆放肢体可防止肌肉痉挛,被动活动肢体关节可防止关节僵直,电刺激及肌肉主动收缩训练将有效地防止肌肉萎缩, 这些将为以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运动疗法可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在反复活动中肌力可得到改善,协调性也得到训练。肌肉关节的运动反过来又向中枢神经系统传输了大量的本体运动及皮肤感觉的冲动, 从而有可能帮助患者最有效地发挥易化作用,最终获得最好的康复效果。脑梗死患者通过及时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通过反复训练, 使这些突触建立起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神经环路网络——突触链,实现中枢神经功能的重新组合,同时抑制异常的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 使其突触处于受抑制的高阈值状态,从而改善患侧的功能。

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8)-11-0030-02

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中,目前普遍存在着对药物治疗很重视,而对早期偏瘫康复不够重视的现象,故使偏瘫致残率高居不下。公主岭市中心医院内科于1997年11月至1999年11月,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120例,有效率90.2%,使致残率明显降低,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共180例,其中男142例,女38例,年龄为37~74岁,平均54.2岁。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死或脑出血,其中脑出血68例,出血量10~30ml38例,30~50ml18例,50ml以上12例;脑梗死112例,梗死直径10~40mm74例,40mm以上38例。有意识障碍101例,头痛呕吐161例,呛咳70例,脑疝22例,180例均有偏瘫。合并有高血压病134例,心脏病92例,糖尿病94例。

1.2 方法 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60例,2组性别、年龄、出血量、梗死直径、合并症等资料均具可比性。对照组单纯用药物治疗,即降低颅内压、止血、营养活化脑细胞,改善脑血液循环及注意水盐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早期康复,即发病48h后就开始如下训练[1-2]:①患肢床上抗痉挛的摆放:取仰卧或健侧卧位,在下肢外侧置枕头或沙袋,足下垫硬物使足与小腿成直角,关节放置时间屈伸各半。②按摩和被动运动,即对瘫痪肌肉的按压、摩擦、捏拿、揉搓和患肢各关节诸方面全范围被动运动,同一动作做5~6遍,每天2~4次,开始时运动要轻柔,力量要从小到大,范围越来越广,严禁施行暴力。③助力运动:患肢肌力达Ⅱ级以上时患肢及躯体坐位助力运动:行上肢助力运动时将上肢辅助推向离躯体较远处,呈最大外展伸直位,嘱患者将上肢移向躯体一侧,当患者移动较困难时,家人用手指请轻轻给予辅助,下肢助力运动时,将下肢放于最大半屈曲位置后嘱患者瘫肢伸直,伸直有困难时,家人用手指给予轻轻助力;家人给予辅助让患者坐起,直到患者坐稳后为止。患者肌力达Ⅲ级以上时可行站立及行走助力运动,最初的站立应在两人的扶助下进行,站立后嘱患者抬头挺胸,双膝关节伸直,全足着地,后改为一人扶助站立,较稳后恢复到自主站立,再练习原地踏步行走。助力行走时家人用一手卡住患者健侧腋窝处,另一手握住健侧手掌,当患者瘫侧下肢迈步时,可稍向健侧牵拉,以便瘫下肢往前迈进,并嘱患者挺胸站直,不要低头看地,步距大小要接近正常。④主动运动:肌力在Ⅲ级以上时行主动运动,分为局部主动运动(针对肢体局部运动功能障碍而进行)和全身主动运动(以恢复全身体力为目的),此时上肢注意甩手臂,上举平伸运动及手的功能锻炼。下肢注意正常步态的训练:患侧下肢起步时,屈膝提起,伸直腿,足跟先着地,然后全足掌着地,继之足跟抬起,足尖离地,并注意预防跌倒。⑤适应性康复:嘱患者主动锻炼健侧或患肢残留的功能,使其恢复其原有的能力。这些训练应早、勤、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直至完全康复或病后3个月甚至6个月。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3]。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评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包括恶化和死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

2.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偏瘫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并发症,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上存在着对药物很重视,而对康复治疗不够重视,故总体上疗效不很理想。为了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我们主张早期康复治疗,即发病48h后如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疾病不再发展就开始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分为实质性康复和适应性康复[4]。实质性康复包括患肢床上抗痉挛的摆放、按摩和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患肢床上抗痉挛的摆放有利于防止肩关节半脱位、下肢外展外旋、足下垂内翻、关节挛缩畸形;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水肿,且对患肢也是一种运动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被动运动通过本身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促进相关神经元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通过反复训练使这些突触建立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环路网络―突触链,实现中枢神经功能的重新组合,有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减少肌萎缩的作用。助力运动是指在外力辅助下,通过患肢的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有增强肌力,建立协调动作模式的作用。主动运动有增加瘫肢肌力,改善瘫肢及心肺功能作用。适应性康复有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生活自主能力的作用。

早期康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康复时被动运动应适当,避免因过度运动出现肩关节周围炎、异位性骨化及错误运动引起的膝关节过伸等误用症候群。②如关节出现强直和挛缩时,在训练伸展动作时应先予热敷疗法,以改变软组织弹性及减轻疼痛,被动运动时,关节应由小到大,由近到远,运动幅度由小到大,注意稳定近端关节,托好肢体远端,避免替代运动。③在康复训练中出现以下情况时,应中止训练,:运动中脉率120次/min,或期前收缩10次/min或心悸呼吸困难,休息5~10min不能缓解时;运动中脉率140次/min或收缩压升高40mmHg,舒张压升高20mmHg,或舒张压突然升高120mmHg时。

参 考 文 献

1 朱镛连.康复治疗应成为脑血管意外治疗的组成部分.中华内科杂志,1996,35(8):507-508.

2 陈彦洪编著.偏瘫治疗与家庭康复.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5-225.

篇9

[关键词]护理干预;脑卒中;日常生活能力;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6(b)―0031-02

脑卒中可造成严重的脑部损伤,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肢体功能障碍者。护理干预可改善多种疾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该研究在2011年1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为该院收治的92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57例,女35例,年龄为46―81岁,平均年龄为(58.7±13.2)岁;其中由脑梗死引起55例,脑出血引起37例。纳入指标:均符合诊断标准(1995年全国第4次脑卒中会议);且由MRI和CT确诊,未合并其他运动障碍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依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两组(n=46)。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仅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详情如下:①加强患者护理:根据患者的病因来摆放头部,缺血性脑卒中时可采取平卧位,而出血性导致的可将头偏向一侧,保持床头抬高。患者患侧卧位时,需保持躯干稍向后旋转并用枕头支持后背,尽量保持重心前倾,减少对患侧的压迫,尽量少采用仰卧位,患侧肢体保持在功能位。②心理护理:干预侧重于缓解患者的负面消极情绪,避免由此引起的治疗依从性较差,帮助患者对疾病有较完整的认识,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消极情绪的根源。③行为干预:是综合干预的重点,急性期要绝对的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适当进行床上主动训练,加强肢体功能恢复。④生活日常能力训练:对于有发音障碍的患者,帮助其每天进行简单词语的练习,按照由词到句的顺序来加强语言训练;每天嘱咐家属监督患者完成简单的动作练习,帮助其恢复自理能力。

1.3评价指标

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和简化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来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抑郁情绪、神经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共有50个项目,每个项目设3个等级,0分、1分和2分,其中依次代表不能做某一动作、部分能做和充分完成,总分为100分;涉及上肢的33项,累计66分,下肢17项,累计34分。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的一般治疗情况

两组治疗前的HAMD、SSS及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的HAMD评分[(11.52±9.17)vs.(19.78±8.52)]和SSS评分[(18.61±7.35)vs.(29.38±8.3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的肢体运动功能

两组治疗前的总分、上肢及下肢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干预组治疗后的以上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篇10

脑卒中是一组以脑缺氧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脑卒中发病后如能及时抢救、合理治疗和护理,患者可安全渡过急性期进入恢复期。2012年12月~2013年7月,我科收治20例脑卒中后出现肢体瘫痪的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运用康复护理程序在早期对患者实施系统、规范的康复护理及训练,取得满意效果,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45-75岁。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后确诊,其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10例,脑栓塞5例,脑出血5例。住院时间16~32天,平均16.5天。患者给予神经内科的药物治疗,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72小时,即开始康复程序训练。

二 方法 康复护理程序

第1阶段(发病第1~7天):由临床医生、责任护士进行运动功能和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订出计划,然后进行针对性康复治疗。如功能位摆放肢体、关节被动活动、轻度的皮肤刺激、肢体按摩、定时变换等,2小时1次,l5~30分钟/次。

第2阶段(发病第14天):生命体征平稳后,在床上做单、双桥训练,排尿、排便、翻身、双手上举、夹腿、起坐平衡训练,手臂移动物体、洗漱、进食等ADL训练,1~2次/天,4O~60分钟/次。

第3阶段(发病第15~21天):帮助患者进行上、下楼梯、手旋、插物品及语言训练,1~2次/天,40-60分钟/次。

第4阶段(发病第22~30天):指导患者进行室内外各种路面行走及行走速度的训练(5分钟超过35米),阅读书报、书写、使用电话等ADL训练,1~2次/天,4O一6O分钟/次。

三 康复活动终止指标

1.心率≥100次/分,运动后心率≥135次/min,伴有心律不齐;

2.活动后出现头晕、胸闷、紫绀;

3.训练后面色苍白、出汗、虚脱等现象;

4.血压≥180/120mmHg;

5.活动前后血压波动~>30mmHg;

6.体温升高者高于38℃。

四 结果

1.疗效评定标准神经功能缺损根据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并结合患者总的生活状态(评定时的病残程度07级),疗效评定参照《脑卒中病人临床疗效评分标准》:①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或以上,病残程度0级;② 显着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 ,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 一45% ,病残程度在4级;④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减在17%之内,病残程度在5级;⑤ 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 以上,病残程度在6~7级,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显着进步+进步例数)/总例数×%

2.结果基本痊愈6例,占30% ;显着进步9例,占40% ;进步3例,占15% ;无变化2例,占10% ;恶化1例,占5%。总有效率85% 。

3.讨论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主要在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头3个月内。因此,早期康复对脑卒中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早期的医疗方案缺乏康复措施,容易引起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变形,造成一些不可逆的继发性残疾改变。研究证实,当中枢神经受到损伤(包括血管损伤)后,在损伤中心区的周围神经元细胞并非死亡或程序凋亡,仅出现传导衰竭,早期对其进行运动等有利的干预可调整神经元兴奋性,重建神经功能网络,实现功能重组,达到功能重塑,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20例患者总有效率85% ,说明早期例行临床治疗并实施康复护理程序可显着提高患者肌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回归家庭例数明显增加。其中无变化、恶化共3例,2例为大面积脑梗死,1例为脑出血量,出血量均达60mL以上,提示脑细胞有损害,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虽然经综合治疗,但神经功能恢复较差。另外,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住院时间短的患者好,这与科学的康复护理有关。

五 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需要护士、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率及致残程度。患者住院时间缩短,独立行走人数增加,减轻瘫痪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六 谈脑卒中早期康复中良肢位的护理效果及观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加大,脑卒中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也逐步年轻化。在我们护理的患者中,年龄最小45岁,为提高治愈率,降低残障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良肢位的护理十分重要。下面就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对于偏瘫患者如何保持良肢位的护理观察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40例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观察组20例系2012年12月~2013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年龄45~75岁,动脉硬化性脑梗死10例,脑栓塞5例,脑出血5例,对照组20例系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年龄40-76岁,脑出血6例,脑梗死1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别、偏瘫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观察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随时将患者瘫痪肢体摆放在对抗痉挛的位置,不论在各种治疗及护理操作后、变换、大小便后等按良肢位要求摆放患者,并加强病房巡视,随时检查良肢位的保持情况。对照组只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

1.3 评价:根据肩关节半脱位的评定标准.。利用患者看专科时间进行评价,根据患者走路姿势评定足下垂及足内翻的存在。

1.4 结果:20例观察组中,发生肩关节半脱位6例(12%),患手肿胀8例(16%),足下垂15例(30%),足内翻12例(24%);对照组中,发生肩关节半脱位14例(70%),患手肿胀12例(60%),足下垂12例(60%),足内翻5例(46%)。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护理

2.1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保持良肢位对预防和减轻异常模式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和支持,让家属共同参与良肢位的护理,同时宣传早期康复的时间,脑出血在发病1周,脑梗死3天,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康复,同时脑卒中偏瘫康复时间较长,要有信心、耐心。持之以恒十分重要。

2.2 用物准备:枕头5个(充填物以荞麦皮为宜),方形海绵垫1个,沙袋1个,小软枕2个(大小为正常枕头的1/3)。必要时家属可根据需要自制良肢位摆放所需要的一些物品。

2.3 良肢位的摆放

2.3.1 健侧卧良肢位患者健侧卧,胸前放2个枕头,将患侧上肢放于枕头上并高于心脏水平,与躯干呈30°~45°,肩前伸,肘伸直,腕稍背屈曲,五指伸展。患侧下肢,腿稍屈曲放于体前一支撑枕上,髋前伸,膝关节自然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侧下肢稍后自然放置。

2.3.2 患侧卧良肢位患者患侧卧,患臂前伸,患侧上肢与躯干约呈90°,肘伸直,前臂外旋,手指张开,掌面朝上,注意将患肩平拉出来,避免患肩受压和后缩。健腿屈曲放于体前一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关节稍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在以上两种侧卧中,因早期患者处于软瘫期,腰背肌力差,躯干不平衡,常不能很好保持良肢位,我们在患者背后以及接近臀部处各放一个枕头加强躯干的平衡来保持良好的肢位。

2.3.3 仰卧良肢位患者仰卧位,患肩下垫一小软枕,患侧上肢放于枕头上并高于心脏水平,使肩上抬前挺,上肢与躯干呈外展外旋位,肘伸直,腕稍背屈,掌面朝上,五指分开并伸展,患侧臀部垫一枕头使骨盆与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下肢外侧或踝关节用沙袋垫压防下肢外旋,足内翻。膝关节下垫一小软枕使之稍屈曲,防下肢伸肌亢进,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足底用方形海绵垫支撑,防止足下垂。

(3)讨论

脑卒中早期康复中,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回归家庭、重返社会。脑卒中的药物治疗在急性期主要是挽救生命。如患者病情不稳定,也谈不上康复。临床药物治疗是康复治疗的基础,因此,脑卒中后康复时机的掌握尤其重要,我国方定华等用随即对照的方法对387例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作早期康复研究,发现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比无康复者在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水平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以及继发足内翻,足下垂发生率降低等均有显著性差异。脑卒中患者瘫痪早期,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处于软瘫状态而无法将肱骨头固定于肩胛盂内,造成肩关节半脱位,由于肌力的下降,髋及下肢外旋而发生足内翻,由于足部肌力降低,而发生足下垂。采取正确的肢体摆放,抬高患侧上肢,可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液淤滞,可有效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和患手肿胀。有研究[2]表明,正确采取偏瘫肢体良肢位是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关键。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良肢位摆放的护理,并做好家属及患者的健康教育,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进行良肢位摆放护理的患者。这与[3]等研究一致。由于我院处于城乡结合部,农村患者较多,对康复知识知之甚少,患病后就是吃药输液,加之经济原因,患者多在急性期后即出院。因此,在出院前强化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良肢位摆放的健康教育和其他康复知识指导,及出院后的电话随访。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致残率,降低残障程度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于兑生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