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范文

时间:2023-03-25 19:1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偏瘫康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偏瘫康复

篇1

上肢表现:肩下沉、后撤、内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手腕、手指屈曲,就像民间所说的“挎篮”姿态。

下肢表现:偏瘫侧骨盆向上提,髋、膝关节伸展,足内翻,足尖向下,就像民间所谓的“划圈”步态。

早期偏瘫患者卧床姿势的重要性

大部分中风患者都会有较长时间的卧床治疗阶段(数天、数周甚至数月)。

大部分的中风患者都有可能发生上面提到的异常姿势,不加纠正会严重阻碍康复的进程。

早期正确的卧位姿势意义重大,可以说是偏瘫康复的“塑形期”,是偏瘫康复的基石。

偏瘫患者正确的仰卧位

头部枕在高度适中的枕头上,不要使胸椎屈曲,以免诱发异常肌张力。

患侧肩胛下放一个枕头,使肩前伸,并使肘部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开。

在患侧臀部及大腿下面放置一个枕头,防止患腿向外旋。

膝关节下可放置一个枕头或毛巾卷,以防止下肢异常伸肌张力。

偏瘫患者正确的健侧卧位

健侧卧位有利于患侧的血液循环,可减轻患侧肢体的痉挛和水肿。

躯干与床面保持直角,不能成半俯卧位。

患侧上肢上举约100度,用枕头将其垫起。

患侧下肢向前屈髋、屈膝,下面用枕头垫起,足不能悬于枕头下。

健侧肢体在床上取舒适位置。

偏瘫患者正确的患侧卧位

患侧卧位可以增加对患侧的刺激,并使患侧被动拉长,抑制痉挛,此时健侧手可以自由活动。

头部稍前屈,躯干稍向后倾,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撑。

患侧上肢前伸,与躯干的角度不小于90度,手心向上,手腕背伸。

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稍屈曲。

健侧下肢屈髋、屈膝,下面垫上枕头,以免压迫患侧。

怎样布置偏瘫患者的房间

偏瘫患者经常有忽视病侧的倾向,如不经常提醒,时间一长,将导致患侧肢体功能的废用。因此,最好把患者的床头柜以及日常用品统统放在患侧一边,有意识地加强患者对患侧的注意。

怎样加强患者对患侧的关心和注意

家属和医务工作者应当总是处在患者的患侧,经常和患者交流,并且一有机会就积极触摸患者患肢,手法要轻,比抚摸略重即可,这样就可以增强患者对患侧的关注。

篇2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康复训练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216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09年3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8例,男36例,女22例,年龄35~76岁,平均52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15例、脑梗死40例、既有脑出血又有脑梗死3例。合并糖尿病8例、心脏病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3例、血脂异常10例。

结 果

通过积极治疗和有计划的康复护理,未发生护理不当所致的护理并发症,大部分患者都能生活自理。可见及早、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对改变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最大限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极大的意义。

护理措施

做好心理护理,树立战胜疾病信心,指导患者重新建立学习、生活和工作状态。

生活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无渣屑,减少对皮肤的机械性刺激。帮助卧床患者建立舒适卧位,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翻身、拍背的重要性,协助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出痰液,避免坠积性肺炎发生;按摩关节和骨隆突部位,避免压疮发生。在康复期,要帮助患者戒烟、戒酒、合理饮食,避免受凉、淋雨和过度疲劳,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指导患者摄取充足的水分,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盐、充足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饮食,忌刺激性及辛辣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便秘者可适当运动和按摩下腹部,促进肠蠕动,预防肠胀气,保持大便通畅。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

安全护理:患者早期因偏瘫肌肉僵硬,动作迟钝,平衡协调性差,护理人员应注意配合患者的节奏,不能操之过急,病床周围要设安全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床铺要有保护性床栏;走廊、厕所要装扶手,以方便患者起坐、扶行;地面要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去除门槛;走廊要宽敞、明亮,没有障碍物阻挡;患者最好穿防滑软橡胶底鞋,穿棉布衣服,衣着应宽松;患者在行走时不要在其身旁擦过或在其面前穿过,避免突然呼唤患者,以免分散其注意力;行走不稳或步态不稳者,选用三角手杖等合适的辅助工具,并有人陪伴,防止受伤。

康复护理:①正确的姿势:为预防或减轻以后易出现的痉挛模式,应采取抗痉挛,即大多偏瘫患者应为上肢各关节置于伸展位,下肢置于屈曲位,以预防和对抗上肢屈曲,下肢伸展痉挛出现。②肢体被动运动:先从健侧开始,从肢体的近端到远端屈伸运动,动作要轻柔缓慢,尤其对患侧肩关节切忌暴力牵拉,每天进行被动活动2次,每次30遍,每10遍休息1~3分钟。③早期床上活动:上肢自助被动活动,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利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被动活动,可在各种下进行,运动量以稍感疲劳为度。④床上躯干肌训练:仰卧位、双腿屈曲,足踏床,慢慢地抬起臂部,维持一段时间后慢慢放下。⑤坐位训练:比较困难的是由患侧的翻身起坐,通常分三步,第一步双手指交叉、双腿屈曲,第二步翻身向患侧、双腿膝下置于床边外,第三步健手支撑于患侧腋下,抬头抬肩,向臂部移动健手,直至坐起。⑥坐站训练:让患者双手交叉,双膝夹住,向前弯腰、抬臂部,治疗师保护患膝,从坐位站起,反复训练,当患者能达到立位平衡后再让患者患腿负重,健腿前后迈步,训练患侧负重能力。让其在平地、阶梯、斜坡等不同地形接受步态训练,并指导其使用辅助器的方法以协助训练,上下台阶时注意“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原则。在训练时应注意其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的训练,如拍球、投球、写字等的训练。对偏瘫失语者进行发音训练,可借助卡片、笔、本子、图片、表情或手势等多种简单有效方式双向沟通。训练中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勿因训练过度而致脑卒中再发,同时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予以鼓励,树立其恢复功能的信心。

健康指导:脑卒中引起偏瘫属脑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本质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使运动失去神经中枢的控制,从而使原始的被抑制的皮层下中枢的运动反射释放,引起运动模式的异常[1]。我院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运动训练,争取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本病的病因、常见症状、预防及治疗知识,对偏瘫失语者教会家属及患者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使其积极进行被动和主动锻炼。在康复训练时注意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改变日常不良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合理休息;变换时动作宜缓慢,转头不宜过猛过急,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外出时需有人陪伴;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早期、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使其早日恢复健康,回归家庭和社会。

篇3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arly stroke rehabilitation efficacy. Methods 128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rok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64 cases.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same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training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system. Using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1). Conclusion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 improve self-care ability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Keywords] stroke;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1]。据统计,脑卒中的致残率高达85.6%,约有75%的脑卒中患者遗留偏瘫,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早期康复指导,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2-4]。2007 年2 月~2009 月8 月间,将我院128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4 例)与对照组(64 例)进行了康复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 年2 月~2009 年8 月在我院经临床和CT确诊的住院脑卒中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4 例。康复组中,脑出血30 例,脑梗死34 例;对照组中,脑出血31 例,脑梗死33 例。两组性别、年龄、运动功能、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后即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方法主要采用肢体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心理疏导。肢体功能训练主要包括患肢按摩、患肢被动运动、系统功能训练等。按照脑卒中病人的功能恢复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

1.2.1  康复训练时机

康复训练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 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一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24~48 h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48~96 h后介入早期康复训练为宜。

1.2.2  肢体功能训练

①保持良好的: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良好的姿势和,防止患肢关节变形。仰卧位时,肩应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使患肢处于功能位。定时翻身,每2 小时变换1 次。②患肢按摩: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强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③患肢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 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④系统功能训练:包括急性期床上正确的肢体摆放、拍打按摩、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挤压等;之后,左右侧翻身、上下肢控制能力训练等;待病情稳定后,床上活动,如向患侧翻身、患者独立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上四点跪立位。床边坐位独自坐起指导,从坐位到站立的训练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等。

1.2.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如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抓木钉等,指导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如厕、入浴、洗浴、刷牙、洗脸等,2 次/天,30 分钟/次。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进食指导、吞咽功能训练等。对有语言障碍的进行语言训练。

1.2.4  心理疏导

贯穿于整个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训练时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即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如对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悲观、失望、孤独感等应及时引导、安抚,建立其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提高其康复的主动性,增强患者早日康复的信心。

1.2.5  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不能停止训练,每天坚持累计训练3~4 h,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定期回访,有条件的可在正规的社区康复机构继续康复。

1.3  评价方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比较[2]。Barthel指数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60 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 分者为中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40~20 分者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20 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2  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见表1。入组时,康复组和对照组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至两组出院时,康复训练组>61 分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表1 两组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例(×10-2)〕

组别

例数

>61分

61-41分

40-21分

≤20分

对照组

64

17(26.6)

23(35.9)

21(32.8)

3(4.7)

康复训练组

64

33(51.6)

24(37.5)

7(10.9)

0(0.0)

3 讨论

脑卒中病人在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重组能力,这是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5]。大量研究表明,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 个月最快,因此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6]。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对病人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早期的康复训练以保持肢体处于良肢位为主,给病人静态的、被动的抗痉挛治疗。这种抗痉挛的预防治疗无论对缺血、还是出血病人都是安全的。通过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训练,可建立随意的、协调的、分离的正常运动模式,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障碍也是影响脑卒中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肢体功能障碍不仅造成病人的身体残缺,而且引起抑郁、悲观、情感异常等心理障碍,势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必须把心理康复作为全面康复的枢纽,疏导、支持、鼓励病人积极参与训练,使康复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康复组患者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Barthel生活活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说明康复训练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也证明了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在促进中枢神经的功能重组,帮助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应用的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计划比较全面的概括了偏瘫康复的基本动作,不需要任何器械,不受环境限制,简单易学,适用于医务人员、社区康复工作者、患者及家属。但由于患者的病情各不相同,在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训练强度。

参考文献

[1] 南登昆,缪鸿石. 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8.

[2] 张帆,曹红,李华高,等. 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4, 19(4):214-215.

[3] 李红玲.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远期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1):15-16.

[4] 东汉黄夫. 脑血管障害·临床和研究的最前线[M]. 东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2001:141-144.

篇4

【关键词】 康复;脑血管病;偏瘫

脑血管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每年有150万人发病,每年患患者数为500~600万,其中75%不同程度致残,严重致残达4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文献报告康复治疗可以促进功能恢复并降低致残率。我科自1998年以来,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理为2002年3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120例,病理均经临床诊断和CT检查,符合2002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血管病伴肢体运动障碍,无意识障碍,无感觉性失语。按入院顺序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康复组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4±11)岁,其中脑出血22例,脑梗死38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7±11)岁,其中脑出血21例,脑梗死3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积分及既往史积分上无显著差异(P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治疗。康复组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神经系统症状加重表现)即开始康复训练治疗,采用Bobath偏瘫治疗技术为主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患者此阶段主要出于卧床期,具体治疗内容包括正确肢置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健侧肢体肌力维持、强化训练;翻身、坐起训练;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在次阶段争取使患者能独立完成床上移动动作并保持坐位30 min以上,保证1次/d。第二阶段:此阶段的重点为站立及步行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坐位耐久性耐力训练;坐位至立位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转移、步行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第三阶段:此阶段以实用步行训练及作业疗法为重点具体内容包括上、下楼梯、室外步行及以日常生活动作为核心的使用动作训练。训练时间1~2次/日,40 min/次,并交给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正确的训练方法,以便非治疗时间在病房中对患者进行训练,疗程1~2个月。

1.3 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方法 采用Brunnstrrom评分方法评测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及住院期间每2周评价1次。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铁和检验。

表1 康复组与对照组的运动功能Brunnstrrom分级(例)

2 结果

详见表1~2。康复组和对照组入院时上、下肢Brunnstrrom分组及Barthel指数评分十分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两组两项指标均有改善,但对照组与康复组出院时指标相比,改善相对较小,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有资料报道,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本组资料结果亦支持此观点,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远不如康复组治疗组。目前脑血管药物治疗仅在于挽救坏死灶周围的功能受损组织,促进部分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但是完全坏死的脑细胞已不可能恢复功能,药物对此部分受损功能无能为力。因此药物的作用是有限的。早期康复训练能够存进神经末梢联系的再生及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起到积极作用,这是基于目前世界各国对脑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机制的研究结果。提示那血管病偏瘫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也应常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治疗,以利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更好恢复。

脑血管偏瘫的回复评价不能以单纯肌力恢复为标准。因为脑血管病偏瘫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不适周围肌肉的肌力减退,而是脊髓运动细胞失去高级运动中枢控制尔产生的肌张力异常及反射活动的改变,出现低级的原始反射如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异常运动姿势,痉挛。因此,在观察功能恢复的指标上,我们选择了反应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Brunnstrrom评定方法及反应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这两个指标是临床常用的较好的脑卒中功能恢复过程的评价。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根据脑血管病偏瘫的运动模式质变的恢复过程,正确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打破异常的运动模式,对丧失了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时偏瘫运动功能能否较好恢复的关键。如果将脑血管病偏瘫认为是周围训练陷入盲目性,导致误用综合征。

闹卒中运动功能的恢复与康复治疗是否早期进行有关,同时与病灶部位、大小、合并症、并发症严重密切相关。我们在开展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工作中体会灶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认为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因此,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郭玉璞.对脑血管病既要重视治疗,更要重视预防.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5:259-260.

[2] 王喜全,张京.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的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3:28-29.

[3] 余兑生.康复医学评价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81-185.

篇5

[中图分类号] R74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14-01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对脑卒中的诊断、治疗、抢救水平的提高,此类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致残率明显升高,据报道可达80%,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比例达43.2%[1]。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实施康复训练指导至关重要。

1 心理护理指导 脑卒中发生后,大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主要是焦虑、抑郁,心理护理直接影响康复效果。1)首先给患者提供脑卒中有关治疗、预后及相关疾病的可靠信息。2)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患者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其正确对待疾病。3)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患者自尊的言行。4)让患者和家属参与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5)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耐心倾听,给予相应的措施,应用疏导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请康复效果好的病友介绍康复经验,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指导。

2 肢体康复训练指导 在发病48h后[2],如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未再发展,便可开始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2.1 首先将肢体放置于功能位[3] 1)仰卧位:肩下垫一支撑软枕,使患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至于分指板上,上肢放在一高度适宜的软枕上,患侧臀下放置枕头,使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腿下也放置枕头支撑整个大腿外侧,防止下肢外旋,足底与床尾放一硬枕,使踝呈90°,足尖向上,防止踝关节跖屈。2)健侧卧位:患者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关节伸展放在枕头上,腕指关节伸展,不得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放置于分指板或用布条卷将其隔开。患腿屈曲放在另一枕头上,髋、膝自然屈曲,下肢不能外旋,健腿自然放置。3)患侧卧位:将患臂小心轻轻拉出避免受压,患肩置于前伸位,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4)脑卒中患者患侧手和足常出现水肿,故用枕头垫高手足,可使手足水肿缓解。其次,还可行热敷,用热毛巾外敷患侧肩、肘、髋、膝关节,用热水浸泡手足。

2.2 关节活动度被动训练指导 1)上肢被动运动:肩关节屈曲及伸展,内收及外展,外旋转及内旋转;肘关节屈曲及伸展、旋转,手腕关节屈曲及伸展,内旋外旋;手指屈曲及伸展。2)下肢被动运动:髋关节屈曲及伸展,内收及外展,外旋转及内旋转;膝关节屈曲及伸展;足踝关节屈曲及伸展。原则是从肢体的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从大关节到小关节。

2.3 肢体主动运动训练指导 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双手交叉强平举、侧举,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进行坐、站练习,使用助行器练习步行,上下楼梯练习。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脸、刷牙、进食等。

2.4 配合针灸,按摩 中频治疗仪进行中强度的皮肤刺激。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按摩,沿手指、手背、腕背、前臂及肩部做向心性按摩,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4]。

2.5 加强手指精细动作的训练 鼓励患者进行一些精细的协调训练,如拧螺丝、开锁、拿取放置玻璃球、那钢笔写字、做手工制作等,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干预,可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降低致残率。其次,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强调个体化,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由帮助到独立,尽可能把患者的生活依赖降到最低程度,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新萍.脑卒中患者城市社区家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12(23),12.

[2] 李素华,刘静,武文成.超早期规范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2),26.

篇6

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早期康复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76-02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大部分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运动障碍且其功能恢复单纯依靠药物效果不佳,笔者以相关康复理论为指导,尝试早期进行偏瘫肢体功能训练对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l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早期康复护理组:5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系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42―82(63.5土7.18)岁。病例入选标准:①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均为首次发病,且在发病后24h由入院。③无严重意识障碍,能配合康复护理。

分级;0级完全瘫痪,l级肌内不反应,但不能发生运动;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早期康复护理组。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无法抬起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肢体能作抗阻力运动,但未达到正常5级正常肌力。选同时期住院患者1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0例,女50例,年龄41―89(63.9土7.2)岁。

常规护理组病人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除常规护理治疗外,根据病情制定早期.2研究方法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入院后即开始。

1.2 肢体功能障碍的评定。所有病人在入院后第―1天,第28天进行肢体功能障碍肌力肉可收缩,但一般认为,从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的康复即为早期康复。有学者[1]认为从发病至24h内是采用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的最佳时间。梁光霞[2]实践证明:康复训练引起再出不能产生动作;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无能抬起;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抗阻力;4级肢体能作抗阻力动作,但未达到正常。5级正常肌力。

1.3 早期康复训练方法。

1.3.1 早期康复护理的时间选择血的概率很少,无论脑出血者还是脑梗塞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均应尽早康复治疗,甚至超早期康复训练(发病48―72h)。

l.3.2 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心理康复护理: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良好情绪,使神经肌肉的调节达到最佳状态,神经抑制被解除、神经易化增多,大大提高了康复的疗效。[3]脑卒中后抑郁是最常见并发的情感障碍,发病率为20%一50%。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情绪悲观,对自身缺乏信心,直接影响病人对治疗康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致失去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拖延康复时间,甚至失去神经功能康复时机,从而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早期康复的目的,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现在医学上对康复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正确对待偏瘫的事实,积极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就能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在康复治疗阶段,病人常因急于求成而逐渐失望,悲观、抑郁。此时争取家属配合,从生活上、精神上给病人安慰和帮助,支持患者康复锻炼。在训练中任何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训练进步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增强病人的信心,提高病人的主动性,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1.3.3 进行肢体活动。

1.3.3.1 按摩:包括按、摩、揉、捏四法,顺序应由远心端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2次/d,每次20min。对病人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行轻缓的按摩。

1.3.3.2 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同,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如前臂的外旋,腕及手部关节的外展与对掌。对意识清楚的病人,在被动运动的同时,可配合意念主动运动。嘱病人思想上有一个强烈的想法,相信自己肢体可以活动,被动活动2―3次/d。

1.3.3.3 主动运动:当病人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运动训练,以利肢体功能恢复。主动运动应在护士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2―3次/d。主要训练方法有Bobare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行等[4])。①Bobareh握手。帮助病人将患手五指分开,健手拇指置于患手拇指下,余4指相对应交叉,并尽量向前伸直肘关节,以健手带动患手上举,在30’60‘90‘120‘时,可视病人情况要求病人保持5―10min,手不要晃动,不要憋气或过分用力。②桥式运动。属病人平卧,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双足抵于床边,助手压住病人双足关节,尽量使臀部抬离床面,并保持不要摇晃,两膝关节尽量并拢,做此动作时,抬高高度以病人最大能力为限,嘱病人不要过分用力憋气等,保持平静呼吸,时间可从5s开始,渐至1―2rain。2―3次/d,5下/次,这对腰背肌、臀肌、肢四头肌均有锻炼意义,有助于防止甩宽、拖足等不良步态的发生。③床上移行。教会病人以健手为着力点,健支为支点在床上进行上下移行。健手握坚床头栏杆。健肢助患肢直立于床面,如桥式运动状,臀部抬离床面时顺势往上或往下移动,即可自行完成床上移动。若病人健手肌力5级,可教会病人以手抓住床边栏杆,健足插入患肢膝节下向健侧或患侧翻身。

2 结果

应用Barthel积分法[5]对两组病人肢体功能恢复ADL功能评价。常规护理组B1积分为17 1土7.9与15.3土6.8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观照组B士积分明显提高,且观察积分(66 3土6 3)高于对照组(40 5土5 2)两组相差差异显著(P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大脑皮质,锥体束在受损后可发生其代谢和功能重组。早期的康复训练可增加大脑皮质的厚度和营养,加强了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形成新的神经通路,达到功能代谢及功能重组。脑卒中患者意识清清,生命体征平稳,除药物治疗外,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护理和康复训练,不仅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好挖掘损伤修复潜力,患者早输入正常的动动模式,抑制痉孪,阻止联带运动等,降低了继发性并发症,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荣东、肖爱军.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窗的临床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6.

[2] 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03(13):68―69.

[3] 李韵.早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心理康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 26(4)241―242.

篇7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arly stroke rehabilitation efficacy. Methods 128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strok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64 cases.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same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training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system. Using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words] stroke;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1]。据统计,脑卒中的致残率高达85.6%,约有75%的脑卒中患者遗留偏瘫,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早期康复指导,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2-4]。2007 年2 月~2009 月8 月间,将我院128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4 例)与对照组(64 例)进行了康复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 年2 月~2009 年8 月在我院经临床和CT确诊的住院脑卒中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4 例。康复组中,脑出血30 例,脑梗死34 例;对照组中,脑出血31 例,脑梗死33 例。两组性别、年龄、运动功能、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后即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方法主要采用肢体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心理疏导。肢体功能训练主要包括患肢按摩、患肢被动运动、系统功能训练等。按照脑卒中病人的功能恢复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

1.2.1 康复训练时机

康复训练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 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一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24~48 h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48~96 h后介入早期康复训练为宜。

1.2.2 肢体功能训练

①保持良好的: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良好的姿势和,防止患肢关节变形。仰卧位时,肩应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使患肢处于功能位。定时翻身,每2 小时变换1 次。②患肢按摩: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强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③患肢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 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④系统功能训练:包括急性期床上正确的肢体摆放、拍打按摩、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挤压等;之后,左右侧翻身、上下肢控制能力训练等;待病情稳定后,床上活动,如向患侧翻身、患者独立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上四点跪立位。床边坐位独自坐起指导,从坐位到站立的训练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等。

1.2.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如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抓木钉等,指导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如厕、入浴、洗浴、刷牙、洗脸等,2 次/天,30 分钟/次。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进食指导、吞咽功能训练等。对有语言障碍的进行语言训练。

1.2.4 心理疏导

贯穿于整个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训练时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即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如对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悲观、失望、孤独感等应及时引导、安抚,建立其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提高其康复的主动性,增强患者早日康复的信心。

1.2.5 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不能停止训练,每天坚持累计训练3~4 h,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定期回访,有条件的可在正规的社区康复机构继续康复。

1.3 评价方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比较[2]。Barthel指数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60 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 分者为中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40~20 分者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20 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2 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见表1。入组时,康复组和对照组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至两组出院时,康复训练组>61 分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表1 两组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例(×10-2)〕

组别

例数

>61分

61-41分

40-21分

≤20分

对照组

64

17(26.6)

23(35.9)

21(32.8)

3(4.7)

康复训练组

64

33(51.6)

24(37.5)

7(10.9)

0(0.0)

3 讨论

脑卒中病人在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重组能力,这是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5]。大量研究表明,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 个月最快,因此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6]。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对病人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早期的康复训练以保持肢体处于良肢位为主,给病人静态的、被动的抗痉挛治疗。这种抗痉挛的预防治疗无论对缺血、还是出血病人都是安全的。通过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训练,可建立随意的、协调的、分离的正常运动模式,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障碍也是影响脑卒中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肢体功能障碍不仅造成病人的身体残缺,而且引起抑郁、悲观、情感异常等心理障碍,势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必须把心理康复作为全面康复的枢纽,疏导、支持、鼓励病人积极参与训练,使康复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康复组患者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Barthel生活活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说明康复训练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也证明了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在促进中枢神经的功能重组,帮助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应用的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计划比较全面的概括了偏瘫康复的基本动作,不需要任何器械,不受环境限制,简单易学,适用于医务人员、社区康复工作者、患者及家属。但由于患者的病情各不相同,在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训练强度。

参考文献

[1] 南登昆,缪鸿石. 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8.

[2] 张帆,曹红,李华高,等. 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4, 19(4):214-215.

[3] 李红玲.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远期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1):15-16.

[4] 东汉黄夫. 脑血管障害·临床和研究的最前线[M]. 东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2001:141-144.

篇8

【关键词】脑血管病 后遗症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29-01

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中,脑出血65例,脑梗55例,其中男70例,女50例,住院30~70天,平均40天。

2 方法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所有护理措施中最重要环节,对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偏瘫病人由于身体病残,生活不能自理,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康复失去信心,多不愿接受治疗,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要主动热情开导病人,尊重患者,在生活上给予帮助,鼓励患者充分发挥自我表现潜在力量,变悲观失望为主动努力,以坚强的信念,积极愉快的接受康复治疗及锻炼,护理人员在语言上行动上要保持良好的形象,并做好家属的工作,使家属也了解患者心理活动,配合我们的护理工作。

2.2 肢体功能锻炼

2.2.1 早期康复 卧床患者采取偏瘫良肢位,保持肢体的功能位,早期患得是患者上肢肩关节向前,肘伸直。腕关节伸展,旋后,指关节外展,患者下肢应放在中立位,膝关节微屈。防止下肢外旋,每1~2小时应对患者的进行变换,如从仰卧位到侧卧位等,转换时,不要以远端强行牵拉肢体,必须对肢体远端及近端均进行支持,其次,经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上肢、下肢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让其致舒适,放松肌肉,护士的手法要轻柔,缓慢,按由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的顺序依次进行,一般先从被动活动开始,随着运动功能恢复,逐渐减少辅助量,直至患者能完成主动运动,关节的活动应在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要避免疼痛,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可每天做2~3次,每次各关节活动3~5回。

2.2.2 进行坐位锻炼 床上能坐起后,扶患者坐椅子上做下列锻炼,把手前举,侧举,坐1~2分钟,能坐稳时练习缓慢向前,后、左、右弯腰,逐渐争取多坐些时间,坐稳后扶床或桌子站起,然后再坐下站起,反复练习。

2.2.3 站立后的练习 由护士或家属扶持以床边站立。健侧上肢扶床边或桌子,健肢站稳,锻炼患肢,练习不用手扶站稳然后向左右移动身体重心,轮流用一条腿负重站立。着重练习正常步态,纠正患肢膝关节下屈曲而使小腿外摆拖地运动,完成屈膝伸踝,脚掌落地,如膝部有力量时,可练习蹲下,反复练习。

2.2.4 步行锻炼 步行康复是独立生活的重要步骤,是自理的关键,也是康复过程的一个跃进。随着病情的好转,当病人能站稳10~15分钟而无疲劳感时即开始步态锻炼,迈步时不可硬拉,在行走时应防止跌倒,注意患侧踝关节的位置以及患者能否耐受,以免发生意外加重病情而影响下步锻炼。

2.3 语言康复护理 失语对患者生活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极大,有对甚至超过运动功能障碍,因此重建语言功能是极为重要一环,语言功能训练从最简单的语句练习发音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在口语训练基础上可同时配合书面语言训练,能起到协同作用目地,如朗读和书写等。

3 结果

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比未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恢复要好些,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提高,患者情绪稳定,精神乐观,大多数无并发症。

篇9

【关键词】 老年;脑血管病;偏瘫;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064-02

为了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偏瘫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病人脑血管病患者52例,年龄在46~76岁之间,男性32人,女性20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偏瘫侧上、下肢肌力均0~2级以下;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48例,年龄在42~78岁,男性30人,女性18人,其中 缺血性脑血管病20例,肌力0~2级以下。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治疗组予以康复治疗与护理。

2.2 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患者住院当天即由康复护士介入康复护理,采取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每2小时更换一次,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将整个瘫痪上肢置于一小枕头,肘稍屈曲,掌心向上,手指轻度弯曲,握成一卷绷带,防止手指屈曲挛缩。提倡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可以增加康复效果缩短病程[2],瘫痪下肢髋关节伸直,腿外侧放枕头防止下肢外旋位,膝关节伸直防屈曲畸形.足与小腿垂直角90度,用木板做成的脚架固定,足跟和两侧垫上毛巾,以防损伤皮肤,可防止足下垂和足内翻,随着的改变,下肢髋关节也需要交换成屈曲或伸直位。

2.2.2 被动运协助瘫痪肢体被动活动,入院当天即帮助病人在床上活动患肢,为瘫痪下肢做被运动时,康复护士一手托住瘫痪肢体的踝部,另一手扶住患肢的膝关节,使髋关节做内收屈曲、伸展运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护士一手托住患者肩胛骨缓慢向上推,另一手托住患肢肘关节,使肩关节做外展运动。腕关节被动运动时,护士一手放在患肢肘关节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使腕关节做背伸运动。被动运动每天至少做2~3次,每次15~30分钟,可同时配合按摩,按瘫痪肢体的各个肌群进行按摩,按摩时从远端向近端按摩。

2.2.3 主动运动:根据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较弱肌群,患者可用健侧手握紧患侧手掌,抬过头部,尽量抬高手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肘关节。握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为坐起、站立、行走创造条件。

2.2.4 练习坐起:将床头摇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说背部垫被褥或枕头,如无头晕眼花,乏力不适,一周内便可坐起,一周后可坐稳。若能坐稳30~60分钟,便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两腿下垂练习下肢活动。

2.2.5 站立训练:躯干肌锻炼及患肢各大关节的活动,开始站立时,康复护士协助病人使用支撑物,如健康人辅助,最初由两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摆动身体,使身体重心在双脚。或用双拐,然后用单拐,若能站稳无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

3 结果

经过1年的定期复查和随访,52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经康复训练后,其中30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肌力在4级以上, 与对照组比较P

4 体会

4.1 康复与护理的意义:对脑血管病偏瘫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康复护理,被动和主动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早期介入康复与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足下垂或内翻等,为后期功能训练奠定基础,这是任何药物无法代替的。

4.2 康复治疗时间:对危重症脑出血患者,我们在微创术后根据病人意识状况,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微创术虽可挽救病人生命,但生存的病人大多遗留不同度的瘫痪及失语等症状。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及言语公功能,物理及康复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主张只要可能应尽早进行,我们的观点是越早越好,有利于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1]。有人担心脑出血的病人由于活动引起再度出血,不敢早期进康复治疗。事实上,早期康复引起再度出血的可能性很小[3]。我们认为,只要血压平稳、动作不猛、就不会发生再次出血[1]。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在发病后的当天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甚至可做运动强度较大的康复治疗。

4.3 心理康复治疗与护理 调节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治疗的态度,特别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恐惧、希望早日康复的心理,对此我们对患者要有耐心、爱心,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

5 结论

老年脑血管病偏瘫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采用床上和床下相结合、被动与主动相结合、健侧与患侧相结合,并可结合针炙、按摩、康复器材等综合康复与护理措施,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指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取得最好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肖峰,李和旭,伍海波.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后的肢体早期康复问题.中华临床内科杂志,2003;4(15):1847

[2] 方定华,陈小梅,李漪,等.脑血管病l临床与康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0

篇10

方法:脑卒中患者80例根据康复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基础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仪治疗。

结果:两组经过康复后,Fugl-Meye评分都明显上升,但是治疗组的上升幅度更加,两组对比也差异明显(P

结论:信号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仪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03-02

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脑卒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相当高,其中3/4的生存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地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1]。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目标是尽可能降低残障的程度,最大限度地达到日常生活自理[2]。肌电反馈电刺激康复仪是一种由肌电生物反馈介导的低频电刺激,通过有目的的主动重复的随意运动而产生更为有效的被动运动,要求患者主动参与,有助于运动再学习[3]。本文具体探讨了脑卒中后偏瘫者采用康复治疗仪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严格选择并纳入2009年10月~2012年3月在我院诊及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入选标准: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卒中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首次发生脑卒中或既往发生腔隙性脑梗死而无后遗症存在的患者;年龄40-80岁;发病后3个月内且脑梗死生命体征平稳至少48小时以后;临床试验之前未接受过正规康复治疗;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男60例,女20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4.23±6.38岁。根据康复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对比类似(P>0.05)。

1.2康复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基础的康复治疗(物理治疗,每次治疗45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电动起立床训练,每次治疗30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7天;推拿治疗每次15分钟,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仪治疗,选择IFES-I型信号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取卧位或坐位,将表面电极安置于偏瘫上肢腕关节背伸肌肉,脉冲频率50Hz,刺激时间4.0s,间歇时间15s。每次治疗60个周期(20分钟),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