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范文

时间:2023-03-24 17:3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闭症康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闭症康复

篇1

关键词:自闭症;语言障碍;康复训练

一、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类型

1.言语障碍

言语障碍是指失语或者单音重复发音的障碍类型。

2.句法障碍

句法障碍是指有一定的发音能力,但是无法将简单词汇组织成语言的儿童,或者是不会使用人称代词,没有语言主动性的儿童。如,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完整表达,只会说物品的名字或者“我要”。

3.语言环境障碍

语言环境障碍是指一些自闭症儿童可以进行简单基础的语言表达,但是在交际过程中无法做到流畅地讲述自己所要表达的事情,并且有明显的语言重复等障碍。

二、发音问题和矫治

1.发音问题的表现

自闭症儿童的患病程度不同,有些儿童可以模仿口型,面部肌肉僵硬却发不出声音;有些儿童可以轻声发出一些单音或者简单的几个词。自闭症儿童有几种发音现象:说话时通常声音很小,但是尖叫的时候却很高亢;说话时前几个字声音大,后面越来越小;或者声音暗哑等。这些现象说明自闭症儿童的言语呼吸不正常,可能与其发音器官功能不足有关。

2.发音问题的矫治

言语呼吸与一般呼吸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吸气深,深吸浅呼来带动声带的震动,使发出的声音较为平缓。自闭症儿童在呼吸时,胸腔起伏很小,说明他们的呼吸器官不够强大。可以通过跑、跳或者吹气球等方式训练呼吸。有些儿童很难听从口令来完成动作,可以将平躺的儿童膝盖轻轻推到胸前,通过压迫胸口来加深胸腔呼吸。在吃饭喝水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节奏慢慢训练口部和舌头的肌肉。

3.语言康复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篇2

    一、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与周围环境的积极联系

    自闭症儿童往往生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因为缺乏正常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他们很难与外界建立关联,导致无法与他人交流、无法与社会协调一致。音乐治疗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尽可能多地建立起与环境的联系,提高对社会的适应程度。一例自闭症儿童,在若干次的音乐治疗过程中,对于治疗室的环境,如家具、乐器,以及治疗师等等,都完全不予理会,每次进入治疗室,他便会安静地坐在墙角的一把椅子上,如果治疗师不与其发生身体接触,他几乎会保持这个状态,一直到治疗结束,似乎与环境完全隔离了一般。但对于音乐,他却有一定程度的倾听,一旦音乐响起,他便会将头转向播放音乐的方向直到音乐结束。虽然,治疗师并没有从他脸上看到情绪的变化,但他还是注意到了所听到的音响,说明他对音响是有反应的,在初期的音乐治疗过程中,他仅仅可以和音响建立一定的联系。基于这个情况,治疗师希望通过音响的变化,从简单乐器入手,进一步扩展其与环境物体的关联。于是,我们通过音乐制作软件,制作了八小节极简单的旋律,长时间重复,并以三角铁和定音鼓这两种音色交替呈现这段音响,且做了音量的处理,三角铁音色的音量较弱,定音鼓音色的音量较强。使用三角铁和鼓这两种音色,我们是考虑到以下两点,第一,两种乐器都较常见,易于在治疗现场提供给自闭症儿童;第二,两种乐器都是打击乐,不需要前期的学习准备,方便演奏。我们在自闭症儿童进入治疗室之前,先在他的固定位置面前放置了三角铁和鼓,他进入治疗室之后,依旧坐在了“他的位置”上。于是我们开始播放音响,同样的旋律,两种不同音色配以各自固定的音量,不断交替出现,可以看到自闭症儿童在专注地倾听。此旋律在两种音色下重复几次之后,治疗师走到他身边,当三角铁音色的旋律响起时,治疗师便轻轻地演奏三角铁,当鼓音色的旋律响起时,治疗师便用鼓棰重重地击打鼓面,治疗师根据音响反复演奏着两种乐器,他开始转回头,看着治疗师演奏。治疗师第一次停下演奏,回到电脑面前,音响仍在继续,该儿童的眼睛在乐器上停留了一会儿之后,将头转向了电脑的方向,继续关注音响,并没有任何尝试演奏的迹象。于是治疗师在间隔了一段时间后,再次走到自闭症儿童身边演奏乐器,并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当治疗师第二次停下演奏回到电脑面前时,他没有再去看电脑,而是盯着乐器看了一会儿之后,终于开始模仿治疗师的样子,自己敲击演奏面前的两种乐器了,虽然,他在两种乐器之间的切换并不及时,演奏也很拙劣,但可以看到,自闭症儿童终于开始尝试与乐器建立积极的联系,终于开始与音响以外的环境物体建立关系。这次成功的治疗活动之后,我们尝试进一步扩展他与环境的联系。首先,在音乐制作软件中,我们保持音色不变,在变化音量的同时,调整音响的速度,播放并引导其模仿演奏;之后,再添加、变换其它多种乐器音色,引导其通过对音色的听觉辨识,区别认知不同乐器。

    二、对自闭症儿童语言训练的作用

    一例有严重语言障碍的自闭症儿童,不管治疗师如何跟她说话,都不开口发出声音,总是非常的安静,但她对音乐的反应非常好,从她的表情里,可以明显地看到,她已经进入意识到音乐的状态了。于是我们尝试使用了前一病例中的音响,简单的八小节旋律,在三角铁和鼓的音色下不断交替,不过在该病例中,首次使用该音响时,没有加入任何音量或速度的变化,当音响播放了几遍之后,治疗师开始跟唱:三角铁音色响起时,治疗师跟唱“叮叮叮……”,鼓的音色响起时,治疗师跟唱“咚咚咚……”。治疗师反复间歇地跟唱之后,自闭症儿童在治疗师的一次停止跟唱后,自己开始模仿治疗师,尝试跟唱音乐。于是,我们在音响的速度上、音量上做了很多细微的调整变化,引导其更加深度地倾听,并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我们相继使用了各种不同的音色,并配以不同的拟声词,来引导她跟着音乐变换着语言哼唱,这一方式非常有效,大大拓展了自闭症儿童语言的丰富程度,她打破了以往绝对安静的无语言状态,一旦听到音乐,就会时不时地跟着哼哼。音乐制作软件中的音色却非常的丰富多样,甚至是无穷无尽的,音色的设置操作也相对比较简单易行,几个简单的菜单操作,便可以随时改变并选择所需的不同音色。计算机音乐制作在这方面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三、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改善

篇3

关键词:自闭症谱系障碍;拓宽兴趣;教学与评估;大肌肉运动

大部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大肌肉方面有良好的发展。但是由于他们的大肌肉能力远超过判断和明白口头指令及社会要求,形成很多行为控制问题。又有部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兼有大肌肉发展的困难,经常遇到的问题有:

(1)缺乏体力和肌肉能力。(2)平衡能力差。(3)绕过障碍物时显得笨拙。(4)速度及力度控制能力较差。(5)协调自己身体部分去完成大肌肉活动较困难。

借此,加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大肌肉运动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肌肉活动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好处

1.很多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喜欢四处走动,过于活跃,大肌肉活动可以促进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

如,学习语言和非语言指示,促进智能发展。例如:“按不同图形走”“在10厘米宽的直线上走而不出线外”,我利用操场上的足球场地界线(正好10厘米宽,长方形)。训练开始,有的学生不听从指令,兴奋得满操场跑。小哲、小伦就是这样典型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肌张力低,易疲劳。时间稍长,就四处走动,累了,坐在草坪上,甚至躺在草坪上。对这种问题,我采用的是不惩罚、不注意,继续带着其他学生做游戏,间隔1~3分钟我喊一句他的名字,示意他过来一起做游戏。这种方法果然见效,经过几周的坚持训练,小哲、小伦已经不再四处乱跑。虽然还不能做到按要求完成动作任务,与其他同学一起游戏。但都能进入队伍里跟随其他同学一起完成走步训练。

2.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有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的特点,让孩子从事各种各样的有趣的游戏化的运动项目有利于拓宽孩子的兴趣面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教学中我实施了“与学生形成互动”的环节。即在学生学会了“侧步走、侧步跑”的基础上,我融入了“双龙戏珠”游戏。也就是师生在跑动中传球,高度训练了学生动作协调、手眼协调及身体平衡等能力。虽然增加了动作难度,但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喜欢与老师互动,消除了对动作的恐惧感,促进了运动欲望。这种社会性强化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宝贵,有的抿着小嘴笑,做起活动来更加积极。

二、提高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活动能力的策略

1.教学与评估紧密结合,关注学生个别发展水平,充分体现差异性

训练前,都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认真评估,详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具体分析他们的优势与不足,精确把握他们的现有能力和实际需求。在评估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向前走,向前跑,向前跳”的基本动作技能,但动作不够娴熟,呆板僵硬,协调能力较差。经分析,自闭症谱系障碍学生,由于空间方向感缺失,前庭系统和本体系统发育不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学生行动时产生了左右摇摆、手肘弯曲、身体前冲、脚尖走路等现象,这种代偿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动作协调性。更严重的是,动作笨拙,难以躲避前面的障碍物,将危害着个人的生命安全。藉此,我拟订了以上项目为长期教学目标,意在发展学生的前庭觉和本体觉,以增强身体协调性和动作的灵活性。经过耐心的引导和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辅助,减少了学生对动作的恐惧和退缩。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逐渐学会了以上动作。

2.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提供有效的辅助,对学生的适当反应给予及时强化

例如,训练学生传球,这是训练学生眼睛的追视、脚部控制及身体协调能力。教学开始,教师加以动作示范,参与学生一起游戏,在游戏中指导学生如何停球,如何传球,并给予有效辅助和及时强化,既增强了趣味性又促进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做到停球、传球,学生眼睛的追视能力、脚部控制及身体协调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3.穿插新旧技能训练,将有困难的任务安排在较容易完成的任务中间,以减少学生的压力和挫折感

每一节课中,都融入以前的学习内容,这样既巩固泛化了学生已掌握的技能,又进行学习迁移,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技能,不断塑造学生的行为,为学习身体概念经验提供机会。

例如,教学“绕过障碍跑”,当学生掌握了基本动作――能熟练地绕过轮胎跑动之后,我又在此基础上加入持物“绕过障碍跑”。让学生持球绕过轮胎跑动。开始,双手抱一个球,再由一个球增加到两个球,再增加到三个球,这样,逐步提高了教学的要求,增加了学习难度。但教学活动越来越具有趣味儿性,学生愉快地参与大大提高了身体的协调性和双手配合能力。学生不但全身肌肉能力得到锻炼机会,也为进一步高阶发展奠定基础。

篇4

关键词:自闭症;教育;家庭社会工作

一、目前对自闭症儿童的相关研究

(一)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自闭症一般在3岁前发病,这些患儿从小就会表现出孤僻的行为[1]。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漠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们无关,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自闭症儿的目光追视能力很差,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喜欢东张西望。他们看人时常眯着眼,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主动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自闭症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他们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大多数的小孩只会发出几个简单的发音,如“a、o、e”。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用身体语言代替。自闭症儿在语言交流障碍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自我概念不强,通常会混用“你、我、他”这些人称代词。还有不少自闭症儿童时常会大声尖叫,以此引起他人的注意,这种情况会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自闭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喜欢听敲打金属的声音;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等。他们吃饭时会用固定的碗筷,坐固定的座位,要是发现自己的碗筷被“调包”,他们就会发脾气不吃。此外,自闭症儿难以适应新环境,到了新的环境,他们会表现得很不安,没有安全感。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为无目的的活动。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自闭症患儿的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又出奇的好,令人不可思议[2]。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有些自闭症小孩对文字符号特别敏感。

(二)患自闭症的原因分析

患自闭症的原因,目前任然没有找到一个比较科学、确定的解释,大家都在进行大胆的猜测以及试验。根据自闭症儿的一些行为反应以及其表现出的临床反应,对自闭症儿的成因做出以下的解释:1.社会环境和信息污染;2.与生物体本身有关 ;3.家庭气氛紧张让孩子备感冷落。

二、自闭症儿及其家庭的需求分析

(一)自闭症儿家庭需求分析

1.经济物质方面的需求

根据走访调查发现,物质需求是每个自闭症患者家庭最基本的需求。据了解,要想让自闭症儿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康复训练,每个月的花费在2000-10000元之间。每个月如此高昂的开销,让一般的自闭儿患者家庭都无法承受。因此,大部分的自闭症患儿家庭对经济物质上的需求很大。

2.心理需求分析

就如前面所讲,大部分的家长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自闭症儿,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人歧视的眼光使这些家长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不管是自闭症儿本身还是其家长,内心都是需要得到支持与帮助的。

3.社会支持与专业服务的需求

目前,国内尚无政府支持的自闭症培训机构或研究所,只有一些零星的项目课题研究,因此,大部分自闭症患者无法接受最基本的系统治疗和帮助[3]。目前国内合格的、专业的启智老师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量。这就导致很多家庭没钱接受治疗,有钱的家庭又找不到地方接受康复治疗。因此,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与专业机构的服务。

(二)目前对自闭症儿家庭的服务

1.目前国内对自闭症儿家庭的服务

近两年来,自闭症儿童已逐渐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各项政策也在相应出台,如将自闭症列入残疾范围,政府出台相关的帮扶措施等。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还致力于加强与幼儿园、学校、医院、社区、福利以及有关科研机构建立起广泛的联系,逐步提高社会对自闭症的认同和融合。

2.我国开展相关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

第一是早期干预不及时,错过了康复训练最佳时机。

第二是康复训练机构匮乏,自闭症儿童无处求学。

第三是康复人员专业性不强,康复训练水平参差不齐。

第四是高昂的康复训练费用将很多贫穷人家的自闭症孩子拒之门外。

第五是民办康复训练机构生存困难。

三、家庭对自闭症儿教育的影响分析

(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自闭症儿成长的影响

根据对重庆市天爱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学员的家庭调查发现,有7成的自闭症小孩父母离异,很多小孩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不大。还有部分小孩几乎没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全程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因此家庭成员之间不和谐的关系,只会让小孩进行效仿,使其变得更加冷漠,将其他人拒之千里。

(二)家庭经济状况对自闭症儿教育的影响

虽然自闭症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就整个社会来说还不足。同时因为对此关注不足,患者和其家庭不享有一些国家残疾福利政策,社会援助也很少。但自闭症矫治因人力、设备等的投资较大,收费标准较高,一般家庭负担不起。而自闭症小孩如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后果会很严重。

(三)家长心理状态对自闭症儿成长的影响

家长的心理状态对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在天爱康复训练中心的学生家长心态一是急于求成型。这一类型的家长虽然开始接受自己孩子是个自闭症小孩的事实,一旦孩子表现好,他们会表现得很满足很高兴,一旦孩子有什么问题了,他们就会很失落。他们内心情绪的波动往往会影响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倍感压力,也就更抗拒学习了。二是消极被动型。这一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的孩子就那样了,不会得到好大的提高了,因此就很消极地对待孩子的学习。

四、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

前面提到,目前国内对自闭症儿家庭的服务还很不完善,康复训练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达不到要求,因此,让很多家庭的小孩都无法接受专业的服务,导致自闭者患儿不能及时的接受康复训练,以此给自闭症小孩以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家庭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以家庭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为指导基础,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与方法,帮助其得到社会资源的支持,整合康复训练机构与其家庭的联系,使其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五、结论

建立一个完善的无障碍的自闭症人士的支持体系,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会发挥很大的专业优势,作为一名为自闭症人士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我们应该牢记社工理念,发挥专业所长,为自闭症人士的社会康复尽力。

[参考文献]

[1]刘靖.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训练[J].自闭症儿童康复动态,1994,(1):38-39.

篇5

摘 要 儿童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Infan-tile autism),起病年龄在30个月之前,以精神和心理发育的广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直到今天,自闭症成因仍无定论。通过以体育活动来替代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进一步加强培养自闭症儿童体育兴趣和体育活动的习惯。在效果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体育干预的具体方法和实施途径,为今后更深入推广自闭症儿童体育活动干预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干预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 影响

一、前言

自闭症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特异性发展功能障碍, 其核心特征是社交、交流和想象缺损, 并伴有刻板重复举动, 个别还表现出其他行为特征(如自残、多动等)。以体育活动来替代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进一步加强培养自闭症儿童体育兴趣和体育活动的习惯。在效果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体育干预的具体方法和实施途径,为今后更深入推广自闭症儿童体育活动干预提供参考。

二、体育干预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自闭症儿童体育干预开展现状的研究

王波通过对《辽宁省特殊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的分析中提出:构建正规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师的培训组织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国家、政府及社会应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善特殊学校体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深化课程改革,建立专门的特殊学校体育课程的新体系; 尝试特殊的体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监青红通过对太原市5所自闭症儿童教育机构的体育干预现状的抽样调查中,分析得出:自闭症儿童接受体育干预的年龄普遍太晚,3-6岁是自闭症儿童接受训练的最佳时期;自闭症儿童教育结构的费用昂贵,使许多自闭症患者错过最佳时期的治疗;患者家长对自闭症的认知太少;国家以及政府对自闭症儿童的重视度不够,正规的自闭症康复组织结构很少;体育干预内容单一、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及体育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不高;由于自闭症康复教育机构的场地面积小,部分器材设施被闲置。

郭广超指出体育游戏的开展在自闭症患者康复过程中存在体育游戏的开展不被受重视;体育的硬件设施严重缺乏,尤其是精密的体育游戏器材更是少之又少;自闭症专业康复医师比较少,且整体医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体育游戏内容太单一;自闭症康复机构的费用普遍太高等问题。

(二)体育游戏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的研究

巩毅,通过4男4女共8名均为中度自闭症患儿进行16个教学周的体育干预之后,其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和人际关系均有所改善,并且指出,体育干预对自闭症儿童交流能力的提高并非短期可以体现出来的,是要经过一段长期持续的体育干预后才能得以体现

殷佳伟在《游戏对自闭症儿童心理过程发展的积极影响》中指出,游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训练手段,可以丰富自闭症儿童的认知经验、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积极情感,还可以引导自闭症儿童形成独立的意志品质。并建议在游戏过程中,家长、特殊教育教师以及相关训练人员等要以引导为主,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帮助自闭症儿童,让其获得真正的发展。

(三)自闭症儿童的体育干预的个案研究

郭雷祥指出,体育游戏自闭症儿童可以从中学习语言、了解周围事物、适应生活,从而促进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设计并应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自闭症儿童的适应能力,尤其是比较固执的患儿,必须有耐心,决不能强迫,协助他们主动去适应和完成。

郑鸣晓通过对6-9岁的3名自闭症儿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体育干预训练不仅能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身体素质,增强平衡能力、运动技能,改善其身体的姿势;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并有利于患者本身情感的发展。并建议在体育干预组织形式上要做到多样化,以个别教学、协助教学相结合,重视每个环节;在干预内容的编制上要结合自闭症患儿的身心特点,注意个体化的差异,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综上所述:通过查阅、研读大量文献,体育游戏锻炼可以作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仅可以减少自闭症儿儿童问题行为的次数,而且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身体素质和形态、心理矫正、沟通与社会交往等方面。该领域的各学者,在研究中主要注重体育干预对自闭症儿童所产生的积极变化的研究,此研究对将来自闭症儿童体育干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咨询,从理论上做出理论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该领域研究的空白状态。

但是由于我国自闭症儿童体育干预的研究起步较晚,不难发现,自闭症儿童的体育锻锻炼的器材与设施的缺乏、适合自闭症儿童身心特点的体育锻炼游戏的设计还是太少、体育干预的内容编制上也比较相近,整体处于一个起步水平,实证文献资料少之又少。而在所能检索到的文献资料中,关于理论的研究较多,关于实践研究的较少。笔者还发现,关于自闭症体育干预对象的年龄基本都是大于3岁的,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期;而且很少有对自闭症儿童后期跟进研究的文献。

参考文献:

[1] 王波.辽宁省特殊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 监青红.太原市自闭症儿童教育机构的体育干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

[3] 郭广超. 体育游戏在青岛市儿童自闭症患者康复中开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4] 巩毅. 特殊体育手段对自闭症儿童交流能力影响研究[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2:81-84.

[5] 殷佳维.游戏对自闭症儿童心理过程发展的积极影响[J].好家长.2015,11:100

篇6

自闭症,一般指儿童孤独症(Autistic Disorder),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自闭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症状,部分患儿一般性智力落后,却在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数量逐年攀升,由于社会认知不普及,制度保障不健全,公益途径不畅通等诸多因素导致,与之相匹配的关爱志愿服务体系发展较为缓慢,进而导致作为志愿服务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并没有广泛参与其中。本文旨在通过对沈阳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活动现状的摸排调研,寻求到如何更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方法和举措。

二、调研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覆盖了沈阳市内7个区域,10所高校,28个学生公益团体组织,线上线下共计一千余名大学生,重点考察了沈阳同泽雨人早期干预机构和小海龟自闭症儿童学校两所康复机构。累计发放调查问卷1700份,回收1648份,有效问卷1510份,合格率为88.82%,其中256份为线上问卷,1254份为线下问卷。通过对问卷样本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对自闭症的了解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2%的受访者了解“世界自闭症日”的具体日期,14%的大学生能够说出有关自闭症题材的电影,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表现,只有17%的受访者表示参加过关爱自闭症儿童的活动,但频次不是很高。由此可见,以沈阳大学生为主体的被调查人群普遍对自闭症儿童的相关症状及表现了解程度不足,关注度不够。

2.对于开展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活动的看法

76.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参加过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志愿服务,绝大部分受访者对于大学生开展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志愿活动持乐观赞同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确实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在关爱自闭症儿童的道路上更多的奉献自己的力量,但是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团体开展的志愿活动在专业程度、公益热情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

3.对自闭症关爱帮扶方面的调查

73.2%的受访者表示会参加志愿者组织,28%的受访者表示会向慈善组织进行物质捐赠,60.44%的受访者表示会主动学习了解自闭症,78.4%的受访者表示会用正常的心态对待身边的自闭症患者,23.6%的受访者表示会学习相关知识,去康复中心就职,说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较多、可参与度高、参与门槛低。此外,67.6%的受访者希望政府能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专项救助资金,发放补助,88.4%的受访者希望能够提高社会对自闭症的关注度,48.4%的受访者希望能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医疗报销比例,75.2%的受访者希望能设立专门的自闭症儿童救助医疗机构。

三、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专业志愿服务技能欠缺、专业培训不到位

由于自闭症儿童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需要更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及服务能力,但大学生志愿者培训机制并不完善,使得大学生志愿者在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只能旁观老师对孩子进行训练,并没有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使得志愿服务预期效果大打折扣,制约了自闭症志愿服务水平的发展,而志愿者专业技能与服务能力的高低,恰恰决定了志愿服务质量的好坏。

2.志愿服务平台局限,内容形式单一

一方面是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与平台有限,另一方面是所提供的志愿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创新性不足。 “一对一”的陪伴方式照看自闭症儿童的志愿者占到52.8%,只有39.8%的志愿者实地辅助特教老师参与过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另有少部分志愿团体能够结合“4?2世界自闭症日”、“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开展关爱活动,能够体现大学生群体优势和主体能动性的创新志愿活动并不是很多。

3.志愿者团体服务管理缺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从调研结果看,28个沈阳高校志愿者团队在队伍管理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高校大学生关于自闭症志愿服务尚未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缺乏时效性等问题,成员的招募与培训、志愿活动参与、志愿活动评估、奖惩评价体系等机制都不是十分规范,志愿活动普遍缺乏严格的秩序性和严明的组织纪律性的约束,不利于志愿服务团队的建设与持续性发展。

四、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活动的改进措施

1.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形式,充分发挥专业学科所长

志愿者们在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的服务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大学生志愿者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性,可以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提高大众对于自闭症的认知水平,帮助康复机构和自闭症儿童家长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缓解志愿服务压力。

同时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志愿服务分为医疗方面、物质方面、直接陪伴、照顾自闭症儿童等,大学生应使自身专业优势在志愿服务中得到充分发挥。例如:以沈阳市为例,中国医科大学的学生们在沈阳小海龟自闭症训练中心利用所学医学专业知识,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提供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重视专业化培训

大学生志愿者在进入机构服务之前,应进行一定专业化培训,要对服务对象、自我能力、专业水平等有一定的了解,培训方式应更加多样化。同时应充分发扬人文精神,关心和关爱志愿者,增强志愿者们对志愿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营造和谐,团结的氛围。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儿外科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30例自闭症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男17人,女13人,年龄3~8岁,平均年龄(4.12±1.53)岁。对照组男16人,女14人,年龄2~7岁,平均年龄(4.23±1.43)岁。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自闭症儿童、家长、老师的同意与配合,所有儿童都自愿参加本次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言语训练、交往训练、生活自理、心理支持等内容,训练自闭症儿童的发音能力、言语理解和语言沟通能力,通过游戏、集体活动等方式训练语言交流和情感表达能力,并培养他们的饮食、睡眠、洗漱、外出、购物等技能,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增强他们自信,避免负面情绪带来不利影响[3]。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他们进行为期12周的绘画艺术治疗。每周给予自闭症儿童绘画艺术治疗干预2次,每次1小时,持续进行12周。具体又细分为唤起表现阶段和帮助改变阶段。

(1)唤起表现阶段。绘画艺术治疗初期,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语言鼓励和视觉刺激,让自闭症儿童开展“涂鸦绘画”,以唤起他们对绘画艺术的兴趣[4]。“涂鸦绘画”第一阶段是让自闭症儿童身体有节奏移动,在空中“绘画”,节奏与动作达到一定自由度和强度后,让他们闭上眼睛“涂鸦”,任意与自由地表达情感和心境。第二阶段让他们观察自己的作品,并尝试发现作品中的某种形象。第三阶段根据“涂鸦”作品画出发现的形象,并不断细化和具体化所发现的形象,直至完成“涂鸦绘画”任务。

(2)帮助改变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激发自闭症儿童参与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的行为逐步规范化,并纠正不良和过激行为[5]。首先,促进自闭症儿童表达内心情感。让自闭症儿童用词汇描绘自身状态,画出正在思考的问题和此刻心情,然后分别画出反复出现的梦、自己的三个梦想、小时候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

其次,帮助认识自身实际情况和个人需要。以“我是谁”“我有什么”“我该做什么”为题,让自闭症儿童选择一个主题作画,然后创作自画像,并画出自己想要成为的动物。最后,促进自闭症儿童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让自闭症儿童绘画,并在画中表现人、树木和房子;快速画出自己对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感受;组织自闭症儿童进行拼贴或组装练习。在此基础上,比较两组自闭症儿童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和《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评分。

(三)实验量表

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和《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进行评分和对比分析,《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包括自闭症儿童的57项行为特征,主要有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自理能力。

(四)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表示。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儿童实验前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得分的组内比较

两组儿童实验前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得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二)两组儿童实验前后《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得分的组内比较

两组儿童在实验前后《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得分比较中,评定总分、感觉能力、交往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得分下降显著,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运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得分无显著变化,

三、讨论

当前儿童自闭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围生期不良操作、神经递质、内分泌异常有关。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康复训练结合药物治疗。绘画艺术治疗是当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治疗方案,其应用愈加受到重视。本研究采用绘画艺术治疗,12周后发现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闭症儿童症状,能发展自闭症儿童的情感与认知,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闭症儿童可能由于语言表达障碍,进而引起情绪、交往、表达等方面的困难[6]。而绘画为自闭症儿童表达自我创造条件,通过绘画艺术治疗,不仅能加强儿童非语言表达训练,还能加强他们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在一定程度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症状。

(一)绘画艺术治疗有利于发展自闭症儿童的情感与认知

加德纳认为:“艺术是最基本的认知活动”。12周的绘画艺术治疗在改善自闭症儿童情感与认知方面效果显著(P<0.05)。同时,当他们的作品被认可与表扬时,有利于激发绘画主动性,且思考与想象也变得更为活跃。自由创作阶段,自闭症儿童全神贯注绘画,并自言自语甚至哼曲,这是他们情感宣泄和表达的一种方式。这表明绘画艺术治疗能触动自闭症儿童心灵,带给他们愉悦感和满足感。

(二)绘画艺术治疗有利于提高自闭症儿童的交往能力

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不能判断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包括愿望、信念等,也不能根据这些认识和预测他人行为,从而导致交往障碍。对比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绘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自闭症儿童更多的是自画像或爸爸妈妈的画像,较少反映他人形象,他们主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12周干预表明,自闭症儿童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改善(P<0.05),这与相关研究成果是一致的[7]。

(三)绘画艺术治疗有利于提高自闭症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篇8

自闭症 教育支持 现状调查

一、引言

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又称孤独症。其主要症状可以包括人际关系的隔离,语言的困难以及行为障碍。一般认为,1943由美国精神病学家Leo Kanner发表的论文《情感接触中的自闭》,是世界学术界首次做出的经典性描述。尽管自闭症诊断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但到时至今日,有关自闭症的概念还只是描述性的,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所有的定义都认为自闭症的社会互动和交流的识别能力受损应该是其最为重要的行为特质和缺陷。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社交困难;语言交往障碍;兴趣异常狭窄,对同一性执着,多表现出仪式性和强迫。

二、问题提出

我国在1982年由精神病专家陶国泰教授首先报导了4例自闭症后,国内确诊率日见增多,但目前并没有数量统计,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应用最广的是,全球平均发生率占人口总量的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中国大约有60万~180万名自闭症患儿。专家估计中国的孤独症者在260万~800万之间。

自闭症儿童的全面康复,需要各个领域的跨专业合作,以共同帮助他们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社会交往技巧,让他们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并改善他们及其家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据资料显示,自闭症儿童中20%的儿童智商在正常范围,约10%的儿童智力超常。自闭症作为医学上的一个盲点,依靠医疗药物使孩子康复尚未有显著性的突破,因此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成为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早期康复教育干预及时状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超过半数以上的患儿情况会有一定程度改善;从个体的成长历程发展看,他们需要几乎是终生的帮助与关注。加强与教育界、社会学界、社会福利、慈善机构以及各界的联系与合作,整合资源,逐步建立社会支持体系,而其中教育支持是儿童社会支持体系中的核心要素。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自行设计问卷,具体见后述。调研表的设计经过预调查后根据调查分析,请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论证基础上形成的,调查效度可以保障。家长访谈问题设计:你知道0~6岁特殊儿童抢救性救助工程实施吗?如何评价?孩子目前状况如何?影响孩子教育康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孩子教育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教师访谈设计:班级里有这样的孩子给你的教学带来什么问题和挑战?你是如何应对这些的?你期望得到哪些帮助?作者在访谈之前通过预调查后遴选的问题,能够确保访谈设计的效度。

2.研究对象

全省自闭症康复机构28家,抽样随班就读普校教师36人,家长216人。此外,儿童主要是指学龄前到9年义务教育阶段。

3.数据处理

问卷数据采用百分比等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处理,访谈数据通过转录与归类完成分析。

4.结果分析

(1)自闭症康复机构发展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

调查结果分析,各市级定点机构(苏南有的是区定点机构)目前机构运作基本步入良性循环状态,以寻求更好的后续发展为目标。一般按照实际困难排序为:②③④①或者②④③①,显示对师资的培养要求最为迫切。目前的师资来源幼教专业、心理学专业和特教专业以及普教专业。总体而言,现有的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知识缺乏,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有待提升。其他非定点机构,一般按照实际困难排序为:①②④③或者①②③④,显示对经费与师资的强烈需求。其他(请填写)的⑤中只有约7家机构给予了反馈信息,主要为行业资格准入;教师资格认定;行业从业规范以及评估工具的建构等。

(2)自闭症康复机构基本状态以及患儿康复训练状况

目前省内机构从业人员的数量304人,机构负责人的访谈中了解到主要为学前教育、师范类其他专业、特殊教育、心理学以及社工构成,当时没有做师资专业来源具体统计,访谈中了解到其中以学前专业为主。这也给我们特教师资到底应该如何培养或者说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带来一定思考。

参加康复培训的患儿数量,合计已经出园和在培的患儿总量约为5100人。这是我省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各机构康复训练的患儿的全部,和江苏省目前估算的自闭症患者总量相比较而言,不到1/4,上表中的出园安置状况显示,即使经过机构的康复训练,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只有不到10%,能够在普校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不超过3%,理论研究认为自闭症患者中能够基本适应学校生活的应该在30%以上。访谈中家长认为目前0~6岁康复工程现行政策有不足之处。儿童个体差异较大,目前指定机构比较少,家长选择权有限。

(3)机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应用及应用效果评析

各机构各机构在训练方法的选择上主要如上表统计,表中方法后面的选项中是各机构的效果评析,从中可以看出对应用效果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当然一方面是由于自闭症患儿个体差异性特质,同一方法的应用效果差异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康复教师对于方法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效果评析,当然缺乏科学的评估工具应该也是目前调查结果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提示应尽快建立各种应用方法的科学评估体系。

调查显示25家的训练机构都是独立设置的,这种设置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患儿康复教育计划的有效执行与实施,但给患儿真正融合又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建议各市区级残联在选择定点康复机构时,应注意考虑以上因素,不仅仅局限在场地、训练器材、师资力量等的评定上,还要注意其所在地的康复环境是否具有融合的条件与基础。

(4)教师对儿童主要问题行为的评析

调查结果。普校教师36份调查表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感受度高的患儿问题行为往往会成为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同时是普校教师在接纳孩子的过程中最难以接受的行为。如何减少患儿问题行为,提升患儿的社会适应性是目前普校教育机构最需要直接面对的,同时也是特教教师、家长在孩子康复训练中应注意采用针对性策略。

孩子行为问题对策。需要根据孩子特点,划分行为类别,哪些经过一定干预是可以减轻直至消失的――制定个别化干预策略;哪些是经过干预都难以改变的,但对他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的――不妨给予理解并接纳患儿的行为。哪些行为即使经过干预,效果是难以立即见效的――建立长效机制,不要急于一时。

(5)自闭症患儿家长需求

说明:括号内为选择此项的家长数,家长预调查问卷由四个问卷合一构成,分别为自闭症儿童的基本发育状况(8项);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苦恼(7项);家长的外部需求状况(8项);家长的内部需求状况(13项);在家长访谈基础上结合四个问卷的预调查后,根据家长的反应和调查分析经过与部分家长、康复机构教师面谈等多种形式经过反复论证浓缩成为以上问卷。

调查总结。因为是利用家长培训时间当场完成的,回收问卷21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8份。由于自闭症患者的特殊性,疾患在目前病因不明的情况下会伴随其一生,家长的辅助与引导是患儿康复能否的最后永久性保障,没有家长的全程参与,其康复就难以具有可持续性。就调查统计以及与家长访谈看,问题非常集中,困难重重,反映出政府可作为空间很大。调查中机构反馈认为目前没有真正发挥家长以及家长背后的资源在患儿康复中应有的作用。并认为其一,应该明确家长的责任,让其参与到儿童康复中来;其二,要建构家长培训中心,制定规章制度督促家长定期参与培训,并将其是否参与培训纳入训练补助的发放规定中。

5.讨论

(1)患病率上升,干预机构较少,教育干预体系不健全

江苏10岁以下的患儿不低于2万人,虽然良莠不齐的训练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仍然满足不了儿童的需求。目前应用的各种干预基本源自国外,大多缺乏本土化的过程,难以实施科学评估;干预手段以全天训练及少数机构培训家长为主,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干预体系不健全,大多数患儿因其社交障碍及行为问题以及特殊教育资源缺乏而无法在主流学校随班就读。

(2)机构定位是服务企业还是公益事业存在困惑

省内28家机构,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约有5家,其他大多面临着类似困境,一方面,大量的自闭症患儿无法得到帮助,另一方面有的机构还在为生源发愁。原因之一是这些机构设施上简陋,师资水平有限;之二自闭症儿童康复需要“一对一”的训练。训练费用的高昂,也使得机构的公益性难以体现,在社会公众眼中机构与企业没有质的区别。机构感到困惑,我们是服务性的企业呢?还是公益机构?我们靠什么来体现公益性?民办自闭症机构公益究竟怎么做?的确值得深思。

(3)缺乏统一资格准入制度,从业人员职业自我认同度较低

目前没有统一行业准入标准和管理办法,自闭症康复训练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家长接纳态度、对硬件环境的要求都很高。现有康复机构教师中超过3/4的从业人员是非专业教师,面临着职业角色的重新定位与职业自我的重新建构等问题,非常傍徨;一方面,师资非常紧缺,一方面是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如何建立一系列的从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定期培训与考核,使从业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资格认定后能够有明确的角色认同与角色定位,以促进其专业技能进一步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0~6岁康复抢救工程实施细则还需细化,保障机制有待完善,衔接体系有待建立

0~6救助工程各市级单位在执行中存在很大差异,期待管理工作再细化一些,使资金真正能够用于儿童抢救工程,以不折不扣地体现政府的关注与关怀。6岁后怎么办?这是目前家长最为困惑的问题,机构和其他特殊教育系统因为没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基本无法参与其中。造成入学随班就读的儿童随着年级增长退学率也随之增长的现象。

(5)普校融合教育实施难度加大,教师不知如何实施教学

尽管国家规定普通学校应接纳能够在校学习的残疾儿童,但大多学校仍拒绝儿童入校,原因是教师由于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不知如何开展有效地学校教学。大多家长也很理性基本能够理解学校的行为,儿童即使有能力入校,有的也会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多动,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家长也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就学选择,而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专门接收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机构,更没有针对性教材。还有其他后续教育问题正在凸显,如义务后教育、职业性教育等。

6.对策探讨与建议

(1)增大对自闭症群体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期待0~6岁康复资助能够持续实施,建议康复经费延长实施年龄,其一,年龄界定需要调整、延长。自闭症儿童的生理年龄与心智年龄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是巨大的,并且通常在3岁以后才能确诊,因此建议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补贴应为0~9岁或16岁。其二,补贴支付的方式,建议直接补贴到家庭和补贴到机构共同实施。一来保障孩子享受康复资源以督促家长,二来对机构也会有一定得督促作用。其三,如果能够建立社区康复系统,同样是1∶1的方式比较合理而有效。

(2)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自闭症康复模式

建议以各级残联在定点康复中心管理机构为基础成立家长培训管理中心,依托各定点机构师资以及各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为师资定期免费培训家长,在调查中机构与家长建议选择典型案例将其康复训练过程编辑成册印发给各家长作为操作性手册;还可通过省中心定期召开各市级家长培训师资联络会(或者依托网络,建构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以共享培训资源。同时探索以家庭为核心依托社区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模式。

(3)设立专业标准,规范教育机构,加速培养早期康复专业从业人员

专业标准是行业发展的标尺,行业资格是规范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目前都没有缺乏专业性规范;此外,早期康复具有最大成效,应定期组织专家或专业人员,对目前全省自闭症患儿早期康复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系统的专业培训。专家组成中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技能两个方面考虑;形式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和各市巡回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费可以采用1∶1支付方式。组织从业多年有实践经验的康复治疗师,编写具体教学案例以及教学心得作为教学补充资料,发挥他们在师资培训中实践技能的传帮带作用。

(4)构筑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体系

建立省自闭症康复研究中心,对发病机理、教育、培养等进行系统研究;各市区确立几所专门招收自闭症儿童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作为试验基地,便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系统地开展教学;鼓励普通幼儿园和学校招收轻度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让他们接受融合教育,在财政经费投入等方面提供支持。每个学校配有特教老师,有条件的学校应督促建立资源教室,为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提供切实帮助;农村可以采用特教教师巡回制度,定期到学校给予患儿、教师、家庭以具体指导。同时组织专家在小学阶段宣传与普及自闭症知识,特别是有自闭症儿童就读的班级教师必须培训到位。

(5)采取措施逐步建构依托社区的康复体系

发达国家的自闭症儿童家庭选择社区康复的比例很高。实现社区康复,让患儿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正规、有效的康复训练,可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家庭养护负担。在社区中设立由社区管理和政府付费的康复机构,方便家长白天将孩子就近入托,晚上接回,从而有了一份可以相对独立生活空间;政府无须为自闭症群体专门建立大量的专业机构,只需要在现有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中加入专业人员和提供必要的资金;也可探索将民办康复机构纳入社区康复体系中实现双赢。此模式可以吸纳社工及专业队伍介入,成为未来社区康复的重要专业力量,据统计我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各类高校已经达到200家,每年毕业的学生过万。

(6)建立义务教育后自闭症患者的职业培训及托养机构

目前已经入学或者即将毕业和历年毕业至今已长大成人的学龄后自闭症患者何去何从?据调查已经有个别地区正在着手建立依托社区为单位的就业体系,建立有利于自闭症成年群体的庇护工厂等。其一,依据个人特质,寻求社区就业安置岗位;其二,建立各种形式的托养机构;其三,探索多种托养方式如家庭托养,配以社区管理、专业指导和政策资助,可以方便亲人就近照顾,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也可节约社会资源。对于难以融入社会的大龄患者应该探索建立托养机构。

参考文献:

[1]李敬.关于自闭症儿童状况的调研报告[R].北京孤独症康复协会,2009-06-17.

[2]马洪路.孤独症儿童康复需要跨专业合作[J].中国社会工作,2009,(4).

[3]林节.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J].江苏卫生保健,2002,(1).

篇9

 

一、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根据最新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 DSM-5 ),孤独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包括持续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沟通障碍,以及局限、重复的行为、兴趣和活动。

 

2012年美国调查发现,孤独症患病率已达到了1.13%,每88名孩子中就有一位孤独症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4.67:1。我国自闭症患病率约为1%,但近年来呈急剧上升趋势。据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我国自闭症患者可能超过1000万,0-14岁儿童患病者可能超过200万(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2014),许多家庭深受其害。

 

二、自闭症表现

 

自闭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通常在5岁以内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及怪异行为方式。

 

(一)社会交往障碍

 

自闭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学龄期后,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年后,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

 

(二)交流障碍

 

1.非言语交流障碍。自闭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即使有表情,但显得漠然,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2.言语交流障碍。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也有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的现象;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存在异常;言语运用能力受损: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三)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及怪异行为方式

 

患儿兴趣范围狭窄,甚至怪癖。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患儿行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他们常会出现刻板重复、奇特怪异的行为。

 

三、自闭症患者的语言特征

 

自闭症患者语言表现多样,有的终身沉默不语或使用有限的语言,有的言语非常流利但有沟通障碍;也因性别、年龄、智力及自闭干预程度差异而不同言语发育迟缓或缺损。

 

语音方面,自闭症儿童的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异常。患儿语调常比较平淡,缺少抑扬顿挫,不能运用语调、语气的变化来辅助交流,常存在语速和节律的问题。语音的音值、音调和音量方面的异常。嗓音高低不当,语流不畅,机械无味。说话时出现音素的替代、歪曲、遗漏和添加的言语异常;无意义地重复过去听到的词或短语。词汇方面,自闭症儿童的词汇量及词汇种类低于其他儿童,没有形成词汇概念,并未真正掌握词汇;创造新词等。句法方面,由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局限,句中词序颠倒,句子结构和功能性词语缺省,像幼儿的“电报词语”, 缺乏句法功能;常用简单句表意,对较长的较复杂的句子理解和表达都存在困难;自闭症儿童多使用陈述句,较少使用感叹句和疑问句。语义方面,能理解只有一个意义的词,理解多义词、同义词或短语困难。另外,理解抽象词语和比喻性语言困难重重。

 

自闭症儿童所有的言语或语言问题最终都表现为语用问题。患儿主动言语少,多不会用已经学到的言语清楚表达自己需求和意见,他人也无法理解他们的言语,部分患儿会用特定的自创短语来表达固定的含义。上述研究的结论告诉我们,自闭症儿童存在着交流障碍和刻板重复古怪行为。

 

非言语交流障碍,儿童孤独症患儿常拉着别人的手伸向他想要的物品,但是其他用于沟通和交流的表情、动作及姿势却很少。他们多不会用点头、摇头以及手势、动作表达想法,与人交往时表情常缺少变化。

 

四、自闭症语言研究学必要性及其价值

 

(一)自闭症语言学研究的必要性

 

首先,汉语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化特点,国外文献对自闭症儿童语障特征的描述恐不能全面客观反映汉语自闭症儿童语言特点。大量研究表明,汉语认知有不同于拼音文字的脑神经激活模式[4]。国内自闭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成因、康复治疗及教育教学等方面,缺少系统的语言学研究。

 

其次,以往涉及自闭症患者语言多是根据量表进行描述,而且样本少。小样本的发现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代表性稍弱,需要大数据的验证和补充。

 

第三,自闭症确诊后,我们需要汉语语言学专家根据我国自闭症儿童语言特征来制定相应的汉语语音清晰度测试表,训练的汉字、词语、句子等标准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这些无疑亟需大量实证研究来揭示和整合语言各个范畴的特征。

 

最后,人际交流中的信息传递是多种模态的。手势、身势位置、距离、面部表情等副语言不仅有沟通交际作用,而且有认知作用,其产出与言语在时间上具有协同性。副语言可以帮助理解自闭症儿童的真正语意及其思维。自闭症患者的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等对语言发展及康复治疗也有重要作用,所以语言和非语言研究不可分离,需要研究他们的协同性及互补作用。

 

(二)自闭症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研究汉语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及其副语言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描述自闭症儿童语言不同范畴所呈现的特征,检验或修改、补充以往自闭症语言的研究结论,揭示汉语自闭症儿童语言的特异性。第二,以自闭症儿童语言及副语言为窗口,管窥人类神奇的认知结构、加工方式和神经构造,对其共性特点、程度差异、认知矛盾和可能的促发因素进行多元记录和分析,有助于揭示自闭症儿童的认知机制及神经基础,丰富和发展语言学理论及习得理论。第三,课题为我国自闭症语言障碍进行临床鉴定及其评估量表的制定提供必要的语言学依据,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从而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第四,该研究为自闭症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融入常规学校接受教育,融入社会,提供语言方面的服务,如针对自闭症患者语言康复的教材开发、教学方法设计等。

篇10

一群自闭症孩子

中国“雨人”已达180万

陕西渭南市的天昊,比预产期提前四十天来到这个世界。与正常孩子相比,天昊学会走路更晚,学习语言也有障碍。父母一直认为,这可能和孩子早产有关。天吴奇怪举动的真正原因被忽略了。

“雨人”们具有数字天赋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天昊8个月大就开始由爷爷奶奶照顾。他对数字非常敏感,3岁起就渐渐显出与其他孩子的不同。爷爷仅仅教天昊从数字1写到9,可他看着家里的挂历,就可以从1写到39。后来,在没人教的情况下,天昊能写到100。更奇怪的是,他从1写到6,在正对6的下一行对应位置,直接写12,在12的下一行,他会写上18。如果是从1写到7,他会在7的下面顺其自然地写上14、21。而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人教过他加、减、乘、除。

然而,原本值得父母骄傲的天昊,在长大后的一些举动却让父母无法理解。在幼儿园里,天昊对其他小朋友表达友好的方式是大力地抱对方,一不小心就把小朋友弄倒在地。因此,小朋友很少愿意和他一起玩。上课时,他也许会突然站起来蹦跳。老师教儿歌或唐诗时,他会捂起耳朵。带他出去玩,一路上告诉他今天去哪里,玩了什么,回家后再问,他居然什么都说不出来,只会偶尔蹦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生字。

他们通常都抵御外物

来自广西的赵林6岁,与天昊完全不一样。天昊不怎么说话,而赵林喜欢不停地说,但说的话没有什么逻辑。

赵林对文字很感兴趣。只教一遍,他就能准确读出看到的字,但不会写。采访中,赵林的旁边停着一辆“浙”字牌照的车,赵林对此似乎特别好奇,腿脚一边蹦跳着,读着包含汉字、字母和数字的车牌号,并且完全正确。

赵林特别喜欢看CCTV,尤其爱看广告,广告词基本过目不忘。但是,不知是何原因,唯独看到、听到或者有人说起南巩俐主演的“大洋摩托”广告,赵林就会紧紧地捂住耳朵。

他们无视你的存在,

有一个独有的内心世界

在采访中,记者问天昊的年龄,他伸出两根手指表示2岁,但实际他已经快6岁了。反复询问后,他终于回答了一次“我6岁”。但当问到“你叫什么名字”时,他却置之不理,要不就重复记者的话:“你叫……”之后,记者和天昊说话时,他时而看你一眼,时而回答问题,但多数时间会当你所说的与他无关时,当身边的人都是影子。

由于诸如此类的特殊情况,父母们会反复训练这些孩子,记住自己的电话号码,为的是在孩子不慎走丢时,还能找到他们。但这种苦心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天昊的父母就曾试过,但天昊始终不说父母的电话号码。

天昊的父母曾带他到西安的一家医院做过全面检查。检测结果一切正常。医生诊断时认为,孩子异常行为的原因可能是少量缺锌。一家三口折回了老家,奇怪举动依然存在。2006年的4月,父母带着天昊来到北京。经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结果是,天昊患有自闭症。消息一出,犹如一块巨大的石头砸在了夫妻俩身上。他们的孩子成了特殊人群,他们也将成为一群特殊的父母。

其实,像天吴和赵林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随着医学检测水平的提高,中国目前确诊的自闭症患者已达180万,其中儿童自闭症人数接近40万。

一次未知世界的科学探索

“雨人”六大谜团

据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对深圳市孤独症人士现状的一项最新调查报告显示,自闭症孩子智力低下率86%,与国外学术界报道的80%接近。有17.2%的仍不会说话,其中7岁以上的儿童仍有14.9%不会说话。仅仅0.8%有接近正常的语言交流功能;运动能力评价上,35.6%的被认为明显低于同龄儿童;

71.2%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比同龄儿童差;只有7.1%的孤独症孩子能独立外出购物。是什么导致他们行为异常,无法用正常方式与人交流呢?

疑问一:自闭症如何导致?

自闭症最早被发现于1943年,那时被称为“情感接触孤独障碍”,现在也叫“孤独症”。

上个世纪中叶,在一部分母亲身上发现,她们感情表现特别冷淡,因此,就有研究者把自闭症归咎于这些不关心孩子的“冰箱妈妈”。

然而“冰箱母亲”理论后来被驳倒。被广泛接受的一种看法是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疫苗可能导致幼童患上自闭症,但这一点也没有找到科学根据。

现在,有研究者认为,遗传因素是导致这种疾病的症结所在。关于双胞胎的研究尤其令人信服地展示了这一事实――如果双胞胎中的一个是自闭症患者,那另一个患上同样疾病的可能性介于80%―95%。而美国研究者最新的研究,怀疑幼儿长时间看电视很可能会诱发孤独症。

直至今日,自闭症已被认定将终生伴随,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自闭,科学界依然无法得出统一、确切的答案。

疑问二:自闭是种性格缺陷吗?

经过十多年和自闭症家庭的接触,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所长田惠平发现,所有典型的自闭症儿童都会有语言障碍、刻板行为两大特征。有些孩子会在某一方面迟钝,而一方面超常。

田惠平发现,自闭症和性格没有关系,他们当中性格有开朗的,也有安静的,既有外向的,也有内向的。根据她的观察,自闭与智力状态没有直接联系,自闭症本身不等于智力障碍,因为在他们当中,有特别聪明的例子。

疑问三:自闭症是否有药可救?

自闭症病因无法明晰,医生用药时,只能尝试一些辅助治疗的药物,并且,这些药物治疗仅对个别症状可能有效。如

短期严重失眠,可用安定,有攻击行为,可用奋乃静,促进脑功能的药物可选用脑复新、脑复康,或y-酷氨酸;利他林对治疗孤独和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效果。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副会长贾美香曾诊断过很多自闭症儿,但她透露,我国尚没有一个专门从事自闭症科学研究的机构,并且,自闭症不是靠药物就能治愈的,主要是康复训练。

此前有报道,白鲸、狗等动物都能够辅助治疗自闭症。贾美香认为,这些方法虽然对个别患者有用,但还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缺乏临床试验,因此,目前还没有被科学界认可。

疑问四:自闭症是否天生?

田惠平告诉记者,自闭症天生会有,但后天没有进行培养,会导致“二次行为障碍”,从而使一些自闭症的古怪行为越发被激化,甚至伴有破坏性。

疑问五:“高知”人群更易出生自闭症后代?

有报道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出生的孩子患自闭症的几率更高。田惠平解释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不排除是只有在发达医院能够识别自闭症的原因,而农村不具备识别病症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

田惠平说,发病率和地域无关。比如,新疆、西北很少被发现有病例,但并不代表那里没有自闭症孩子。就目前发现的更多病例看,这些孩子是来自各个地方。

疑问六:自闭症是变种的进化人类?

究竟是什么在左右自闭症儿童的行为?2006年9月21日出版的《神经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科学家已经发现,一种有关遗传缺陷分子会使大脑信号中断,并导致自闭症。

一旦认知加工出现问题,孩子的行为就会失常。这项研究意味着自闭症和大脑的损伤有直接关系?贾美香回答记者时说,目前,这只是学说,还不能完全被证实。

与此项研究发表的同时,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孤独症和生物学的关系更密切一些,比如说和基因突变,以及家庭遗传有一定关系。美国田纳西州Vanderbilt大学对1200个家庭成员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发现,一种基因变异的功能是在脑部发育中调控免疫系统和修复胃肠系统,而所有这些体系能够使得儿童患有自闭症。但科学家承认,这项研究目前仅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以观察自闭症的起因。

有专家认为,基因突变是人类进化的诱因之一。自闭症的天才和与人类社会格格不入的行为方式,究竟是人类进化还是倒退的体现?自闭症的研究仍然存在太多的未知。

随着被发现的自闭症孩子数量的增多,人们不得不投入更多关注,着眼于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和家庭摆脱窘境,或者是更好融入正常社会交往中来。

自闭症名人造就另类成就

2003年,一些专家在作出有关研究后得出结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以及画家梵高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患有某种类型的自闭症。爱因斯坦从小便不说话,不参与群体活动,他经常独自一人,没有其他朋友,行为刻板。虽然,自闭症让他远离人群,孤独地生活着,但也给了他不一样的人生。爱因斯坦是一个视觉形象思考者,他创造了用语言思维的常人所不能发现的相对论。除此之外,梵高的自闭症状体现在,他的画所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更有力地表现自我,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保护“雨人”需要立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至少有180万自闭症患者,其中儿童自闭症接近40万。而针对这个人群相关配套机构却为数不多。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副会长贾美香告诉记者:“在对待自闭症孩子的问题上,国外的一个高税收国家,政府会有一部份税收来做自闭症孩子的康复工作,但在我国却很少,完全都是靠家长。家长的力量又过于薄弱,一方面要工作,一方面还要照顾孩子,负担非常重。很多家长为了专门照顾孩子,工作都辞掉了。

北京市孤独症康复协会成立10多年来,一直只依靠一些专业人士,力量非常单薄。包括疾病的常识都需要向大家普及。这种病包括很多搞儿科的都诊断不了,很多孩子因此耽误了最佳的干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