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

篇1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中小衔接;自主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难点,与小学比较而言,难度有所提升,不再只局限于阅读和初步感知的基础层面,而是加深了文言文的各种专业方面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搭好学习文言文的平台,让他们找到一把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中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使文言文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有益的。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小学和初中阶段均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案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

(二)表演、自主积累促进教学

对于小学高年级来讲,可以采用表演形式,根据预习,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演出来。对于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应该打好文言文的基础,可以让学生自由查阅相关的文学常识,进行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满足,自然就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讲解趣味文言故事促进教学

无论哪个学段,教师均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文章短小,学生当堂就能够背诵,融文言知识与哲理学习于一体,趣味十足,学生兴趣极高。

二、培养学生朗读感知能力

熟读课文是第一要义。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朗读方面小学和初中阶段有共性之处:

(一)初读课文,认准字音

小学的高年级阶段接触的文言文都是篇幅比较短小的,而且比较容易理解的,有时候教师的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学生会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学生通过朗读,逐渐品味文言文所表达的意思。

(二)再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他们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文言文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

(三)分读课文,领会文意

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四)齐读课文,总理全篇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学习文言文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小学高年段和初中低年段的朗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对学生朗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小学阶段的朗读停留在读通、读顺、读准字音字词,理解文意即可。而中学阶段不仅要做到这些,还要注意节奏,轻重音,以及根据句义的适当停顿,能够根据查找虚词判别停顿的方式,在读中体会文意等等。

三、培养学生“信达雅”的翻译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章。“信”指的是译文应该尽可能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达”指的是通顺流畅,“雅”是优雅。通过翻译,不仅了解了文意,还深入地学习了相关的文言的一些基础知识,提高了文言阅读水平。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授人以渔”。

中学阶段和小学阶段的共性之处:

(一)利用注解

中学生和小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阅读注释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二)查阅工具书

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三)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

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对文言文内容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四)联系上下文意及学过的文言词语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非常繁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归纳整理,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以及曾经学习的常识进行交流、讨论。

中学阶段和小学阶段的不同之处: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渗透给学生以上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明确翻译文言文并不是无章可循,然后利用以上几种方法恰当地翻译课文,这样就为中学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中学阶段,学生同样可以运用到这些方法,只是由于学习目标的不同,相应的要加深翻译的要求。初中生学习了一些文言语法,要掌握实词、虚词的含义、古今异义字、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四、熟读背诵,传承文化

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传承中国古文化之精髓,这应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根本之所在,传承它,背诵应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能够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总之,我们应正确地看待文言文教学,勇于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多关注中小学教学的共性,并有效利用共性之处,更好地进行教学。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创新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文言文的有效教学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版

[2]文言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谈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文言诗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

[3]何更生,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篇2

兴趣是学习新知识最大的前提,更是推动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原动力。若想做好文言文教学最应该做的不是强制性学习,而是应该设置相应的情境,激发广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开展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把落脚点放在了解和熟知的层面,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文言文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1.在预习中激趣

学习文言文,预习十分重要,目的是扫除文言文中存在的文字障碍,并且大概了解文言文中的梗概。此外,预习也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初的一个步骤,这个步骤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舍生取义》时,应该尽可能地搜集英雄事迹资料,比如,可以搜集《不屈的文天祥》。之后教师还需要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掌握“舍生取义”的真正内涵,让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内容产生兴趣。

2.在诵读中激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明确指出:需要通过诗文的节奏、声调等去感悟作品的情感和内容。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教学的过程中背诵和朗读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师而言需要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引导学生融入文言文情境中。教师更需要用动情的语调引导学生诵读,把学生带入这片情感圣境。

3.在表演中激趣

文言文教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培养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要让学生调动大脑大胆思考。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复习环节转变为小品表演的方式呈现,把文言文中的寓意融入表演中,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实现最大的“宣泄”效果。比如,在学习《杨氏之子》时,可以要求学生将文言文中的内容进行编排,编程一部现代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领会其中的含义。

二、读――百变生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加强学习情感体验,形成超强的文言文学习语感。所以,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着力点还应该放在对文言文语言的体味上,并且强调学生对文言文的记诵和熟读,目的是通过诵读积极调动广大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章情境中,产生灵魂共鸣。

1.跟读

初次接触文言文时往往很难进入文章语境,需要经过几次跟读之后才能对文章的意境有所领悟。因此,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跟读文言文,通过停顿或者是语调的变化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学生能在反复跟读的学习过程中对文言文的节奏、音韵和停顿的感悟不断加深。教师先放慢速度一句一句地教学生读,然后,把难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划上分节线,并按分节线一句一句地带读,以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停顿得当,怎样得当停顿。这样学生便能较好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等。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孰/为汝/多知乎?”等等。

2.散读

散读能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得语感,并且领会到文言文的大概意思。在进行散读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自由复读,能够读出不同的韵味。

三、悟――通达其章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某些知识,达到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也不是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而能达到学成的效果。

1.放手――学生自行把握文言文大意

文言文教学有一个难点就是学生需要逐字逐句对照文章下面的注释才能猜对部分文字的意思。针对这个环节,教师要做的就是放手,放手让学生自行去参透其中的内涵,给学生更多的琢磨时间,让学生自行根据文章后的注释,通过查阅工具书的办法揣摩文字意思,达到感悟文章大意的目的。

2.放权――让学生自行探究问题

篇3

“竞”得文言文教学之理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1854年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习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以上理论给了我很大启发:将竞赛引入到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强烈兴趣,而且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尝试,我惊喜地发现将“竞赛”引入到文言文课堂教学,学生由听众变成参赛选手,角色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求胜心的驱使下一个个情绪高昂,课堂因此活力四射。

“竞”得文言文教学之法

竞赛的方式多种多样,比较容易操作的,学生也很感兴趣的是知识竞赛。现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口技》一文为例,谈谈将知识竞赛引入文言文课堂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导入竞赛

此环节与导入新课相类似,不同的是导入竞赛以主持人宣布知识竞赛开始的方式来展开。如《口技》可以播放一段口技录音来引入新课,一开始就唤起学生的兴趣。

(二)准备竞赛

介绍比赛流程,本场比赛共四个环节,依次进行必答题、抢答题、选答题和提高题的比拼。四个环节设有不同的分值,分数最高的小组获胜。

(三)比赛过程

[第一环节:必答题]

规则:本环节由三项比赛组成。第一项是朗读课文。每组抽签决定读课文的相关内容,总分100分,读错一处扣10分。第二项是解释重点词语。每组派两名同学参加,全对获100分,错一处扣10分。第三项比赛是翻译重点句子。各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全对者得100分,错一处扣5分。

题目如下:

第一项:朗读课文

A组题目:朗读“京中有善口技者……无敢哗者”。

B组题目:朗读“遥闻深巷中犬吠……以为妙绝”。

C组题目:朗读“未几……泼水声”。

D组题目:朗读“凡所应有……一抚尺而已”。

第二项:解释重点词语

A组题目:善 会 施 团 闻 寂然

B组题目:呓语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

C组题目:俄而 间 名 股走 群响毕绝

D组题目:少顷 叱 以为妙绝未几 曳 虽

第三项:翻译重点句子

A组题目: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②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B组题目:

①众宾团坐。

②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③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C组题目: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D组题目: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本环节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的考查,课前小组每位成员都要充分准备。]

[第二环节:抢答题]

规则:抢答题每题20分,答对加20分,答错扣20分。

题目如下:

1.口技人的道具很简单,只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口技表演内容时用了许多拟声词,请举例。有不少写时间的词,如“少顷”,请再举四个例子。

4.列举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5.列举一词多义现象。

[本环节结束后,老师可带学生再将知识复习一遍,并请学生作好记录。]

[第三环节:选答题]

规则:本环节由A、B、C、D四组题组成,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分值为50分、60分、70分、80分不等。分数较低的小组优先选择。

A组题:口技表演者为我们模拟了哪些声音?(50分)

B组题:宾客们在听口技表演时有怎样的反映,写他们的反映目的何在?(60分)

C组题:“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在文中是怎么体现的?(70分)

D组题:现场表演一段口技。请同学们打分。(80分)

[教师要在本环节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毕竟这是新授课,在学生答题时要及时指导。]

[第四环节:提高题]

听二胡名曲《赛马》。学习本文以时间变化表现场景变化的写法,用形象的文字写出自己从《赛马》中听到的场景。总分50分。

比赛结束,统计分数。表扬获胜小组,并请代表发表获胜感言。

“竞”得文言文教学之忌

要想成功地把竞赛引入文言文课堂,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具体说,老师要对重点难点了如指掌,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提前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否则老师和学生就体会不到竞赛的乐趣。

(二)适时适度地开展

竞赛式教学法可以在一节课的整个过程中采用,也可以在一节课的某个时段进行。竞赛法虽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文言文都适合。即便都适合,用多了,学生也会出现“审美疲劳”。况且除了竞赛法之外,还有许多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三)竞赛要面向全体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当,多出必答题,抢答题要有点难度。同时,根据每组同学的人数考虑题量,尽可能给每个同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机会。在题型设计上应考虑使每个同学都有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机会。

(四)及时鼓励

篇4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材应用研究一、前言

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情感也是相当细腻的。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儿童文学作品联系着小学生的想象空间,刺激着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儿童文学与一般的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将小学语文课堂与儿童文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沟通,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儿童文学的整合、提生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相当关键。

二、通过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应用儿童文学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老师最大的危险就是没有精神食粮的储备和思维上的空。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缺乏,会影响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美学品格和艺术体征的误解,直接影响小学生对文学的感知程度。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儿童文学修养。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该培养儿童文学素养,了解什么是儿童文学,改变不利的形势,能够独立去鉴赏儿童文学作品,让自己拥有一颗童心,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只有提升自身的儿童文学素,才能有能力教导学生和激发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本能。

小学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时刻保持自己的一颗童心,不拘泥于课文中的字词句,多花相应的时间来阅读各种儿童文学作品,如曹文轩的儿童小说、任溶溶的儿歌或儿诗、《格林童话故事》等,这些作品中都渗透着浓浓的童心,小学生可以认真阅读,从中培养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

三、通过抓住儿童文学特有的艺术品格进行儿童文学教学

儿童文学特有的艺术品格就是儿童的童真和情趣。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思想细腻,感情纯真。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真和情趣,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擅于挖掘课文中的儿童童真和情趣。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教学中,最纯真童趣的画面就是小松鼠活泼调皮的动作和可爱的表情,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试着模仿小松鼠的动作和表情等,将小学生最真诚的童心和稚嫩的表情展示出来,其他小学生也可以从模仿中看到小松鼠活泼的动作,进而将自己纯真美好的感情激发出来。

教师应擅于挖掘小学生的童真情趣,将课堂与儿童文学进行有效的整合,进而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引导小学生体味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纯真的情趣,激发小学生内心的童心,提升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将有趣活泼而又感人的画面展示在小学生面前,积极引导小学生寻找文中好玩的事情,如大眼睛的金鱼、白肚皮的螃蟹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到好玩和快乐,通过好玩快乐的事情让小学生们时刻保持着一颗童心。再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教师应站在小学生儿童的角度上,用小学生特有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让小学生通过这篇文章感受到苗苗的礼貌稚嫩和和季老先生的平易近人,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根据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体裁进行儿童文学教学

儿童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体裁如小说、诗歌、寓言故事、散文、戏剧等,教师应掌握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分类的标准、划分的原则等,从中掌握儿童文学作品鲜明的艺术特性。例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儿诗侧重的是抒情和情感表达,强调的是陶冶儿童的心灵,因此在这首诗中,教师应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生活,重阳佳节想念亲人的情感表达给小学生,让学生在诗中感受到诗词造句的简练和优雅,体会诗词自由、押韵的美感。在教学中采用诵读的方式,引导小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也可以采用念唱的游戏方式,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诵读诗词的乐趣。再如,小学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一诗,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

五、结束语

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最宝贵的教材资源,让小学生时刻保持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在日常小文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通过抓住儿童文学特有的艺术品格和结合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体裁等方式进行儿童文学教学,积极挖掘小学生的童真情趣,将教材内容和儿童文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引导小学生体味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纯真的情趣,激发小学生内心的童趣,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5

一、明确中学文言文的教学功用

在新的语文课标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中学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新的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占的分量比以前更大,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目标定位在“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同时“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注重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

二、对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言的疏通不能丢

学习文言文的要义在于扫除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语言障碍,语言不过关再进一步的拓展也是枉然。所以有必要将这部分提出来。必须把重点词、句的翻译掌握好。在新大纲中虽然要求读浅显的文言文,但从课文的选材上有些课文就较难理解,如苏轼的《赤壁赋》的后半部分就较难理解,如果不把语言讲清楚,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文”“言”并举的教学定位,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要“文”“言”并重,两手并举。

三、培养兴趣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基础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文言文教学长期处于“费时低效”状态,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翻译课文。这样枯燥的教学难免会使人失去兴趣,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畏难情绪。

教师可以在教授文言文之前给学生先讲解一些相关的、有趣的故事,这样导入课堂,既营造了一定的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庄子》时,庄子的思想对中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教师不妨在课前先讲解一些关于庄子的故事,这样学生很快就有了想了解庄子其人的兴趣,教师在讲解庄子的思想时,就不那么抽象、枯燥了。

四、重视诵读,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第一,诵读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有效的捷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掌握和积累,都不能单靠背解释、记术语,只有置之于一定的语言环境,通过诵读文章并熟悉相关例句,才能实现。

第二,诵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要摒弃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整体感悟后通过注释自主理解作品,多读多背课文,通过多读去理解,在理解中成诵。

第三,诵读是学生形成文言语感的唯一途径。首先,老师范读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学生听范读,直观地感受着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就能初步地领会原文意思,从而也激发了自己的诵读欲望。其次,诵读指导要准确。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读准语调,读出情感;有条件的情况下分角色诵读。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把理解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语感。

第四,诵读能有效地陶冶学生审美情趣。古人称作诗为“吟诗”,因为只有放声“吟诵”,才能体现诗歌的节奏、音律、神韵来,学生在放声诵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同时也就在体味古人苦心孤诣创造的声乐美。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学感受。

第五,诵读具有独特的道德修养、思想情操的浸润功能。如果说阅读古诗文是我们超越时空和古圣贤心灵对话的话,那么诵读古诗文就是我们“替”古圣贤抒发思想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过程。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校本教研;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校本教研忽视教师的主体成长,活动方式单向、保守,忽视教师的能动作用,不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师参与主体意识较差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而在某些学校校本教研成为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专利”,部分教师游离于校本教研之外,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没有形成。有的老师认为搞教研是年轻人或骨干教师的事,自己只要把课教好就行了。因此,如何在校本教研的理念下,激发教师主体精神、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群体互动的实效成为校本教研的又一重要课题。

二、教研形式陈旧

教研活动只停留在听课评课、讨论改进教研组的常规活动上。教研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听课说课评课”,但这种“听课说课评课”的教研模式强调的是一堂课或一节内容的教学问题,评课也只局限于对教学行为的评价上,没能追溯到内隐的教学理念。而下一次教研活动可能又是另外一堂课了,起不到教研课应该达到的“诊断”、“分析病理”、“开出处方”的作用,这样的活动既没有教研的主题,也没有系统的安排,教研活动的安排随意性较大,显然不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教研缺乏专家指导

目前在不少农村学校的教研中常常有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教研部门很少到校进行现场指导,教师能与校外专家直接沟通的机会很少。有些小学的老师对校本教研开展的步骤、方法、途径,形成的成果等套路还很迷茫,有的老师认为校本教研就是开研讨会,你一言,我一语,热热闹闹,没有明确的结论。

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学段差异明显

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特别是山区和偏远乡村学校,由于生源有限,一个年级往往只有一个教学班,教师配备紧张,同一年级和学科教师之间缺乏同伴互助,这就使得学校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缺少了针对性和可比性,导致活动的实效性不强。再者,我们看到的教研活动,大多是高年级的老师的,低年级的老师教研明显薄弱,这样不利于整体教研水平的提高。因此缩小城乡的差异和学段之间的差异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才能使小学语文校本教研活动更有效。

(一)课例研究

学校应重视常态课的课例研究。以小学级组为单位先进行单元备课,中心发言人对整个单元的课文进行教材分析,明确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选取重点课文展开进一步研讨。执教教师对所选课文进行深入地钻研,搜集有关资料,撰写教学设计。执教后,级组内进行评课,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讨论、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执教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笔者主要研究了八个乡镇十六所小学教师的课。颖阳镇盛老师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精美的课件,将人与景、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始终置身于送别的场景中,让学生自己读、悟,归纳和总结;库庄乡姚艳芳老师的《与诗同行》一课,采用擂台赛的形式,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必答题、抢答题、填空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课题研究

很多学校进行小学语文校本教研,常常困惑于找不到一种能落到实处的方法,领导头疼、难做,教师反感、应付,教研活动有名无实,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小课题研究是比较可行的一种科研方法。

(三)专家引领

尽管校本教研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但它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参与和引领,否则,校本教研的研究很难有大的提升,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专家的引领就显得非常重要。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谈话、进行现场指导、教学示范、课题引领等形式指导小学语文教师的教研。

(四)网络互动

篇7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当代文化浪潮的冲击力逐渐增强,我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为了更好地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和教育,在加强传统文化普及同时,最好的教育阶段是在小学,小学语文教学是最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始,因此,我国应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将传统文化的教学、培养以及传承从小学开始,从孩子开始,逐渐让小学孩子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悟以及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研究

一、引言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五千年来华夏儿女智慧与精华的积淀,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荣耀。不过,近年来,随着当代文化的逐渐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低,当代社会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认知越来越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这也不符合十七大报告中所倡导的“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的传统文化口号。因此,我国要加强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较好的传统文化传统起始阶段,因为小学教育属于教学的初级阶段,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塑造民族精神,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下面,本文从传统文化概述、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当前传统文化现状问题以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等方面对其做一系列的研究。

二、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按照百度百科对传统文化的相关定义可知,擦混同文化主要针对现代文化而言,主要包括历代文化中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以及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像古诗词、民族音乐、曲艺以及国画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三、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文化凝聚力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因此,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传统发展重要作用。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我国文化进一步发展,促进传统文化建设,推动我国文化的进一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四、当前传统文化发展现状问题

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传统文化逐渐出现了衰微。我国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像孔融让梨、二十四孝等优秀品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缺乏毅力等问题,在传统文化中,艰苦朴素、任劳任怨是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当今的社会,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文化教育发展和进步,只有不断的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培养传统文化学习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最终,促进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这也是解决当前传统文化发展现状问题的核心动力和因素。

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传统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提高重视意识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等两个方面探讨有关加强传文化教育。

(一)提高重视意识

随着当今文化以及外国优秀文化的不断输入,我国在学习他们的同时,更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因为当今文化的起源来自我国传统的文化,因此,要加强重视我国传统文化,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最终提高他们最对传统文化重视意识。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生活实际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教学环境,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例如,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文化节日,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加入相应有关传统节日的介绍,介绍有关端午节有关的人物,有关的故事以及有关诗词,让学生通过现实实践加强有关端午节,重阳节有关的认知,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讨论有关传统文化对自己的认知,找出他们有关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探讨和研究传统文化与教学的关系,促进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六、结论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当今文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分析了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其发展现状,通过对当今传统文化现状总结,本文提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主要从提高重视意识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两个方面。传统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现实实践加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为进一步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发展。只有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建设,才可以真正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中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兰凤.语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李敏.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陶丽艳.小学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于迪.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5]秦美玉.两岸小学语文教材古诗编写体例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篇8

一、巧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导入的新颖活泼,悬念的重重设置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荆轲刺秦王》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打赵国,杀掉赵葱,最后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王翦随机奉命率兵驻扎中山,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派人采取行刺这种恐怖政策。于是历史上有名的刺客荆轲出现了,那么他是怎样取得秦王的信任进而接近秦王行刺的呢?最后行刺是否成功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荆轲刺秦王》,共同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求知心里,让学生想学这篇文言文。

二、是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学“文”,也要学“言”

“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想深入了解文章的“文”,必得从文章的物质外壳“言”入手。在教学中应注重文言词句语法的梳理,以求得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最后译成白话。这样做显得落后了一些,但是文言文不外是由字词、语法组建起来的,只有扎实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搞清楚一词多义、多音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古文句式语法规律,才能理清文句结构,详加辨析,加深了解。字词意义理解上采用了“见字拆字”的办法,弄清本义然后生发引申弄清一个词的意义群体。例如“兵”,它的甲骨文是两手持兵器,故本义是“兵器”,由兵器引出拿兵器的人——士兵;再由士兵引申出“多个士兵”——“军队”义,再由士兵、军队打仗引申出打仗时的谋略战术——“兵法”义,以此则环环相扣,深切理解意义群。语法上,学生积累了文言句式的基本类型:疑问句、陈述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的常识后,就可以根据句法结构理解文句内容。否则学生根据现代句法就会感觉古文是句法不通、难以理解。

三、人人参与,增强趣味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无非就是教师一边讲让学生一边记重点的文言知识,因为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师一般也是为了节省时间,就直接灌输给学生古文的基础知识,至于那些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等,不讲为什么,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样更加让学生觉得古文枯燥乏味,兴趣全无,纵然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是昏昏欲睡。只有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竞争阅读文言,而且各学习小组比赛阅读,最终评出最佳阅读小组,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整体感知文本中来,然后再让各小组展示他们质疑的知识点,并悬“赏”征集答案,这样以来学生兴趣大大增强,他们不再等老师来讲知识点而是自己讨论并探究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民主而热烈,所以高效的文言文教学课堂首先应该是人人参与,人人快乐学习。

比如学生对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不理解时,我举到一个“肉夹馍”的例子,“肉夹馍”实际上就是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句,应该是“肉夹于馍中”翻译出来就是“于馍中夹肉”这是一个典型的状语后置句,再者应该是“馍中夹肉”不是“肉中夹馍”,这样看来,我们生活中简单的“肉夹馍”实际上就是文言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而已。学生听了我讲的这个例子后,立即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很感兴趣,畏难情绪也缓解了许多,所以“高效课堂”下的教师需要调动生活经验,才能更好的增强文言文的趣味性。

四、合作探究,当堂检测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和小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语文课堂提问不仅能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同时也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如下描述,并根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几点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枯燥化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枯燥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很多小学教师在语文课堂提问中,经常使用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等简单的词语,这些词语本身具有引导性,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发散思考。这样的提问过于枯燥,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样的提问根本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

2.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数量过多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数量过多,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数量过多,把太多问题抛给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把握不了学习的重点,出现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不愿意回答问题,甚至厌学等问题。在课堂中提过多问题,当学生积极性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死板,处于冷场的状态。整堂语文课学生可能学习效率极低,课堂教学质量低下。

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难以把握节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不好把握节奏,这也是严重阻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因素。教师该问什么问题,教师什么时候提问,一个问题给学生多少时间思考,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给多少时间总结等,这些都影响着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

4.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差别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个别教师还存在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提出的问题差别化。有些老师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歧视所谓的学困生,只愿意邀请学习好的学生回答,从而忽略了学习不太优秀的学生。教师对所谓的学困生的关注不够,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高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

1.课堂提问要多层次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多层次。教师不能一味地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或者一味地提升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提问时要兼顾不同成绩的学生,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不同程度分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稍难一点的问题,让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回答稍微简单一点的问题。这样一来,有利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利于全方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合理地设置问题。教师的专业素质要过硬,要吃透教材,全面理解语文教材的重难点问题。老师要抓住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以达到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对于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不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多采用提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提问中,主要可以围绕两点来进行。(1)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问题。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通过思考来深层次地了解问题,加强学生的智力训练。(2)课堂提问要明确具体。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回答。因此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具体,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3.课堂提问要精巧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巧设题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事实上,学习就是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质疑问题,最终探究疑惑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多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不断探索。教师课前设计疑问非常重要,在课堂中巧妙地提出疑问,合理地设置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培养小学生思维活跃的一个有效的教学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提问策略,就一定能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笔者衷心希望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更多的小学老师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变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篇10

(一)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在告诫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片断:师:同学们,除夕夜,你们是怎样过的呢?生:我可以穿着妈妈给买的漂亮的衣服,吃上爸爸做的十几道菜,收到爷爷奶奶送的精美礼物,还可以和小朋友们痛痛快快地玩各种游戏……师:啊!小朋友们的大年夜过得可真美呀!可是这个小女孩却无家可归,忍受寒冷、饥饿与痛苦,你看到了她,会说些什么呢?生:小女孩好可怜啊,我想让她来到我们家……师:老师看到小朋友们都十分同情这个小女孩,那么面对这样冷酷的画面同学们想不想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呢?生: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幸福呀!有爸爸、妈妈的关心、爱护,有爷爷、奶奶的宠爱……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小朋友们受到感染,对小女孩产生了同情心,纷纷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抒发了应该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感想。

(二)教学语言的幽默。教师幽默的语言,会制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小朋友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同时小朋友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幽默感。如《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片断:师:谁愿意扮演一棵小稻草,说出你想说出的话?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师(声音大):你没有完。(我再喷洒点)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幽默化的语言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小朋友们的幽默意识、乐观精神。

二、课文导入艺术

一个好的开始是保证我们能够成功的完成一件事情的基础,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

(一)图片导入法。小学生年龄小,对直观的视觉刺激比较敏感。可以通过播放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导入课文。特别是在教授我国风景名胜或有关大自然景色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音乐导入法。音乐能够唤起心灵的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从美妙的歌声中获取心灵的慰藉,令人回味无穷。如在执教《匆匆》这篇文章时,上课伊始,就为同学们播放《童年》这首歌曲,听完后,有许多同学已经沉浸在那美妙的歌声中了,这时我便让同学们谈谈听过音乐后的感受。学生们踊跃回答,纷纷谈出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顺势而导:同学们对时光流逝有如此多的看法,那么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朱自清先生对时光流逝有怎样的看法呢?(从同学们的热烈氛围中引导他们走进课文)那么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朱自清《匆匆》这篇文章,去看看文中是怎样描述时光流逝的。《童年》的播放,促使学生回忆起了自己童年的美好时光,渴望走进课文,领悟时光易逝。

(三)情境导入法。在教授一些有关人物或童话故事的文章时,可播放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生动形象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课本中很多课文,有的讲述了动人的故事;有的叙述了不平凡的人物;有的描写了美丽的风景,此类课文都适宜创设特定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导入:(1)播放多媒体课件。(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端庄美丽的女士是谁吗?(居里夫人)。(3)那么谁能把你搜集的与居里夫人相关的资料向大家展示一下呢?(4)同学们根据查找的资料争先恐后地举手向大家介绍居里夫人。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居里夫人的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进一步激发小朋友们学习课文的热情。

(四)谈话导入法。谈话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在问答中获得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利用如下的导入方式:师:(创设谈话氛围)当我们说某种东西“只有一个”时,通常是想表达什么意思?生:说明这种东西很珍贵。师:(启发)那世界上什么东西只有一个呢?生:思考、回答。师:(导入课题)任何一样东西都不会为某人所独有,但我们朝夕相处的地球却永远只有一个。(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生:(说出疑惑)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作者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师:(鼓励交流)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来看看大家对地球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通过课前的谈话,小朋友们对只有一个地球有了初步了解,为下一阶段通过讨论交流“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打好基础。

(五)设疑导入法。学贵有思,学贵有疑,问题的出现才会促使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导入:师:提问,土地这个词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生:肥沃、广阔。师:“神圣”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通常用来形容什么?生: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师:现在就让老师带领同学们共同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习。从课题入手,对“神圣”这一词语进行质疑,激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为解决疑问而走进课文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