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专业技能

篇1

1.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保留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导致师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封闭

目前的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强制性的要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达标则不发毕业证等)、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不足,是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学学习成绩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构成,而且进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些对专业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无奈。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师的实际收入还是较低,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作繁重而又复杂,教师的付出和他们的实际待遇很不相称。笔者近几年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了未来职业选择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真正愿做小学教师。因此,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技能培养不感兴趣;虽然是高中毕业生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能力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受就业选择市场化、选择多元化等(一些学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务员等其他想法)的影响,学生一入学,就为就业做准备,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对教学技能训练热情不高,对教学技能训练时间投入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5.高师教学重学术、轻培养,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主要还是讲授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缺少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一方面难以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对策。高校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及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建议

1.改革课程结构,加强教育实习

第一,建议进行课程调整,实施3+1模式。一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在设置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和小学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为师范生拥有广博的而深厚的知识打下基础。二年级开设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和教育类选修课程。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设置教育选修课程。例如设“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小学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校本课程研究”等。三年级,开设技能训练类课程。例如设“小学基本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等。四年级,进行一个学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

第二,加强教育实习。新近的研究显示: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关键要素。为解决实习时间短、实习效果差的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实习时间增加到16-18周,但时间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分散见习(每学期一周的见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有的学校采用两次实习,称之为小实习(集中见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等。见习是近年来小学教育专业比较重视的一个实践环节,有逐渐增加见习时间的趋势。但从目前实际效果来看,由于见习本身的特点及受其他因素影响,见习的收效不大。易导致走马观花;由于见习时间多,必然占用了有效的实习时间,而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取消见习,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年。为解决见习问题,建议实施“拜师制”,即有目的地选择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即安排他们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见面,确立“师徒关系”。师徒关系明确以后,学生要和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联系,随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定期到小学观摩、助教。

2.采取多元、开放的培养理念,优化培养途径

第一,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该多元、开放。遵循的原则应是,统一要求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技能培养与专业方向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应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技能主题活动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际教学相结合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还应使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训练与环境陶冶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与多条途径,构建全方位、全员、全程的培养体系。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为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应制订系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将其纳入课程计划中统一安排实施。在计划中应规定培训的时间、学时、培训内容及达标要求,使教学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应加强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领导和管理,成立由相关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参加的领导小组;应制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规程》,保证技能培训工作有序地进行。

3.明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第一,应依据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的发展需要及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协调统一的办法确定培养目标。长远目标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适应小学教学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具体目标分三个层次: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次,培养具有基本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再次,培养具有综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目标的落实,建议采用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第二,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依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顺序构建教学技能内容体系。教学技能培养包括一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三个层次。基本技能指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的素质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语技能(包括口语表达、体语表达)、书写技能、运算技能和艺体技能等;教学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作为适应小学教学要求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掌握运用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编写教案的技能、选择课程资源的技能)、上课技能(导入技能、设计教学过程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结课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课外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强调训练的情景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说课技能、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调控教学技能)、教学应变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评课技能等。

4.创造有刺条件,提高师范生素质

第一,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的生源问题。“两会”刚刚结束,免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提案令人振奋,这将是提高师范生生源素质和切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议国家也能够选择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教育,尤其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这将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应该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小学教育的人才质量问题。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

第三,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具体措施是:(1)利用新生入学的最佳时机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通过请优秀小学教师讲座、观摩基本功表演、参观展览、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对学生渗透专业理想教育,逐步明确教师的素质要求。(2)学习有关教学技能的文件,使学生明确各阶段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要求及措施,在知晓的前提下,导之以行。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形成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和谐、活跃的校园气氛,是教师形成教学技能的重要环境和氛围,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开展各种教学技能大赛、教学科研立项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能力训练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些做法能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篇2

论文摘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不仅是师范教育特色的体现,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性的要求。在认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的基拙上,构筑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体系、优化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过程是培训有效性的保证。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保证办学的高等教育水准,坚持并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应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应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探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反思传统的对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并实施符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第一,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

第三,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完善培训质量监控。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培训机构,如指导测评中心等,出台培训与考核规程,由专人主抓,任课教师、学生“小先生”积极参与其中,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形成立体式的质量监控体系。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达标考核的方法,不达到合理要求不允许参加教育实习。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

篇3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时小学未来师资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师范生职业水平的高低。应重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使未来小学师资能力结构得以改善,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师范生培养教学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师范生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加强高师院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专业)技能作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依据。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内容。两份文件的颁发,有利于全国高师院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对培养合格师资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小学教师的培养在学历层次上的提高,更意味着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大纲》中的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改革的要求。基于城镇教师编制饱和,乡村教师紧缺的实际情况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地建构,这就要求教师教育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特别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达标为牵引,着力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原则

本着继承、更新与发展的态度,我们对原《大纲》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设计并实施符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在重构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可持续性原则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同时笔者在两个县六所乡镇小学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增多,村完小一级学校有住宿生,很多学校都缺少音乐、美术及体育类专业教师,需要语文、数学等教师从能教授小学一门课程向多学科教学发展。因此,需要在原《大纲》基础上拓展师范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校本课程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艺体活动技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生活管理技能训练等内容。只有这样,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才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农村教育实际,构建自己应有的技能结构,增强就业和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整体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要完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就迫切需要构建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因此,整体优化原则就要求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微型课程等各类课程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凸显教师教育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如我院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专业,重视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2008,2009级的实践教学分别占总学分比例为35.7% ,43. 1%;注重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认真修订教学计划,力求音乐基础、课件制作、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开设,体现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低年级侧重解决基本技能与技能特长问题,高年级侧重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与教育研究技能问题。让师范生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初步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三)个性化原则

《大纲》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作为师范生,除了具备从事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外,不同具体专业方向的师范生还应具备进行小学某一学科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实现同一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个性特征。如语文教育方向对普通话、朗读、文本细读技能;数学教育方向专业对速算、绘图技能;英语教育方向对英语歌曲教唱、英语游戏组织技能等都有专业的特殊要求。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者应互补互促。教师要根据专业、年级和个体的差异,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培养训练。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体系

根据原《大纲》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细化为六大类17个项目(见表1)。

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实施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长期研究和探索。在重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技能培养训练问题,二是技能考核问题。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经验,和调研获取的资料,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与思考。

(一)加强课程渗透,坚持课内指导与课外自练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应具体渗透在学科教学法等相关课程中,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应注意发挥案例教学的示范作用,并对师范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训练。如教师口语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考虑做到简约性,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实效性。用于讲授学时为30%,用于实践训练的学时为70 %,督促师范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技能训练活动,保证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有教材、有指导地训练。同时,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强化教师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每节课都成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示范课,让教师以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展常规训练活动,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在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指导任务尽管已渗透到相关的具体课程教学中,但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社团活动及学生自觉的训练,难以达到师范生在校期间的理想水平。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需要学校或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师范生技能训练进行统一规范和安排。一是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表1),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下发给每位学生,让师范生一人学就能够了解到各年段训练内容与考核要求,并让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二是将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在课余、休息日开放,同时制定《早自习、晚自修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如主要包括:“开展晨读课”—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晨读练习。“每日一写”—学生每日都写粉笔字或钢笔字,每个学生一块小黑板,每日写一板;“每月一作”—指多媒体课件制作或简易教具制作。“每周一歌”—每周月晚上7 :30一8 ; 00练习唱歌。保证学生有时间、有场地、按要求进行训练。辅导员要按计划组织各班班干部安排好“每日、每周、每月一练活动”,并经常检查督促。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科专业技能的训练。从人学开始,四年不断线,确保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建立教师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练详

根据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鲜明的实践性特点,除了开展常规训练活动外,每年各院系要定期举办“未来教师杯”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可采用班级为单位初赛和院系决赛的参赛体系,围绕各个竞赛项目,通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上课、说课、粉笔字展示等多种方式,以及舞蹈比赛、美术书法比赛等方式,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和汇报舞台,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各教研室还可根据专业特点,定期举办师范生学科竞赛或教研活动。如文科教研室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理科教研室组织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促进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而且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造就复合型人才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努力发挥校园文化在师范生职业技能形成中的渗透功能

与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一样,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一是应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教师职业技能成立学生社团组织,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二是定期请小学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杰出校友来校开展“说课、评课”等专题讲座或开设微型课程,传经送宝,为师范生搭建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确立师范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在校园网或各院系网站上开辟“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网站。把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件、讲义及优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新课程的案例研究等优质教育资源挂到网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让他们网上学习优秀教学设计或观看视频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培养的需要。积极创设、营造培养学生从教技能的实践环境,使练就从教技能成为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

(五)在实习支教活动中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

舒尔曼认为,“教学实习是经过认真设计的教学范例,而且都伴随着严格管理的、为学生提供容易进人实践的教学阶段,以确保学生学会所需的技能,并表现出恰当的工作表现、方法和价值观。”教学实习是促使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在一个教师的专业准备阶段是最有力的介人。教育部2007年7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实习支教是师范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的良好平台,”顶岗实习支教与以往的常规实习相比,时间为一个学期,具有全职性质,将实习生作为全职教师进行要求和考核。由于实习时间的延长,实习生上课课时、做班主任工作的时间大大增加,而且实习内容丰富,更加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借助这一平台,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已达到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实习支教之前,力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重点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强化培训,将师范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上课模拟教学,培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模拟教学同学的教态表情、课堂语言、板书等逐一点评,促使他们反思、修改、反复训练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实习支教过程中,一是要求师范生参加所在实习学校的教研组学习、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这是师范生快速成长的途径;二是实习后阶段,上教学汇报课并进行课后反思。通过教学的展示与反思,促使师范生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或进行一些带有探索性的尝试;三是在实习学校搜集原始材料、开展问卷调查、进行教育研究,或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选择并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实习支教结束后,一是引导师范生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或调研报告,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研究技能;二是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经验交流。针对师范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拾遗补I},有针对性地补充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和缺憾,以期尽可能完美地进人到未来的工作领域。如我院教师教育学院在实习生回校后,针对部分师范生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仍然坚持开设《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和《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进行强化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规范评价考核

为了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不流于形式,真正把这一工作抓出实效,需要制定一整套明确规范的评价标准。目前,“除了普通话在语委的统一指导与考核下执行严格的标准以外,其它训练项目划分不够具体,考核的质量标准也不够健全”。应建立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三级考核’,机制。考核工作由各院系教师技能教研室总体负责。各项考核标准由相应责任课程教师负责制定,教研室汇总,编辑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以下称《手册》)。该手册包括考核年段、考核项目、考核内容与要求、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等内容。

篇4

一、教学技能概述

(一)教学设计能力

第一,课程授课计划的制订。掌握具体要求:(l)清楚了解本专业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之间相互联系;(2)能够清楚正确的认识自己所教的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范围内的地位与作用;(3)依据本专业教学计划能够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和进度。第二,撰写课堂教授教案。掌握具体要求:(1)熟悉教材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结构休系,以便能够深入了解教材中涉及的重点与难点;(2)掌握具体撰写的基本方式方法和主要步骤;(3)根据教学实际效果以及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兴趣,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加工;(5)能够制作清晰简洁的PPT课程教学电子演示稿,方便直观传授。第三,熟练使用教学媒体。[1]掌握具体要求:(1)熟练使用传统常规的教学媒体并了解及其教学特点;(2)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并了解及其教学特点;第四,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掌握具体要求:(1)学会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2)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思想政治表现;(3)强化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征,以便因材施教。

(二)课堂教学实践要求

第一,组织和导入教授新课。掌握具体要求:(1)建立形成正规的授课秩序;(2)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营造和谐的教学传授交流环境;(3)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来导入新课的教授形式。第二,正确规范的使用教学语言。掌握具体要求:(1)按照国家教学要求,普通话要达到国家二级测试水平,课上授课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2)授课语言简明扼要且动形象,富有较强的逻辑性;(3)授课时的语速、语调等生动优美,便于学生快速理解;(4)口述语言和形体语言互相配合。第三,设置疑难问题来相互交流。掌握具体要求:(1)问题的针对性强,还拥有较强的启发性;(2)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设置疑问;(3)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反馈来逐级递进;(4)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必要的评价和指导。第四,板书写作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具体要求:(l)书写字迹端正清晰;(2)板书的内容要突出教学的重点,逻辑性强;(3)板书的布局要有层次感,便于理解;(4)板书的书写要规范合理,同时配合语言讲解,并保证书写速度。第五,专业讲授。掌握具体要求:(1)讲授其内容要讲求科学性,符合基本常识性和教育性的规律;(2)讲授方法与讲授内容相互配合;(3)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事物的内在联系,了解其内部规律,以及发散思维。第六,善于总结教授课程内容。掌握具体要求:(1)归纳主题清晰明确,突出重点,语言清晰明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2)归纳总结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还要有拓展性和延伸性;(3)引导学生自学,积极复习。[1]

(三)课后辅导以及检查作业技能

第一,作业布置。掌握具体要求:(l)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据教学内容来安排作业,要求具有启发作用;(2)能够准确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要求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和方式;(3)作业要求恰当合理,同时予以指导。第二,作业批改。掌握具体要求:(l)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作业恰当的批改方法;(2)详细准确的总结作业中存在的问题;(3)对作业批改与评价要及时做出反馈,同时指导学生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课后作业辅导。掌握具体要求:(l)对于学生的各种质疑要灵活主动地回答解决;(2)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评价能力

第一,根据教学内容命题。掌握具体要求:(1)依照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2)编排题目的难易程度适中,要控制在基本的教学范围以内,同时控制好题量和答题时间;(3)按照一般原则编制试题。第二,评卷及分析试卷的技能。掌握具体要求:(1)依据评卷的程序和方法,制定合理严谨的评分标准,使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分析题目质量的科学性以及考试的公平合理性;(3)考试完成后客观分析试题内容,总结经验并撰写靠后总结分析报告。

(五)教学技能研究

第一,了解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具体要求:(l)熟练掌握教育学理论研究及其科研方法和规律;(2)选择合适的教育学科研课题,依照原则制定教学科研计划;(3)掌握教学经验总结,实践调查,问卷发放,资料研究分析,统计,归纳,类比分析,教育实验研究以及应用分析等方法;(4)拥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写作的能力。第二,掌握教学专业学科发展动态渗透科研成果。掌握具体要求:(1)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科研动态及成果,了解前沿科研信息(2)根据掌握了解到的相关的科研成果,进行具体实施应用;(3)根据实际情况,吸收最先进的教学理论科研成果,提升教学理念,注入新的血液和灵魂。第三,教学技能信息检索。掌握具体要求:(1)了解掌握学科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料种类;(2)学会熟练使用网络资料搜集的方法,提高检索信息的效率;(3)学会掌握图书馆信息资料的的收集能力。综合以上教学技能内容的分析,可知教学技能有其一定的普遍规律性,然而教学技能渗透到体育教学领域又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方面涉及到的书面文字教学较少,操作性比较强[2]。

二、困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发展趋向

首先,专业教材的选用缺少与时俱进精神。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信息交流异常快捷,从而导致信息知识的泛滥,使得在校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人格品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扭曲。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使用的教材传统守旧,缺乏创新,无法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例如九十年代的武汉体院本科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大学执教甚至可以留校,现如今本科大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再加上当今教育体系趋向心理个性化,表面夸张化,反而忽视了教材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保守冒进。

其次,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与现实情况相背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进行教学技能学习时趋向于专业化,学生学到的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理论化程度较高,缺乏亲身的实践经验,所以在步入工作岗位时显得有力使不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接地气,脱离实际需要,进而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使学生掌握教学技能的最简洁的方法就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不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如此才能提高教学技能。当前由于学校教学环境的限制因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接触实际教学课堂机会较少,只是形式上的安排一段时间的实习活动,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起不到多大作用,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教学技能学习都是以教学专业理论化、教学观念理想化为主要形式,学生对现实教学条件、对象、环境差异等都缺乏感性认识,跟谈不上教学的组织与规划能力[3]。

第三,对学生教学技能考核手段比较宽泛单一。在现行的教育体系制度的影响下,长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体制即主要以基础理论和技能展示评分为主要方式手段。在当前的体育教学,像田径项目教学的考核标准是要求学生达到规定的时间、高度、远度、重量、距离等,在大部分体育项目中多以单一展示技术技能为主要考核手段,像体操、武术、体育舞蹈等项目没有对具体的教学技能进行明确考核,大多数通过评价老师的主观意识来判断水平高低,因而受到较多非专业因素的影响[4]。诸多宽泛单一的考核方式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积极性、自信心以及成就感,更严重的使学生丧失了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主观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理念。

三、突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优化路径

首先,明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准确选择。把简化教学内容作为首要的指导手段,引导其在教学时要言简意赅,讲述教材内容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开始不过分追求的动作技术细节和具体规则的要求,先是将复杂的课程简单化整体化综合化地讲授给学生,像体育舞蹈课程,开始不要求动作技术的表现力量与速度,而是主要以整体的舞姿动作节奏为主,那么基本技术的训练以身体素质的柔韧性为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以各种体育项目的运动本质的理解掌握和熟练程度为主要培养方式,其目的就是帮助其把握有效组织和规划教学内容的实践操作能力。

其次,拓展教学方式方法,优化创新实践技能。当前高校体教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方向不是专业的运动员而是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所以在培养教学技能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和爱好为重点,在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区别个体差异,教学环境因地制宜,同时培养学生掌握多种娱乐游戏法,以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手段,优化教学标准。依据实际情况及个体差异从多个角度选择考核方式和适时评价方法,灵活运用与掌握教学技能技巧。在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现状,以此来选择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考核方式方法,如此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教学内容的不断充实。例如在武术科目教学中,在鼓励学生掌握基本动作套路的同时可以发散思维创编考核套路及评价方法,通过一定的时间限定来较大程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发展自我创新意识。还有比如在田径各项目教学中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学生进行分组练习,然后进行团体组别竞赛考核,每组恰当的人数,使之在相同时间地点等条件下顺利完成跑、跳、投、掷等多种体育教学项目,以最后完成的质量和使用的比赛时间为考核标准,如此大大的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娱乐性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培养训练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教学实践的自信心。

篇5

一、培养技工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学生良好语言能力的必要性

1.良好的语言能力是幼儿教师的必备条件

幼儿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有利于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便于解决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此外,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教师良好形象的体现,可以以此颠覆以前幼儿教师就是看孩子或者保育员的传统思想。

2.良好的语言能力便于幼儿的语言启蒙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正处于语言系统的发育和完善期。在此阶段的幼儿对语言有着很强的机械记忆能力和模仿力,人为因素和周围的环境因素都对幼儿的语言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幼儿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所以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普通话标准,既便于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也便于孩子们在老师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3.良好的语言能力有利于帮助幼儿积淀语言文学知识

良好的语言能力便于教师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沟通顺畅才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前教育阶段,孩子的语言类教学活动非常丰富,三字经、唐诗三百首以及各种儿歌都是非常好的语言教学资源。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就可以使这些好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无形中提升孩子的文学基础,帮助孩子积淀语言文学素养,有利于孩子日后语文学习和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二、幼儿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能力的标准分析

1.准确性是语言表达的首要标准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提高,汉语也在世界语言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前文已经提到,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语言发育和完善期,所以幼儿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保证准确。语言表达准确主要包括用词准确和发音准确两个方面。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需考取二级乙等级以上的普通话证书才可以任教。教师准确的语言表达既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孩子进入到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的学习。

2.规范性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标准

随着网络用语的不断流行,语言表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有些网络语言为了吸引眼球,会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比如,“喜大普奔”“神马都是浮云”“酱紫”等。这些网络用语非常流行,经常被人们用于生活中的各种语言场合。但是对于语文基础知识尚未形成的幼儿园小朋友而言,他们是很难分辨这些词语的真正意思,只是在某种场合听到后机械地记住罢了。他们在后续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这些词语的规范使用方法后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些网络上的不规范用法。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幼儿教师在学习阶段要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争取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

3.艺术性是语言表达的必要标准

幼儿时期语言的艺术性并非逻辑幽默方面的艺术性,更多的是指说话语气和肢体语言的艺术性。例如,幼儿教师在对孩子陈述某件事情时,不能带有自身的感彩,而要客观事实,保持语速正常、语调平稳、声音不大不小,避免由于个人感彩导致孩子的哭闹。幼儿的语言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教师性情急躁,语言浮夸,那孩子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使身边所有的人都感到舒服,气氛融洽,所以幼儿教师掌握语言表达的艺术是必要的。

三、幼儿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方案

1.幼儿教育专业开设语言能力类必修课程

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多门课程的支撑,在幼儿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将语言相关课程,如“语文”“幼儿文学”“教师口语”“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与指导”等都设为必修课程。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往往非常重视必修课程的学习,将这些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语言能力类课程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保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方面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的科学调整来实现。

2.发挥语言能力培养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师生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在语言能力学习过程中积极发言,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说话能力和演讲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根据其实际表现给予合理的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真正实现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

3.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为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而新兴的过程性评价就是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观念,坚持多角度、个性化和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过程性评价指标应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学习效果反馈等主要环节,具体可分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学习态度、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与教师课堂互动等主要方面。将这些方面融入到过程性考核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真实学习水平的体现。

4.到幼儿园进行专业顶岗实习

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累了很多语言能力运用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需要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和巩固,这就需要他们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因此到幼儿园进行专业顶岗实习是切实可行的锻炼方法之一。一方面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在顶岗实习的执教活动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幼儿园会接触到形形的小朋友,不同的小朋友在语言方面可能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有的小朋友从小跟随爷爷奶奶在农村老家长大,稍大点回到县城或者省城跟随父母上幼儿园,这类孩子一般都有非常浓重的家乡口音,所以他们一般不愿意和别人说话和交往。针对这类孩子,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可以有目的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轻松的氛围内帮助孩子纠正说话口音。只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这类孩子最终都可以摆脱这一问题的困扰,回归到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去。

四、小结

篇6

《学前教育专业基本技能》钢琴技能比赛小结

本次学前技能比赛设置了声乐、讲儿童故事、简笔画、钢琴、舞蹈共五项技能。其中本人负责此次10个学生的钢琴技能比赛指导。

钢琴比赛要求为弹奏一首钢琴曲,但曲目题库总共有五首曲目(备选也五首),临赛前五分钟抽签决定比赛曲目,所以要求至少准备好五首曲目才能达到比赛要求,故五个项目中钢琴难度最大。

从备赛到参赛,只剩下了十天的时间,而十天里,还有其余四个项目也在加紧针对练习中,所以我给学生的要求是平均下来每两天必须完成一首曲目,每天一二节检查,不能完成的同学必须连中午休息时间都用上。如此高强度练习下,所有同学基本完成五首备选曲目,但最难的一首《保卫黄河》只有两位同学能按要求、较熟练并流畅地完成。

学生成绩预估如下: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5人。

这样的成绩显然不太理想,我总结有以下几点原因:

1、教学中没有布置过钢琴曲目,导致学生第一次接触,都觉得难度比较大,尤其在准备练习时间不足的情况下,不能快速拿下曲目;

2、平时实训时间过少。每班每周练习时间只有两到三节课时,远远不能满足课程实训要求;

3、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不足;

4、学生乐感和表现力较差。

针对以上几点原因,应改进方向:针对学生较多的现状,挑选一些有弹奏技能的学生,另外布置课外钢琴曲目;这些学生可额外申请更多实训时间,加强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技术处理指导外,也应注重曲式分析和欣赏,才能帮助学生提升乐感和表现力;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更多接触比赛和舞台,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和实践机会。

篇7

【关键词】中职;德育;专业技能训练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在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求学会做人,做文明守礼,懂纪律,讲礼貌的人。但从目前中职学校专业技能训练的现状来看,教师只重视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提高,却忽视了其中的德育教育。而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职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分辨能力不强,专业技能训练展现的却是一个充满诱惑、缤纷多彩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时,要意识要德育的重要性,并认真渗透到教学中去。

1 更新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教师的德育渗透能力

在专业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或许会认为这是一种“加负”,额外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分散了专业教学的注意力。其实,专业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反而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聚焦,是“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是全员育人理念的深化。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从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角度,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引导教师理解专业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的意义,并建立、健全有利于这项工作开展的工作机制。专业教师也需要自觉形成专业教学与德育教育互促共进的理念,形成自觉开展德育渗透的意识。

有了德育渗透意识,专业教师还需具备德育渗透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善于找准德育渗透点。找准渗透点的前提在于充分占有案例资源,可这一点恰是大多数“从学校到学校”的中职专业课教师的软肋。目前,职业教育中开展的教师下企业实践、聘请企业人士来校讲座、订单式培养等活动中,专业教师有机会到企业现场,此时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去发现、搜集、整理相关的案例,就能弥补不足。此外,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中呈现的相关知识或事件,都是典型德育案例的来源。同时,学校还可以尝试建立案例资源库,以“积分银行”等形式鼓励教师积极为资源库“贡献”案例,既可以调动教师整理案例的积极性,又可以实现短期内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其次,专业教师要提高“有机结合”的能力。专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为德育而德育,如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和教学方法本身的德育意义,那么,学生就能建立所学知识、技能与为人处世的联系,建立某项规范与职业世界的联系,此时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印象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2 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坚定学习信念

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因文化课成绩不好而无奈地选择职专学校,以致学生在进校后思想情绪不稳定,极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堕落思想,所以,及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意义非常重大。

专业思想教育应以集中教育为主,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并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教育进行。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相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帮助他们树立学好专业课,掌握一技之长的信心;其次要讲明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明白读中职一样有前途;最后要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使学生尽快了解并熟悉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特点,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

因此,要引导制定合理的目标,树立学有所长的信心。由于受“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往往忽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造成学生目标定位不科学。对学习失去信心,并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怀有强烈的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清哪些事该做,该怎样做;重新审视自己,设计好将来。要求学生在学习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不求出类拔萃但求与众不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培养现代意义上劳动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3 制订系统的专业教学标准,完善原有教学计划

各专业课程中包含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教学标准,要求教师找准专业知识与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各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每一个知识点所蕴涵的职业道德教育元素,使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由理论教学、课内实训、课外实训三大模块构成,在具体的教学组织上,我们又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了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块,形成了模块化课程结构。本专业课程在模块式课程设计的基础上,配备了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和考试达标。课程教学内容参考相关专家的意见,列举实例依据当地企业行业特点,符合服务地方需要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并紧跟专业行业改革的步伐。

完善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又能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即从道德学的原理出发,结合各种具体的行业行为规范和案例,揭示行业中的道德原则和培养学生解决行业道德困境的道德推理能力,最终让学生知道将来在从业过程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做好。类似的问题还包括:如何处理会行业资格、如何辨别是非、何时以及如何进行检举揭发才是恰当的。由于家庭或是学校一般的道德教育都缺乏对真实会计道德困境的模拟训练,无法承担起培养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推理能力的重担,因而对于上面有关职业道德方面问题的解决是无能为力。至于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学校中,而不是在将来从业过程中再进行道德教育,这是由于在校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易于接受积极向上的思想,如果选择在相关行业从业过程中再进行道德教育,则明显错过行业职业道德的最佳预防期和培育期,无法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4 立足课堂,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的德育因素

实践证明,专业理论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主义精神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的理想信念教育,“遵守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的遵纪守法教育,“集体主义;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等德育内容。具体的实施策略包括教师在“备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专业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导入环节中”引用专业实践中的德育案例;在“备教学方法”中充分结合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方法。

专业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德育素材。服务类专业教材中通常会有相当多涉及到历史与人文、为人处世等德育的显性内容,生产类专业的教材中虽然德育的显性内容不多,但专业发展历史、毕业生优秀事迹的榜样教育,也同样能挖掘出德育因素。比如,数控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中讲到由于水利工程、房屋施工和宫廷建筑的需要,产生了以平面图形表达空间物体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一切;我国古代在工程力学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万里长城、故宫等建筑让人为之感到骄傲。烹饪专业学习食品营养卫生知识时,以毒馒头事件为案例,学生明白“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领会烹饪专业所需的责任意识。这些德育素材是激发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对专业的了解、树立“成才在中职”的最好素材。

教学方法本身同样可以挖掘德育价值。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讨论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情感熏陶、情境感染、正面灌输、潜移默化等各种学习方法,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去感受、体验,然后从中实现德育目标。采用小组合作法,师生间、生生间互相启发、互相协作、互相鼓励,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友爱、信任、忠诚、互助等道德关系,有利于合作意识、开放精神和自主意识等现代道德规范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此环节中的关键载体是案例的选择或提出恰当的问题,选择来自现实生活、职场、身边的生动典型事例,既能调动课堂氛围,又能有效地让学生领会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5 加强引导学生实习期的自我教育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时期,我们结合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反污染、拒腐蚀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我们着重加强三个环节的教育:一是实习前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步骤、要求,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环境、劳动条件、劳动纪律等有关情况,建立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家长三方面代表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计划,落实措施。二是实习中的教育管理。学校、实习单位、家长三方搞好分工协作,及时互通信息,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我们还加强带队老师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实习期间德育工作的骨干作用。同时,我们还注意发挥校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和带头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自治、自理、自我教育活动。学校还组织实习通讯报道组,定期编印《实习简报》,让学生之间交流实习体会和收获,及时表扬好人好事,通报实习情况,积极占领实习期的德育阵地,使实习生更多的受到正面引导和熏陶。三是实习后的思想鉴定。实习期间,对实习生既抓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又要抓思想提高,结合专业技术成绩的评定,进行思想表现鉴定。实习结束时,从而切实有效的加强实习期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新视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国华,刘合群,陈丽君.职业教育心理学[M].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3] 杨丽萍.中职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

篇8

主要创新点:

1.建立了大赛与专业技能教学改革双向反馈的促进机制

一是将大赛项目承载的技术规范、岗位要求以及参赛选手的得失情况动态反馈到教学环节,指导教师瞄准专业技能教学的“短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赛促改”,实现了大赛教学价值的本质回归。

二是“共建、共享、共生”的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建立专业课程改革实验和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发挥“研训一体”的平台优势,推动专业技能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多区域实现了大赛成果向教学改革实践的转化。

三是“政、研、校、企”多方合作的协同机制。在省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整合科研机构、院校、行业企业的骨干力量,组建“扁平化”的建设团队,按照“研究开发实践”的行动路径,开展多部门、跨领域、持续性的集成攻关和较大范围的教改实践。

2.创立了“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框架及实践模式

一是集成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提出“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架构。“以能力为本位”的根本着眼点是培养和开发学生的能力;“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要求将职业实践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及其内容的主导逻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强调专业课程以项目课程为主要形态;“模块化”内在地体现着课程的完整性、复杂性、开放性、关联性、选择性等特点。

二是应用“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架构进行专业技能课程开发。基于大赛项目,着眼于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能力诉求,遵循学生能力发展规律,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围绕工作任务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梯度开发模块化的项目课程。

三是建立推进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模式。按照“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研究+培训+推广”模式和“自下而上”的问题解决模式、社会互动模式,推动职业学校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变革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和能力,形成了区域整体推进教学改革的高位态势。

3.形成了从大赛项目向专业技能课程资源转化的开发程式

一是以大赛项目为参照、以职业岗位分析为起点、以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利做、利教、利学”为原则,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流程,开发系列化的学习项目,形成了大赛项目向学习项目转化的开发程式。

二是按照“学习项目分析任务设计稿本及脚本撰写拍摄制作学习手册编写”的流程,创设“教学做合一”的可视化教学情境,开发具有“导学、自学、助学”功能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形成了学习项目向综合实训教学资源转化的开发程式。

一、成果主题

充分挖掘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和内在价值,针对教学内容与职场要求脱节、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着眼专业技能教学体系的重构,系统开发学习项目及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教学做合一”及信息化教学的深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成果主要内容

(一)深入研究了大赛对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改革的独特价值,形成了教学问题反馈的系列分析报告,构建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解读了与大赛项目相关的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规范,剖析了大赛试题及教学问题成因,开发了典型性系列学习项目,形成了《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分析及课程教学改革系列丛书》。

提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框架,形成了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岗位与资格、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与标准、教学建议等要素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开发指南》。

(二)建立了大赛项目向技能学习项目及信息化教学资源转化的程式,开发了立体化综合实训教学资源包。

一是研制了基于大赛项目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指南》《学习手册开发指南》,形成了系列化的综合实训项目教学方案,重点解决了专业技能教学中“做”与“学”、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等关系问题。

二是开发了《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综合实训课程辅助教学资源》,每个资源包含学习手册1本、光盘1张,内容包括“教学项目分析”“金牌选手操作”“技术要点指导”“技能难点三维动态演示”“可视化的学习情境创设”和“名师点评”等。

(三)系统设计并推进了专业技能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的改革实践,形成了师生、情境与资源良性互动的教学生态。

1.借鉴大赛经验,广泛实施了项目式、案例式、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转向跨学科的任务学习、从囿于教科书的被动学习转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深刻体验和感悟完整的工作情境,并用问题学习实现任务和知识的关联,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以大赛情境引导教学情境变革,建立了“实验室、实训室,教学工场、企业现场,公共实习中心”(“两室、两场、一中心”)等多样化的技能教学平台,广泛推广适应“混合式学习”的“T型学习区”的情境创设,推动了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课程的整合,大幅度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能。

3.针对学习评价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窄化、分化、虚化”的问题,以及职业技能鉴定中“应知”与“应会”脱节的缺憾,参照大赛评判标准,按照“课程目标能力观察点”的真实性评价思路,形成了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综合反映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评价方式。

该成果一是以课程改革为“动力源”,将基于大赛开发的专业技能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作为专业课程的必修模块,推动大赛研究与开发成果“进课程、进课本、进课堂”。

二是以骨干职业学校为“实验田”,广泛建立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和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引导职业学校开展“教学做合一”模式的实践,建立“能力导向”的评价标准,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篇9

关键词:专业学位;视听语言;语言本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111-02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处于从以学术学位为主的教育结构向以专业学位为主的教育结构转型的初期阶段,这一战略性调整将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教育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突出学术性和职业性结合教育,强调专业和专门技术上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教育理念,积极推动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成为我国未来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趋势。本文以传媒院校的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课程“视听语言”为例,从本体语言的角度谈谈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观文字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及其意义。

我们用多元视角探索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策略,对语言本体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对“视听语言”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的调整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对后期制作的语言文字的重视,这对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视听语言”及相关课程教育教学内容的重新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教学内容修订

把后期制作的文字作为“视听语言”教学内容的一个独立章节。一般情况下,“视听语言”中的画面语言教学力求对纯粹的画面造型语言进行充分讲解,注重强调景别、景深与焦距、角度、构图、光线、视点、色彩色调等七个方面内容的叙事功能和意义指向,但是电影、电视剧、新闻、纪录片、娱乐节目、MTV等各类电影电视作品在播出时几乎都在画面上使用各种形式和功能的文字,如片名(栏目名)、台词、文字说明、画面提示等。可见,后期制作后同期播放的画面文字已经构成了视听语言的重要内容。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把后期制作的文字作为教学内容的“视听语言”类教材,因此,文字作为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其在视听语言中呈现的本体特征和规律及其在视听语言中的实践应用应该成为传媒院校视听类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在对“视听语言”教学大纲的修订编写上,我们尝试做了以下调整:

1.两个界定。

(1)对画面语言进行了重新界定

区分造型语言和文字,把造型语言定义为狭义的画面语言,造型语言配有后期制作的文字后则称为广义的画面语言。

(2)对文字的分类和功能进行界定。镜头记录的文字属于画面造型语言范畴,是客观文字;独立于画面造型语言之外的文字是后期制作的文字,是主观文字。

2.把主观文字设立为一个独立章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画面造型语言和有声语言之后,我们把主观文字作为一个独立章节进行系统讲解。该章节教学内容分为文字的视觉表现和文字作为语言的本体特征两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节为“文字的视觉表现”,包括文字的视觉造型和文字视觉造型的优势与局限两个部分。文字的视觉造型从构图(如文字在画面上的位置)、色彩(如对话时不同的人使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字体(如不同体裁影视作品的字体特征)、文字出现的时间(如文字进入画面的时间与人的认知特性)、文字进入画面的运动方式等;文字视觉造型的优势与局限则包括文字与画面同现或文字迟滞的优势与局限、文字对画面的覆盖对画面信息的影响、字体字色的局限等。

第二节为“文字作为语言的本体特征”,包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表义体系文字,汉字字体的演变、视听语言中文字常见的形音义、语法、逻辑等问题、标点符号在视听媒体中的使用特征、詈骂词语录入的注意事项等。

该章节的设置提升学生对主观文字的重视,并指导学生的视听语言的运用与分析实践。

二、教学方法:重视理论,强化实践

视听语言的呈现对于受众来说是视听同步的,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主观文字的添加是在摄录后期,所谓的同期呈现也是在预设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事先准备而后与其他视听语言同期呈现的。这也是我们把主观文字置于画面造型语言和声音语言之后讲解的重要原因。

1.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视听语言”作为高校广播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成课程教学的原则和理念。“视听语言”理论的学习应该强化学生对“视听语言”的运用与分析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文字的视觉表现”和“文字作为语言的本体特征”的目的也同样在于理论的实践。

2.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1)优秀作品观摩与研讨。观摩作品不宜太长,以10分钟左右为宜。要选择具有类型意义的影视作品,如新闻联播、纪录片、综艺娱乐等主要试听作品样式。每部作品的观摩都可按以下三个步骤操作:全片放映,从主观文字的编排角度观摩,主观文字与其他试听元素的关系研讨。

(2)主观文字制作。给自创作品设计制作主观文字,给他创作品修改主观文字。

(3)作品评议。评价并修改他创作品主观文字,评价并修改自创作品主观文字。

3,试误、质疑、实操有效整合。在强调语言应遵循的本体规律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观文字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尝试用字体和字色表现情境或人物的性格或命运;尝试主观文字造型对画面造型的冲击;尝试多主体混合人声的字幕呈现。

课后,教师在实践环节中安排分析探讨:詈骂或责训词语的使用界限;詈骂词语在中外影视作品中的处理比较;方言词语的处理;外来新语词的处理。

通过上述试误、质疑、实操与讲评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训练学生对造型、声音与主观文字的驾驭协调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培养应用型媒体人才打下基础。

三、“视听语言”课程重视语言本体教学和语言应用教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关于“视听语言”的教学研究大都集中在对活动影像和有声语言与画面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为传媒院校的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意的借鉴,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关领域本体教学研究缺失的局限。因此,“视听语言”课程对语言本体教学和语言应用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视听语言”课程重视语言本体教学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贯彻执行。从语言文字工作的角度来审视媒体,媒体应努力率先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宣传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与政策,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2.“视听语言”教学中的语言本体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设置突破了视听语言“轻语言本体”的教学局限。“视听语言”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补充和完善了“视听语言”的教学内容,是对视听语言的应用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

3.“视听语言”教学中语言本体教学的设置有利于在传媒人才培养基地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视听语言”教学中语言本体教学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传媒后备人才的专业素养,有利于在传媒人才培养基地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满足媒体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陆绍阳.视听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丽娟.视听语言传播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史晓燕,刘璞.视听语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篇10

关键词:技能竞赛;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笔者曾连续两年辅导学生参加广州市技工院校技能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现根据我系参加技能竞赛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就技能竞赛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所起到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课程内容改革和师生“教”与“学”的促进作用进行探讨。

一、技能竞赛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1.依据竞赛比赛项目和内容,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

技能竞赛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岗位规范命题,体现了技能竞赛的规范性和前沿性,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指明了方向。

从竞赛项目来看,在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计算机技能比赛中,除了原设的“企业网搭建及应用”“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和“动画片制作“三个项目外,还新增设了“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竞赛项目。综合布线工程技术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和专业技术领域,每年的增长速度大约为20%,对专业技能人才非常渴求,此次竞赛项目的调整,为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从竞赛内容来看,2009年大赛在网络组建方面加入了网络安全相关内容,2010年的“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竞赛加入了故障检测、光纤、六类双绞线和屏蔽双绞线等相关内容,同时信息点的施工也从2009年的24个增加到57个,使布线的工作量大大加强了,提高了对选手布线熟悉程度的要求。从这些竞赛内容的细微变化,可以反映出市场和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根据上述导向,我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根据技能竞赛的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达到培养适应时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适时开设“综合布线与网络设置”“网络调试”“网络安全与管理”等课程,并优化配置原有的课程内容,突出实训技能的培养,达到“按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的,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依据竞赛考核内容,开展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项目式实训教学

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技能竞赛的整个过程就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题目设置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这就引导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要以“工作过程为核心”来进行组织项目教学。

以2011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企业网搭建与应用”比赛项目为例,通过分析这个项目的考核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该项目就是一个完整的搭建企业网络的工作过程,实现网络设备、无线设备、与服务器的连接,对设备进行互联互通和调试;在路由器、交换机、无线交换机、无线AP、防火墙、服务器上配置各种协议,实现网络的运行,根据网络业务需求配置各种策略,并根据国家标准提交无线环境测试结果及分析报告,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技能大赛的题目和要求充分说明,我们在组织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时就应当以“工作过程”为核心来组织知识,“以项目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开展项目式实训教学,打破以往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模式,以“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代替“学科完整性”,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相一致,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

为此,我们可以参照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开设职业岗位项目式实训课程,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把企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例如将“企业网搭建与运用”作为其中一个职业模块来开展实训教学,在实训室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岗位实际操作技能,促使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

对接。

二、技能竞赛对师生“教”与“学”的促进作用

1.以技能竞赛为“窗口”发现问题,以赛促教,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技能竞赛不仅仅反映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更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窗口”。技能竞赛不但要求参赛选手要有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有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教师通过能竞赛发现问题和找出差距,在多渠道的实践中学习并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以赛促教,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绝佳机会。

目前,我系教师团队对技能竞赛对教研工作和自身成长的促进作用已普遍形成共识,我们在以赛促教的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1)将每次竞赛的技术文件作为研发课题,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组建教练团队,制订训练方案,集思广益,分工协作,教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均得到发展。

(2)通过购买竞赛指定的设备设施,请企业专家到校对教师开展新设备的使用培训,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请企业专家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讲座和培训,开阔了教师的视野。

(3)形成以赛促教的长效机制,派遣优秀教师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支持和鼓励教师进行学历和学位的进修,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为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奠定了基础,最终达到以赛促教、教赛相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2.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以赛促学,全面营造“爱学、乐学”的良好氛围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技能竞赛对技工院校的学生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进入技工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经历过普通教育的学习挫折,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学习目的普遍不明确。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学生在技能竞赛中获奖,能充分证明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使他们重获自信,找到人生意义。技能竞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营造优良学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在各专业班层层选拔参赛选手的赛制,全面营造积极向上的“乐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专业、钻研技术的热情,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达到加快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

(2)培养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现今的竞赛项目多以2~3人团体赛的方式开展,成败的关键很大部分取决于竞赛团队能否同心协力、分工合作。通过技能竞赛集训、模拟赛、竞赛等多个环节的锻炼,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优良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树立榜样作用,以点促面。通过学校网页、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宣传技能竞赛得奖学生的荣誉和作品,对低年级的学生产生带动和激励的作用,有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已经毕业的获奖学生在企业中的继续成长对在校学生仍有指导作用,可邀请获奖学生回校为学弟学妹作报告或开座谈会,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总书记曾经说过:“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研究型人才,更需要技能型人才。技能竞赛为发现和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引导全社会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技能竞赛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下一步我们要围绕技能竞赛开展长效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和完善技能竞赛的“风向标”作用,把比赛必须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把技能比赛当作阶段甚至学段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手段,有效保障“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相长”的长效运行,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促使职业教育回归“职业”本质,引导技工院校职业教育继续深入发展、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荣,范祖贤.全国高职学生技能大赛的启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6-7.

[2]孟清,吴振峰,文林彬.技能大赛对中职网络专业建设的影响[J].职业教育研究,2011,13(7):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