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计划生育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的计划生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计划生育档案管理随着医院科研、医疗、教学、预防等保健工作的发展与改革,医院的计划生育工作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我们打破传统的计划生育管理模式。依托医院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搭建计划生育信息平台,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办公自动化,即能简化各种审批手续,又能高效、便捷地为职工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近十年来,我院职工的合法结婚率、计划生育率、综合节育率、育龄妇女月访视率、育龄妇女普查普治上站率等指标均达到100%。我院计划生育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较大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领导与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信息、统计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搞清楚一个统计概念,可以通过讨论、甚至争论达成共识。
【关键词】计划生育;医院;档案管理。
1 目标管理,层层落实
我院制定了更科学合理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三级现任制,主管院领导、计生负责人、科室计生员,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一级负责一级。做到"三律":一律持证怀孕,一律持证生育,计划外怀孕一律采取补救措施,一孩妇女要求上环,二孩妇女一律结扎,实行孕前管理 ,把住妇检关。
细化工作,完善制度利用信息化管理改进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规范管理。对"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进一步升级,健全完善计生档案的管理,力求分类准确,变动及时。
2 认真搞好"三查"(查环、查孕、查病)服务
每年为女职工体检一次,为女教职工查环、查孕,并登记造册,每年进行2次男职工配偶计生情况函调,对逾期未交函调表的教职工,暂停发放月度奖和计生达标奖,以保证函调工作如期完成。
a) 根据上级要求,已为全院户籍女职工办理"计划生育服务证"。
b) 健全并严格执行计划外怀孕报告制度。
c) 按照计划生育事前、事中、事后的要求,认真做好计划外怀孕、生育的管理工作。
d) 建立完善生殖档案。在育龄女工管理方面,全面实行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建立生殖档案,使职工掌握更适合自己的避孕方法,以及适合人年龄特点的生殖保健常识。
3.1 充分认识医院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计划生育档案能够为医院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许多有关人口计划生育统计数字都来源于计划生育档案资料。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统计、分析、掌握这些数据, 并为医院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可以使医院计划生育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按步骤统筹实施, 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同时,也可为上级部门计划生育决策提供依据。
3.2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能够为医院育龄女职工提供优质服务:利用计划生育档案资料, 可以摸清医院育龄妇女职工的基本情况, 为申请领取《生育服务证》的职工开具婚育证明、免费发放避孕药具、为育龄女职工免费体检等服务提供依据。同时利用计划生育档案资料可改进医院计划生育工作方法, 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 进一步拓宽优质服务面, 加大优质服务力度, 不断提高职工的满意度[1]。
3.3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能够为医院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利用计划生育档案资料可及时摸清医院临时流动人口的流动情况、婚姻情况以及生育情况等, 及时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档案,满足这部分人的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的需求。在建立医院流动人口基本信息档案的基础上, 及时引导他们落实避孕节育措施, 对他们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服务,避免出现多生、超生,避免出现因工作疏漏发错证或重复发证等现象。
3.4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能够保证计划生育执法的严肃性:近年来, 我国相继出台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使越来越重的监督执法任务落在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而随着《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证》的实施,人们的维权意识有了逐步提高, 这样对计划生育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充分利用计划生育档案信息, 为计划生育执法的严肃性打下基础[2]。
4.1 人员库管理:软件要求:采用MS-DOS 3.31以上操作系统,UCDOS作汉字平台,用Foxpro 2.5B FOR DOS数据库语言作软件设计。本部分共有7个分模块、18个子程序,可以完成各类人员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统计、打印输出及经费管理。可按序号、姓或姓名及科室编号分别完成增、删、改工作;还可按科室或全院分别产生对应人员花名册;提供任意查询和任意统计人员库功能;还针对独生子女费等经费情况对人员库的经费实行快捷管理,且能自动停发年满14岁孩子的独生子女费用。总之该部分以多种方式和手段为人员库的正确管理作了有力保障,是整个JHGL系统最基本及最重要的部分。
4.2 报表生成管理:本部分有4个分模块,主要产生全院的年度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干部子女保育教育费及少儿"两全"投保费用表,可按计生办留存经费表(表的项目多,复杂)、财务科发放用表(比较简单)两种方式打印;本部分的重点是产生每半年向医院上报的计划生育工作统计报告表,它主要来源于统计时的人员库,通过分类、统计和计算产生的,再录入手工统计的优生优育技术工作数据,就可完成上报医院的计划生育报表,打印后即可上报。
4.3 科室指标库管理:本部分有6个分模块,最主要的是由人员库更新科室指标模块,它能在人员库发生变化时,自动生成最新的科室指标库,完成人员的分科、分类及各种指标的复杂运算,再通过查询科室指标,又可以反馈出人员库输入是否正确,如指标不正确则可修改相应科室人员库,之后再重新生成科室指标即可。本部分还可以完成科室指标库的录入、修改、任意查询和任意汇总(含全院任意项目汇总),并可任意打印某科室的计划生育管理指标。
计划生育在医院的执行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认真贯彻上级下达的计划生育精神,稳定医院的低生育水平,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开拓创新,开创医院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期刊综合管理信息系统.2000。
篇2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任课教师多将升学的目标锁定在“优等生”身上,而且越是接近中考或高考阶段,这种现象越严重。事实上这一错误做法,已经直接影响到了那些还有潜力的学生,他们只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一时难以适应高中学校教育,才导致“成绩”上升缓慢。他们就是被老师们所称作的“学困生”。这些学生并不是没有进步的希望,也绝非“无可救药”,只是我们暂时没有提供适合于他们发展的平台。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反思,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转化,这也是提高整个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一、导致英语“学困生”的原因
心理分析表明,英语教学的成功不仅和学生的智力因素有关,而且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相互关联。仅凭个人经验而言,许多高中生的智商差别并不是太大。也就是说,致使他们之间学习成绩距离拉大的原因,还是学习的毅力、自信心、欲望、动机等非智力因素。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障碍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 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缺乏。有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没有求知欲,意志薄弱。仅从学习词汇一项,我们已经不难发现,在这些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为难情绪。在他们看来,学习英语就是为了高考能考出好成绩,自己连单词都记不下来,考大学更是毫无指望,学习英语也就没有必要了。久而久之,成绩一旦下滑自然就自暴自弃了。
2. 知识衔接上的间断。这部分学生主观上是希望能够学好英语的,只是由于在知识迁移过程中造成的“断链”,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加之没能及时查漏补缺、及时衔接,一旦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学习英语的毅力自然会松懈,越是年级升高,成绩滑得越快。
3. 学习方法、策略不当。往往是课上听课一般化,课后不做巩固性复习;不注重理解,习惯于机械记忆,结果导致无法适应高中英语的学习,成绩和学业的发展必然滞后。
除此之外,就是教师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优等生,对学困生的学习有所忽视,甚至根本不去深入了解学困生,课上不关注,课后不沟通等等,这也是造成学困生英语学习成绩提高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困生转化及策略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转化英语学困生应是如此。基于上述分析,由于学困生的成因不等一样,这就要求我们真正深入地了解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转化学困生首先应从融洽师生关系入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任何学科教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来说,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学困生在初中学习阶段的英文基础相对薄弱,升入高中后,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帮助他们养成做好笔记、口语的练习、课后的思考等方面的习惯。课上特别关注,课后时时督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学习,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升入高中之后,由于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很多学生仍然在继续沿用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结果就会导致学习盲目,无所适从。此时,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处理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夯实学困生双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知识拓展,学生们就易于接受了。
例如,我们可以适时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首先,可以让学生主动运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以此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其次,针对学困生情况就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展开讨论,并要求其做好总结和笔记,久而久之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篇3
关键字:园林绿化、主体、平衡、生态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园林生态设计的意义
园林绿化在城市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环境效益以外,园林绿化还带来了可观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防止土壤侵蚀,涵养水源,调节温度,减少污染,并保护地下水资源,对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园林绿化不应简单理解为种上几棵树,铺上一片草坪,这样做即使是绿起来了,景观效果也差。园林设计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提高环境质量,改变城市景观和生态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创设的“第二自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自然环境来满足人们的某些需求。生态功能被认为是园林设计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园林绿化生态设计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园林生态设计中,以植物为主体,建筑为点缀,要最大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尊重地域的特性,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同时合理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还应考虑到实现再生系统。尤其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再生性的利用。生态园林具有园林景观的观赏性,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环境,还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通过植物的光合、吸收、吸附作用,吸收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减弱噪音,调节小气候,维护生态平衡。
园林绿化必然涉及到对自然进行人为的改造。生态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尊重自然,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然的关注,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尊重自然过程,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要协调稳定。更要协调植物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对自然环境和园林使用者之间做到优化和平衡。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为人们提供视觉景观美,有益健康,愉快和安全的环境。尊重自然,尊重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性,考虑到喜阴喜阳、耐水湿、耐干旱、喜酸喜碱以及其他抗性等生理、生态特性的差异。如果在配置设计中忽视植物的这些生态特性和生长规律,就生长不好甚至不能生长。其次要体现生态功能优先,各类形态和功能的园林绿地来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绿化率是城市生态功能的基础,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要利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形态特征之分,构成符合群落结构,形成立体配置布局。另一方面,需考虑符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特征。植物除了有其固有的生态习性,还有其明显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征。每个区域的地带性植物都有各自的生长气候和地理条件背景,经过长期生长与周围的生态系统也达成了良好的互利互补的互生关系,离开了其特定的生长环境,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硬性粗暴地移植,对其中的植物群落,动物的栖息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必然会引发原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设计中应考虑可持续发展,正确的做法是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融入文化因素,园林设计都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成果,不光要考虑其自然的可持续性,其在文化上的可持续性也应考虑到。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应认识到特定地域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必须要做到尊重这些文化习俗,设计中结合当地的文化民俗,实现两者间的和谐,从而实现园林生态设计在文化上的可持续性。
生物多样性是园林绿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园林绿化的一个很重要目标是保持生物多样性。众所周知,山石、水体、植物、土壤、道路是园林设计中的五大要素,而在其中,水体、土壤又是生态循环系统得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要素的生态设计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园林生态设计的重要设计内容之一。园林绿化设计中,遵循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原则,应认识到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的成层结构都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直接因素。在一个特定群落里,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群落的动态特点,以及稳定性,还有就是自然环境与该群落的相互关系。在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资源,空间及相互间的关系,不应是竞争关系,应趋于互补。城市的特点是人口密度较高,自然地貌相对单一,人为干扰因素多,环境变化快速多样,这就要求群落对环境及其变化具有良好的调整适应能力。受地理条件因素的制约,城市中的物种种类较少,植物群落的结构单调,缺少自然地带性植被特色,形成的生态群落结构很脆弱。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这也有助于实现生物多样性。事实证明,乔木、灌木、草坪以合适的比例搭配,与单一的草坪相比较,非常显著地提高了生态效益。例如增添视觉景观,保持水土,消噪吸尘,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良好的复层结构植物群落能够极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珍贵的土地及空间。物种间互相补充,有助于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合理利用光照、热量、水、土肥等自然资源,形成优美的景观。
园林绿化的生态设计中,有以下几点应引起注意:首先是保护原则,把人为的干扰和破坏降到最低,追求的是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处理好视觉效果和生态效应之间的关系。其次,舒适性也是设计中一条基本原则,尊重自然的同时,也应考虑到人类户外的行为规律及其需求,而不是片面地追求生态性,保证园林绿化使用功能的实现。同时为了减少人们对园林绿化的损坏和污染,设立一些活动区域,以及在通道交点处设置一些垃圾桶,都可以起到保护和减少污染的作用。此外,生态设计的安全性不可忽视,应考虑到景观要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例如一些有黏液、飞毛,有毒的植物就不宜使用在公共场所。建立生产性植物群落,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造景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通过构建结构复杂、层次多、以及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身维护、更新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为使我国园林绿化能够可持续发展,本人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几点对策:1、大力构建人与自然的生态环境;2、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园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学原理进行园林的建设。
园林绿化的生态设计是关系到环境质量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创造更好环境的有效手段。以适用于园林绿化设计的生态学原理作为其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把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融入到园林绿化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构建一个完善的,良好循环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篇4
Abstract:Occupationalcareerplanningisanimportanttasktocultivatecollegestudentsandsolvethedifficultyof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However,thedevelopmentofrelatedtheoreticalcoursesinChinalagsbehind.Comparedwithothercountries,thereisaclearshortageofcareerplanningforcollegestudents.Thisarticleexpatiatesontheimportantroleofcareerplanning,analyzesthestatusquoofcareerplanningeducationforthefreshmen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ndthenputsforwardthespecificpathsincludingchangingthecourseintoacompulsorycourse,formulatingavocationalevaluationsystemtoguidestudentsinascientificmanner,andintegratingcareerplanningintothestudentlife.
关键词:大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和路径研究;现状及问题
Keywords:freshman;careerplanning;methodandpathresearch;statusandproblem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6-0183-02
0引言
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65万人,比上一年度增长16万人,日益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形成了反比。为此,各大高校纷纷推进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将社会需求作为导向,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让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加顺利的走入社会。而大学生也应当对就业形势有所了解,在大学期间就应当为自己职业生涯做好规划,由此可见,研究大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路径是急需进行的任务。
1职业生涯规划对大一学生的重要作用
1.1发掘潜能促进成长
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称为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主客观条件评定,并加入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等因素进行全方位权衡,由此而得出自身最佳的职业,最终对其作出有效的规划。这种对职业安排的方式方法,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尤其是大一新生,从步入大学开始,便对自身未来进行安排,并实施奋斗,对其人生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能够对最终结果产生深远的影响。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够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奋斗目标。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了解自己,了解未来的职业,了解自身所处环境,理智地对未来做出决定,这种决定能够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有了切实可行的动力去为之奋斗。
1.2培养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
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2年毕业生总人数为660万人,而2016年毕业生总人数超过了760万人,短短四年时间便增加了100万毕业生,这就使得就业形势愈发严峻。除了人数众多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包括经济环境、就业市场以及个人素质等因素。学生应当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站在一个全方位的角度审视自己。也有的学生面对就业形势的压力,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地进行诸多不适合自己的学位修习,最终导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面对就业之时依然力不从心。因此,学生应当尽早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缓解其对就业的恐惧,培养其应对压力的能力,对就业有明确的方向,从而成功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1.3合理利用资源合理选择机会
大学的象牙塔生活具有着极高的自由度,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能够感受到丰富多样的趣味,同样也能够接触各式各样的发展机会,在这诸多的机会中有许多可能会改变大学生之后的人生道路,如何选择才能让其人生走向自己满意的方向,是大学生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规划职业生涯能够让大一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学生不仅能够将目光聚集到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同样也能够发掘自己周围的资源并加以利用,将大学丰富的资源变成自己职业发展的助力。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解决大学生面对大学中诸多机会时产生犹豫的状况,也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其对机会的选择出现偏差,导致人生走上弯路的状况,学生也能够减少在不必要的事物上浪费精力。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许多职业需求的是高精化人才,学生需要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积累才能够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学生尽早地了解这些要求和状况,在学习和生活中尽早作出准备,合理安排大学生活,培养自身规划的职业道路所需要的能力,提高素养做好准备,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在职业中所需的良好习惯,在毕业后具有就业优势。
2大學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完整的教育理论和系统的教育方法,其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教育理论已趋于成熟,而我国在1978年之前,大学生实行统包统分制,1978年到1989年实行指令性派遣就业,使得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这一时期基本为空白。直到1993年国家实施“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之后,职业生涯规划才开始被我国高校重视。因此,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相对落后,有着诸多的问题等待解决,经过总结,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2.1理解认知不足
我国各高校虽然时下已经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然而大多数高校对职业规划的理解不足,形成了职业生涯规划等于就业指导的模式,学校往往会对学生进行就业辅导,指引学生提高能力和素养,培养学生树立理想,加强学生创业意识,这些学习内容看似属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范畴,然而却背离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学校并没有其与大学生活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是理论、评测、咨询、辅导、实践全方位进行的综合教育,让就业与发展能够贯穿到大学生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当中。许多高校让“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选修课进入到学生的视野中,教育内容单薄,辅导内容简约,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名存实亡。因此,如何为大学生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增强学校与学生对其的认知,是这一工作进行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缺乏实践环节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不断深入开展,学校逐步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责任,然而在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许多学校由于对实践的认知不足,往往浅尝辄止,更无法提供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实践活动,很多高校也意图与政府部门、企业、社区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然而实践机会依然无法满足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而大部分学校要求学生进行的职业实践也往往无法起到真正效果。通常,职业实践会在学生毕业前展开,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分散实习的方式自主选择实践单位,这就导致了学校无法起到监督作用,而学生不重视、随意性非常大,潜在危险因素较多,而且最终无法达到实践效果。
2.3师资不足
在西方高校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资源通常会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或高等教育学博士,具有专业素养并且拥有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在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能够准确的答复学生咨询并作出辅导。而国内高校虽然也纷纷设立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科研机构”,这一机构通常没有编制,没有行政级别,导致效率低下并不能完成对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需求,而师资也是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后,让其进行兼任,能力有限。
3大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和路径
3.1重视该课程,转选修为必修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自主择业已成为一种必然就业趋势,然而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尚处在初级阶段,无法满足学生在此种就业模式中所需的知识储备,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对职业生涯茫然无措,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坎坷不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这就要求高校对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改进。最根本的问题是加强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为必修课,让学生能够严格规范、按质按量地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正视这门课程的作用,学校也就有了更多的条件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让学生树立起就业意识,在课堂上与教师探讨、明确自己日后所适合发展的职业方向。
3.2制定职业评测体系,科学引导学生
如何制定一个更加可靠的职业生涯规划,这需要学生能够对自身条件进行真实的评估,而学生本身并不具备这个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评测体系。职业评测是一种素质、心理、能力全方位的评测系统,通常会应用现代心理学、行为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通过面试,情景再现和心理评估的方式对人才的发展前景,职业潜能和实际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并结合时下各职业的特征,预测被评估者在职业岗位上会取得的成绩,让被评估者能够充分了解自身适合的职业,并选择评估最佳的职业进行培训,以实现人生最佳且最合理的目标。学校应当制定或引进这种先进的系统,对学生进行职业评测,让学生能够认识自我,这样能够很大程度地缓解学生在择业之时产生茫然无措情绪的状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人格,扬长避短,在职业生涯中寻找到属于自身发展的方式。
3.3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学生大学生活中
大学生活具有阶段性和整体连续性的特征,前后会有不同,但依旧是一个整体,而职业生涯规划也应当具有这样的特征,将阶段性与整体性统一,并对重点阶段进行总结。首先,大一新生入学之时,就应当积极培养其职业意识,在新生刚接触到大学生活之时,所有感官都是及其敏锐的,在这时为其灌输合理的职业意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重要性,也能够让职业意识更容易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也不能单从课堂让学生了解,在学生进行专业课知识学习时,教师也应当为学生讲解本门课程所对应的职业,让学生能够巩固之前树立的职业意识。在生活中,学校也应当积极举办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活动,并且鼓励学生参加,让学生时时刻刻处在一个能够正视职业生涯的环境中,让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得到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一学生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大学生活,同样也会对大学之后的生活进行规划,帮助学生尽快走入社会。然而如何让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应有的效果是时下最值得注意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学生也能够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最终让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系统化及全面化。
作者:蒋晓川
参考文献:
[1]陈曼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2]魏东初,梁汉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东莞路工学院学报,2012(06).
篇5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育信息化;学习绩效评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266-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在投资效益和应用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价也逐渐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传统医学教育中,信息化教育绩效评价过程主要还是通过常规的理论知识测试、临床技能测试等试卷形式来完成对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这种传统的评价形式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暴露出了一定的缺陷。首先,对于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学习绩效的影响不能准确的反映,其次对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样就有可能使信息化教育绩效评判出现偏差,对于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我们提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绩效评价体系,以期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绩效的考评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二、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学习绩效评价原则
1.强调对学生多种智能的评价。现代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实施,对于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有着重要帮助,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对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多种智能的评价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注重学习绩效评价的具体化和可行性。作为学生的一种内在智能――多元智能,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尽量实现其外显化,同时还需要将其进行分解为可考察的行为、学习成果和技能等三种具体形式。在对学生多元智能的考察要其外显化的基础上转化为具体的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察。在目前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中,学生对于中医药中医学术语、药物名称和词汇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应用能力都是由最初的文言语言修辞智能的外显化发展而来的,而学生对中医药学理论知识的思考、辨别以及掌握能力则是由最初的思维空间智能外显化转化而来的,人际交往智能外显化则转换为了学生具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内省智能外显化则发展成了学生的一种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学习认知的能力。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每一项智能都具备了各自的特点,同时每一种智能都涵盖了多项组成因素,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多种智能评价的过程中也不能采取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因此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在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形式选择上,不但要适当地采取传统的试卷评价形式,同时还要采取多种信息化的评价形式,如信息化条件下基于任务的评价和基于情境的评价等形式;其次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注重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相结合。
三、中医药院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法),通过数据检索,以不同地区的5所中医药类院校为例,对其信息化绩效评价进行研究。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内容包括:X1信息化基础建设经费、X2数字图书馆容量、X3信息化专业师资、X4网络管理人数为投入指标;而相应的产出指标有Y1网络及多媒体教室数、Y2网上远程教学课程数、Y3精品课程数目、Y4教学资源容量。具体如表1所示。
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综合效率值显示,学校1、2、4效率值达到了1,说明了DEA分析法的有效性,就相对输入而言,输出值已达到最大,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与产出之间处在一种合理化状态,而对于其中效率值小于1的,则被称之为非DEA有效,在这些学校中资源也未得到合理化的利用。效率值达到1的3所学校中,其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达到了1,这3所高效表现为规模有效,表明了这些学校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投入量处于适中状态,此时其规模收益不变,而其他2所高效规模效率均呈现出了不同的递增或递减的变化状态。对于规模效率呈现递减状态的院校,要适当的对其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在相应的项目上减少投入来实现其综合效率的提高,而对于规模效率递增的学校,由于投入的不足才会导致技术效率的低下,因此就需要相应的加大投入。
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学习绩效评价策略分析
1.对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采取多种智能展示的方式。我们采用多元化的多智能评价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采取多种形式,如实际应用、技能演练、答辩等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学习绩效进行综合考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过程,如文档和学习成果等多项内容进行整理归档,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汇集,从而使得学生的努力与成果得以具体体现。
2.采取课堂教学中的多形式活动和项目进行评价。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了“教学设计同评价设计统一”的原则。信息化教育对学生评价工作的影响,首先要对信息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相应的影响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对于我们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实现中医药类专业课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和融合,由此也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有效借助课堂教学这样的机会,参考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多样化活动来对学生的多智能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不但要对学生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积累进行高度的关注,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综合潜力进行挖掘,力争做到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采取多智能展示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绩效评价。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学习绩效评价工作,在最初进行评价标准的设计环节,评价人员要尽可能多利用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如采取相应的图表或文字档案、论坛记录以及课件、影像等,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绩效的全面科学评价。下面就针对中药学专业学生,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设计出一个具体的绩效评价表格,如下所示。
五、结语
现阶段所实施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绩效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对于当今的中医药院校学生而言,做好对其医药学知识学习绩效的评价工作对于促使其未来更好的利用专业知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对其进行绩效评价考核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方式和方法的统一,设计较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左明章,易凌云.教育信息化绩效评判中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学习绩效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17-19.
篇6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职业愿景;就业现状;学业规划
作者简介:姜舒文(1969-),女,吉林延吉人,南昌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播音与主持艺术;喻琴(1979-),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教育;姜璐(1987-),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综合性高校演艺产业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JXJG-14-1-16),主持人:喻琴;江西省艺术科学课题“互联网+时代戏曲音乐的社会传播研究”(编号:YG2015027),主持人:喻琴。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9-0032-06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媒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全国共有108所院校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远远超出了戏剧影视文学(55所)、编辑出版学(66所)、传播学(35所)、数字媒体艺术(52所)、数字媒体技术(57所)等专业的设置[1],成为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骨干和生力军。但与如火如荼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不相匹配的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工作状况却很不景气。许多学生在公开竞聘播音员、主持人时,经常铩羽而归,入选的反而是非“科班”出身没有受过科学、系统、专业训练的人[2]。残酷的竞争使得一批批怀着“播音主持梦”的学生不得不向其它职业分流,逐渐远离了广播电视领域。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们在新的技术岗位上也不太受欢迎,工作得很不开心。“落选”、被“炒鱿鱼”、“下岗”所反馈的理由往往是“文化素质太差”、“缺乏人文知识的积累”、“爱出风头、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眼高手低”、“动口不动手,不会写作”、“很冷酷,没有人情味”、“爱打扮得花里胡哨,个性太强”……暴露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短板和弊端。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分别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以及目前媒体单位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把握他们的职业愿景、就业现状,寻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误区,探析改革与完善学生学业规划的对策。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愿景
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南昌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愿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充满兴趣,能够较明确地进行自我定位
学生最初选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原因大都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也有一些人出于升学压力选择这个专业,但进入大学后也能够较快地适应专业的学习,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进行重新定位[3]。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都有自己的定位,比如从事新闻播音、访谈类主持、综艺娱乐类主持等等。(如图1、2、3)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了解,存在理想与现实的不平衡
根据调查显示:65%的学生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就业前景看待是一般,而对以后想要去什么单位就业,35%的学生会选择离家近的电台,35%的学生会选择在中央电视台,其他人则是无所谓。目前全国省或直辖市级广播电台43家,各省台又分经济、都市、文艺、娱乐、旅游等频道。频道分化的精细致使其对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扩充,这给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增加竞争压力。(如图4、5、6)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未来的学业规划和就业准备不够充分,针对性不强
当谈到对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教学规划时,50%的人有了解过,还有50%则不了解,了解的同学也比较盲目。为了更好的获得就业机会,40%的学生会在大学期间辅修双学位,其中70%则是集中选择经济以及法律类专业,为今后考公务员做好准备。(如图7、8)
综合性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打算,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5%的学生打算考研,40%的学生打算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还有25%的学生打算从事别的行业。而对专业类学校的学生调查,85%的学生毕业后打算从事主持类的行业,例如新闻播音主持、访谈类主持等等,这与专业类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多对这一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分不开的。而对师范类的高校学生调查,90%的同学打算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7%的学生打算考研提升自己学业水平,为以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如图9)。
(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假期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专业素养,对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则积极性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这个专业,但是很多高校都是处在试验阶段,还没有成型,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的各项要求。学校开设的更多只是一些理论知识的课程,而没有侧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很多学生到单位应聘虽然有一腔理论知识,可是真正到编导、采访、编辑等等实际工作却不会或者紧张干不好,当然,这也与学生本身也有很大关系[4]。
对于高校设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训基地,2/3的学生是希望在边学习中边实践,还有1/3的学生认为实习基地再好不如去电视台亲身实践的效果好。最终我们的结论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是必修的,不管是在高校设立实习基地还是定期让学生去电视台实习。(如图10、11)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本课题组利用假期和实习的机会对一些高校历届毕业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录音口述、采写记录等方式对一些电视台、报社及文化传媒公司进行了调研,了解并掌握了传媒一线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及未来趋势。
(一)各级电视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岗位已经基本达到饱和,学生就业竞争激烈
电视台级别越高,饱和程度也越高,同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竞争越激烈。省一级电视台,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岗位竞争更加激烈,而饱和的程度也较高。市一级电视台的情况稍好,但工作岗位也基本饱和。而区级和县级电视台的情况则比较乐观,工作岗位没有达到饱和,但据相关部门推测在未来的三年之内,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岗位也将饱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般会经历一个轮流岗位的实习,时间大约在三个月,在实习期间一般安排在总编室,负责配音,出镜记者表现好的可以做小栏目的播音主持等工作。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会经历实习期、考察期。在实习阶段电视台会根据个人的特质及才能分到不同的频道和部门。步入工作岗位后一般是根据个人所接应的节目进行编辑,策划,主持人参与其中[5]。总的来说,播音主持人才在各个地方已经饱和,缺的只是创新、技术、心理素质好、应变能力强的人才。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基本可以胜任主播和出镜记者的工作,但是编导和节目策划的能力还需提高
编导和节目策划更注重创新能力和逻辑条理能力。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刚开始做这些工作时,会出现分工不明确、工作条理不清晰、创意局限、实战经验不足等问题[6]。并且各级电视台仍然希望招聘到优秀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即使在人员饱和程度很高的省一级电视台也仍然需要优秀的主持人。
(三)各级电视台认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无论是省级电视台,还是市级电视台或者是影响力较小的区级电视台和县级电视台,对学校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他们期望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可以尽快适应工作。当然,因为各级电视台的播出平台,播出节目内容,受众以及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要求也不同。省级电视台希望学校在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时,不仅培养他们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拥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他们更需要具有这些业务能力的主持人。而市一级的电视台在希望学校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像英语、心理这些都是需要的。而区一级的电视台因为影响力较小,他们则更加注重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实践能力。各高校有必要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同时学生也要注重在实践过程中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百万人群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业规划
学业生涯规划对一个渴望在自己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来说就像是一盏启明灯,始终告诉你前进的方向,让你不会迷茫徘徊[7]。鼓励学生树立高远理想,追求事业时,一定要用己之长,补己之短,用一生的努力去追梦,让理想变为现实。根据以上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愿景、就业现状的调查了解,我们对在校学生作了相应的学业规划,并且根据综合类、师范类、专业类三种类型的高校学生做了不同的学业规划(详见表1,表2,表3)。
通过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在校的职业愿景、就业现状的调查,还得出了以下结论,希望它能够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教师及相关的教育部门提供参考。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将“人文素养”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即“器道合一”
二者之间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人文”缺失或“技能”缺失的培养机制都不利于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调查结果表明:这种观念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媒体行业的共识,它理应成为纠正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误区和老师、学生的思想误区的指导性思想。
(二)技能训练、文化知识、为人处事应该构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这三者的关系不是程度上的不同,而是境界的不同。也就是说,技能训练不能停留在“技”的传授及“技巧”的掌握,它应该向“道”的境界升华;文化知识的教授也不能停在“知识”传授的层面及广度,而应该内化于心,成为境界提升的精神资源[8]。技能训练中有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中有人文素养,技能训练体现为人处事之道,文化知识包涵为人处事之道,可见,三者是相互融通,相辅相成。这一共识构成我们对“人文审美”教育内涵的界定,体现在智育、情育、道育、美育的统一体之中,其根本还在于“处事”原则,“做人”境界之中。
(三)目前技能训练课程与人文类课程的比例不是很合理,应该适当{整为5:5,应从课程设置上来完善“器”与“道”的关系
大部分业界人士认识到人文类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增加人文类课程的广度与深度,此外,他们认为可以增强一些实战性的课程,尤其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十分重视。这给我们提供了培养方案与课程安排的许多启示。比如: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课程安排前后、比例的问题;课程类别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人文社科类课程重广博,技能培训课程重实战的问题;课程讲授与实战训练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动思考与被动接受的问题。
(四)综合性高校与专业性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相比较,综合性高校学生的优势在“综合素养”
这一方面表明目前人文类课程的效果比技能训练类课程效果得到了媒体人员的认可,说明这种优势应该保持下去,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特色办学的根基;另一方面也应该反思现行的“技能培训”课程,建立与媒体长期合作的机制,提高学生实践性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普通话”、“播音发声”的层面。因此,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培育最终的目标还在于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事件理解、即兴评述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不仅需要老师在课堂中激活综合能力,也需要创设合作与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9)[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9:590.
[2]罗幸.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学术论坛,2011(11):191.
[3]姚双喜.未来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展望[J].语文建设,1996(6):34.
[4]王振宇.试析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与行业实践的对立[J].学习月刊,2010(12):126.
[5]陈京生.从职业能力需求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定位[J].现代传播,2007(6):110.
[6]文.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2):52.
篇7
关键词:小城市建设;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基金项目:金华社科联2013年课题“小城市建设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路径研究——以浙中地区为例”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Y184)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2日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积极进行了培育小城市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省于2010年12月在全国率先启动小城市培育试点,赋予东阳市横店镇与义乌市佛堂镇等27个试点镇与县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小城市建设中,加快人口集聚,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是小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外来人口大量集聚是小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小城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浙中地区为例,横店镇常住人口8.34万,外来人口5.1万,外来人口已接近于本地常住人口;佛堂镇常住人口8.1万,外来人口10万,外来人口已远远超过本地常住人口。因此,推进外来人口融入小城市,既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在小城市的外来人口中,新生代农民工是主体。因此,在小城市建设背景下,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真实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小城市如何吸引并留住新生代农民工,对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构建城市化发展新平台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交流现状、市民化意愿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小城市建设事业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借鉴。
一、基本情况
2013年10~11月期间,课题组成员对浙中地区东阳市横店镇、义乌市佛堂镇的农民工进行问卷调研,调查对象为1980年以后在农村出生长大、目前在小城市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共发放问卷325份,收回有效问卷264份,有效回收率为81.2%。在调研的264个样本中,男性168人,占63.6%,女性96人,占36.4%;未婚184人,69.7%,已婚76人,占28.8%。在从事的行业方面,制造业从业人数比例为79.5%,其余依次为服务业(16.3%)、建筑业及其他(4.2%)。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来源地来看,主要集中在江西(17.8%)、贵州(12.9%)、湖北(12.1%)、安徽(11.7%)等省,来自这四个省份的新生代农民工人数占调查总数的54.5%。这四个省份中,除了贵州与浙江的距离较远外,江西、安徽、湖北均为浙江的邻近省份,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务工地时,会倾向于选择距离家乡较近的城市。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一)新生代农民工总体较适应目前的城市生活。对“是否喜欢所在的城市”问题的调查显示,参与本次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103人喜欢所在城市,占39%,135人表示对城市的感觉一般,26人表示不喜欢所在城市,占9.8%。当问及“是否适应目前的城市生活”时,118人表示适应了目前的城市生活,占调查总数的44.7%,126人认为一般,占47.7%,另有20人表示不适应城市生活,占7.6%。
(二)近40%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留在小城市发展。调查数据表明,愿意与当地居民交往的新生代农民工有191人,占72.3%,表示不愿意交往的为73人,占27.7%,这反映出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得到城市居民的接纳。“对未来的打算”的调查显示,99人选择“留在目前所在城市”,占调查总人数的37.5%;48人选择“到其他城市”,占18.2%;117人希望将来回老家,占44.3%。
三、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
(一)有利因素
1、由于学历与收入的相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有所提升。本次调查数据表明,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为172人,占调查总数的65.1%,其中大专及以上98人,占37.1%。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层次的提高,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的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在获取信息、社会交往等方面更具竞争力,并更容易融入城市社会。在收入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500~2,500元和2,500~3,500元,比例分别为47%和38.3%。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相对提高,表明其市民化意愿与能力增强。
2、就业途径多样化。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找工作的途径较多样化,包括亲戚朋友介绍(40.5%)、自己去用人单位找(21.3%)、人才市场(21%)、媒体上的招聘广告(12.7%)及政府部门(4.5%)。调查数据说明,亲戚朋友介绍仍是新生代农民就业的最主要途径,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更为主动,对亲戚朋友的依赖性减弱,借助中介力量寻找就业机会的能力有所提高。
3、业余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接近。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较丰富,72.3%选择上网,52.3%选择逛街,43.6%选择和老乡、朋友聚会,其余依次为运动(22%)、看书(20.1%)、打牌(20.1%)、参加社区活动(5.3%)。在城市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较适应城市生活,是逐步市民化的表现。
(二)不利因素
1、交往对象以“三同”,即“同乡、同学、同事”为主。新生代农民工平时交往的对象中,同乡、同事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52.7%、51.5%,其次为同学、亲戚,分别为26.5%、22.7%,与当地居民交往最少,比例为5.7%。说明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从事职业的特点,以及在经济地位、住房等方面与当地居民的差异,他们与有相同背景的同乡、同学、同事等来往更多,与当地居民很难形成互动与交流,反映出地缘关系、亲缘关系仍是新生代农民主要的人际关系。这显然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2、收入、社会保障、自身发展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对“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碍”问题的调查显示,48.1%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融入城市的最主要障碍是收入,其余依次为:缺乏社会保障(43.6%),自身发展问题(30.7%),没有城镇户口(27.6%),存在语言、生活习惯、文化等差异(27.3%),对所在城市缺乏归属感(23.1%),政府政策问题(17.4%),子女教育问题(12.5%),当地居民的接纳程度(7.2%)。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结论,我们就小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小城市应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小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
1、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对小城市来说,吸引并留住农民工的前提条件是提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力,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保证稳定的经济收入。因此,小城市应结合自身实际,挖掘优势,注重特色产业发展,完善产业发展平台,加快相关产业向园区和功能区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对人口集聚的带动作用。
2、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小城市的公共服务机制尚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小城市要切实强化公共服务,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小城市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使他们在教育、医疗保险、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小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二)构建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目前,政府与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做得很不够,这不利于他们经济地位的提升,也不利于素质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有着对接受教育与培训的强烈需求,他们迫切希望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小城市应建立与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采用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结合的方式,将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
(三)完善社区工作,营造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良好氛围。社区是居民生活居住的基本单位。加强与改善小城市社区工作,有利于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成员意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社区要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等基础设施,搭建活动平台,开展多种形成的社区文化娱乐等活动,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区生活方式,积极促进城市社区老居民与新生代农民工等“新市民”的文化和生活融合,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接纳度。社会接纳是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重要步骤。调查显示,社会融合的第一个层次是环境认同,即感受到自己得到了新环境的接纳,并为身处其中而欢欣满足。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之间的心理落差反映在他们对差异的感知上。许多城市居民肯定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贡献,但同时也有不少居民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负担。因此,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城市居民改变观念,改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给新生代农民工真正的人文关怀,逐步实现普遍社会接纳,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超,王勇.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其困境——基于全国22省市1554份调查问卷[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19.
[2]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 小切口 白内障摘除术 基层医院
1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各型白内障280例(280眼),男151例(151眼),女129例(129眼)。年龄45~86岁,平均65.5岁,白内障核硬度Ⅲ~Ⅴ级。本组排除术前和其他不适宜手术的眼疾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视力、验光、裂隙灯、眼压、A/B超,角膜曲率等各项检测。术前视力:手动~0.3。手术方法:按白内障手术常规行术前准备,术前1小时开始滴散瞳剂,充分散瞳,用1%爱尔凯因表面麻醉或2%利多卡因球周麻醉。开睑器开睑,牵引固定或不固定上直肌,以穹隆部为基底作结膜瓣,烧灼止血,于角巩膜缘后2mm行反眉弓板层巩膜切口或直线切口,厚度为1/2巩膜层。用隧道刀板层做巩膜隧道至角膜缘内1~2mm的透明角膜处,形成内口大、外口小的梯形切口,外切口约6~7mm,在3:00位用15°刀做角膜辅助切口,向前房注入粘弹剂,环形撕囊或做开罐式圆形截囊直径约6mm,扩大内切口,注入林格氏液行水核分离,使核从皮质床游离并进入前房。在核与角膜内皮之间及核与后囊之间均注入黏弹剂。用晶体圈套器插入核的下方,轻压切口后唇使核进入隧道切口并取出晶体核。吸净皮质后,前房内再注入黏弹剂,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于囊袋内,调整晶体前后袢角于3点、9点位置,吸出粘弹剂,注入平衡盐液。注入0.1%卡米可林缩瞳后,再冲洗前房,术口视情况可缝合1针或不缝合。球结膜下注射头孢呋辛钠3mg或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5mg(术前头孢呋辛皮试阴性),结膜囊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包扎术眼。
2 结果
术后视力恢复情况:280例280眼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0.5者118眼(42%);≥0.3者220眼(79%);<0.3者60眼(21%)。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①角膜水肿:一般在切口周围,多发生在术后2~5天,多1周内自行消失,必要时球旁注射地塞米松或局部点50%葡萄糖眼液。②眼内反应: 17眼术后出现虹膜炎性反应, 11眼晶状体表面可见少许色素沉着,术后球旁注射地塞米松,1周后痊愈。③术后浅前房:本组发生1眼。因虹膜嵌顿于切口,前房消失,行前房成形术,并缝合1针,1周后痊愈。④前房出血:术后第1天出现2眼,自行吸收治愈。⑤后囊破裂:本组发生3眼,2眼行人工晶状体悬吊,1眼三个月后行二期手术植入人工晶体。⑥继发性青光眼:本组发生4眼。给口服醋甲唑胺或联合静脉滴注20%甘露醇,3天后痊愈。⑦术后散光:术后1个月平均散光为1.0±D,术后3个月基本不变。 转贴于
3 讨论
白内障是常见眼病,手术方法较多,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是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上的进一步改进。该手术具有切口小、密闭性好,无需缝线,手术时间短,对眼球损伤小,术后视力恢复和术口愈合快,同时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减少眼内容物的脱出。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反应轻,在角膜和晶状体之间有粘弹剂,同时前房操作较少,角膜内皮损伤小[1]。因切口的位置较后而且具有一定的密闭性,术后散光较传统切口明显减少[2-3]。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小切口手术的优越性突出,操作不复杂,易于掌握,设备及器械较易满足[4]。基层医院开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可以降低手术费用,为众多贫困患者带来复明机会[5]。
参 考 文 献
[1] 张素华,钱军,唐义灵,等.百赖式小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0,22(6):522-523.
[2] 王新月,张效房,张金嵩.白内障手术切口与屈光关系的研究[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0,22(6):647-648.
[3] 何继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708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22).
篇9
问题之一——服务方式单一
当前很多医院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在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很多医院依然延续被动服务、坐等上门服务方式;二是医院的计算机服务与资源共享范围较小,程度较浅。
问题之二——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医院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速度迅速,但医院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仍是不够。其主要表现:很多医院计划生育档案的宣传多是重视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条文的宣传,所采取的宣传形式很单一,既不形象,也不生动,很难激发广大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
针对提升医院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水平的研究
(一)策略之一——采取措施更新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手段要更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手段,就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在医院内部建立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网,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各个计划生育小组与计划生育办公室之间的档案资源共享。二是对医院内部专职或兼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工作,努力提升他们档案管理技能。三是在医院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医院档案管理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计划生育档案资料操作规范与考核制度,规定专职人员的工作服务对象与服务范围,同时要制定计划生育档案资料搜集整理的时间制度,以保证档案资料有效性。四是要在更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手段的过程中做好以下内容:首先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制定并实实施档案管理工作检查机制并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补救;其次,要在计划生育档案管理过程中设置合适的类目体系,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明确科学的分类方案;第三,制定科学的档案归档制度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编制档案资料检索工具。
(二)策略之二——采取措施增强
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要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医院的管理者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医院内所有医务工作者进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并举办档案管理的知识竞赛,努力提升他们对档案管理知识的认识与服务意识;二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突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与方法的束缚,在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方面进行创新,以提升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水平;三是要聘请档案管理的专家在医院内部开展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相关知识的讲座或演讲鼓励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所有医务工作者的档案管理水平与服务意识;四是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加强学习,善于运用新技术与新理论来改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模式与方法。
(三)策略之三——采取措施加大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要加大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就需要管理人员要善于捕捉医院在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方面的特征与优势,寻找档管理工作中的优秀事例与人才作为典型事例与模范人物进行宣传。这种方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水平与质量增强人们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篇10
今年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与计划生育法》,执行新修改的《xx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使计划生育工作走向依法行政轨道的重要一年。为进一步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完成市、区、办事处下达给我院的人口管理目标,现将我院计划生育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按照《xx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依法行政,服从服务于医院中心工作,积极完成上级下达的人口管理目标。
二、人口管理目标
1、计划生育率100%
2、综合节育率100%
3、一孩报名领证率100%
4、孕情普查率100%
5、统计求实率100%
6、完婚率100%
7、晚育率100%
8、早婚早育率零
9、生流比1:0.2
10、男职工、无早婚、早育、计划外生育
三、重点工作安排
1、第一季度,医院与各科签订人口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文件学习;完善健全计生组织机构;对调整的计生干部进行政策学习、业务培训。
2、第二季度,进行生殖健康普查;五月二十九日在纪念计生协成立二十四周年之际,进行上街宣传。
3、第三季度,在九月一日“生育文化节”和纪念《公开信》发表进行年终总结,迎接公司计生办检查验收。
4、每季办一期计生宣传栏;每月发放避孕药具;及时报计生月报表等。对申报一孩及开具各种计生证明手续提供全面服务。
四、保证措施
1、积极宣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让职工真正了解《人口与计划生育发》的内容,自觉执行计划生育,使计划生育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2、认真贯彻执行《xx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坚持“三为主”工作方针,开展“三结合”,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指导计划生育工作,使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深入人心。
3、认真贯彻,xx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不变,采取综合治理,齐抓共管。
4、强化法制建设,继续签定人口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责任制。
5、继续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提供婚、孕、生育、节育等生殖健康一条龙服务。主动为职工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以充沛的精力为患者服务。
6、继续做好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做到帐、卡、表、介绍信、会议记录、政策法规宣传、培训、服务、协会等原始资料齐全规范。
- 上一篇:司法所总结报告
- 下一篇:国有企业股权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