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篇1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有效性原则。只有获得真实信息反馈的提问才是有效的。一些教师热衷于追求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常常提问:“是不是?”“对不对?”殊不知学生的齐声回答并非他们学习效果的真实反映。这样的提问往往是无效的,应尽量避免。

科学性原则。课堂提问的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还应当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数学课上教师提问:“对角线相互平分是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条件?”正确的答案是充分必要条件,但对初中学生而言,学生回答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也不算错,答案的不确定使问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层次性原则。提问的深度取决于问题层次的高低,模式识别、知识回忆,形成联系之类的问题属于低层次的机械记忆问题。其主要特征是问题答案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范围内,这类问题应提问那些学习一般的学生。综合理解、分析应用,总结评价类的问题属于高层次的认知问题。其特征是问题答案必须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总结、扩展、应用、重组或评价等方法,改变已知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经过高级认知思维方可得出,这些问题让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回答,有点免为其难,又影响讲课进度。比较适合那些程度较好,善于思考的学生。

整体性原则。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有的教师先点名,后提问,其他学生因预知提问与已无关而袖手旁观,不动脑思考,以致达不到提问的整体性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方法

提问要有目标。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情感。所以,提问不仅要有目标,而且,应当是显性的行为目标。因为提问本身就是达到目标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提问的目标性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问要注意:提问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样才能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进行教学;提问的目标可以是一系列目标即一个目标体系。例如联环提问和发散性提问;提问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确定,即提问的难度和深度要恰当。

提问要适时。提问最好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1、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2、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3、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通过提问引起思维。

提问的难度、深度要恰当。提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既不能低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也不能太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提问不能随意超出教学内容。也就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回答的。如果超出教学内容太多,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提问要适量。有的教师口若悬河,只顾自己讲,不用提问去引导学生;有的教师不停地问,满堂问。学生的学习变成教师强加的,而不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往往出现学生“厌问、拒问、乱答”的现象,产生负效应。所以,提问要适量,要用提问来控制课堂的节奏。

提问的总量要合适需要问则问,能不问则不问

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学的起始阶段、中段、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起始阶段用启发式导入教学情境;结尾阶段需要思维的深化或检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在教学的中段。应让学生多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自主活动。总之,提问要使课堂一张一弛,有快有慢,学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 专业 研究 综述 反思

1998年,南京晓庄学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至今,全国已有近百所大学将小学教育专业纳入到本科教育体系当中,这种发展规模在世界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进程中都是实属罕见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也是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美国,早在上世纪30至40年代,就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等师范学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在日本,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小学教师的学历已经普及到了高等教育的水准。可见我国的小学教育本科以上人才培养已经晚于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之久。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设置的大量增加,受到高等教育培养的小学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教育学者对于小学教育的研究和探索的深度和维度也在不断延展,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与建设、培养人才模式、课程设置已经初步显现出较为清晰的框架,应该说小学教育专业的受关注程度与十年前相比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仍需要大量的人力智力来完善与时代脚步的契合。现就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专业建设等几个方面对小学教育专业设置现状简要述评。

一、小学教育专业定位

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还有许多的路要走。提高小学教师师资力量、专业水平是建设小学师范教育的必然选择,同时也符合国际上基础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契合中国教育发展态势的总体规划。到目前为止,小学教育专业定位的探索仍然处在研究阶段,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曾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的分类来规划的,除此之外的划分标准则是社会职业需求导向了。小学教育专业定位显然属于社会职业需求的范畴,以教育学为基础,归类于教育类体系当中。尽管我国教育部未将小学教育专业列入高等教育本科目录当中,但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归教育专业课程系统类别里,虽然已有少数高校设立了小学教育学院以专门培养本科的小学教师,但大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都被设置归类在教育院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定位,小学教育专业就更加应当充分体现自身的个性,使培养出的小学教师真正懂得如何去引导年幼的生命个体去感知、认知这个客观的世界。

二、小学教育专业设置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具有专业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的合格的小学教师,主要体现为: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思想情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基础,具备一专多能的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教育注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启蒙小学生通过系统多项的课程认知真、善、美的和谐世界,因此小学教师具备综合性的知识架构,对小学生多变的、不确定的、形成中的性格走向能够有明确的把握,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不断细化的方向。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原则分为:方向性、师范性、综合性、实践性和适应性。并且需要突显其基础性、职业性以及选择性的设置特点,从而形成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小学专业课程设置以教育学为基础,同时强调文化基础知识的积累,以中文课程、数学课程为主体学科,并辅以小学生教育科研方法训练类课程、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类课程。小学教育课程建设是小学专业建设的核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和情商的培养为主导的教育新模式正在课程建设中逐步确立起来。

三、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

有专家学者曾提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未来,需要不断提高并保持高质量的生源质素,小学教育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受众主体,建设保有人文价值认同的小学教育专业文化,构筑科学化发展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另有专家指出,在专业建设发展进程中,应该加大充实专业课程内涵,拓宽专业方向,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框架,适时修订专业教学大纲,探讨更加优势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机制,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培养未来师资队伍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还有专家教授认为,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最大短板,是教育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专业规格之间难以平衡。解决这一困境的出路是提高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认识,小学教育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小学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地位,仍需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中不断去完善。以能力框架为根基去探索知识构成的原则是解决小学教育课程专业设置问题的可能途径。还有教育家认为,依据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走向,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应遵循兼附人文意蕴与科学方法,联系教学时间与教学研究,结合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原则,从而打造脚踏实地的研究风格和建设勇气。这些是许多的专家教育学者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深刻思考,越是丰富的、多元的声音出现,才会越加促使中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走向成熟和完善。

综上是笔者对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专业设置、以及发展的简要述评,其中不乏不同学者、专家、教育家所坚持的不同立场及多元的视角,可以看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设立以来的短短十余载,小学教育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需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它应在不断的学术争论中进行更多辩证的思考和转变,以取得更大的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蔡其勇,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问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

[2]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

[3]沈堰奇,论“艺友制”对提高当前高师幼教师资培养质量的现身意义,[J].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7

[4]江峰,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思路与出路,[J].教师教育研究,2003

[5]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

[6]卢正芝,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7]郭朝阳,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以青少年的社会化为视角,[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

[8]张清水,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性弱化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学术越看,2009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惩罚;研究

在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实施以后,传统的棍棒式体罚或冷暴力惩罚都被叫停,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形式的惩罚。但是,当说教在改善学生行为时缺乏力度和效果时,如何对学生产生震慑作用,成为小学教育者比较头疼的问题。我们知道,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提倡尊重学生主体权利,那么,如何有效的将教育惩罚问题纳入到正规的小学教育中,这是当下教育中十分棘手的问题。

一、小学教育惩罚教育现状分析

1.教育惩罚难以顺利开展。素质教育改革实施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空前的尊重,教师从人性化的角度将小学生们的心灵感受和性格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教育中一直是以鼓励为主。尽可能的避免批评、惩罚学生。而学校和社会在过多的强调了对学生心灵、自尊等方面的保护后,教育的本意似乎走向了极端,即人们谈“惩罚”而色变。一旦教师有惩罚性的行为后,从家长到学生再到学校似乎都觉得教师又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重蹈棍棒教育的旧辙。致使当下的教师不敢对学生有丝毫的惩罚。甚至在学生犯错的情况下,老师对其行为也有惩罚的忌惮。教育惩罚似乎在教师中间正逐渐的走向消亡。2.教育惩罚应用不合理。(1)教育惩罚手段使用过度。虽然教育界和学校一直强调教师要对学生和善以待,尽量以说教为主,但是教育惩罚仍是很多教师的法宝。例如罚站、罚抄写作业、罚劳动,是很多教师惯用的惩罚教育手段。有时,教师难以控制住生气的情绪,或是在使用方法上拿捏不好,都会造成惩罚过度甚至是体罚学生、打骂学生的现象。致使学生对教师有抵触情绪和仇恨、厌烦心理,教师也很难再进行言传身教。(2)教育惩罚目的出现偏差。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果学生犯了错,我们并不是要杜绝和摒弃对学生进行惩罚式教育,而是要有针对性、有量度的适当惩罚。而且,惩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承接、教育学生,让学生对错误行为产生敬畏心理和警戒作用,从教育的根本性出发,惩罚的目的是避免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而时下教室的教育惩罚大多是为了方便教师自己的管理,主要在管理班级秩序方面,对班级的“害群之马”进行惩罚、惩戒,以达到对班级的震慑作用,方便教师维护班级秩序,肃清管理。这偏离的教育惩罚的根本目的。

二、教育惩罚实施原则

在分析当下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存在的问题后,我们一线的教师们应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秉承一定的教育惩罚原则。这样既是保护学生,也是保护教师自己。1.目的原则。教育者在事实教育惩罚时应时刻谨记,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非教育的根本目的。惩罚时为了对学生起到警示和纠正作用,让学生对错误的行为产生禁忌心理,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改进。教师只有牢记惩罚的目的,才能够适度的使用惩罚措施,不至于将个人的情绪发泄和报复、泄愤的情绪渗入其中。也才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教师对其的教育用心,不至于对教师产生怀恨、仇视的心理。2.法、理、情的交融原则。教师在惩罚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学校规章制度的法、人与人相处的道理以及师生间的情等多种原则相交融。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惩罚教育合情合理合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惩罚心悦诚服,消除对教师的抵触心理,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行为的错误之处,并且甘愿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受罚。3.公正原则。教师要做到不偏不倚,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不进行区别对待。让每一个受罚的学生感受到公平。4.灵活与适度原则。教师要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在惩罚学生时要采取灵活和适度性的手段和策略,这样,拿捏好惩罚的尺度,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要恰如其分的实施惩罚。

三、对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进行优化的具体策略

1.家长方面: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合理惩罚教育。家长如果能够积极的配合教师,那么学校的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与教师的立场保持一致,从心里不要抵触教师的合理的惩罚教育,支持教师工作,避免由于对学生十分溺爱,而对教师的惩罚行为横加指责。要尊重教师的教育方法,家校共建,一起帮助学生改掉坏习惯和错误行为,从而帮助学生成长。2.教师方面:采取恰当的惩罚教育。教师首先要身先垂范,并且能够灵活适当的采取有效的惩罚教育,让学生对教师感到信任,从心理上认可教师,才能心甘情愿的受罚。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熟悉学生心理和性格特点,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对其进行教育和指导。3.学校方面:加强监督。学校不仅要监督教师的教学,也要监督教师的教育惩罚,确保教师的惩罚教育在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进行,要做到有法可依,有规范可循。在规范教师行为的同时,也保护了学生。可以看到,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恰当的运用好才会在小学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还要从本班级的具体学情入手,仔细揣摩惩罚教育的运用之道。

参考文献:

[1]雷涵琳.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4(6).

[2]石诗.教育惩罚的实质及其实现[D].湖南师范大学,2015,(5).

篇4

关键词 小学教育管理 价值取向 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in Values for Manage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XU Dexin

(Primary Schools Education, Education Bureau of Da'an, Da'an, Jilin 131300)

AbstractManage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education, whose research in value orient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China's current manage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values of scientism and humanism, and be based on scientism and directed by the humanism, which two promote each other,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Manage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the values of scientism and humanism

小学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为小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基石,同时也是决定教育事业大发展时期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而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究则是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问题。

1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概述

教育管理是国家对教育系统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是管理者代表国家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管理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育管理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自身的管理工作,狭义的教育管理仅指教育行政管理,即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工作的管理,本文从狭义的角度探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问题。

价值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哲学之外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从语义分析的角度来考察价值这一概念,可以发现,价值是一个表征“偏好”的范畴,是用以表示事物所具有的意义,可以满足需要的功能和属性。价值是“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的概念,或者值得希求的或者美好的事物本身”,因此,对于价值的研究和确立是前提和基础。无论是一个社会的发展,还是一项具体的改革,都需要价值取向的引导,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样需要探究其价值取向。那么,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到底要秉承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才能够完成自身的使命,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呢?实践证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结合是小学教育管理应遵循的价值取向。

2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在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勒等人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科层组织理论,他们都强调有效的组织机构、周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分工等科学主义精神,为管理工作奠定了科学主义的基础,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应遵循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由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身所决定的。

首先,科学的管理方式重视科学量化的实证资料,通过量化工作能够更直观的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寻找合理的突破口。我们知道,科学的量化标准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的教育调查,科学的教育统计,科学的教育测量工作,给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是管理者制定政策,实施具体的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依据。实证主义的方法是各个学科都十分看重的,是研究确实的知识,利用调查、统计、计算等具体方式,这些方式运用到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是科学主义的体现,是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

其次,在获得量化的实证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科学地制定政策,科学地安排工作人员,科学地设定组织和机构,这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科层管理理论所提倡的。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政策制定、工作分工和组织协调工作要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例如,小学教育工作中自然班人数的限定,就近入学原则等可以说都遵循一定的科学性。

最后,对科学主义的价值追求要正确看待。科学主义要避免管理中的机械化。我们要正确地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不能机械化地运用那些科学方式,否则就会从科学走向“不科学”了。可以说,科学主义的管理方式和人本主义的管理方式有效地结合才是现代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正确方向。

3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如上文所述,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是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人本主义为价值取向。

首先,人本主义并非现代才有,在西方和我国传统中都有悠久的人本主义的历史。在西方,人本主义萌芽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对人的教化,明朗于西方的文艺复兴,从14世纪开始,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并一直贯穿了整个西方的历史。①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可以说是人本精神的最充分体现。“仁”的核心就是讲人,讲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也就是人要爱人,要有仁德,同样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进人20世纪,“以人为本”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认可,在管理范围内更是成为其内核,同时也必将成为小学教育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其次,人本主义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学校是以人为核心的组织,对这样的组织进行管理必须要洞悉人的本质,倡导以人为本,克服僵化的管理模式。人本主义在教育实践中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教育管理工作者在考量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绩的时候,不能用教条的标准,要结合不同教师的特点,认真看待教师的工作。孔子有“因材施教”,管理工作者也可以进行“因材施管”,在不违背基本的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对一些可以用特殊教育方式进行有效教育的教师和学校组织以人性化的目光去管理,不能以教条的标准看待短期效果,同时也要支持教师和学校组织进行的人本主义教育方式。目前,小学教育中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在全国许多地方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内蒙古的罕台新教育小学的实验,②笔者认为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是需要当地的教育管理部门在人本主义理念的指导下大力支持才能够取得成功的。

最后,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科学主义的价值追求一样,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单纯的追求人本主义,那会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走向“无标准”的困境,这样的问题是需要科学主义的管理方式作为补充的。

有学者把管理工作分为三个阶段,③即经验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虽然这样的划分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笔者认为,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彼此孤立的,也就是说,即使是现阶段强调人本主义的管理,也不能忽略经验方法的运用,更不能抛开科学主义的基础,人本主义应该以科学主义为基础,并且把经验方法纳入到科学主义之中,这样才能够使人本主义更加符合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要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本主义为主导,追求科学主义价值和人本主义价值的完美结合。

注释

①安利民.中学教育管理中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论文,2007:1.

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方法;

【中国分类号】G4

一、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

(1)教学质量提高的管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高的业务水平以及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充实。所以,在实际管理中,我们就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丰富教师的个人内涵为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管理。另外,加强教学督导检查老师备课情况,完善备课制度,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学生的学质量提高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不仅仅是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的质量,还要对学生进行管理,使他们能很好地学习。学生只有通过认真学习,才能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在学习中获得各种技能。教师在进行对学生的学管理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学生知道了如何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教的质量,实现好的管理。在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他们要学的各种知识,还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在进行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地参与,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改革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进程

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全部学科的知识结构理解,可以通过考试、课堂提问等活动对教学成果进行检查[1]。但是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笔试,来检验小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要根据小学教学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很据相关规定制定考试内容,应用多种测试方法如,笔试、动手操作以及口试等灵活生动的方法,对所进行的教学进行检验。还可以通过课外协作或者课内定时完成的方法,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单向测试,对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性测试,由家长在家中进行评价,或经过同桌、同组的同学之间相互点评,还可以由自己测评办法,对学生进行考核。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改革学生的测评制度。不再以分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根据平时的表现、临场发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锻炼,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健康心态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2]。

三、健全检查、评价、激励机制,实行效率管理

在科学管理中,进行管理的方法必须保证其有效性,最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管理者追求的目标。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不仅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评价,还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只有把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在进行教学管理时,要求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计划都要认真执行。要促进教师认真对待教学,可以通过检查教师的教学[3]。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考虑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数量,既要重视教学的质量,还要重视教学的数量,把质量和数量结合起来看待,有利于教师工作的推进和提高。通过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评价,最后对优秀的教师实施激励措施。作为激励措施进行的奖励要根据目的是否明确,导向性是否鲜明,是否有强烈的激励性这三个原则。通过奖励,激励教师向优秀的教师学习。有时激励措施会变成平均主义,就体现不出向优秀教师学习的这种作用,这就是失败的激励。只有对优秀教师实行重奖励,才能与其他教师拉开距离,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

四、骨干教师是建设的培养方向

在教学教师培养的同时,应该积极挖掘有潜力的年轻教师。培养这些年轻教师进取意识的敬业精神。为教学业绩突出的优秀年轻教师提供更多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在荣誉及物质奖励上予以倾斜,提供更多的进修,培养机会。只有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才能使他们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力量,对其他的小学教育者起到带头和模范作用。陶冶小学教育工作的情感,要使每一个小学教育者都有爱小学、热爱小学生、热爱小学教育工作、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情感和热情。学校要增强开发意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学校的各种办学资源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学校的各种办学资源中,人力资源占主导地位。人力资源使用合理,配置得当,不仅可以创造价值,而且自身可以增值,成为更加宝贵和有用的高级资源。因此,校本管理论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管理者要根据每个教师特有的禀赋、兴趣、专长和个人的发展领域,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使其各显其能、各尽其才。

五、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环境指的使对学校教学活动具有影响作用的全部条件。学校应该吸收更多的物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与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应该大力度投入教学硬件建设,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课堂教学更加有趣、生动地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广泛使用,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校园环境管理要形成制度。严格按照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现代化有关校园环境建设的要求,对校园环境建设作好整体规划。有计划地实施,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并通过各项管理措施,创建符合学校特点的净化、绿化、美化的文明校园[4]。

六、结束语

总之,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管理,就要把质量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只要求管理而不提高教学质量,不是真正的管理;只要求质量而不考虑管理,只会造成一片混乱。所以,只有在良好管理的基础下,才能顺利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只有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这种管理才是真正好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郭永生. 对“如何管理与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感悟[J]. 教育教学论坛,2014,(9).

[2]田景锋.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探究[J]. 才智,2013,(16).

篇6

0 引言

教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小学教师及教育科研、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小学教育专业的质量提升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目前由于各高校不断进行扩招,教师的准入向社会放开的原因,使得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类毕业生也开始选择小学教师岗位,这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影响该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还包括师范学校的教师本身教学素质不高,制约了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势在必行。

1 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已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在逐步完善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的方式。与其他类高等院校教师培训不同的是,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训必须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并能够具有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本身的特色。由于教师技能培训关系到小学教师专业教师专业化程度以及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刻不容缓。但是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领域,大部分院校都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探索如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在教师技能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师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欠缺

目前大部分院校都实行了扩招,增加了学生小班授课的难度,然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又很难做到创新,导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自我为中心,直接教授学生“做什么”和“怎样做”,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明显,同时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尽管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能够对其进行模拟训练,包括教师备课、教师讲课以及教师教学案例分析等,尤其是近年来微课教学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但是由于微课教学方法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较重,一些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还无法做到普及,即使实行微课教学的院校也会因为教师本身缺乏自我反省意识,没有真正发挥出微课教学方法的效能。总之,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在教师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方面还存在欠缺。

2.2 教育理论教学的方式与教育行动能力训练脱节

通常,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会选择在课堂进行,然后根据教师的备课和经验进行授课,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作为听课者处于被动方,在努力对教师教授的的知识进行记忆的时候,失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简单、直接,但是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理论知识过多、教学任务太重,已经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也阻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此外,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基本都是一个套路,难以调动学生的情绪。

2.3 教师职业技能的课程化建设滞后

当前影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的原因还包括我国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化建设落后。随着我国教师改革的不断进行,很多师范院校逐渐向综合性高校看齐,严重削弱了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师范性,加上小学教育专业本身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的教学倾向,对于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非常不利。我国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化建设落后主要变现在教育类课程比例低。目前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主要科目有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能力,缺乏技能型课程的考核。由于课程是教师技能体现的载体,同时还是培养教师技能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强教师技能课程化建设,提高实践类课程在教学课程中的比例,增加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

2.4 任课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不高

教师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对其影响最深的人,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基本都是以自己的教师为榜样,学习在未来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但是如果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不高,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极为不利。因此,各级教育相关部门必须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重视。

3 加强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的对策

3.1 加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养的组织系统建设

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需要教育部门、各个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校等多个部门的支持与合作,仅仅依靠小学教育专业自身无法实现。然而目前师范院校成为了教师技能培训的主要实施部门,并且属于教师技能培训的唯一主体,忽视了与其他教育部门支持与合作。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组织的联系,建立规范的教师技能培训系统,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校之间的合作,确保教师技能培训按照协同性原则进行,真正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创造条件和有力支持。

3.2 加强宏观政策的支持,规范教师技能培训工作

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属于一项长期且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教育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为教师技能培训打下基础和后盾。相关教育部门可以从增加教学经费投入以及设立教育教学资金建设等方面,加强教学场所和教学硬件设备建设,确保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工作的基础实践条件良好。此外,为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的提升,同时也保证学校教育计划的顺利完成,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将教育经费合理分配,相关教育部门和政府也要对学校的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确保教育经费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小学教育专业还要根据《教师职业技能证书》中现有的制度,对教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进行明确,并将其作为教师技能训练的依据和目标,全方位提高教师的技能专业化水平。

3.3 优化教师培训体系

首先,对教师培训体系进行优化的前提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不仅可以保证培训过程的主要任务能够顺利完成,还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培训任务的重视度。完整的培训计划应该包含七部分内容,即培训目的、培训的内容、培训讲师、培训时间、培训地点、考评方式、调整方式等。其中,最为关键的当属培训目的,培训目的的制定必须结合小学教育专业本身和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能够对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有所帮助,目标制定的过高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目标制定的过低会影响教师的发展。

其次,优化教师培训体系还需要积极发展不同的培训方式。

①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在职学习,继续攻读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获得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学校新增加的专业,更需要对教课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和进修,努力提升学校在本专业的教授水平,避免新增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无法就业的现象出现。

②就目前的学校发展来看,校企合作是学校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一大捷径,同时也是提升教师技能的方式之一。学校可以努力与多家企业或者中小学校进行合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将本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分配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中,确保教师和学生能够掌握一线的实际需求,进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教学方法,符合社会需要。

③国家应该有计划地建设一些教师培训基地,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训速度。

教师培训基地的重点包括:

①对学历较高、但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进行技能培训,确保这些高学历教师在拥有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备相应的技术实践,甚至取得技能认证资格证书;

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方法;应用探究

小学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是小学生思维发展以及身心成长的重要推动力。良好的引导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错误的引导方式也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小学教育必须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进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条件。

一、现阶段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后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教育活动中,但是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现阶段,应试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这是因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没有改变,仍然是通过试卷进行考查,因此,应试教育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教师和学校依然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对小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教育形式单一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教学形式仍然比较单一,虽然多媒体等先进设备已经普遍进入校园,相关的教育改革标准对课堂教学形式也作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师的个人能力以及教学进度的约束,一些丰富多样、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因此,教育形式仍然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非常单一。

(三)教育方法存在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教育的重要原则,小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和能力,帮助学生打好“三观”基础,让学生有正确认知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能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比较弱,这会阻碍以后的发展。并且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得不到有效提高,社会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改进小学教育方法的策略

(一)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下,成绩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小学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客观地评价学生,学校的全体教职人员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不只关注学生的缺点和问题,也要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点滴的进步,采取鼓励的方式,愉快地教学。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导致其学习主动性并不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正确合理地引导,而许多教师对于学习成绩不优秀的学生采取不适当的惩罚手段等,这会打击小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并且在人格上也会存在缺陷,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否定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卑心理。小学生渴望得到肯定和赞美,教师的鼓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能够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校要及时调整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将学生身上除了成绩以外的问题都推给家长解决,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引导,除掉一切不利因素,让学生能够健康的发展。加强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生活。

(二)增加教育形式,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少,阅历不丰富,因此,很多时候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包括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这不是单靠课堂教学能够解决的,学校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丰富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不能逼迫学生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成绩上,这是不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开展多种学习活动或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如举办一些知识竞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组织义务劳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充实与快乐,并养成勤劳的习惯与意识,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传递爱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的感恩意识,并积极付诸行动,为身边的人以及整个社会作贡献;开展爱国教育活动,让学生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并形成危机意义,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维护国家的和平提供知识基础,这是义务教育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以较高的试卷分数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才是教育的宗旨。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学校要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形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品德素养,让学生能够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党晶.我国小学教育功能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6.

篇8

一、教育惩罚概述

首先对于惩罚的理解,不同的字典和文献有着不同的解释。但综合来看,可将惩罚的概念概括为:惩罚就是指个体或者团体针对个人的过错行为,有意识的剥夺其某些权利[1]。在此基础之上理解教育惩罚的概念就是指:学校教师或者管理人员对个体或者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者一定的批评处分,目的在于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2]。由此看来,教育惩罚的含义包含着四个要素:首先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其目的是教育性的;其次,惩罚的主体是具有惩罚权力的教师;第三,惩罚的对象是产生不良行为的受教育者。教育惩罚其实是一种合理的惩罚,是影响学生良好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

二、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教育惩罚内涵的理解不到位

教师对教育惩罚概念理解的不到位是导致小学教育惩罚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因。由于部分教师对教育惩罚的片面认识和理解,使得他们只看到了教育的惩罚性,而没有认识到惩罚的教育意义。因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他们时常会将教育惩罚等同于体罚,认为通过体罚的形式,教师可以震慑住学生,就能够达到服从权威的目的。类似这种不到位的认识,很难使教育惩罚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二)教师的惩罚行为存在偏差

教师的惩罚方式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不敢对学生进行惩罚。由于受到外界舆论的压力,不少教师对于教育惩罚存在顾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敢使用。教育惩罚对于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教师在该惩罚的地方不对学生进行惩罚,会影响学生的教育效果。二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过度的惩罚。所谓过度惩罚就是指教师在惩罚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并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教师缺乏有效的惩罚技巧

教育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活动,对于惩罚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然而,事实上却是部分教师在教育惩罚上缺乏技巧,在惩罚方式的选择上不但单一而且机械化,与学生缺乏沟通,出现了不公正的惩罚行为,导致学生出现了逆反甚至厌烦的情绪,严重影响了良好的师生间关系。

三、小学教育中正确运用惩罚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

树立好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是实施有效的教育惩罚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教师必须首先要明确惩罚是为教育目的而服务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不要为了惩罚而惩罚,要正确运用教育惩罚手段和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惩罚也要以一定的“爱”为情感基础,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适当倾听他们的心声,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些时候,运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往往比硬性的惩罚更加有效,也更能深入人心。

(二)遵循正确的教育惩罚原则

教育惩罚并非随意实施,无原则可循,在实际的教育惩罚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遵循正确的原则,具体包括:第一,尊重性原则。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有着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尊严。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时,不能伤及学生的自尊和人格,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第二,公平公正的原则。惩罚一定要保证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是惩罚的结果具有可行性,才能令学生信服。为此,可以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和标准,从而保证惩罚的公平有效的执行。

(三)擅于运用适当的惩罚技巧

运用适当的惩罚技巧能够使惩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即在惩罚前懂得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有些时候学生并非有心犯错,在惩罚前给予他们一定的机会解释可以避免错误的惩罚而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出现。在惩罚过程中让学生来选择惩罚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给予了学生一定的选择自由权,能够获得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尊重[3]。同时在学生犯错之后要及时给予惩罚,不然事后再进行惩罚就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对学生的教育印象也不够深刻。

四、结语

篇9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在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等三种模式来实现,国家和地方投资近100个亿。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该《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规范了中小学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分别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对能力的定义体现了立体化、多维化的特征,是指导中小学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2005年4月,为贯彻落实《标准》,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这一项目包括培训、考试、认证等三个部分。培训内容是指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分初级、中级、高级);考试内容和培训内容基本一致;认证是指按照审核认定的考试成绩授予教师相应的等级证书。2005年,湖南省教育厅、发改委和财政厅联合制定了《湖南省2004-2005年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湘教发[2005]83号),同年完成工程实施地区三种模式的建设任务。目前,方案已实施多年,中小学已基本安装了远程教育系统,但是,7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些系统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人才,缺乏具有教育技术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能力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即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提高滞后。

众所周知,在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到位的情况下,人的因素———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特别是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能力成为影响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1]。事实上,从一般意义上讲,小学教师比大学教师甚至中学教师更加关注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为小学教育最需要教育艺术,教育信息技术正是让教育艺术更好展现的最佳工具。所以,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信息时代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结构

教育技术本质就是应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2]。教育技术能力,即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意识、行为以及道德和情感等[3]。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主要由以下三部分要素构成[3]。(1)知识要素: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程度;(2)实践要素: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运用教育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要素: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并能在教学中自觉应用教育技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并承担相关社会责任等,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态度。我院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实验中心服务于全校师范专业学生,承担全省小学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根据《标准》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不同要求,我们将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分解为三个板块,即“小学教师基本教育技术能力”、“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技能”和“小学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技能”,如图1所示。

对培养小学教育信息化技术人才的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进行全部三个板块的能力训练,其他师范类专业学生、在职小学教师均进行第一个板块的能力训练,且适当进行后两个板块的能力训练。

1.小学教师基本教育技术能力。训练板块主要训练学生基本信息技能、教育技术意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该板块由3门课组成: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程序设计基础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这3门课程相继在第一、二、三学期开设,前2门课程是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可以采用“小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导上机过程中,演示讲解一个任务,学生模仿完成一个任务,比较适合于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是继大学计算机基础之后的一门综合性理论和应用实践性课程,建议采用“大任务”驱动法,即在前9周理论课学习基础上,利用后9周时间让学生开展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软件(课件和网站)开发实践,实践表明教学效果较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让师范生初步掌握教育技术基础理论,重点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意识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特别是与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城镇小学“校校通”工程密切相关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应该注意,该板块面向全院所有师范学生,且内容不断地变化,所以,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必须认真对待、与时俱进。

2.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技能。训练板块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为核心,主要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重点训练学生专业级的课件设计制作能力和网络课程设计开发能力。《标准》对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为“掌握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的技术、掌握学习资源维护与管理的方法”,该课程板块的设置正是《标准》要求的体现。

3.小学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技能。训练板块以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系统和教育设备维护为主线设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网络管理和信息化平台相关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技能。《标准》要求技术人员应具备“了解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的维护与管理的方法”等基本技能。我们认为小学教育技术人员必须是多面手,既能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又能从事教学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因此,该板块在《电子技术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教育电声电视系统实训》和《数字音频技术实验》等课程的基础上,专门开设了三门教学系统维护实训课程。

三、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实验中心的功能定位

我院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实验中心主要为全校师范专业学生和本校各专业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训练提供实践平台,同时承担全省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任务;依托设在本校的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资源研究基地”,充分利用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优势,积极开展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项目研究工作,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在湖南省的实施起示范带头作用。所以,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实验中心的功能定位是:(1)在校全体师范专业学生和省内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基本能力的训练基地;(2)湖南省小学教育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3)全校教师从事小学教育信息化项目研究的实践平

四、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实验中心的实验室设置

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实验中心的实验室设置以满足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训练要求为原则。为节约投资,采取了部门合作、资源共享、循环实验的运行模式。本中心承担教育技术核心能力的训练,包括多媒体素材的采集(摄影、摄像等)、编辑(非线性编辑、音频处理、图像处理等)、集成(动画制作、课件制作、网页制作、教育电视节目编制等)基本能力的训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件设计制作、网络课程设计制作和教育电视专题片设计制作等)的综合能力训练;以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育设备管理与维护等平台建设技能训练。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结构中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与程序设计等能力训练在全校公共实验中心进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技术、数字音视频技术以及电视技术等实验在各系部专业实验中心进行。所以,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实验中心设置的实验室有:多媒体素材采集实验室、多媒体素材编辑实验室、教育软件设计开发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教育设备管理与维护实验室。多媒体素材采集、编辑采用循环方式开展实验,这样可以减少设备投入同时节省实验场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教育设备管理与维护实验室收集了学院各计算机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已损坏的设备,另投入了少量新设备,总体投资低,但很适合教学需要。教育软件设计开发实验室是本中心的关键实验室,主要训练学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能力,包括动画设计制作技能训练;CAI、CAL等各类型课件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制作技能训练;网络课程基本设计能力和制作技能训练;以及教育电视专题片设计制作的基本能力训练等。

五、实践教学改革设想

紧密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依托中心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科研优势,遵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学生为本,产学研相结合,构建多学科交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开放性、创新性、先进性的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具体改革内容包括:

1.突出小学教师教育特色,坚持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实践相结合,探索体现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的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体系。

2.充分利用中心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优秀科研平台,与小学校密切结合,实质性地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培养师资、锻炼师资,努力打造出真正能够解决小学教育信息化实际问题的优秀教学科研团队。

3.以教育软件设计开发实验室为核心,在培养学生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的同时,结合具体项目,组建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团队,开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并逐步走向市场。

4.加快建设中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全实现实验室开放管理,改善学生实验自主化的管理措施。

5.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如,通过兴趣小组活动,使少数基础好的同学先掌握实践知识,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对其他同学进行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篇10

在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常规的教学管理制度、科组工作制度和备课组活动制度等,这些相关管理制度就是与小学教育教学有关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有效执行,就可以满足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2、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在小学教育教学的有关管理制度中,教学管理制度、科组工作制度和备课组洪都制度等都是围绕着教育教育开展的。因此,在后文的议论中主要是如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的合理有效开展。

2.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小学教育的核心是学生,但是管事确实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支具有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确保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因为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对教师的素质和各种业务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不断的提升自身,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2.2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小学教育教学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因此,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保证学生茁壮成长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仅是说对学校进行全封闭式的管理,更是加强对学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教师的业务素质的培训、学习风气氛围的养成等。特别是如今的小学教育已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在平常的教学中就应该应用相应的教学仪器来辅助教学。在对学生和教师团队的管理的时候应该尽量的合理、科学,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有一个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

2.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下,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应该与时俱进,保留合理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旧时代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驾驭观念就阻碍了新时代的学生教育。因此,需要摈弃陈旧思维,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自我。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帮助学生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品质。通过这些情况综合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更加合理科学。同时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和办学。有些小学学校会在每次考试之后公开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这种做法有助于信息公开,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了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使得这些学生产生自卑的情绪。

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些小学学校可以公开的鼓励学习好的学生,并且设置一个最大进步奖,奖励那些通过自身努力取得很大进步的学生,同时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的教育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学生也是很敏感的一个群体,太过严厉的管理模式制度会对学生的性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应该适当的注意。学校的各个部分都是需要重视的,特别是校园安全问题,对这种问题,作为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应该坚持“足够的想象力、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细心”的原则,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保证学生的安全。还有就是在关注安全问题的时候也应该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4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部分情况的大教室教学,这样的工作量相对较小,方便管理;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学生自身的智力开发程度不一样等使得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再适用。因此,为了学生的发展,学习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不管是学习成绩不同还是兴趣差异,都要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让孩子在各种教学模式中获得发展的机会,在收获成绩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建立自信。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