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的性质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合作社的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实践;思考
1 汉滨区忠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汉滨区忠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地处安康市汉滨区建民办忠诚村,现有社员162户,注册资金280万元,总资产1455万元。合作社成立后,统一流转全村联片的1200亩耕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已建成钢管结构大棚1200亩,连栋温室育苗中心3000m2,日光温室育苗点3000m2,配套建设供排水管网9.2km,成为安康市最具规模的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2012年忠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百示范社。
2 忠诚村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和特点
(一)忠诚村职业农民培育的探索和实践
2010年以来由忠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组织,汉滨区农广校具体实施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在忠诚现代农业园区开办蔬菜职业农民田间培训学校。以蔬菜种植大户,合作社骨干成员,全村蔬菜销售经营人员为主要对象,开展校社合作培训,免费技术服务指导。通过培训,实现了蔬菜产业发展,合作社壮大,农民增收三赢的新局面。合作社于2013年成立了天瑞源蔬菜销售公司,设立了月河口忠诚蔬菜直销店35处。截止目前返乡回来从事蔬菜生产的本村农民有200余人,真正起到了"培训一人,帮扶一人,育成一人"的培训效果。
(二)忠诚村职业农民培育的特点
(1)合作社牵头组织
在整个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 忠诚村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组织,负责培训对象的推荐,培训场地实训基地的落实。一是负责培训对象的推荐落实。培训对象以合作社骨干成员为主要对象,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从事本行业3年以上。二是负责提供培训场地和实训基地。合作社投入120万元修建1500平方米职业农民教学培训中心,在中、省、市农广校支持下建立并开通了农村远程教育卫星小站;建立了蔬菜检测室,修建立蔬菜工厂化育苗室,连栋育苗室和日光温室;建设拥有100个座位,120平方米的多媒体电教室,配齐了课桌凳,可满足100名学员教学、食宿和实训。
(2)农广校组织实施
在整个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农广校负责培训具体实施、后续技术服务、认证考核推荐管理等方面。一是负责制定蔬菜产业职业农民培训班教学计划。二是负责选聘培训教师。要求教师按照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备好课、讲好课,做好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三是负责组织购进和编写培训教材。根据培训大纲要求选用蔬菜产业培训专业教材和自编实用技术资料。四是负责培训管理工作。学校负责制定教学陪训实训管理制度,负责学员考试考核发证和职业农民认证考核推荐等项工作。
3 我市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育方式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农民培育需求
由于观念认识、经验缺乏等原因,在开展职业农民培育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培训效果不尽理想,主要表现在:(1)教学形式不够灵活。根据调查,对农民的培训,通过课堂讲授形式完成的52.3%,现场指导仅占29.2%,而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培训方式上,选择现场面授的占48.49%,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占 19.06%,课堂讲授的占15.55%,课堂讲授与教学片相结合的占8.69%。(2)教学课程以传统内容为主,像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业品牌建设等方面内容涉及很少,培育内容与其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不对称性,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二)培育机构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条件差。许多培训机构依然使用的是相当简陋的培训教室和培训设施,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办学人员也不够稳定。二是培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农广校的自身师资力量有限,大量的培训任务只能依靠兼职教师完成,兼职教师上课时间难以完全保证,而职业农民培育需要系统培训和指导帮扶,这种现状势必严重影响了职业农民培育质量。
4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具有的优势
(一)培育目标明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业生产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农业专业合作社了解市场需求及动向,更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市场变化趋势和市场需求反应能力等方面更具有发言权。
(二)利于整合资源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绝大多数是当地农村的精英,这些人有威望、有经验、有知识,在当地拥有较大话语权,拥有广泛的信息和人脉。与一般的农民培训机构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型农民培育方面,具有更优厚的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
(三)实训效果突出
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与农业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企业制度,是组织农民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技巧的良好组织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在其示范性标准化生产基地或示范性专业大户的生产现场开展实训,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胡艳辉,杨伟坤,等.河北省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
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5.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099-02
为了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工作,财政部于2007年12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决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财政部颁布并于2005年1月1日执行)共同构成了我国农村会计制度体系。本文就两个会计制度的主要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一、资产的比较研究
1.资产组成内容的比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将合作社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则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资产分类具有以下特点:(1)将农民专业合作的所有投资统一为对外投资,不区分为短期和长期投资;(2)增加了无形资产的相关内容。
2.存货的比较。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存货的核算有以下两点不同:(1)存货核算范围扩大了,增加诸如受托代销商品、受托代购商品、委托代销商品和委托加工物资等内容的核算;(2)仅对存货盘亏、毁损和报废的会计处理做出规定,即将盘亏、毁损和报废的存货价值计入其他支出,而对存货盘盈未规定其处理方法。
3.对外投资的比较。关于对外投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分为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并分别规定其会计核算方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未将对外投资进行短期和长期之分。
4.固定资产的比较。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主要有两项变化:(1)增加了接受捐赠旧固定资产的计价内容,即接受捐赠的旧固定资产,按照经过批准的评估价值或双方确认的价值计价。(2)未对盘盈固定资产确认、计量和记录做出规定。
5.无形资产的比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无形资产的内容,并对无形资产计价、摊销方法、转让无形资产的处理等均做出明确的规定,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未有相应的规定。
二、所有者权益的比较研究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者权益包括资本、公积公益金、未分配收益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合作社的所有者权益包括股金、专项基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盈余等。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所有者权益有以下不同:(1)部分项目的称谓不同,如收到投入资本,《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称为“资本”,《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则称为“股金”;(2)《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增加了“专项基金”、“资本公积”的核算;(3)部分核算内容更为细化,如接受捐赠资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计入公积公益金,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则单独计入专项基金。
三、收入和收益(盈余)的比较研究
(一)收入的比较
收入内容的比较。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两个制度关于各项收入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方法差异不大。
(二)收益(盈余)的比较
1.称谓不同。作为反映和考核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成果的综合性财务指标,《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称为“收益”;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则称为“盈余”。
2.构成不同。虽然两个制度均将收益(盈余)区分了经营活动和非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盈余),但其构成确不同。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按照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收益总额=经营收益+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其中: 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合作社的本年盈余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本年盈余=经营收益+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其中:经营收益=经营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3.收益分配核算内容不同。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分配方案,对其当年可供分配的收益按下列顺序进行分配:(1)提取公积公益金;(2)提取应付福利费;(3)外来投资分利;(4)农户分配;(5)其他分配等,其核算内容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提取公积公益金、提取应付福利费、外来投资分利和进行农户分配等内容。
四、会计报表的比较研究
(一)会计报表组成的比较
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年度中间(即月份或季度)和年度终了应当提供的会计报表种类有所不同:
1.年度中间: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年度中间(即月份或季度),应当提供两张会计报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其中。科目余额表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月或按季度编制,用以反映月末或季度末会计科目余额的会计报表;收支明细表是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各月或各季发生的各项收入和各项支出情况的会计报表。
2.年度终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年度终了,应当提供两张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及收益分配表。其中:资产负债表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收益分配表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度内收益实现及其分配的实际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合作社应编制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变动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财务状况说明书等。其中资产负债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性质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中的资产负债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性质、结构等内容基本相同。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不同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增加了成员权益变动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
(二)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比较
1.资产负债表的比较。由于两个制度关于资产、所有者权益组成内容的差异,进而影响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部分的结构以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内容。《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将资产负债表资产部分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四部分、所有者权益分为资本、公积公益金、未分配收益三项内容;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社会计制度(试行)》则将资产负债表资产部分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和其他资产三部分,所有者权益分为股金、专项基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盈余五个项目。
2.收益(盈余)及收益(盈余)分配表的比较。反映合作社一定期间内实现盈余及其分配实际情况的会计报表,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称为“收益及收益分配表”。而《农民专业合作财务社会计制度(试行)》则称为“盈余及盈余分配表”。不仅称谓不同,其结构也不同:
“收益及收益分配表”采用的是报告式结构,其上端为收益的形成,分为经营收入、经营收益和本年收益三个层次,下端则为收益分配,包括本年收益、年初未分配收益、可分配收益和年末未分配收益部分。
而“盈余及盈余分配表”则采用账户式结构,左边为“本年盈余”,右边则为“盈余分配”。每一方分为若干具体项目,左边项目是依据“本年盈余=经营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收入-其他支出”的依存关系排列,而右边“盈余分配”则是根据“本年盈余+年初未分配盈余+其他转入-提取盈余公积-盈余返还-剩余盈余分配=年末未分配盈余”的依存关系排列。
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建立新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从事同类或多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为加快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提高社会地位,为市场经济中保护自身利益,在资金、技术、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技术组织,可以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的新型组织,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经济组织,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在很多时候还需要充当中介组织。就是这样的一个新型组织,其建立和运营对农村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1.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正是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对农业是非常重视的。在近些年的国家政策,都重点放在农业。只有农业发展好了,其他产业才能发展地更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努力地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为了促进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现在农村都是实行家发展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提高收入有限,农村经济已经发展到了瓶颈。只有建立起新型的农业合作社,才能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需要
适应了当时的发展形势,使中国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形势的变化,这种一家一户的小家庭式生产与当今已不完全适应了,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以一家一户的家庭式生产,产量实在有限,难以满足农户提高收入的需要。如果要想使农业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规模化经营。农民只有把土地交到农村专业合作社手中,让农村专业合作社来统一经营和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才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确保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
3.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当今的农业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将很难发展。农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要提高农民的经营水平。然而,农民个体的力量是薄弱,只有把农民联合起来,才能抵抗市场的风险。只有建立新型农业合作社,才能把农民联合起来。通过农业合作社,能够提高农业的经营水平。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经营组织,就是统一把农产品销售出去,为农民获取更多的利润。农民只负责生产,剩下的经营就由生产合作社来做。农业合作社具有议价的功能。有了农业合作社,面对商家的就是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可以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可以跟商家议价,可以获得农民与商家之间可以接受的价格。这样使农民不用去寻找商家而节省交易费用,农民的收入也能提高。农业合作社作为一个中介组织,可以为农产品的销售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农业合作社作为一个为农民服务的组织,也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避免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农业合作社就可以按市场行情,安排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农民在市场经济才处于有利地位。
4.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科技兴农的需要
当今农业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就必须进行科技兴农。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才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基本动力。中国把农业科学技术作为农业的第一生产力、放在发展农业的首位,走技术农业之路、知识农业之路,是正确的科学决策,也是一个永恒的决策。党提出‘科教兴国’基本国策之后,科技兴农已成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战略,农业科学进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时期,大发展的时期。农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坚持科技兴农的政策。
5.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经营组织,肯定需要一些有管理经验的人来经营。为了经营好农业合作社,合作社必须引进一些营销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共同经营。因此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可以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社,来经营农村专业合作社。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农村专业合作社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如果农村普遍推广农村专业合作社,将需要更多的人才到农村去,大学生将有广阔的就业机会。而且,农村有广阔的市场,就业前景相当良好。所以,大学生应该深入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政府也应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大学生也转变就业的观念。
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能解决部分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新型农业合作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保证农民能提高收入,农民就愿意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
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制度,对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必须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党和政府应给予农村重大支持,促进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普及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摘要:发展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治、自助、独立自主性,并不排斥政府的积极作用。
“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更是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真正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出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没有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健全,农民的利益就很难得到保证,农民的力量就始终显得很渺小,我国的农业也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从而难以应对国外农业的竞争。并且国际、国内合作运动史表明,合作组织的发展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多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合作经济组织
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劳动的特定组织形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具有独特的组织章程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劳动者共同劳动的经济实体。它具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社团性质的双重性质。虽然世界各地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多样,但总的来看,它们具有以下几个原则:劳动者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合作,具有社团性;合作组织建立在自愿、互助、互利的基础上;具有生产资料集体共有和个人私有相结合的所有制形式;实行一人一票制的民主管理机制;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相结合。
我们认为,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经济的特殊条件下,即资本短缺或者是大额资本不愿介入的情况下,经济上的弱者自救的组织形式之一。它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获取更丰富的市场信息,降低组织社员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减少组织社员的市场风险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力量。我国要建立真正意义的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实现民主管理。我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长期的集权史,而且目前 “官本位思想”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它必然影响到经济领域中的民主管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让组织社员拥有完全的入退合作经济组织的自。
二、政府支持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基础
世界各国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都不同层次的得到政府的支持,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
1.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农业生产不仅存在市场风险,而且还存在自然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参与市场运行的经济主体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例如,原料和产品的价格升降,同类产品和可替代产品生产厂家的竞争等。农业经营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市场风险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农产品的需求相对缺乏弹性,很容易出现“谷贱伤农”现象。除了要面对市场风险外,农业生产还面临着自然风险的困扰。我国全国性的或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地区性的自然灾害更是每年都有。对农业经营者来讲,很多时候自然风险比市场风险更可怕,带来的损失更惨重。
2.农业具有外部效益和部分公共品性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原材料,为其他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农业的稳定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无粮不稳”,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可见,农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具有部分公共品性质。现代农业更需要政府提供一个稳定农业生产的制度体系。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将在这一制度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3.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适合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成长。由于农业自身的特点和农业经营者自身缺乏资本,大额资本又不愿介入高风险的农业生产,这就给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成长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对西方合作经济组织分析后不难发现,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在整个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主体地位,这是由其内在原因所决定的。在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单位仍然是家庭农场。在单个农户力量有限、生产要素不完备,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共同约束下,农业经营者具有很高很迫切的合作需求。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在农业物流合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那种把政府定位为“合作社组织缔造者和终结者的角色;政府是主人,合作社组织是仆人;政府控制合作社组织的行为”显然是错误的,不符合合作社组织的性质。同时,政府控制和过度干预也不利于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首先,政府作为合作社组织的缔造者,由于其目标函数(推行和实现政府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政策或计划)与社员的目标函数(最大限度地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流通成本,获取质优价廉的服务)不一致,从而合作社组织,相对于社员需要而言,可能发展过度,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其次,政府控制和过度干预扭曲了合作社组织的目标函数(对内最大限度地为社员服务;对外赢利),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者加入或参与合作社组织的积极性,而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加入和参与是农业物流合作组织生命力的源泉;再者,政府控制和干预的目标函数与物流合作社组织的管理人员及职工的目标函数(个人收益最大化)不一致,严重削弱了管理人员监督、管理及职工劳动的积极性;最后,政府控制和过度干预使合作社组织经营决策的选择空间大为缩小(以至于完全沦为政府决策的执行者),市场竞争力大为削弱(以至于完全丧失)。这就是为什么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控制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实际上是非合作社组织,它们不是社员通过自愿联合、民主控制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自治组织,而是由外部强制力量(政府)发起和控制。
以上分析说明,在农业物流合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持物流合作社组织的自治、自助、独立、自主性,这对其健康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发展到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组织资源时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更加紧密。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常常采取授权、让合作组织成员参与决策等多种措施调节引导支持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如美国农业合作社委员会参与美国农业及农业合作社方面政策和规章的制定。当我国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后,政府也可以授权、委托其执行一些政府功能。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农村行政体制改革,让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执行一些政府的职能,这不仅可以大大节约乡镇政府的行政开支,而且可以使我国的支农政策得到更有效的执行。
四、建议我国政府对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支持
1.加大有关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知识的宣传教育。我国现有的许多所谓的有关农业的合作经济组织,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是与农民没有多大关系的官办商业和官办金融业。在大多数场合,人们都把非合作经济组织当作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来讨论。在进行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知识的宣传教育时,必须先上后下地向各级决策者和农民普及符合国际通则和惯例的合作制度和合作原则,深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作用,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2.创建良好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特殊的市场经济主体,世界各国政府都对其做了专门的立法。我国出台有关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范本和细则等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央立法后,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一个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进行市场体制改革和市场创新。具体要深化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透明和公平的交易规则、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3.给予直接的或间接的资金支持。通常情况下,创建一个新的制度需要很大的初期成本的投入,我们可以称其为 “制度创建成本”,它就像创建一个新的企业需要一次性的投入固定资产和其他开办费等大额的资金。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创立也如此。目前情况下,让这些组织快速成长,我国政府一方面可以给予直接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在支农贷款上优化行政审批和给予利息补贴等优惠待遇,加大农业财政性金融机构对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从而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5
1、由我国目前农业现状决定。我国的土地零散,广泛大规模的机械作业无法实现,农民合作社可以将农民和土地组合起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统一管理和种植,做到规模化生产作业。
2、由我国目前的人口组成决定。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群文化程度低,技能素质差,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迟缓,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
3、与国际大农业接轨的必由之路。中国加入WTO已经十多年了,但是农业现状与国际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没有规模,没有效益,没有统一管理,不能保证质量和品质,没有统一销售就进不了大市场,没有农产品深加工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农业合作组织的诞生。
二、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缺乏对农村合作社性质的认识,人民对“合作社”三个字特别敏感,对任何“合作社”都有一种排斥性,不了解现行农村合作社不再是生产合作社,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是为了更好维护社员的独立商品生产,建立在互助、民主、平等、公平、团结、诚实基础上的。
2、政府的指导与管理不到位,部分政府机构对农村合作社的宣传力度不足,对农村工作不够重视,使许多农民对于农村合作社认识不清。政府在税收、信贷等方面提供优惠的政策,不能满足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要求。
3、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亿人,但是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肓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7%,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1.62%。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主要安排在城市和中心乡镇,而许多交通不便或者人口较少的边远山区所得到的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需要。农民素质低、信息闭塞不畅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因此形成了迷信、保守、缺乏合作精神的“小农意识”特点,往往会习惯各自为营、自给自足的独立生产方式,这恰恰与农村合作社提倡的民主、公平、团结、诚实的理念违背。
4、农村合作社缺少融资渠道由于农业产业自然特性明显、生产周期长、缺乏抵押物、资产专用性强、金融需求小、贷款风险高等原因,农村金融投入总量与农业发展不匹配。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农户固定调查点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多数农户从银行和信用社得到贷款的难度较大。目前农民在资金流转渠道上,往往是以民间宗亲信贷为主,这大大阻碍了农民的积极性。而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虽身处农村,但其与合作社之间是一种纯粹的商业金融模式,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贷款的规模与效率。
三、和谐背景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新思路
1、提高合作社成员综合素质。提高合作社领导者的素质,领导核心是合作社的灵魂,与合作社兴衰有着密切合作社要定期对社员进行培训联系,即是合作社的策划者又是合作社的运作者,培训项目包括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合作社法普及、国际国内市场行情、最新市场动态等,使每个社员都能做到合作,懂协作,掌握基本的生产和管理常识,共同维护合作社的永续发展。
2、依法引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尊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前提下,依据法律抓紧做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指导工作。对已经办理工商登记的,积极主动配合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梳理;对拟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按照法律的规定和要求进行规范;对暂不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但具有合作性质和基础的,依法加强业务辅导,一旦条件成熟,将适时引导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设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做好章程的制订、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登记申请文件的准备等有关事项的辅导和指导工作;对不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条件,暂不宜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耐心给予解释。抓好典型、树样板、以点带面,是近年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初期,抓典型,是为了带动农民兴办和加入合作组织;而现阶段抓典型,目的是为了依法规范提高,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走上规范、健康发展的道路。
3、按照“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组织有?舌力”的指导原则,加快典型交流,借以推动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依托产业支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紧紧围绕已经形成的经济作物产业带及特色养殖业,力求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优势特色产业组建起来的。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让广大农民群众能放心、自愿地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本着“引导、服务不包办,支持、管理不干预”和“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的原则,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引导和管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上,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人。
篇6
一、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实践证明,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势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必然产物,是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瓶颈的“金钥匙”。其必要性是: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现代农业的本质是集约农业,要求生产资料、科学技术、金融资本、农业装备的集中使用和有效管理,以此提高农业效益。集约农业在生产环节,主要表现为土地的集中使用和其他生产要素向土地的集中投入。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在土地规模经营基础之上,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二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现实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一家一户的家庭承包经营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向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生产科技化、经营产业化和服务社会化上转变,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能有效破解大机械作业、作物结构调整、灌溉、植保、科技推广和农业节本增效等方面的问题,有利于标准化粮田建设,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为实现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具有重大的意义。三是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使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畜牧业、发展加工业、壮大劳务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进了主辅换位和农村经济的战略调整,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我县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有“四个屏障”:一是有成功的典型带动。兴农镇进展村依托农机合作社,2008年在6屯建立了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坚持入股自愿、退股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农民以土地为资本入股,采取统种、统管、统收、统销、统分的“五统一”运作方式,共吸收44户1 709亩耕地。全年总收入222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3 700元,为全村人均收入的2.76倍。今年,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五个自然屯,入社总户数达到214户,土地面积4 131.5亩。进展村巨龙农业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我县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一面旗帜。二是有优惠的政策扶持牵动。出台了《拜泉县土地规模经营工作意见》,制定了13项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1.农业专业合作社优先承包机动地。2.农委在科技入户工程、标准化良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上优先向合作社倾斜,并深入调研,帮助合作社整章建制,提高管理效益,降低管理风险。3.农机局优先提供农机具购置补贴,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内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同时落实深松整地补贴。4.林业局对发展专业合作社缺少资金的村屯,优先提供林木采伐指标。5.水务局积极为农业专业合作社争取水利建设项目,打抗旱用井,做好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抗旱设备的配套和新技术的推广工作。6.劳转办对入社的农户提供技能培训,开辟就业渠道,确保富余劳动力就地或向外埠转移,实现分工分业。7.扶贫办为合作社所办的加工企业争取产业化扶贫项目,对农业专业合作社优先提供扶贫互助资金。8.财政局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在购置大型机具上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2009年,县财政拿出900万元,配合上级农机购置政策补贴289万元,共计1 189万元,用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机械购置,有效解决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机械力量不足的问题。9.畜牧局和国土资源局积极做好畜牧用地的审批。畜牧局对土地流转户发展养殖业优先落实可繁母猪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积极申报项目,对有一定规模的生猪、奶牛养殖场予以扶持。10.金融部门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给予信贷支持,简化贷款手续,延长贷款周期。11.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为申报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搞好服务、全力扶持,同时给予税收减免政策。12.农委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对接,签订原料种植和收购合同,发展订单农业,降低市场风险。13.保险公司认真落实农业政策保险补助资金,积极为农业合作社提供种植业保险,降低自然风险。三是有高效的服务促动。为切实加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全程管理和服务,县在农委设立办公室,负责在信息提供、典型推广、科技应用、产业化发展、政策制定与执行、督导检查、综合协调、项目资金管理、考核评比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确保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在市农委的指导下,在三道镇竞业村建立了村级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搭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等服务平台,为合作社向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迈进进行有益的尝试。四是有完善的机制调动。我县将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列入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明确领导分工和职责,划定了各部门的工作任务,把抓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效作为评选先进乡镇的必备条件,对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好的乡镇采取以奖的方式进行鼓励,调动各乡镇的积极性。
二、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取得的主要实效
我县在巨龙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带动下,农民自愿、自觉入社,入社积极性高涨。目前全县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已达88个,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入社土地面积达到57万亩。
在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上,开展了“四比四看”活动,即比农业标准化生产,看增产幅度;比生产费用价格,看节本增效;比人员安置,看劳转效果;比分工分业,看其他各业发展。其主要成效是:一是种植结构得到合理优化。各合作社能够结合市场需求和龙头企业加工、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安排种植业生产结构,改变了过去大豆生产一统天下的格局。据统计,2009年组建的31个合作社种植大豆28 934亩,玉米4 320亩,马铃薯1 193亩,甜菜260亩,向日葵527亩,芸豆959亩,谷子210亩,高粱233.2亩,南瓜100亩。较为合理的种植结构不仅体现了发展效益农业的要求,而且为今后科学轮作和建立科学的土壤耕作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订单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兴农镇进展村巨龙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六个合作社,与拜泉县丰农公司,签订了总面积12 806.6亩的大豆回收合同,统一由企业免费测土,以低于市场价每吨200元的优惠价不计利息赊供化肥,以进种价不计利息赊供种子和农药,以每公斤高于商品粮大豆0.2元的价格加价收购并现金结算。富强镇爱群村永鑫农业合作社种植高粱928亩,与齐齐哈尔长河酒业、广来酒业签订了回收合同,最低保护价每公斤1.20元,亩效益在450元以上。时中乡新安村金成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白瓜100亩,与哈尔滨客商签订合同,以每斤0.28元回收,按亩产白瓜4 000斤计算,亩效益1 000元。丰产乡有利村种植小麦541亩,由百姓面粉厂进行回收,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1元。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有效地规避了市场风险,为今后合作社发展探寻了新路。三是科技推广步伐明显加快。过去我们在推广新技术时,由于农民素质的差异、经济基础的差异往往导致农业科技应用不到位和技术应用跑粗的现象,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由农业技术部门一站式服务,解决了技术应用的问题。今年我县各专业合作社能够根据本地的实际,选择优良品种,合丰47、合丰50、黑农48、垦农18、垦农47等大豆新品种,吉单414、宝玉12、龙单38、九玉1等新玉米品种,加拿大白麦新品种,龙食葵2号、板嗑等向日葵新品种,龙杂5号等高粱新品种,红谷品种等新品种得到了大面积推广,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9%以上;合作社科技推广步伐加快。大豆、玉米、小麦、甜菜、马铃署、葵花生产都增加了科技含量。特别是长春镇民生合作社、拜泉镇一心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积极推广大豆45cm小垄密植,玉米通透栽培技术,增强了粮食丰产能力。各专业合作社积极使用测土配方肥,农业中心积极开展服务,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定向、定位配方配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大豆、玉米、小麦生产都坚持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将得到明显的提高。四是生产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各专业合作社大都能够与农资公司龙头企业订购种子和化肥,体现了明显的团购优势,购进价格明显低于市场零售价格。今年各合作社共节省资金达到64万元。五是分工分业成效显著。合作社的组建,大型机械的应用,使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当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各专业合作社依据生产需要,落实了生产人员,其余劳动力积极向外转移和就地转移。据统计,31个专业合作社共有劳动力7 745人,其中劳动力转移达到了6 142人,转移率达79.3%以上,预计劳动力转移收入达4 300万元以上。目前没有转出的或就地就业的多是老弱病残人员。兴农镇进展村巨龙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在做好外转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增加了一处粉坊、 新发展一个全年出栏150头能繁母猪的猪场,新办一处苗圃,解决“4050”人员就业难问题。三道镇竞业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从年前起步,积极向外转移劳动力,通过自行组织转移劳动力249人,积极与劳转办沟通,通过县劳转办转移43人,共转移劳动力292人,转移率达到100%。
三、今后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对策
从我们拜泉实践来分析,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坚持好四个原则。即坚持土地流转“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得改变集体性质、不能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群众利益”的原则; “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 “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注重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确保组建一个,成功一个,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是要有一个政治素质好、懂经营、会管理、群众威信高的能人作为领办人。这是必要的前提。我县进展村巨龙农业专业合作社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收益,刘占河这个带头人功不可没。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兢兢业业,勤俭节约,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把合作社办好、管好。
三是要有较强的农业机械力量为依托。农业合作社的实质是土地规模经营,如果没有大型机械做保障,农民就不能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就达不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因此在组建合作社时,一定要选择机械力量较强的村屯,一般要建立在农机合作社的基础上。从发展情况看,我县已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县合作社发展到200个,占现有行政村的 70 %,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55万亩。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加大对农机的投入。目前我县拥有大型农机具474台套,按每万亩耕地3台套计算,全县需100马力以上大型机械765台套。远远满足不了土地规模经营的需要,今后上级要在农机补贴政策上予以重点倾斜。
篇7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仍然属于传统的经济组织形态,管理不够规范,运行质量不高。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组织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合作社还仅仅是生产环节的联合和销售环节的简单合作,没有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往往出现有利则合,无利则散的现象。
1.2 农业合作社人员素质不高,科技人才匮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者学历不高、素质偏低问题较为突出。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大多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与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局面。合作社社员素质低,大多数是农民,小农意识强,不具备合作社的专业基础知识,合作意识差,共担风险意识不强,甚至有的提供给合作社的产品以次充好,影响了合作社的经营信誉。
1.3 对合作社指导扶持缺位。部分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只重视合作社的成立数量和规模大小,对存在问题却关注不够;合作社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时,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注频频不断,而遇到经营困难最需要帮助时,领导反而关心少了;有的对合作社扶持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监督,致使机会主义大量存在;上级的部分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合作社等。
1.4 合作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合作社注册资金以及入社农户股金严重不实,可能存在纠纷隐患;合作社高素质经营管理、财会人员人才匮乏,有的过度依赖政府或龙头企业;合作社缺乏融资担保物,融资渠道单一,运转资金严重不足;合作社自我积累较少,自我造血功能弱;部分合作社市场经营意识不强,仍然是坐地等待客户上门,不能主动开拓市场,有的单纯靠人脉关系经营;整体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品牌优势等。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建议
2.1 加强农业合作社的品牌培育。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积极宣传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特别要重点培育本地特色的农产品集体商标、地理标志,开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对有品牌、有商标,有有机、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合作社给予奖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联合,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以产权联合为手段,积极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联合和合作,提升组织化水平,力争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治理结构健全、分配制度规范、与社员利益联结紧密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联社。
2.2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合作社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而农业生产只有依靠科技,走精深加工、提升品质之路,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要鼓励各方以合作社为载体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从合作社这种组织的性质和特点来看,非常适合成为产学研各方搭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平台,通过联合,有利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整合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合作社集聚;有利于保障科研与生产的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推广和产业化;有利于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济发展;贵州省荔波县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3-2787-04
Operation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 Libo County
DU Xing-cui
(Libo County Agricultural Bureau, Libo 558400, Guizhou,China)
Abstract: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re needed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y are important ways of speeding up rural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There are 37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with 1 793 participants in Libo county. However, less than 50% of the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re functioning well, and they are operating with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The urgent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the suggestions for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armers’ cooperatives were made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promotion, management and support.
Key words: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Libo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经营制度的支撑、运行和保证。20世纪50~70年代,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是在国家政治强制下实现的以政社合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农业生产体制。80年代初,在全国推行农业,以生产队一级的生产体制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而原来的和生产大队一级的行政权力,已改为现在的乡镇和村一级的权力机构。划整为零的生产形式有时却削弱了市场竞争力,为了增强经济竞争力和整合资源,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又自愿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特别是在北方及东部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村合作社的形式繁多,在全国各地有“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商业型专业合作社;有大城市郊区把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农民以土地换社保的;有持有农业生产机械的,农业机械公司经营的合作社等等。但全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农村合作社仍然是附属于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领导下的官办农业合作社。在不同的地方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差距很大,在同一地方也良莠不齐[1]。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推广,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培养农民民主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2],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目标的有效载体,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特别是在西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农民长期以来信息闭塞,农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相对落后,产品分散,不利于产业化发展。有些地方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产品的优势难以彰显出来,仍处于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解决了产品的批量生产和销售问题,还有效利用了人力和智力资源,真正实现了信息共享、经验共享。另外,有了销售保障后,社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1荔波县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荔波县位于贵州南部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轴缘凹陷地带,地处东经107°37′-108°18′,北纬25°07′-25°39′,东北面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榕江两县接壤,东南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南丹县毗邻,西面与独山县交界,北面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相连。县内居住有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毛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92.37%,是一个多民族的边远贫困山区。荔波县国土面积2 431.8 km2,辖17个乡(镇)、94个村民委员会、1 199个村民小组。全县共有4.0万户农户,农业人口15.8万人,其中劳动力10.1万人(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7.1万人,外出务工人员3.0万人),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8万人(乡外县内0.5万人,县外省内0.3万人,省外2.0万人)。集体所有农业用地153 217.8 hm2(其中耕地8 916.1 hm2,林地76 114.9 hm2,水面802.5 hm2,园地5 685.3 hm2,草地30 898.3 hm2, 其他农用地30 800.7 hm2)。
2010年荔波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2 031.3万元,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59 632.9万元,占总收入的72.7%;乡镇办企业收入3 159.1万元,占总收入的3.9%;村组集体经营收入807.0万元,占总收入的1.0%,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287.6万元,占总收入的0.3%;其他经营收入18 144.7万元,占总收入的22.1%。从行业角度看,农业、牧业、农村工业3个行业收入共56 139.4万元;农民所得总额
54 187.5万元,农民人均所得3 429.6元。乡镇间发展趋于平衡,农民收入差距缩小。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按乡镇分组看出:农民人均所得3 000~4 000元的乡镇12个,占乡镇数的70.6%,所辖人口12.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9.9%;3 000元以下的乡镇3个,占乡镇数的17.6%,所辖人口1.7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0.5%。4 000元以上的乡镇2个(玉屏镇4 200元,立化镇4 116元),占乡镇数的11.8%,所辖人口1.5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6%。农民人均所得最高的玉屏镇与最低的瑶山乡(2 806元)相比,相差1 394元。
荔波县交通便利,西有独山至荔波二级柏油路,至独山接贵新高等级公路经都匀达贵阳,行程仅需4.5 h。东有荔波经广西环江县到德胜进入金城江到柳州的一级公路。北有四级公路经三都达凯里或都匀。南有荔波至南丹达南宁公路。小七孔景区距贵州麻尾火车站35 km。即将开通小七孔至麻尾的高速公路,小七孔至荔波机场的高速公路也即将开工建设。西南航空公司支线荔波机场距县城仅13 km。国家正在规划建设贵阳经都匀过荔波到南宁的高速铁路,这些工程为荔波的交通和旅游带来极大方便,也为荔波的经济快步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环境与条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荔波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荔波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两种名称,即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但实际开展工作的性质是一样的。从2004年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了第一个合作社(荔波县玉屏镇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展到目前的37个,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有26个,民政部门登记的5个,仅在农业局农经站备案而尚未到工商或民政部门登记的6个。按行业划分:种养殖业18个,占48.6%;农机、农技和沼气后续服务等服务型专业合作社3个,仅占8.1%;手工产品加工销售类1个;旅游服务业4个,占10.8%。从法人代表身份来看,法人代表为农民的32个,占86.5%,其中为村干部的7个,为农技干部的3个,为乡镇干部的2个。国家有补助的9个,在这9个有补助的合作社中,法人代表为农技干部或乡镇干部的8个。已经开始运行并有收入的17个。成员人数从第一个的112人发展到现在的37个共1 793人,带动非专业合作社成员3 040人。但真正启动后有人员加入的合作社仅4个(表1)。
37个合作社中有9个获得国家财政或部门资金的支持,在这9个合作社中,有3个在试验基地实行了统一供种、统一生产技术、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产品价格、统一产品销售、统一品牌。有4个在部门带动下开展了部分工作。有2个基本没开展工作。另外28个合作社未获得国家或部门资金补助,有9个基本上在正常运行,但因为没有启动资金运行都很艰难;有10个是新成立的合作社,其中有8个开展业务,2个还没有开展业务。剩余9个合作社,有5个是工作需要成立的(其中2个开展少部分业务),另外3个由于没有人管理而没有开展工作,还有1个是由于修公路占用基地而没有开展工作。
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荔波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加工能力、运输手段、交易方式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等,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自身的发展。
3.1发展规模小,质量不高
现有的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有3家合作社的产品注册了商标,但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不高,获利能力不强。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普遍较低,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
3.2专业合作社间缺乏有效联合
目前荔波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还各自为政,缺乏联合,造成不必要的低水平竞争,有的甚至是一个乡镇区域范围内就成立了几家同类的合作社,不能获得规模效益。荔波县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12家以蔬菜水果产业为主的合作社、10家以养殖为主的合作社。其中玉屏镇就有3家蔬菜水果产业合作社。在永康的尧古村一组和二组,成立了内容相似的“永康乡尧古村旅游经济协会”和“荔波茂兰尧古农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且人员有交差,常为收入分配不均而相互扯皮。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政策资源,增加了组织成本和人力成本。
3.3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是目前荔波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合作社的最初组建者往往是种植大户或运销大户[3],他们的联合给合作社带来了市场及技术优势,但合作社最为迫切需要的是能够带领社员闯市场的人。有些合作社完全停留在名义上,基本上是一群社员为身为老板的合作社法人或法人代表打工,虽然所有社员都有一定的收入,但分配严重不公,社员们也得不到表达意愿和接受锻炼的机会。一方面缺乏能把握洞察市场的合作社领导者,同时能胜任财务管理等基础性工作的社员也很少。
3.4合作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农户自身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协作意识也比较淡薄,社员缺乏持续投资的意识和能力。长期以来的小农意识,仅仅将合作社当成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只愿享受社员的权利,不愿尽到社员的责任和义务[4]。目前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农户养成了分散经营的习惯,对合作社不放心、不积极。
3.5内部运作机制还不规范
尽管目前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制定了章程,并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必要机构,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在37家合作社中,理事会和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活动正常的不到一半。缺乏科学民主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利润分配不公开、不透明,容易被少数人控制,责任方式不明确等。
4解决途径
4.1明确服务宗旨,选好领导班子
为入社成员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数量和附加值、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成员结成经济利益的共同体[5],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所在。要把有经济头脑、责任心强、懂技术、会经营、有管理水平、公道正派、乐于奉献的能人选为社长(理事长),并选配好其他管理人员,真正创办好、管理好、发展好农民专业合作社。
4.2加大宣传力度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6]。因此,必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可以组织群众相互学习和研讨。特别是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在贵州省雷山县的郎德、西江等地有很好的管理经验,可以介绍有条件开展旅游服务的村寨的热心人士去参观学习,增强群众的信心。
4.3加大管理力度
农业、工商等部门要积极帮助有要求、愿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帮助他们制定章程、办理登记注册等,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等级标准和统计、考核及评价体系,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帮助其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内部制度,使其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更加合理规范[7]。进一步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后劲。应尽量控制官办或老板作主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让农民真正成为合作社的主人。老板拥有的农村合作社,并不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的,而是以老板能否赚钱为目的。官办的农业合作社则缺少真正的主人参与,而没有真正主人参加的合作社有可能导致把主人积蓄的集体财产私分了事。因此官办的农业合作社仍然会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事业在途中不断夭折[8]。但是十分遗憾的是在现阶段,惟独缺少的就是在农民民主、平等、互利、自愿的基础之上联合的农业合作社。
4.4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经费及奖励资金。农业、财政、扶贫等部门应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项目申报的主体,争取对合作社更多的资金支持。各级金融部门应研究出台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办法,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联保形式的信贷,降低贷款担保门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工商、税务、金融、林业、水利、畜牧等有关部门要统筹兼顾,研究探讨适合本县实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政策,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9]。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撑。此外,还要鼓励农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帮助合作社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4.5注重人才培养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10]。因此,主管部门要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使其深入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知识,基本掌握相关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而且在管理能力、市场经营能力方面得到明显提高,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复合性人才,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同时利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机,促进、吸引更多更好的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张智.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院/自治区人民政府. 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谈专辑(十)[C]. 拉萨:人民出版社,2009.
[2] 李白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2003(4):59-60.
[3] 吴绍华,郭申,徐岩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3):90.
[4] 王磊,盛莹.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0):119-121.
[5] 张冀男,郭庆海.吉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30(6):884-888.
[6] 兰祥礼.完善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四川改革,2009(6):46-48.
[7] 成兰芳.旌德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3.
[8] 邹渝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及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9):147-148.
[9] 董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特区经济,2005(6):175-176.
[10] 唐玉英.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青海农牧业,2001(3):20-21.
篇9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和建设新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制约因素;建议
农村为目标。南涧县目前成立了9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2万多户。但存在成立目的不一;内部治理不规范,运行质量不高;引进人才困难,技术力量薄弱;受资金不足困扰等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迫切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正确指导和宏观管理;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正确引导合作社健康发展等措施。
南涧县的农业合作经济,同全国大部份地区一样,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后,农村完成,从建立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到建立政社合一的;从一九七九年解体,到建立家庭联产承包、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当前,农业进入了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是南涧县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如何发展和规范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们当前正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如何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和建设新农村为目标。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资金自筹、共同经营,互惠互利;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负责对社员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二、如何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
从当前的大背景看,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应对加入WTO的严峻挑战,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举措。必须认清形势,统一认识,顺应潮流,主动参与,加强领导,做好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顾名思义,是一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它是在一定区域内,以从事某项专业生产的农民为主,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自然灾害“两个风险”,克服一家一户难以克服的困难,自愿组织起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互利互惠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农村全面实现小康为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包含以下三点内涵: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下的经营主体;二是受法律保护的合作社团体法人;三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组织。它具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资金自筹、共同经营,互惠互利;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特点。
三、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对利用南涧的地理优势、带动区域特色农副产品发展,引导农民走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逐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南涧县是无量山乌骨鸡发源和养殖原种地,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启发了南涧县乌骨鸡养殖农户的思想理念,他们积极联合、自愿建立乌骨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打造无量山乌骨鸡品牌。南涧县是农业大县,生猪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然而,原来的生猪养殖户是以家庭式养殖,农民的养殖技术、饲料、销售渠道及销售价格都难以得到保障,造成养猪难、卖猪更难的局面,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以后,通过政府和农业农经部门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促使养猪大户主动联合,纷纷申请办理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共同开辟致富之路。目前全县共成立了9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涉及无量山乌骨鸡、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泡核桃、中药材、蔬菜和烤烟种植等,社员增加到5143户,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2万多户。从目前的运作模式看,南涧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它有效的结合了公司制农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各自的优点,取具代表性的是维和药业无量药谷5个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制约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应该看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在许多地方还刚刚开始起步。如果说,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弱势产业,那么,农民专业合作社则是弱中之弱的产业,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并找出解决措施。
(一)成立目的不一,在较低层次上徘徊不前。
1.是随着政府部门出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出现合作社一哄而上,呈无序发展的状态,从而形成规模小、层次低、组织机构散的合作社格局。
2.是一些牵头的农户或其他形式的经济组织为享受政策倾斜,跟风登记为合作社,实际上并没有以合作社名义开展经营活动;
3.是有的合作社仅为依靠政府职能部门兴办,坐等上级部门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自我发展意识缺乏,自我经营能力低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4.是已注册的专业合作社不按章程履行职责,未真正为社员谋利和服务,使社员无法体会到成立合作社的作用。
(二)内部治理不规范,运行质量不高。
1.是社员人数多的专业合作社往往在工商登记时以社员代表的身份注册,没有颁发社员证,个别实力雄厚的牵头人为达到“一股独大”的目的,工商登记时将实际没有资金入股的亲戚朋友列入社员名单,进行变相操作。社员没有得到法律确认,其权益缺乏保障。
篇10
关键词: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
在我国农业经营过程中,合作社这种组织曾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实施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大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组织有没有发展的必要呢?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实行产业化的过程中,弱小、分散的农民真正走向市场,需要组织起来增强市场的经营能力时,能否发挥合作社这一传统的组织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呢?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1合作社的历史考察与质的规定性
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或团体,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时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一些工人、农民、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订立章程,组织相互服务的合作社形式。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合作社是1844年英国创立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在其成功的鼓舞下,合作社在世界各地开展起来,几乎涉及经济活动的每个领域,而且组织形式、合作层次以及经营、服务方式更为灵活多样。目前,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在世界分布较为广泛,根据国际合作社联盟(ICA)的统计,全球参加该联盟的社员已有5亿多(不包括中国)。通过简要考察合作社历史,我们可以得出合作社几个质的规定性:
1.1 合作社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我们知道,合作社所产生的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已发展到一定程度,暴露出许多尖锐的社会矛盾。近代开展的合作社是以欧文等为代表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用以改造资本主义的手段。由于这种合作社带有很强的空想性,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结果失败了。但合作社并没有随之而终结,相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合作社与各国实际结合,形成规模、程度、种类都有自己特色的各类合作社,它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支组织力量。据有关资料表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80%由合作社加工、销售,其它商业组织只占15%~20%[1]。并且在世界一体化的潮流中,合作社也有规模化、国际化的趋势,如美国,有不少合作社足以同巨型工业公司相比。据统计,1991年美国农场主合作社的营业额高达1 750亿美元,其中有11个合作社的营业额超过了10亿美元。其中“蓝宝石生产者”合作社,是世界上最大的杏仁生产厂家,产品向90多个国家出口。又如,芬兰最大的乳制品联合生产企业瓦利奥公司,是由47家乳制品合作社共同所有的股份公司,目前是一个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专业化、社会化和集团化的跨国公司[2]。总之,世界各地的合作社还在不断地发展,合作社200多年的生存、发展历史,不仅证明了它在历史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也证明了合作社具有远大的光明前景。那种认为合作社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产物,只能适合于经济不发达社会的论断无疑是不正确的。
1.2 合作社具有议价(bargain)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可以发挥其功能优势,提高单个农户的市场议价能力。关于合作社的议价功能,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W·戈德温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在专著《农业经济学》中指出:“建立农业合作社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获得议价”。因为农业的经济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不可能全靠市场价格机制,而团体组织的议价则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中不仅处于相对有利的价格,而且降低了交易成本。事实也是如此,如日本农协、台湾农会等合作社组织,能代表农民利益与政府或企业进行沟通、对话,既解决了国家和企业与单个农民对话的困难,也摆脱了单个农民议价能力低下的局面,进而整体上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交换中的经济地位。当前我国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业与其它产业不平等的交换地位所导致的。
1.3 合作社的自由退出机制
这一点是合作社的重要特性。按现代博弈论的观点,不能自由退出的机制使得合作社由多次博弈变成了一次性博弈,从而合作社“自我实施”的协约无法维持,导致组织功能失效。可以说,这是传统合作社失败的重要原因。
1.4 合作社服务的特性
国际上通行的合作社,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服务功能,表现在合作社内部实行非盈利原则。“一个农业合作社,就是许多农民为了给他们自己提供某种服务而组织起来的一种商业形式”(约翰W·戈德温)。尤其是各种专业合作社,服务性更强。例如,供销合作社是在流通领域为农户提供信息,开展购销,保护农民盈利;而生产社,是组织起来进行机耕、灌溉、植保、防疫等方面的合作,达到经济与相互服务的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合作社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无论是从生产到流通,还是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或物质资料的服务,都在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另一方面,合作社坚持其对内部成员的非盈利性或利润返还原则,也体现了合作社为社员服务的特性。
1.5 合作社是介于国家与农户之间,国家间接组织农民的一种有效形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近代以来,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在农业领域几乎都采用了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这固然与合作社本身的属性有关,同时也与政府对农业给予扶持或支持是分不开的。如美国颁布政府法律,除直接对家庭农产品给予价格支持外,还给各类合作社提供税收和信贷方面的优惠。除此之外,美国合作社还不受《反托拉斯法》规定的约束等等;而法国、日本等国由于农业的重要地位,也给合作社大开绿灯;中国、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联合个体农户,在改造传统小农经济方面,特别重视合作社的作用。合作社在财政、金融等方面取得许多优先权,其原因就在于合作社是作为沟通政府与农民、农业的重要形式。列宁在《论合作制》中有一段话颇具代表性:“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合作化,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因为现在我们已找到了私人利益,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尺度”。考察世界范围合作社的发展历史与分析合作社的内在属性,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合作社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功能和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完善、发展的,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它有着光明的前景;合作社本身就与农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质是为农民服务的,作为组织,它在市场中处于沟通政府与农户、农户与各生产经营团体的中介地位,并且可能借助组织力量的优势,提高单个农户的市场经营能力,节省交易费用等等。因此,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需要更好组织农民的时候,合作社作为伴随市场经济而不断发展的农民组织应该能起到一定的市场组织职能,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足市场中农民的组织需求。尽管合作社本质上能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一定的组织作用,但是中国的传统合作社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许多方面与国际通行的合作社即面向市场型合作社有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在现实中许多职能发生变异。因此,如果要使农民组织的合作社真正能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对这种传统组织进行扬弃,根据现代市场经济与产业化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2 传统合作社的组织创新
2.1 改传统合作社的模糊产权为清晰产权,尤其要明确农民的私有产权
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微观组织应该有一个明晰的产权结构。就中国农业改革发展到今天而言,产权明晰已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现在农户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农户承包经营,独立核算。改革开放20年来,农户已经拥有不断增长的私有财产,这就要求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把合作社、农户之间的产权与集体产权明晰化,更不能重犯剥夺农民的错误。50年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由于片面地强调“大、公”,损害了农民个人的利益,应引以为鉴。在现阶段就是要尊重农民的私有产权,保护并发展入社劳动者的私有产权,避免在产权问题上纠缠不清。产权明晰是必要的,这也是合作社退出机制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2.2 变非盈利政府依赖型目标为市场导向的服务、盈利双重目标
合作社要发挥市场职能,真正代表农民在市场中的利益,就必须把自己推向市场,尤其要抛弃传统的过多依赖政府的状态。这一点,国际合作社联盟在1987年一份报告别指出:“发展中国家合作社的发展和成功的基本障碍,是合作社过分依赖于政府,政府对合作社又控制过多,合作社社员本身缺乏积极性的主动精神,往往把合作社看作是政府的机构,其结果是政府对合作社事务干预过多,合作社缺乏内部发展的动力。”我国传统合作社与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曾经一度“政社合一”,生产经营几乎靠长官意志决定,而不是靠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社要有活力,要有发展,就必须摆脱依赖政府的思想,政府反过来也不要干涉其内部事务,确立合作社独立、自主、盈利性的企业经营思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合作社与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市场主体是充满竞争的,这就要求合作社要有明确的经营意识,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在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具有竞争力,否则就会被挤出市场。过去,我们合作社由计划体制控制,企业经营性质不浓,给人造成假象,认为合作社主要担当较多的社会政治职能,而不是经济职能,更不要说面向市场进行盈利性经营。因此,当农民进入市场需要合作社发挥功能的时候,应该确立合作社的盈利性目标,为个体农户盈利提供保障。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内外关系,按合作社原则,确立对合作社社员的非盈利性目标,即对社员的服务原则和盈余返还原则。
2.3 变单一生产为多种市场服务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之中,传统合作社的服务是以生产服务为主的较为单一性的服务,这种服务已不能适应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的农业发展新阶段,尤其不能适应当今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要求。为了让农民更好地面向市场,更好地发挥合作社的市场组织职能,合作社应当围绕市场开展多种服务:首先,在原来生产基础上,加强多种专业生产的服务。比如通过为农户提供机耕、植保、充苗等生产服务,解决分散农户生产费用支出大、收益少、生产被动的局面,做到生产费用的节约。
其次,搞好流通环节服务。这是合作社组织职能发挥较为关键的一点,农民的利益只有经过此阶段才能得到实现。合作社应在这方面积极创新,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市场风险,缓解农业发展现阶段农产品相对过剩的矛盾。
第三,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市场经济中信息无疑相当重要,对生产经营决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完整灵敏的一套信息系统可以减少经营的盲目性,提高农民的市场经营水平。比如日本农协就有一整套快速、高效的情报系统,给农民生产经营等各方面以帮助。我们的合作社要更好服务于农民,就应加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经营等信息方面的服务,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国内外市场信息,为农民在国际化经营中提供更多的帮助。
结论:合作社这种传统的组织资源在经过一番创新的努力后,应该可以进一步将它本身具有的市场职能得到发挥,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民进入市场的需求。在农业产业化需要组织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放弃这种传统的组织资源,而应该把合作社的本质职能加以阐明,并对传统的合作社进行总结和改进,使之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