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管理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合作社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合作社管理

篇1

1、合作社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29个专业合作社中种植业方面13个(白莲4个、烟草2个、果业4个、花生1个、红薯1个、油茶1个),占总数的45%,养殖业方面12个(生猪养殖7个、蜂业3个、肉牛养殖1个、水产养殖1个),占总数的41%,农机服务4个,占总数的14%。

2、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各类合作社共有注册资金1055.85万元,其中现金994.34万元,实物折款62.79万元,实物折款主要是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最多的为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达300万元,最少的为0.5万元,平均36.40万元。部分组织成员出资数额极少,难以开展经营活动。

3、合作社社员规模情况。各类合作社目前共有社员832人,合作社平均成员为27名,30人以下组织共19个,占组织总数的65.5%,人数最多的组织为113人,赣江源蜂业合作社在*年是曾拥有社员人数为86人,目前成员减少很多。全县合作社共有农民成员815名,占成员总数的97.8%,非农民社员17名。每个合作社农民成员都在81%以上。

4、合作社章程制度建设情况。多数合作社参照示范章程,结合实际制定了本社章程和相关制度,如财务社务公开、股金管理、资金管理、盈余分配、生产资料供应折让、社员产品交售、开支审批、现金存款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监督、公文和档案管理、学习培训等制度。章程制定程序比较规范的合作社占52%,章程内容比较完善,切合实际的占44%,重视章程和制度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执行较好的占35%。

5、“三会”建设及民主管理情况。30人以上的组织(10个)三会组织健全,三会活动较正常,基本能做到大会2次/年、理事会1次/季、监事会3次/年。理事会、监事会配合较默契的不多。多数组织议事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权制度,实行附加表决制度组织暂时还没有。民主管理做得较好的组织不多,有些组织理事会内部较民主,但社员大会作用发挥不够。

6、合作社服务情况。实行了信息、培训、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综合服务的合作社19个,占总数的66%,实行单一服务,如加工或产品销售的组织10个,占总数34%。服务内容,有提供“九统一”(统一对外承揽生产订单、统一按规划要求组织生产、统一购进农资、统一良种供应、统一农事安排、统一技术标准和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调剂劳力和大型生产用具、统一品牌和包装)服务的,如烟草合作社所提供的服务;有提供“五统一”(统一供应良种兽药饲料、统一执行无公害养殖技术标准、统一疫病防治和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产品)服务的,如养殖类合作社;还有农机专业合作社所提供的“五统一”服务(统一提供农机配件、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承揽耕作事务、统一调配农机耕作、统一耕作价格和结算)。服务效果较好的组织有12个,服务效果一般的11个,服务效果较差的6个。多数组织的服务,如*的烟草合作社、珠坑的红薯淀粉合作社、华丰畜禽合作社等较好地促进了成员的规模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了成员收入。

7、经营及利润分配原则情况。目前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组织仅1个,多数经营收入30万元以下,市场获利低。利润分配多数组织按章程规定只提取了10%的公积金,没有提取公益金的占多数。

8、财务管理情况。多数组织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都有兼职的财会人员,均按农业部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记帐和核算。但财务报表不及时,报表质量不高。

9、带动农户情况。全县合作社带动农户7596户,带动方式以合同制、合作制方式为主。

二、好的做法近几年我县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好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发挥农民的源动作用,促进组织自我发展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我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全面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紧紧依靠参与者的才智及市场资源,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把专业合作社真正办成多数社员说了算,多数社员得实惠的组织。为激活、保障农民的主体作用,主要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一是营造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良好环境。把合作组织知识宣传列为新村抓点工作组的考核内容,把合作组织知识培训作为新农民培育的培训内容,把参观成功合作社列为对乡镇考核、对每个合作组织考评的重要内容。近三年我县一直重视组织参观,采取县乡统一和各合作社自行组织参观相结合的办法参观县内外好的合作组织,如,一直坚持的“万名群众看新村”活动,都把示范性合作组织列为活动的必看点,一些合作社还自行组织社员外地参观。二是鼓励农民参与。如县烟叶生产领导小组三年来对验收合格的烟草合作社每年给予30元/亩的扶持,其中15元/亩给予参加烟草合作社农户的生产补贴。三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参与管理的保障机制。指导合作组织建立了一系列的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制度,明确了“三会”议事范围和步骤、参与对象、议事规则等问题。有效保障了社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开展合作组织优秀负责人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了专业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重视发挥干部的拉动作用,促进组织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干部,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干部、乡(镇)村干部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专业合作社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县在抓好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的基础上,把发挥业务主管部门、技术服务部门和乡村干部的作用作为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着力点:一是鼓励技术服务部门干部牵头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得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有技术部门干部担任合作社的理事长或监事长,如珠坑乡红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就是乡农技站退休的返聘人员、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是县兽医站副站长。二是推行“2+1”帮扶模式,即一名县、乡(镇)主要领导和一名业务骨干帮扶一个合作组织,把业务部门和乡镇新村办熟悉合作组织业务的干部安排到合作组织中结对帮扶。要求帮扶干部当好“宣传员”,把合作经济组织知识、政府扶持政策宣传到合作组织中,宣传到各村小组和农村专业大户中,增强农户参与的自觉性;要求干部当好“指导员”,在组建、股金设置、制度建设、内部管理、经营运作、利益分配、民主理财、民主管理、开展统一服务等方面给予精心指导,增强合作组织建设的规范性;要求干部当好“协调员”,协调各相关部门或组织,解决合作社在组建或运转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办公场地、经营人才、税收减免、资金融资、品牌建设等问题,把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求干部当好“监督员”,监督合作组织合法经营和资金的正确使用,维护其合法权益,杜绝侵占、挤占、挪用、平调合作经济组织财物的事件发生,对合作经济组织损害成员利益的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增强组织运作的合法性;要求干部当好“服务员”,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分析预测市场,捕捉有效市场信息,拓展服务功能,降低经营成本,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提高效益,增强组织经济实力和市场获利能力,增强组织服务的高效性。三是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指导服务作用。县新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经常会同小组成员单位专业人员深入组织精心指导,现场办公,为合作组织解决困难。部门指导和干部的帮扶,有力的促进了合作组织全面发展,提升了合作组织质量。

3、重视扶持政策的驱动作用,促进组织持续发展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有助于推动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力度大,农户参与组织的积极性就高,合作组织发展速度就快,组建的质量就好。为促进合作组织持续快速发展,我县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了八项推动合作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如继续从县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切块安排5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合作社建设;免费为合作社办理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对合作社办理农产品运输、检疫证明实行减半收费;对已登记且有固定办公经营场所、有实际运作的合作社,给予3000元开办补助经费;被认定为县级示范性组织的专业合作社,给予3万元扶持资金;对新获得省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10000元、15000元的奖励;对合作社优先承担项目实施,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生产用电优惠收费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为合作社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重视示范培训的促动作用,促进组织规范发展一是抓示范带动。把建设示范性合作经济组织列入了对乡镇、县直农口单位的考核内容,要求乡镇或相关单位年内负责抓好一个达县级标准的示范性组织建设,制定了《*县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认定标准》。要求每个组织高标准做到“十有”:有登记证书、有固定办公和营业场所、有含该组织名称的标牌、有单独的银行开户帐号和组织公章、有必要的办公培训经营用具、有经全体成员讨论通过的章程和明确的服务职能、有规范运转的三会机构及办事机构、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财务账簿和成员账户、有自已的商标品牌、有记录完整的会议记录薄。通过规范化建设,有效提高了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如*县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了组织的软硬件设施,成功实现了与社员、生产投入品企业、产业化龙头对接,全面开展统一服务,到6月底实现销售收入1950万元,利润21万元,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抓培训促动。干部、农村能人及农户对合作组织知识知晓程度直接影响合作组织发展,近三年我县统一举办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班6期,系统培训了干部、合作组织成员2000多人次。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业务知识,解决好农民不懂合作组织为何物,干部不懂如何指导、服务合作组织建设,合作组织负责人不懂如何管理运营好组织等影响合作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

5、重视督查考评的推动作用,促进组织平衡发展。针对我县合作组织建设乡镇与乡镇之间重视程度不一,发展不平衡,组织与组织之间进展不一样的情况,我县充分利用督查考评的手段促进乡镇之间,组织之间平衡发展。一是充实年终综合奖评选条件,完善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终组建新经济组织不达标的乡镇,不能参与综合奖的评选。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内新组建的组织考评实行上半年与下半年区别计分,增加了对示范性组织建设及干部帮扶的考评内容;二是定期调度和不定期开展督导。每次的全县新农村建设调度会及每次的新农村建设综合督查均有新组织建设情况通报。平时一般性督导侧重于对每个组织在软硬件建设及开展服务情况等方面的具体督导。这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对新组织建设重视不一,进展不一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一些合作社建社目的不纯。有的合作社是基层为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一手炮制出来的,目的是应付新农村建设检查,有的是为了套取扶持资金,有的是养殖户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优惠政策成立的。不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形式办社,合作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现有的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30人以下的组织占65%,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组织占多数,而且这些组织做大的希望渺茫,对市场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带动社员增收的能力也不强。社员的出资数额小,有些合作社收购社员产品的资金都没有,难以有效开展经营活动。

2、农民合作素质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小农意识仍很严重,普遍缺乏大局意识,社员议事意见难以统一。一些不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主要对合作社的管理不放心,怕麻烦。

3、合作社人才缺乏,严重影响组织活力。在农村,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甘愿为众人服务的思想品德和兼具懂经济法规、熟悉市场规律、善经营管理素质的带头人少之又少。有些带头人有前者品德又没后者能力,有后者才干又没前者品德,致使多数合作组织缺乏活力。

4、合作社的民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章程、制度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章程、制度管社的意识要进一步强化,“三会”议事要按章程规定进行。合作社资金(包括股金)管理要民主,资金运行要透明,利润分配要合理和规范。

5、合作组织知识宣传普及不够,效果不佳。当前干部、群众包括合作社成员对专业合作社知识的缺乏是影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工作建议、要搞好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现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向合作社集中,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为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地和发展基础。

1、把培训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人员培训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信贷和投资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有合作思想、懂得如何指导服务组织发展的领导干部和具体管理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增强基层干部和合作组织有关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2、进一步加强专业合作社的民主建设。规范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确保大多数人的利益。防止滥用民主、极端民主,贻误时机,影响工作效率。防止负责人独断专行或理事会少数人说了算,以致决策失误,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3、适当提高合作社的社会地位。将适合合作社执行国家的部分支农政策交由合作社落实。在各级人大、政协机构中安排适当代表或政协委员名额给合作社负责人,让他们能代表成员参政议政,提高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以此激发农村更多的能人参与合作事业,带领众人实现共同致富。

4、加强指导和管理。职能部门要坚持“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原则,搞好对合作社的建设指导,及时对合作社机制建设和内部各项制度建设、日常民主管理、会计核算和盈余分配等提供指导;经管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加大对合作社财务工作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国家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以规范财务行为,稳步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定期对合作社的负责人、财务人员等进行相关管理、财务知识的培训,定期对合作社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帮助合作社搞好经营管理。

关于对某县非公有制企业的调查报告8月21日,我们接到对非公有制企业调查的通知后,及时向有关领导做了汇报,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为组长的调查小组,制定了非公有制企业调查实施方案,调查组深入各乡镇开展了非公有制企业调查工作。目前调查工作已经结束,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非公有制企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大胆实践,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猛发展的历程,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潜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经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据县统计局提供,今年上半年,我县生产总值实现30.2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20.3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7.2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97746万元,规模以下企业完成51256万元。这充分显示,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满足了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全县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网点遍及各乡(镇)、村,对繁荣经济,活跃城乡市场,解决全县49万人人口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仅县二肥超市有限公司就拥有连锁店家,遍布全县12个乡镇个村庄。

为拓宽就业渠道作出了重要贡献元至七月份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到了1866家,从业人员达74914人,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同时,非公有制企业还在吸纳下岗职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分流、确保社会稳定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共吸纳下岗职工8000多人。

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公有制企业的崛起和壮大,逐步打破了农村只是农业,农民只能种地的传统习俗陈旧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格局,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农业、工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和服务性行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据县统计局统计,仅上半年,第三产业完成生产总值65*2万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15200万元,住宿和餐饮业实现3386万元,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实现2687万元。

启迪了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和经营,增强了广大农民是市场经济意识,逐步改变了他们过去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的小农经济思想。如围绕“林果强县”工程,建起了远宇木业加工厂、东森木业等木器加工龙头企业,以树根、树梢和下脚料等“废弃物”为原料,加工成细木板,使原木增值3.7倍,带动发展木材加工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年产值突破10亿元。再如围绕做大做强肉牛养殖业,使肉牛养殖业成为了农民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目前,该县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达到18家,其中千头以上的有5家,肉牛存栏总量18.8万头,增加就业岗位300个,带动了1万余户农民养牛致富。

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几年来,我非公有制企业主,致富不忘国家,不忘群众,积极主动为受灾群众、孤寡老人、希望工程和社会事业捐款捐物的事例不胜枚举,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好评和社会的赞誉。如今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由县工商联组织的捐助活动当天收到善款近15万元。

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我县非公有制企业明显存在投资规模小、科技含量偏低、新产品开放能力较弱、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较低、知名品牌偏小、产业链偏短、企业整体素质偏低等缺陷。尤其在改善融资环境、投资环境、政务环境和人才培训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影响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理顺体制,改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环境,才能使非公有制企业快速稳定地发展。

优势产业项目较少,抵抗风险、持续发展能力较低通过调查了解到我县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属于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的行业和项目,其产品寿命和市场份额的预期风险较高。我国加入WTO后,全球大企业将陆续进入国内市场,他们更占有规模、资金、管理和运营体制上的优势,对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来说,在强悍竞争对手面前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地方银行不能有效地结合实际开展创造性经营,缺乏应对市场变化风险的措施和能力关于企业融资据调查显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专门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寥寥无几,目前我县仅有1家,注册资本150万元,担保能力在300万元以内。二是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投资风险基金与直接融资渠道的保障力度不够。三是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主要是银企对接不够全面,缺乏有效的合作平台。根据调查统计的资料显示:约90%以上民营中小企业因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无抵押能力和担保困难,而难以向银行贷到款,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数申请的是小额贷款,因达不到银行单笔贷款的规模要求而被拒之门外,造成银企矛盾。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即民营有效资金不多,符合抵押资产较少,难以达到抵押贷款条件,其大多数是租用原乡镇的土地和厂房等租赁经营性质的小型企业,其新增资产普遍不符合法定产权抵押要求,从而使民营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四是在贷款程序和手续方面过于繁琐复杂。如符合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的企业贷款,需要经县、市、省、国家多个相关部门报批、审核,几经周折争取到的项目费又被层层扣减,最后拿到手里只有一半或者更少。

政务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从我县调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不断强化,政务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税费负担重,“三乱”尚未彻底根治。据企业反映,近年来“三乱”现象有明显改变,由过去的普遍现象,表现为现在的极个别现象,据调查,认为“三乱”现象没有的占50%,认为不多了的占25%,认为偶尔有的占25%;二是还存在着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寻租化的现象。有些职能部门的同志在执法过程中,往往用以管理代替服务、以罚代管的方式,行政执法缺乏人文关怀;三是某些职能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企业创业环境需进一步优化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我县的非公有制企业创业环境也存在着问题:一是物流系统还不够完善,企业货物外运不够顺畅,运输时间长;二是产业不配套,围绕行业龙头企业的协作配套企业不多,不能发挥集群聚集效应,增大了企业运营成本;三是围绕民营企业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企业不知道是哪个机构能够解决他们在管理中运行的某些问题,而管理服务机构又不知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导致信息不畅;四是缺乏为企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机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难求。

三、对改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环境的几点建议

抓住机遇,强化舆论机制,营造大力支持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首先,要统一思想,广泛宣传民营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的政策;其次,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树立信心,充分认识当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已连续10年达到7%以上的高速增长,表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已经来临。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要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发展企业。

优化服务机制,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进一步深化行政、金融、税收体制改革,切实精简机构人员,简化审批办理程序,实施阳光作业,强化服务意识,构建公正、合理、统一、高效的服务平台,放开民间资本准入领域,进一步清理不利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二是加大民主监督力度,落实有关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1、建立非公有制企业权益保护机构,受理和协商解决企业投诉和反映的各种问题。2、对现行的行政收费项目、标准再一次彻底的清理,并实事求是的通过听证,予以调整审定。3、对财政投入的项目、额度及相关政策,要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4、建议实行税费统一征收,从源头上杜绝有收费项目的单位向企业乱收费的现象。5、用政策和严格的纪律制止任何单位以任何借口向企业拉赞助、搞摊派。6、建立诚信招商环境,落实招商引资政策。三是强化金融服务环境,首先要强化政府支持力度,优化企业外部融资环境。一方面要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由政府牵头成立“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发展融资提供贷款保证;另一方面要注意优化企业外部融资环境。民营企业要赢得银行信用和支持,也必须健全各项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合法性。同时,应鼓励民间创办投资公司,培育、建立独资、合资、合作风险投资主体,推动技术与资本的有效结合。

对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长岭县是从20*年1月份开始启动农村“两网”建设工作的,此项工作开展以来,长岭县政府十分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两网”建设工作,长岭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自身工作职责认真开展这项工作,三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民群众用药更加方便及时和安全有效,通过调查,我们掌握了该县药品市场基本情况和“两网”建设的基本做法,具体如下:

长岭县共有22个乡镇,2个开发区,1个农业园区,1个牧业园区,共有210个行政村,1066个自然屯,全县总面积5728.4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人。该县在未开展“两网”建设前,全县药品经营企业只有120家左右,并且多集中在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屯药店仅1家,药品批发企业为零,而且药品购进渠道紊乱,药品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群众用药安全存在较大隐患。20*年以来,长岭县按照省市局文件精神,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药品“两网建设,截止到20*年4月,该县药品经营企业已经达到265家,其中1家药品批发企业,农村药品经营企业达到202家,药品供应网覆盖率达到了95%,药品监督网覆盖率达到了98%,药品同意配送率达到了100%,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群众购药难、购药贵的问题。农村“两网”建设带来的益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规范了农村药品流通秩序,净化了药品市场环境,畅通了药品流通渠道。

二、减少了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的环节,降低了采购成本和药品价格,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

三、为药品供应网配送的药品都是由通过GSP认证的合法药品批发企业提供的,药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四、村村有药店使农民不出村就能买到质量好、价格廉的药品,农民购药更加快捷方便。

五、由县、乡、村构成的三个层面的药品监督网络,极大地遏制了农村“黑诊所”、“地下药铺”、“游医药贩”活动猖獗的局面,药品市场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六、为农民开辟了很好的就业渠道,使部分学医学药未分配工作人员有了合法的“用武之地”。

“两网”建设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给农民群众带来了益处,但是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个别村屯药店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客观上形成了点多,线长、面广的局面,致使药品监管工作出现了鞭长莫及的现象。

二、由于未能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致使聘请的药品监督协管员和信息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乡镇村屯中的涉药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举报和有效打击。

三、由于药品供应网络尚不完全健全,在村屯的覆盖率未能达到100%,使部分偏远地区农民采购药品仍不方便,个别村屯中“黑诊所”、“地下药铺”仍然存在,农民群众用药安全仍存在隐患。

四、由于村级药店资金有限,经营规模小,销售额低,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村级药店承受了过高的税费,导致大部分村级药店负债经营,部分村级药店面临倒闭的局面,而同级村卫生所的费用还不及村级药店的一半,村级药品经营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五、由于村级药店的人员对药品法律法规了解的不够,又缺乏药学专业知识,不能很好的为群众用药提供咨询服务。

针对“两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当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继续巩固“两网”建设成果,努力提高“两网”运行质量,继续鼓励偏远乡村中信誉度高的人员开办药品供应网点,力争药品供应点覆盖全县各行政村

二、中央和地方都应当加大投入,增加中央补助地方“两网”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地方政府应当尽量从财政预算中拨出适当的经费支持“两网”建设工作。

三、药品信息员举报奖励措施应当落实到位,并列入在给予县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划拨的日常经费中。

篇2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问题

1.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 虽然财政部印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已于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大部分来源于农业农村,农村会计队伍专业技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又加上长期以来疏于管理,不少会计人员从未接受正规会计专业培训,无证上岗现象也比较严重,现金收支管理混乱,账簿设置不规范,会计科目随意设置,造成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务混乱的现象较为普遍。财务审核不严谨,实行一人审核,集体决策无法落实。既不能进行规范的财务处理和全面反映合作社的财务活动状况,也不利于财务公开和财务监督。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始记录、定额管理、财产清查等基础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虽有制度规定,但也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形同虚设,失去了反映和监督作用,以至于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无收支计划、无正常审批手续、无领报制度”等,财务管理成为一句空话。在会计核算方面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结合自身的特点设置内部科目,不能准确恰当的反映合作社的经营状况,从而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

2.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 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或者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的合作社建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也很难保证它的独立性,以至于合作社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还有,多数的合作社成员财务知识匮乏,即使公开合作社的财务状况,许多成员看不懂,也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另外,乡镇和各级财政部门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未发挥应有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3.自主理财意识意识差 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一般都是种植、养殖方面的能手,在各项事务管理中集事权、财权和物权于一身,权力大,财务费用开支随意性大,财务预算缺乏科学性,没有理财意识。

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建议

1.设立财务管理机构,完善财务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自身管理需要和业务特点,设立财务管理职能部门,建立会计核算会计体系,设置会计、出纳和保管岗位,规模小、业务简单的合作社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记账机构会计核算业务。出纳要由专职人员担任,实物保管要由熟悉业务的人员担任。做到财务人员持证上岗。建立货币资金、应收款项、采购业务、销售业务、存货,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等内部控制,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产实行内部牵制制度管理和台账登记责任管理。在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等环节上,实行“五分开”,即购置计划与审批、审批与采购、采购与验收保管、保管与使用审批、处置与审批相互分开,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建立资产台账登记责任制度,确定专门理事对资产的购置、验收和保管、使用进行登记,建立台账,落实责任。凡造成资产损失或者浪费,又不能补救的,其直接和间接损失由责任人赔偿。会计部门要根据本社实际,分门别类的确定易耗品使用期限和周期以及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比例,以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资产折旧。会计部门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账账、账卡、账实清查,向理事会呈报实物资产清查报告,提出实物资产管理问题解决方案。加强对合作社商标、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做到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发现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加以改善。在财务预算方面,做好预算编制,根据预算来安排各项资金和费用,并且,要做好财务决算工作,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2.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是搞好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会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能够客观、公正地处理合作社中的各项会计事务;必须具有相当的业务水平,能熟练地运用各项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政策,同时要熟悉专业合作社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了解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社在财务处理中的特殊要求。完善合作社会计人员的使用制度,对财会人员实行聘任制,选用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人员担任会计工作,做到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做好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业务水平能够得到不断提高。作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还应带头并要求社员加强学习财会知识,提高全体社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3.实行财务公开,强化监督作用 财务部门应定期公开经营财务状况,接受合作社成员的监督,充分保证合作社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乡镇和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合作社的财务审查和指导,做到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

篇3

(一)盈利返还合作社成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经济组织,是区别于普通企业的经济组织。在盈余分配的决策和处理上,遵循的法律法规也不相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最优化为财务管理目标,立足本社社员、服务本社社员,通过合作社将拥有共同目标的农民组织起来,完成单个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事情。盈余分配是处理成员与组织之间以及成员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核心,盈余分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合作社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量化给每个社员,计入社员个人账户。

(2)可分配盈余按社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余部分按照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的比例分配给社员。

(3)每年的分配方案要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

(二)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活动与普通企业一样,就是经济组织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实质就是合作社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财务关系。与普通企业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筹集、组织机构、盈余分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财务会计制度区别于普通企业的会计准则。例如:合作社是特殊的经济组织,对成员提供服务,对外开拓市场提高业务量。因此合作社与社员的交易价优惠于合作社对外的交易价格,这就要求合作社在会计账务处理上要分开进行核算,不能混为一谈,这样会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合作社法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对内对外的销售情况,也会影响成员账户的记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内容

(一)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集资金活动是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是合作社的基础财务活动。合作社的主要筹资渠道是对外筹资和对内筹资。这些都表现为合作社资金的流入。在各种资金的筹集过程中,需要偿还到期贷款,支付借款利息和其他一些筹资费用,是筹资引起的资金流出。

(二)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进行了资金筹集活动,资金一旦到位,即可开始进行投资活动。合作社首先将资金投资于内部建设,用来建造生产场地,购买生产设备和原料等,这些都是合作社的对内投资。待合作社资金充裕拓展外部业务的时候,可以考虑进行对外投资。这些投资活动引起的资金活动是合作社重要的财务管理环节。目前,海南合作社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局限,大部分还没有对外的投资活动。不管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会引起合作社资金流出,而投资获得的收益同样会引起资金流入。

(三)利润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与企业一样,期末要进行会计利润的核算。利润分配是合作社与社员发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财务活动。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合作社产生利润要向税务机关缴纳所得税,并且提取公积金,提取一定的比例向社员分配利润。提取公积金分配到社员各个账户,增加社员账户积累,提高社员投资的信心。这些是合作社产生利润后发生的资金流出。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

国家和各个地区的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财务管理,为了让合作社规范的发展,2007年国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该法对合作社会计业务核算、财务会计制度等都做了明文规定。同年,国家专门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颁布并实施了与合作社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有法可依,合作社正朝着健康和规范的方向发展起来。2013年8月,为了响应和执行党的“十”和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提升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和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条例,海南省农业厅出台了《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说明海南省相关政府部门重视合作社的管理和发展,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自有资金,主要包括社员缴纳的股金和留存盈余;另外一部分是外部资金,主要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民间借贷以及政府扶持资金。内部筹资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在我国信贷紧缩的大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果能够从内部获得资金的话,将缓解其所面临的外部融资压力。

(二)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设置情况

合作社社务公开是最基本的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现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应当设有社员大会,作为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作为合作社的执行机构;监事会,作为合作社的监督机构。根据调查问卷情况整理出以下(表1)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的设置情况。

(三)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情况

根据《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方法有三种:一是按社员交易量(额)返还利润;二是按股金分红;三是成员享受股息。第一和第二种分红方式容易理解,第三种分红方式是指合作社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对内投资新项目时,如果社员投资该项建设,那么这些建设资金就形成投资股。这些投资股不承担经营风险,不参与股金分红,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按高于银行利率支付利息给社员。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区别于公司制企业的收益分配。通过对屯昌县100家合作社的调查发现,有小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收入分配制度,分与不分由理事长说了算。提取公积金的只占35%,大部分社员只是享受到购买生产原料、出售农产品等方面的优惠价格,合作社与社员实行内部优惠交易,社员很少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就算有分配,也只是象征性地拿出小部分收益按交易额进行分配。有些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方案不经过社员大会批准,存在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收益分配现象。

(四)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的来讲是“起步较晚、发展较快、问题也较多”。目前,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松散的财务运行模式导致合作社管理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以下(表2)为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调查表,该表体现了合作社日常基本的财务管理工作执行是否到位。合作社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合作社的相关培训、监管和扶持等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做到足的重视。

五、建议

篇4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财务管理 问题及对策

一、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分散的农户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组织成立的从事专业生产的利益共同体。这一合作形式是在我国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经营形式,对于引导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常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果蔬种植及销售、合作养殖、茶叶等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农机互助、农资专业合作社等。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一种股份合作的经营共同体,财务的管理在规范合作社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规范的财务管理是确保合作社成员利益的基础和保障。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了合作共赢,例如,农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合作社打造品牌,取得更好的销售收入,共同获取更高的利润。因此,明确合作社成员的利益分配关系以及财产关系,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其次,合理规范的财务管理能够准确和及时地记录合作社的盈利情况,为合理分配利益提供依据。再次,国家在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给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多种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信贷、保险等方面。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对各种扶持资金更加落到实处,便于监督和管理,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组织机构不健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本身尚未健全,尤其是财务组织机构不规范和不健全问题十分普遍。我国农村农民合作社一般规模不大,且以能人带动为主,合作社的成立大都是为了满足合作社成员追求经济利益的需求。因此,合作社目前的发展往往对市场比较关注,而对合作社本身的财务管理有所忽视。尤其是考虑到节省成本,目前诸多合作社没有专门设置财务管理机构,甚至有些农民合作社尚未形成规范的账簿,财务的核算和会计等业务也往往是由理事长或合作社核心成员来承担,财务管理不规范现象十分常见。

(2)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要求合作社应实行社务公开,要定期向合作社社员公布财务状况。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往往掌握财务管理权力,合作社资金的使用均由理事长或少数骨干成员决定,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内部控制措施。其次,为了节省成本,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出纳、保管等职务都由同一人兼任,在财务管理方面难以进行相互制约和内部控制。再次,由于近年来我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较大,一些合作社的成立仅仅是为了获得政府各种优惠政策,而并非以合作经营为目的来进行经营管理,因此合作社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更是十分缺乏。

(3)分配机制不完善。根据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当中的相关规定,合作社应该按交易量或交易额比例返还盈余,盈余分配比例不低于当年合作社可分配盈余的60%。按此比例返还以后的部分,以合作社成员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国家财政补助和捐赠财产平均量化到合作社成员的份额,按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但在现实中,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社员的利益分配难以保障。很多合作社在盈余分配时比较随意,由理事长或主要骨干制定分配规则,因此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往往会影响一般社员的积极性,阻碍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4)融资难度较大。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来看,目前主要的融资渠道包括:合作社成员入股、国家专项财政补助、银行贷款、发展基金和风险金、合作社盈余累积、社会捐赠的公益金等。尽管来源渠道开始多元化,但是主要的资金来源仍然是合作社成员的股金和国家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在合作社成立初期,成员入股金额一般较少,有的甚至是实物或劳动力折价,合作社实际能够使用的资金量较少。例如,茶叶合作社成员常常以劳动力作为入股资金,就会造成实际现金资本较少,需要进一步融资的现状。而且由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支出的成本往往在短时期内难以收回,因此前期有大量的投资需要,但现有资金量难以支撑,就会出现合作社大量的融资需求。但在现实中,由于缺乏一定的抵押和担保,大量的合作社在融资时面临着种种困难,难以获得有效资金。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改进对策

(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基础就是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合作社应该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财务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并且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比较熟悉。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不仅能够使财务人员做好合作社内部的会计核算,还能发挥一定的会计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合作社经营问题和财务问题,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升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水平。具体而言,应建立货币资金、经费开支审批、会计档案保管、内部控制、固定资产管理等相关制度。此外,合作社应该按照《会计法》《会计工作基础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农民合作社的岗位责任制,实行钱、账、物的分管,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3)推动产品成本核算规范化。我国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以生产型的合作组织为主,例如种植、养殖等,其产品主要为农产品。对于这些合作社而言,规范产品成本核算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主要有土地成本(土地承包经营费用等)、资金成本(购买种苗、化肥农药、农业机械购买或租赁等)、人工成本(雇工费用等)、设备折旧等。合作社应该合理计算各类费用,规范成本的核算。

(4)建立盈余分配制度。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可以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收益。合作社分配盈余主要包括:一是提取一定比例公积金用于扩大生产经营或者弥补合作社亏损。二是在盈利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分配方式对合作社社员进行盈余返还。三是按照合作社成员的出资情况对其进行股金分红。合作社应该建立完善的盈余分配制度,把握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或合作社成员大会制定盈余分配的具体方案,切实保证社员利益。

(5)加强金融支持。缺乏抵押和担保使贷款难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一个普遍问题,一般现有的资金来源难以满足合作社发展实际需求。因此,政府可以为合作社提供一定的银行贷款担保服务,使合作社有更多机会获得专项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合作社发展初期融资难的问题。

四、结论

财务问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合作社发展尚未到成熟期,合作社财务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管理不合理和不规范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逐步重视和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从财务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成本核算、盈余分配、融资等多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提高合作社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合作社 财务管理 问题 建议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从传统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合作化、产业化的重大转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已成为了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不可缺少的新鲜力量,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组织形式。但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一、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

(一)不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

自200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仅在成都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从2008年842个迅速增长到2011年2608个。产业覆盖了种养业和农机、植保、劳务、运销等农业服务业。而在合作社中设有财务机构、配有专兼职财务人员进行了会计核算的仅有800多家,仅占注册登记合作社的30%。过量过快的增长使大部分合作社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是普遍现象,其严重的制约了合作社应对风险的能力,不能满足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需要。

(二)不适应国家扶持合作社政策环境的要求

为了做大做强一批经营规模大、运行机制新、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为农服务、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科技等方式来支持合作社的发展。近年来,仅四川省财政每年用于扶持合作社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已达1亿元以上,成都市也设置了市级财政专款,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财政资金扶持合作社政策总体要求:一是坚持“扶优扶强,示范带动”;二是坚持突出“农民主体,运作规范”;三是坚持“主导产业、助农增收”,迫使合作社必须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实现规范化运作,以适应国家扶持合作社政策环境的要求

(三)不利于维护合作社成员合法利益

据调查,成都市绝大多数的合作社没有按合作社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目,其中有73%的合作社不设置成员账户、有67.5%的合作社不编制会计报表;多数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不规范、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合作社成员合法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二、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合作社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政府相关部门对合作社的监管相比其他经济主体简单了许多,导致合作社在财务管理与运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机构不健全或形同虚设

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设立财务机构,没有配备专兼职的会计和出纳。有的合作社出纳甚至由理事长或其家属担当,财务人员既管钱物又管经营,严重违反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二)财务制度不完善或较混乱

大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并且没有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规章制度比较混乱。这导致经常出现产权不清楚、成员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从而引发内部经济矛盾。财务部门在工作中没有设立相对合理科学的依据,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合作社规范化运作,使得合作社资金链条不能正常运作。

(三)缺乏全面的会计核算体系

大部分合作社中的管理层不重视财务管理, 不实行会计核算制度,或者会计核算体系不规范,个别甚至只是记个“流水账”。管理者对于具体的资金使用情况了解不透彻,缺乏科学准确的数据来表现合作社内部经济发展情况。

(四)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

合作社财务管理中经常出现管理层随意使用资金,财务部门听命于管理者,致使账目出现亏空或者漏洞。合作社内部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监督机构或者合作社执行监事或监事会流于形式,缺乏强有力的财务监督。

(五)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由于合作社中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如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人员84.7%都是高中或者中专以下学历,财务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快速掌握与应用,造成了财务管理比较滞后。其次管理者只是重视经济效益,忽略对于财务人员的培训以及考核,没有建立较为完整的财务考核制度,使财务人员工作缺乏压力,思想懈怠,不利于内部管理。

三、促进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理事长财务管理意识

合作社理事长是本社的法定代表人,也是单位财务负责人。合作社带头人和关键成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合作社能走多远。各级政府应每年划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合作社的教育培训,强化合作社理事长在组织、业务、经营、财务等方面的管理意识 ,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特别是对市级以上的示范性合作社,必须要求设置会计机构,合理配备素质较高且能够胜任财务工作的专业人员担任财务人员,将是否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是否规范会计核算等作为申请财政扶持资金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

合作社首先应建立资金安全、资产安全、内部控制和财产清查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同时,要建立成员账户登记管理制度、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以及完善的会计报表编制与使用制度,并明确制定财政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规范财务审批流程,特别是要针对财务收支审批、重大项目建设、大额举债和投融资等活动,建立详细的财务工作流程,使合作社财务管理 趋于规范化,更好的促进合作社发展。

(三)实行信息化财务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对于一批先发展壮大的合作社,应积极尝试引入信息化建设,实行信息化财务管理。最近,由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监制的“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可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使用,广大的合作社应积极响应尝试。同时,加快推进合作社会计电算化工作,将现代化的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运用到合作社财务管理中,满足管理者对财务运作的高效率、准确性要求, 减少人为操纵控制,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合理避免合作社内部财务损失。

(四)强化财务监督

一是完善合作社内部财务监督。建立健全合作社执行监事或监事会监督机构,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或者人员,定期对财务工作进行检查核实,对于账目进行备份,保留原始的财务数据,降低财务人员擅自更换的可能性,监督部门必须进行定期检查,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

二是加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各级财政部门和农业部门应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对合作社的股份设置、收益分配、民主理财、财务公开、会计核算等进行重点监管;对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应指派专人或委托社会组织进行专项检查或审计,对大额的财政补助支出,除检查发票外,对形成实物资产的要盘点并要求量化到合作社成员账户上。

(五)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

合作社财务部门应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编制预算计划,在预算执行中,定期地进行检查和汇报,强化财务预决算控制。理事会应根据偏差及时调整经营决策,确保合作社目标的实现。同时,财务部门要采用公开化的方法,公开预算执行 、国家财政扶持资金使用以及成员账户等情况,接受广大社员的监督。

(六)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及考核

首先各级财政、农业部门要重视合作社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经常性组织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其次合作社要重视财务人员的德能勤绩的考核,财务人员的工作绩效与奖金挂钩,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并且委以重任,使内部人员年轻化、技术化。

四、结束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进入依法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财务管理是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农民物质利益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的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更好的促进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瓦房店市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一是合作社组织构成与产业分布。2007年7月,瓦房店市许屯东马屯水果专业合作社在大连地区首家注册,之后,农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创建形式也呈多元化,主要有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兴办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牵头兴办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包括原供销社)牵头兴办型,村干部带头兴办型等四种类型。从产业分布看,主要有水果栽培、畜禽养殖、蔬菜种植、农机经营等,其中水果专业合作社672个、蔬菜专业合作社171个、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12个、其他77个,农民合作社拥有成员7.2万个,占农户总数32.9%,带动农民38万人。

二是合作社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实施以奖代补。各级政府对体制完善、运作规范、拉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合作社落实以奖代补。2007年以来,累计争取以奖代补2029万元,其中国家720万元、省284万元、大连市725万元、本市300万元基础设施补贴。有80多个合作社累计获得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资金2263万元,其中设施农业21个、1498万元,果园标准化32个、307万元,农产品储藏设施18个、218万元,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12个、240万元;金融信贷支持。实施银社对接战略,落实银社对接机制,几年来,合作社已累计从金融部门借贷融资5000多万元。

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研了解,瓦房店市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着合作关系松散、产业规模狭小、社员分工模糊、服务功能弱化、集体意识淡薄、营销手段落后、利益分配不均等较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将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与完备。

第一是合作规模狭小,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近年来,瓦房店市以农民合作社为主的合作组织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运作效果上看,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主要原因是合作规模狭小、生产效率低下、注册资本微少、固定资产较虚拟。据调查统计,合作社构成规模主要有20-100户、100-300户、300户以上几种类型,分别占20%、70%和10%。其次是合作社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制度不透明,民主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规范。所以,那些真正能够组织农民进行农产品加工、销售性的合作社,特别是技术服务型合作社发展严重滞后。多数合作社组织结构松散,合作力度弱化,产业链条短小,也是不争的现实。

第二是经营方式传统,农民合作程度不紧密。据调查,大多数农民加入合作社,只是一种身份参入。生产资料、承包项目仍归家庭经营。一方面是生产方式比较简单,还停留在蔬菜、瓜果种植、种苗培育,肉牛羊、肉蛋鸡、生猪饲养上,即使合作也仅仅限于初级产品的整理、包装、销售阶段,处于家庭作坊式的小农经济层面。另一方面是专业化程度低下,农户为规避自然和市场风险,经营形式小而全,既种植农作物,又养殖畜禽,多数是种养兼顾,没有摆脱传统农业思维的束缚,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真正能够进行农产品专业化生产的农户不足10%,合作组织能够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更是凤毛麟角。

第三是缺乏培训指导,生产经营方式不专业。从深入调研情况看,能够常年组织农民培训,并建有专业科技服务队伍的合作社不足5%。多数合作社的合作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统一农资供应。绝大多数合作社能够统一为农户采购农资,在此基础上,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防治,却忽视农业科技、经营管理培训,忽略对业务指导、技术服务、信息支持,导致专业服务和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二是统一销售农产品。多数合作社的主要经营业务与服务功能是农产品的收购和销售,合作社与农民只限于在农产品订单上的合作,在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等重要环节则功能缺失,不能发挥组织起来、悉心指导、周到服务的效能。

第四是能人经济突出,农民经济利益不托底。在现有的农民合作社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经营大户牵头组建的占80%左右。他们的出资比例一般都超过60%,合作资本过于集中,导致产权结构异化。企业和大户之所以牵头兴办,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为了获得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对农民合作社每年都有一定的扶持,但由于合作社资产权属不明晰,有的法人直接把扶持资金转移到企业或大户的账面上,通过资本侵蚀普通农户利益,致使合作社逐渐转变为以少数股东赢利为主的企业;另一方面是为了企业规避税收。有些企业和大户打着兴办农民合作社的旗号,加工产品通过合作社上市销售,并在财务账目上做手脚,实现零税负;还有一些合作社法人在合作社之外成立相关的农业公司,也会损害入社农户利益。

第五是合作理念落后,经营风险意识不牢固。据调查,现阶段农户在加入合作社和销售农产品存在着投机意识:一方面是跟风入社。多数农户属于自觉不自觉加入合作组织,在实践中他们合作意识淡薄,没有集体责任和主人精神,风险意识不强,只愿共享利益,不肯共担风险。这些农户表面上加入合作,骨子里又不相信合作,不愿出资或尽量少出资,所以,合作社难以形成互补机制。另一方面是独自销售。据调查,只有不到50%的社员通过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多数直接卖给了零售商,造成产地与市场的巨大差价;同时,部分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并非全部来自于社员,不仅损害了农户的基本利益,而且带来了质量安全隐患。

第六是营销手段原始,市场机制建设不完善。当前多数合作社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业标准化、产品品牌化意识不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市场竞争处于下风,难以实现市场品牌效应。比如我市有果树面积80多万亩,果品产量70多万吨,加工销售企业60多家,但是,其中国家级名牌产品只有5个、省市级不足10个;保护地蔬菜面积20多万亩,涉及30多个品种,产量70多万吨,但国家级名牌基本没有。农产品营销手段十分落后,多数合作社采用原始销售方法,大宗果菜仍通过外联或边贸,多数农产品还是依靠农户各自为战,自家卖自家的。

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农民合作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农民组织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是实现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最佳途径。当前,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任务是提高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一要加大合作社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要强化政策扶持。虽然各级财政给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同程度政策扶持,但不能满足其更好更快发展的需求。各级财政应该把发展农民合作社的专项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集中扶持那些运营机制好、带动作用大的合作组织,促其做强做大,成为示范典型。同时,要鼓励合作社作为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对于有一定经营规模、运行良好并对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发展有明显推动作用的合作社,要纳入政府农业开发项目,一方面可根据合作社需要的扶持项目实行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政府直接投资兴建生产性基础设施,由合作社负责管理使用,资产所有权归属政府。要改善融资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金融部门应该适当放宽信贷抵押担保条件,降低门槛,优先安排贷款。对制度健全、经营业绩好的合作组织,可试行流动资金贷款信誉担保、组织联保机制。要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鼓励以农民合作社为单位参加农业保险,增强农民合作社抗风险的能力。

二要加速合作社规模化品牌化建设。要把农民合作社培育成为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百年老店”,要持续壮大发展,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与其他经济组织进行竞争,必须具有一定的产业与产品规模化优势。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也应该成为社间联合与重组并购的过程。合作社规模的不断膨胀,其市场影响力和产品加工能力也一定在扩大和提升。我市要在畜禽、水果和蔬菜生产加工等领域,尽快促成一批具有规模化、产业化内涵的相对稳定的农民合作社。同时,农民合作社需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以统一品牌整合农产品加工销售,并能实行统一生产标准,将同类产品优化整合,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百年品牌”。如水果的苹果、樱桃、葡萄等,蔬菜的黄瓜、芸豆、西红柿等,畜禽养殖加工的分割鸡肉、分割猪肉等,可不可以整合统筹为“东马屯”牌国光苹果、“驼峰”牌红富士苹果、“绿海”牌樱桃、“绿嘉侬”牌黄瓜、“欣城”牌分割鸡肉等。应该加强战略谋划,注重农产品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三要加强合作社农民专业人才培训。农民合作社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应从抓好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入手,培养一批熟悉、精通农民专业合作知识的骨干力量,以推动合作组织更好更快地发展。一是加强对现有合作社管理人员的法律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二是通过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专门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类专业,培养专业管理技术人才;三是鼓励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民合作社就职,给予相当于大学生村官的同等待遇,以此提高农民合作社管理质量。另外,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首先取决于农民是否具有合作的意识,合作意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合作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可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合作理念,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其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培育合作精神和参与合作社管理积极性,为农民合作组织长久发展夯实基础。

篇7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带头创办能人,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黑龙江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领办合作社的带头人,会经营管理、能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缺少,农民普遍缺少合作意识。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一些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农民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年龄偏大的农民。还有一些能力强的“能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了解,缺乏兴趣和动力组建合作社,牵头领办的意愿不强。

2.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农民成员的权利和利益需要保障。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监督约束等机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根本无章程,无账目,合作社的成员不了解合作社章程内容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有的领办人把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机制与公司制企业管理相混淆,在民主决策和利益分配上不依法办理。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农民成员行使民利和切身的经济利益。

3.很多优惠扶持政策难以落实,扶持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都出台了很多优惠扶持政策,但实际执行、落实较少。有的基层干部反映,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政策是不管用的,只有这些政策的直接主管部门下文件,基层的相关部门才会贯彻落实。

4.指导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合力。目前,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财政、民政、水利、供销社等各个部门都管,各个部门又都不管,没有形成有效的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

5.资金匮乏。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日趋增强,但与之相比,农村金融供给却严重滞后,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惠民财政资金“跑、冒、滴、漏”现象非常严重,资金拨付、分配、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一直存在,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1.强化宣传培训,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循章规范建立

合作社健康发展要靠教育、培训和引导,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财务人员、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代表、农户代表进行阶梯式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知识、农村政策法规、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经济合同、信贷和投资等,引导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乐于奉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

2.加强人才培养和吸纳专业人才。各地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合作社有关的理论和相关政策,以便减少他们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农民更好的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鼓励大中院校学生和农业技术人员到合作社中任职,提高合作社的文化素质水平。

3、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合作社各主管部门的职责,使他们各司其职,确保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准确及时的提供政策指导和咨询、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等;积极举办和参与农产品展销会、会等活动,特别是参加农博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4.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当安排扶植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服务;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另外要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等;另外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对农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

5.加强规范化建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水平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花园口镇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037-02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郑州市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个案调查和研究,分析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探索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规律和有效途径。

一、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截至2009年底,花园口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四家,成员总数198户,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三个产业。总体来看,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合作社发展的初级水平。具体分析如下:

1.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花园口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能人牵办型、政府领办型和村委监管型,而龙头企业带动型等其他组建方式目前还没有。其中,郑州市花精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属于能人牵办型(该社也是花园口镇目前发展较为成熟、制度较为完善的合作社),花园口镇水稻合作社与养鱼合作社属于政府领办型,花园口镇蔬菜合作社为村委监管型。

2.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分配方式。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分析,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没有统一的规范,各部分所占比例及分配标准灵活多样,随意性很强。以花精奶牛养殖合作社为例,该社提供养殖地和技术培训,各社员购买奶牛饲养,最后,合作社在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和租金后,按产能对各社员进行分红。

3.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现状。目前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投入来源主要有:合作社社员交纳的股金和会费、合作社的盈利收入以及国家财政补贴、企业借款和银行贷款等。本次调查表明,目前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营运资金的30%来自社员股金和会费,28%来自合作社营销利润,16%来自财政补助,企业和个人借款占15%,金融机构贷款占11%。由于企业和个人借款难于统计同时具有不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员股金和会费、政府财政投入以及金融机构的贷款,但总体资金规模较小。

4.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支持现状。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支持主要是来自于以郑州市农业局为主导的农业主管部门的技术支持,具体措施有:组建辅导员队伍,实地指导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对专业大户及社员实施培训;建立定点联系制度,进行跟踪指导和服务。

二、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花园口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过于细小,区域性、上规模的合作社几乎没有,经营行为分散。而小规模经营又带来诸如资本积累慢,实力弱,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很难实现合作社的再发展,这成为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实现规模效益的障碍。其次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自身的意识和素质偏低,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财务等方面的知识缺乏,眼光比较短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观望态度较多。

2.民主管理机制难,贯彻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从社员中推荐出来的,外聘专职管理人员几乎没有。主要是因为合作社规模小、利润小,难以支付聘请外来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薪资。在此背景下,由于现有管理人员水平较低,造成合作社内部管理很不规范的结果。短期来看能够暂时满足其管理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管理者潜能的激发与绩效的产生。管理人员以普通人员的身份参加利润分配,也缺乏激励机制,也不利于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合作社与社员的关系也较为松散,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合同约束力。

3.资金筹措困难,资本积累有限。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非常大,如租用农产品储存仓库、初级加工、包装分类等费用。但由于合作社进行工商登记前无信用担保或信用社无法为每个即将入社的社员提供信贷服务,许多的合作社筹措资金不通畅,资金来源主要是股金。此外,合作社门户开放原则允许社员自由入社与退社,这一原则使得社员退社时把股金带走,造成合作社资金积累的艰难和资信能力的减弱,也影响了合作社的持续稳定发展。

4.政府管理体制不畅,扶持政策落实较难。虽然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社员生产和初加工农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享受到优惠税收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合作社是按企业要求进行纳税,从事服务型的合作社更要按照服务行业纳税,这增加了一部分想加入或成立合作社的社员的心理负担。比如本次调查中的花精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以企业的名义,选择的是工商登记,税务部门将它作为企业法人同等对待,缴纳的税费很多,还必须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原来农民自己销售农产品时是免税的,如果组织成合作社反而要缴纳很高的赋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现阶段的很多合作社依托于农业部门、农技站、村级基层组织组建的,具体管理上出现多个部门涉足的局面,扶持政策上又涉及工商、交通、财政、税收等多个部门,扶持政策很多地方都很难落实。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结合区域优势产业,选好发展突破口。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立足于本地情况,选择具有明显组织优势、规模优势的产品和区域进行集中突破,实现市场竞争优势和农民增收。其一,花园口镇应围绕蔬菜、畜牧养殖业、良种推广基地等区域性、特色性产业和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其二,依托龙头企业、科技服务组织、农村基层组织等,重点以农村能人、生产大户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三,尽快消灭合作社建设空白村,改善发展不平衡状态,扩大合作社普及水平。其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巩固成果和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先发展、后规范,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合作社地位。目前,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依然不是很强,要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需要一个过程。本次调查中,合作社的负责人均认为,目前社会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宣传力度跟不上,合作社社会地位偏低。在与一些部门、客商打交道时,对方对合作社整体发展情况和运作程序了解不多。同时,农户对合作社接受能力也比较差,参与的主动性不高。因此,政府部门应充分借助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深入广泛做好合作社方面的公益性宣传工作,把合作社的理念灌输到千家万户,使基层政府组织充分认识到合作社的重要性,使农民了解到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与扶持政策,从而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认识水平,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其次,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采取组织外出参观、基层干部讲解、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向农村能人、种植大户宣传、介绍合作社特点、功能、运作程序,促进合作社的顺利发展。最后,要想方设法调动农民建设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还应允许多种形式共同发展,鼓励多种形式合作,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坚持示范引导并尊重农民的意愿。

3.健全管理机制,扩大服务范围,实现规模经营。在发达国家和中国先进地区,合作社已成为衔接农民和市场的主要中介,为农民提供加工、销售、信用以及生产环节以外利润的二次分配等服务。目前花园口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利益二次分配机制等不足。仅局限于为成员提供技术、销售服务,真正办有经济实体从事深加工的很少,市场竞争力不强,利润空间不大,对农民增收贡献有限。因此,加强合作社向深加工延伸,减少农户生产经营利益的损失,促进和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来发展的方向。具体做法可通过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与精加工,或者依托该方面的龙头企业,实行股份制合作等方式,以实现产品附加利润的最大化。

4.利用各种渠道,多方筹集资金。经费不足是制约花园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作为独立的法人,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资金是主要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社长远发展的根本解决途径。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合作社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筹集资金,健全资金积累制度。一是入社缴纳股金;二是设置股金退出障碍,保证核心资本稳定;三是注重资金积累;四是落实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开展信贷服务,加强与各涉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积极争取财政对合作社的扶持资金。

5.加强政策落实督查,做好扶持引导工作。为了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政府部门应当逐渐从合作社中退出来,还权于农民。要坚持边扶持边发展,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民自愿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来,壮大合作社力量,加快规模化发展,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纵深方向发展。同时,在发展中应强调支持的适度性,防止有些部门为追求政绩而片面追求数量,也要防止合作社成为部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替代品。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各项政策措施的定期、不定期督查,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还要发挥好基层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扶持作用,把发展合作社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细化职责。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激发群众的合作热情,提升合作社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兴亚,贾轶.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J].河南商专报,2008,(4).

[2]孔祥智,郭艳芹.现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现状、组织管理及政府作用――23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调查报告[J].农业经济

问题,2006,(1):54-59.

[3]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第1版[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2007:227-229.

[4]刘颖娴.对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个案研究――以尤溪县八字桥金柑佛手瓜专业合作社为个案[J].乡镇经济,2008,(7) .

[5]黄祖辉,徐旭初,冯冠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J].中国农村

篇9

2009年,我县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生产力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措施,加强指导和服务,加大扶持力度,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县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到农委登记备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2个,成员数13715个,带动农户数22761个,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在全省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会议后,我县紧抓机遇,认真贯彻省农委《关于印发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皖农合〔2009〕51号)文件精神和5月16日宁国启动会议精神,在全县组织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9年工作开展情况简述

㈠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今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启动会议结束后,我县对此十分重视,立即召开农委全体干部职工会议,认真组织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贯彻省农委宁国启动会议精神。通过学习,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生产走向市场,将产品变为商品的重要途径。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步伐,让农民专业合作社步入“信息高速公路”,积极创建农产品产、加、销信息一体化服务新体制,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管理能力,对于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㈡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

为加强此项工作领导,县农委于5月18日成立了“定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由农委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相关科室及二级机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经科,明确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根据省农委《关于印发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定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意见》、《定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培训方案》、《定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等文件,为实施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做好了充分准备。

㈢选择示范社,开展人员培训

为认真做好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按照省农委的统一布署,我县采取合作社申报与组织筛选相结合办法,在全县选择了35个规模较大、管理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我县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示范合作社。在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后,我县按计划组织了两期培训。第一期于7月1日-7日对22个合作社66名信息员等开展培训,培训时间7天,其中计算机及网络基本操作培训3天,省合作社网及信息平台应用培训4天。第二期于11月20日-24日对另13个合作社39名信息员等开展培训,培训时间5天,其中计算机及网络基本操作培训3天,省合作社网络及信息平台应用培训2天。两期共培训了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经营管理人员和信息员105人。

为确保培训效果,我们一是选择了全县师资实力较好的一家电脑培训学校(神洲电脑学校)作为培训基地;二是统一了培训内容,两期培训全部采用省农委编制的培训教材,并邀请了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和省安泰克国际技术转移公司专家来我县授课;三是安排好了参加培训人员的食宿,培训和食宿费用全部由县财政承担;四是加强服务和管理,县信息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培训期间全程服务和管理,并安排学员每天三次签到,确保了学习效果。

㈣配备电脑硬件,建立个性化网站

为尽快搭建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通往信息网络的硬件平台,培训班结束后,我县按照省农委统一规定的型号,采取政府招标采购的形式,先后两次为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示范合作社,采购了电脑、打印一体机等硬件设备35台套。县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分管县长亲自主持了9月8日上午我县举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示范合作社电脑、打印一体机发放仪式”,为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目前,我县35台套电脑、打印一体机的发放、安装、调试和入网工作已全部到位。同时,按照“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建网站基础信息采集要求,我县对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网站建设单位与各示范合作社的密切合作,全面采集了示范合作社的基本信息资料,完成了35个示范合作社个性化网站建设,并全部注册加入了“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

二、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㈠取得的成效

⑴培育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今年我县被选择试点的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本来在我县同行业中相对基础较好,实力较强,影响较大,通过参加信息化建设工程培训后,进一步拓展示范合作社利用网络平台寻找市场、推介产品的渠道,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并且,由于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将会影响和鼓励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成长。

⑵培养了一批信息人才队伍。通过两期培训,培养

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擅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技术骨干队伍,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接受和利用信息的水平。

⑶“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得到了初步的应用,目前,我县已有“宫集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等35个合作社加入了“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另有“阜康养猪专业合作社”等15个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在进行“畜牧养殖协同管理平台”的先期应用工作,实现了“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提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降低了运营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

㈡存在的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网络平台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产品信息的收集和不够及时;合作社与技术支持单位及相关主管部门的业务联系较少;信息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2、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现象,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2010年工作计划

㈠继续做好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示范社的培训工作

2010年,计划再选择一批示范合作社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培训一批信息员,认真做好示范合作社的“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使用和“畜牧养殖协同管理平台”应用工作。

㈡加大奖励扶持力度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之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力量。县政府每年安排部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农民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对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示范合作社,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2万元和1万元;没有达到示范合作社称号的,经审核符合支持条件的,给予奖励5000元。

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

重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其在引导农产品生产、落实订单、衔接产销等方面的作用。坚持企业领办、农民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引领农民参与现代流通的新型经营组织。

㈣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

针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有关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在近段时间,我们将组织部分信息化建设示范合作社,到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较好的兄弟县、市进行考察学习,在全县选择5-7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规范化管理典型,抓好示范合作社的规范管理的试点示范工作,以促进和带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其是信息化建设工程示范合作社,在组织建设、财务管理和规范制度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真正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曾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推进现在农业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1]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的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法律地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辅助支持政策,使得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10年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35多万家。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人民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了解不深,导致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1、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历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相比其他产业有一定的差距,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之初,地方政府不管在政策还是资金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都不够,这就导致一些地方有条件发展合作社,却因资金缺乏或者政府政策不支持而滞后。

2、经营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为数不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注重建立却轻视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不规范。很多合作社有规章制度,有办公场所,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形同虚设;还存在一部分只是为了实现政府的组建指标而仓促建立的。很多地方政府不同部门针对同一个方面的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制度混乱,使得农民不知该听从哪个。

3、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存在着人才的"三少",即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少之又少;政府相关指导部门中懂法律、懂政策、会监管的指导人员少;理论深厚、善于把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特殊国情融会贯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人员少。

4、合作内容层面低。与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向着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纵向一体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向比较,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还很低,仍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生产流通领域。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主要起中介和联结作用,其本身并没有设计农产品的加工、延长农业产业的链条和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增加。[2]

5、金融机构服务滞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合作社资金主要来自合作社成员的资金。目前农村的金融现状如下:一是支持农村经济方面的金融力度不够。农业银行主要负责粮棉的收购贷款,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方面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徽;二是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大部分农民贷款金额较小,这就导致银行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的还贷能力存在一定的质疑。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新时期的发展思路

虽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专业社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发展合作社是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要求。因此,为了新时期合作社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并结合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宣传。加强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农民充分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合作社实施的意义以及将会带来的好处,以此来增强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同感和入社的积极性。

2、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出台,但这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是原则性的,与现有的法律也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法律法规,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因地制宜地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出了国家层面的立法,还要建立健全与合作社有关的组织章程、管理制度、风险调节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发展和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3]

3、加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支持。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自我积累能力较弱,给予合作社资金支持就是直接扶持农民、农业、农村。国家非常重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从2003年开始,中央就拨出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2003-2007年累计投入5.15亿元,2008年达到了3.3亿元。大多数的省(区、市)都在预算中安排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8年,各省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达到了13亿元。接下来,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持续化、制度化,并对资金的数额加以明确规定,制定完善的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应该用的地方。

4、加强人才培养和吸纳专业人才。各地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合作社有关的理论和相关政策,以便减少他们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农民更好的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鼓励大中院校学生和农业技术人员到合作社中任职,提高合作社的文化素质水平。

5、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合作社各主管部门的职责,使他们各司其职,确保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准确及时的提供政策指导和咨询、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等;积极举办和参与农产品展销会、会等活动,特别是参加农博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6、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各地政府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开办讲座、办学习班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使农民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三有"--有文化、有技术、有素质的新农民。

注释:

[1]资芯,龙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载《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