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两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4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做的是我们小组做过的题目,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虽然加数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数是相同的,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的内涵。又如,“生活中的比”,导入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将“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与“篮球比赛中的比”提出来,并问“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输赢,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加强数学应用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渗透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镇的中点向相反的方向行驶。3小时后客车到达甲镇,而货车离乙镇还有30千米。已知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求甲、乙两镇相距多少千米?分析:由题意知,客车3小时行完全程一半,货车3小时行完全程的一半少30千米。如设甲乙两镇相距z千米,依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可得方程,多数学生都选用了这种方法。教学时不能停留在此,继续引导学生变换一种方式思考:将已知条件“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改变一种叙述方式“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3:4”,因行车时间相同,所以货车与客车所行路程比是3:4,即货车行3份,客车行了4份,货车比客车少行1份少行30千米,因此易知客车行了4份行了120千米,货车行了90千米,甲乙两镇相距240千米。这样,通过转化,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应用题也可采用整数解法,即可采用比例应用题的方法进行解答,从而巩固与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转化的方法能变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呆板性。实际上,在数学解题中经常用到的还有诸如数形结合、化归、符号化等思想方法,恰当运用这些思想方法不仅能提高解题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创造精神。
二、应用数学,渗透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将教学重心从教师教学生转移到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方法过程上,要求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适当方法解释问题,从而获取知识、领悟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并提升通过数学探究获取知识、研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圆的周长”探究中,教师提问通常都有共同之处:先让学生猜猜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然后根据猜想设计方案测量需要的数量并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数学结论。这个过程看似注重学生有证据地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等探究能力培养,实质上并没有给学生质疑思考探究中可能产生的诸般问题的机会:为什么要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实验数据存在的误差是什么?”等等。不难发现学生所谓的“合作探究”只不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几个人一起操作”的大问题,是在简单重复数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而已。显然,这样的教学不能提升学生独立建构知识思想方法体系的能力,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不断反思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精确地测量所需的数量?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测量等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现有结论进行反思和质疑:误差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怎样减少误差?等等,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体系;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不仅仅是指数学知识与技能,也不仅是简单的解题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依赖于数学技能和相关知识,并且高于知识和技能,凌驾于数学方法和思想之上.想要真正理解和认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建立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就需要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进行准确的掌握.数学核心素养具有持续性、阶段性、情境性、抽象性、习得性以及综合性等特征.现代教育要求小学数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自身存在的个性化获得良好的发展,促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有不同的数学发展.
一、数学文化熏陶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讲,数学文化存在属于数学本身的变化特点以及本质特征,从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数学文化熏陶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促进,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数学文化具有加强的美学价值、智力价值、理性价值以及知识价值等,能够通过数学图形、公式以及符号等帮助学生深入欣赏数学当中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思想去分析生活当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数学问题[1].数学文化当中包含数学思想、显性知识,还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态度以及情感等一些隐性的东西,当数学精神、方法、思想以及知识等共同作用时,学生能够在数学思想当中感受到数学精神的发扬,有效地丰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内涵,有效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逐渐形成.
二、数学理性思维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与数学学科不可分割,从素养不同的发展角度来讲,不同学科应该使用不同的核心素养进行研究,有效地实现将核心素养融入每一门学科当中,这对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小学数学这单一的学科来讲,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理性思维紧密相连.实际上就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经历、体验和观察等过程逐渐形成一种能够理性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2].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位置与方向”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教学游戏加上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进行教学,将学校中的球架、旗台、教室、大门等主要建筑画在同一幅图中,并且标注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很多小学生对方向感和位置感的掌握程度非常弱,教师可以应用这种数形结合思想,使各个建筑物的位置更加形象化,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充分认识和了解位置与方向,提升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数学课程改革
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更侧重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强调充分利用教学提升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w性以及差异性.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坚持以生为本是当前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将数学核心素养也包含于课堂教学当中,并且获得了良好的落实[3].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的加法与减法”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些问题,如,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是什么?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是什么?详细地认识了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构建分数单位的概念,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对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性质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自主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记忆,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数学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安宁.浅谈数学思想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以鸡兔同笼问题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6):97-100,111.
篇3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情境+问题”的呈现方式,孩子通过联系实际的问题串,理解情境、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在教学东西南北这一课时,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要带学生去操场,在操场上,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开心,非常兴奋,当老师指着太阳,告诉他们,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所以现在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比起刻板的告诉他们,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他们一定会更加印象深刻,也一定会觉得数学课真有趣!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进而使学生?@得对数学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
例如,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会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平行四边形、圆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了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反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三、培养学生数学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孩子数学习惯的培养。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知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一生之影响的重大。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效益,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的竖式计算教学就是培养数学习惯的一个良好的契机。竖式的书写格式要求,数位要对齐,不要忘记进位点,画横线要用直尺等。另外,在计算后要进行验算。在培养数学习惯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
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在培养孩子数学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谨记,要培养的学生的探索能力,质疑能力,千万不要让学生变成一个“有样学样”的小书呆子。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可以这样设计情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出示一幢高楼模型,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学生看到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家的左邻右舍是什么样的,然后把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然后拆开平铺再观察,在老师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并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的动手、直观演示,模型可能是一致的,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维上却是千变万化的,得到的结论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了。这是提供学生发展思维的极好机会,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经验所得。
五、培养学生乐于总结的好习惯
学过一段知识后,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总结习惯。特别是对解题出错的地方进行反思总结。这一部分,可以借助整理与复习,也可以自己组织学生总结。这一段时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哪些知识点上你出现的错误最多,和同桌讨论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等。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总结和自我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样做也培养了学生自省的好品质。
六、教师自身的榜样力量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老师性。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展示的是有条理的,那么学生将会是有条理的,教师给学生展示的是对数学和生活的热爱,那么学生感受到的、学到的,也将会是对数学和生活的热爱。
比如,淘气的作息时间这一节课,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作息表展示到白板上,一定会吸引孩子的目光,让孩子更亲近于生活,更亲近于他们的老师,也更亲近于数学。
七、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好信息技术的应用
篇4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学习兴趣
一、前言
素养是高于能力之上的一种修为,是人类内涵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需要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素养有时无法用分数来衡量,有时却又能随时展露.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小学阶段对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基于个人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在多年工作中的践,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二、引发数学兴趣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的特点,而且逻辑性强、计算量大,相对于语文的朗朗上口、常学常用,很多学生不想学、不会学数学,就更不用说培养数学核心素质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数学学科产生了兴趣后学生才会愿意学、喜欢学,肯下功夫去钻研.也就是说产生了兴趣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所以引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
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呢?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4个途径.
(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
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关于数学的起源以及有趣的数学故事;拼一拼有趣的图形;进行一些有趣的计算.例如,阿拉伯数字的诞生和使用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结合数的认识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数字诞生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数字符号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数学学科有它独特的美,在教学过程中可经常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例如,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完美的黄金分割比例、等式的平衡美、图形平移旋转的组合美,还有数学公式的简洁美等等.
(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一些比较容易掌握的学习任务,从中获取成就感;课后可以通过回家考考爸爸妈妈、帮帮你的好朋友、教教你的同桌等活动中获得成就感;还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年、月、日”时,将日月变化与天体运动联系起来,使学生有一种发现宇宙奥秘的成就感.
(四)可以用教师的教法教态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表现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经常营造幽默有趣的课堂氛围,对学生表现出包容的态度,给予肯定的眼神、激励性的语言,甚至一些心理暗示.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越来越喜欢数学.
以上这些途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是一门非常美的学科,数学实际上非常简单,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引导质疑在辨析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善于思考、敢于提问是学生必备的能力.有疑才有思,有质疑的课堂才是有思想的课堂、有碰撞的课堂、有生长的课堂,教师要多方面引导学生质疑,并对所有质疑抱以欣赏和尊重的态度,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常见的引导方法有:设置情境引发学生质疑,概念对碰引发质疑,制造矛盾引发质疑,捕捉错误引发质疑.
话越说越明,道理越辩越清.质疑的目的也是为了学得更多的知识,弄明白更多的道理.当学生有质疑的时候,会想办法去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类比法、演绎法、枚举法、假设法等等,而这些方法都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放手课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锻炼数学核心素养
一个被扶着走路的人,永远不会学会行走;一个在课堂上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也不可能养成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一是放手让学生在情境中找到数学信息,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小结.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有收获,才能锻炼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五、指导归纳学习方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了,但仅仅只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今天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例如,在一年级学习“认识图形”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想一想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些图形的呢?”最后归纳出,可以通过摸一摸、印一印、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等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到了二年级学习“认识角”的时候,一年级形成的能力和素养就体现出来了.当教师有了方法引导的意识,像这样的例子经常会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情境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社会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当前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议题。近些年来,各小学为能够加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得学生能够平衡发展,由此提出在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教师可以通过尽情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吸引学生对美术的关注,让学生能够全面的成长与发展。从小学美术的实际课堂来看,现阶段的美术课堂已经不再沿用此前的方式,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了过往,现阶段对“教”与“学”进行融合,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情境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以期为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探索尽微薄之力。
一、开展情境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下,教师更为注重的是学生自身的天赋,传统的美术教学,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之前,已经设立了较高的门槛,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核心素养教育则可以让学生融入美术学习过程当中,以此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图像的识别能力,提升学生美术作品的表现力,提高学生对于美术文化的理解能力,由此对美术进行开拓和创新,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展现自我观念与思想。通过美术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在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开展情境教学,则具有以下意义。第一,创设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开设小学美术学科,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具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而在探究的过程当中,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刻的思考,以此领悟作品当中的真正含义,并能够表达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感悟和体会。欣赏本身就是抽象性的词汇,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欣赏能力进行积极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对于引导学生提升其欣赏能力不得要领。而情境教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教师可以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能够置身良好的学习氛围当中,由此激发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欣赏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创作美术作品的积极性。借由情境创设,加强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观察能力。第二,创设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学习能力在学习时是极为重要的,而学习力本身是可以被培养的。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本身就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但现阶段,在美术课堂中开展小学合作学习本身面临诸多挑战,因学习时间有限,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在开展美术学习活动时,经常面临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情况,除此之外,学生人数不同也阻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推进。教师无法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发现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难题,而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导致即便教师了解学生所遇到的难题,也无法进行及时的解决。而创设情境教学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技术可以成为教师展现美术作品的工具,并通过多媒体来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美术作品当中的意境,领略美术所带来的感官享受。情境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当中存在的困惑,并且也预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探讨和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第三,创设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教学的创设极为重要,合理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而开放的情境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当中。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由此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集体意识,再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结合美术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小学美术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每一学期可以设计三节完全自由的课程,将时间留给学生,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思考,以此加强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第四,创设情境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学生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就需要具备相应的人格和情操。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以此能让其感受到美术具备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传授绘画技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习惯。而在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学生可以和他人进行合作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对美术教学任务进行落实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感受,培养学生从美术作品当中获得情感的能力,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开展情境教学的措施
首先,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首先,教师就需要强化自身的核心素养。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时,才能够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各类教学场景当中。尤其是创设情境教学,更加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如此才能让学生能够深入其中。因此,小学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开展情境教学的首要前提。小学美术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的教学内容,更新教育理念,通过反思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用新课改的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教学,确保小学生所获得的美术知识是最为先进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形式。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取更多的美术教学资源,在线上学习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教师还可以借由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更为直观地展现美术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深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小学阶段的学生相对活泼好动,这也对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专业的美术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组织能力,让小学生能够被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所吸引。其次,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情境教学的技巧。掌握了情境教学技巧,教师就可以更好地开展情境教学,进行因材施教,加深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要想顺利开展情境教学,首先就需要教师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师还需要对于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年龄情况、心理特征等多项因素给予了解。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不断沟通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现阶段对于美术学习的感受,以此制订科学合理的教案。除此之外,小学美术教师还需要对于情境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解,了解其实质,教师要清楚情境教学的技巧是辅助工具,而教学本身才是目的。教师需要考虑到小学生对于多彩事物的喜爱程度,在开展美术教学时,可以选择色彩较多的美术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获得感官上的享受。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美术作品和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结合。比如,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可以播放适合教学场景的音乐,或者可以在美术作品完成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进行诗歌创作,让其能够对于这一段经历加深印象。小学美术教师还可以通过和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将其他学科教学的优势应用到美术教学当中,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最后,教师需要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度。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已经全面融入进课堂当中,教师需要具备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这对于教师能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至关重要,也是开展情境教学的重要方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美术作品提升其表现力,将色彩图案扩大化,通过互联网资源,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此提升学生对于作品的兴趣。小学生本身就极易被色彩丰富的内容所吸引,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多加入多媒体技术的元素,以此满足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比如,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在展现美术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借由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来感知美术作品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姚燕丹.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探讨[J].教师,2020(6):101—102.
[2]王笑雪.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情境教学对策[J].读天下(综合),2020(4):1.
[3]李芸.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课堂情境教学策略探究[C]//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20.
篇6
关键词: 高校 数学教师 素养 能力
1.高校数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对于高校数学教师而言,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专与多能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较好的解决,制约着教师向复合型、全面型素质方向的发展。大体来讲,高校数学教师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养。
1.1政治素养
高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功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社会意识和献身教育的职业理想:教书育人;具有热情、坚定、同情、关心、耐心、自制等良好的师德素养。师德是执教者的魂,是耕耘者的根,只有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塑造学生,才能不计个人得失,执着地追求事业的成功。
1.2数学文化素养
高校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主要是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程度和知识结构,包括哲学的理论修养、扎实精深的数学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等。特别强调,高校数学教师要有丰富的数学史知识,使数学内容包含更丰富的内涵。因为“一个把数学仅仅看成是工具的老师,他只会给出大量的公示和呆板的例题;一个把数学仅仅看成是逻辑体系的教师,他只会依循一种有条不紊却异常枯燥无味的定义―公理―定理的方式去讲授;一个把数学仅仅看作是智力游戏的老师,他会偏爱刁钻的难题而忽略基本工夫;一个认为数学除了包含以上各方面之外还有更丰富内涵的教师,他的教学才会别具一格”。
1.3身心素养
高校教师应具备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应付各种压力和突发。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数学教师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挑战,保持健康的心理。教师要以宽广的胸襟化解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战胜工作中的困难,能以“酸葡萄”的哲理淡泊名利,能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善待生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做到不将个人的烦恼、不良情绪带进教室,迁怒于学生;要善于以健康的心态去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学会适应竞争的环境。教师具有很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愉快地、高效率地投入教学实践中,跟上时代的步伐。
1.4创新素养
没有创新意识的高校是没有希望的高校,高校的创新主要依赖于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高等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创新意识的确立。如果教师的创新素养缺乏或缺失,那么所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必将无法落到实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对高校教师获取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高校教师的创新素养提出了非同以往的要求。创新素养的确立,旨在强调创新素养应当成为日常工作中的一种自觉与自律,并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表现为一种创造精神和创造。知识的不断更新、创新是新世纪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以此类推,肩负培养人才重任的教师,若其不具备创新素养,显然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因此,创新素养应当成为衡量高校教师素质优劣的重要条件之一。
2.高校数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光荣使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数学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数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2.1知识(学术)更新能力
高校数学教师如何应对已从网上获得大量学术新知和创新思维的学生,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新问题,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具备不断补充知识和学术养料、拓展视野、更新理念的强大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容量,在知识方面时刻保持“居高临下”的优势。
2.2数学教学能力
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的基本工作,也是本职工作。高校数学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数学教学能力,要善于吸收国内外高等数学教学的最新思想,敢于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高校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紧张的良好氛围,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才能和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3科研能力
为适应高等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使高等数学的知识更好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为科技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数学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研究,由过去的教书先生向教育家转变,就要善于在数学教育教学中自愿、主动地提出科研任务和要求,具有选题、搜集信息、设计方案、组织实施、总结写作等科研能力。教师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究、改进数学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提炼、总结成功的经验,以科研工作带动教学工作。
2.4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组织实施教学的能力、指导学生教育实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高校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标志。
2.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教师具有对现代教育技术熟练的操作能力(能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课件),就能正确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和化解问题。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技能,既要是专家,又要是杂家;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必须博学多才,能开设多门选修课;关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指导学生在包罗万象的信息面前学会选择信息。数学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技巧灵活而巧妙,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有效增加高等数学教学的信息量,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篇7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意义
概括而言,核心素养是指个人的素养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所需要的“关键素养”,最终落实到个人的和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必备品质。具体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10 个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这些素养的培养,能够为学生未来学习奠定足够的基础,并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关注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能够给学生打来极大的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意识。当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实现教学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渗透在教学设计中
核心素养往往是看不到摸不着,没有具体落脚点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需要与学生教学的“三维目标”相结合,逐渐渗透在教学中。这是一种实现一般到具体、普遍到特殊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就能够为学生的成长设计出足够的空间设计等。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将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渗透在教学中。首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寻找到数学核心素养与教材内容的契合点,将核心素养设计在具体的教学中。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策略分析,帮助学生判断所学知识的实现方法。在很多时候,教师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关注,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核心素养培养计划,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渗透入核心素养[1]。
(二)紧扣核心素养组织教学工作
篇8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项目式学习的应用能改善数学教学现状,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活动转变为具体的教学项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探索,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在教学改革背景下,相关教育人员要重点针对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规划,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具有动态特征的学习方法,依托项目式学习的应用,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对现实世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而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能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并强化相应技能。项目式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学生的需求选择关键素材,构建契合学生学习需要的环境,并在此环境中让学生组建团队,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完成对学科知识的学习[1]。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应用,能促进教学中不同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也能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提供良好支持[2]。具体而言,因为项目式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自主建构式学习为方式的,所以将其引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有利于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让学生进行团队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从整体上来讲,将项目式学习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实现知识的意义化建构,而且能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探索项目式学习的合理化应用,能逐步发挥教学改革的优势,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成效,保障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合理化的训练。具体而言,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按照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探索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应用,能通过教学项目的设计和规划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能在特定的项目环境中通过自主实践和合作探究完成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应用,教师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结合自身学习自主性的原则要求组建项目学习团队,合作完成对相关学习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并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究快速确定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而按照项目式学习程序完成学习任务,对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综合素质进行锻炼和培养,如此可夯实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3]。
(二)有助于拓展学生能力训练范围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层面,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多元能力的训练,这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作出积极的指引。因此,结合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改革的具体需求,教师可引入项目式学习开展教学活动。具体来说,教师采用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核心的理念,对项目式学习进行设计和规划,能更好地践行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并在项目开发和实践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如此既能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也能在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参与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转换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逐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有助于强化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在项目式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借助项目式学习的应用,有效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突破传统知识与数学学习经验的束缚,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融入项目探索团队,真正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整合应用,从而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有效保障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等得到培养及提高,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提供支持,并借助项目式学习进一步加快数学教学改革发展总体进程[4]。
三、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一)持续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为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学习能力,该能力不仅对学生的学科学习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学生的生活中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选取的项目既可以通过一两个课时完成,也可以直接贯穿整个学期,而学生既可在课堂时间研究项目,也可在课余时间围绕项目开展一系列活动。另外,教师在衡量学生项目完成程度时不能只参照时间,而是要关注任务完成情况、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及最终的项目成果。因此项目式教学要注重持续性,持续地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真实性原则
项目式学习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真实性原则,这里所说的真实并非只是强调实际发生,而是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的生活与项目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知识之间存在联系。教师在设计数学项目时,必须要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抽取合适的要素设计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获取数学知识,同时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体系,然后再将思维体系与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实性原则要求学生形成的思维方式与所学的知识是真实的。
(三)合作性原则
合作是学生应当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小学数学教师可通过项目式学习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因为学生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任务,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共赢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进而形成合作意识,这样其在面对难度较高、仅凭个人力量无法完成的挑战时,就能够探求与其他人的合作,相互配合,更高效、高质量地完成项目。
(四)挑战性原则
如果小学数学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项目过于简单,学生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协作与操作就能够完成,那么很难将项目式学习的优势与教育意义体现出来,学生也难以实现从低阶思维至高阶思维的有效转变。因此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应确保项目难度略高于小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使其能在问题情境中通过使用旧的知识与经验获得新的知识,从而完成构建知识体系与迁移知识的任务。
(五)指导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中需要转变原本的主导者角色,但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等同于使课堂完全由学生把控,教师要按照指导性原则,在学生合作与小组讨论时开展巡视活动,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教师的指导必须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直接将问题的解决办法告知学生,而应当更多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始终处于项目学习活动的主置,让学生感受到项目式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与知识探索带来的乐趣。
四、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按照新课程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探索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应用,对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加以培养,能显著提高教学成效,促进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探索提供良好的支持。下面笔者就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构建并结合“扇形统计图”教学对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一)情境导入,明确项目任务
在应用项目式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对项目环节进行确定,即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开展认知分析工作,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进行整合研究,然后从数学联系生活的角度设计教学项目具体任务,为学生数学建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有效借助项目式学习的应用夯实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基础[5]。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明确项目教学的任务,调动学生参与项目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促进项目式学习的合理化实施[6]。例如,在“扇形统计图”教学活动中,教学难点是根据扇形统计图主要信息,对相关数据进行合理化的计算和判断,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应用扇形统计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将“扇形统计图”数据分析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为项目研究的主要环节,对项目学习框架进行设计,并且可以借助情境创设导入教学的方法,将探究项目设定为:“我们日常食用的食品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并且在产品的营养成分表中都对营养成分进行了标注,那么让我们通过应用扇形统计图探索一下不同食物营养成分的分布吧!”在确定项目任务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参与项目探究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做出积极引导。
(二)收集资料,设计项目探究方案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项目方案的支撑,因此在项目探究任务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必要的项目探究资料,并结合资料准备工作对项目探究方案进行设计,为项目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实施做好准备。例如,结合“扇形统计图”教学中项目任务的布置情况,教师在开展项目式学习引导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结合项目任务对具体的资料进行搜集,同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常见的食物营养成分介绍的图片,并采用统计表归纳整理的方法对主要营养成分进行确定。学生搜集食品营养成分表后对营养成分占比进行计算,然后设计统计表,如表1所示,这样能为参与设计扇形统计图方面的项目任务做好资料准备,并方便其结合丰富的资料设计项目探究方案,以保障数学项目探究学习效果。
(三)小组合作,践行项目学习任务
在确定“扇形统计图”教学项目方案后,按照教师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不同的食品营养成分表,对扇形统计图的设计和分析进行探究。在项目探究活动中,学生要结合前期准备的关于食品营养成分占比统计表,分工设计食品营养成分的扇形统计图,并对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介绍。如学生可以模仿教材中对牛奶产品的营养成分统计图进行设计和分析,在教材展示的信息中,牛奶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水分、蛋白质、脂肪、乳糖和其他成分,其中水分占比为87.0%,蛋白质占比为3.3%,脂肪占比为4.0%,乳糖占比为5.0%,其他成分占比为0.7%。学生可结合扇形统计图的应用,对其他食品营养成分占比扇形统计图进行设计、分析和探究,先结合扇形统计图展示的具体数据信息,从百分数的意义角度理解不同营养成分的占比,并从每天食用多少食品的角度,判断每个人每天能够吸收的食品营养成分为多少。依此类推,在项目中学生对其他食品的营养成分扇形统计图进行设计和分析,直观感受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解析扇形统计图中的具体数据,对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进行探究,从生活实际问题的处理角度加深对扇形统计图方面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7]。
(四)总结评价,深化项目学习认识
在基本上完成项目式学习主题活动的训练和规划后,为了对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还要设计总结和评价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的项目学习成果进行总结,然后在小组内对活动成果进行评价,形成对“扇形统计图”数学知识的系统认识[8]。在汇报展示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参与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情况,将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数据分析、数学抽象、建模分析的方式转变为具体的数学问题,从“扇形统计图”的主要数据特点、“扇形统计图”数据解读方式及“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角度总结本次项目式学习的主要成果,让学生能从生活元素入手提炼数学信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针对性的锻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9]。
五、结语
篇9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教学 整合
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着相应的改变,教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因此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现代信息技术恰能起到这样的桥梁作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1.以小学生为认识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认识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认识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
2.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是小学数学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3.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既是教师教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对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对教材进行主动学习和掌握。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从而适当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例如:在教授“圆的知识”这一知识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看计算机演示的动画:小猴、小兔、小猫、小狗四个动物骑自行车比赛(小猴的自行车车轮是圆的;小兔的是正方形;小猫的也是圆的,但它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小狗的是三角形)。在演示这个动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猜测“谁会最先达到终点”“为什么”等。这样引入新课,为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媒体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有效地传递信息,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它通过模拟操作突破重难点,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特别是教学“平均分”含义时,我把正方体、桃子和盘子用director软件制成可拖动的图片。上课时,先让学生分一分,即拖动正方体、桃子摆一摆。这时,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工具和认知工具。
3.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多媒体以其声像、直观、灵活等优势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提高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思想;探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但是从小学数学教学实况来看,许多教师虽然在提倡模型思想,但是最终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通过何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是相关人士关注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势下,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具有实用价值。
一、解读学生模型思想的内涵
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可知,极易忽略数学知识的模型思想,致使教学过程中所采用方法非常枯燥乏味,极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彻底破除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束缚,结合模型思想提升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从而满足数学教育的目标,加强学生模型思想的实际需求,从而帮助学生快乐地完成数学学习。比如,在“数量关系式”教学过程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特征及知识背后隐含的模型思想,深入分析设计和“数量关系式”相关的模型,学生从中感悟“数量关系式”的模型思想。同时在课堂讲述过程中,把习题中涉及的各种模型做对比,就能够有效解决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缺失”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满足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求。
总之,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特征,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入手,针对小学课堂特征制订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小学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不但能提升教学效率,还能够从中寻找模型思想及教学中的共同点,为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二、培养数学思想模型的策略
合理的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必须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况制订合理的培养模式。
1.创设合理情境
事实上,人类从生活实践中归纳提炼出生活经验,从而形成数学思想,这种思想是对活动的一种总结和归纳。并且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回归到生活之中,以数学知识与数学成果作为支点,改善生活,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实践生活中各种丰富事例选为教学案例,结合知识点,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其一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其二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渗入数学模型,通过生动、丰富的教学环境培养自身的素养水平及综合能力。
2.加强教学目标性
要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明确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建模意识时一定不能够忽略实况。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仅仅是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成绩,在培养学生建模意识过程中就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小学数学教学最终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学来加强学生建模素养,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中寻找解决生活问题中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明确所教授课程的教学目标。
3.让学生体验建模的应用
在人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建模,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建模思想过程中要尽可能和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这种模式就能够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就能够让他们将建模思想应用到生活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些数学题要求学生求解图形的长、宽、高,或者是图形的体积或面积,教师可以将这种题目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比如,让小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的电视机、微波炉等用品的长、宽、高,同时求解体积和表面积,通过多次实际操作寻找生活中数学相关的内在规律,通过这些方式把数学融入生活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更符合小学生心理,提升数学学习的教育价值。
4.构建科学的评价体制
从现实小学教学来看,许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许多学校考核小学生的主要方式依然是试卷考核,衡量小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这种模式根本没有重视学生的建模能力考核,尤其是小学生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缺乏建模思想的真情意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正确引导,调动学生学习建模思想的积极性,不能随便给予肯定或者否定,通过不断引导给予适当鼓励与支持,同时要及时改造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信心和兴趣。
在小学教学中,建模思想越来越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建模思想及方法,要汇总分析小学数学知识,挖掘建模重点。同时要将知识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加强学生的理解,通过数学建模解决数学相关问题及生活相关问题,体现出应用数形知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的策略与意义[J].新课程研究,2011.
[2]章建跃.高中数学教材核心概念、技能及重要思想方法[J].中学数学月刊,2011.
- 上一篇:农村土地征用法
- 下一篇:员工绩效考核评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