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状 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14-02

一、贵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5l家,茶青交易市场3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6个,茶叶协会3个,茶艺培训基地1个,茶楼、茶庄42家,已集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的良性发展。打破了城乡经济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土地资源整合利用,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拓宽了农民的就业门路,在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分流和发展,解决了农村经济停步不前的问题。但是,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由于各类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不合理,导致组织规模缩小,自身发展和带动作用有限。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由于在生产发展中遭遇恶劣环境条件严重亏损至无力为继而解体。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的联结组合形式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的联结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

1.租赁土地,集中管理

这种方式一般由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分散的农民承包的土地中通过每家每户把土地租赁过来集中进行生产经营,然后雇佣农民统一安排生产,雇佣的农民有土地租赁后的农民,或是当地附近的农民,利于组织批量运输销售,从而获取利润,被雇佣的农民则从出租的土地中获取租金和劳动力付出的人工工资,获得这两方面的利益。

2.分片租赁土地,分段承包给经营者

承包者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进行统一耕作、统一种植品种、统一采收保准、统一供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统一销售,并从收购价和销售价的差价中获取利益,农民(承包者)则从出租的土地和承包的土地产出的农产品交售中获取利益。

3.独立经营,协议销售

农民按协议要求自主组织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协议价格、协议标准收购农产品,各自独立经营和独立组织生产,双方的联系仅限于协议议定的要求和收购环节。这种方式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降低了投资风险和资金投入力度,而农民降低了交易成本及价格波动的风险,双方各从协议中获取各自的利益。

4.投资入股,风险共担

这种方式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投资入股的方式吸纳社员,农民可以将土地入股或是资金入股,与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引进股金或土地来增强实力、扩大种植规模,并从规模化生产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中增加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获取更好的利润,农民则从劳动报酬和利润分红中受益。

5.订单销售,自主生产

这种方式是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销售方式,农民通过与专业合作社相互链接,由专业合作社寻求对外销售的渠道,并根据对方收购要求下订单,指导农民按订单要求组织生产,并在技术上给予支持,使农民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同时确保农产品按质按量提供给专业合作社,完成对外销售的任务,双方从订单中获取利益,并从订单生产中沟通了双方的关系,增强了信任,减少了供需中的矛盾和生产过程中的摩擦,达到利益共享,融洽共勉。

6.示范带动,自主收购

农民经过劳动实践掌握了种植技术,然后与专业合作社合作,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与专业合作社相同的作物品种,专业合作社按双方根据当时市场价格议定收购,然后进行包装、加工、分类等来获取更好的销售利润。这种方式是根据农户掌握土地的多少和自己能力的大小来自主生产,减少了农户运输成本和节约劳动力方面共享收益红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租赁土地,集中管理的方式是封闭式的,只固定在一定面积范围内组织生产,种植的品种、需要的工人、年用工量、资金投入受一定的限制,只能维持现状,规模化发展变化不大。

2.分片租赁土地,分段承包给经营者的方式能形成一定的规模,但须由当地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协商租用土地,再转租给经营者,为达到连片种植形成规模。经营者承包土地后,为了经济利益雇佣青壮劳动力,难以保证所有的失地农民雇佣为合作社社员,且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资金周转困难或亏损,被雇佣的农民拿不到工资,就会与合作社发生冲突,造成合作社不能按计划生产,从而导致双方利益遭受损失。

3.独立经营,协议销售的方式是合作社占主动,农民占被动的合作方式。在协议销售中,由于农民不履行协议而把产品销售给出价高的其他销售商,合作社利益受损。在这种松散的联结方式中,产品的价格、质量和数量均不能得到保证,合作的双方信任度较差,难以长期合作,订单销售就属于这种方式,规模发展也不大,是不足取的。

4.投资入股,风险共担的方式由于风险大,信用程度不高,农民以资金、土地投资入股后易受合作社所左右。当合作社以产品市场不对路、价格低亏损等因素提供收益虚假信息欺骗农户时,信任缺失,农民就易受损失;如果合作社经营管理不当,造成亏损倒闭或以欺诈方式变盈为亏时,农民失去土地资源而致失去生活来源,承担的风险大。

5.订单销售,自主生产是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销售方式,这种方式易受收购商支配。因为合作社除了自己生产收购商需求的农产品外,还发动农户种植,通过技术、物资支持农民种植统一品种,并向农户下订单,但是如果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从数量和质量上达不到收购商的标准,收购商低价或不予收购,合作社和农民由于农产品不达标销售不出去,双方均受损失。

6.示范带动,自主收购的方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专业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土地进行示范种植,在雇佣当地农民劳动的过程中传播种植技术,农民经过劳动实践掌握了种植技术,自己寻求发展,然后与专业合作社合作,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与专业合作社相同的作物品种,专业合作社按双方根据当时市场价格议定收购,两者是独立的,同时又是合作的,在利益上相互联结共同发展。

四、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政府总体规划与产业定位

县级行政部门根据本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和分布情况,明确产业发展类型,制定合理的农业产业化方针、政策、优惠扶持措施和长远规划,引导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优势在建立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时综合考量本地区的地理、地质、工农业基础、财政发展情况、交通和区位优势等,有意识地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明确产业发展目标,落实产业发展任务,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者和领航组织。

2.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和优惠政策措施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力量薄弱,技术含量低,创业基础性差,没有政府扶持、财政金融支持是无法做大、做强的。在政策上,对新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优惠政策的基础,在金融服务上,建立农村土地、林地、草地等经营权、房屋产权、牲畜评估抵押等贷款扶持政策,明确贷款额度,还款期限,政府贴息措施,风险评估和自然灾害保险补偿服务等,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不能还款的,政府按国家有关土地、林地、草地等征收政策和拍卖房屋、牲畜等方式予以征收和拍卖,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的合理贷款,确保农业生产所需投资资金正常运转,促进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和农户利益相联系的健康运行机制。

3.合理配置和发展具备有组织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近年来,根据我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商品蔬菜、茶叶、大鲵养殖、中药材、精品水果、烤烟、刺梨、核桃等,围绕这些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不断完善的政策引导下,在财政、金融优惠扶持和支持下,在贵定县农村工作局的技术支持和项目整合带动下,创新了扎根基层办示范点服务态度,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提升服务效率为重点,以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主攻目标,找准与农民利益相联接的发展方式,在三农服务中找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发展方向,协调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执着助农、无私奉献的作风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为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1.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经调查,至2014年底,陈仓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03 个,注册资本总额2.7亿元,入社成员6909户,带动非成员农户26732户。20个合作社取得注册商标,15个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农产品73个。全区已累计开设农产品直销店51家,农产品直销超市13家。

1.1政府支持有力

去年,陈仓区以“规范提升”为主题,以财务规范为重点,按照“五有”标准,采取农经站干部包抓责任制,专人包抓指导。同年,全区新创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4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9个,推荐宝鸡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宝鸡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创建区级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53个。

1.2发起创办形式多样化

从合作社发起创办形式看,种植业成立的91个,占30% ;畜牧业140家,占46 %;服务业22家,占7 %;林业 42 家,占14 %;其他8 家,占3 %。全区所有镇、街道办事处和5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

1.3合作社亮点突出

经过几年发展,陈仓区逐渐涌现出了一批特色比较鲜明、带动能力比较强、产业规模比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鑫茂养猪专业合作社大胆创新,把成员出售育肥猪后的闲散资金有偿集中起来,提供给资金周转困难的成员使用;吉达畜牧专业合作社本着“风险合作社担,利益养殖户得”的经营理念,带动陈仓、凤翔等地的1680多个农户发展肉鸡养殖产业,受到养殖户欢迎。

2.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虽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调查中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自身发展问题

合作规模小、服务能力弱:陈仓区共有8.8356 万农户,51.9532万亩耕地。按现有入社成员数计算,入社成员占全区总农户的比例8.3%,每个合作社平均登记的成员人数不足30人。在已建成的合作社中,个别属“三无”合作社,这些合作社的日常办公费用,如差旅费、印刷费等费用,都要由合作社的主要发起人或理事长临时垫支。

普遍存在重组建、轻管理现象:一些合作社把其成员的个人家庭财产与合作社的财产混为一谈,产权不清。有的虽建有章程,但可操作性差。

入社成员素质偏低,合作意识淡漠:目前,陈仓区绝大部分合作社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都是由本社成员担任的,其文化基础知识、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都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合作社发展要求。

2.2外部环境问题

合作社人才欠缺: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从牵头人到社员,他们虽然在在种养、加工、流通、企业经营等方面有一技之长,能够依靠科技致富,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但驾驭和运作新型现代组织还缺乏经营、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得到法律的确认,也在法律上确认了其承贷主体的地位,但对合作社这一新型经济组织,银行没有及时跟进,缺乏有力的政策性支撑,对合作社的土地、房产、机械,以及部分成员资产难以评估作价作为贷款抵押物,致使合作社普遍存在货款难、融资难,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土地流转困难:一是农户情况、土地差别很大,农户意见有时很难统一;二是有些农民对土地政策知之甚少;三是土地价格连年上涨,一些农户担心长时间流转减少自己受益,流转时间较短,不利于合作社的长期投入。

3.促进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业务培训

要把人员培训作为重点工作,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合作社法》中有关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规定,以及其他对会计核算产生影响的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如税法等。县(区)镇农业部门要争取在3-5年内把辖区内的合作社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轮训一遍。

3.2加大扶持力度

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二要加强信贷方面的支持。金融部门应放宽信贷条件,对制度健全、经营业绩良好的合作社给予一定的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帮助合作社解决资金不足的困境。三要实行奖励、补助政策。四是研究解决合作社进一步发展所需土地资源问题,解决流转中出现的租期过短、租金过高、“自愿”不够等各种问题。

3.3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要完善合作社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二是要强化民主管理,三是要加强财务管理,四是要健全收益分配制度。五是要实行社务公开。

3.4加强人才引进

对大学生创业享有的金融信贷、公务员招考录用、农业保险等优惠政策予以明确,吸引有专业知识的高学历人才投身农民专业合作社。

参考文献:

[1]周启清.农村土地流转中金融支持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10(02)

[2]周思凡.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导报,2008(10)

[3]马波.江苏引领农业合作新发展[N].江苏农业杂志社中国惠农网,2013.4.8.

篇3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比较;启示

一、美国农业合作社与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同点

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出现在十九世纪农业实现商品化、市场化的时期,农业危机使得农场主无力独自对抗中间商和大公司的控制和搜刮,自愿组织起来集体推销产品。而我国自1981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逐渐出现了农产品“卖难”,生产资料“买难”的两难境地,随着农业市场化、商品化的发展,农业小规模经营与国内、国际大市场的矛盾越发突发。为了突破这个难关,农民成立了各种专业合作组织。

从美国农业合作社与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起源可以看出,两者都是市场经济和农业商品化的产物,都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的联合。虽然美国的农场主对土地拥有所有权,但他们都采取独立的经营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生产规模、能力都与市场经济要求的大规模生产、一体化发展等相矛盾,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都采取了联合的方式,都是为了提高竞争力、增加收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另外,从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来看两国也大致相同,都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统一采购,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向社员提供必要的信贷,向社员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提供相关信息等。

二、美国农业合作社与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较

(一)从合作社发展状况来看

1810年美国第一个合作社――康涅狄洲牛奶合作社成立以后,农业合作社迅速地发展。1890年全国大约有1000多个合作社,1920年底就已经达到了14000个。1929年美国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农业合作社开始减少,1955年降到1万个以下,1970年为7790个,到1981年就只有6211个,但社员数在1955年之前是增加的,1931年约300万左右,到了1955年已经达到773万,之后开始减少,1997年社员减少到了324万,2005年美国的合作社仅2896个,社员257.1万人,尽管如此,社员数也远远超过了美国农民数量(213万)。可见美国农民几乎全部参加了农业合作社,有的甚至参加了多个合作社。据统计1981年每个农民大约参加了2.6个供销合作社。而且,合作社交易量一直都是上升趋势,1940年的交易量为22.8亿美元,1970年达到190.8亿美元,1997年上升为1064.7亿美元,2007年已经达到1231亿美元。这充分说明了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大,带动能力强。

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30年来有一定的发展,据农业部统计,1990年,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23.1万个,1993年143万,1996年底,农村的专业合作社组织已经发展到了150万个,但据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的统计,目前运作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社仅15万多个,农户成员3468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带动农户551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1.9%,两类农户合计只占了农户总数的35.7%。按中国科协的统计,目前参加农业协会的人数为620万,仅占全国农户的3.5%;按照供销社的统计,参加供销社合作社人数为858万,占农户的4.8%。不难发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小,带动能力还不强。

(二)从合作社的领办主体来看

美国于1922年通过卡帕-沃尔斯坦德法明确了合作社入社退社自由,民主管理,严格实行一人一票等制度,确保了美国农场主合作社坚持民主自治的原则并以为农民服务为宗旨,合作社严格地遵循了国际合作社联盟所修订的合作社原则,是实实在在的群众组织,是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联合建立起来的群众性经济组织,真正实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是真正的主体。

而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合作社的认识有待加强,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主动介入来发展合作社。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主体有基层政府、农业部门、供销社、科协、农村能人、专业大户或企业等其他经济实体。其中大多数是由农村干部、技术能手、专业大户等“能人”发起组织的。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发起的比例比较大,分别占69.2%和12.7%。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较晚,合作社发展还有待完善,农户传统的小农意思根深蒂固,许多农户加入合作社只是“搭便车”。而且农村干部和专业大户等“能人”往往较农民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在合作社管理时会向“能人”倾斜,另外很多地方政府把握不好干预的“度”,过度的干预影响了合作社的自我管理,因此农民没有成为真正的主体。

(三)从合作社的组织结构来看

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合作社可分为供销合作社、信贷合作社和农业服务合作社。经过100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合作社体系。其中供销社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据美国农业部研究报告的估计,每6个美国农场主中就有5个参加了供销合作社。1981年,全美国共有供销合作社6211个,1933年美国建立了信贷合作社,1982年累计向各种农场主合作社提供贷款665.3亿美元,服务合作社主要包括农村电力合作社及农村电话合作社,奶牛改良协会等,1981年,美国有农村电力合作社925个。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战略的新型农业合作社,因为实际附加值战略需要对生产和销售进行大量投资,农民必须承购大额股金,这限制了很多农民成为会员的资格。这种合作社首先出现在北达科他洲,截止1999年,该洲已经建立这种新合作社超过50个。据美国农业部的调查报告,2001年全美3229个合作社中,1606个主要从事销售,1234个提供生产物资供应,389个提供各种服务,另外大约有1000个农村电力合作社。

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分为技术服务型、采购型、销售型、加工型和综合型五种基本类型。根据农业部经管总站的统计,截至2006年底,在我国15万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为社员提加销综合服务的占44.5%,提供技术信息的占20.2%,运销服务的占8.8%,加工服务的占20.2%,仓储服务的占2.1%,其他服务占16.5%。可见,美国农业合作社的主要形式是供销,重在流通领域,逐步扩展到生产资料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领域;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流通领域并不发达,重在生产领域,最近时期才重视产前、产后部门合作社的发展。

(四)从合作社发展趋势来看

美国农业合作社正朝着集中化、大型化、组织体系网络化、经营一体化综合化、国际化和服务合作社小型化专业化的趋势发展。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和市场占有率,美国将分散的农业合作社横向和纵向地合并与集中,实现了业务的集中和经营规模的扩大,目前许多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合作社。随着规模的扩大,美国现在已经形成了很多集收购、运输、检验、分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于一身的涵盖了产前、产中及产后业务的综合的、一体化的合作社。另外还发展了合作社网络,1997年全国合作社联盟的报告称,美国47000个合作社组成的网络,直接服务于1亿人,接近美国人口的40%。目前美国已有一定数量的合作社发展成为了跨国集团,在北美洲乃至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有的巨型农场主合作社已被列入500家美国最大的工业公司名单,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正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业务活动由过去单一的生产技术服务向产加销综合服务转变。过去,由于我国农业中种职业和养殖业对市场的依赖程度高,合作社重点主要限于生产领域,当就现在的情形来看,我国的合作社开始像流通领域转移,向生产、流通、销售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三、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一)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制度,强化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

美国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出台,但这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是原则性的,与现有的法律也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法律法规,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因地制宜地推动合作社的发展。除了国家层面的立法,还要建立健全与合作社的组织章程、管理制度、风险调节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发展和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促进农村合作社健康发展。

(二)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

美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始终坚持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多元化的特征,但是随着合作社的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更多地是给合作社提供指导,而不干预合作社的内部管理。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对合作社的认同、增加农民对合作社的相关知识,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确保他们的主体地位。

(三)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加强信贷服务

美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政府的扶持,信贷合作社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也加大了对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在财政、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均出台了优惠政策。但是总的来看,支持的内容比较狭窄,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政策支持有待加强。而且金融支持严重不足,是我国所有农村经济主体面临的共同难题,因此,应加强对合作社的信贷服务,充分发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互补作用,鼓励金融机构的发展,根据合作社的发展状况、信用程度等为合作社提供信贷服务。

(四)培养壮大合作社的实力,开展合作社之间的联合

美国农业合作社规模大、实力强大,服务功能遍布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小散弱,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对于流通和市场销售等的服务才刚刚开始起步。规模不大,一般都只局限于一个村或一个乡范围内,跨村、乡、县甚至跨省的合作社还不多见。因此,应培养壮大合作社的实力,加强合作社之间的联合。

参考文献:

1、徐更生,刘开铭.国外农村合作经济[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2、潘建国.美国农业合作社面面观(上)[J].中国合作经济,2004(10).

3、屈四喜,徐玉波.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国农业合作社[J].世界农业,2009(1).

4、吕新业,卢向虎.新形势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6).

篇4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虽然说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着主体的地位。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相比较于工业经济来说发展起步的时间是比较晚的,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实行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才取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现在我国的新农村政策的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进行发展。但是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主要问题就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急需进行解决以及改善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建立以及实施。但是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没有及时的进行改革以及更新,也就导致了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不相符合的,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约以及限制。不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有效展示收到了极大的制约,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现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当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多的,但是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行的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协调是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急需进行解决。

2.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主要产业,并且一直都是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我国政府针对农业出台并且实施了很多的制度,并且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明确的提出了要求以及相关的只是,这也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坚强的后盾。但是在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过程当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问题都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很多的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度是完全不够的,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效果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再就是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点主要就是体现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并且在执行力度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我国的农业经济进行发展的同时,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需要进行相关的提升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忽视,是会直接的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产生影响的。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之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这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现在笔者针对新型农产品销售体系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进行简要的介绍。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主要目标有三个,那就是高效、安全有序以及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想要实现这三个目标,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就应该具有着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个就是营销主体的规模化以及组织化,第二个方面是交易方式的现代化,第三个方面是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第四个方面是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率,第五个是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业态,第六个是交易行为以及市场秩序的标准规范化。

2.信息化应用更加的广泛。随着现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以及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逐渐的对各个行业的传统工作模式进行了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我们应该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这样有助于对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推动。现在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当中信息化的规模在进行着不断的扩大,信息化已经开始逐渐的向着我国农业经济当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于农业技术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变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有着很大的帮助。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提高现在农业管理的水平,所以说现在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相应的提高,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于收集以及整理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都是能够提供便利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手段,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农业可以的开发以及利用。

3.农民合作社的改进。农民合作社就是把农村当中的农民联合起来,这样能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于生产成本以及交易费用都能够起到相应的节省的作用,并且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农民市场谈判地位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我们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及发展。通过相关的研究,笔者得出农民合作社当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以及关系因素与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的,并且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其中商誉因素以及物质因素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更大的影响的。人力因素主要就是有社长的文化程度、担任社长的年数以及是否生产大户决定。制度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当中的机构设置、会议记录、公开财务运营以及盈余分配等相关的情况进行决定的。物质因素有农民合作社的办公场所、服务设施以及注册资金来决定。商誉因素则主要由农民合作社的注册商标以及相关的名牌产品和绿色认证等决定。关系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与政府当中的相关部门以及村里的组织关系来决定的。通过对以上关系的分析,笔者针对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大对于社长等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社长的专业技能以及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于合作社当中的组织机构衱利润分配等都是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制定,需要做到让每一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当中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的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以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当中的支柱产业,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却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农业经济,本文主要就是介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薛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06:218.

[2]于果,马秉南,董洁.浅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J].品牌(下半月),2015,06:12.

[3]朴香玉,崔洙男.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7:266.

[4]谷尚菊.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漫谈[J].农民致富之友,2015,18:28.

[5]谭智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趋势[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42:12-13.

篇5

关键词:洋葱产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087-02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地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城郊,是齐齐哈尔市最大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全区辖二乡四镇,农户3.42万户,现有耕地146万亩。近年来,全区在农业和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以洋葱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使洋葱变成了“金疙瘩”,广大农民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发挥洋葱标准化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洋葱是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栽培面积最大、栽培历史较长的蔬菜之一,被誉为“中国洋葱之乡”,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支柱产业。

一、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洋葱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960年以后,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就开始种植洋葱。种植模式先后经历了一家一户的庭院栽植模式、土地移栽模式、洋葱秋菜套种模式的演变。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合作+行业协会带动+检验检疫监督指导”的发展模式,产业化发展趋势明显。梅里斯区达斡尔族区洋葱产业合作社自2007年10月成立以来,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按照法律法规规范了合作社的运行机制,积极为广大社员提供各项服务,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洋葱产业专业合作社是以梅里斯区大八旗村农民为基础组建的,现有社员720名,吸纳社员股金50万元。2013年全区共种植洋葱10万亩,销售洋葱48万吨,其中国内销售3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向俄罗斯、蒙古、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洋葱1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并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1 900多万元。仅洋葱一项,就可使本地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 8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合作社种植的洋葱,2008年梅里斯洋葱喜领奥运会门票,成为奥运会期间进京农产品之一;2010年洋葱示范区又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陆地蔬菜标准园”,被省农委、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定为“全省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同时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八旗牌”洋葱被省工商管理局认定为黑龙江省著名商标。2014年,在区委、区政府及农业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以区域资源为依托,以培养外向型人才为基础,以推进合作社生产标准化为突破口,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扩大洋葱产业合作社规模,全力打造以洋葱为主的龙江特色第一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梅里斯达斡尔族该区洋葱产业合作社建设存在的问题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洋葱产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洋葱产业合作社自身建设不够规范,缺乏有实践经验、合作理念、市场知识的外向型人才。合作社民主决策、内部控制、利益分配等机制运作不够规范,内部制度执行有欠缺,导致运作和管理的随意性大。二是带动能力较弱。合作社统一组织采购、供应农业投入品的配送比例很小;合作社还没有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的需要,统一开展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生产和经营相分离,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经济组织。三是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目前该区洋葱的外销仍以个体商贩上门收购为主,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不紧密,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很难发挥,社员由于缺乏供求信息的引导,很难预测洋葱的产销趋势,信息服务滞后明显。四是社员商品意识差。一部分社员还没有完成农产品和商品的转换,没有将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作为生产标准,甚至掺假使假,在取得短暂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对洋葱产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合作社还缺乏对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方名牌这方面的认识。使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得不到提升,开拓市场能力很难适应,市场竞争力很难增强。

三、加快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洋葱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培训,为发展外向型农业夯实基础

为了夯实发展外向型农业基础,在区农业局、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指导下我们把培养合作社外向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外向型经济人才。一是举办专家讲座。先后多次聘请齐齐哈尔市商检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农委的有关专家进行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专题讲座,重点讲解国际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趋势,国家支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政策,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前景,加大对全区基地内的农民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扶持力度,并通过算账对比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济效益优势,调动农民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积极性。仅2013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5场(次),受训人数达到了3 500人(次),发放农业科普资料8 000余份。二是开展媒体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上开辟专栏进行广泛的宣传。宣传的内容涉及绿色食品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农作物的生产技术规程、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使基地农民逐步树立了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从而提高了全体社员的整体素质。三是制定操作规程。我们先后制定了《农用化学品管理制度》、《栽培和田间管理制度》、《疫情监控与病虫害防治制度》、《异常情况报告制度》和《产品溯源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合作社的发展有章可循,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奠定了基础。

(二)推进基地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

2013年,合作社蔬菜出口基地总面积为43 150亩,涉及全区11个行政村。由于生产基地面积大、范围广,所以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基地管理,确保基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一是加强指导,严把产品生产关。按照区技术监督局、农业局及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制定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绿色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由区农业部门指派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包扶重点村屯和地块,适时进行技术指导;严把肥料施用标准关,合作社针对不同农作物,按照不同的土壤和产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大量使用有机肥并禁止使用硝态肥料,统一了标准;严把农药使用关,结合区政府统一印制并下发的《致全区农民的一封信》、《常用农药的使用标准和禁用农药名单》,配合区政府搞好农业生产资料执法检查,从源头上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二是加强监管,严把产品质量关。我们加强了基地农产品的全程监管,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了各主体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规范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和销售者的行业行为,坚持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树立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的责任意识,确保了基地农产品质量。2013年,由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对我区的洋葱抽检了一千多批次,经检测农药残留为零,铅、汞、苯、亚硝酸盐4项指标均低于国家标准,洋葱的品质完全符合对外出口标准,是广大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的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大八旗村也被国内外客商广泛誉为“东北洋葱第一村”。三是搞好对接,严把产品收购关。我们积极组织合作社与基地和农户的对接,与每个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用订单的形式保证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每次农产品销售之前,合作社都申请专门的质检机构进行检测,对社会予以公布,依质论价,深受国内外客商的信赖。四是严把质量关。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该区加大了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已完成3条6公里田间路建设;新打机井50眼、上喷灌50套,总计投入资金58.5万元。还通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包扶重点村屯和地块,严把肥料施用标准关和农药使用关,对农产品全程监管,确保洋葱产品质量。

篇6

(一)发展现状与特点

1、发展迅猛,数量领先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截至2008年9月末,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0251个,发展数量居全国第一;入社社员达23万户,带动农户110万户,两者占全省总农户的20%。

2、组建形式多样,服务涵盖广泛

从组建形式看,有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大户牵头型、技术能手领办型、村级组织筹办型等多种类型并存,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从合作模式看,有生产型、销售型、加工型、产贮加销一体型、专业技术服务型,合作模式呈多样化趋势。从合作范围看,由初期的村内、乡内合作发展到跨乡、跨县合作,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合作范围的拓宽,进一步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统一“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有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的,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等,几乎涵盖了农村经济各个领域,实现了农村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有效地促进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格局的逐步形成。

3、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与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广,逐步创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知名品牌。全省共有38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相关认证,其中85个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6个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26个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占到了全省农产品“三证”认证总数的18.6%,另外还有186个注册了商标,逐步形成了“建一个品牌、兴一项产业、带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局面。全省以产业为依托、以品牌为导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逐步扩大,合作成效日益显著,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经营主体作用日益凸显。

4、促进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增收

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把农民组织起来,实行“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经营模式,或是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种植经营,或是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全省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直接统一经营和统一服务的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8.2万亩,占到全省规模经营面积的58%。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提供信息、技术、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及时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改变粗放经营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发展“新、优、特”品种,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历年累计发展的情况看,全省10251个合作社中,发展数量超过1000个的有长治、晋中、运城和临汾4个市,共发展6556个,占全省的64%;500―1000个的有大同、吕梁、太原和朔州4个市,共2716个,占全省的26.5%;而忻州、晋城和阳泉3个市均不足500个。

2、发展规模偏小

截至2008年9月底,全省10251个合作社共有入社社员23万户,平均每个合作社仅22户,仅占全省661万农户的3.5%。全省50人以上的合作社只有814个,占合作社总数的8%。除发展规模偏小、示范效应不明显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存在着结构单一、经营粗放、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3、发展资金不足

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缺乏流动资金,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发展后劲乏力。究其原因,一是农民收入低,出资有限,合作社自有资金本身不足;二是有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时间短、规模小、实力弱,致使合作社在争取金融部门贷款上无法提供有效抵押和担保,难以达到金融部门贷款的规定要求;三是农村信用社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支持,但只有少数合作社能贷到,且贷款利率普遍偏高,并且贷款都是贷给合作社成员个人,而不是把合作社作为一个经营主体予以放贷支持。此外,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必须做好风险的防

范工作,而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补偿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从而影响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放。

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程

山西省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不断强化对合作社的引导,2008年6月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一周年之际,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全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贯彻落实该法要“政府引导,部门联动”,重点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对合作社的“帮生、帮长、帮规范”行动,有力推动了各地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帮生”就是加强引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入社或创办合作社。“帮长”就是出台配套法规政策,加大人员培训、财政支持和金融、流通、科技、信息的服务力度,积极推进信用社、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联动”,努力营造合作社成长的宽松环境。“帮规范”就是做好指导和帮助,提高合作社的服务水平,拓展合作社的服务领域。

(二)加大培训力度

省农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写了《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资料》,并以此为教材对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培训,2008年全省共培训了近一万人,对农民组建和发展合作社给予了积极的指导。

(三)创新发展环境

省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监管实施“四不”政策,即登记不收费、不验资,监管不年检、不罚款,有力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

(四)提供资金支持

财政部门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列入专项预算,2008年省级专项扶持资金达到了1000万。全省11个市、115个农业县(市)中已有8个市、46个县(市)将1890万元专项资金列入市、县财政预算。省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贷款扶持,截至9月底已支持了127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思考与探讨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服务职能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五处提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省上下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定的精神上来,提高认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切实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宽松的发展环境,协调工商、税务、质监、交通、土地等部门具体落实各项倾斜政策和优惠措施,形成扶持合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加强政府扶持资金的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实施重点工程,注重品牌建设

根据山西实际,近期全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是实施“四个三”工程,即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个,重点推进忻州、吕梁、晋城等市加快发展;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包括合作社财会人员3000人;培育扶持30个省级重点示范合作社;培育扶持300个市、县级示范合作社。通过培训、扶持、帮助,尽快促进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更大、更快速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品牌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依靠自身优势,抓住优势产业,开发特色农产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商标注册、无公害产地认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QS安全认证的步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逐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合作社竞争实力。

(三)加强分类指导,大力培育典型

针对全省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对合作社的发展要分类指导。发展较快的应在提高质量、提高效益、规范发展上下功夫,并力争在建立信用合作、联合发展上有所突破;发展较慢的应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方针,加快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居中的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应按照“边发展、边规范”的方针,发展与规范并重。同时,对于新建的合作社,要力争更多的农民加入,提高农民的入社率;对于已建的合作社,要通过社员(代表)大会,吸收更多的农民入社,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力争到2010年全省农户的入社率达到50%以上。

(四)严格建章立制,促进规范运行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愿民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章程、协议,使其在依法成立、依法登记的基础上,按照章程规定的范围和约定的责、权、利条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合法权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合作社内部民主选举、民主议事、盈余返还和财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合作社成员的地位和经济利益。通过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正确引导和规范建制,从根本上增强合作社的内在活力,进一步拓展合作社的服务功能,提高合作社经营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

(五)拓宽融资渠道,提供项目扶持

篇7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困境;对策

上世纪末,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不断完善,个体分散经营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组织地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于是在全国广大农村,种崭新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近些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地政府大力倡导和支持之下更是得到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它正以蓬勃的生机、充沛的活力为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快速生长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瓶颈,值得关注并加以解决。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主要类型

根据发起主体不同,盱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能人带动型。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运销大户等农村能人牵头组建起来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能人是这类合作社的核心,合作社的运行往往由他们一手包办,他们对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盱眙县鲍集镇某某水产专业合作社是由螃蟹养殖大户黄某某发起并担任理事长,合作社的会员一百五十多户。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分散独立生产,能人大户负责收购销售。

二是农业技术部门领办型。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当地农技服务站等涉农服务部门利用他们在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牵头组建的。农业技术部门通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良种、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一方面解决了农民面临的技术、信息难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自身的经济收入,增强了经济实力,成为农业技术部门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如盱眙县金土地奶牛养殖合作社,是以马坝镇农技站为依托,主要向合作社成员提供统一购牛、统一购料、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卖奶等服务,推动了当地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

三是村级组织兴办型。主要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把一部分农户组织起来,开展服务,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一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干部是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如盱眙县仇集镇朱刘村明俊蔬菜合作社是由村集体兴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理事长是由村书记担任。目前,全村有227户种植户加入了合作社,全村共有465个蔬菜棚,占地700多亩。合作社统一为会员购买农药、化肥、大棚薄膜、大棚卷帘机等生产资料,统一进行技术指导,统一对蔬菜进行包装销售,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村委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型。此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从事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为主要业务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吸收当地相关农户组建起来的,实行“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如盱眙县顺森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由盱眙县顺森肉鸡养殖公司于2005年发起,该合作社是一个集养殖、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一体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四个统一”为广大入社农户进行全程服务,即统一提供鸡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防疫防治,统一收购销售,市场风险由公司承担,不管市场行情如何,对入社农户养殖的肉鸡一律实行保护价收购。成立后运转状况良好,已辐射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从事肉鸡养殖,还有许多农户积极要求加入合作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迅猛增长。但通过对盱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大多数合作社存在着发展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回报率低,对社员的凝聚力差,管理效率较低,还缺乏强有力的生存、发展和服务能力等一系列问题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

(一)合作社规模总体较小,市场竞争力不足

盱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到目前为止,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辐射面低、发展不平衡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快的大多是集中在经济基础好的乡镇,而一些经济落后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目前大多数合作社停留在村级组织范围内进行农民合作,合作社社员数量有限,大型专业合作社比较少。如盱眙县铁佛种植合作社只有农民十几户田地30亩,投资规模比较小,市场竞争力不足。专业合作社的业务多限于提供信息服务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两个方面,开展农产品深加工的专业合作社比较少,能创建自己的品牌,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占有率高、有市场影响力的合作社更是凤毛麟角。合作社之间合作层次普遍偏低,服务功能较弱。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为社员提高收益,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合作社成员素质偏低,发展缺乏人才

当下农民文化水平仍然普遍较低,小农意识常常使他们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虽然加入了合作社,但并没有做到共同行动、共担风险。在调查中,不少合作社的理事长都反映,有些合作社成员以个人利益为重,没有按合作社要求采取共同行动,使得合作社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就需要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知识、懂管理、农业技术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能人,他们的学历水平一般集中在高中和初中,他们或者是专业大户或技术能手,还有一些负责人为村干部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他们普遍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在调查中,不少合作社负责人提到在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他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合作社发展迫切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的加入。

(三)合作社基础薄弱,长期受到资金短缺瓶颈的制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资金短缺。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资金的要求越来越多,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是靠社员自筹、外部股金和自我资本积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聚集大量股金,由于缺乏资金,合作社不少业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致使合作社自我发展后劲不足。如盱眙县维桥乡玉明豆类专业合作社成立时成员出资总额为人民币2万元,后因资金短缺导致合作社无法开展下去。目前,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初期,为吸引农户的参与,大部分采取不收取会费的方式,资金来源主要是上级政府的拨款。而社员缴纳的股金十分有限,加上合作社盈利水平的限制,因此,在资金积累上存在严重障碍。

在贷款方面,由于农村金融机构较少,并且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都有很严格的抵押担保要求,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有的金融机构贷款条件下,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合作社的集体财产很难用来抵押,而土地的抵押又面临法律方面的很多约束。同时,合作社的融资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没有担保公司愿意为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政府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担保机制。并且,合作社的财务记录大多不完整,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无法对其进行规范的信用评估,从而阻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的授信和贷款[2]。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申请贷款十分困难,资金缺乏已成为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一大难题。

(四)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尚未规范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部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缺陷。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是在“能人”或外部力量带动下,将生产经营同类农产品的农户联合起来,靠“牵头人”的个人权威来凝聚,组织机构及制度不健全,难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突出表现在缺少与自身情况相符的、可操作性强的章程,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都不尽完善,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随意性很大[1]。从对盱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机构或者不完善或者形同虚设,缺乏对合作社理事长、经营管理人员的内部监督。同时,从外部来看,目前没有形成对合作社进行长效外部监督的法规、制度,如外部审计、工商年检、质监等主管部门的检查等等。如淮安某某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在盱眙县是一个非常大的畜牧养殖企业,年产猪几十万头,公司与当地农户签订委托养殖合同,在今年出现了用阿莫西林,头孢拉定等违规药物为生猪食用,被相关媒体曝光,这就是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导致的。

此外,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正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但还是存在着政策落实“肠梗阻”,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如从税收环境看,合作组织在发展中面临的多重税负、税收优惠政策少,收购免税农产品应按一定比例扣减进项税,为成员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的收入应免征增值税等问题,税务部门没有给予确认,政府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合作意识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受小农经济意识影响的广大农民对合作经济的认识不充分,合作意识淡薄,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中国农业将呈现大量小规模兼业农户与少数专业农户长期并存,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的农业与口粮农业长期并存的局面[2]。要加快促进我国农民由兼业农户向专业农户转变,推动我国农业向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无疑是一个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因此,政府应发挥好各种媒体平台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有重点、有步骤的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则和价值,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凭借其自身力量很难参与市场竞争。因此,政府、合作社自身以及整个社会力量相互配合、相互联动,形成推动我国合作社发展的有效合力,共同促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政府要加强合作社人才培训和输入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政府要在帮助合作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健全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对合作社管理人才进行培训,依托各级农业职业院校,采取学历教育、短期培训、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积极组织社员参加培训,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素养,还要培养个体农户的合作意识。另外,有经济实力、发展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适当引进专业人才,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新的活力。同时,政府要出台人才激励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龙头企业业务骨干、返乡创业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的建设与发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创新融资模式,解决资金困境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资金缺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瓶颈。当前,政府在解决合作社资金瓶颈方面主要采取了直接的财政拨款,不需要合作社偿还,政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致使一些并非合作社的涉农企业通过虚假材料注册登记为合作社后进行政策套利,以获取政府资金,这不仅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也极大的侵蚀了公共财政。很多时候,政府通过带有约束性和激励性的贷款支持要比直接的财政拨款要更有效。

政府、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可以设计一个良好的贷款机制,如政府可以转变对合作社直接补贴、拨款的资金扶持方式,转为政府对合作社贷款进行贴息支持和担保费支持。这种模式是政府利用市场化的方式来支持合作社的发展,比直接的财政拨款要有效率。再如有些地区已经选择了一批合作社进行了试点。通过资金互助,可以把社员的资金进行有效整合,这对于满足社员的小额资金需求尤为有效,而这些小额的资金需求是很难通过银行得到满足的[3]。扩大信用社对客户的信誉担保范围及贷款额度,建立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贷抵押担保[4]。这样一方面可以真正使合作社收益,突破资金瓶颈;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化解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四)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规范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的完善是合作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前提,也是合作社能够长期生存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试行)》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构建“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相协调的运行机制。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把民主管理与“能人”治社相结合。具体就是在日常的合作社管理活动中,可以发挥理事会的决策作用,充分调动能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重大事务决策上要召开会员大会,实行一人一票制,充分尊重组织成员的民利,广泛听取组织成员的意见。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以赢利为目的,基于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其所获利润按交易量大小返还入社农民。农民除了以价格方式获得利润外,合作社再从自己的赢利中拿出一部分按一定比例二次返还给农民,让农民充分得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管理世界(月刊),2009(5):91

[2]王曙光.农民合作社的全要素合作、政府支持与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2010(11):5

[3]王曙光.如何突破合作社融资瓶颈.农村经营管理,2012(11):12-13

篇8

关键词:现代农产品物流;现状;发展趋势

如今,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市场化水平偏低但流通成本却非常高,这不但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而且甚至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农产品最后还是需要靠流通才能能实现自身价值,所以相对比较高的流通成本就导致农民群众未能从流通领域之中享受本应得到的权益。这就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这就需要加快对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的探究,从而推动农产品物流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基本特点

所谓农产品物流,主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地往接收地进行实体流动的整个过程,并要在此过程之中实现相关农产品的保值与增值。农产品物流具有迥然不同于其他物流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因为各个不同地区在气候和水土等各个方面的自然条件均具有较大的差别,分别合适种植不一样的农副产品,所以农产品生产也就具备了非常强的季节性特点,不仅表现为农民群众的生产资料购置要考虑到季节因素,而且各类农产品的产出也具有极强的季节性特点。二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高的难度。绝大部分农产品容易腐烂,对鲜活度的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实施防潮、防虫以及烘干等相应的处理,进而保障农产品的品质以及质量。这就需要农产品物流企业考虑相应的设施与设备,主要包含了物流仓库、专业运输车、专业装卸设备以及加工设备等。三是农产品物流的种类繁多而且规模较大。因为农产品的品种十分丰富,所以流通量也十分大,而农业生产资料购置量同样也十分大,主要有农药、化肥、农机和农业生产所需相关原材料等。

二、当前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农产品物流行业虽然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然而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来依然显得极为之后,这是由于我国流通领域过于分散之局面造成了农民群众的分散型购销,因为受到经济能力、信息资源等多种要素带来的影响,风险极易转嫁至生产者,从而也就导致了农产品物流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够完善。因为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农产品物流业的活动主要聚集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那些地区,在更加广袤的农村地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则相对比较缓慢,这就产生了农产品物流发展体系不够均衡的问题。同时,到目前为止,中国农产品物流业的运行方式还是相当简单的,只是农户们自身开展相对简单的运输活动,未能对农产品物流业实施全面整合,也未能对农产品物流的流动过程实施全面管理。二是农产品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物流行业取得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还远远没有建立起相互协调的现代物流运输网络体系。农产品物流业信息化状况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在分散式经营的模式之下,农户对农产品相关信息之获取依然依赖于以往那些传统办法,而且诸多农产品市场尚未购买信息化的设备,以至于物流网络系统依然处在空白阶段,农产品的供应链难以进行合理整合。三是农产品物流业的组织化水平偏低。鉴于当前我国农民群众的户均耕地只达到0.5公顷,生产规模非常小,导致传统的粮食供应业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上,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较低。当前,单一农户近年来逐步成为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力均,然而这类物流主体不仅规模偏小,而且组织化的程度相当低下,而且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的发育相当缓慢,缺乏良好的服务能力,以至于大部分农民群众需要自行解决农产品物流运输的问题,农民群众处于无组织的分散化状态之下,自然也就缺少了足够的市场竞争实力,无法构成规模化经济,而且也无法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具备稳定性,同时还压缩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之趋势

要积极加大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力度,着力培育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物流集团等规模化、体系化发展之主体。要把农产品物流原来较为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进而能够实现产销之间的无缝对接,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顺利流通进程,而且同时还能控制农产品物流中的相应成本。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支持农产品物流业协会的建立与健全,形成农产品物流公司的诚信经营机制以及认证体系,积极支持该行业协会制定出牵涉到农产品物流业的有关行业标准,并严格加以执行。

(二)农产品物流专业化之趋势

如今,我国农产品专业物流一体化服务正在逐步建立之中。鉴于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产业化的不断提升,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局面以及特色农业发展趋势已经逐步建立,对于农产品专业化物流的需求也变得愈来愈高。其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加快本行业的分工进程,把农产品物流分配从原来的供应企业与销售企业那里予以脱离,交由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运作,从而让农产品的供应企业以及销售企业能够一心一意地抓好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的工作。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之趋势

因为农产品具备了数量大、类别多、运输困难、容易腐烂等鲜明特色,所以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起从农产品的运输到防腐、加工、配送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发展体系。然而,当前我国的冷链设施以及装备数量上有所不足,技术上还不过硬,也就容易产生易腐农产品,尤其是各类初级农产品被大量地消耗,以至于在食品安全上产生了相当大的隐患。有鉴于此,我国应当加紧构建覆盖面更宽、范围更广、技术更高的农产品物流冷链体系,并且较好地实现农产品物流之更新换代。

(四)零售环节规模化之趋势

如今,中国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之中。随着我国农产品买方市场的逐步确立,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化,而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对农产品的消费也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内在质量。与此同时,鉴于我国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农产品市场也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国际市场的挑战,以上这些均对今后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就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积极发展我国农产品的连锁经营行业,就能进一步地实现其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良好对接,从而切实减少流通环节的损耗,持续提升流通的效率,能够进一步地推进规模化经营,持续扩大市场的主体,提升其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实力。同时,推进我国农产品零售的连锁化经营,对于促进中国农产品更趋科学化与规范化也有正面、积极的影响。鉴于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城乡之间的差别比较大,农产品零售要想实现连锁化必然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一开始往往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在物流技术以及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之后,连锁的范围必然会得到持续扩大。

(五)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之趋势

信息化可以说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从农产品的生产起,到存储环节、运输环节和销售环节,农产品物流信息一定要进行快速处理,从而力求做到更加精准的传递。一是要提升农民群众应用信息之能力,全面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掌握信息化知识的能力。要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加快农地的流转进程以及规模化经营的程度,提升农民群众对于信息化工作之需求。同时,各地政府部门也应当进行统一协调,运用市场化导向,认真实施好农产品交易信息的采集以及等工作。要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方面的信息交流以及服务机制建设,积极创建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发展平台,落实农产品的信息化服务工作,形成快速、高效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

(六)农户组织化提升之趋势

中国的农产品从生产起,一直到加工环节、销售环节,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以及组织数量非常多,然而规模缺相当小,层次也比较低,缺乏应有的联合性,进而造成组织化的程度不高。要想解决存在于农民群众身上的组织化程度过低和大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较为可行的一项措施是促进家庭经营与规模化经营的紧密联系,积极开发多元化农产品的合作方式,加快农地的合理集中,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户经营的规模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整体规模化状况,切实解决分散经营的生产成本过高而效益偏低等实际问题。运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农业龙头企业将原本分散化的农户进行合理的组织,从而产生产业化的组织新方式,切实带动广大农户进入到市场中实施统一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出农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功能,切实提升农户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七)强化专业合作社建设之趋势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指专业生产方向一致的农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实施自主管理和自负盈亏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普通农户比较起来,具有团队协作、要素改进、市场竞争力提升、风险降低以及管理能力提升等各个方面。合作社完全可利用自身更为稳定的货源、更为充裕的资金,对农产品实施全面深加工,以求缓和集中上市带来的各种压力,进而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从而有效缓解农产品在产、销过程中产生的危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状况,展望了农产品物流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今,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业尚处于起步摸索时期,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新型模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政府部门一定要全力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宏观调控等积极作用,落实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规范当前物流市场,提升对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毒,强化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从而为农产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创设出更加优质的运行环境。

作者:冯佳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洪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呈现新趋势[J].中国合作经济,2012(9).

[2]吴霞.宁夏特色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物流科技,2013(7).

[3]恽绵.从供应链特点看农产品物流的趋势[J].中国农村科技,2013(8).

篇9

在这充满收获与希望的美好季节,*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了,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农业局副局长*、副县长*、县有关部门领导、各乡镇分管领导,以及全县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籍此机会,我谨代表县农业局对各位领导的光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县有关部门、各乡镇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今天的会议上,市、县领导还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各合作社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下面,我讲三方面内容。(一是回顾前阶段工作;二是正视存在的问题;三是部署下阶段工作)

一、回顾前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较快,质量逐步提高,形式趋向多样,增收作用明显。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快,势头猛。从2001年我县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诞生以来,现已发展到85家(今年新增24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3家,市级示范性合作社4家,县级规范化合作社17家,注册商标8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的4家(*镇蔬菜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板栗专业合作社、*田鱼专业合作社)。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类型多,涉及面广。合作社组织涉及农业各个领域,其中种植业31家,林特业25家,畜牧业21家,渔业4家,其他4家。在种植业中以蔬菜、水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产业居多,而粮食等比较效益不高的产业较少;在畜牧业中,以鸡、猪和兔业为主;渔业中,以水产养殖为主。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明显。目前,全县共有合作社社员5386个,带动周边农户14267户,联结基地5.2万亩;全县各类合作社共代销农产品总量2.52万吨,代购饲料、化肥、农药等农用资料总量1.43万吨,共培训农民0.96万人次,为推广农业技术、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真正起到了“建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二)加强培训,提高合作社社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农业主管部门主要是负责搞好辅导、培训和咨询工作。一是到乡镇实地指导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讲解合作社的成立条件、登记注册流程、组织优势和发展趋势,引导有关专业户创建合作社。二是开展培训。几年来,我们共举办合作社培训班10多次,培训500多人次。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我们分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政策法规汇编》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优惠政策摘编》300多份,提供他们学习,提高骨干人员的政策水平。三是实行科技入户,开展帮扶工作。每个合作社都确定专人挂钩联系,定期开展业务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四是组织合作社负责外出参观取经,学习外地合作社先进管理经验,开阔工作思路。如今年2次组织重点合作社负责人到温岭、乐清等地参观,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加强指导管理,提高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程度。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合作社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对于新成立的合作社,帮助和指导其建章立制,开展业务;对于不符合《条例》规范要求的合作社,引导其逐步走向规范;对于己规范的合作社,要重点引导其不断拓展业务和提升实力,做大做强。为此,今年我们以规范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为抓手,开展了“百社五化”创建和“5?10兴农示范工程”的合作社规范化创建活动,实行定点挂钩联系帮扶制度,组织本局工作人员对挂钩合作社进行业务指导,本着“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要求,积极引导合作社规范化发展。通过规范和完善合作社发展,充分发挥了的合作社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优势,在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实施方面,丰富和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效地补充了集体统一服务的不足,成为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今年7月份,我县成立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对今后我县合作社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发挥重要作用,促使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营实力不断提升。

二、存在问题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从合作社内部环境来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合作社总体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广,品牌还不够响亮,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发展规模看,大多数成员只有十多个、几十个,超过一百个的较少,规模普遍较小;从区域布局看,大多数合作社社员的分布仅限于本乡(镇),跨区域发展的比较少。同时,大多数合作社自身实力弱,服务和业务主要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以及初级产品销售的层面上,合作意识不到位,产销联接不紧密。各社员单独生产,自行营销,合作社只起到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作用。很少能开展深加工、精加工业务;合作社普遍缺乏市场开拓能力,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另外,一些合作社没有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机构,或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民主的管理与监督机制,日常运作主要由少数人控制,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虽然服务收益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但合作社盈余受益在总体上仍然不足,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对成员二次分配比例较小,有的甚至没有二次分配。再如一些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设立帐册进行核算,同时在资金收支管理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二)从外部发展环境开看。

虽然这几年,我县出台了不少扶持专业合作社的政策与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但从我县合作社的发展环境来看,还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

一是扶持不大。虽然各地的财政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所扶持,但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扶持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扶持重点主要放在少数示范合作社上。在扶持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发展与提高、发展与规范的关系。

二是负担过重。一些合作社年审收费较多,负担较重。此外,合作社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用电量比较大,在用电价格上,目前我县普遍是按工业用电价格核算,不能享受农业用电的优惠价格,合作社在用电方面支出较大,负担过重。

三是融资困难。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实力薄弱,但合作社兴办收贮服务设施需要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季节,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但由于合作社缺乏可抵押资产,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造成目前不少合作社产品有销路,手头有订单,但没有能力组织生产。

四是用地困难。在合作社运营过程中,一般需要有加工或收购产品的场地以及办公场所等。但目前许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办法获得用地,从而无法顺利开展业务。

三、下阶段工作安排

下阶段,我们要继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中的作用,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在内部运作上,要规范合作社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做到“八个规范”。即规范章程和制度,健全自我发展机制;规范股金设置,壮大自身实力;规范组织和内部管理机构,完善治理机制;规范会员管理,健全退出机制;规范民主管理,推行民主决策;规范财务管理,实行财务公开;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形成比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规范盈余分配,完善分配机制。各合作社要结合自身实际,规范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切实可行的制度。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独立建帐,规范会计核算,定期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

(二)在服务水平上,要强化统一服务和销售功能,做到“四个统一”。能否使农民增收,是合作社有没有凝聚力、生命力的关键。各合作社要积极组织社员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通过创建品牌、质量安全、加工包装、市场开拓等提升产业,提高经济效益,不断促进社员增收,带动更多的农民共同致富。

一要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引导合作社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的需要,统一组织采购、供应农业投入品,实行规模采购,努力减少社员的生产成本。合作社也可以统一开展运输、储藏等服务。

二要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引导合作社按照质量安全要求,统一制订、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要积极向社员提供生产技术和经营信息等资料,统一技术辅导和培训。

三要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引导合作社注册商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合作社要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提高统一销售社员产品的程度。

四要统一产品和基地的认证认定。引导合作社统一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升产品品牌和档次。

(三)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的桥梁作用。合作社联合会要及时收集、农产品产销方面的政策性、动态性、预测性、价格性及供求性信息,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组织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设立营销窗口等形式,为会员提供销售服务;及时传达上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法律法规政策,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会员的合理要求和愿望,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沟通合作社与政府、社会的联系,增进会员与会员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建立一个上连政府,下连市场、基地,直接为“三农”服务的纽带,从而有效弥补单个合作社生产规模小、服务领域窄、市场竞争弱的不足,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篇10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品牌战略 ;启示

1 农业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的国际经验比较

从1844年世界第一个公认的农业合作社——英国罗虚代尔公平先锋合作社成立以来,农业合作社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取得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如日本的农协、西班牙的蒙德拉贡合作社、以色列的基布兹合作社等国际知名合作社。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在品牌战略实施路径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差别。目前,从世界范围看,法国、美国、日本的农业合作社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在这里,主要就这三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展开分析。

(1)美国。美国合作社的主要特征是跨区域合作与联合,共同销售为主。美国政府为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强,创建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美国国会于1922年通过了“卡帕——沃尔斯坦德法”,把合作社从“反托拉斯法”中豁免出来,对合作社的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美国政府帮助成立了农业信贷合作体系,专门为农场主和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这为合作社品牌培育提供了资本支撑。同时,美国联邦政府还设立了农业合作局,专门负责合作社的业务指导工作。与法国相似的是,美国也对合作社实行低赋税,并积极开展社员教育培训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为促进机制创新,在扶持新一代合作社品牌战略实施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2)日本。日本农协的主要特征是以综合性为主,是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政府为推动农协品牌化,在两个方面做得较为突出。一是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控制。日本颁布了一个“肯定列表”制度,对农业的投入品,包括农药、肥料规定了1万多个标准,并把这些标准下发到各个农协严格执行。二是给予了大量的资金补贴。如日本在新品种推广、农业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是通过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来保证项目顺利完成。又如为确保农协资金来源,日本政府提供贷款贴息、无息贷款及农林渔业金库贷款等支持。此外,日本也在税收方面对农协给予政策优惠。(3)法国。法国农业合作社的主要特征是专业性强,即以某一产品或某种功能为对象组成合作社。如奶牛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或农机合作社等。为了推进合作社品牌化发展,法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建立国际化的农产品品牌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目前,法国有4种国家级官方认可的农产品标识认证:原产地命名控制认证、红色标签认证、生物农业标识认证、产品合格证认证;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合作社品牌经营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③政府积极支持,实行了一系列减免税收、优惠贷款、财政补贴等政策。如一般企业需缴纳赢利后30%的利润税,而合作社免征;④重视科研。法国合作社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将科研成果在社员中推广,并给社员进行技术指导,以此来统一质量标准;⑤重视对社员的培训和教育,尤其重视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合作社开办各种长短期培训,为农民传授科学知识和新技术。

2 对我国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启示

(1)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普遍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经验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排除贸易技术壁垒因素,农产品质量无疑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在。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夯实合作社品牌化的基础。

(2)培育合作社文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关键前提。国外的许多合作社品牌之所以发展良好,在于它们重视合作社文化建设,有意识地把合作社理念、合作社基本人文精神等贯穿到农民教育中去。我国有部分合作社如果不加强文化建设,很可能会因为缺乏文化根基而无法永续发展。这是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进程中需要重点防范和关注的一个问题。

(3)政府的政策扶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必要手段。从发达国家的做法看,政府为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强,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扶持,尤其在投资、税收、金融、财政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合作社品牌规模偏小,影响力弱。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民专业社的政策扶持力度。

(4)完善合作社立法是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基本保障。国际经验表明:凡是立法比较完备的国家,合作社都取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合作社的品牌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指导,而政府的帮助和指导首先体现在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 为合作社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合作社产生160 多年来,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社法律体系。目前,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主体地位,但在品牌保护和发展问题上依然任重道远。

3 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社品牌化战略的主要因素

(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①资金约束。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社自身没有建立积累机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组织活动经费短缺,不利于品牌的打造;②人才约束。合作社普遍缺乏较为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品牌运作水平不高;③专业合作社的运行不规范。相当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在制度上还存在问题,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2)外部因素。主要包括:①政府扶持不利。在扶持上,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情况并存,无法有效解决合作社普遍面临的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实际问题;②合作的文化基础薄弱,合作水平低。由于缺少合作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而目前的合作教育培训还不能普及。各种合作社大多处于孤立经营的状态,区域性的合作联盟较为少见,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缺乏市场竞争力;③品牌的保护和淘汰机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和农民受自身眼前利益驱使,竞争行为不规范,有的以次充好,自砸牌子,有的假冒别人品牌,影响农产品品牌的美誉度。农产品品牌数量过多过滥,形不成品牌优势,浪费了资源。

4 我国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战略

(1)明确品牌个性定位,塑造鲜明品牌形象。品牌的生命力在于个性化特色。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强调鲜明的个性,强调特色的品牌,使产品更具个性, 更具有传播性,从而更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要积极引进合作社形象识别体系,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

(2)加快推进管理创新,积极培育品牌文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对品牌管理的长远规划工作,加快建立品牌管理机构、完善品牌管理制度。此外,一个品牌要想获得真正成功就必须要有“文化”,这是一个品牌实现更大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文化是品牌的根。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培育一个在顾客心目中有分量的、具有亲和力的、满意的品牌,就应该通过品牌传播培育独具个性的品牌文化。

(3)注重品牌整合传播,加强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整合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方法,是指为了维持和提高长期竞争优势, 农业合作社把品牌管理的重心放在建立合作社旗帜品牌上, 明确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 使品牌家族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并且充分利用合作社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 进行品牌扩张。文化营销就是在农产品品牌中注入文化的内涵,从而使产品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文化营销模式可以根据农业产业文化资源特点与消费者需求趋势,依托当地产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合作社品牌的设计和培育中,强化浓厚的人文、风土气息, 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

(4)加强品牌自我保护,科学进行品牌延伸。农业合作社要在品牌设计、注册、宣传、内部管理以及各项品牌运营中加强自我保护, 同时也要进行科学的品牌延伸。任何一个成功的合作社品牌,都离不开其赖以成长的农业背景和农产品土壤。因此,在向其他行业和产品延伸时,合作社必须考虑品牌已经形成的市场形象和消费者认知是否符合准备进入的行业和产品的特性。 转贴于

(5)建立农业合作社联合会,品牌经营形成规模。2006 年11 月全国第一个合作社联合会在浙江温岭成立, 这个名叫“温岭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的组织总共由76 家专业合作社组成,从成立之初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由于运行得当,效益明显,不久之后浙江的台州等地先后成立了多个合作社联合会。借助联合会的力量,原本依靠单个合作社无法实现的品牌经营可以因为拥有更雄厚的资金、更规范的操作流程、更丰富的人才储备得到很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李中华,曹春燕,辛德树.国际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