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范文

时间:2023-03-28 18:4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康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运动康复

篇1

春季万物新发,也是百病易发的时候。到了春夏之交,肝气偏亢,更易损伤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工作忙碌、饮食不定时,胃病每每发作。所以,此季节尤其要加强自我保养,脾胃虚寒者须注意保暖和少食生冷瓜果。下面介绍一些有助养胃的健身方法――

胃部保健捏小腿肚

从中医学来说,小腿肚内侧系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循行之处,因此按捏此部位,对上述经络所在的穴位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足太阴脾经与脾胃相联,捏按此处能治疗胃部疾患。

方法:先找到小腿肚内侧1/3处的肌肉部分(腓肠肌内侧缘),然后用手捏住上述部分肌肉,拇指与四指相对,稍用力按捏,以自觉有较强的酸痛为度,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按捏。一般以各15~30次为宜,根据疼痛情况酌情加减。每日可进行1~3回。注意在按捏时,应有揉的动作,酸痛感强则止痛效果好,不可因怕有酸痛感而不用力。

此法对急性发作的胃痛效果较好,慢性胃病发作时用此法也同样有效。如是胃溃疡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急性、剧烈的腹部疼痛,应立即去医院。

三招式增强胃动力

上班族平时工作再忙,最好也抽时间步行、慢跑,这对于改善全身及胃肠功能、消除腹胀和嗳气、促进溃疡愈合有一定作用。大家不妨学会三个有针对性的动作。

跪姿前倾:双膝跪地,从膝盖到脚趾都要接触到地面,上半身保持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缓慢坐下,直到体重完全压在脚踝上,双手自然放在膝上,保持正常呼吸保持该姿势约30秒,放松后再将上半身向前倾。重复做3~5次。此动作有助于消除胀气、胃肠综合征(如胃肠痉挛、腹泻等),还可强化大腿肌肉。

伏地挺身:俯卧,全身放松,前额触碰地面,双腿伸直,双手弯曲与肩平放,手肘靠近身体,掌心向下;双手支撑,抬起头,胸部、双腿仍接触地面,直到感觉胸腹完全展开;保持该姿势约10秒钟。重复做3~5次。此动作能消除胀气、锻炼背肌。

站立弯膝: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双手轻放膝上,身体微向前弯;深吸一口气,吐气时缓陧收缩腹部肌肉,让腹部肌肉呈凹陷状,但不要勉强用力,保持该姿势5~20秒,不要憋气,然后顺势将肺部气体排出,放松肌肉。重复4~7次。此动作对缓解消化不良与便秘很有帮助。

鼓漱揉腹辅助疗法

对于慢性胃病患者来说,还有两种适合长期练习的辅助疗法。

鼓漱:闭口,用舌沿牙齿边缘左右搅动各24次,然后闭口鼓腮,做漱口动作,待口中津液充满时,分三口慢慢下咽。此法长练,可益胃消食、增强胃肠功能。

揉腹:将双手搓热,分别以左、右手,按顺或逆时针方向,按揉上腹部,各做30次。此法可增强胃肠机能,对治疗肠胃病有一定效果。

任何运动都责在坚持,长期练习,不仅可止胃痛,有胃肠病者也可逐渐康复

(据《解放日报》)

空气疗法 颐养身心

在很多颐养身心的方法中,空气疗法不仅最为廉价,也最简便易行。

空气浴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医疗气象学研究表明,露天的自然氧气密度较室内高10~15%。人体在与室外空气接触时,随着氧气对身体的作用,随着肺活量的增加,肺泡中的氧气张力提高,进而增加血氧含量。在炎热的夏季,空气浴最好选择早晨和晚上睡前1小时进行。

雨后散步:是一种效果最显著的方法。首先,雨后空气中含有大量负氧离子,而负氧离子素有“空气维生素”之称,非常利于人体健康。而雨后散步能通过腿、臀、腹肌群的交替收缩和放松,加深呼吸,扩大肺活量,使负氧离子进入人体。其次,雨后的树木花草和道路及建筑物显得格外艳丽、洁净,有利于消除郁闷情绪。

日光浴: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能在数小时内杀死某些细菌和病毒。在寒冷的日子里晒晒太阳,不仅给人温暖、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强人体对钙、磷的吸收,有益于佝偻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患者的康复。不过,阳光与人体健康并非完全成正比关系。盛夏季节不可暴晒,宜选上午10时前、下午3时后的黄金时段,以30分钟以内为宜。即使是冬季,晒太阳也不是越多越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城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所以使用空气疗法须避开雾天和污染高峰期,并尽可能远离车辆较多的公路。(据《健康报》)

运动脚趾辅治湿疹

篇2

【关键词】运动损伤 康复训练 身体损伤

人们对体育运动中由于各种意外出现的运动损伤了解不够,特别是缺乏系统的运动康复训练指导,极容易造成康复周期过长甚至留下身体损伤后遗症的危险。特别对于在校学生,年轻人的活泼天性使得其对足球、篮球、拳击等高负荷运动过于热衷,可能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身体损伤。

1运动损伤与康复训练

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有很多,特别就目前在校学生的日常运动而言,超负荷运动、不规范运动方法以及运动防护不到位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篮球、足球、拳击等高对抗强度的运动项目,年轻人过于富积的激情在释放的过程中极容易造成对身体的损伤。小到磨损、脱臼,大到骨折、内脏受损等。

2运动康复训练的原则

对出现的身体损伤进行康复训练已经成为运动保护的共识。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实践证明,对于出现的运动损伤进行传统的“卧床静养”法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运动损伤康复效果,或是会造成运动损伤恢复较慢,或是会在静养的过程中留下身体后遗症影响到进一步的运动训练和身体机能。但在运动康复训练方面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其运动康复训练体系的不完备以及相应运动康复训练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导致其实际使用中出现诸如超负荷、不连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差以及过于依赖于客观要求等,由此造成运动康复训练效果较差,甚至于对身体机能造成二次损坏等状况。因此,在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需要遵循系统性的一些原则。具体主要有:系统全面性、科学针对性、连续性、反馈调节性等。

(1)系统全面性。在进行运动损伤康复训练时,需要根据身体损伤的具体状况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计划编排,特别是对于高对抗型运动损伤(如足球、篮球、拳击、跆拳道等运动)需要对其生理、心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康复计划安排。避免只关注身体机能损伤而忽视对抗损伤带来的心理波动康复,而这恰恰是目前体育运动损伤康复训练的误区之一。在足球运动中,由于对抗身体损伤带来的心理阴影没有得到有效的康复指导训练,最终影响到其后期职业生涯的案例比比皆是。

(2)科学针对性。不同的运动损伤所需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法与方案是完全不同的。而根据不同的身体损伤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案设计是整个训练康复进行的前提。在康复训练方案设计中需要着重对训练强度、频次、训练量等进行把控,特别是肌肉损伤,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需要根据肌肉恢复状况进行不断的变化调整,因此,其康复训练方案的多重备案是极为重要的保障。

(3)连续性。对运动身体损伤进行康复训练中的一个误区是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便是康复训练的结束标志。而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身体机能恢复正常活动水平与恢复正常运动水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很多人在能够正常活动后终止康复训练而直接投入高负荷体育运动,这很容易导致旧伤复发,使得身体机能呈现“玻璃”属性。因此,康复训练的连续完整性异常重要。

(4)反馈调节性。康复训练的反馈调节性指的是康复训练进行中需要对身体机能进行及时的检测与检查,以不断调整训练康复方案,满足实际康复需要,并及时对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应对,以避免不恰当的康复训练带来的身体损伤加剧。

3某膝关节损伤康复训练的重点内容

膝关节损伤伴随着下肢肌肉力量的下降以及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的下降,因此,在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以适宜实际的康复训练需要。

在损伤发生后,一般在进行过紧急处理后的第二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时期:运动幅度恢复期、肌肉力量恢复期、功能恢复期、专项训练适应期等。

运动幅度恢复期:主要指的是对膝关节进行多频次低负荷的运动幅度运动,由此来恢复膝关节的能动机制,并促进膝关节血液系统的循环,恢复神经制动能力以及骨骼运动能力。

肌肉力量恢复期:可以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但要避免大批量高负荷的运动。以身体不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为基准,在初期可以少量运动,而随着肌肉力量的恢复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

功能恢复期:一方面需要注意加大训练运动量,提高肌肉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对神经系统恢复状况的检查,可以通过膝关节的伸展、爆发力、跳跃性等训练检查神经系统恢复状况,从而及时的对训练方案进行调整。

专项训练适应期:主要指的是在运动康复训练已经起到良好效果,身体机能大致恢复的时期需要对出现损伤的身体部位进行专项的运动训练。初期可以选择小负荷单项专项运动训练,在无不适症状时可以适当加大训练强度。

通过以上各个时期的针对性训练方案可以保证身体机能的快速恢复,以及避免不恰当康复训练带来的身体二次损伤,最为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案能够极大程度上避免身体损伤带来的后遗症,不至于影响未来身体机能的正常使用。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以上运动康复训练方案,无论在什么时期,所有的身体康复训练必须以不出现明显不适为最低标准。

4结语

对出现运动损伤进行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设计是保证运动损伤快速复原的前提,因此,对运动损伤康复训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指导是整个运动康复训练发展的重要方案,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支撑推动运动康复训练体系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保证人们的身体机能健康是当前体育运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需要综合运动学、医学、护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 李志.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 吴拥政.拳击的运动损伤预防与恢复[J].当代体育科技,2012(08).

[3] 祁奇,王予彬,陈文华,王惠芳.肌内效贴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10).

[4] 齐宝山.运动损伤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3(01).

篇3

适合开展心脏运动康复的患者主要包括:心肌梗死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冠脉旁路移植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心脏瓣膜修复术或置换术的患者、心脏移植患者、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等。

相反,严重心绞痛、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未控制的心律失常患者,以及运动试验期间出现严重缺血、左室功能障碍或心律失常的病人等,则不宜进行运动康复。

心脏运动康复3个时期

心脏运动康复一般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维持期,不同时期的康复特点和运动要点都各不相同。

1. 急性期:指严密监护下的住院期康复计划,目的是尽快让患者从急性心血管事件或心脏手术中安全恢复。一般持续7~14天,以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和血栓栓塞为主。急性期康复活动强度较低,主要形式有床上的被动关节活动、床边踏步、病房行走等。

2. 恢复期:指出院后的康复期,时限由危险分层和所需的监控来决定,一般持续3~6个月,多在有康复设施的门诊进行,也可到康复医院进行。

3. 维持期:这个阶段继续进行耐力训练和危险因素控制。

心脏运动处方的4个维度

运动处方中一般应包括运动方式、强度、时间、频率等4个方面。

心脏运动康复的运动方式主要以骑自行车、慢跑、散步为主,维持期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如爬山、划船,以及各种有音乐伴奏的有氧健身操等。

运动强度是心脏康复的核心,依据患者心肺运动实验的无氧代谢阈值(AT)结果来设定。比AT负荷低10瓦的负荷作为运动强度,换算成心率,作为患者自我控制强度的方法。运动时心率可接近此目标心率,但是不要超出,以防意外。

运动时间方面,在医院监测下的有氧运动时间是20分钟。如果在家,慢跑需15~30分钟,散步要30分钟到1个小时。一开始如不能坚持完成规定的时间,可以分段完成,但每一段至少在10分钟以上,中间可以稍事休息(最好不完全停下来)。

运动频率应保持每周3~5次,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以个体感受来衡量运动是否适量

上述运动强度和时间只是一个“均码”,而具体到每一个个人时,还是应具体评估,最重要是做到“适量”。

“很多心梗康复者在使用运动处方时,最常犯的错误是‘过犹不及’。”运动量适宜有四条标准:一是运动时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不影响对话。二是运动结束,心率在休息后5~10分钟恢复。三是运动后轻松愉快,食欲和睡眠良好。四是无持续的疲劳感,或疲乏、肌肉酸痛,但短时休息可消失。如果运动结束后心率在休息10~20分钟都难以恢复,或者出现疲劳、心慌、食欲减退、睡眠不佳,则属于运动量过大。

【相关链接】

篇4

徐女士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是一位因肥胖伴胰岛素抵抗而控制不好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较轻,且无其他并发症,所以建议她通过运动减肥,改善目前的胰岛素抵抗状态。

【糖友合理运动有讲究】

现实中,很多人都会疑惑,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运动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种类、强度、时间及频率都是重要标准。

1. 运动种类:以有氧运动为主,有氧运动有利于葡萄糖的代谢和脂肪的燃烧。比较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有步行、慢跑、游泳、划船、功率自行车、有氧健身操等。适度的球类活动、太极拳、原地跑步等也是一些简单可用的运动锻炼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和环境条件加以选择。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爬山或登楼梯运动容易损伤膝关节,需谨慎。

2. 运动强度:运动强度过大,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血糖会进一步升高;同时血浆过氧化脂质的增多,加重脏器的氧化应激损害。运动强度过低不能改善葡萄糖、非脂质脂肪酸的利用率,达不到治疗效果。只有当运动强度达到40%~60%最大摄氧量时,才能改善代谢和心血管功能。平时,常采用运动中的心率作为评定运动强度大小的指标。计算公式为:靶心率=(220-年龄)× (60%~80%),其中220-年龄=最高心率。如一位60岁患者,运动时心率保持在每分钟80~110次,即可达到中等运动强度。

3. 运动时间:每次运动时间可自10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30~40分钟,甚至更多。运动时间过短达不到增强机体代谢的效果;而运动时间过长,再加上运动强度过大时,易产生疲劳,加重病情。

4. 运动频率:每周运动锻炼要在5天以上。身体条件较好,每次运动后不觉疲劳的患者,可坚持每天运动1次。

【给徐女士的运动处方】

结合徐女士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给出了如下 “运动处方”。

1. 建议选择有氧运动:综合考虑徐女士的家庭情况和兴趣爱好,建议她每天晚饭后1小时去小公园锻炼,包括正走、倒走、广场舞等,时间90分钟左右。每月徒步旅游1次,每次半天左右时间,活动内容包括摄影、挖野菜、钓鱼等。或每月游泳1次,包括仰泳、自由泳、蛙泳及水上娱乐活动等。

2. 运动时间:每天晚饭后锻炼90分钟左右,每个月的徒步旅游或游泳等活动时间约3~4小时。

此外还建议徐女士要经常和邻居及好友交流运动心得,相互鼓励,因为这样更易于坚持。相关研究也证明,群体性的互动更有利于肥胖患者持之以恒的锻炼。一般来说,在制订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后,只要患者严格遵守、坚持锻炼和康复,体重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和减轻,配合饮食疗法、药物治疗等其他几驾“马车”,血糖也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而一旦养成长期的运动习惯后,患者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篇5

很多人认为,冠心病是“终身疾病”,一旦得上,就意味着丰富而精彩的人生已经离自己远去,自己再也无法摆脱“病人”的称号,今后只能与药物为伴,终日“枯坐”度过余生。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冠心病是终生疾病”的观念应该改变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生可以通过溶栓、冠脉搭桥、支架植入、激光打孔等许多措施治疗冠心病。加上其发病机理进一步被阐明,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调脂、抗凝等药物防治冠心病,使其症状消失,而且通过适当的康复训练,患者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冠心病患者不应放弃希望,而应以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战胜病魔。

康复,从运动开始

冠心病患者的康复主要是指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康复,又以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最为重要,因此本文重点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

我们知道,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脏功能受到影响,患者必须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然而,运动是冠心病康复的中心任务,对预防复发、改善心境、建立生活自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把握“静”与“动”的度,又以什么时候开始运动为好呢?对这点,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

心肌梗死后采用急诊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介入治疗成功24~48小时后,血压、心率、心律稳定,如果无合并症者即可下地活动,但仅限于室内生活自理。

采用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的患者,若血压、心率、心律稳定且无合并症,在卧床24~48 小时后可以开始床上活动,从抬高床头开始,一般在第5天过渡到下地活动。

对于溶栓未通或未溶栓患者,如果无合并症,第3天开始床上活动,一般在第10~14天时过渡到下地活动。

运动康复“课程表”

由于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差别很大,笔者以未进行介入或溶栓治疗(或治疗未成功)的患者为例,制作了一份运动康复“课程表”,可以在自己的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在医院内参照执行。

发病第2~3天抬高床头45度,持续15~30分钟。

第4~7天床上伸展上肢5次,伸展下肢5次,做深呼吸5次。每天完成2套。

第2周在床上直立静坐,每天2次,每次5~10分钟;可在床上或床边坐位洗脸、吃饭;坐椅子,每天2次,每次5~10 分钟;床边站立每天2次,每次5~10 分钟;床边走动,每次10~20步,每日2次;室内步行,每次10~20步,每日2次。

第3周病区走廊步行,从每日1次,不超过50米开始,每日递增,至周末时达到300~500米,行走不要求速度,可以自由速度步行。

第4周可以在室外步行,每日步行2次,周末时应能在步行中上下1次二层楼。

4周之后,患者就可以根据医生对病情的把握,测算出适合自己的运动量,选择步行、慢跑、骑车、游泳等动态型运动(避免举哑铃、搬重物、掰腕子等静态型运动)进行后期的康复锻炼了。

运动中的安全备忘

冠心病患者在康复锻炼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自觉症状,如有没有胸闷、胸痛,有没有眼前发黑、头晕、走路不稳等,这些都是心脏负担过重的信号,此时应休息或减少运动量。并且,不要饱餐后马上就去锻炼,一般要等饭后1小时再去,以免造成血液大量供应胃肠而引起心脏缺血。如果有条件,最好在运动前后监测血压和心电图。

篇6

摘 要 目的:总结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的效果。方法:收治慢性心衰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适当进行运动康复,比较两组心功能改善、心率及身体活动能级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老年患者 慢性心衰 运动康复 效果

慢性心衰(CHF)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多发病,80%的慢性心衰患者年龄>60岁,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体力活动受限,运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研究发现运动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心衰患者心功能恢复,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运动康复能起到强化疗效的作用[1]。现将我院运动康复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11月收治慢性心衰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0~78岁,平均66.8±1.2岁;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32例,Ⅳ级18例;冠心病19例,高血压心病10例,风心病12例,心肌病5例,心肌炎4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60~82岁,平均68.2±1.5岁;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35例,Ⅳ级15例;冠心病16例,高血压心病13例,风心病11例,心肌病6例,心肌炎4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①符合《慢性心衰诊断、治疗指南》中心衰的诊断标准;②NYHA心功能分级均Ⅲ~Ⅳ级;③左室射血分数>45%;④近期未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排除标准:①肾功能异常者;②血肌酐>220μmol/L的男性患者及血肌酐>176μmol/L的女性患者[2];③血钾浓度>5.0mmol/L者;④伴有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

方法:所有患者都给予对症治疗:卧床休息,给予强心治疗、扩血管和利尿剂治疗、心衰诱因治疗等。观察组根据病情给予以下运动康复训练:①心功能Ⅳ级者:绝对卧床休息的同时由护理人员协助全身关节进行被动运动,4次/日,每次10分钟。之后让患者慢慢尝试主动关节运动,再慢慢过渡到下床运动训练。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循序渐进提高运动时间及运动量;②心功能Ⅲ级者:保持患者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尝试练习床边站立、移步及步行,4次/日,每次10分钟。之后协助患者练习用餐、坐椅、独立大小便、洗浴等,根据病情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量。比较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动脉压、心率、心功能分级、身体活动能级变化。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在P

结 果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血压、心率变化,见表1。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见表2。

讨 论

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左心衰竭,单纯右心衰竭比较少见[3]。老年患者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机体老化、重要器官功能衰退,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加之老年患者是并发症高发群体,因此治疗过程更为复杂。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慢性心衰的患病率逐年上升,而老年患者在对症治疗中心功能恢复速度较慢,需要辅以运动康复训练,促进心功能恢复[4]。运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与患者的心理沟通,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争取其自身积极主动性,提高运动康复的效果。另外,运动康复要遵循根据病情循序渐进的原则,由被动运动过渡至主动运动,由床上运动过渡至室内活动,由简单移步过渡至独立用餐等。本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运动康复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住院时间缩短,血压及身体活动能级改善较好,心功能改善率达92.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0):93-95.

2 雷小红,徐业成,邓万俊.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J].子血管病学进展,2008,29(1):163-164.

篇7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24-02

脑卒中是一类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临床综合症。由于现代医疗水平和抢救技术的提高,虽死亡率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增加。我科2009年对12例脑卒中患者实施科学、系统、全面、全程的运动康复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具体如下:

1 一般资料

12例病人中,缺血性8例,出血性3例,出血与缺血并存1例。偏瘫者9例,肌力减退2例,无偏瘫1例,平均住院15天。12例患者出院后,由康复师制定下一步的康复方案,康复护士每周进行随访,指导病人及家属进行家庭锻炼。

2 方法

2.1 急性早期康复 此阶段患者主要处于卧床期,以被动运动为主。为防止关节挛缩,必须保持功能位,肩关节呈敬礼位,肘关节呈90°,腕关节背屈30°,髋关节伸直防下肢外旋,踝关节90°。

2.1.1 采取正确的床上 采用对抗痉挛模式,即患者上肢是屈曲痉挛的,应保持伸展姿势,患者下肢是伸肌痉挛的,应采用屈曲姿势。患者宜应用气垫床,枕高10~12cm为宜,护士帮助患者翻身,日间取患~仰~健侧卧位,夜间取患~健侧卧位,具体操作方法:

2.1.1.1 患侧卧位 首选,患上肢在胸前平举,肩关节屈曲90°,肩胛骨向前移,内侧缘平靠于胸壁,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下,患下肢髋膝自然微屈在后,健侧下肢充分屈髋屈膝,置于体前枕头上。注意患侧踝关节屈曲90°,防止足下垂。

2.1.1.2 健侧卧位 患上肢前伸,患肩前屈100°,使患肩胛骨向前向外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15°,手指伸展,掌心向下,患者骨盆略前旋,患侧髋、膝关节前屈90°,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注意踝关节不能内翻悬于枕边缘,防止足内翻下垂。

2.1.1.3 仰卧位 患肩胛骨下垫一毛巾,以防肩胛骨向后挛缩,患侧腋下可用一小毛巾卷,使上肢外展20°,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腕背屈15°,手指伸展,掌心向下,患侧下肢自背部至大腿外侧下方垫一枕头,使骨盆后缩,患髋外旋外展,膝关节下垫毛巾卷,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固定在中立位。因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所以少用或尽量安排在白天。

2.1.2 关节被动运动,每个关节每天进行3~4次活动,每次活动10次左右,方法:由健侧至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对肢体的小关节,如肘、指、踝关节应多活动,因小关节易发生强直。

2.2 软瘫期康复 神态清醒,病情平稳后,鼓励病人应尽早进行锻炼,以主动运动为主,辅以被动运动,以健肢带动患肢进行机能训练,以下运动每天2次,10个动作1次。

2.2.1 床上坐位训练 先缓慢将床头摇起30°,维持15~30分钟,2~3天后无反应后增加角度,每天15°,如此增加至床头90°。如坐位后感觉头晕,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立即将床头摇平,防止性低血压。

2.2.2 摆腿运动 双髋膝屈曲,两足并拢,家属帮助下,双下肢左右摆动,防止足外翻。

2.2.3 摆肩运动 双手手指相互交叉,伸肘向左右摇摆,防止肩关节半脱位。

2.2.4 翻身运动 由仰卧位向左右翻身,呈侧卧位。

2.2.5 双桥运动 病人仰卧位双手放于体侧或双手交叉相握胸前上举。

注意大拇指放在最上面,对抗拇指的内收和屈曲,双髋膝屈曲抬高臀部至骨盆呈水平位,病人不能主动完成抬臀动作时,护士可将一只手放于其膝上,然后向前下方按压膝关节,另一只手拍打患侧臀部,刺激臀肌收缩,帮助患髋伸展。

2.2.6 单桥运动 双桥运动完成后,及时增加难度到单桥运动,病人将健腿置于患膝上,或将健腿伸直悬空抬高,患腿单独支撑床面,完成桥式动作,实现由侧卧位向坐位转移用步行训练。

2.2.7 患肢主动运动 指导患者做患肢的“假想运动”,即用意志支配发生神经冲动使瘫痪肌肉收缩,然后作肌肉运动进而做主动运动,为保证健侧肢体肌力训练,可使用健手扶起患手,健腿架起患腿一起活动。

2.2.8 坐立功能训练 健手握患手于胸前,健腿架起患腿,以健肘为支点,用健腿足跟着力蹬床,同时转上半身至健侧卧位,患肢朝上,身体前屈,用力坐起,患者坐起后,护士用手向前后左右摇晃患者,嘱其用力抵抗不倒,训练平衡功能。接下来可训练坐床边、坐椅凳。

2.2.9 日常生活中动作训练 练习屈伸,抓握,捻动,使用勺筷,翻书,扣纽扣,系鞋带等。同时可训练病人单手操作技术,使患者用健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2.3 痉挛期康复 下肢以伸髋、屈膝、踝背屈为主,上肢在坐位时,把手掌向侧后向,手伸于床面或椅面上,手指向外后方约45°,使掌跟着床,肘伸展,身体向患侧稍倾斜,可抑制上肢屈肌痉挛,也利于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

2.3.1 练习床下运动,重点训练站立步行。

2.3.1.1 站立训练 先在帮助下扶支撑物站立,并重复直至最后徒手站立,早期最好靠墙站立。

2.3.1.2 起立训练 由坐位自己起立,起立时双手交叉先俯向向前,然后挺直躯干,一期站立20~30分钟。二期长作一些随意动作,三期两下肢分开,先健肢后患肢轮流支撑体重。基本稳定后,家属用手前后左右摇晃患者,如能保持不倒状态,即可进行步行训练。

2.3.1.3 步行训练 当患腿肌肉达Ⅲ~Ⅳ级时,开始用步行辅助器械训练步行,走稳后,改由扶练习步行。一般采用三步法:第一步先迈健腿,第二步患腿迈步,第三步健腿向前跟上。健腿迈步时,重心先移至双腿间,患者屈膝足尖蹬地,再提胯,屈膝,足跟着地。当独立步行稳定后,要即时进行复步训练,如上下楼梯,转换方向等,上楼梯时,患肢先上,下楼梯时,健肢先下。

2.3.2 增加日常生活中的作业疗法 当偏瘫侧手功能部分恢复时,应及时提醒并督促病人尽可能地尝试使用偏瘫侧手或用偏瘫侧手帮助完成某些日常生活活动,由运动自理方面逐步升级至家务劳动方面。

3 结果(附表)

12例患者不同康复阶段Barther指数

4 讨论

我院专业康复师尚未普及,由经过专业学习的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康复护士承担运动功能训练,较为可行。在护士实施康复训练中,指导并教会病人及家属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以便为出院后继续坚持家庭训练,对争取后期尽可能性恢复大益处。

参考文献

[1]励建安.《社区康复护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144.

[2]牟扣风.徐涛.《脑梗死患者住院及社区运动功能康复的连续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30.3A.239.

篇8

摘 要 心理健康,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探讨和分析体育运动对心理问题的康复作用,旨在促进人们引起对体育运动的重视,通过体育运动积极改善心理问题,实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共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心理问题 康复作用 身体健康

现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实现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也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呈现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加强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体育运动,是通过身体运动满足物质与精神需要,可以强身健体,减轻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的程度,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对改善青少年的心理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优化心理状态

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引导和促使青少年产生最优化的心理状态,对改善青少年心理状态具有积极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可以增强运动者的愉,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情绪和情感。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宣泄心里不悦之事,中和、抵消和对抗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愉快的情绪,体育\动爆发出来的是对不愉快情绪的释放,也激发了身体的能量。再者,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会增加身体的血流量和吸氧,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好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或控制抑郁。因为低肾上腺素分泌量对抑郁心理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体育运动就可以有效地增加人体的肾上腺素分泌量。

二、有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

Melnman、Hayden、Berger等人都通过相关研究指明:“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的指标。”青少年选择体育运动时,选择愉快的、非竞争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在短期内会产生显著的愉悦情绪效应,从而缓解紧张的情绪,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主要是体育运动后,可以明显地降低青少年焦虑、抑郁、紧张的心理状态,大大提高他们的精力和愉快程度。只要有规律地进行体育运动锻炼,结合身体状况选择中等强度的运动项目,运动时间保持在20~60分钟,十分有利于青少年改善情绪,运动后产生满足、愉悦、舒畅的感觉,将个人从不愉快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三、有利于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控制

体育运动常常带有一定的竞争性,青少年可以选择自己喜爱、擅长的领域去强化体育运动,当他们在体育运动中享受到了成功感,就能增强体育运动的体验,释放内心的压抑情绪,进一步获取满足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从而形成积极的情绪效应,并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感,树立正确的态度去看待体育比赛,也更容易理智分析和认真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

四、有利于青少年的个性发展

在体育运动中,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独立的个性,实现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一方面,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对抗和竞赛性质,需要运动者具具备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这就可以通过体育运动锻炼和磨炼青少年坚韧、自信、勇敢和机智等优秀的品质。另一方面,体育运动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倡导进步和友谊,在集体活动中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坦诚、宽容、谅解和互爱等优秀品质,从而有效地激发和提高了青少年在活动中的、纪律性和集体观念。

五、有利于培养青少年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要求运动者发现并克服自身缺陷和缺点,突破自我,战胜自我,从而实现净化自我和提高自我的目标,潜移默化培养了青少年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本质上来说当青少年从事某一项体育运动时,需要经过磨砺,可以陶冶和形成青少年的体育精神,从而引导青少年完善自我,确定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逐渐完成并升华个人的人格。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客服难关、挑战自我,这就可以培养他们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再者,体育运动大部分都具备集体性、竞争性的特点,在运动过程中能力高低、修养好坏都会凸现出来,引导青少年强化对自身的认识,结合实际克服难关、拼搏进取,培养青少年优异的意志品质。

六、有利于改善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关系

大部分体育运动都是集体性项目,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需要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也可以交到更多朋友,借助运动锻炼可以明显地增强青少年的情感交流,对解除他们的自我幽闭症具有积极的作用,更有利于他们找到真心的朋友,借助体育运动锻炼认识更多的朋友,无意识建立起强大的人际网,从而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对调整和改造青少年心理品质与行为方式具有积极的影响。

七、结语

综上所述,选择强度适当、项目喜爱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具有积极的康复作用。主要是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利于优化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缓解紧张的情绪、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实现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培养青少年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改善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关系。

参考文献:

[1] 范汝清,马琳,袁玉涛.体育运动对心理问题的康复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篇9

目的 了解虚拟现实(VR)康复对由脑血管疾病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VR康复、传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康复治疗。 结果 在康复治疗4 w、康复治疗12 w后,实验组在肢体运动FurgMeyer量表评分、FurgMeyer躯体平衡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VR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由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躯体、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运动康复;运动障碍;运动训练

在运动康复领域,虚拟现实(VR)技术最重要的用途在于对受损的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性训练。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使机体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消除由于损伤造成的功能障碍。决定康复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康复训练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度,运动范围是否全面,运动方式是否符合日常的生活习惯等。VR可以提供精确的测评、辅助、监控、训练等技术,从而充分保证运动康复训练的有效性。目前,国内尚未看到将VR技术应用于脑梗死后遗症运动康复治疗研究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运用VR技术对由脑血管疾病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被试为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血管疾病人员。入组标准依据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需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确诊的初发脑梗死患者,患者遗留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但没有严重认知障碍及精神疾患,病程在3 w内,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8分,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为脑血管病发病前已有痴呆表现及精神疾病,认知障碍较严重及语言不能者,重要器官如心、肺、肝、肾等有严重疾患,有神经肌肉骨骼病变可能干扰功能恢复且无法坚持治疗的患者。随机抽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被试患者60例,年龄44~67〔平均(54.9±9.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23±10)岁;实验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98±8.43)岁。被试两组成员在年龄、性别、疾患、患肢肌力、运动功能障碍上差异无显著性。

1.2 实验方法

两组的基础治疗均为神经科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运动康复疗法,治疗措施包括:①肢体在床上功能位摆放;②按时变换;③功能障碍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④上肢的辅助功能(坐起)训练;⑤腰背肌功能训练;⑥重心的坐位及站立平衡训练;⑦步行训练;⑧自主生活能力训练。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根据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尽相同,治疗师采取一对一方式。治疗时间是每日两次,每次45 min,每周5 d,持续12 w。对实验组进行VR康复疗法,其VR技术的生物反馈系统为桌面式。康复仪器包括MyoTrac Train治疗仪、Sunlight Tetrax平衡仪,MyoTrac Train软件支持是MyoTrac Clinical治疗仪的工作基础,SunlightTetrax平衡仪原理与MyoTrac Train治疗仪相同,均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状态阶段选取相应的康复方案。治疗时间是每日两次,每次45 min,每周5 d,持续12 w。

1.3 评价标准

判定偏瘫患肢康复前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FurgMeyer肢体运动功能积分量表;采用Barthel指数(BI)作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法:总分100分,得分越高,ADL越好。评分60分以上的,基本上能完成ADL;60~40分需要帮助;40~20分需要很大帮助;20分以下完全需要帮助。两组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4 w后、康复治疗12 w后采集数据。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包统计分析,数据资料以x±s表示。

2 结 果

被试两组成员在年龄、性别、疾患、患肢肌力、运动功能障碍上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对照、实验两组的Furg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ADLBI评分在康复治疗前初次测次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被试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ADL级别上无差异,然而两组被试治疗后相同时间再次统计分析,其结果呈现显著性差异(P

3 讨 论

VR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生成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1〕。VR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等特点〔2〕。按照沉浸度可分为非浸入式、部分浸入式和完全浸入式,按其实现虚拟环境功能的高低可分为:桌面式、浸入式、分布式和混合实现系统〔3〕。

VR技术运用于康复治疗的科学原理及优势在于,它能为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患者提供每次练结果的实时反馈和每组练习后的成绩反馈,这两种形式的反馈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结果知晓感〔4〕。VR技术不仅能够通过编制虚拟环境提高运动康复训练的趣味性,而且能够以形式多样的反馈不断激发并维持患者重复练习的动机。VR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运动康复方式,将劳和逸真正结合起来。

偏瘫是最常见的脑梗死后遗症,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还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视野缺损。康复医学是以运动学和神经生理学为理论依据,采取各种手段对患者进行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治疗。运动疗法是康复医学中最基本的治疗方法,运动疗法对消除或减轻患者功能上的缺陷,控制病态的异常和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原有的运动能力,具有显著作用。

VR技术在模拟真实生活场景,提供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方面具有传统康复训练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实验研究表明,基于VR技术的运动康复训练具有以下的优越性;第一,虚拟环境可以使患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自然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互动,从而提高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由于VR技术可以使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非常相似,患者能够将在虚拟环境中学到的运动技能很好的迁移到现实生活环境中。第二,VR技术不仅能够简化患者的康复训练任务,并且虚拟教练比人类教练的动作更具有一致性。第三,VR技术能够以多种形式提供反馈信息,给予患者相应的鼓励、暗示或建议等,从而使原本枯燥单调的运动康复训练过程变得轻松、有趣。第四,VR技术允许用户进行个性化设置,可以针对患者个人的实际情况将运动训练、心理治疗及功能测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适当的运动康复训练计划〔5〕。

本研究显示,基于VR技术的脑血管疾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对于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较之传统康复治疗,具有显著疗效。VR技术能够为患者提供身临其境的极富真实性感受的虚拟环境,从而积极促进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克服传统运动康复训练的局限性,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徐茂云,卢兆桐,刘世君.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 (11):137981.

2 杨轶璐,胡 英,刘纪红,等.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控制,2003;32(3):2515.

3 陶维东,孙弘进,陶晓丽,等.浸入式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3):5862.

篇10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由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脑梗塞患者需要不仅需要后期的康复护理,同样也需要能够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的恢复脑梗塞患者的运动功能,对脑梗塞患者在今后的恢复和生存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国内对此相关研究较少,且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形成对护理工作的影响。本文则从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并对脑梗塞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并且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68例,这组患者医院检测都为脑梗塞患者,所研究的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神志清醒。观察组患者34例,年龄42~66岁,平均年龄(53.05±4.67)岁,性别比为21:13;对照组患者34例,年龄的43~69岁,平均年龄为(55.36±4.21)岁,性别比为10:7。两组患者的年龄没有显著性差异,符合实验的要求,两组可以进行对比实验。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即在患者还在治疗中,但生命体征已经趋于平稳,则对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如进行一些翻身、捏腿、揉搓穴位等措施;对照组在患者不需要治疗的情况下,再对患者进行按摩护理措施。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时,所做的护理工作力求保持一致性,其中的训练措施具体如下:①身体拉伸:长时间卧床,会导致骨骼压力增大,对患者身体进行拉伸有助于骨骼的舒展和血液的循环。②站立行走:由于脑梗塞患者的病患处在脑部,患者的运动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帮助患者进行站立行走有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敏感性和恢复。③生活自理:脑梗塞患者由于在患病后,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恢复训练中,注重患者生活自理方面的训练。④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⑤语言训练:由于脑梗塞患者语言功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患者与人交流的能力且影响了护患之间的交流,使得相关护理工作不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因此,在两组患者中,对患者同样要进行无差别的语言训练,使患者能够在沟通方面没有障碍。

1.3评定方法 为了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对患者的一些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大小便控制等的评分为10分每项,总分为100分;日常生活能力,如行走、上下楼、蹲坐等每项评分为10分,总分一共100分;与人沟通能力、意识反映能力、清醒程度等方面评分总分为100分,得分根据加权按100分算,大于90为显效,大于70~90为有效,大于60~70分基本有效,60分以下则为无效。最后根据患者所得分数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计量之间的关系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之间的关系,运用χ2检验进行检验,最后比较P值,P

2结果

根据上述的评分标准,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评分,见表1,表2。

可以从表1得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自理能力、日常生活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观察组的脑梗塞患者对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有着比对照组更好的效果,P

从表2的有效率的汇总表格中可以得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有效率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早期康复护理的观察组,脑梗塞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有效率为85.29%显著高于没有经过早期康复护理的对照组73.53%的有效率,P

3结论

脑梗塞多发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发病。

在我国,脑梗塞发病呈年轻化、高比例方向发展,许多中年患者在脑梗塞发病后往往失去了运动能力,长期卧床不起,下半生的时间都在病床上度过,甚至很多患者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给自己和给家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还有很多患者的意识是清楚的,但是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和沟通的能力,有些患者甚至产生了极端的措施来解决自己的生命。这就导致了患者对该病的惧怕,许多人在发生脑梗塞后就认为很难恢复,很难再恢复到常人的状态。但是如果能够在患病后,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就能使患者尽可能恢复到正常人的生活状态。

本文着重探讨了早期护理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后期运动能力的影响。在上述实验对比中,在患者脑梗塞发病期间采取及时的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身体的康复甚至痊愈。由于在我国脑梗塞早期护理方面知识缺乏再加上许多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使得早期康复护理的工作很难开展。

因此,在本文研究后,医院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做到与患者家属沟通,积极治疗,早期护理,对患者今后的生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伶伶,吴邵艳.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0,25:109-110.

[2]韩微,夏义容.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19:2958-2960.

[3]季贵英,陈伟建.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装备,2014,S1:448-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