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理论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育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理论;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1-0008-04
【作者简介】1.孙崇勇,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副教授;2.刘电芝,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认知负荷基本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认知加工与教学设计的主要框架理论。最早提出认知负荷理论的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斯威勒(Sweller)。在他看来,认知负荷就是指学生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消耗的心理资源的总量[1]。他以工作记忆理论、认知资源理论、注意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在认知加工过程中要投入一定的心理努力,承载一定的负荷,占用一定的认知资源,认知是要负载运行的[2]。总的来说,认知负荷理论的发展与相关领域的研究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同时,教育和教学实践又是它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给教育实践带来了富有价值的启示,也将带动教育实践进行切实可行的变革。
根据认知负荷的来源及性质,斯威勒等人把认知负荷分为三大类,即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三者相加就是认知负荷总量,即总的认知负荷[3]。内在认知负荷主要受学习材料的复杂程度和学习者的先前知识经验的影响。[4]学习材料越复杂,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经验越少,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就越高;反之,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就越低。帕斯(Paas)等人认为,学习材料所包含的信息要素以及信息要素间的交互作用一般是学习材料本身所固有的,或者说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无法通过操纵教学而加以改变的[5]。这也就是说,只要学习材料一定,内在认知负荷就是固有的、稳定的。当然,如果学习者的专业知识较为贫乏,在单位时间内需要同时加工更多的材料,工作记忆的负担就较重,产生的内在认知负荷也就较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新手比专家学习新知识更慢、更困难。外在认知负荷也称无效认知负荷,主要与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有关,是由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没有直接贡献的心理活动引起的。[6]外在认知负荷与现代教学设计联系相当密切,要让学生把有限的认知资源有效地用于学习,以便于其提高学习效率,就要尽量减少他的外在认知负荷。龚德英、刘电芝等人在多媒体学习的不同时段呈现元认知监控提示,考察其对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和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内、外在认知负荷均较低的情况下,增加元认知监控活动能提高学习者的迁移成绩[7]。相关认知负荷也称有效认知负荷,是指在完成某一任务的过程中,当学习者把未用完的认知资源用于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加工时产生的认知负荷。[8]该负荷虽然占用工作记忆资源,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但总的来说,它不仅不会阻碍学习,反而会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龚德英、刘电芝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关认知负荷的大小是以内、外在认知负荷为前提的,只有在两者都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才能有多余的资源用于相关加工[9]。所以,相关认知负荷不是随时随地都有效,而是在认知还没有超负荷时才有效。
二、认知负荷的测量
由于认知负荷具有内隐性、主观性、动态性、相对性等特点,关于认知负荷的测量一直是认知负荷研究中的难点问题,这对认知负荷理论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如此,美国学者布鲁肯(Brunken)等人迎难而上,把认知负荷的测量划分为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各有两个水平,即客观性(主观与客观)与因果关系(直接与间接)[10],共包括以下四大类测量方法。
1.间接的主观测量法。
该法主要运用量表,要求学习者自我报告在学习过程中所投入的心理努力的总量[11]。尽管目前还不清楚心理努力总量与真实的认知负荷之间的关联程度有多大,但该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较为广泛。有人统计过,在2003年以前,帕斯等人设计的PAAS量表用得最多。最近,笔者研究发现,由唐桑(Tsang)和维尔兹奇兹(Velazquez)基于心理负荷的多重资源模型设计的WP量表在效度与敏感度等方面略高于PAAS量表,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认知负荷主观测量工具[12]。该量表要求被试者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对8项心理资源的使用情况给出一个0到10之间的数字,“0”代表一点都没占用该资源,“10”代表该资源被全部占用,最后将8个数字相加所得的均值作为总的认知负荷指数。8项心理资源即中枢处理资源、响应资源、空间编码资源、语言编码资源、视觉接收资源、听觉接收资源、操作资源、语言输出资源。
2.直接的主观测量法。
这种方法是指运用等级评定量表,要求学习者自我报告学习材料的难度,即其对学习材料难易程度的敏感度。因为材料难度直接与其所引发的认知负荷相联系,这种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直接评估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所导致的认知负荷之间的差异。[13]但值得注意的是,学习材料的难度还受学习者个体的能力水平、注意过程等因素的影响。
3.间接的客观测量法。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测量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二是测量学习者的一些生理指标。通过分析学习任务的成绩可以揭示认知负荷高低。其一,分数是客观指标;其二,这些成绩取决于信息的储存和提取过程,该过程受认知负荷的影响,但这对认知负荷来说又是间接测量。生理指标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伴随认知负荷产生而出现的生理反应的各项指标,目前主要包括心率、瞳孔直径、眨眼率以及脑事件相关电位等。生理指标对于认知负荷来说,也是间接、客观的指标,例如:高认知负荷会导致学习者高度紧张,作为对学习材料的情绪反应就会发生心率的变化[14]。
4.直接的客观测量法。
任务绩效测量属于直接、客观地测量认知负荷的方法,即通过测定学习者完成指定任务的绩效来判断该任务给学习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又可分为单任务测量和双任务测量。单任务测量就是通过学习者完成单一学习任务中的表现结果来推算其认知负荷,一般以任务的准确率、反应时间、错误率、速度等作为测量指标,其假设是认知负荷的增加会占用更多有限的心理资源,反映在任务绩效上就是效率降低、错误率升高。单任务测量在实践中的应用很有限,往往只是作为认知负荷其他测量指标的补充。目前,用得较多的是双任务测量,它要求学习者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完成两项任务(主任务与次任务),即除执行主任务外再完成一项次任务。采用双任务范式测量认知负荷的基本假设是:人的工作记忆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但可以灵活地分配到任务解决的不同方面。在双任务条件下,如果一个学习者必须要同时完成两个任务(如学习任务和监控任务),而且两个任务都需要相同渠道的资源,那么所有的资源就必须在两者之间进行分配,因此可以根据两个任务的成绩来推测认知负荷的强度。[15]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代认知负荷的研究还可以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脑成像技术、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等。
认知负荷理论正在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毋庸置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认知负荷,如果教学设计考虑不周或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就可能使这些认知负荷干扰甚至阻碍学生的学习。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考虑如何降低认知负荷,让学生把有限的认知资源真正用到学习上。
1.优化教学语言。
在课堂上,学生会对教师的教学语言进行认知加工,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加工,也自然会影响学生认知负荷的高低。数学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数字,数字本身就是抽象的,如果学生一直使用抽象思维来进行认知加工,就会非常消耗认知资源,从而会感到很累。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语言,语言表达要清晰准确、简练扼要,特别要做到生动形象,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活泼、生动、形象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来进行认知加工。这方面也有实验依据,如龚德英和刘电芝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学中的概述可以降低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有利于他们释放更多的认知资源用于相关的认知加工,从而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高[16]。另外,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及语音、语调等非语言系统也能传递信息内容,学生也需要进行认知加工,从而形成外在认知负荷。因此,教师还要注意恰当地运用非语言系统来辅助其表述与传递信息。
2.注重数学样例教学。
样例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让他们更多注意到问题的一般结构特征,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些原理、规则、算法等,因而可以促进学生图式及其自动化的获得。[17]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上《统计》一课时,应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样例,如学生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结构、家庭生活费支出计划等涉及项目人数统计的样例。这些样例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也与他们头脑中长时记忆、储存的图式及其相关的知识经验相联系,能大大降低他们的认知负荷。因此,在教学中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题材或者学习样例,可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3.精心设计教学课件。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外在认知负荷与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有关。因此,在设计数学课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认知负荷的强度,应对相关的学习材料进行合理的组织,不要把有趣但与教学关联度不大的动画、声音、图片或文字放在课件中。这些材料容易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消耗他们的心理资源,增加他们的外在认知负荷。另外,在呈现教学材料时,要多运用表格、图片等,容易混淆的内容要用红、绿线等加以区分,这种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概括性强而又形象、直观,不仅能减少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还有利于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例如: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如电冰箱、大衣柜、建筑物等。教学人教版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就可以用课件将这些物品分类呈现,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进行对比。这样的呈现方式与教师直接用语言描述相比更加直观、形象,可以大大节省学生的认知加工资源,降低其外在认知负荷,也有利于学生在言语和图像模型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一般来说,数学知识本身比较复杂,抽象性较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合理设计教学程序,以便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但愿以上几点策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Sweller,J.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J]. Cognitive Science, 1988,12(2): 257-285.
[2][13][14]赵俊峰.解密学业负担: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15-18.
[3][5]Paas,F.,Renkl,A. & Sweller,J.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recent development[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3, 38(1): 1-4.
[4][6][8][11][15]龚德英.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的优化控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7]龚德英,刘电芝,张大均.元认知监控活动对认知负荷和多媒体学习的影响[J]. 心理科学,2008,31(4): 880-882.
[9][16]龚德英,刘电芝,张大均. 概述和音乐对认知负荷和多媒体学习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 83-87.
[10]Brünken,R.,Plass,J.L.,& Leutner,D. Direct Measurement of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3,38(1): 53-61.
[12]孙崇勇,刘电芝.认知负荷主观评价量表[J]. 心理科学,2013,36(1): 194-201.
篇2
关键词:适度教学;小学数学;理论研究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指出,教学过程不是让教师代替学生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教学要适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数学学科的教育质量一直都受到重视。学习数学,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心智,对训练学生大脑的思考有着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数学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亦是学生以后在社会立足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适度教学理论的提出,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开拓一条全新的道路。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适度教学,学生更加容易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对数学学习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结合自身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从适度教学的角度出发,就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展开研究。
一、拒绝将教学内容全盘灌输给学生
适度教学旨在授课教师依据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情况,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做到点到为止,而不是把全部的教学内容用填鸭式教学地全盘灌输给学生。在现实中,存在一些教师基于学生数学水平有限的考虑,对学生理解能力掌控不够准确,故而在课堂上把所有的知识重点与解题过程的注意点进行详细讲解。而学生只有被动地全盘接受,无暇自发进行思考,从而导致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刻。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拒绝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主张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过度教学犹如揠苗助长,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授课教师通过详尽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数学,但实际上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产生了一定的阻力。例如,在进行《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的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不可能对全部的简便运算一一进行列举,数学题目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千变万化,而简便运算是针对于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才适用的,需要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这是授课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传授的。
二、为学生量身制订课堂教学计划,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
与填鸭式教学形成对比的教学方式就是授课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造成给予学生的帮助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同样与适度教学背道而驰。学生理解能力水平存在分层,成绩高低不一,需求也就不一样,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得到足够的指导,进而导致数学基础不扎实,学习成绩不理想,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而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过人,天资聪颖,课堂上的教学学有余力,课堂授课内容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太少,授课教师为了顾及整体学生的接受能力,控制了课堂授课内容的容量,无法进行深入地讲解。
为了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授课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次课堂教学,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学生水平层次的差距,为学生量身制订课堂教学计划,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他们本身的教学,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收获更多。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求法》的课堂教学中,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只要求了解与掌握常见多边形的面积求法,诸如五边形、六边形等规则的图形。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规则多边形的面积求法的掌握无需一节课的时间,教学节奏对他们来说过于缓慢,授课教师可以在他们掌握基础内容的前提下,自发研究一些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求法,看看能否总结、探索出一个能够广泛使用的多边形面积求法,诸如通过分割或添补或者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将不规则多边形转化为规则多边形进行求解。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总结与探索掌握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课堂需求,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权衡好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关系,教有所思,及时调整
适度教学的核心是授课教师有智慧、有技巧地进行授课教学,对自身职责具有深刻的认识,找寻高效的教学方法。数学学习上遇到难题是在所难免的,遇难则避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造成数学知识结构存在越来越多的漏洞。授课教师必须禁止学生遇难则退,要尽可能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盲点。适度教学要求授课教师要权衡好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关系,教有所思,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做出调整。数学教学应该循循善诱,充分考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地控制课堂教学内容,争取在课堂内容容量、讲解与联系的比重、讲解深度等方面做好权衡,并有针对性地调整。
作为小学数学授课教师,在追求教学成就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自我,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细心指导,真正做到适度教学,进而为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造福学生。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新的数学观的形成就意味着数学教育教学观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教学就是一种数学活动,教学不应看成一系列静态的现成结论的传授,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更应培养学生“好问、敢想、敢悟,善于批判,善于交流”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的生成,注重举一反三,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知识建构者。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这主要是由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数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性所决定的。 有人指出,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建构的活动,数学的研究对象正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得到建构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谈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实践。
1.注重课前准备,创设参与情境。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出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基石”的作用,在学习一开始,教师应铺垫合适的基石使学生作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创造学生课堂参与情境的基础。课前,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制定授课计划前,需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对选修课程的掌握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在课前复习的导入设计中,要放入复习提问的是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一些无关内容即便是重点,也不应放在复习之列。在课前复习布置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设置问题,留下悬念,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也是强调课前准备与下节课内容的关联度,在以往经验与新知识中建立起有效联系,以便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2.开展情景式课堂教学,倡导体验式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它强调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实践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尽量组织和创造有利于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参与的学习情境与机会。
3.课后及时复习与反馈,在反思中提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反思可以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达到更高层次。因而,学生课后的活动,仍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时间作业,让学生加深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4.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交流合作。建构学习是诊断性的、反思性的学习,即学生必须开展自我预习、自我参与、自我检测等活动,以判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自主学习”是其核心内容。同时,在此过程中,应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提倡互动互助的学习、交流与协作的学习,提倡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在互动中交流。学生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打造学习共同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共同体中,通过相互合作,学习者个人和群体的知识都将有所提升。
篇4
一、以爱“激”学
儿童从家庭来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对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师爱”犹如母爱,又胜似母爱,学生在他喜欢的老师面前不会因为“怕”而不得不学,而是更主动地去表现自己,这就由“被动”的学而变为“主动”的学。这恰恰是老师的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那么,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呢?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要“见缝插针”,因为数学教师一般都不是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所以更需要人为地创造一些机会,在生活等各个方面去关心学生,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都能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建立起爱的氛围。
二、以趣“激”学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针对儿童的特点,可以采用猜谜、讲故事、对口令、游戏、操作等多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只要恰到好处,都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7加几的加法”时,设计了一个猴子摘桃的游戏,让小朋友来扮演小猴子,每个小猴子拿着一个“7加几”的算式,去摘写着这道题答案的桃子,谁摘对了桃子就归谁所有,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热情可高了,学生在游戏中深深地感受到“凑十法”的妙用,接着我又用趣味性的语言说:“猴王看到小猴子们又对又快地摘到了桃子,非常高兴,他又给小猴出了一道难题。”接着,我出示算式“6+7=”,结果,小朋友们在高涨的情绪下,一下子就想出了三种方法。这样,既复习了看7想3的凑十法,又顺带复习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知识;聪明的小朋友还类推出看6想4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6加几做了良好的铺垫。可见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疑“激”学学起于思源于疑,采用设难质疑的方式,激发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
例如:我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开始,我拿出一个正方形的框,然后演示把一只球放在框的中间,球掉下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球为什么会掉下去?”进而再问:你能想一个简单的办法,让球不掉下去吗?,学生会想到在框的的中间加一片硬纸挡住球就不会掉下去了,从而引出了“面”,通过这样的置“疑”,使学生对“面”有了一个感性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激发了兴趣,使之乐于学。另外,在课结束前,出一道难易适当的思考题,也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善于设“疑”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好老师。
四、以“信”激学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在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上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以不同的帮助,使他们树立起坚强的信心。这样他们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战胜困难,才能不断进步。
篇5
关键词:复式教学;方法;教材处理
一、复式教学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农村学龄儿童逐年减少,加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民工子女大部分随父母进城就读,生源急速向城镇中心校流动,尤其是西北偏僻农村,个别年级人数少到一位数。这些学校为节约资源,都采用复式班教学,小学式复式班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复式教学将成为西北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式班教学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夫子,他就是采用多年级大复式班教学。开创了复式班级教学的先河,成就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的辉煌业绩。民国以前的私塾也是典型的复式班教学。复式班教学可以形成一个较大的学习群体,有利于培学养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学习交往等各种能力,也符合儿童爱群处好交往的心理特征。更能适应学长制下的生教生模式。
二、复式班教学的方法。
新课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给复式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要把复式教学定为校本课题来研究。其次要认真搞好复式教学班的教师培训和配备。复式班教学在复式组合上,可以把相邻较远的班级放到一起。如一、六年级。这些都是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惯用手段。 还可以把两个相邻年级合并成一个班级教学,同时完成两个年级的课时任务,。在实践上,把两个相邻年级的某些教材做适当的处理合在一起搞复式教学会效果更好。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在五、六年级数学复式教学中关于教材处理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根据教材的同一性整合教材
各年级教材的编排要遵循循序渐进及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原则上不能颠倒次序。但在一定的时机下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一致性,合理的整合教材,把内容一致的教材安排在同一课堂同时进行学习,既节省了学习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比如:五年级十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六年级十二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是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这两处的教材内容在概念上有一致性,只是求体积的方法和算理不同,可以把教材放在同一层面做准备,把课设计成两个年级同上的一堂课,把学生学案设计成两个年级同用的学案。丰富了学习内容,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或者可以把五年级学习体积的内容同六年级的章节复习同时放在一起进行,以五年级教材为主做学案设计,设计的学案对六年级来说是一种极好的铺垫,对五年级来说不但能学习新知,而且有意识地拓展延伸了学习内容。实践证明,在复式教学中对教材做适当的处理,无论从学习知识层面或从学生能力培养层面都能达到很理想的效果。
(二)、根据思维方法的同一性整合教材
五年级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形如 、 类型的
分数加减学习内容。根据学情,需要设计一节课的练习案。六年级第十二册有一节分数加减法的复习内容,因为形如 以上类型的习题无论五年级还是六年级,学生应掌握的算理是一样的。可以把五年级的这一节练习课和六年级的复习课放在一起进行,根据各年级目标可以科学地合理地整合教材,做复式教学设计。在五年级学生探究规律,总结方法时可请六年级学生做自己的小老师。学生就很容易整理出此类式题的特征及简便算理。五年级学会了,六年级也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在拓展训练时可根据算理设计思维一致层次有别的习题,让学生在同一起点得到不同的发展。
比如:五年级学生题:
以上拓展练习各年级做各自的,学习中有困难的就让他请教别人。在一对一的相互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忽然顿悟,能很快地掌握解题方法。生与生的互动超越了年级局限,学生交往广了。得到的信息更多了。把教学放在了比一班一级教学环境更大的大课堂环境中,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而且有利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学习品质。
再比如,这样的题型:
=( )÷20=0.8=20÷( )
=( )÷20= =20÷( )=()填分数
五年级在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有练习,六年级综合复习时要涉及这样的内容。该类题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连等关系,二
篇6
一、基础英语与酒店行业英语相结合的改革方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到基础英语与酒店行业英语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兼顾基础英语教学和酒店行业英语教学,把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自然衔接;结合学生的职业的需求,合理处理基础英语和酒店行业英语的关系,使二者能够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酒店英语教学涉及的内容涵盖酒店的前厅、餐厅、客房、康乐、商务中心等多个部门,所学专业知识内容复杂繁多,既需要掌握普通的业务英语对话,还需要掌握相关的营销策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习惯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掌握这些专业知识、专业词汇有一定难度。因此,应该注重基础英语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补充,使基础英语的学习为酒店行业英语储备丰富的词汇知识,为学生酒店行业英语的学习扫除词汇方面的障碍。而在酒店行业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保持一致,要以与学生理解和消化吸收。2012级学生,我们选用的基础英语教材是外研社的新职业英语,涉及到的行业英语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酒店情景英语》和外研社的《酒店英语》。我们需要对相关教材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筛选和加工,使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能够有机的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新职业英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如组织结构、办公室、客户服务等。在每个单元我们都保留了这些主题,同时,保证这些主题的学习又以酒店行业知识为背景。(2)酒店英语教学应从单纯的知识讲授型课程向互动型、讨论型、情境型、模拟型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向发展。多样化英语教学方式符合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能调动英语教学对象的参与积极性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能使让他们体验到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酒店英语教学改变陈旧乏味的教学方式,与生动的、趣味性实用性强的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熟悉酒店服务流程,还能极大的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未来酒店工作中的职业能力。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法的综合应用,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交际能力和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校内仿真实训室,将教材内容添加到实际情景中,让学有真实直观的体验,以此来巩固教学效果。
二、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将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相结合
酒店专业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学到的英语解决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只有在现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在酒店英语教学中,除了进行课堂教学、实训室教学,教师还可以把课堂从学校搬到宾馆和酒店,带领学生实际参观,或组织学生去宾馆、酒店在正式员工的指导下进行短期实习。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真正的运用,提高他们的酒店涉外服务能力。基础英语和酒店行业英语以及实验实训相结合的酒店英语教学模式是过去那种单一的基础英语教学的补充和扩展,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扩展到行业英语的教学当中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专门性应用型人才,拓宽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作者:杨玉琼 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篇7
关键字:教育;理论学习;多元化;油画教学
教育的多元化以及教育的改革,使得教育的形式变得多样化,甚至利用多媒体和各种方式使得理论教育变得不再枯燥无味,但是基于被教育群体的特殊性,理论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特别是高校中美术院系的学生对理论学习变得抗拒和置之不理,但是作为一名美术生理论性的美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面对色彩缤纷的校园生活更是欣喜若狂。新学期伊始,便开始了专业美术课程的理论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在学习专业实践课承德基础不断地积淀理论修养,因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专业实践课,特别是在赏析绘画作品和鉴赏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在教授油画基础课程的同时也带有理论课程《艺用透视学》,理论教学对我的感触比较大。首先学生们感觉只要画面效果画的好就行了,不用学习别的东西。其实并不然,首先作为一名美术学院的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教师必备的教师素养和教育能力—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只具备画画的能力,同时要具备理解分析和鉴赏画面的能力,并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从不同的切入点剖析画面。
理论学习的意义也是比较深远的,首先我们要明确理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现象,理论教育在不断分化综合的道路上进一步优化,从而产生了许多分支,我们在对这些分支进行学习掌握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生生、师生等等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避免因认识不足带来实际行动上的偏差。正确的认识是成功的教育活动的前提。同时我们也清楚的意识到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交流活动,也是一种亘古不变的社会群体现象,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种族和不同的区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学校教育中,教師面对的受教育群体是一批来自不同的城市,接受过不同的家庭教育,感受过不同的社会化境的学生,他们自身也有千差万别的不同,比如手智力、爱好、性格等等,作为一名教师想要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抓住关键的核心问题,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当然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在油画教学的过程中,理论教育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还重要,不仅要有良好的绘画能力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画面的构成需要理论的支撑,画面内容的解读也需要理论的阐述,所以说油画教学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是不不可少的。
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俗话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然有些极端,但是也不无道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要有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自助学习的潜力。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首先,教师本身作为一个主要因素,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洪亮或抑扬顿挫,节奏感要强,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完全高度集中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次,纪律方面,单纯的上课点名有点生硬,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无规划的点名提问来促使学生自觉的进入课堂。再次,上课形式多样化,利用第三者媒介来更轻松地完成教学活动,多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视频以及图片都可以引起学生视觉上的共鸣,通过视频和图片进行理论讲解,达到图文共茂的生动效果,从而更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油画学院的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主动的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只有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理论教育本就来源于教育实践,但它又反作用于教学实践,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学生通过实践绘画了解绘画理论,然后又通过绘画理论回归绘画实践,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有掌握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有关理论,才有可能提高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自觉意识,使课堂教学走出“填鸭式”的泥淖,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来源于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主要是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拓展课本知识,发散思维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主要目的。虽然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一定要培养艺术家,但是美术教育可以挖掘学生们潜在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观察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对艺术品的品鉴能力和对美的兴趣。艺术理论的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塑造审美性和高素质人才的产生,因此高校艺术教学中理论教学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
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带有恐惧感和陌生感,特别是在问题的阐述和作品的理解中不能带有过多的理论分析和过度深奥的文字内容,这样反而会使作品看起来更枯燥乏味,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阐述,先自己组织语言来表述所看见的东西,虽然受到了知识和视野的局限性,但是绝对是自己直观亲眼感受所表达的意思,这比在毫无感受之前就灌输某种概念所形成的偏见要好得多。反之,这也并不是意味着教学无需理性的指导,恰恰相反,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引导和帮助。
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太多不懂的问题,教师第一时间应该想到直观性的画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我们通过对大量优秀美术作品理解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很多知识,通过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时代等等我们都能感受美术作品所带来最直观的感受,比如油画作品中,用笔的方向及力度,调色油的多少,色彩的饱和度和纯度等等都需要自己去亲身感受和体验。我们知道美术教育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它是人才发展过程中的必修课程。
艺术理论教学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生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情感的发泄,身心发展才能得到平衡,从而情感境界得到提高;艺术理论的学习能挖掘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感官的发展也是促进智力发展不可取代的必然之路;艺术理论的学习能更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永远都是最前沿的代名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栋梁人才所具备的最可贵的心理素质,然而艺术理论的学习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理论的学习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绘画语言和画面所带来的直观感受能法学生对视觉符号加以创造,发展智慧潜能,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艺术理论的学习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没有个性的就意味着没有艺术创造,艺术的创造主要体现在自身价值的发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己意识和主动精神;艺术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修养,学生们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到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发展,了解艺术和生产以及生活的关系。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能力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60-01
小学数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逻辑性很强,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生主动去研究数学知识,通过解题对难题加以分析,实现小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数学记忆,对课本上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得以重新确立,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求知欲自然会增强,很快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影响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教学方式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考试当中,教师对小学生的能力判断仍旧是以最终的成绩作为评判依据的,这样的判断明显是不够客观的。在教学过程当中,课堂的教学主体仍旧是教师,当教师进行教学时,课堂的主导核心是教师,就会忽略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学习时只能够跟随教师的步伐走,相应的就会减少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通常是依照课本的内容展开教学的,同样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1]
(二)教育体制问题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的关注点主要是升学率,而家长方面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看重学生的学习名次。调查显示,现今的小学生的课业繁重,小学生上课和学习的时间长达十几个钟头,由于小学生处于重要的成长阶段,其精力有限,智力也有待开发,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三、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民主式教学方法
民主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严重遏制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会使得课堂的氛围比较严肃,学生也没有发挥的空间。通过实行民主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创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能够显著提高。
例如,在进行加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小组划分,让学生们加入到讨论中,鼓励学生应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教授数字乘法的一课中,可以由教师举例,一头牛有四条腿、两只眼睛、一张嘴和一条尾巴,夏天天气炎热,它扑通一声跳下水。紧接着可以让学生们往下说,学生一号可以说:两头牛有八条腿、四只眼睛、两张嘴、两条尾巴,天气很热,扑通两声跳下水。[2]
学生二号可以接三头牛的例子,牛的数量递增,学生进行计算的时候就可能出错,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纠正,进而让学生们寻找其中的规律,让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然后教师可以找学生回答,学生们受到鼓励也会主动举手回答。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新颖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利用新颖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数学的来源同艺术一样,也是来自于生活的,教师可以应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展开数学方面的研究,挖掘新颖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M行加减法的计算时,可以教授学生们利用身边的物件展开,例如用手指就可以进行十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在教授乘法的计算时,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展开教学,例如去菜市场买菜可以让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学以致用,就会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文化式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需要活跃的氛围,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数学知识的竞赛活动活跃课堂的氛围,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利用数学知识让小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对小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可以实现小学生共同探讨的模式。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是分不开的,举办相关的活动让小学生参与数学文化的讨论之中,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可以让小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对数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提出问题,例如在参观博物馆时,门票二十元钱,午饭五元钱,乘车的费用一共是十五元钱,问这次参观博物馆的活动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就能够感受数字的魅力,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益。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通过一系列有效方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也有帮助,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也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高校历史课堂教学中“述与论”的内容不可缺席,它们是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两大技能,即讲述历史与论析历史。其中,述的内容包括讲重要人物故事、国计民生的大事、社会日常生活内容;要求真实为上,勿过多评论,语言使用要讲究。论的内容包括源流问题、运用某种理论解读问题;要求论从史出,论者遵守三原则。
关键词:高校;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5-0018-02
高校历史课堂教学目的是培育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专业能力的细化必然需要相应的课程予以承担,由此引发课程繁杂与冲突的问题,又因此之故,造成课堂培养方向的迷失与失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高校历史课堂教学中“述与论”的内容不可缺席。它们是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两大技能,即讲述历史与论析历史。只有把握住这两大技艺,才会完成历史教学目标,才会学成专业本领。本文就述与论的地位、内容、要求等方面,谈谈自己的陋见,请专家学者斧正。
一、述而不作
历史是由人制造出的种种事实构成,其是已结与未结的。“历史学家收集事实,熟知这些事实,然后按照历史学家本人所喜欢的方式进行加工,撰写历史。”[1]所谓“熟知这些事实”,就是对事实的开始、发展、终结的变化过程要有陈述式表达。这些陈述式表达是综合而非个体,连续而非断点,系统而非碎片,整体而非部分地叙述历史中的知识点,成为基于历史本身的描述观照。它们的准确与否,关系着历史研究的科学与否。唐代刘知几和清代章学诚都把“学”看成历史学家研究必备的素质。他们所谓的学,是指历史的知识。这里的知识属于大范畴,包含了我们对历史的陈述式表达。所以,这些陈述式表达在历史研究中的分量是厚重的,以至于有些历史专家认为“史学是陈述之学”[2] 。
既然“述”是历史研究者的首要技能,那么历史课堂教学必对它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关切程度是需要有足够“述”的内容来体现的。然而,在课堂有限时间内,述的内容不能被一一触及,故此,述的内容是要有所选择的。为了更好地训练未来的历史研究接班人所具备的陈述史实能力,选择何种内容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满意的效果,这是极为慎重的。
我们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里所选取适合述的内容有:一是讲重要人物故事。此理由有二:一则,“能参加创造历史与持续历史者,则总属少数”。要研究历史“尤其需要懂得少数的历史人物”[3]。少数的人就是重要的人物,他们左右着历史进程。二则,“讲故事的历史学是传统的。传统的历史编纂学主要是描述人物故事,以人物为主体的事件故事”。讲重要人物故事,既是秉承历史学的传统,也是触及历史研究的中心。它应是历史课堂教学述的内容的首选。二是讲国计民生的大事。关乎国家兴盛衰亡、社会演化发展、民生安定败坏的事件,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它们是历史的制高点,影响着历史的走向,左右时局的浮沉,掌控历史的脉搏。讲述它们,可以使学生具有高瞻远瞩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视野。这种眼界对历史学研究者尤为需要,它使人较容易走出历史丛林和历史的迷宫,给人的思维是清晰维度。三是讲社会日常生活内容。历史与现今是两个不同时空环境,源于此,学习者对历史会有陌生感,进而与之产生隔膜,这必然影响历史的研究。所以,对历史的理解力是史学入门的必备能力之一,亦是历史深层探索的始终贯穿的能力。历史理解力的培养,以讲述历史中的社会日常生活内容为宜。古今虽属不同的界域,可它们的日常生活内容具有传承性,这个特性拉近今人对往昔的距离,意味着有共同的话语,便于沟通理解。另外,古今日常生活内容具有通俗性,趣味性高,这既会增强今人对过去的好奇心和吸引力,也会给学生一些常识。
历史课堂教学中述的内容选定必须结合对它规范要求,学生才能做好述的训练。“无规矩不成方圆”,此之谓也。首先,讲述内容应以真实为上,排除街谈巷议,或捕风捉影的虚妄,甚至荒诞不经的传言。历史研究要求真,这个永恒不变的目的决定陈述的内容是真实的。历史记载文献有虚有实,正史与野史相互补充可以较好走进历史真实现场。其次,讲述不允许有过多的评论性语言出现。这里基本上是述而不作,是整理性的陈述,而不是加入述者的论断;是保留复原性的描述,而不是述者断章取义。再次,讲述内容要完整。无论是国计民生的大事,还是寻常的生活琐事,皆求有始有终。这种完整性有利于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有利于我们对历史的论析。最后,讲述的语言若书写的为优雅,若口述的介于优雅与通俗之间。当讲述形成文字,以文本形式呈现,那么语言的优美性是必究的。当讲述是口说表达时,口头的言语传播特点为通俗性。倘若一味优雅必会造成咬文嚼字,文绉绉的现象,而完全通俗化也会使语言与思想沦为粗糙和庸俗。除此之外,在个别内容讲述时,比如讲事件和人物故事,要做到生动,犹如电影故事一般,有头有尾,情节吸引人;犹如说评书一样,妙语连珠,精彩无比。
述而不作,这里要分清主客方问题。说述者是主体,被述的历史事实是客体。前者决定了后者以何种样式呈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前者可以改变后者的性质,即便主体发生时间性的变换也不能,客体仍是陈述之学。
二、论从史出
历史研究中有两大学术路径:一个是偏于考证。考证是通过历史文献、考古文物等资料核实史实,这是求真的必要工作。因历史文献真伪、亡佚、杂乱而导致史实记载失真,不清不楚,残缺不全,使得考据备受重视,同时又由于某些史学工作者的思想理论的广泛流传,如德国历史学家朗克的“客观主义史学”,傅斯年“史料即史学”等观念,使得考据作用变大。一个是偏于议论。议论是针对历史史实分析阐述,无论是臧否人物,还是评定是非,或是论价定性,它都要历经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议论是探索史实背后问题,而不是史实的描述、拼接、整理。它和考证不同,是历史研究的发明而不是发现。
考证和议论两者的关系不是分离性,是互补互进。通常情况是考证为先,议论为后。两者难易程度相较,考证为大。这是因为考证需要小学功底,即文字、训诂、音韵之学;需要文献学方面的知识,即辨伪、校勘、目录、版本、避讳之学。考证可以锻炼学生的求真能力和扎实的史料功底。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教育不可忽视考证的用处和意义。然而,历史研究的目标是透析过去,提炼思想,展望未来。那么,议论理应成为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项目,考证应为此服务。议论围绕问题训练学生,既能培养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也能强化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把议论和述形成阶梯式的关系,让它们构成完整的教学训练工程。如此,历史课堂教学目的就会实现。
如何更好地发挥出论的功能?我们认为,论的内容要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源流问题。历史不是短片,也不是局部,而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名曰源流。议论历史要找出对象的源流,并对此解释。基于此,解释才是历史的生命血液。这种解释把学生与历史合一,使历史不再是沉睡的石像,不再是陌生的文字;让学生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醉梦者。这种解释是以演变的形式表达出学生对历史走向分析,又在演变过程中抓住历史的中枢。源流问题是论的深度探进入口,会引导论走向深层处。源流问题展示出历史时间,而历史一旦拥有了时间,它才能赋予给W生一个仅属于其的角度和思维。这种思维的价值作用正是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一是运用某种理论解读问题。运用理论解读历史,这使学生瞬间形成议论磁场,因为理论是议论的结果。“所谓理论,就是脱离个别事物的一般化,脱离具体事例的抽象。”[4]它从实践或事例中抽取一般,以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展开,以理性与科学的语言表述,以论据证明得以完成。理论的工具性作用虽不能夸大,可也不能忽视。学生利用理论,无疑拥有一套思维分析方法,也就是说是在议论模式下讨论历史问题。合理运用理论,有助于学生养成抽象思维习惯,利于他们论的表达能力,这对历史研究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理论研究问题,学生便会具有一个思路。思路是探讨问题的关键,有了它,问题才能破解。理论不是浅显的、不是特殊的研讨问题的路径,它虽不具有万能性,可对待问题毕竟是一个方案。所以,用某种理论解读问题,会很有效地实现论的目的。
论从史出的前提是史实为真而不是伪。然后是论者须做到三原则:“第一,不要站在一个王朝的立场,去反对或否定另一个王朝,而应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即站在历史发展的趋势的立场来评定是非;第二,不要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去反对或否定另一个或几个民族,而应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平等地看待各个民族;第三,不要站在纯道德的立场上,去肯定或否定一切,而应站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根本立场上。”[5]唯有于此,论者所论的才是最客观、最科学、最理性的。
述与论的结合于学生而言是通向历史的两大通道,犹如人体的两条大动脉。它们使学生盘活了历史,获取了真知,锤炼了思想。述与论结合给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使他们在历史的天空中,寻找未来的栖息之处。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卡尔;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7:90,113.
[2]冯尔康.“说故事”的历史学和历史知识大众文化化[J].河北学刊,2004,(1).
[3]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1:93-94.
[4][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贾春增等译.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
[5]李治亭.微言集・明清史考辨:自序[C].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5.
篇10
1.1加大图书经费投入力度
各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图书管理工作对素质教育的推动意义,对图书管理及建设工作加以重视,从教学经费中抽出适当的资金对图书馆或图书室进行有计划的建设发展。除了注重环境建设的同时还应不断充实教育教学所需的图书存量,并将图书馆建设及图书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评估工作之中。
1.2强化管理意
识学校图书管理工作兼具管理性和服务性两项性质,要在服务师生中做好图书管理工作,开展图书管理工作又是为了服务于师生。因此,学校应将图书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工作范畴之中,通过学习及宣传活动,增强教职工图书管理意识,并能做到对图书工具的爱惜与维护。同时还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图书管理网络,成立图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监督图书管理工作的日常开张,对存在的问题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
1.3优化图书环境
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图书室环境更能使师生在环境气氛的熏陶下进行图书管理及阅读,这也是做好图书管理工作的关键步骤。首先应做到图书馆摆列陈设的整齐有序,要有专门人员对杂放乱放的书籍进行归为管理。其次应对不同种类的书籍进行分类摆设,发挥其对学生的隐形教育功能。对于图书管的制度规章应装裱在墙上,时刻提醒学生们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创造一个良好的图书借阅环境,也有力于图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4提升管理人员水平
图书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通过专业培训来进行,图书管理人员起码应具备最基础的对图书进行科学分类的能力,图书管理人员是学校图书的直接服务者,工作的技术性及服务性都应该有硬性要求。其次还应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使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做到对图书管理工作责任及岗位的热爱。最后,应按期组织图书管理人员深入学生课堂,对学生知识需求及一线教学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师生的图书信息需求,更好的为学校图书管理工作服务。
2结语
- 上一篇:乡镇反恐工作总结
- 下一篇:基层医院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