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创业计划书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专创业计划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专创业计划书

篇1

“赢在城阳”——“乾运高科杯”城阳区首届青年创业大赛

创业计划书撰写指南(仅供参考)

一、执行总结

本创业计划的简述(包括公司、项目产品、创业团队等基本情况)。

二、项目介绍

三、市场分析项目的创意背景、技术(创意)的描述和前景分析。

1、行业及市场概述(国内及我区行业状况、我区市场容量);

2、项目的市场需求程度(分析项目市场的可接受容量、主要市场);

3、项目的目标市场(结合产品优势、企业优势,确定该产品的细分市场定位);

4、项目的市场竞争分析(从项目的技术优势、营销优势、行业的认知、团队管理优势等多方面分析与市场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

四、总体进度安排与发展策略

1、项目总体安排(描述项目实施计划、操作周期、阶段目标);

2、项目开发、生产策略(从利用企业优势、合理组合各种资源出发,描述对项目开发、生产、销售进行的合理策划,以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和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3、项目市场营销策略(制定项目产品市场的推广计划,制定项目产品销售计划,及制定计划时所采取的各种策略);

4、项目获利方式(其中可分析技术的先进性对获利方式的贡献程度等,分析这种获利方式是否是最佳的,及持久性)。

五、创业团队

1、核心团队:教育背景(学习及培训经历)、工作业绩;

2、创业发起人:自我评价(创新意识、开拓能力、经营理念)。

六、资金运作与财务预测

1、项目资金来源与运营计划;

2、投资收益与风险分析;

3、预测近3年的财务状况,列出主要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

七、风险应对

关键的风险分析(财务、技术、市场、管理、竞争、资金撤出、政策等风险),提出应对措施。

篇2

一、成立专门组织,为服务培训提供保障

在县农委的统一领导下,县农广校作为承担办学机构主抓培训工作,确定县农技中心、畜牧技术中心、渔业渔政中心为协办单位。县农广校负责编制培训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制订每期培训班的详细教学计划,包括学员名单及人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办班时间和地点等内容。培训方案上报县农委审定确认后,与协办单位签订培训协议,明确各自责任,实施分类培训的方式。培训时实施班级管理,配好班主任,建立班委会,引导学员加强相互交流和自我管理,注重资料收集归档。

二、组建“两库一基地”

为解决农广校系统“双师型”教师紧缺和实训基地不完备的问题,学校依托农业部门优势以及作为安徽农业大学函授站的有利条件,着重组建了“两库一基地”。

一是建立由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安徽省农科院专家、原芜湖农校老师、市县农业推广部门农技人员及本县农业战线上土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伍,目前有近百人加入,并签订了长期聘用协议,解决了“双师型”教师紧缺难题。

二是建立了种植(含水稻、果蔬、食用菌)、养殖、农机等专业的“教学模块与资料库”(含课件、教学资料、试题),根据南陵县产业特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采购和编写了农业创业指导、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种植实用技术、养殖实用技术、农产品储运与初加工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农民素质与礼仪等系列培训教材和讲义,免费发给学员学习。

三是依托南陵大浦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芜湖有贤龟鳖养殖基地、惠民养殖生产合作社、兴农优质稻生产合作社、蓝莓种植基地、金诚蔬菜基地、雨田科技苗木基地等七家农业龙头企业和省市示范农民合作社来建立种植、养殖、果蔬苗木等实训基地。

“两库一基地”的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一流的师资,极大地改善了实训条件,更为下一步开展更广泛的农业科技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多方联合,分阶段、分类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全程培训采取渗入型互动式培训模式,实行集中学习、场景模拟、外出培训、实践考察、研讨交流及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一是分类型培训。200名学员分为种植业班、养殖业两个大班,每个大班又分为两个小班。

二是分阶段培训。针对农事农时,每个类型分四个阶段来开展培训。

第一阶段为农民创业能力培训,分激发农民创业激情、选择农民创业项目、提高农民创业能力、编制创业计划书四个模块,参照syb(start your business)创业培训模式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与高校联合进行先进技术理念及能力提升培训。分两批次,组织学员到安徽农业大学集中学习并到省农业示范园区参观学习,接受先进理念、开阔视野、增加见识、提升能力。

第三阶段是参观学习实践交流,在上两个阶段培训基础上,组织学员到实训基地参观学习,结合自己生产实践学习,有条件时进行跟班见习和顶岗实习。学员在实习考察过程中要针对性地修改完善自己的创业方案。

第四阶段编写创业计划书并开始创业实践。通过集中研讨交流,在创业培训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创业方案,编写好自身的创业计划书,回家开始创业实践。同时,对全体培训学员上一堂职业道德及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科技素养课,努力使他们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四、以学历教育与系统性经常性培训相结合创新培育方式

南陵县农广校以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相结合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200名培训学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5岁以下的免费参加中专职业学历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

五、强化措施,保障培训成效

一是管理保障。县农广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和推进措施,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精心编制培训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协办单位强化培训管理,并建立包括培训教师、学员、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效果跟踪等内容的培训台帐制。学员培训台帐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文化程度、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和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同时,做好对农民培训实施的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县里出台的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支持扶持政策,对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农民在土地流转、项目安排、技术服务、科技示范户培养等方面上予以倾斜,充分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充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是质量保障。为提高培训质量,县农广校会同各协办单位在实训基地创办“田间学校”,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建立以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导师团成员为主的导师队伍,结合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及省农技人员包村入户工作,采用“帮扶指导式”的培育模式。在会同各专家组综合研究后,确定培育导师对培育对象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全程培育。针对不同的产业,指导学员选择合理的种养植模式,在生产全程给予指导,尤其在关键环节强化帮扶指导。加强导师团成员管理与考核,实行挂牌服务,向农民发放联系监督卡,全程接受农民的监督,建立一套师资水平考核体系。对受训农民反映不满意的将及时撤换,并进行通报。将农民满意度和跟踪服务作为考核导师团成员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对导师团成员的补贴要预留20%左右待年终考核通过后支付。

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篇3

需求论证

1.顺应国家大力提倡和支持全民创业的战略

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在调整和升级,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新兴的产业行业正在迅速崛起,所以国家大力提倡和支持全民创业,这也是基于中国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战略决策。而职业教育往往是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教育,也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出去适应一份职业,谋得一份工作,这是一种被动就业。如果我们把中职学生就业的包袱转化成创业的人力资源,这就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通过我们的创业教育,能激发中职生的创业激情,把被动就业和等待谋生的就业者变成激情满怀的创业大军,那么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地走进硕果累累的秋天。因此,开展学生的创业教育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素质教育和教学革命的突破口。

2.创业型常熟经济的特征为开展学生创业教育提供环境

常熟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具有鲜明的创业型经济特点, 2010年,全市新办私营企业3108家、注册资金116.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53.7%,继续位居全省县(市)前列,民企发展量质并举。常熟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荣获《福布斯》杂志“2010年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二名。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正在进行二次创业,着重突出“两区两园”开发区建设,积极发展装备制造、服务外包等五大新兴产业,建立了首家县市国家级大学科技创业园,对创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学校进行的创业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顺应常熟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创业教育是就业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中职校开展创业教育,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既是应对就业压力的良好举措,更是促进毕业生就业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作为创建国家改革创新示范性职业学校,应该在学生就业方面有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和案例,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创业教育拥有良好的实践基础,这也为我们确立创业教育作为特色建设项目之一提供了基础条件。自2008年起,学校确立“大学校培养小老板、小老板成就大事业”的创业教育理念,成立了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了创业服务指导中心,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生活创业园、文化创业园、科技创业园的基础建设,10家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已经入驻创业园,并取得了一定的创业教育成果,学校在2009年承办了全省首届创业教育论坛。为此,我们把创业教育列为特色项目建设,旨在以创业教育为载体,不断促进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使更多的学生用创业的精神来进行自由择业,用创业的行动来实现自主创业。

建设目标

加大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力度,形成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实现学生“愿创业、懂创业、能创业”的目的,塑造一大批学生成功的创业典型,引导学生就业方式的转变,推动中职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出一个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实际的创业教育体系。力争通过两年的建设,使学校学生创业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成为改革创新的示范。

建设思路

1.建立一个符合中职校实际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将学生创业创新实践纳入实践学分进行规划和实施,促进学生掌握创业创新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增强创业意识,焕发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让更多的学生转变就业方式,成为创业者,使他们“愿意创业”、“敢于创业”、“善于创业”。

2.建立一支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探索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学校教育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创业能力培养的整体优化,促进创业教育的实施。通过开展创业师资培训、定期下企业锻炼、组织专家报告、组织专题讨论、组织考察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3.建立一个有效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探索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加强创业教育的基地建设,打造创业教育的教学、科研平台,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与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探索校企一体模式,建立创业实践硬平台、软平台,通过大量的学生创业实践,催化创业教育的效果,大力支持学生开拓创新和自主创业,树立一大批创业成功的典型,引导更多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创业实践。

4.建立一套支持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探索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架起校企合作平台,设置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通过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设立学生创业基金,为立志自主创业的学生团队提供创业训练的实战场所和有力的资金支持,着力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建设内容

1.建立健全创业组织与管理,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1)完善学校创业指导中心,建立创业教育工作网络。由分管校长负责协调创业工作,由学校就业发展处、团委牵头组织专职教师和学生会干部对学生的创业实践进行指导、管理和服务。其次学校各部门分工协作,构成创业教育的工作网络(如下图)。

(2)确立“大学校培养小老板、小老板成就大事业”的创业教育理念,加大教育与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参与的宣传氛围,组织举办专题讲座、创业创新论坛、创业创新访谈、成功者之路、心理训练等活动,编印校本创业宣传月刊,完善宣传媒体平台,利用校园网络、校广播站、校刊、橱窗、展板等宣传媒体,加强宣传,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创业创新信息,培育学生创业意识。举办每年一次的创业计划书竞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活动,塑造一批成功创业典型,建立学生案例库,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2.建立一个符合中职校实际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加强创业教育课程的教材建设与课程实施,把创业教育的实施贯穿于中职教育的每个阶段。

(1)开发创业教育校本教材及补充材料。

①开发《常熟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创业指南》读本,让同学们在接受课堂创业教育的基础上,了解常熟市和学校扶持创业的相关政策,了解学校针对学生创业的一些服务机构和培训,也为学生如何在校参加创业实践指明了方向。

②开发《常熟中等专业学校创业案例》读本,通过学校创业园建设的成功经验、学生创业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结合校长和成功人士谈创业,一方面汇总和宣传学校创业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2)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把创业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分层推进创业教育。

分层推进创业教育课程,在推进实践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路径上,做到全程“不断线”。创业教育课程的安排及目标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本班课堂教育为主,把创业课纳入正常的课程教学体系,教材名称为《就业与创业指导》,着重学生创业知识的准备和创业观念的培养,另外还开设《经济法》《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实训》《创业计划书写作指导》《ERP模拟训练》等选修课,同时开展为期二周的创业素养实践教育活动。第二层次主要针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着重创业能力的提高,进行听取创业成功者讲座、请已创业学生作报告并进行互动交流、组织参观、社会调查等,体会创业成功者的创业历程和创业经验,并组织多种形式的创业模拟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人社局培训中心联合组织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让学生懂得经营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学会撰写商业计划书,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第三层次的创业教育主要贯穿在学生真正创业实践的过程中,着重创业实践的指导和扶持,学校引导在上一阶段中表现出来的较好的项目、较好的创业者,进行实质性的创业实践,并通过对口辅导,跟踪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3.建立一支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1)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创业教师队伍。学校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与培养,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打造专业师资团队,成立创业教育教研中心组,设置工作室,开设创业教育类公共课程。各个系部两名教师成为系部创业辅导员,专门负责本系创业教育实践与研究工作,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达10人以上。学校还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聘请10名左右校外创业教育导师,由学校发放聘书,逐步形成创业教育导师专家库。

(2)邀请省内外专家到校开设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组织优秀创业指导教师和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学校出台《关于专业教师进企业研修的决定》,加大专业教师挂职锻炼的力度,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学校统一安排,分期、分批轮流进校内、外实训基地顶岗锻炼,强化创业实践和能力培养。同时,设置专职创业教育教师岗位,选拔优秀教师作为学校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并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凡是从事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师可以申报学校“双师型”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学生创业教学、创业实践的指导。

(3)鼓励支持教师创业,尤其是支持围绕专业开展的科技创业,给教师搭建创业平台,设立2-3个创业工作室,支持实验室经济的孵化效应,做到重点项目与重点人才相呼应的配套政策。

4.建立一个有效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实践证明:创业实践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核心途径。通过打造创业实践的平台,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推动中职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与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探索校企一体模式,建设创业实践两大平台,通过大量的学生创业实践,催化创业教育的效果,树立一大批创业成功的典型。

(1)创业基地硬平台。

完善建设生活、文化、科技三大创业园。引入校外资源,建设现代电子商务创业基地、新媒体艺术创业基地、SYB创业教育培训基地。校内基地如图:

①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积极开辟校内外资源,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着力扩大建设并完善生活、文化、科技三大创业园。到2013年,增加500名以上学生自主创业,引导5家学生创业实体入园,学生创业园到2013年营业额达50万元以上,为100名在校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岗位。到2014年,再扶持100名以上学生自主创业,创业园增设店面5家,为1000名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岗位,学生创业园营业额100万元以上。

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结构如下:

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三个集中型创业基地:以电子商务为主要途径,利用学校电子商务创业中心平台,与常熟招商城、温州商会等机构合作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基地,吸引学生创业团队在此创业;以学校新媒体艺术专业为依托,建设新媒体艺术创业基地,通过企业支持、学校扶持的方式吸引学生在校创业实践;与常熟市人社局联合设立SYB创业培训实践基地。2013年计划培训学生200人。2014年计划再培训学生200人。

(2)学生创业软平台。

建立由学校创业指导中心为主体的创业各级组织平台。

①与常熟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合作,组建常熟大中专学生创业指导站,利用政府支持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解决学生创业的资金、市场、法规等要素问题。

②成立学校学生创业社团,强化学生社团的组织和引领作用。通过组织每年3次以上的创业展示活动,开展每年一次的创业计划书大赛、创业项目大赛等,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并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业的活动中来。

在社团建设的基础上,组建由在校学生组成的常熟大中专学生创业联盟,到2013年,计划吸收联盟学生个体成员总数超100位,吸收10个联盟企业单位成员,推出创业项目共享资源5个。到2014年,累计吸收200位联盟学生个体成员,累计吸收20个联盟企业单位成员,累计推出创业项目共享资源10个。

③组建一个由优秀毕业生为主体的校友商会,吸引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加盟,通过联盟加强创业学生对各种市场产品资源的共享,发挥优秀毕业生的帮扶与指导作用。

5.建立一套支持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探索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架起校企合作平台,设置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通过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设立学生创业基金,为立志自主创业的学生团队提供创业训练的实战场所和有力的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创业校企合作制度,重点遴选那些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项目,与相关企业对接,制订考核办法对创业项目进行年度评估,评选优秀创业公司和创业之星,完善创业创新激励机制。

(1)组织保障。

为保障项目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成立创业教育特色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对建设方案统一协调、指导、监督和组织实施,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2)制度保障。

为了保障创业教育特色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遵照执行《常熟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示范性中职院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国家示范校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实现建设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学校还将制订并出台《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工作条例》《创业园入园管理制度》《学生创业项目评审管理办法》《学生创业团队管理条例》《创业基金管理办法》等,实施创业项目申报制度,规范创办实体流程及审批手续,完善支持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相关配套政策。

(3)经费保障。

为确保创业特色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在校长室的领导下,财务运营方面严格遵守《常熟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审批制度,专款专用,保障项目建设所需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创业教育特色项目建设的各项目标能够如期、按质、按量完成。

主要成果:

①完成中国职教学会08-09年度科研规划项目立项课题。

《中职校以创业教育促进毕业生就业方式转变的实践与研究》

②培养了大批创业型人才,其中创业典型有杨绪龙(维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鹏(鹏博汽修厂厂长)、薛青山(校广告制作中心负责人)、高俊坤(百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烨(新思路眼镜店店长)等等。

③运行三年多来,累计入驻创业园的公司有20多家,在园内从事创业实践的学生共有500多人次。

④举办了三次全校范围内的学生创业计划书设计大赛,多次组织创业学生开展迎新生、义卖、重大节日促销、创业展示周、学生创业典型巡回宣讲等活动,并多次接待了中央及省市各级领导前来参观。

⑤共举办3期S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班,100多名学生获得合格证书。

⑥在第三届“创业姑苏”青年精英创业大赛上学校学生杨晓鹏获得优秀创意奖(国际级)。

⑦编写创业特刊。目前已出了三期,以后计划每月一期。这个是我们宣传创业的窗口,主要报道创业方面的政策、经验分享、创业故事、商品信息等。

⑧学校申报了国示范建设中创业教育特色项目方案,从2012年6月开始到2014年6月完成,计划投入资金200万,将为2000多名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⑨已有中央十二大媒体、省教育厅领导、参加省首届创业论坛的领导、科技创业杂志社等来学校创业园采访、参观并给以了好评。

⑩2011年11月22日,学校隆重举行江苏省常熟大中专学生创业联盟成立仪式暨首届学生创业实战精英赛决赛。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重要性 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73-02

前言

随着大学生创业人数的逐年增加,以及广大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缺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日渐被人们所重视。

一、大学生创业的背景及现状

最近几年来,在国家的政策调整下,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生招生人数和录取的比例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迈进了大学的殿堂。权威机构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已达559万,比2009年增加了50万,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如此庞大的待就业群体,就业何去何从?显然,目前的待就业岗位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整个人才市场呈现一片供大于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投向了自主创业。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很低,初步统计只有2%~3%。尽管如此,大学生创业仍然受到热捧,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其中。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创业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是对创业的认识不足。体现在创业动机上,创业仅仅凭借着自身对创业的热诚,更有甚者可以说完全是被就业压力所逼而被迫选择创业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创业。体现在认识上,对国家相关创业的政策、制度不熟悉,对如何开展创业知之甚少。其次,是对创业经验的严重匮乏。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情况下得不到外出实习或者实践的机会,因此对创业的认识比较模糊。第三,创业资金的缺乏。创业除了周详的计划和充分的认识之外,创业资金是最重要的一环。任何的创业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是创业的基本要素,是企业的血液。第四,就是创业的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如何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如何周详地做好创业计划书?如何在大学生创业中脱颖而出?这是创业的技巧。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创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仅只有2%~3%,远远低于企业的创业成功率。由此看来,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有着长期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创业,实现理性创业,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加强大学生创业的教育,势在必行。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方案

(一)国家的政策引导

大学生的创业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从这点出发,国家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立法和管理控制,并加强立法或者制度的落实性。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宏观的政策支持、优惠和帮扶,起到明确而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国家政策的宏观引导下,各地方政府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从微观的具体细节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相关的咨询、培训等服务,切实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将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开展。

1.社会培训教育机构的建立

当前,各种培训机构并行。因此,各地方政府部门可考虑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培训机构,内含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机构,配备专业的创业培训人员,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并为他们创业提供前期的所需培训咨询和相关的咨询。

2.大学生创业网站的建立和依托

成立专业的大学生创业网站,在此网内提供有关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信息。包括大学生创业的制度,鼓励扶持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案,并为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在国家大学生创业网下各地设立分网,根据地方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将各地方政府有关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条款进行公知,并设置相应的咨询解答窗口。

3.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制度

根据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和变化,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健全、完善大学生创业制度,为大学生的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各种有利的保证。

(三)打造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1.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开辟校内外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并按照具体规划步骤,逐步完善创业基地的建设。

2.组织开展创业教育相关活动。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竞赛、学科竞赛等创业教育相关课外活动;邀请各专业领域专家开设创业教育讲座,讲授各自专业内的前沿科技、发展现状、市场机会等内容。

3.实现校企共建共享,依托社会开展各级各类创业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广泛开展各种创业实践类活动,如:大学生创业调研、创业校友访问、创业团队孵化等。可适当将学生创业实习时间融入到课程实习和专业实习中,推动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4.利用高校科研成果,在创业教育教师的指导下转化为可供实施的创业项目。重点遴选那些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项目,与相关企业对接。

(四)各大学院校创业的相关措施

各大学院校是培育学生的载体,也承担着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直接阵地。各大专院校教育培训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1.做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创业教师队伍。

(2)在已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探索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设立研究基金,申报相关研究课题,鼓励创业教育的创新试点工作,确保创业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3)对各系部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师(辅导员)进行创业教育培训。

2.大学生创业讲座的开设

大学生讲座是进行创业教育培训的前沿阵地,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讲座的能量,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创业教育知识讲座,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或者政府相关的培训人员进行实际实践性的讲解,这样可以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前期条件。

3.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的建立

在各高校内部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为有创业理想或即将走上创业岗位的大学生提供各种直接的服务。包括提供创业的各种资讯、相关的政策制度、解答大学生相关的创业迷惑。由学校安排专业的创业专业人员负责。

4.大学生创业相关课程的设置

据了解,很多大学课程没有设置创业相关的课程,不过根据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和特殊性,各院校可将大学生创业纳入课程范围内,开设专业的或者是选修的《大学生创业》课程,为对创业有梦想的大学生提供创业相关的知识,使他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创业。

5.创业教育成果评价考核机制和社会宣传工作

(1)建立创业教育成果的评价考核机制。确定创业教育成果的考评组织、被评对象以及相关责任人。做好创业教育指标体系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工作。定期对创业教育和实践的成果进行评价。保障学校创业教育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2)建设创业教育专题网站,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创业文化,营造大学生创业教育良好氛围,为大学生成功创业导航。

(3)在校报开辟相关主题专栏,宣传创业教育开展情况,每学期确保有相关专题报道在校内外媒体发表,以扩大创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四、结论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是资源单一的教育,而应该是由政府、高校、社会、大学生组成的教育体系。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创业,做好创业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E-Power.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前景分析.学士论文,2011.

6.22.

[2]ensign2012.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方案2011.高等教育,

2011.5.16.

篇5

一、孵化器建设的几点体会

五年来,上城科创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硬件支撑发展到综合服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孵化器是发展都市型经济、激发城区活力的有效载体。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城区必然要发展以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型经济。实践证明,发展孵化器是中心城区健康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首先,孵化器是我区发展都市型经济的一个新引擎。孵化器是促进高新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源源不断地为我区培育高新企业和科技型服务企业输送新鲜血液。近几年我区新诞生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都来自上城科创中心。其次,孵化器建设与我区区位特征相协调。孵化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无污染的企业。孵化企业一般采用生产外延模式,即“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占用空间资源很少,产出密度很高,十分有利于提高商务楼宇的利用效率,激活城区经济。三年来,上城科创中心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75亿元,利税4800万元,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第三,中心城区创办孵化器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心城区由于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毗邻,信息资源、科技人才、商务资源高度密集,无论是对高新项目的引入还是对企业的运作都十分有利。

2.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是孵化器建设的重要保证。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保证了上城科创中心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和宗旨,保证了上城科创中心的不断发展壮大。首先,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保证了孵化器正确的价值取向。孵化器是区域创业环境和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以社会效益为主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上城科创中心坚持“三个面向,四项任务,两个目标”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方针,即面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面向留学归国人员、海外学者,面向高新成果、专利技术持有人;实施引资引智、创新创业、扶优扶新和育业育人四项任务;实现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企业家两个目标。其次,政策支持增强了孵化器的吸引力。我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培育孵化企业的政策,如房租减免政策、种子资金政策、财政返还政策、专利资助政策、贷款担保政策等,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创业门槛和创业风险,吸引它们纷纷向孵化器聚集。

3.链式孵化体系的构筑是孵化器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新成果的转化有其客观规律,即一般都需要经历研发、试制、中试、产业化等阶段。因此,孵化链的设置也必须与之相适应。上城科创中心按照这一要求,先后建立了孵化基地、产业化基地、后勤服务基地,并与经济科技园相衔接,形成“三地一园”的模式,使处于不同阶段的创业需求都能得到相应的满足。“三地一园”的孵化链符合了高新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企业提供了从孵化到中试到产业化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几年来,已有10余项孵化成果转移到产业化基地开展中试和批量生产,有3项中试成果到经济科技园进入规模生产,大大加快了成果的转化速度和高新企业的成长。

4.孵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孵化器发展的内在动力。上城科创中心一直十分重视对孵化企业的过程化管理和考核,实现对孵化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设置孵化企业入驻门槛。坚持从产业领域、团队组合、产品前景、资金保障等方面把好入口关。其次,对孵化企业进行A、B、C分类考核。上城科创中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全程服务,每年两次对照企业创业计划书上的经济指标进行考核,按其实绩评出A、B、C三级,连续两次考核为“C”者,自动淘汰出局。再次,实施“扶一批、拉一批、挤一批”的管理方针。对创业绩效和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予以激励,根据需要扩大其孵化场地,而对那些运作不正常、难以为继的企业则及时予以淘汰,腾笼换鸟,从而实现了孵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了孵化企业的新陈代谢,又在孵化器内部形成了一种激励与竞争机制,为孵化企业与孵化器的发展施加了强大的动力。

5.支撑平台和创业文化建设是孵化器建设的必要条件。孵化器的内在价值就是有共享的服务和浓郁的文化,这也是其区别于普通房东或物业公司的重要内涵。首先,支撑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共性的服务。上城科创中心打造的“政策、技术、资金、服务”平台,有效地满足了孵化企业发展中的需求,降低了运营成本和创业风险。通过政策平台,有24家孵化企业获得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资助470万元;通过资金平台,有12家企业获得上市公司及其他社会资金的投资,10家企业通过区中小贷款担保中心获得800多万元的创业贷款;通过技术平台,2005年上半年有8个企业的技术难题找到研发方,合同成交额600多万元。其次,创业文化建设优化了孵化器的创业氛围。通过创业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创业精神,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合作、共进,从而推进了和谐创业。上城科创中心以创业者协会为载体,开展创业沙龙、论坛、联谊等活动,发扬了浙商精神,塑造了和谐氛围,促进了企业之间和科技人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形成了一个创业大家庭。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孵化与产业化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由于我区空间狭小,寸土寸金,在区域内无法为孵化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场地去实现较大规模的生产;同时,由于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以及财政税收关系的限制,也无法与其他区(县、市)共享产业化资源。另外,由于在孵化过程中,企业和政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导致有些孵化企业安于现状,无法实现二次创业,从而造成长时间毕业“留校”的现象。目前,上城科创中心内就有近10家效益好、市场前景大、因没有合适的产业化场地而长期“留孵”的企业。

2.专业化的支撑服务平台还比较薄弱。目前上城科创中心对企业的服务主要集中在物业、中介、政策等方面,而像上海集成电路孵化器的集成电路设计平台那样的分行业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还比较少,无法为孵化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深度服务。

3.政策有待完善。有些政策在落实上存在差异,如企业所得税率,高新区内外存在较大差异,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由于企业所得税变成共享税而名存实亡。

4.孵化资源与创业要素资源的整合不够紧密。当前上城科创中心的开放度还不够,与资本、中介、人才、市场等创业要素资源结合不够紧密,也没有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和网络,无法解决孵化企业面临的资金瓶颈、信息不对称、管理水平低等共性问题,影响了上城科创中心的运作水平和孵化能力。

5.孵化器自身的运行机制还不够科学。上城科创中心是由政府创办,采取的是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没有“效率优先”的分配机制,因此,不利于引进、用好、留住复合型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同时,由于缺乏产业化的动力,中心本身在体现社会效益的同时无法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加快孵化器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我区的孵化器建设走过了引入积累、复制扩张以及体系化建设等阶段,目前正处在“二次创业”或跨越式发展的起跑线上。要启动新一轮的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合理的合作与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优势互补。孵化器的建设与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集成方方面面的优势,打破体制与机制上的制约,形成良性的互动的合作与利益共享机制。一是实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我区孵化条件优越,但产业化资源匮乏,而开发区、市(县)则产业化资源充足,而孵化条件不足,两者之间应该互通有无,实现优势互补,疏通孵化链。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种互动、互助、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二是实行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是孵化项目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是孵化器的生命之源。要加快孵化器的发展,其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孵化项目。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直接合作创办大学科技园的方式,实现产学研的紧密型合作;或者采取战略合作和共建各类创业基地的方式,实现松散型的结合。三是实行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积极鼓励和引导街道、企业等社会主体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区域特征及功能定位,参与创办各类孵化器,在业务上接受科技部门的指导,同时享受市、区的各类扶持政策。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孵化条件。一是加快孵化器的扩容建设。目前限制我区孵化器发展的一个最直接的瓶颈就是孵化场地。因此,市、区两级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挖掘存量资源。如利用市属工业企业外迁腾出的部分厂房,或者利用市工业资产经营公司托管的工业厂房,采取市、区联办,区、企联办等形式建设孵化器。另外,可利用旧城改造建设孵化器。如通过联办、合办等形式,规划建设一批孵化大楼;按照区域业态规划布局,腾出部分楼宇、校舍,建设孵化器,形成一些特色产业集聚区。二是加大对孵化项目和孵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孵化器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降低创业门槛,提高创业成功率。孵化器不是一般的投资产品,它以社会效益为主,而且见效慢,成果形式十分特殊,因此,必须加大对各投资主体的扶持力度,如在孵化场地、营业税减免、财政返还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加大对相关中介的培育和支持。中小企业的成长离不开风险投资、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产权交易、专利事务、财务实务等中介组织。我区应该从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出发,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科技创业相关的中介组织的培育和支持,为孵化企业和孵化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发展多种形式的孵化器,做大孵化产业。孵化器是一种商业模式,以培育企业来创造价值,以发现创业者的潜在价值、培育企业的市场价值来实现孵化器本身的增值。因此,必须以产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机制来进行运作。一是在投资主体上实现多元化。加快发展以企业为主体、投资多元化、实行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吸引企业、社会资本、技术及人才创办孵化器,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进入孵化器建设市场,为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吸引与孵化活动相关的风险投资主体、物业主体、技术依托单位或中介机构的参与,从而使孵化企业能更便捷地共享各类资源和服务。二是在专业门类上实现多样化。首先是鼓励创办专业孵化器。专业孵化器是指围绕某一领域,在孵化对象、孵化条件、服务内容和管理团队上实现专业化的孵化器。实践证明,专业孵化器有利于提高服务的专业性,有利于提高在孵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利于资源集成。发展专业孵化器,还有利于形成错位竞争。我区将依托杭州旅游休闲商务区(RBD)的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争取今年创办杭州市(上城)服务业创业中心,重点引进和发展工程咨询、工程设计、会计、法律、物流、评估等知识密集型中介服务业。同时,利用中国美院的优势,发展包括工业设计、动漫、环境设计、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创意产业孵化器。其次是发展多种表现形式的孵化器。通过市区联动、区街联东、虚实联动、保护与发展联动等形式,既可以建设商务楼模式的孵化器,也可以建设虚拟孵化器,还可以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及内涵挖掘的角度出发,建设名人名家工作室、大师村等文化、艺术产业孵化群。

4.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孵化器活力。首先,积极创造条件筹建孵化器公司。通过输出品牌、管理和人才,集聚一批领军人才,以多种形式组建一批跨区域、跨行业的孵化器公司。对孵化器公司,要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建立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如管理人员采取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日常运作上采取项目经理人制度,分配方式上可采取管理人员期权制等。其次,坚持市场导向。明确孵化器与孵化企业属于市场经济中的两个平等主体是一种合作关系,不是行政隶属关系。孵化器在创办方向、孵化项目引进、孵化资源配置、种子资金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均应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的需求和自由竞争原则来实施。再次,建立盈利模式。孵化器在坚持公益目的的同时,也必须建立合理的盈利模式。从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看,可以引导孵化器通过以下一些方式获得盈利:一是房租和物业收入;二是特色服务收入,即通过共平台,开展中介服务、产品加工、营销等获得收入;三是参股回报,利用种子资金占有孵化企业少量的股份,等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通过出让股权获得回报。

篇6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个案访谈法。问卷调查抽取了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东金融学院等10所广东地区高校作为样本,针对经管类大学生开展创业问题调研,历时3个月,共回收480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202人,女生278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3人,本科生463人,大专生13人;珠三角生源277人,粤东生源91人,粤北生源28人,粤西生源53人,广东省外地区生源31人。个案访谈选取了8位在读创业和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进行采访。基于大学生创业的内涵的丰富性、社会影响因素多变性的现实,本次调查主要围绕创业认识与意愿态度、创业选择与影响因素这两个维度勾勒广东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广东高校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二、经管类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基本情况

(一)创业认识与意愿态度

1.大学生对于创业概念的认识,可以体现经管类大学生对创业的定位。65.8%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是“开创一份事业”,认为创业“是开办一个企业(公司)”和“开创性地去工作”的各占17.3%和13.1%,而认为创业是“开发意向前沿的科技项目”的认可度最低,只有3.8%(见表1)。可见经管类大学生对于创业的定位并不局限于创办公司,而是把创业当成毕生的事业,更有长期规划意识;但是经管类大学生对科技项目的开发认可度较低,缺乏前瞻性眼光。

2.创业政策是大学生创业的风向标,可以指导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46%的大学生选择“知道有但没了解过”,39%的选择“了解一些”,13%的学生“没听说过”,只有2%的学生选择“很熟悉”(见图1)。可见大学生对创业政策认识非常少,这样就难以在创业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借用政策资源。

3.在“您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最需要具备哪些素质”问题调查显示,经管类大学生最重视的前5种素质分别是“出色的沟通及交际能力”(49.2%)、“强烈的挑战精神”(26%)、“良好的社会关系”(19.2%)、“较好的专业知识”(19%)、“管理及领导艺术”(18.3%)(见图2)。

4.关于“您认为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是什么”问题,34.2%的学生选择“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可见经管类大学生最关注的就是创业资金和融资问题;而“个人强烈的志向”、“个人或团队研究成果或专利”、“得到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平分秋色,分别占29%、27.3%、26.5%;“学校提供的各类创业培育和服务”仅占15.4%(见图3),可见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广东高校所提供的培育和服务系统并不完善,所以在学生中的认可度不高。

5.在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上,52.9%的大学生持“认同”态度,32.3%的学生“积极支持”,仅有2.3%的学生“反对”(见表2),可见超过85%的大学生都是认同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但是选择“积极参与”的只有12.5%,即真正能把创业意愿付诸行动的学生并不多。

6.在“大学生创业最吸引您的原因”选择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创业能使个人获得不断的成长和发展”(23.13%),“创业成功能使自己成为主宰生活的强者”(18.33%),“挑战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18.13%),说明大学生对于自我完善、自我挑战的追求与认可,体现出经管类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创业人格。

(二)创业选择与影响因素

1.当问及是否会“根据所学专业来确定创业项目”时,69.17%的大学生选择“有一定关系,但是关系不大”,7.91%选择“与所学专业一点关系也没有”,22.92%选择“会紧密围绕专业开展创业”(见图5),可见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思路较为开阔,可以运用经管类专业知识,但不会被专业局限创业视野。

2.在创业地域选择上,42.5%的大学生选择在广州创业,21.46%选择在珠三角城市(不含广州、深圳)创业,13.33%选择回家乡就业,仅有5%选择在深圳就业(见图6),由此可见广州作为广东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在广东高校大学生中的创业吸引力还是最强的。

3.在创业之前所作的准备,52.7%的大学生选择“到企业实习”,而“参加创业计划竞赛”、“请教创业的企业家”、“看创业书籍”各占20.6%、13.8%、12.9%(见表3),可见经管类大学生更加侧重创业实践、公司体验方面的创业培训,单纯的理论学习和宣讲会吸引力不强。

4.在创业合作伙伴的选择上,52%的大学生选择“大学同学”,23%选择“社会朋友”,14%选择“企业”(见图7),可见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还是倾向在同学中选择合作伙伴,有着共同的专业背景和人生阅历,能够比较理解彼此的创意与理念。

5.在“影响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因素中,44.68%的大学生选择“家庭”,21.92%选择“朋友”,选择“所就读高校”和“媒体宣传”都是9.19%(见图8),可见对大学生是否选择就业的影响因素最大的就是家庭,如何推进家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是今后创业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朋友”位居第二,也显示大学生对创业团队的组成和支持非常注重;而高校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应该反思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系统性和渗透性。

6.在“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因素中,34.6%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资金”(见表4);而在“您认为创业之前可能遇到的最大问题”中,47.5%的大学生都选择了“资金不足”,两个问题中“资金”都是排位第一的选项,可见经管类大学生把创业资金筹集作为制约创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7.在“您认为最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选项中,38.33%选择“政府设立的创业专项基金”,27.92%选择“从金融投资部门获取初期创业基金”,16.46%选择“银行贷款的优惠”,而选择“风险投资”的仅占6.04%(见图9)。可见经管类大学生的融资态度较为保守,还是倾向于向政府基金、银行优惠。

(三)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1.关于“您觉得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作用”,67.71%的大学生选择了“有一定作用”,21.88%选择了“非常必要”,7.91%选择“可有可无”(见图10),总体而言,经管类大学生还是认同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作用。

2.关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式”,45.83%的大学生选择了“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课程主体”,26.67%选择“由创业者或企业家提供定期讲座”,22.71%选择“创业者讲授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见图11);而在“您希望所在高校能够提供的帮助”中,61.3%的大学生都选择了“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见表5)。由此可见,经管类大学生非常重视创业实践,并且也推崇有第一手创业经验的创业者来授课交流。

3.在“您所在的高校开展了哪些工作”中,73.13%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举办创业大赛”,38.13%选择“经常请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领域专家开设讲座”,而“设立创业指导机构提供服务”、“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各占26.46%、25.63%、21.46%(见图12),可见广东高校的创业教育多数还是停留在创业大赛和创业讲座等容易开展的活动形式,需要常规化建设的开设课程、建设基地、服务机构这些方面没有下足功夫,因此创业教育的效果就得不到常规化、长效的保证。

三、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与创业教育对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经管类大学生主流是认同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而且九成的大学生都认可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作用和必要性,对创业的认识基本是准确到位的,同时也有良好的创业价值观,总体而言广东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有市场有潜力的。但从创业服务及创业选择的影响力调查结果来看,广东高校创业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和特色,只流于创业大赛和创业讲座这种容易推行的活动形式,没有深入挖掘创业教育的内涵,没有建设系统完善的课程,没有形成常规化长效化的创业实践和服务体系,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影响力并不乐观。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希望能对广东高校创业教育的改进、完善有所裨益。

(一)打造有粤商特色的创业文化教育

调查显示近半数的广东高校大学生选择在广州创业,这不仅与广州是广东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有关,更与广州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文化魅力息息相关。广州是粤商兴起、发展的发源地,素有“千年商都”之称,粤商是最早走出国门、对外贸易的先驱[2]。依据地理优势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赋予了广东有别于内陆的海洋文明特质;塑造了广东人敢为天下先、重商务实、开放兼容的精神品质。粤商把握历史机遇,凭借开放、务实、多元和兼容的个性,快速开展商业贸易、创办工商企业、创造社会财富;但是,缺乏自身的文化积累,文化提升迟滞,文化形象模糊,也缺乏营造文化品牌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与环境[3]。作为广东高校,更应该依托广东良好的商业文化传统,结合广州毗邻港澳台的地域优势和政策优势,充分研究粤商文化的精神与特质,深入挖掘广东地区创业教育的特色与内涵,并在创业教育中聚焦粤商对外贸易成功创业案例,引导年轻人传承与创新粤商文化,塑造广东高校大学生兼容并包、开放务实的创业品格,使创业教育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并能真正为广东地区经济的转型与改革贡献力量。

(二)推进跨专业跨学校的创业系统学程

近七成的经管类大学生在创业项目选择时都是选择与专业“有一定关系,但关系不大”,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选择视野开阔,不拘泥于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应该注重营造经管类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知识交互、专业共享的平台,使经管类学生真正能够在专业交融中碰撞出创业的火花。可以参考台湾地区高校的做法,尝试推进跨专业的整合性创业学程,设计从理工科基础、设计学研修、创意开发到公司运营、公司管理等一系列涵盖所有创业流程的课程,使经管类大学生能够在创业课程中拓宽创业视野,迸发创意灵感。根据广东十所高校聚集在广州大学城的集群效应,笔者认为广东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大学城的资源优势,联合多家高校共同推出跨学校互认学分的创业课程,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师资力量,整合资源,强强联合,共同开发出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学生兴趣的创业学程,让广东高校的大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大学城“没有围墙”的教学资源,实现创业教育的整合效应。

(三)引入互助多赢的创业团队教育模式

51.9%的大学生选择“大学同学”作为创业合作伙伴,21.9%选择“朋友”是最“影响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因素,这些选项都充分体现了经管类大学生对于同学资源的认同与重视。我们在创业教育中应抓住这一特点,注重创业团队的培养,帮助同学们形成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逐步发展创业团队的雏形。笔者认为创业教育无论在理念还是方法上都应该推崇“创业团队”的培养。从理念上说,创业教育应凸显团队互助、团体效应,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创业,创业不仅仅需要好的创意和足够的资金,创业能否成功直至能否壮大都离不开优秀的创业团队,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团队组建和管理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团队互助意识;从方法上来看,创业教育应该推崇团队式学习、小组制评分、模拟沙盘、创意沙龙等灵活而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实现由知识灌输向理念更新和能力提高转变,由单纯讲授向互动式和团队研究式教学转变,在创业团队之中,可以具有一定的梯次性或层级性,可以任意的自由组合,只要有助于创意萌发和创意实现则可,团队之间应允许相互竞争,相互争鸣,允许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联合,相互渗透,增强竞争力,促进创业团队在障碍超越、危机处理、应对变革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四)构建三方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

52.7%的经管类大学生选择“到企业实习”作为创业之前的准备,45.8%的大学生选择“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课程主体”作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式,在“您希望所在高校能够提供的帮助”中,61.3%的大学生都选择了“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可见,我们在创业教育中应该提高企业实习实践环节的比重,在创业课程设计时,应该邀请有经验的创业者和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进行授课,并且请他们一起设计创业实践环节的课程。现广东高校创业已拥有广东团省委和广东省科技厅联合推动的政策优势,利用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省科技厅的资源优势,吸引和支持高校毕业生投身科技创业实践[4]。同时,2011年广东省首个“大学生创业苗圃”正式挂牌,这意味着“一个创业项目+一份商业计划书”,就可以帮助大学生们实现创业理想。苗圃充分整合了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资源,将发挥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现有园区和孵化基地的优势,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和企业服务,同时又将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指导相结合,细化、规范服务流程,建立不同阶段大学生创业的全方位、阶梯型的创业服务体系[5]。广东高校应该把握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收到了“低成本、低风险、高成功率”的成效,从而探索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广东模式”,使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

(五)拓宽广东大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