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计划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改革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特殊儿童接受学前3年教育的比例,到年达到65%,年达到80%;特殊儿童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或接受1—3年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比例,到年达到50%,年达到60%;障碍青年接受各种形式高等教育的比例,到年达到8%,年达到15%。到年,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普通儿童少年同等水平。
(二)加快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现代化步伐和国际融合进程,鼓励学校创建自己的特色,重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市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特教班的教学质量。市特殊教育学校年创建国家级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力争到年成为国内知名特殊教育学校,并把学校建设成为特殊教育实习实验基地、资源中心、培训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
二、完善特殊教育的管理体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三)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特殊教育的法规、政策及发展规划,负责制定本市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以教育部门为主,计划、民政、人事、财政、劳动、卫生、计生委、残联、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研究解决全市特殊教育事业的重大问题。
(四)教育部门是特殊教育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特殊儿童少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包括学前聋儿语训教育)和高中段教育。
财政部门负责对特殊教育学校的专项拨款,将特殊教育事业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确保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职工特教津贴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免费教育款项的足额配置,设立特教专项补助费和省特教专项补助费配套使用。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足额按时到位,提高学生助学金标准,并按“两个增长”的原则逐年增加。
人事编制部门要会同教育、财政部门严格按照上级制定的编制标准要求,负责配足特殊教育教师编制。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与教育行政部门配合,做好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指导工作;还要配合残联按照市政府第26号令“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精神做好障碍者的就业工作。有关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私企应严格按一定比例安排障碍者就业,并保证障碍者平等参与工作的权利,同时建立和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
卫生部门会同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的0—6周岁特殊婴、幼儿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等筛查网络体系,每年向残疾人联合会提供一次全市特殊儿童的准确数据和联系方法,为开发特殊婴、幼儿早期教育提供可靠依据和信息。开展特殊儿童的筛查工作,并指导经医学确诊的特殊儿童康复工作。
计生部门要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生殖健康为大家”活动,广泛宣传科学的优生优育知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减少先天性或继发的三类障碍人群的发生数量。
残疾人联合会负责收集、汇总每年0—6周岁特殊儿童数据,并配合教育部门指导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工作,包括对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和特殊儿童应选择何种教育形式的指导等。加强对障碍者的对口职业培训,提高障碍者群体的职业技能。残联要与教育、民政、劳动等部门配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并帮助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三、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五)创设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的机制。成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协调小组,提供与建立一套对0—6周岁特殊婴、幼儿完整的网络筛查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教育咨询、指导等援助机构。积极发展特殊儿童的学前康复教育。市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教育班,保证障碍儿童顺利完成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
(六)构筑良好的社会教育扶持体系。将我市建设成无障碍城市,为盲人和聋人创建无障碍人文环境,以开启他们接受社会教育的绿色信息通道,逐步做到公用设施宣传媒体语音化,创设影视节目、通讯系统、公共场所、手语服务四无障碍环境。发展社区康复教育机构,对特殊儿童家长进行康复技能培训和指导。
(七)营造普特一体化的教育环境。特殊教育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自主招生。全市各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必须依法招收适龄轻度障碍儿童和达到二级以上康复标准的聋童入学,并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以保证我市障碍儿童在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或随班就读这一特殊教育主体形式的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将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考评条例之中,为我市随班就读的学生构建“绿色通道”。
(八)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学生素质均衡发展。加强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定期对教师的特殊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个别化教育评估。对无法入校、生活无法自理的障碍学生,提倡送教上门,以保证每一个儿童都能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九)积极开展特殊教育的教育科研工作。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引导教师结合实践开展教学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加强对随班就读的研究,逐步建立我市的特殊教育研究中心。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素质
(十)大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要将特殊教育内容纳入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范围,鼓励在职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确保绝大多数任课教师都能接受比较正规的各类特殊教育培训,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尝试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双证(教师资格证、特殊教育培训证)上岗制度,提倡部分教师有“三证”(双证及专业技能等级证),建立手语等级标准及其它特殊教育专业技能等级标准。积极加快我市特殊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推进特殊教育“名师工程”。
(十一)要努力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的待遇。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儿童福利机构教职工的特教补贴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从事特殊教育满10年并在特殊教育岗位退休的教职工,退休时特教津贴计入退休费基数。教育部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及承担随班就读任务的教师在评优、评先等活动中应优先考虑;依法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在进修培训、职称评定、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五、切实加强领导,为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十二)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特殊教育工作的领导,把特殊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认真研究制定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服务机构,逐步形成管理网络。
(十三)多渠道筹措资金,落实特殊教育经费。坚持特教特办,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筹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确保特教专项经费按时足额拨付,确保每年每生的公用经费不低于2000元,并随教育经费增长逐年递增,确保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岗位奖。
残联要继续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50%用于障碍者职业培训,要酌情给予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能培训补助及在校学生特殊教育补助。重点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职业教育,资助特殊儿童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
对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小学附设的特教班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免收杂费、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本费和必须的簿本费,以及保育费、管理费、住宿费(免收住宿费专指义务教育阶段的聋哑学生)。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教育阶段(3至6周岁)也纳入特殊教育学校的免费教育范畴。财政部门根据各校在册学生名单发放专项拨款,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篇2
[关键词] 日本教育新生计划 高等教育改革 启示
一、日本教育新生计划出台的背景和内容
1.日本出台教育新生计划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社会凝聚力降低、与自然隔离等问题,造成现代日本人情感的缺失。人们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功利性目的,“考试地狱”、“文凭社会”、校园暴力等现象频频出现,道德教育弱化,学生的精神面临危机。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然而日本高校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日本从“加工贸易立国”向“科学技术立国”的战略转变。同时,日本实现经济发展后,企图谋求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更大的发展空间,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本为了解决现存的教育问题,促进教育的复兴出台了“教育新生计划”(以下简称“新生计划”)。
2.日本教育新生计划的内容
日本根据《教育改革国民会议的最终报告》开展了教育新生计划,又称彩虹计划,旨在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复兴,学校变好,教育变样。”新生计划以实现“日本的复兴”为目标,以终身教育、学校评价、教师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理念等七个方面作为其战略重点。
(1)教师管理
新生计划提出建立优秀教师的表彰制度;修改《关于地方教育行政的组织及运行的法律》,建立使教育能力不足、不适于担任教师的人员顺利转到非教师岗位的途径;加强对教育能力欠缺的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建设;大幅度扩充教师的社会体验进修;促进教师聘用方法的多样化;修改《关于公立义务教育各学校年级编制及教职员定编标准的法律》,灵活使用教师编制,聘任兼职教师和返聘短期职员;修改《教育公务员特例法》,对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实施针对其能力和特点的进修;修改《教育职员资格法》,扩大小学专业指导教师的比例,鼓励教师考取相邻学校的教师资格、改善教师资格制度、细化取消教师资格的事项,支持鼓励教师自发性的培训活动;引入教师评价、培养和奖励晋升制度,改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2)高等学校结构改革
新生计划规定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要扩大招收社会人员入学,促进大学专修学校对社会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促进专修学校以社会人员为对象培养丌技术人才;社会人员特别选拔考试、单科学习,以昼夜开课、夜校、函授研究生院、一年制专业学位、扩大长期学位课程等形式接收社会人员入学;专业研究生院一年制函授博士课程的制度化。
新生计划还提出建立大学专门职业人才研究院,促进各大学落实法律学科研究生院,该计划提出根据中央教育审议会讨论的结果,研究制定设置标准;推动新型学校(社区学校)的建立,明确私立学校的设置标准,扩大研究开发试点学校的范围。该计划还探讨今后(创设)新型学校的可行性及课题,提出要在广播电视大学设立研究生院以及促进国立大学的合并重组个参改《国立学校设置法》。
(3)高等学校法人化
法人化的最大特征是政府对大学进行目标管理,大学经营自主权扩大,实行校长权限相对集中的校内管理体制。新生计划对国立大学的法人化问题进行专门的调研审议,对组织与业务、目标评价、人事、财会等制度的具体内容进行调查研究。
(4)高等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 新生计划提出要加强信息基础建设,促进教育研究的信息化。建立超高速研究网络“超级SINET”,将校园网网速提升到百兆带宽(每秒10亿字节)。另外还要扩大对外交流,扩充留学生的数量。
(5)高等学校评价体系改革
新生计划提出各学校建立自我评价体系,实行学校评议员制度,推动学校开放式办学,推动各大学的自检和评估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同时拟在中央教育审议会对是否引入质量认证制度进行审议。
(6)高等学校课程改革
新生计划指出要加强通识教育;形成跨越院系、学科界限的课程编制模式,促进学生跨系科同时选修专业课程;促进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高中等的实习;加强职业教育,改善和加强高等专门学校对实践性技术人员的教育,通过产学合作,实施专修学校高级职业人才综合项目;争取社区和产业界的配合,加强专业高中的职业教育;推动产(业)学(校)官(方)合作。
(7)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
新生计划提出引入科研补助费等竞争性资金及间接经费管理。依据2001年3月30日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到2005年,力争将竞争性科研经费增加1倍;同时要加强教育与研究设施的建设,科研经费补贴投入19亿日元,其中私立学校占7.1亿日元。
(8)对问题学生的教育
新生计划提出修改《学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勒令退学的条件以及对该类学生的帮助措施,并下发有关勒令退学制度的通知;构建问题行为学生的地区援助体系;修改入学标准,强化咨询援助体系,促进盲、聋、养护学校专业化水平提高示范工程,配备应对个体身心障碍的信息设备等。
二、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1.高等教育目标的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薛天祥教授在《高等教育管理学》一书中指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可见,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涉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在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方面,主要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两个维度上,而忽视了高等教育在”文化”维度方面的人文价值。然而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要面向现在,还要面向未来;不仅要发挥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功能,还应当发挥高等教育改造社会和传承优良文化的功能,追求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时代,在个人价值方面,我们不能只将高等教育目标局限在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上,高等教育还应当促进人多元智能的发展,促进身与心、理智与情感、理性与价值的共同发展,使人们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
教育的国际化、终身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要求高等教育结构多样化发展,单一的高等教育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日本关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学院,提高全民的素质和幸福感。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还比较单一,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民办高等教育也发展得比较缓慢,社区学院的发展更是缓慢。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广大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大,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财政却投入不足,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增强非学历教育;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适当给予民办高校一定的政策倾斜,新生计划中日本政府补贴私立学校科研经费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由于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要提高农村的人口素质,不能单靠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应当大力加强农村的高等教育区域建设,提高农村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还要加强社区学院的建设,通过社区教育的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3.高校评价体系改革
伯顿克拉克认为,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应该是政府、市场、学术权威三种力量平衡的结果。只有调动政府、市场和高校这三方面才能够有效地进行高等教育评价,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价以政府行政导向为主导,高校自身参与评估、自主提高高校学生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高校评价一直停留在外部评价,高校专业内部自评机制的评价还很缺乏,评价的可信度和效果不高,作用也不明显。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建立自我评价体系,实行学校评议员制度,推动学校卉放式办学。同时建立一种权威的评价中介组织,引入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建立科学的、多样的高校评价标准,完善我国的高等学校评价体系。
4.高校的课程改革
课程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要适当地进行改革以适应快速的科技发展。一直以来,高等教育界围绕专才教育还是通识教育争论不休。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在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的课程提供专业化的知识。然而高度专业化的教育会使人们成为机械的人,视野受到局限,这与“追求普遍真理”的大学理念相悖,专业化教育阻碍了人情感、道德方面的发展。因而高等教育课程不但要提供科学技术知识,还要帮助人们认识真理,传承优秀文化、创新人类文化。因而要注重文科课程与理科课程的结合,设置跨学科的通识课程和大量跨专业的选修课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因而高等教育课程还要强调人的动手能力,知识与能力不能偏废。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偏文科的专业,应当增加实践课程,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这里面的实习,并不只是专业技能的实践操作,而是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和真实世界的实践过程,这对于研究生教育更是重要。
高等教育课程还要注重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相联系,关注最新动态。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高等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具有分辨是非、辨认真假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高等学校还应当设置价值观与世界观培养等相关课程帮助学生认识真理,进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5.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
篇3
Abstract: As a newly emerged organizational form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mall-clas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Small-class education is considered as a major part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in Taiwan, China, invested with great deal of resources and people. Even though there were some obstacles along the way, but the reform has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substantial progress. Study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small-class education reform will provide insights and values to the small-class education reform in mainland China.
关键词:台湾;小班化教育;教育改革;启示
Key words: Taiwan;small-class 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revelation
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5-0195-03
0 引言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现代化要求的重要教育改革举措,也是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小班化教育发端于欧美日韩,目前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国台湾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中,把普及“小班小校”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还为之颁布了发展纲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和改革实践。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依然特色鲜明,成绩显著,成了台湾教育改革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中国大陆的小班化教研研究和实践起步相对较晚,北京、上海、杭州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小班化改革试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遇到一些阻碍。因此,了解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过程及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中国大陆顺利开展小班化教学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1 台湾小班化教育背景
台湾其实早在1979年通过的《国民教育法》中,就对“小班制原则”就作了专门描述,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小班化教育才在台湾成了教育研究的热点,台湾所谓“教育部”在1992年发表的《中华民国教育报告书―迈向21世纪的教育远景》中明确提出,要“降低班级平均人数至35人,且每班最多不超过40人”,并计划通过三个阶段来实现目标。1996年,李远哲领导的教育改革审议委会则在的《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中提出,“小班教育是政府与民间教育改革的共识,应积极努力于87学年度达成每班学生低于40人的目标,95学年度前达成每班30人以下的目标,实施时可由国小一、二年级做起”。报告书明确指出教育改革的重点是降低班级人数,落实小班教学精神,提升教学品质。后来台湾“教育部”综合了《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和《教育改革总体计划纲要》,编成了《教育改革行动方案》,将“降低国民中小学班级学生人数,并提升小班教学效果”列入第一个行动方案“健全国民教育”之中,并为之投入369多亿台币,计划在2007年将国中小班级人数降至每班35人。
应该说,台湾的小班化教育改革是官民合力的结果,反映了台湾教育改革的紧迫性。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学校生源显著减少,台湾社会对原有教育体制日益不满,加上生源减少带来的教师就业压力,这些直接推动了台湾的小班化教育改革。不过,与西方国家小班制改革不同的是,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是在“小班教育精神”指导下展开的,这是因为台湾的小班化制改革当时在台湾遇到了一系列现实困难,推行阻力很大,台湾“教育部”不得已采取折中妥协方案,于1998年推出了《发展小班教学精神计划》,除了减少国民中小学班级人数外,还希望透过小班教学方法的推动,提升教师教学品质,惠及所有在校学生,当局当时还为之投入十八亿台币发展“小班教学精神”。依据《发展小班教学精神计划》,所谓的“小班教学精神”,是意旨在发挥“多元化、个别化、适应化”的教学精神,以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求,在此目的与理念之下,无论班级规模大小,“小班教学精神”均存在及适用,应该努力做到“校校有小班,班班有小班精神”。据此,一些学者将“小班教学精神”的内涵总结为:“适应化――因材施教的适性教学;多元化――丰富多元的课程与评价;个别化――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最终目的是“带好每一个学生”。
2 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特色
在台湾官方和民间的合力推动以及“小班教学精神”的鼓舞下,台湾教育界刮起了小班化教育研究之风,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小班化教育试点,比如台南胜利国民小学根据本校实际,提出对小班教学精神内涵的理解,他们认为小班教学精神内涵包括:符合人文精神(崇尚群体关怀、创造主动学习、情境的熏陶),符合认识发展(教学操作与学生的特性、重视学习历程、肯定学习结果),重视班级情境(教室社会体系、师生协商、互动性学习)。嘉义市崇文国民小学则根据“适应化、多样化、个别化”的小班化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十项实施精神,包括:实施进程班群化、教材教法多元化、教学设计适性化、辅导原则个别化、教学评量多元化、师生互动优质化、亲师合作和谐化、行政管理民主化。
2.1 以“小班教学精神”为统领,大力推行精致化教育
应该说,在推行小班化教学改革方面,台湾地区政府是做了大量工作的,出台了一系列方案和规划来推动小班制教学,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台湾的小班制改革只是一种手段或者工具而已,最终还是要为当时轰轰烈烈的台湾教育改革运动服务的,因此在推行小班化遇到现实困难后,地方当局转而把重点放在了“小班教学精神”的提倡上了,寄希望以“小班教学精神”来统领小班化改革,以此作为对民间教改呼声的回应。可以说,台湾强调的“小班教学精神”是一种建立在“适应化、多元化、个别化”基础上的精致教育理念,寄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够将这种精致教育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要能因材施教,发掘所有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成才。在“小班教学精神”的指引下,台湾基础教育小班制改革在一些地区取得较大成就,基础教育面貌得到一定程度改观。
2.2 重视小班教学环境建设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教学环境好坏对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台湾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小班化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教学环境建设,本着“教育性、舒适性、安全性、创造性、经济性和全面参与性”等原则,营造出无压力、尊重、开放、自由、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教学环境,比如把校园改造成“无障碍”学习空间,对学校操场进行改造,让操场位于教室边侧,在教室设置学习角落和学生置物柜以及班级合作协同教学空间,课桌椅变化组合以及先进齐全的电脑网络设备等等,希望通过情景教学和班级文化建设,确保学生受到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的熏陶。
2.3 课程统整与教学自主
为打破既有的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育模式,强调各科协同学习,台湾教育当局把学生学习内容结构统整为七个学习领域,包括:语文、数学、社会、艺术与人生、健康与体育、自然与生活科技、综合活动,目的是达到学科知识和生活体验和谐统一,相比较大班制,这样的一种课程统整更有利于小班化教学。同时,在课程选择上,小班制教育更强调学生本位,注意发展校本位课程和弹性课程,进行欢乐教学。小班制的教学自主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在教材的选用上,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本位思想。解严以后,为了达到价值多元,教育文化多元的目的,台湾教材编撰出版实施“一纲多本”,官方给了编者、地方、教师有更大的自主范围,学生也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学生可以和教师共同商定教材的选用,也可以商定学习进程以及学习单元的划分,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差异自行决定学习时间、学习难度、学习标准以及精熟程度等。
2.4 多元而真实的评量体系
在多元智能理念的指引之下,台湾教育界积极探索改进小班化教学的评量体系,强调评量体系应该依据学科性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理解程度、家长配合情况等条件进行规划改进。主要包括:兼顾认知、技能、情操三领域目标,多元方式进行真实的评量,减少笔试,适当降低难度,合理评量指标,丰富评量手段等。评量内容以了解基本能力为主,用开放性命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智慧,并最终激发学生潜能,肯定学生多元表现,“把每一个学生都带好”。
3 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当然,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过程中也遭遇了不少现实困难,有些问题到现在依旧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些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小班制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台湾现有的师资力量却没有办法满足要求,这是小班化教学过程中遭遇的一大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台湾建立了师资培养的多元管道机制,通过职前教育和后期培训等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尽量满足小班化教学要求。二是在都会区和卫星城镇推行小班化教育困难重重,这主要是因为在都会区域和卫星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学生人数激增,而这些地区土地、校舍等资源极为有限,导致大量学生聚集在少数明星学校,这必然导致这些学校规模扩大,班级人数增多,这显然是和“小班教学精神”背道而驰的,一些台湾有志之士也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比如在都会区把现有教育用地打散,和民间交换小块土地,融入社区办学等等,但总体效果有待检验。
4 台湾经验对中国大陆小班化教学的启示
小班化教学模式从台湾引入大陆后,短时间内就成了大陆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并且得到了大多数学校及教育者的认可。许多学校都从自身条件出发,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了实践研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1 福州励志中学“小班化教学”办学特色
福州励志中学从引入“小班化教学”模式开始,就对现有班级的结构、人数等进行了彻底整改。小班化以后,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过程中能够较好地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2010年中考,62%的学生被省一级达标校录取,有60多位学生被福州一中、三中、师大附中录取。
4.2 杭州市小班化教育模式实践效果
由于小班化教育班级人数少,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在时空上有了相对增加,进而有助于师生沟通、增进了解和尊重。仅从本文对小班和大班学生课堂答题次数和得到教师个别辅导的次数统计看,小班学生每节课人均回答问题次数超过大班2至3倍;小班学生得到教师个别辅导的次数也较之大班明显提高。随着小班化教育理念的深入,教师改“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为运用丰富多彩的创新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手段,在“等高、等距、等爱”的氛围中施教,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参与、合作和创新意识普遍增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普遍提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下城区的前进中学在2010年9月建立了第一个小班化实验班,全班共29人,2013年6月毕业。29名学生中,一名保送杭四中,24名参加中考,4名直升职高。参加中考的24名学生中,一名以514分的高分被浙江外国语学校录取,另有14名考上优质高中,上线率为55.6%(2012年民办初中的上线率为45%),明显超出全市的平均水平。表1为该小班阶段性考核成绩与全区平均成绩的统计结果。通过该表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到这个小班的各科平均成绩都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足以可见小班教学的优势。
4.3 扬州田家炳实验中学小班化教学
扬州田家炳实验中学小班化教学主要从课堂改革入手,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形式还是课堂教学的内容,都进行了全新的创新改革,每堂课都有至少10名学生参与到回答问题、畅所欲言的课堂环节,更有10多人直接来到讲台前进行黑板演练,老师也会在课堂上面批10多人的作业,及时解决课业难题,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释放自主学习的能量。
从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模式起,截止到2014年,学校每年保持着100%的毕业率,100%的升学率。历年中考中,700分以上高分段的学生位列同类学校前列,语文、数学等学科优秀率也位居同类学校前列。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每学期期末调研测试中,学生考试成绩突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等学科有关指标增幅明显。可以说,小班化教学在田中的实践卓有成效。
5 结语
小班化教育模式在福州、杭州、扬州等地的成功应用,说明这种教育模式同样适用于大陆的教育环境。但是也应该看到,对于大陆庞大的教育系统来说,这些成功实践的案例仅仅是“冰山一角”,要将这种先进的教育方式在其他地区院校中大规模推行还要做许多改进。但是我们相信,未来教育界在推行小班化教育理念时,必将以创新的精神风貌书写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谢傅崇.小班会教育新思维[J].师友(月刊),2013(6).
[2]张淑贤.“促进学习的评估”在“小班教学”环境中的实施[J].教育研究(月刊),2010(8).
[3]钟欣男.迈向成功的小班教学策略[J].师友(月刊),2001(3).
[4]戴维扬.小班教学的基本精神与其基要教学策略[J].中等教育,2012,51(05).
[5]吴永军.我国小班化教育:成绩、困境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篇4
关键词 教师培训 专业化 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eacher Training Based on Professionalization
ZHANG Min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1)
Abstract Teachers' specialization is the basis of the level of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to help teachers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he effective way. Under the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to promote and curriculum, teach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also needs furthe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 systematic training framework; improve teacher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professionalization training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style of these three main ideas, hoping to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direction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Key words teacher training; professionalization; comprehensive reform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问题,对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自200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国培计划”,教师培训专业化开始受到重视,国家对教师培训的投入进一步加大,专业化的培训成为了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向。在现阶段,如何促进专业化教师培训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成为了研究重点。本文通过对教师专业化培训一些基本概念进行阐述,进而深入讨论专业化教师培训综合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1 专业化的教师培训
1.1 教师培训及其专业化特点
根据对教师培训本质和特点总结,余新将教师培训定义为:为了使教师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和需要,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双重发展,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教师参加与教学相关的培训活动,其中,培训重点集中在改进和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以及工作行为上。专业化作为教师培训的一个方向和侧重点,具有其自己的实质性内容和特点。专业化的培训旨在提升教师各方面的专业化水平;由专业权威的培训机构承担教师的培训任务,比如大学等;教师的专业化培训需要建立起成熟的培训系统、专业理论以及专业技能。
1.2 专业化教师培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专业化教师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侧重点,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对于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专业化是教师培训并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之中,能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课程知识,还能够在作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上有所提升。其次,专业化的教师培训对于教改和课改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要使教育的改革顺利进行,教学水平有所上升,教师是其中的关键,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教师的专业化培训还能够促进学校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教师培训科学的建设。特别是对于培训的承办学校来说,承办教学培训能够促使本校的教学专业水平有很大的提升,建立起完整的教学体系。
1.3 专业化教师培训要素及关注点
专业化的教师培训需要以教师自身为立足点,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教师培训结构和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包括了对象变量、需求评价、内容生成、任务驱使等十多个核心要素。这些要素基本可以作为教师专业化培训的关注点,培训围绕着这些要素进行深入展开。为了使专业化的培训工作能够顺利,还有一些重点需要予以关注,闫寒冰等学者认为研究与环境培养、培训标准体系的建设预计支持和评价体系建设非常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培训专业化应当以“国培计划”的整体架构和要求为参照标准,抓住其中的重点要素,有所侧重,建立起完整的专业化教师培训体系。后文将详细阐述其具体的实施思路和综合改革方向。
2 建立完整的系统化培训框架
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类型多样、规模大、层次复杂,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之间、机构和教师之间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框架非常重要,才能够保证整个专业化培训有序地推进。首先是要坚持教师的层次化培训原则,实行阶梯攀升式的培训,在教师中根据教师的职称进行划分,比如将大部分的培训任务由学校进行完成,中级以上职称的培训由市级的培训机构、学校完成,少部分的高级职称和重点学科的教师培训则进行重点研修,交由大学或者更为专业的培训机构。这样的培训最好能够和教师的职称评定体系相结合,在前期的培训中去发掘教学新秀和骨干教师等,纳入到下一层阶的培训。做到培训更加全面,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针对城乡教师结构的以及素质的差异,要更加注重城市学校的带动作用以及农村教师的重点培训。启动相应的对于农村教师的培训计划,比如对农村教师在接受高校和机构的培训时采用网络远程的培训方式,也鼓励高校的项目培训更多地针对农村的学校。建议农村和城市学校之间结成教师互助联盟,互换岗位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让农村教师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带回课堂。再由农村的优秀教师再去带动更多的农村教师,实现层级带动。
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专业化的教师专业培训基地,采用高校、专业培训机构和院校、学校之间的密切有效配合,发挥之间的协调作用。利用高校的科研项目以及理论上的理念先导作用,专业的培训和进修学校的专业指导的优势,然后再在各个机构以及学校内完成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实现优化组合,有效地实现专业化培训。还能够带动各机构、学校的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3 完善以教师为主的培训模式
3.1 建立以师为本的培训理念
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的主体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充分考虑教师的需要和方向进行培训,不仅能够使教师的培训有所获得,还能够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专业化的改革方向就是要突出“专业”,按照教师的专业课程,自己的教学需求主动参与到教师培训之中。在教师培训之前,确定好教师的专业,需求,项目以及相关的人数,交与上级部门进行分析和确认、完成培养方案和目标之后再进行培训。在专业的培训学校或者机构进行培训的时候,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专题、分组进行培训,使得同样层次和需要的教师能够被安排在一起,使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充分打破灌输式的方式,围绕着培养方案进行分组讨论和个人展示等,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培训方案能够顺利实施。
3.2 以课堂为导向,注重实践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服务,特别是教师的专业课程以及教学方法,更是要以课堂为导向。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要重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大家一起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或者是让培训回归到课堂,在教师的讲课中去发现问题,一起交流。如何将培训的内容具体化、案例化,让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回到岗位之后是否顺利实施也是重点,所以实践以及之后的反馈也很重要。可以要求教师在培训结束时以讲课的方式完成一次培训报告,将培训内容加以运用,由其他教师进行点评。在培训结束之后,培训项目的主办方要求教师提交培训的实践体验或者课程录像,交予学校或上级部门保存,作为教师的培训任务记录,可以与相应的奖励机制挂钩。
3.3 注重教师的自主参与
教师的主动参与还要与相应的机制联系起来,学校和培训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来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优秀的培训学员可以进入到下一层次的培训、实行按需培训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考核选择参与高级培训的教师、建立补偿激励机制等。对每一次参加高级或特殊教师培训的人员人数以限制,对教师通过考核进行参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可以将教师的培训经费投入中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参与专业化培训的奖励或者补贴,特别是针对农村教师,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在每次的培训开始之前,学校可以开展动员大会,采用培训结果和教师的评估考核相关联的方式来激励教师,比如好的培训结果可以在教师评先、评优中加分等。
4 创新专业化培训的管理方式
4.1 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
专业化培训人数多,项目多,在管理上更是麻烦,相应的管理机制也应该发生改变,重点体现在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上,通过信息平台来进行管理。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教书培训平台,里面包括辖区内学校教师的个人资料信息,教育管理部门或者学校掌握后台,教师可以在窗口进行登录操作。每次培训将相应的培训要求、主题等到平台上,由教师自主或者学校统一报名、缴费,还可以进行培训项目的申报和查看培训进程等。教师的培训记录都记录在系统的个人档案中,包括培训评价、提交的报告等,方便学校和上级部门查看,实现统一管理。
4.2 建立培训的过程管理体系
教师的培训都是按照培训项目进行划分的,每个项目中都还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模块。建立起基于内容模块评分的过程管理机制有利于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态度更加认真。根据不同模块的重要程度分配相应的分数,确保每一个模块都能够被教师很好地学习到。这样得到的内容分数和总分可以计算并统计到上面提到的信息化系统中,在教师的评先、评优中发挥作用。
4.3 建立对培训机构的评选机制
教师的培训除了指派的进修学校,很多时候都依托学校或者专业的培训机构,学校和培训机构则是教育管理部门选择。在进行专业培训机构的评选过选中,充分参考参加培训的教师的意见,反馈到教育主管部门,还要重视高校专家组对机构的评估意见。保证在每次的培训结束后都有评分,如果不能够满足专业化相应的培训要求,就在下一次的培训中更换学校或者机构。
5 总结
综上所述,专业化的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化,全面撒网抓重点,注重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并且需要相应的管理体系相配合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改进和创新思路和方向,保证专业化培训的质量和有序进行,使得专业化的培训真正获得实效性,为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和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泳忠.改革教师培训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研究,2014(1).
[2] 张红.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知识结构.科技信息,2010(36).
[3] 闫寒冰,魏非,李宝敏.教师培训专业化现状及发展路线图.教师教育,2013(5).
[4] 赵明仁,朱旭东.新时期我国教师培训体系变革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0(1).
[5] 余新.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6] 朱旭东,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教师教育研究,2013(25).
篇5
1及时更新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单调,多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较少,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还有些实验项目过于陈旧,早已经被其他更优越的方法取代,使得实验教学与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完全脱节,极大地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根据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删减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适当引入分子生物学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设计实验,并亲自动手验证结果,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如我院在生化实验教学改革中,减去了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如酵母RNA提取鉴定、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等,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较强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如:细菌蛋白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γ-球蛋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质粒的提取、酶切与鉴定等;在时间安排上,首先安排的是一些基础性实验,以便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使他们能掌握常见仪器的使用,熟悉生化实验的基本技术(如离心、电泳、分光光度法等),然后再进行综合性实验,进一步强化实验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医学人才打下基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实验内容和完善实验方法。如:转氨酶的活性与临床的一些诊断密切相关,因此“改良穆氏法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活性”是医学生化实验室常做的实验,出于安全考虑,只能使用健康人血清,而我们知道,转氨酶在脏器中活性较高,正常人血清中活性较低,再加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可能有误差,结果导致有些同学在比色时,测定管和空白管几乎无差异,从而得不到实验结果,同学会感觉很沮丧,甚至进而对生化实验失去信心和兴趣。我们在改进教学内容时,同时以动物(如家兔)肝脏为样品作一个对照,不仅能解决实验不出结果的问题,还能帮助学生掌握“转氨酶主要存在于组织中,正常人血清中酶活性很低”这个知识点,从而进一步理解测血清中转氨酶活性的临床意义。我们还将科研实验中已基本不用的圆盘电泳改为更为常用的垂直板电泳,在开始两年的电泳中,用血清作为样品,由于血清中清蛋白含量过高,影响了电泳的分辨率,后来改进为用细菌蛋白,分辨率则大大增强。
2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虚拟现实技术及虚拟实验室迅速发展。虚拟实验室是计算机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电脑及相关计算软件构建一个虚拟实验环境,实现传统实验室的功能,在各种虚拟的实验环境中,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各样预定的实验项目,所取得的实验效果等价于甚至优于在传统实验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生物化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有些内容如基因工程及其他一些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反应等都是理论课上必讲的,但是由于这些实验花费较大、耗时较长等原因,难以在学生中开展,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应大力提倡建立分子生物学虚拟实验室,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虚拟实验室可降低实验成本,打破时空限制,保证实验的开出率和成功率,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虚拟现实技术的高度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的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和科学素质。虚拟分子生物学实验在我院也在初步运行。除了对难以开设的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教学外,对于一些已开设的如质粒提取等实验,我们还先让学生进行虚拟实验,熟悉实验过程,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然后再进行实际操作。虚拟实验增加了实验的成功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视频,或者教师自己操作制成视频,做成多媒体,当做演示实验给学生看,可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并帮助他们及时捕捉和了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各种新技术、手段、方法。
3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
各医学院校生化实验室均配有实验技术人员为实验课准备试剂、器材等。实验员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实验工作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有更全面的实验素养来解决教学中疑难问题。但很多实验员存在年龄大、学历层次低、学科知识老化的问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实验课程也在不断改革,如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生化实验都增加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年龄较大的实验员对经典的生化实验准备得心应手,但面对新的技术和方法则可能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结构,了解和掌握更多、更新的方法和手段。另外,高校的实验技术人员待遇也普遍偏低,技术人员缺乏工作和学习积极性。因此,高校应转变传统观念,建立各种激励机制,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计划地安排实验人员进行进修、培训和继续教育;引进高学历的中青年实验人员,创建一支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实验人员队伍,为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篇6
关键词:卓越计划;操作系统;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动态教学网站
作者简介:颜宏文(1968-),女,湖南茶陵人,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
王艳华(1966-),女,湖南祁阳人,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操作系统精品课基金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87-02
2010年6月,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改革项目,该项目旨在全面改善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体质,造就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能力的、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促使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
为积极响应“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本文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以“操作系统”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从树立“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出发,针对当前“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主要讨论了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对“操作系统”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不断提高“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明确的工程意识、较高的工程素质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加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步伐。[1]
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在计算机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高瞻远瞩,很早就开始重视操作系统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1995年,“操作系统”作为主干课程被列入本科生教学计划,同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改革、实验器材与内容等都瞄准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建设;2003年,学院开设了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3门学科,初步建立起“操作系统”课程体系;2007年,学院成立了计算机技术教研室,并由其统一负责全校的“操作系统”及相关网络“操作系统”、高级“操作系统”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标志着“操作系统”课程体系的正式建立;在研究生招生方面,2009年,“操作系统”被纳为计算机专业基础考试科目之一;2011年,“操作系统”课程被选为校级精品课程之一;2011年,长沙理工大学被列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操作系统”课程已发展为由计算机“操作系统”,高级“操作系统”,“操作系统”B,Linux内核分析等多个模块有机组成的课程体系,并进一步由一门课程发展成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系列课程。
二、当前“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以及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近年来深受广大高等院校的重视。但是,由于该课程本身具有理论多而抽象等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欠佳,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课程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1.教学方法不当
由于“操作系统”本身具有理论抽象、涉及面广、原理性强等特点,加之传统的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至于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很难做到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实践运用了。
2.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操作系统”课程与计算机软、硬件等课程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并对实践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时,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2]
但由于课时或教学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很多高等院校在实践性教学这方面做得不够好,甚至有的直接跳过,只讲一下理论要点,使得很多学生误认为这只是一门理论课,实用价值并不高,久而久之,对这门课的学习也就缺乏了兴趣。因此,教师在“操作系统”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知识体系单一
当前,很多教师在“操作系统”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与关联。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计算机“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的时候,整个学期下来,讲的全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容,而对Linux操作系统、高级操作系统等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只字不提。结果,本来应相互重叠、相辅相成的几门课程,就这样被孤立开来,在对操作系统原理的深入理解上也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操作系统”系列课程教学中,在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同样不容乐观。所以,面对当前严峻的教学形势,丰富课堂知识结构刻不容缓。
三、“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程技术对经济与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直接决定工程技术的水平和发展的速度,决定国家的工业竞争力。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探索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全球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3]
针对“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目前“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课程组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改革必须从教育方法、实践教学、知识体系上重点下工夫,增强对学生的综合实验训练,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理论教学,必须采用教育相长的启发式教育方法。[4]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拘泥理论教学,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新时代下人才的培养,而且随着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教师教学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必须学会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善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对于课堂学习氛围的改善,课程组认为,教师应该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从学生被动参与到学生主动参与,以教师高昂的情绪来感染学生。为避免“满堂灌”,教师课前可事先根据内容需要准备几个适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适当的时候提出,并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和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而非给出答案。[5]
在理论讲解上,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死锁的解决方法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各解决方法的原理、优劣及代价等。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很容易将前后的知识点连贯起来,学生也易于接受。
(2)借助多媒体及动态教学网站进行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能够较好地将抽象、生涩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6]例如,对于复杂、难懂的客户、服务系统中的通信过程,可直接通过一幅动画体现出来,表达效果既生动又易于理解。
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建设动态教学网站,利用网络课件、网络作业、在线答疑、电子邮件等手段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
为了充分利用动态教学网站这种多功能的优势,课程组利用两年的时间,专门制作了一个“操作系统”精品课程的教学网站。通过该网站,用户可以对网站资料库、最近更新资料以及历史阅读量进行查看,并可通过教师列表查看某教师曾的所有相关资料。同时,用户还可方便地按院系、资料类别等条件进行综合搜索。除了这些资料查询功能之外,网站还精心为用户提供了网络作业以及在线答疑模块。
(3)坚持教研活动,努力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计算机操作系统概念多、应用型强、案例更新快,结果导致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跟社会、企业严重脱节。有的知识虽然已经被淘汰几年甚至十几年了,但还是被反复地用来作为教学案例。所以,很多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都必须经过一个岗前应用培训。
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改革必须得多在教研活动、学术交流上多下工夫,跟上卓越计划的脚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课程跟实际的关联性。
具体措施:不间断地举行定期或不定期教学研讨会,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并组织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等。[7]
措施实践:2013年3月5日,长沙理工大学-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揭牌仪式在该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隆重举行。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介绍了学院的学科优势以及教育部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历史背景和计划宗旨。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将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成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长沙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
(4)及时更新课程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而教科书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信息更新的步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补充相关课程的新知识,而不是照本宣章,只教教科书上的内容。
在“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院相关任课教师在这方面付出了努力。比如:在上课期间,教师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详细介绍了服务器操作系统、手机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和嵌入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现状和未来发展应用趋势。
2.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当前,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操作系统”本身具有难度大、应用性强、案例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视为重中之重。
学院在“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课程实验、应用实验和综合实验。课程实验主要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算法的理解;应用实验主要介绍现代主流操作系统(如UNIX/Linux等)及其系统编程技术,致力于训练学生在操作系统平台下的动手能力;而综合实验主要促使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内核,分析开源码,设计内核和应用模块等。目前,这些措施在加深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学生系统编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拓展知识体系,加强各相关课程的耦合度
众所周知,“操作系统”是一门难度大、应用性强的课程,并且与其他课程有着很高的关联度。针对“卓越的软件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方法,以工程教育为理念,以教学实验和相关项目设计为核心,注重基础知识,着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各相关课程衔接起来,紧密耦合,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对各课程交互讲解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7]例如,在对操作系统进程管理的讲解过程中,可采取“插播”方式,比较介绍一下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Linux操作系统中的进程管理。两两之间相互对照,内容清晰、明了,学生课堂知识消化也更快。
四、结语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对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改善,而不能一气呵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号召“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时刻与国内外先进教育和科技水平接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和主观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这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所在,也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旭,胡东华,韩丽.基于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的操作系统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改革,2012,(8):041.
[2]赵芳.《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风,2010,(21):50.
[3]翟高寿,姚毅,须德,等.浅谈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交通高教研究,2002,(2):64-65.
[4]王业琴,陈亚娟.基于卓越计划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1.
[5]付沙.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21):67-68.
篇7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生物;教学方式;改革
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包容和接纳的理念,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生物,作为一门实验学科,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经过教学实践上的反思和借鉴,切实感受到教育国际化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适应性改革。结合这一理念,以下是我针对转变生物教学方式所作的一点思考。
一、教育理念上:让学生的学“变”得更具有自主性
1.将“被动学”变为“主动求知”
设计教学情境时,选择直观性、参与性、新颖性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主动求知的动机,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贾宝玉的说法“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儿是泥作的骨肉”,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去思考这一说法,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开放性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将“巩固知识”变为“展现知识”
生物被誉为理科中的文科,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传统的机械记忆、重复练习让学生深恶痛绝,学习国外通过展现知识来巩固知识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另一方面张扬个性、发展学生才能,养成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引导学生联系青少年喜欢的流行歌曲设计练习:“歌曲《老鼠爱大米》唱遍大江南北,大米中的淀粉在老鼠体内最终被分解成下列哪种成分才能被吸收?a.麦芽糖 b.葡萄糖 c.氨基酸 d.甘油。通过上述类似例题的练习和测试,既回顾了生物学相关的核心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将“运用知识“变为”实践创新”
实验是生物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探究生物规律的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课中,学生选择了白萝卜、花生、大豆作为实验材料,并实验检测发现白萝卜中有还原糖,花生含脂肪,大豆含蛋白质。而课前,我们在实验桌上还摆了甘蔗汁、面粉、西红柿、小白菜、甘蓝叶、葡萄糖溶液、食用油等材料供学生选择。由于此实验操作较简单、易成功,所以,在实验中又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在实验中为什么只选择白萝卜、花生、大豆作为实验材料?能否有替代品?思考并尝试用其他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又该如何呢?
二、教育手段上: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互联网等,能有力地推动从国外获取最新的和有效的教学资源,同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为生物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适用于学生的学。
1.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直观性”教学
由于不同的学生对生物的理解、感知能力不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展示多元化的生物信息,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内容进行理解。例如,在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减数分裂”一课中,通过利用计算机模拟细胞的减数分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动脑去研究、发现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变化的基本规律,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传统的讲授法获得的知识要深刻得多,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合作式”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实行合作式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通过网络的渠道协作互补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让学生课前在网上搜集有关酶与生活的知识,如,加酶洗衣粉,胃药中的多酶片,餐厅洗碗机的洗涤剂,真菌产生的α―淀粉酶,催化淀粉降解成可被酵母利用的糖用于面包等食品制作,蛋白酶类(饼干松化剂)用于制作饼干过程,麦芽中的淀粉酶、蛋白酶、葡聚糖酶用于酿酒,凝乳酶用作奶酪生产的凝结剂等,有的学生还利用各种机会亲自到一些食品生产工厂去体会与感受酶的作用,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制作成课件,这样学生便轻松地学到了有关酶的知识,有了这些铺垫后面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知识的宽度和广度。
三、教育环境上:创设双语环境
教育国际化要求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在做好民族教育的同时,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开放意识、掌握国际通用语言的能力。作为教育者,首要的就是培养国际化人才所需要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学、活动、环境等多种双语教育途径促进学生国际化语言的学习。
1.明确生物教材的双语教学计划与内容
在生物教材的选用上,目前还没有成型的生物双语教材,但是人教版高中的三本生物必修教材中,每一个概念都标注对应的英文翻译。这就意味着在新教材实施时,编写者已经有着双语教学的思路。在教学内容保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把生物学和英语知识的难度降低,使内容的难易程度适中,适合高一和高二多数学生的英语的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不是学英语而是用英语学”的氛围,这样学生就保持了积极性,成为课堂的主人。
2.营造轻松的双语氛围
生物双语教学实践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创设英语与生物相融合的课堂氛围。首先,我们的课堂用语基本上都用英语表达。比如,打招呼“Good morning”“How are you all today”,还有在课堂中的用语,比如:“Now let’s begin our new lesson.”“Look at your books.”“Who can answer my question?”“Louder please.”“Just try.” 另外游戏、比赛、故事表演、小组讨论等,都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极好的方法。例如,在讲授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的失水及吸水”时,可以找两名学生假想成自己是个细胞,分别表演出细胞被置于盐水中的状态和放于清水中的状态。当一名学生为表演失水而缩成一团,而另一名学生为表演吸水挺着肚子且两颊鼓鼓时,学生都会笑出声来,在欢笑中既记忆了知识,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当然,对学生每一次的表现给予及时而恰当的鼓励,能增添学生的信心,融洽课堂气氛。如表现好时的一句表扬“Wonderful!”“great!”“Well done!”都能使学生备感成功的喜悦;答不出时的一句安慰“take it easy!”则能舒缓学生面对挫折的心情。在激励、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大胆运用英语表现自我,自然而然地融入双语教学活动中。
3.结合具体学情调整双语教学
结合学生英语水平和生物的基础能力,把生物学中的英语专业知识适当地进行转换,适合高中学生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膜上的物质运输”时,教材上“细胞膜的组成”旁边翻译为“constitute(组成,构成)”,由于该单词较为生僻,没有太多学生能反应过来,但说“make up”很多学生就能理解。这样既完成了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同时提高了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真正将英语作为工具来使用,并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熟练它、掌握它。
参考文献:
[1]王华丽.全球化视野下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J].科教文汇,2009(7).
篇8
关键词: 卓越计划 工程图学 教学改革
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企业的深度参与;二是按照企业标准培养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明确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1]。
在工程教育背景下,以“卓越计划”为引导,强化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其核心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工程图学课程作为工科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工科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正投影理论的基础上,借助图形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工程素养。考虑企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和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实际,探索一套以创新思维与设计绘图能力培养为核心、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及工程设计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行之有效。
一、教学现状
工程图学课程主要由制图基础、画法几何、机械图样、计算机绘图和课程设计五个模块组成,分两个学期完成。工程图学的教学处于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深度结合期,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脱节。由于该课程实训性很强,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需要课后大量的作业训练,学生在毫无工程背景、缺少工程实践经验的前提下,仅靠课堂教学难以掌握,学生实践课程课时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实践性训练,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缺乏有效的途径;对学生学习效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目前我校仍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为主。教学体系是以表达二维投影图为主,显然该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
二、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的调整
(1)对画法几何部分、机械图样等内容的调整。
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调整制图基础及画法几何、机械图样的内容,削减画法几何中点、线、面的投影理论知识,所需内容可融入基本体中介绍,去除画法几何中在制图部分应用极少或用计算机可方便求解的图解法内容;适度降低截交线和相贯线的教学难度;轴测图内容不必单独成章,将其内容穿插到基本体、组合体及机件表达方法等章节中介绍,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借助轴测图进行读图和绘图;去掉在制图部分应用较少的投影变章节,所需换面法的内容可在斜视图、斜剖视图中补充介绍。点、线、面的投影规律,基本体投影及其表面上取点、线,立体表面交线线、组合体作图等则是制图的基础,这些内容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必须进行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全面掌握。机件的表达方法及规定画法、简化画法等必须让学生熟练应用,尺寸和技术要求的标注必须从基础知识部分就重点强调,直到零件图和装配图都能规范地标注为止。
(2)对计算机绘图内容的调整。
目前计算机绘图的主要内容包括平面图形的绘制、三维实体的形成及尺寸和技术要求的标注等。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安排大量的上机教学和练习时间。把制图的理论知识部分穿插在上机教学中,如制图的基本知识、国家标准介绍与AutoCAD绘图界面放在一起介绍;点线面投影结合CAD的基本绘图命令教学;截交线、相贯线、组合体等内容和基本三维实体形成、叠加式组合体和切割式组合体原理展示给学生;标准件和常用件与CAD的块和属性的操作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减少理论课的学时,又有利于学生边学边练,在理解和掌握制图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传统画法几何及制图基础内容在减少的同时,增加三维设计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及动手的能力。
计算机绘图虽已普及,但尺规作图仍是学生掌握制图规范、培养学生绘图技能及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计算机绘图技术是一种绘图环境和工具,是图板和丁字尺的发展和延伸。实践证明,只有掌握制图知识的人,才能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计算机绘图;徒手图具有快速、灵活、高效的特点,在机器测绘、方案讨论、技术交流、现场记录均要用到徒手图,通过徒手绘制草图的训练,培养学生表达产品设计构思的能力;构形设计是一种淡化设计和工艺的专业性要求,只是把形状构造出来,实现物体形状的模拟或根据给定条件构造实体,这种创意构形、形体表达的过程,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2]。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应有尺规作图、计算机绘图、徒手绘图及构形设计四种绘图能力的培养。
(3)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
动手能力培养、工程素质培养是工程图学课程的职责。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经过亲身实践、亲力所为的动手操作,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加强训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素质的有力举措[3]。工程图学的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研究设计和生产工作打好基础。我们安排学生集中在两周进行一级齿轮传动减速器的测绘,在测绘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对相关零件的观察、分析,测绘并徒手画出各零件草图;用尺规画出指定的零件图;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建立三维模型、虚拟装配并分解成爆炸图;利用CAD软件绘制指定的零件图;最后用尺规完成一张0号的减速器装配图并进行答辩。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改变过去以二维图形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改进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式,掌握先进的设计表达方法,而且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
篇9
初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战略、指导方针和许多重大政策措施。对基础教育,《纲要》指
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要求在90年代“全国基本普
及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城市市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普及高中阶
段教育。”还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我国中小学属基础教育,是
发展高等教育的奠基工程,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阶段。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已
深入到学科领域,根据《纲要》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
数学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改
革方面的敏感学科。这不仅因为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在高新科学技术领域
不可须臾离开,而是它为我们理解和适应信息社会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为此,面对
21世纪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积极而稳妥地改革我国中小学数学教
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应积极进行探索研究,设计合理方案、
进行实验。
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发表后,十多年来,各盛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围绕中国
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提出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
评价”五个方面的研究课题,进行了扎实的实验、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今后我们
数学教学研究会应该在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从我国国情出发,
借鉴外国对我有益的经验,围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把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为我国
中学数学教育深化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即将跨入的2l世纪,是信息社会,也有人称之为计算机时代。信息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有
赖于高新科学技术和高的人才素质。适应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培养的人要与信息社会的发
展相适应。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是下世纪初叶和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用什么思
想去教育他们,用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去武装他们,是需要认认真真考虑的问题。信息社会预
示着“数学所处理的是科学中的数据、测量、观测资料;是推断、演绎、证明;是自然现象、
人类行为、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这意味着信息社会对人们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提
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更新观念,从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选取,合理教
材结构的建立,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我们研究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研究
课题,共41个细目,作为今后几年研究的重点。希望各盛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组织广大
中学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进行探讨研究,取得积极成果。
下面就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些介绍;对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若干
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面向21世纪深化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二)
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普通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均
属基础教育。前者为义务教育阶段,后者为基础教育的高层次。初中,已从1993年秋季开
始执行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并同时使用
根据新大纲编写的初中数学教材。这份大纲是历时五年多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制
订的。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精选了社会对数学的一般需要和学生就业实际需要的最基
本、最有用的代数、几何和统计初步等的知识。以及与学习其他学科相配合的知识,适当拓
宽了知识面,降低或减弱了某些知识的理论要求,使课程教材内容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数
学素养,体现义务教育的宗旨。根据大纲编写的初中数学教材,重视能力培养、数学思想方
法训练和形成学生的良好个性。
从整体来说,《大纲》和据此编写的教材基本适应我国现阶段初中义务教育的需要。
初中数学课程教材有待改进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传统内容,如代数中的式和数的运算,
可进一步考虑精简或降低要求;有些应用较广泛的数学工具和方法,如向量、变换、概率统
计等应适当加强,需要探讨为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教给学生,或用它来处理传统内容。在应
用数学意识和联系实际方面应适当加强,在知识呈现方面,如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过
程应作改进,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初中平面几何,就现行教材而言,
一些繁难的证明题嫌多,而且今后很少用到,有的题目要求偏高,应进一步加以提炼。
现行高中数学课程教材,是在1978年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经1983年和1990年两次调整后的
内容。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现行普通中学数学计划调整意见》修订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数学
教学大纲》(修订本),又进一步将所列内容分为“必学”、“必驯和“任驯三类,并明确规定
“必学”内容为“会考”与“文史类高考”命题范围。这样,经两次调整,将1978年课程
教材中的行列式与线性方程组、概率、逻辑代数、微积分初步等教学内容,有的作了精简,
有的改为“选学”,而“选学”内容由于高考不考,形同虚设,从而使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教
材又回归到以传统教学内容为主、缺少近现代和应用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内容显得陈旧、知
识面窄,加以在教材结构和内容呈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适应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人才的需要。
现在国家教委正在研究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调整方案,并组织力量研究制
订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将分阶段逐步提高我国高中数学教育水平,并分层次和不同要求
进行科学安排。
二、改革中学数学课程教材需要探讨的问题这里,先引用两份资料。其一,根据1993年《中
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所载统计资料,我国普通中学的初中,大部分在农村。l993年我国农
村初中学生数约为城市的3.5倍,县镇初中学生数约为城市的1.4倍;两者相加,约为城
市学生数的4.9倍,近5倍。高中则是另一种情况。城市高中学生数约为农村的1.8倍,
县镇高中的学生数约为农村的2.7倍;两者相加,约为农村高中学生数的4.4倍。
当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初中毕业生为11341743人,升入普通高中的仅有2283351人,约为初
中毕业生的五分之一。当年,高中毕业生为2317127人,升入高校本科和专科的为924000
人,约占当年高中华业生的五分之二 。(上述统计资料,均未包括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函授
大学等)上述情况,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将有所变化,变化快慢,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应
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促进变化快一点,以利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面向21世纪深化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三)
其二,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1992年“教育
进展国际评估组织”IAEP发表的报告,在21个参加数学测试和科学测试的国家和地区中,
我国13岁学生数学答题正确率为80%,名列第一。但在科学测试中,成绩却位居第15位,
处于下游状态。
上述两份材料,启发我们考虑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现实,展
望未来,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二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数学教育基础知识的教学扎实,几何、
代数的训练要求严格,解题训练较多等长处,研究我们的不足,如数学教学与其他科学联系
不够等,加以改进。
下面提出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需要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历史经验表明,数学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
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在一定时期又应具有相对
的稳定性。这里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即将跨入的21世纪,随着数学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总体来说,对学生的数学
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方面已有很多著作和文章在更广泛和深度上有所论及,不再重述。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一方面要在基础知识、基本训练方面为学生
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具有探索和创造精神,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具有把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行为等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论证和评估。前者有我们的长
处,又是后者赖以发展的基础;而后者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在这方面有所不足,今后应
大力加强。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育要改变单纯知识传授而忽视应用的旧观念,要把传统有用的数学基础
知识同应用较广泛的新知识和方法融合在一起,建立新的教材结构。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其二,中学数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轨道,努力做到把升学和全面
提高教学质量统一起来。多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思想一直困扰着有些学校
的广大师生,增加学生负担。例如高中三个年级的数学课程,提前一年结束,剩下的时间围
绕模拟高考试题、进行高难度的题型训练,大搞题海战术,以应付高考,争取跨越“独木桥”。
初中升高中有的地方也仿效高考的办法,余波所及,有的小学也不平静。这种“应试教育”
思想几经批判,也没有解决,或者说在某个时期表面上解决了,实际是“越演越烈”。这有
来自社会的压力,也有教育内部的压力,这里不多谈。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初中毕业生升入
高中和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要就业,而且出路是比较广阔的。现在
应该下决心把中学数学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轨道上来。否则,势必使
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沿着错误的轨道形成恶性循环,有碍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不利于面向21
世纪人才的培养。
面向21世纪深化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四)
(二)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教材内容。信息社会对数学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使中学数学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关键在于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教材内
容。我们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针对我国现行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五个方面
研究课题中,有关课程教材的研究课题有11项。如教学内容的选定、组织、重点的确定应
当用什么思想和观点指导;新教学内容如离散数学、集合逻辑、概率统计、向量、微积分等
在中学进行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传统数学教学内容的精癣提炼与改革,特别是几何教学
的改革;数学应用与应用数学;能否用一种统一的综合结构取代代数、几何分科;数学课程
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等。这些问题的研究,要切实从本国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从培养人才的需要出发;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和教师的水平及设备条件;要研究良好的教
材结构;要根据学生就业和升学的不同需要,研究课程的类型与水平,统一性与区别化。总
之,要想想需要与可能进行可行性改革论证。
(三)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课程教材的分段和衔接。当前,我国普及小学教育和普及初中教
育并存。因此,数学课程教材,各自作为独立教学阶段,完成一 定教学任务。到本世纪末,
我国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发展看,小学作为独立教学阶段的意义将发生变化。小学
阶段的课程教材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组成部分。为此,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相衔
接的问题及合理教材结构的建立应及早进行研究和探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中学数学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党的以来,由
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使我国中学数学教师队伍政治和业
务素养有了很大变化和提高,保证了义务教育顺利实施,使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获得大面积丰
收。高中的数学教学也取得较好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各地区的情况有不少差异,同
时教师队伍又处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在有些地区还相当繁重,
应当从政治、业务修养和实际教学能力两个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另外,有一种情
况也值得研究,即在教师授课的安排上,有的地方把教学水平比较好的教师安排在最后年级,
名曰“把关”。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前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不扎实,就直接影响到
最后一个年级的教学。现在有的“把关”教师用很多时间很大力,气进行查漏、补缺工作,
费时费力,实非良策。这恐怕也是“应试教育”思想另一种表现,需要研究改进。
篇10
关键词:卓越计划;机械制造;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77-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我校获批第二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赫然在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本课程为我校校级重点课程,以江苏省重点专业和重点学科为依托,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较多的理论探索和研究工作,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我校在“卓越计划”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为主线进行探讨,可为同类院校该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教学改革的定位及目标
根据学校定位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从“应用性、工程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定位。通过以工程项目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推案例法、项目法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推广以赛事为导向的创新训练活动;强化实践教育及工程实际应用,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树立工程和创新意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加强职业素养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
1.教材和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教材的建设应该紧跟学科的最新发展,贴近行业需求,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及“卓越计划”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基础上编写了“卓越工程能力培养系列”“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编写过程中以精、新、宽为原则,采用最新国家标准、构建符合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强化案例教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工程的分析和理解。以机制工艺过程为主线,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工程应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各章节均以案例导入开篇,启发学生,循序渐进,抽丝剥茧,使学生掌握工程实质。章节后配合大量习题,学生可自我检测,强化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将教学活动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学习成效。传统的“填鸭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弊端日益凸显,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而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和师生互动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项目实践过程,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教学的动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兼顾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多媒体教学手段可通过文字、影、音、动画等方面创设教学情境,增强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针对课程特点,本次教改采用了多媒体与CAD/CAE/CAM软件集成式教学手段。如:讲解机床结构和传动系统时,多媒体教学一般采用机床剖切图或录像进行演示,但学生无法看清机床内部结构,教学效果不明显。为此教学团队基于Pro/E软件建立了CA6140整套机床的3D模型,并进行了运动仿真。可将机床各部件构成、空间位置关系、传动过程等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迅速掌握知识要点,并增强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在讲解钻、扩、攻丝、磨削等加工工艺时,将小型手工钻、抛光机、磨平机等带进课堂,现场在铝板上进行钻孔、攻丝,对板件进行磨边、抛光等,让学生的学习更为直观。后续将知识点扩展到各种机床设备上,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将问题提炼出来以项目的形式带领学生进行研究。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和综合性较强,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对专业前沿技术的准确把握,又要具有大工程意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我校为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构建理论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出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暂行办法》。从学校层面鼓励和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目前本课程教师的“双师型”比例为2∶3,为本课程的深入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和优秀师资基础。
4.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工科课程来讲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教学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课内实验充分考虑实用性设置了车刀几何角度的测量、普通车床传动及调整机床、夹具拆装与调整、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等。实验分组确保3~5人小组形式,要求人人动手操作,并增加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对于课程设计教师选择实际生产中的典型零件让学生完成零件图、毛坯图绘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编制,工序卡编制,夹具装配图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为控制设计质量任课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对每个学生进行答辩,从图纸、说明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严格把关。生产实习环节集中在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实施了“企业导师讲解+校内导师讲解+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报告撰写”的实习模式来保证实习效果。企业导师讲解完毕后,校内导师必须将重点问题逐个讲解,分厂实习结束后在非生产区分组讨论,实习报告当前完成。
5.融入课程体系,贯通实践环节全过程。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存在共性问题:无法与先修课程有效衔接,对于制造环节不具备标准意识和精度意识,不知道零件如何选材,甚至不能完整绘制一张合格的工程图。究其原因,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工程材料》等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环节将本课程知识点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随时告诉学生该知识点与先修课程间的联系。如讲解装配工艺时,除讲解本课程知识点外,要进行外延拓展,提问学生装配环节需要用的螺栓如何选择,不同场合螺栓及与之配套的螺母性能等级如何确定等。课内及时补充相关知识点,课外要求学生查阅专业书籍,逐步培养工程意识。此外,传统教学中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较为孤立,彼此间缺乏联系,没有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学生即使做完夹具实验,后续课程设计依然不会设计夹具。此次教改过程中贯通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全过程,课程设计任务书提前下发,学生在做“夹具拆装与调整”课内实验时就有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更为深入地拆装各种夹具。在后续课程设计时对于每道工序需要自主设计的夹具就不会陌生,课程设计环节可以随时返回开放实验室查看夹具结构。在做课程设计时告诉学生往年毕业设计的相关工艺工装设计题目,深度和要求。学生知道自己做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相关就会更为认真地设计。此外,毕业设计选题要求必须选择具有工程背景的典型题目,有效承接学校到企业和理论到实际的脱节。教改过程中还实行了培优式做法,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6.强化科技创新训练,以赛促学。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和应用层面,而是明确指出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要求基本的工程设计、制造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嫁接后续实际工作的桥梁。因此,除满足正常学习要求外,任课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给优秀学生配备科研导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各大赛事,以赛事为导向,不断形成科技创新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学生将课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提炼,通过创新平台加以解决。指导学生进行专利申报和科技论文写作,培养其科学素养。科学的培养可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2014年我院学生在各大赛事中均获佳绩,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营造了以赛促学的良好氛围,使科技创新活动常态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反哺了教师教学,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所具备的工程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使其对后续专业课程轻松驾驭,既提高了学生自信心又使教师课堂教学压力减小,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非常重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更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学校自身定位,学生综合素质等因素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不断丰富理论,不断探索和总结、勇于实践。实践表明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技术水平都能得到较大提升,为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树勇,赵立红,张艳秋,等.大工程观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32-134.
- 上一篇:计划生育的作用
- 下一篇: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