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乡村振兴经验材料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乡村振兴经验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乡村振兴经验材料

篇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大振兴,其中首要着力点就是产业振兴。在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农产品供求失衡,产业竞争力持续偏低,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等突出矛盾前提下,亟待重新审视传统农业发展路径,加快转换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发展新路径、打造农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特色农业向高质量发展。结合培训内容,我将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发展的意义、面临的挑战和几点建议谈谈我的感受:

一、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意义

中国地广物丰、资源禀赋区域差异较大,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走差异化发展路径,是当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大农业相比,特色农业的特点十分鲜明,除具有资源、产品优势特色外,多数还蕴含社会、文化、历史等特色元素,因此特色农业也具有功能多元、价值多重的突出特征。发展特色农业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对加快打造农业发展新动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发展特色农业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依托地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科学布局,协调推进产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发展特色农业也是推动农民脱贫增收的现实途径。特色农业多集中在偏远和资源贫瘠的地区,这些地区也多是贫困落后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产业发展,实现精准脱贫。发展特色农业也是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重要举措。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开发,有利于满足国内持续增长的多元化、优质化农产品消费需求。发展特色农业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加速农村人才集聚、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协调推进“五大振兴”,实现全面振兴。

二、我国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目前仍面临较大挑战。从产业内部障碍来看,首先是特色农业生产规模有限。受目标市场区域相对集中影响,特色农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多集中在区域内。盲目扩大规模易导致市场饱和、产业 效益受损。 其次是要素配置效率偏低。突出 体现在技术、资金、主体、信息、基础 设施和装备等有效供给不足。特色 农业普遍存在信息化、智能化、机械 化水平偏低的问题。 再次,产业链条较短,产品精深 加工开发不足。特色产业开发仍以 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和全产品 开发较为欠缺,产业产品价值挖掘 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最后,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区域 内打响品牌的特色农产品不少,但 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 的特色农产品屈指可数,特色农业 普遍存在资源和产品特、优,但影响 力不够大的问题。 再从产业发展外部制约看。一是 特色农业面临外部竞争。部分特色 农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面临国内 相似产品的竞争;部分外向型程度 高的特色产品面临进口产品的替代 和冲击。 二是特色农业市场风险较大。生 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引发产量波 动和价格波动,“蒜你狠”“豆你玩” “姜你军”等均是特色农产品市场风 险较大的体现。 三是特色农业保障机制缺乏。国 内尚缺乏针对特色农产品实施生产 保险或市场保险支持政策,生产主 体和产业发展保障水平较低。

三、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需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加强特色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认识和挖掘地区优势特色资源,合理开发和布局优势产业,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例如《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提出 到 2020年,10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 达 8100亿元,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 综合产值 10000亿元以上。全省农业 增加值达 3000亿元。近年来,云南发 展高原特色农业,精心打造粮食、畜牧、烟 草、蔗糖、橡胶等,迪庆、丽江、怒江、大 理等州市凭借三江并流区域和相似 的高原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优 势,依托河谷地带大力发展高原渔 牧、高能食品、高原旅游等产业,打 好“三江并流”牌,效果凸显。

二是强化特色农业发展科技和装备支撑。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开发,强化精深加工技术、设备研发和深加工产品开发,有效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产业附加值。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机装备、仓储、加工、物流、冷链等设施的建设。近年来,我国现代农机工业不断发展 壮大,到 2018年,我国农机装备产业 企业总数超过 8000家,其中规模以 上企业超过 2000家, 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 务收入达到 2600亿 元,能够生产 4000多 种农业装备产品,市 场规模占全球的 45% 以上,国际贸易总量 占全球的 20%,成为 世界农机装备制造和 使用大国。技术和产 品不断优化升级,攻 克了精细耕作、精量 播种、高效施肥、精准 施药、节水灌溉、低损 收获、增值加工等关 键核心技术,满足 90%的国内农机市场 需求,支撑农作物机 械化水平达到 68%。水稻精量直播 机、60行大型播种施肥机、精量植 保机械、智能采棉机等重大装备与 国际先进水平齐平,基本解决了水 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大 豆、油菜、甘蔗等主要农作物高质高 效机械化生产技术瓶颈及装备制约 难题。 湖北随州、钟祥的香菇产业企 业,在新技术、新产品、高品质的引 领下,与全国行业知名院、所、校联 姻,研发食用菌冻干食品工程技术, 并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真空冻 干生产线,生产 7大系列 50余种产 品,在全国香菇行业中,保持龙头地 位。今年一季度,湖北全省农产品出 口逆势增长 6.8%,其中蘑菇罐头出 口同比增长 4267.3%。

三是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解决生产发展规 模有限的同时,通过多功能拓展和 利用,深度挖掘特色农业蕴含的文 旅、历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加速 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显著 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浙江省户均耕 地不到 4亩,低于全国户均 7.5亩的 水平,从 2011年开始,浙江提出进一 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农 业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联动发展。目前,全省农村产业融 合已进入产业链不断延伸,在推进 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优势农产品 的基础上,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 体化发展。如安吉的竹产业,已形成 从竹资源到竹地板、竹家具、竹纤维 纺织品以及竹叶黄酮、竹醋液等系 列产品;桐庐、德清的美丽乡村旅 游,武义、开化的创意农业,义乌、遂 昌的农村电子商务,嵊州的现代农 业综合体等大展宏图。

篇2

一、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县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平稳。

(一)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81亿元,增长7%;2017年实现216.47亿元,增长7%;2018年实现213.93亿元,下降1.4%,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省市对2018年GDP数据进行修订,2018年我县GDP修订为179.52亿元,比原数据核减34.4亿元。2019年GDP实现190.09亿元,增速4.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2%、51.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30.2:47.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465元,增长4.4%。2020年一季度实现40.23亿元,增长0.4%。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9614元、13141元,增长7.33%、8.6%;2017年,实现32102元、14232元,增长8.4%、8.3%;2018年,实现34181元、15340元,增长6.5%、7.8%;2019年,实现36441元、16712元,增长6.6%、8.9%;2020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城镇居民实现9541元、4423元,下降0.7%、0.1%。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9%、6.25%和-12.99%。2019年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左右。“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为年均增长10%,近年来,受煤炭消费压减、电解铝清理整顿、采暖季错峰生产等因素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企业停止生产导致工业总产值大幅减少。2020年,1-5月份累计增幅13.1%。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13.5%和-20.7%,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5%,列全市第六位,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4.5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收窄。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下降60.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同比下降7.4%,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7.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85.6%。民间投资下降29.7%,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7.9%。

(五)其他指标增长情况详见:附件“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二、三大攻坚战推进落实情况

(一)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牢固树立“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理念,2017年争取各级产业扶贫资金5512万元,落实金融扶贫贷款2.7亿元,73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顺利摘帽,589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改造危房1155户,姜楼镇、县供销社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创新“5333”扶贫模式,新识别扶贫人口808户、1892人,享受政策11951户、22489人。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覆盖率达100%,贫困人口动态管理“1234”工作法全省推广。133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达到脱贫标准。2019年建成扶贫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贫困人口信息零差错管理,10721户21653人享受扶贫政策,建立“5+4+12”产业扶贫模式,发放扶贫收益1431.05万元。“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有效落实。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在全市率先交房入住。

(二)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和“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巡查和“回头看”等各项任务,统筹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出台实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1+10”工作方案,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工业企业错峰生产等制度,完成清洁取暖改造5.6万户。大力开展“清河行动”,河长巡河常态化,主要河流实现“一河一策一档”;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19年PM10、PM2.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别同比改善3.6%、8.2%和15%。。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果。建立健全债权人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增信贷、降不良、打逃废、树诚信”活动,不良贷款率大幅降低,金融环境企稳向好。处置不良贷款23.46亿元。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上线运行。2019年全县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52.55亿元、189.03亿元,增长9.6%和6.4%。2020年5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0.79亿元,较年初增加18.24亿元,增幅7.22%;各项贷款余额195.92亿元,较年初增加6.89亿元,增幅3.65%。2020年1-5月份房地产业销售面积10.25万平方米,同比增涨1.9%。全县金融、地方债、房地产等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显著。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大改革任务推进情况

(一)供需动态推进更加平衡。清理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90家,关闭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589台,拆除砖瓦窑厂27家,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企业8家;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54万吨,停运煤电机组容量66万千瓦,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企业4家。完成提标改造企业36家,整治造粒企业56家。2019年加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完成“标准地”供应8宗262.6亩,弹性出让3宗87亩。建成标准厂房15.39万平方米。报批建设用地2913亩,挖潜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507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87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163亩。完成110千伏香翟变电站及配出工程,500千伏站送电运行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00公里,建成供电台区120个。气化工程实现镇镇通,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煤改气”任务。

(二)经济质量优势凸显。2019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长19%。化纤绳网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12%。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增长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金冠网具获批绳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李庄镇获批创建省优质绳网基地,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中国绳网产业大数据平台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水溶性红曲生产新技术荣获全县首个中国专利优秀奖。黄河三角洲花木小镇入选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李庄镇获批首批省绿色能源示范村镇;淄角镇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村庄规划编制,获评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现场观摩中,鑫诚现代农业产业园代表向全省展示了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的创新实践成果。

(二)重大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一是联合办税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国地税实现深度合作。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投入使用。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80个,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落实;四是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被评为全省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县。五是深化“一次办好”改革,顺利实现“3540”攻坚目标,96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下沉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六是扎实开展“鲁担惠农贷”全省改革试点,发放惠农贷款2317万元。七是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教师交流轮岗、绩效工作考核四项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联盟向纵深发展。八是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县医院与8家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九是公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十是警务协作区机制改革经验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被确定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

四、重大发展战略任务推进情况。

(一)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加速。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规划和意见,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列入省市重点项目40个;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库项目8个;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8家,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36个,国家批复2020年地方专项债券资金支持项目11个,下达债券资金11.12亿元。争取中央和省市预算内资金项目172个,到位资金12.84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4.09万户。引进培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引进硕博士93人、大学生879人。获批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入选市级新兴产业“白名单”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2家、瞪羚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获评市优秀企业家“银狮奖”2名、“铜狮奖”3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室45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家,市级工程实验室达到1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众创空间2处、市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专利459件。

(二)乡村振兴步伐更加坚实。编制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和意见,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现代农业实力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7家、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达到943家、家庭农场达到64家。土地流转面积93.9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70.62%;建设高标准农田39.7万亩,深松土地28.45万亩;成片造林14.41万亩,新增省级森林乡镇3家;“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39个。编制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编制完成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注册资金1亿元,成立县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推出全省首家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原耕”,入围2019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名单。香菇被评为“中国好香菇”,“联五西瓜”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惠人面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淄角”成为全市首件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蜜桃”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粮食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第一批名录,成功举办2018优质小麦规模种植现场观摩暨全国产业化交流大会;荣获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4个,创建为全国良种棉繁育基地县、省级三资管理先进县和全市首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二是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合村并居工程全面启动,10个镇办增减挂钩项目立项,拆迁复垦村庄16个,9个安置区启动建设。改造农村危房1662户、土坯房1763户。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51个、创建村223个,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达756个。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1万户,顺利通过省政府全覆盖认定;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镇办全部被认定为市级“十佳”,麻店镇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李庄镇荣获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镇、美丽宜居小镇;魏集镇成功入选省十大美丽小镇;皂户李镇火把李村获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入选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2个、示范村19个,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三是人才振兴助力发展。3人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13人入选省市“乡村之星”。四是文化成效明显。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曲艺保护传承工作经验全省推广,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

(三)对外开放持续深入深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引进来”质量和效益,创造便利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开放环境,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成功举办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届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博览会;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落实“6+4+6”招商工作机制,2019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52661万元,增长13.22%,其中,出口额143422万元,增长13.31%。2020年1-5月份全县认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2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4.07%;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50191万元,同比增长22.66%。

(四)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紧紧围绕打造“黄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省会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连接京津冀枢纽城市”的发展定位,落实“两区一圈”战略推进,积极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树立全方位融入理念,主动超前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功能完善配套。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交通设施、信息网络、能源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区域间要素流通。促进产业对接,抢抓发达市区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其信息、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优势,共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转移发展平台,提升区域整体产业水平。加强区域间旅游、金融、人才、现代物流、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合作,共建品质生活圈,努力把打造成为承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生态养老休闲旅游的后方基地。

(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是网络化立体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构建以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城际轨道为骨架,县乡道为辅助的立体化交通网,完成了外环路和“六纵六横”公路网规划,完成了滨惠大道绿化、亮化工程。乐安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截至2020年5月底已完成年度计划30%。阳信至胡集里则铁路专线、济滨高铁线型确定。高青至商河高速前期工作、G233克黄线段改建工程有序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87公里,养护大中修181公里,改造危桥34座,建设客运站点150个,设置乡镇客运站牌280个,农村客运班线停靠点587个,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全覆盖。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编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古韵慢城、古城墙保护等专项规划,23个城中村改造顺利完成,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启用。2018-2020年棚改旧改工程计划完成改造14782套,已签订协议9558套,开工建设7214套,腾空土地面积3468亩。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四城同创”,滨惠大道绿化提升、北城门修复、北关街和孙武三路东延、仿古立面改造等工程完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

三是民生投资持续加大,水利等各类设施更趋完善。2016年民生支出完成26.5亿元,2017、2018、2019年民生支出分别实现24.6亿元、28.4亿元、29.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81.3%、82.9%。实施了3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樊桥闸、幸福闸新建和灌区干沟清淤等水利工程竣工投用。完成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足球进校园工程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第三中学、县实验中学、职业中专,新建、改扩建学校13处、幼儿园148处。

五、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1.2016年,汇宏新材料新建项目、创源集团铝镁合金、龙马重科风电装备制造等大项目相继投产达产,国内500强企业明阳集团来惠投资合作。鑫诚农业、冠铭菌业、春生食用菌等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黄河三角洲苗木产业物流园、中国北方花木博览园投入使用。圣豪丽景温泉度假区、古源恒昌乡村旅游度假区、信誉楼百货建成运营。

2.2017年,省网具检验检测分中心投入使用。康和药包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主板上市辅导期。龙马重科等10家企业获准电力直接交易资格,交易用电量达7亿千瓦时。新上沐泽药业、斯蒙特新型建材、创源金属二期、中惠生物科技二期等项目。黄河三角洲花木物流园、红星美凯龙开业运营。

3.2018年,以汇宏新材料、创源金属为龙头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带动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铝用碳素项目、万顺新材料年产60万吨高品质冷轧薄板项目加快建设。借力“互联网+”,加快化纤绳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成为我县首家市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绳网产业园区入选省绿色制造项目库。以国创风能、辰星耐磨材料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成长为我县新兴主导产业。县电商产业园开工建设,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李庄镇成功创建全省第一批电商小镇,实现电商交易额72亿元,增长30%。国创风能提档升级,年产50套百吨级核乏燃料贮运一体容器技术实现突破,蔚蓝生物二期植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顺利达产,智慧工厂示范项目主体建成,实现无人操作生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中惠生物科技建立国际红曲研究中心。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开工建设一期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建成投产温室大棚146个。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建成润生现代果品种植基地、弘邦苗木二期、滨惠大道绿色廊道等项目。

4.2019年,汇宏新材料12万吨置换电解铝产能达产运营,元旺电工科技高档电工圆铝杆项目建成投产,汉狮高档砂纸、万顺高品质冷轧薄板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高端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铸友机床高端数控机床部件项目开工建设,国创风能与金风科技实现深度合作。绳网生产力促进中心、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日产3万只菌包车间等项目建成投用,花木示范区等项目加快建设,魏集古村落二期主体完工,圣哥帝湾水上乐园投入运营。

5.2020年,成立全县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落实6项推进机制,建立“1+7+7+N”、“指挥部+专班”经济运行和重大项目推进指挥体系,盯紧188个列统项目,推动180个“四个一批”项目、98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省市县重大项目,8个集中开工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持续做好38个专项债券项目、75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50个省扩内需项目后续跟踪对接,制定出台《县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奖励办法》,发挥7个巡回督导组和30名驻企业服务员的作用,每周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运用“工作提醒”、“蜗牛项目”倒逼机制,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六、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有益探索。

(一)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确定的全国4个数字乡村试点县之一。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疫情期间,与阿里巴巴集团创新合作方式,搭建数智平台,推出“同战疫情·平安、点亮、振兴、智慧”四部曲,开展了全民直播暨万人直播挑战赛活动,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成功入选阿里巴巴“2019年度淘宝直播村播计划示范县”,“电子商务+乡村快递共配”服务品牌成为国家交通部25个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之一。全力构建“6+1+N”数字体系,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举办第三届淘宝五金行业绳网名城大会,打造一批电商示范园区,争创一批中国淘宝镇和淘宝村,构建普惠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畅通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二)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做优化纤绳网产业。发挥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引领作用,加快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建设,打造绳网产业集群+人工智造基地,促进绳网产品向农业、海洋、生活、环保、军事等应用领域拓展,推动化纤绳网产业从“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转型。

(三)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做大装备制造产业,发挥国创风能产能优势和高端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带动作用,围绕数控智能装备、海上风电装备及汽车精密零部件等高端装备核心领域,攻坚研制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

(四)研发编制中国()绳网价格指数打造全国绳网产业话语权。在省发改委的介绍下,南开大学价格指数编制团队两次到李庄进行调研,绳网价格指数编制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一是数据建模工作。此项工作已由学院承接,目前已签订协议,6月底完成建模任务。二是数据建模后的平台建设工作。此项工作李庄镇政府已经与相关软件企业积极联系,达成初步协议。三是专家评审验收工作。在指数投入试用完成后,将组织数量统计学、经济学专家、价格指数所在行业专家、省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和指数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团队进行评审验收。四是后期宣传工作。此项工作省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等媒体将为我县绳网价格指数提供媒体平台。

(五)建设省级农高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温室20万平方米,创新采用混合所有制运行模式,打造现代农业孵化器,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和成果转化区。运营打造“原耕”区域公用品牌,开拓高档商超、航空食品等中高端市场,增强品牌影响力,带动提升全县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与首农集团合作,把农产品全面推进京津冀。

七、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不理想。对照“十三五”规划目标,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压力叠加,工业产业园区实力不强,园区核心区集聚效应不高。工业上,传统制造业、初级加工业项目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矛盾依然突出。当前,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我县新兴产业培育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改造仍需加快,在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上任务艰巨,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能力不足,投融资渠道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辐射效果不明显。优势特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产业集聚、规模集群形成仍有阻力,以“四新”促“四化”步伐仍需提档升级。

三是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依然不足。县是全省贫困县,在经济、社会、民生建设等方面历史欠账多,经济发展及民生项目建设正处于高峰期,年均用地需求量较多,未利用地资源稀缺,政策红线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亩均论英雄”倒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仍是杯水车薪,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经济建设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紧缺。环保、交通等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是机制体制体系创新力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较弱,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务公开缺乏突破性进展,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跟不上发展需求,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不够浓厚,创新体制机制任重道远。

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投入不够。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距离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建立乡村振兴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仍有困难,乡村振兴过度依赖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渠道有待拓宽,由于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二)工作建议

一是在规划编制上给予支持。建议在研究上报国家重大事项、编制撰写“十四五”总体规划、统筹协调专项规划时争取省市支持,将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汽配风电产业园、铝精深加工产业园(一区三园)、“健康”、“慢生活”旅游和“原耕”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和上报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列入市“十四五”规划内容,争取列入省“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是在优惠政策上给予支持。作为渤海区根据地,有18万人参军参战,80万民工随军支前,5.5万人英勇捐躯,孕育出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建议争取省市在“十四五”规划中充分重视渤海老区发展,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与沂蒙等革命老区享受同等待遇,执行中部地区政策。

篇3

“我们是一头孺子牛,要为人才的发展拓荒、耕耘,我们是一把雨伞,要为人才的发展遮风避雨,我们是一块铺路石,要为人才的发展铺就成功路”,这句话是××县人事局全体干部的座右铭,几年来他们正是按照这句话真诚为人才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干部服务,并激励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积极工作,甘于奉献。几年来,在改革攻坚中有他们的身影,在乡村的田间地头有他们的身影,在扶贫解困中有他们的身影,在扑救山火中有他们的身影,正是他们的团结、勤奋、务实、真诚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两年来,××县人事局继年获得全省人事编制系统先进集体后,又被大兴安岭地区人事局、××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集体,并在年、年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两风”建设工作和“正行风、树形象、促发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最佳”单位。文章转载自网

耕耘

耕耘者,孺子牛也。两年来,××县人事局在工作中,做到了突出一个重点,抓住一个契机。突出一个重点就是突出人才强县战略这个重点,他们深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关键在落实,在工作中他们脚踏实地贯彻省、地人事政策和方针,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了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人才工作五年总体规划》,并按照步骤抓好组织实施。同时在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等环节上狠下功夫,积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在人才推荐使用上,年他们把全县各方面的人才基本情况做了摸底调查,并将这几年来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了分类,同时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年,向社会各届提供人才咨询服务人次,推荐人才余人,共有名毕业生通过人才中心这个中介找到了工作;在人才引进方面,年月××县人事局在大兴安岭地区人事局引智办的协调和帮助下,成功地引进了一名美籍英语外教,这是××县首次引进外教,外教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该县英语教学水平薄弱的问题,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赞誉,称××县人事局为引进人才的“红娘”;在人才的培养中,年××县人事局根据《大兴安岭地区—年人才培训计划》的要求,对××县名公务员进行了《行政许可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培训,并完成了培训的考试工作,同时他们还积极与外省市联系,让××县的中青年人走出去学习、深造,—年共派出学习深造人员余人,有力地支援了县域经济建设。抓住一个契机就是要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这个契机,做好人事人才工作,他们通过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事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基层人事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明确了要在工作中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研究人事人才工作理论,查找自身的不足,解决发现的问题,为振兴东北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公正

公道正派,也正是孺子牛的本色。××县人事局在—年组织了多次招考录用的考试。随着考试选拔人才形式的出现,招考工作就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这就对××县人事局的招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历次的公开招考过程中,他们坚持“对考生负责,为考生服务”的原则,在考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每次招考都由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在出题、监考、评卷、面试、公示、考核等多个环节做得非常缜密,他们知道考试组织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年××县人事局在召开“两风”建设监督员座谈会时,××镇社区办主任说了这样一件事情:在年××县公开招考社区工作人员时,有一位考生对招考工作的公正性存在疑虑,当时他找到了这位社区主任,希望他能够帮助拖一拖关系,走一走后门,但这位社区办主任说“××县人事局是一个公道、正派的单位,他们是非常讲原则的,这次考试一定会在公正、公开、公平的环境下开展”,但是这位考生还有些将信将疑的说:“我听说名额早已内定,我虽然成绩好,可能被人顶掉”,社区办主任说:“请你相信他们”。这番话在整个考试结束后,得到验证,这名考生考上了社区。后来他说:“××县人事局是一个公道正派的集体”。近三年来,××县人事局举办了多次招考工作,为县域经济选拔人才近人,但是没有出现一例因为考试不公正,而出现考生上访,没有出现一例违规操作,影响招考的公正性。

改革

任何改革都是有风险、有阻力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也势在必行。××县人事局做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乡镇机构改革的具体执行者,在工作中,他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积累改革的经验。年在××县乡镇机构改革中,他们立足县情,从大局出发,按照“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方针开展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他们明白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其改革的成果直接影响明年县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在工作中,他们从出台《机构改革方案》、《竞争上岗方案》到竞争上岗的考试、考核等环节都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增强了机构改革工作透明度,做到了竞岗人员满意,社会认可。在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他们总结出了这样几点改革经验。一是对改革工作要“勤”,即要勤奋学习、勤奋工作、认真研究借鉴外县(区)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的完善自我;二是要“实”,即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倾听基层的声音,解决改革中的问题;三是要“细”既要细致入微、周密安排,既要总揽全局,又要注重细节,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四是要“慎”,即要谨慎对待机构改革工作,不武断、不强制、不命令。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按照上级要求的时限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改革达到了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机构改革后,乡镇机关工作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

奉献

“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是对奉献精神最为本色的一种诠释。××县人事局在工资福利、工作、在急难险重和帮扶工作中,体现出了一种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这几年来该局的工资福利工作每年都要为多人次审批各种工资手续,他们每天都在迎来送往中,在复核工资表中紧张度过,有时恰逢工资改革,上级要求的时间紧,他们又秉烛夜战,甚至连续工作小时,有时又应对询问工资者十几遍的询问,他们都不厌其烦的解释,在忙碌和重复中展现他们的奉献精神。两年来,××县人事局累计加班达到余天,平均每人加班天,他们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默默的在为人事人才工作做着贡献。在工作中,××县人事局在年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落实了名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社会保障工作,县政府在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将年的取暖费、独生子女费发放到干部手中,并补发了年、年的取暖费和独生子女费,并在县医疗保险局为干部建立了医疗保险专户,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干部亲切的称××县人事局为“娘家”。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中,××县人事局更是表现出了奉献精神,年月日××县突发森林大火,××县人事局的全体男同志都冲到了打火第一线。俗话说“春冻骨头、秋冻肉”,春天的寒冷他们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但是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不受更大损失,他们义无反顾。当时昼夜的温差达到℃,夜里最低的温度达到℃,每个人都睡在透风的帐篷里,但是深夜就被冻醒,那时帐篷里的矿泉水已被冻实心,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坚持了天不下火线,但是山火从月一直烧到月,××县人事局全体男同志又先后次上山扑火,平均每人上山打火时间达到天。××县人事局在扑救山火中,克服了初春的严寒,克服了雨天潮湿的气候,克服了“非典”带来的恐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响了奉献者之歌。由于××县人事局在扑救山火中表现突出,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扑火先进集体,有一人被评为地区扑火先进个人。在帮扶工作中,××县人事局一直把帮扶工作做为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纽带,把帮扶工作做为开展群众工作的落脚点,把帮扶工作做为走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近三年来××县人事局,共为帮扶对象捐资捐物达到元人民币,已帮助三个帮扶对象脱贫。年××县新一轮“一帮一”扶贫解困启动后,××县人事局立即与帮扶对象下岗职工徐海进行了对接,并先后次到他家了解情况,同他探讨致富路子,为他的脱贫想办法、出点子,使他重新树立了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年月徐海确定了养殖泥鳅的项目后,需启动资金元,××县人事局知道后,每名职工捐款元,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为他的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省

篇4

自去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工作体系,精心安排部署,紧扣关键环节,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狠抓工作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乡(镇)成立了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村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工作小组,层层压实了工作责任,形成了县委县政府主抓推动、行业部门牵头指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体系。

二是强化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至目前,共计发放《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宣传资料1万余份,通过静宁农经公众号、海报、产改宣传横幅等举措,积极广泛宣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意义,有效提高了干群政策的知晓率。举办了五期以乡(镇)会计和村级报账员为主要培训对象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业务培训班,培训人员1721人(次),提升了业务人员的工作素质和能力;组织业务骨干深入乡村一线,面对面,点对点讲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培训达30场1.2万人次,有效提高了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三是摸清核实家底,明晰产权归属。始终把清产核资作为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重点清查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以及现金、债权债务等内容,查实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采取财务清理、盘点清理实物资产、归集清理资源型资产、民主审议、张榜公示、审核备案等措施,截止2017年12月31日前,共清理核实24乡(镇)333个村集体2310组集体资金869.02万元,资产71617.0257万元,资源323.8078万亩。进一步明确了清产核资结果现状、产权,为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深入摸底调查,界定成员身份。组织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深入农户,摸底填写农户入户调查摸底表,详细登记人口、土地承包关系及户籍变动情况等信息,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对村集体积累贡献率等因素,指导各村制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办法》,经4榜公示后,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截止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摸底调查333个村10.1422万户41.2309万人口,全县333个村都完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界定集体成员10.0428万户40.2695万人。

五是探索产改路径,加快改革步伐。全力抓好防疫与中心工作两不误,利用疫情期间不能入户的有效时间,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静宁县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份股权管理办法(试行)》《静宁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管理办法(试行)》《静宁县农村集体股份合作社股权设置与量化指导意见》《静宁县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工作指导意见》《静宁县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静宁县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资产清查移交办法(试行)》《静宁县农村集体资产价值评估办法(试行)》《静宁县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等8个文件。分有经营性资产和无经营性资产的村,分别制定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权设置折股(量化)方案》,以上文件已经县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下发各乡(镇)指导开展折股量化及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工作。

六是优化思路举措,推进项目建设。按照省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的要求,优化工作思路,全面谋划,主动出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拟申请中央投资1320万元,地方自筹12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并配套附属工程为一体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目前正在项目申报阶段。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体来看,我县贯彻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村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簿。由于自然资源匮乏,绝大多数行政村都没有较好的集体经济项目,有些村即使引进了集体经济项目也无法产生效益,影响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从而限制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二是机制体系不够健全。我县在集体资产评估、经营主体运行管理、投融资机制和产权交易平台搭建、风险防范等机制体系创建方面还不够健全完善。三是集体“三资”管理力量薄弱。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等工作,必须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农经队伍作保障。但目前我县乡镇一级农经机构缺失,农经人员均为兼职,人员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影响了改革进程和质量。

篇5

【关键词】牧区,农村公路,畅通建设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牧区中,乡村道公路由于线长、面广、技术等级低、沿线人口稀少加之不科学管养,都会造成农村公路的路况质量下降,服务水平降低,无法达到应有的技术状况和使用功能,使农村公路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也势必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高效、科学的公路管理及养护体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因地制宜,解决好建设标准问题是牧区农村公路畅通建设快速、高效、安全、绿色发展的前提。

二、牧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原则分析

1.始终坚持先通后畅,乡村并进的建设原则。

在农村牧区公路规划中,始终按照主干贯通、干支相连、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人口密集区,后居住分散区的总体原则,做到科学规划,充分论证,对通乡公路一律按油路或水泥路进行规划建设,做到通一个,畅一个;对通村公路规划以建设砂石路为主,做到建一个,通一个。

2.始终坚持宜高则高、宜低则低,量力而行的建设原则。

在确定农村牧区公路项目建设标准中,结合农村牧区公路地处末端和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水文地质条件、交通组成等综合因素,始终坚持路基高度宜高则高、宜低则低,路面宽度宜宽则宽、宜窄则窄,路面材料宜沥青则沥青、宜水泥则水泥、宜石条则石条的建设思路,只要能够结实耐用,能够实现晴雨通车就行,避免了不切合实际的一刀切,努力发挥投资的实际效果。

3.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设原则。

为了详细掌握筑路材料分布情况,以便在农村牧区公路建设中合理选择路面结构型式,本地对各地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使不同地区的天然砂砾、片块石、风积沙、煤干石等地产筑路材料在近几年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利用。

三、牧区农村公路通畅建设的措施探讨

1.抓好组织落实。

几年来,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始终保持着不断向前推进的强力态势,为了加强管理工作,根据农村牧区公路的发展需要,省交通厅批准在公路局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明确了负责对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管理的工作职责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也都陆续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使农村牧区公路工作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三级组织体系,保证了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人抓,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在此基础上,上级每年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下达,交通厅都同交通局签订包括建设任务、完成投资和工程质量等内容的责任状,不仅确保了每度建设项目都能保质保量按期完工,不少地区还自筹资金开工了许多计划外建设项目,推进了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步伐。

2.加强人员培训。

为了提高基层农村牧区公路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特别是各县一线人员的管理水平,几年来,针对基层技术力量普遍薄弱,管理经验不足的实际,省厅每年都举办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聘请有关专家讲解施工管理知识,交流各地管理经验,不断扩大培训面。同时为了规范农村牧区公路的管理,省公路局还编印了《农村公路有关政策文件汇编》,及时让基层管理人员熟知和掌握相关政策。各交通主管部门每年也都采取培训会、现场会、专题讲座和互学互访的形式,加强对本地区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全区农村牧区公路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3.认真推广公路设计新理念。

在农村牧区公路设计勘察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树立让公众满意的理念;坚持合理选用标准,树立设计创作的理念;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适当考虑环保方面的投资,通过采用灵活设计和创作设计,实现安全、环境优美、节约资源、质量优良、系统最优的目标。

4.合理利用原有旧路。

在农村牧区公路建设中严格落实国务院保护生态的有关政策,线路的走向坚持以在原路线或牧道上进行改造为首选方案,避免大填大挖、乱堆乱放,尽量做到不占优质草场。对车流量不大、牧户分散的连通工程或村级公路为便于后期管理养护,尽量考虑修建防护工程较完善的砂砾路面。要清醒认识“区域封闭、观念保守、结构单一、贫穷落后”的基本情况,创新工作思路,立足农牧区地理人文特点,按照牧区不同于农业区,农牧区以地域辽阔,群众以游牧为生,独家单户,居住分散的实际,通村委会公路通达地以党员活动室和村办学校为控制点,客观上反映不了村委会通达、通畅或不通公路的真实情况。农牧区公路建设与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出发点,以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群众增收、提高生产力为目标,要结合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点,科学认识和对待农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工作,按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结合生态保护等实际,对通达深度低和不通公路的村委会采取“以点带面、主线贯通、支线连接、干支兼顾、注重实效、平均公路密度不低于3O公里/百平方公里”的建设方针,强化农牧区乡村公路建设

5.建设与绿化美化同步进行。

在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中,规定凡是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取土坑、弃土场,能整形的必须整形,能平整的必须平整,能复耕的必须复耕,能种草的必须种草,把环境保护纳入到了对施工单位检查验收的重要内容。并且还选择适宜路段种树种草,使条条公路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向社会宣传交通行业文明的窗口。

6.实行公开招投标和现场监督制度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严格按规定实行公开招投标。招投标工作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把关和指导,特别是在开标过程中,业主单位必须邀请政府部门代表、纪检部门代表、监察部门代表、公证部门代表、项目所在乡镇(苏木)代表和公路沿线行政村(嘎查)群众代表全程进行现场监督,保证公开透明,实行阳光作业,防止暗箱操作,并进行现场公证。

7.建设项目实行“双合同”制度

为确保工程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和不出现拖欠工程款现象,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要实行“双合同”制度,其中国家和省投资部分由州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与施工企业签订资金给付合同,地方配套部分由地方人民政府同施工企业签订资金给付合同。对施工单位雇用的当地民工工资应由业主单位聘请专业人员负责,避免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发生。

8.设计变更实行专家论证制度

农村牧区公路项目的勘察设计要严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总体原则,在充分考虑规划和发展的同时,要以环境保护、节约土地、少占草原、避开民房为前提,公路走向要以原路改造为首选,初步走向确定后,要广泛征求沿线群众意见,保障群众的合法利益,不修农牧民群众不想修和不愿修的路。设计方案审批后,确需变更且变更后增加造价超过10万元以上的,审批部门必须派专家组深入现场对变更内容进行论证,无异议后方可变更。

9.强化路政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公路畅通建设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加强对路政管理人员懂法、执法、守法教育,提高路政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水平,形成较完整的路政管理体系。对破坏公路路产路权的现象要严格禁止,强化农牧区公路管理机构依法治路的权威性,以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

四、结束语

提高农村牧区公路服务水平是推进农村牧区公路科学发展 全面发展的大课题.是振兴农村牧区经济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必须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效措旋.尽快使农村牧区公路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田利平 王江涛. 牧区公路发展的思考.. 中国公路-2010年17期

[2]韩卫林 立足实践、科学谋划农牧区公路建设 科技信息-2010年6期

[3]邬发财 我区今年将投入396亿元打造十项民生工程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年2期

[4]武金连 关于包头市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的几点思考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19期

[5]曹元芳 金融支持“三农三牧”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思考 内蒙古金融研究-2009年9期

篇6

[关键词]齐齐哈尔;小城镇;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03 — 02

2010年,黑龙江省提出“小城镇、大战略”的重大决策,全面启动实施小城镇建设,齐齐哈尔市随即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推动一元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崭新时代。三年来,齐齐哈尔将小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把尊重农村居民意愿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把搞好规划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先导,把产业发展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支撑,把解决好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问题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把走特色之路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方向。

1.齐齐哈尔试点小城镇建设优势分析

1.1政策导向优势。

近年来,黑龙江省启动实施了“百镇建设工程”,并将其作为加快推动城镇化步伐,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载体,纳入全省“经济区、十大工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全力推进。齐齐哈尔按照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要求,通过三年的试点小城镇建设摸索,坚定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并将以其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2012年12月,齐齐哈尔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坚持以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为统领,全力推动齐齐哈尔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建设目标,将“三化”建设上升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建设的总思路,为加快以提高城镇化率为目标的小城镇建设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

1.2区位资源优势

齐齐哈尔地区位于松嫩平原中西部,是连接内蒙古东部、吉林及大兴安岭地区的重要枢纽,属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嫩江是我国两大未被污染河流之一,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然景观独特,夏季凉爽怡人,冬季瑞雪纷飞。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素有“装备工业基地、绿色食品之都、滨水园林城市、生态旅游胜地、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齐齐哈尔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土地肥沃,水利资源、矿产资源等都很丰富,具有雄厚的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

1.3产业基础优势

独有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一是生态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二是原料基地庞大,品牌认证较多。三是研发实力较强,产业基础夯实。共有各类科技人员24万人,各类科研机构25个,中高等院校11所,职业技术院校55所,其中著名的黑龙江省农业研究所、农机研究所、畜牧研究所、马铃薯研究所、小麦研究所、园艺研究所、林业研究所、蔬菜研究所等八家农业研究机构均座落在该市,为齐齐哈尔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雄厚传统工业延伸配套优势:齐齐哈尔地处哈大齐工业走廊,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重点城市之一,是黑龙江省重点发展工业城市之一。具有装备制造、煤油化工、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医药、纺织等27个工业门类企业,工业基础雄厚,而装备制造、煤油化工是齐齐哈尔传统的支柱产业,具有很强的配套发展优势。

广阔现代新型产业发展空间:一是具有发展新型主导产业基础。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医药是齐齐哈尔主导发展的新型产业。近年先后引入龙华新能源汽车、甘南蓝天蓝天能源生物天然气等新能源项目,引进发展蒙西水泥、钢结构等新材料项目,自主发展的安泰生物400吨乳酸链球菌素和3000吨蛋白胨项目,参鸽药业等新生物医药项目,为小城镇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基础。二是具有以现代物流为牵引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条件。小城镇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建立现代快捷、高效的物流体系是小城镇产业发展和活跃经济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三是具有北国特色旅游发展潜力。齐齐哈尔旅游资源丰富,尤以扎龙自然保护区最为突出,原始自然生态保护如初,有水禽天然乐园之称,其中尤以珍禽丹顶鹤闻名于世,现着力开发的扎龙温泉旅游名镇,将极大带动齐齐哈尔旅游产业发展。

2.齐齐哈尔小城镇建设的制约瓶颈

2.1城镇建设规模小吸纳能力弱

10个省级试点镇,除扎龙乡为区属镇财政走转移支付外,其他9镇年财政总收入不足4838万元,镇均不足540万元,税收仅为2714万元。13个市级试点镇中,区属乡镇4个,其他9镇年财政总收入不足8776万元,镇均不足500万元,税收仅为2714万元。乡镇财力十分有限,城镇建设多数依靠自然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城镇现有建设规模普遍较小。据2011年统计数据来看,除城关镇外的115个乡镇建成区面积126平方公里,平均每个乡镇建成区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7.7万,仅占全市总人口的6.65%。全市城镇化率仅为35.65%,比全省、全国的56.5%、51.27%分别低20.85和15.62个百分点。基于现有的城镇建设基础,试点小城镇的人口吸纳和承载能力都十分有限,且建设资金需求较大、财税乏力,小城镇建设推进难度较大,后续发展能力显弱。

2.2产业发展速度慢带动能力弱

近三年,齐齐哈尔以“15211”园区建设工程为统领,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全面加快城镇建设步伐。2012年开复工产业项目156个,完成投资177亿元,成为近年产业项目建设数量最多、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一年,但其财政总收入不升反降,同比下降16.1%。齐齐哈尔23个省、市两级试点小城镇产业定位在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及农贸流通的18个,工业、商贸的3个,旅游观光开发的5个。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产业层次不高、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经济结构不优,抗御风险能力不强;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工业园区建设滞后,牵动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对税收贡献率较低;财源结构不合理,增收乏力。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对小城镇建设支撑作用发挥不明显。

2.3基础设施底子薄承载能力弱

现阶段,受财力限制齐齐哈尔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历史欠账较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成体系、不成规模,底子极其薄弱。截止2012年底,齐齐哈尔市农村剩余泥草房37.87万户、1946万平方米,住宅砖瓦化率73.8%;村镇道路总铺装率达到70.85%,道路硬化率达到9.65%;自来水收益总人口145.87万元,自来水普及率达到38.7%。

现有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难以承载小城镇产业项目发展和人口集聚,无论是满足人口集聚的生活需要,还是服务产业项目配套,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管道燃气使用率、污水处理率、道路硬化率、城镇绿化率、垃圾处理率等基础性指标很低,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性建设投入需求较大,承载发展能力有限,成为制约齐齐哈尔小城镇快速发展建设的又一关键瓶颈。

3.齐齐哈尔小城镇建设类型比较分析

齐齐哈尔在黑龙江省西部,毗邻内蒙、大兴安岭地区的地理区位,乃至黑龙江在全国所处的边陲位置,加之齐齐哈尔自身传统产业发展滞后,新兴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半机械化的大农业趋于主导的产业现状,综合分析来看,齐齐哈尔加快推进“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是现阶段拉动经济增长、放大公共资源效能、促进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其确定的到2020年“构建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多层次、网络化新型城市(镇)体系,打造1个中心城市(市区)、3个中等城市(讷河、龙江、克山)、6个小城市(其他6个县级城关镇)和一批特色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目标是符合现实发展基础和实际发展规律要求的。

目前齐齐哈尔小城镇建设仍处于“点多面广资源分散,自然发展雏形产业”的起步阶段,其选择的发展模式归纳起来有“重型工业配套、农业延伸加工、食品商贸物流、红色生态旅游”等4个基本类型,以齐齐哈尔现有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导向和政策分析,未来几年齐齐哈尔小城镇建设仍处于“城市、城关镇、小城镇”这一城镇体系建设的末端,还将以现有省市两级试点镇为主要建设重点,以撤乡并村、整镇整村推进为抓手,推进小城镇建设。在这样一个产业基础和建设阶段,结合试点小城镇的自主的产业定位和计划发展的产业项目,分析建议如下:

3.1重型工业配套型小城镇:应具备一定机械加工基础,在齐齐哈尔中心城区和富拉尔基区一小时经济圈内,沿铁路线为宜。主要围绕一重、东北特钢、齐轨道公司、齐重数控、齐二机床、一拖东方红等机械加工企业,以及建华公司、华安公司、北方机器等老牌军工企业和昊华公司、齐化公司等煤油加工企业,寻求产业的衔接配套,成为产业链条上的配套生产基地。具有重型工业配套发展基础和优势的乡镇,主要有讷河市拉哈镇、昂昂溪区水师镇、泰来县汤池镇3个乡镇。拉哈镇自身具有一定工业加工基础,临近铁路沿线适合发展工业配套。水师镇临近市区,现有信林机械等加工企业,也是省级加工企业园区具有配套优势。泰来县汤池镇工业园区现已引进柒远兴轮毂制造、九洲机械变速箱制造等项目,延伸产业前景看好。

3.2农业延伸加工型小城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向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模式转变。在省市两级试点镇中产业定位为此类型的乡镇最多,达到9个,克东宝泉镇、克山北联镇、甘南巨宝镇等都具有一定粗加工基础,但产品相对比较单一,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不足。此类型乡镇主要发展的项目有“大豆、马铃薯—豆薯制品—豆粉、淀粉—半成品销售、饲料—畜牧养殖—屠宰销售”,“绿色林果蔬菜—保鲜加工—物流配送—销售服务”,“粮食种植—包装加工—绿色食品—销售”,“粮食种植—饲料加工—畜牧养殖—肉奶制品—包装销售”,“ 粮食种植—秸秆饲料—秸秆板利用—加工销售”,“深井水源—提纯加工—品牌无污染矿物质水”,“废渣—节能环保建材”等十余个产业链条,从“原材料生产、采购仓储、设计生产、订单处理、加工制造、物流运输、批发零售”的一条龙产业链营销模式逐步形成,以绿色食品为主的特色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潜能有待挖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空间很大。

篇7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是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目的是贯彻落实省市鼓励全民创业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迅速在全县掀起全民创业的新热潮,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刚才,褚书记宣读了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穆三卜、刁北两个村和赛格、新得利两家企业分别做了全民创业典型发言,县优化办、公安局等六个单位分别做了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表态发言,讲的都很好,很到位,希望大家会后要认真学习借鉴,全面抓好落实。下面,我就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民创业的重要意义,大张旗鼓地提倡全民创业

全民创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今年5月份,省委书记张云川同志亲自带队赴浙江考察,重点就是考察学习浙江省通过全民创业富民、发展民营经济强省的先进经验。随后,省市先后召开了推进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动员大会,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省市委决策部署上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迅速掀起全民创业的新热潮,推动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对于*来讲,开展全民创业不仅仅是落实省市决策部署的一项举措,而且更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全民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稳步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财政收入年均增幅都在*%以上,今年有望突破*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在*%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元,占到全县GDP的*%,上缴税金*元,占到全部财政收入的近*%。我县初具规模的五金机电、纺织服装、玻璃制品三大优势产业,也是由一家一户小作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步集聚形成的,目前三大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涌现出了一批像南风、惠邦、凯发、益民、立德等这样的龙头骨干企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县域经济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主要得益于家家户户的小生产、小加工、小作坊,得益于民营经济特别是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的发展带动。另外,目前全县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将近*人,占到全县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以上,其中五金机电产业从业人员就有*人,已经成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渠道,基本实现了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保稳定、促和谐。

第二,全民创业是*实现富民强县、推动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全民创业是推动一个地方发展振兴的原动力。二战后的日本能够迅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就在于广大日本国民有拼命工作、争先创业的拼搏精神。浙江能在东部率先崛起,在“零资源”领域创造出温州皮鞋、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等300多个“零资源”产业群,就在于他们有“百万浙商闯天下、家家户户办工厂”的全民创业氛围。所以说,无论是世界经济强国的崛起,还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都反复证明一个道理:只有全民创业才能缩小发展差距,只有全民创业才能实现超常规发展。从我县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县民营经济无论是企业个数还是企业规模都有了明显的增长,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但如果放到全市来看,我们民营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还很突出。最近,市中小企业局通报了各县市千人企业法人个数,周边其它县市都高于我县。另外,这些县市的企业不但个数比我们多,而且企业投资规模也比我们大。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们原来总以“小规模、大群体”为特色的民营经济,不仅在企业数量上落后了,而且企业投资规模与周边县市相比也有了很大差距。所以说,要想实现年初我们提出的“一年大变样、三年翻一番,五年再造一个繁荣、和谐、富强新*”的奋斗目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必须迅速行动起来,一方面,抓好全民创业,实现县域经济总量的扩张;另一方面,就是抓好民营经济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的扩规增效,实现大企业、大项目建设的新突破,为*经济发展积蓄后劲和力量。这也是我经常讲的既要“铺天盖地”,抓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又要“顶天立地”,抓好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进建设。

第三、开展全民创业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从中央到地方有一系列的扶持激励政策。上半年,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约有许多家中小企业倒闭破产,已经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中央财政计划下半年拨款*元专门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近期还将陆续出台一系列融资、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省委、省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民创业”的口号,省委书记张云川指出,要建设沿海经济强省,核心是催生、激活、壮大市场主体。省中小企业局、商务厅等1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鼓励全民创业优惠扶持政策汇编》,市发改委、中小企业局也正在研究具体的扶持措施。为落实好上级政策,适应全民创业需求,我们也结合县情实际,研究出台了《鼓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天会上已经印发,目的就是为鼓励推动全民创业提供切实管用的政策支持。二是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号称中国北方电子五金之乡,有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生产加工传统,广大群众的自主创业意识较浓。目前我们初具规模的三大产业,已经具备了承接南资北移的必要条件,特别是五金机电产业群体规模优势日趋明显,为全面推进全民创业提供了有效载体。三是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目前,京沪高速公路、铁路、正港路、沧宁路、南吴路、武千路等国省干道穿境而过,从县城到首都机场、天津机场、济南机场和天津港、黄骅港只有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全县9个乡镇和31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横穿我县的邯黄铁路已正式立项,即将开工建设,预计在我县至少要留一个站口。另外,经过与省市交通部门积极争取,初步计划明年拓宽从县城到乌马营镇区的公路。可以说,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已经形成,大大缩短了我县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距离。四是有雄厚的民间资本。据测算,目前企业每增加10万元左右的投资,就可增加1个就业岗位,如果把全县一半的居民储蓄投入生产经营领域,就能迅速壮大我县的创业队伍。所以说,我们发动全民创业,有政策、有基础、有优势、有本钱,只要全县上下全民动员,人人争当全民创业的参与者、实践者,就一定能形成前所未有的创业气候,民营经济发展也会有一个大的突破。

二、全方位搭建创业平台,迅速掀起全民创业的新热潮

我们提出的全民创业,一个总的基本原则就是不管是谁,不论是什么身份,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投资创业,我们就要鼓励支持;不论项目大小,不论从事什么创业,不论资金多少,只要对*发展有利,我们也同样鼓励支持,这也是我们推进全民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全民创业活动,在全县上下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创业热潮。

第一,要激发创业热情。从目前情况看,制约全民创业的最大障碍还是思想障碍,不首先解决思想上想不想创业的问题,就谈不上敢不敢创业、会不会创业、能不能创业。当前,在农民群众中,存在着“吃穿不愁、心满意足”的自给自足小农思想,缺乏发家致富的理想和本领;在企业界和个体私营业主中,存在着小进即满、小富即安思想,缺乏当大老板、干大事业、闯大市场的闯劲;在干部中,存在着“官本位”的思想,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大,缺乏闯市场、干事业的意识;在下岗工人和城镇待业人员中,存在着悲观失望、怨天尤人、得过且过以及等、靠、要的思想,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缺乏自主创业的追求。针对这一系列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我们必须要从解放思想入手,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致富欲望,激发人们的创业冲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以及身边涌现的创业典型,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企业经营者,积极主动地投身创业大潮,不仅要做到创业有成,并且立志成就大业。要深入学习先进地区特别是浙江人“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不怕千难万险”的开拓精神,树立敢冒风险、敢创大业的拼搏意识,带头创大业,带头大发展,尽快把小企业发展壮大成大企业,把小事情做成大事业。要让“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一种精神追求,以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大解放促进全民大创业。

第二,要激活创业主体。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机关干部、民营企业家、乡村干部、科技人员、城镇下岗职工是全民创业的主体,要在全民创业活动中尽力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争做创业致富的主力军。一是机关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在全民创业热潮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民创业关键在干部。各级干部不仅要成为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带头人,成为全民创业的标兵。对机关工作人员来讲,自主创业是一个挑战,是一种磨炼,是人生道路的一次新的尝试。县委、县政府非常支持机关干部离岗创业,已拿出初步的意见,指导思想就是鼓励动员有特长、有技术、有创业想法的机关干部领办、创办企业,在工资、编制、“三险”等方面给予相应照顾。二是广大科技人员和“乡土人才”要在全民创业中发挥先锋作用。科技人员和“乡土人才”只有直接投身创业,才能有用武之地。要充分运用自有专利、专有技术等科技成果创办各类民营企业,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兼职从事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担任技术顾问、技术指导,或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使技术专长成为创业优势。三是企业家要在全民创业中发挥主力作用。全县各企业经营者要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生产管理有经验、市场开拓有门路、资本积累有基础的优势,采取股份制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到企业入股参股,大力推进“二次创业”,把企业做大做强。在前段时间召开的重点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我提出企业家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其中含义就是要求我们的企业家要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不能单单把企业看成是私有财产,而应该当做是社会财富,敢于合资合作,敢于占小股,勇于提升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四是村干部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积极争取自己创办经济实体,自身先富起来,然后带领其它村民创业致富。刚才,穆三卜、刁北两个村的支部书记作了典型发言,讲的很好,其实他们在本村的全民创业中就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不但自己带头创办企业,而且还帮助全村百姓搞加工、上项目,逐步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生产加工专业村。在此,也希望其它村的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不但要成为全民创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更要成为带头人。五是城镇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要不等不靠自主创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帮助他们提高进入市场的能力和创业致富的本领,给予政策支持,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弱势群体在创业中求生存、找出路、谋发展。同时,也要加强与本地在外企业界人士的沟通交流和感情互动,想方设法动员一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努力形成一种“人回流、厂回迁、业回创”的创业局面

第三,要破解创业难题。融资难、用地难、人才缺是当前制约全民创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个突出问题。这三个问题破解不了,全民创业就难以顺利推进,民营经济就难以有大的发展。对于土地问题,我在几次会上都讲过,除投资特别大的好项目集中到几个工业园区外,其它中小企业占地主要还是利用好粮食、供销、卫生、文教等系统的闲置土地以及废弃道路、坑塘、砖瓦窑等废弃地,提前搞好开发置换,满足中小企业用地需求。在这个问题上,各个村特别是县城周边村和乡镇所在地村的支部书记,一定要顾全大局,着眼长远,积极主动做好群众工作,保证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同时,县国土局的同志们也要特别关注,提前谋划做好相关工作。对于资金问题,要加强企业与金融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银行与创业者的沟通机制,通过项目对接、银企洽谈、金融产品推介等形式,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加快组建小额贷款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吸纳民间资金,支持全民创业项目开发。对于现有一些骨干企业来讲,我认为解决资金问题的最根本途径,还是要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引外资、借外力破解资金难题,实现企业的大发展。对于人才问题,要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就业培训基地的载体作用,面向市场需求,加强对创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增强创业者的市场意识、创业能力和水平,提高群众创业的成功率。同时,要积极引进各类高级专业人才,提高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生活待遇,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善待人才”的浓厚氛围。在这方面,像惠邦、南风等几家民营企业做的不错,吸引了大批大学生甚至还有研究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要优化创业环境。推动全民创业,需要有一个高效、诚信、宽松、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经过几年来的整治,我们的发展环境可以说有了明显好转,但目前来看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少数干部服务意识淡化,明明是自己职能范围之内的事情,不敢担担子、负责任,一些简单的事情也要反复开会商量研究,一些好项目、好事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失去了机遇;二是办事效率不高,事情能否办成,存在着请客与不请客不一样、熟悉的与不熟悉的不一样、本地人与外地人不一样;三是一些职能部门执法不够规范,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有所抬头,特别是对一些中小企业影响较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会直接影响*的外在形象,而且会无形中抬高创业门槛,增加创业成本,挫伤创业者投资创业的积极性。所以说,我们必须把环境建设作为全民创业的“生命线”来抓,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严格落实“宁静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全力营造优良的全民创业环境。最近,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县纪检、监察系统进行了改革,增设了纪工委、监察分局,上周已经正式挂牌开展工作。我想,这也为我们下步治理优化经济环境增添了新的力量,希望县纪检监察部门包括新设立的纪工委,要切实履行职责,把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对部门执法行为进行经常性明查暗访,及时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损害企业利益的各种不法行为,切实抓住几个反面典型进行公开处理曝光,切实保护好企业和创业者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为创业者提供支持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努力为他们安心创业、大胆发展提供保障。

三、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推动全民创业的强大合力

大力推进全民创业,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事关全县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干事创业上来,努力形成推动全民创业的强大合力。

一要强力组织推动。全民创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与组织发动,也离不开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高度重视,坚持重点工作亲自部署,关键问题亲自过问,自觉站在推动全民创业的第一线。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企业,深入乡村,开展调研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落实好鼓励全民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真正做到谁能促进发展就肯定谁,谁能自主创业就支持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安排、部门支持服务、企业自主发展的全民创业格局。

二要狠抓责任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把推进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各县级领导要按照分包乡镇、部门和重点企业的安排,集中时间和精力,积极协调推进全民创业。各乡镇、县直部门、各企业也要统筹安排,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措施,抓好全民创业各个工作环节的责任落实,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全民创业机制。从7月份开始,县统计局对各乡镇主要经济指标排位实行了月通报制度,这个做法很好。下一步,也可考虑将各乡镇千人拥有个体工商户个数纳入通报范围,及时客观反映各乡镇全民创业工作开展情况,组织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目标责任制和相应的考核体系,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竞相发展的全民创业机制。

篇8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粮食生产情况:今年的春耕生产由于计划早指导、工作早部署,春季农业生产呈现进度快、质量高的特点。完成春播作物面积20846亩,其中早稻2079亩、豆类1429亩、早花生6985亩、春播蔬菜7786亩、瓜类1525亩。各项指标除早稻同比下降629亩,下降23.2%外,其它均有不同程度增长,特别是早花生增长10.5%、春播蔬菜增长5.3%;春收作物由于狠抓了田间管理,农民增产增收。春收油菜1535亩、总产量201吨,同比增长3.4倍。完成一季稻中稻播种面积10.7万亩,同比持平略增,目前秧苗基本移栽完毕,进入大田管理时期。

2、畜牧业生产情况:上半年生猪出栏42261头、存栏56139头,同比增长3.9%、0.4%;牛出栏3121头、存栏29564头,同比增长0.5%、0.8%;肉兔出栏5628只、存栏12322只,同比增长1.6%、4.6%;受H7N9禽流感影响,禽出栏5913只、存栏7668只,同比下降1.2%、0.3%;肉类总产量4913吨,同比增长3.8%。

3、渔业生产情况:上半年水产养殖面积36950亩,水产品总产量6039吨,同比增加16吨增长0.3%,其种水产960吨,同比增加30吨增长3.2%。鱼种投放量1296万尾,同比增长9%。

(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5月7日,县委、县政府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商品蔬菜、刺葡萄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大力扶持。这对我县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1、蔬菜产业:上半年新增规模蔬菜基地4个,其中3个百亩以上商品蔬菜产业基地,过埠果木“崇绿果蔬合作社”120亩、“过埠四季春蔬菜场”110亩,过埠长庆蔬菜基地110亩,乐洞魔芋基地26亩;建设2个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猪肚子10亩、果木20亩)。

2、刺葡萄产业:君子谷新增面积250亩,建设了刺葡萄育苗基地5亩,并流转了六块山地,准备扩大刺葡萄基地种植。

3、富硒产业:6月8日,由副局长带队,、一行到丰城开展富硒产业考察学习,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和做法;并且我局紧抓苏区振兴机遇,结合我县农业产业特色,编制了“县高山梯田有机富硒大米(蔬菜)开发项目简介”,该项目已列入市项目库。

(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1、粮食高产创建项目:我县今年继续承担省厅下达的“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项目的实施,需完成2个万亩示范片建设工作。已完成长龙示范片、示范片2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项目建设工作,完成、2个百为核心示范区的设点,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和补助政策,并完成核心区项目阶段性落实。以高产创建项目为平台,积极开展相关试验工作。开展了“中稻超级稻新品种对比试验”、“超级稻栽培不同施肥水平简比试验”、“超级稻品种不同密度对比试验”等3个点6个试验的布置工作,现完成了试验秧田移栽工作。

2、现代农业新品种展示项目:今年我县在长龙镇南田村塘湾组安排水稻新品种20个(省提供7个,市局提供7个,县级安排6个)进行展示,按照省市局现代农业新品种展示要求,正在做好各项工作。目前秧苗长势良好,已移栽到大田,并进行了小区对比试验。

3、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一是制订了实施方案。年初认真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联合县财政局制订“2013年度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细化工作目标。二是成立了由土肥站、农技站、种子站、植保站和农业执法队等站室技术骨干为项目技术指导小组。三是举办培训班3期,以长龙镇南田村高产创建示范区为主,培训示范户25人。深入全县16个乡镇,宣传测土配方施肥的作用与意义,以水稻、脐橙、蔬菜、花生等主要农作物的需肥规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真假化肥识别、绿肥田间管理和肥料合理搭配等为授课内容,培训农民1380人次,发放培训资料3550份。

4、沼气国债项目:2008年省共向我县下达农村能源国债沼气建设投资计划128万元,项目建设任务为1600户。材料已全部发放完毕,截止6月15日,已经完成1517户,其余正进入验收阶段,力争年底完成项目任务,申报省厅验收;2009年省共向我县下达农村能源国债沼气建设投资计划84万元,项目建设任务为700户。项目于2010年8月启动实施,共计发放材料700套,竣工验收564户,其余正进入紧张施工中;上半年完成2处小型联户沼气工程,总容积150多立方米,惠及农户28多户,有力的减轻了生猪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户用沼气28户,全面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

5、水生动物防疫站续建项目:项目资金已到位,仪器设备正在招标采购。

6、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立健全了县、乡、农户三方考核机制;建设了农业科技示范户994户;丰州乡农业综合站按省建设规范建成办公。

(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扎实推进

1、加强农民合作社指导。开展“专家入社,辅导员联社”活动,建立农民合作社联系制度,对合作社特别是被列为部、省、市、县四级示范点的合作社指定专人,进行一对一指导服务,帮助合作社理清思路,制定规划,完善机制,提高管理和经营水平。

2、对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进行了摸底调查。4月9日,我局召开了关于开展全县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调查摸底工作布置会。据调查,全县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203个;新增农民合作社9家,全县达到146家。调查摸底工作将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3、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稳定。上半年着重依法规范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截至目前,我县已流转耕地面积20190亩(其中:转包3960亩,转让745亩,互换1038和出租10941亩,其他3506面),占承包面积的20%左右。

(五)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

结合春耕备耕用肥用药高峰时节,围绕“放心农资下乡,服务农业生产”主题,开展了大规模的“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并对16个乡镇农资市场的种子、肥料、农药、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进行了打假执法工作。

(六)动植物疫病防控力度加大

在植物疫病防控方面,一是加强了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工作,通过灯测和田查,了解各种病虫发生动态,对病虫发生趋势进行准确研判。二是根据灯测和田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上半年共编制病虫情报五期。并通过短信、下发文件等形式送到广大乡村干部和农户手中,从早抓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三是加强植物“产地、市场、调运”三大检疫工作,重点对我县(水稻)种子批发经销商进行了全面的执法大检查。共检查种子131480公斤,保障了我县春耕生产用种安全。通过检查,不断提高种子经销商的检疫意识,进一步规范种子检疫手续。

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一是组织开展全县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召开了全县重大动物春季防疫工作会议,认真部署了春防工作。为确保春防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县防重办进行了一次全县春防工作督查。二是对全县124个行政村的所有畜禽实行强制免疫,共免疫生猪5.64万头,牛2.96万头,羊0.60万头,家禽77.31万羽;三是切实做好了亚型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

(七)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范围扩大

一是积极开展春季农业送科技下乡活动,此次活动开展农民培训和举办讲座52期,培训农民3000人,接受咨询服务的农民达2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光盘等15000份,赠送种子(苗)2.6万元、肥料等农资16.5万元,展示新型农机54台。通过科技培训,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二是在3月份会同林业局、果茶局、科技局、文广局,围绕刺葡萄等三大农业主导产业,脐橙、高山茶叶等四大农业优势产业,在全县联合开展了“服务农村科技·文化下基层”活动,广大农民对今年农业重点增产技术基本了解,心中有数。三是抓好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开展了粮食高产集成技术的示范推广,如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现代种业新品种推介、病虫鼠草综合防治;开展了水产新品种和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增殖放流;开展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如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有机蔬菜生产技术、商品蔬菜“五个一”生产技术的推广等,各项促增产技术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八)农产品质量监管保安全

1.强化监测。指派了2名官方兽医专职负责县生猪定点屠宰场检疫,按日屠宰量的10%进行“瘦肉精”抽检,同时还对全县43家规模养殖场进行了“瘦肉精”抽检,共检测尿样850头份,没有发现使用“瘦肉精”的现象;蔬菜每周定期抽检蔬菜样品6-8个,重大接待、重要会议期间每天抽检一次,共抽检蔬菜19批次126个蔬菜样品、合格率为92.1%,水果9批次、每次抽检1-6种样品、共计23个水果样品、合格率为100%,并对不合格菜品进行了跟踪处理。

2、配合县人大做好赣鄱农产品质量万里行活动。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3、动员做好企业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和农业商标注册工作。1月24日,由县高山茶协会申报的“高山茶”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受理,这标志着地理标志申报工作有了新突破,同时也为我县打造高山茶叶公共品牌、实现“一村一品”向“一县一业”的跨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5月27日泰升碳业“泰昇”、君子谷公司“君子谷”、龙归茶场“龙归”三个企业申请注册省著名商标。截至目前,我县已拥有农业方面的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7件、市知名商标10件,商标注册总数达到了156件,其中涉农行业注册商标占六成以上。有六个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产品涉及茶叶、脐橙、大米等21个产品,认证面积达到83591亩,其中无公害认证3万亩、绿色认证5万亩、有机认证3591亩。农业注册商标和“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产值达到4.33亿元,占农业商品产值的57%以上。

4、对规模商品蔬菜生产基地,规范建立了台账,实行产地跟踪管理。蔬菜、生猪和养鱼大户全部发放了生产手册,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肥料、饲料等实行登记,实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药,让人们吃上放心菜、放心肉。

(九)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措施到位

我县上半年遭遇1月上旬的低温冻害、3月下旬的冰雹和5月上、中旬的暴雨洪涝灾害等灾情,我局都及时派出人员调查核实上报灾情,指导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十)争资争项工作成效显著

争取了粮食高产创建、现代农业新品种展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有害生物区域站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站、测土配方施肥等6个项目落地,资金达600多万元;正在争取渔政码头建设(300万元)、土地流转仲裁庭(60万元)、章江源草场保护与开发利用(3600万元)等项目;利用“若干意见”契机,编制了6个重点项目列入了市苏区振兴重点项目库、19个项目争取列入市重点项目库,并编制了君子谷刺葡萄产业加工基地项目和新世野有机大米加工项目与央企对接;争取了国际农发基金项目,项目总投资5518.8万元人民币,其中申请国际农发基金扶贫贷款438万美元,国内配套及企业自筹资金2760万元(1美元=6.3元人民币计算,外资与国内配套比例为1:1计算),目前项目正准备启动实施。

(十一)招商引资工作平稳有序

争取了新世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机大米生产与加工续建项目,今年项目已列入县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已完成投资1521.6万元。公司已在上堡、金坑落实有机稻种植基地800多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在上堡、金坑、聂都、横水等9个乡镇发展订单农业4000多亩。厂房、仓库、办公设施建设用地落实在横水镇鱼梁村,计划建设5000吨原料仓储及100吨全自动大米加工设备,将有力推动我县有机大米生产与开发。

(十二)积极做好县中心工作

1、维稳工作:一是我局扎实做好节假日期间的综治维稳共组,搞好矛盾纠纷排查,确保社会稳定。二是基层畜牧大集体养老保险、农业场所退休职工生活补贴问题等历史遗留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三是针对云天花苑住户安置的维稳的重点难点,我局指定专人负责,加强与拆迁安置户的沟通,力求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三送”及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一是根据市、县“三送”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双向全覆盖、工作常态化”的总体要求,我局成立了局“三送”工作对队,工作队员及时进村入户,亮明身份,摸清村情、户情,做到“三送”工作全覆盖、常态化。二是协助做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二是3月6-8日,结合“三送”组织20名技术人员在挂点村六个培训点开展了2013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主导品种推介等农业政策和今年10项主推技术宣传培训,深受农民欢迎。三是结合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及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我局“三送”干部与乡、村两级干部密切联系合作,上半年在古亭村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23户。

3、征地拆迁工作:县城(工业园段)防洪工程位于县县城塔下河段。该工程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洪水进行设计,工程由河道整治、堤防建设和护岸组成,项目总投资2702.03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补助资金到位1500万元,自筹资金到位80.00万元。河道整治总长6.5km;建设防洪堤和护岸总长5.78km,工期12个月。目前完成征地14.44亩,拆除主体房2栋、附属房15栋,已完成清表90%。工程自开工以来,由于建设各方的密切配合,工程进展顺利,工程建设符合有关建设程序要求,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均在受控之内,合同管理、信息管理规范,组织协调基本到位。

4、机关效能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组织了县、乡105名农技人员到省、市学习培训,同时加强机关作风制度建设;认真落实省市县民生资金督查工作,开展了阳光工程、粮食生产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能繁母猪保险、水稻保险等民生资金自查自纠工作,各项涉农资金使用规范。

二、存在的问题

上半年,我县农业发展保持住了稳定发展态势,但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依然存在。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来看,农业投入水平有限,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从农民持续增收的要求来看,农业科技突破困难,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竞争力较低,进而影响整个农业发展。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在下半年的工作中,将对照全年目标任务,及时调整思路,加大生产发展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坚持统筹兼顾、注重成效,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刺葡萄、商品蔬菜、中稻为重点的农作物田间管理服务,如商品蔬菜的“五个一”技术、中稻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肥施及后期的防灾减灾等工作,力争全年农业生产保丰收、保增长。

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农技服务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好基层农技体系建设项目,加强乡镇农业综合站硬件建设;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做到有人管、有经费、有简易设备,并对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县、乡市场检测常态化、全覆盖。

三是实施好农业在建项目,在农业方面争取到更多的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四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9

内容摘要:为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园区发展的经验,拓展我国工业园区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的改革及发展思路,本文主要就欧洲发达国家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进行研究。其丰富的管理经验,简捷的办事程序、高效的工作效率,以及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等,成为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欧洲 工业园区 发展经验 借鉴

欧洲工业园区发展经验及教训

欧洲是工业革命的摇篮,欧洲工业园区在过去和现在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英国、法国和德国工业园区地位特别突出,巴黎盆地工业园区,里昂工业园区,伯明翰-曼彻斯特、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和鲁尔区传统工业在世界有重要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新技术革命浪潮也给这些地区的传统工业造成巨大冲击,甚至出现衰退迹象。但欧洲各国主要工业园区都从各国实际出发,逐步改变高耗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发展的老路,培植有竞争力的新兴替代产业拉动结构转型,从而由衰退转为可持续发展。

(一)法国工业园区早期发展经验及教训

20世纪80年代是法国工业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创建新企业的兴盛时期,每年新生企业平均达24万家。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新建企业的数目逐年下降。农业食品工业项目、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企业尤其如此,特别是启动阶段的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势头更是明显减缓。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企业投资相对减少,失业率增高。面对这一形势,法国把振兴工业园区看成是创造良好的企业生存环境、催生新兴企业、增加更多就业机会的好办法。为了鼓励各行各业创建新企业,法国政府设立了一项“工业发展基金”,以8.75%的优惠利率供营业额在5亿法郎以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之需。另一项鼓励投资的政策是设立“融资保证基金”,即政府提供3亿法郎给SOFARIS投资管理公司,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50%的保证,这样可以使投资公司和银行的贷款尺度放宽,使企业较以前更容易获得所需资金。

除了上述鼓励政策和措施外,法国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当局对工业园区的企业还采取了一些优惠措施、政策,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

在2~5年内减免税收。各地方、省市和乡镇的做法略有不同,有的地区前两年全免,第三年交25%,第四年交50%,第五年交75%,第六年交100%。

可享受一次性的奖金。企业每创造一个就业岗位可获得一万法郎奖金。在落后地区或工业转产地区一次性奖金甚至可以达到18万法郎。

最初5年的科研投入可以看作连续增长投资,全部享受“科研税收信贷”的优惠。

如与科研单位签订合同,当地政府可补偿合同费用的50%,但合同最高金额不能超过50万法郎。

在条件比较差的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可给予税收上的优惠。通常的作法是,企业进入园区的头两年不用交纳自由职业税(由动产、不动产和人员工资组成,由企业主动申报),以后逐年增加到课税基础的12%。如果业主拥有房地产,则要交纳土地税。一旦企业盈利,就需要交纳利润税,无论是生产型,还是商业型或服务型的企业均一视同仁。在地皮和房屋价格方面,工业园区的房地产主一般愿意以市价折扣20%的优惠吸引企业进入园区。

通过一系列措施,法国的工业园区得到了长足发展,法国目前已具规模的工业园区达50多个,正在建设的有15个。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例如,法国巴黎盆地工业园区针对人口过度密集,市区与郊区发展不平衡,交通设施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政府严格控制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盲目性,并采取了几个方面的主要措施:大力发展地方中心城市和工业园区;制定工业园区发展计划;将权力下放,建立“地区经济发展委员会”协商机构,协调中央政府与工业地区的关系,并促进工业园区的具有更大自由的发展;注重中小企业的联合,形成规模效应。2004年9月,法国还批准了一份主题为《新竞争力点》的报告,决定在全国实施2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项目,并形成产业集群。为此,政府开始在全国招标,寻找一个地区成为新竞争力点,然后加以扶持与推动,使其在世界领先。法国的战略是在传统工业转型后,逐步实现专业化、高科技化。目前,国家正集中力量推动20个新竞争力点,将来的目标是发展到50个甚至更多的新竞争力点。

(二)德国鲁尔工业园区早期发展的经验及教训

鲁尔工业园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面积4400平方公里,人口540万,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园区之一。鲁尔工业园区原本以生产煤和钢铁为主,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此地区先后遭遇“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由于世界煤炭产量大增,加上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工业园区被迫缩小煤矿开采规模。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球发生经济危机,钢铁生产也陷入困境,鲁尔工业园区的传统产业结构被迫转型。1957年,鲁尔工业园区有140个煤矿基地,如今只剩下7个;1955年,这里有81座炼钢炉,现在只有7座,工人数量也都从当年的数十万减少到了几万人。整顿后的煤钢生产出现了集中化的特点。其整顿的几个方面主要是:

1.鲁尔工业园区致力于发展新的工业及服务行业。新的工业企业如化学、汽车、机械制造、信息通信以及环保工业等纷纷建立,零售业、旅游、法律咨询、广告、多媒体等各种新兴服务产业百花齐放。在上豪森市一处炼钢厂的旧址上,现在是欧洲最大的购物中心。目前,在鲁尔工业园区有15万个规模不等的企业,大部分都是第三产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为140万,占所有就业人口的65%。

2.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鲁尔工业园区大力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建成了欧洲最稠密的交通网,有600公里高速公路,730公里联邦公路,3300公里乡村公路。为了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从1961年开始,鲁尔工业园区的城市如波鸿、多特蒙德等陆续建立起大学。鲁尔工业园区现在是欧洲境内大学密度最大的工业区。除了高校之外,许多研究所也在为产业结构的转型输送技术成果。几乎所有的鲁尔工业园区城市都建有技术开发中心,全区有30个技术中心,600个致力于发展新技术的公司。鲁尔工业园区还有一个把技术转化到市场应用的体系,所有大学和研究所都有“技术转化中心”,帮助企业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工业园区为在这里落户的企业提供支持,新成立的公司能得到低息贷款或部分无偿援助等优惠,中小型公司尤其得到扶持。

3.在进一步发掘原有产业潜力的同时,鲁尔工业园区还努力开发新的产业。该区把12个产业作为今后开发的重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技术、环保等,同时鼓励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以发挥“集群效应”。在这种合作下进行开发的项目将得到政府的资金补助。此外,鲁尔工业园区还鼓励各个城市与地区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鲁尔工业园区在转型过程中始终重视环保,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严重污染的环境,如限制污染气体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

欧洲工业园区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欧洲工业园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虽然存在问题,但是在园区规划、促进产业聚集、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创新体系、打造区域品牌、集约使用土地、实现循环经济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欧洲工业园区建立伊始就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并且根据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和不同时期的工业化特征,分别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出台相关政策,把企业投资引导到所要发展的重点上。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工业园区“指导方案”和区域经济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法国西部、法国西南部、中央高原和东北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其中包括:布列塔尼公路网建设规划、中央高原开发计划、南方滨海地区工业园区发展计划、科西嘉地区工业园区开发计划、东北部诺尔-加来和洛林工业园区“结构改革计划”和“工业结构改革方案”等。德国鲁尔工业园区大力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建成了欧洲最稠密的交通网,有600公里高速公路,730公里国家公路,3300公里乡村公路。我国工业园区的建设应该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二)政府引导培育工业园区而形成产业集群

欧洲成功的工业园区,大都是以产业集聚为基础产生,园区内企业关联性强,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成为各自优势的特色工业园区。以政府支持促进园区产业集聚,无论哪种方式形成的工业园区,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支持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外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说明,产业集聚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推进技术创新,培育集聚品牌,从而提升园区的产业竞争力。因此,在进行工业园区建设时,要根据各地的区域特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特色工业园的形成。客观地说,我国工业园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出现了一批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园区,如苏州工业园、温州工业园,东莞工业园区等。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业园区,由于缺乏清晰的产业定位,成为各类企业的集聚之地,入园企业产业关联度不大,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以至发展缓慢,甚至举步维艰。因此,要提升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就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努力打造布局集中、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三)吸收民间资本促进工业园区的发展

我国工业园区基本上都是以政府的主导兴办的,政府兴办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参与了从规划到基础设施建设、征用土地、建设工业厂房设施、推销工业设施以及获得收入全过程。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行政优势,但在有的地方也出现了土地资源浪费、行政成本过高等弊端。利用民间力量形式促进工业园区的发展,向农民征用土地和进行园区开发都是市场行为,是采用经济核算的办法进行土地开发,这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也有利于降低政府建设工业园区的行政成本。发展小型工业园区,缓解工业园区过大的压力,这有利于增强工业园区的联系性,也可大大降低政府对工业园区的管理成本。德国鲁尔工业园区在提高民间的积极性,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在进一步发掘原有产业潜力的同时,鲁尔工业园区努力开发新的产业,该区把12个产业作为今后开发的重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技术、环保等,同时鼓励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以发挥“群体效应”在这种合作下进行开发的项目将得到政府的资金补助。此外,鲁尔工业园区还鼓励各个城市与地区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

(四)注重培养工业园区创新体系

创新是产业集群及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在集群内出现技术创新停滞或技术断层,集群就会衰亡,最终导致工业园区的衰败。然而,单个企业由于资金、科研等方面资源的制约,其独立创新行为很难取得重大技术的突破,这就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园区内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加强园区与外部科研部门(大学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建立创新集群体系。在这方面,成功的有巴黎工业园区。该园区依托巴黎的大学机构,不仅为园区内企业提供重要的技术成果、高科技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还积极参与本地企业的合作论坛,通过制定产业联盟计划来促进研究人员、院系之间以及大学与外部公司之间的合作,建立起“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从1961年开始,鲁尔工业园区的城市如波鸿、多特蒙德等陆续建立起大学鲁尔工业园区。现在是欧洲境内大学密度最大的工业区除了高校之外,许多研究所为产业结构的转型输送技术成果。几乎所有的鲁尔工业园区城市都建有技术开发中心,全区有30个技术中心,600个致力于发展新技术的公司。此外,还特别注重创新文化的培养,培育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园区企业技术水平,我国工业园区除少数园区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总体来说,创新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应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激励创新,保障创新主体的利益。建立创新补偿机制、弥补创新企业的损失;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投资研究开发机构、人力资源和培训机构等公共技术基础设施;引导创新主体的合作等。

(五)坚持园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

传统的工业园区由于基本上采用的是“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资源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惨痛代价。在资源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强的情形下,德国等一些国家按照“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3R”原则,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着手建设工业园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工业园区的发展,由于涉及到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市场投入、基础设施等众多的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企业的参与以及政府的支持。国外在产业政策、财税优惠、技术创新支持等方面也进行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排放,治理污染。法国鼓励工业园区生态建设,对参与工业园区生态建设的企业、科研机构、民众实施补偿金制度。德国鲁尔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环保,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严重污染的环境,如限制污染气体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

参考文献:

1.袁朱.英国、法国老工业区经济转型的主要对策及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4(32)

2.王晓来.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04(3)

3.海尔曼•皮拉特.杨志军译.德国鲁尔区的转型与区域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4)

篇10

“梵天净土聚英才,桃源铜仁谱华章”。过去的一年,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铜仁市大力发扬“苦干实干,开放创新”的新时代铜仁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贵州教育精神,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未来”和“小财政办大教育、穷财政办美教育”的理念,按照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用人优先补充、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的原则,把教育摆在优先位置,着力构建美丽铜仁。坚持一手抓基础教育发展,一手抓职业教育提高;一手抓教育工程建设,一手抓教学质量提升,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教育事业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正在全力谱写着铜仁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后发赶超争佳绩,教育管理工作迎来了大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铜仁市位于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区腹地,辖2个区、8个县,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27万。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为443.91亿元,人均14379元(按常住人口算),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了23974元、51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74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了3243元、79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1185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了7471元、1736元。所以,铜仁是“欠发达、欠开发”程度很深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54所,其中小学有1981所、初级中学有213所、高完中有43所、中职校有17所、特殊教育学校有6所、幼儿园有392所、普通高校忧1所、职业高等教育学校有2所;现有在校大、中专、小学学生863047人,教职工有44705人。2005年,全市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两基”攻坚目标,但全市教育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城乡教育差距大、发展不均衡。一直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还是“欠发达、欠开发”程度很深的地区之一,城乡教育差距大、发展不均衡,教育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为了从根本上破解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彻底改变落后的面貌,必须做到在追中转、转中超,实现后发赶超,努力开创了铜仁市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掀起教育强市的新。

精雕细琢抓基础教育.注重一个“提”字

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和提高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要有雕刻师的精神,善于精雕细琢,严于在提质上下工夫: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是教育的生命线,只有围绕这个中心,教育才不会失去原动力。铜仁市正是以这样的理念精心雕啄、苦心经营,切实开展“质量提升年”活动,基础教育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一是学前教育管理水平实现了快速提高。统筹兼顾,以学前教育为基础,从起点上做到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普及化。全市园(班)幼儿人数从2011年的10.5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1.3万人,净增了8000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58%上升到64%: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35所。二是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提速。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从2010年的96.5%提高到2012年的97.1%,初中入学率从83.2%提高到86.3%,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73.5%,中小学生均校园面积达到16.16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到4.96平方米。三是高中阶段教育取得明显提升。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从2010年的7.78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8.52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59%提高到63%;省级示范性高中从7所增加到10所。教学质量实现了稳步提升。2012年,全市26,408人参加高考,被大专院校录取了20900人,其中文理科600分以上人数居全省第三,有13名学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录取。

重拳出击抓职业教育.着眼一个“集”字

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率提升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铜仁市加快推动“三化同步,一业振兴”的基础性工程。铜仁市以集全市之力办好职业教育为目标,负重拼搏,重拳出击,合力突围,职业教育迎来了集团化、集群化发展的大好时期。一是走集团化办学路子,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实际,用好用足政策,出台了《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实施方案》和《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依托铜仁职院作为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采取高职学院与区县中职学校抱团发展,组建了全省首家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实行集团化合作办学,力争到2015年实现在校生规模达4.8万人。二是走集群化办学的路子,利用铜仁市所在地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统筹各方力量加快建设武陵职教城,在铜仁中心城市规划区建设占地1700亩的职教园区,鼓励各县中职学校向职教园区集中建设,拟新建城市建设学校、工业学校、旅游学校等3所中职学校,规划在校生人数达到3万人,以实现职业教育集群式发展,奋力推进全市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截至2012年底,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从201 1年的2.5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67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

■科学规划重投入,学校布局正朝着科学化标准化的路子迈进

为了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趋势,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调整,统筹推进教育资源整合,铜仁市坚持“小财政办大教育、穷财政办美教育”的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布局进行了科学的调整,构建了全市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

突出特点调布局凸现一个“大”字

以大思路、大手笔、大格局的大教育观念。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突出特点,实行一次性规划与逐步完善的方式进行合理布局。一是对农村小学进行布局调整。针对农村小学办学分散、规模较小的问题,按照规模办学、效益办学、就近入学的原则,对小学校点进行整体规划,科学调整布局。不断形成了以县镇小学为龙头,乡镇小学为骨干,农村教学点为补充的教育资源布局。二是对初中学校进行布局调整。鼓励人口较少、交通条件好的县初中学校向县城集中,其余各县的初中学校向中心乡镇集中的。截至2012年底,全市新建、扩建初中学校25所,新增校舍面积5.8万平方米。三是对高中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支持各区(县)集中兴办普通高级中学,逐步将高中学校建在县城;同时,通过集中资金、设备、师资,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鼓励思南、松桃等有条件的县规划建设教育园区。一年来,全市改扩建、新建高中14所,新增在校生7,400人。四是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调整布局。为了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改善高等教育基础条件,提高教育水平,通过举债建设,整合铜仁学院、铜仁职院、铜仁一中、思南师范等资源,计划投资26.6亿元,在川硐新区规划建设占地3.55平方公里的教育园区,主要力争用2-3年的时间,在川硐教育园区建成8万人的城市新区,成为武陵山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中心、基础教育示范基地。截至2012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铜仁职院已入住学生9218人,实现整体搬迁;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功升格并顺利建成,入住学生2200名,实现学校整体搬迁;铜仁学院单体建筑基本封顶:铜仁一中13栋单体建筑基本封顶,教职工小区正在紧张施工中。

解决热点重投入落实一个“重”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居住人口迅速增长,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大班额”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区教育发展最现实、最直接、最紧迫的问题。为了有效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铜仁市在“重”上下了大量的工夫。一是高度重视,高姿态审视热点问题。按照“市级指导、以区为主”的原则,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抓好两城区“大班额”化解工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一年见成效,两年基本缓解,三年建立常态化、制度化机制”的目标;制定了明确的工作时间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碧江区采取的“退高、进初、进小”新举措得到了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并号召其他市州学习。二是加重投入,大手笔化解“大班额”问题。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全民参与的方式,从2012年起,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部分不得低于50%的比例(不包括教师工资),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城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投入城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分别不得低于10%和5%;市、区财政每年安排1.2亿元用于解决两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2012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51亿元,占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82%,财政总支出的24.3%,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62个百分点、3.6个百分点。三是注重建设,严于在办学标准上把好关。采取“改扩建、新建”的方式,按国家关于小学和初中的班额规定,结合城市人口增加情况预测,优先保障教育用地,建设城区中小学;按“就近入学”的原则科学制定城区学校招生规划,加强区域招生管理,实行“阳光招生”,采取提前申报、审核、公示、监督等招生程序,保障城区学校稳定维持标准班额。截至2012年底,已投入资金1750万元,建成校舍面积9136平方米,新增班级53个,新增学位3500个,主城区“大班额”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化解。

■群策群力办教育,点燃激情奋力谱写美丽铜仁教育先行新篇章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每个家庭的未来,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因素,迅速点燃教育事业新激情,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注重教育氛围营造彰显一个“乐”字

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坚持走“美丽铜仁、教育先行”的路子,切实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使全社会都乐于关心、重视、支持教育。一是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将教育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每年安排300万元设立教育教学质量奖,对办学效益高、教学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引领了全市教育发展方向,将教育摆在了优先位置,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二是从氛围上大力营造,将教育事业扩展为全社会的共同话题,举办了“老师,您好”教师节活动,表彰并宣传报道了对铜仁市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特别是“十佳师德标兵”、“十佳班主任”、“十佳乡村教师”的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让全社会对铜仁市的教育有了深刻的了解,真正树立了教师“人在岗上、岗在心中、功在铜仁”的意识,形成了社会各界关注、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一个“活”字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点燃教师的工作激情与活力是关键,以“活”促教。一是充实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为此出台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实施方案”,认真落实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四员”(生活指导员、食堂服务员、医务人员和安保人员)配备;及时妥善化解了2483名代课教师问题,引进免费师范生7名,招聘农村特设岗位教师1522名,有效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足问题,以教师补充激活教师激情。二是加强教师素质建设。为了提高教育发展的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施了中小学校(园)长培养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大力创建名师工程,评选并命名了首批33名优秀校(园)长为“梵净山名师”、1009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为“乌江园丁”,发放奖金366.8万元:完成了816名市级骨干教师的考核认定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完成了54966人次的教师素质提升工作。

注重特色教育活动抓住一个“特”字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以“科技之春、运动之夏、感恩之秋、艺术之冬”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市政府每年设立了100万元特色教育工程专项资金,大力实施了青少年学生“4+2”特色教育活动,着重学生“人文、体育、艺术、科技”的素质培养,要求学生至少具有两项以上特长。此项工程实施以来,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实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有所学、乐于学,形成了“县县有精品、校校有特色”的良好格局。在调研中,一位老师形象地说:“有了4+2特色教育活动的开展,就不再担心学生不爱学习了,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真是一个活动激活了整个校园。”

着力构建教育和谐体现一个“民”字

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切实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积极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稳定的教育环境。一是着力解决教师住房问题。通过整合全市公租房建设等项目和资金,集中力量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教师公共租赁住房16300套,建设面积57.05万平方米,解决农村教师16229人住房困难问题。截止2012年底,全市已建成教师周转房530套、教师公租房5338套,完成投资2.5亿元。二是认真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通过深入调研,严密组织,认真筹划,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兑现3,700万元收回了全市241所食堂:投入营养改善资金36480万元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配备了6300余名食堂工勤人员,落实了食品安全保障措施,使全市2245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503808名学生享受到了国家的温暖,真正实现了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的目标。三是积极争取社会捐资助学助教。通过开设教师、学生培训班,设立科技教师奖,积极为教师和学生排忧解难,切实关注民生。全年获304个社会团体或个人在铜仁市助学助教,捐助资金达1303万元,有3万多名师生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

■合力攻坚树品牌,打造全新育人环境。开启铜仁教育发展新模式

在铜仁市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情况下,坚持走“小财政办大教育、穷财政办美教育”的路子,合力攻坚,冲出重围,走出了一条铜仁教育品牌的路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为了推广铜仁市教育的品牌,共同谱写贵州教育发展新篇章,省教育厅在铜仁市召开了五个现场会。以全省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现场会为平台

全力探索教育安全新路子

铜仁市坚持一手抓校园安全规范化管理,一手抓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使学校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安全管理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明确提出了具有铜仁特色的“54,321”工作思路,突出“五条主线”、落实“四项制度”、强推“三项措施”、稳控“两个时段”、实现“一个目标”,在学校及周边治安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凸显了这一主线。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月”、“安全教育周”等活动,扎实开展消防和防灾避险演练,全年开展各类演练4876次,出动执法力量1484人次,对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进行整治。配备校园保安1768人,安装视频监控的学校达606所,切实抓好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省综治委、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全省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安全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铜仁市召开,铜仁市获得全省年度考核第一名。

以全省廉政文化进校园现场会为载体奋力谱写廉洁教育新篇章

为了充分发挥廉洁文化教育的示范、熏陶、导向作用,营造知荣辱、识美丑、明是非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为建设幸福美好的新铜仁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一是强化宣传,确保宣传发动到位。通过统筹兼顾,强势推进,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全市共投入1700多万元用于编印廉政文化进校园书籍、建设文化长廊、举办文艺演出等,着力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知晓率、参与率、成效率,营造了廉政文化进校园的浓厚氛围。二是突出试点,确保示范带动到位。为了有效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铜仁市确立了示范点,通过以点带面、小手拉大手、大手拉小手的教育方式,切实转变铜仁市教育系统作风建设,全面推进铜仁市廉洁教育新成效。自活动开展以来,此项工作得到了省纪委和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为了全面宣传铜仁市所取得的经验,2012年10月30日在铜仁市召开全省廉政文化进校园经验交流现场会。

以营养改善计划现场会为契机全面推广惠民政策新模式

为了认真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真正实现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的目标。铜仁市实行中小学食堂自办、白管,公益性、零利润经营,投入3700多万元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食堂进行回收,并投入9000多万元为食堂配备了6300多名工勤人员,保证了营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为确保质量、降低成本,真正让国家的温暖“3元”吃进学生的嘴里,铜仁市还实行学校食堂大宗原材料“统招、统购、统配、统送”四统工作,建立物品台账制度。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铜仁市还制定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落实食品安全保障措施。此项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掀起了学习的新。

以全省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现场会为突破切实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有力推进和城市就业岗位的增多,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铜仁城区务工、经商、办企业,给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压力。作为—个欠发达的城市,工作压力之大、责任之重,可想而知。面对城市发展进程中这一突出问题,铜仁市不回避、不懈怠,而是积极努力,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的方针,以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为重点,以实施平等教育、构建和谐教育的人性化管理为手段。切实解决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极大地推进了全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碧江区采取的“退高、进初、进小”新举措得到了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全省城镇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工作现场会在铜仁市召开,并以省教育厅全文转发的“铜仁市进城务工子女及解决城区中小学大班额解决方案”(黔教办[2012]487号),号召其他市州学习借鉴,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全面推广。

以全省“4+2”教育工程建设现场观摩会为重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为了贯彻落实全省项目建设年现场观摩会精神,总结交流全省教育系统项目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查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加快教育工程项目建设,推动贵州教育后发赶超,全省4+2教育突破工程建设现场观摩会在铜仁市召开。省教育厅霍健康厅长对铜仁市的“4+2”教育突破工程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铜仁经验”进行了概括:一是铜仁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二是各级干部创新思路谋跨越;三是领导扑下身子率先垂范抓落实。并号召其他市州学习借鉴,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努力开创项目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