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财税体制 改革 深化 思考
众所周知,自我国进行财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及社会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提出与落实,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及人民对我国目前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进一步探究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是目前促进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深化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中的现存不足
虽然我国目前的财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 通常而言,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中的现存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一)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结构不甚合理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结构不深合理,是造成改革难以继续神话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也就是说,政府的非税收入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税收收入。其次,就政府的税收收入而言,间接税所占的比重远高于直接税所占比重。者说摩纳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中的税收调节作用壬戌不断强化。此外,由于某些税种的功能定位尚不清晰,因此我国的税收体制改革中仍存在着一些重复征税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权责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权责制度不够完善,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权责范围不够明确等,也是阻碍我国税收体制改革深化的关键问题。权制度的不完善容易造成改革的随意性较大,对权利的支配发生分歧,以及互相推诿责任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稳定发展,还会造成相关政策在上传下达及具体落实过程中的困难。
(三)中西部地区政府的自主财源不足
由于地理位置、所占资源等因素,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发展较为缓慢。这就给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带来了另一大问题,即中西部地区政府的自主财源不足。这不仅对中央政府的财政分配带来一定的困难,还容易地方政府为保障财政需求而千方百计筹集非税收入,进而对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深化带来不便。
二、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有效措施
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工程十分浩大。特别是面对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诸多现存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明确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明确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是实现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方式。这里的目标及方向既包括终极目标,也包括阶段性目标。只有合理规划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我们才能保障改革能够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而获得循序渐进的有效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当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具有明确的方向及坚定的目标时,改革才能更好的集中各方力量以共同谋求发展。
(二)提高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实践性
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不应当只是纸上谈兵,而应当关注于政策的具体落实。因此,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实践性也是十分有效的举措。这就要求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必须时刻以我国财税体制的实际情况为现实依据,以财税体制改革相关政策的可操作性为基本要求,不断推进财税立法及财税预算的管理等。
(三)努力平衡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各方各面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各方各面的工作。因此,努力平衡好各方的经济利益,并做好更放的统筹与规划工作,也是促使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地有效措施。也只有这样,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做量入为出、未雨绸缪,并努力实现改革的结构优化,权责一致等要求,进而才能有可能实现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效益的最大化。
(四)发动群众力量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离不开群众力量得支持。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广泛地发动群众力量,以期实现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对财税体制改革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传播力以及敏感度等。只有当人们了解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意识到改革对人们生活的意义与影响时,人们才会主动计入到改革深化的队伍中,进而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加大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创新性
要想进一步实现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们就不能一味地按部就班、故步自封。因此,加大改革的创新性,以前瞻性、预见性及现代化、国家化的眼光来看待改革,并不断集思广益,努力尝试新的改革方法,以实现既积极又稳妥的改革路线。不得不说,这对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同样意义重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直以来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在国民收入以及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也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一环。在此情况下,政府应当进一步推动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当下这个新的发展时期,深入分析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现存问题与不足,并努力寻求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期有效实现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并未进一步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奠定良好的财政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强.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N].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01:4-10+22
[2]楼继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J].求是,2014,20:24-27
[3]方胜.对深化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J].税务研究,2015,02:32-36
篇2
关键词: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1.体制的羁绊与约束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这台“经济列车”进入了经济转的特殊时期,既有的以分税制为代表的财政体制框架已无法适应现今经济转轨背景下各项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分税制的财税体系的构建源于特定的改革背景和特殊的目标导向,在“计划”转向“市场”的过渡阶段作用突出。另一方面,1994 年的分税制框架致使现行财税体制与当前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不匹配,分税制框架构成财税运转的体制障碍已然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有的财税体制无法适应“市场是资源配置主体”的要求。现今的分税制无论是宏观视角的体制总体的承载力还是微观视角下的内部的协调力,都无法彰显制度的刚性引导和推动作用,某些情形下以反方向力量对现有的经济发展形成了羁绊。
2.利益导向下的人为阻挠
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分税制改革,源于解决中央财力不足的特殊背景与契机。基于税收收益归属方的变动这一事实,中央和地方政府由此演化出该阶段最突出的纵向矛盾。在这场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的艰难的利益博弈中,地方政府扮演的是已经被强化了的既得利益集团的角色,而中央则扮演的是“积贫积弱”的中央财政的角色。分税制的推行显然在充分保障中央财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说地方政府由此在税收利益层面有所损失,但运行近二十年的财税体制框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触及,也就固化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现阶段,改革进程到达这个阶段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并呈多元化演进的现象与趋势。在此种现实背景下,这些冲突与矛盾的解决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固化现有改革成果并实现新一轮改革目标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依据我国多年来财政体制变迁的实践经验,采用渐进式的改革方式虽说避免了新旧体制摩擦带来的经济社会冲突,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平稳推进;但此种以增量为主的改革方式却催生出既得利益集团。
3.配套制度改革滞后
十后,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财税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和垄断行业改革等都紧密相连,必然需要之上改革能够相互协调与配合。一者,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以 GDP 为核心的政绩考核观,直接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非理性投资冲动,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减化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者,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也意味着今后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赖创新型和服务型企业,需要进行金融领域的改革。当前,掩盖于经济高速发展之下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不断涌现,改革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了深水期。
二、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进程的对策
1.优化税制结构,积极构建现代税制体系
在十对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中,改革目标重点包括逐步提升直接税比重、研究推进环境、资源、财产等方面的税制改革,以构成更为完整的现代税制体系,进而与现代财政制度相匹配。首先,进一步推进增值税改革,解决当前税制改革的重头戏和对全面改革的倒逼机制是“营改增”改革的难题。其次,完善消费税制度和计征方法,调整消费税税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征税范围并相应地提升调节力度,更好地发挥消费税在促进节能减排、合理引导消费方面的作用。再次,分步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扩大征税范围并调整税率级距和税负水平,降低中等收入阶层尤其是中低工薪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2.健全地方税系,理顺上下级政府的权限范围
从十六大的“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到十的“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理顺上下级政府二元征税主体的权限范围,有助于推进财税体系的构建与践行。一者,以财权与事权相适应为原则,通过对地方税权的界定、地方主体税种的确立和税种结构的优化,完善地方税体系。二者,科学安排税种分享比例,依据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客观需要、民生事项的重要程度和社会公共管理的相关性等来确定税种分享。
3.健全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体系,增强税收政策弹
税制改革既需要构建一个富有刚性的制度体系,又需要建立一个具有一定弹性的税收政策体系,以增强税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一方面,按照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建立包括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扶持就业再就业等在内的税收政策体系,发挥税收在加强企业研发创新、调节收入分配和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中央通盘政策框架设计的覆盖与指导下,应允许地方在主要关联于地方税收收入的某些方面有弹性地作出区域性税收政策优化调整和灵活处置。
4.积极推进税收立法进程,完善治税体系建设
首先,从全面加强依法治国战略的要求出发,贯彻税收法定原则,积极研究制定《税收基本法》。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实行税收立法、执法和监督相分离,保证税收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其次,逐步完善税收实体法。将相对比较成熟的税收条例、暂行条例和细则规定及时纳入国家立法规划,逐步提高税法的法律层级。通过立法的专业化,进一步提高税收立法质量,为规范的税收政策制定提供保障。再次,完善税收程序法。按照加强征管权力与保护纳税人权益的原则,积极推动税收征管法、发票管理办法等的修订工作,完善税收程序法和处罚法。
参考文献:
[1]杨志勇,宋航.中国财税改革战略思路选择研究[R].财贸经济,2012(12).
[2]章雁.“营改增”的创新、效应及其实施对策[J].新会计.2012(6).
[3]葛长银.“营改增”的功过评说与建议[J].财会学习.2012(6).
[4]吕炜,陈海宇.中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研究――定位、路线、障碍与突破.财经问题研究,2014(1).
篇3
通过改革解决深层次矛盾
会议指出,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新时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近十年来,我国财税、金融、价格、国有企业、农村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促进了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会议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问题。
当前要改革五大重点领域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善宏观调控,健全市场体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三是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四是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五是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深化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
■ 今年工作
政府绩效管理今年开展试点
会议明确了今年改革的重点工作:
(一)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
(二)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扩大增值税改革试点,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小型金融机构。合理引导民间融资。
(四)深化电力、成品油和水资源价格改革。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五)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制度全覆盖。继续推进全民医保,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深化文化和科技体制改革。
(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审核论证机制。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全面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
篇4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意义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取得很大进步,经济结构的主体框架得以有效稳定,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建设。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1.完善财政支出体制
开展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国库支付采用集中支付,提升了国库的优化空间;政府采购过程是在传统的方法基础上更加透明、公开。政府在社会服务和公共基础建设方面加大投入,这样既优化了支出结构,又增强了财务管理的成效,加快了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脚步。逐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2.优化预算管理体制
完善预算体制改革,要从根本上加强对预算的监管制度。开展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单一账户、收支两条线,在现有预算管理体制上,完善预算制度,提升预算监督体制效率,实现规范性运作。促进预算体制改革才能将预算体制上升一个高度,强有力的支持了社会主义税收制度。
3.实现税制的转型
首先,统一税收制度,使得企业展开公平竞争,优化平衡各种资源配置。其次,形成以增值税为主的新型税收体系,消费税与营业税作为补充,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税制替代具有计划经济特色的产品税制,保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最后,建立分税制度办法,加强财务分配,增强财务管理主动性,发挥财政职能。
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离不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能够调节收入的平衡、改进资源的配置、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全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1.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减轻了企业负担,企业就有充足资金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立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实现了收入分配改革,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3.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提高了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1.财政税收体制不完善
在财政税收体制中,政府收入体系没有包括非税收入,没有加入到财政税收体制的重要税种,所得税及增值税存在不合理性,没能促进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财政收入范围没有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当前政府的财政收入财力分配失衡。在分税机制划分中,中央与地方存在不合理性,分税制改革不彻底,不能清晰划分税种界限。
2.税收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比例较高,间接税较直接税比例高,造成较高的宏观税负。税收的不公平,造成偷税漏税较多,依法纳税人减少,计算纳税过程上存在一些漏洞需及时完善。
3.预算制度不完善
执行年初预算的单位较少,有些单位在年底集中花钱,造成财政收入的浪费,除此之外,不完善的预算内容,导致政府随意分配税收支出,造成信息不透明。另在财政预算阶段缺少周期预算,影响政府进一步规划财政发展,不利于宏观手段干预。
4.监督落实不到位
在体制改革中,一定要从监督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推动改革和创新。我国财政税收监督体系不完善,财政预算的监督单位及监督手段过于单一,不利于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媒体和审计部门的事后监督,处罚手段单一,没有震慑力。
四、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创新
1.改善支付环境,完善转移支付体系
要想实现支付规范化管理,就一定要结合支付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创新支付形式,在财力控制的前提下规范性发展,保证管理形式满足相关要求。支付管理要以资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基础,实行科学管理,增强资金利用效率,合理配置税收资源。
2.科学制定财政税收收支范围
依据优化、服务原则,明确财税管理范围、税负比例,切实加快公共服务均衡化过程。明确责任和权力的财税管理,确保税管部门行使权利责任,扩大税收管理范围。此外,要结合实际以及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逐步将财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中。
3.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
对于税务机关来说,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就是要明确国税与地税间的关联,确保彼此间的有效协调。在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下,各地都设置了国税与地税两套税收征管机关,因此,对政策出现不同理解时,彼此之间应充分开展信息交流、共同探讨、合力解决问题,良好协调国税与地税的关系。
4.完善监督机制
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中,要加强建设预算监督机制,推动预算管理的创新和改革;要充分结合管理效率和资金运行,优化和创新管理模式,为财政税收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充分结合监督体系和预算管理,
为创新财政管理提供前提条件;要坚持科学合理和公正透明的原则,实现多元化监督。
五、结束语
在整个财政中,财政税收是一个重要部分,其发展直接影响整个财政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财政税收体制,在新形势下,运用创新思维为其改革提供帮助,完善革新力度和支付制度,全面实施税收转型方案。
参考文献:
[1]申红.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管理.2015.06.
篇5
一、成品油税费改革成效显著
成品油税费改革实施三年,成效突出,主要是:
理顺了交通税费关系,规范了政府收费行为,公平了交通税费负担。一方面,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了“养路费”等六费和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利用“正税清费”的形式,规范了政府收费行为,优化了财政收入结构;另一方面,成品油税费改革适当提高了成品油消费税税额,按照用油量征税,体现了“多用油多交税,少用油少交税”的原则,消费主体的税收负担更加公平合理。
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公路建设和管理资金筹资机制,促进了公路建设的长足发展。成品油税费改革改变了公路建设和管理资金的募集渠道和分配方式,以税收筹集公路建设和管理资金,建立了税收筹集公路建设和管理资金的新机制,公路建设获得了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建立了税收调控能源使用的新机制,合理引导消费、促进节能减排的目的得到较好体现。成品油税费改革建立了利用税收调控能源使用的新机制,增强了税收调控能源消费的功能,推动了全社会节约使用石油资源,抑制了不合理消费,促进了节能减排,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刺激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新能源、可再生资源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有序取消,大大降低了流通费用。目前,全国共有18个省份全面取消了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撤销收费站1892个,涉及公路里程9.4万公里。这些省份率先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社会公众广泛称赞。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有序取消,方便了出行,减轻了运输企业负担,减少了流通成本,降低了流通费用,提高了流通效率,对加快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抑制流通领域价格上涨、平抑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效控制和化解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以税收筹集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资金,有效控制了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降低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对于存量债务,我们也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逐步化解的方案,由地方各级政府合理分担、逐步偿还,存量债务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截至目前,共锁定北京等24个省市符合政策、2008年12月31日以前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余额4512.35亿元,涉及公路里程18.28万公里,其中,已经取消收费的18个省份的债务余额为3884.27亿元,里程15.06万公里;其他6个省份债务余额628.08亿元,里程3.22万公里。
二、成品油税费改革对推进
“十二五”财税改革的启示
成品油税费改革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的改革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对民生和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行业给予倾斜。财政体制改革,要遵循受益范围、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等事权划分原则,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之间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的主要事权和支出责任。税收制度的改革,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税收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和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加大科技投入,着重支持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重点领域改革。财政体制改革,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力争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重大民生项目的支出责任划分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税收制度改革,要更加注重税负公平,为所有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从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角度出发,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纳税人、中央与地方、财政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在统筹考虑改革的力度、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促进老百姓收入增长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分步实施税制改革,使各项财税体制改革任务既有利于制度自身的完善,又充分发挥财政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职能作用,同时,还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坚持实施科学财政、法治财政、阳光财政,即将重点推进的房地产税费改革、资源税费改革、环境税费改革,要坚持“正税清费、分类规范”的方向,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收费项目转化为税收,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要坚持问政于民、民主决策,公开面向社会各界多方听取意见,充分征求民意。要坚持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做好各项财税制度改革。
篇6
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1994年将是中国改革迈大步的一年。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战”的字眼在新闻传媒中频频出现,在公众心目中基本已形成一个共识:今年是中国改革的大改之年。但是,时至今日,1994年已过去了将近一半,攻坚的炮声似乎并未像人们所预想的那样激烈。曾经有好些人向笔者提问:“今年能否实现大改?怎样实现大改?”应该说这反映了全国上下对加快改革的热切愿望。不过,话说回来,改革攻坚毕竟不是打仗攻城,不可能像电影上我们常看到的那样,大炮一轰,部队一冲,就欢呼胜利。改革的攻坚,说到底是一场持久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今年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有个逐步实施推行的过程,其成果不可能一下子就毕现于我们眼前。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改革攻坚的“坚”本身即意味着困难,而作为今年体制大改重点中的国有制经济的改革尤其困难不少。今年改革迈大步的关键,取决于国有制经济的改革要实现真正的突破。
这里仅以金融体制和财税体制的改革为例:
首先,就金融体制来说,由于国有制经济亏损严重,其改革必然大受掣肘。金融体制改革主要有两点:(1)在融资方式上要继续搞好间接融资,同时要有条件地推进直接融资。但在目前,直接融资几乎不可能大力推进,因为如果大力推进直接融资,那些靠间接融资来维持的亏损严重的国有制企业将失去资金依靠。而亏损的国有制企业大量失去维持现状的资金,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不能允许的。现在,亏损严重的国有制企业所以还能够维持,主要是靠银行信贷资金来支撑。失去银行的支持,国有制企业将难以生存。因此,国家只能将资金通过间接融资集中于国有银行中,让银行当国有制企业的“保姆”,维持国有制企业的运转。这样一来,直接融资方式的改革就遇到了困难。若直接融资力度加大,间接融资就没有资金去保亏损的国有制企业。(2)完善间接融资,主要是改革国有制银行,使现有专业银行大部分转向商业性银行,并且适当发展非国有制银行。但是这项改革因为国有制经济亏损严重而难以推进。就国有银行改革来说,由于国有制企业对银行所负的大量债务无法偿还,因而也就无法实现改革。因为银行在国有制企业不能按时甚至根本无力还本付息的条件下,是不可能转变为商业性银行的。同时,就非国有银行来说,也会由于国有制经济亏损严重而发展受阻。道理很简单,非国有银行不会像国有银行那样去支持亏损严重的国有制企业,非国有银行的资金是跟着利润率走的,其资金必然流向盈利企业。国家为了维持亏损的国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势所必然地要约束非国有银行的发展,以免资金大量流入非国有银行而使亏损的国有制企业没有资金来源。由上述可见,国有制经济亏损,严重制约着金融体制的改革。
其次,就财税体制改革来说,也因国有制经济亏损严重而举步艰难。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尤其是税种改革及分税制改革,原来都是以基本不加重国有制企业负担为前提的,但实施起来实际上都要加重国有制企业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国有制企业因为体制还未改好,必然消化不了加重的负担,其结果只能是加大成本而推动通货膨胀,通过通货膨胀转嫁负担。在国家这边,为保持社会稳定,又不允许通货膨胀增加,最终只能是调整财税改革,使财税改革不可能按照预期目标推进,充其量是形成一个改良性的财税体制,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
总之,国有制经济亏损严重,使得我国各项改革的推进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今年改革怎样迈大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真正推进国有制经济的改革。或者说,没有国有制经济的真正改革,其他任何改革都难以有大力度的推进。今年要成为大改之年,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努力。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国有制经济实现真正的改革。国有制经济改革这个重点必须真正突破,没有这个重点的真正突破,就不可能有其他改革的纵深发展。
篇7
1.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的概况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十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的进展。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
(1)现行财政税收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究其原因,一方面,农业丰收和粮食的价格提升使得农业税收超额;另一方面,随着股票二级市场的不断火爆,使得证券交易税收大幅度的超额预算;而与此同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增值税、营业税等却增长不多,导致整个经济的增长和财政税收的增长不同步。
其次,各种行政性的收费和基金越来越多,很多基金和收费的出台都是财政拿不出而留给政策的结局,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政府职能的一种无奈选择。
(2)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改革的措施
首先,建立完善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长期持续下降削弱了政府的相关职能,导致政府职能缺少了财政保证。介于此,在财政税收改革中,出台了一些关于基金和收费的政策,通过进一步的完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收入的正常健康增长。其次,加强财政部门对政府财政性收费和基金的管理。财政不统一,政府资金体制外运转,对于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强财政部门对政策性收费和基金的管理,统一财政,把财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监控管理之中。
2.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一,不同的财政税收政策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吸引力。财政税收政策在用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控时,通过对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财政税收政策来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比如,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即国家希望经济更快发展的区域,政府通过对全部或部分企业实行一定范围的税收减免,进而实现了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主要职能就是是为特定区域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它们能够尽快地担负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责。
第二,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在贯彻国家的产业倾斜政策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均根据本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确立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优先发展顺序,并通过建立有利的财政税制结构来予以保障。
二、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与国企发展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有企业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是一直以来,国有企业由于历史与体制的原因,多年来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和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其落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落后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装备、僵化的市场营销体制与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的矛盾愈加突出,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加快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促进国企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1.国企困难原因及表现
首先,传统的主导产业逐渐失去优势,新兴产业发育不快,难以带动国有工业经济有效增长。国企门类齐全这一以往优势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已成为相对劣势。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竞争激烈、资源要素短缺,加上陈旧的经营观念、僵化的经营机制,使原来大规模的生产体系与主导产业的优势逐步削弱和丧失。
其次,自我积累发展能力弱化,技术更新改造缓慢,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过程较长,使国有企业丧失了自身发展的动力。历史上高比例的利税上缴,使国有企业自我积累发展能力薄弱,技术装备的“欠账”过多。虽然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其技术改造投入了一定的财力,使其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领域过宽、比重过大,并且国家投入的技改资金和企业自我积累的投入无法弥补技术老化的程度,占有相当比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未得到根本性的改造。
2.国家财税政策改革对国企发展的作用
(1)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以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扩大投资、启动消费和增加出口等三方面入手,拉动国内有效需求,确保经济的适度增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实践证明,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国有企业的脱困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国家财税政策改革,采取了有力措施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重点问题
布局分散、负债率高、资本资金不足、社会负担重以及富余人员多等,这些都是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实现国有企业发展的目标至关重要。为此,国家财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调整思路,不能再沿用过去减税让利的办法,把财税支持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进行改组,形成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科技创新机制,使国企适应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突出重点。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支持,重点在企业重组、技改贷款贴息、安排下岗分流职工基本生活以及分离企业社会职能等方面下功夫,为国企创造平等宽松的外部环境。再次,加大力度。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调剂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国企的改革与发展。
篇8
关键词 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801(2009)02-0057-0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是通过政治程序确立的新提法,有别于以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其全部内容和体系结构尚待研究。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演进历程看。能否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由起飞阶段迈入发展升级阶段,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与经济发展升级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一、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障碍及形成机理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许多经济学家就已提出了“把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转变为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却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反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新世纪初期变得更加突出,并引发一些深层次的新问题,以至于进一步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相当数量的学者把最主要的原因归咎于体制问题。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性因素,是因为,经济制度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可以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一方面,制度使人类的经济交换行为在一系列共享的社会规范制约下成为稳定的和可预期的,从而减少了非规范经济行为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另一方面,制度作为一种交易各方共享的社会规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使经济行为变成一种超越个体的集体行动,由此形成的规模经济和外部效果将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已有文献对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障碍的分析从论证层次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文献着眼于分析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制障碍,认为由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体制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体制障碍。例如,有观点认为,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资源要素价格扭曲,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行为还不规范,财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到位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体制症结。另一类文献往往着眼于更深层次,从计划经济体制存在诱导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激励机制人手,论证通过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早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理论家就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对此展开了深入分析。有观点认为,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因为生产单位的非企业化运行管理方式产生软预算。使其更容易把精力集中于一些非经济目标,另一方面因为非货币化的行政交易规则、信息不对称、价格虚置所引发的激励机制缺乏。人为地造成社会供求失衡,加剧了资源浪费和配置失衡,从而存在诱导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逻辑。与此相对应,市场经济机制,以其在节约信息成本、强化价格调整机制、利益驱动、竞争机制等方面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存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内在动力。因此,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落实到实处,必须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完善,制约经济集约型增长的体制障碍还未消除。因此,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然需要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寻找出路。
从已有文献对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障碍分析的逻辑展开机理看,有的学者从利益驱动机制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生产要素及资源的定价制度、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税收制度和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中存在导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利益驱动机制缺失的体制性因素。由于政府掌握着重要经济资源配置权并控制着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环境监管也不到位,使得稀缺生产要素升值和资源环境的压力大多隔离在了政府层面,没有充分转变为价格信号和更加严格的环境执法,从而使地方政府与企业缺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驱动力。有的学者侧重于从对问题的辨析中去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层原因在于体制。例如,刘世锦通过对“是否需要发展重工业”问题的辨析,得出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与发展何种产业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的结论。由于在不同类型的行业中都能找到好的和不好的发展模式,因此发展方式或者发展模式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改革难点与突破口
已有文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难点的分析,主要是围绕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四个关键环节(政府管理体制、财税体制、价格体制和企业体制)展开的。
从政府管理体制看,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探索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决定了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创新方面扮演最重要角色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然而,这些比较优势却由于政府缺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激励没有落实到位。主要原因集中于以下三方面:一是政府职能错位。政府通过控制国企、批租土地、项目审批、价格管制、行政垄断、地区保护等仍掌握着过多的资源配置权,在一些重要领域排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同时。政府介入微观经济领域,使自己在“市场参与者”和“市场监督者”之间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削弱了政府对市场活动合规性监管的职能。政府对一些重要资源价格的行政管制造成价格不能正确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二是地方官员的选拔标准、任期长短和政绩考评体系的不科学导致过分追求短期利益与GDP增长指标。三是基于利益驱动、政绩考核与横向攀比等原因导致一些地方运用政府的动员能力,不惜以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和扭曲性政策实现GDP的高增长,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倾向。
从财税体制看,以建设财政和经济财政为主要特征的财政支出结构是造成三次产业结构扭曲、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㈣。税制设计不合理也导致经济发展方式难以真正扭转。例如,目前以增值税和流转税为主的税收体系,刺激了各个地方拼命追求GDP的高速发展和发展重化工业以获得更多税收,客观上刺激了粗放式扩张,不利于GDP的稳步健康增长。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导致一些自然资源被廉价甚至无偿使用,资源税税率低、没有考虑资源开采回采率的差别、从量计征的定额税等不合理的资源税税率没
有起到调节资源开采和使用行为,资源税税目的设置无法体现公平以及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无法遏制资源浪费,也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体制障碍。
从价格体制看,价格机制改革不到位,也是较为公认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资源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价格水平没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及全部成本。包括资源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等外部成本,从而使得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低估、资源浪费严重,成为难以从机制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重要生产要素,如土地、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资源配置严重失当。
从企业改革的角度看,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许多学者认识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缺乏体制改革的内驱力是经济增长方式难于转变的重要原因。这个根本性的体制障碍在新时期仍然值得重点关注。本文把理论界与决策层的观点主要归纳如下:基于政企尚未彻底分开、许多企业初步形成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离规范的要求还差很远、企业软预算约束明显等主要体制因素造成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主体意识与竞争观念仍然不到位,使得企业对国家的各项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变化、市场价格及其变化所体现的资源稀缺程度与配置效率,难以正确理解并对相关变化作出及时而有效的反映。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然难以奏效。
针对体制,理论界与决策层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推动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从已有文献的研究看,提及较多或有新意的主要包括以下一些观点:第一,认为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体制改革是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第二,把适当放缓经济增速作为遏制攀比之风,摒弃多年来拼资源、拼能源、先污染后治理,一味粗放扩张的手段。第三,强调把节能减排工作真正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用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制约各级政府盲目攀比GDP的行为;认为重视和抓好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就抓住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第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地方政府的执行力。
到目前为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体制障碍及其改革突破口研究,主要还是侧重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讨,从理论上系统地对其进行深度研究的文献还比较欠缺。
三、以关键领域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即实现“三个转变”。当务之急是为落实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举措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理论界与决策层围绕影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关键领域的体制,结合新世纪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在强调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从操作层面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具体对策建议。本文以经济体制的四大关键环节为主线,对已有文献所提出的较有共性或有新意的一些具体对策建议归纳如下:
首先,在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核心是政府改革,代表性观点有:一是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快公共服务体制的建设,通过均等化公共服务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大致相当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促进注重经济总量向注重人的发展和经济质量转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更为广泛的社会动力。二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使其从各种形式的市场参与者角色中淡出,重点转向再分配关系、城乡和区域平衡等市场顾及不到的领域,或者公共产品的提供、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等市场失灵的领域,或者如土地、资源、环境、安全等有内部效益,但可能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领域以及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部分基础设施等外部效益大于内部效益的领域。三是在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方面,把节能、降耗、减排等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中,放在与GDP或人均GDP的增长率同等重要的地位。四是通过规范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建立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制度和问责制度等以提高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执行力。五是通过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削弱基层政府为获得财政收入过分追求GDP的动机。
其次,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为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些关键环节所遇到的难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方面,强调降低政府对一般竞争性领域投入,强化关键领域和重要产业投入,特别是强化对文教卫等部门的投入,加大财政支出对创新体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有的学者建议通过加大用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直补的实施力度,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长远发展,通过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和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办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旨在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财税政策的较普遍建议包括: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实施绿色经营为重点,一是取消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政策,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二是由从量征税改为从价征税,将税收与资源市场价格直接挂钩,提高资源使用成本;三是开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税种,进一步将耕地资源、滩涂资源、地热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或者再生周期较长、再生难度较大的资源,或者将河流、湖泊、地下水、人工水库等我国较为稀缺的再生资源纳入征税范围,或者将草原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供给缺乏,不宜大量消耗的绿色资源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在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方面的一些观点有,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管理相适应的财税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基础教育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以及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在缩小收入差距、调节收入水平以提高消费能力方面,强调通过进一步落实减免税费、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按照CPI变动调整社会保障对象和低收入者补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再次,在价格改革方面,主要的思路是继续改革和完善资源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被压低和扭曲的资源价格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资源浪费的机制和制度性因素。主要的一些改革建议包括:积极稳妥地推进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通过征收特别收益金、资源级差收入,较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税率,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开征物业税、燃油税等新的消费税等手段促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㈣。完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强激励性、限制性和惩罚性制度建设,也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篇9
新阶段改革需求发生变化,矛盾与问题发生变化
1. 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随着我国开始全面进入发展型新阶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面临由生活必需品到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结构升级;另一方面,面临由私人产品到公共产品的需求结构升级。尤其是文化、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推动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由此,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到位日益成为突出矛盾,我国开始进入公共产品短缺的时代。
2. 改革面临明显的利益掣肘。在这种情况下,相当多的改革难以出台,即使出台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被扭曲。这些年,利益关系失衡的矛盾问题比较突出,并由此具体表现为三个失衡: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二是投资―消费的失衡;三是权力运行与权力约束的失衡。
3. 改革的现实困境。第一,某些改革实际上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有些改革流于口号、趋于形式化,一些改革任务低效率重复;第二,某些既定的改革久拖不决或决而不做。例如,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垄断行业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等,都没有实质性突破;第三,改革共识的缺失与改革动力的不足。
深水区的改革战略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从现实情况看,重要的是把握收入分配体制、国有资本配置、资源要素价格、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税体制、政府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使改革在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
1. 实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新突破。第一,明确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劳动者报酬、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的刚性指标,确定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目标;第二,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础制度,在建立收入和财产登记申报制度、完善财产权保护的基本制度、建立工资谈判协商制度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第三,推进财税体制等相关配套改革。
2. 实现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改革的新突破。从我国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基本国情看,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主要不在于国有资本比重的增减,而在于能否服务于实现公平与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在缓解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稳定和消费预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从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出发,应当以公益性为目标调整国有资本配置,并且逐步提高国有企业支付国有资源使用租金和利润分红的法律法规。
3.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的新突破。第一,确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标准;第二,加快以事业单位为重点的公益机构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第三,完善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投入和供给机制。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措施;财政改革
引言
我国财政制度的改革不是一蹶而就的,在国家公共财政体制内,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事业单位制度也要紧跟财税制度的改革进行完善,从而更好的促进财政改革的发展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关于财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部门预算
在我国的财税体制制度中一个相当关键的内容就是部门预算,部门预算做好的话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应出国家财政的支出水平,通过对于支出水平的了解并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有效的帮助我国财税部门构建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也可以使财税部门根据收支状况来更加合理的制定下一季度发展战略目标,所以部门预算的工作能否做好对于我国的财税制度有相当重大的意义,部门预算做的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财政体制的完善与改革。而且部门预算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如决策性、计划性、发展性、预见性等优点与特性,所以将部门预算纳入财税体制的改革是有意义有必要的,不仅仅在于部门预算工作的做好可以是财政的支出更加合理,更加在于可以有效的加速财政资金的整合,可以将国家财税资金的作用更加充分的使用,使国家的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减少阻力。
(二)有关国库集中收支制度分析
国库集中制作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中重要的一环,国库集中制的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其改革可以有效的调节我国集中收付制度的分配关系,并在对于国库资金收支进行管理的时候更加的专业性与规范性。而国库集中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就是在国库有资金需要的时候有完备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从而对政府资金的收支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分析与管理。
(三)关于收支分类改革分析
由于在我国政府的收支内收支种类众多。分类繁杂,整理复杂,所以在我国进行财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考虑如何对于政府的收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进行专业的分类管理,使政府资金流向更加明晰,增加相关部门对于资金流向的了解,提高资金流向的透明度,更能够运用在防止政府官员腐败的工作中。
二、关于健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有何意义
(一)当前财政改革发展对于会计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国内的不断深化改革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财政制度不断得到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然而现行财务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暴露出来了一些弊端,无法适应财税制度改革推进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深化财税制度改革,不断对于现行的财税制度进行完善与发展,这样才能为财政制度的改革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保障。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达不到当今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作为现行财务会计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核算,投资和财务报告虽然在之前的改革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和完善,但是和国际社会上财务会计制度的施行情况相对比下国内的财务会计制度仍有着许多不足,尤其是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世界多级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加深,所以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三、关于现行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会计制度施行过程中的问题
对于当今时代经济快速发展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一个健全良好的财务会计制度是对国家健康平稳发展的有力保障。然而从财务会计制度施行的情况来看却并不乐观,财务会计制度不够完善,运行时存在各种问题,导致了最终统计结果存在各种矛盾,对于相关企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导致企业的发展受损。比如,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各种预算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落实,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往往在财务部门里下分三个附属部门,分别是财务科、会计科与审计科。三个部门的分工不同,权责明确,例如财务科主管资金的筹备与出纳,会计科主管账单的制作与记录,审计科主管资金调用前的预算落实后的审核。关于这种模式是否合理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调查。
(二)财务管理模式不够完善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政府的财政部门对于相应事业单位的资金审批与下划力度逐渐提高,而政府单位的员工补贴不断得到提高与政府财政部门的补助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国内却有一些投机取巧分子将目光投在了这些政府财政补助上,为了得到这些补助,部分企业将房子补助的申请获取工作做得十分完善,然而在补助落实到位后对于工程的建设则能省则省,全力提高经济效益。这样就导致了资金的管理问题越来越严峻,资金下划后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样使得财务管理制度的弊端不断暴露,导致资金审批越来越困难,而对于相关企业的发展也有着消极的影响。
四、关于事业单位财税改革的措施分析
从实际上讲,要想使得事业单位得到更加良好稳定的发展,资金审批的难度越来越小,就需要我们必须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加快进度,以确保对于财政体制改革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如何加快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下文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于事业单位的职能和地位要明确规定
如果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中不明确财务管理的地位,那么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便无法进行,只有财务管理的地位得到承认与重视,赋予其科学的具体的管理项目,才能在事业单位财税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避免各个部门权利重叠状况的出现。并且同时对于财政管理职能的弊端与不足也要有充分的认识,发现不足要及时的进行改正与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良好实现。
(二)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相当重要
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就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为从内部控制制度来说具有着其它制度所不具有的严谨性与科学性,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更良好的发展,并且在具体的操作中,无论是管理还是监督工作都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所以,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过程中要明确各个单位的责任与权力,对于必要的相应手续进行审批的时候要分批次,分层次的进行,从而对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更加科学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三)建立相应的员工激励机制
在任何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的改变,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也不例外,只有员工的态度转变,才会使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进行更加顺利。因此,建立相应的员工激励机制相当有必要,良好的员工激励机制可以极大的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得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更有成效。
(四)对相关人员进行素质教育,强化单位内部审计机制
由于财务会计制度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中心,并且财务会计人员也是内部控制职责的承担者,所以对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中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素质教育是相当有意义的,通过系统的素质教育,可以及时的强化财务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专业知识,提高相应的业务水平与操作能力,因此对于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越早越好。而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同时,内部也要强化审计机制改革,使审计机制跟上财税制度改革的步伐,发挥内部审计机制有效清算内部相应情况的作用,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内部的审计机制更加的合理与完善。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深化改革步伐不断的扩大,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也要紧跟国家的改革大潮。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发现与解决,并提出相对应的改革措施使问题的解决得到落实,一切以适应财政体制的改革为出发点,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
- 下一篇:有趣的奖励和处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