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联系生活;感悟思维;创设情境;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42-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有很大的益处。

一、密切联系生活,增强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

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很多学生总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深奥难懂,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教材和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学生学到的理论性过强的抽象的数学。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并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结合平时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数学周记,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的意识。如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记下了与妈妈逛商场时的发现。

《逛商场》

我和妈妈去商场买衣服。我们发现同样一件标价一百元的

衣服,甲商场采取八折销售,乙商场则以满一百元送二十元礼金券的方式促销,我和妈妈为买哪家的更便宜进行了讨论分析:甲商场商品打八折销售,意味着买100元的商品只要80元就可以了;乙商场的促销手段说明了花100元钱可以买到120元的商品,按打折计算就是买120元的商品要花100元,实际就是打了八三折(100÷120×100%≈83.3%=八三折)。因而是甲商场的促销手段对消费者更有利。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还能省钱呢!看来学好数学对我们的生活真重要啊!

二、感悟数学思维,增强趣味性

数学有享有“锻炼思维的体操、启迪智慧的钥匙”的美誉。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估计》这一内容时,首先安排学生估一估音乐课

本的宽大约是多少。有的学生根据道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一指一指地去比;有的学生则根据铅笔盒的长度大约是20厘米,用铅笔盒和音乐课本的宽去比,在这一环节中,班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估计得比较准确。紧接着吴剑老师又设计了“估计音乐课本的长是多少”这一环节,在第二环节中估计比较准确的学生人数大增。有的学生已经总结出:估计时可以找一个参照物,但是要知道这个参照物的长度。最后教师又让学生估计教师绿色墙围子的高度,学生在估计的过程中展现了非常活跃的思维。

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探究中享受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趣味性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其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

最大动力。上课伊始,让学生听一段简短诙谐的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听着听着同学们不由自主地笑了,老师笑着问:“谁愿意接着往下讲?”在学生接着往下讲的过程中有人指出:“这个故事永远讲不完,不要浪费时间了。”“这个故事为什么永远讲不完?”“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说得很好。在数学王国里,就有一种小数,这种小数,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同学们想认识它吗?”这样的“开场白”,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为概念的形成埋下伏笔。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师问:“你是怎样测量出圆的周长的?”“我用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如果要测量的是大圆形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还有什么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用绳子绕圆一周,量出绳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这时,师演示:把系着小球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用力甩动小球,让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运动的轨迹形成的圆。问:“你能用绳测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不难认识到:用滚动法、绳测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局限性的。“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圆周长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观察实验:两个球同时被甩动,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学生欣喜地发现:圆周长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圆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学生的探索不再是被动的,教师的提问层层设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趣味无穷的,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求知的乐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就能吸引

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中,数学课堂就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爆发出鲜活的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篇2

一、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趣味性的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让小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减轻小学生负担“寓教于乐”的目的。

(一)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当前,我们的小学生普遍年龄集中在7岁~12岁之间,他们正处在人生发育的关键阶段,对于许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我们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趣味性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保持高涨的积极性。

(二)让小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抽象性和宏观性相结合的统一体。面对这种抽象的宏观性的理论知识,我们要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改变小学生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让小学生更加快速有效的掌握这些数学知识。

(三)减轻小学生负担,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随着新课改进行的不断加快,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也成为了我们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在小学教学中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让小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快速有效的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切实减轻小学生学习负担,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的现状

从当前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发展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的重要性,然而依然存在着趣味性不足的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当前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当前,我们的小学数学老师越来越认识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趣味性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因而,他们越来越多重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于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老师们纷纷探索相关的趣味性教学的方法,采取多种有效的游戏等方式,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从当前具体的教学效果来看,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然而,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当前依然存在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不足的问题。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心智十分脆弱,特别是在遭受打击后,便会影响到接受新鲜事物的热情。因而小学生在面对如此抽象和复杂的数学知识,存在着畏惧心理,不知从何下手,再加上老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趣味性方法不足,直接影响了小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反而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

三、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的建议

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游戏、灵活多样的操作、紧张刺激的比赛以及生动有趣的练习等多种措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一)在形式多样的游戏中让小学生学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游戏,让小学生们在做游戏中学习到各种数学知识。我们可以采取夺红旗、爬高山以及数学医院等游戏来帮助学生们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比如在数学医院这一游戏中,可以让学生们担任“数学医生”,帮助学生迅速的学到相关的数学知识。

(二)在灵活多样的操作中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这一天性,让小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操作中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加减法时,可以采取数小棍、数方格等方式,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体会加减法所带来的奇妙感,从而在这种灵活多样的操作中让小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课堂

教师需要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工作进行时,教师建立的多样化课堂,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掌握能力。教师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且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联系,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在学习三角形课程时,教师可以开展手工活动,借助剪纸或者拼图的方式让学生认识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通过对不同种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来掌握各自具有的特点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不仅仅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加深对知R的印象,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不仅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带动学习的学习热情

轻松、欢快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如果此刻面前有两座外观一模一样的方式,但是一个是桑拿房,一个是温度适宜的空调房,你会怎么选择呢?毋庸置疑,大部分都会选择后者。与小学教学课堂的氛围相同,教师营造的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喜欢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轻松、欢快、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一副只有1-9数字的纸牌,在课堂上使用。教师从一沓纸牌中随机抽取四张,学生随机进行抢答,在最短时间内使用加减乘数的方式将四张纸牌所对应的数字凑成24者获胜。借助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的在失败中找寻正确的答案。由于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并且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来说,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动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比如,教师提问学生,一天有多时间?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答案应该是24小时,但是也可以是144分钟,89400秒。看似一个简单的回答,教师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判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只用重视个性化发展,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三、建立趣味乐园,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采用趣味性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建立趣味乐园,能够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教师可以借助知识抢答、脑经急转弯、趣味活动等方式来辅导教学,其中,脑筋急转弯,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游戏之一。比如,哥哥小明和弟弟小军两个一起去书店,两人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了书本,但是,由于两兄弟携带的钱不够,哥哥小明买差5元,弟弟小军买差1角钱,两人商量之后决定将钱合并在一起用来买书,发现还是不够,那么请问这本书的售价是多少?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进行分析判断,但是却无法获得正确的答案。然而,借助数学方法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该本书的售价为5元钱,哥哥小明买不到是因为自己没有钱,而弟弟小军只携带了4元9角钱无法购买。学生听到类似的脑筋急转弯题目,就会自主的进行思考,这样以来,不仅仅学习到了基础数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课程的启蒙教育,也是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性时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欢快、充满乐趣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体会到数学的奥妙,提高综合素质。这样以来,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学习兴趣 有机结合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每一名数学教师十分关注的课题。我们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从小学生心理角度而言,如果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对课堂教学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兴趣是数学学习的最好催化剂,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了,那么对数学材料的分析也就更加清晰准确了。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最活跃、有效的,它能够使数学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兴趣与思维的培养与探索。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探索

1.加强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小学生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小学生善于观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和技巧,学会在观察事物时透过事物的表面,抓住事物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我认为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积累都是通过他们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实践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也就没有正确的概括、推理和创新,所以应有意识地安排小学生去观察实践,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这样,既增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营造了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2.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小学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概括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手段,以达到“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特点,“直观”教学有时就能够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形象的印象,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其乐无穷,由直观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乘(除)另一个数得多少的教学就顺利多了、简单多了,这也充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重视小学生数学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小学生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教学实践也证明了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例如测量身高,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更形象、具体的感知;让学生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小学生准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体重和书本,可以帮助小学生弄清楚“千克”和“克”的区别。总而言之,在小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引导他们创造性地思维。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小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和新见解,应在学习兴趣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思维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强烈的好奇心。

1.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调动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优秀的数学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题意读不懂,就可以采用启发式、举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发现问题的突破口,用通俗易懂的手势化繁为简。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能够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数学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简简单单停留在教材的表面。教师还应该将拓展精神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例如涉及科学知识,可以多讲讲与其相关的科学知识,让小学生正确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学会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求知的渴望。

3.充分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小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就举一个一题多解的数学例子: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243千米,按照同样速度,该汽车下午又行驶4小时,这一天该汽车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第一种解法:先求出该汽车平均1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再求出该车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算式:243÷3×4+243=567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该汽车一天共行驶了几个小时,再求出该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该汽车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算式:243÷3×(3+4)=567

以上两种解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例243×3-243÷3×2=567,其中:243×3表示该汽车行驶9小时的路程,243÷3表示该汽车平均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该汽车9小时行驶的路程减去2小时行驶的路程,就是这一天7小时行驶的路程。这是一种创新的解题方法。

篇5

一、和谐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二、幽默课堂,充满活力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爱,幽默驱赶烦恼,带来欢笑。学生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倒好处的课堂幽默,完全可驱赶学习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判断力,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如一次一学生在课堂老往后转,还不时说话,我看了他几回,他仍然旁若无人视而不见,我不动声色走到他身前,话锋一转提高嗓门对着他说“你屁股上按了滚珠儿啥”从来没有听过这句话的同学一下全乐了全变精神了,看着这位同学会心地笑。接着我意外发现这下所有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仿佛一下精神百倍。此时此刻我顿时明白,幽默让我让学生得到美的体验,感受到幽默的魅力。

三、生活课堂,更有意义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割舍,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如我们学习《四边形》一章中,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咋一看没错,但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就会发现“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不一定还是平行四边形”。

四、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将激励性的教学语言策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课前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断地鼓励,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在活动结束时,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评价中又注意引导学生评估优点,往好处看,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和动机。另外,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在使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积极主动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激励,这种做法所体现的教学思想就是教师要主动走到每个学生身边,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生命的主体。学生一旦感到自己被老师关注和认可,就会出现主动乐学的情景,这种情景下进行教学,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学会运用赏识、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以给课堂教学增添几分趣味性。

五、运用故事

爱听故事是小学的特点之一,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数学知识于故事之中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教学环境,还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对数学教学背景故事进行开发与利用,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了解数学、引导数学志趣、熏陶精神和情感。例如,教学“5的组成”时,可自编“兔妈妈带着四只小兔在门前两块草地上吃草”的故事,并且配上简笔画,以此让学生掌握“4和1”、“3和2”的两种“5”的组成。

六、通过学生情景表演,学生动手操作等方式探究新课,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43-01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因此,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定要提高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来。对此,小学数学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改善了课堂学习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本文加强研究情境教学法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过程。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个性、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就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给学生参与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还要给学生发表言论和合作交流的自由。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合适的情境,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教师要经常使用鼓励的方式,让全体学生的自信心都能得到激发。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练习的机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感受和成就感,这种情感会促使学生保持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进而产生不断克服数学学习困难的勇气。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最佳课堂情境来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让学生乐与参与和分享,敢于竞争和展示,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条件。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三、问题式情境创设,提高课堂教学趣味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如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直接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四、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动”境: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好后,要求学生分组检查剪的情况,随后,老师设问:“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摆拼。紧接着老师又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面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学生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老师又引发学生再次探讨“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摆拼,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老师可以尝试情境教学的策略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变静为动,变被动为主动,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做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篇7

一 注重观察力的培养,生成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 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很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三 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四 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读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六 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现状,突破以往老旧教学观念所带来的局限性,必须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完成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的目标,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激发自己的学习欲望。从兴趣入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达成趣味性教学的目的,并结合实际生活当中的数学例子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不断的进步,使得学生在提升自我数学知识水平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今后发展成为一个更好的全面型的社会人才。

一、立足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在数学整个学习阶段的提升过程中,观察能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础学习能力。学生需要学会细心地观察周遭的事物,才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事物的规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挖掘事物的真正内涵,使得数学的教学得到本真和实际的意义。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对于小学这个年龄层阶段较小的学生群体来说,活泼好动是他们普遍的性格特征。在面临一些数学问题和强有力的逻辑思维脉络体系时,他们通常会面临两个极端,一种数学命题是极其吸引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突破的;另一种是显得十分的枯燥乏味,在晦涩难懂的基础上消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就需要结合教材,选择有利于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通过教材中给出的计算方法,学生会习惯于长加宽乘以二的解题形式,而长乘以二加上宽乘以二的计算方法则被另一部分学生所接受,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解题特点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引导,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

二、注重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 不断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趣味性

注重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数学课堂趣味性的一个良好方式,因为实际的活动会增加数学课堂的参与度,比原本枯燥乏味的板书以及题海战术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由一个较为书面的层次转化为实际的层次,使学生由原本肤浅的认识认识到真正的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这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还能够帮助教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让他们在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快返奶逖橐约俺晒Φ母惺埽从而愿意不断的攀登研究。

乐于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被教师强迫进行学习。另外,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打开学生学习的大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就是一种良好的现代科技工具,能够帮助教师从多种形式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绝对是千古不变的真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段比较小,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容易主观化。因此,如果采用形象生动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就会增加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好感度。比如在学习图形的平移、旋转等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如果通过口头讲学或者是板书则比较难展示出其旋转的具体形式。另外,还要学会要充分利用例题,学会一题多解,然后举一反三。比如在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时,对圆的周长、面积的本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解答。可以将文中的理论知识扩展到现实生活中去,举例出现实生活中有哪一些实际的物体是圆形的,而为什么这些物体会是圆形的?为什么车轮不能是方形的?可以通过这些实际中的情境以及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对于学习的亲切度以及能够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有形有态,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总之,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掌握数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就需要把握上课的节奏,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有容易到难,慢慢的吸引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提升自我,提升学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另外,教师如果能够将各种感兴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就能够使得学生更加集中精力地投入到数学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开发自我的,在与他人交流和交谈过程中将时间逐渐浓缩成为一个具体的高度,不断的延伸,以达到拓展知识面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最终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能够培养能力,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以至今后人生命题的解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地段数学;趣味性教学;策略

针对小学低段学生特点,如在注意力上较为分散,且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等问题,而在数学课堂中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与此同时,因低段小学生在逻辑性上相对薄弱,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无法将大量数学知识完全掌握,并且诸多低段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吃力、缺乏兴趣的问题。而在低段数学教学中使用趣味性教学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对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趣味性教学法得到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青睐,在低段小学课堂中广泛使用。但是,很多小学教师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所使用的趣味教学法在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有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以“有趣”作为趣味教学的方式,导致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误区。虽然达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但是学生在“有趣”课堂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相对较少,没有达到预期趣味性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应用趣味性教学,则是本文所研究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在跟数学打交道,而数学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基础性学科,对学生今后数学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数学在学习过程中并不简单,对于学生逻辑性、思维系统性要求较高,再加上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使得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提起兴趣,以此造成学生数学成绩较低。但是数学作为基础必学课程,学生在周而复始的学习过程中就从最初的失去兴趣到后期的厌烦心理,这与数学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学生最初接触数学的小学阶段,如果在此阶段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基础,那么对其后期数学学习有重要影响。并且,在小学低段的学生在可塑性上是最强的,能够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下掌握更多数学基础,也塑造其正确的数学学习习惯。因此,数学教师如何在小学低段时期进行趣味性教学来引导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则是国内诸多小学低段数学教师所要考虑的问题。

二、小学低年段数学趣味性教学方法与策略

因小学低段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注意力较低,且在思维上不够集中,所以在数学趣味性教学时就可以采取一些新鲜、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法融入到趣味性教学中,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以提升教师课堂数学教学的质量。

1.通过增设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针对低段小学生在课堂不集中的问题,数学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情境教学的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所以,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备课过程中就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兴趣、个性等情况,设计不同的情境教学。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一定要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开场,才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维发散的方式将其所联想到的想法同教师进行交流,增加沟通和互动,以此使学生能够不断的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情境的方法,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对小学低段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所学到数学计算的内容,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软件,设计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很多小学生都玩过“打地鼠”的游戏,而在多媒体课件中则可以设计出打地鼠的画面,让学生对地鼠洞来“数一数”,这时就会引起诸多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都会争先恐后的举手进行回答。而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孩子计算的方法,以此将教师所准备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设计好的情境自然的融入到数学课堂中去,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还能够使学生发散思维,掌握更多的数学计算方法,一举多得。

2.同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从生活中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低段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通常较为感兴趣,而在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现诸多新奇事物,也会向教师进行询问。因此,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所提问的问题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以发散思维的方式抒发自己的见解。而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回答通过专业方向进行解答,以此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通过这种课堂相互交流的方式,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同教师之间的距离,还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解答,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利用游戏教学,增加同学生的互动性

使用游戏教学则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较为常用,且教学效果较佳。并且,针对低段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将趣味性教学融入到游戏教学中去,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和参与,以此增加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所以,在数学游戏教学中就要体现出趣味性,以此才能达到游戏教学的目的。

如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安排10名学生展开“萝卜蹲”游戏方法。可安排这10名学生战列一排,然后每位学生所代表不同数字,两个数字相加则要等于数字10。所以,在游戏开始之后,教师拿起3的数字牌,那么代表7数字的同学则要出列。如果出来的太慢,或者出来的学生错误则要两位学生进行“萝卜蹲”游戏。通过这种游戏教学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还能够检测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运用情况。而采取游戏教学法则可以有效的将所学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去,以此增加趣味性。

三、结语

在小学低段数学中采取趣味性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使数学课堂在教学中更加的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够主动的融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对提高小学低段数学教学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邢峰.论小学低年级课堂如何落实趣味教学[J].亚太教育.2015(17):104-109.

篇10

第一环节:数扑克牌游戏。

教师准备了有数字1―10的10张扑克牌,每次游戏时教师从中任意抽取一张,请幼儿报出相应数字并从显示的数字起一直数到10。如:教师抽出的扑克牌上的数字为6,幼儿就应该从6开始数数,一直数到10结束。

第二环节:游戏“找朋友”。

教师示范:教师任意抽取一张扑克牌:“谁比我多一呢,快来和我做朋友!”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牌,判断配对的数字;

幼儿游戏:教师讲好游戏规则后,请幼儿自主游戏。可是在轻松有趣的音乐中,孩子们找朋友的活动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随意地玩耍,扑克牌被抛得到处都是……此时再集中讲解补救,似乎教学都难以有效地开展。

在第一环节中教师以“数扑克牌”的游戏导入“接下去是几”这一新的学习活动,既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但是在第二环节中,虽然教师在游戏“找朋友中”示范了如何找朋友,但是由于在让幼儿操作时自由度过大,还是丧失了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教老师精心设计的有梯度的游戏,呈现的效果却不是那么的有趣和有效呢?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化,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也越来越为老师们接受,并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中。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老师们在用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在幼儿数学游戏、趣味化的风潮下,很多教学的呈现脱离了我们预期的设想,有趣变成了无趣、无效。本文从幼儿数学趣味化这一角度,在实例的阐述、分析中来谈一谈自己对幼儿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给广大的一线幼教工作者提供一点启示和帮助。

一、幼儿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1]我的玩具(小班)

1.活动描述

[目标]

・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并说出物体的数量(5以内)

・能比较细致的观察物体。

[准备]

不同种类的玩具小汽车、玩具小恐龙(每种5个):《有趣的数学》人手一份

[过程]

第一环节:教师通过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玩具吗?”,开启活动。

第二环节:集体活动时,教师提供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小汽车、玩具小恐龙等让学习目测数群:“桌上有什么?” “两个玩具盒里都有小汽车,谁能一下子说出一共有多少辆小汽车?”

第三环节:小组活动时,幼儿通过《有趣的数学》中相关练习进行巩固,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2.案例评析

谈话环节通过孩子喜爱的玩具开启,很好地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但在第二环节,由于教师提供的是对孩子诱惑性较大的实物玩具,致使孩子过度关注材料本身,对老师交代的活动要求并没有理解。因此,在动手操作时幼儿并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步地学习目测,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兴奋地交流玩具的玩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接下来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不得不再次向幼儿重复讲述活动的要求。但每次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幼儿的有效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虽然这是老师花心思准备的活动,但活动本身的目标却并未实现。单纯的看活动设计,其实并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教育活动就是这样,特别是学前教育,如果过分的追求活动的趣味性,就会丧失活动的有效性。

[案例2]“帮帮美羊羊”――按规律排序(中班)

1.活动描述

[目标]

・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学会观察与比较,提高判断推理能力。

[准备]

各种几何图形若干:胶水、幼儿操作纸

[过程]

第一环节:老师以设疑式谈话:“今天我收到了羊村美羊羊送来的礼物,小朋友,你们想看吗?”作为活动的开启。

第二环节:在活动重难点的解决上,教师以幼儿熟知的“美羊羊”形象贯穿活动始终。通过欣赏、观察美羊羊的帽子,对图形排列规律进行初步的认识;在活动“帮帮美羊羊”中,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建构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第三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进行评价,巩固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2.案例评析

教师以情境性的设疑:“羊村里的美羊羊给小朋友们送来了一份神秘的礼物,是什么呢?”极大地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在这种探索欲望的驱动下,活动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环节: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帽子”,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幼儿初步发现了“帽子”上图形排列的规律。在解决重难点时,通过活动“帮帮美羊羊”逐层展开:首先,在请幼儿说一说中学会观察图形的排列规律:然后,教师请个别幼儿尝试排列,通过老师开放式的提问:“他是怎么排的,我们来说说看,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排法?”,让幼儿学习多种排列规律;最后,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教师的组织评价:“你是怎么设计的,他设计的帽子好看吗,为什么?”,对幼儿图形规律的排列认识进行巩固。整个活动的设计立足于幼儿的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以幼儿熟知的“美羊羊”形象恰到好处地服务了活动。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通过游戏的设计,实现了巩固教学目标的目的,并且,整个教学有趣并不无效。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情,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乐趣。”或许,我们的幼儿数学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正是起着这样的作用。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运用什么有趣的教学方法,还是采用什么新颖的教学材料,其目的都是为了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但从上述教学活动来看,教师虽然运用了许多“花样”,却没有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既有趣又有效呢?

1.正确把握活动的目标

目标是一个活动总的纲领。它体现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核心价值的认识,是正确把握重难点和对班级幼儿发展水平的认识的直接体现。很难想象,如果一个教师唯教学参考书为上,不重视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分析,能组织出一次精彩的活动?笔者认为正确把握活动的目标,首先要参透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确定活动的重难点。其次,教师对本班幼儿的能力发展状况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目标的合理定位才是一次活动成功的开始。

2.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目标准确定位后,活动的有效开展依赖的是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情境的创设、操作材料的提供、教师巧妙的引导等多样、合理的方式。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很多老师都认识到了幼儿数学教学应该坚持游戏化的教学,并创设了多种有趣的教学情境,但从一些教学案例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案例“我的玩具”,本身就

是一个很吸引孩子的活动,因为这是孩子熟知和喜爱的。虽然老师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为幼儿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操作实物,活动也坚持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但呈现的结果却并不如人意。因为,材料投放后教师并没有向幼儿交代相应的常规要求。活动开始时虽然老师对幼儿提出了操作要求,但因为幼儿的缺乏目测经验,致使幼儿对老师组织的活动难以跟进,而将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了玩具本身:在案例“帮帮美羊羊”中,教师同样选择的是孩子熟知和喜爱的“美羊羊”形象作为整个活动的媒介,却收到了不一样的效果。活动在揭晓羊村里送来的神秘礼物中开启,极大的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热情。在活动的主体部分,教师通过层次分明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在探索、发现及动手操作中学习了图形的有规律排列。

因此,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要考虑的孩子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及班级常规发展水平。探索也应该是幼儿自主,主动的活动。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活动的难度和高度,但决不能超出幼儿的认知水平,使幼儿难以跟进教学活动。这样,活动不仅实现了有效,更是有趣、开放和生动的活动。

3.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

什么是有效的评价?教学评价的发出者是教师还是幼儿々有效的教学评价有标准吗?如果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合理的组织我们的活动。走进我们的幼儿园,经常听到类似于这样的评价:“嗯,不错。”“好,真棒!”“大家一起拍手表扬他!”这类应答式的评价,反应的是老师评价语言的匮乏。那么怎样的评价是丰富适宜的呢?笔者认为,评价不仅是老师的专利,幼儿同样可以参与到评价中来;其次,我们的评价应该有内涵。对于孩子的表现,不应该以单纯的是非判断来应答,应该让幼儿知道“好”或“不好”在哪里?为什么?有的教师认为,幼儿数学活动的评价应该简练扼要,笔者认为,这与追求评价的“内涵”并不矛盾――有“内涵”的评价是教师用教育的智慧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分析幼儿的回答代表怎样的讲演,为什么幼儿有如此的想法、怎样的回应能让幼儿豁然开朗?当然,有“内涵”的评价也是让幼儿在评价的同时时,不仅知道自己的长处也能了解别人的“好”,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正如《纲要》中所说:“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和表现……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我想,关注幼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关注有效的活动评价正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