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要求和技巧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演讲的要求和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日益加强和深入,口才这一被誉为与原子弹、美元或电脑同等重要的“现代战略武器”,其传导沟通、交际协调功能愈益显著。能说会道,被认为是一个人能力的重要体现和成功的基本素质。因此,注重说话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同仁的共识。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朗读背诵、以问促说、课堂讨论、口头作文、情景剧、辩论赛、课前演讲等。就说话训练的这一目的来说,其中课前演讲凭借其自身的特点成为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成为学生说话训练的主渠道。
一、课前演讲的现状
(一)因“不愿意”而被忽视。一方面是学生不愿意说。从小学到中学,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在课堂上喜欢主动表达的越来越少。他们怕说错后尴尬甚至被嘲笑,怕受到老师的批评,还有的错误地认为:只要我考试成绩出众便行,无所谓当众表达。这样的心理导致学生不愿意上台演讲,而教师为了不“为难”学生,干脆就不开展课前演讲活动。另一方面是老师不愿意花时间让学生说。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更关注的是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他们认为,课前演讲会减少正常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分数提高没有好处,因此省略了课前演讲环节。
(二)因组织粗糙而流于形式。许多教师也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特地安排课前演讲,给学生提供说话训练的机会。但在具体的组织上比较粗糙,往往简单地认为,只要让学生上讲台说了,就达到了训练的目的。由于老师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引导,学生不知道应该怎么准备,该注意什么,大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随便应付。内容的选择和语言的表达都很随意,有的甚至讲个笑话或脑筋急转弯就了事了。这样的课前演讲纯粹流于形式,与“说话”的要求相差甚远,起不到真正训练的效果。
二、课前演讲的独特作用
(一)针对性。除了课前演讲,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方法很多。比如上课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但学生回答或讨论问题,是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是为教学服务的,老师和学生关注的是回答或讨论的内容,很少去关注学生说的形式,所以不太会去讨论评价说的本身怎么样。这样的说话训练不是为说话本身设计的,因此缺乏训练的针对性。而课前演讲是专门为说话训练而设的,师生关注的焦点完全是说话本身,从准备、演讲、点评到反思都是围绕说话展开的,针对性自然强。
(二)计划性。课堂上的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既然是为教学服务的,那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不同,老师会随时改变学生说的时间和说的方式,甚至可以直接取消学生说的环节。也就是说,这样的说话训练,可有可无,可多可少,是可以随便改变的,对说话训练是根本没有计划的。课前演讲却不同,它以固定的形式,保证了学生说话训练的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和实际能力进行系统安排,循序渐进。
(三)延续性。语文课堂上也可以专门开展口头作文、辩论赛、情景剧等活动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从单次活动而言,效果也是不错的。但这些活动准备时间长、花费的精力多,受教学进度的限制,老师不可能经常开展。而课前演讲刚好相反,学生准备容易,耗时短,每天可以坚持开展。众所周知,说话能力的增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细水长流,长期坚持,才能出实效,课前演讲恰恰是每天能坚持做好的说话训练。
三、课前演讲的有效组织
要切实发挥课前演讲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上的作用,科学有效地组织是关键。应该像组织其它教学活动一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前演讲活动。
(一)打好头阵,激发兴趣。学生对当众演讲普遍是紧张畏惧的,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在学生的第一次课前演讲前,教师要进行“一对一”个体辅导,在演讲的基本要求、具体技巧、心理调节等方面给予耐心地指导,要求学生精心准备演讲内容,必要时,还要让学生在老师面前试讲。这样有备而战,保证其第一次的演讲是精彩的、成功的。在学生课前演讲后,教师的点评要多鼓励,放大其演讲的亮点,让学生感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从而增强自信,激发兴趣。
(二)明确要求,有的放矢。课前演讲既然是为说话训练而设定的,就要让学生清楚演讲的基本要求、技巧,让学生在演讲时有意识地注意这些要求,比如说话的条理性、语速、语调、咬字、表情等。教师在点评时,要结合说话的要求分析其得失,让学生明白自己演讲的得失以及如何改进。同时,教师指导其他学生点评时针对性要强,要围绕具体说话要求展开,不能只停留在“好或不好”“生动或不生动”等肤浅的点评上。通过学生演讲,师生点评,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彼此学习,共同提高。
(三)循序渐进,逐步提升。课前演讲要随着学生说话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要求,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演讲的内容要求以自选为主。这一阶段学生刚刚开始当众说话,以增强自信,激发兴趣,初步掌握说话技巧为主。说话的内容应是学生熟悉的或喜欢的,以自我介绍、讲述现成的故事、寓言为主,保证人人有话讲,人人乐意讲,人人容易讲。在打响“第一炮”,体验到成功感后,学生的积极性会逐渐高涨起来,紧张和畏惧的心理障碍逐渐得到消除。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锻炼了说话能力。
第二阶段演讲的内容要求以自编为主。为了准备好这一阶段的内容,学生必须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上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反复筛选,精心组织,选出新鲜、有趣而有意义的内容说给同学和老师听。选出的内容完全由说话人自己加工、整编、编排、组织。学生在确定要讲的内容后,还要具体安排结构,排列顺序,组织语言,研究如何说得更生动,更巧妙,更有吸引力。有的内容,不但要叙述情况,还要说明问题,阐述道理,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说出丰富复杂内容的能力。
第三阶段要求即兴演讲。为了锻炼学生机智敏捷的说话能力,课前演讲进入到现场出题,即兴说话的阶段。做法是由老师或同学提出与同学生活范围有关的问题,用“点将法”或自己举手的办法,略作思考,当场迅速回答。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练习说话的做法和体会讲给大家听听?几个同学一起举手,争相发言。又如,一个同学提问说:“王某是个足球迷,请他预测一下即将举行的世界杯赛的前景如何?”这是一个很多同学都感兴趣的话题,王某讲得生动活泼、有理有据,听的人热情高涨、兴味十足。这样,演讲由演练进入实战,可以最有效地训练学生说话。
篇2
【关键词】语文 语言 表达能力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83-02
人们的会话过程,实际是快速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在会话的一瞬间,要迅速地准确地选词组句,把说的意思有系统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口头表达的基本能力。这个基本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很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标》进一步规定“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由此可见,会话能力(即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地位不可忽视。
一、把会话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会话,是在双方语言相互交流的条件下,边听边想,边快速组织语言进行的表达。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常用与学生答问、对话和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会话能力的训练。
1.答问的训练
答问训练是在课堂上进行最多的口头表达训练之一。在这个工程中,既要注意学生回答内容的正确性,这是主要的方面,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答问能力的技巧。例如,如何听准提问的问题。要在听准提问的过程中,学会判断问题的类型:是说明型的(是让自己对提供的材料进行解释、说明),还是分析型的(是让自己对提示的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或者是综合型的(急需要说明,也需要分析)。只有让学生学会判断提问问题的类型,才能做到使用最经济的语言恰到好处地回答问题。又如:如何说清提问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用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支持观点。答问要有针对性,条理性,这样,回答问题才有说服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非常注意学生答问能力的训练,经常对学生的答问进行评价。例如,把某个学生答问的步骤和要点在黑板上板书下来,再和全班学生一起对他的答问进行结构分析,检查回答问题的针对性和条理性,这种具体指导对提高学生的答问水平很有帮助。
2.对话的训练
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意图进行有效的对话。这种训练更多是在课外通过调查、访问、谈心等活动进行的。为了达到对学生的对话训练目的,我积极指导学生,配合学校团队组织活动和其他学科组织的课外活动,把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如小记者站、环保小组、爱心小组等。把训练的要求和内容告诉学生:
(1)要善于听取对方说话并形成自己的见解。要善于抓住对方说话的中心意思以及判断他说话的真正意图,懂得他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答话有针对性,更好地进行交流。
(2)要善于向对方提出问题。对话是双方的事,为了更好地了解对方,就要通过对话提出恰当的问题,使对方乐于作答。例如:可以从对方的观点中提出适当的问题发问;可以从侧面发问;也可以从反面提出问题发问。这样,通过对话交流使自己的想法更正确、全面。
(3)会找话题。这是开展交流的第一步。要让学生注意从对方的年龄、职业、爱好等方面,或从谈话的环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等方面找到合适的话题进行交流,这对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都是有益处的。
(4)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我告诉学生:说话的关键是“理”与“情”。“理”对,对方就会接受;“情”切,对方就会受感动,从而增强讲话的说服力。还告诉学生:我们古人就提倡讲话要注意“理、势、利、激、讽。”如苏询在《谏论》中说:“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喻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意思是为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要以深刻的道理说服对方,讲明形势告诫对方,言明利害关系诱导对方,用言语激起对方的感情,用含蓄的话劝告对方。可见在我国古代就很注意讲话的折服力。
(5)会把话讲得有风趣,提高讲话的艺术性。要求学生在讲话时,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表达的需要,可有意识地穿插些典故、成语、小故事、警句、谚语等等,使讲话比较轻松而且又风趣,使别人乐于听下去。
在上述训练,我经常要求学生以《记×次谈心活动》为题,把谈心对话的过程记录下来,在全班进行交流会话的经验,这样,对提高学生现实的写作大有帮助。
3.讨论的训练
讨论是对特定的议题发表个人的主张和见解,从不同角度去探讨,最后,把各种见解加以集中归纳。如果有相互对立的见解就会导致争论__这正是深入讨论的表现。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无论是哪个学科,课堂教改的一个中心表现,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教学进程的。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对活跃学生的思考,锻炼即兴表达,都大有帮助。在我的教学中,讨论主要有: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班会讨论和专题讨论等等。讨论的训练,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内容有:
(1)引导学生掌握讨论的要求。例如个人的观点一定要鲜明,要注意事实,并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推论,防止诡辩,不要轻易改变个人的主张,更不要任意转换议题。发言前,一定要了解别人的看法,以便提出自己个人的见解;注意不要曲解别人的意思。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因势利导,一定让大家围绕中心议题展开讨论,注意启发更多的人发言。允许保留不同的意见,为深入讨论创造条件,但又要避免无休止的争论,要适时地做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经常发表意见的习惯。
(2)举行辩论会。辩论是讨论的一种深入、激烈的方式。是双方围绕一个有争议的专题进行争辩,互相陈述己见,指出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中的矛盾,设法以“理”说服对方。这是一种难度较高的训练,我一般在初三年级课程上完后进行组织一两次。在组织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大学生辩论会视频,让学生心里上有准备,模仿;然后帮助学生做好辩论会前的各项准备,在现场辩论中实时加以点拨指导,以保证经过辩论,得出正确答案结论。
二、把讲说能力的训练渗透在学习生活中
讲说是当众进行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它也是会话,但不完全等同于会话。它是独白式的、陈述式的,而不是相互交流是的。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口头复述、口头作文和课堂现场演讲等方式进行训练。
1.口头复述的训练。口头复述是学生依据某些文字材料或者画面,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系统的讲述。口头复述的训练除了结合教材教学让学生复述教材中好的文章、段落进行外,还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如看图讲故事;开展每周一讲的活动,如每周抽出半小时,让学生轮流到教台前讲一个小故事,或发表某一方面问题的看法,材料自选,不许照读,不许采取背诵课文形式,避免互相重复,最后评议,选出优秀者。
2.口头作文的训练。口头作文是锻炼学生在公共场合即席讲说能力的好办法。这种即席讲说,实际上是有声的文章,是反应迅速的口头作文。它比书面作文要困难,因为书面作文可以从容构思和措词,可以修改到自认为满意再交。而这种即席讲话则要边想边措词、边表达,还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所以,我也很重视这方面的训练:
(1)指导学生“先想后说”。教师出题,让学生先思考几分钟,先写好提纲,然后在当众口头作文。有时组织学生观看图片或参观某个现场,边看边想边说,要求出口成章。口头作文后,教师当场评讲。(2)指导学生“一想、二说、三评、四写”。教师出题以后,让学生先思考,然后把每人思考的内容当众说一遍,大家评议看谁的表达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接着马上行动写成书面作文。这样训练书写出来的文章,一般来说,内容更充实一些,语汇更丰富一些,有效的客服了“说”与“写”的矛盾,缩小了“说”与“写”的距离。
篇3
关键词:中职语文 应用能力 竞赛 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中职语文应用能力是中职学生未来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技能,是求职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直接影响工作绩效,重要性不言而喻。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教学要在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现在,中职院校语文科目作为基础性文化学科,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却依然沿袭普通高中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上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应用, 语文教学与就业需求不对接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深化和推进应用能力教学已成为当务之急。
2010年1月10日,由广东省职教学会语文与文秘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举办的首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在广东省旅游学校举行,这次中职语文应用能力竞赛是广东省首届,也是全国首次,全省共117所中职学校、309名学生参加了比赛。这次竞赛是广东省中职语文界的一件盛事,对推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有深远意义。大赛明确了语文应用能力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实践能力本位的教学方向,提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挂钩,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首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1.明确以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向
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设置的四项考察项目是:①工具书及其他工具手段的应用能力;②记录、整理、书写能力;③语文要点概括、信息筛选、归纳整理能力;④应用写作能力和常用写作能力。从出题原则和出题形式来看,竞赛紧紧围绕应用性组织题目,明确以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向,突出测量学生生活、工作中的语文应用能力,对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语文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从而使中职语文教学区别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2.促进教学活动与企业实践的对接
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体现了当前社会各行业对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最新要求,重视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结合运用。一方面教师能够结合参赛要求和参赛经验,及时完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制定出具有发展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赛,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接近社会职业要求的环境里进行技能的比拼,提高了学生对企业技能要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逐步形成一种技能操作上的职业规范,增加了语文学习的实际应用效果。
3.促进教师由单一的专业素质向“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素质转变
竞赛为广大中职语文教师快速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让一批担任教练的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对中职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竞赛的影响下,中职语文教师要适应应用能力教学的需要,必须树立应用能力教学观念,努力塑造成 “双师型”人才,参与企业专业基层锻炼,实现向一专多能的综合性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优化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
竞赛为中职语文教学搭建了一个自我测试、检验的平台,带动教学、评价教学,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1.优化教学设置,对接社会需求
高质量的中职教学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就业需求的紧密联系。根据应用能力竞赛项目的考核要求、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参照职业标准,系统化重构中职语文教学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1)在调整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应用,加大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利用学校资源,将语文教学与演讲与口才、文秘实务、文书档案、公文写作等相关的基础课程互动,如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时,可以与公共关系老师合作,学生在公共关系课上学完演讲的内容和礼仪要求后,结合公共关系课的演讲题目,趁热打铁,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对演讲就有了整体的认识,演讲稿的写作就可以有的放矢。学生写完演讲稿后,与“公共关系”课的老师联合组织一次小型学生演讲比赛,由公共关系老师从形式上评判学生演讲的水平,由应用写作老师评判学生的演讲稿质量,使学生在演讲中既掌握了演讲稿的写作技能,又领悟了演讲的技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加深学生理解度。
改进教学方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按照职业活动的程序、内容和规范实施实训教学,每一个实训项目都当作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和训练,使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得到巩固和升华,技能得到提高。大力推进案例式教学,广泛搜集语文应用实践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活生生的例子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工作问题的能力。此外,竞赛是以社会生活、工作中涉及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的,竞赛的题型覆盖了几乎所有语文运用能力类型,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作为出发点,教师授课时在深度和宽度要求上适当补充部分实际生活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强化实践教学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有意识地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的考察项目训练与日常教学相融合,加强语文应用技能的教学实训,促使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
(1)强化语文基本功训练。竞赛要求实践操作的项目,可采用分阶段的方式组织强化训练。如在实训中重点设计了“听说速记”、“语文工具运用”、“信息资料整理、归纳”和“应用文写作”四个训练模块。每个模块又设计若干个阶段训练子模块,同时对学生明确提出四点应用能力要求,即学生能运用网络、查字典等工具检索语文资料,具备一定的记录、整理、书写能力,概括能力、信息筛选、归纳整理能力和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
(2)突出专业训练。衡量学生就业和发展水平,实用是重要标杆。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训中应将的考察项目与学科专业相融合,侧重不同专业的语文应用能力训练。如将应用文写作模块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在基础模块教学中,教会学生学写与日常生活、学习、就业密切相关的常用应用文,如一般书信、启事、求职信、计划和总结等。在应用写作专业模块中,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如要求文秘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命令、决定、通知、通报、请示、函、会议纪要等十三种行政文书并掌握它们的格式、行文规则等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解说词、导游词等;要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产品说明书、产品广告、购销合同等,实现语文与专业相关人文素养的培养。
(3)强化实践性项目训练。要提高应用能力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了解所教专业的实践岗位群、具体工作场合以及职业环境等要件,并以此为向导,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循序渐进,精心设计若干个语文实训项目。如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社区,开展专题调研、模拟招聘、活动策划、营销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多方位地参与语文学习实践。通过组织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项目化职业语文能力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准上岗”的实践培训和就业前的综合演练大舞台,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
3.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应用能力教学
中职语文的评价体系决定着教学方向。应构建以应用能力考核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应用能力教学 。
(1)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加大语文应用能力的评价比重。首先,教师要把考核目标细分,除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还综合考察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应用能力。比如,在写作能力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现场限时写作来考察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其次,考核内容不仅局限于期末考试,应使单一的笔试变为综合性评价。可以把语文课内外实训活动纳入学习成绩评价,从而考察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比如,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编写墙报,参加演讲比赛等活动,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使其锻炼综合能力。
(2)引入运用能力竞赛在日常教学评价中,建立长效的模拟竞赛模式。根据中职语文应用能力竞赛要求,结合学校和专业设置的特点,建立长效的模拟竞赛模式。通过定期组织仿真度高的专项性“模拟应用能力竞赛”,使之常态化,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职场气氛,既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应用技能,又能帮助学生适应职场环境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对应用能力教学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3)建立学生应用能力竞赛测试档案,对学生测试情况进行跟踪。建立覆盖每一位学生的竞赛测试档案,收集学生每次测试情况,掌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对照了解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教师能根据测试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的专业技能辅导,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坚持“就业导向”,以应用能力教学为“纲”,为专业建设与学生发展服务,从而充分体现中职院校的教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从业者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本教材;语文类教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31-03
为满足市场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和现有资源,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本校教师为主体,自主开发与职业要求相结合、与学生需求相贴近、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校本教材,不仅能激发教师了解社会、研究学生和钻研业务的热情,而且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和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一、农业高职院校语文类校本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在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农业高职教材建设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品种数量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尤其是语文类基础课程的开设上更是争论不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各农业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艰巨的探索,加强了专业建设,编写了教材,但统一性、权威性的文科类基础教材品种数量极少,不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质量的提高。
2. 特色不鲜明。农业高职教材语文类教材基本上是借用本科教材,甚至是高中教材的翻版,难以把握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本科教材的知识系统性,理论性是本科教育所必然的,但对高职来说,其根本不可能反映出职业教育特征;高中教材无论从知识内涵,还是从编排体例上看,均不适应高职学生使用,难以达到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更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3. 实践性不强。高职教育的特性是由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的,高职的培养目标争议颇多。一般认为:高职主要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教材必须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但这正是为数不多的现有高职语文类教材所缺乏的,教材的实践性不足已成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制约因素。
二、农业高职院校语文类校本教材的建设实践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资源,是规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开发编写具有农业职业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是提高农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满足我院教学工作的需要,我们组织全院的语文老师编写了《应用文写作》和《演讲与口才》两部语文类校本教材,有效地解决了农业高职院校语文类教材不足、特色不鲜明、实践性不强等问题。
两部教材以《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按照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教学规律,突出了高职学院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充分吸取了各地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在编写的过程中以理论为指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实用为目的,遵循应用写作的教学规律,彰显了高职教育的特色:一是科学性:在构思过程中,从内容的设计到章节的安排,从实际生活到材料的选择,力求合理;二是通俗性:事例与理论相结合,易于理解和掌握;三是实用性:为了适合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和工作者的需要,便于他们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应用写作能力,本书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用实例来应证和阐释理论知识;四是可操作性:根据高职院校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本书在内容的编写上,突出了职业应用技能训练,强化职业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适应社会的需求。
教材中,每章都安排有实例分析、本章综合训练,题型分别是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技能训练题,综合训练题与考试题型一致,这既方便了教师的出卷,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复习,还为学校题库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综合训练、活动设计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多方面兴趣,启发学生多向思维;技能训练,强化职业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从而锻炼应用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
篇5
【关键词】口语表达课程 教学 表
达技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119-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除突出教学的工具性、职业性特征外,还要突出通用性特征,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既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又具备一般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口语表达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增强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需求。
一、高职口语表达课程实施的现实需求和目的
加强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大纲》对高职学生的听说能力作了如下要求: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对方的讲话并理解对方的意图、观点,同时能礼貌得体地表达清楚观点;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掌握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能根据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态度真诚、表达准确、语言文明、仪态大方,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而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由于课时、教材等条件的限制,对口语表达技巧的训练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单独开设的口语表达课程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效补充,也能更好地训练大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满足大学生社会交际的需求。
口语表达课程以满足大学生社会交际需求的实用性为目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的理论高度,贯穿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注重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理论与实践并行,运用真实、丰富的案例,创设口语交流情境,综合培养学生听、说、读等方面能力,提高口语表达技巧。
二、高职口语表达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
恰当的言语可以解决问题,化解危机。口语表达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不等同于日常口语交流,要讲究技巧性。课程设计的基础就是以实用为目的,根据实际工作和生活需要,取材于实际工作和生活,或者创设口语使用的情境,进行口语表达技能的系列训练。为了使学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加善于与人交流,口语表达课程主要在如何听、怎么说这两个方面展开教学活动。
(一)教会学生倾听的技巧
口语交流是一个听与说的过程,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说”占30%,“读”占16%,而“听”占45%。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要学会如何说,先要学会如何倾听。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会听”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倾听,然后再培养学生“会听”的技巧。
1.把话听完,尊重彼此。为了让学生了解对待“听”应有的正确态度,教师先讲一个《把话听完》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取材于学生熟知的斯坦福大学成立的由来,讲述了哈佛大学校长因为以貌取人而没有耐心把对方的话听完就把对方赶出了办公室,对方因此而建立起以自己姓氏命名的斯坦福大学。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学生哈佛的校长因为缺乏耐心而打断了一次看似普通的谈话,却导致了不可思议的后果。学生切实体会到把话听完的重要性,也了解了倾听时应持的态度和方法,从而自觉主动地培养自己听话时应有的态度。
2.辨识语误,识破诡辩。“会听”不仅要求听懂对方谈话的表面内容,还要听懂对方的思路、要点和弦外之音,明白对方言语之外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和真实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具备语误辨识能力。具备这种能力,能在听话过程中迅速发现对方话语中的错误,找到漏洞,反驳对方。在这一能力的训练中,教师可以《面包换啤酒》和《你父不如我父,你儿不如我儿》这两则有趣的诡辩小故事为例,分析偷换论题、偷换概念等论辩中常见的陷阱,使学生在听别人解说知识时不至于被错误信息误导,摄取错误的知识,缺乏反驳对方的能力。
3.探究意图,获知真意。听别人说话时要了解说话人的意图,掌握探究说话人意图的方法,避免误解和曲解等失误。《洗碳》这个案例能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如何通过对方言此意彼的反常表现了解说话者真实的意图。视频《黛玉进贾府》和《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是言此意彼的典型案例。观看视频之后,请学生试着揣测王熙凤和黛玉说话的真实意图和表达的真实含义,从而掌握意图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会学生说话的技巧
口语表达课程不仅仅让学生学会倾听,还要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学会说话的技巧。
1.消除恐惧,说之以勇。语言交流的第一步就是要能够在人前自然、清楚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让对方从自己的语言中获得有效信息,了解自己表达的真实含义。而在现实中当众说话时胆小、羞怯、恐惧是一个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说话者缺乏当众说话的勇气。口语表达课程首先要消除学生这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消除恐惧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课堂上学生的自我介绍开始,然后是主动回答问题和提问。因此,口语表达课的第一次课即安排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以便在往后的教学活动中给胆小的学生更多鼓励和发言的机会。
2.解说事物,清晰明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解说事物,比如求职的自我介绍、产品推介等。教师可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一次家乡的特产或者校园某处景观介绍的练习,熟悉解说中常用到的举例、比较、数字等方法。可以用《新三纲五常》、《柳侯祠》等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解说方法的理解。
3.合理论辩,令人信服。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与别人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或者是遭到他人误解需要替自己辩解的情形。要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或者替自己解围,求得与他人的共识,需要进行辩解。教师可以《金钱是万恶之源》辩论赛视频为教学案例,分析归谬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常用的辩论方法和使用技巧。
4.善于交谈,轻松交际。我们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交谈无时无处不在。如何很快融入陌生的环境中,不出现与别人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是交谈能力教学模块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课堂上,教师可虚拟几个发生谈话的地点,让学生观察交谈对象的年龄、衣着、教育程度、情绪等特点,选择一个对方可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一次简短的交谈,交谈结束后进行点评。
(三)教会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知识
口语表达课程中,阅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能力训练。因为知识的丰富与否,与口语表达的效果有一定的关系。知识面越广,与别人交谈时就越容易找到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可谈的话题越多,谈话也才更可能深入持久。在演讲时,知识越丰富,演讲的内容越充实,思想见解越新颖、深刻。论辩时,知识涉猎越深广,论据越充分,越能让听众信服。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知识,既指书本上的知识,也包括社会生活中的知识。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读书破万卷,妙语随口来”。对于书本知识,要读万卷书,这样才能快速积累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于社会生活知识,要行万里路,这样才能丰富人的社会阅历。读万卷书,可以通过教师给出阅读书目让学生自行阅读来实现,行万里路则需要学生自己慢慢摸索和实践,并在实践中注意积累社会知识,勤于思考遇见的各种问题。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应结合起来。学生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拓宽思想的广度,加深思想的深度,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表达技巧臻于完善。
完善的口语表达技巧不能速成,在课程有限的课时里进行的训练还远远不够,它需要通过日积月累慢慢形成。因此,提高口语表达技巧除要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掌握听说的相关技能外,还需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坚持阅读,注意积累书本知识和社会经验,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蒋尊国,廖菲,蒋利凤.论大学生口语表达训练的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熊文华.表达与听解[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多媒体;现代教学;大学英语口语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从原来的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听说为主,并结合多媒体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该要求明确地指出了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改革替代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英语听说教学中,要大力推进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课堂改革计划,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电教手段的日益完善,英语口语教学的观念和方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充分调动现有的一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录音、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VCD、广播电台及电视英语节目资源、Internet网络等。营造口语教学的语言和文化氛围,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重点”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我们应该关注的课题。
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分析及产生原因
高校学生群体的英语口语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都只会一点点常用的交际用语,遇到复杂的情况就无所适从,缺乏语言应用的灵活性。他们不愿意或不敢开口说英语。缺乏说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学生学习动机的短视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英语课设定的学习目标就是拿到四、六级证书,从而为进入市场就业竞争做好准备。从个体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学习动机是缺乏生命力和持久性的。二是学习者原有的语言能力脆弱性。高校学生在中学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英语语言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更弱的状况。进入大学后不少学生感觉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底气不足,因而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大。三是传统学习方法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上课听老师讲课,课后做书面练习,所以不习惯做英语口头表达。
二、大学英语口语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口语教学,应立足以学生为中心
心理语言家认为,外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诸多因素中,学生起决定性作用。教师水平再高,多媒体手段再先进,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教学效果上。教学效果则主要是看学生对教学任务的掌握和接受程度。因此,英语口语多媒体教学应立足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不可本末倒置。
口语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包括:从学习者的需求和愿望出发,了解学习者的社会心理,培养学习者口语学习策略。英语口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运用多媒体手段上好一堂口语课,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备课。不仅要精心准备好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并组织好课堂教学。口语课不比精读课,教材难度和教学要求本身不能给教师留下更多的讲解机会。应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并运用电教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更加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调控者,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练习听说,并不是放任自流,而应该有一定的目的、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要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二)运用多媒体手段,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交际活动
目前,国内的口语教材往往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有些教材的内容不切实际,课后练习流于形式,而且比较机械呆板。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口语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突出课堂实际。
1.情景造句法。观看教学情景短片,教师指出短片中常用短语和重点句型,要求学生用其造句,所造的句子必须存在于一定的上下文即语境中,然后讲解所放的教学情景短片,从而让学生正确掌握重点句型和短语并学会连贯表达。有时学生很难构想出一些合理的情景,教师这时有责任循环播放教学情景短片,并积极帮助引导学生进入某种情景。
2.复述法。即基于一定的内容让学生先认真听,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述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概括叙述,也可以详细叙述。教师引导学生领会播放的内容,并欣赏播放内容中优美的原汁原味的发音并进行模仿重述。教师也可把学生的复述发音录下来,与原播放内容对比,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音复述播放的大致内容。
3.微型演讲法。让学生观看与教材有关的,时间长度适中的专题片。看完后,教师拟定题目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是即兴演讲,讲述的题目可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允许学生对材料进行书面整理,以供演讲时参考。演讲的时间可定在3~5分钟之内。如果是论述性题目,应允许学生当堂辩论。
4.学生提问法。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交际技巧,教师不妨在课堂上放一段录音,提供一段影视资料,然后鼓励学生围绕相关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的问题分为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两种。封闭型问题往往只有一个答案,而(下转第92页)(上接第83页)开放型问题往往有多个答案。答案能否成立无关紧要,关键在于答案是否论证充分。因此,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开放型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进行补充或完善。
三、结语
由于过去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是个不受重视的环节。因此,在口语教学过程中,在实际的多媒体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要求教师积极地去面对和解决,进一步发挥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和潜能,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持久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最终提高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之成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中国大学教学,2004.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设计;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这个目标,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是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能力强,素质修养高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1]。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综合评定大学生能力素质的一个主要考核环节,在本科阶段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等编著的《高等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手册》详细说明了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在毕业设计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和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缜密、全面考虑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思维方法。对于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的工科专业大学生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培养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或学术问题的一次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和总结测评。做好这一实践环节,可以使大学生缩短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实际工作。如何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2-4]。
本文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我们多年来指导测控工程专业大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实践和体会,探讨如何在毕业设计阶段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工作能力、论文写作能力、演讲交流能力等四方面能力的培养[5]。通过在这四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竞争力。
2.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阶段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包括独立学习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两个方面[6]。独立学习是指在毕业设计阶段大学生需要独立地学习某一专业的前沿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前期课程教学中没有讲或讲得不够的)以及独立地学习开展毕业设计所采用的设计方法、设计工具等。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仅起到指出方向或者答疑的作用,学习过程需要学生自主控制。合作研究是指在毕业设计阶段教师不仅在开题、论文初稿、论文定稿等方面给予指导,还要在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言传身教,使学生接受关于课题研究的意会性知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设计同时指导教师也深入参与设计的过程。
通常我们将毕业设计过程细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开题阶段,二是开展研究阶段,三是撰写论文阶段。在开题阶段,学生根据初步印象选择了某个题目,但很可能实质上还不了解题目的真正含义,更不清楚如何针对所选题目开展理论研究或设计工作。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核心文献和研究资源网站,概况性地点评拟研究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但总体上说,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向和范围,而不必深度介入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在合作研究方面,教师在学生理解相关文献和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具体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法、时间分配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框架。
在开展研究阶段,学生可能会发现在某些具体研究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检索和学习理论及方法类文献,或者对已选择的设计方法或研究工具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学生在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在合作研究方面,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具体问题需要与教师讨论,教师应结合这些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定期讨论使学生在接受指导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严谨的研究作风并促进良好的研究规范的养成。
在撰写论文阶段,学生要学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学习如何总结科学研究和如何表达研究成果,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教师应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检查指导,查找问题并让学生仔细修改完善论文,而不是教师直接修改论文。在合作研究方面,需要教师认真审阅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并提出针对性的修改建议;师生一起讨论确定论文研究的局限性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通过反复的讨论与修改,使学生明白好论文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道理,这也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2 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
科研工作能力是一个本科毕业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专业技能。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综合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毕业设计是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周期长,工作内容较系统全面,工作内容多,工作量比较大,是学生走出校门前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性和综合能力素质的一个最重要阶段。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了解、掌握从选题、调研、可行性分析、方案确定、研究内容总结、撰写论文,直到答辩这样一个系统的科学研究过程。
我们在毕业设计安排时通常采用一人一题的方法,避免了个别学生偷懒、搭车的想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各个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经过这样一个系统的科研过程,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完成一件系统性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自身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毕业设计环节不仅是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次全面训练和提高,也是对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智慧、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次全面培养,这些都为他们毕业后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毕业以后,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完成撰写科技论文、技术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技术合同书或者产品说明书等写作任务。因此对大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总结毕业设计取得的研究成果,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和提高的一次总测试。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文献资料、如何调查、如何操作仪器、如何分析、如何总结归纳等。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学习如何总结科学研究和如何表达研究成果的一个极好的机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7]。
大学生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之前,基本上没有论文写作的训练,也没有任何经验,因此,他们缺乏基本的学术论文写作技能,语言不够专业化,书写格式也不规范。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1)强调对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禁止抄袭,不做主观结论和不严谨的结论;(2)毕业设计论文符合规范要求,如中英文摘要、引文的格式、文字的格式等;(3)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论证方法,使学生学会用掌握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在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格式要求,并为学生讲解毕业设计论文的摘要、综述、研究内容、结果与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等各个层次的具体要求和写作方法。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后,教师要认真审阅,第一次必须全面审阅,按照科技论文撰写规范指出具体修改意见。学生按要求修改以后,再审阅,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2.4 演讲交流能力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广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毕业答辩不仅可以测试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可以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但是,有些学生在毕业答辩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许多大学生在答辩时表现得比较紧张,汇报的速度非常快;有的学生则照本宣科,拿着演讲稿上去直接读,根本不是在做演讲;有的学生运用幻灯或多媒体等辅助设备不到位,介绍起来逻辑混乱;有些学生回答问题不得体。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近两年的毕业设计指导中加强了对学生演讲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答辩前一周,教给学生一些答辩技巧,比如:怎样设计和组织精致的答辩演讲稿,怎样清晰地表达要讲的内容,怎样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设备,怎样克服紧张情绪,怎样给听众留下好印象,如何灵活应对提问等等。要求学生首先撰写好答辩演讲稿,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由于学生答辩讲解的时间只有短暂的10分钟,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围绕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讲解,做到重点突出。待学生制作好答辩稿和多媒体课件后,要求学生先自我预演讲解过程,达到熟练掌握答辩稿内容,控制好讲解时间的目的。然后面对指导教师进行1次模拟答辩,指导教师直接指出答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答辩稿,修改好后再找指导教师进行1次模拟答辩。学生经过自我预演和两次模拟答辩,答辩准备工作做的比较充分,到真正答辩的时候学生已经不再紧张,而是讲的从容,答的得体。通过多媒体制作和答辩过程的多次训练,学生们的逻辑思维、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演讲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综合评定大学生能力素质的一个主要考核环节,在本科阶段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大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期间,教师应抓住关键环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本文结合我们多年来指导测控工程专业大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实践和体会,详细探讨了在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工作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演讲交流能力等四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毕业后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靖,潘小炎,李雪斌. 加强大学生“四种能力”培育的探索[J]. 高教论坛,2009,25(3):70-72
[2] 杨任尔,曾兴斌,黄青年. 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1):118-120
[3]刘西健,田莉娟,姚秋霞. 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5(4):89-91
[4] 范立南. 提高信息学科毕业设计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6):13-16
[5] 赵健. 加强毕业设计环节在提高本科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中的作用[J]. 职业教育,2012,(1):31-33
篇8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就业导向;语文教学
一、中职语文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有效的中职语文教学,始于明确其目的和任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及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抛开语文本身的教学内容和规律,越俎代庖地给学生传授专业课,而是要了解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寻找语文和学生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寻找语文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契合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上更要突出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功能,使语文课成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为学生“上岗有优势、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服务。
(二)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用人单位对一线从业者的要求应该是确定中职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依据。关于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学习能力有什么要求的问题,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等上百个研究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不单单重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同时还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发展能力,因而培养综合能力中的理解力、观察力、注意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正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三)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中职学生相对重视专业课,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偏低,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不足。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集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性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中职技术人才今后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二、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教材整合上,注重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
中职学校语文课应结合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来筛选、组织、实施教学内容。与高考相比,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书面理解和表达要求较低,而在口头表达方面则有相应的要求,中职语文课应该相应降低读写难度,突出实用性,向综合职业能力渗透,让学生学有所用。举例而言,教学撰写求职信或应聘书时,可以结合就业面试训练,利用学生的优势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来带动弱势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再如,进行劝说口语训练,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筛选训练材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同时提高语文能力和职业能力。例如,在旅游专业可以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目:“旅游高峰期你带团到著名风景区旅游,遇到大塞车,你们的车被堵1个多小时不能开动,有几个游客要投诉你和你的公司,你怎么劝说游客?”而在幼师专业则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目:“课间,本来一起玩得好好的两个小朋友扭打起来了,原因是他们要玩孙悟空打妖怪的游戏,但谁都想扮演孙悟空不肯演妖怪,你怎么劝说这两个小朋友?”
(二)在学习地位上,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决定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仍以劝说口语教学为例,可以是老师给定训练题目后,调动学生自己寻找、摸索劝说方法,互换角色进行练习,自己体验并归纳劝说方法和技巧。甚至可以在确定了劝说这一学习内容之后,让学生课前搜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劝说题材或自己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最想解决的劝说问题设计成训练题目,课堂上学生互相出题,模拟训练。这样,所学内容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期待解决的,学生既是问题的回答者,也是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地位及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再有,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积极态度。
(三)在教师作用上,注重教师的言传与身教,让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组织和引导的方式上,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言传”的话,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则应该同时注重“身教”。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强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更应该是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者、示范者,教师应该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用参与活动的方式给学生作出示范。比如在面试口语训练中,教师可以模拟考官角色来考学生,更应该模拟应聘者角色给学生作出示范。教师的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自己的示范来启发引导学生,纠正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中的失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
(四)在教学策略上,注重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近年来,让学生在“行”中获得亲知的教学方法逐渐被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行为向导教学法是其中运用得较为普遍的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实践,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活动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经验和能力。教学应用文写作、实用口语等应用性强的内容,如果能恰如其分地使用行为导向学习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口语教学,笔者一改过去常用的先提供方法再做练习的教学习惯,多次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探索出如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运用职场或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模拟情境一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担当角色获得体验一将体验加以总结概括形成知识和方法一教师补充相关知识和方法一应用知识和方法形成经验和能力一反思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比之传统教学,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如下优点:由于没有事先提供方法,学生少了束缚,自由表达的空间更大;由于没有现成的方法作参考,学生必须自己寻找办法,思考态度更主动;由于自己的发言能概括成某种方法,学生更有成就感;也由于自己的发言需概括为某种方法,学生更注意借用在其他话题训练中用过的方法,说话质量意识更强;更关键的是,养成学生在做中学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教无定法,有利于提高实用语文能力的教学方法不只行动导向教学法一种。只要是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实用语文能力的方法,都值得我们依据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
(五)在教学组织上,重视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协作中学会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协作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行业对从业者沟通协作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顺应社会需要,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注重设计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协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学应用文写作,笔者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协作小组,许多学习任务都交由协作小组合作完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维撞击,集中优势,以求得到更佳的答案,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例如写作演讲稿并进行演讲对中职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难独立完成的任务。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特点具体分工。有的负责执笔,有的负责演讲,小组每个成员都承担查找资料的任务,而草拟写作提纲、修改演讲稿、指导演讲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一起讨论,互相启发。通过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发挥了特长,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各小组的写稿质量和演讲效果都明显提高。在学习演讲的同时,学生也学习了对自己的任务负责,学会了与人合作。
篇9
在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世界里,的确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但是在教学实际中注重译写和语法教学的方法和课堂结构,偏重语法结构分析、讲解及机械的句型操练的教学模式,忽略听说训练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听力和口语的训练指导。为此,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习体会,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一、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听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说的能力,因此,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1.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
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进行人际交流的一种工具,语言学习也是一种技能训练,并非单纯知识传授。因此,要想学会英语必须以听的训练为主,在训练听的基础上尽量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表达,打破单一的训练模式。经常让学生上讲台,说出自己准备的一段英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又可以作为一项听力练习。预先让学生准备,上课之前讲给全班同学听,学生听了自己同学的英语故事,或笑话,或自我介绍后,回答一些有关的问题。当然,学生一定会用心听,用心记其中的内容和语音,坚持这种类似于英语演讲的训练,学生一定会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能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
2.创设课堂英语听说氛围。
教师在课堂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愉快、持久的英语语言氛围,引导、 鼓励学生去听去思考,渐渐培养其外语思维能力。学英语就像学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浸泡在水中才会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长期在语言氛围中,才能达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例如,用英语设计黑板报,组织学生开设英语角,举行英语话剧表演比赛等。
3.善于运用多媒体进行听说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以从课本出发补充大量相关资料,增加大量的练习,学生也可以直接操作电脑进行听说练习,还可以得到反馈和评价,从而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另外,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动态的形式学生提供听说练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训练步骤。
听和说是传递思想的交际过程,听是理解和吸收信息,说是表达和传递信息;说是听的提高,听是说的基础。而听力是我们学习英语过程中最难以逾越的一个障碍。其实,听力水平不仅与听力技巧和熟练程度有关,更与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国外的文化背景及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提高听说水平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知识、发展技巧并锤炼自身;分析、理解、推断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提高听说能力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个重要步骤。
(一)Listening
Listening部分,我们分听前、听中、听后三个环节完成。
1.听前
因为课是新授课,而不是面临考试,我们要扫除在听力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总体上介绍一下听力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使学生对听力材料有所了解,使其心平气和地对待。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所用的方法也可多种多样,可以下载一个关于纳西民族文化的简短视频,唤起学生心底对民族文化的渴望;也可给学生一段语篇,里面包括听力材料中要出现的关键词。然后让学生记住这些词和短语,为Listening和Speaking的有机结合作准备。
2.听中
这是听力最重要的阶段,包括泛听和精听。泛听是指让学生在第一遍听完听力材料后,能做一些与内容大意有关的题目。在本遍听力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听到的按先后顺序排列。然后再播放听力的第二遍,这要求学生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节的理解,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成绩,选定某些段子进行精听,也可以一段一段地听,让学生把对应的每段意思概括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听的时候要特别认真仔细,然后再核对正确答案。
3.听后
听完两遍后,老师把听力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把材料读一遍,重要的句子和短语可以划下来,学生也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弥补一下自己未跟上的地方,以便在Speaking中使用,然后再脱离听力材料听最后一遍。
(二)Speaking
教材Listening和Speaking紧密相关。我们要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并初步达到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下面仍然以Ethic Culture这一模块为例。这一模块说的任务是根据本模块所学知识,运用Listening里面用来询问更多信息的句型,谈谈自己对云南的了解。
1.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哪些句型是听力材料中用来进一步询问信息的。因为在刚才的听力环节中,我们已经让学生划下重要的句子,而且学生对听力内容也已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应该很容易就能选出正确的句子。然后老师自己设计一个小对话,内容可以是本模块中任何和云南有关的话题。在这个对话中,留出几个空让学生用刚学过的句型填空。这样,既给出学生一个范例,又让他们联系了句型。
2.教师给出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可能要用到的单词或短语,或者更多的关于云南的信息,这样就降低了学生说的难度。
篇10
【关键词】:初中政治 素质教育 实践
从开始新课程培训到现在,我们逐步走进了新课程。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跃。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素质教育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
一、新课程下初中政治教师的素质要求
在很多人看来, 初中思想政治课成了“副科”,根本没法与数学、英语、语文等传统的正规科目相提并论,甚至于有的学校出现了压缩政治课课时转让给其它教学科目的现象。这显然是传统应试教育重视显性的“高分效应”而不重视隐性的“能力培养”恶果的传袭。实际上,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和初中思想政治老师在青少年学生中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科目所无法替代的,试想一下:我们这个社会究竟是需要一个人格健全、思想向上、品质良好、行为文明的“合格公民”,还是一个应试能力极强却道德卑下的“邪恶科学家”呢?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无论是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基层的教学组织,都必须对初中思想政治老师的教学使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特别是作为初中政治教师本身,更要坚守自身的岗位和立场,深刻领会自身的教学任务,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传达出政治课程背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让青少年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明确自身使命,端正教学态度,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自己给自己先上的一课,是自身所必须具备的起码的基本素质要求。
具备了为人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和业务能力要求以后,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具有表率作用的教师,还必须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特定的稳定性的教师风格。初中政治老师的教学风格虽然因人而异,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严师风格。这类老师一般具有精湛的授课能力,他们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在平时教学和生活中严于律己,处事公正,凡事以理服人,在学生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往往能将学生的各类问题处理得当,并在很大程度上能成为中学生心中的偶像。这类教师虽然严厉,但因为其公正的办事能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反而能赢得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的尊敬和崇拜。
(二)和蔼可亲。这类老师以女老师居多,她们往往对学生有着无私的热爱,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哪怕是对于那些特别调皮捣蛋的学生,她们也能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呵护。这样的老师因为有着良好的人缘和亲和力,往往也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并对思想政治课程的传授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儒雅之风。这类老师一般来说,知识渊博,但又不是“书呆子”气质,常常在一些哪怕是日常的生活琐事上都能传授出一定的知识和道理,并给予学生现实的指导。尤其对处在求知欲旺盛时期的学生,这类具有长者风范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尊敬和爱戴。 再配合其本身特有的授课技巧与方法,往往也能将初中思想政治讲好、讲活。(四)诙谐幽默。毫无疑问,一个能将思想政治课讲的风趣幽默的思想政治老师,显然会得到同学们欢迎。这类老师一般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的教学眼光,快速的反应能力,一堂课经过他的旁征博引之后变得十分精彩。能将含有概念、观点、原理、规律等一些较为抽象、枯燥内容讲述的如此生动精彩显然并非易事。这种风格为同学们所喜爱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在政治课中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是比较具体的。例如:人类社会必然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段过程;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各具特点(有的可以跳跃式发展);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用这个观点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的矛盾运动,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和个人历史上的作用等观点。进行这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要本着思想性和知识性统一的教育原则,“寓论于史,论从史出”用历史知识作为论据,论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常识的同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模式下重视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实践
政治知识本身就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简单的。学生所学教材,只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作为中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的学习丰富起来,必须从实际中去体会,否则学生只围着文字符号转,会越来越枯燥,甚至厌学。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探究性学习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为通过各种“实践”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玩中学”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扭转过去那种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会和学习政治课所倡导的做人道理。教师可以把所教内容拟成小课题,让学生去借助网络或书报收集组织材料、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去研究教材、发现问题、组织授课;还可以通过演讲、讨论、录像、对白、辩论、板报、社区(或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
结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政治教师要科学地理解和认识素质教育,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们首先应当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艺术,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使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均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矿井通风系统调整方案
- 下一篇:乡镇基层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