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团体心理辅导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1]。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技术人才的基础[2]。青春期的躁动、与同学关系紧张、找不到适合的学习方法、父母的婚姻关系破裂等问题,都是导致中职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自卑和烦恼的关键因素。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自2009年起成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

1 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及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也叫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3]。

相对于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以下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

2)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4)团体心理辅导容易让成员获得归属感。

5)团体心理辅导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多维视角。

6)团体心理辅导有益于发展社会性。

2 我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情况介绍

我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结合前来进行心理咨询学生的亲身经历,发现目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自于四方面: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掌握如何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学会如何正确处理男女生间正常的同学关系;如何平稳地度过狂风骤雨般的叛逆期,与父母和平地相处;如何重新点燃学习的斗志,这些都将对他们的生活及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校固定在每学年的上学期开展有关增进与改善人际关系和有关学习方法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在下学期开展有关正确面对情感困惑和有关正确处理亲子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根据不同主题的辅导目标纳入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参与辅导的学生均为自愿参加,一期辅导为期四天,利用每天下午第二课堂的时间,约为两小时。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不容忽视效果评价,有效的评价能够发挥甄别、教育、改进和激励功能,而且评价的过程还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教学实践不断改进的过程[4]。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通过学生书写的心得体会作为效果评价,经过对心得体会的阅读与分析后发现,每期辅导后学生均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例如在一期以“走进新生活,快乐共成长”为主题的新生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这样感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我不再害怕与人交往,使我变得自信起来,同时我懂得了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学会信任和包容。”通过一期以“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分享:“以前在日常学习中总是出现马虎、着急的问题,通过活动让我明白了学习要有意志力和耐心,每个人都会犯错,人无完人,但重要的是要用心不重复犯错。”在一期“建立纯洁友谊,绽放青春光彩”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这样说到:“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都希望被异性关注,成为受欢迎的人,但是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任务要去完成,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刻苦学习,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期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主题的亲子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后,学生分享到:“以前总是不愿与父母多说话,感觉自己不能被理解,通过活动让我认识到父母对我的爱,以后要多与父母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

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我校心理咨询教师会对参加辅导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并结合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对该生参加辅导后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调查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在人际交往、情感问题、亲子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确实有所提高和进步。

3 加强团体心理辅导在我校的实际应用

目前中职学校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多样,但都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包括:1)尝试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使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深层和广泛的应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打破成员之间的陌生感,增加亲密感;2)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作为朋辈团体心理辅导者,使更多学生受益。朋辈之间年龄相似、发展阶段相似、面临的心理问题也相似。对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介绍和团体心理辅导师的培训,由他们来执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缩短了学生与团体心理辅导的距离,缓冲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缺乏的不足,使更多学生受益;3)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使新生在最短时间内互相了解,建立互相信任,尽快融入新的集体,缩短适应期;4)在学校辅导员工作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是与学生建立心理联系最多的人。在专业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安排辅导员有计划地完成学生团体辅导计划,不仅能够缩短师生沟通的距离,同时提供辅导员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空间;5)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过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学生看成一个团体,以团体活动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体验、讨论、反思等,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获得支持和帮助;6)对毕业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就业问题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面临的头等大事,其所带来的压力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还可以让学生疏泄消极的情绪,有助于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4 关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

4.1 保证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成员的固定性

尽量选择自愿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或确实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如果团体中有个别非自愿者,与其他成员的合作意愿会降低,较少参与到辅导中去,不能保证每天的按时活动,或对活动表现出较少兴趣,则会直接影响团体效果。

4.2 提高成员对活动的投入程度

首先,在目标的确定上:尽量使预期实现的辅导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其次,在方案的设计上:尽量使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做到前后呼应,上下衔接。使团体成员在参加后续活动时,切实感受到之前的辅导对自己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最后,辅导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方法与技能,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使学生在与其的互动和交流中,不断获得新的收获和感悟。

4.3 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应进行长期追踪调查

心理辅导对个体性格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是长期和潜移默化的,同样,团体心理辅导也应关注成员长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能只衡量辅导后的即刻效果或短期成效。心理咨询教师应与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对参加辅导后的学生,进行多方聚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

4.4 团体心理辅导应与个别咨询相结合

尽管团体心理辅导有许多优越性,但是它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由于时间的限制,单纯的团体辅导往往难以兼顾每个个体的特殊需要,个体的问题有时不能得到适当的处理。个别辅导服务可以安排在团体心理辅导以外的时间进行,如果某个成员的需求是团体辅导不能满足的,则应当鼓励这个成员转为个体辅导。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不断拓宽和探索新的应用途径,使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学校得到更好地开展与运用,能够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受益。对于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引起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视和注意,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相信在未来,团体心理辅导将成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静,陈杰.中专学生心理需求的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24-427

[2]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5,2(1):73-75

篇2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寝室人际关系 团体心理辅导

1.背景

当前,“90后”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被称为“个性张扬、旗帜鲜明”的一代。已有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有如下主要特征:①时代感强,但价值观较为功利化;②目标相对明确,但合作意识略显缺乏;③思维能力趋向成熟,但理性思考略显薄弱;④竞争意识强,但应对挫折能力明显不足。再加之“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较少经历集体生活。这一系列问题都导致“90后”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团体心理辅导也叫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寝室人际关系调适方面开始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李峰、吕瑶(2012)的研究表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情况加以干预,使情况得到显著改善。邢娜茶、王欣(2003)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干预有效;实验组的干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不仅有即时提高与改善效应,而且有潜在的长期效应。

2.实验设计

2.1被试的选择

通过自由报名选取15名被试,这15人均身体健康、智力正常,其中大一学生13名,大二学生2名;男生6名,女生9名。15人的量表前测结果,在问题困扰程度――轻、中、重三个层次均有覆盖,且都有强烈的意愿和浓厚的兴趣参加本次团体心理辅导。

2.2评估工具

本研究以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设计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成长营”为蓝本,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团体成员的需求,设计和实施了“同在一个屋檐,共享一片蓝天”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在研究中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及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前后测对比来验证其效果。

2.2.1SCL-90症状自评量表

由Derogatis,L.R于1975年编制,共90道题,采用5级评分。症状从没有到严重,程度等级依次为1、2、3、4、5。共计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项目。总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超过160分表明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单个因子分超过2分为阳性项目,表明个体在该方面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2.2.2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等人编制的,共28道题目。按1,0记分,满分为28分。总分在0~8分之间,说明在与人交往方面的困扰较少;总分在9~14分之间,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往困扰;总分在15~28分之间,表明交往困扰较严重。共计四个因子: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异往;前三个因子超过6分、第四个因子超过5分表示个体在该因子上存在一定困扰。

2.3测评方式

scl-90量表和人际关系量表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展前后分别施测。在筛选成员时进行量表前测。以后五次团辅中,成员每次填写一份量表或反馈表:第一次:团体期望卡;第二次:团体舒适度检测卡;第三次:scl-90量表中期施测;第四次:寝室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反馈表;第五次:scl-90量表和人际关系量表后测。

2.4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在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设计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成长营”的基础上,根据本次团辅的实际情况及成员需求,改编成本次“同在一个屋檐,共享一片蓝天”寝室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一共分为五次,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在我校团体心理咨询室开展。具体方案如下:

2.4.1团体目标

目标一:帮助成员认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目标二:协助成员探索所在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成因。

目标三:帮助成员学会如何营造良好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氛围。

2.4.2团体的性质

封闭式、发展性、结构化团体。

2.4.3团体心理辅导设计方案

2.4.4团体心理辅导实施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为期一个半月,共五周,每周一次,加上团辅之前的量表前测、面试等,总计辅导时间为12小时。

3.数据处理

采用EXCEL和SPSS进行统计分析。使用EXCEL录入量表前后测数据后导入SPSS,使用SPSS应用软件分别对SCL-90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用以验证前后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4.实验结果与分析

4.1团体成员前测量表基本情况分析

考虑到团辅的互、互动性,在选取团体成员的时候,特意在问题困扰各个程度上都有覆盖,而不只挑选问题严重的成员。这样可以让困扰较轻的成员帮助困扰较重的成员,也希望困扰较重的成员可以给其他两个程度的成员带来一些感悟和体会;让全体成员在团体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根据表2可知,在参加团体心理辅导之前,15名团体成员中有5名成员的scl-90量表总分超过180分,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困扰;有4名成员的总分在150-180分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扰;有6名成员的总分低于150分,心理困扰程度较轻。

4.2团体心理辅导前后测量表的差异性比较

4.2.1团体心理辅导前后scl-90量表均值比较(x±s)

根据表3可知,在scl-90量表的前后测比较中,精神病性、抑郁、强迫症状等3个因子差异显著,其他、恐怖、焦虑、偏执等4个因子及总分差异非常显著。在前测中存在的两个阳性因子:人际关系和强迫症状在后测中变为阴性。

4.2.2scl-90量表各因子分差异性前测、中测、后测比较

根据图1可知,scl-90量表的各个因子分在三次测量中逐步得到下降,即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步提升。标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持续稳定起作用的。

4.2.3scl-90量表总分差异性前测、中测、后测比较

根据图2可知,scl-90量表的总分在三次测试中逐步下降,由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困扰变为存在较轻的心理困扰。

4.2.4团体心理辅导前后人际关系量表均值比较(x±s)

根据表4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前后,人际关系量表中的交际交往困扰维度和总分差异显著。

4.2.5人际关系量表各维度分差异性前测、后测比较

根据图3可知,对比前测,人际关系量表的各个维度分在后测中均下降,即团体成员在各个维度存在的困扰逐步减少。

4.2.6人际关系量表总分差异性前测、后测比较

根据图4可知,人际关系量表的总分在后测中明显下降,由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困扰变为存在较轻的人际交往困扰。

5.结果及讨论

5.1量表前后测差异性比较

经过为期一个半月、共计5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际交往状况都有明显改善。

其中,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由161.1降为130.1(p

5.2团体舒适度检测卡得分

问题一:在团体中的自在感如何?(10分制)平均得分为8.4分。表明团体成员在团队中感觉较舒适自在。

问题二:在团体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况如何?(10分制)平均得分7.1分。表明团体成员的开放程度较高。

总的来说,在进行了五次团体心理辅导后,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感觉良好,心理状况有一定的改善,并尝试将一些在团体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寝室人际交往中。

参考文献:

[1]周轶峰,杨俊峰.“90后”大学生新特点对于入学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3):7.

[2]赵凤娟.大学生人际冲突应对教育浅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61-63.

[3]陈青萍.大学生宿舍生活心理适应障碍及其干预措施[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35-436.

[4]孙云瑞,李辉.团体咨询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15-717.

[5]官锐园,樊富珉.10名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前后16PF测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7):483.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

当今的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但通过笔者近两年从事招生就业工作的实践观察,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授课形式单一、惠及面不广等弊端,满足不了广大学生的辅导需求。主要是因为目前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加,一对一的面谈方式满足不了大学生对自身职业问题的认识。而课堂上又很少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讲座大部分提供的又是就业、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不过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团体辅导则能部分弥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这些缺陷,利用有限的力量,满足众多学生的需要。这一方法在高校的实践中也在逐渐普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将对这一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上揭示其特点与意义。

一、团体辅导的定义及目标

团体心理辅导英文翻译为Group Guidance,目前其概念虽未完全统一,但可参考一些学者的总结进一步理解团体辅导的定义: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为具有相同问题或在某些方面有共同成长意愿的人组成的有共同目标和凝聚力的有序的组织;通过活动的方式给予指导;团体心理辅导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强调主体发展的功能,相信被辅导者的潜能,相信人有能力帮助自己,辅导者所起的作用为助人自助;团体心理辅导强调团体动力,团体活动中人际交往与互动对人的影响。[1]换言之,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最基本的特征,即它是团体成员学习、成长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而非辅导员控制的、一对一的辅导;它在辅导目标上更强调预防性、发展。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计划的心理辅导活动,为了取得预期的辅导效果,必须有明确的辅导目标:通过自我探索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自我概念更为客观;通过与同学沟通交流,学习社交技巧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信任他人;帮助每位学生培养责任感,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提高对他人感受觉察的敏锐性;增强每位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使其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增加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协助他们做出评估,并加以修正和改进。[2]

二、团体辅导的优势

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其优越性在于,团体辅导是多向沟通的过程,学生之间由于共同探讨,相互影响,因而感染力强,影响范围广,团体辅导的预防性、发展更易发挥,团体辅导在过程中常出现模拟的生活场景,学生此时获得的经验容易在回到实际生活时得到重视,团体辅导对于人际关系不良、人际沟通比较困难的学生尤其具有矫正与改善的作用。

第一,团体辅导能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当前在校大学生与日俱增,而且大部分人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因此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果还是按照传统一对一的咨询方式,每次咨询都需要近一个小时,指导教师根本无力应对,学生的需求也就得不到满足。但是职业规划的团体辅导是要直接面向学生大众,因此,团体辅导的形式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从中受益。而且指导者也会有宽松的环境,有充裕的时间认真准备,在其带领下,能够使每一个大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全面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第二,团体辅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提供一定程度的情感支持。一般言之,团体辅导的特点是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交流广泛等,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亲密关系的形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在日益紧迫的就业压力之下,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进行调适和宣泄,可能会形成心理问题。通过团体辅导提供的社交平台,带给学生大家庭般的温暖。学生获得了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能力,相应地就会改善就业压力带来的焦虑和抑郁的状况,而且可以坚定信念,建立自信。

第三,团体辅导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实践社会技能的机会。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在开放的、安全的环境中去探索个人的职业需求,去了解自己如何做决定,学习做决定的技巧和方法,同时讨论与分享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术和步骤,这是职业生涯规划团体的主要内容。团体辅导以情境式和体验式的辅导形式,通过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情境体验、经验分享、行为训练等形式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学生们可以在开放接纳互助的气氛中探索团体成员的内在冲突、态度、人格和价值观,以他人为镜,认识自己、反省自己、分析自己,并将其与个人生涯目标联系起来。[3]大学生们通过团体辅导社会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更有利于学习和吸收职业生涯规划的技巧和方法。

三、团体辅导的实践过程及建议

职业生涯团体辅导的实践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开始、工作过程、结束三个阶段,包含七个步骤,每周1-2次,每次3个小时。其中第一步骤为开始阶段,第二至六个步骤为工作过程阶段,第七个步骤为结束阶段。方案以Peterson等人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为理论基础(CIP),以CASVE为技术框架,综合各种职业理论的理念及团体辅导的原则而制定。每个步骤的理论依据、目标、主要内容如下[4]:

步骤一为“相识”。依据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念,成立团体,成员相识,初步营建平等、坦诚、温暖的团体氛围。主要内容及流程:主持人介绍,说明此团体的主要内容、目标;做“找家”活动,分组以及活跃团体气氛;分组做“名片接龙”活动以促进大家相互认识;制定团体目标、团体规则,为团体起名。

步骤二为“我的内部特征”。目的:让成员了解职业生涯决策过程的知识;了解自己的职业特质(兴趣、能力等)。主要内容及流程:讲解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决策过程模型;分小组写“20个我”、填写分析单并分享;大组分享。作业:填写“他人眼中的我”(侧重性格、兴趣、能力和特长);对照《职业性格类型表》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类型;写出对本次活动和做作业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

步骤三为“我的外部资源”。目的:明晰自己拥有什么,感受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及流程:“疾风劲草”活动;小组写出自己本身的资源及人际资源并分享。作业:做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向相关人士了解就业信息,参考测验,综合自己的兴趣和理想,选出3-5个初选职业;写活动中和做作业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

步骤四为“我的初选职业”。依据金字塔知识层面的职业知识部分,了解职业选项,为生涯决定层面的A技术做好准备。主要内容及流程:进行“价值观排列”活动,重新调整自己的初选职业;在大组中用“脑力激荡法”拓展了解职业信息的途径。

步骤五为“我的职业选择”。依据生涯决定层面的S(综合)技术和V(评价)技术,缩小职业选择,学习科学的职业决策方法。主要内容及流程:举办“职业调查报告会”;学习“职业平衡单技术”。

步骤六为“计划可行吗”。依据生涯决定层面的E(执行)技术,探讨计划可行性,了解怎样制定可行性计划。主要内容及流程:举办“执行策略演讲及讨论会”。

步骤七为“真情告白”。目的:总结团体内容,巩固生涯决策能力,在良好的氛围中结束整个团体活动。主要内容及流程:重温团体所学及所做内容;“互道衷肠”活动,即成员之间以匿名形式相互激励与正面评价;大组分享整个团体活动。

根据对以往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在团体辅导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如下几条需要注意:

第一,改善环境,营造氛围。团体辅导场地安排方面以舒适及宽敞的环境来提高成员参与团体的动机。现场桌椅、教具的摆放方法以及室内环境的布置、氛围的营造都会对培训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辅导时间和人数有适当的规定。每次团体辅导时间间隔不要太久,以安排每周1-2次,一个团体以40人左右为宜,每段落辅导时间以90-120分钟为宜。在大学生中开展类似辅导要以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为原则,所以通常应选择周六日时间进行,既能保证各学习模块的连贯性,也能使学员在时间上保证参加所有模块的培训,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指导教师勤练“内功”,全面提高专业水平与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是近年来才广为认识与接受,大部分指导教师未能掌握该领域专业及前沿的知识体系与辅导技巧,再加上本身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大都负担不少行政及事务性工作,在时间与精力上也大打折扣。我们应尽可能在不断开展课堂教学与工作的同时注意保证职业咨询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积累,做好关乎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四,整合资源,加强校内、校际合作。加强学校辅导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如可结合个体咨询、班级团体主题活动、课程教学和实践体验等方式来合理搭配,达到协助学生生涯探索的目标;在合适的情况下,校内的各单位以及各高校之间应该多开展交流,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共同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占伟,冯超.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概念的区分[J].石家庄师范学校学报,2003,(3).

[2] 张冬梅.关于职业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几点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4,(12).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情境体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6-0009-03

以往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式多以心理健康知识的教授与心理辅导为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浮于表面,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践的机会,在真正遇到问题时也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所学加以应对,这是心理辅导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如何使知识不再浮于表面,使原有的班级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有一个契合点,这是我一直在苦苦思考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我逐渐摸索出了一种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应对技巧经过特别设计,有机融合到课堂当中的新模式: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活动课。

一、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特点

它是一种接近真实的情境体验活动课程。课中教师创设的情境,都是经过特别设计的接近于真实生活的情境,并融入心理剧元素,使学生 “扮演”的都是最真实的自我,所以教学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增加学生对真实情境的体验,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学生在活动中有深刻的内在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有真正的领悟。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课在教学形式上基本摆脱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格局,更多以学生直接的情绪体验为主,让学生在情境中展现自己的个性,获得自己独特的情绪体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学生通过模仿、训练,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体验交流、领悟共享,在自身深刻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心灵的真正成长。

二、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例

为更加清楚地说明情境体验式心理课的内容和形式,这里特别选取《生存大考验》一课为例。

(一)活动目的

此课的灵感来源于在非典和甲流这段病毒迅速传播时期,人们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心态和行为。本课里所创设的情境为病毒的传播,主旨在于让学生体验自己在灾难来临情境下的情绪情感,从而思考在类似情况下,怎样更好地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出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团体的选择。

(二)活动过程

1. 活动情境

某国发生了重大疫情,一种新异病毒出现,导致大批人员死亡。我国作为友好国,特派志愿者前去支援。经过艰苦努力,志愿者胜利完成任务,光荣回国,并带来了攻克病毒的配方,但仍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研制出成药。志愿者回国之后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志愿者中有一人感染了病毒,与他接触的人也将被感染,疫情随时可能爆发。但新药的研制生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据说新药的价格相当昂贵,人们一旦被感染,生命将面临极大的危险。

2. 具体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为七个小组。

(2)每组自愿推选出一名志愿者作为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七人中只有一人是真正的原始病毒携带者。携带者在第一轮结束时由教师随机抽签决定。(不通知本人,学生可根据每组选择志愿者的情况和感染人数推知是谁 )。

(3)活动进行三轮,代表研制药品的时间,第三轮结束时没有死亡的人都可以服药得救。

(4)三轮中每个学生的具体任务是谨慎地选择三个人与之交流,并把这三个人的学号分别填入或贴入自己的任务表,志愿者与普通学生任务相同。(如下图)

交流规则:① 每一轮必须任选一位志愿者作为第一个交流者,单方选择,直接填入学号,不必经过志愿者本人同意。

② 另外两位交流者任意选择,可以是志愿者也可以是一般学生,双方同意后互相交换带有自己学号的小纸条(每个学生6张小纸条)。同一轮中不能出现重复学号,不同轮次之间则不受限制。

③ 每轮必须与三个人交流,否则淘汰出局。

④ 志愿者也必须与三个人交流,如果志愿者未完成任务被淘汰,则凡是第一格中选择过此志愿者的学生皆被淘汰。

⑤ 只有志愿者知道药方,如果志愿者全部死亡,则剩下的人都无药可救,意味着全体死亡。

⑥ 每轮游戏结束,会公布每组被感染人数及死亡者的学号,由此作为线索可推出原始病毒携带者和被感染的人。

(三)活动理念

情境体验式心理课没有标准答案,重点在于学生的自我体验。本课虽然是一个游戏,但情境和非典、霍乱等传染病情境非常相似,能够激起学生们事关生死的心理冲突,引发强烈的内心体验。为了让学生思考更充分,体验更深刻,本主题用两课时来完成,并在第一轮和第二轮之间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生存大考验》的游戏看似简单,结果却因为个人和团队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从全体得救到全部死亡都有可能。其中,个人的交往面是否广泛、个人价值的取向、团队中是否有决策者、大团体的凝聚力、小团体的自我牺牲精神等都会对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游戏的进行,活动者的心态也将随着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变化:

第一轮:你愿意做高度危险的志愿者吗?如果你是志愿者,你将如何选择,使病毒的扩散降到最低?如果你是普通同学,你会不会选择与志愿者交流,减少其他人被感染的几率?怎样选择志愿者才能在感染人数尽可能少的情况下又更易推导出感染者?

第二轮、第三轮:病毒已经扩散,有没有同学对整个病毒的扩散作统筹规划?个体或小团体认为的最佳方案能否被全体同学所接受及执行?如已被感染,是隐瞒还是求助?是扩散病毒还是控制病毒?作为健康者,面对病毒的扩散如何对待被感染者,是救助还是抛弃?如何救助?感染者为了集体的生存愿意牺牲自我吗?

三、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优点

根据实践经验和学生的反映,情境体验式心理课较之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以下一些优点:

(一)学生领悟更加深刻

许多时候,事件的旁观者和亲历者的情绪体验和心路历程是很不相同的,甚至完全相反。通过直接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进行学习,经过自我体验后再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比只是空泛地讲授来得更为直观,印象更为深刻,这也是情境体验式心理课的重要特色。

(二)学到的技巧更生活化,更容易在生活情境中应用

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课所设计的情境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在情境中所亲身经历的技巧也更容易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三)教育效果更加长效

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自我体验时往往伴有强烈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记忆是最深刻而长久的记忆,很多背诵过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深刻的情绪体验却可能终生不忘。因此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所体验到的东西具有更长久的效果。

(四)学生对情境体验式活动课更感兴趣

情境体验式活动课采用游戏和活动方式,更具有趣味性。每一次游戏都玩得很开心,也都很投入,气氛也很热闹,因此学生会更有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获得成长。

(五)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课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人参与,群体共享体验。这种体验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每个人所获得的都是最符合自己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注意点

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课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形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主题与实际生活要紧密联系

应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能有较强的认同感。如果情境设置过于空泛,与实际生活相距甚远,或仅仅只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就会使学生的情绪体验仅仅浮于表层,导致似乎玩得很开心,得到的却很少的情况出现。因此情境设计应根据现实事件进行改创,或根据一些经典心理学实验进行改编,同时一定要注意和学生实际密切结合。

(二)体验课程应该是相互关联、螺旋式深入的课程体系

各个活动的设置和安排都应该围绕既定的主题,前后要有紧密联系,但侧重点和感悟点可略有不同。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的情境体验式活动课程共有5个篇章,分别为自我篇、学习篇、人际篇、青春篇、人生篇,共计26个活动。每个篇章的活动呈螺旋式层层递进,如青春篇由《我的青春》《我的爱情观》《我的爱情故事》等组成,一步步深入讨论主题。

(三)活动情境、游戏规则要简化

如《生存大考验》当中的交流方式就需要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较短的时间介绍,学生就能很快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怎么选择才是最好的。如果规则过于复杂,或活动过程过于繁琐,就常常会有介绍规则花费时间太长,活动时间不够,交流时间过短,或没有交流时间的情况出现。

(四)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课的基本组成是情境体验活动与学生自我感悟及教师总结,其分配比例约为2:1,也就是在一节课内,安排3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验,安排1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交流体验和感悟。例如,如果因为活动的时间过长,致使学生没有讨论和思考的时间,就极易导致学生的情绪过于沉溺于这个游戏的成败,而忽视了经验的积累和技巧的提升,达不到活动的真正目的。

(五)每个活动要设计一个情绪体验亮点

这是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课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如《生存大考验》中的情绪体验点就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这种利益冲突感觉甚至可以和生死抉择挂钩,给参与其中的游戏者以强烈的情绪冲击。而《细节决定成败》关键细节遗漏导致的惨败,《斗地主》中面对意外之财的患得患失也都会给活动者带来强烈而深刻的情绪体验。

(六)及时疏导学生的反向情绪体验

教师还必须在充分了解情境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而对于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所出现的一些不良情绪体验,要及时进行疏导,尽可能避免反向情绪体验的出现。例如,在《生存大考验》就容易出现报复心理,“你对我不仁,就休怪我不义”“要死大家一起死”等想法,这都需要教师在讨论时帮助其找到一个思想的平衡点。

五、结语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创造一个环境让他去成长。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课的主旨就在于创设一些独特的情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想法去体验、去成长,在情境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课作为一种操作性更强,体验更为深刻,对学生更具指导性和实践性的课堂形式,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新思路。同时,情境体验式心理课还处于形成期,有许多地方还十分稚嫩。我将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使这种教学方式更加完善和有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1] 钟志农.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2] 杨敏毅,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M].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3] 李权超,谢玉茹.实用团体心理游戏与心理辅导[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

[4] 加利・兰德雷斯(Garry L.Landreth) .游戏治疗[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小学管理;心理疏导;情感交流;艺术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1.1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94-01

一、小学管理中非制度管理概述

在二十一世纪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现今的小学管理中非制度管理正在逐渐引起重视,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一个集体中,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情感交流这些非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在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制度管理不但能增加集体荣誉感,同时具有亲和力的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更能够增加这个集体中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

在当前小学管理中,一些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很多学校也基本按原来的管理模式去管理课程改革。要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除了要转变观念以外,校长、教师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尤其是校长。“要想造就他人,先得造就自己”。校长、教师的质量是保持学校声望和地位的重要因素。小学校长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思想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校长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决策者.是教师的领头人.但学校工作的实施者主要是全体教职员工。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会大大地影响学校目标的实施和完成质量。学校校长必须能使教职员工与自己达成共识,使自己得到教职员工的接受,并赢得支持与合作,尽量减少工作障碍,化解矛盾。因此。学校校长除了要有较强的计划决策能力,还要有有效的组织指挥能力。

二、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的作用

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来自于学校、学生、学生家长三方面,同时也面临着本岗位的竞争。国家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尤其是大力倡导科教兴国,使得教师的压力源呈现多角度多方面的态势。

学校通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了教职工的思想境界、生活情趣和个人品位,培育了教职工乐观、豁达、宽容的职业精神,调节了教职工的情感和心理。让他们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态,学会沟通,学会聆听,学会宽容,学会赞美,懂得感激,从而促进了自身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使得校长善于对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进行逻辑推理,抓住事物的本质,做出准确判断。这样才能客观辩证地认识人、教育人,认识事、处理事。校长在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知己知彼的的基础上周密思考,善于多方比较,提出有创见的计划、方案、方法。

三、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的运用

校长通过谈话、日常接触、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断提高沟通技巧。了解教职员工的心理特点,增进校长与教职工的理解与信任,促使教职员工能积极主动地做好课改工作。

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中,校长与教师沟通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师是有感情、有自己观念的复杂的人,要求校长要有能从心理上与教职员工沟通的技巧,这就要求校长要有如下的沟通能力:

第一,有能够把握教师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的技巧。校长要能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娱乐活动等形式,深入到教师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使教职员工把自己看作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对他们的思想倾向无论是肯定或否定,都能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习惯、特长、愿望、兴趣、爱好等表示心中有数和尊重,并给其创造发展的机会。在与教职工谈话时,表现出一种友好的态度,使教职工感到自己受到真正的重视。校长如能很好地跟教职员工沟通,按照教职员工的心理特点来进行管理,是能提高学校的效率,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进行的。

第二,有迂回心理接触的技巧,赢得教师的理解与信任。

谈心是思想工作的传统模式,原本没有较多思想沟通的双方可能对正式的谈心有心理障碍。很难潜心入境,缺乏真诚,双方感情投入慢、少,甚至有人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校长学会利用迂回方法与教师进行心理接触来达到目的。

迂回接触方法的最好形式是暗示。在工作中,校长要在教职工心目中形成非权力影响力,即让他们了解你的学识,在工作上肯定你,在情感上接受你,感觉到你对角色有适应,感觉到你对工作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尊重。当他们自觉创造舆论时,就说明你在他面前的客观行为已经引起心理共鸣,谈心的条件便成熟了,这才可能进一步有更深的心理接触,互通思想,赢得理解与支持。

校长运用迂回心理接触教职员工。要能灵活地利用交叉的多向的信息传递渠道,间接表达对教师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切不可在他们面前任意诋毁别人,同时还要相信同事不会做出任何可能损害自己威信和利益的事情。这是一种工作策略,也是一种素质。

四、在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中的角色互换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学校的管理应加强心理疏导、情感交流与其他方法并用,讲究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的管理方法。保证学校团体的心理相容,要正确用权,使群众与领导者心理相容。

在服务过程中,校长要用自己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人格修养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感化教职工,以获得实现领导的可能。要能通过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与教职工心理相容,顺利合作。

其次,校长通过给教职工做心理辅导报告和对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培训,引导教职工学会换位思考,自我调节,自我减压。使教职员工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以积极的状态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再次,校长要能通过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成为学校管理创新的主体。学校管理创新的关键是学校的校长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办好学校的使命感和奋发进取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全新的课程改革管理。如果校长没有改变现有学校面貌的迫切愿望,促使学校以及自己在管理领域取得更大业绩的使命感,他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

篇6

我们没有名优学校的优质生源,但我们可以走一条低进高出、全面成才的新路,使直树成梁,弯树成景,各美其美,并把学生培养目标确定为:把每个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为高等院校输送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优秀新生;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为幸福完美的人生奠基;为祖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振兴需要的高素养、智慧型人才和未来人才发展奠基。

突破点在哪里?我们认为,应该向水学习,要做“水”一样的教育。

一、做“水”一样的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本质在于对认知规律的遵循,在于对人性的尊重;教育的实施在于求新,在于创造;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教育的方法在于因材施教,人性多姿多彩,人的成长没有模本,教育没有模本,教改也没有模本。

做“水”一样的教育就是要做忠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春风化雨的“真教育”,不做借教育之名,谋自己名利之实的“假教育”;要做尊重天性,珍视本真,以人为本,让学生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正教育”,不做违反规律,只认分数不认人的“反教育”;要做与时俱进、勇于创造的“新教育”,不做死守传统、固步自封的“旧教育”;要做有助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多彩教育”和“幸福教育”,不做急功近利的“模式教育”和“应试教育”。

二、做“水”一样的教育的实践

五年来,我们践行做“水”一样的教育,抓住“循规而动”“善利万物”“创新”“恒常”四个关键词,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1. 让学生的学业在自主探究中得到快速提高

在文化课教学改革中,我校学习借鉴、自主探索,如今已初具特色,构建了自主型、民主型、合作型,对话式、讨论式、辩论式的“三型三式”课堂基本形态,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基本体系,供某些学科、某一课型选用,倡导多元化、特色化的分层课堂教学形式。

由于遵循了认知规律,把课堂的部分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还给学生,把表现机会还给学生,把学习权利和挖掘潜能的方式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快速提升。

近年来,在各级各类普查和抽测中,我校10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规定的理化生实验,100%的学生掌握了规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国家、省、市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中成绩突出,学生通用技术考查合格率100%。高二年级全省学考全科合格率都保持在98%以上,高考二本以上升学率从“十一五”期间的30%左右提升到了现在的57%左右,在拔尖生源基本缺失、优秀生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有5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有600多名学生被国家一流大学录取。

2. 让学生的素养跟随人性和社会的需求提升

我们率先在全市实施了音体美模块化教学和走班教学,打散行政班级,提供不同模块菜单,供学生自主选择,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需求。例如,音乐开设了声乐、钢琴、舞蹈、管乐、古筝、民乐等模块课程,体育开设了篮球、排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田径、武术和健美操等模块课程,美术开设了剪纸、素描、风景速写、水彩、工笔花鸟、摄影、书法、陶艺等模块课程。学校还自主编排了韵律操、感恩操、写字操、跑操等。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体检合格率达100%;在校生体育合格率98%以上,体育达标率95%以上;学生近视眼新发病率低于4%,常见病发病率低于2%。

我校有大批学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重点高校。在省级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52枚;在国家级比赛中,共获得奖牌28枚,有两名学生在亚洲青年锦标赛、亚洲田径锦标赛、世界青年锦标赛等国际大赛中为我国夺得4枚金牌。

3. 让学生的品质在环境陶冶中形成

我校积极构建了围绕“立德、立功、立言、立业、立志”,而以“立人”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为了视觉识别的统一性、校园格调的特色性、环境氛围的文化性,建设自然与人文相合、文化与视觉互衬的雅致校园,让优雅怡人的校园环境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能,学校制订了《娄底一中环境文化规划方案》,对校园建筑及道路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布局,如楼宇文化、道路文化、走廊文化等。

此外,精馍裎幕、大课间文化、反思文化、奖励文化、课程文化、创新文化、价值观引领文化,等等,不一而足。

4. 让学生的特长在个性和潜能发掘中张扬

在实践中,我们以“为每一个学生幸福完整的人生打好基础”为教育追求,要求学生具有“五个一”的基本功(能写一手好字,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具有一流且健康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养成一种广泛阅读、常做笔记和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好习惯,至少爱好一项能终身坚持的体育运动和喜爱唱歌、跳舞或器乐的艺术修养)和“六会一长”的个人特长(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会创造、有特长)。

我们还把发展和培养学生社团作为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特长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学生的社团学生自己创办”为原则,由校团委管理。学校现有学生社团14个,涉及科技竞技、志愿服务、心理健康、民族文化、文艺礼仪等多个领域。

5. 让学生的心理跟上成长的步伐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学业压力增大、家庭教育不当、学校心理教育缺失等原因,学生年龄的增大、知识的增长与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矛盾,以致悲剧不断发生。因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起码得具有如下特征:

(1)上进。上进是人发展的本真,是生命价值观的核心要素之一。我们倡导上进,既是源于人的内心要求,又是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价值观。儒家的“拿得起”是一种上进,佛家的“能看破”是一种上进,道家的“放得下”也是一种上进。台湾的星云大师说:飞鸽千里传书,才有人豢养;骏马万里奔驰,才有人喜欢;海豚尽力表演,才有人喝彩;做人力争上游,才有人欣赏。

(2)健康。心健康才是真的健康,心健康了,人就健康了。因此高明的教育家和高明的中医一样,会紧紧抓住一个中心工作――医心,他们会调整人的整个心态,对症下药,四两拨千斤,最后落实在人的自我恢复、自我教育能力上,“求医不如求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还可以把健康的内涵拓展一下,它包括身体、智慧、心态、道德、思想、观念、信仰、礼貌、满足、计划,等等。

(3)选择。人生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归根结底看他如何选择。人生的遗憾,往往由于没有选择、不会选择或不断选择。无数事实证明,成功人士取胜的法宝,就在于他们能认识自己的优势,能选准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我们要为他们学会正确选择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一是要教会他们“接受自己”,即无论如何都要接受自己的一切,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建立自信、完善人格的起点。二是要教会他们“认识自己”,即在探究自己的基础上,肯定并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优势用合适的方式发挥出来,这是进行正确选择的前提。三是要教会他们“正确地选择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一切,包括内在的情绪,如生活态度、为人处世的方法、有效的表达方式、热爱的事业等;还包括外在的食品、衣物鞋帽、装饰品、住房、交通工具等,这关系到人生的真正内涵与意义。

(4)知己。人有时是很难认识自己的,所以人需要有知己。知己的作用是以人为镜,“照见”自己、发展自己。人的成长需要不断地“观照”自己,“观”是反省,“照”是以知己为镜,照见自己。因此培养中学生正确结交朋友,明了为人处世之道,是培养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建成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招聘了五名心理健康专任教师。该中心有接待办公室、个体咨询室、沙盘游戏室、音乐放松室、脑力训练室、综合训练室、团体辅导室、宣泄室八个功能室,配有心理测试与治疗相关仪器设备,为广大师生提供心理测评、咨询、治疗及教育等服务,分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开展了全面规划学生成长的“六走进”活动(走进军营、走进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工S、走进企业、走进农村)。一年一度的“放飞梦想绽放青春六十华里远足”活动已经开展了五届,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6. 让教师在人文和制度中成长

教师的精彩造就课堂的精彩、学生的精彩、学校的精彩。没有名师的学校是可怜的,不能培养出名师的学校是可悲的,把本来能够成为教育家的教师扼杀成教书匠的学校是可憎的。为了尽快打造一支品德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我们提出要“让每位教师充满职业荣耀和生命价值”,在人文关怀与制度约束之间制造平衡点。近年来,我们实施了班主任素质提升工程,建立了立体化的教师培训网络。

7. 学校在快速发展中化蝶

2011年以来,我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授予教育部信息化试点校、湖南省教育科学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基地、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湖南省数字化校园、湖南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娄底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娄底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先进单位等20多个荣誉称号。

教育代表着一种境界、一种愿景、一种品质。学校是学生成长的背景,“学生立场”是学校必须坚守的立场。坚持“学生立场”就要树立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从后往前看”,要坚持一个重要原则――“以终为始”。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拥有幸福,教育,请从学生可以幸福学习、幸福生活开始。

篇7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党员人数增多,如何在新时期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将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融合,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在融合的模式上做了具体的探索和尝试。

一、社会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党建工作

(一)社会实践能发挥学生党建工作效能

高校党建的根本目标是“以育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材,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党员真正成为党的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坚强保证。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活动在全面育人过程中能起到催化作用,强化了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融合“实践育人”的新理念。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参与学生党建工作,形成了学生集体中的核心力量,能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工作政治核心的效能。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课堂

真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能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是学校第一课堂的延伸,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社会实践所带来的感性认识积累加速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吸收,而其平等渗透的教育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正因如此,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最为有利的手段,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打上更深的烙印。

在学校团委和学院党委的重视和领导下,园艺学院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队伍和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党员更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通过实践,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了党性修养和政策理论水平。

二、社会实践为载体,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

(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在社会实践中,学校或学院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机会、舞台和方向,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进行活动。

为了更好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在学校及学院举办的重大活动中,我院组织学生党支部协办或主办各类活动,要求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党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极大体现。此外,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努力促进社会实践的活动主体多样化,充分利用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力量,创造一定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氛围,支持学生自觉组队、自主立项,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开展社会实践的途径和内容

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应将校内社会实践应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渠道,尤其要发挥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将党建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如:在日常管理中,安排下班党员到各个班级中,深入了解各班具体情况,协助做好班级党、团建设工作;安排学生党员进行志愿服务;开展帮困助学;协助辅导员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等工作;协助做好文明离校;率先带头到偏远地方实习、就业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院结合专业特色,承办茶文化节、花艺文化节、果蔬文化节等具有园艺特色的活动。在校园文化节的各项活动中,都活跃着学生党支部的身影,学生党支部积极承办或组织各大文化节的主要活动,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努力和参与,这些文化节已成为我院的品牌活动。如:茶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五党支部(茶学专业党员组成)主办;花艺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二党支部(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党员组成)协办;果蔬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一、三、四党支部(园艺专业党员组成)主办;学院团委实践部的“百花园”,也成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重要实践基地。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工作,锻炼与提高了能力,用劳动与工作为同学们提供服务,最终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活早已远离“围墙”的模式,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校外社会实践也成为大学生课余的重要生活内容。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全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党员应先走一步,在社会实践中起骨干作用,学院党委根据学生党建工作的需要设立专项实践调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方案的制定等,重视培育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先进性意识、学习意识和模范意识,激发他们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的热情。

学院党委十分重视校外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2006年暑假期间,园艺学院共有138人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活动,占学院总人数的15.42%。其中三四年级参与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2.34%;2007年,学院共有197人,共11支队伍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活动,占学校队伍的近11%。参与人数占学院总人数的18.45%,其中三四年级所占比例为93.42%。实践内容丰富多彩,有科技下乡、支教、结合专业实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志愿者服务、受灾调查、挂职锻炼、社会调研等等,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专业,涉及面广。在这些社会实践中,队员们更多的收获是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农民,深入生产过程,将专业理论运用于实际,即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又服务了社会。同时,学院党委也积极鼓励同学们走进第二课堂,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仅在2006年,就申报了34项科技创新课题,为全校之最。

(三)强化社会实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