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课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课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课堂纪律;强化听觉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06-01

一、把握学生心理特征,从而对课堂纪律进行调控

记得在上第一节音乐课时,课堂前几分钟,同学们的配合还是相当不错,但是很快课堂就出现难以收拾的“热闹”。因为我不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上课后15分钟还没有进入主题,使课堂出现闹哄哄的情况,课堂出现尴尬的局面。后来我查阅了相关书籍,了解了低年级学生都是集中力时间比较短,因此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因此我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控制在前5分钟,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运用动画视频,讲故事或者聊天等多种导入方式。

二、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强化听觉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在音乐课中,学生们对于唱谱从来不感兴趣,反而感觉到乏味。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先识谱、后唱歌,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很多学生对简谱并没有了解,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学生没有对该曲目起到兴趣,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也白白浪费掉。对此我在教唱新歌前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

上音乐课时,我觉得我只是一味地讲,根本没有留意学生究竟明白了没有。后来经过反思,我认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他们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此,教师必须考虑通过何种有效的途径使学生自己动脑想出答案。比如:音乐课本中要求创编歌词便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练习,它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将新的歌词套到歌曲里面。每当学生们唱起自己编创的歌词,也显得特别兴奋。因此在音乐课上,老师应该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发挥,让学生互动,而最终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四、让乐器和舞蹈走进课堂

乐器和舞蹈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乐器和舞蹈在课堂中的恰当运用,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变的异常活跃。对于刚刚接触音乐的同学,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单地让他们跟老师拍掌,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先让学生跟着乐器用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作乐器示范,最后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并经过反复练习,学生便很快把节奏和乐器配合起来。这样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会简单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形或脚位,也按照乐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动起来。

五、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在音乐中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和爱好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强化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学生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应用,课堂学习机械化、成人化;教学环节板块化,教师教学感到枯燥无味,学生也觉得学习没有兴趣,这些都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要运用一切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比如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教学 公开课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45-01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其优越性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笔者总结了教学中的点滴,得出以下几点成功经验。

一、成功之处

(一)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揭示知识的本质。能让学生先说、先做、先想的尽可能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想。我则尽量为学生的说、想、做营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二)体现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教学中强化数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应用于生活。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通过应用既可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兴趣。在学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前,我用生活中买菜时用四舍五入来去零头的现象导入,练习时设计了一些求近似的光速、人口数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三)体验成功的乐趣

首先,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识和力量。能“作为成功的学习者”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愿望。可见,学习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因此,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我努力创设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当学生成功地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个个兴奋。我感受得到成功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其次,对学生采取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表述得不够清楚时,我就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如果学生的想法完全错误,也尽量用委婉的口气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有时,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意料,但很有道理,我会欣喜地说:“真了不起,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等等。第三,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对中下学生降低要求,对中上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儿童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另外,课前常虚心向同事请教,与同事一起探讨教学方案。课后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及时弥补,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如何改善新课程下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学中同样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困惑需要我们去弥补和改善。

(一)协调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时间与空间

新课标要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做的过程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我虽有这一理念,但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这样做,这与现行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产生矛盾。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抢夺了学生的自主时间。如何更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进一步加强对中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一学期,虽在中下学生身上花了许多心思,学生学习的态度、习惯有所好转,但还有个别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彻底养成。有部分同学审题不够仔细、严密,审题能力还须培养。有个别同学仍旧字迹潦草。

(三)积累资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创设更多情境

很多时候我也想把教学设计得不落俗套,也想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又苦于没有合适的素材。所以,要想使教学得心应手,就要有意识地多收集资料,多看报刊杂志,有意识地摘抄,多与同事交流等。

篇3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反思,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反思范文1我所任教的二年级小学生协调性较差,注意力较分散不易集中,理解记忆力也不够完全,立定跳远动作虽然简单,但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我采取新颖、有趣的练习方式和手段,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诱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练习兴趣。另外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合作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使学生在“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兴趣。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利于学习的环境

学习环境对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具有重要作用。本课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努力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尝试运用自主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地从事学习活动。比如我在教学开始时首先让学生模仿小动物跳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选择游戏内容。这样做改变了以往低年级教学中一切由教师带着学生活动的做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并且能够给学生多一点自主的选择,多一点独立的思考,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发挥。

二、设计易于接受的活动形式

本课力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在家中玩耍一样,设置一个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三、选择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自控能力与认知能力均较差,但是它们具有好动、好玩、好思考等特点。所以在立定跳远教学时,综合运用练习、思考、探索、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渐完成探疑过程。这样不但学会了立定跳远的动作,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始终沉浸在良性的学习氛围中自觉、自主、能动地学习。

四、存在不足:

(1)本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显得学生准备活动时间较长,自主学习时间较短,时间分配不合理。

(2)学生没有进行分组联系。在联系立定跳远的过程中,没有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很好的为学生创设自由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反思范文2在二年级的单元投掷教学中,让我受益非浅。由于上课的教学对象是水平一学生,他们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差,因此,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单元投掷教学目标,三节课的主要内容上都做了适当的安排,即:各种方式的投的动作:投准、投远等。在课的结构设计上,做了精心的规划,即:激发兴趣、身心准备──培养兴趣、自创投掷──积极实践、提炼真知──活跃情趣、渗透教学──验收评价、创导合作──均衡发展、身心放松六个阶段,力求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创新和改革精神。

一、激起千层浪的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教师应努力使其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良好的课堂导入,学生的参与热情会立即高涨,而且对整堂课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在导入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了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营造了一个宽松、积极、主动的教学环境。简简单单的两片硬纸板、普普通通的旧报纸,学生们情不自禁的跟着老师愉快的做起了准备活动,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的自然和谐。

二、实践出真知教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出真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式”教学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现今教育改革中的实践创新。所谓“自主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其内涵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投掷教学偏重于技术要领的传授,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投掷形式远离生活实践,更难让学生以此作为健身的方法。在本单元教学中,淡化了投掷技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以投远为目的进行创新体验与练习,在学生的实践中积极提取正确的投掷动作,既提高了投掷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投掷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实为一举多得。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多次示范,教师的重点提示,充分营造了浓厚的民主氛围,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这节课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应用了分层教学法,以不同的投掷起点来挑战相同的终点,给素质好的学生给予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积极挑战自我;给相对素质差的学生给予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总体来说,分层教学重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引进了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使各类学生在练习时都能处于亢奋状态,既能让优秀生“吃得饱”,又能让希望生“吃得好”,还能让中等生再提高,使学生在求知中感受乐趣。在这节课中,浓缩了许多新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既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也有助于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作为第一线体育老师的我,还将继续努力。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反思范文3广播操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每天必须参加的课外活动。做广播操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反映一个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也是当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窗口,是学生锻炼身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因此,每学年新生广播体操教学就成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广播体操的学习恰恰是很枯燥乏味的。所以我在广播体操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正确而优美的示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正确而优美的示范是教好新操的前提,教师也应当对新的广播操应具有较强的动作示范能力和一定的音乐素养。由此,教师课前要充分熟悉新广播操的动作,掌握动作要领,熟练做好镜面示范。先做完整示范,使学生对新操有所认识,形成完整生动的动作表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中体现新广播体操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动作能力。

新广播体操对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动作方位感、节奏感、音乐美感、动作表现能力和动作模仿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先对学生进行基本动作的“强化”练习,使学生基本动作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如手型、步法以及跳跃移动练习,先学习单个较难掌握的技术动作,然后再进行组合练习。

3、让学生做小老师去教学,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优带差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学得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充当小老师去教学。教师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及时予以纠正。如果是少数人的错误,可用简短的语言或者是动作的暗示予以引正,如果是多数人的问题,则要求全体停止练习予以纠正。

4、通过分组比赛,提高学生自觉练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每次课的结束前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谁的动作完成得好,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新操前可以向全校发出举行新广播操比赛的通知,引入竞争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

广播体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高估计学生接受能力,前四节操教授速度过快。

2、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没有树立好广播体操强身心,健体魄的思想,致使个别学生视学习广播体操为一种负担或应付差事。

3、细节动作抓的不够严密。

篇4

一、落实三维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目标变得丰富了,它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目标,使得数学教学目标更加全面,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三维目标的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知识与技能既是数学教学目标,又是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认知的杠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且与其它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它是认知的根本;错误与失败是认知的绿叶。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落实三维目标的两条教学策略。

二、重视隐性知识的教学

英国教育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形知识,他认为:许多技能、方法、交往、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即只能意会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形成像数学课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感受和习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感受、感悟、反思和习得,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化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而且能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态度朝主动、积极方面发展,感受成功探究带来的愉悦。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习中,学生通过量一量活动,初步感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致是180度,但是此时学生尚存疑惑;通过拼一拼活动,学生便可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这时疑惑消失了、成功探究的喜悦出现了;再通过特殊三角形的推导说明,学生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自信心诞生了……通过他们亲身经历数学的探究活动和与同伴的协作互助,不仅促使他们习得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而且促使他们习得怎样探究一类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促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产生了良性变化。

三、重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注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是注重获取数学知识经历的体验,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动,并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随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于是学生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再引导学生举实际例子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当学生发现猜测不正确后,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用“算珠”任意摆数、试除,由学生自主发现算珠个数是3的倍数时,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摆出的数与算珠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样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实验、发现的过程,自然能获得深刻的体验,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

在落实三维目标中,有的教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三维目标中游离出来,力图创造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学生施以说教式的教育,这实质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曲解;还有的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教学,毫不遗漏地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体验和感受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可以被忽略的,这仍然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四、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情境要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调出学生的既有经验,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要设计好这一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在这一程序中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篇5

湖北省襄阳市东津新区东津镇中心小学 王秀云

全区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一年来,我校也在紧紧围绕“二五五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样做无疑是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作为实验班教师,我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也进行了反思,下面就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某些环节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设计的导学案内容尤其是练习部分还没进行完,下课的铃声就响了,反思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如下几点原因:1. 虽然教师已经汲取了课改的思想并也按模式备课,但对教材研读的不够,对学情备的不充分,在课间也不能根据学生的表现很好的调整教学环节;2.学生认知的差异,导致教师过多地关注后进生,从而影响教学进度;3.农村学生性格内向,信息闭塞,导致学生严重动不起来。但我还有一点认为,特殊情况下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比如学生的思维把课堂延伸了,这种情况是可以接受的,并不需要教师刻意的去抵制。

二、当前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深究其含义无非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体意识为主,提倡个性化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就目前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一个班里能做到“自主、探究”的学生不会超过三分之一,而能合作学习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要与城里的学生那更没法比,如果学生动不起来的话那还谈何课改?我也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我觉得这与我们是农村学校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不是说没有教师的责任,我认为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1. 教师要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2.充分发挥这方面做的好的学生的榜样作用;3.着重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制定一定的评比办法,激发学生潜在的欲望;4.注重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建设。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自主性学习 探究性教学

自课改以来,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的课堂教学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涌现出一大批实施“课改”的好典型,令人振奋与欣喜。但也有不少教师在所谓的课堂“创新”中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结果事与愿违。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教学情景不合时宜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景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也就是说适当地巧妙设疑,制造悬念,能使学生疑惑丛生,兴趣倍增,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因此教学情景的设计要考虑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学习意义的。但有些教师在教学情景创设上不合时宜、牵强附会,使学生思维的衔接与知识的过渡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完美。如果教学中如果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确实有困难,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虚拟的教学情景。比如,在学习“三角形”一节时,给学生讲述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排排整洁漂亮的红瓦房……然后询问学生瓦房的框架结构是由什么图形构成的?最后引入课题。总之,只要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必能激起学生真切的情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突出知识掌握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下的数学把“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最终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双基”与重点知识的掌握,单纯为分数而做题、而教学,忽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还原于生活”教学理念与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正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枯燥无味,无兴趣、无动力被动局面,扩宽了这方面的深度与广度,大多数课的引入都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真正做到了“学数学,用数学”教育理念,使生活中体现数学,而数学能力又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与提高。众所周知,数学新教材中有许多地方是要学生自己动手的,然而有的老师总是怕学生从中学不到知识,因此在课堂上都从来不采用这些方法,而是简单的讲解,具体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内容等等,结果使学生体验不到知识的探索、发现、归纳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倡导自主性而放任自流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新型教学学法。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与评价都要确保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格局,给学生去观察、理解、总结、验证、发表见解的最大空间。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真正做到“把数学课堂交给学生”。而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并付诸实践。他们想,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是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学生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海阔天空、东扯西谈,而有时竟然还会受到表扬,甚至还说什么有创意。一节课结束了,真正弄明白了老师究竟在这节课上需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的学生实在不多。当然,我们不否认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但数学教学长期如此“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不负责任地说”,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新的误解,致使以后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我们要使课堂高效、实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四、探究性学习开放无度

篇7

一、 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

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应该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教学设计是否有效,我认为关键在课堂教学的基点是基于教学的学习,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达到一个应该达到的水平层次。所以学生的学是主要的,教师的教也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应该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如何“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教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教,怎么教,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理解需要来确定。而现实中,不少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会怎样”或“是怎样”解读的,而是自己应该怎么去“教”,这必然会导致教与学的脱离,却没有成效。 有效的课堂是互动的,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于开展下一个内容教学的信息,或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我们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二、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我们要关注它的有效性。首先,让学生乐于活动,获得积极体验,这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然后通过教师悉心指导,让学生善于活动,这是提高有效性的保证。最后,通过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这是提高有效性的落脚点。

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针对这一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我想,这一变化是可喜的,但是,如果我们将活动停留在表面上,不去关注它的有效性,最终是浪费时间,就不能达到“以活动促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就违背了“教育必须有效益观念”这一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并最终会影响到一代学生的质量。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老师因此就将课堂活动落脚在了学生合作探究上。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很好的学习方式,切磋琢磨,相互启发,可全班讨论,可小组讨论,可学生之间讨论,也可师生之间讨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几种耗时低效的讨论现象:一是讨论内容不合理,对没有必要讨论的内容讨论,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讨论时间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三是讨论没有扣紧目的要求,成了“放羊”,听之任之,老师不作为,名为讨论,实为闲扯;四是由于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具体要求,使得一些学生等、靠,自己不动脑,参与度不高。

三、课堂作业设置的有效性

如何改进课堂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为了使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能为教师反馈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对于课堂作业的有效性而言,就是让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要使课堂作业有效,就必须得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1、准确把握作业的难度和梯度。课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设置好不同的梯度。在一些老师展示的公开课上,要么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有意的把课堂作业项目的难度编制得很低,失去了作业的实际意义;要么为了体现自主探究的精神,把课堂作业难度设计在负偏态的难度分布状态,超出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绝大多数同学失去了一次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学习的信心;或是作业编制没有梯度,没有考量学生的差异性,致使作业有效性大幅降低。

2、作业内容要立足“文本”。课堂作业设置必须以紧扣文本为前提,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照条件,进行精心编制,尤其是现在伪劣材料泛滥的情况下,教师更要明辨优劣,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决不能拿来就用。以文本为立足点,让学生练习到应该练习的东西,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确保课堂作业内容的有效性。总之,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我们要达到有效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的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有效”。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优化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巩固课堂教学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8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什么呢?重中之重当然是课堂教学。新课程追求有效教学性,从以往的重形式到重内容。而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结合实践经常要求教师有效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我经常用四问法引发自己的课后思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反思途径。

一问:这堂课让学生得到什么

这应该是一堂课结束后的首要问题。新课程理念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收获怎样。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的思维中心必须转移到学生上来,而不是单纯的教材、教参、教学内容,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有效反思才富有实效。

“我这堂课让学生得到什么 ”备课时当然要思考,课后的思考更有特殊意义。如果不进行有效反思,备课时制定的目标大多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表现为三种倾向:一是资料型,目标大多依赖于教学参考资料,未作思考,容易直接抄录教参;二是经验型,依赖于自我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可能思考得还不深入,甚至有差距;三是套路式,每堂课都有一个知识与基础、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式主义,大而无当。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充分利用教材等教学资源,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制定具体的、贴切的“这一课”的目标,课堂围绕目标实施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收获、有发展。

二问:这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

这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有效教学实施水平的反思。教师主要可以从学生的状态入手进行反思:

一看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被动应付的?是全体参与的,还是几名尖子生的活动?表现为课堂有没有讨论,是否热烈?

二看学生课堂答题状态,答题能直接反映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等情况,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否准确、熟练?能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看学生课堂思维状态,学生思维是短暂的,还是持续的?有没有提出富有见解的问题?是否形成了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等等,都可供教师反思。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是学生课堂收获的直接反映,当然更可以成为教师反思的重要依据。

三问:我是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得到的

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感情,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但是,实现目标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新课改倡导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疑难处相互讨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同时形成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也培养了情感态度。通过自我解剖,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发展,敢于肯定自己的长处,但同时更要大胆剖析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认识其弊端,并尝试用新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反馈教学效果。计划—实施—反馈—修改—提升—反馈-提升,这是我们必须经常坚持的模式。经常坚持这样的反思,有效教学的实施便会更自觉、更富于成效

四问:有没有比这堂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篇9

当前,课程改革的浪潮正在全国各地迅速推进,我校也以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MS-EEPO"教学模式为参照,依据我校实际建立了"3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我校教学改革。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我发现,有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不太透彻,由此而对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此试作分析,以引起大家的关注。

1课改真是学生的事与教师关系不大吗

现在,我校各种课改活动此起彼伏,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将涌起。进入课堂稍作注意的话,你就会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美其名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我认为这是用"扣帽子"的理论束缚了课改的前进步伐,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课本只是个典型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去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才能发掘出生活大世界的真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有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讲。

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到现在教师谈讲色变,从前的教学方式固然存在许多误区,但现在的教学方式也不见尽善尽美。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认真研究怎样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加上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我们不能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不去挖掘体会,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也使学生得不到发展。课堂上的兵教兵运用得当,固然有效,小组合作成功当然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但教师大多还是能见学生所未见,思学生所未思,能了解学生所未了解。教师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职能,恰当而精要的讲还是少不了的。

2过分强调合作抹灭了学生的质疑

篇10

论文摘要: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3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30次重复”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不断丰富自我素养,进一步充实自己,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优化教学,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有效补充活动。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为此,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呢?,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去进行。

一、写成功之处

写自己的教学机智。一节课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教师总有得意之处:或启发得当,或例证精辟,或情境创设成功,或过渡语言生动,或“灵感”顿悟……,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归类整理,势必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将大有益处。教师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如能及时记录,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写学生创新和独到之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灵感”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精彩的问答、创新的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宝贵材料,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也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教学峰点。

二、记教学中的“失”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教材因素处理不当、偶发事件估计不足、课堂气氛调控不好等情况。所以我们只有及时、客观地予以记载,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并分析出问题原因,研究解决的方法,才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因此,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教法的运用,知识的讲解,例题的选择,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应等方面,课后都会觉得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教学工作的不足,要反复思考,仔细琢磨,采取措施,及时补救。如课堂中问题情景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自主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身边的边缘生?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和做秀现象。通过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和对策。

三、写出“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四、养成反思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