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对策

篇1

【关键词】土地承包;对策及建议;经营权

大竹县地处四川省东部,达州市南部,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全县现辖50个乡镇,382个行政村,3417个村民小组。2013年末农业户数26.20万户,农业人口87.80万人,耕地面积90.31万亩,承包耕地90.24万亩,机动地0.07万亩,承包农户24.53万户,承包人口86.12万人,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24.32万份,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4.31万本,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419元。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与特点

大竹县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建立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全县快速发展。截止2014年7月31日,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13.84万亩,其中荒山荒坡流转3.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2.40%;承包耕地流转10.74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77.60%,占承包耕地总面积90.31万亩的11.89%,承包耕地流转户数达2.50万户,占承包农户总数24.53万户的10.19%,其中全部承包地流转出的农户1.12万户,占流转农户总数的44.8%。土地流转呈以下特点:

1、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有转包、转让、出租、入股、互换等方式,其中土地转包面积6.62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7.83%;转让面积0.57万亩,占4.12%;出租面积2.75万亩,占19.87%;入股面积3.64万亩,占26.30%;互换面积0.26万亩,占1.88%。

2、规模流转面积增大。近两年,土地流转向种植大户、经营业主方向发展,全县业主开发1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面积达3.38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4.42%,其中10―50亩的1.6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1.63%;50―100亩的0.52万亩,占3.76%;100―500亩的0.71万亩,占5.13%;500亩以上的0.54万亩,占3.90%。

3、土地流转用途广泛。全县除小规模流转的土地多用于粮油作物生产外,10亩以上的规模流转土地多用于水果、蔬菜、养殖、林业、三产业的规模开发,用途涉及农、林、牧、副、渔各业。其中流转土地用于种植粮食的7.0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50.65%;用于养殖业的1.32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9.54%;用于种植经果林的3.2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3.19%。

大多数规模流转还都采用一业为主多业为辅的综合开发的模式。石子镇高桥堰村的大竹县明月山水果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850亩,主要用于种梨、柚子、板栗等果树,还发展了种粮、养猪、养鱼、养鸡等产业。

4、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流转土地的业主除农户外,还有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经营大户等。其中农户流转土地7.64万亩,占流转总面积55.20%;企业流转土地0.97万亩,占流转总面积7.01%;专业合作组织流转土地3.39万亩,占流转总面积24.49%;家庭农场流转土地0.72万亩,占流转总面积5.20%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解决人地矛盾,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必经之路。主要成绩有:

1、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土地流转重新配置了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经营专业大户集中,催生了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逐步改变了“土地不多人人种”的一家一户经营模式,有力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水平,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带动了名特优农产品的开发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高新技术的运用,解决了种养殖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

2、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发展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形成了山前城郊蔬菜、山后林果、清水香葱、黄家生猪等产业带,培育了香葱、香椿、秦王桃等特色农产品。带动了名特优农产品的开发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2013年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61个,其中农民专业协会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1个,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5800个,带动成员数2.19万户。

3、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获得应有的土地流转收益;从流转土地解放出来的农民有的再就近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等经营业主务工,既学到了技术,又增加了收入;更多的通过经商、外出务工和创办私营企业等,获得了工资性、经营性收入。人和乡野坪村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大竹九叶青花椒专业合作社,每年每亩从专业合作社不仅可获得450元土地流转费,还可获得35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

4、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土地流转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镇转移,向二三产业集中,同时也解决了因劳动力缺少而造成土地撂荒问题。农民进城镇落户务工经商加速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小城镇建设进程。从而加快了社会结构的改变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与其它县市一样,大竹县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违背政策的问题仍时有发生。少数乡镇不顾实际条件,不尊重农户意愿,盲目地采取下指标、定任务的方式要求流转农户承包地,有的地方以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名义违法搞非农建设。

2、在土地流转中存在着“非粮”趋向。由于种粮比较效益偏低,流转土地用于种粮的面积有进一步缩减的趋势,特别是规模流转土地用于种粮的相对较少。据统计,目前全县10亩以上的规模流转用于种植粮食的1.39万亩,仅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10.04%。

3、土地流转供求不平衡。由于大竹县远离大中城市,经济欠发达,缺少相关的土地流转优惠政策,难以引进大企业和大业主,所以农户意向土地流转信息较多,而真正需要土地经营的业主较少。

4、土地复耕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事挖塘养鱼、休闲农业等非种植业项目复耕难度大,有些地方签订的合同中没有涉及到对土地流转期满后或中途弃包情况下土地如何复耕的问题。因而土地复耕难将是全县土地流转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5、存在土地流转价格以货币计价签死的现象。在流转中,业主与农户大部分签订的土地流转价格是以实物(稻谷、玉米等按当年中等价)计价,但也有部分业主与农户忽视了土地收益增加、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等因素,签订的土地流转价格是以货币计价,且一定就是几十年。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结合大竹县实际,提出以下解决建议:

1、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是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农民才是流转主体,土地是否流转和以什么方式流转,都应尊重农民的意愿,由农民自己作主,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流转。政府只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市场的监管者。流转的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政府干预过度,只能扭曲市场。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顺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引导而不干预,服务而不包办,放活而不放任。

2、加大补贴,确保粮食安全。在土地流转中,经营者注重的是经营什么有利可图,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在当前种粮效益低下的情况下,政府可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对规模流转种粮大户给予适当的补贴,正确引导和扶持经营业主发展粮食生产,促使流转土地向种粮方向发展,以确保粮食安全,防止土地流转“非粮化”, 同时要加强农业与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协作,纠正和查处非法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的问题,防止土地流转“非农化”。

3、政策倾斜扶持,为流转创造条件。一是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扶持和奖励政策,对规模经营业主或大户给予财政贴息、金融信贷和担保支持,逐步把支持和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纳入支农项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农田建设、以工代赈、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业主倾斜,从而引进业主。二是在引进业主的同时,根据大竹县远离大中城市,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的县情,将农户组织起来,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特别是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是解决当前土地流转困难最现实的途径。三是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工作的激励政策,以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加强领导,确保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经营业主的切身利益以及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对加强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进行积极探索,大胆实验,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正确引导。

篇2

关键词:城镇一体化;土地流转;问题;立法完善

前言:明确农村土地权的分配和管理,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的核心。广大农村地区的务农人并不了解土地权的归属问题。在城市里,建设用地的区分以及使用被了解,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的整体很难被触动。因而农民在在很大程度上被束缚绑定在土地上。如今年轻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成为流动的市民,这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不便,“城市复杂化”也就成为必然。对农村土地的不合理流转的研究,使人对城镇化的内涵更加了解。结合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和发展阶段,客观地分析城镇化的运行机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的运行机制,有赖于相关立法的健全,为其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

一、 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 农村土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小城镇的扩建占用耕地的矛盾似乎不可调和。尤其是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的建设原本是将居民集中,使土地利用最大化。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不断拔地而起的大楼存在,老旧的农舍依然存在。实质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城乡一体化使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作,致使农村土地大面积无人愿意耕作,留守的老人又无耕作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又为土地的集体管理提供便利。

2、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

1982年宪法提出土地管理制度,引起了学者议潮。2004年之后农地流转的合法化为农村土地的流转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规制,但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也使流转的过程中出现了流转纠纷、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等问题。法律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等方面的规定并不具体。相对来讲,更多的是禁止性规定,而不具有切实性。并且在土地权上的法律规定宣传不到位,致使务农人员的认识不清。

3、务农者对土地的管理权的不明确

土地属于国有,可是很多务农人员并不知道。据调查,在农村,部分人认为分得的土地属于自己家所有,可以随意买卖。非法占有土地修建房屋的现象也存在。包括房屋占有的土地在内,人们所拥有的只是使用权,并且使用权有时间的限制。

二、国内外对土地流转的研究分析

1.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关于土地流转的内涵,学者们观点不同,笔者赞同土地流转则是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国内学者从土地流转机制的选择、土地流转的模式、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上作了大量分析探讨,为立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国外学者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

外国学者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在土地流转带来的效益方面,有学者对我国上世纪90年代和建国初期的农地流转市场进行比较,指出土地流转是增加农民受益,减少劳力支出的方式。土地流转使得土地能够大规模的耕作,有利于机械化生产。而且能够解放农村过剩劳动力,促进农地流转,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信贷支持和完善流转中介。

在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方面,有学者把我国非农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结合分析,指出农村土地中介市场主要受家庭特征、非农就业、制度和农村特征影响。并且指出加快农村劳动力市场,是促进农地租赁市场发展的首要选择。

三、 城镇一体化进程中土地流转对策:

1、合理盘活存量土地

(1)针对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要加快建立土地储备中心,专门负责统一收储和调配使用闲置土地、存量土地以及有开发潜力的增量土地,以提高土地的使用率,缓解用地矛盾。

(2)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坚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依法、规范、有序的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2、明确外部发展环境

(1)分析城镇化发展的条件和趋势的,结和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客观地分析城镇化的运行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土地流转提供良好的环境。

(2)促使政府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程序的完善和对其践行的监督力度,加强法律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培训,深刻理解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杜绝土地私有观念,防止随意再转让或自行改变土地用途,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树立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维权意识,确保其物质利益和民利。

3、立法建议

(1)将相关法律具体化和深入化

在法律上对农户土地流转给经营者之后的权利保障上要细致化。在法律许可条件下开发经营的,其经营自、产品处置权、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另外,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土地使用权作具体的分配和限定,集中土地来实现农场规模的扩大化。

(2)增强相关部门的执法意识

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土地管理的核心部门,其职能中最重要的是监管土地的合法转让和使用,禁止非法买卖土地。增强其执法意识是必要的。此外,从法律的另一个方面保障农民的权益,可以引导农民签订转让合同,在合同中分清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政府监管流转程序,对土地流转的政策做必要的引导和规范,探讨新的流转方式,促进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结语:提高社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关注度,发现并解决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另外,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力求为有关制度的制定以及更好的促进城镇化建设提供相应的合理性建议。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城镇化的健康稳定运行积累经验,同时,也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带动我国城乡建设的美好未来。(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著.吴半农译.资本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2][英]罗杰.E.巴克豪斯著.莫竹芩译.西方经济学史[M].海南:海南出版社

[3][英]斯密著.谢祖钧译.国富论[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1-0031-1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最早于1984年提出,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已经日趋成熟,特别是在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之下,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土地。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也成为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虽然在政府部门的努力之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针对现阶段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1.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1.1 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侵权行为严重

我国《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对于农村与城市郊区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国家所有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国家也依法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其中“集体”的概念却较为模糊,在《宪法》中,集体土地被笼统界定为集体所有,在《民法通则》之中,集体土地则被界定为乡镇、村农业经济组织所有。此外,在生活中基层农村干部的理解也十分的模糊,有的干部以土地集体所有强行收回土地,有的基层政府将土地面积作为政绩进行执行,不顾农民意愿与客观条件,强行侵犯农民承包与经营权,导致农民的权利遭受了侵犯,同时,这也对资源配置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2 “非粮化”情况严重

目前,在全国已经超过1亿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流转,但是其中有近一半的面积用于非粮生产中,多数承包户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多会使用经济收益率高的农作物,虽然目前对于“非粮化”相关的部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却未达到相应的管理效果。部分地方土地流转后,管理部门打着管理幌子,私自将农地转化为非农用地。

1.3 土地流转程序不完善

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一直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相关的法规与政策也在逐步完善,但是在实际的流转工作中,依然存在流转程序简单与混乱的情况,由于程序不够规范,在流转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基层政府利益寻租与其他的利益纠纷。

1.4 收益分配不规范,农民利益受到侵害

参与土地流转的主体包括农户、基层政府、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各个主体之间都会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谁在土地流转工作中争取到了主动权,就能够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而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其利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如何解决这个主体之间的收益问题也已经成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的核心问题。

1.5 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成熟

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与价格机制,其中价格机制为核心,在土地流转之后,土地的使用权与承包权分离,价格也未起到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仅仅给予农民很低的经济补偿,这不仅给农民的生活造成问题,也给农村经济的稳定性带来不良影响。

2.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在现阶段下农村实施的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家庭承包”,该种制度是在传统集体所有制经济上建立的,在现阶段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农村集体经济开始逐渐消亡,该种制度已经不适宜新农村的发展了,为此,必须要寻求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农村土地制度,该种制度既要保证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又要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2.2 健全农村土地利用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流转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健全农村土地利用机制,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2.1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不同的流转规划

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其土地流转条件也不相同,因此,必须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出适宜不同地区农村的发展规划,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2.2.2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在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时,必须要遵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将不同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合理安排各个农村与乡镇的土地利用工作,提升利用效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整合与交换的形式将农地集中化,这样既能够降低成本,也可以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2.3 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是一项长期、动态的过程,基层政府应该主动的引导,促进流转工作的规范性发展,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对土地流转情况进行实施动态的监测,为促进土地流转工作的合理性发展,国土资源的优化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2.4 做好土地流转政策的监督工作

2.4.1 尊重农民意愿,禁止强迫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工作需要严格的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秉承自愿的原则规范流转工作,不得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能私自改变土地用途,处理好流转工作中的各项矛盾与纠纷,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达到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

2.4.2 严惩流转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在下一阶段下,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各个环节建立好完善的工作管理制度,并将这些制度真正的落实到实处,规范工作人员的管理,防止违法乱纪情况的发生,严惩违法行为,提升管理者的责任感。

3.结语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有着积极的效果,在土地流转工作中虽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国已经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条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必然能够发挥出应用的效用。

参考文献:

[1]许春涛.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政府行为[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

[2]傅建春,邱建旺,方勇. 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探讨――江西万年县梓埠镇土地流转现状及经验[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篇4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对策;河南驻马店;驿城区

驿城区农村农业用地总面积约3.33万hm2,其中耕地约3.07万hm2,家庭承包耕地经营农户约8万户。目前全区仅少部分农户在进行土地流转,主要以转包、转让、租赁、互换、入股等的形式存在,其中租赁的比重最大。水屯镇石庄村地处驿城区东南部,辖15个自然村,25个村民组,全村耕地总面积453.33hm2,农户数1 360户,农业总人口5 602人,人均耕地面积806.67m2,土地流转农户68户,流转面积69.33hm2,以租赁方式流转给富万家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租金7 500元/hm2。刘阁办事处单高楼村位于驿城区西部,辖10个自然村,18个村民组,全村耕地总面积533.33hm2,农业总人口3 900人,人均耕地面积1 333.33m2,土地流转农户58户,流转面积40hm2,以入股形式流转给东泰农民专业合作社,除每年租金13 500元/hm2外,还参与合作社盈利分红。

1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农民思想认识仍有些保守。当前,土地仍然是大部分农民主要的生活保障,土地的收益仍然是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些农户虽长期在外做工经商,但始终不愿放弃承包田,把保留承包田作为自己经济依靠的退路。加上近年国家对“三农”加大扶持力度,实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消了农业税,粮价趋涨,土地升值,部分农户“恋土”观念加剧,宁愿粗放经营,甚至撂荒,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二是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农民担心土地流转给企业后,受企业的经济实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租金不能兑现;另一方面企业也担心农民法制意识淡薄,单方毁约,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农业投资存在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若不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风险保障制度,既影响土地投资经营者的积极介入,又影响土地经营权流转[1,2]。三是土地流转规模小,流向性质单一。驿城区刘阁办事处单高楼村和水屯镇石庄村2个试点流转面积小,大多数农户还没有因为土地流转而获得更多的收益;经营模式都是良种繁育,性质单一,没有因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四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还不完善。由于驿城区部分村组还未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工作,导致土地纠纷无法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

2对策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由政府牵头,土地、工商、司法、农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土地流转领导服务机构,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3]。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承包台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由村委会登记,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备案。强化管理服务。制定和下发驿城区土地流转意见和管理办法,强化土地承包管理机构职能,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二是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公室,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工作。各乡镇涉农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土地流转信息采集、上报、存储。村级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负责日常工作,建立流转档案,及时掌握土地流转的动态信息。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使用供求矛盾,使土地流转工作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三是创新流转模式,促进多元化发展。可以采取农户自发联合、科技人员创业促进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为载体示范带动等模式发展多元化土地流转,拓宽土地流转领域,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实现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现代农业发展[4]。四是加大项目建设。抓住机遇,围绕河南省打造粮食核心区的各种优惠政策,积极申报农业项目,用大项目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将土地流转扶持列入年度计划,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对土地流转后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办和行政村;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的,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六是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扩大企业规模等办法增加就业岗位,使企业更多地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如餐饮娱乐、物流配送、休闲农业等,引导城郊乡镇、中心集镇附近的农民率先从土地上脱离出来。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由财政负担经费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

3参考文献

[1] 徐娥,周瑞东,韩文清.巴彦淖尔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现状及改进建议[j].华北农学报,2007(s3):138-140.

[2] 许亚芬.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101-102.

篇5

>> 滨州市滨城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滨州市滨城区农民人均收入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滨州市滨城区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滨州市滨城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及创新模式 临沂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对策 曲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南充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元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 滨州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增产对策 滨州市滨城区体育舞蹈推广现状调查研究 对滨州市滨城区“家长园地”的调查 滨州市滨城区餐饮具消毒状况调查 滨州市滨城区耕地资源利用与改良对策研究 滨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对策 滨州市滨城区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现况分析 内蒙古农村劳动力构成、转移现状及对策探讨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成尚军.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30):13427-13429.

[3] 万玛项秀,李临颖.贵德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现状及建议[J].青海统计,2007(9):23-25.

[4] 敖德玉,黄雪梅,周相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影响——对农民外出打工现象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376-6377, 6379.

[5] 董金涛.关于北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308,310.

篇6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土地流转 农民权益 制度改革

一、引言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巨大推动力,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而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现状综述

(一)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所谓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1)合理的农地流转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2)合理的农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条件。

(3)合理的农地流转必然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弊端

(1)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首先,流转权限规定不明。

其次,土地流转方式的相关规定亦不明确具体。

第三,权利的设立与流转公示方式不明。

(2)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风险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我国现行法规不利于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的纠纷。

(3) 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第一,在农民之间土地流转不规范;第二,有的农户与专业化农业公司签订的合同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第三,在所签订的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同文本中,存在着与国家现行法律抵触的内容,合同文本缺乏规范性,未经司法部门的司法鉴定。第四,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缺乏规范,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4)农村土地产权界定不明晰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晰、产权虚置、管理工作混乱、农民的合法土地权利缺乏法律保障,导致了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不愿放弃农村土地,土地资源很难进入市场进行流通或流转。土地资源长久闲置,造成巨大浪费,也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三、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保障

(一)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化发展有赖于土地产权制度的明晰,赋与土地使用者真正意义上的流转权利,建立起权责明晰、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双方应当地位平等,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政府的介入失去了实质的意义。

(三)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针对我国现行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应出台相关法规,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

(四) 修订和完善 《土地管理法》

根据现行法律,当农户承包的土地被国家依法征用时容易引起争议。因此,适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中存有互相矛盾的条款,并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权益分成,对于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重要意义。

四、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速推进农村土地资本化流转就有必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提高农村医疗和养老的保障力度。

(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法制环境

政府门要尽快出台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土地流转合同书的规范格式,制定出关于土地流转申报、审批、登记的一系列配套程序,以及对于合同纠纷的调解办法,为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创造有序、明确、统一的法律政策依据。

(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

(1)完善农民利益表达的沟通机制。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法律宣传,让农民了解知晓关于农村土地的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的重大事项,要由农民统一投票决定,并进行村务公开,细化程序、细则,进行民主监督。

(2)完善农民利益的法律保障机制。

利益保障机制的核心就是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依法保护、受损补偿和受害保护。

(四)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体系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培育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成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对流转信息进行统一收集与,对农户和业主进行咨询与指导。

五、结论与展望

土地资源是农民基本的生活资料,亦是农民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涉及的法律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此,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的构建,同时加强政府职能,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与课题1: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项目名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B022;参与课题2:2013年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名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JSCX2013-269HSD )

参考文献:

[1]马兴彬.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3(6).

[2]刘B.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2013(5).

篇7

关键词:土地承包;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涵义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法律未对其做出定义,2007年施行的《物权法》第125条在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做出了明确界定。该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有权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

二、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总体情况

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为3.4亿亩,是2008年底的3.1倍,流转比例达到26%,比2008年底提高17.1个百分点。我省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824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29%,高出全国2.8个百分点,是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比重较大的10个省份之一,比2010年年底的1313.7万亩增长了50.9%,增速居全国第二。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达到326.2万户,占家庭承包农户数1978.5万亩的16.5%,比2010年上升4.82个百分点;签订流转合同220.62万份,涉及流转耕地1308.2万亩,分别比2010年增长40.8%和79.3%;签订流转合同占流转总面积的67.6%,高出全国6.5个百分点,比2010年增加了9.8个百分点。我省部分涉农机构开展了与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的贷款业务,共发放涉及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贷款余额10.57亿元。从放贷银行看,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内的“三权”抵押贷款主要集中在涉农机构;从贷款对象看,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在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从贷款用途看,土地承包经营权主要用于种植业、养殖业;从区县分布上,不同区县推进力度不同,我省四个改革试点县(濮阳县、杞县、固始县、汝阳县)相对发展较快。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存在的问题

(一)抵押权难实现。首先从法律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之后,不能改变所有权性质和用途,其次缺乏真正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需要各方自行协商实现。因此,当贷款无法收回时,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处置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抵押物价值难确定。一是未成立相应的专业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二是没有建立对农村土地价值对应的标准;三是银行业机构难以准确认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实际价值,发放贷款的额度控制较低。

(三)贷后管理难。银行发放贷款后为保证借贷资金的安全,一般会选择监督资金的用途和项目的运行情况。但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借款人的借款目的是从事农业生产,项目地址在农村,但大部分银行的业务重心在城市,进行贷后管理的成本很高而使得银行可能忽视或放弃贷后管理。

(四)贷款风险难以掌控。一是农业生产是受自然条件约束,受政府管控严格的产业,农产品价格比较难预测。二是操作存在风险,在对贷款项目的审查过程中存在忽略某些环节,如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存在价值评估不够规范。三是我国还没有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设立专门的法律文件,真正发生纠纷时无法得到法律的支持。

(五)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不高

由于农村中、小额贷款的收益和成本同所承担的风险不成正比,并且由前面分析可知,抵押物变现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加之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业务重心,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往往更看重大企业,更注重大额业务,而忽视小企业,对农民的创业贷款更是慎之又慎。

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环境优化

(一)完善法律法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但因《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约束,抵押处置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为配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工作的全速推进,先行先试,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相关产权的法律框架建设,完善相关法规,出台较为全面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抵押性,以便为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制度的推进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二)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首先,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能够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使土地形成规模化经营,更有利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施;其次,当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时,金融机构能够及时的变现抵押物从而获得补偿,并且有正规的、统一的流转市场也会相应的降低交易费用,这是提高金融机构放款积极性的有力举措。最后,也有利于有关部门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土地流转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和监管。

(三)设立专业评估机构制定评估标准。设立专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价值评估机构,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价值评估制度。此制度需考虑两点:一是政府应出台评估标准细则,对不同等级的农村土地制定相应价值标准以供参考;二是成立独立的抵押价值评估机构,结合实际,根据农地的地理位置及其他条件,综合农地流转价格,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操作办法。

(四)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淡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在农村社会体系尚未完善之前,可以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设定一定的限制,以保障农民免于破产。二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风险防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可能会带来四种风险:经营风险、转移风险、贷款风险和社会风险。在这四种风险中,经营风险、贷款风险是社会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转移风险是社会风险的直接原因,因此,控制经营风险是关键,而控制转移风险则有助于缓解社会风险。

(一)引导资金流向。生产决策直接影响经营风险,农业生产的核心是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问题。各级政府建立农业信息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建立县乡两级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服务网络,及时收集、整理和各种农业信息,从而引导资金流向。

(二)自然灾害预测与预防。政府要对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农户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一方面使得农产品抵御灾害能力增强,另一方面还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要措施:(1)加强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2)提高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水平。完善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对农业经营者进行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3)强化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气象部门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完善多渠道的气象信息。

(三)发展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由于高风险、高赔付率,赢利低,商业保险在农业领域不活跃,保险的范围和种类十分有限。所以应该深入贯彻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积极组建各种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此外,还可以发展合作保险方式。行业性、地区性的合作保险组织以互助共济为目的,不追求赢利,但可以降低成本,是解决一般商业保险公司不愿经营农业保险为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来推动和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野.《农民融资抵押制度创新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0年

[2] 赵耀华.蒲勇健.《博弈论与经济模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 王德霞.2014年:《对当前农村金融现状及改善对策的探析》,《时代金融》第 1期

[4] 刘磊.2013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经济学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与凤冈实践》,《区域金融研究》第4期

[5] 黄向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及金融支持:几个案例比较》,[J].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

篇8

>> 榆林市绿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榆林市糜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园林苗圃现状及发展对策 榆林市中学足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榆林市牧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榆林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探讨 榆林市水管体制改革运行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沙区治理现状及对策初探 榆林市“城中村”拆迁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榆林市路边餐饮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 榆林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襄阳市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硬泡聚氨酯外墙外保温体系在榆林市的施工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关于榆林市榆阳区羽毛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分析 榆林市企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王铁林,高天峰.神木:山旱地谷子和黑豆创全国高产纪录[EB/OL].(2009-10-14)[2014-07-20]..

[5] 张瑜,王慧.清涧创百亩旱地黑豆全国高产纪录[N].榆林日报,2012-11-13(1).

[6] 白世贵,刘惠琳,李宝明.榆林市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陕西农业科学,2008(2):117-119.

篇9

关键词:国土整治 土地流转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 F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219-02

1 国土整治项目

1.1 国土整治的背景和意义

国土整治是对国土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总称。国土整治就是要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仍然薄弱的农业基础,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经济迫在眉睫。这就必须改变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将土地集约开发利用,引进现代科技技术和管理方法。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了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2]。然而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逐渐被打破,环境、社会问题不断激化,反过来又制约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原因就是城镇化过程中对土地的利用不合理,缺乏长远规划,分散利用,城镇化过程中缺乏对土地的保护,土地不断“变质”,从可利用土地变为不可利用。因此,现代农业、城镇化的发展,迫切要求农村的土地能够集约利用,改变一户一地,容许土地使用权自由流动。国土整治项目的实施,能够改善农业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土地流转的实现。

1.2 国土整治的对象

国土整治的对象主要是宜农未利用土地,依据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因地制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开垦,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对废弃工矿区等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2]。

1.3 国土整治项目的内容

国土整治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村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含机耕道路工程)、生态防护工程和村庄整治工程等。

国土整治项目中的土地整理一般包括:整体地形地貌适合作为耕地的土地:改良土壤,改造小地形,规划设计田间道路以及水利设施的进入路线,使土地的条件更加优越。整体地形地貌不适合耕作的土地:已开发为耕地的土地退耕;对将来可能威胁到周围耕地的不可耕地进行改造,消除一些可预见可避免的地质灾害,保证耕地的安全。

国土整治项目还涉及到多项配套设施建设。交通建设:按照规划设计建设出标准合适、质量过硬的交通网线,使交通不再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水利设施建设:宏观上需要以大江、大河、大型水库等为依托,覆盖全区所有土地。微观上改进灌溉技术、改造输水路线,设计排洪渠道。尽可能实现封闭输水,保证土地免受洪涝灾害。生活设施建设:规划新的宅基地,将医疗、休闲、通信、水电、通暖等设施跟进。规划建设一定的加工生产所需设施。新建墓地,倡导科学祭祀方式。

2 土地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引发土地流转困难

2.1 当前土地流转概况

土地流转,实际上是农村土地权利通过市场、中介等途径实现全部或部分转让,即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目前主要的流转方式有:转包、转让、互换、入股、抵押。

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现状是: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整体水平较低。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地流转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有所加快。据调查统计,2006年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70.08万倾,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4.57%。2008年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706.67万倾,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8.70%[3]。到2012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78亿亩,比2011年底增长22.1%(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网)。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呈不断加速之势。尽管如此,总体规模还是比较小,不足以推动全国的现代农业普及,也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农地流转之间发展不平衡。从农村土地流转区域的比较看,华北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占全国总样本数的30.22%,居全国六大区域之首;其次是华东地区,占21.78%;再次是东北、华南、西南、华中、西北[4]。全国范围的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省内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不平衡。经济发达程度和土地自身条件是造成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2.2 由于土地基础条件差导致的流转困难

整体看,我国的土地流转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并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地域上看,中西部广大山区的土地流转水平低、发展滞后。基础条件的不足是限制这些地区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

2.2.1 基础设施匮乏

交通条件落后。我国中西部山区农村,交通条件差,村村之间只有土路联系。村村通公路修建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交通运输条件,但任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村村通公路的数量还是太少,只能起链接主要居民点的作用,覆盖面太小。由于标准低,修筑质量差,后期保护维护不到位,尺寸偷工减料等多种原因,导致很多地方的村村通公路实际使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交通不畅依然制约土地流转的实现。

农业水利设施缺乏。中西部山区,农业还是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由于地形条件限制,原本拥有的水坝、水渠等水利设施就比较少,修建时候条件有限,这些设施很少用到混凝土,主要以土石围砌筑材料,年久损坏严重,加之大多数小型水利设施缺乏应有的维修、保护,基本已经无法使用。

生产生活设施落后。多数山区的居民统一供水系统没有建成,村民日常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卫生条件差,且水量极不稳定。农村地区的用电问题也比较突出,国家电网的覆盖面和容量还足以完全满足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需求。农村地区的供暖系统基本是零,主要是农户自己依靠柴薪、煤炭取暖。农村地区的通信设施比较落后,互联网的普及比较缓慢,通讯有待改善。

以上问题严重阻碍了投资者进入农村地区进行投资建设。交通条件不便,使得农村地区生产出来的产品物流成本过高。水利设施缺乏,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水电供应不足,使得一些需要进行毛加工的农产品不能进行加工,影响生产和增值。通讯不畅,使得农民或者开发者难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作出正确的预测。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有能力到农村进行投资的开发者不敢到这些农村进行投资,农村的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地整合、开发和利用。

2.2.2 土地零散分隔难以进行大规模开发

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经营权按家庭联产承包归农户所有,实行分散经营。这种制度曾经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但是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现代农业要求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采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对农业生产统筹管理。当前农户耕地零散,宅基地穿插其间,难以实现土地的整体经营、规模管理,既阻碍了现代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普及,也增加了管理成本。

3 国土整治对土地流转的促进

3.1 国土整治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靠天吃饭的农业是不稳定的,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唯一出路。国土整治将会有力的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国土整治后,农用地面积会增加,土地可以集约利用,发挥整体效益。集约利用的土地可以统筹规划,便于机械化操作,便于使用现代管理方法,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土整治后土地上的设施更加科学。有灌有排,保证耕种质量;灌溉技术进步,节约水资源,可以灌溉更多的土地;有相应的措施防止一些可预见且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保护土地。国土整治利用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恢复生态环境。

发展现代农业,是商业投资的根本出发点。没有土地创造的价值,就不会有在土地上的投资。土地能创造出财富,是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基础。土地能创造出的财富的多少,是农民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后获得受益多少的基本依据,也是土地经营权是否容易流转出去的依据。国土整治项目,可以使一些荒芜的土地重新创造出财富,也可以使原来创造财富不多的土地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解决了一些地区土地价值的问题,为这些土地的流转创造了基本条件。

3.2 国土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于招商引资

国土整治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方便交通运输。发达的交通可以顺利实现资源向财富的转变,可以将农村的资源变为投资者的资金。国土整治对农民住宅进行改建,新居建设可以重新规划设计民居生活的供水、供电、供暖系统,同时可以规划现代农业生产的供水、供电系统以及通讯系统,为投资者进入以后的现代农业开发建设(如兴建加工厂等)打好基础,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作为条件吸引投资者投资。国土整治项目本身还有着很好地宣传效用。首先工程项目招投标信息会在政府网站上公布,招投标过程也受到各方关注,都能起到宣传效果。国土整治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重大工程,政府的支持将极大地增强市场的信心,激发投资者的热情。

4 结语

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农村的土地能够加速流转。国土整治项目为土地流转提供基础设施保障,为土地流转做好基础条件准备。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关于加快农地流转的号召,成为今后农村土地流转的行动指南。相信通过国土整治项目的进一步实施,土地流转一定能够推动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来源:国土资源网,国土资源部主办.

[2]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土地整治管理办法,2011-07-18.

[3] 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篇10

关键词:霍邱县;土地流转;金融支持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过剩、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以及农地资源劳动力的附着力下降等矛盾的不断凸显,造成大量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而在这一转移过程中也促成了农地的大量流转及农地规模经营的发展。本文以安徽省霍邱县为例,分析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希望能对农村土地流转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一、霍邱县区域概况及土地流转现状

霍邱县位于皖西北部,地处淮河之滨。全县土地面积3493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41个行政村街,是一个有着168万人口的沿淮农业人口大县,其中农业人口132万人,流动人口80万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的有60万人。耕地面积180万亩,农业总产值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45%以上,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从2008年开始,霍邱县先后在多个乡镇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共计32个,土地规模经营主体的数量共2809个,面积达3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7%,组建种植业合作社97家,流转大户2712户,其中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的689户,1000亩以上的26户,5000亩以上的两户。

二、霍邱县农村土地流转现阶段主要特点

(一)土地流转形式多样

1、互换形式

互换是指土地承包人以口头协议的形式在不改变各自与村集体的承包经营合同的情况下交换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这种互换形式的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互换双方的土地在地理位置上较近;二是发生在彼此较为熟悉的农户之间;三是互换形式的土地流转往往没有书面的协议,由于霍邱县具有农业人口多,可耕地少的情况,人均耕地少于2亩,互换形式的土地流转很少有10亩以上的。

2、转包

转包是指承包人将自己承包土地的部分或全部,以一定的条件发包给第三者,由第三者实际履行合同的行为。目前在霍邱县,转包是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有如下特点:一是土地流转时签订书面合同,我们调查的数据中95%的转包行为都签订了土地转包合同,这种落在字面上的转包形式使得土地流转不仅可以发生在相互不熟悉的村民或者市民之间;二是转包型土地流转呈现出"一家对多家"的情况,而且随着政府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力度的加大,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所谓"一家对多家",就是零散的土地最终通过协议的形式集中到某一家手中,最终实现规模化经营。

3、委托经营

委托经营主要发生在有亲属关系的农户之间,以委托经营的方式让对方实际经营土地,不涉及权利主体的变更。这种土地流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没有正式的合同,土地流转只发生实际执行的效果,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义务关系上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二是土地流转在时间上较随意灵活,委托人可以随时收回土地经营权,当委托人在外地无法及时就业,或则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使得外出务工计划落空不得不回到家乡继续务农时,委托经营权的时间就会相应的灵活缩短。

4、出租

出租也是土地流转的一种重要方式,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年度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其中,有大户承租型、公司租赁型、反租倒包型等,目前,霍邱县这种流转形式较少。

(二)土地流转费用逐年提高

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亲戚或邻居之间,且以互换、委托经营等形式为主。流转费用在税费改革前基本上是倒补,即出租人倒补承租人每亩地100元,或者以大致相当的粮食作物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出租人将农产品卖给国家或市场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近年来,市、县通过奖补的方式鼓励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调动了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土地的积极性。流转费用由前几年以收取粮食为主,逐步转向以收取现金为主。霍邱县小面积土地流转费用每年每亩在350-450元之间。

(三)土地流转规模化趋势渐强

随着政府相继出台支持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后,霍邱县涌现出一批土地流转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典型,有组织地集中进行土地流转。例如,安徽大正农业开发公司在霍邱县宋郢村流转土地1834亩,流转期16年,流转费用以实物折价,每年每亩260公斤稻谷。为给大正公司提供优质服务,宋郢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还组建了农机服务队和植保服务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动作用。2009年3月,岔路镇乐民稻米专业合作社采用转包的形式,流转了该镇岔路村4个村民组的土地,共计1260亩,流转期5年,流转费用每年每亩500元,国家的各项惠农补贴仍归原土地承包户。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和生产效率,是未来土地流转的大趋势。

(四)政府监管不断加强

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和严格的监管,使得农村土地流转步入良性发展的正轨。2008年8月份,霍邱县人民政府根据当时中央政策的精神,开始着手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奠定前提条件。从2008年起,在霍邱县中南部乡镇做试点,对连片流转土地种植麦油100亩以上-200亩以下的大户,每亩奖补50元。连片土地流转200亩以上的种植麦油大户,每亩奖补100元,仅2008年当年,奖补中南部的13个乡镇当年单季流转土地面积就达3.3万亩,全县兑现奖补资金355万元。

三、霍邱县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契约意识较差,双方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即使是土地流转后经营较为成功的农户,都难免会面临一个问题:即承包经营权的出让方的不确定性。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大多数都选择长期在外务工,这些人有这样的心理--"守着田地不甘心,丢下田地不放心",由于他们担心在城里的工作不稳定,随时会回来重操旧业。他们在将土地流转出去后,往往不愿意签订所谓的正式合同,这样好为自己随时回家务农留好"后路"。而这些没签订合同的农户,往往会因此蒙受重大损失。

还有一些情况与此相反,作为土地的承包方并非每个人都能经营成功,这些失败的土地承包人经济实力雄厚、注重诚信的能够在亏本的情况下仍支付土地流转的费用,但是实践中很多土地承包者农户往往以经营亏本为由拖欠土地承包费,甚至拒绝支付相关的费用,使得出让方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二)土地流转合同期限较短,改善或者转变经营模式受阻

在已经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中,期限为一年的合同占到95%。大约有0.5%的合同期限为一年以下,剩下4.5%是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流转合同,如岔路镇乐民稻米专业合作社采用转包的形式,流转了该镇岔路村4个村民组的土地,共计1260亩,流转期5年。安徽大正农业开发公司在冯井镇宋郢村流转土地1834亩,流转期16年。

这种以短期流转为主的合同会造成土地受让方无法放开手脚对土地进行大量投入的难题。如农田休整、道路修建以及相关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的投入,收效相对缓慢。另外一个难题就是短时间内无法转变经营方式。经营方式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试错的过程,并不是所有的转型都能在当年获得收益,因此第一年的投入往往是最大的,而实现盈利则需要更长的时间,短期的土地流转合同极大的阻碍了农民对新型农业的尝试。

(三)政策支持单一化,金融支持不足

政府对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支持主要是靠现金补助--对于当年新增连片流转土地千亩以上,且流转期限在三年以上的大户,一次性奖补10万元,对中南部乡镇连片流转200亩以上,每亩奖补100元,100亩以上200亩以下的每亩奖补50元。这种现金激励的措施在土地流转的早期能够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且通过阶梯式奖励能够促进千亩以上的规模化土地流转。在这种现金补助的激励下,仅2010年一年,霍邱县新增流转土地面积2.2万亩。但是这种政策激励只能完成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第一步--把土地最大限度的集中在个别农户手中。

在政府的单一现金补助政策下,弊端初步显现:一方面,极个别农户为了能够获得政府的奖励,表面上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获得县里的奖励金,但是拿到奖励以后签约的农户仍然各自低效率的经营着自己的土地,没有达到规模化经营的初衷。另一方面,农户会因为政府现金补助而互相抬价。霍邱县南部乡镇冬闲田多,不搞秋种就闲置,有种粮大户愿单季连片流转,流转费被农民抬高到每亩260元。北部地区流转费已达到每亩每年600元以上,平均下来每亩土地的流转费用在500元左右,这样如果按照1000亩为规模化经营的标准化,每年土地流转的费用就需要50万元,除去政府奖励的10万元,农户还需要承担约40万元的土地流转费用。这对于霍邱县的农民来说,很难靠自身力量凑集如此大量的资金。但是现有的农村信用社及商业银行几乎对于土地流转大户没有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农民想获得金融支持还需要走普通的信贷流程,且贷款难度大,目前土地流转在农村信贷方面处于被忽视状态。

四、从金融支持角度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一)目前土地流转金融支持情况

通过研究分析,霍邱县境内的土地流转所需资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流转需要支付给被流转人的土地租金,二是土地流转后的经营费用。对于农户而言,资金的管理并不是像现代化大企业那样精细,只是大概对整体费用支出做出判断。因此在本文中也不农户资金做一步的区分,只是将农户的这两部资金统称为规模化经营资金。

霍邱县境内流转在10000亩以上的土地的大型农户,每年的规模化经营成本约为78万元,包括40万元的土地租金(此处已经减去政府奖励的10万元),和38万元的种植成本。全县大约有17家农户的经营达到1000亩以上的规模,而这17家中有15家原本并非从事农业生产,仅有两家是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其中有些是兄弟家人共同经营。在资金来源方面,这17家农户的资金来源有一部分是从银行或者信用社贷款获得,但均不是通过抵押手中的土地使用权来获得贷款的。其中3家通过其从事的商业盈利中获得资金支持,10家通过个人积蓄及民间借贷作为筹资途径,还有4家通过了向银行提供其他担保获得贷款。但是这17家贷款额度均不超过10万元,最少的一家只有2万元。可以得看出,100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能够获得政策方面的支持,即大约100元每亩的政策扶持,但在金融支持方面几乎为零。

霍邱县1000亩以下100亩以上的土地规模化经营者中,靠自有资金进行生产的占到70%,通过民间借贷和其他途径获得资金支持的占到30%,而通过农业贷款获得资金支持的不到1%。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的资金支持主要依靠个人积蓄和民间借贷完成,金融支持在这里基本处于缺失状态。通过霍邱县的案例研究发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具有重大意义。

(二)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对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需要与分散的农户签订合同,支付租金;农村土地流转后,农业经济主体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得以实现,农业层次也不断得到提升,资金需求明显扩大,经营者仅靠自有资金无法满足生产需要。霍邱县境内真正用于土地流转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这就导致良性的竞争机制缺失,进而难以激活农村土地流转的金融市场,并且很难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针对农户提供的贷款存在品种少、额度小、期限短等问题。

现有的商业银行小额贷款手续繁杂,审批周期长,甚至存在一定的灰色支出。从已经发生的贷款来看,需要农户提供户口本、结婚证,担保人的户口本、结婚证、工作证,其中担保人必须是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提供证件对于农户来相对容易,但是要想找到具有正式工作单位的公务员作为贷款的担保人则则非常困难。如果家里没有在做公务员的直系亲戚,而又急需贷款的话,只能向关系较远的远方亲戚或者朋友求助,这里需要花费的礼金招待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在具备这些硬件条件后并不能顺利获得相应的贷款,后续问题仍有很多,一是贷款数额较小,一般农户的贷款不会超过5万元;二是与农村信用社或者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同样需要维持较好的人际关系,否则无论是在审批流程上还是放贷速度上都会延误,如果没有相应的礼金或者表示,很可能是硬件具备了也不能获得贷款。

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从客观上限制了土地正常流转,希望能得到国家和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

(三)改善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的建议

1、建立农村土地银行

所谓"土地银行"就是参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农民自愿将零散的、小块的并且产权界定清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入土地银行,土地银行按照一定的价格付给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民以租金,相当于存地利息,然后土地银行再将土地重新整合划块后转贷给愿意种植的农户或企业,同时向他们收取租金,相当于贷地利息,使用土地的农户或企业则按照土地规划和土地银行的要求进行种植,土地银行在此过程中充当媒介,并且赚取差额利息用于自身的再发展以及建立风险资金等。

2、实行农民土地合作金融

农民土地合作金融就是农民以土地资产合作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也就是农民联合起来设立土地合作组织,若干个土地合作组织采取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发起设立农民土地合作金融机构,农民以土地评估作价申请抵押贷款,合作金融机构再将农民抵押的土地集中起来到一定规模后,分批分组发行土地债券以取得资金,并以此资金向农民发放贷款,解决农村资金不足问题,发展农民土地合作金融对于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能够提供资金支持和机制支持。

3、完善涉农保险机制

积极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和再保险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建立"专业组织+信贷+保险"的经营方式,进一步分散信贷与农业生产风险,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条例。

4、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各级政府有责任把改善当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逐步建立高效、有序的农村金融法治环境;尽快贯彻实施《物权法》,解决优先受偿权和抵押物在债务人违约后的所有权转移问题;优化农村金融司法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案件的立案率、结案率和执行率;建立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的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实时监测,科学评价,推动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孟勤国.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