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数字化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数字化改革方案

篇1

关键词:项目制教学;课程改革;创新

一、概述

多年来,机械专业为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学校缺乏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定制人才的培养体系,不能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具有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但缺乏实际训练,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教材更新慢,内容陈旧,难以反映最新技术的发展前沿;课程设置不合理,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在校学到的是较为陈旧的知识和落后的技术,不能满足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1,2]。

针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众多问题和弊端,结合多年来《机械基础》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工作及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各项创新大赛的经验,提出“作品+项目+导师”培养方案。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机电工程学院和校工程实践中心各自的优势进行合作办学,通过本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特别是服务于复合型创新人才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实行定单式培养。该方案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构筑高校、学生和企业获利的共赢平台,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新型创新模式培养方案

1.一条培养主线。以机械创新项目作品为主线,引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教改实施,从第二学期起至第六学期止,做到案例教学的不断线,从第二学期起对机械类学生布置创新机械作品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必须满足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机械作品为目标进行设置。从第二学期起,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思考、探索、积累,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作品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的支撑和有侧重点的课堂学习、资料查询、课外自学、金工实习、课外科技活动、工程实践中心创新实践平台等环节,学生可在三年时间内逐步进行、逐步修改并逐步完善和完成自己的作品,第六学期安排“机械综合创新课程设计”,形式上可不集中,全面检验本教改方案的改革效果,在设计中学生需完成三年来积累的构思的独创作品,并与机械创新大赛时间衔接。

2.两个教学调整。本方案的创建首先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两个方面的调整,要保证本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原有的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必须进行调整;将课程进行合理调配,学校部门间的互动,包括教务处、学院以及专业教研室等各级部门的通力合作,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达到新型培养模式的要求。

3.三个软件平台。要实现现代化的社会需求,一些传统的逐渐被淘汰的工程方法在教学计划和实施中将逐步缩减,代之当前流行的通用的学生设计机械作品必须用到的软件:SolidWork、Ansys、Materlaber平台,用此类软件学生可快速进行作品仿真、结构设计修改、关键结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等。

4.四项改革措施。要确保本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必须辅以必要的改革,将进行四项改革措施: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模式改革和课程设计改革。

5.突出两个特色。一是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色。利用校工程实践中心自身的优势,整合工程实践教学中心金工实习教学资源与机电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工程化实验设备、校内实习设备资源,形成工程化离散制造实体平台,整合数字化三维CAD、CAPP、CAM、PDM等先进制造技术软件,形成数字化设计制造虚拟公共平台,两者融合形成工程教育与实践公共平台的建设思路,该平台可为本教改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持。二是人才培养的实战型特色。我校机械类学生多次参加全国机械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等活动,在全国性的竞赛性舞台上充分展现了自身的实力,并多次获得全国机械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本改革方案的实施将平时积累的机械创新作品通过大赛的检验,更加促进学生在实战中锻炼和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实战的锤炼和完善。

6.重在导师引导制。本教改方案是机械类学生创新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抓好这个环节,采用“导师制”,即每名学生拥有一名导师,导师在专业介绍、项目的遴选、作品的选定、基础课程的安排、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以及作品设计的全过程对学生予以具体指导,使得方案的实施切实得以保障。

通过本教改方案的实施,将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学习理念的束缚以及设计场所和设计时间等限制,以创新作品为主线,以机械创新项目为核心,以计算机三维设计和仿真为主要工具,以工程实践中心为实践平台,以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及三维数字化大赛为背景依托,将分散的知识点与机械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孤立的、验证性的、模仿性的设计与独创性的、综合性的、创新性的跨过时间和课程界限的机械创新作品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再感到抽象和零碎,使知识更加系统和完整,也使学生能够站在机械系统的高度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机构和典型零部件,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引领现代潮流的一代创新人才。

三、改革实施方案

1.导师制度建设。本教改方案中导师制度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稳定、培养、引进、借智”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以精心遴选导师组成为基础,在全学院范围内遴选,重点范围在《机械基础》课程创新团队骨干、往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及设计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导师应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精湛的业务能力和强烈的事业心。同时,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保障激励机制。

2.培养方案调整。根据本项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对旧的培养计划做出适当调整。总的思路,调整后的培养方案总学时将与旧的培养方案大体一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三维SOLIDWORD作为主要工具贯穿全过程。旧的培养方案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安排在第五学期、三维SOLIDWORD安排在第六学期,而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学生正要运用CAD,却没学,用过了又再学,学生没有积极性,如此教学安排等于白白浪费时间和学时,必须做出调整。由于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原理部分与大学物理知识点部分重叠,可适当缩减学时,而新增现代化的快速分析技术有限元和ANSYS课程。新增“机械综合创新课程设计”,两周实践学时,拟安排在第六学期。时间安排尽量与机械创新大赛时间衔接。

3.教学方法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不足,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切实加强《机械基础》课程的创新与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本方案着力于项目教学、教学模式、考试体系、课程设计等四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项目教学法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制定、指导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项目,进行自主学习和操作。通过项目设计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素质,为学生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和将来适应企业环境奠定了基础。本方案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拟采用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兴趣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本方案实施课程考试改革,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平时作业增加专题论文形式。期末考试试卷由闭卷部分和开卷部分组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方案的拟实施课程设计的改革,在第六学期新增“机械综合创新课程设计”,两周实践学时,每个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自主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设计的要求通常在第二学期就布置下去,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协作,增加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将课程设计与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创新大赛等活动联系起来,给学生发挥创造才能留下更大的空间和舞台。

4.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教育与实践公共平台,开展以机电工程学院、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和管理学院为主,并面向全校的理论课程、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教学教育体系的创新性实践探索。学校设置工程教育与实践公共平台创新教学团队,针对目前学校教学投入不足的现状,提出了整合工程实践教学中心金工实习教学资源与机电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工程化实验设备、校内实习设备资源,形成工程化离散制造实体平台,整合数字化三维CAD、CAPP、CAM、PDM等先进制造技术软件,形成数字化设计制造虚拟公共平台,两者融合形成工程教育与实践公共平台的建设思路,提出了融实训、实验、实习等课内实践环节和创新创业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一体的建设目标。基于该平台,开展制造类实训如金工实习和设计类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程类创新性实验、校内实习,工程设计制造类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等,必将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结论

高素质的机械创新人才培养和结构合理的人才结构是我国基础工业参与国际竞争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本创新教学模式提出“作品+项目+导师”培养方案。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机电工程学院和校工程实践中心各自的优势进行合作办学,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机械类人才的培养过程。在设计中学生需完成三年来积累的构思的独创作品,并与机械创新大赛时间衔接,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有创新性的作品更好地完成学业,培养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地位现状 提升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新建、规模、技术和业务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部分高校中图书馆的地位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既有自身不足的原因,也有院、校领导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认识上的偏差。本文从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地位、人员结构、优化馆员队伍建设、如何通过馆员自身的努力来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就如何提升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地位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在硬件建设方面大都舍得投入,但图书馆的软件建设却远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工作人员职称低、收入少、人员配置差等因素一直得不到改善,使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地位普遍极低。

一、目前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地位普遍极低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被看成是从事简单、机械劳动的“教辅人员”。更加不能理解的是,同学历、同职称、同级别的人就因为是在图书馆工作,其津贴待遇竟然跟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有很大差距。在职称评定时,高级指标限额很少,资格审查比教师还严格,使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觉得即使自己再努力、再认真工作,也无法得到应有的公正对待,这样就导致了图书馆工作人员逐步产生自卑、无奈、厌倦、求闲的心理,严重打击了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才想来图书馆工作的积极性。

二、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分析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都承担着接受学校无处安置人员的任务,这些人因没有专业技术或特长,就被安排到了院领导认为谁都可以去的地方——图书馆。总之,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参差不齐,整体人员素质遭到了极大的降低。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在编人数为11人(截止到2009年12月份的在册人员),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数为1人,大专学历的有5人,中专及其以下5人。这些人中有不适合当教师被调整过来的,也有从外单位调入学院后不适合做其他工作被安排到图书馆岗位上的,还有些是学院竞聘上岗时未选上自己原来岗位而报名到图书馆工作的。2008年1月,学院按照人事制度改革方案,首次开展竞聘上岗时,考虑到图书馆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在制定新的岗位津贴分配方案时,把图书馆的岗位津贴标准确定成了全院最低的岗位,不足教师的1/3。这样造成的局面是,图书馆没有人愿意去。据笔者调查了解,现阶段包括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内的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人员构成都不尽人意,一是大多数馆员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二是人员整体素质较差;三是年龄普遍偏高,很不适合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方向。

三、优化馆员队伍是提高图书馆在高校中地位的唯一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人员今后主要从事有一定专业难度的工作,比如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从事文献资源的建设、优化服务模式、教学培训等方面的工作。这些都需要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进行工作。为了解决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传统图书馆的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的劳动,比如借借还还、看阅览室、图书排架等工作则可以雇佣临时工或由申请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来完成。而在数字化建设、信息咨询、藏书采购编目方面都需要有一定专业素质的馆员队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从2008年9月开始聘用临时工和勤工俭学(钟点工)学生开始,在图书馆的工作安排上化解了很多矛盾,比如,业余时间、公休日的上班主要以安排临时工和勤工俭学(钟点工)学生为主,减少了正式职工的编制,既为学院节约了经费开支,又减轻了图书馆在安排工作时的难度,而且还增加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收入,这种办法值得其他高校图书馆借鉴。

四、馆员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图书馆工作既是与物打交道,也是与人打交道,因此要扩充和加强与读者交流的渠道。逐步树立主动服务的观念,多采用一些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如信息推广、个性化服务等。在数据库方面,应该充分发挥现代图书馆的网络优势,建设一些自建数据库、特色数据库资源,以满足广大师生对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学院领导及人事部门还应该从物质上、精神上充分调动图书馆职工的积极性,鼓励大家钻研业务知识,如采用各种形式支持馆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在津贴分配上应和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平等对待。经过图书馆职工个人的努力和学院领导层认识的转变,相信能够充分调动起图书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提升主动服务和特色服务的档次和内容。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就深化专科学校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题进行了论述,认识应强调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从后勤标准化、精细化、社会化等多方面来做好工作,并强调后勤的责任心和服务育人功能。

关键词 :专科学校;后勤管理;标准化;社会化

后勤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为学校教学工作及相关政策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后勤工作是否做到位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育改革的实施,也会影响到校园氛围的构建。在新时期,如何深化专科学校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任务摆在眼前,如何坚持与时俱进,保障后勤工作科学合理的开展,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值得每一个后勤工作者进行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对此,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充分认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后勤工作和机制建设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等教育机制正常运行起到重要作用。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所有人、所有物。人们对一所学校的评价更多是看它的细节工作做得怎样,后勤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教职员工有没有积极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中。

由于学校各项工作向教学一线倾斜,后勤工作在设备投入、人员配备、个人待遇上还不尽人意,后勤职工思想业务素质、工作责任性等还有待提高。在这里,高校后勤管理者应充分认识问题的复杂性,既理解职工的实际困难,又要鼓励职工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可以向学校反映改善条件,也可以通过社会化改变现状。同时,要实施民主管理,使各项管理制度透明化,让每一位员工都感到心情舒畅,体会到人性化管理的温暖,从而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从主观上形成浓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为实现企业目标而不遗余力的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落实责任,是后勤保障服务的根本

不管是什么工作,难免存在互相推诿或者是虎头蛇尾的不良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员工对自身的工作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系统的了解,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就应该重视培养员工职业素质及其责任心。此外,如果师生认为学校后勤服务没有落实到位,就会影响他们对学校的信任,也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只有广大后勤服务者齐心协力才能切实保障后勤工作的质量。这样不但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各位后勤人员要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明确的目标,这是后勤工作顺利落实的前提。

三、服务育人,是后勤服务管理的更高要求

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理想的场所。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是任课教师的责任,也是广大教职员工共同的责任。后勤人员的职责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的接触,以自己的工作态度、服务理念、专业技能感化学生,让他们注重细节工作;也可以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感染学生让他们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树立起全员节约的理念。这样后勤服务人员就真正做到了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工作。

四、注重后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在后勤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始终坚持建立科学、有效的后勤服务质量体系的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目标分解成三部分,即任务目标、过程目标和终极目标,为所有职工建立业绩档案,将具体责任分配到个人,实行契约化管理,努力打造顺应21世纪社会发展潮流的高校后勤保障系统,并突出自己的管理特点。要想切实提高学校的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可以对如食堂等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这一体系的建立过程不仅能提升后勤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更加体现了后勤管理与校园文化的紧密融合,为进一步提升职工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提供了保证。

五、利用数字化校园提高后勤职工的办公效益,实现精细化快速反应

尽管我校的后勤公办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但传统后勤办公在操作方式上停留在针对办公中某个特定需求而开发(如:收发文登记、人事记录、资产管理等)。多数是单机操作模式,不能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其所做的内容往往只是在系统中输入信息数据。再把这些信息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如word,excel)保存或打印出来。而数字校园突破地域了时空的限制,及时、快速地对信息给予反馈,实现办公信息实时的获取、共享和处理;办公人员需实行网上办公,在协同系统和虚拟的办公环境中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为精细化即时化公办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应利用数字校园实现办公职能的转变,实现从事务型向政务决策型的职能转变。利用OA后勤办公室调研、决策工作的权威性、时效性、反馈性得到提高,既重过程亦重结果,使得办公室工作性质由以往以事务性为主逐渐转向以政务性、决策性转变,

六、努力提高后勤职工的素质

对于提高员工素质的目标,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两方面:一是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员工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针对高校后勤人员的心理特点,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他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意在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例如,经常组织后勤人员到社会或各大院校进行参观和学习;利用报刊橱窗对相关内容进行宣传;组织专家对后勤各方面知识进行讲座等。二是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高校后勤组织不光代表了部门形象,同时也代表了高校形象。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仅仅体现后勤工作的服务性与保障性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看到后勤工作在服务过程中,对于服务对象具有较强的教育性。第三,通过招聘、竞聘上岗等形式引进高素质的后勤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来提高后勤队伍的整体水平;对于工作优秀者进行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发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问题。

七、注重高校后勤管理的文化建设

狠抓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后勤管理企业形象的重要环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文化设施的重要方式;是塑造高校门面和对外窗口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整体上提升后勤管理企业业务能力的重要措施。后勤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不但可以在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影响学生,还能在提供服务的时候,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教育气息。因此,后勤管理部门的文化建设一定要被注重起来,争取做到文明管理、文明服务、文明育人,让在校师生充分体会到丰富的后勤管理文化,感受到来自后勤团队的温暖与关怀。如坚持以公平为基本准则,一要做到价位公开、无利经营,坚持以师生满意为衡量尺度;如坚持管物用心,物尽其用,管理校产要像管理自己的财产一样用心。只有用心管理,才能节约物力,做好校产的保管维修,提高财产的使用率,延长其使用年限;只有用心管理,才可少花钱用于维修校产,解决教学急需;才能引导师生爱惜公物;如通过计量,能够使使用者随时掌握水、电、气的使用情况,从直观上树立“节约”意识,杜绝浪费现象。

八、推动后勤管理工作的社会化改革

对于后勤工作实施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具有政治性的工作,直接涉及到广大后勤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社会稳定,着眼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好改革目标与实现策略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师生利益与后勤职工利益之间的关系,争取做到后勤管理工作社会化改革的健康、持续和深入发展。后勤管理企业也应本着为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服务的基本原则,坚持全心全意为学校服务的指导思想,为优化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而努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既有完全引起市场化的出租出售模式如学校学生宿舍、小卖部的管理,也有以学校为主体对外承包经营的模式如食堂的经营等。具体视情况研究而定。高校后勤的改革要以充分认清自身现状为前提,改革方案的制定应当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现下特点,方案的运行与操作则必须循序渐进,集目标性与阶段性于一体。

总之,在今后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只有不断继续深化改革,强调人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以思想工作为本,以业务提高为纲,狠抓落实,才能推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发挥后勤工作部门的职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丹凌.浅析数字化校园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办公室职能的转变[J].职业教育研究,2010(13):32-34.

[2]宋梅.规范学校后勤工作,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J].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3(10):120.

篇4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以后,作为全国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之一――浙江省于9月19日了《新高考方案》,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其核心理念是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扩大教育的选择性”,赋予考生和高校更多的自。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多次高考改革,一直停留在考试科目、内容难度、时间长度、组卷方式和组考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上,这次新高考方案,采用了“专业+总分”的考录模式,打破了一直以来的“总分匹配”模式,考生拥有了“7选3”的选考自,学生可从多种录取选拔模式中选择最适合自己成长的通道。大部分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同时,在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上改变了现行高考以高校为单位填报志愿、平行投档、分批录取的办法,改为以专业为单位填报志愿,平行投档,学校不分批,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

这次的高考改革,将会对高中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对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新高考对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挑战,是我们每一个高中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一个现实问题。

下面,笔者就实施新高考以后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模式及学校的管理模式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走班选课常态化

从2012年开始,我省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改革的重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这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双向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相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

在新高考方案公布以前,学校的走班选课主要侧重在非高考学科的校本选修课程上。新高考方案给予了考生“7选3”的选考自,对每一个考生而言,无论是选考科目还是学考科目,均有两次由考生自主确定考试时间的考试机会。这一制度安排,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自主选课的空间,这也无疑会打破中学课程的原有组织模式和流程,迫使学校的选课走班模式从选修课程向必修课程延伸,使走班选课从原来的选修课领域拓展到全部的学科,使学校的走班选课成为常态化。

我校作为浙江省16所必修课走班试点学校之一,在前期开展选修课走班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已于本学期开始高一年级的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五门学科的全员分层分类走班教学。

二、教师评价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评价在重心、标准、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评价的重心看,传统的评价是一种面向教师过去的、单向的终结性评价,基本上由管理者制定评价标准,对一个时期教师的工作结果进行总结回顾,侧重于对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定,忽视教师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从评价内容看,传统评价以德、能、勤、绩为主要内容,但有些方面过于笼统,实质上还是过多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从评价标准看,仍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而忽视教师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教师的专长和特色难以形成。评价方法过多地倚重量化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因此,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教师评价方法必须随之改变,我们必须建立全新的、“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更应关注教师的多元发展,鼓励教师从“精通一门”走向“一专多能”。在评价方式上,应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转向结果和过程并重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应由教师自评,学生、家长评价,教师互评,学校评价等组成,注重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相结合,让每一位教师都处于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上。力求从传统的、单一的、间断的静态评价,转变为多元的、连续的、动态的多元化教师评价,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三、学生评价个性化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传统高考体制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过分强调“高分”与“状元”,埋没了许多考生的兴趣和个性化发展。“导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1]

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曙光。浙江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在新闻会上指出,《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学生既可以在不同考试招生模式中自主选择,又可以在统一高考中自主选择选考科目、考试时间和成绩。“三位一体”招生让考生可以自主向相关高校报名,参加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这种制度设计能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个性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其中,“一人一表”将是最可行的方法。

在设计“一人一表”评价体系时,应考虑到设置的评价体系所起到的正向引导作用,内容尽量全面。主要遵循原则是:客观性原则,评价中应减少主观臆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层次性原则,从学生的多层面、多角度、多条线进行评价和选优;可行性原则,评价体系的各项都应具备可操作性,可以实际观察和测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的发展与其他同学做横向比较,并与自身历史状况的变化做纵向比较。

在“一人一表”评价体系的项目明确后,评价的量化和层次组合是个重要过程,可以通过设置严密的评分标准对各个项目做量化。最后将不同总分以阶梯化设置为不同的等级。

在学生个性化评价的过程中,由于部分主观意志的介入,就格外需要保证综合素质评价是真实可信的。这需着力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如实地记录并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事实;第二,对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要公示、透明,教师要负责审核把关;第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管理平台,便于家长、教师、同学、社会等主体的多元化监督;第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弄虚作假行为要严肃处罚。

四、学校管理信息化

浙江省教育厅韩平副厅长在《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新闻会上指出,面临学生的选考科目和外语科目的多次考试,对高中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高考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学校管理必须全面走向信息化。

(一)建立学生选课系统

学校实施全面的走班教学后,学生仍然通过传统的纸上选课方式选课,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浪费时间。只有通过信息化的选课系统,才能应对新高考带来的全面走班选课的需求。信息化的选课系统能够为学生提供方便的选课功能,也能够提高对学生和教学管理的效率。同时,在学生选课完成以后,系统会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给每个学生自动生成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学生可以自行通过网络下载、打印。

(二)开通课堂考勤系统

全面实施走班教学后,教学班的成员会有调整的现象,为规范学生到课情况,可以引入数字化的课堂考勤系统,让学生刷卡上课,系统会根据刷卡机所在的教室与上课时间自动判断学生的报到情况,并在任科教师和行政班班主任的终端,实时显示学生的报到情况信息,同时把该堂课的学生报到情况保存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作为日后计算学生学分时的参考依据。

(三)开发多维成绩分析系统

现行招考制度下,文科考政治、历史、地理,理科考物理、化学、生物,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学校也无需更多的思考,文科生只有一个标准,理科生也只有一个标准,学校关注的是学生的总分,成绩分析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借助Excel就能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评判。

在新高考方案中,选考科目有35种选择方案,相关科目的考试等级将赋以相应的分数计入总分。同时,由于实行全面的走班选课,学生分散在不同的行政班和教学班中,传统的“手工+Excel”的分析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必须重新设计多维度的学生成绩分析管理系统,使学校管理层、班主任、学科教师能够及时对每一个行政班、教学班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询分析,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跟综分析。

对此,我们与有关技术部门合作,成立了专门的开发团队,在学校原信息管理平台成绩管理模块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多维度学生成绩分析系统。这套分析系统力求兼顾教师和学生,既以成绩分析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诊断,也以成绩分析帮助学生成长。

同时,我们还打算利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多角度地分析每一学生的个人学业成绩轨迹,科学有效地洞察、分析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和过程,为学校、家庭、教师、学生提供了定制的学业诊断报告,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及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评价方式从结果性评价转向了过程性评价,从定性评价为主转向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建立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

新高考方案给予了考生选考的自,扩大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使学生学其所好、考其所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自主选择”成为了学生基本的发展。由于选考与普通学考的考试要求有所不同,同时新高考方案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类)平行投档择优录取的办法,每一位学生均可选择自己最擅长的科目进行深度学习。由于学生选择的多样性,即使是采用选课走班的模式,学校也可能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学校必须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甚至还可以打破学校和区域限制,为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对此,我校开通了以我校前身命名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华英智慧课堂”,让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我们围绕各学科学习的重点、难点和部分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制作了系列化的教学视频,通过“华英智慧课堂”平台。作为“华英智慧课堂”的补充,我们同时开通了“湖州二中学生在线”,为学生提供各类教学资源。仅以教学视频为例,学生在线就有3000多个,它们涵盖了高中阶段各门学科必修教材、选修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们结合“华英智慧课堂”中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学资料,查漏补缺。同时,“学生在线”还设立了作业系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提出难度层次不一的问题或作业;学生们可列出提纲通过网站提交,得到教师们的及时评改。同时,对于学习中的困惑或感悟,大家也可以发帖,并得到解答。

新的高考改革模式下,学校管理亟待跟进,在纷繁的变化中,尤其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改革,变化的是机制、模式,不变的是完成人的成长的教育本质。只要我们领会改革的要旨,实践改革的精神,坚持育人的理念,坚持教育的初衷,我们的改革之路必将会越走越宽,渐行渐远!

篇5

【关键词】麻醉本科生 传统教学多元化 现代化教育技术

【Abstract】With people's growing demand for health,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medical level.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has also been behind the current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Therefore, the anesthesia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TBL and PBL teaching methods to mobilize students' initiative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skills online training,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Anesthesiology undergraduates、Diver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导语

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高校要从培养理论型人才转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因此,为了顺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t学院的麻醉系,我系肩负着培养出更多实用性麻醉师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我们教育的关键。结合时下新型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根据我系的实际情况,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2、传统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我国医学教育一直是以大众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各大高校存在着“学生多,资源少”的现状,课堂也一直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改善原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对麻醉本科学生采取以团队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模式。

2.1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 Based Learning,TBL)是以团队为基础,以测试问题为中心的,针对出错问题进行团队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团队练习与讨论。它的精髓在于很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及课堂活动中去。

中国医学教育一直存在着“学生多、资源少”的现状,TBL这种在大班课堂上进行小组教学的模式,弥补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医学大课系统讲授法的不足。此外,研究表明,TBL 教学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其临床思维。美国的Pileggi 等曾将TBL 教学模式运用于诊断学教学中,发现TBL 教学模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诊断技巧和临床思维能力;南京医科大学的李晓楠等在儿科专业儿童保健学的教学中运用了TBL 教学模式[3],发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2.2 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它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汇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在已有的学科框架上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主要是先由带教老师结合麻醉临床经验及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鼓励组内同学通过教科书、互联网以及图书馆等途径寻找答案。旨在培养学生组内相互协作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带教老师主要负责讨论进行的时间和深度。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与教师的传统角色,让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学习者的身份进入课堂。充分地发挥了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提高网络技术在麻醉本科教学的应用

由于医学信息量较大,传统医学教育大多以灌输为主,强调记忆、背诵。这种教育模式严重挤占了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不同的是信息化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服务层次的多元化,可以把操作步骤直观再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1 加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6

【摘要】新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后,工资管理的范围、工作量和操作难度增加。工资管理工作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提高工资管理水平,使高校工资管理立足于为教学服务,为教职工服务。

【关键词】高校;分配制度改革;工资管理

高校工资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直接支付给每个教职工的劳动报酬,是一个人知识、能力、责任与贡献大小的标志和具体反映。同时,高校工资是国家给予每个教职员工的物质保障,也是教职工的主要经济来源。从目前的工资结构来看,高校教职工工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国家政策规定的工资收入和高校内部的岗位津贴。本文通过分析现行工资制度的主要特点、高校工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就如何加强工资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分配制度改革是其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的投入不断增加,其中作为分配制度改革重要内容的工资制度改革已经走上了正常化轨道,国家开始使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来调控高校工资的增长。高校内部的分配机制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问题已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高校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坚持不懈地实施人才强校的战略。因此,对大学来说,不光要注意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更要待遇留人。只有这样,高校在人才市场上才能始终保持竞争优势,稳定教职工队伍,从而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2006年,人事部、财政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在全国高校卷起了新一轮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工资制度改革热潮。这次高校工资改革的目的是建立新机制,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工资。高校工资分配不应是一个孤立的事物,而应该和高校其它改革尤其是人事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共同推进高校的改革进程,以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应根据学校需要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通过公开竞聘,将适合的人聘任到合适的岗位,既保证岗位绩效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又保证了教职工潜能的充分发挥,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到人与学校、人与岗位、人与人之间相互协调的最佳状态。强化岗位管理,设立绩效工资标准,是完善高校工资管理的关键。现在教师的工资结构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工资4部分。岗位工资是基本工资的核心部分,按“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的原则,岗位工资的确立应以科学的岗位管理为前提。薪级工资根据考核情况一年晋升一个薪级。

高校现行的一套工资管理办法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直沿用行政管理手段,工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主要特点是由上级有关部门制定工资分配政策,从正常情况下的工改、调资、职务变动增加工资到特殊情况下的病假、探亲、旷工等的工资支付,无一不是按上级制订的有关政策对号入座,学校和作为劳动者主体的教职工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服从的地位。高校工资分配与管理工作历来由人事劳资部门负责,从工资计划的编制到工资标准的调整,从正常的工资变动到日常的工资停发、扣发及工资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都是由人事劳资部门按国家的规定来经手办理,各基层单位对工资分配缺乏自。这与高校所处的内外环境不相适应。

新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基本工资结构进行了调整,工资变动频率提高了,工资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使工资管理的范围、工作量和操作难度增加。这要求高校用一种新的模式来管理工资,在工资分配的管理上国家只在宏观上加以调控,学校将会有更多的主动性和自。因此改革高校现有的工资管理模式就显得十分紧迫。它可以扩大基层分配自,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内部分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职工收入,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教职工而言,其实际领取的工资可能会高于按国家政策规定应领取的工资,也可能会低于按国家规定应领取的工资。但在其退休时,只能按依据国家规定确定的档案工资来计发退休费。

第一,夯实基础工作,加强工资管理监督是实施高校工资管理新机制的根本保证。历次工资制度改革,工资的待遇中总有一部分是以教职工的工作时间、工作年限、任职年限及学历为依据的,每个人的情况又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而工资的确定和调整连续性很强,如果不注意平时的基础工作,是无从下手的。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近年来工资标准、其它福利补贴标准变动频繁,而每次调整工资标准就意味着全校所有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数据都需要更新一遍。这些基础性工作包括:一是建立个人工资信息档案,工资档案必须包括完整的历史数据,将教职工的出生年月、工作时间、学历、职务职称变动时间、任职时间以及年度考核情况等详细记录在案。二是对新增人员和减少人员的工资及时调整,新进人员必须核对清楚基本情况。三是建立健全工资管理的监督审核制度,对工资管理的各个环节设立专门的工资复核和监督人员,针对每月各项工资变动以及本月工资发放明细表进行逐一核对,包括电子表和发放清单等。增强工资管理意识,健全工资管理机构,加强工资管理监督。强化工资管理监督与审核,规范工资核算,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的发生是完善高校工资管理新机制的根本保证。

第二,及时更新工资管理软件,是实施高校工资管理新机制的重要手段。高校工资管理事务政策性强,数据量大,而且报表多、条目细,要求高度精确和高度安全,还要求报表标准化,工资管理部门每年底都要向各级部门提供各种统计报表。近年来工资变动频繁,采用灵活、高效的先进技术使得工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已经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高校工资管理系统使工资政策数字化,可以实现工资管理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手工工作方式难以避免的数据错漏,使管理人员得以从大量繁杂、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地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系统将提供全面的工资管理功能,并具备工资信息查询、各类统计数字查询以及各类工资政策文件查询的功能,供日常管理用,也可以为领导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当职工的行政职务、技术职称或其它与工资政策有关的身份信息有所变更时,系统将按职工新的身份自动更新工资数据。还应在现有软件的基础上,尽快增加新的功能模块,比如校内津贴管理、个人所得税管理、校内网上查询等模块,便于教职工、离退休人员及时通过校园网查询每月工资、税金、代扣款等信息,真正使工资管理处于职工的监督之中。

第三,规范分配秩序,是实施高校工资管理新机制的目的。高校工资管理日常工作涉及到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非常复杂繁琐,每个人的情况又各不相同,在政策的把握上必须严格,任何脱离政策宽严都是不允许的,而且也是有害的,要坚决杜绝无依据的变通和所谓的灵活。处理过程中要采取耐心解释,积极引导的方法,化解矛盾,取得共识。只有这样,才能运用自如,给工资管理带来和谐轻松的环境。

篇7

一、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筹备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战略的实施,按照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总体原则,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印发《职业教育专题规划(2012-2020年)》。

统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编制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促进各自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和协调布局。推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保证职业教育规模。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统筹,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基本要求,拓宽招生渠道和面向,努力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800万人的任务。优化招生专业结构,促进各专业招生数量与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相适应。会同有关部门推进扩大高职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的规模。分区域、分产业推进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会同有关部门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推动农业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学历继续教育,提升农村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就业创业能力。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试点。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按照中央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总体要求,实施好职业教育富民工程,推动对连片特困地区学生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补贴的进程。

完善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引导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东部与中西部省、市、县之间职业教育协作机制,推动东西部职业学校开展招生合作、教学合作、就业合作。支持东北地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合作。建立开放合作平台和定期交流制度。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总结推广四川9+3免费职业教育经验。支持办好内地、新疆中职班。

二、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

加强职业教育法规建设。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研究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研究制定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意见。完善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印发《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研究制订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和改革方案。

加快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适应产业调整升级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制订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制定职业学校专业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等,促进职业教育关键要素标准化。配合有关部门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职务(职称)制度改革。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

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进程,进一步扩展免学费政策覆盖面。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职业学校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经费支持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完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提高资助标准、高等职业教育扩大资助覆盖面。推动各地制定和实施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机制。

三、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

加强行业指导。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改革。落实《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调整优化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分类指导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行业部门和行业组织在预测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召开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2年工作会议。

完善产教协作机制。深入推进产教对话,联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深化产教对话内容、丰富对话内涵。推动和支持若干行业召开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定行业职业教育专项政策,推进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现场会。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区域优势,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召开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会。

深入推进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强对56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召开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在职业教育体系、体制、机制、模式等方面出经验、见成效。

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和改进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优势,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育人。办好第九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研究制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鼓励探索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形式。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促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统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修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颁布一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标准。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标准研究制订工作。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并印发“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指导意见和“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规划。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遴选。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召开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会。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同有关部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现场经验交流会。

推进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完善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检查和评估工作。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初步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完善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系统,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配合有关部门加强职业教育督导工作。

五、推进继续教育整体改革发展

推进继续教育综合改革。落实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印发《继续教育专题规划(2012-2020年)》、《关于加快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对继续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统筹管理。推动继续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加快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推进行业企业职工教育。继续做好职工教育统计工作。研制社会成人培训机构国家标准。稳步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出台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宏观指导性文件。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制度。推进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继续教育改革和资源开放,为社会成员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服务。

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教育。研究制定关于推进社区教育的意见、社区全民学习中心规程、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职业学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试点,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健全继续教育保障机制。组建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标准,逐步建立政府、行业、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质量保障监管体系。推进激励性制度建设。完善继续教育教师培训、考核、管理机制。启动继续教育法制建设调研工作。

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组织好骨干教师培训、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资助和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基地建设等项目。做好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遴选确定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创新校企合作培养培训模式。实施职业院校校长能力提升计划。

增强职业院校科学管理能力。筹备召开全国职业学校管理工作会议,推动职业学校管理规程等规章制度的落实。修订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职业院校管理信息化水平。切实维护职业学校安全与稳定,建设安全校园。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机制,推动并指导各地和学校加强应急机制建设。

抓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强化内涵为导向,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加强和规范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并进行阶段总结和成果展示。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等项目。研究启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项目。指导推动各地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完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推动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继续组织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面向社会成员率先开放学习资源和精品课程。研究制订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规范和认证标准。推进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建设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加强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终身学习、考试与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建设。推进继续教育课程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试点。

七、加强科学研究和对外合作

提升科研能力。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完善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职业教育科研规划工作,制订“十二五”科研规划,设立重大科研课题,提高科研的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全国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院所联席会议作用,组织协同攻关,努力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召开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院所联席会议。支持有关部门和省份联合开展“院士职校行”活动,研究探索院士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适应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围绕继续教育发展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把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和内在规律,以理论研究支持继续教育综合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地区)、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政策对话。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意见。做好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相关筹备工作。在职业教育国家政策制度研究、学生培养、学校合作、教师和校长培训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中德职教合作联盟合作项目。落实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会议达成的共识。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借鉴引进国(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国内优质教育资源“走出去”。

八、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 网络教学

一、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客观上要求资源共享

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0世纪 70年代初,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家马丁特罗教授在《从大众向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扩展与转化》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中,阶段的理论: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通常称为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英才教育阶段,15% - 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教育阶段。这一划分标准,现在通常被作为国际通行指标,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根据2008年的统计,我国毛入学率已达到23.3%,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同时,我国高校在校人数突破2700万人,是世界上高校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10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将达到300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在校生人数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原因是见年来的高校扩招,还有鼓励民办高校发展等的政策措施。高校人数的增加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教育质量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在校生成倍增长的同时,高校教师并没有同样成倍增长,特别是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不可能一夜之间培养出来。另外,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发展并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部分地区高考录取率接近90%,而部分地区录取率尚未过半。

这些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客观上要求信息共享,发展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共享的要求,网络教学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把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的重大改革项目予以推动和落实,美国从1996年开始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以来,至2000年已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欧盟国家和日本、新加坡等国在2003年前后也完成了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韩国早在95年就制订了为《建立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教育改革方案,该方案要求“果断勇敢地剖析今天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脱胎换骨”,并且认为这是“到达耸立在世界中心的新韩国的最佳之路”。因此我们不难看出Internet的教育网络已经对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产生的巨大的冲击。

二、网络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是集多媒体的长处与网络的优点于一身,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而且它还代表着一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4.教学方式的先进性。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的教,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学生之间也应是自由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5.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将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6.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I课件,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三、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为大力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

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式接入因特网以来,网络的软硬件设施已取得飞速发展,网络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上网已经变成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条件下发展网络教学,可以获得广大青年学生的支持。。

但是,当前也存在对发展网络教学不利的因素,如网络环境不够净化,虚假内容广泛存在,存在着相当多的可能对青年学生产生不利影响的内容,这些有待更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特别是软件的建设。发展网络教学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如教学质量保证问题、学历问题,这些有待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和相关制度。

总之,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大势所趋,网络教学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很好地弥补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2]王洪,沈凌霄.计算机与教育,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

篇9

Abstract: Teaching file as true record of the activiti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symbol to measure institutions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quality, which is the main focus of Fil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ever, as the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the basic units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n teaching file management. This paper tries to start this work on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file'management and the status of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and analyze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reality, then carries out the work of teaching file management firmly and effectively.

关键词: 教学档案;重要性;问题;措施

Key words: teaching files;importance;problem;measure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56-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档案管理工作相关制度的日益完善,计算机、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的引进,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日渐成熟,不断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是,在高校一级部门档案管理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良好局面下,我们应该看到作为基础教学实践部门的系部自身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试从系部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入手,指出当前系部在管理教学档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1 教学档案的特点

教学档案是指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数据、图表、声音影像、电子文档等记录材料,是学校全部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学生学习等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它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由教师、教学秘书、学生等多方面形成,在其活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规律和特点:

1.1 数量不断增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直接导致相关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相关材料相应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相关课程的增设,以及为提高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竞争力而进行的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等科目的增加,也使教学档案的数量不断膨胀。第三,在不断要求提高学生素质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的情形下,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参加校内外培训、学术研讨会、继续教育的人数、次数也在不断上升,这些无疑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如果继续沿用目前的管理方法将无法满足日益增大的信息量的保管和使用。

1.2 内容多而繁杂 教学档案形成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全面反映了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范围广泛,内容繁杂。有与学生相关的新生录取材料、学期成绩登记表、在校期间奖惩材料、毕业生实习报告、毕业论文以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信息反馈等;与教师相关的典型教案、自编主编教材、教学指导书、学术论文等个人科研成果,以及参加培训班、学术研讨会情况;与教研室相关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改革方案及总结、教师教学效果评估、考核与总结等;与系部相关的教学规章制度、校企联合办学情况、学生校外实习情况、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师工作量的规定及执行情况等;与学校其它职能部门相关的学校管理性文件等。这么多材料的收集、整理,不仅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而且也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分类、登记,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作为记录和承载学校整个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档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已成为整个学校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历史凭证

教学档案真实而有效地记录着学生学习、教师授课、教学取得的成果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是学校全部教学活动的真实反映,是一个专业、一个系部乃至整个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通过教学档案,我们能真实客观地发现各个历史时期在教学活动中取得的优秀成果,也可以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这对我们掌握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认清和把握教学活动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2.2 教学档案是衡量院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教学档案汇集了学校、系部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最新成果,为我们展示了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成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收获、存在的问题等。通过对教学档案的整理及再利用,可以让教师从中得到自我教育,发现问题、弥补不足,在教学水平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教研室可以从每学期、学年的教学总结、教学改革中取得第一手资料,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提供借鉴。因此,建立建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3 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一个学校来说,评估工作的成败不仅仅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而且关系着每一个教职工的前途和命运,在诸多的评估指标体系中,教学档案所涉及的相关内容是评估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它是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等指标原始资料的来源,它的真实性和依据性在评估工作中极具说服力。

3 当前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档案管理方法对现代化的制约和束缚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自身的不断前进,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传统档案管理所存在的信息流转不畅、查询繁琐、工作量大、信息处理的时效性差等问题越来越制约教育教学的发展步伐。现代高等教育对信息处理量大幅增加,对教学档案的再利用率不断提升,教学档案管理正从“保存”向“利用”的方式转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的认清只有改变传统模式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部分,引进和采用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真正做到高质量收集档案、高效率提供信息服务,才能让教学档案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为推动高等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3.2 教学档案管理人员非专业人才的制约性 高职院校系部的教学档案管理一般由教学秘书兼任,而大部分教学秘书并非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也没有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由于掌握的理论知识有限,在收集、整理、归档的过程中存在难免出现纰漏和问题,影响了教学档案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是兼职,教学秘书日常工作量又大,时间精力有限,档案管理工作热情不高,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在用到相关资料时手忙脚乱,严重影响了教学档案在系部教学发展工作中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4 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的措施

4.1 加强认识,注重领导 系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引起的,这就要求上至系领导,下至档案工作管理人员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到教学档案在教学、科研、信息交流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系部领导应积极参与到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中来,更新观念、落实责任,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系部整体发展的规划上来。

4.2 建立规范化标准和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各系部应该根据《档案法》的相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用制度去规范管理,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任务和范围,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使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从而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4.3 不断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要提高系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必须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一支科学、稳定、专业的档案管理队伍。见于系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要引进和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太现实,这就要求在现有人员结构的基础上,经常组织开展关于档案专业的相关培训,让非专业的管理人员尽快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在业务能力、工作效率等方面得到快速的提升。另一方面,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关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例如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使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得到不断更新,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以适应信息化时代教学档案管理的新要求,不断推动系部教学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数字化迈进。最后,适时开展业务评比,设立奖惩制度,不断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扎实开展,对提升系部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扎扎实实地抓好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为系部和整个学校的教学方式方法地不断改进提出宝贵意见,为教育教学质量地不断改善提供“智力”支持,为教学管理水平地不断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于咏莉.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7:31-32.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 微课 大学英语 翻转课堂模式 实证研究

微课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是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结合的作品,具有时间短、内容少、知识点集中、可供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习、资源可共享等特点,近几年受到教育界的热捧,“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等各种微课制作、应用大赛应运而生,有力的推恿酥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翻转课堂则具有相对悠久的历史,是通过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来颠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教学,可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在武昌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供职,自2015年以来开展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理论和实践研究。现就实践研究的发现进行讨论,以期找到更好的方法配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一、开展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2015年武昌工学院开始开展通识教育必修课课程教学改革讨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考核标准上都有了重大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采取了分专业类别教学,不同类别的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所有学生每学期课时数由原64压缩为40,并从2016级新生开始实施改革方案。要在更短的时间里达到比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更好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学校培养“精专业、懂英语”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唯有有效利用微课资源,采用课前传授知识、课内内化、课后强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开展以微课为基础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也可极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有助于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变,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与传统课堂教学互补,提高教学效率。

二、开展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有利条件

1.微课制作团队化及科研、教研团队化。武昌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一直在探求英语教学改革方法,积极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调研活动,尝试在英语课堂教学上有创新有突破。近两年开始在院内开展微课大赛,讨论微课的制作和课堂应用,并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外语微课大赛,积极推动数字化英语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为进一步促进发展,全员成员参与,成立了科研、教研团队。在这样的环境下,微课资源的制作、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践就有了最便利的条件,变得切实可行。

2.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使用。武昌工学院设有英语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为学生配备英语学习必要的设施,每学期为每位学生分配30小时免费自主学习时间,可供学生在学习中心或电子阅览室无障碍英语学习。中心还配备了实验员,教师亲自进行班级学习管理,这就为学生进行课前微课学习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3.移动设备的使用。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李强的英语专业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学习的现状调查中发现,学生的移动设备持有率较高,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移动英语学习条件,且大多数学生对英语移动学习持有肯定态度。在对本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当前在校大学生移动设备持有率已达到100%,学生在使用移动设备学习时偏好听力练习、词汇查询、英语背景知识查询及英语新闻阅读。若能利用移动设备进行课前微课学习、课后学习反馈,势必对以微课为基础的大学英语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教学资源丰富。相对于传统过时的课本教学资源,微课所使用的资源更加丰富,内容时代性较强,更能吸引95后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行搜索下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也可推荐相关的微课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课堂讨论也可以就微课资源展开讨论,避免课堂上因代沟问题产生的学生沉默现象。

三、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验班推行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时,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问题,最突出的是以下几个。

1.学生学习自主性有待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对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强时,学生可以花相对多的时间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学习相关知识,参与翻转课堂讨论,课后也愿意花时间、精力总结、归纳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但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整体自主学习水平不高,自主性较差,大部分学生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学习上;文、经、管专业学生比理工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稍强;在自主完成具体学习任务时,大多数学生虽然愿意独立完成,但担心评价结果,在网上搜索答案以提高成绩,影响学习效果。

2.学生内、外在动机不足。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转课堂要求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体必须积极参与每个环节的学习,而动机不足就使得学生学习节节败落,甚至远不如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学习。高考之后,一些学生已然失去了英语外在学习动机,加上近些年很多学校并没有强制要求学生必须过英语四、六级才能拿到学位证,学生对英语学习更是持着无所谓的态度,这给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教学班人数过多,学生英语基础良莠不齐,教学没有针对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课程设置上,为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各高校应控制口语和写作等课程班级规模,每班原则上不超过35人。大学英语课堂作为通识课,要着重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和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提高级别的英语甚至要兼顾语法、词汇、篇章、语用等语言知识的进一步巩固。而在一般应用型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班学生数一般都是在70人左右,不利于翻转课堂课上知识内化的开展。在开展课堂讨论时,仅有极少数学生能有机会参与,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不能做到针对性教学,无法兼顾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失去了翻转课堂教学的意义。

4.微课资源丰富也匮乏。虽然现在微课资源丰富,微课网站有传课、微课网、微学习等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但有针对性、系统、免费的微课资源却是少之又少。而本校微课资源的制作推进较慢,其它院校微课制作团队制作的微课资源有限,免费共享程度不高,系统性不强,这就给大范围的以微课为基础的英语翻转课堂实施带来了困难。

四、拟用解Q方案

1.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对于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再由“任务驱动”走向“动机驱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在每次推荐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时,最好留下某项可行的任务供学生通过学习去完成,课堂讨论时围绕任务展开,内化所学知识,课后继续以任务诱导学生强化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自主性相应会得到提高。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个别学生适当降低学习难度。武昌工学院在2016级学生中实施分类教学,把所有2016级学生分为艺术本科生类别,文、经、管本科生类别,理、工本科生类别及专科生类别。不同类别的学生在教材使用上、教师资源的分配上、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分配上都各有侧重,做到最大化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这也对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所需学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微课视频供其观看,课堂讨论时也可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适当提高或降低讨论深度,满足不同类别的英语学习需求。

3.教师设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中,课前知识的学习通过学生观看微课来实现,知识的内化则需要在学生在课堂上以参与、合作、讨论、提问、答疑等方式完成。要完全明白并熟练掌握新知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就要非常高。在学生人数过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先小组讨论再集中答疑的方式做到完全调动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小组讨论时,组内成员提出问题,成员内可以解答的尽量解答,不会的记下来留到集中答疑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既解决了个别学生害羞不敢在全体学生面前提问的问题,也鼓励了英语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增加其成就感,促进其进一步的学习。集中答疑时,教师尽量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必要时可以以物质奖励的形式鼓励组内讨论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也可通过交流平台增加线上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进行学习。

4.实施院校合作,共享微课资源。教学内容类似的院校可以加强对外合作和交流,通过共享的形式,丰富其微课资源,交流翻转课堂心得,促进科、教研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社会对毕业生才能的需求更加全面和具体,培养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迫在眉睫。在目前各高校纷纷研究如何改革大学英语教学之际,希望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能提供一点思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强.英语专业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学习的现状调查-以内蒙古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雷雯.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探析[J].高教学刊.2015(15).

[3]王建虹.以微课和任务驱动为前提的翻转课堂在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科教论坛.2016(24).

[4]王守一.《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

【基金项目】武昌工学院校级资助项目,项目名称:基于微课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实证研究―以武昌工学院为例,编号:2015JYZ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