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政策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政策

篇1

(一)政府关注不够

当前,我国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不到位,亟需相关政策的出台来解决土地流转方面遇到的诸多难题。即使我国出台了一些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使这些规章制度无法真正的贯彻落实下来。同时我国在政策上对土地流转方面的关注力度不够,没有加大扶持力度。农民在种植和生产的过程中要承担来自自然和市场的风险,这些对农民来说是非常沉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关注力度,致力于将政策推行下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只有相关的政策真正落实下来才能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漏洞

就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并没有惠及所有的农村地区。而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农村在实行上保障项目也不够全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增强。就全国的农村来说绝大多数农民没有专业的技能,所以即使进城务工也无法获得更好的收入。如果这些农民离开土地又没有专业的技能,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势必使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农民在劳动报酬上获得的酬劳较少,而且在生病就医时在待遇上也不如城镇居民。这都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进一步增强。

(三)产权上模糊

产权主体的模糊使得市场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产权主体上的模糊使得农民没有获得真正的土地所有权。土地掌握在行政负责人员的手中。这样导致跟土地有关的各种纠纷不断。而且在土地承包上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来约束,使得农民土地承包上的各种权利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市场机制存在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存在诸多的问题,市场不完善使土地流转的速度缓慢。土地流转在制度和政策上不够健全也使得土地流转在具体的操作上没有基本的规范来引导土地流转的过程,使得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纠纷时有发生。这种经常性的纠纷打破了和谐的居住环境,使得土地流转的正常程序遭到破坏。

(五)公正有待商榷

农村土地的相关制度并没有完善,使得农民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正常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土地流转能否有效的实施只能依靠相关的政府部门是否具有高度的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而农民自身的素质也成了土地流转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在具体的操作上,很多政府部门没有脱离固有的思维模式,忽视了市场和农民自身这两个因素,只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制定相关的计划,这些会使农民正常的权益受到损害,使在此过程中农民的权利得不到尊重。

二、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相关建议

(一)政策上不断完善

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之所以问题频发,土地流转市场混乱,究其根本原因是土地流转在政策上并不完善。我国的土地流转政策有很多漏洞。政府应该颁布相关政策使土地流转更加有序的进行。通过对农民进行一系列的补助和提供农民更多的就业空间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在推行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使农民在权益获得保障的基础上获得实质的利益,使得土地上的权益真正掌握在农民的手里。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我国政府在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的时候,也应该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上下功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可以使广大的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在患病时家庭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范围和深度上的进一步强化也可以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减轻,使农民在土地流转的时候没有更多的顾虑,从而使农村土地流转更加方便和迅捷的展开。

(三)推进产权改革,使产权清晰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其开始的第一步。只有明确的产权才能使土地流转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下去。我国的政府要将各个群体的产权界定清晰,这样可以在保护农民产权的基础上给予农民更多的权利。明确的产权界定也可以使农民的相关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使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更加明确,从而真正惠及到广大的农民群众。

(四)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要建立和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第一步就是需要有政府的指导。没有政府的指导,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只能是一句空谈。而政府要严格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使土地流转市场变得更加公正,更加规范,使广大市场参与的主体在开放的土地流转市场上进行高效的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我国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来保障土地流转的推行。政府要对土地流转市场的参与人员进行不断的引导,让他们在有序的土地市场上公平公正的进行土地流转。在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的过程中,政府要监督中介机构做出合理和公正的定价,让双方都得到公正的对待,彼此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土地流转市场更加公平和公正的开展起来。

(五)尊重农民的权利

在新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权利,使农民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自觉拥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推行的土地流转政策。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相关人员的违反法律或者违反规定的行为要给予大力的打击,杜绝腐败和贪污现象,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真正从农民利益出发,使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在制定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时候,政府要听取农民的意见,让农民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都表达出来,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满足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需求,真正为农民营造一个公正的环境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总结

篇2

随着对“三农”问题的深入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也越来越引起高度重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土地承包制度的实施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户之间开始了自发地进行土地流转,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还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存问题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是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是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制度创新。当前,我国农地流转面临诸多困境,制约着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因此,系统分析农村土地流转的各种制约因素,对于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产权关系不清晰

产权关系不清主要体现在农村土地的经营权上,而农村土地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我国目前的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由于对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权力和边界缺乏明确规定,造成农地产权关系不清晰,从而导致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土地承包户个体缺乏农地流转的足够动力和权力。

1.2土地流转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

土地流转市场是土地流转发生的空间场所,是包括价格、主体、利益分配、中介组织等因素的综合性市场,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制约着土地流转的广度和深度。当前,土地流转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主要指土地流转交易组织发育的不健全、土地流转收益分配不合理以及市场中介体制匮乏这几个方面。

1.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中存在的流转规模较小,流转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的不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正是目前我国农村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无法提供给农民的最基本生活保障,大多数的农民即使脱离农业生产转行到从商或者进城打工,也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心理,把土地当成生活的最后保障。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即使当他们失去从事农业生产能力对土地进行抛荒弃耕时,也不愿进行流转。

1.4政府立法不足,监管不力、基层宣传不够

目前,大多数的地方政府和法院有关机构尚未形成处理土地流转纠纷的法律制度,缺乏相关的法律条文和仲裁依据,从而导致了我国农地流转过程中的操作无序。因此,必须尽快制定仲裁土地流转纠纷的相关法律,完善相关争端处理机制。另外,在对土地流转市场运行的监督方面,表现为国家监督主体的缺失。最后,在对国家关于土地流转政策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的基层宣传方面,显得依然不足。

2.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面对目前的农地流转困境,必须坚守从农民权益保护、健全流转市场、落实配套机制等多层面入手,多管齐下,从而推动土地流转顺利、有序地开展,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

2.1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切实保障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

独立、明晰、完备的土地产权关系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前提条件。首先,应明确界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利界限,提高保障村民土地承包权的执行力。其次,应坚持农地流转的自愿有偿原则。农户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对承包土地依法享有自主的使用权、收益权和流转权,有权自主选择是否流转、流转对象和流转形式。最后,应充分发挥农民在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中的主体作用。

2.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农村土地流转是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法转让,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更高效配置,完善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实现。因此,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对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建立有形的土地流转市场的同时,也要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应具备的信息搜集公开、土地价格评估、法律法规咨询等机能。最后,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要充分发挥其价格机制,使得土地流转价格能充分反映土地流转供需双方的供需关系,引导农地的合理流转。

2.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千百万的农村人口失去与土地使用权相联系的生产和生活保障,这样不仅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长期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引来农村社会的动荡。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农村土地流转能否有效开展。

2.4健全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

健全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要加快明晰土地产权关系的法律建设和政策制定;其次,进一步加强完善土地流转中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土地流转所要遵循的必要程序、签署流转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内容、流转后的流转登记等问题进行详细规定;再次,对土地流转后出现的土地流转纠纷处置和土地流转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办法进行规定;最后,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与各地区相适宜的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

篇3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也是重点投入的一项工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是一种适时的政策,这种政策既是针对当前面对形势的,也是我们推进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决策。尽管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一些基本的服务和要素基础没有齐备,但是这些服务既是必要,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文章以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信息和金融服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状探讨提供这些服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金融服务

1引言及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推进农村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构建有效的土地制度。构建有效土地制度的良好办法就在于通过农村土地流转逐渐实现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当前,我国推进农村土地有效流转工作已经有几年,通过农村土地有效流转有效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益,提高了种地取得的单产收益,也有利于农村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尽管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村土地流转仍然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特别是现阶段这一工作推进由农民自主推进为主,基本的流转也按照农户的意愿参与,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毕竟规模太小,发展难度也很大,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的流转这一工作任务重,工作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复杂,远非想象。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相关的配套服务也没跟上,特别是配套的金融服务、配套的信息服务等等,使得一些有意愿参与流转的群体止步于面对的现状上。

具体来说,以当前的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来说,农村土地流转急需这些服务,但是现实服务水平却难以跟上,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面临形势复杂,农村面对的情况也不是只有一面的,对金融和信息服务来说,要求更加精准,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农村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不能够及时跟上农村现实发展水平,以至于有些服务确实是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所需要的服务总体上大于现实能够提供的金融和信息服务水平。土地流转工作的铺开,原有的一家一户的土地流转工作已经逐步转换为一个村或者一个乡的土地流转,流转中的年限也由原来仅仅是一年或者二年转变为现在的五年或者十年,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土地流转工作正在农村开展,但是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的数量却极其有限,无法在总量上满足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由此,更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需要广大农户的参与,也更需要金融和信息这种专业化服务的参与,只有通过这些服务的不断提升,水平不断改进才有可能更好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才能够有利于农村面貌的改善。

2农村土地流转中信息和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需要有相应的金融和信息服务,改进农村土地的金融和信息服务对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意义重大,具体而言:一是,信息和金融服务是土地流转中的必备要素。一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有相关的基础和准备,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也需要有金融和信息工作作为辅助指导。一项大的土地流转项目的推进需要信息服务提供精准信息,需要金融服务提供金融借贷和金融担保作为后盾,这些都是这个项目能否取得成功的必备之物。只有这些齐备,才有可能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中工作能够顺利,还能够取得相对应的效果。二是,信息和金融服务是土地流转的基本保障。良好的信息服务作为支撑,提供一些关于农村土地的精确性的信息服务,能够有效推进土地流转信息化工作;良好的金融服务作为担保,能够有效的提供金融服务,让流转双方知晓对方的信用程度,从而能够保障交易的顺利开展。当然,从反方面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服务作为前提,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难以遵循章法,工作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自然效果不好,也不利于农村大局。三是,信息和金融服务是土地流转项目后期顺利实施的支撑。利用信息化的服务,建立土地流转档案和图像,在出现土地流转中信息化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利用储存资料提供信息和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实际上为了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提升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村土地流转之后开发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需要更多的金融服务,这些都要求有良好的金融服务作为担保。因此,从这些角度来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推进需要有良好的基础,更需要有齐备的信息和金融服务,这些既是一种必要的,也是一种正常的选择。所以,从一定程度来说,金融服务的推进,信息服务的开展,这些都是离不开的。农村土地流转是一项常项工程,这些相应的服务也是一种必备的选择,既不能够错过,也不能够少,必须严格按照要求保障好。

3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中改进信息和金融服务的相关思考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也是重点投入的一项工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是一种适时的政策,这种政策既是针对当前面对形势的,也是我们推进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决策。尽管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一些基本的服务和要素基础没有齐备,但是这些服务既是必要,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的改善,需要有政策的倾斜,合理整合当前农村中存在的相关政策,以金融和信息服务为重点,配套到农村土地流转的工作当中。同时,配套专门的金融和信息服务提供机构和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化解这些问题。当然,良好的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也不是一触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过程中自身去尝试,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难题都会有相应的化解策略,只是需要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刘攀,李娥,黄小蓉.国内外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模式比较[J].浙江金融,2010(3):28.

篇4

关键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一、引言

党的十会议召开以来,大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到在承认产权的基础上,鼓励土地流转,同时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经营。丘陵山区作为粮食生产和农产品的重要产地,面积达到66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9.1%,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中国“人多地少”、“农户分化”和“城镇化”相对滞后的国情,决定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将是 “小农”和新型主体,以“小农”代耕、租赁为主要形式的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在“细碎化”更明显的丘陵山区将普遍存在和延续。这为大湘西地区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快速发展开拓了良好的渠道。

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邵阳市和永州市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在内的共39个县市区的广大地区,面积7.08万平方公里,占省总面积的33 %,人口1345万人,约占全省的20%,大湘西地区以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等三市州为主体。近年来,大湘西地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大大湘西开发战略,努力克服自然、基础条件不足,经济得到加速发展,但与湖南省平均水平和优势区域经济发展比,其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并不阻挡大湘西地区的土地流转进程。目前已有大量的关于土地经营权方面的研究,但由于大部分研究都是对发达地区或平原丘陵地形的土地进行研究,而对稍落后的山地地区的研究颇少,缺乏独特性。因而本文选择以湖南大湘西为研究地,来考察农村地区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开展情况。此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选取湖南大湘西地区的保靖县、永顺县、龙山县、桑植县、慈利县、溆浦县、邵阳县、江永县和江华瑶族自治县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5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4%。

二、湖南大湘西地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状

(一)被调查农民的基本特征

从表1可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男性占比44.53%,女性占比55.47%,男性劳动力明显偏少。在年龄分布上,被调查农民的年龄集中在60岁以上,占比43.75%, 35~60岁的占比28.13%,16~22岁的仅占调查总人数的3.91%,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老龄化”较为突出。结合农村劳动人口年龄,再从家庭总人数来看,主要集中在五口人数之间,说明农村每户家庭人口较多,折射出农村非劳动人口比重大。

呈现的特点如下:从性别来看,从并且存在农村文化水平分层差异明显,其中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整个比重的57.82%,而未接受过教育或小学文化水平的占整体17.97%。另外,大湘西以非纯农户为主,是纯农户的4.5倍。这是由于农村地区单纯地依靠粮食作物生存的农户十分稀少,而主要是依靠外出打工或自己经营生意等方式,来补充生活来源。基于上述数据分析可见,农村土地流转的开展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

(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多元化

影响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庭非农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状况以及社会和经济特征(张丁等,2007)。数据显示如下特征(见表2):第一,从家庭土地使用情况来看,集中在抛荒、租让他人和自己耕种,分别抛荒占据整体的33.98%,而与农村合作社仅占8.20%,而大部分呈现抛荒状态,是由于农民外出打工,无法联系,致使土地流转进度不明显。第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地广泛开展,农民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认可程度明显增强,虽然在调查总人数中,维持现状超出愿意转入高达81人次,但可看出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认可度还是持乐观态度。

(三)农民了解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途径

如图1所示,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宣传主体,主要是依靠政府和村委会,分别为76和63人,然而依靠报纸、电视等途径来了解相关政策占整体的1/5,完全自发的仅为21人。综合分析,得出大湘西地区农民参与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主动性低,主要是依靠政府等相关组织的牵引,这也说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后续开展仍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三、湖南大湘西地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策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强

结合图2可知,农村极为缺乏政府作为主导力量来引导农民去认知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政策和参与流转的运行机制。农户在实施土地流转权益方式上,主要依靠财产权利、经济权益的方式,而借助国家政策来解决土地流转相关问题,仅占整体的6%,大部分主要依靠农民自身权益来解决农地流转纠纷。由于大湘西大部分农村,地处偏远落后的小山村,交通不便,以及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强,同时大部分农村中老年人受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加上少部分农村地方势力浓厚等原因,很难吸引客户对农村闲置土地,进行大面积的承包,更不能使土地流转政策效用得到发挥。

(二)农民土地权益易侵犯、保障不充分

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程度较低、乡土性十分明显、流转合同不规范的问题突出,不仅存在口头约定形式,特别是法律意识淡薄(亓宗宝等,2008)。根据表3得出如下特征:其一是农民在土地经营方式中,选择签订合同的方式比重仅高出口头协议的5.86%,但由于口头协议比重大,加上流转期限也存在较高的流动性,折射出大湘西农民的维权意识淡薄,一旦发生纠纷,往往受损失的是农民。其二是农户在处理纠纷时,以双方协调处理方式为主,占据整个比重的41.02%,而选择政府或村委会协调的则占据33.98%。这暗示政府在保障农民权益方面,仍需有所改善。其三是农民在土地流转活动开展中,关注地主要是流转中的收益、便利性以及法律保障等因素。从现实角度考虑,尽管采用政府的强制性保护措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事实上,现有的农村土地保护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政府的农地保护行动出现了政策失灵,信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所以,这也导致大部分农民不愿意将土地进行流转的原因之一,健全土地明细法律保障机制刻不容缓。

(三)农民的收入低、不稳定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主要矛盾表现在,现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流转方式规定不明确和流转登记制度不科学(杨光,2011)。大湘西大部分农村受人文和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存在部分地区土地结构调整与社会新形势发展要求相脱节的现象。结合表4来看,农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和土地耕种的方式,来维持生计,其次是受农村市场的影响,一些村民对土地经营权流转下的土地以及政策保障缺乏信任,不愿流转土地,导致有些土地集中难,给土地规模经营造成一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高比例的“缺劳动力、种地不赚钱”等因素上。

一方面由于存在大部分农村落后生产方式和社会先进生产力的矛盾,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充分以及土地生产需要巨大的劳动强度等因素,致使农民对种地失去了激情;另一方面受农民先天的意识分散性和利益短浅性影响,在土地收入面前显示无比的脆弱性。通过数据显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时,选择变更经营权的占据62.89%,这表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持续开展的波动性大。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导致农民土地收入低。

四、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农地流转环境

土地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对农民生存最重要的保障,是农民的“命根子”,但是在本质上来说,土地仅仅是一项完全意义上的财产和生产资料,却赋予其本不应由其承担的责任(张征宇,2013)。为了大湘西土地经营权流转在广大农村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我们则要做到: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是给予信贷支持,在流转过程中,提供适当的贷款资金作为扶持。三是优化外地客户来农村承包经营土地的扶持宽松优惠政策,提高自我保障能力。此外,应建立农业保险和风险基金,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来扩大农户自身的农业保险范围、加大对流转项目的监督力度,积极发展农村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 培育农业经纪人,促进农村基础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推进法律保障体制,发展土地制度

为土地流转顺利进行,给农民提供相应法律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总体上要保证农地确权颁证、因地制宜培育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以及完善农地产权治理结构(刘志文,2011)。第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中农民权利的法律法规。第二,界定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受托双方资格,明确各自权益和义务,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第三,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登记制度,针对农村土地建立起以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土地耕作权为体系的土地物权登记和管理制度。同时进一步稳定农户的承包关系,完善土地延包细则,适当时在原协议的基础上延长承包期,获得更长的使用权。在法律的保障下,土地流转形式越走越好。

(三)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土地流转

建设良好的农村经济环境,需要政府、地方企业和农民共同合作。逐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农民现有的温饱思想, 强化人口的素质意识,定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学习适用的技术。做到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结构,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同时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增收方式,这将有利于创造一个积极的农村经济环境,提高农民整体收入。使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口外流,也保证了农村足充足劳动力供给,有利于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持续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丁,万雷.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4年的15省(区)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7(02).

[2]亓宗宝,史建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实证研究――从9宗诉讼案例谈起[J].农业经济问题,2008(01).

[3]杨光.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缺陷与完善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11(10).

[4]张征宇.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3(12).

[5]刘志文.建立和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J].农村经济,2011(12).

篇5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体系

在农村的建设过程当中,创造财富和劳动力是两种最为核心的生产要素,这两点对于当前三农建设理念的实现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在农村发展历程当中还需要提升生产的效率,需要将生产很好的建立在自由流动的基础之上,最终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目的[1]。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的农村建设中,劳动力和土地是两种难以充分实现流动的要素,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逐渐的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到城市之中,这样的现状也导致了农村之中大量的宅基地闲置,大量的土地被浪费,也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形成了巨大的浪费情况。所以,在今后的建设历程当中,还需要重点的解决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的问题,促进两者之间良性的互动,为农村的建设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

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针对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加以分析,对于工作的发展与改进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对于全面实现农村科学化经营以及现代化的土地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2],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确保农村之中的富余劳动力可以被彻底的移除,当前不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是由于政府政策性的行政指令,诸如城市化建设等等,而不少农村地区由于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现代化的建设发展,使得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与农业之间的劳动力生产差距不断增加,也进一步的拉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由于上述的原因,不少农民陆续的进入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中,最终导致了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分配不平衡以及土地富余的情况。当前为了进一步的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需要确保将相关土地资源以承包的形式流转出去,所以总的来讲,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可以全面促进劳动力的转移,第一点,土地流转可以全面解决一些外出务工农民家庭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现状,避免了土地的过分浪费,同时也避免了土地粗放经营的情况出现,使得大部分的农民可以安心的外出打工。第二,土地流转不能够改变传统的土地承包管理关系,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民依然可以保留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益,农民可以自行的决定是否外出务工,所以对于广大农民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保障。从另外一个方面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并不一定会促进劳动力的转移,诸如我国早期的一些省市和地区,其农民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准较高,进而吸引了大量的农民迁移进入至城市之中。其所遗留下来的土地,要么转交由他人进行经营和管理,要么就完全的荒废,而这样的现状显然对于当前各项工作的开展是巨大的不利影响。所以,结合上述的分析,在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后续工作的开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我国当前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工作当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在农村当中劳动力的转移会使得经营的成本较低,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土地流转效率。其次,我国农村当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建设还不够健全,进而使得土地流转出现一定的困难。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建设和农村的传统农业科技是主要的二元经济结构,但是由于农村还未建设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尤其是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的生活保障制度等,建设不够健全,导致农民看病、养老以及子女上学等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困难,需要依靠单薄的土地收入来支撑整个家庭[3]。另外一个层面,在城市之中二元户籍的管理、社会福利制度以及就业体系等,也有着一定的问题,相关制度将农民禁锢在农村,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公民相互平等的社会保障和用工的待遇,如果农民出现失业的情况,唯一的选择就是回家务农,这样的现状对于当前城市化的建设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巨大的不利影响。所以,也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导致了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不容乐观,不少农民依然选择耕种自己的土地,宁可土地荒废,也不愿意将其转让至他人[4]。在今后政策和方案的制定当中,还需要很好的分析当前的现状,很好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以确保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可以同步的进行,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的促进。

三、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形成的原因

(1)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引导宣传不到位。国家政策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及时有效地宣传到农户中间,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部分部门没有认识到正确宣传土地流转政策的重要性,没有进行走村入户的宣传,更没有采取适合农民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导致农户不了解流转的实际意义,误解流转目的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不利于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

(2)相关法制不健全。纵观发达国家的农村土地流转历史发现,英、美、法、日等国家往往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但我国目前在土地流转方面的立法几乎还处于空白。虽然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都对农村土地的性质、用途、流转原则等作出了规定,但还存在政策法规不够明确、部分条款过于陈旧等问题,不能对我国当前农村的土地流转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的进行。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土地对于农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被视为“衣食父母”,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土地是其“最后的依靠”,农民一般不愿轻易转让土地。目前我国农村还未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当一部分农民也没有参加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已经参保的农户获得的补助也很少,所以农民担心土地转让之后的生计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更不愿意出让土地。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土地流转规模,到 2012 年占土地承包合同面积的 20%,接近 2. 6 亿亩,我国的平均土地流转率还比较低,只有 20%,内地和偏远地区比例更低。

四、对策与建议

要想解决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当中存在的问题,其根本的手段在于对制度进行深化和创新,真正意义上实现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以户籍为基本制度的障碍,导致了城乡分割出现了一定的阻碍,并且对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还需要加大对制度的创新和改革力度,可以彻底的废除当前农村城乡分治的基本制度,废除户籍制度,并且实现城乡户籍制度上的统一[5]。改革户籍制度的相关政策,对传统的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健全,同时还需要对二元财政税收制度进行革新,建立起全新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体系,全面的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度,诸如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为农村农民更好的解决看病问题、养老问题以及子女上学问题等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并且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更好的促进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建设历程当中,还需要重点的解决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的问题,促进工作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冯艳芬,董玉祥,刘毅华,等.基于农户调查的大城市郊区农地流转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467户调查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7):1379-1386.

[2]沈仁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选择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3]焦珍,郭爱请,张侠.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以平山县西柏坡镇与凤阳县小岗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871-11873,11894.

篇6

方(流转方):

所:

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

方(受让方):

身份证号:

所: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就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事宜,经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流转土地基本情况及用途

甲方自愿将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办事处云丰村位于岷坡的

亩土地经营权流转给乙方,用于养殖场的经营建设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建设。

二、流转期限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为30年,自______年____月____日起至_______年___月___日止。

三、付款方式和时间

1、双方同意按货币支付方式支付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款:每年每亩人民币

元,合计人民币

(大写:

)

元。

2、支付时间:每五年支付一次,共分为六次支付完毕。

四、土地经营权流转和使用的特别约定

1.乙方与甲方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后,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土地经营权登记。

2.乙方依法享有该土地的使用、收益、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产品处置权。

3.乙方应按时向甲方支付约定的流转价款。

4.甲方有权享受国家和政府提供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与服务,乙方有权享受国家和政府在乙方经营范围内的相关政策支持与服务。

5.流转土地被依法征用、占用后补偿费的分配约定:土地征用补偿部分归甲方所有,乙方投入的设施设备及其经营损失补偿费用归乙方所用。

五、违约责任

因不履行合同致使一方遭受损失的,应由不履行合同方承担赔偿责任。

六、不可抗力

由于战争、地震、水灾或其他不可抗力原因造成不能履行合同的一方不承担违约责任。但应及时书面通知对方。

七、争议的解决

本合同履行中发生争议,双方可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八、其他约定

1.本合同自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

2.本合同一式4

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拥有土地经营权的2个村民小组各一份(共4份)。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村委会主任:

村民组长:

村民组长:

日(盖章)

篇7

我国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机制框架基本形成,即民间协商、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较好地适应并初步解决了日益增多的农地流转纠纷中出现的新难题,对稳定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经营权益,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农地流转纠纷中出现了主体多元化、影响社会化、时间长期化的新特点,各地执法人员的素质高低不齐等原因,农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也一些不足之处,以下对这四个环节的运行情况作逐一对比分析。

(一)协商

协商是争议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在互谅的基础上平等磋商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它无需第三方介入,是对产生纠纷双方当事人自由合意的一种尊重,具有很强的自治性。在当前中国农村亲缘文化、宗法社会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秩序的建立。即使协商不成,也容易为后续的调解甚至于更为“高端”的其他纠纷解决方式提供一种前期性的信息交流和准备,为后续第三方的调解以至于判决设立对应的“底线”信息系统[6]。但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加,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生存压力的增大,双方处理纠纷更倾向于用简单暴力或强权加以解决,传统的以和解解决纠纷的方式具有不断弱化的趋势。加之我国法律对和解缺乏相应的确认、引导与规范,更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强大功能。

(二)调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法律规定,农地流转纠纷调解是指农村纠纷调解组织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协议,解决农地流转纠纷的活动。其中农村纠纷调解组织主要指村民委员会与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机构,既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政策,也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习俗村规,它们充当第三方对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疏导解决纠纷能起到独特作用。但通过调解达成的协议法律效力有限,无法强制执行,权威性不足,这些年来通过调解处理农地流转纠纷的数量有减少趋势。

(三)仲裁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等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为我国农地流转纠纷仲裁制度搭建了基本框架与基本平台。因其高效便捷、免收费用、适应乡土文化等特点,仲裁逐渐成为农地纠纷流转解决的主要方式之一。河南省设立的仲裁委员会已有124个,2010年以来纠纷调处率达到77.3%,较好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但我国的仲裁行政色彩较浓,举证规则不完善,资金与设备匮乏等原因,同时近期农地流转纠纷又呈现出结构复杂化、主体多元化、影响社会化等新的特点,仲裁解决农地流转纠纷的方式将面临新的挑战。(四)诉讼相对于以上农地流转纠纷解决方式,诉讼更加中立、客观、公正、严格与法定,同时,诉讼具有强制执行力的特点也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所以,随着“送法下乡”活动的深入展开,诉讼已成为当今农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中最权威、最正式、最规范的一种方式。但由于诉讼是一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法律活动,具有严格的程序性,且成本较高,时间较长,又不符合农村人情社会的文化背景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在农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中也是较为僵硬且使纠纷当事人与法院负重的一种方式。

二、农地流转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优化

(一)农地流转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原则优化

1.正当性原则。现阶段的农地流转是在党与国家相关农村政策的认可或倡导下的实践产物,其相关法律规范多是对各地长期以来在流转实践中通行行为方式的共性总结与法律确认,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与发展性。所以,在农地流转相关政策与法律规范的嬗变过程中处理农地流转纠纷要体现正当性原则。它是合法性、合理性、政策性的有机统一。合法性是指在处理农地流转纠纷时,既要注重现行法律规范与习惯法、民间法的协调适用,又要注重程序上的合法与公正。合理性是在合法性的前提下,及时、高效、公正地处理纠纷,达到双方当事人较为满意的法律效果。政策性是指在处理农地流转纠纷时,要充分考虑既定时期党与国家的整体农村政策与地方政府的农村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如有相关法律规范时,要使处理结果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符合政策精神;如无相关法律规范时,要使处理结果既符合政策要求,又符合乡情村规。2.便民原则。农地流转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应充分尊重农民及其他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与处分权,倡导互谅互让、诚实信用理念,以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保障农民及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不断完善现有纠纷解决途径,探索与实践新的贴近农民群众、适合农民群众、使农民群众满意的纠纷解决方式,使纠纷能够得到及时、高效、彻底解决。3.和谐原则。农地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均离不开安定有序的农村社会环境。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必然导致矛盾纠纷的产生。所以,农村流转纠纷解决必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等手段,运用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协调运作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积极深入地化解矛盾纠纷,提高调处效能,有力地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农地流转纠纷多元化解决途径的功能优化

1.协商。土地权利作为一种特殊权利,农民处分权的行使有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土地政策与土地制度的限制,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公权力的介入。此时,就存在意识自治与国家干预的协调问题。乡村社会是人情社会,且其居民思想观念、权利意识、文化背景相对较低,乡规民约对乡村社会关系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应当通过对土地公权力行使的程序性规定来限制公权力侵犯农户的自由意志与权利的合法处分。同时,鼓励行政部门通过教育、指导、协调的方式促成当事人自行和解。并对经公正的以金钱给付为内容的和解协议赋予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2.调解。农地流转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基础是调解。应当在组织建设、培训指导、经费保障方面确保调解在解决农地流转纠纷中真正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首先,优化调解组织。在各乡(镇)、村的调解组织中吸收有群众威信,或丰富调解经验,或懂法、懂政策的人员参加,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其次,实行调解员定期培训机制。定期讲授国家新的土地政策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农地流转纠纷案例,提高调解员的综合业务能力,促进农地流转纠纷的良好化解。最后,加大对调解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落实调解工作经费,提高调解员的待遇,使调解员能安心工作,热心工作,并吸引更多的有能力人员加入调解队伍,解决调解人力不足的问题。3.仲裁。农地流转纠纷仲裁解决方式因其高效、便捷已成为农地流转解决机制中的生力军。应不断建立稳定的专兼职仲裁队伍,吸收农业代表与相关专业人员代表,并加强仲裁员的培训工作力度,同时,保证仲裁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的要求,加快完善农地流转纠纷的仲裁体系,实现仲裁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应按照各地区的具体情况,适时建立巡回仲裁庭。农民申请仲裁更为方便,既可以使简单纠纷当场高效解决,又能使仲裁过程与结果得到群众的监督,还能起到相关法律与政策教育的效果;应赋予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与法律规定的以一定金钱为给付内容的仲裁裁决以“一裁终局”的法律效力。4.诉讼。因“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农地流转纠纷诉讼解决方式应以重点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村社会秩序为原则;应增大农民担当人民陪审员的比例;应进一步落实司法公开制度,促进司法的公正性;应完善监督体制,提高司法审判质量;应完善诉讼主体、证据制度、程序制度与执行程序等法律制度,更好地保障农民权益,提升司法权威。以上四种农地流转纠纷解决方式各有特点与利弊,在纠纷解决实践中,应建立裁判案件共享制度,各相关部门共同研讨制度与互助制度等制度,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与联系,整合各种农地流转纠纷解决方式的资源与优势,实现功能互补,更好地化解农地流转纠纷,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障农地流转健康、稳妥发展。

(三)农地流转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外部环境优化

篇8

1.土地流转行为缺乏规范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很多农民没有想到或采用法律手段、走法律的程序,致使已经实现流转的土地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健全,很多是以口头方式来进行转让与托付,没有书面的协议或合同。即使有一些签署了有关的协议和合同,也缺乏必要的公证等手续,很不规范,这都是产生土地承包纠纷的缘由。部分乡镇涉农机构违规操作,在未经农民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将集体土地转让给企业经营或者放任经营者改变土地农用性质而不去追究,土地流转经费不完全透明。部分土地经营者钻合同的漏洞,在经营不善时违约逃避责任,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同时,过去由于很多地区土地流转处在摸索和尝试阶段,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出台,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土地流转费不好界定,土地流转无章可循,导致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容易出现竞相压低租金,损害农户利益,阻碍土地流转的行为。

2.农村土地规模流转难度大

一是规模流转涉及的农户多,每个农户的想法不一致,意见不统一,又不能强求,协调难度大。二是租金与农民自种收益有差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别是专业蔬菜地、公路沿线的好土良田,农民不愿流转。三是由于国家征地等原因,人均耕地普遍偏少,农民恋土情结较为严重,认为只要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障,宁可粗放经营,甚至撂荒,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四是种养大户偏少。农村缺少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致富带头人,真正懂经营、善管理、有带头作用的能人少,也有的因受资金、技术等限制影响规模经营的发展。

3.土地流转市场功能不健全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信息传递平台或手段相对落后,土地供求信息不能高效准确的在农户和业主之间传递,更多的依靠自发进行和政府推动,但是分散经营的农户不可能为了出租或转让几亩土地而主动寻找大规模需求土地的业主,而投资规模较大的业主对土地的需求数量通常比较大,也不可能主动与每个农户进行谈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信息不对称,农民和业主之间的沟通没有有效的中介机构进行衔接,大部分的信息往往都是通过邻居或是周边村民散发出去的,传递过程中也会造成信息失真,从而导致双方需求信息不能很好地传递,而某些地区虽然已经配置了中介机构,但是因为缺少相应的服务手段和调控能力,缺乏必要的经济利益刺激机制,导致有部分农户有转出土地意向却无法找到合适的业主立即转出,而业主有土地的需求但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卖家同时存在。

4.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公布不及时

有的村级土地愿意流转而找不到承租方,有的承租人不知道到什么地方承租土地;建议政府应及时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以行政村为单位,公布土地流转的面积,土地所属位置,土地质量的等级,土地流转的时限等信息,让人们及时了解准备流转土地的实际情况。

5.加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由于农村普法的大力宣传,广大农民对我国的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规有了充分了解,懂得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基层干部就更应当提高法律意识,因此应当组织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执政,确保相关政策、路线以及方针的落实到位。在土地承包期间,村干部不得干预或强制农民进行土地的流转,不能损害农民承包土地期间的自主决定权。农民有权决定土地的流转期限以及流转方式,关于土地的补偿款和标准都应当由双方自行商讨决定,坚决抵制通过不法途径进行土地流转和违反合同的行为。在坚持稳定和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遵循有偿、自愿和依法的原则,努力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机制。

6.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

以农业部为主导,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供技术服务;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引进科学农业化生产,提高农业产量。同时鼓励农民创业,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政策和资金上的补助;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和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土地流转,建立生产基地,对于规模经营的业主要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优惠;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服务创新力度,积极开发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方式,满足土地流转双方的合理资金需求。

篇9

[关键词]城乡统筹 土地流转 重庆 模式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24-1

1前言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为鼓励成渝两地对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进行探索,批准设立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且赋予了“先行先试”的优势政策。可见,加快制度,探索研究新的土地流转模式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的热点课题。土地流转工作在重庆实施的比较晚,也有许多问题存在。但是,重庆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特点,作为土地流转模式的试验区是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的。

2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重庆土地流转现状

2.1土地入股

土地入股就是指农民通过将手中拥有的土地以折价或者出让经营权等方式在公司中入股。这里所提到的公司就是指土地的业主共同组建的公司。每个入股的农户都有权利按照股份参与公司的分红。例如在涪陵区桂楼农业生态园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桂楼生态园项目已经吸纳了一千多户农民家庭,三千多位农民入股,建设投入自己两千五百多万元,获得流转土地高达三千多亩。目前,这个项目的东江农业生态园已经全面完成并且投产,园区利用四百亩种植的芋头等蔬菜已经在涪陵和重庆主要城市中上市。

2.2九龙坡模式

九龙坡在探索土地流转模式时主要有以下措施。首先是对完善的制度进行探索。2008年,九龙坡出台了《九龙坡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对土地承包仲裁、土地流转风险保障等政策进行了明确规定。其次是探索健全的机构。在九龙坡设立了许多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这些服务中心分布在各乡镇和各街道。在每个村里还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站。服务站的主要职责是代表农民对土地价格进行协商,流转合同的签订以及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的登记等。另外,该地区还对创新的土地流转模式进行了探索。遵照“住房换宅基地,社会保障换承包地”的工作原则,鼓励农民将闲置土地出让,转变为城镇人口,从事非农事业。

2.3忠县模式

忠县在土地流转模式的探索过程中也做了许多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首先是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创新,忠县以其柑橘园区为平台,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农民公司、公司租赁、大户承包、认购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五种土地流转模式。并且对农民进行有效引导,让他们有序的参与土地流转,从而逐渐的实现农村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其次,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方面也有所创新。忠县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在县里建立土地流转中心,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所,村里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点,这样便更有效的促进了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的形成。另外,对于土地流转措施方面,忠县建立并完善了集中建房节约土地、农村宅基地复耕土地和农民出让的承包地用于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新机制,从而保障了充足的耕地量。最后,在社保机制上,忠县也做了许多工作。例如鼓励农民用宅基地或者承包地换取住房和社会保险,大力推行个人缴纳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农民养老保险等等。

2.4永川区模式

永川区在探索土地流转模式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农民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并且鼓励将农作做大到产业,并建立相关产业基地。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方面,分别在区、镇、村设立了三级土地流转中心。除此之外,永川区还建立了土地流转市场,从而对城乡统一的土地供求市场进行了完善。最后,对于农民因外出打工或其他原因闲置的土地实行托管制度,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土地流转效益分配制度。

2.5成立土地交易所

2008年,重庆政府出资设立了农村土地交易所,其职能主要有建立农村土地交易信息库,向社会土地供求信息以及办理土地流转事物。目前,该交易所主要从事地票交易,并且受重庆政府的计划调控。重庆政府会依据年度用地计划和年度复垦土地规模等信息制定农村土地交易所的地票交易量。

3经验总结及借鉴

3.1土地流转要因地制宜

在实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宜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进行。首先,一定要遵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农民的选择和意愿,对于不理解的农民要进行说服教育。其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土地流转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

3.2土地流转要形式多样化

在参与对象和流转方式上,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流转的形式主要有租赁、转包、转让、互换、入股、拍卖等,可以开展以一种方式为主,其余方式辅助的土地流转方式。在参与土地流转的受让对象上,可以鼓励农民向农业科技人员流转,向农户流转,向城镇居民流转等。

3.3农村社保要跟上

要想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农村社保的相关政策一定要跟上。政府应该加快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同时将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尽快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当中。政府还要积极开展就业培训,积极为农民提供相关的就业岗位。

4结束语

农民始终是参与土地流转的主体。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程度影响着土地流转的实际效果。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帮助农民从事非农产业,鼓励其参与土地流转是影响土地流转效果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篇10

一、土地流转的必然性

1、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三十年不变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政策,笔者所处舒兰市是1996年进行的二轮延包,运行到今年已18年有余,截止目前,人地矛盾特别突出,按照三十年不变的土地家庭承包政策,现实中有的孩子十八九岁了没有承包地,有的老人故去承包地也不能抽回,新增人口多于死亡人口,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单纯依赖所分得的一点承包地仅仅勉强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解决不了致富奔小康,改善生活质量更无从谈起。因此迫使不少农民不得不转包出去,为了生活,离开土地去打工,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土地流转之必须。

2、三十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实施之初,曾使农村经济一度获得迅速发展,出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但随着二轮延包的实施,农业效益开始下滑,单位产出已达到最大值,有效潜能已基本开挖差不多了,部分农产品商场疲软,价格低迷,市场显现出为了增加收入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现象,加上土地经营成本增高,产出下降,负担过重,使得农民弃地经商等现象发生,即家庭承包的负面效应显现。

3、随着国家取消税费,各种新的惠农政策的出台,土地产出价值增高,特别是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出现,土地流转集中到种植大户、种地能人及家庭农场,土地集约经营已成为大势所趋,土地流转本身可以得到部分流转收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还可以到合作社等去打工挣钱,或者外出务工,所得远高于自己单独经营,何乐而不为呢?这也是将来一段时间内土地流转的大趋势、大方向。相应的就要求国家在相关政策制订上就要有所侧重,加以规范,以促进其合理、合法、有效流转。

二、土地流转的可行性

1、土地的“三权分离”为土地流转奠定了政策基础。家庭承包经营的推行实现了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家庭承包权和土地经营自的分离。而正是这种“三权分离”的土地制度为“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一方面承包集体土地体现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权利,而另一方面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获得一定补偿性收益也是土地集体所有制产权制度下赋予农民的权利。所以“三权分离”是现阶段正确处理土地纠分解决人地矛盾,稳定土地承包制与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关系的有效途径。

2、土地流转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带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许多农民离开土地,有了效稳定的农业以外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已不再依附于土地,使得大量的土地解放出来,而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种粮大户急需大量土地集约经营,正好适应需要。各种大型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玉米、水稻、农机等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促进了土地流转有序的进行。

3、土地流转是国家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政策的重要内容。随着形势的发展,土地流转问题越来越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方向,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项重要内容。土地流转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增加了农民收入。规范的土地流转管理,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获得工资性收入。

三、土地流转的原则性

1、“三权分离、权责明晰”原则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有效实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经营使用权的三权分离,通过调查发现,2003年税费改革前,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为了少纳税,少报瞒报了土地面积,造成现在每家每户实有面积都多于应分面积,现在国家正在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藉此正好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依照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经营权管理办法》切实搞好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并且保障流转的切实合法。

2、“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农村土地流转必须严格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进行,必须签订合法有效的流转合同,明确相关当事人的责、权、利。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不论采用哪种形式流转,都能充分尊重农民的选择和意愿,不得强迫,必须坚持有偿流转的原则,实行必要的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目前,广大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多样,签订鉴证机关要严格按照标准格式签订鉴证各种流转合同,每一份都严格按照规定使用标准合同文本,切实保障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实际运行效果确保良好。

3、灵活多变,各种流转形式相结合原则

按照当前土地经营模式,积极探索有效流转模式,在国家30年不变的土地家庭承包政策背景下,探索如何加强流转机制,促进土地流转良性循环,打破制约农村经济快速高效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在基础转包模式之外充分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各种流转模式,如转让、出租、互换、反租倒包等各种多样灵活多变,各种模式异彩纷呈,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为经济繁荣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