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

篇1

一、重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实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国资国企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为向市场经济转型进行了重要的理论和政策突破。近年来,重庆推行大国资监管体制,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的统一,建立功能性国企服务城市建设,同时需要坚持把上市的路径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通过不断的引入央企、外资、和私企来推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无疑充当了先试先行的角色。但是,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新的指示精神,我们发现,先当今重庆的国资结构还存在着不够完善,多元化程度不高,混合所有制占的比例较小已经结构不合理等状态。基于此,重庆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将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这为各金融机构拓宽业务领域、延伸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二、重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分析

目前,重庆辖内国有企业集团的二级、三级公司目前差不多都已混合了。但集团层面的母公司绝大多数还是国有独资,政府容易干预,会扭曲市场信号。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是指国资委直属的集团公司也要混合,这是改革的关键所在。当前改革的实践表明,发展混合所有制,通过引进多样化的投资主体、将股份所有权进行分散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业绩。据统计,截止到二零一三年年末,重庆市国资委所管理的全部一千五百零五家企业中,有七百一十三家是混合所有制,比例约为百分之四十八。市委市府明确了将以存量国有资本吸附来推动社会资本大量的投入,进而促进外资、国资、民资等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以“五混模式”发力推进辖内混合所有制改革。

首先是完成辖区内国有企业的整体上市计划。现在又四十个国企集团分布在重庆各个地区,其中已经有八家上市,据规划今后还有至少二十四家可以上市。大体在五、六年时间内完成;其次是将现在的国企集团转化为巴菲特形式、中投形式的投资公司;然后是大力促进那些还未上市的国企将股权稀释化、多元化。所谓稀释化和多元化就是指公司将一部分股权转移到民营、社保、保险和基金中。然后是利用这些国企转让的股权转化来的资本创立一些由国资委控制的产业投资基金,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最后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推动价格的市场化,使得非国有制经济能够顺利的进入,实现混合所有制的发展。

三、基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征的金融服务思维

作为先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金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结构产业化调整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各行各业都对于资金有着巨大的渴求。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总量以及来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社会投资的主要方式以及由传统的国家投入逐步转变为社会资金的投入。所以说现在金融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相比于财政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有着更加显著的优势:首先是金融能够借用各种金融工具来优化资本和资产结构的配置,它能够较少的改变资产所有权的关系,在最低的改革成本下实现最大的改革效果,其次金融有着巨大的资金筹集能力,在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过程中必然对于资金有着巨大的需求,金融工具就能较好地满足这一条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最后金融工具还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金融服务网络来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及时的信息,降低风险。

四、大力发扬城商行在地方国企混合所有改革中的作用

城市商业银行要合理的、适当的调整经营的策略,以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为目的,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中介的作用,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一是明确投行化作为深化改革目标之一。当前,企业间的大规模兼并和重组已经开始,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企业间的相互收购和兼并,以企业间兼并、收购为表现形式,使这些过程都需要投资银行提供专业的中介服务。投资银行作为资本运营的计划着和组织者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间的相互并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其具体的意义有以下几点:首先能够提供相关企业的咨询服务,其次能够为企业提供合理的战略方向和财务管理,然后还可以帮助企业抵抗兼并,实施反兼并,最后还能为企业的运行筹集资金,提供合理的服务。

二是争取相应的制度支持。争取监管当局放宽对于国有银行投资和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运行。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实现国有企业的重组,但是现在国家的相关商业银行法对于这些过程有很大的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无法在国内经济中对于国有企业的重组产生促进作用。所以所国家的相关监管部门应该相应时代的号召,适应时代的变化放宽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直接产于市场活动的限制,并且调整相关管理法律法规,从根本上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摆脱这些限制。

篇2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改革创新

一、前言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可以极大的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调整企业的经济体制结构和革新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是当今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大方向。

二、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

(一)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又称之为国营事业和国营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国有企业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控制下的企业,或者有对其进行过大规模的投资,这种情况下的企业,称之为国有企业。但是在中国,地方政府投资的或者说由地方政府实际控制的企业也称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目的体现在追求国有资产的增值,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行为由政府来决定,做出的重大决定受到政府意志的影响,做出的决定不能损害政府的利益。

(二)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指的就是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的所有者的一种经济形式。我国的混合所有制所有制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公有制和私有制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②个人所有制和公有制进行有机的结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③公有制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进行有机的结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换句话说就是把国有企业的经济规模、技术实力、管理模范等优势,与非公有制的灵活、激励到位、创新力强等优势进行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混合所有制下的国有企业已经不能与国际企业相抗衡,究其根本是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停滞不前。因此,对我国的混合所有制进行改革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对混合所有制进行改革不仅可以很好的盘活国有资产的存量、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还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产的增值,活跃市场经济。加快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能够不断的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益和增强国企自身的经济活力,同时也只有在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企业决策人才能更好的行使自己的权利,表达自己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意愿和想法,以及提出一些实质性的管理意见。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在我国,除了少数企业是由国有资本垄断,其他大多数国有企业急需对企业所有权进行改革,逐渐的向股权多元、投资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转型,形成合理的所有权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来对企业进行管理,同时达到监督的作用,使企业向规范化企业迈进了一步。可以在充分发挥股东权益职能的情况下,进一步落实股东和董事之间的托管关系,强化董事会和经理之间的委托关系,进一步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力度。对于公司股东来说,以自身的利益为价值判断标准,以自我为中心,在自以为合理的经济预期基础上,通过投票的方式来选取董事会,通过售票和卖出股票来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可行性对策

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循序渐进科学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本身就循序了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国有企业的发展经历了放权阶段、承包阶段、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阶段和国有控股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在不断的改善,因此国有企业体制已经渐渐趋于成熟。但是国有企业在分配权力、竞争机制和人才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的可行性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优化国企内部所拥有的资源。面对现在市场经济的状况和国有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国有企业必须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尤其在目前的新经济常态下,这一点显得十分必要。国有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比民营企业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更丰富的人际关系,以及政府和财政部门的鼎力支持,国有企业应该更好的利用企业自身所拥有人际资源和财政资源,与实力相当的企业合作、兼并其他的一些有发展前途的小型企业,消除自身的账目赤字,同时加强对自身内部的资源优化重组。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管理规范机制。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改善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如果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不够完善,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所有者权利遭受损失。在目前的管理机制下,国有企业的很大一部分收益和管理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说明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还不够高效完善。发展混合所有制,就是通过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改善与合理的规划国有企业的资产,提升国有企业的获利空间,实现国有企业达到利益最大化。

(三)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民营企业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和我国宪法没有任何矛盾冲突的,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合理合法的。国有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民营企业的资源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积极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改革中来,同时也要学习民营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规范体制,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民营资本的融入来改善国有企业目前的现状。

五、结语

对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的是使国有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目前的结构还不够完善,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采取有效的创新措施,来改善目前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加快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步伐,能够不断的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益和增强国企自身的经济活力。因此,积极的采取措施对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柴作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考[J].中国有色金属,2014,(12):79

篇3

《董事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提出来后引起广泛关注,但各界理解并不一样,甚至差别比较大。对此你怎么看?

马正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可能一些人更关注的是给国企解困,增加国企的影响力、控制力,国企会不会借机做大?混合所有制的初衷,是增加国企的活力。事实上,混合所有制也是要解决民营资本的持续性、健康发展,混合所有制会让民资更安全,也会促进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大智慧,通过这项改革把各种资本的优势发挥出来。比如逐利性,民资比国资强,效率高,这块要学民营。国企整体是规范的、老百姓是信任的、发展更有持续性,把这些优点放进混合中去,取长补短。混应该是基础,合才是关键。这次混合所有制更多要在合上下功夫,不是在谁说了算上下功夫。

混合所有应该是多方参与的。多方利益诉求不一样,会实现一种均衡,这种均衡是一种比较好的状态。

《董事会》:大家理解不一,可能意味着改革操作的难度会比较大,关键点在哪里?

马正武:在发展混合所有制方面,要形成社会共识。这次改革,是改革开放30年后的改革,是更高层面的改革。大家第一对改革不陌生、有经验,第二有各自的想法,因此推进这次改革会是一件挺难的事,所以形成共识很重要,形成规矩很重要。

混合所有制会倒逼出资人行为改变,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无论怎么混合,最终要在公司治理上下功夫。实际上,无论是国有控股企业,民间资本控股的企业,还是股权分散的企业都要在公司治理上下功夫、实现融合,形成利益上的一致,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上下功夫,如何看待混合所有制和高管持股的关系?

马正武:推进管理层持股和发展混合所有制并非一个概念。混合所有制,更多是强调各种投资主体。经理人参股,不失为一种方法,但绝不会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对于规模较大的国企,简单地做经理人持股,刺激性不高,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大量的国企混合所有制该怎么混?主流的应该是整体上市和大的机构的进入、民间资本的引入,经理人也可以参与进来。

但是,如果国企的人都想成为股东的话,会有问题。不能自娱自乐、自说自话,一定要把社会资本引进来,增加透明度。

某种意义上,高管个人持股,要在符合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国资改革的大原则下讨论,不可能以激励问题为核心来解决混合所有制问题,本末倒置了。通过混合所有制,激励问题可能迎刃而解,但不是为了这个初衷。

《董事会》:您刚提到很重要的观点,以激励问题为核心来解决混合所有制问题,属于本末倒置。

马正武:把企业家和企业主对等、没有股份的高管不叫企业家,这是个认识误区。原来什么叫企业家?你看历史上的东家和掌柜。掌柜的是企业家,没有股份。企业家是管理企业的人,不一定有股份。

不同的资本对高管的激励方式是不一样的。国资对高管的激励,要考虑民众的承受力。在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有限制性规定。混合所有制,会让激励更均衡,向市场化倾斜。混合所有制、分类管理,有助于解决国企激励不够和激励过度并存的问题。激励过度,会造成巨大风险,比如雷曼兄弟。

《董事会》:混合所有制将给国企高管带来什么大的变化?

马正武:发展混合所有制,对国企高管,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个人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化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会减少,有利于企业家做好企业。

《董事会》:我们注意到,到龄退休让一些国企高管有看法。随着混合所有制的发展,这方面会否有新的做法?

马正武:任何一个制度,有积极的一面,就可能有不足的一面。制度的安排一定考虑其整体性。华盛顿干完两届,不再担任总统,对美国不是损失吗?绝对是损失。但他建立的那套制度和损失比,制度的优势就更大。当初小平同志也讲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整体来看,国企退休制度是合理的。当然,那些国企优秀的企业家,到退休年龄了还精力充沛,怎么更好地为社会发挥作用?对一些特殊的人才应用一些特殊的制度安排,使方方面面能认可、达成社会共识,这是需要研究的。就是说,该保护的要保护,该限制的要限制。目前一些退休的高管出任董事会试点国企的外部董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是个好办法。

混合所有制之后,可能标准就有变化,比如采用合同制、任期制,年龄因素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政企共建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6-0014-05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将适用于国企改革的“混合所有制”引入职教领域,是对当下职业教育制度非均衡状态的一种修正。就公办学校而言,具有“市场化”倾向的“混合”产权应如何设计,制度变迁路径应如何选择,尚处于探索期。本文旨在厘清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提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最优路径。

一、混合所有制办学:政府与职教界的共识

当下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基于群体决策的理性设计型制度变迁,其原动力主要来自政府的强力推进①。2015年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新常态下经济改革的重要方针,职业院校作为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培训教育机构,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现人力资源要素的最优配置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后,职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纷纷撰文,为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做理论准备②,主流媒体主要从理论、实践、前景三个方面,对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进行了梳理。

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市场逻辑。所有制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经济关系[1],是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之上的上层建筑,其变迁必然与不同社会阶段经济发展的程度相适应。公办教育低效率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产权的制度设计问题,表现在全民所有人既不拥有实际的剩余控制权,也不拥有完全的名义剩余控制权,同时实际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2]。朱俊、田志磊提出,职业院校的产权结构经历了由初始产权、模糊产权到混合所有的变迁过程。作者力求从经济学的角度找到混合所有制发生的逻辑支点,进而推演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合理性。在作者看来,从单一体制向混合所有制的变迁,隐藏其后的逻辑不仅是剩余权与控制权的匹配,更是政、校、企三方在市场条件下的力量对比及资源配置结构的变化[3]。事实上,职业教育与市场的密切联系,内在要求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治理逻辑。

其次,从实践理性的角度讨论“混合所有制”的可行性。从现实角度观察,我国职业教育机构的行政事业性质使其类似于行政机构,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与市场结合的主要障碍。因此,国内为数不多的混合所有制院校就成为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这些院校也因此成为改革的范式。2014年10月在泰州举办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推介了全国9所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案例,主流媒体将其分为四个类型:一是公立民办型,典型代表是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二是公有民营型,如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三是民办公助型,如南通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四是“小混合”型,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4]。从这些学校的办学实践来看,其典型特征是以股份制实现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在治理结构上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参照民办学校的管理模式。

第三,从理论层面描绘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美好愿景。理论界一致认为,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概念的提出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职业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5],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教育领域深化的体现,是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所有制结构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是职业院校适应资本社会化大趋势的重要选择[6]。客观上,混合所有制的提出,为职业教育进行资金的大规模聚合运作拓展了制度空间,不同性质的资本,尤其是企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能有效缓解办学经费短缺问题和产教深度融合问题。国务院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目标主要是为公办职业院校增添企业背景[7],实现破除公办职业院校单向性、约束性、垂直性管理弊端的目的。

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将股份制与混合所有制并列,笔者有不同理解③。所有制的核心是产权和产权制度,属于基本经济制度层面,股份制是具体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是生产资料在出资关系、内部治理结构等微观层面上的体现。因此,区分二者关系,明确股份制与混合所有制在职业院校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对于正确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所有制是指一个社会或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8],主要反映的是人们之间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关系,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按照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所有制是产权、所有权的经济形态, 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产权关系受所有制制约,所有制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权的性质和内容。在制度经济学家眼里,产权是交易的基础,产权是所有制实现的载体。而从法律角度看, 所有权(产权)是人们财产占有关系的法律体现,是构建财产权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主体对客体的绝对控制权和最终支配权。

所有制要在经济和法律层面实现,必然要以收益为中心进行资源配置,主要表现为对具体生产资料的占有、出资和支配关系。股份制正是一种建立在产权理论基础之上,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克服个体资本对于规模性经营活动有限性而创造的一种资本集聚与运营的组织形式[9],是所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经济组织具有社会化程度高、治理结构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理效率高的优点。

股份制组织形式引入教育领域是在2003年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后,按照股份制运营的大多限于民办学校,举办者在治理及内部运行管理方面,借鉴股份制公司的治理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形成了产权与治权相分离的治理模式。从民办学校的办学实践来看,股份制学校更加注重成本核算、竞争机制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但其公益性有待商榷。而公办学校的单一所有制,在资金上过度依赖财政,治理结构缺乏约束,学校管理行政化,企业很难介入,缺少自主运营的责任意识和开放办学的活力。

关于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目前尚无确切定义,参考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经验,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应是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境外资本等不同所有制中两个及以上主体共同举办的新型教育模式[10]。相较于单一办学体制,混合所有制是一种兼容性的产权制度安排,其开放性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多元的投资主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客观上要求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即决策、执行、监督三者权力制衡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多元而非单一主体的混合所有制院校,内在地要求推行股份制运营的组织形式,外在表征为民主式、参与式、互动式管理,在防止“内部人控制”的前提下使各方面权利得到有效制衡,进而实现国家教育目标、社会利益、教职工利益和投资者利益的合理分配。

三、实践回应:先行先试院校的比较分析

不同所有制具有不同的治理逻辑、行为特征和文化特质,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有效的制度衔接和文化融合,这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与磨合,尤其是文化融合、思想观念的认同。而目前国内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学校,其模式和改革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将其做如下分类:

第一类是原发型混合所有制。这类学校在举办之初即实现了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按照民办学校管理。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由海南省教育厅、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和海南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由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与左江水泥厂、信尔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南宁忠振工贸公司、南宁驰晨信息科技公司等6家企业以股份制方式创办。这两所学校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企业在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促进了学院整体实力的提升。存在的问题有:其一,混合所有制院校定性为“民办”以后,各方面的政策支持(财政拨款、项目、人员编制)减少,而在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低的社会环境下,高收费必然降低学校的吸引力,限制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其二,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使民企和个人短期内无法得到资金投入回报。其三,大股东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多数职业院校面临的棘手问题。

第二类是民办学校与公办事业单位合作,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后升格为本科院校。典型代表如:紫琅职业技术学院,由江苏江海科教开发有限公司与江苏省教育发展投资中心共同举办,于2014年5月升格为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政校合作”,通过“政府投资,形成学校国有资产;社会捐资,形成学校法人资产;公司融资,形成学校租赁资产”的产权多元化格局[11],2011年升格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这类学校的模式不可复制,同时也存在一个办学定位问题,如果学校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都是升本,实施本科教育,则与国务院在职业教育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政策初衷相悖。

第三类是学校与企业在不同院系共建的股份制办学实体。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企业共建的友嘉机电学院、青年汽车学院、达利女装学院等“校企共同体”;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议定收益比例和权利义务后合作共建的杭州职业技术院校电梯实训基地;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共建实体学院。这一类型目前比较普遍,即部分学者所言“小混合”,职业院校选取与市场结合紧密的二级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下放人事、财务、管理权,从而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和改革热情,但与企业有资本连接的实质性合作还不多,难以实现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四类是政府、企业协商一致,对公办职业院校进行股份制改造。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经过2001、2003、2007年三次改制,最终形成以民间投资为主、管理团队参与、政府引导的办学体制;洛阳市2010年起鼓励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进行股份制改革。2011年,共引进民间资金13.2亿元,新建各类民办学校91所[12],洛阳下属各个县市中心职业学校大都实现了股份制办学。从笔者的观察看,这些民营资本进入职教领域,存在攀国资高枝、减少市场风险、争取政策资源等多重动机④;而2012年启动实施的永城职业学院股份制改革,则是以学校原有资产作为基数,企业注入资金5.1亿,按照政府占股30%、企业占股70%比例合作,推动公办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资本纽带关系,进而探索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职业院校发展模式。严格来说,这一模式不属于理论层面的混合所有制,但分属于不同国资委的产权结构,投资主体利益呈现多元化取向,同样有别于单一主体管理,要求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性。同时这种跨界的资本合作,为跨界的职业教育奠定了体制基础。

四、政企共建股份制学校:“跨界教育”发展的最优路径

分析上述几类职业学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可以看出:后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发生在非公办职业院校或公办职业院校的二级机构,有趣的是,公办学校校级层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反而主要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政府强力推进实施,非因经济发展而内生的制度变革。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职业教育不可能通过完全的市场配置实现有效供给,在国家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发展政府、企业共建股份制职业院校,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优路径。

首先,跨界的职业教育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实质的资本纽带和人才共育机制,政府与企业共建股份制学校是破题的关键。职业教育是与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企业的生产工作过程才是职业技能产生的摇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知识的转换、技能的提升更多的是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双向进行的。姜大源认为:职业教育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征[13],这一点在国内职业教育领域已成共识。职业教育既要遵从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还要遵循学生职业发展、成长的规律。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要跳出学校的围墙,开放办学,同时还要融入企业,与企业建立实质的资本纽带和人才共育机制,才能突破职业教育单一主体、“定界”发展的藩篱,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其次,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⑤决定了职业教育供给不能走纯市场化的道路,政府企业共建是必然选择。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定义,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兼具消费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虽然部分院校存在招生困难,但从总体上而言,受教育资源和学费的限制,一部分学生接受教育必定排斥和妨碍另一部分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为受教育个体带来较大收益的可能性短期内很难实现,学校教育侧重于使学生成为合格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即非排他性。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供给明显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在社会公众眼里,职业教育因其产品“低端”而鲜有社会资本涉足。如果将职业教育定位为私人产品必将导致供给不足。但职业教育也不应是完全免费的,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的法律定位,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是非竞争性产品。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只有实现了政府与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办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度融合。

第三,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搭建起职业教育供给的政府与市场之桥,政府企业共建的股份制学校即是这一桥梁。转型期我国沿海地区的“技工荒”直接导致了企业的“集体行动困境”⑥,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成为其参与职业教育的的内在动因,并促使企业倾向于与职业院校合作。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又影响着当地政府发展职业教育意愿和治理程度。在职业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中,政府、企业和学校在治理架构、市场运行和财政分担等方面形成合理的机制才能让职业教育体系有效地为经济发展服务[14]。国务院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正是要推动公办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深入的利益纽带关系,实现资本、人才双向流动,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愈发强烈,与机器人共舞的时代已经来临,“就业难”和“技工荒”的现象将更加突出。职业技术学校作为高技能人才供给的主要机构,同样面临转型的巨大压力。混合所有制理论的提出,为职业院校拓展校企合作空间、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移除了制度藩篱,政府、企业共建股份制高职院校正当其时。

参 考 文 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667.

[2]南旭光,罗慧英.GHM理论视角下的教育产权制度问题及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7(5):56-59.

[3]朱俊,田志磊.从初始产权到混合所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制度变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38-43.

[4]王寿斌.混合所有制:高职改革“市场化”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2):22-28.

[5][10]阙明坤.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28-32.

[6]周俊.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27-132.

[7]安蓉泉.探索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几点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5(4):95-98.

[8]吉富星.所有制实现形式与产权结构化的研究――兼论我国公共产权改革[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19-22.

[9]王兴安.股份制高校治理结构优化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2):118-121.

[11]席东梅.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活力所在――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多元化办学探索之路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8):44-52.

[12]柯进.四两财力拨动千斤投入[N].中国教育报,2013-01-08.

[13]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篇5

可以看到,所谓的顶层设计也不是“一刀切”,将改革模式和方式、方法也一并定下来,而是给地方留下了许多可以探索的空间,可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的实际,制定具体的改革办法与措施,从而使改革更加有效地向前推进。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过度强调模式、方式、方法的统一,而不给予地方足够的操作自,改革就会陷入怪圈。

实际上,中国的改革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就是贯彻了中国特色这个前提。离开“特色”二字,改革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国企改革也是如此,必须依据本地实际,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改革方案和思路、体现地区特色。

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必须相同

虽然强调在改革过程中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应当充分结合和尊重本地实际,但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必须相同,出发点必须一致。

第一,实现混合所有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建立混合所有制,应当是国企改革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目标和原则。

各地在制定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时,必须将建立混合所有制结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作为最基本的目标和原则,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推动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的最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股权多元化,亦即在改革过程中不要强调单一股权。

第三,组建国有资本运营或投资公司。学习借鉴新加坡淡马锡经验,组建国有资本运营或投资公司,目的就是要改变目前政企不分的格局,通过国有资本运营或投资公司这个中间层,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只有这样,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第四,公开选聘企业经营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以强调要通过市场选聘企业经营者,一方面,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一夜之间将企业全部改革到位,全部建成混合所有制经济;另一方面,按照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有的企业还需要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经营者选聘做出改革和探索,就十分重要而紧迫。否则,企业就很难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所以,这也是此轮国企改革必须遵循的目标和原则。

操作的方式和方法可以不同

在基本目标和原则确定的情况下,如何操作就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如果死守教条,照搬别人的模式,或机械地执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改革起来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期目的的,所以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与措施。

其一,央企和地方国企之间可以不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央企无疑是改革的重点。要知道,国资委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在积极推进央企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考核办法有了积极的改进,实施了红利上交政策等。但是,从总体上讲,央企在体制和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大的突破。所以,此轮改革如何寻求体制和机制的突破,是十分关键而重要的。可以肯定,国资委―资本运营或投资公司―企业的三级管理模式,是此轮改革的新格局。特别是具有垄断特征以及规模较大的央企,直接转化为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也是必然的改革方向。同时,央企的保留数量、国有资本所占的比重等也会有一些新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地退出和股权转让。

但是,到了地方,国企改革是否也要维持这样的格局,保留那么多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呢?特别是省级以下,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几乎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的力度可以更大一些,退出或股权转让的步伐也可以更大一些。

其二,央企与央企之间可以不同。虽然都被称之为央企,但是不同的央企,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联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也应当有所区别。基本思路就是:实行分类改革,亦即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央企,要坚持国有或国有控股;公益类和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战略新兴产业的央企,要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的混合所有制;其他央企,则可以通过退出或股权转让的方式,实行国有控股、其他所有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按照这样的分类,不同的央企在改革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模式也是不同的,而不能机械教条地执行相同的模式和套路。

其三,地区与地区之间可以不同。同样是地方国企,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也可以有所不同。对目前国有企业数量还比较多、国有资本分量还比较重的地区来说,如果经济发展需要可以适当保留一些,也可以有一些国有控股的企业。但是,从总体上讲,应当按照建立混合所有制结构的要求,除极少数涉及公共领域的国企之外,其他都必须是混合所有制结构。在此基础上,逐步降低国有资本的比例。对本来就国企数量很少的地区,尤其是省级以下地区来说,能退的可以尽量退出或进行股权转让,国有资本原则上不控股。即便参股,也不需要具有票决权等。

篇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制度,无疑就是要运用市场方式进行资源配置,“中和”一部分国有经济的优势和私有经济的另一种优势。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深度上实现市场化,这是我们的目标与方向,而“混合所有制”是个手段,是个过程。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与其他资本平等竞争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是今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着力点。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我认为要着重注意以下三点。

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跨行业混合。国有企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转变思路,加快发展符合国家政策和技术发展趋势的产业,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应该做到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6.1;F2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2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成分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私营和个体经济基本没有。指出,我国经济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此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私营和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混合所有制经济随之进步。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由于沉重的计划经济体制“包袱”、高昂的运营成本和用人机制上的弊端等原因导致经营出现困难,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损失。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唯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激发自身活力,创新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满足时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使得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正式进入到国家宏观调控层面。在此基础上,2015年9月,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鼓励非公有资本及外资参与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混改中,与此同时,支持国有资本入股非国有企业,使股权结构更为多元化,这些意见有利于规范股东行为并实现有效的内部约束,使企业运行更为高效灵活。

二、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实现了改革的初步尝试,通过上市、重组、合资联营等方式,改革初显成效,一定程度增强了国有经济活力,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根本问题及缺陷依旧未能缓解。现阶段而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存在四点问题。

(一)改革可能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对健全的国有资产的评估定价机制,并且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也不可能做到全面细致,由于资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对称,就使得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无法以公允的市场价值达成交易。国资委在整个过程中是信息的弱势方,信息接收缓慢及信息缺乏使其在改革中无法做到监督的准确全面,导致国有资产存在流失风险。同时,国有企业由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专利权、商标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并未实现系统化管理,国有企业无法对这些资产内容进行明确界定,在改革过程中,这些资产的模糊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公司治理结构及运作机制

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有四点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导致约束力差。股东或董事会一旦无法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制约,经营及管理者必然会超脱制度之外,企业“人治”色彩浓厚导致整体约束力差。第二,党委角色定位不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在于党委这一组织的存在,改革后的国有控股企业,党委的角色定位、企业的管理及经营层与党委间的关系和权责分工尚不明确。第三,政府对经营的干预尚存。国有企业倚靠国家的支持得以运作,但在其上市后,国家政策和上市企业固有规则的双重制约,使企业在经营上要“瞻前顾后”,要看政府部门的指令行事,缺乏独立性。第四,国企用人机制偏向行政化。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和晋升主要通过竞争机制进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能够帮助企业筛选出更为优秀且合适的岗位人员。而国有企业用人本身存在很强的封闭性,行政色彩明显,二者不同的制度导致改革后的企业难以统一用人机制。

(三)国有企业与非国企的文化融合

国企与非国企有着不同的创业背景和历程、不同的经营管理机制。我国的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意识,其企业文化更倾向于强调企业本身对于社会的价值,行政色彩较浓,用人机制的行政化使得国企员工本身的竞争和风险意识较弱。而非国企单位所承担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较少,以创造利益为首要目标,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使非国企单位员工具有很强的竞争和风险意识。在这种企业文化和员工心理的双重差异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着文化融合的重大考验。企业文化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时仅仅因为一个文化的问题,就可能把资产状况良好的企业葬送了,甚至因此拖累投资方。

(四)非国有企业参股国有企业的担忧

第一,不同所有制的产权保护强度不同。作为国有资本产权企业,其本身以国家信用为依托,具有极强的产权保障。而非公有资产则无法依赖国家,产权保护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得非国有企业存在产权保护方面的担忧。第二,根据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要求,在主业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等具有特殊职能的国有企业中,国有资本必须是控股方,掌握企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正因如此,非国有企业因所持股份较少,经营和投资决策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担心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第三,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涉及到大量的时间及交易成本,如审计会计服务费、资产评估费等,一旦评估或合作失败,成本沉没会给非国有企业带去很大经济压力,这种高风险及成本的消耗使非国有企业在投资国有企业时格外慎重。

三、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建议

篇8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二)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整体工作部署。

二、改革主要举措落实情况

(一)总体要求和首要任务

1.主要改革亮点;

2.重点说明:落实不少于一次集中培训情况。

(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方面

1.主要改革亮点(包括但不限于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保障经理层依法行权履职、大力推进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等);

2.重点说明:如何落实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三)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方面

1.主要改革亮点(包括但不限于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清理退出不具备优势的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

2.重点说明:

(1)企业“十四五”规划落实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情况;

(2)企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对研发投入强度的具体要求,以及截至目前的落实情况。

(三)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

1.主要改革亮点

2.重点说明:

(1)各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2)企业内部整合重组情况

(3)清理退出不具备优势的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以及僵尸企业处置情况,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情况。

(四)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1.主要改革亮点(包括但不限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有企业创新活力等);

2.重点说明:

(1)创新型试点企业情况

(2)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科技投入情况

(五)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

1.主要改革亮点(包括但不限于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合理设计和调整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稳慎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骨干员工持股、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等);

2.重点说明:

(1)落实加强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全过程的监督情况;

(2)落实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情况。

(六)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方面

1.主要改革亮点(包括但不限于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进用工市场化、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等);

2.重点说明:

(1)落实全面推进用工市场化情况;

(2)运用中长期激励工具开展激励的企业户数情况。

(七)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方面

1.主要改革亮点;

2.重点说明:

(1)落实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2)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情况。

(八)组织实施和政策保障

1.主要改革亮点;

篇9

有中国经济学界“泰斗”之誉的厉以宁教授,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回答“中国产权改革到现在为止尚未完成”之问,给人深刻启迪。“没有产权界定谈不上市场经济”;“土地确权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环节”;“国有企业行政干预太多”是不争的事实;“民营企业产权必须清晰界定”乃当务之急;“收入的初次分配更重要”;“福利刚性要量力循序渐进”。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 贯彻落实《决定》的精神,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问题就是产权界定为先。因为没有产权界定,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就谈不上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仍然需要推进产权改革。因为不继续解决剩下的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问题,我们的市场经济就很难发展成为有效的市场经济。

国有企业要尽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还远未有完成,政府对国有企业行政干预太多。必须坚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有资本体制改革分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是国有资本配置体制的改革,低层次的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国有企业应一律按法人治理结构来管,因为它们已经是股份制企业了,有些已经是上市公司了,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是既定方针。“权利、机会、规则”平等是题中要义。关于民营企业改革的问题,厉以宁教授曾提过不用“体制改革”这几个字的建言。因为用“体制改革”会引起误解;民营企业会误以为是要国有化。改用“体制转型”比较温和确切,即民营企业的产权必须清晰界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既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退民进”。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双赢。当然,实现双赢的目标现在还有难度。难在它们还不完全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所以今后要有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要有民营企业体制转型。改革也好,转型也罢,都是为了“使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符合国情的伟大创新。厉以宁教授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新突破,就是“允许更多国营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一理论打破了过去“非公有即私有”的二分法。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国有企业要向混合所有制方向发展,领域敞开,门槛降低,民营经济准入,同时也欢迎民营企业参股。企业员工持股是混合所有制形式之一,企业和员工应该共同分享利润,应该适度奖励股权,采取股权激励制度。

篇10

关键词:公司治理 股权结构变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 商业银行

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构思,体现了一场“国退民进”的股权结构变革及其主体利益的博弈,我国上市公司将迎来第二次大的股权结构变革。在金融改革政策引导下,非国有资本有秩序、分阶段、全布局地进入国有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投融资与经营管理活动之中,形成国有企业内部资本竞争与外部市场竞争的“双重竞争”格局。混合所有者改革的直接后果,就是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重构(李绍荣、周毅,2014),以及由此带来的经营、财务、人事与战略等决策表决权的重新分配。由于内部股权结构被动调整,必将影响到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股权比例,新利益群体的出现使得新的冲突不断凸显,传统的公司治理面临新的挑战。

现阶段,我国银行体系还呈现显著的国有股权占优势地位的格局,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仅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等五家银行为非国有股权,其余皆为国有控股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有股权比例远高于50%。自2006年上市公司相继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股权结构发生较大改变,境内外法人股、社会股相继进入,但未真正撼动国有股权的控制地位。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是整个金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连接金融主体与金融工具的纽带,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化,冲突必然会有所演化,传统的公司治理机制将受到冲击。随着金融业务进一步向表外扩展,商业银行衍生金融风险会进一步加剧(Michael Cross et al.,2010),而表外业务,则可能成为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筹码与工具。基于此,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创新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关键。

二、股权分置改革与商业银行股权结构调整

(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

2005年8月23日,证监会、国资委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拉开了股权分置改革的的序幕。至2006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基本分批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此次变革有效地解决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股权流通问题。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权比例被稀释,非国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国有企业,打破了国家出资人的绝对控制权,股权结构逐步得以优化。同时,非流通股向流通股转变,通过股权流通解禁,有利于进一步活跃资金的流动性和投资的积极性,缓解资本市场流通的疲软困境,顺畅了“增资扩股”与“资本寻权”的桥梁。

追溯上市公司股权变革的历史发现,自我国建立上市公司制度以来,一直存在股权流通的问题。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相关监管机制尚未健全,国有股流通引导与监管等问题被搁置,导致了国有股“一股独大”及其股权流通受限的局面,这种局面既制约了内外部监督机构对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监管、抑制,又降低了资本流动性,在资本市场上出现“难脱身”与“难进入”的供需脱节的尴尬。基于此,中央政府推行股权分置改革,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股权制衡来提升公司治理的效率(汪昌云等,2010),又可以增加流动性,引导不同性质的资本进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之中,逐步优化股权结构。

(二)商业银行股权分置改革及其股权结构调整

虽然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已通过分批推进的方式,基本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内部股权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然而,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上市商业银行等机构的股权改革还未达到预期目标,其内部股权结构调整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尚处于一个非市场化调整的阶段,准现代化的管理制度,难以有效监管商业银行内外部运作的效率,受行政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李维安,2012),由于管理层普遍都有行政职务,难以在行政职务收益与市场经济效益之间保持动态均衡。基于此,一方面,银行管理层缺少变革股权结构的动力,国有股权比例依然过大;另一方面,在二级市场上,银行股股价波动幅度较小,与机会投资短期获利的动机相悖,故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抑制了商业银行股权结构调整的步伐。

金融行业作为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中介,在资金流动、投融资引导和风险监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职能,因此,金融行业股权分置改革必须和非金融行业有所区别,特别是在非国有资本的准入方面,应该更具有针对性。由于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是国有独资的,是真正的完全国有。这一状况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逐步有所改变,在坚持国有控股的基础上,吸引境内外法人资本、社会资本进入银行股权结构之中,并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充分优化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创新管理制度。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金融行业股权分置改革的重头戏,改革的成效直接关乎我国金融行业的布局与战略性发展。通过改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整合能力得以强化,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商业银行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经历了长期复杂的过程,改革历程较非金融机构要早,而持续的时间则更长。通过股权分置改革,股本结构中的国有股权比例逐步下降,非国有股权的比例逐步提升,资本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大量不良贷款资产被剥离,资产质量与风险应对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资产保值增值的功能进一步凸显。同时,通过IPO上市融资,获得内外部投资资本,实现资本规模的稳步扩张。此外,具有较大规模的战略投资者的加入,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人员配置与制度建设。

然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虽然降低了国有股权的比例,资本结构得以优化,但并未完全实现股权分置改革的目标,尚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商业银行国有股权的比例虽下降,但幅度较低,特别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初。非国有股权的比例上升,但难以形成有效的内部制衡,非国有资本难以真正参与到银行的决策圈。第二,境内法人股比例依然过低,远远小于国有股和境外法人股,说明我国法人机构市场参与度不高,不利于整合配置法人资本和社会资本资源。第三,商业银行虽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但尚未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决策优势未能凸显。第四,商业银行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虽然核心资本充足率已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但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状况、资金信贷模式以及信贷资源分配结果来看,承受违约风险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

继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全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战略蓝图,是我国第二次重大的股权结构调整,体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股权分置改革的一脉相承。基于共同的利益落脚点,必须进一步深化调整国有企业股权结构,进一步稀释国有股权,引导非国有资本进一步参与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之中,通过构建“引资放权”的模式,提高非国有资本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张文魁,2010)。然而,混合所有制改革打破原有股权结构的平衡,势必会动摇上市商业银行的治理基础,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尚未解决的问题(股权结构优化与所有者利益博弈问题)日益凸显,致使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的治理问题。

(一)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国有股权比例有所下降,多种资本共同运作的模式初步形成,但各性质的资本占比尚未实现动态均衡,国有股权比例过大,法人资本、社会资本与境外资本的参与力度依然不足,非国有主体参与迟滞,资本共同运作的效率不高,难以实现有效的股权制衡。所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首要治理问题,在于如何进一步实现股权结构的优化,通过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引导、银行的自我调整与优化,逐步构建一套比例均衡、结构科学、可动态调整的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从而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奠定基础。

(二)协调不同性质的股权博弈

商业银行股权改革是我国政府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之举,随着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非国有资本借助增资扩股、上市交易等方式,逐步进入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之中。基于此,法人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的逐利性,以及其利益实现的差异,都可能对国有资本造成冲击;同时,法人资本、境外资本等围绕着股权份额、市场资源等利益博弈,必将产生激烈碰撞。所以,对于外来的经营政策、投融资政策、股利政策以及战略制定等,必然会出现利益博弈。如何避免顾此失彼、有效协调不同性质的股权博弈,是商业银行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所要面临的重要治理问题。

(三)股权定价与议价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导非国有资本的流向,其实质是基于市场规律下的价值运动。通过上市交易、股权置换等方式,境内外法人等非国有主体获取国有商业银行股权,股权定价与议价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是股权分置改革所产生的实践问题,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加以有效解决,既要保护国有资产的价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又要吸引非国有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防范因不合理定价与议价机制,排斥非国有资本的参与。基于此,一方面,需要对现有《公司法》作出调整,延长持股人禁售时间,以确保经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综合考虑市盈率、预期收益等因素,采取一级市场定价与二级市场议价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差异化价格机制,改变现行的T+1制度,才能确保非国有资本所有者获取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的合理性。

(四)缓解冲突,保护所有者权益

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境内外法人、社会散户等非国有主体,成为商业银行的所有权人,会导致商业银行所有权结构与管理权结构发生双重变化。一方面,行使大股东职权的国有主体,必然会要求强化控制权,甚至是垄断权,这会损害非国有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管理层成为不同性质的股权所有者的利益人,所有者利益的交织,必然会导致人内部协调变得困难,进一步加剧人与其他所有者的利益冲突。因此,推行混合所有制而改革,必须重新审视由于股权结构调整所导致的新的矛盾,缓解冲突,保护不同资本所有者的利益,监管战略投资者套现行为,构建有效的内外部治理机制。

(五)表外业务扩张与风险管理

股权分置改革,强化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格局,但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表外业务事项,在后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越演越烈。现阶段,我国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有效地解决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扩张,提升表外业务风险监管效率这一重要问题。早在2010年6月底,我国银监会就查出两万亿元之多的商业银行表外负债,这是银行开展“银信合作”的直接不良后果,庞大的债务规模严重地威胁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基于此,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防范由于股权结构分散、所有者降低对管理层行为监管而导致的表外风险治理问题。

(六)文化冲突与协调

商业银行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国有股、境内外法人股与社会股相结合的股权模式,有利于优化股权结构。然而,不同性质所有权人差异化的利益诉求与文化理念,必然要重构公司治理的软环境。国有股权控股经营、金融政策、社会价值、战略目标等理念,与非国有股权短期获利、个别股东财富等理念存在冲突,进而制约了商业银行金融职能的发展。所以,商业银行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注意对不同文化冲突的协调与治理,为公司治理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

四、研究结论

现阶段,股权分置改革已完成,其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流通奠定了制度基础,是上市公司第一次重大的股权结构调整。而混合所有制经济,则是适应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宏观战略,是继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又一重大股权结构调整政策,其实施必将在宏观层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中观层面整合行业发展布局,在微观层面构建完善的治理机制。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经济后果,进一步解决由于股权结构变动所引发的新的公司治理问题,是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目标的关键之举。由此可见,面对两次重大的股权结构变革,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完善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协调所有权人利益冲突,才能充分发挥金融中介的基础职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X

参考文献:

[1]李绍荣,周毅.中国的经济体制变迁与混合所有制改革[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4).

[2]Michael Cross et al.,The Bank's balance sheet during the crisis[R].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2010,(3).

[3]汪昌云,孙艳梅,郑志刚等.股权分置改革是否改善了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J].金融研究,2010,(12).

[4]李维安.金融机构的治理改革:需配套的顶层设计[J].南开管理评论,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