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法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经济法课程介绍的法律规范繁杂、知识识记点繁多,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以往广泛存在的“老师课堂讲课本儿,学生复习背课本儿,期末考试考课本儿”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动手能力差,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是体现中职教学特点和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在前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们建立并完善了经济法课程体系,建设以案例教学为导向,以多媒体课件建设为支撑,侧重于现代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探索出使用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培养专门人才的新途径。针对不同专业,修订、制定了不同的《经济法学教学大纲》,在修订内容上既注意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又力求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前瞻性和针对性结合,并且我们按照优秀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建设,目的在于注重本课程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实用化。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在较好掌握《经济法》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从事国内、国际商务交往过程中的有关经济法律的常识,掌握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能够在经营管理和交易活动中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实现经营目标和利益最大化。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预习与复习。除第一堂课之外,每次课授课之前都有明确的预习范围,课后有复习思考题。
(2)开展提问式和讨论式教学。每次上课都有课堂提问,内容包括课前预习范围的知识和复习范围内的知识及本次课讲授的内容,在形式上主要是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目的是考核学生对法律规范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组织学生自学讨论。将课程全部内容分为重点讲授、一般讲授和学生自学讨论三种类型,一般讲授的内容,教师只讲授其中的主要问题,其余内容交由学生自学。为保证自学效果,该部分内容作为课堂提问的重点,并组织进行课堂讨论。
(3)开展启发式教学。首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结构。只有学生对此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知道学习什么和为什么学习,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其次,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利用启发式的引导,通过作业等多种形式,使课程内容被学生消化吸收。
①讨论启发。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可布置思考题和组织课堂讨论。这些方式既有利于克服学生社会经历浅的矛盾,又能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②提问启发。是指教师在辅导过程中,针对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能力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进行提问,使学生避免填充式地吸收,它具有随机性的特征,同时又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
③案例启发。如在《合同法》—章教学中,通过有目的地布置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局限在对教材内容的一般理解上。同时做到在讲授“单行法”时,以案例开篇,基本概念、难点、疑点等以案例引出,争议与纠纷的处理以案例结尾。使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增加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激发实践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就是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法律。
④实践启发。如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章节的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走访工商和技术监督等部门,使学生结合实际,对在新形势下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了切身的体会。
(4)鼓励、引导和鞭策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推行辩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模拟式教学,提倡实践性教学;本学期我们已经尝试到企业现场去进行授课,并聘请专业人士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6)组织学生担任“课程教师”。挑选学习成绩好、分析归纳及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做“经济法课程学生教师”,选择课程中内容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和讲授的章节,由“学生教师”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认真备课,向同学们讲授。
(7)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亲身感受诉讼的基本步骤、程序,加深对程序的认识,为今后处理纠纷打下基础。
(8)组织学生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所有这些改革的目的都是希望将学生真正纳入到学习的过程中,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将学生的参与过程由以往的简单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及实验延伸到整个教学环节,变单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带着问题、应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和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感受,从中得到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1]徐秀珍.如何在《经济法》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2]刘文娟.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J].华章.2010(18)
[3]王焕玲.浅谈中职学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篇2
关键词:公安院校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22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犯罪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些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的犯罪,不断给公安机关提出新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巨大潜能,培养适合当前公安工作实际发展要求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达到这个目标,从实验教学方面就必须改革目前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 公安院校实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一种是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公安院校的实验教学中,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使用的比较多,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验证性的实验比较多,目的是验证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通常过程是,实验前实验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全部设计好并告知学生,实验中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得出预定的实验结果,接受、验证理论课上的结论便可。当然,验证性的实验在学生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种实验方法过于程式化,不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各种新型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不断出现,使得警察在实际工作当中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依棘手。因此,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来说,良好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从实验教学的角度来讲,就需要我们从教学方法上加以改革和创新,要授之以“渔”,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接受式实验教学方法,加大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的推行力度,着力于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当改革以往单一的接受式的实验教学方法,综合接受式和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的优点,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当学生以接受式的实验教学方法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之后,就应当改变“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状况,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立足公安实际,开设模拟实验,使学生在类似公安实战的模拟实验场景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模拟实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形成感性认识,并通过这种感性认识深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公安学科的特殊性,在现实工作中的各种案件侦查活动、紧急事件处置中往往具有紧急性、灵活性和策略性的特征。在对这些案事件的处理中,生搬书上的教条和原则是行不通的。它必然要求处理人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时度势,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相机处置。每一个具体的案事件是千变万化的,这就使“想的”和“做的”、“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之间产生很大的差距。模拟实验能够有效地将二者在模拟的现实环境中结合起来。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后,开设相应的模拟实验,是锻炼学生临场处置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设计模拟实验场景时,必须要充分研究、参照公安实际工作中千变万化的现场案例,模拟出类似公安实战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对情况错综复杂、机会稍纵即逝的现场情形产生深刻的感受、具体的体会和正确的认识。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把知识内化为能力。例如,在查缉战术模拟实验中,出现犯罪分子铤而走险、负隅顽抗时的处置,就需要学生主动思考、随机应变才能够应对当时的紧急情况。通过以上形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对实战应用的重要指导意义,发现自身在理论积累和运用方面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将平时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把知识内化为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增加综合型的实验,使学生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识并非主体对客观实在的被动反应,而是主动的建构过程,不应单纯地把知识看成是外部世界的真实拷贝,而应看成是个人的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1]。实验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其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要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之后,从以教师“教”的外因为主体,向以学生如何“学”的内因方向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相应地增加综合型的实验,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使学生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刑事技术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掌握了照相、文检、痕检、理化检验、法医检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后,就需要设计一些综合型的实验,可以模拟一个实际的犯罪现场,让学生在模拟的犯罪现场中,利用一切所学的知识,进行现场勘查、寻找物证、固定现场,再利用所学的刑事技术对物证进行检验,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新问题,通过查资料和学生的主动思考以及实地实验来加以解决,最终建立起相互印证的证据链条。在整个过程中,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模拟现场的处理,将所学的各个方面的看似不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能动作用,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对所学刑事技术知识系统建构的目的。
(3)增加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通过对公安科技未知领域的探究,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就必须要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究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合适的问题为起点,经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会得到较全面的增强和提高。
因此,可根据课程特点,给学生安排一些需要通过全面灵活应用自己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的探究性的实验项目。例如,我院开设的安全防范技术实验课。在平时的实验中,学生到实验室之后,老师首先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中会出现的状况给学生做详细的讲解,后学生照方抓药,重复老师的演示操作实验便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思考的环节。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不能够起到锻炼学生主动思维的作用。为此,我们在实验课中,增加了探索性的实验内容,将整个实验大楼的图纸提供给每个学生,根据各种监控设备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在实验大楼的不同位置选取不同的监控设备,实地设计实验大楼的监控示意图,然后对照实验大楼监控布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设计,主动加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依据是什么,实际效果如何?”。“理越辩越明”,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展开广泛的讨论,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让每个学生对任何建筑都能够做出实用、布控效果良好的设计方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一切相关的知识,主动思考,努力探索,才能够最终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我们还可以把教师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探索性实验,将课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查资料,与指导老师探讨、设计可行性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方案可能不是最好的,甚至有可能会失败,但是指导老师在确认可以实施的情况下,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然后学生去实验室进行实验,最后总结成功的经验或者找出失败的原因。比如,我们在举办的兴趣小组实验中,将一位老师微距摄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中没有固定的实验步骤,学生可以利用一切实验手段,只要能够拍摄一组清晰的微距摄影图片便达到了目的。这个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施展自己创造能力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使用照相机的微距摄影功能,有的利用接口将显微镜与照相机结合起来拍摄……。通过实验,虽然大多数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拍摄效果,但是都经历了积极的思考和实践的过程。最后,教师可以将自己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并且分析学生在实验中的成败得失。
此外,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之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向老师学习以及与老师一起进行研究、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于当前公安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加以研究探索,学生与老师可以就与课题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教师深厚学识与学生相对活跃思维的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相长的过程。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仅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遇到问题时,学生能够主动地、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公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公安实际工作的需要,更好地为公安战线输送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篇3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国际商法 教学改革
《国际商法》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其较强的理论性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和任课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对学生而言,既要求其熟悉并掌握大量国际商事交往相关法律条文和术语,又要求其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任课教师而言,要求授课前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对章节内容的更新和补充以及大量案例搜集整理,同时面临的更大难题是如何将一门枯燥的经济法律类课程讲授的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科应用型特点,强调其时效性、技能性、职业性。从这一点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高职高专学科教学特点,笔者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改革并取得了较大成效,下面将教改中积累的经验与大家探讨。
1 教学内容逻辑结构体系的设置
国际商事法律问题贯穿到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节,尤其在国际商务谈判与进出口合同的签订以及经济纠纷的防范和处理等事务上均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商法运用能力。鉴于此,在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知识能力同时,本着“基础够用、突出实务”的原则,笔者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主要思路是:从国际商法起源理论出发,使学生对学科理论有一定的轮廓,然后以商事交易的基本行为“买卖”为核心,围绕合同、票据、侵权、以及组织等重点内容展开。通过章节知识内容的较深入拓展,力求做到理论上深入浅出,实践上细微实用,并尽可能将各部分知识构成思维网络,使学生在了解某一部分内容的同时,弄清上、下章节之间的关联,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个思路引导下,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商法概论部分、国际商事主体(组织建立)、买卖行为实现方式、买卖行为各方的权利义务、买卖行为涉及的运输与保险等5个部分共7个章节内容。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国际商法的章节内容覆盖量大,且理论和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这便要求在课程学习时,若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学生很容易与课程学习脱离,失去学习兴趣,盲目死记硬背,缺乏分析思考能力。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模式上笔者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2.1 适当避免繁复的专业术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鉴于国际商法较强的逻辑性和专业性,为避免学生在识记和理解上对某些生僻术语和条文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教学中力求使术语与条文本意符合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其语言通俗化,还可适当举例讲解,如合同法中讲解合同的形式时便可举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例子。教学语言风格力求严谨中流露生动,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而非负累。
2.2 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的使用,让商法的理论教学内容成功过渡到实践教学阶段。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笔者大量采用案例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国际商事行为规范的感性认识,并体会不同法系国家对待相同法律问题处理态度和法律效果的不同。案例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可以采用,其一是“引例”,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揭示了本章的重点内容;其二是“观念应用”,针对某一法律条文或专业内容的案例分析,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逻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第三是“小思考”,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错误认识并辅之教师的相关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培养独立分析、明辨是非的能力。
2.3 加强“双语”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使用
“双语”教学的使用在国际商事合同和买卖法中尤为突出。由于国际商事合同通常以英文形式表达,因此,便要求学生对于合同内容和条款能正确识别,英文专业术语以及相关法律条文介绍不可或缺。“双语”教学的使用既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又间接地提高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
2.4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营造良好的学科氛围
由于受课时所限,课内教学内容较满,为了满足学生对于知识拓展的需求,笔者特增设了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补充课程相关背景资料或补充阅读资料,以帮助学生对课内学习的理解和扩大知识面。同时,由于商法的时效性特点,需要学生不断调整知识以适应新的变化,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向学生提供一些辅助学习的网址,便于网上资源的搜索。通过网络平台,针对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学生可以对教师留言提问,并得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提高,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也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还可通过网络平台设置各种类型自测题,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对知识的掌握能进行自我考察,检验学习效果。
2.5 理论联系实践,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国际商事活动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在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模拟活动,将各章节内容融会贯穿到“业务流程”中去。如组织学生成立外贸企业(国际商事组织法)、企业对外签订进出口合同(合同法及国际货物买卖法)、进出口贸易中的各种支付票据使用(票据法),以及在公司运作中可能出现的行为(国际法)等,并培养其独立处理突发国际商事纠纷的能力。
2.6 紧密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实现“课证融通”
为了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大力提倡“双证书”毕业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如全国商务单证、货代从业人员、报关员、保检员等外贸职业资格考试中均涉及到大量的国际商事案例,甚至在外销员、国际商务师考试中国际商法已成为必考科目之一。上述考试中要求的分析和解决国际商事案例的能力正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每章节覆盖的大量案例中相当一部分均来源于历年考题,在掌握课程综合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经典考题,为今后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奠定基础。从近几次学生考后反馈情况看,国际商法课程对其职业资格考试帮助的作用不容忽视。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商法的“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考试”实现较好的融通。
3 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国际商法课程内容较多,传统课程考核时很容易陷入以理论考核为主,使学生容易产生仅凭识记通过考试就能掌握知识的错误认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被动性较大,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课程考核方法上,笔者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3.1 过程学习分,占20%
该成绩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除了考勤制度以外,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激励办法营造竞争氛围。到期末,教师对各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过程成绩评价,表现优异者适当给予奖励。
3.2 课程考核分,占80%,以闭卷形式
考核的内容需注意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进行测试,以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为主,目的在于考核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实践过程中的知识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8-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众化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前言
《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问题层出不穷。该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得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1],为深入学习信息安全技术、密码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及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基础。
《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只有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安全课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2],严重制约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1)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体,实验学时不足。由于这门课程是与计算机的单机安全、网络安全相关的,实验内容不仅包含单机的安全实验,还包含网络环境下的攻击、防范、病毒及反病毒的实验,这些实验对计算机具有破坏性。由于资金及资源的限制,大多数高校选择了纯理论教学,有的虽然开设了一些实验课,但是这些实验一般均是验证性的实验。(2)教学方法陈旧。本课程目前的讲授方式仍然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极少参与到授课环节中,学生动手机会很少,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3)缺少实验环境,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计算机安全技术》这门课程的实验内容不仅包含单机的安全实验,而且需要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攻击、防范、病毒及反病毒的实验,这些实验对计算机具有破坏性。因资金及学校发展计划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校仍没有专业实验室,无法进行综合性、实践性的实验。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依据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众化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3]。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本专业学生低进低出的问题,结合国内著名高校的经验,针对目前我院《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将原来的学时分配由全部的理论学时改变为实验学时的逐渐增加。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遵从我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步骤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是教材的选用。目前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规划教材,内容包括计算机安全基础知识、安全体系结构、通信安全、数据加密与压缩、WEB安全技术及入侵检测系统等。该教材理论知识覆盖面较广,从理论角度介绍了计算机安全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但缺少实践性教学内容。所以在选用教材时,不仅要充分体现理论知识的全面性,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教参推荐给学生。教参中应补充上实践部分,如操作系统安全部分的实践操作、数字证书部分认证中心的搭建与数字证书的申请与授权等。
第二部分就是教学内容选取。根据我学院学生层次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基础好、吸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补充教学内容,将更深入的密码学、网络安全编程方面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而对于基础差、学习积极性又不好的学生,我们将理论知识教授时数减少,多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践理解理论知识。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中的原理概念部分抽象、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改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动到授课环节中,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讲课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就目前我校无专业实验室的情况,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充分利用虚拟机技术进行一些实践性强的实验,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大量的实验而不会对计算机产生破坏。将虚拟机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扩充实验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大大调动学生的积级性。并且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中的使用使得学生养成一种主动探究的习惯。学生在使用虚拟机的过程中,逐渐熟悉这个工具后,自己可以尝试使用虚拟机做一些实验、测试一些新技术,甚至自己设计实验项目。由于使用了虚拟机这个工具,学生在测试时消除了后顾之忧,因此可以放心大胆的进行尝试和创新,也因此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虚拟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为今后实训课程做下铺垫。
第三步就是考核方式的改革。因为本课程以往都是以理论授课为主的,所以采用的考核方式也是闭卷考试。通过本次课程改革,大大提升了实践部分的教学,所以我们将实践过程作为考核的主要方式。在平时的实验课中通过学生的实践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学习结束之前进行综合实验的部署,通过综合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本门课程的考核。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国际通行的小组讨论课(seminar)、导修课(tutorial)、研究性教学、互助学习、案例教学、创新实践等现代教学方法将被逐步引进到教学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重点不同,逐渐解决优等学生吃不饱、较差学生消化不好的问题。将学生按照接受能力混合分组,每组中都有好与差,在布置任务时从简单任务入手,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对于较难任务,要求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自己完成的基础上辅助其他学生完成任务,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配合能力,对于层次较好的学生来说更能促进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在每个知识点的授课前与授课后布置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完成,而课上是学生一起交流一起讨论最后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校内校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项目,通过在各种实践竞赛中寻求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针对我学院三表学生较多的实际情况,本课程因材施教,加大实验学时,使学生从理论知识深度的学习过渡到实践能力的积累;将虚拟机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环节中,不仅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大量的网络安全方面的实验,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走入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段云所,魏仕民,唐礼勇,等.信息安全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0-54.
[2]赵华伟,文卉.网络信息安全教学实施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2,(7):57-60.
[3]阙海宝,白琴.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9,(6):61-62.
[4]张志勇,黄涛,张丽丽,等.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知行合——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12):67-69.
篇5
1.1教材知识更新缓慢,知识重组难度较大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系列教材的知识体系过于陈旧,而且教材辅导资料的知识更新速度十分缓慢,缺乏创新性。此外,革新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知识体系,涉及到的铺垫知识较多,且各个模块的知识体系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进行知识重组、知识更新的难度较大。
1.2教学内容空洞抽象
电子技术应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较为空洞,多为教材重要知识点,教师只能采取虚拟情境来模拟实行教学,而学生对电子技术应用设计内容只有一个笼统的认识,对相关知识点也只能死记硬背,很难与实际的现场操作相联系。
1.3技术分析路线狭窄
传统电子设计的教材和教法将要点放在了传统技术分析领域,忽视了电子技术设计的时代性,因此,无法实现电子技术设计的突破。例如,以复杂功放为代表的电子技术应用设计不仅凸显了科技发展的趋势,而且突破了传统技术路线的局限。
1.4教学方法设计不当
传统电子技术应用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以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单一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手段。理论教学采用知识灌输式、情景模拟式教学法相结合,实验教学则主要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前者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后者则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探究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是极为重要的。
2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的改革理念和改革方案
2.1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的改革理念——创新理念
电子技术应用设计改革需要始终坚持创新理念。所谓创新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和发明创造的过程。电子技术应用设计是综合数字化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技术应用设计教材、知识架构应该保持时代性和先进性。另外,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都应该富有时效性。这一系列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的改革都需要创新理念作指导,可见创新理念是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动力源泉。
2.2电子技术应用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设计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内容改革,其重点是在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设置,例如,可以相应减少验证型实验设计的题目,不断增加分析研究型实验设计,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具体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的步骤:
第一步:功率放大设计——初级设计改革功率放大设计时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的基础部分,其目的是通过自身实务操作加强学生对功率放大设计基本内容的了解和掌电子技术应用设计改革的思路探究王奎阜阳工业经济学校安徽阜阳236000握。这一过程的实现首先要求学生要充分了解传统电路图的工作原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功率放大设计、安装和调试,直到功率放大达到最优。
第二步:前置放大器设计——中级设计改革实用前置放大器设计是建立在功率放大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前置放大器的工作原理,结合现有实际情况,以市场的普遍适用性为目的,改进和优化设计前置放大器。
第三步:频率均衡器设计——低难度设计改革频率均衡器是功率放大器和前置放大器的媒介,其作用是调节从前置放大器过来的各种频率的电信号,然后将调节好的频率电信号传送到功率放大器进行放大。频率均衡器的设计要点是不断降低其设计难度。
第四步:三位一体功放设计的实施——操作性改革这一过程是对前三步的融会贯通。要求是学生根据操作实务和理论指导独立完成一整套的设计。这部分考察的是学生整合设计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电子技术应用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案
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紧紧围绕前沿理论、技术革新以及社会需求展开,构建教师、学生和企业联合的校内外合作的教学模式。电子技术应用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针对前沿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然后切实投身于实践设计中,从而不断提高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的可操作性;其次,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定期组织答疑,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专题设计;最后,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企业调研和实地分析,围绕技术前沿开展实证研究。
3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工商管理;考核方式;改革
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实操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及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工商管理工作技能,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课程的设计上要求体现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核心课程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不但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框架,还要能把它们运用于实践中,课程教学中体现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
一、课程考核方式现状
1.考核内容上偏重于理论知识记忆,课程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电子演示文稿、课堂笔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不够,导致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
2.现行考核形式以闭卷形式居多,开卷考核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核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
3.现行考核成绩的构成以期末卷面成绩橹鳎平时成绩为辅,构成单一,以一卷定成绩。
4.现行考试时间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考试时间集中,也加重了学生考试的负担。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
1.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要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2.把“注重考核学生实际能力”、“全面考核”、“过程考核”等理念贯彻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发挥考核促进教法和学法改进的作用。
3.推行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多种类别、多种成绩评定方式的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增加小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及课外专业书籍阅读等成绩在学业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4.考核成绩由主讲教师负责,严格考核过程控制,严格评分标准,确保教师在成绩评定中公平、公正。
5.参加考核方式改革试点的课程,应在考核结束后,组织本课程所有任课教师,进行考核分析及总结(特别是不同考核方式的对比分析以及收集的学生反馈意见),写出考核改革总结材料。
6.为确保考核方式改革试点课程的顺利实施,各任课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学生学习过程、到课率、平时作业、平时表现的相关记录,作为学生最终评定成绩的明确依据,并与最终成绩表一同形成成绩档案统一保存。
7.要及时组织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教学考核评价改革方案的精神,让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时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考
1.每门考核方式改革试点课程应当由主讲团队制定考核方案,方案应包括考核范围、考核方式、命题要求、成绩评定标准、各类形式考核所占比例等等,任课教师在每门课程讲授前应向学生公布考核方案。每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方案,经教研室主任、教学院长审批后执行。
2.考核内容综合化,应以综合能力考核为核心,加强全面考核,把考核内容定位在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上,即增加应用、创新知识的考核;减少单个知识技能的考核,增加知识能力体系的考核,在具体考核内容的设计上,授课教师应将考核内容延伸到课外知识上,不仅考核专业技能,还要考核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3.考核形式多样化,核心类课程可根据课程本身特点、性质,灵活运用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提交作品、小论文以及多种方式结合等。考核形式要推行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社会实践、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别(校内能力考核、社会等级考核等)的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课外学习。增加小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及参考阅读等成绩考核中的比重,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
4.考核成绩合理化,改变考核成绩的构成,加大学习过程、到课率、平时作业、平时表现得分率,加大实训课成绩构成比例,适当体现阶段性考核成绩比例,降低期末成绩考核的占分比例。考试采取项目实训操作形式进行,项目实训要真正体现实用性。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方案设计。比如企业中经常用到的“产品促销方案”、“消费者消费行为调研设计”、“形象推广方案”、“渠道管理方案”、“价格设计方案”等,真正实现“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成绩的评定上也可推行多种成绩评定方式(主考教师评定、考核组评定、学生参与评定)等。
5.考试过程全程化,将技能型、应用型课程从期末集中考核的方式改为将终结性考核和过程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减少期末统一集中考核的科目,既加强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进学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勇刚,李宁,周广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8)
[2]罗映霞.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J].职教论坛,2008(12):50-52
篇7
一、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继续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转变教学观念,试运行新课程改革,完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把体育工作做实做好,以“健美操”为窗口,把临江高级中学办成有体育特色的学校。
二、工作内容:
1、加强师德建设,做到言教身教相结合,继续致力于教研组的组风建设,提高教师的工作热忱,发挥每一个教师的工作热情,团结、严谨、进取,共同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做实做好。
2、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始终把“安全意识”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学校体育的安全工作,确保活动场地设施的完好与安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3、继续学习和研究《体育与健康》新教材,认真贯彻体育教学“六认真”细则,坚持相互听课和评课。不断提高教师的义务水平与能力,对新教材加以研究,参与课程改革,结合新教师所学新教法,积极探索教学新思路,以学生为本、以“健康第一”为原则,促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树立终身锻炼的思想。
4、加强对年青教师的培养,严格要求,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踏实的工作作风,业务上做到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讲解有表达能力、动作有示范能力、运动队有训练能力、调动学生有激励能力、教学中有创造力、教研有科研能力。年青教师开课一节,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5、加强教研组的科研意识、强化组内科研风气,以科研指导教学、以科研服务教学,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使体育教学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抓好课题研究工作,认真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篇8
论文摘要: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除了加强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浅议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及其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的加大,同时对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的需求,除了加强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此,我们电气自动化教研室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措施等方面加以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素质教育为主线,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1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方案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在教室上课比较适宜。而对于一些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精讲多练、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受到普遍推崇。在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合理地调动多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不同功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教学环境的改善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过分依赖于电子教案,教师的讲课方法单调,反而失去了原有的讲课风采,效果不佳。所以,对每一种教学手段都要扬长避短。不要简单地否定一种教学手段,即使是黑板加粉笔,也有它适用的场合。合理地搭配不同教学手段,可以各取所长,相得益彰。本教研室实施如下改革方案。
1)在教学观念上,由“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即以知识传递、灌输为主转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加强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2)课堂中,“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由“重教轻学”转换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间接传授与直接面授相结合。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由班级教学转向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与班级教学相结合,由直接面授转向远距离的间接传授与直接面授相结合。
4)向自主性、合作性及研究性、创新性发展。现代高职教学方法改革是在逐步向以高层次教学方法为主、几个层次的教学方法有机组合的方向发展。
5)重视教学方法整体改革。研究证明,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可能是促使学生投身学习的有效方法。显然,现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目标,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2 教学改革中的做法
2.1 研究教学对象,因材施教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科学文化水平及素养方面参差不齐,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在高职教学的需要。部分的工科学生对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厌学,而对实践环节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针对这样的特点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整合,使得我们的教学既迎合了学生的口味,也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2.2 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学习之初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厌学畏难的心理。理论联系实际,在讲到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时候,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工地的升降机,生活中的电梯,企业生产流水线的控制电路等。让学生明白学之有用的道理,而不是单纯的讲抽象的原理。这样学生就会自发的学习,上课也能增强注意力,最终达到教与学的总体效果的共同提高。
2.3 注重演示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演示教学手段,既有利于将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现象,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在讲解《电路基础》叠加定理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利用演示实验教学,让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得出结论,再和理论推导相比较,增强教学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比较牢固,应用也较灵活。
2.4 总结归纳,列表比较分析,深入浅出,加强记忆
教学过程中,碰到难点重点,如何让学生学得透记得牢?教师应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循环渐进的教学手段,来避免学生因难以理解而不能很好掌握一些重点知识。在每一章的结束时,将重要知识点以列表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会把整章的知识联系起来,既印象深刻又不会混淆,对重点难点也容易掌握。
2.5 学习教学艺术,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充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将重难点突出,还要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以达到既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我们教研室的老师参加广东省的“行动导向教学法”送教上门的培训,再经过我们自己的探讨与分享,将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我们自己的课堂。
2.6 充分利用学院多媒体资源、实验室资源
当前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尝试制作各种教学软件,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具体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充分利用我们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配套的实验室和实训室,结合着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尽可能的加大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3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持久的任务,需要结合着学院和学生的实情灵活运作。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林,叶继英.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改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
篇9
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秘书学理论与实务课程是其最重要的一个主干课程,对于文秘专业教学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文章首先分析了秘书学理论与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课程改革的宗旨、课程改革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五方面具体研究了其改革方案。
【关键词】
秘书学理论与实务课程;课程改革;问题;改革方案
0 引言
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秘书学理论与实务课程是其最重要的一个主干课程,它主要研究秘书工作的一般规律、性质特点、工作经验和操作方法,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是为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文秘、档案、办公室工作人员为目标的应用性课程。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秘书职业能力,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能与国际秘书接轨的有知识、有经验,会操作,会办事的复合应用型的秘书。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遵循当前秘书岗位工作活动,讲授秘书学基本理论、办公室事务管理、秘书业务工作、文案处理和秘书管理等四部分内容。通过该课程教学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秘书学理论知识基础,能够联系秘书工作实际,灵活运用秘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秘书各项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其认识能力和办事能力。
1 秘书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秘书专业以其强大的岗位适应性为各类用人单位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的补充。秘书学理论与实务课程应当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紧密结合,实现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使其培养出的文秘人才能够更好的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但是用人单位在实际的招聘与人才聘用过程中,发现文秘专业学生的文字功底不强,动手能力、辅助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笔者将该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是过分强调理论教学,而缺少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视,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盲目对学生进行秘书学理论知识灌输,单纯从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本身缺乏秘书职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将更多的经验传授给学生,造成其只能侧重于理论内容讲授,而刻意回避实践内容讲授的情况。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最终都导致了学生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毕业后不能适应用人单位要求的严重后果,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二是该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落后。据了解,该课程教学依旧采取的是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使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更不能与教师形成互动,进而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加了更多枯燥乏味的因素,使其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的去学习,也逐渐失去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课在总教学时数的比例相对较少,由于校园经济条件的限制,对专业实训室建设投入的资金十分少,造成部分学校未进行专业实训室建设,或者是专业实训室条件十分不好,办公设备较为落后。加之于学校忽略了校外实训基地的科学利用,造成现在学校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不能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的情况。
四是未能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以及课程章节内容。部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违背了课程内在的逻辑联系,与学生接受知识循序渐进的规律不一致,进而很快就表现出了其负面效果。此外,该课程教学内容与文书学、应用写作、公共关系等其他秘书专业课程还存在着内容交叉重叠的情况,这样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同时也浪费了资源,不能实现教师对该课程清晰的知识架构。
2 课程改革
2.1 课程改革的宗旨
文秘专业服务于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和制造业,培养符合中小民营企业文秘岗位要求的文秘人才,参照国家秘书职业资格标准,培养“会办文、会办事、会办会”为核心,精文秘、懂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强调学生的“三动”能力和“三办”技能的培养,提升秘书学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授课质量。
为了使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实现秘书学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遵循课程改革宗旨,强调学生职业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以优质的教学服务,保障学生未来就业与成才。通过教师对该课程教学程序及步骤进行清晰、明确的安排,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让学生不仅要了解文秘工作的具体内容,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将文秘工作做得更好,努力培养能够迅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建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全新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局限于原有的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在进行教学内容安排与设置的过程中,不要刻意的去满足学科的完整性,而是实现知识结构的有序可循。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岗位要求,加强知识的适用性,强调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有用性和应用性。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删减了过于理论化的内容,而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作为重点。二是根据能力训练为主线的要求对课程结构作了必要的调整。首先,课程基本内容的确定要避免与其他课程出现重复或交叉的情况,需要以课程目标选择和组合知识与技能要点为依据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大纲。其次,按照学生接受能力、课程逻辑关系进行安排,使相关课程的前后衔接更加合理,更加具有应用性。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王爱国(1965-),男,吉林松原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广东 茂名 525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25-02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而成长起来的新兴技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多,涉及大量的概念、定义和协议,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体感觉内容抽象、空洞,难于理解,因此往往学习兴趣不高。针对上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对所在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了改革尝试,主要从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材施教、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等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课程教学任务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以Internet为背景)设计和实现的基本概念、协议和应用。因此,课程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定位:[1]
1.知识目标
认识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类、应用及相关的基本概念;熟悉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各层的基本协议、原理和方法。
2.能力目标
使用网络,熟悉使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了解各种应用协议的原理;配置网络,掌握组建局域网的方法和步骤,了解一般服务器的配置方法;管理网络,能够使用基本命令和常用工具软件管理网络。
3.素质目标
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不怕困难,勇于攻关,自强不息的优良质量;热爱专业,良好的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为了完成以上3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必须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配套改革,在不同阶段的教学进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二、教学方法改革方案设计
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任务,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分阶段进行教学。
1.第一阶段
以实现知识传授为教学目标,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认识网络和熟悉网络。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布置安排一定内容安排学生自学,再配合课外自学指导。
开发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以电子课件、动画演示、教学素材资源库及多媒体视频展示等形式,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使教学过程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直观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需要教师广泛搜集素材,肯花时间制作课件,并不断改进。经过积累和改进,逐步形成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自学。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安排一定的自学任务,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布置相应的学习要点,学生在课外自学过程中组成小组(每组4~6人),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资料,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开展某个专题的自主性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学生互评,老师进行相应点评。引入自学指导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课外自学提供一个引导,提高学习效率,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使学生感受到了相互协作的团队作用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2.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网络,配置网络和管理网络,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为主。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项目作业法、任务驱动法等形式。
(1)项目作业法。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给出企业网络系统建设设计方案,或将已有网络系统运行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完成这样的项目作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任务驱动法。理论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引入实际工程案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分组实践,共同讨论,分层分级完成不同阶段的教学子目标,集“教、学、做”为一体。教学过程中,坚持“必需、够用”为度和突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原则,打破班级整体概念,可以将学生分为4~6人的学习小组,以4台二三层交换机、4台路由器为硬件基础,配以由低到高不同教学目标的工程项目,从独立分项的技术实践向综合性的工程实践逐步完成教学任务。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及综合素质,布置任务,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加明确工作过程中对应的工作能力,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从而深化教学的综合效应。
3.第三阶段
本阶段教学任务以拔高创新人才培养带动整体水平提高为主,配合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与学科竞赛等活动,采取因材施教法,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总体水平。
因材施教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提出和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结合每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H3网络技术竞赛活动,对优秀学生进行特殊培训,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促进优秀创新人才成长。
三、教学手段和措施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需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开放式实践教学
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课内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边做边学,边讲边练,以增强学习效果。因此,网络工程实验室要配套相应的教学管理和辅导机制,提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式教学环境。[2]
2.加强网络平台辅助作用
建立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的内容;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辅导答疑。
还可以通过课程网站的建设,提供课程标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视频、演示、习题、实训指导书、参考资料、网上论坛、在线单元测试等内容,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网上教学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能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学习。[3]
3.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网络认证考试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在网络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把握和跟踪网络新技术和方向。一方面,对于经典的网络理论和知识点,必须让学生掌握;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网络工程师考试。
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必须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相应调整。
1.加强学习过程考核
对学生学习和实践过程进行全方位绩效考核,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安排详细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以保证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2.把学生能力、素质考核计入考核范围内
把握学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项目任务的完成进度和数量、项目成果和完成质量、课后习题的解答能力、工作纪律执行情况、工作场所制度遵守情况、工作态度等方面,以防止死记硬背甚至投机取巧等为考试而考试的不良倾向。
五、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课程的理论知识,思维和视野扩大,除掌握课程知识本身,还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自学能力得到加强,以点带面,对其他课程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会有显著帮助和促进。
通过3个教学层次的实施,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专业课程要求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网络工程师的基本素质。笔者所在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参加的全国H3C网络技术大赛成绩逐年稳步提高,说明教学效果是明显的,这也给笔者继续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信心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蔡皖东,张胜兵.改革计算机网络课程,提高学生工程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2):25-26.
[2]程向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改革方案[J].计算机教育,
2011,(14):29-30.
- 上一篇: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巧
- 下一篇:国有土地征收赔偿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