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争议处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争议处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争议处理办法

篇1

第一条  为了妥善处理土地权属争议,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简称《土地管理法》,下同)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权属争议,是指公民之间、法人之间、 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归属的争议。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土地权属的确定和争议的处理。但法律、 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  土地权属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乡(含镇,下同) 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由土地管理部门具体负责。

第五条  乡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下列管辖范围处理土地权属争议:

(一)农民(含在农村的非农业户口居民,下同)之间、农民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组,下同)之间的土地使用权争议,由争议土地所在地的乡人民政府处理;

(二)除前项规定以外的土地权属争议,由争议土地所在地的县或者市人民政府处理;

(三)争议土地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人民政府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处理。

第六条  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尊重合法契约;

(三)兼顾历史与现实;

(四)公平和公正。

第七条  在土地权属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现状,不得破坏地上建筑物、附着物。

第二章  土地权属确定的依据

第八条  下列文件或者证明应当作为确定土地权属的依据:

(一)《土地管理法》施行前,人民公社或者乡人民政府对农民新建、翻建房屋用地的批准文件;

(二)《土地管理法》施行前,经乡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机关批准征用、划拨、占用土地的文件;

(三)《土地管理法》施行后,乡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征用、划拨、占用土地的文件以及县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土地使用证》;

(四) 依法签订且已经生效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五) 已经生效的人民法院关于土地权属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

第九条  下列证明、协议文件,经乡人民政府或者县以上土地管理部门认定其合法、真实后,可以作为确定土地权属的依据:

(一)《土地管理法》施行前的农村宅基地证;

(二)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或者土地调查的有关资料;

(三)租用、抵押等用地契约;

(四)私有房屋所有权证;

(五)房产登记证;

(六)房屋买卖契约;

(七)解放后没收敌伪房产以及与土地有关的资料。

除前款规定外,经县以上人民政府确认的证明、协议等有关资料,也可以作为确定土地权属的依据 .第三章  集体土地权属的确定

第十条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按照《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六十条》,下同)的规定确定。自《六十条》施行之日(1962年9月27日)起,至《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施行之日(1982年2月13日)止,根据《六十条》确定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由于下列原因发生变动的,按照变动后的状况确定土地所有权:

(一)行政区划调整时调整了土地权属;

(二)村、队、社、场合并或者分立;

(三)国家建设征用土地;

(四)因非农业建设、农田基本建设、自然灾害等原因进行过土地调整。

行政区划调整时,土地权属未调整,一方农民集体土地在另一方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所有权不变。但经双方同意调整土地或者一方对另一方给予补偿的,可以按照调整后的状况确定土地所有权。

第十一条  《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施行前,农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含院落占地,下同),自其施行之日起至《土地管理法》施行之日(1987年1月1日)止,未经拆迁、改造翻建的,按照现有实际使用面积确定土地使用权。

《土地管理法》施行后,农民新建房屋占用的宅基地没有超过当地政府制定的宅基地面积标准的,按照现有宅基地面积确定土地使用权。

第十二条  农村实行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确定给各该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第十三条  乡、村兴办企业、事业和农民个人建房占用集体土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使用权属于使用者。

第十四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发生房屋买卖的,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使用权属于房屋所有者。

第十五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其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连续使用已满20年,并且在此期间一方未要求返还的,土地所有权属于使用者。但双方另有协议的除外。

第十六条  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将集体土地作为投资与法人、 其他经济组织联营的,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使用权属于联营单位。

第十七条  城市市区内原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现仍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个人使用的,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使用权属于使用者。

第四章  国有土地权属的确定

第十八条  《六十条》施行前,全民所有制、 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农民集体土地(含农村实行合作化前属于个人所有的土地),《六十条》施行后未确定给农民集体使用的,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

第十九条  自《六十条》施行之日起,至《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施行之日(1982年5月14日)止,全民所有制、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农民集体土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土地使用权属于使用单位:

(一)签订过土地权属转让等有关协议的;

(二)接受农民集体馈赠的;

(三)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使用的;

(四)安置了该农民集体劳动力或者给予一定补偿的;

(五)用地单位原为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以后转为全民所有制的。

第二十条  农村集体土地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部转为非农业人口后,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

第二十一条  城市市区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属于其所有的土地上从事房地产开发,将建成的房屋出售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该房屋使用范围内的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土地使用权属于房屋所有者。

第二十二条  通过解放初期接收或者《六十条》施行前以买卖、赠与、继承等方式获得地上建筑物、附着物而使用国有土地的,土地使用权属于建筑物产权所有者或者附着物管理者。

第二十三条  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无偿转让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已满20年,并且在此期间未要求返还的,其土地使用权属于现使用者。但双方另有协议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依法开发利用国有土地(含征用后未进行非农业建设并暂由农民耕种的土地),其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使用权属于开发利用者。

第二十五条  单位或者个人依法在国有土地上建造房屋的,土地使用权属于房屋所有者。

第二十六条  两个以上单位联合开发国有土地,能够划清界线的,分别确定土地使用权;无法划清界线的,土地使用权共有,按照各自的建筑面积所占有的比例确定土地使用权。

第二十七条  国有土地上的建筑物出租、出借给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土地使用权仍属于建筑物产权所有者。

第二十八条  依法抵押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人未能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在抵押合同有效期间宣告解散、破产的,土地使用权属于抵押权人。

第二十九条  城市市区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水面、荒山、荒地、滩涂等,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但法律另有规定和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情形的除外。

第五章  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

第三十条  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简称政府,下同)申请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

第三十一条  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姓名、职务,或者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住址;

(二)被申请人的名称(姓名)、地址(工作单位);

(三)争议土地的地址;

(四)土地权属争议的具体事实和请求;

(五)有关证据材料及其来源。

第三十二条  政府收到申请书后,对符合本办法第二条、第三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应当予以受理。自决定受理之日起5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被申请人。

第三十三条  被申请人自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5日内提交答辩书(附证据材料)。

第三十四条  对申请人持有合法的土地权属证明,而被申请人确属侵权的,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  政府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应当先予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当事人应当在调解书上签字或者盖章,并加盖政府处理土地权属争议专用章。

调解书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第三十六条  政府对土地权属争议调解不成的,应当作出决定,并制作决定书。

第三十七条  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姓名、职务,或者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住址;

(二)被申请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姓名、职务,或者被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住址;

(三)申请人和被申请人陈述的土地权属争议的事实、证据;

(四)作出决定的依据和决定内容;

(五)不服决定的复议、起诉期限。

决定书应当加盖政府处理土地权属争议专用章。

决定书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在各个历史时期违反当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使用土地的,应当按照当时有关规定处理后,再依照本办法确定土地权属。

篇2

第一条为了公正、及时地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安定团结,促进林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是指因森林、林木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归属而产生的争议。

处理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争议(以下简称林权争议),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处理林权争议,应当尊重历史和现实情况,遵循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有利于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原则。

第四条林权争议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林业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人民政府设立的林权争议处理机构(以下统称林权争议处理机构)按照管理权限分别负责办理林权争议处理的具体工作。

第五条林权争议发生后,当事人所在地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在林权争议解决以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伐有争议的林木,不得在有争议的林地上从事基本建设或者其他生产活动。

第二章处理依据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授权林业部依法颁发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书(以下简称林权证),是处理林权争议的依据。

第七条尚未取得林权证的,下列证据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依据:

(一)时期,人民政府依法颁发的土地证;

(二)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定不发证的林木、林地的土地清册;

(三)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林权争议处理协议、赠送凭证及附图;

(四)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

(五)对同一起林权争议有数次处理协议或者决定的,以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的最终决定或者所在地人民政府作出的最后一次决定为依据;

(六)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判决。

第八条后至林权争议发生时,下列证据可以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参考依据:

(一)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设立时,该单位的总体设计书所确定的经营管理范围及附图;

(二)、合作化时期有关林木、林地权属的其他凭证;

(三)能够准确反映林木、林地经营管理状况的有关凭证;

(四)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能够确定林木、林地权属的其他凭证。

第九条前有关林木、林地权属的凭证,不得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依据或者参考依据。

第十条处理林权争议时,林木、林地权属凭证记载的四至清楚的,应当以四至为准;四至不清楚的,应当协商解决;经协商不能解决的,由当事人共同的人民政府确定其权属。

第十一条当事人对同一起林权争议都能够出具合法凭证的,应当协商解决;经协商不能解决的,由当事人共同的人民政府按照双方各半的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其权属。

第十二条后营造的林木,按照“谁造林、谁管护、权属归谁所有”的原则确定其权属,但明知林地权属有争议而抢造的林木或者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章处理程序

第十三条林权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主动、互谅、互让地协商解决。经协商依法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书及附图上签字或者盖章,并报所在地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备案;经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按照本办法规定向林权争议处理机构申请处理。

第十四条林权争议由当事人共同的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负责办理具体处理工作。

第十五条申请处理林权争议的,申请人应当向林权争议处理机构提交《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申请书》。

《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申请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的姓名、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二)争议的现状,包括争议面积、林木蓄积,争议地所在的行政区域位置、四至和附图;

(三)争议的事由,包括发生争议的时间、原因;

(四)当事人的协商意见。

《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申请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权争议处理机构统一印制。

第十六条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在接到《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申请书》后,应当及时组织办理。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应当出具证据。当事人不能出具证据的,不影响林权争议处理机构依据有关证据认定争议事实。

第十八条林权争议经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书上签名或者盖章,并由调解人员署名,加盖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印章,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林权争议经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调解未达成协议的,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应当制作处理意见书,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决定。

处理意见书应当写明下列内容:

(一)当事人的姓名、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二)争议的事由、各方的主张及出具的证据;

(三)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四)处理意见。

第二十条当事人之间达成的林权争议处理协议或者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凡涉及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经营范围变更的,应当事先征得原批准机关同意。

第二十一条当事人之间达成的林权争议处理协议,自当事人签字之日起生效;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二条当事人对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申诉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四章奖励和惩罚

第二十三条在林权争议处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伪造、变造、涂改本办法规定的林木、林地权属凭证的,由林权争议处理机构收缴其伪造、变造、涂改的林木、林地权属凭证,并可视情节轻重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土地权属争议,是指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争议。

第三条调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应当以法律、法规和土地管理规章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面对现实。

第四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权属争议案件(以下简称争议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对需要依法作出处理决定的,拟定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定专门机构或者人员负责办理争议案件有关事宜。

第五条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案件,由争议土地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

前款规定的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由乡级人民政府受理和处理。

第六条设区的市、自治州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下列争议案件:

(一)跨县级行政区域的;

(二)同级人民政府、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交办或者有关部门转送的。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下列争议案件:

(一)跨设区的市、自治州行政区域的;

(二)争议一方为中央国家机关或者其直属单位,且涉及土地面积较大的;

(三)争议一方为军队,且涉及土地面积较大的;

(四)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

(五)同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交办或者有关部门转送的。

第八条国土资源部调查处理下列争议案件:

(一)国务院交办的;

(二)在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

第九条当事人发生土地权属争议,经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提出处理申请,也可以依照本办法第五、六、七、八条的规定,向有关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查处理申请。

第十条申请调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与争议的土地有直接利害关系;

(二)有明确的请求处理对象、具体的处理请求和事实根据。

第十一条当事人申请调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应当提交书面申请书和有关证据材料,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

申请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姓名和职务;

(二)请求的事项、事实和理由;

(三)证人的姓名、工作单位、住址、邮政编码。

第十二条当事人可以委托人代为申请土地权属争议的调查处理。委托人申请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写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第十三条对申请人提出的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的申请,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进行审查,并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

认为应当受理的,在决定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在接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30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案件的处理。

认为不应当受理的,应当及时拟定不予受理建议书,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决定。

当事人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同级人民政府、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交办或者有关部门转办的争议案件,按照本条有关规定审查处理。

第十四条下列案件不作为争议案件受理:

(一)土地侵权案件;

(二)行政区域边界争议案件;

(三)土地违法案件;

(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争议案件;

(五)其他不作为土地权属争议的案件。

第十五条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受理后,应当及时指定承办人,对当事人争议的事实情况进行调查。

第十六条承办人与争议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申请回避;当事人认为承办人与争议案件有利害关系的,有权请求该承办人回避。承办人是否回避,由受理案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十七条承办人在调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过程中,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取证。被调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协助,并如实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第十八条在调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过程中,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对争议的土地进行实地调查的,应当通知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到现场。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部门派人协助调查。

第十九条土地权属争议双方当事人对各自提出的事实和理由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及时向负责调查处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有关证据材料。

第二十条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调查处理争议案件时,应当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供的下列证据材料:

(一)人民政府颁发的确定土地权属的凭证;

(二)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批准征用、划拨、出让土地或者以其它方式批准使用土地的文件;

(三)争议双方当事人依法达成的书面协议;

(四)人民政府或者司法机关处理争议的文件或者附图;

(五)其他有关证明文件。

第二十一条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查证属实,方可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二十二条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的现状。

第二十三条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受理的争议案件,应当在查清事实、分清权属关系的基础上先行调解,促使当事人以协商方式达成协议。

调解应当坚持自愿、合法的原则。

第二十四条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二)争议的主要事实;

(三)协议内容及其他有关事项。

第二十五条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由承办人署名并加盖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印章后生效。

生效的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登记的依据。

第二十六条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调解书生效之日起15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并同时抄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提出调查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八条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土地权属争议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调查处理意见。因情况复杂,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提出调查处理意见的,经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二十九条调查处理意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二)争议的事实、理由和要求;

(三)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等依据;

(四)拟定的处理结论。

第三十条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查处理意见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报送同级人民政府,由人民政府下达处理决定。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查处理意见在报同级人民政府的同时,抄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一条当事人对人民政府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在规定的时间内,当事人既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处理决定即发生法律效力。

生效的处理决定是土地登记的依据。

第三十二条在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过程中,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乡级人民政府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调查处理争议案件的文书格式,由国土资源部统一制定。

篇4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乙方(受让方):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鉴于, 公司(以下简称转让公司)是由甲方于 年 月 日基于其掌握的 技术针对 项目投资注册的全资控股公司,注册资本 万元,营期限为 年。

鉴于,甲方有意将其所属的占 %股权的转让公司按本协议规定的条款和条件转让给乙方,乙方愿意按同样的条件受让转让公司。

故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政策之规定,并本着平等互利、友好协商的原则,双方签订本协议。

一、转让公司的基本情况:

转让公司名称为 公司,注册资本 万元(无形资产占 %),评估价值 万元,涉及土地 平方米,涉及员工安置 人,涉及银行债权 万元,住所地: ,经营范围:

二、员工的安置:

本合同公司转让时所涉及员工的安置,经甲、乙双方约定按如下方式处理: 一并由乙方接收

三、债权、债务处理

经甲、乙双方约定,按如下办法处理:一并由乙方接收

四、土地使用权使用方式

本合同转让公司坐落场所的土地性质为 ,经甲、乙双方约定,按如下办法处理:一并由乙方接收

五、公司转让价款及支付方式:

1、转让价款为人民币(大写) 元,双方约定在本合同签订后三日内,乙方预支付甲方 %转让价款(包括20%定金,适用定金规则)。

2、甲方收到乙方上述 %转让价款后, ,乙方支付给甲方剩余 %转让价款。

六、产权交割

甲方收到乙方100%转让价款后,转让公司相关权利义务归乙方所有,甲方不再承担任何权利义务。甲乙双方约定在一月内办理相关产权交割手续。

七、费用和税费

经甲、乙双方约定,本次转让所涉及的费用和税费按如下方式处理: 乙方承担

八、争议处理

在本合同履行过程中,甲、乙双方发生争议,经协商无效时,当事人可以依法向具有管辖权人民法院起诉。

九、违约责任

1、如因乙方原因导致本合同无法履行或乙方不履行合同的约定,则无权要求返还定金;如因甲方原因导致本合同无法履行或甲方不履行合同的约定,应当向乙方支付相当于乙方交付定金的补偿;

2、乙方未能按期支付本合同公司的价款,或者甲方未能按期交割本合同公司,每逾期一日应按逾期部分金额的%,向对方支付违约金。

3、一方违约给另一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且违约方支付违约金的数额不足以补偿对方的经济损失时,违约方应偿付另一方所受损失的差额部分。

十、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以变更、解除合同;

1、因情况发生变化,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并订立了变更或解除协议,而且不因此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

2、由于不可抗力致使本合同的条款不能履行的。

3、由于一方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因故没有履行合同,另一方予以认同的。

本合同需变更或解除,甲、乙双方必须签定变更或解除协议。

十一、权证变更

甲、乙双方在交割完成后,由负责,于 日之内办妥权证变更事项。

十二、双方约定的其他条款:

十三、合同的生效

本合同由甲、乙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后生效。

十四、其他

本合同共 页,附件 件(共 页)。一式 份,甲、乙双方及委托的会员各执 份;产权交易机构备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治税、信息管税、服务兴税”,充分发挥税收各项职能,从推广应用房地产估价技术手段入手,在测算房地产基准价格及价格影响因素修正系数的基础上,开发核定价格计税模块,建立房地产交易价格核定应用功能,用核定结果与纳税人申报价格相比较,按照孰高原则确定计税价格,征收交易环节各项税收。从根本解决房地产交易中“阴阳合同”申报不实的问题,规范存量房交易纳税申报行为,维护存量房交易市场税收公平。同时,在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框架下,制定适合本市实际的争议处理办法,探索房地产税税制改革新思路和税收征管新模式。

二、工作原则

(一)合法原则。房地产评税应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评税所依据的数据和资料必须合法有效,评税的方法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二)公平原则。房地产评税的标准、评税的时点要一致,评税的结果要客观公正。

(三)效率原则。坚持房地产评税方法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使应用房地产评税技术核定交易环节计税价格具有标准化、批量化和科学化的特点,简便快捷地进行房地产批量评税。

三、工作内容和方法

(一)构建完整的信息平台

1.数据采集。市住建设局负责定期收集当期我市房屋建安工程造价的标准值。市国土环境资源局负责定期收集我市的土地基准地价、土地交易案例,征地和发证信息;市房管局负责定期收集房屋的坐落地址、小区名称、房屋类别、建筑结构、朝向、面临景观、房屋总层数、房屋所在层数、有无电梯、建筑面积、房型、容积率、采光状况、建成时间、交易时间、交易类型、交易价格、建筑密度、绿化率等指标以上。三个部门所采集数据应及时完整地提供给地税部门。市地税局从纳税人申报资料获取税源信息,并采取组织税源普查等方法获取房地产的其他基础数据。

2.资料审核。根据我市的土地基准地价和房屋建安造价标准,以及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平均收入、成本和费用等指标,从客观、准确、完整的原则出发,在评税工作专家组的指导下,对采集的数据资料进行认真审核,保证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合理性与逻辑性。

3.信息录入。集中组织人员采取边录入、边审核的办法,确保数据准确全面。构建完整有效的数据平台,逐步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形成对房地产税税源信息的动态监控管理。对信息录入工作量大的可采取合作攻坚方式,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在实施小组的指导下完成。

(二)建立公平的评估体系

1.确定评税方法。以房产、土地管理部门现有工作成果、政府颁布的分类房产建安造价标准和城镇基准地价资料为基础,结合市场调查结果和专家意见,以本地化后的评估软件为依托,运用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等相关房地产价值评估方法,通过评税系统计算出房地产评估值,据此作为房地产交易计税核定价格。

2.制定评税标准。地税部门在住建、国土、房产等部门的配合下,对我市房地产交易市场及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进行深入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评税工作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本市的评税技术标准。

3.建立评税体系。根据我市评税技术标准,选用已纳入海南地税税费征管信息系统中的“全省统一采用经本地化后的版软件”,并根据我市房地产市场特点、价格影响因素及房地产税收征管工作情况,在评税工作专家组的指导下,对软件的功能设置、基准价格及指标、公式和参数等进行本地化修改及检验,力争评估价更接近市场交易价。

四、工作安排

我市开展应用房地产估价技术评估存量房交易申报计税价格工作从年2月份开始,在7月底以前完成并上线运行。此次工作范围包括我市辖区内所有进入交易环节的土地和房产,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确定评税标准(年4月15日前)。按照上级要求,在评税工作专家组的指导下,确定评税的有关要素,研究制定可行的房地产评税办法,确定符合我市实际的评税标准。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住建局、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市房管局、市物价局、市公安局。

(二)采集相关数据(年4月30日前)。按照房地产评税的统一要求,运用评税方法确定收集数据的项目,按类别编制表格,各成员单位组织信息普查,获取评税所需基础数据。地税部门向住建、国土、房产等部门获取个案房地产的基础数据,逐步实现税源信息实时传输,强化现行征管过程中的税源动态管理。对相关数据进行严格审核,审核未通过的数据及时进行补充采集。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办、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市房管局。

(三)开发评税软件(年5月31日前)。以“全省房地产计税价格评估软件系统版”为基础,结合我市实际,由实施小组提出房地产评税软件的业务需求。拟定评税软件开发技术方案,明确有关技术需求。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市房管局。

(四)运行评税软件(年6月30日前)。利用计算机辅助评估软件进行评税,在评税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将评估技术应用于房地产税收一体化中的二手房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的征收过程,强化一体化税收征管。责任单位:市地税局。

(五)建立评税机制。按照公平、简便、有效化解征纳矛盾原则,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制定适合我市情况的争议处理办法,建立争议处理机制。责任单位:市地税局、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市房管局、市物价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决定成立应用房地产估价技术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导和协调推广工作的开展。其组成人员如下:

(二)明确部门职责。财政部门负责做好专项经费的预算,为开展评税工作提供经费保障;住建、规划、国土、房管等部门负责收集并提供房地产的建安工程造价指标值、城市规划方案、土地基准地价、土地交易案例、房地产交易价格等房屋土地基本情况的数据资料,参与评税标准制定和评税软件的本地化,配合做好资料的采集、录入工作;物价部门负责提供房屋交易指导价格相关信息,并为评税的计税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参与评税标准的制定,配合解决评税结果应用中产生的分歧;民政部门负责提供地理信息;工商部门负责定期提供全市工商登记信息和企业登记变更信息,以便及时维护存量房登记信息情况;公安部门负责定期提供准确的户籍管理信息,并为评税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地税部门负责整个推广方案的制定和推广工作的组织协调,组织评税标准的制定和评税软件的本地化,实施数据指标的采集、审核、录入和评税的具体日常工作。

篇6

面对如此情景,当地农民拿出已经泛黄的土地证,痛心疾首地说:“解放后,政府把这片土地分给我们农民,可如今,谁想占地就占,从不和农民商量,也不顾农民死活。”湛江市坡头区麻斜街道所属的麻斜、麻新、南调3个村的12名村民代表告诉记者,这3个村共有29个自然村、1.5万村民,人均土地仅0.4亩。若按全部人口40%为正式劳动力计算,被南油西部公司占用的930亩土地,就意味着近千名劳动力无地可种。南油西部公司计划部负责同志则说:“这片土地自1981年划归我们公司后,已经投入4000万元,仍然不能使用。我们多次向上级反映,由于市政府不作为,至今问题得不到解决。当地农民和南油西部公司土地权属之争已有二三十年,为保护自己的土地,麻斜等3个村的农民一直在上访、抗争,他们从区政府到市政府,再到省府,直至北京的部门达110次之多。据村民代表介绍,他们是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土地,当地政府部门为阻止农民越级上访,曾采用跟踪、扣留、拘押、判刑等手段。为把农民代表骗回当地,政府官员每次都许诺:回去即解决问题。可村民代表回去后再找政府部门,他们又推说:我们解决不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昔日种植在这片土地上的小树苗长成了大树,当年满头青丝的村民代表熬白了双鬓,甚至含恨命赴黄泉。然而,这块土地却依然处于“悬置”、废弃之中。

难道这片土地真的难到无法确权的地步吗?那就让我们沿波讨源,从数十年来土地几度变迁谈起吧。

“南海公园”这片土地,原为解放前麻斜等29个自然村村民为求温饱,出人力、物力围造900多米长海堤而形成。1950年时,政府将这片土地分给农民集体所有。

1953年,政府颁发土地所有证。1958年化时,麻斜、麻新、瑶贯三个大队与坡头公社合办盐场。1963年。该盐场与湛江市制盐工业局实行“国社合营”。1974年,兵团撤销,农民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盐场被交给广东省农垦局化工厂。1981年,南油西部公司兼并接管盐场,农垦局化工厂将包括有争议土地在内的3455,66亩土地整体移交。自此,农民与南油西部公司便展开了无休止的土地权属之争。1984年左右,南油西部公司“考虑到原盐场发展农渔业生产较为有利,照顾当地群众利益”,将所占土地中的两大块2000余亩土地归还给当地农民。令麻斜等三个村村民不解的事:为什么占我们这块土地就迟迟不予归还?民以食为天。在此期间,农民筹划在原有的土地上进行复耕,乡政府将盐场内的土地承包给了农民。1987年,南油西部公司对麻斜等三个村委会以“历史原因”赔偿31万元,要求农民停止耕种,并在这块土地上埋桩设界。1995年,南油西部公司动工兴建南海公园,激愤的农民与南油西部公司双方发生数千人群体恶性械斗。2000年4月13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农民上访材料上做出批示,省政府办公厅下文给湛江市政府:“请切实在维护村民利益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处理,建议尽快协调双方纠纷,暂停工程施工。”2000年lO月17日,湛江市人民政府土地处理决定书,认定南海公园土地属国家所有,“其土地使用权归属中国海洋石油西部公司使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农民如对该处理决定不服,可在接到决定书后60日之内,向广东省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这份由国土资源部门代拟并送达的处理决定书,前后送达时间竟有11个月之久,至今还缺7个自然村未送,致使决定书无法生效。2001年8月28日,南油西部公司向坡头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湛江市政府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决定。坡头区人民法院于当年9月13日终审裁定:其送达程序不合法,未能确定其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不予执行。

麻斜等三个村的村民代表认为:根据我国土地法等相关文件,原麻贯盐场土地所有权当属集体所有,将集体所有权的土地重新确定给土地权属以外的单位,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当初南油西部公司兼并接管的3000多亩土地绝大多数属集体所有,如是国有土地为何又会改变性质,退还给集体所有?这种做法不是自相矛盾吗?更有代表尖锐地指出,坡头区土地管理部门是由于接受了南油西部公司的80万元“赞助”,才于2002年发给他们土地使用证。

市政府的土地处理决定书为何至今不能生效?是农民无理缠访还是政府不作为?政府部门接受央企“赞助”是否属实……带着一系列问题,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

湛江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坡头分局一位负责同志承认:坡头分局的确“借”了南油西部公司的钱。

在湛江市规划国土资源局采访时,记者惊闻这块有权属争议的土地,竟被当作化干戈为玉帛的经典案例上报国家部委,并被国土资源部整理出书向全国推广。接待记者的地藉科张科长明确表示:有争议的土地不应发证;南油西部公司退回的部分土地为何会重归集体所有,他也说不清楚。

南油西部公司计划部两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退回的土地是交给当地政府,至于政府转给谁,是国有还是集体,我们并不清楚;公司在接收土地和发生纠纷的过程中,从来没有与农民直接协商过;公司是2002年获得土地使用证。

麻斜村委会副主任、村民代表向记者诉说:我们是支持政府搞建设的,但要按国家的规定给农民一个说法,政府征用土地起码要告诉我们,和农民有个协商,不能以势压人,谁想占就占。从我们的土地被莫名其妙地划归兵团开始,就没有哪个部门对

农民有个交待或说法,我们自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农民个人也从未接到过任何部门的一分钱补偿。

在湛江市局,接待记者的主管副局长和接访科科长坦言道:2007年8月9日,常务副市长对麻斜等三个村的问题曾有批示,市国土局是授权解决问题的部门,但至今我们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处理结果。对于南海公园的土地纠纷问题,我们曾多次督促催办过,并派人员去沟通,但南油西部公司均不予正式接待、理睬;由于南油西部公司是央企,不归我们管,我们也无法协调。我们认为,首先,南油西部公司和市政府应主动协商解决办法;其次,是授权部门没有认真去办理、落实及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篇7

一、学习领会,研究部署

一是学习武汉市开展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的做法和经验以及有关政策法规和文件,明确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的范围和原则、交易的方式和程序、交易的行为规范、以及交易的监管和争议处理办法;二是研究安排我镇开展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的组织领导、办事机构、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办公经费和实施步骤等,制定镇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实施意见。

二、成立组织,搭建平台

镇成立镇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领导组,组长由镇长担任,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党政办、农发中心、国土所、经济办、财政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镇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主任由农发中心负责人兼任,抽调年轻有文化、业务能力强的同志作为中心成员,中心设在镇便民利商服务中心,添置电脑、触摸屏、大型显示屏等必要的办公设施,制作名称标牌,刻制公章,举行揭牌仪式。

三、建立制度,编印资料

一是研究制定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的服务流程和资格审查、备案登记、信息报送、收益评估、档案管理、服务承诺、投诉举报、工作例会等工作制度,并张贴上墙;二是编印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的申请书、合同书、鉴证书等文本资料和办事指南。

四、宣传动员,培训骨干

一是利用会议、广播、简报、标语等广泛宣传开展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干群充分认识到做好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和发展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的需要,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集约节约利用农村资源的需要;是坚持农民自主、村民自治,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农村综合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合法权益的需要。各村(居)、镇直各部门和单位务必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为建立和规范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做好各项工作。二是召开一次由全体镇村干部参加的动员培训会议,讲清政策,明确要求,进行业务培训。

五、收集信息,对外

镇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镇联系村(居)干部深入到村,配合村(居)干部摸清各村(居)有转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产权的意向,包括规模、方位、意向价格、流转期限和用途等,经审查,确认真实有效的,办理委托转出申请,通过镇农村土地流转网并报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管理服务中心对外,征集受让方。

六、牵线搭桥,组织交易

依据征集到的受让方情况,组织交易双方进行洽谈,达成协议的,指导其签订签订产权交易合同,并出具《产权交易鉴证书》,交易公告,建立产权交易台账,归资料整理档。

七、加强监督,规范交易

严格按照县交易管理服务办法、交易规则内部管理等制度规定,规范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行为;及时对交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研究处理交易中的问题,受理和调查处理群众举报投诉;对每宗交易的信息、签约、交易鉴证、结果等全过程对外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坚决纠正和查处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对擅自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改变土地用途和强迫流转交易,损害转让方和受让方公平交易的行为,以及操纵交易市场或扰易秩序等违法违规问题,一经查实,严肃追究责任。

篇8

规范的项目部,即工程需要的设备规范化,施工人员配备规范化,施工人员的行为、素质、技术以及各项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工期安排等方面的规范化。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必须从头坐起,从组建项目部人员开始,中标一个新的工程项目,公司应该上下齐心,把组建项目部的工作做为全公司的头等大事,其中包括:

1.1确定项目经理召开公司中层领导以上扩大会议,选拔推荐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的项目经理,经公司班子研究确定后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确定人选。

1.2确定项目经理权限根据施工图纸及施工环境重新作出施工预算,确定施工企业利润底线,与项目经理签订责任状。关于组建项目部、分包企业及材料供应商的确定、项目部内的利润分配等都有明确的权限界定。要允许项目经理在一定的空间内有“拍板”的权力。

1.3确定项目部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在规范的程序下确定人选之后,首先要根据中标项目的施工图纸,对所有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同时对关键环节、关键部位进行重点培训,岗前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进入角色,这样不仅使每一个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任务和责任,同时又能得心应手,有计划地完成施工中各个不同的施工环节和面临的各种问题。

1.4确定项目部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标准,做到“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没有一个好的施工办公、生活以及饮食环境,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管理人员的思想情绪和身体状况,同时也影响到施工企业的对外形象,因为施工企业常年驻地在外,给外界感觉进入工地就是受罪,只有为职工提供相对舒适安全的施工工作和生活环境,才能让他们工作顺心顺手,较好的完成各项任务。

2处理好与相关单位的关系,是做好施工管理的基础

1)与建设单位的关系。为了能够与建设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施工单位应与建设单位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领会建设单位对项目的要求,以便与施工单位相关的责任义务迅速贯彻。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积极主动的为建设单位服务,在施工的各个管理环节上,积极主动地与建设单位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和互相理解,帮助建设单位预判并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问题。

2)与设计单位的关系。施工单位接到图纸后要详细阅读并理解设计内容,通过设计交底,领会图纸意图。项目经理部应在设计交底、图纸会审、设计洽谈与变更以及施工验收等环节中与设计单位密切配合,同时应接受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的有效的帮助和协调。施工单位应与设计单位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以免影响工程进度。对设计与施工的不吻合或设计中的隐含问题,应尽早予以澄清和说明,对一些争议性较大问题,应巧妙的利用建设单位与监理工程师的职能,避免正面冲突。

3)与监理单位的关系。施工企业项目部应及时向监理机构提供有关开工申请、施工组织设计、生产计划、统计资料、工程事故报告等,同时应遵守《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的规定和合同要求,接受并服从监理单位的监督和管理。项目经理部应注意现场签证工作,遇到设计变更、材料改变或者特殊工艺以及隐蔽工程等,应按照规范要求及时得到监理人员的认可,形成书面材料,尽量避免与监理人员的摩擦。项目经理部应尊重并执行监理人员或监理机构的最后决定,灵活处理与监理人员的关系,同时在现场出现纠纷时,及时与总监理工程师沟通汇报。

4)与工程所在地地方政府相关机构的关系。比如施工单位在大型项目或者在文物较密集地点进行施工时,项目部管理人员应事先取得文物及相关部门的批准许可,在施工许可范围内提前进行文物调查和勘查工作,在发现文物时,与相关政府机构共同商议处理办法,同时应持地形图、建筑总平面图、用电量资料等勘察设计资料到供电管理部门办理施工用电报装手续。其次要接受质量监督部门、安全监督等部门的监督,必要时通过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进行沟通协调。

5)与当地群众的关系。施工中由于一些特殊原因难免出现群众阻挠施工现象,项目部管理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解决。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地方政府前期拆迁、征地工作不到位,施工红线内土地补偿款没有及时到位,或者群众对施工红线内未征用的土地、房屋等存在争议;②因施工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如施工中由于不规范管理,在填挖方,堆放材料、施工用水用电等原因影响了群众生活,或因施工预防措施不够,引发产生的滑坡、水涝、环境污染等局部灾害,破坏了居民的土地、农作物等。出现此种情况而施工单位没有妥善解决;③因施工设备或材料运输占用或损坏了乡村道路;④个别人为获取不正当利益,挑拨部分群众发出群体性无理阻工。出现此种情况可采取以下处理方法:①要通过建设单位,根据地方政府、法律法规解决当地群众的争议;②要提前深入了解群众情况,做好预防工作,能通过改进施工方案,杜绝损害群众利益,要果断地采取措施加以杜绝,仍然不能克服的,要主动找群众做好协调工作,以免造成被动;③做好建设工程重要性的宣传工作,让老百姓意识到工程建设能够造福一方,促进群众发展的全局。

3加强项目管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培训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虽是一个工程项目的临时指挥机构,但也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人员的搭配和组合,根据岗位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只有把工程项目中的点点滴滴都做好了,组合起来整个项目才能够完美无缺。在项目经理部内部有些人经验相对比较丰富,有些人资历相对较浅,这样就容易形成整个团队的“木桶效应”,因此针对“短板”的业务培训是相当必要的。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业务交流会、提高会也是非常必要的。

4加强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的廉政教育,健全管理制度

篇9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契机,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创业富民、就业利民、保障惠民、和谐安民”的指导思想,坚持“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的工作理念,坚持“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加快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努力使全体社会成员劳有所得、学有所教、弱有所助、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为推进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巩固小康成果、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目标

1、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其中面向本地劳动力2万个;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千人,开发公益性岗位700个;本地农村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1万人;帮助企业引进外地劳动力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2、在全面创建苏州市级充分就业社区的同时,创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10个。

3、完成再就业培训4200人次,其中技能培训1300人次;完成创业培训475人次;完成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培训1500人次;完成农村和外来劳动力培训4万人次,其中本地农村劳动力培训2万人次;积极拓展高技能人才培训规模,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350人次,其中技师130人次。

4、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扩面净增4万人以上,其中本地职工社会保险扩面净增3万人;巩固农保土保覆盖面,确保农保参保率95%以上,土保参保率稳定在100%。

5、全面实施《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结案率达95%以上,监察案件结案率达98%以上。

6、健全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实现劳动保障信息“村村通”。

(三)工作措施

1、以扩大就业为出发点,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就业平等。

(1)全面落实新一轮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继续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大新一轮促进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着力贯彻落实新近出台的吴政办[2007]115号“转发关于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和进一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就业村的意见的通知”和吴政办[2007]116号“关于印发吴江市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让符合条件的老百姓切实受惠;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突出抓好困难群体就业的援助工作,特别要将优惠扶持政策覆盖到特困职工家庭,重点扶持有就业能力、就业愿望的人员,动态清除“零就业家庭”,实施跟踪服务,保持动态管理,确保“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稳定一户”,帮助更多的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建立和完善公益性岗位的管理机制,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把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作为解决困难群体就业的重要抓手;严格《再就业优惠证》审核发放程序,完善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社保补贴参保手续,全面实施再就业优惠政策中的小额贷款,积极鼓励创业、扶持创业,以创业来带动就业,为我市的创业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2)不断强化就业服务。组织学习宣传《就业促进法》,全面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进一步加强充分就业社区和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乡镇、村的创建活动,建立“两个创建”的长效机制,加大就业援助力度,不断提升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加强劳务输入基地建设,做好对口地区的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入工作,积极稳妥地引进劳动力,为我市各类用工企业提供服务;继续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再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三八妇女招聘专场”等公益性的人力资源招聘专场,让更多的求职者实现就业;继续强化网站服务延伸整体功能,大力推广平台服务,争取08年“吴江市就业新干线”网站访问量达到50万人次;积极打造新型劳动力市场,通过网上职介、人才交流、建立人力资源基地等形式,畅通渠道,共享信息源,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匹配效率,努力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3)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发展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继续实施吴江市高技能人才培养“141”资助计划,完善高技能人才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着力构建面向企业职工和社会公众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不断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继续推行和推广“学历加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拓展同企业联合培训的规模、方式和内容,在企业间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充分培训、发掘和选拔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带头人;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着重抓好社会化鉴定工作,对在岗工作多年并具有相应技能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在职职工,对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条件的后备高技能人才,及时提供技能鉴定服务,从而促进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贯彻落实省政府36号令的有关要求,特别是落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计发办法的相关工作,大力宣传涉及参保职工切身利益的新办法;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切实可行、发展创新的方法;探索研究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缴费办法,以养老保险关系中断且无力续保人员中的下岗失业人员为重点,着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问题;做好做实个人帐户的试点工作,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适当调整灵活就业人员、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缴费标准,逐步缩小同周边地区差距;继续完善农保与城保相互转移办法,做好土保与城保相互转移和新征土地人员直接纳入城保的调研工作;努力探索现按18%、21%参保的非本市户籍人员的转换办法,尽可能使转换工作合理化;研究制定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个人帐户。

(2)继续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扩面任务的分解和具体考核办法,重点明确本地人员参保指标,努力实施本地人员参保全覆盖;认真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工作,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不断提高企业和农民工的参保意识,尽可能使更多的企业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并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加强失业保险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支撑力及对就业的保障作用,积极探索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

(3)进一步加强社保基金的征缴和监管工作。按照“预防为主,监管并重”的原则,建立基金监管的核心指标体系,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建立基金安全管理考核制度,加强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运营全过程的动态管理、适时监控,较深层次地开展基金的监督和检查,社保基金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征足征好,又要安全营运。

3、以实施《劳动合同法》为契机,进一步和谐劳动关系。

(1)强化劳动合同规范管理。健全完善劳动合同格式文本审查备案制度、劳动合同履行检查制度和劳动合同统计分析制度,全面掌握全市劳动合同基础资料和数据;突出劳动合同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把劳动合同的签订、解除、终止等有关手续作为用人单位、劳动者办理劳动保障相关业务的前提条件;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台帐,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劳动合同实行动态管理;大力实施和谐劳动关系社区和企业的创建工作,建立工作责任制和督促检查制度,在扩大劳动合同覆盖面的同时着力提高劳动合同的质量。

(2)强化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积极应对《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出台而可能大幅增长的劳动争议案件,加快劳动争议仲裁院实体化建设,加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力度,预防和妥善处理劳动保障维权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做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做到提前介入快、调查取证快、审理结案快;积极发挥企业劳资双方谈判和协商的作用,帮助、指导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调解组织,通过企业调解组织,让企业自我解决、自我消化劳资纠纷;充分发挥三方协调机制作用,各司其职、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稳定。

(3)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组织开展书面审查、执法检查、主动巡查和联合检查等各项执法检查活动,加强企业的劳动用工管理,提高案件处理质量和速度,及时妥善处理群访、集访事件,切实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行监察网络化管理,积极探索专职监察协管员服务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监察网络平台,广泛采集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和工资支付信息,发现欠薪等违法苗头及时妥善处理,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继续加强劳动保障诚信培育与评定工作,全面推行A、B、C劳动保障信誉等级制度,促使更多的用人单位成为劳动保障诚信企业和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4、以基层平台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1)继续拓展基层平台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转移乡镇工作,充分依托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认真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特困人员、退休人员、失地农民、农土保人员等的动态管理工作,对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的就业再就业情况、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对困难人员实施再就业援助,对退休人员进行上门慰问等,确保各项劳动保障政策落到实处。

(2)继续大力推进“金保工程”建设。继续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各项业务工作进行整合,实现劳动保障信息联网、资源共享,按照“金保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实现市、镇、社区(村)三级管理实时联网,实现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的全程信息化,提升全系统服务公众的能力和水平;继续完善社保软件和劳动力管理系统的开发,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面,提升“社会保障卡”的服务功能。

篇10

【例】2008年12月份,甲企业向乙企业销售一批商品,以托收承付结算方式进行结算,并开具了普通发票,但货款未收取,甲企业在销售时已知乙企业资金周转发生暂时困难,难以及时支付货款,但为了减少存货积压,同时也为了维持与乙企业长期以来建立的商业关系,甲企业将商品销售给了乙企业。该批商品已经发出,并向银行办妥托收手续。但直到2009年5月底之前,货款仍未到帐。

甲企业依据新准则“谨慎性原则”和新企业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原则”,当时未申报纳税,意在延期而非隐瞒,但当地税务局检查发现时。却要坚持依法按故意偷税的违规行为论处。

二、涉税争议

纳税人未申报,有规可循;税务局要处罚,有法可依。同样是“权责发生制原则”下操作,为何其处理的结果正好相反,熟是熟非?

法规依据1:新企业会计制度及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基本会计准则规定:第九条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第十八条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第三十一条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进行销售商品的账务处理时,首先要考虑销售商品收入是否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二)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三)与交易相关联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四)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只有同时符合以上(一)至(四)个条件时,企业应及时确认收入,并结转相关销售成本;否则,不能确认收入。不符合收人确认条件但商品已经发出的情况下,应将发出商品通过“发出商品”等科目来核算。

法规依据2:新企业所得税法及条例相关规定:第九条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本条例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二十三条企业的下列生产经营业务可以分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一)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二)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第二十四条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收入额按照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

其它有关销售收入确认的税法规定:

(一)交款提货。

在交款提货销售的情况下,如货款已经收到,发票、账单和提货单已经交给买方,无论商品、产品是否发出,都作为收入的实现。这是因为商品、产品已经卖给买方,买方可以随时凭提货单提货,尚未发出的商品,已不属于本企业所有,而是企业代买方保管。

(二)预收货款。

1、采用预收货款销售的商品、产品,在商品、产品发出时作为收入的实现。根据国家税收法规的规定,纳税人以预收货款方式销售商品,除国家税收法另有规定者外,一般应在商品发出时确认收入的实现。

2、税法规定出版企业预收书报款,应按预收货款方式销售商品处理。在书报发出时确认收入。

3、《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规定:“纳税人转让土地使用权或销售不动产,采用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此项规定所称预收款,包括预收定金。因此,预收定金的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定金的当天。

(三)分期收款。采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销售商品、产品,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为收入的实现。对于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产品,规定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为收入实现时间,并按全部销售成本与全部销售收入的比率,计算本期应结转的销售成本。

(四)委托代销。委托其它单位代销的商品、产品,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后作为收入的实现,因为代销清单表明了商品已经卖出。注:新的180天规则。

(五)托收承付或委托收款。在采用托收承付或委托收款结算方式销售商品的情况下,应当在商品已经发出,并已将发票账单提交银行办妥托收手续后作为收入的实现。

(六)出口销售。企业出口销售的商品,陆运以取得承运货物收据或铁路运单,海运以取得出口装船提单,空运以取得空运运单,并向银行办理出单后作为收入的实现;进口的商品,如进口企业与国内用户签订合同实行货到结算的,在货船到达我国港口取得外运公司的船舶到港通知并向订货单位开出结算凭证时作为收入的实现,合同规定对国内实行单到结算的,凭国外账单向订货单位开出结算凭证时作为收入的实现。

为使出口成本、盈亏核算的口径一致,出口商品的销售收入,一律以对外成交的离岸价格为准。如果合同规定以到岸价格成交的,先按到岸价格作为m口销售收入记账,然后将我方负担的以外汇支付的国外运输保险费和佣金等,用红字冲减出口销售收入。

三、争议处理

本案因为新企业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产生了差异,故而产生了纳税争议。依据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税收征管法也有类似的法律规定)。所以,本案的税务处理是正确的。

本案中,纳税人由于购货方资金周转存在暂时困难,因而甲企业在货款回收方面存在不确定性。根据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甲企业在销售时不能确认收入。为此。甲企业将已发出的商品成本转人“发出商品”科目似乎正确,但却忘记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和相关的纳税调整,同时。更忽视了税法的严肃性一任何与税法无据的延期纳税,都有可能以隐瞒偷税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