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

篇1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权益;权益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026-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土地流转的日渐增多,关于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的研究越来越丰富。早在2004年,余新民、丁家钟就提出了规范土地流转和维护农民权益的建议 [1] 。徐元明认为,农村土地流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土地流转涉及非农建设用地的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中土地规模经营涉及的土地流转以及农村居民点建设中的农民宅基地流转。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情况 [2]。马茹萍认为,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缺失主要表现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缺位、政府与农民争利、农民失去了务农收入和农民失去最低人权保障几个方面 [3]。

对于造成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由于土地流转与土地流转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造成的,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土地流转非市场化,土地价格严重扭曲,不能体现土地的价值,同时政府职能越位,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难以实现等共同导致了农民权益受损。对于如何维护农民权益,概括起来有三种思路,第一种是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4],第二种认为应该强化法律的作用[5],第三种认为应该减少行政干预采取市场化的手段[6]。

总体来看,学者们总结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受到损害的类型以及造成损害的原因,还对如何保护农民权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对于问题的研究主要还是从理论上加以阐释,不能完全反映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的全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不同区域的样本进行分析,希冀能较全面的反映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保护问题。

二、调查地域与方法

本文的调查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南、苏中、苏北农村的调查与比较》,该项目由苏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完成。2010年7―8月,项目组选择苏州、南通、宿迁进行了调查,三市分属苏南、苏中、苏北,区位条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群众富裕程度以及群众对于土地的观念的差别都很大,在江苏有比较突出的代表性。这次调查采取偶遇抽样(方便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共500份,实际有效调查问卷为466份,本文研究以这些比较完整的466份的调查问卷为基础。

三、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总体状况

本次调查针对土地流转前、土地流转中、土地流转后三个时间段设置了十余个问题,较全面反映了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问题。

1.关于土地流转方式。在受调查者中,大部分农户是在集体的劝说下将土地转给种植大户耕种,占总数的40.7%,其次是政府征用土地,占总数的23.7%,在农户之间私下流转的情况也很常见,占总数的21.3%。总体来说,农民自愿将土地流转给企业或种植大户的人不多,分别为6.2%和8%。

2.关于土地流转后的谋生方式。土地流转后大多数农户选择务工,在当地企业上班或外出打工,占59.38%,但是部分农民失地等于失业,靠补偿金生活,占11.46%;再就是为种植大户做帮工的,占11.46%,也有自己创业开厂、进行个体经营的,占9.58%,部分农民的土地并没有完全流转,仍然在种自己家剩余的田地,占5.63%。

3.关于土地流转的决定方式。对于开展土地流转的决策过程,除了5个人没有回答外,近40%的人不清楚,6.9%的为私下流转,16.7%的人表示经过民主决策,22.1%的人说未经民主决策,还有14.3%的人指出是政府要求村集体这么做的。

4.关于流转目的认知。因为青壮年外出工作或求学,老人无力耕种而致使土地无人耕作的比例最高,达32.7%,其次是迫于集体或者政府的政策被迫流转的,占17.9%,再次就是迫于集体压力而不得不流转的,占14.2%,因流转后土地获得的收益比原先自己种地多的,占11.2%,另外,也有10%的人存在从众行为。

5.关于补偿满意度。大多数农户对于补偿还是比较满意的,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共占66.4%,比较不满意的,占21.2%,非常不满意的,占8.4%,还有4%的人没有评价。

6.关于土地定价。对于土地流转的定价方式,34.4%的农户表示是由双方协商定价,自愿流转,30.3%的被调查者表示由集体定价,集体流转,10.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政府定价,而由集体流转。但是也有相当大比例的人不知道土地价格是如何确定的,操作是如何进行的,占总数的23.6%。

7.关于土地流转后收入。关于土地流转后农户收入的变化,大部分农户表示收入差不多,没有太大的波动,占43.8%,增多和明显增多的占37.6%,收入稍微减少的占15.5%,大幅度减少的为3.1%。总的说来,收入增多和没有大波动的占81.4%,总体情况较好。

8.关于补偿金发放。关于补偿金的发放问题,绝大多数是能按时发放的,占77.8%,加上稍微拖延的,达95.2%,经常拖延不能忍受的只是部分现象,占4.8%,只是部分地区的问题。

9.关于土地政策的了解程度。调查农户关于土地政策的了解程度,68.2%的农户表示自己平时不太关注这类信息,集体怎么说就怎么做,27.3%的农户表示自己有所了解,多是通过媒体获知,由集体宣传得到信息的只占3.9%,而特别关注此类信息的人比例非常小,不到0.1%。

10.关于纠纷处理方法。关于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问题后的处理方法,66.8%的农户选择通过村委会解决,其次是通过合同进行协商,占13.7%,通过上访和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都只占6.5%,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有4.1%,其余的选项人数较少,不足0.1%。

11.关于合同制定。关于土地使用权转让时签订的合同起草问题,24.3%的农户参与了起草,但大部分农户未参加起草,占59%,完全不知情的也有16.6%。

四、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1.农民缺位现象突出。农民是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的主体,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民对承包的土地享有自主的流转权。然而,由于农民对政策了解不多,难以正确评估土地预期价值,导致在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中,主要依靠政府和村委会推动。土地流转的方式、流转的程序、流入方等都由政府和村委会选择与决定,农民被排斥在决策过程之外,无法主导土地流转过程,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导致农民自身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合法权益存在受到损害的可能。

2.配套政策不完善。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收入波动较小,大部分农民能够获得与流转之前相当或者更多的收入,这与一些研究中得出的土地流转导致农民收入降低的结论并不完全吻合。其原因不难解释,主要是由于农民的主要收入不再依靠土地取得,土地在农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下降。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农民对土地失去眷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率;但是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现有城乡差距依然很大的状况下,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倘若不能融入城市,就只能回到农村,如果此时土地已经流转出去而社会保障体系尚未能完全跟上,就有可能激化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甚至会危及社会稳定。

3.流转合同不规范。农民对于流转合同的参与度低,大部分农民们有参与合同的制定,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合同完全不知情。而且,很多农民对合同的认知仅停留在“别人让签就签了”上,不能认识到合同对于双方的约束性作用,农民对自身的权利、义务界定不明,一旦发生纠纷,调解难度很大。

五、对策与建议

1.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土地更多地作为农民福利的主要的保障,土地流转出去之后,农民失去了土地的使用权也就失去了保障。要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土地流转,必须解决土地转出农户的后顾之忧,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2.建立实质性的土地流转管理机构。为提高土地流转运作效率、保护农民利益,应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机构履行土地流转工作宣传,贯彻落实土地流转政策,指导、监督土地流转行为,对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要坚决予以打击,规范土地流转过程,尤其是要重视土地流转中合同签订情况,建立土地流转合同备案制度,确保土地流转能合法进行。

3.发展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土地流转与一般的商品交易不同,运作过程比较复杂,涉及评估、谈判、签约、登记等多个环节,要求具有专业知识的中间人去规范操作,农民一般缺乏专业知识,在交易过程中往往不能正确估价土地,造成流转价格偏低等现象出现。因此要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咨询、预测、资产评估、土地托管等各类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并完善相关中介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土地高效、公开、公平、快速流转,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保护农民的权益不致受到侵害。

参考文献:

[1]余新民,丁家钟.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权益保护[J].江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徐元明.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创新――江苏省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J].现代经济探讨,2008,(1).

[3]马茹萍,孙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护[J].农业经济,2009,(4).

[4]李钢.农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护的制度安排[J].财经科学,2009,(3).

篇2

土地流转制度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延续和发展,1984年1号文件《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打开这一政策口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也逐渐兴起并合法化。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是农民自身的发展以及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农户是最主要的受益主体,这一政策对其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政府、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联系加强,农民作为其中的弱者,其利益往往受到损害,尽管国家意识到种种漏洞之后采取了多种补救措施,但农民权益损害现象仍屡见不鲜,这就要求我们时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这一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利益;维护

在我国,土地流转主要是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土地的所有者属于国家和集体。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村土地可以根据农民自身的意愿进行转让、租赁、入股、抵押等,土地流转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由隐蔽到公开、由非法到合法的过程。2003年3月1日,《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对土地流转进行了原则上的约束,为土地流转实践奠定了法律基础,这标志着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制度的正式确立。此后,中国各地区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不同的土地流转制度,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农民、农村、农业的更好发展。

一、农村土地流转之于农民的意义

1.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民自身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是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任何个人和组织(张义珍,1998)。土地流转制度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通过租赁其他农户的土地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利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第二、三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耕地经营收入甚微的农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转租、入股,加入到城市发展的行列,实现收入的增加、眼界的开阔等更高层次的自我发展;同时也可以实现农民、务工人员双重身份、双重收入来源。总之,妥善利用土地流转这一政策,能够有效加快农民的自身发展。

2.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总体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生产规模扩大,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管理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领域中,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土地流转下的土地集中耕作,弥补了土地分散经营耕作难、灌溉难等缺陷,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低成本投入,高标准产出,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就是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实现农业总体发展。

3.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村的建设发展。当前,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还比较大,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中,农村的土地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农村的人口得到了更加妥善的安置,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此外,农村自治组织中,农村政府、村委会都高度重视对于土地流转的推行,从而加强了农村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政府根据农村的不同发展状况形成了制度创新,从而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这不仅有利于当下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的“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总之,在土地流转新视域下,三农问题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最终的受益主体是农民。

二、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的困境

在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民的根本是土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关系紧密相连。国家角色主要体现在制度的制定者、国家粮食安全的维护者、农民权益的维护者以及土地征用者等方面;集体作为农村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发包权、土地调整权与管理权等;相比之下,农民的权益维护相对薄弱,最易受到外来的损坏。

1.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作用结果下,农民的自主性困境。国家是农民权益的最大维护者,但是,由于政府是国家政策的直接实施者,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例如,政府为了城市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而动用农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强制性的命令执行,事先未做到与农民洽谈;其次,政府的部分官员出于个人私利,违背相关制度安排,打着各种利国利民的幌子征用农民的土地,或者占为己有,或者通过土地买卖获取暴利,典型的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这样一来,农民的自主性遭到破坏;此外,有些农民对于土地流转政策并不十分了解,加之政府部门的曲解,对农民自主性更是一种致命的破坏,农民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失。集体是土地的所有者,在农村,集体身份的主要体现是村委会。村委会是一个介于国家权力与政府行政权力之间的具有准行政特征的组织。因此,村委会在执行相关政策规定时所承担的政治经济责任都较小,有些人往往钻其责任的空子,做有损农民权益的事情而不受惩罚。所以,农民作为权利薄弱一方,往往被迫进行土地流转,从而权益受到损害。

2.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农民的信息困境。目前,农村关于土地流转的相关信息传递还不够及时、不够准确,如有些农民得知土地流转的相关信息全通过小道途径,致使人们的信息往往具有滞后性,接受虚假信息传递后受挫;此外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程序问题,农民没有正确的途径获得,也没有相关人员的协助,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农民没有较强的权利意识,从而这种盲目性与被动性的土地流转,带来的并非是利益最大化的效果,反而会受到欺骗与权利损害。这种种农民权益的困境都与当下农村土地流转的机制不够健全有关,农村中有较少甚至完全没有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专门机构、部门。所以这种客观方面的不利影响原因势必应得到解决。

3.土地流转结束后,农民的社会保障困境。土地流转作为一种新的土地政策正在全国农村地区开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或即将参与到其中。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地区的医疗、教育、基础设施保障同城市差距还很大,所以,农村土地流转结束后,农民的安置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依旧堪忧,政府对农民的安抚能力有限。也正因如此,有相当大一部分农民不愿意、不接受进行土地流转,对这部分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他们天然的保护屏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土地流转这一制度的施行本身就是对农民权益的一种损害,这个问题也阻碍着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进一步推行,新的困境仍在不断出现,所以旧的难题不了断,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就难以进行。国家政府、社会力量、农民个人都应该为土地流转的困境出谋献策。

三、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的维护

就农村土地流转来说,土地流转必须使得农民从中真正受益,土地流转绝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合法权益为代价,否则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1.建立有效的政府权力约束机制。确保农民合法权益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如何遏制地方政府的权力冲动,使其在法定的范围内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与承担应有的责任。首先,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制约政府的行政职权,即“以法律制约权力”,严格执行法律规范,严厉惩处违法行为;其次,规范地方政府的权力过程,即“以程序制约权力”。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社会、集体、个人都是政府权力实施的监督者;此外,权力结构的模糊不清使得农村土地处于所有权主体虚置、使用权不完全的状态,因此要明确权力结构,即“以权力制约权力”,真正发挥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动性,自觉自愿流转。

2.建立完善专门的土地流转机构。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流转问题方面长期处于博弈的状态,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相关信息往往不对称,农民在土地流转合同制定中缺少维权意识,农民的土地流转自主性往往受到破坏……这就要求有一个专门负责农村土地流转的机构,为土地流转提供中介服务,为农民提供及时、精确的信息,为农民利益最大化提供支持与帮助。目前与社会主义特色相适应的农民组织并没有有效地建立,土地流转则为这种组织提供了新的契机,农村土地流转专门机构的建立,无疑将会为农民权益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会因此调动农民对于土地流转政策的信心,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顺利实施。

3.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后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还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将民生问题作为当务之急的大事来解决,打破城乡发展的桎梏。例如: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建立完备的医疗、保险、教育、养老等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城镇化发展步伐,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等等。

四、结语

总之,要提高农村的进步发展,要增强农民的与时俱进,要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步伐,要减轻农民对于土地的过分依赖,要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要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综上所述,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一刻得不到保障,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就一刻得不到顺利推行,只有实现农民权益最大化,才能展望土地流转政策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张勤云,江辉.浅析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的保护[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423-425.

[2]陆道平,钟伟军.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地方政府与农民互动机制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庞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民权益维护[J].红河学院学报,2015,13(6).

[4]刘莉君.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绩效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农村;政府;土地流转;管理制度;行为分析

引言

当前农业发展已经进入稳定期,合理的使用农村土地就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希望,在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的良好环境下,农村土地流转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土地流转为我国三农的建设和发展带来的新的生机,但是土地流转仍然是一项新的举措,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在流转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在各方面条件还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在各地条件不同的条件更好的推行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完善健全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制度,深入了解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及管理行为就成为促进土地流转至关重要的做法。

1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论述

1.1 农村土地流转的含义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1.2 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民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只要从事非农产业的边际收益大于务农的边际收益就会转出土地;反之,则会自耕土地。同时,由于部分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稳定,而部分农民也期望在市场的要求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经济农作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土地流转。另一方面,政府促进土地流转的意愿比较强烈,因为土地流转有助于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减少对农业的转移支付,而商业投资农业生产是效益较高的开发项目,也能够支付相对较高的租金,对农村土地流动产生一定的拉力。

2 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分析

2.1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

2.1.1 土地出租 指某一土地的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在一定时期内相分离,土地使用者在使用土地期间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租金,期满后,土地使用者归还土地的一种经济活动。

2.1.2 土地转让 土地所有人将土地所有权有偿或无偿地转移给他人,有偿的是买卖,无偿的是赠与或遗赠。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土地转让指承包人自找对象,由第三者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转让的合同内容虽无改变,但是变更了承包人,终结了原承包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确立了受让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2.1.3 法人入股 土地权利人将土地使用权和投资者的投资共同组成一个公司或经济实体,股份持有方从中取得各自的报酬或收入。我国土地入股有以下形式:国家直接以国有土地入股;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与投资者入股进入房地产开发;行政划分的土地入股。

2.1.4 土地互换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

2.1.5 委托代耕 委托代耕是指土地承包作为委托人与作为受托人的代耕人双方达成的关于承包人委托代耕人代为管理经营其承包土地的协议,委托代耕并不改变原土地承包关系,也无须征得发包方的同意,且期限一般较短,如超过一年,代耕人可以要求签订转包合同。

2.2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2.2.1 农村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和法律规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立法也逐渐陈旧,由于缺少法律依据,在土地流转中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如集体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农业过程中,个别农民出于非正当原因拒不流转,而对于这种现象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多数农民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2.2.2 政府对农村流转土地的使用情况不明朗 由于地方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缺乏相关权力行使的配套规范,导致公权力及团体权利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利益的侵犯。

2.2.3 违背农民意愿和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频发 根据调查数据反映,不少的地方政府存在强行征地方式推行土地流转现象,对业主许以各种承诺,以行政命令的手段,通过强行征用和收回农民承包的土地,再将土地用于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农业企业开发、旅游开发等。

2.3 政府干预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2.3.1 有助于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农民的权益缺乏保障、以及失地农民就业难等问题而引发的农民上访、与政府及相关单位发生冲突的事件已越来越多,性质也越来越严重,这些紧张的关系已经成为破坏社会稳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隐患。因此,政府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干预有助于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2.3.2 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农民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土地往往承担了农民的就业、子女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本应由国家和社会对农民承担的大部分保障功能。政府加强对农村土地的流转有助于维护广大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 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制度分析

3.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方面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另一方面是农民的收益得到保护并不断提高,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通过积极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在不变的前提下,把不改变农村土地性质和用途作为先决条件。按照“稳制活田”和自愿、依法、规范、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严格遵循政策规定,充分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地位,着力规范土地流转申请、登记、备案、公证各项程序依法合理有序进行土地流转。

3.2 政府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大力发展土地价格评估机构,对土地流转价格的评估,应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为标准,充分考虑转让方的目标临界值、土地的选择价值和外部性问题,使土地的价值得到较为客观的体现。

4 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行为分析

4.1 以立法者的身份进行政策上的规范 在农村土地流转各个环节和领域中,政府要以立法者的身份进行政策上的规范,发挥具体规制作用的方向和着力点,通过为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法律制度和规范的修改、完善和构建总结,政府立法机关要加强配套立法,进一步规范流转行为,特别是对不按规定进行土地流转的行为进行处理,要有相应的规定,做到于法有据。

4.2 以执行者的身份进行管理上的干预 为了促使土地流转的规范有序进行,政府应该提供政策咨询,向群众解答法律和政策上的难题;办理变更登记或者帮助农民签订流转合同,在办理登记和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发现流转双方有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及时予以纠正,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确保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变,对违反规定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

5 结论

土地是人们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生活资料最基本的来源,在市场经济日益法制化的今天,其重要性日益明显。土地流转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土地通过产出体现价值,如何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高效能化,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制度;以立法者的身份进行政策上的规范,以执行者的身份进行管理上的干预,以协调者的身份进行秩序上的维护,从而使整个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逐步趋向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劲松.搞好土地流转,活跃农村经济[J].农村合作经济与管理,2006,16.

[2] 陶若伦,陈祖卫.论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农民权益[J].现代经济探讨,2009,32-34.

[3] 杨明基,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现实选择[J].学术期刊,2010

篇4

(一)土地产权归属有待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为了对土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也必须适应现阶段市场发生的变化,故而,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与改革。我国土地法明确规定,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与集体,但就目前来说,有很大一部分群众,并不能明确国家和集体的含义。而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在农村经济组织中并没有法人资格,因而在土地所有权中就难以具备主体地位,这样一来,很多利益冲突就难以避免。农民在承包田地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田地的所有权不明确的状况,使农民们无法安心地从事土地的经营,从某个方面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局限性根据我国的国情,农民对自己承包的土地只有经营的权利,不能私自对其进行流转和交易,所以,对于农村的土地来说,需要先经过政府将其征用,将土地的性质加以变化之后,土地才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由于农民无法也没有权利来处置土地,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例如,农民无法抵押土地从银行获得贷款,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无法在第一时间拥有新的农作物产品,无法拥有高新的技术和使用新的农业机器,造成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无法最大限度的提高农民收益。由于农民在承包土地的过程中已经对土地承包经营产权存在的不明确性有一定的预测,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我国应出台新的政策来弥补产权制度的局限性,来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农民在承包土地和经营中的损失,从而能够让农民全力地从土地承包中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

二、如何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一)完善相应的制度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和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必须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第一,要对集体土地的产权进行明确,明白其性质如何,从而将农民集体的农业组织形式规范化,使农民在土地产权问题中遇到的麻烦尽可能的少。第二,正确认识集体土地的产权,取消固有的偏见,尤其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征地范围界定的明确化,切忌盲目与无序征用土地进而影响到农民的利益,使他们受到经济上的损失。第三,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合理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指导,从而保证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更多精力,促进农村稳定可持续发展。(二)保证流转方法的民主合理化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的流转工作,国家也要制定严格的法规与政策对其加以保障。首先,对于农民来说,要先在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的申请递交上去,要保证土地承包两方都是立于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协商来实现互利共赢。其次,对于管理农村的机构来说,要给农民提供相应的服务,给农民以专业的指导,提供合理的种植意见,与此同时,结合当地土地性质,传统种植项目和当地的一些规划等等,综合考虑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对土地流转的形式和合同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和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定。为了让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的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管理,要通过以下方式对农民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和指导:第一,建立和健全关于土地的宽松投资政策和投资补偿政策,并及时对政策进行完善,建立相应的使用约束机制。第二,在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经济实际,制定对农民有益的政策对其进行引导。并且引用一些土地使用权流转成功案例作为典范,帮助他们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和生产率,从而使其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第三,针对土地流转后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避免因权属关系的变化和土地使用用途的改变造成不必要的纠纷。(三)完善制度来规范农地流转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的相关政策,其明确指出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无论用哪种发展模式,都要保证土地流转的机制是科学且在法律允许之内的。要对土地流转的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并且对整个过程做好动态的检测工作,从而保证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为农村农村创造更多价值。

三、结语

篇5

1 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1.1 土地流转主要形式

主要有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这五种主要形式。

1.2 农村土地流转作用

白城市农村土地流转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对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显现出强劲的的推动力。

(1)提高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2)缓解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3)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3)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

2 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已步入发展阶段,但从实际看,仍存在一些问题。

(1)运作不够规范;(2)市场机制尚未形成;(3)短期行为严重;(4)流转后地块仍然分散;(5)土地流转回落。

3 下步工作建议

3.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组织,明确工作职责。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民自觉参与土地流转。搞好相关服务,帮助村级组织加大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力度,积极开展劳务输出、现代农业技术等培训。

3.2 积极引进支农惠农项目

3.3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各地要发挥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等社会力量,在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和“四荒”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投资,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带动农户积极参与专业化种植,流转有限的耕地,增加种植业收入。

3.4 建立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建立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其对外联结市场或企业,对内联结千家万户,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经营和组织劳务输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5 努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篇6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情况的分析

自1997年土地二轮承包至2003年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总体比较稳定,流转双方当事人大体能够保持现状,相安无事。因此产生纠纷的微乎其微,近年来,我街由于修公路、动迁项目的建设征地,引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数量日增,当事人之间矛盾激烈,易引发流转纠纷。流转纠纷是指流转当事人之间基于流转合同的履行或解除而产生的关于承包经营权的归属或相关费用等方面的纠纷,属于合同类纠纷。此类纠纷由于涉及农民“命根子”利益,一旦形成纠纷,当事人之间对立情绪大,互不相让。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很容易引发以下纠纷、事件。

一是民事纠纷,主要是财产损害、人身损害类侵权纠纷。当事人之间因争抢土地,抢种抢收,导致毁坏庄稼,甚至打架斗殴,引发财产、人身损害纠纷。这种因流转纠纷引发的财产、人身侵权纠纷日渐增加,如三八里村民高某和刘某之间为了一小块耕地的经营权发生纠纷,刘某有一小块耕地,与高某的耕地相邻,两块耕地之间有一乡间作业路,高某在紧邻作业路的边上栽了几颗樱桃树,刘某说这几颗樱桃树长大会挡了乡间作业路,双方发生矛盾,大打出手,刘某将高某种植的樱桃树欲砍了,村里多次调解,双方各不让步,刘某于2013年4月至旅顺口区人民法院,因未登记确权而没立案,但至今双方的纠纷仍未解决。

二是土地确权纠纷,如大王村张某诉王某土地纠纷一案,张某1983年承包村里土地,获得了该地的承包经营权,后因张某欲将户口迁到岳母家,便将土地放弃耕种交到村委会,1997年第二轮土地延包时王某与村委会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对此,张某没有提出异议放弃承包土地并认可村委会调整发包土地,村委会经过三分之二的村民代表同意后,派村领导找到王某让王某耕种,王某耕种至今。张某于2013年1月至旅顺口区人民法院,法院经过审理后,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类似这种情况村里还有十几户。

三是上访事件,如三八里村建设征地时,由于农民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规章规定的补偿土地的面积和标准不理解,曾上访到街道、区局,又如前夹山村吕某、王某、陈某等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一审、二审判决不服,上访到了人大常委会。类似事件、纠纷调处难度大,难以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很多纠纷当事人摆出不争到土地誓不罢休的架势。不仅街、村组织难以调处,形成诉讼后,法院的调解往往也很难奏效。作出判决后,败诉方当事人也常常坚持上诉,甚至上访,将矛盾不断扩大升级。

二、预防和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思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能否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好流转纠纷,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有必要从各个层面,思考应对策略。

1、坚持国家与地方土地承包政策相结合的原则,在贯彻国家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二轮土地延包政策规定,切实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既符合土地延包政策又符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农户。

2、按照《土地承包法》,结合旅顺口区土地延包方式及延包办法,实行土地股份合同制,对于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集体经济组织,要以“确权确利不确地,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将集体所有的土地折股量化给已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要将截至1997年初实有的集体土地,通过土地折股量化和农民按股分红的形式,使得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获取较为稳定的土地收益,从而推进农村适度规模经营的长足发展和农村稳定。

3、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农民的股份收入。无需收回的现承包者的土地,但现承包者需要与所在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辽宁省农村土地专业承包合同》,并依照合同约定按时交纳承包金。村里承包户之间签订专业承包合同,承包户给村里交纳土地承包金,与村里继续签订的专业承包合同。

篇7

1.1规模经营引起高度重视

襄汾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发展农业具有良好的区域优势。该县特别注重引导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和种植能手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如,襄汾县兴农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增加莲菜种植面积,扩大莲菜种植规模,增加合作社成员收入,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同时,当地政府引导合作社严格按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操作程序,从其他农户转入土地。目前,兴农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由最初的5个成员发展到136人,入股土地20hm2,从其他农户或单位转入土地近146.67hm2,形成了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农业观光旅游为载体的现代农业园,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为合作社成员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完善了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2012年,该县制定出台了《襄汾县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并依此成立了襄汾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成了县土地流转综合服务大厅,13个乡镇也分别建成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交易大厅。依托农村经营管理系统,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购置了电子显示屏、电脑等工作设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及数据库,构建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全县348个村全部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由村报账员兼任信息联络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在具体工作中,县级指导各乡镇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乡镇级无偿提供土地流转信息的登记、合同签订鉴证、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村级负责登记报送土地流转供求信息。

2发展规模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意识滞后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相继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免除了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这些措施提高了农民从事种植业的积极性。农民种地既不交税,也没了“三提五统”,种地压力明显减轻,所以有部分离开土地外出务工的农民又返乡从事种植业生产。多数农民不愿放弃土地,将其作为最后的生活保障,即使全家离开农村也不愿意将土地长期流转,更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权。

2.2农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滞后

襄汾县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基本上是初中以下学历,这些农业经营者的科技意识、采用农业科技的能力都比较低。多数农业经营者安于现状,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满足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缺乏现代农业的经营理念,缺乏现代市场的营销知识,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方法,与现代农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3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滞后

襄汾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据统计,全县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寥寥无几,而且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原料型、粗放型的居多。在当今农产品生产经营难、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经济效益普遍不高,龙头企业难以发挥对农民增收的明显带动作用。

3发展规模经营的建议

3.1以土地流转为基础,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现代农业是高度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实行规模经营有利于增加投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式,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的竞争力。基层政府在现阶段发展规模经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主要是:

①要大力宣传中央关于土地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的相关法规政策,让广大农民群众懂得用政策法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最大程度地提高农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积极性。

②要积极引导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来流转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要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的形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集约化经营、实行保底分红和二次返利等途径获取收益;要支持村、组集中连片流转承包土地,提倡承包农户委托发包方或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流转承包土地;要动员农户季节性流转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要鼓励农户把承包土地优先流转给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粮食生产。

③要进一步落实土地承包政策,对承包土地连续两年弃耕抛荒且不愿流转的农户,发包方可以依法终止其经营权,以不超过3年期限承包给其他经营者;也可以以村为单位通过农业服务合作组织代耕代种;对弃耕抛荒的农户,应当终止其继续享受政府有关支农补贴政策。

3.2培育经营主体,引领规模经营的发展

篇8

关键字:农村土地流转;障碍;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

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土地的经营和生产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也可以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粗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探究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障碍及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关键障碍

(一)观念和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这一问题的意识十分薄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在一些村级干部的观念里,认为土地流转就是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所管辖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这从根本上加大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认知,土地流转问题矛盾尖锐,监管工作做得很不到位。

另外,在农村,小农经济的特征与“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还相当严重,一些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不理解,也不支持,他们担心国家对土地的政策不稳定,认为土地一旦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就会丧失,现在国家的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再加上农业税的取消,国家根据农民每年的承包面积,给予相应的粮食补贴,如果现在土地流转,农民担心国家的土地政策不稳定,因此,就不肯实行土地流转政策。

(二)机制不健全

国家对农民的各项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土地仍是农民的主要生活依靠和经济来源,在没有得到可靠的保障或是其他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农民根本不愿意将土地出让,他们仍需要依靠土地带来的经济收入,来解决衣食住行,子女教育以及医疗等问题,如果国家相关机制健全并逐渐完善,就可以有效为农民解除这些后顾之忧。尽管近年来,外出打工的农民比例不断上升,农民的经济来源增多了,收入相对增加,但因为这些农民外出打工往往会受到季节性和周期性等因素的影响,种地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最可靠、最稳定的。因此,存在着就算土地闲置,农民也不愿意将其租赁给别人经营。

(三)农村土地流转缺乏规范性管理

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完善,流转程序的设置缺乏规范性,现在存在很多私下流转、口头协议等不良状况,还有的采用转包出租代耕的方法,这些都是极其不规范的行为。不能通过有效的俄市场机制来管理和规范土地流转。另外,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口头协议或是不签订规范的协议,这会造成日后严重的纠纷,也导致了承包关系的混乱不堪。这些阻碍为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四)规模化土地流转难推进

农村经营承包是采取将成片的土地分割成小块给农民,但在土地流转中,土地都相对集中,需要与每一户农民协商,这就为规模化土地流转的推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也增加了土地流转的经济成本。国家现在的粮食补贴等会优惠政策,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更强。综合多方障碍,有实力的企业也认为参与土地规模经营风险比较大,因此,整个规模化土地流转的进程很难推进。

二、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问题的措施

(一)增强土地流转意识

积极、广泛地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以及方法,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手段全面普及相关知识和政策,加强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让农民从思想上转变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增强土地流转意识,才是最根本的,更新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理念。运用创新方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那些规模经营的种田大户,积极进行表彰和奖励,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土地流转中,让农民认识到土地流转是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好收益的有效途径,可以推进农民致富,抓住重点,改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不支持态度。要应多普及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让农民和基层干部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正确认识,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强增强土地流转意识,才会加快土地规模流转的进程。

(二)建立健全各项机制

首先,应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在各个市、区县设立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和服务中心,任用专职土地流转信息员,搜集、记录农民土地流转的相关资料。运用科技手段,传播土地流转信息,做好土地流转的各项服务工作。

其次,要建立并完善价格评估指导机制。将土地流转价格建立在一个客观、公正、合理的标准上,以此为指导,推进土地流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进入流转市场的经营主体必须要符合市场准入制度的标准,对经营主体的资格、资信和经营能力进行审查完善风险保障金制度,将最大努力将土地流转风险降到最小。

(三)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力度

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有必要出台一系列相关的实施政策的条例。对规模化土地流转,双方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规定和规范标准,签订统一的合同,否则,流转不能生效。对流转合同要做好全面、准确的登记和鉴证,通过严格的程序和规范的手续,才能有效降低流转双方的纠纷隐患对各种流转方式的土地流转都要做好相关的备案登记,加强管理力度。

结语: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农民和基层干部土地流转观念和意识薄弱、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性管理、规模化土地流转难以推进等障碍,我们必须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增强土地流转意识,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力度等都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2):38-47.

[2] 蒋满元.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及其解决途径探析[J].农村经济,2007,(3):23-25.

[3] 周克任.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0):4-7. [4] 曹建华,王红英,黄小梅等.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5):54-60.

篇9

推进农地有序流转,一是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精神,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二是要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三是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和强迫命令,要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四是坚持经营规模适度,既要注重提升土地经营规模,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五是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引导农地有序流转,要大胆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户长期流转承包地并促进其转移就业。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土地流转优先权。以转让方式流转承包地的,原则上应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进行,且需经发包方同意。以其他形式流转的,应当依法报发包方备案。抓紧研究探索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在土地流转中的相互权利关系和具体实现形式。按照全国统一安排,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实施办法,探索建立抵押资产处置机制。

开展农地流转必须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农民家庭,土地是否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形式如何选择,应由承包农户自主决定,流转收益应归承包农户所有。流转期限应由流转双方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协商确定。没有农户的书面委托,农村基层组织无权以任何方式决定流转农户的承包地,更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名义,将整村整组农户承包地集中对外招商经营。防止少数基层干部私相授受,谋取私利。严禁通过定任务、下指标或将流转面积、流转比例纳入绩效考核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

篇10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新常态,农业基础地位的强化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是今后需要时刻关注的课题。而农村土地流转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通过问卷调查、田间走访的基础上听取群众意见,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对应的对策,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对策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民在保证自己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把之前享有承包权的土地转让给其他农民或耕种组织以获得利益的一种土地处置权利。这种行为是市场行为,是在公平、自愿、有偿的基础上进行的。土地流转主要包括转让、入股、互换和出租等多种形式,土地流转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并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达到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重视和解决,会制约农村土地健康流转,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总结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土地流转流程不规范,制约农村土地健康流转;二是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资金支持有待提高,政策扶持有待完善;三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

1.1土地流转流程不规范,制约农村土地健康流转

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还存在农户之间通过口头约定流转土地,没有正规的合同,更没有依照法律规定办理相关的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从而导致后期矛盾的产生,导致土地流转不符合法律规定,矛盾纷争频出,影响土地健康流转。同时也存在农村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民对于土地的依恋情结严重的问题。农民认为土地就是自己的命根子,不愿意流转出去,或者不清楚土地流转的真正内涵。还存在土地流转价格不断上涨,土地承包期限较短且不稳定的问题。大部分土地承包合同的时间为1年~5年,由于承包期短承包户很难进行长期种养殖计划,承包户很多人不愿意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及进行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修,而粮食生产中的大型农业机械购置、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农田土壤结构的改良等都需要进行长期投资,从而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资金支持有待提高,政策扶持有待完善

农村土地的健康流转需要资金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融资渠道少,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资金支持还不够,政策扶持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政策扶持应该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不同的政策扶持办法。

1.3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流转的市场也尚未形成。大部分地区土地流转信息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土地流转双方信息有效对接机制也未形成。土地流转的显示大厅尚未建立,相关的工作人员配备不全。部分地区为了完成流转指标,有重复申报流转面积的现象存在,例如将修路、建厂面积等非农业用地都统计为流转面积。流转过程中,乡、镇、村级政府组织在协调引导、土地调剂、矛盾处理、监督管理方面,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强制、强迫进行土地流转的现象仍存在。

2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对策分析

农村经济部门要正视当前问题所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迎难而上,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流转打下坚实基础。要想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的问题,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不容忽视:一是要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二是要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资金支持;三是建立土地流转鼓励机制,培育规模经营主体。

2.1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

土地确权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土地承包经营权越明确,产权关系越清晰,越有利于土地流转。因此要妥善解决土地承包权确权问题,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切实做到确权后的承包合同和承包经营权证书发到农民手中。完善承包经营权,保证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承包、使用和流转的权利,以促进土地快速有效流转。

2.2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资金支持

在土地流转备案基础上,组织土地流转管理服务组织进行流转建档,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要督促建立多渠道的农村金融资金来支持土地流转。例如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以补充本金,使之成为土地流转资金支持的主力。要鼓励村镇银行和小额的贷款机构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资金支持。政府要出台相应政策,向土地流转的大户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土地流转。

2.3建立土地流转鼓励机制,培育规模经营主体

鼓励长期在外的农民进行期限较长的土地流转,并对流转期限长、规模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要让懂技术善管理的土地流转大户优先进行接受流转的土地,要鼓励农民持自己的土地入股土地合作社。通过一系列鼓励奖励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大企业发展,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培育有实力的规模经营主体。

3结语

土地流转关系到全国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大局的稳定,做好土地流转,以使土地发展适应农业发展的规模性和重要性。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制度,通过租赁、土地入股、土地合作社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推动农村土地快速有效流转。

参考文献:

[1]黎春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对策[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7):212-213.

[2]王利.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对策及建议[J].农业经济,2010,(02).

[3]白俊琴,王锦慧,原俊平.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