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模型范文
时间:2023-04-10 11:4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模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优化设计;数学模型;成本;质量;公差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98-01
优化设计是指在据产品的设计要求,合理确定各参数,使产品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使用性能。优化设计一般步骤为:
(一)建立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二)求出最优设计参数。
优化设计模型是设计问题的数学形式,是反映设计问题各主要因素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数学关系。本文主要讨论三种优化设计模型:“成本――公差”模型、“质量――公差”模型、“质量――公差――成本”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用适用范围。
一、优化设计模型
(一)成本――公差模型
产品加工成本在机械产品的总成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加工成本的因素众多,其中零件公差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在产品设计时零件公差等级越高就越能保证产品设计要求,但这必然导致产品加工成本提高。“公差―成本”模型是公差优化设计的基础,是建立机械产品优化设计目标函数的依据。但是由于影响产品加工成本的因素很多,因此难以确定一个通用的“成本―公差”关系式。较为常见的模型:
⑴
式中:ci――第i个零件的加工成本; ai――与公差无关的成本常数;
bi――与公差有关的成本系数; ti――第i个零件的公差。
通过选取多个统计样本,对统计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便可得成本-公差模型参数值如下:
⑵
⑶
(二)质量――公差模型
机械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产品的工作精度等输出性能指标联系在一起的。在一般情况下,产品的输出特性参数都是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参数的映射。因此,产品的输出特性都可用其零部件参数按照一定得数学关系来描述。同样的道理,产品精度与零件公差之间也可以建立起相应的数学表达式:
T=F(t1,t2,……,t3) ⑷
式中:T――产品输出特性(T)的公差。
为了将产品设计精度T按一定的规则分配给相关零件公差,且使得产品制造成本最少,先确定产品输出特性误差的传递途径,再引入统计公差模型:
⑸
式中:ξi――第i个公差传递系数; Ki――第i个公差相对分布系数;
K――输出特性公差相对分布系数,零件尺寸成正态分布时取1。
由式⑴可知产品总制造费用,用C表示:
⑹
联合⑸、⑹两式,以总成本ΣT最小为公差分配判据,可求得各零件公差计算通式:
⑺
(三)质量――公差――成本模型
田口玄一博士认为:“质量损失是指产品出厂后给社会带来的损失”,质量损失给社会带来的损失的后果,首先反映在用户购买该产品的意愿上,并且直接影响到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终也要给产品制造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的质量损失函数,描述了产品输出特性与质量损失之间的定量关系:产品输出特性值偏离目标值越大,损失越大,即质量越差,反之,质量就越好。质量损失函数如下:
L(T)=N(T-M)2 ⑻
式中:M――产品输出特性的目标值; N――质量损失系数。
由于产品输出特性公差T=|T-M|,故有:
L(T)=N(T)2 ⑼
根据田口玄一质量理论,产品总损失为产品成本与产品质量损失的总和,用L表示,则
L=L(T)+C ⑽
将⑺带入⑹式,得到:
⑾
由⑵、⑶、⑹、⑾四式可得“质量―公差―成本”优化模型:
⑿
二、结论与推广
本文探讨了优化设计的重要内容:优化模型的建立。介绍了三种常见的机械产品优化设计的模型:“成本――公差模型”、“质量――公差模型”,“质量――公差―成本”。“成本――公差模型”常用于零件优化设计,常用于优化单个零件的成本和公差。“质量―公差模型”常用于产品优化设计,用于优化产品组成零件的公差优化问题。“质量―公差―成本模型”常用于产品可靠性设计和成本控制,使产品的制造成本、经济效益和合格率达到预期指标。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韩之俊.三次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2]孙国正.优化设计及应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林秀雄.田口方法实战技术[M].广东,海天出版社,2008
[4]田福祥.机械优化设计理论及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
篇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器的配置又决定于机器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如果经济效益在此跨区范围内仍然具有超额收益,那么还会有新的竞争者进入,即各地机械数量还会增加,致使L值减少,直到经营者取得合理的社会平均利润为止。社会平均利润包括投资平均收益和平均劳动者报酬。假设经营者的合理报酬M=100元/天(3000元/月,外出打工工资较高水平为1500元,考虑到经营农业机械季节性较强,而且劳动强度很大,因此将工资水平比打工收入高1倍),玉米收获作业价格900元/hm2,每天作业效率W为2hm2/天,单位距离作业期时间差γ为0.04天/km,单位作业成本C=180元/hm3,当地可作业时间10天,单位路程运费2元/km,收获机价格30000元,平均社会投资收益率15%。则可得玉米收获机跨区范围为120km左右。
2当机械数量一定,而机械化作业市场需求
较大时的跨区作业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大范围跨区作业则服务供给不足而产生社会经济损失;同时,增大跨区作业范围,农机作业服务经营者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因此,其跨区作业范围将比市场均衡条件下更大,甚至会超过Lmax(政府减免了过路过桥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投资能力上的差异)。假设机械化水平社会需求为δ,一个大区域的作业总量为S0,该区域机械的总保有量为Q,便可以确定机械化作业量S。对于δ的确定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例如,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某一地区如果减少一定量的劳动力,则这些转移的劳动力在农忙季节需要机械化来替代才能保证不误农时。从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较快的山东省来看,2006年玉米机收水平16.8%,假定满足了当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上式可计算玉米收获机平均跨区范围为180km左右。这与实际调查的结果(200km以内)[3]比较吻合。
3最经济的跨区距离
一般情况下,一个作业机组所能完成的作业量随着跨区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它是跨区距离的增函数。而跨区距离越长,则需要的农业机械配置总量越少,投资成本将下降,因而,整个区域的农机投资成本是跨区距离的减函数。假设农机配置及作物种植布局均匀,并且在跨区作业条件下各地均可满足机械化的需求条件下,从整个区域考虑,农机跨区作业应该追求的目标是在完成一个较大区域内作业量的前提下总社会耗费最少。总的社会耗费有三项构成,即农机投资年成本、跨区运输成本、作业成本,其中作业成本对于确定的作业量的情况下是一定值。如前所述农机投资年成本和跨区运输成本分别是跨区距离的减函数和增函数,因此,理论上必然存在使总社会耗费最少的跨区距离,如图1所示的L。设一个较大区域的作业面积为S(hm2),作业时间差为r(天/km),农业作业适时期(农业机械在不跨区时的作业时间)为T0。假定农机作业效率为W(hm2/天),则每个作业机组在当地的作业量为WT0。设跨区作业距离为L(km),农机运输速度为V(km/天),则跨区作业的总时间差为rL,考虑转移运输时间L/V,跨区作业投入时间为rL-L/V,可完成作业量为W(rL-L/V)。因此,每个作业机组总作业量为m=W(T0+rL-L/V)。设:机器的购置费用为P,使用寿命为n,则机器投资年成本为AC1=MP/n;单位距离运输成本为α,则往返总运输成本为AC2=2MαL;单位作业面积作业消耗(油料费用、人工成本等)为β,则年作业成本为AC3=Sβ。因此,为完成总作业量S的年总成本为。该方程的解L*即为最经济的跨区作业距离。从上述方程可以看出,该距离与一个小范围区域(当地)作业时间T0、单位距离适时作业的时间差r、单位运输费用α、运输速度V、机械的价格P及使用寿命n有关。以小麦机收为例,设自走式小麦收获机价格8万元,使用寿命10年,单位运距费用2元,运输速度300km/天,当地作业时间3天,单位距离作业时间差为0.04天/km。应用式5可得L*=42km。
4结论与建议
篇3
关键词:机械产品设计;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建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机械产品工艺设计采用图纸二维设计已经被计算机图形设计所取代,并且计算机建模能够更加精准,便于修改和演示,能够将复杂的机械结构几何化,为此,机械设计,机械运动方案及各种处理的计算机模拟传输机制之前,要全面分析整个过程,模拟运动系统,设计师通过人机对话做出机械产品之前生产的特殊需求,做出更快,更好的决策的方案计划。
一、几何模型建设
几何模型建设在机械产品工艺设计中会被经常应用,其包括了线框模型、表面模型、实体模型、特征模型。
1、线框模型
在机械产品工艺设计中,由产品的各个顶点和棱边勾勒出来的几何形状的模型叫做线框模型,举例说明:如图1所示:
图1线框模型数据结构
图1模型是一个立方体,其中V代表顶点,共有8个,E代表棱边,共有12条。
线框模型是三维线性模型,表示产品的透视效果,采用线框模型进行机械产品工艺设计,表示简单、修改方便、容易识别。
2、表面模型
表面模型是将线性模型中棱线所围成的封闭面定义为表面,如上图中的线性模型棱边E围成的表面表面有6个表面模型。表面模型的数据结构如图2所示:
图2表面模型数据结构
表面模型能够反映出机械产品的各个表面特征,例如:在两个表面相交,可以得出表面交线及隐藏交线。对于复杂的曲面造型,利用贝塞尔曲面、B样条曲面等可以制造出飞机、轮船、汽车等重工业机械产品曲面工艺设计模型。表面模型并不能够完全的对机械产品进行准确描述,不能表述表面之间的拓扑结构,无立体性计算模型,只仅限于一个平面上的产品工艺设计。
3、实体模型
实体模型能够正确的反映出机械产品的几何信息,同时能够建立模型各表面之间的相互关联。实体模型包含机械产品的各种几何数据,形状、体积等,能够通过布尔运算转换而成,可以利用表面定义实体模型各要素点,并表述出此面另一侧的实体存在如图3所示:
图3表面某一侧存在实体的定义方法
上图中(a)为表面,并存在表面外一点P;图(b)中箭头方向代表其方向存在另一侧面;图(c)表面向右旋转箭头表示形体前进方向,单箭头表示形体存在另一侧面。
机械产品工艺设计,实体造成过程如图4所示:
图4实体造型过程
实体造型过程首先要通过参数构型由基本几何元素按一定拓朴关系构造若干简单形体,再由为数不多的简单形体经过布尔运算组合成空间实体的内部模型。
实体模型可全面完整地描述形体,可自动地计算物性,检测干涉,消除隐藏线和剖切形体等,因而能较好地满足CAD/CAM的要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产品模型
机械产品模型的工艺设计要对产品的各项参数与数据进行描述、定义,其中包括机械产品的各部分零件、结构构造、运动轨迹及功能、图形、生产管理、信息管理等。
其结构如图5所示:
图5 产品模型的基本数据
机械产品模型数据可以定义为由几何模型和属性模型构成,二者之间连动关系如图6所示:
图6几何模型和属性模型的关系
机械产品工艺设计,对螺旋弹簧、板簧、齿轮等的运用率较高。如使用标准,成本低,易于购买,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是不是一个几何模型,而是一个所谓的属性模型。另一个例子是,只要作为目标的描述,它的属性,如齿数,模的性质,等等,任何齿轮的产品目录中,只要其型号规格标准齿轮。标准齿轮,也没有必要影片的详细图纸和详细的形状信息,这是属性的典范。此外,在概念设计的函数绘制的曲线图,绘制概略形状的草图,和性能计算的基本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所用模型的属性是一个必要的属性,以完成的设计目标提取模型。
有模型之间的联锁。例如:作出图片与它相关联的一个相应的绘图部分的设计变更,也可以自动更新,这是连接之间的图形动。另一个例子是形状和大小的值链接的值变化时的大小,形状也应链接的变形,参数化设计包含此功能时,需要进行单向或双向链接的。
三、机械设计方法
机械设计方法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是广义上的所有机械产品工艺设计,另一方面是狭义上的具体机械产品,包括产品功能、用处等。
广义的机械设计应包括所有机械的内容,涵盖机械领域,如工业机械,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各种重型机械大,小,微型仪器仪表,家用电器。
狭义的机械的内容应主要包括起重运输机械,冶金机械,纺织机械,印刷机械,轻工机械,橡胶机械,汽车制造,造船。
无论是概念的广义的机械或狭机械的内容,各种机械在各行业的共同财产的机构来完成的运动或在某一特定领域的机械产品的位移或力的变化。
各种机械产品,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一个机械的对象,每个对象都有其属性。这些特性,对不同行业或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计算方法,设计标准和规范,应包括各种机械产品。虽然都属于机械产品,应用的基本理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构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但在不同行业的机械产品在特定的专业差距是巨大的。还遵循一个特定的区域,同时,独特的机械设计,机械设计机械产品遵循的一般原则。这种特殊性,有针对性的设计。
在机械设计的产品,而且在整个电力拖动与控制,液压传动,气动,高温和高压,流体力学,化学,跨学科的技术基础。这些技术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的产品的设计。基本理论与机械联合设计成机械产品领域,需要大量的时间,这些特点。
如果你想设计一个特定的区域,仍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深入和详细的研究和总结找出其独特的法律具有一定的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许多的法律一定的科学实验被发现。这一次,有时相当可达几年或十年。某些产品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机械设计是模仿,总结,借鉴和创造多方面相结合的技术工作。合理的外部条件,合理的设计理念,设计标准和方法可以设计和创造优良的机械产品的设计。
机械产品的设计还应包括利用现代设计方法,除了强度计算中应该考虑的参数优化,结构优化,方案优化。可靠性分析,人体工程学,工业美学,绿色设计标准。
现代机械设计将应用于有限元设计,虚拟设计,坚固耐用的设计,并行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设计最新的电脑软件。
机械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设计;2,主要设计参数;3,设计的主要机制;4,主体结构设计。
机械产品的设计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需要长期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设计出客户满意的产品。
四、结束语
利用模型建设进行机械产品的工艺设计是采用计算机软件虚拟出机械产品的形状、性能及工作原理,通过人机交互让用户虚拟感受机械产品性能。计算机图形能够以三度空间,将现实环境虚拟化,进而能够降低机械产品设计预算,实现完美体验,并能够根据用户要求进行随时更改,达到机械产品最优状态。
参考文献
[1] 张晓华等.系统建模与仿真[M].第一届维修工程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6).
[2] 艾树峰等.ADAMS 机械设计高级应用实例[M].电讯技术,2008(4).
[3] 麦静惠等.虚拟样机技术及在ADAMS上的实践[M].机械设计高级应用实例,2005(2).
篇4
关键词:风力发电;动态模型;机械传动
随着我国能源形势的日益紧张,风能被人们充分利用。近些年来我国的风力发电技术,尤其是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取得了明显进步。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扩展和应用,风力发电系统的机械传统机构的动态模型构建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风力发电系统中机械传动机构动态模型的构建历来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当前国内对于动态模型的研究还很少,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将结合多年的的实际经验来对此进行专业性的探讨。
1.建模
风力发电系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机械系统,对于双馈风力发电系统而言尤其是如此。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机械传动部分是由发电机、风机、高速轴、齿轮箱、低速轴等设备构成。
针对该风力发电系统机械传动机构动态模型的构建,首先是要分析其中各个设备之间的相关转动惯量。针对风力发电系统本身的机械传动机构各个设备之间的惯量,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来做:针对高速轴的转动惯量可以折算到发电机侧,等效转到惯量我们可以设为JG、而低速轴的转动惯量可以等效为JWT。之后把低速轴与高速轴的的阻尼系数和刚度系数设出来(BWT、BG、KWT、KG),通过这一系列的设置之后就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
之后通过一系列推算求得系统的状态方程与特征方程:
自然振荡频率和阻尼系数也可近似表示为以下式子:
通过观察以上模型,我们就可以发现在风力发电系统中自然振荡频率和刚度系数是成正相关的,而自然振荡频率与发电机惯量是呈负相关的。各种设备之间的阻尼系数也呈现出不同的关系,风机轴本身的阻尼系数与高低速轴的阻尼系数呈正相关关系。风机轴阻尼系数越高,高低速轴的阻尼系数也将随之上升。构建动态模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分析各种设备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各项性能。构建风力发电系统的机械传动机构动态模型是加强对风力发电系统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构建动态模型的关键是要能够把握住系统的输入输出量之间的关系,把握住系统中的关键指标。只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构建起有效的动态模型。在构建模型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系统,要采取不同的模型,也就是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有效分析。这是加强风力发电系统的必然要求。
2.仿真
为了有效验证动态模型的分析效果,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专业地严格地仿真分析。对于风力发电系统而言,主要是采用异步电动机作为原动机来模拟风机特性。针对原动机,事先要对规格有严格规定。原动机的规格如果不符合要求就很难进行验证。因而要高度重视原动机的各项指标。
根据实际要求,工作人员采用额定转速为1500rad/min、额定功率为3.5kw、额定电压是380v的异步电动机。所采用的发电机则是双馈发电机,该发电机的额定功率是3kw、额定转速是1500rad/min,额定电压是380v、稳速的平衡主要是通过风机负载来实现。在实际仿真分析过程中为了有效准确的观察仿真结果,工作人员需要排除屏蔽掉塔影效应以及风剪引起的转矩脉动量。
针对该机组的仿真,我们主要是观察不同风机侧惯量、不同轴刚度系数、不同轴阻尼系数、不同发电机侧惯量与风电机转速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不同指标同风电机转速响应曲线,我们可以得出不同指标同转速之间的关系。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传动机构轴刚度系数分别是100、50、10的时候,系统自然振荡频率也随之下降。以此类推,我们经过对不同指标的响应曲线进行认真分析之后,最终验证了上述动态模型的正确性。
图1 不同轴刚度系数风机转速响应曲线
图2 不同风机侧惯量风机转速响应曲线
图3 不同发电机侧惯量风机转速响应曲线
3.实验
风力发电系统机械传动机构动态模型的研究最终是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的。在本次试验中工作人员通过用一台15kw的一步点击当作模拟动态风机输出,而把11kw的双馈点击当作发电机。在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系统本身要受到惯量差所带来的转矩、功率波动的影响。因而工作人员考虑对风机模拟器进行必要补偿。经补偿之后,工作人员发现系统性能有了明显改善,也能够满足实际需要了。
风能发电是一种新型发电技术,与传统的火力发电相比,风能发电技术更具优势。风能发电中系统本身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此时加强对风力发电系统内部机械传动结构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重点分析了风力发电系统机械传动结构动态模型的构建并进行了仿真,最后结合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在今后工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贾要勤,曹秉刚,杨仲庆.风机模拟平台的MPPT快速响应控制方法[J].太阳能学报,2004(3).
篇5
[关键词] 机械制图;三维虚拟模型;多媒体教学
众所周知,图样是工程技术界的语言。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机械制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内容大致包括基础部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部分及零件图、装配图部分。其中,空间思维能力培养部分对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起决定性作用。要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就需要大量的模型辅助教学。
一、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传统教学媒体主要是指教科书、黑板、模型、挂图等,远不能适应制图课的教学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型因其价高、易损、不便携带、不能修改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另外,教材不断更新,实物模型跟不上教材更新的步伐,导致课堂容量小、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急需要模型库来弥补实物模型跟不上教材更新的步伐的这一问题。
二、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教育现代化突破口,以其集成性、交互性、可控性、实时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欢迎和重视。机械制图虚拟模型作为教学手段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教学内容过程中,发挥着积极辅助教学作用,也是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抽象的制图教学具体化,使死板的模型产生动画效果,给学生提供了鲜明、生动、清晰的视觉现象,增添了趣味性,使学生产生了爱学、乐学的情感。特别是图形和实物均可真实地反映出来,学生感受到精彩的画面和实物具体形状,能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装配图时,利用三维动画特有的表现手段,用其形象、生动和直观的特点将部件和机器的装配结构和工作原理,传动关路线及拆、装配过程表达出来,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又便于理解。又如在课件中插入一些短片,能把机件的加工、安装及使用各个环节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犹如把学生带人生产现场,使学生对零件的加工、安装的工艺过程有了很好的了解,增加了工艺知识和感性认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三维虚拟模型在制图教学中重要意义
1、强大的模型库
机械制图虚拟模型库是组织模具教学和工业造型设计的强大模型库。机械制图虚拟模型可以便捷地进行显示、编辑、运动仿真及加强图库的管理;可以实现校企结合,图形可以输出到打印机;可以将电脑与机床直接连机,用于产品加工。
2、取代传统的实物模型
应用三维绘图软件创建的机械制图虚拟模型库,以便实现资源共享。在使用中可以完全取代实物模型,从而消除了实物模型因体积和重量造成的携带不便的缺点,模型不仅精度高、质感好、形象逼真、色彩丰富,还能将复杂形体的外型与内腔、相贯体中相贯线的变化趋势、装配体中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充分地展示出来,加上动画效果,使教学中的知识难点更加清晰、生动、形象。
3、作为教师制作课件的素材库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直接机械制图虚拟模型库中的二维视图、三维模型及动画,节省教师制作课件的时间。
4、作为学生课后学习的助学型课件
当学生在课后练习中遇到困难,可以利用机械制图虚拟模型库中的模型,进行仔细观察,增强对实物的感官认识,辅助完成课后练习。另外,模型库中收集了大量典型零、部件的三维模型与二维工程视图,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与自己所绘图形对比来检验自己的读图能力。
四、建立虚拟模型
1、运用CAD三维虚拟模型
应用三维CAD技术创建的机械制图虚拟模型,色彩鲜艳,立体感强,可以动态演示、对剖视图进行演示,还可以制成三维动画,因此在使用中可以完全取代实物模型,从而消除了实物模型因体积和重量造成的携带和存放不便的缺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另外,投入少,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定制,利用先进的三维CAD技术创建的计算机模型不仅精度高、质感好、形象逼真、色彩丰富,还能将复杂形体的外型与内腔、相贯体中相贯线的变化趋势,装配体中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充分地展示出来。加上动画效果,使教学中的知识难点更加清晰、生动、形象。教师在课堂的动态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要求调整现有的模型,按需求造型以及修改模型。
实例三维虚拟模型如图1所示。
建立CAD虚拟模型的两种主要形式。(一)、CAD三堆手动实体建模。AutoCAD是其中应用较广泛的软件之一,其三维造型方便,对三维模型进行渲染和着色,还能得到真实感很强的效果图。用CAD进行三维手动实体建模,主要是通过对所建模型进行形体分析,利用CAD的拉伸、旋转、平移等特征,绘出其基本体,然后通过对其进行挖孔、挖槽、倒角、布尔运算等操作,从而获得所需实体。 (二)参数化实体造型 。对于手动实体造型过程复杂或不能直接通过手动造型时,可通过参数化实体造型系统来完成。将造型过程编制为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程序并定义为宏,这样便可一劳永逸,而其后续操作步骤非常简单。利用参数化实体造型,可方便、快捷地完成造型过程,只需事先对一些常用零件的绘制编好相应的程序,创建一个对话框,当需绘这些零件时,将源程序加载,输入相应参数,便可完成绘图。
2、 运用 Solidworks、UG建立三维虚拟模型
(1)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实体造型
利用 Solidworks、UG的拉伸、旋转、倒角、抽壳和倒圆等基于特征的三维实体造型工具,能够方便、快捷地创建任何复杂形状的实体。通过草图的几何约束及尺寸约束功能,能构造尺寸十分精确模型。
(2)装配体设计
Solidworks、UG的装配设计工具能够采用“自顶而下”或是“自底而上”的方法创建和管理包含成百上千个零部件的装配和子装配,能自动地创建爆炸的装配视图。
(3)三维模型和二维视图的相关性
Solidworks、UG的三维模型可以自动生成精确的二维工程图纸,包括基本视图、斜视图、剖视图及轴测图等,并可以在二维视图中显示尺寸和技术要求注释。Solidworks、UG的二维视图和三维模型之间的双向关联功能使模型形状和尺寸的编辑更加容易,在设计过程中更改三维模型或任一二维视图的尺寸,会导致三维实体和所有的二维视图自动更新。
3、动画模拟仿真
动画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利用3DMAX 软件能够方便将由Solidworks、UG制作的零件和装配体,制成引人入胜的avi动画文件,直观地展示装配体的工作方式以及装配体中零部件的装配关系,使学生仔细观察到装配体中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3DMAX 具备高品质的渲染功能,并自带的材质库,提供定义好的金属、木材、石材、塑料和其他类型的材料纹理,可以为整个零件、单个特征、单个表面添加材质,为制作出高质量的动画仿真效果提供了保证。
总之,在三维虚拟模型的帮助,授课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如截交体、相贯体、组合体、剖视图等内容清晰、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难点变得容易理解,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了,所获得的信息量也增大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虚拟模型作为教师制作课件的素材库。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直接用虚拟模型中的二维视图、三维模型及动画,节省教师制作课件的时间。在教学中如能利用好三维虚拟模型,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依和.直观性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运用.新西部,2007,(10).
[2] 孟利东.CAD技术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教育,2007,(28).
篇6
关键词:专家系统 神经网络 故障诊断 旋转机械
引 言
针对旋转机械故障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诊断时对领域专家知识的依赖性,对旋转机械的故障诊断提出了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和传统专家系统(ES)融合的新途径,充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各自特点,使其功能互为补充。解决了传统的专家系统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遇到的知识获取的“瓶颈”等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单一神经网络系统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遇到的不足。这种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集成的故障诊断方法,能提高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的能力,更大限度地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诊断领域的威力。
1、基于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集成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模型
基于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集成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集成的诊断系统模型
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
1)编译器。主要是将符号知识转换成神经网络所必须的数据知识。
2)神经网络。主要完成专家系统的推理工作。其实质是神经网络的计算,即由已知的征兆向量经过神经网络计算获得故障向量。
3)行为解释。利用网络中的各项数据(包括征兆输入数据、故障输出数据和隐含神经元输出数据)及输入神经元,输出神经元的物理含义并结合知识库中的连接权值来形成规则,其过程相当于神经网络训练的一个逆过程。
4)知识库管理。存储和管理知识库的知识,丰富知识库,以便系统不断完善。
5)人机接口。以友好的人机界面同用户交互。
6) 数据库。用于存储在线监测和诊断时所需的实时检测到的工作数据、推理过程中所需要和产生的各种诊断信息;静态数据库用于存储故障时检测到的数据或人为检测到的一些特征数据。
7) 知识获取。知识获取过程就是网络的学习过程,主要有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直接从数据化的实例中学习,二是从传统的专家系统已获取的知识中学习。
2基于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
1) 诊断参数的选取
根据故障机理,若某一故障发生,则其特征参数将发生较大变化。因受各种因索影响,尽量不以绝对值作为异常诊断的依据,而要与初始值或正常值进行比较,用其比值作为检测参数来进行诊断。为此,诊断的监测参数定义为:
(1)
式中: ——相对于 的待检状态参数值;
——相对于 的正常状态参数值。
两者的比值与—门限值进行比较若大于门限值.故障征兆输入取为“1”即故障征兆存在,否则取为“0”,即故障征兆不存在。
2)知识库的建立
它包括知识获取和知识存储两个过程。知识获取表现为训练样本的获得与选择,训练样本来源于同类型诊断对象在正常运转时和带故障运行时的各种特征参数。知识存储是将由训练样本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获得的连续权值和阈值进行存储,从而形成知识库。
3)神经网络模块结构图
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推理和学习能力,建立了故障诊断神经网络模型,其结构如图2所示。神经网络采用N层结构的BP网络。抽取出故障若干信息作为网络的输入;并从工程实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网络进行训练;训练完毕后即可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推理。当出现网络拒识样本时,通过专家进行判断推理,然后将此样本输入到训练样本集中,使网络继续学习,对权值进行调整,直至做出正确推理为止。
图2故障诊断神经网络模型
4)知识处理
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神经网络专家系统中,只需将观测到的故障现象通过编译器转化为数值知识,送入神经网络,然后计算网络输出,最后将网络的数值输出经反编译器转化为符号知识,即得到了故障原因,这种专家系统的知识处理是与神经网络的结构紧密相关的统一体,不需增加相应的推理机构,将数值知识转换为符号知识的反编译器是编译的逆过程,有与编译器类似的结构。
4、算例
以某一旋转机械为例,用MATLAB工具,通过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集成的方法实现故障诊断。
选用旋转机械常见的不平衡、不对中、油膜涡动等常见的10种故障作为网络的输出。取9个频段的谱峰能量归一化值,作为输入[6]。因此,该网络的输入神经元应为9个,输出神经元为10个。
训练BP网络。将上述数据作为样本训练BP网络。首先确定BP网络的结构,BP网络输入神经元数为9,输出神经元数为10,而隐含层数及每层的神经元数目经过MATLAB程序多次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当采用双隐含层网络时,第一隐含层的神经元数为9,第二隐含层神经元数为11,网络训练10步时误差就可下降到0。故选择的双隐含层BP神经网络结构为9-9-11-10为最佳网络结构。
测试BP网络。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进行故障诊断,故障诊断运行的部分结果见表2。诊断结果表明,对于已经学习过的样本知识,网络输出与期望结果充分相符,表明该网络能够正确地实现故障诊断;当输入数据在一定范围内偏离样本知识时,网络的输出具有接近样本的倾向,因而表明了该网络在故障诊断方面的使用可靠性。
表2故障测试结果
续表2
5、结论
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将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结合,弥补了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存在的不足。实例证明,该方法诊断效率和精度较高,是一种有效的故障诊断途径。
参考文献
[1]徐敏.基于神经网络集成的专家系统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4).
篇7
关键词:机械可靠性工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创新;电力特色;科研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42-02
作者简介:张建平,男,博士后,教授,研究方向为风力发电、寿命预测与可靠性分析、电磁除尘及储能技术;徐达成: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磁除尘;王琛: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寿命预测与可靠性分析;方芳,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材料性能仿真;吴懋亮,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快速成型加工技术及应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结构和优化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节能LED照明灯失效机理及加速寿命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应用”(B类)项目(编号:13XD1425200)、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大容量储能钠硫电池关键部件机械性能及其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编号:11160500600、11dz2281700、09DJ140020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磁场和扩散荷电对ESP中PM2.5捕集效率影响的机理研究”(编号:14ZZ154、13ZZ130)、上海市科委部分地方院校能力建设项目(编号:13160501000)、上海电力学院能机学院“十二五”内涵建设(编号:“085”工程)的科研成果。
可靠性是指产品或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它是公认的现代工业产品四大质量指标(性能、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之一。可靠性工程利用概率数学理论分析各种不确定的实际因素对产品质量及性能的影响,用概率来定量表述产品可以完成预定功能的可能性。[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机电装备的性能、精度和复杂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条件和维修条件也更加严酷,对其可靠程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开展可靠性工程的科目学习对于机械学科的研究生来说刻不容缓。
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将机械可靠性工程作为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学习课程,不仅需要研究生掌握必要的可靠性知识,还需要提高科研应用能力。但是,这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满堂灌”的理论讲述为主,不但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而且难以将课本知识真正应用到科研实践中去。深化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在十报告中被再次重申,作为高等教育重头戏的研究生教育更亟待变革,以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教学质量。[2]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可靠性工程的教学质量而进行了教学模式上的设计与创新,提出了如何在我校电力特色背景的条件下发挥学科专业特长,并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科研项目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研究生解决电力生产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优化的考核方式来合理地反映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掌握及其应用的科研能力。
一、设计具有电力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深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状况标志着一个国家机械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发展我国机械电子科学技术的必经之路,也是振兴我国机械电子工业的主攻方向。机电一体化覆盖了机械优化设计、传感器检测技术、机械可靠性工程等相关课程,而机械可靠性工程这门课程对于动力机械及工程硕士点的研究生培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机械可靠性工程涵盖了可靠性理论基础、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试验等教学内容,很少涉及电力与节能可靠性方面的内容,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节能LED等。我校作为一所具有电力特色的高等院校,如何将机械可靠性工程与学校电力特色结合在一起,成为这门研究生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关键。
我校经过多次调研,选用了《机械可靠性工程》作为上课教材,[3]主要包括典型机械零件可靠性设计、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与分析、系统可靠性模型与可靠性分配,以及可靠性试验等方面的知识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课本知识与电力行业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在主要介绍典型机械零件的可靠性分析的基础上,讲解了将可靠性工程的重要知识点如何应用到电力设备与节能产品的可靠性分析上,如汽轮机的疲劳寿命预测、风力机叶片的优化设计与安全运行、节能LED产品的加速寿命预测等。此外,对系统可靠性模型与可靠性分配、故障模式影响分析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结合我校的电力特色,而且深化了研究生电力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 机械; 应用型; 卓越工程师; 职业技能鉴定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77-02
1前言
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机械行业注重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面向实际工程,提倡应用,达到机械工程师的要求[1]。最近,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主要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即以“能力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地区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及企业培训需要,以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培养方案为例,从“培养什么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二个问题出发,对培养培训内容设置、培养计划、实践环节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确定应用型机械工程人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培养目标,采用符合工程实践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法,培养具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现代工程教育、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卓越工程师[2]。
2总体思路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主题,有计划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政策,增加“双师型”的专业培训教师,构建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加强技能训练、实践创新精神和个性化发展[3]。
当前各职业院校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大致为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面向工程实际,掌握机械、计算机、数控和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从事机电复合型工作和工程实践等工作的,能在精密机械、仪器制造、测量与控制等部门,从事设计制造、机电、应用研究、设备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及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职业院校毕业生和企业员工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在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
(2)掌握机电设备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检测机械设备的基本能力。
(3)掌握机械通用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电气电路控制,具备分析、检修、维护、保养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4)掌握机电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装配零、部件的加工工艺过程。
(5)掌握数控设备和组合机床的工作原理和在现代工业上的应用。
(6)初步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够阅读普通外文资料。
3具体方案
3.1 人才培养目标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宗旨,培养职业院校毕业生和企业员工工程教育素质,达到“卓越工程师”能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对具体的工程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验[4]。因此,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思想,以实现培养目标为中心任务,通过机电一体化模块、数控技术模块、模具模块和机械基础模块等4个模块化按个人兴趣、特长分方向培养教学,促进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社会满意的人才,其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3.2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类基础系列课程、科学类基础系列课程、机械类系列课程和创新理论与方法系列课程。创新教育课程旨在给予培养对象人文与科学的熏陶,给予基本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启迪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发掘创新潜力。
3.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机械创新、毕业设计和企业锻炼等。实践环节是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采用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其体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在本系统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在课内采用基于问题式、验证式等方法实现,实训、实习、机械创新和到企业锻炼等在课外采用基于案例式或探索式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开拓视野,变以前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同时学校重视校企合作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根据企业所需人才的规格,提供“菜单式”培养、培训服务,培养、培训具有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开辟良好的专业实习环境,加强学生的实训力度和技术规范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全省、全国机械创新大赛、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三维CAD培训等技能大赛。
3.4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采用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办法,派遣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到企业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高质量“双师”型教师,以及对专业对社会需求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目前我校有“铁道部铁路机车司机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教育部“紧缺性人才培养基地”,有利于培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能力,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使教师队伍理论与实践创新加强。
4 培养成果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学院各年级进行试点,取得了一些成绩。近几年来一些大学的学生在机械设计创新、科研论文、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我院“两跨双车道桥梁结构模型设计、制作和移动荷载作用的加载试验”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高楼分级缓降逃生自救装置”获浙江省第七届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选拔赛一等奖,采果机器人“爬阶梯并摘核桃的机器人”制作获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竞赛三等奖,“基于声强的高速公路交通流状态分析系统研究与设计”、“电动自行车制动过程力学分析模型的研究”和“色彩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应用”等三件作品入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5]。
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原则,旨在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6],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型、实用型的高素质具有卓越工程师资格人才。
在新的时代,机械类人才培养面向工程实际,要培养学生知道学习什么和怎么学习,坚持工程教育,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尊重学生个性发展[7] [8],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肯定,这种以“能力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也为“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提供一条探索经验。
参考文献:
[1] 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47-50.
[2] 于雷.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制造业自动化,2010,32(3):91-92.
[3] 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6-57.
[4] 庞思勤.机械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三议[J].中国大学教学,2009(8):8-10.
[5] 秦春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03).
[6] 杨定安,李明山,雷运清.培养工科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01).
篇9
1、【小儿肌性斜颈按摩方法】治则:舒筋活血,软坚消肿。
常用按摩手法:患儿仰卧,按摩者在患侧胸锁乳突肌施用三指揉法。拿患侧胸锁乳突肌(桥弓穴)。在患侧胸锁乳突肌 (桥弓穴)处用三指揉法。配合小儿颈项部被动运动,被动运动以向健侧侧弯,患侧旋转为主。
2、【小儿肌性斜颈穴位按摩】拿健侧合谷,列缺,风池,曲池,肩井,行泻法;患侧加行按摩揉运术,及推虎口三关,揉运大椎,至阳,筋缩诸穴。
3、病因常认为有以下几种:(1)多数认为与损伤有关,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肝肌化形成挛缩。(2)认为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给,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所致。(3)认为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善向一侧偏斜所致,而与生产过程无关。此外,还有胚胎期发育异常的说法。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机械制图》 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专门学术研究型人才提出的,以适应用人单位为实际需求,以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应紧紧抓住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力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的一门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所研究的机械图样,是工程界的共同语言。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从事生产实践中,时时要涉及《机械制图》知识,要与各种图样打交道。学生掌握的情况和熟练程度,不仅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能够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职业技术素质。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计算机的三维设计迅猛发展,必将引发《机械制图》教学的变革。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环节,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技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一、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以“够用”和“必需”为原则,以投影理论为线索,制图国家标准规定贯穿始终,再附以各种绘图、看图所规定的表达、标注方法加以强化说明。围绕着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机械制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少而精,侧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解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不适用的知识点大胆删除,舍弃一些深而难的个别知识点练习,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强化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如,相贯线的画法,要讲简单些,降低难度。我们知道,相贯线是在加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没必要准确画出,可用简化画法代替。对投影部分应作为制图课的重点内容讲解,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由空间体到平面图形以及由平面图形到空间体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对于其中的投影变换部分可以只作简单介绍,甚至不讲。尺寸标注也是制图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没有加工实践,对标注认识不足,所以对尺寸标注的教学应该从“标注”转移到“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要相互配合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到零件与相邻零件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学生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填鸭式、满堂灌”司空见惯,忽略了师生的双边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应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可采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式、情景导入式、分组讨论式和项目化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多媒体技术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机械制图》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项功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教学内容播放动画和录像资料,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二要充分利用三维造型技术,使其成为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知识的重要工具。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二维图形与三维建模的转换练习,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三维图进行剖切演示,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剖视的概念,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三要把机械制图和AutoCAD绘图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提高《机械制图》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上机用AutoCAD做绘图练习,学生兴趣高,空间构思能力得到提高。
掌握手工制图的技术仍是当今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功。这不仅是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为了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因此,要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手工绘图作业。
四、加强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除了精选的作业练习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把AutoCAD上机绘图穿插过来,还要安排三维模型三视图、机件表达方法、齿轮测绘以及一周的零部件测绘。要求学生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使用计算机及手工绘制各种零件图和装配图,掌握正确的作图方法及步骤,增强标准意识,贯彻最新的机械制图标准,提高零件图、草图的绘图能力,以及标准件、常用件和一般类零件的标准结构、尺寸及公差与配合的查表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实习车间或校外工厂参观、实习,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增加感性认识。
五、结束语
总之,《机械制图》的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教学特点及要求,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面广和技术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澄,吴天生,闻百桥.机械制图 (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