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的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开展体育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根据指定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的要求开展体育教学,忽视了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对于教师的体育活动设计不感兴趣,将会严重影响到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里,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设计。当然,不同的学生兴趣和爱好有较大的差异,有性别的差异,又有生活接触的差异,男孩子一般喜欢具有竞技性的体育活动,比如说足球、跳远、跑步、乒乓球等,女孩子偏爱运动量适中、具有健美塑体特点的活动,在组织过程中可以男女分开活动。
2.积极提倡和实践体育游戏教学
游戏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最爱,一些研究表明,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开展体育游戏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体育活动兴趣,还能提高他们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适合小学体育的体育游戏有很多,比如说贴鼻子,在黑板上画一个没有鼻子的大象,再用一个硬纸板画一个象鼻子,在距离大象2米的地方画一道白线,让学生轮流站在线上,用黑布将孩子的眼睛蒙上,在看不见的情况向大象走去,在自己认为可以摸到大象鼻子的地方停下来,将大象的鼻子贴上去,准确地贴对位置的可以获得一朵小红花,在月底评选一次月度之星。
二、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的生活化
1.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从生活当中挖掘教学资源,通过生活化资源的利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第一,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生活课程资源。小学生虽然对体育活动还一知半解,但是本身对于体育活动也有独立的看法,比如说他们对于某种运动的认识,这些认识当中包含着他们对于运动与生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加深体育与生活关系的理解。比如说爸妈的工作与体育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爸妈是坐办公室的,长期缺乏锻炼导致颈椎疼痛、肥胖等健康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这是缺乏锻炼的结果,让学生带着父母在早上起来积极地进行锻炼。第二,挖掘学生生活世界中的教学资源。比如说指导孩子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进行锻炼,早晚饭后散步、骑自行车等。当然也要讲解在生活当中锻炼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锻炼过程中应该如何保护自身的安全。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的生活、安全、体育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
除了要在生活当中挖掘体育教学资源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说可以将体育活动搬到学校之外,组织开展“快乐旅途,锦绣家乡”此类的活动;带领学生走到室外,正确地认识交通规则和社会体育文化事件,比如说在北京,可以结合北京悠久的历史,设计一些学生户外活动的体育活动,如参观故宫、北京动物园等,在路上可以学习红绿灯指示,让学生体会到户外体育活动的快乐。同时,很多地区还会举办一些体育文化活动,比如说体育明星见面会、明星校园活动等,教师可以争取这样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些活动的组织当中,了解体育背后的文化故事,端正自己的体育思想,在一些体育明星的影响下逐渐地喜欢上体育活动。
3.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生活化
篇2
关键词: 小学体育 教学实践 基础训练
一、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观摩课的启示
上投掷课,确切地说应该是模仿教学实践中关于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的公开课,因为听了别人投掷的公开课后,我有很多感想,而且认为那位老师将那堂课上得非常成功,既考虑到器材的一材多用,又把一堂课串联密切,上课内容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互学中逐步提高,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也很好。但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年级学生,同样的上课流程,我与那位老师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课后,与指导老师沟通后,才明白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上课风格,有不同的设计思路,更何况是年轻教师,常常由于经验不足,水平、能力有限,模仿其他教师上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整堂课下来,发现自己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器材准备不够及时,而且准备的器材数量也不够,本来需要扁球40多个,但是实际上只备了22个,影响到课中学生练习密度及练习方法;场地考虑不够周全,没有更详细、更具体地落实到每个小点。
2.时间把握不够理想。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存在的,第一部分讲解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地落实,甚至最后一个换球接力跑无法进行。主要原因是讲解还不够精简,组织能力还不够,课的连贯性不够强。
3.模仿环节出现偏差。重要的一个环节模仿出现差异,导致本课的教学重点没有把握住。在基本部分,学生拿扁球及实心球进行通过一定高度投掷时,设施高度离学生出手点“太远了”,而且设置高度也不够,导致学生投掷实心球时出手的角度没有很好掌握,直接影响到投掷的远度,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投掷的成就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似简单的一堂模仿课,却上出了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向兄弟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模仿,深刻体会到:要上好一堂体育课,不仅要从表象去学习,更要通过多次实践,从本质上体味,这样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改进。
二、耐久跑教学的定期测试
在对小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耐久跑教学时,采用的方法是首先让他们认识篮球场上一些基本的线,以便让他们对篮球场有个大概了解,其次,篮球场上摆放1至10的数字及加号、减号、乘号、等号等标志物,用做数学题目的形式让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沿着篮球场上的各条线跑过标志物进行练习。虽然设置了小组长,进行了小组讨论,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练习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对整个练习的方法还不是很清楚;(2)跑得过程当中,碰到标志物的现象比较多;(3)生对小团体概念还不够强,插队现象较多,队形较为散乱;(4)每次完成任务后返回起点,躺在地上的现象较多,队形也不够整齐。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仔细琢磨后,有些地方有待改进。如利用挂图,加上教师的语言加以强化,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明了;较小的标志物可改为较大的标志物,而且可采用绕标志物跑一圈,这样学生碰到标志物的可能性就会小些;教师平时上课对小组长、体育骨干的培养不是很好,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不够,对学生的课堂纪律管理也不够,等等。
三、有效开展小组合作练习
主要对搏击操教学进行更深一步的开展。在某些学生能掌握搏击操的基本动作的基础之上,让基础较好的学生熟练整套动作要领,并提高每个动作技术的质量,同时让这部分学生带动对搏击操整套动作还不够熟悉及规范的某些学生一起进步。因此,我采取分组合作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帮助,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但在上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
1.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搏击操缺乏兴趣,教师的鼓励、奖励不够多,教师平时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不够等。
2.学生熟练程度不够,如转身方向经常相反,左右手、左右脚不分。主要原因是教师教的动作不够细致入微,不能让学生更直观清楚地学习动作要领。
3.教师对体育骨干的培养力度略为欠缺。由于平时教师对体育骨干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方面的培养不够,导致班级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搏击操时,有个别小组练习效果不是很好,动作技术要领提高不明显。同时,小组练习时发现三三两两的学生乘机讲空话,自娱自乐,影响到班级其他学生的练习。
搏击操是体育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部分,虽然在教学中出现以上问题,但相信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及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步提高,该课程会受到更多学生的喜欢,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显著。
四、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学内容之一,是实践学校整体体育素质总目标的重要保障。随着学校体育教学的全面开展,体育教学的具体任务在不断向强化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因此,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以提高身体素质为总体目标,把近期教学成果当做途径和手段,把强化素质教育当做最终理想。平时体育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欣赏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让小学生模仿传统体育运动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活动训练,增强他们的体育运动信心,进而实现体育强国梦。
参考文献:
[1]陈玉凤.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5).
篇3
一、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话教学”概念不清
经过在不同小学长期的走访听课,我们发现,多数教师没有完全理解“对话教学”的概念,认为对话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的对话,有的教师认为对话教学就是为了打破教育中的“一言堂”,让学生也参与的“热闹课堂”。没有理解对话教学的实质,对“对话教学”概念的误解,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对话教学的质变。
(二)“对话教学”理念误用
1 缺失主体意识的形式对话
由于我们的教学长期运用灌输与形式化对话的教学模式,小学英语教师虽然以自由会话的形式进行教学,但无论是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都或多或少的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在课堂上真正赋予学生自由思考与对话的权力。
2 忽视教学内容的情境对话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指出“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快乐英语》教师用书中指出对话教学应“在自然的情境中操练”。但我们发现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虽然教师采用在自然情境中操练学生英语会话,但对话中的内容都是教师自己预先设计好并让学生生搬硬套原样不动模仿执行的,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和构建。
二、改善小学教师对话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明确对话教学概念
弗莱雷认为,对话不主张静态的传授知识,而是在认知和再认知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将教师和学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活动。我国学者郑金洲在新课程提出后指出“对话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
(二)改变教师观念
1 学生也是主体
课堂中教授和学生都是主角,教师和学生是两个相互依存的主体。对话教学要求教师能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学生,转变“教师至上”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学生群体中“平等中的首席”,应做到在与学生的每一段对话中能认真倾听和适时的引导、恰当的介入,真正成为知识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扮演教学过程中的指挥者、领导者。
2 教学是共赢互惠的
“教师不再只是‘教授者’,他自身也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受教育,他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别人。教师和学生成为同一个过程的共同负责者,在此过程中,他们共同成长。”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就是单纯传授知识或是为了应付考试,任何违反教材教参的内容都是无用的、错误的。应使英语对话教学内容具有“敞开性”,在师生、生生的沟通对话中相互启发、分享见识,在对话教学中“教学相长”。
(三)优化对话教学设计
1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师对于对话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根据每堂英语课特定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对话教学具有方向性、针对性,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三维目标”精心设计英语对话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都有新的积累。其次对话教学目标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对话教学的目标确定对教师来说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来说应该最大程度的实现每个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2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主题的设计
在明确了英语对话教学的目标后,就应该进一步设计达成对话教学目标的话题或主题。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主题应该是以教师主导的预设型为主,辅以课堂动态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产生的生成型对话教学主题。生成性的对话教学主题打破了预设型的僵化模式,为小学英语课堂增添了活力,使师生对话更有“现场感”。
3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情境的设计
情景设计的优良是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首先,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建立在让学生心理具有安全感的环境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从对话空间的设计到对话教学的语言的设计都具有亲和性。在对话空间的设计上,教师应尝试舍弃固有的秧田式座椅排放,尝试有利于小学生进行英语对话表演的舞台型座位排放,有利于孩子自由交流的不分等级先后的圆桌式座位排放等,让学生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中敢提问、敢作答。在对话语言的选择上,教师应以尊重、鼓励、启发性的语言贯穿课堂始终,消除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紧张感,特别是对于一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在对话教学中多鼓励,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到自己被认可、被理解。其次,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启发孩子主动提问,积极对话。小学英语的问题情境创设要建立在孩子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贴近他们的生活世界,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篇4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实施模式
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首次在官方文件中使用“教师教育”一词,教师教育渐有取代师范教育成为改革的趋势。经过多年探索,中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作为教师教育一体化“先行官”的职前职后机构一体化在推行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同时也预示着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渐入深水区。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模式
教师教育一体化实施模式主要是指如何划分高师院校及综合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小学校三者之间在一体化实施中的权责,即学者们探讨的教师教育职前职后机构管理一体化。近十多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探索模式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院校设立高教所、教科所,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二是普通高校(含师范或非师范院校)通过合并省市级教育学院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开展教师职后培训;三是师范院校组建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开展教师职后培训;四是省级教育学院招收普招师范生,开展教师职前培养;五是省级教育学院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其主要对象是中小学教师。[1]关于一体化实施模式,笔者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归纳出有三种主要观点,详见下表。
我国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统一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推行模式,可在具体实施中仍以教育学院与高师院校合并为主要模式。据官方统计,截至2008年,1999年的166所省市级教育学院中,有21所合并到高等师范院校,有10所改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有34所并入综合性地方院校。[8]由于高师院校和综合大学在承担教师培养任务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之中,实际上已成为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施主体。但是,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进程中缺乏合理规划,对各种实施模式的利弊缺少科学论证,加之操之过急,使得机构一体化过程中衍生了系列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重职前轻职后
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作为一体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官”,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虽然通过不同模式的实践尝试初步实现了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但是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依旧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教师继续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概而言之,整合后的教师教育机构及管理体制暴露出重视职前培养忽视职后培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导致了教师教育的质量的滑坡。
(二)重理论轻实践
近年来推行的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中忽视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只是从形式上统整了负责职前培养的师范院校与承担在职培训的教育学院的相关资源。可是,两个机构的内部整合工作并没有做好,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之间如何分工和衔接等方面在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机构中没能很好的体现出来,现实中的情况依旧是两者各行其是、互不关联。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办学机构的重整,仅是实现了教师教育形式上的一体化,机构一体化的深层次问题,如一体化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对策
(一)树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目标观
教师教育职前职后机构的统整需要建立在一体化总目标及阶段目标基础之上。通过明确一体化的目标以引导教师教育机构改革的实践方向。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总目标是指最大限度的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一批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职前教师教育的目标是为那些将来准备从事教师行业的人员进行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入职教育的重点是关注新教师的适应能力。在职培训的重心则是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因此,教师教育机构整合必须建立在一体化目标的基础之上,既关注职前培养,又重视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环节。
(二)大力推进职前职后教育内容的一体化
为了克服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进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病。教师教育一体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职前职后教育内容的一体化。这里所说的教育内容一体化主要是指职前职后的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的一体化。课程设置上首先要确定目标的一体化,在一体化课程目标的引领下科学合理的构建职前职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突出职前与职后阶段课程开发的重点,同时也要注重职前职后课程之间的关联和衔接。但是,不管课设设计的多么科学与完美,最终还要落实在实践层面,而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一体化所追求的理念最终还需要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来实现。师资配备的一体化主要是指选择一批既掌握深厚教育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教育实践经历的教师担任一体化机构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蔡丽红.教师进修院校发展现状与反思――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05).
[2]李建辉.教师教育实行“一体化”模式的探讨――兼谈高师院校在不同模式中的发展策略[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1).
[3]曹士云.高师教育在教师教育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4]敖四江,张劲松.新形势下教育学院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5]蔡丽红.教师进修院校发展现状与反思――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05).
[6]张爱珠.教师教育一体化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130-73
篇5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语文 童话教学 应用 分析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的推广深入,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少年儿童开拓性思维的发展和他们追求新奇的兴趣。在童话教学当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童话内容,体验领会童话所蕴含的思想精神,体会其积极的情感,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多媒体技术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应用作出分析与研究。
二、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结合
(一)以多媒体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有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只有对童话课程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地进行学习,而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在童话课程当中灵活运用多媒体的音像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就能良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童话学习当中。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应用于童话教学的导入部分,更贯穿于整体童话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所以,可以说闻和见在教学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虽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
(三)运用多媒体,巧设朗读,融情于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和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使学生们倾听、感悟声情并茂的录音,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产生激动人心的情景效果,从而自发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生发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多媒体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课件华而不实,不能紧扣教学内容
课件是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的灵魂之一,我们提倡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进行语文教学,以弥补文字不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的遗憾,但制作的课件不能过于娱乐性,更不能盲目从众,脱离学生实际,将别人的课件挪为己用,应该注重课件的实用价值,保证使用的科学性。但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中容易过分地强调华丽的外表,中看不中用的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如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音响、图片等,在课堂上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部分教师没有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涵,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教学设备,就是进行了多媒体教学。因而在教学中没有注意把媒体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过分依赖媒体技术,不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这样就难以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
(三)盲目使用多媒体,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7]。部分教师备课时没有对多媒体课堂的教学程序进行周密的设计,只是片面、盲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认为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从而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这样,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手段脱节,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缺乏对童话学习中的虚拟提示,现实指导不足
童话因其丰富的想象和超现实的情节而吸引学生,但在学习当中,在以多媒体技术进行渲染辅助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对学生进行童话虚拟性的提示,使他们明白童话的道理,同时懂得这是非现实的东西,在实际的学习当中,领悟和学习其中好的行为与思想而不能一昧地追求童话当中的一些效果,使孩子们懂得学习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和进取。
结语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它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教学来活跃课堂,利用多种媒体教学来进行课外延伸,利用多媒体教学来突出重点”,但在结合运用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良好运用多媒体这把“双刃剑”,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有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相结合这一课题,做到充分认识,清晰把握,使多媒体技术真正起到有效推动小学童话教学的作用。
篇6
中职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向社会提供具有专业技术的职业人才。所以,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机电一体化作为中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操作技能的维修电工和编程控制师,既需要有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加以应用和扩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支持。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改革目的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应用型的跨学科的技术,这就首先需要教学过程必须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学生掌握具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其次,将未来工作内容和现今的学习内容结合,主要是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内容应为今后工作的实际服务,以更好地增加课程实用性。所以,针对社会的新要求,我们提出了以下具体的改革方法:立足课堂、面向学生,崇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和专业实践教学紧密相结合,充分合理地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专业实践教学中,有效整合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以“行动研究”为主,在专业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提高,丰富实践经验,形成初步的理论成果。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教师,特别是专业实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二、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法的创新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首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注重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技术具有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于一身的特点,能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原理”的教学,如果用语言讲清楚电动机是如何转动起来的,非常困难,学生不易明白。如果把其原理制成课件来说明,学生既有兴趣,也容易理解了。又如,在讲授《液压转动系统》一课时,教师可放弃以前那种在黑板上画图说明的方法,借助PPT、视频等形式,将整个转动系统的组成元件及工作原理清晰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情境中融合视觉和听觉积极参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
其次,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加快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专业技能的培养的教学模式转变。对课堂教学重新定位,确立起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战略。注重将具体的社会需求和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引进到课堂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培养,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刻的体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第三,要将虚拟教学和实际教学相结合。通过打造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强化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充分加强自身对专业技能的了解,合理地利用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来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在水平提高的过程中,树立中职学校师生的良好形象。
三、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篇7
秋风飒飒,在这金秋的季节,我有幸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健康教育培训学习, 让我了解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培训过 程中聆听了众多专家的精彩讲座, 他们都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 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 并且通过理论学习让我们意识到心理 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 作,了解自我, 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 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善于选择自己 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培训我还意识到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 全发展的目标 , 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所以在这 几天的培训学习中,我都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做好笔记,学好 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次培训让 我获益匪浅,下面我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的最大幸福就在于培养能超过自己的 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本体性知识,也就是所学学科的知 识,还要掌握条件性知识。
教师被公认为幸福的职业,劳动条件优越,桃李满天下,收获真挚的感情, 而在这个美丽而神圣的光环背后也承受着太大的压力。 我 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首先, 我们要树立职业幸福感。 而这个标准是你是否感到幸福快 乐。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 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 是圣者——不会犯错; 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 教 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 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 影响。我们天天面对着朝气蓬勃的孩子,通过每天的言传身教,潜移 默化的启发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 育之” ,这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幸福自在,全 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
篇8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外语教学;国际化;高校
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高校外语教学的国际化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全球化,而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教育的全球化与之相适应。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不难看出,当今高等教育正越来越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潮之一。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有定义为“高等教育在国际间开放、交流的过程及其结果。它包括高等教育机构、人员(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学习与研究活动、课程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化”[1],也有从历史、政治、经济和教育的视角出发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目的是为国家利益服务,外在动力在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利益,内在要求则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2]。综合学界观点,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是各国大学间的互相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与技术互通和国际环境对学生与教师的培养。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也给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根据种不离属的原则,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属性也涵盖了高校外语教育的国际化,本文简要讨论中国高校外语教学的国际化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向深入与广博方向发展的趋势,通用语言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不仅表现在英美等英语国家正在大力向全球推广英语,德法等欧洲非英语国家为吸引和接纳外国留学生纷纷增加许多英语授课课程,而像中国这样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大国每年更是有数以亿计的学生和各界人士学习、运用英语,国家为此还设计了检验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各类等级考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将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作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摆在突出位置。高等教育要走向国际化,外语教学可以先行并起带头作用。因此,外语教学的国际化实际担负着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和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任。2003年中国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点,指定了180所高校进行教学改革,2007年又正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国际性人才的培养步伐,这无疑对我国高校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适应了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趋势。除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还有“高等教育国内国际化”。后者具有相对成本低、受益面广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国内既有资源,其主要方式包括接收留学生和外国访问学者、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制定国际化培养目标、开设国际化课程和参与国际交流等。不过,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读写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能力,以便较为顺利地与外国学者或留学生互动。所以,无论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还是“高等教育国内国际化”,都是当今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与外语教学紧密关联。日本教育理论家喜多村和之教授提出过大学国际化的三项指标———“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3]254。在这“三性”中大学外语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国际性课程建设需要外语为媒介,国际交流需要外语为基础,国际合作要以外语为工具,国际合作办学更以外语为支撑。由此可见,高校外语教学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赖以实现的基础条件,只有实现国际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跨文化交际意识、语言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国际化人才。
二、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既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发展趋势,也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中国的大学而言,它们须采取有效措施在外语教育中加强语言能力,加大课程中的国际性知识和国际理解的比重,加强学生、教师的国际流。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中的外语教学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这是我国高校在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过程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1)单纯追求外语专业考试的通过率,忽视了外语专业应达到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教学要求,造成了外语教师和学生只注重教学和习得语言知识,却忽视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与养成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多数外语教师仍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授课模式,缺乏教学中的互动,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2)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掌握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综合知识并懂得本国的人文、科技方面的综合性一般知识,但目前大多数学生对这两项综合知识的学习并未达到预期标准。与之相对应,不少外语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对上述知识大多较为欠缺,这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3)高校近年来大规模的“扩招”,也导致了在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外语教学班型的膨胀化,尤其是英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班级比较大,大课堂授课的情况也不鲜见。语言学习需要师生之间尽可能多的频繁交流,因而小班上课更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班级人数过多难免降低教学效果。(4)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须花两年时间完成“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而在教学上则几乎是以单词、句子为讲授的核心,并未脱离中学固有的英语教学方法与模式,结果就导致了新生对大学英语学习上的全新期盼和老套教学感受之间的反差,因而难免产生厌学情绪。如此一来,学生一方面觉得学英语毫无用处,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试过关以增强就业竞争的砝码。在此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外语应用能力很低,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更遑论在国际背景下的工作需要。(5)经过了1~2学年的学习,学生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提高外语水平的前提是使用原版教材,而要在前两学年就使用原版教材,须要求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具备相当水平的外语能力,如此推断,则需要在小学三四年级起开设外语课程,还要提高中学阶段的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而这是涉及到教学体系的问题,并非是一所大学所能够解决的。基于上述分析,大学外语教学还需要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这样外语教学才能在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这虽然主要是就英语的教学目标而言,但同样也适用于其他语种的教学目标。
三、对高校外语教学国际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外语教学的国际化理念
大学的外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还肩负着在教学中将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总目标的重任。因此,大学外语课程也是一门拓宽学生多学科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教育课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而为达到“纲要”提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就必须树立外语教学的国际化教学理念,借鉴和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二)转变外语教学方式
在国际化背景下,外语教学要将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释疑式教学方式。外语教师在传授外语知识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不能只作为灌输者和传授者,而应成为传送(transmission)教学者和释疑(interpretation)教学者的统一体[4],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以此改变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及语言运用能力、学习策略意识不强等状况。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并具有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另外,针对当前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教师还应注重个性化教学,使学习者可根据自身水平与兴趣进行选择性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
(三)注重外语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外语教学要实现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关键。而要实现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外语教学就须尽快完成由传统的“知识接受型”向“知识创新型”的转变,将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面,而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的层面。这不仅需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还要转变教学管理机制和完善教育体系。为满足外语教育国际化趋势的需要,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今后还要对外语专业的学科类型、专业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调整和改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外语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关键,因为要使学生具有“国际理念、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意识”[5],就要求教师先具备国际理念、国际视野,了解国际信息,掌握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
(四)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以往的外语教育,片面重视外语中的文化而忽略了母语文化的传承及其与外语文化之间的观照。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文化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后者包含了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价值观、道德准则、行为特征等。外语教育应培养既有外语文化知识又有母语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具有传播中华文化能力的人才,因为国际化人才需要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其交流活动不仅包括语言交际,还包括文化层面的交流,他们必须具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五)创设全外语教学环境
在某一专业领域使用外语进行国际沟通,需要在听、说、写、译方面达到相应的外语水平,这样才能适应专业领域的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所指的学习环境包括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要素。学生只有进入到一个全外语的学习环境,才能够快速地跨越听力关、开口关、交流关。除上述以外,建立和完善我国外语教材的建设、更新机制和外语原版教材的引进机制也势在必行,教材的适应性与实用性也是实现外语教学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里提出:“高等教育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挑战要求各方面的力量的参与并需要多种观点与方法。所以,这一项研究应被视为对其他国际及地区组织与机构在这一领域里正在开展的工作的补充。……高等教育问题也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6]高等教育国际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变革与发展趋势,也给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实现国际化目标将会极大提高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作者:王玲玲 单位:淮海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文鼎.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及内涵[J].理论月刊,2010(9):80-81.
[2]徐海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多视角分析[J].江苏高教,2006(2):51-53.
[3]喜多村和之.大学教育国际化[M].町田:玉川大学出版部,1984.
[4]曹刿生.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自主[J].文教资料,2007(3):191-193.
篇9
关键词:小学礼仪教育;社会文明;美德
我国自古就以“礼”作为一种美德,这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一个国家的礼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国家发展的水平。在世界的历史中,我国的“礼”文化在五千年的进程中不断完善,中国的文明影响着当时的世界。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的发展中,礼仪文化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礼仪文化教育属于道德教育范畴。
一、我国礼仪文化教育现状
1.我国小学礼仪文化教育的特点
小学生中每个年级的心理特点不同,需要分别教育。首先,男学生的习惯养成不如女学生。这不是因为在智商上存在差异,而是在性格特点方面存在不同。男学生比较多动,而女学生比较稳重,因此在教育方式上也应有所不同。其次,小学教育时间长,每一年级的学生思想和意识也不同。因此,不同的年级要根据其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两个中心,在德育方面,两者存在不平衡。比如,有的家庭家教严格或是父母素质水平高,从小就注重孩子的文明礼貌,这种家庭的孩子到了学校,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不需要做太多的工作;另一种家庭则不注重孩子平时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家长在家中对孩子比较宠溺,不在乎平时的待人接物,这种孩子即使到了学校接受了学校的道德教育,回家后有的家长不在乎甚至抵触这种行为礼仪的教育,因此,学校的培养可能会没有效果。
礼仪文化教育重在坚持。在学校要求行为规范的最初一段时间,学生做得会比较好,但是长时间下来,学生就会懈怠,特别是这种情绪还可能会传播开来。学校需要定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并且对于不同年级,需要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他们进入到新的环境会有一定的适应时间,因为不是少先队员,所以,平时要行鞠躬礼;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加入了少先队,必须行队礼;四五年级的学生因为完全适应了学校的生活,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在思想上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对其思想观念进行一定的引导。
2.我国小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现状
我国进入新世纪后,不断地强调公民的道德教育,但是这些年的效果并不好。在一项课程调查中,思想品德课被很多学生选为最不喜欢的课程。究其原因,与我国的礼仪文化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首先,在教育的内容上,道德规范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一定不符,很多都是讲教育内容写成条条框框,本是应该贴近人性魅力的道德课成了枯燥无味的说教。其次,礼仪文化教育应该是贴近生活、体验生活的,而我国的教育方式则是在教室中听教师讲课。最后,道德教育课的结果也是用试卷来测试的,这也增加了学生的反感。
二、与韩国礼仪文化教育的对比
韩国的礼仪起源于儒学。儒文化自古就对韩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韩国国民至今保持着良好的礼仪风尚。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也影响着韩国。韩国在尊重自己的礼仪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的文化思想。
与中国刻板的礼仪文化教育不同,韩国不仅是注重学生平时的行为举止,更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在小学一二年级,学校开设“正直生活课”,课程范围很广,主要是讲述和生活有关的各方面礼节和道德规范,包括家庭、学校、民族等各方面内容。三年级以上,开始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除了学校,韩国的家庭和社会也有很浓厚的礼仪氛围。笔者认为,韩国政府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影响着韩国的社会。传统节日帮助韩国人民记住了自古流传下来的礼仪文化,受到传统礼仪和习俗的熏陶。
韩国的礼仪文化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与我国相近,但是教育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例如,社会服务辅助课程教学、传统节日使学生受到熏陶等,真正做到了将上课的内容回归于生活。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是在我国古人生活中积淀下来,逐步形成的。目前我国礼仪文化教育还需要继续努力。改善教学方式,与生活相融合;提高社会文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礼仪环境。这些不仅需要政府积极倡导,还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涛.中小学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0).
[2]吴芳文.创设校园礼仪环境 营造德育精神氛围[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01).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一体化教学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一体化教学是一个热门名词,关于一体化教学的讨论,更为热烈。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但究其实质,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结合地区、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将理论课与实习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立的教学模块,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素质优良、技术过硬、单项技能拔尖的技术型人才。
一、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内含和特点
一体化教学方法就是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为一体,把教学场地直接安排在一体化教室或实验室,课堂上师生双方边讲边练、边练边学,讲练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是一种融知识传授、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最鲜明的特点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而且由同一位教师承担,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先理论,后实验,再实践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知识学习、实验验证、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同步并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实践观察,逐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比较形象直观、简单易懂,方便基础差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条件
一体化教学的实施,需要很多条件。要实施一体化教学,首先必须有一体化的教材。同时,学校和老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实习时间、优越的实习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实施一体化教学,必须有“一体化”教师,也就是集“教授(讲师)”和“工程师(技师)”为一体的“双师型”教师。例如,电专业老师在上《电力拖动》一课中,如点动控制线路的原理与安装一课中,教师要能够结合原理图、布线图、元器件,一边讲解,一边进行设计安装。老师在讲到控制线路时,可以把课堂搬到实习场地,结合实物,现场教学,一边进行理论指导,一边教学生进行控制线路安装,对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难题当场指导解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积极,而且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克服了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只要教师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及职业道德规范,具备高超的技能,精通实习操作技能及熟悉安全操作规程,同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广博的知识面,就一定可以胜任一体化教学的任务。
当然,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实施一体化教学,还有很多困难。目前,技术学校所招收的学生,知识结构层次上有较大的差别,有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有的却连三角函数都没学过,有的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技能,有的则对设备和工具茫然无知、一窍不通。他们进入学校后,给一体化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不可能搞“一刀切”,制定统一的教学进度和计划;也不可能具体到对每个学生进行单独的辅导,只能根据学生实际知识和教学实际划分模块,进行分档次、分层次的模块教学。也就是,一体化教学必须与模块教学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实施。
四、一体化教学当中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模式的构建
1.教学大纲与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一体化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掌握专业工种的实用性人才。每个工种的职业技能要求是不一样的,让不同工种不同行业根据实际制作大纲,使大纲与各行业的具体要求紧密结合,并服务于社会所需工种技能要求,进而避免大纲脱离实际。如电子操作工的职业技能要求是首先掌握电子专业知识,如能识别各种规格及型号的电子元器件及各元器件在电路中的作用和用途,能看懂电路图;其次,掌握正确安装及焊接技术;再者,掌握元器件的基本检测方法鉴别和区分元器件的好坏优劣等。
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一体化
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将实验实训环节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形成教学模块同步进行,实现认知水平与实践行为的一致。在制定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计划时,围绕教学大纲以电子技术中的典型项目为载体,将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实训结合起来,制定若干个项目或情境单元。如小夜灯制作项目,涵盖的基础理论是认识晶体二极管及整流、滤波电路,技能要求是检测二极管,识别元器件和组装电路,先理论后实践,充分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客观效果。在一体化教学中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理论教学占1/3,实践教学占2/3,给学生发挥形象思维能力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3知识考核与能力训练一体化
理论学习为实际操作打基础,实际操作将抽象的理论学习具体化。没有理论基础的实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理论脱离实践又将变得枯燥乏味。理实一体化是理论与实做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采用先理论后实做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电路安装与焊接,加深对各个元器件的识别、电路工作原理的认识理解。考核则是检验知识与能力掌握程度的手段和方式,通过理论的考核,强化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实践检验动手能力,如二极管极性识别与二极管的特性考核相结合,达到既会识别管子的极性,又强化了对二极管特性的认识,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创造客观条件。
学生能力培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认知能力、沟通能力,自制能力等等。社会实践证明,现代社会对人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职业能力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是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从能力与职业岗位的关系来看,职业能力分为具体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其中,通用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包括团队合作的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等。而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可着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训小组,在每个实训任务实施中体现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而与此电路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解答填写工作单或任务单由第三个同学完成,此理论考核成绩三人分享。以后每组的三个同学轮流替换完成实训程序,并将成绩作为平时考核成绩,期末再安排实做和理论口试考核,每个同学独立完成。总评成绩以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为计。
4职业技能与学生意志品质一体化
中职毕业生大多会从事相对艰苦的工种或在艰苦地区工作。从中职学生就业反馈可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在就业一段时间后,就擅自或主动放弃工作岗位。因此,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各个项目安排按梯度设计,由简单到复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在简单的项目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到复杂的项目培养勇于挑战吃苦耐劳的精神。如简单的分立元件,与集成器件的焊接及电路的布局设计,难易程度是有区别的。多数同学喜欢简单的制作,而对复杂的制作就有畏难情绪。此时教师就需要将不同项目任务的难易程度与考核成绩挂钩,鼓励同学承担更多复杂任务的设计及焊接任务。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 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是目前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多、学科杂、内容广, 如何根据中职学校的教育特征和规律, 建立与中职学校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块, 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人才, 已成为我国中职学校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宋作林.浅议技工学校的一体化教学[J]. 职业. 2011(03)
[2] 杨毅.创新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 中国培训.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