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基本性质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的基本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3-0014-04
低年级智障学生虽暂未进入青春期,但存在正常的性本能,心智发育迟缓导致他们易出现种种与性相关的行为问题(如男生在公开场所玩弄生殖器、女生当众谈论胸部发育问题)。鉴于中、高年级智障学生出现更多与性相关的行为问题,引起了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关注[1-3],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天津市河西区启智学校专门开设了青春期教育课程。相对而言,低年级智障学生的性教育需求被忽视。在“预防性与养成性教育先行”的理念指导下,开发低年级智障学生的性教育校本课程刻不容缓。
一、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依据
(一)理论依据
2012年,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大纲试用与修订”项目组提出“自我实现的性教育”理论。该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导向,以个体差异为基础,提出建立点面结合的性教育系统,将团体教育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并把性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马斯洛的七个需要层次中:生理需要――性需要;安全需要――亲子关系、性保护;归属和爱的需要――同伴关系、亲密关系;尊重需要――异往中的自我;认知需要――对性的好奇心,认识“性”;审美需要――性与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格完善[4]。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本课程立足于低年级智障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班级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性生理、性心理和性安全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调查依据
本研究从性生理、性心理、性安全三方面了解智障学生对与性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及家长对智障学生与性相关知识、技能的教学程度,其中性生理知识与技能包括“生长过程” “男女性特有健康问题的处理”,性心理知识与技能包括“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与家人的交往和对婚育的指导”“与其他人的交往和对友情、爱情的指导”“传媒中性信息的处理”,性安全知识与技能包括“害的预防”“安全”。此外,本研究对学生年龄、教师教学程度、家长教育程度作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学生年龄显著影响他们对性生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但不影响他们对性心理、性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换言之,性生理知识与技能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在相应的年级进行教学;性心理、性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可以在任何年级开展。
此外,本研究调查本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内容的态度,要求教师、家长选择对低年级智障学生的前三项性教育内容,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教师和家长对“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和“与家人的交往和对亲情的指导”的选择比例相当,并且超过五成,即这两项内容均被教师、家长视为低年级智障学生的学习重点,需用较多的课时去教学。另外,教师和家长对“生长过程”“与其他人的交往和对友情的指导”“害的预防”的选择比例均多于20%,两者比例悬殊,即这些内容需出现在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中。至于其他内容,教师和家长均较少选择,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可暂不考虑。
二、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一)制定课程目标
参考已有的普通学校低年级学生性教育课程[5,6],结合本校教师、家长对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内容的态度,本课题从 “生长过程”“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与家人的交往和对亲情的指导”“与其他人的交往和对友情的指导”“害的预防”五个领域制定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详见表2。
(二)编写课程内容
依据上述课程目标,本研究从 “生长过程”“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与家人的交往和对亲情的指导”“与其他人的交往和对友情的指导”“害的预防”五个领域编写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详见表3。
(三)明确课程实施策略
本研究建议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性教育课教师―其他课教师―学生家长”的协同教学策略。
在课前协同阶段,每个单元教学开始前,性教育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家长一同了解学生与性相关知识、技能的基准线水平(包括性教育课教师用评量表前测;性教育课教师向其他课教师访谈;性教育课教师让家长填写调查表),确定该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另外,性教育课教师充分尊重家长意见,通过协议书询问家长是否愿意让学生学习该单元的内容。
在课堂协同阶段,性教育课教师与其他课教师合作授课,例如与生活适应课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如厕训练,与班主任共同开展预防害的教学,与宿舍区的生活辅导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穿着行为。另外,性教育课教师借助家庭作业,与家长沟通每周的教学内容,以便家长在课外继续辅导。
在课后协同阶段,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性教育课教师与其他课教师、家长一并评价学生与性相关的行为表现(包括性教育课教师用评量表后测;性教育课教师向其他课教师访谈;性教育课教师让家长再次填写调查表),反思协同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四)构建课程评价体系
本研究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时间、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五方面构建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其中,评价主体有性教育课教师、其他课教师和学生家长。评价对象即每一名低年级智障学生。评价时间为课堂教学中或单元教学结束后。评价内容是学生与性相关知识、技能,或其他与性相关的行为表现。教师的评价标准分为“无论教师如何提示,孩子都不会做”“教师拉着孩子一起做”“教师示范动作,孩子会模仿着做”“教师指××,孩子会做”“教师只用陈述句提示,孩子会做”“教师只用疑问句提示,孩子会做”“不用教师任何提示,孩子会做”七个等级,依次计0、1、2、3、4、5、6分。家长的评价标准分为“孩子很多时候不会说/做”“家长教,孩子有时不会说/做,有时会说/做”“家长教,孩子很多时候会说/做”“孩子有时会自己说/做”“孩子很多时候会自己说/做” 五个等级,依次计0、1、2、3、4分。
三、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效果
本研究采用教学实验法,运用上述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及内容,自编性教育教材(共“男孩女孩上厕所、穿衣服”“我的家、我的学校”“有人给我东西”“有人带我走”“它们是隐私部位”“可以掀起衣服看隐私部位吗”六个单元),抽取15名低年级智障学生(男生8人,女生7人)组成实验班,每周上两节性教育课,每节课40分钟,历时四个学期。每个单元教学开始前及结束后,性教育教师自编评量表(如“男孩女孩上厕所、穿衣服”评量表,评量学生与性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结果发现学生在教学后与性相关的知识、技能均比教学前有显著的进步,详见表4。
此外,从其他课教师及学生家长的访谈结果可见,低年级智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运用所学的与性相关知识、技能,例如上厕所时关门、在家里想吃东西时向家人求助,看到教师或同学能主动打招呼,隐私部位不适时到隐私场所才掀起衣服查看。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编号:2013B29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小燕. 智障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案例[J]. 现代特殊教育,2012(5):53-54.
[2]戴慧敏.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智障儿童青春期性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2013(7):6-7.
[3]孙春霞. 如何引导智障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J]. 现代特殊教育,2014(9):37.
[4]上官芳芳,李d. 中美青少年性教育的理论建构比较[J]. 国际生殖健康 / 计划生育杂志,2012,31 (39):197-202.
[5]胡萍. 中国儿童性教育全彩绘画读本:成长与性(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刘文利. 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效果;应用型本科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既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一、应用型本科实施有效教学的意义
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各种教学改革的总体效果却不如人意,中小学校开展有效教学起步较早,大专院校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却起步较晚,本课题是在借鉴国外有效教学先进理念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以求建立一种适应并积极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这种有效教学模式,应当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特色,追求教学的实际效益,既要适应学生的实际,又要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要有明确的岗位能力目标;要教会学生完整地做好一件事情,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评价标准着重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注重产学合作,使学生能够学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资源共享。
二、应用型本科实施有效教学的措施
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实施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脚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是实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真正接近学生,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2.探索、实施“概念”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概念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学习、探索阶段。我国的高等工科教育近年来常受到来自社会的批评和教育界内部的反思,比如我们的学生针对给定的力学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分析计算比较熟练,但他们这对工程实际问题自行建立力学模型或结构模型时就比较困难;对于计算结果疏于必要的综合考察与分析,难于较快地成长为善于进行“概念设计”的创新型工程师。概念是人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与概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获取概念却并非易事。这是因为概念既不像理论知识那样系统,也不像实践环节那样具体,概念就像连接理论与实际的一座桥梁,对概念的学习离不开坚实的理论基础,缺乏了理论的支撑,概念只会成为一些就事论事的经验之谈。同样,概念的运用也离不开丰富的工程实践,缺乏了实践背景的概念也不过是纸上谈兵。“概念教学”是基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来帮助学生构建概念,以基本知识能够联系工程实际为目的来设计教学的教学模式。实施“概念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
3.探索CDIO工程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原则的集中体现。CDIO是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它的中国化有利于培养我国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国际化。特别是机械类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工程教育专业,尤其需要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因此如何运用CDIO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开展机械类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机械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全面推行CDIO工程教育理念,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工程教育观,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4.加强教研室间的合作,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以往教学改革很多是单兵作战的“个体化”模式,得不到来自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智慧的支持。同时,教研室之间缺乏横向交流,相关课程的渗透、融合效果较差。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教研室间的合作,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有利于处理复杂的教学问题,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5.开展趣味教学、案例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必须乐学。课堂实践证明,相对于课本上的例题,学生对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工程问题实例更有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概念较抽象的如《理论力学》等课程,尽可能实施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可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教学模型(鼓励教师、学生自制模型)来演示、说明其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将科研成果和经验及时用于教学,加强案例教学和创新设计教育,通过让学生参加自己的课题研究,使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到培养。教师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由被动性学习逐步转化为主动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6.发挥网络优势,开展协作式教学,有效开发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学习的网络资源,着重解决各课程的难点和重点,提供课程学习的方法和帮助,加强师生沟通,动态地添加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成功事例和学科的发展动态,展示知识的美感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魅力,启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各级精品课程实现多媒体课件上网,课程设计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网,网上批改作业,网上答疑等,使课堂教学与课程网站形成文字加电子、静态加动态、教学与指导、课内与课外、单机与网络的立体化配套体系,有效提升教学资源。
近几年,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和发展现状聚焦课堂,以专业化发展引领学生学业发展,追求教学与学习的综合效应,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各个要素,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根顺,范秀娟.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9).
[2]叶远帆,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探索,2010,(3).
篇3
【关 键 词】 注重能力培养;小学数学;初中数学;过渡衔接
常常听到一些朋友抱怨:一些学生在小学时成绩出色,而升入初中却成绩平平,有的甚至一落千丈。教初中的教师也诉苦:小学数学内容少,学生机械重复,大脑僵化呆板,到了初中咋教?学生需要多长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现在学生压力大,家长期望值高,中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加强过渡衔接,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多年我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探讨,我感到小学和中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和变化,小学教学进度慢,坡度缓,班额人数都未超过50人;而中学教学进度快,科目多,坡度大,人数多。小学数学直观教学多,练习形式多,时间较充裕,教师辅导多,家长检查督促,家作落实到位。小学生重感性,口头回答问题多,向师性强;而中学重理性知识,书面回答问题多。小学强调直观演示,偏重形象思维,而中学则强调推理论证,偏重抽象思维;小学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依赖性强,而初中学生面对全新的校园和老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弄不好还有逆反心理,面对众多的学科茫然不知所措,稍不留神就掉链子,赶不上趟儿,也属正常现象。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思考。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树立“大课程观”,应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加以研究思考,不仅教给学生解题方法,更应从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有灵活的解题思路。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现实数学,数学的探究学习,数学的发展性要求,给我们新的挑战和反思,因此,作为合格的每一位中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致力于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找到小学数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
二、重视对学法的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他们会学。因此,有意识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知识归纳整理五个环节,让他们在学习中对观摩、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中作定性研究。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中学的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是不同的,而不同点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而我们教学时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总之,我们只有秉承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才能让学生乐学善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通过启发诱导,鼓励尝试,培养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王国里的奇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向更深知识探究的欲望,使教与学始终处于民主、和谐、互助、探究的氛围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探究、创新,使他们有一种愉悦感、严谨感,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应增强师生间的融洽关系,用火一般的热情去点亮学生心灵的火花,消除学生对你的陌生感,对学习后进的学生给予宽容、鼓励和帮助,尽快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常常这样鼓励学生:“你能行!”“你真棒!”“再试试看”……授课时采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使教与学处于一种最佳状态,让学生主动走近教师,参与合作、探究,并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一些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的教学游戏;脑筋急转弯,“尝试奥数,我能行”“神奇数字纵横连”“数学名家我知道”“生活中的数学密码”等,让学生玩中长智,乐中得益。活跃学生的身心,从而拓展他们的心理空间。只有在数学中抓住契机,巧妙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从小学就逐步消除他们的依赖心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顺利高效地完成数学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蜕变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如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拓展与延伸,加强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如高年级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采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尽量避免使学生产生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思维定势。有的学生对教材依据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很不理解,总觉得还是依据四则运算的关系解方程便于教和学。其实,为实现小学与初中的平稳过渡,为使学生感知用等式基本性质解决方程的优势,我们可先安排一些口算练习,让学生逐步熟悉依据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思路。又如教解方程时,可先通过复习,让学生再现、复述等式的基本性质,为新知识作好必要的铺垫。前几年,我们六年级的老师常常会和初中的教师一起交流、探讨解决一些教学问题,增进了解,这不失为一种缩小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差距,对中小学的衔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方法不仅是理论指引的,而且是在实践中找到的。实践出真知,这是一句颠覆不破的真理。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性,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要我们教师不懈努力,引导得法,把握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条条大路通罗马”,让我们携手共进,让反思、探索、创造成为改变课堂教学质量的杠杆,让学生的数学成绩实现以小学到中学的平衡过渡。我们的工作不仅在校园里,课堂上,还在社会上,在实践里,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多元智力理论;教育观;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092-01
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小学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适应教育变革,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多元智力理论的科学与实践价值及其内蕴的教育意义正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去认真研究和深思,以期能勇敢面对教育改革之浪潮,顺应教育历史之洪流。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零点项目”创立于1967年,创始人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纳而逊·古德曼教授于1973年退休之后,“零点项目”开始由研究人工智能的大卫·帕金斯教授以及霍华德教授负责,1983年,家纳德教授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多元智力知”这一概念,这标志着多元智力理论正式诞生了多元智力理论在教育领域受到了人们的热切关注,不仅在该理论的发源地美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而且在英、日、韩以及澳大利亚等国也得到了肯定和发展,在世界一定范围内引发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革命性变革,掀起了一股教育改革的浪潮。多元智力理论也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也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提供了诸多帮助,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思路从中也受益匪浅。深入研究该理论,其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便有重大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加德纳教授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并重点论述了多言智力理论的基本结构。其认为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因此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的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但加德纳提出:智力不在是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整合,而是各自独立而又和谐共处的八种智力,其分别为言语、逻辑、音乐、视觉、身体、自知、人际交往和自然观察智力。
这种全新的智力观,不难看出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对儿童智力开发仅限于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测量的也只是儿童的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而已。纵观当下农村教育的现状,单一、平面的智力观的教育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极大,当前农村学校仍采用以学生成绩而且仅限于语文、数学科目的成绩来考评及奖励老师的评估办法,教育主管部门考核教师以学生成绩定优,评先晋职晋级。他们极少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怎样?教师两眼仅盯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整日为分数抓学习,为考试抓分数。小学就只注重语文、数学科目的教学,成天语文上了上数学,数学课后是语文。课程中音乐、体育、美术等仅仅成为了学校课程设置的点缀,即使要求开足上齐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语文、数学之外的课程作为学生大休息的课堂。哪怕是语文、数学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多,教师照本宣科的东西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应付年度期末考试,有了好成绩才能得到领导的肯定,谁管你教师能力如何?所教的学生的能力怎样?更别谈儿童智力全面的开发与培养。学生成绩的高低决定着教师的荣辱,关系着教师年终绩效工资的多寡。如此情况下,农村小学教师很难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充实教学理论,探索教学新路,去创新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农村小学教师无法跳出考试的紧箍咒,每天想的是什么能考,可能考什么。上级抽考什么就把精力放在那里。上级教育部门评价教师是,班级学生成绩高就是好老师,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成绩高就是好学生。由此造成农村教育只抓主科,忽视副科。教师围绕上级统考学科备考,学生围绕教师辅导抓题去做。素质教育也就成为空谈,充其量是粉饰自我落后教育的墙壁标语,点缀自我迎合教育改革的空嘴白话。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在当下也是势在必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集体的培养,使其教学品质、教学技能和教育素质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进步、专业技能不断成熟、专业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对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对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育行为的改进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篇5
“最优化”的本意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衡量对当时条件来说是最佳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将这一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过程的研完,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论述,结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和任务。我认为:我们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任务和师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小学数学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要求,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制定出一个最佳的教学方案,并灵活机动地实施这个方案,使教学过程在现有条件下获得最大可能的效益。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小学数学过程诸要素的功能,使它们形成最佳结构,以便从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促进奎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一书中,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两大标准:一是效果和质量标准;二是时间和精力标准。本文拟侧重后者,略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中学生的“合理负担”标准。
“合理负担标准”在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合理的课业负担。最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时问就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时间标准。不是在这个标准之外任意增加或变相增加小学数学学科时间,学生家庭作业时间也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之内。二是适度的心理负担,最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既要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紧迫感,感到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又不能形成过强的压力,特别是不能使学生过度焦虑。要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学习。合理负担标准的意义是要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益,任何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所谓“高质量”都是不可取的。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但直到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不少学校课外作业过多,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以致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报载校园里流行的“新儿歌”发人深省:“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看来“合理负担标准”值得我们予以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效果和质量标准的同时.还要贯彻合理负担的标准,就必须做到以下各点:
一、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师生应处于平等地位,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他们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主动学习,使学习成为他们内在的心理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倾注极大的教学热情,以诱导学生聚精会神,积极学习。
二、整体把握教材结构,数学教材是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一些数学知识的“拼盘”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逻辑系统性全面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排意图,明确各部分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学的材料是有限的,我们要把对学生的后继学习最有影响的,起核心作用的材料教给学生。用教育家布鲁纳的话来说:“不论我们选择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如在“分数”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就应以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核心,通过它们的扩充和相互联结而形成一个内容充实,结构完善的单元知识结构,以便于学生掌握。
三、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同步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儿童的思雏则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教学,既要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要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般作法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外化为具体形象物,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获得经验性知识,再以语言为中介内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最后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形成数学能力。这样,知识教学是思雏训练的载体,学生就会越学越聪明。
四、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篇6
关键词: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分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05-02
一、引言
数学分析[1]是小学教育(数学方向)本科专业(以下简称“小教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具有“逻辑推理性强,抽象性高,应用性广”的特点。学习本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和运算能力,是他们学习各门数学课程的重要前提。因此,如何搞好数学分析教学,是任课教师长期探究的课题[2-4]。但有关地方院校小教数学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鲜见被报道[5,6]。因此,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背景下,探究地方院校小教数学专业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地方院校小教数学专业数学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基于专业的“师范性”与“应用性”及个人的教学体会,提出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与同行探讨。
二、地方院校小教数学专业数学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践中,通过访谈、调查和考试质量分析等多种渠道,发现当前本专业数学分析教学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认为学习本课程的难度大,内容多学时少,每次课的学习内容量大且抽象难懂,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信心不足,有畏难心理。二是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仍然局限于中学时的学习方法,过于依赖教师,偏重于既有结论和公式基础上的简单计算或论证,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视不够,缺乏数学证明中常用的化归思想,学习效率低。三是学生对本课程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的内部动力,缺乏学习兴趣。
(二)主要原因分析
1.教师因素。(1)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2)教师教学忽视专业特点,没有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中把小教数学专业等同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要求高,难度大,结果达不到既定教学目标;二是把本专业数学分析教学等同于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学,降低教学要求,不符合小教数学专业的培养要求。(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在教学方法上,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教学仍以讲授法为主,课堂上学生参与度较低。教学中,重理论知识讲授,轻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传授与训练;重教师的主观想法,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安排;重具体的习题讲解,轻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和学法指导。在教学手段上,仍然局限于“粉笔+黑板”,不能借助多媒体辅助和丰富教学,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因素。(1)学生主观上存在不足。相当数量的学生,在主观上对数学分析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数学分析的学习。以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为例,调查结果表明,本专业近50%的学生认为:“数学分析课程太难,过于抽象,和生活没有直接联系,对今后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和实际应用价值。”不想认真学习本课程。他们普遍认为,值得学习的主要课程有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三字一话、简笔画、音乐、美术和舞蹈等,因为这些课程与小学教学工作有直接的联系。(2)学生的数学素养不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下滑是不争的事实。
首先,本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例如,多数学生没有学习和掌握反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与极坐标方程等与数学分析中的微积分学有直接联系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课外自主学习效率不高,影响教学质量。其次,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主要表现为: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没有养成克服困难、专心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自主学习和与教师、同学相互讨论的习惯,没有养成向教师提问和敢于质疑的习惯,没有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复习的习惯,没有养成查阅资料的学习习惯。
三、小教数学专业数学分析教学的改革建议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基于小教数学专业的“师范性”和“应用性”及笔者的教学体会,数学分析教学改革应注意以下方面。
1.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既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又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既重结论又重过程;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个体,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教学中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学生,在行为上应表现为尊重、欣赏、帮助和引导学生。
2.根据专业实际,科学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据,制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总体上应从“了解、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四个层面去规范课程要达到的目标;从“经历、体验和探索”三个层面,指导各章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掌握“四基”为授课具体目标,即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分析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分析思想和基本高等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对“定积分的应用”一节的教学要求,可表述为: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定积分几何意义的基础上,熟练应用定积分求相关平面图形的面积、曲线的弧长等几何问题,经历微元法的探究过程,掌握并熟练应用微元法求液体的静压力、引力和平均功率等物理问题;深刻体会定积分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分析的热情和学科情感。
3.确定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所有学科教学一样,小教数学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遵循“因材施教”这一亘古不变的原则。综合考虑本课程“逻辑推理性强,抽象性高,应用性广”的特点和地方院校小教数学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的实际,及遵循“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教学中应确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比例。例如,对函数的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等理论性强且抽象而复杂的内容,教师的讲授可多些,启发引导学生探究的内容所占比例要少些;对定积分的概念、基本性质及应用等内容,教师要减少讲授时间,增加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
4.注重引导学生真正认识本课程的重要价值,重视学法指导。当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分析课程的重要理论价值时,学习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用绪论课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本课程的重要理论价值。在绪论课上,需要完成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通过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分析的理论价值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可以抛出“曲边梯形的面积怎么算?”“sin31°的近似值怎么求?”及“e0.1=?”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由教师说明数学分析课程是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科学,学生自然会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这一学科的重要价值,自觉端正学习态度。二是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内心真正尊重和欣赏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就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三是对本课程内容向学生做一个总体介绍,使他们有一个整体认识,对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四是介绍数学分析课堂的基本特点、本课程的作业及考核要求及学生学习课程的基本方法,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例如,让学生明白数学分析课程的学习,注重计算的同时更注重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及思想方法的掌握,要做到: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课,课后对所学知识反复揣摩和自主探究,同时要养成与教师、学生讨论和查阅资料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地方院校小教数学本科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进行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教学实践表明,以上提出的教学改革措施是有效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讨论和解决,如编写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分析教材就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文赫,张彩霞,李阳.《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23.
[3]李松华,孙明保,涂建斌.地方本科院校数学分析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3):89-91.
[4]盛兴平,王海坤.新课标下高师数学分析教学实践与研究[J].大学数学,2013,29(1):11-14.
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生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06-01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从生活例子导引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生活营造数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而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多创设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我们所学生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提倡生活情境化,教学情景图的作用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不知不觉中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如:算一算学校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的座位等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教师采用学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快乐的、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知。
三、练习训练要生活化
篇8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内在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生活经验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或将生活问题数学化,进而促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实,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许多法则、性质和概念等元素,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不断实践和探究中逐渐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方面可以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相较于枯燥、抽象的数学公式、定义、原则,生活化数学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单纯地讲授数学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生活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运用已经习得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师不再僵化地遵循教材内容,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新组合教材内容。相较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更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寻找不同的解决途径,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3.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改提出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应用意识,而生活化教学则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可以在生活中注意积累一些能够引发小学生思考的实际生活问题,例如让小学生到商场买东西,或去银行存钱,以此引导小学生了解相应的钱币知识。或让小学生用钟表的形式画出自己每天休息、吃饭的时间。以此为小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广泛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时常见到的生活素材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导入《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以问题情境引入:大家身上也有许多比例问题,同学们知道吗?例如,每个人的脚底长度和拳头一周的长度比例是1:1,而脚底与自己身高的长度比例则为7:1,可见比例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并不远,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例的意义。用这样轻松、熟悉的情境导入相关的数学知识,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数学游戏、直观实物、实践活动等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在数学作业设计方面,选择那些开放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让学生将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加以验证和巩固。例如,在讲解“千米的认识”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操场上走一千米的路程,让学生真实地体会一千米的长度。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思考,自己从家到学校有没有一千米的路程。以此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和学习兴趣。
2.引入生活元素
生活中存在许多数学情境,在小学生身边也有很多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性。小学生对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缺少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并循序渐进地引入课本知识。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将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改编成导入问题:大家猜猜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天会浪费多少水?一年要浪费多少水?以此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乘法计算。再如,在学习“角的认识”这一章节时,可以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存在的角,或用图片显示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存在的角。将生活元素合理引入数学教学过程中,增强数学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真实性。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能力;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50-01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是对学生以后学习更抽象数学知识的奠基时期。在这个时期,要使学生充分享有学习的主动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个体主动认知的过程。然而,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呢?从学习数学成功者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数学课堂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主阵地。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1.1 利用电教化手段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发生了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元的认识”导入课题时,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百宝箱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猜里面有什么宝贝?先出示第一样宝贝:五朵小花。 每朵花上都有一个汉字,这五个汉字分别是“圆”、“壹”、“贰”、“伍”、“拾”。五个汉字先后依次呈现,让学生读一读这几个字,为后面认识人民币做铺垫。再出示第二样宝贝:成扇形排列的1 元、2 元、5 元、10 元、20 元、50 元六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问学生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喜欢用来买什么?通过设计一个百宝箱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
1.2 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有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而且还具备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是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仅凭教师枯燥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轻松地解决。并且对重点和难点还可以重复再现,将反映好的解题思路的计算过程投影出来,能再次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这样既生动具体,又节省时间,效率还高,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如:在讲解“有一筐苹果,甲取出一半又1 个,乙取出余下的一半又1 个,丙取出再余下的一半又1 个,这时筐中只剩下1 个苹果。问筐中原来共有多少个苹果?”此题如果从正面解题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于是,教师可以做出课件,让学生直接去看,丙取之前共有多少个苹果?(4 个)乙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10 个)甲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呢?(22 个)这即为筐中原来总的苹果数。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解决了数学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2.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更好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并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的创新过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以下的可探究学习情境:上课开始,我拿着一捆36本课外书,从容地走进课堂。同学们在猜想:这节课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于是我指着这捆课外书说:“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你们三个小组,要求让第一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谁分得少?结果分完没有?”这样问题的创设,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究活动立即在课堂上显现,有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有的一会儿测量,有的一会儿皱眉思索,兴趣盎然,学生会心地笑了,一样多。这时,学生又产生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最后经过引导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3.动手操作积极验证探究成果
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识发现了新的知识,就触及了他的精神需要,他就会有一种需要探究和满足的欲望,此时教师创设一种宽松的、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辨论、取长补短,尽情地分享发现后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揭示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后,传统的教法往往到此止步。运用大量的练习里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但是有的学生出现了怀疑,是不是求所有的长方形周长都可以这样算呢?他们产生了要验证的欲望,看一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这时老师就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小棒随便摆长方形,得出了很多种摆法,再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大胆验证,学生确信不仅前面课上出现过的长方形周长可以按公式计算,而且自己随便摆的一个长方形,周长也可以这样计算,更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理解,也使学生确信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使学生真正参与了规律形成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不仅品尝到思维结果,还欣赏到思维过程的无限风光。
4.加强课堂活动与探究活动的结合
课堂活动与探究活动的结合是获得数学技能的必经之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概念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learner readiness)和数学语言意识程度(math language awareness)直接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或质量。数学教学是一种概念理解、信息传递和言语交际的行为,从数学教学研究的规律性出发,数学语言应当与社会语言、思维、世界观与文化生态环境相互联系,因为这样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直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小学就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真正用途和价值。不讲究教学效率,只靠延长学时和加大作业量;不讲究能力培养,只靠机械重复和无效劳动的习题堆砌;不讲究教学艺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只靠照本宣科、生塞硬给;不讲教学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搞一个标准、一律要求,全面应付考试,其后果是学生厌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扼杀。这种现象要求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效率,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学生减负,并不意味着教师也减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反而要增负,教师要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钻教材、钻教法,备课堂、备学生、备作业,最大努力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确保减负不减质。
总之,教师要善于创造富有探究的氛围,而富有探究的氛围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有着共生关系。如果教师教学能从这样的角度出发。那么数学课堂将会成为学生们喜爱的课堂,成为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他们将因此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课堂也将因此而生动。
参考文献:
[1] 吕含贞,谈“交往互动”在课堂中的构建[J],课改纵横,2007,(4)
[2] 何振中,洪涛,新课程理念下的“交往互动”摭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1 2)
篇10
素质教育才能实现 。课堂教学是实施的主要渠道。新教材为沟通双边信息提供了最佳内容和制约教学的形式。因此,把握好一堂课的教学相当关键。下面就是课堂教学上的设计作如下几点拙见:
一、抓住“开场白”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积极进入思维的学习境地。
“万事开头难”,可见开头很关键。老师上一堂课也是一样,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全国优秀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一上课,他结合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子,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二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故事讲到这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些?”这一问后学生立即被故事吸引,积极思考故事中提出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形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一、堂课的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它熔铸了教师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因此,教师应重视每一堂课的导入。通过设置悬念、直观操作、开展竞赛、生动表演等多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来达到“引人入胜、辉映金堂”的作用。
二、传授新知,要充分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
新知识的传授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它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老师应从多方位地替学生寻找认知的道路,启发他们去想象,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结论。例如上“循环小数”时,其概念较抽象,难理解。教师应抓住“从某一位起”、“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进行设制。可以通过看日历,一个星期有7天,听录音机或看录像对火车行进时发出“咔嚓、咔嚓……”声音来揭示这个概念的意义。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在参与中知道概念形成的过程,使他们能得到一种最美好的、最深刻的印象。这样,知识也就掌握了。在教一些枯燥的计算时,老师应大胆使用“迁移”方法,利用原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如四年级笔算整数加法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复习:
4 9 7 3 5 1+ 2 5 - 1 5 得出加法法则,而后让学生试算例题:
4 3 8 6 5 4 3 5 6 0+ 5 4 2 7 - 8 9 7 6 并在旁边给学生加气:“这两道题的数这么大,但方法都一样。老师不讲,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算出来,试试看!”学生在这激发的语言中,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的渴求知识、探求究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一些“几何”知识方面,更应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大胆放手尝试。例如讲“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通过触摸长方体学具,亲身感受到长方体的形体特征。然后,叫学生自己折叠、拼合、推导出表面计算公式,学生就在这种想象、尝试、发现、归纳里把新知识得到。通过尝试实践获取新知,既生动活泼,学有兴趣,又掌握牢固,培养了学生的尝试精神和深究能力。
三、把握好课堂练习的“精”度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形成新的认识结构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并不是越多越好,特别是对一些易混淆的概念题,教师可设计一些针对性训练题或改错题,使训练内容变得灵活多样,如“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练习可作如下设计:
转贴于
出示下列式子:
7÷3=2…1 18÷2=9 13÷0.5=26
17÷2=8.5 35÷7=5 25÷4=6.25
提问:
第一行三个算式中,共有几个自然数?
哪几个算式是整除?
哪几个算式是除尽?
判断正误
85能被5整除。 ( )
15能被7整除。 ( )
因为24÷4=6,所以4是约数,24是倍数。 ( )
凡是能够除尽的一定能够整除。 ( )
解决教科书练习十一的第四题
出示:32能被整除。
内可以填几?怎样才能一个不漏地填出来?这些数是32的什么数?32是这些数的什么?32能被这些数_______?
出示数字卡片:36、4、9、1、2、3、0.2要求从中选择有整除关系的数,比谁在一分钟内选得多。
在上面的练习题中,学生就能由浅入深地从理解整除的意义到运用整除知识顺利过渡,学生也就面对老师设计的问题不是望而却步,而是跃跃欲试,树立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
四、注意结束课时的信息反馈
- 上一篇:乡镇燃气工作总结
- 下一篇:乡镇饮水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