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育质量提升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教育质量提升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教育质量提升方案

篇1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44-0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注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美国的全国教育进展评议处(NAEP)在1963年组建而成,当时由泰勒出任主席。NAEP一经成立便开展了对教育质量监控问题的系统研究,进而研制出了世界历史上首个教育质量监控方案。此方案的首次应用是对美国全国1969~1970学年度教育质量的监控。随后,其他国家也逐步开始重视对教育质量监控问题的研究以及监控方案的实施。同时,全球范围的教育质量监控工作也尝试性地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逐步开展起来。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经开始关注教育质量监控,要求各地“要把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评估标准和评估指标系统”。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估制度、义务教育质量抽查制度以及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管理制度等。然而,就整体而言,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仍然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1.重监督,轻控制。现行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基本上属于质量监督体系,主要功能是基于标准发现问题,而对在监督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如何控制,缺乏相应的工作机制。突出表现为现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对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的质量关注不足,对影响教育质量因素的研究性分析不够。

2.重形式,轻内涵。近年来,国家及各地的教育管理部门为了加强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测以及对学校教学水平的评估,陆续出台了许多针对学校教育质量监控问题的政策和法规。然而,在这些评估监测工作中,有相当比例的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设备等外在性环境上,追求形式过关和弄虚作假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对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核心指标关注不够。

3.重外部,轻内部。在现行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里面,政府是整个体系的主体力量。政府的地位在教育质量监控与管理中处于绝对的权威,对学校自身在教育质量监控中的主体性认识不足,发挥不够,导致很多学校缺乏自我改进动力。监控主体角色定位错误,必然会使学校教育质量监控力量无法形成合力。

4.重成绩,轻发展。从文本看,目前的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与管理指标体系涵盖德智体等各方面发展情况,而实际的监控重点仍是看学生的知识测验成绩,对学生发展的非认知领域特别是社会性发展、个性成长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的关注较少。

二、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质量监控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1.导向性准则。教育质量监控要保证其有效性,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为指导,并将新课程标准作为具体依据,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理念,在对教育质量进行管理、监控和评估时充分挖掘其诊断、反馈和促进改善的功能。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测评估技术的创新,引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走向,关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2.全面性准则。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教师和学校的升学成绩,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状况。不仅监测各学科的学业水平与质量,也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的监测;不仅监测学生的技能与知识掌握状况,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发展态势的监测;不仅对教学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也要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定性判断。采取多角度、多指标和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监控模式,能够保证教育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切实地促进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和谐发展。

3.实效性准则。有效、系统地监控和评价,要实事求是地对教育质量做出科学评估,深入、客观地分析每个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及时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发展性准则。科学、有效的监控与评价应当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性,注重评价结果,更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三、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工作的思考

1.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权威性。建议成立以研究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为主要职责的国家级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加强对质量监控模式的研究、方案的制定、方案的改进。为保证工作效果,国家教育质量监控中心要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成员的广泛代表性,包括学校教师、教育学者、测评专家、教育管理人员、社区代表以及学生家长等各个利益相关者。建议加强立法建设,可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质量监控法》,确保顺利地开展教育质量监控工作。

2.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监控方式。教育质量监控方式要多样。考试是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教育质量监控应将考试、教学调研、问卷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严格控制区域性、全科性统一考试,不得以考试结果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唯一标准,严禁按考试成绩进行排队。

3.统筹兼顾的监控内容。教育质量监控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学校管理质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业质量。一是学校管理方面,包括学科巩固率、学校课程计划、教学活动、教师研修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二是教师教学方面,包括备课、教师团队研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三是学生学习方面,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实践操作水平等。根据我国教育实际,建议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情感是否具有本质上的改善,学生是否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否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信念,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作品创作质量是否有显著提高以及包含高级思维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是否有明显提升

4.多样化的监控方法。从动态的角度审视,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方法包括信息收集的方法、信息处理的方法以及信息处理结果使用的方法。在信息收集方面,可以采用测试法、操作法、问卷法、资料法与观察法等,从不同角度搜集所需要的信息;在信息处理方面,通过比较法、路径分析法、归因分析法与公众解释法等对所搜集到的教育质量监控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解释;在结果使用方面,可以通过公告法或报告法等形式向公众宣布并促使教育决策部门依据监控结果,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提升教育质量。

5.掌控好关键环节。做好教育质量监控需要把握好的关键环节包括要素评价与流程评价、要素监控与流程监控。其中要素评价和监控是指对评估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评价,涵盖硬、软件条件。评价时通常考察学校是否具备满足教学需求的校舍、场地和其他相关教学设施,是否具备素质达标甚至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否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是否具有来自社会、社区的支持以及鼓励学校与社区相结合的环境氛围等。流程评价与监控是指对学校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教育实践的过程进行评价和监控,要求监控主体及时了解教育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情况和效果质量。具体评价内容包括教育目标的建立,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制与选择,以及备课、研讨、上课、作业、反馈评价、组织活动等教学具体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教师有计划、有设计、有操作、能变通的开展并且具有反思和完善的意识,而且教育管理人员,例如校长,也应该对教学过程心中有数,有效地管理教学过程。

6.建立健全工作网络。在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工作网络过程中,首先建立分级管理的教育监控制度,从国家、地方到学校都要有各自的监控制度。其次,分门别类地颁布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控方案,特别关注学校自我评估、地方评估和全国评估结合起来。委托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专业性的评估监测中心,定期开展质量监测评估。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力量的参与。不言而喻,质量监控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系统的工作,专业要求非常高,这需要借助和依靠高校以及科研院校的力量,尤其是在监测评估技术的研发方面。只有充分重视和发挥高校等专业技术的力量,才有将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控工作推向高水平的可能。

7.关注监测结果的有效合理使用。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要满足国家、地方、学校以及社会家长多方面的需求,必须开放使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教育质量数据库,也可以定期出版或全国性的教育质量年度白皮书,公而告之。

在国家、地方和学校各层级逐步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定期报告制度。监控报告不能局限于考试环节和分数证据,要注重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及教学建设工作出发,关注课程与教学建设,提供多方面的证据来反映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和教学改革创新,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与建议。这是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性环节,各层级都要下大工夫。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于科学地把握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开发人才资源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加强和改进教育质量监控也是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迫切要求。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进质量工程,提高办学水平,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教育质量监控[J].教育科学研究,2003,(12).

篇2

近年来,全市小学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第一要务,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推动了小学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涌现了一批办学思想端正、学校特色明显、育人效果显著、社会反响良好的学校。但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为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小学发展规律,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市教育局决定召开小学校长论坛,为全市小学校长搭建一个交流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均衡发展。

刚才,市实验小学等12位校长联系学校实际做了典型发言,总结了成功经验,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每位校长都是用心在谋划,用情在管理,用力在发展教育。希望与会同志共享论坛智慧,汲取好经验,谋划新思路,采取新措施,确保论坛出成果。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立足小学教育长远发展,用战略思维规划学校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石。要提高整个教育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抓起。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必须用战略思维规划学校发展。

(一)明确学校方向性发展目标。方向性发展目标,就是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学年初,市教育局提出了义务教育规范、均衡、优质、特色发展“四个目标”,实现“办好每一所小学,育好每一个学生”,这也是对小学校长办学的总体要求。因此,各位校长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宗旨,科学制定学校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以及实现目标具体措施,理清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小学内涵和办学品位。

(二)制定学校标准化发展规划。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我市启动了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一些学校已基本实现标准化。如,兰村小学作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交流研讨会的参观点,接受了中央、省市领导的参观,受到各级领导高度评价。今后,小学建设一定要向“标准化”迈进,都要找到与“标准”的差距,制定好“六个方面”发展规划:一是校舍、设施、图书、仪器等硬件建设规划,要达到省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二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实现科学化和人文化管理;三是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实现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四是学校文化发展规划,打造高品位文化学校;五是课程建设发展规划,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六是全面教育质量提高规划,实现小学教育持续发展。各项规划既要考虑长远目标,又要体现阶段要求;既要组织教育干部和专家进行论证,又要发动教师参与。学期末,各学校要完成学校发展规划的任务。

二、坚持素质教育办学方向,用先进思想管理学校

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有一个好的办学思想。

当前,我市小学总体上树立了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城区部分小学班容量较大;农村一些小学规模较小,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一些学校存在着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和学生的问题,造成学生片面发展。特别是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还很突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重复训练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还较重。这些问题虽然是发展中的问题,但决不能轻视,必须下决心予以纠正。

一要加强养成教育。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小学教育更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从小事做起,对学生严格的规范训练,培养他们道德高尚、文明礼貌、仪表端庄、言行一致的良好品质。

二要规范办学行为。要严格执行省普通中小学校管理规定。城区要严格控制教学班人数,农村小学要提高小班化教学效益。要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好课程。严格控制作息时间。适量布置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年级学生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学生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学生不超过60分钟。

三要加强精细管理。坚持全员、全面、全过程管理,特别要加强计划、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和考查等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建立教学监督组织,加强教学监控,实现“教有规、行有责、学有范”。

四要构建高效课堂。每位校长要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持之以恒抓好集体备课,提高“通案”编写质量;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学案导学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经常走进课堂,积极参与 “说课、讲课、评课”活动,研究高效课堂策略,提高40分钟效益。

五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每位校长和教师都要尊重儿童个性,促进全面发展,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要大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建好德育展室、队科室和德育长廊,开展“两史一情”和“六爱塑魂”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等高尚情操。要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上好“两课两操”,推广和普及“太极拳”“健身舞”,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校内体育活动时间。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在上好音乐、美术课的同时,学校要结合实际,组建合唱、舞蹈、器乐、美术、书法、摄影等小组,让一大批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更加出类拔萃。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切实制订实施方案,确定教师及其职责,让小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体验乃至创造。

六要建设文化校园。校园文化对树立学校品牌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继续推进以绿化、美化、净化和学生作品上墙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一上墙”活动,大力开展校徽、校旗、校歌、校训、校刊为标志的“五个一”活动以及“学生社团”建设,使学校文化成为规范师生道德行为的载体,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名片。

三、打造一流教师团队,用人格魅力发展学校

办好一所学校,说到底要靠教师。校长是教师的带头人,必须提升人格魅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凝聚合力。

一要成为研究型的教育家。要淡化官位意识,强化服务意识,率先垂范,带头任课、听课和评课,带头教学研究,以教学领导教学,争做一名业务精通的行家里手。

二要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心中时时装有师生,处处想着师生,主动为师生排忧解难。

三要发扬民主。要严于律己,民主治校,经常走进师生,在评先评优、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效益工资、提拔使用等方面,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实现学校工作整体最优化。

篇3

一、小学全科教师:未来卓越教师的发展走向

发达国家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小学教师作为小学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直接影响小学教育质量,所以小学教师的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怎样培养优质的小学教师?培养什么类型的小学教师?这些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

推进我国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需要顺应国际教师教育的共同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基于“小学教师是一种综合性职业”的理念,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学阶段一般不实行分科教学而采用小班制、包班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其小学师资普遍采取全科培养方式。如美国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主要有4年制模式、“4+1”模式和5年制模式三大类别,各个教育学院所要求的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主要是根据各州小学所开设的课程来设置综合性专业课程。针对英国小学教师培训的教育学学士课程,要求学生同时修习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小学教师还要能够胜任全国统一课程中任一学科的教学。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分科教学模式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我国的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更需要全科型教师。虽然我国一些师范院校正在探索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但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

乡村教育对优质师资的现实诉求。我省农村教学点广泛存在,且点多面广,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偏远山区,与城市师资相比,愈发呈现出优者越优、差者越差的“马太效应”。调查显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教师配置失衡,“被全科”现象普遍。乡村小学教师数量不足,体音美等课程教师结构性缺编较为普遍。若将现有分学科模式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补充到乡村小学,通常只能胜任一到两门学科,解决不了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的问题,而培养小学阶段各个科目的全科教师,能帮助乡村小学教师从“被全科”到走向真正的“主动全科”,解决教师配置失衡问题。二是农村教师流动无序,稳定性差。由于农村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差异,乡村学校教师涌向城镇,无序流动现象较严重,导致一些学校的优秀教师不断流失,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教师学历低,专业素质偏低。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乡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师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目前乡村教师普遍学历不高,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优秀、年轻的教师大都在城镇小学或者被调至初高中从事教学,这样层层“掐青苗”,使教队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本科层次的全科小学教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地区教师专业素质偏低和“断层”等问题,从整体上提升小学师资的专业水平。

教师培养体系转变的历史缺失。本世纪初,我国原有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逐步向两级甚至一级师范体系过渡,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培养格局。而原来由中师承担的培养文理兼修、体艺兼备的小学全科教师任务却无处落实,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也多是进行分学科教学的培养。另外,由于教师职业吸引力的下降,使师范生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因此,恢复免费师范教育是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的重要尝试,从2007年起,6所部属师范大学开始作为试点招收免费师范生,毕业时均按国家政策在教育系统就业。2013年就业单位分布统计显示,他们中的60%到省会城市、直辖市市区、地级市以上城市任教,到县级地区就业的占33.98%,鲜有到乡村小学任教的。优秀师范生高位选择就业学校,“下乡难”“下不去”成为优秀师范生就业选择中的常见现象。乡村学校得不到高质量的新鲜师资力量补充,导致师资短缺和师资质量不断下滑。而小学教师全科培养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符合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应对农村教育实际、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基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国情,2014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未来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是“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 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全科型小学教师队伍,不仅是我国当前农村教育的应时之需,也是培养未来卓越小学教师的需要,更是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洛阳模式: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机制的实践探索

坚持师范特色,创新“洛阳模式”。洛阳师范学院在2016年率先以单独招生的形式,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公费教育、定向服务”的原则,启动实施高中起点专科层次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在洛阳市农村地区招收150名专科学生。这在河南省创立了定向招生培养的“洛阳模式”,产生了广泛影响。恰逢当年河南省招收小学全科教育本科层次教师,我院又积极承担了100名本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任务。从培养的情况来看,本届免费师范生素质较高,职业意识较强,职业认同感较高。2017年4月,洛阳市教育局局长带领各培养县的教育局局长和部分小学校长对我院小学教育免费师范生工作进行调研,对培养情况给予了高度认可。2017年,河南省专科小学全科教师招生推行了“洛阳模式”,目前已完成全省的专科层次的小学全科招生和录取工作,国家教育部对此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建立“三位一体”培养机制,实行定向公费培养。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我们建立师范院校、教育局和小学合作培养的“本土导向、免费教育、全科培养、定向就业”的新机制,采取定向招生、进编定岗、定期服务的方式进行招生和培养。在具体实施中,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优化录取标准,按需培养。由当地教育局按照各县乡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定向培养招生需求计划,与当地考生签订初步意向书。师范院校负责考试、招生,考生通过严格、规范的笔试、面试程序,择优录取,公示后与报考的设岗县(市)和培养高校签署培养就业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师范学院负责全科培养。二是公费培养,定向服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并与同类学生享受各项奖助学金同等待遇。学生毕业后,地方政府和教育局按照协议规定安排进入乡村教学点就业,服务期为6年。相关部门将为其办理录用、入编、工资等手续,确保有编有岗,保证毕业生能够回到当地,安心执教。

创新培养模式,突出全科专业化特色。一是重建目标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体现全科、公费、卓越的培养特点,突出小学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积极探索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新模式。二是体现知识整合与课程平衡。为培养小学全科定向师范生“量身定制”课程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模块,突出全科性和综合性,打造“综合培养+学科特长+实践教学小班化”培养模式,采用网络课程、慕课等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三是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结合小学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职业要求,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定期举办各类比赛,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建立了20多所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提前进行职业角色体验,保障教育实习的实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四是实行大学和小学合作育人模式。邀请当地教育局领导、小学校长、优秀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思想教育、课程设置、职业技能指导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参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形成高校教师和小学名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五是强化职业体验。为了保障小学教育全科师范生乐于从事师范教育,愿意到农村任教,我们非常重视专业思想教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情绪稳定,学习刻苦,职业意识强,职业认同感较高。

三、发展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育的长远规划和最终愿景

完善资源配置体系,形成乡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建设的需求,需要有长远和统一的战略规划。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培养学校等单位应通力合作,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招生―培养―就业”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各种力量的多措并举,恢复免费师范生教育,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改善师范生生源质量,严格招生选拔环节,全力打造全科教师培养的良好环境。同时,要解决好教师资格证书、职称晋升方面的分科限制与教师全科培养要求之间的矛盾。

形成范生跟踪培养和评价工作的长效机制。为确保免费师范生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教育行政机构应与培养院校通力合作,确保培养高质量的免费师范生。培养院校要定期向生源所在地教育机构通报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和思想状况,使各县教育部门知晓学生的发展培养情况。同时,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到培养院校,听取培养院校的意见和建议,既发挥行政督导作用,也起到支持服务的作用。

篇4

项目成果丰硕,有效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几年来,实验区项目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1.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通过参与各种培训和课题研究,密云县广大干部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转变,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问题意识、反思意思和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

2.促进了教师培训方式和教学研究模式的创新

中学绿色升学率研究项目形成了“前期调研—制定研究计划—确定活动方案—具体实施—反思—总结—改进—调整研究计划”的循环递进教研模式。小学和幼儿攀登英语项目,形成了行政、教研、学校三者联动开展实验的区域联动推广模式等。学习型组织项目形成了“电子备课”、“建设网络课程体系”、“家校互联”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的探索和形成为实验研究顺利推进提供保障的同时,也为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科研活动提供了新思路和宝贵经验。

3.有效促进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几年的实践,实验区项目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全县中小学校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中高考成绩稳步提升,2011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73.7%,总录取率达91.1%,9人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实验区项目给我们的启示

实验区建设不仅结出丰硕成果,同时为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效途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加快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几年来,我县在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把大力引进优质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走出了一条与高校合作,促进密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路。我们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合作开展了“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实验区”项目等一系列项目。

2.开放引进、合作共建,是促进偏远地区教育发展、迅速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几年来,北京高校数百位专家教授和研究生、百余位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参与实验区项目,为密云县教师举办理论讲座、专题报告,深入课堂进行教学和教研指导,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3.课题带动、专家引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模式

实验研究过程中,各课题组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研究计划和活动方案,采取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多样化的研究方式,使教师从理论的“空中阁楼”中解脱出来,将理论研究视野聚焦到充满活力的真实教育情境,既解决了教师眼前的困惑,也使教师更新了观念,提高了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4.强化管理,加强协作是合作共建项目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篇5

教育装备管理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装备优化管理与创新需要教育督导和专项检查评估。禄丰县从1995年成为云南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合格县(实现“两基”),到2000年成为云南省实验教学普及合格县(实现“普实”),再到2010年迎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合格(“两基”迎国检验收)。15年来,县级人民政府每年既要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进行“两基”年审、“普实”复查、学校目标和校长目标考核,又要进行县级自检自查,接受上级政府的年审复查,接受国家、省督导抽查。其中教育装备检查的内容包括:装备用房、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率、仪器达标情况、专用教室的建设、内部设施的完善、仪器设备存放、仪器设备器材的补充更新、理科实验开出率、科技创新活动、自制教具情况、教育科研论文、图书达标、借阅情况、装备队伍建设,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教师水平,实验仪器设备、音乐、体育、美术器材、图书的招标与采购、实验室档案、图书档案、安全工作等等。禄丰县教育装备管理办公室15年来一直积极配合、支持并直接参与教育督导评估工作,通过复查评估手段不断加强各类学校的装备和管理工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奠定教学条件基础。教育装备管理工作如何迎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检查已经成为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迎接检查、力争合格验收作为年复一年的奋斗目标之一,列入探讨、研究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不断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管理力度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努力推动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进程。例如,为实现在1995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在省州的支持指导下,一方面县财政积极投入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都得到较大投入,基本满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入学巩固的需要;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最终实现“两基”战略目标。又如,为完成云南省政府下达的在2000年实现普及实验教学县的目标,禄丰县政府采取各种融资渠道,积极动员,群策群力,于2000年成为云南省实验教学普及合格县,实现了奋斗目标。再如,2004年10月至2005年初,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当时虽然面临资金、用房、培训、时间、任务、教学等一系列严峻的困难和问题,但在县政府、省州教育部门,特别是电教馆的支持、指导下,县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当时的口号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由于装备人员、电教工作者、相关部门领导和广大教师勤奋拼搏、群策群力,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中央直至县财政总投资611.6万元的工程建设任务,建设禄丰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315个教学点(模式一144个教学点,模式二149个卫地面教学接收站,模式三22个教学点),建立网络,正式开设信息技术课,顺利通过验收。又再如,2010年云南省“两基”迎接国家检查验收,禄丰县作为接受抽查对象之一,在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财政一次性投资569万元,补充配备中小学实验仪器设备、计算机、音体美器材、图书,极大地提升了装备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两基”迎国检验收合格县,实现了战略目标。同样,乡(镇)、学校每年为了迎接“两基”年审、“普实”复查、学校目标与校长目标考核,在年初就有计划地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对照评价体系抓好具体任务落实,完善各项工作,不断地改善装备方面的办学条件,不断地向科学、规范、标准迈进,一年一个样,十年不一般,有效促进了学校装备的持续发展。可见,只要充分利用好教育督导检查验收、专项检查评估的杠杆支点,就能有效、大面积地促进建设、配备、管理、使用、研究、考核等工作,就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步伐,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等工作进程。

教育装备优化管理与创新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

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教育装备优化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很多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管理措施、工作要求和单位常规管理、工作经验基础之上,继承了先辈们很多宝贵、丰富的经验。然而,很多管理材料、管理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心价值观的转变、改革的进程,需要重新确立,很多制度的作用、评价功能的作用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健全科学、规范、可行、有效的管理机制值得深思,需要创新。带着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大量工作实际分析告诉我们:教育装备优化管理与创新需要科学规范健全可行有效的管理机制。第一,制度是管理的主要文件,制度是管理人、财、物的依据,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教育装备优化管理需要科学、规范的制度。第二,教育装备工作制度应该结合学校实际、工作目标和管理模式,建立在现实基础上。总的要求应该包含装备建设标准化、装备管理制度化、日常工作规范化、装备统计现代化、评价考核数据化、工作效益最大化等内容。这既便于操作,又可以用数据定量说明工作绩效,避免人为因素偏离、歪曲事实,从而有效地促进事业发展。第三,教育装备管理的制度需要建立在科学、全面的基础上。一份好的制度应该具有该项工作的全部内容和应急处置方案。只有科学才能实施,只有全面才不会出现漏洞;只有细化,才能涵盖到每一个方面的内容;只有规范,才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误解、误导;只有健全具体,才不会出现时间、质量、数量方面的失误。第四,学校需要进一步更新优化管理制度。如果校长、主任换了,装备管理人员变了,理科教师处在新旧交替的位置,而规章制度却一成不变,针对性不强,继续沿用会造成管理漏洞。这需要在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在修订装备管理制度的时候,要认真听取装备管理人员的意见、建议,充分考虑实验教师、装备管理人员、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考虑他们的考核、奖励、工作环境、课时计算、外出学习、安全健康等因素。我们需要站在全校管理的位置、全体教师的角度,按照课时工作量、工作难度,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学年奖惩制度。我们需要站在便于管理操作,有利于提高质量,有利于发挥效益,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提升,有利于健康安全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学校规章制度、操作守则、岗位职责、培训制度、分配方案,经教职工大会通过后,认真贯彻落实在学校工作中。这样才能管人、理财、管物、用好物,才能不断地推动工作,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发挥实验室、功能教室的效益。第五,经常检查工作进程,及时解决问题是优化管理的主要措施。再好的管理制度都需要落实。如果一套好制度认真落实,就会起到应有作用;如果一套好制度没有认真落实,就形同虚设;如果一套好制度由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去执行,就一定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如果一套好制度由专业性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去检查这套制度的执行情况,认真指导,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就会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益。上述可见:没有科学的机制,管理不顺;没有规范的管理,管不到位;没有健全的制度,工作不全;没有可行方案,不便于操作;缺少有效的检查评价,成效、优势不便进一步发挥,问题也得不到尽快解决。科学、规范、健全、可行的管理机制,是教育装备优化管理、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制度是管理的主要文件,是管理人、财、物的依据,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工作制度应该结合实际,工作目标和管理模式要建立在现实、科学、全面的基础上,并且进行细化。学校需要进一步更新优化管理制度,经常检查工作进程,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不断优化管理的主要措施。由专业性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去执行检查落实好制度的执行,经常、认真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就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教学效益。

教育装备优化管理与创新需要健全的评价机制

篇6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小学教育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生源增加,成班人数增多,但师资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教育设施设备配置滞后,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教育难、素质教育推进缓慢等。

一、珠田乡小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有效开展,人口出生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带来了农村小学生源的持续增加。一是村小数量减少。2003年前,全乡有村小11所,教学点7个,教师达140之多人。目前全乡小学仅有7所村小,1所完小,1所中心小学,适龄生数1840人,教学班56个,教师为85人;二是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稍微减少,主要原因是离县城近,约有300名学生在县城就读。

(一)教师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队伍老化。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英、美、体、音等专业学科教师缺乏,教师兼科现象较普遍。全乡教师平均年龄为53.4岁,每年都有多名教师退休。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方式落后,大部分村小教师依然是“一块黑板一张嘴,两只粉笔书一本”。

(二)农村小学教育设施不足。目前,村小学优质教育资源普遍缺乏,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心小学虽配备有电脑室,但要使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发挥作用,教师使用电教平台的技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育理念跟不上形势需要。教师缺乏自觉学习热情,不善于钻研教材,不善于捕捉教学中的最佳信息。个别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村小师资力量依旧薄弱。

1、教师两极分化严重。如南村中心小学和珠溪小学差异相当明显。由于种种原因,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连初中毕业水平的代课老师都请不到,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应付。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等专业化教师严重不足,往往是一个教师跨好几个专业代课。

2、村小教师任务繁重。地处偏避、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班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科任教师要教2-3门课程,每天要上5-6节课,村小一般是4个教学班5名老师,甚至1人一校。比如珠溪小学,三个年级只有2名教师,集校长、主任、报账员数职于一身。根本没有时间开展教研活动,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使得教师无暇他顾。

3、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绝大多数幼儿只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错过了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期,不少学生学习吃力。

4、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应试教育仍是主导,农村小学教师一直走不出这一怪圈。

5、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近年来, 该乡就有八位优秀教师应聘到县城任教,补充进来的很少,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该乡小学的教学力量。

(五)学生缺失家庭辅导,教师工作压力巨大。家长思想观念陈旧。如今独生子女较多,而不少家长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视子女如宝贝,纵容子女犯错,而“留守儿童”的出现,更增加了学校教育的负担。

(六)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日益严重。如社会上 “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读书无用论”的价值观;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录像、图书等等,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也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二、加快全乡小学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首先要科学制定新一轮学校布局的调整规划。根据未来学龄人口数量相对保持的变化趋势和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的新形势,对学校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按照未来学龄人口变化及分布情况,适当集中小学校点,从总量上逐步减少小学校点数量,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

其次要突出重点,精心打造乡中心小学为示范学校。应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中心小学,达到“办学理念先进,设备设施配套,队伍素质精良,管理特色鲜明,教育质量上乘”的窗口示范学校标准。

第三要充分挖掘乡镇中心校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中心小学统一领导,统筹安排优质人力资源,开展各类教育科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二)更新观念,强化管理,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要巩固成果,发扬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好作法,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样的形式,做教师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坚持不懈地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二要关心和培养教师。在教师待遇上,既要努力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又要尊重教师的精神需求,鼓励教师实现人生价值,使知识和能力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三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打破教师铁饭碗,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动态管理格局。四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兴教研学习之风,形成研究、学习、读书、进取、成才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特色,打造品牌,促进教育事业上新台阶。

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请专家学者来学校对培养对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及跟踪培养,升华办学思想,理顺办学思路,定位特色主攻方向。依托教育科研,对培养对象交课题、压担子,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形成特色。

(四)面对全体,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强化素质教育。

首先,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开发远程教育资源。学校可充分利用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学习优秀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作业优化等,溶入自己教学实践,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

其次,改变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模式,改革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模式,改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能单从及格率、平均分或升学人数的多少来评价学校的好坏,而要全面综合地评价学校。在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时,要增加德能的比重,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把大量的精力转入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上。

第三,创办好兴趣爱好组,引导和发展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能与学校创办的兴趣小组相适应发展,为今后学生的深造提供依据和条件。

(五)创新机制,加大投入,解决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1、注入新活力,引进新机制,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每年应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到乡镇小学任教,为各个学校注入新的活力。落实退休退养政策,实行弹性退休制,对于教龄满30年,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自己的意愿选择退与不退,对于体弱多病的安排退养。

2、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合理利用学校资源。将分散的学校进一步撤并,合理布局珠田中心小学附近村小三、四年级撤并到中心小学就读,边远山区学校四年级集中在中心小学学习。这样使教师更集中教学,学生集中学习。

3、加大师训力度,更新教育理念。每年要组织50岁以下的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让教师们学习新教法,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手段,提升教育艺术。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

4、切实加强偏远农村小学教育。农村小学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提升,也影响着农村的发展。

5、提高教师素质,完善教师队伍专业化。在招聘教师时不要只聘用语文、数学专业的教师,应当大量吸收文、体、美专业的教师,在教育上真真形成专业化的教育。

6、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制。将评价的视角从教师身上转到学生身上;从重单纯知识评价转向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评价;评价重点要从重教学形式转向重教学思想的评价。

7、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

8、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9、加强对社会风气的整治。要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联系,通过执法等手段,遏制坏的社会风气,倡导好的风气,从源头上截断不良因素对孩子的腐蚀和诱惑,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10、停隔5-6年选拔进城教师,待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积蓄到一定程度时再竞聘,也即选聘不要太频繁。

三、作为校长,能为珠田教育的发展做点什么

1.加强与乡镇党委、政府的联系,尽最大努力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经常与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得到各职能部门的精心指导;尽心尽力做好教育工作,密切与家长的关系;主动与社会各界联系,让社会知名人士宣传学校、支持教育、捐助学校、肯定学校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2.确立 “求是、勤奋、发展、健康、快乐”的办学理念,构建 “尊师爱生、立志进取、诚信务实、求真求效”的校风,倡导“乐教、善教、精教”的教风,培养“乐学、会学、博学”的学风。

3.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加强班子建设。

①切实始终把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尤其是中心小学加强了学校门卫管理工作。做到全乡小学不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不发生一例师生违法犯罪案例。

②继续开展“文明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月活动,通过“十五个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明显提高,。

③深入开展“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实现了学年初提出的教师个体,学校整体形象好的目标。

④建设一支有威信、有魄力、有战斗力的班子队伍,建造一支业务素质较强、管理水平高,且甘于吃苦、廉洁自律、勇于奉献的领导集体、能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⑤实行村小校长任期目标交流制,每任为3-5年,出台鼓励年轻教师从事山区教育和山区工作补贴的优惠政策。

⑥重视对过程的监控,不管是安全工作还是教学常规的管理,都能注重中间环节和结果。

4.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与监督。

①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珠田乡小学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珠田乡小学教师年度考核方案》、《珠田乡小学教师聘任方案》。每一重要方案的出台,要反反复复征求老师意见,要多次集体讨论。

②推行校务公开,让每位教师都拥有对校务的知情权。评优、评先、晋级、资金使用等采取公示制,所要做的事,要实施的方案,要采取的措施,都事先经过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后实行。

5.注重教研实效,引进先进管理经验。

①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力争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②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积极开展“双送”等新课改活动,为全乡小学教师搭建了一个教学交流的平台。

③全乡小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素质竞赛活动,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充分发挥教师潜能,每学期继续编印《蓓蕾》校报。

④邀请心理咨询师对中心小学部分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

6.勇于开拓,大胆实践,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创新特色工作。

①创新和坚持集体备课模式。“同课精构”合作备课是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的追求和目标。

②推进素质教育,把“绿色劳动基地”作为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学校的一个平台。

③继续发挥古诗文长廊的作用。通过诵读古诗文系列活动的开展,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7.不断完善设施、优化育人环境,改善办学条件。

①想方设法争取资金扩大校园面积。加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投入力度,新建中心小学教学大楼、办公大楼,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做大做强乡中心小学。

②管好、用好宣明会捐建的教学综合大楼,充分发挥多功能室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篇7

关键词: 初中教育 评价机制 改革方案

进入新世纪之后,素质教育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希望中小学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初中教育在新课改基本精神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中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可以说,“面向所有学生,从根本上推进初中教育改革”已经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了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初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成了激励广大教师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事实证明,在新时期背景下探索初中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方案有着明显的时代意义。

一、明确目标,强调重点,开展综合评价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初中教育一直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旧存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这种不良现象依旧存在,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类考试、竞赛仍然层出不穷。可以说,以升学率判断学校实力,决定校长的荣辱升降,决定教师的报酬职称已经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思维定势,导致校长和教师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对后进生漠视不见,这严重背离了基本教育规律,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口碑,导致初中教育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素质教育推进困难重重。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初中学校必须不断探索减弱应试教育影响的政策,可以制定《关于禁止初中分快慢班的意见》、《建立初中毕业生汇报制度》等规章制度,促使广大教师面向所有学生实施教育,使学生享受到公平教育。

另外,为了从整体上构建评价初中教育质量的机制,初中学校还应该建立以考核“四率”为主体的综合评价机制,所谓“四率”,即“入学率”、“合格率”、“优秀率”和“毕业率”。不按照分数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排名是“四率”评价的最大特征,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平均分,开展底线评价。初中学校要着眼于优秀率,追求尽可能高的合格率,有了高合格率就有了高毕业率。总之,初中学校必须坚持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一起抓,德智体美劳一起抓,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各项要求。

二、确定责任,实现“保底”,面向所有学生

如今,学校的减负问题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学校中依旧存在“唯分数论”的现象。设置“四率”评价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要想真正落实“四率”综合评价的改革方案,关键要抓“合格率”,保证所有学生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初中校长是抓合格率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直接责任人,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尽到责任。同时,初中各级各班都必须实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育目标。教育保底,顾名思义,就是要保证所有学生,哪怕是成绩最落后的后进生都可以达到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应该有所进步,真正使每个初中毕业生都合格。

要想提高合格率,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动学生、依赖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坚定他们能在现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教师必须摒弃那种牺牲后进生,换取好学生冒尖的做法。其次,教师要从转化后进生入手,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低年级抓起,从基础学科抓起,形成段段清、科科清、全面清的良好局面,真正落实“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使每个学生都合格。再次,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中差生”的知识基础为课堂起点,积极实现“浅、慢、精”,即基础知识讲得浅,新学习内容讲得慢,课后习题布得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将一些学习策略教给学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坚持学、认真学的良好学习习惯,保证每个学生不掉队,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事实证明,合格率高了,优秀率会跟着稳步上升。优秀率高了,学校的口碑、老师的品牌也会相应提升。

三、坚持标准,适时调控,保证评价效果

要推进初中教育评价机制改革,使整个初中教育焕然一新,重新释放新的生命力,努力将学校的“兴奋点”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到追求“四率”的轨道上,以追求合格率为中心。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坚持标准,将重心适当前移。针对一些初中学校优秀率高、合格率低的情况,必须坚持标准,成立合格率、毕业率特别奖,鼓励初中学校将着眼点放在追求合格率方面。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初一打基础,初二防分化,初三推整体,按照这个思路实施教育,可以从整体上促进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初中学校要加强自我评价,主动寻找发展突破口,学校、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评价意见,从他们的评价中找到教育不足之处,以此调整思路,深化改革。再次,教育评价要重视过程,及时矫正。初中学校在重视年度评价时,也要加强过程评价,制订月度评价、季度评价、半年评价等具体方案。学校要不定期地对班级进行考评,及时发现问题,促使其限时达标。最后,根据规定实施奖罚措施。学年结束后,将班级实绩进行公布,表彰先进,督促进,激励其再接再厉,争创佳绩。

总之,初中教育在学生的一生发展中起着奠基作用,他是学生由小学到大学的桥梁,也是由儿童到成年的基石。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不要过于强调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距,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不断探索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方案,落实“四率”的评价指标,通过好的机制引导学生的学习,引导教师的教学,将初中教育的着眼点回归到学生身上,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而不是放在分数身上,不是放在成绩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符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才能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俭,孙兰祥.价值中立与教育评价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

[2]张志群.论中考标准的控制[J].湖北招生考试,2005(12).

[3]赵必华.教育评价范式:变革与冲突[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4]臧铁军.考试的人道性及人道原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

[5]姜红艳.论学校考试的人文关怀[J].湖北招生考试,2004(16).

篇8

关键词:教育科研转型;区域教育

近年来,吴江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步伐,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转型发展,着力调结构、提质量、促公平,全区教育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尤其是我们不断健全特色鲜明、内涵精致的素质教育实施机制,以“让学生快乐地学,让教师幸福地教”为愿景,以“聚力文化、给力课程、张力课堂、活力学生、魅力教师和助力评价”的“六力”并举的快乐学校建设为抓手,突出学校文化特色,着力提升教育内涵,不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吴江教育的这种转型发展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2012年11月我区颁发了《关于进一步转型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以适应吴江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我们把促进教育实践改善,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作为教育科研的主要价值取向。我们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行动研究理念,引导教师进行草根性研究,研究实践,研究学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努力使中小学教育科研体现实践第一的理念,崇尚实践性成果,提倡教育科研成果的多样化。

一、课题研究与管理向“精”转型,以精品课题建设引领课题研究的规范、务实与创新,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的内涵与质量

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我们着力于中小学课题研究的高起点,致力于课题设计的科学性与高质量。2013年我区在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评审中,共有43项课题被批准立项,数量之多在全省各县市区中名列前茅。目前我区中小学主课题均为国家级、省级或苏州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中小学实际,我区着力转型课题研究与管理,按照江苏省精品课题建设的“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与精致管理”的基本要求, 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的内涵与质量,全面形成教育科研的优势、特色和品牌,全面加强教育科研的规划和管理工作。2012年,我区以“规范、务实与创新”为主题,举行课题研究与管理向“精”转型现场会,坚决摒弃课题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和浮夸作风,鼓励真知灼见,鼓励基于实践、促进实践、超越实践的理论建构和创新。我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研讨和争鸣,提倡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尊重研究兴趣、研究爱好、研究风格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尊重研究者的创造性劳动和成果。

篇9

教育教学管理包括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教育教学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展开的一系列全方位的管理。通过全方位的管理,实现高效的执行力和高度的有效性。

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党和国家各级教育部门的带领下,新课改的教育精神和内容已经得到了推广和实施。小学基础教育状况比较乐观,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同时学校也从几方面同时入手,改善和提高了基础教育。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学理念的提升,各个方面的成绩都是值得被大家肯定的。但是,新课改是一场持久战,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一些问题还是存在的。第一,“应试教学”的思想深入人心,传统教学理念依然对师生有所影响。用孩子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孩子的好坏,这样只看到孩子的一个方面,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第二,部分教师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经验,课堂采取满堂灌政策。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整堂课都在教授新知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个别孩子也会有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掌握程度也不一,但作为教师并不能对学生有高低之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告别盲目性和教条性。第三,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还要进一步加强,现阶段的教学方式也要进一步提高。在敬业精神,对学生、学术的热爱也要进一步的改进,更上一层楼,看到的风景也会更加美好。

三、扬长避短,提高小学教学教育工作的对策

对于正在进行改革的素质教育,教育工作者应保持取得成就的、好的政策和措施;对于存在的问题和欠缺,及时更正和改进。第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落实新课改理念,实现素质教育,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不仅让孩子的成绩达到优秀,同时孩子的德、智、体、美、劳也要发展和提高,形成高尚的健全的人品人格,培养创新意识。对于家庭作业的布置,要有代表性,不能用作业的多少来培养孩子的能力,对于孩子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各个方面做到平衡发展。第二,根据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以及孩子的具体状况,建立一个适合学生的考评和评价系统。不要把成绩作为唯一衡量孩子的标准,也不要把具有个性和特别想法的孩子划分到“新新人类”,或者置之不理,认为孩子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或者讨论一些和课堂没有关系的问题。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长处,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不同的教育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做到有针对性和全方位的辅导和考评,孩子才会得以平衡发展。第三,要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只有教师的业务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新课改背景下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并出色的完成,也就是说一支素质高尚的教师队伍是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保障。教师作为小学教育的最重要的角色,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还要能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出色地完成。第四,给孩子创建舒适的学习环境。众所周知,环境的好坏也能影响到孩子学习质量,拥有一个舒适的教学环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里,也能让孩子心旷神怡。反之,一个脏、乱、差的教学环境,孩子受到的影响也不是积极的,学习的风气,教学的单一,不仅孩子体会不到课堂的快乐,而且还会降低孩子的兴趣,久而久之,更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祖国的花朵,要得到阳光的沐浴,也要得到雨露的滋润,才会更健康的成长。

四、结语

篇10

一、考核目的

以考核为抓手,深入推进全市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切实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有效增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幅提升中小学法制教育质量和广大师生法治素养,深化德育改革,推进依法治教。

二、考核对象

全市各中小学(含民办,下同)。

三、考核内容

见附件

四、考核程序

1、开展自查

各中小学对照考核内容逐项认真开展自查和总结,进行整改,并将考评表与总结于每年10月上旬前报市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

2、考核组考核

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抽调人员组成若干考核小组开展现场考核工作。现场考核工作在每年11月底前结束。

考核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形式:

(1)听取汇报: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

(2)查阅资料: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包括工作方案、总结材料、相关文件和有关活动的文字、图片、影音等相关资料;

(3)现场检查:对照相关指标,现场考查学校教学计划安排、教研活动资料、教师备课记录、教案设计以及相关文件和有关活动的文字、图片、影音等资料;

(4)问卷调查:对学校领导、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学生家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5)召开座谈会:召开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了解实施情况。

五、考核结果运用

考核评估综合得分计算方式为:综合得分=基础得分+激励加分。基础分实行倒扣分制,满分100分;激励加分实行申报制,10分封顶。

1、考核综合得分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学校,由市普法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市中小学法制教育示范校”称号,并给予一次性奖励。

2、考核综合得分在75-90分(含75分)的学校为合格单位。

3、考核综合得分在75分以下的,为不合格单位。考核不合格的进行通报批评,并列为下一年度重点整改考核单位。

六、有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中小学要把法制教育考核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完善工作方案和工作机制。市法宣办、教育局要加强对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指导督促。

2、政法各部门要积极支持本单位派出法制副校长的工作,督促其定期到学校开展工作,并将工作情况纳入个人年度工作考评,与个人晋职、晋级和立功受奖挂钩。

3、法制副校长要有一颗视学生如子女的爱心,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感;要树立“三不三讲”精神,即:不辞劳苦、不图名利、不计报酬,讲责任、讲奉献、讲爱心。要发自内心地把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还应有“四心”,即:对青少年朋友要有爱心;与学校领导、老师在对学生素质教育上要同心;当法制副校长要热心;对工作要多动脑、多尽力,要有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