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技巧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说话技巧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工具,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作用[1,2]。护理学的奠基人南丁格尔说“要使千差万别的病人达到治疗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心身状态,护理本身就是最精细的工作”。现阐述护士的语言艺术及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1 护士的语言艺术
1.1 沟通的基本态度与技巧
讲究礼貌是同病人谈话的最基本的态度,这不仅是自身文明的体现,而且也是尊重病人的表现。如果没有良好的基本态度,对病人冷淡、怠慢、鄙薄、轻视,不但不能交谈,而且也会使交谈失败。同病人沟通应掌握一定的技巧。①针对性: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境、不同问题来选择谈话内容与方法;②教育性:谈话内容主要围绕安心住院,服从治疗,配合医疗,遵守院规来谈话;③科学性:在交谈病人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时要严谨,要有科学依据,切不可主观臆断;④通俗性:说话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⑤艺术性:说话要风趣幽默、婉转、圆润。
1.2 语言艺术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
①低年资护士或实习护士初次接触病人时,不知说什么,表现尴尬与腼腆。怎样开口跟病人说话呢?当见到病人时,话未出口,先要面带微笑。从询问病人姓名、入院时间、自觉不适等开始。随情境找话题,说一些能使病人安慰的话。如针对长得漂亮、好玩的小孩说:“你这小孩的眼睛长的真好看,真有神”。也可以询问病情的转归,饮食的好坏,服药的效果与反应等。②对病人说话或听病人说话时,要注视对方的眼睛或面部,以表示真诚地倾听病人说话,同时这也是尊重对方。不敢直视对方,是羞怯的表现;有意不注视对方,是冷淡的表现;从头到脚的巡视病人,是审察的表现;只注意手中的工作不看对方说话,是怠慢的表现。总之,护士应以期待的目光注视病人说话,不卑不亢,只带微笑即可。③病人正在说话,护士不要打断谈话。无意中插话或有意出言制止病人说话,都是极不礼貌的举动,极易伤害病人的自尊心。在日常工作中,当病人对药物、病情及其他问题不理解而提出疑问时,护士理应耐心解释。若此时工作比较忙也应对病人说一声“您提的问题我已记住,我忙完之后再给您解释,好吗?”护士绝不能脱口而说出“你没见我这么忙,哪有时间给你解释”,或者说“不知道,去找医生”。从而使病人觉得护士态度生硬,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
2 小结
由此可见,一个态度好、具有文化修养和语言艺术的护士,本身的言行对病人就是一种心理治疗和安慰。它能唤起病人的乐观情绪,增强病人与疾病进行斗争的信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主体性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社会成员能否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尤为重要。然而,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思维的形成需要语言教育进行培养。幼儿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迅速,接触的事物逐渐增多,词汇量也增加起来,正是语言教育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在新时期实施幼儿语言教育呢?
一、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
幼儿时期不只是大脑和语言发展迅速的时期,还是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教师和周围环境对于幼儿具有较大的影响。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或是一句话,都能让幼儿的心理受到打击。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创设一个平等而轻松的教学环境,为幼儿的语言奠定基础。
首先,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幼儿在教学过程中有想说的欲望。例如,教师通过调查和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或者从幼儿周围的事物开始寻找幼儿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并在讨论期间观察幼儿的状态,适时调节教学气氛,可以促使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教师要和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要关心和爱护幼儿,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愿意向教师吐露想法和观点。
二、鼓励幼儿,教会幼儿说话的技巧
幼儿教学环境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并为幼儿创设敢说话的气氛和环境。有些幼儿在人多场合不敢说话,而在自由活动或集体活动中却能手舞足蹈。这是因为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在成人或同伴前比较胆小。教师在创设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的时候,要打破幼儿的这种胆怯心理,积极鼓励幼儿表现自己,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具体说来,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对幼儿的表现和成绩多多鼓励,及时肯定和褒奖幼儿的成功之处。例如,教师在活动中或课堂中利用微笑的表情、肯定的目光以及肯定的语言鼓励幼儿,让幼儿能在公共场合积极主动地说。
教师要做一名良师益友,教会幼儿说话的技巧,指导幼儿学会说话。这里的学会说话并不是说让幼儿说出话的意思,而是学会说话的艺术,学会说话的技巧。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语言知识比较薄弱,生活经验比较少,视野比较狭小,因此在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说话不流利,说话意思不明确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掌握基础的语言学习技能,帮助幼儿学会说话。具体说来,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倾听幼儿说话,另一方面要让幼儿学习语言表达技巧,模仿一些语言表达方式。
三、看、听配合说,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教师要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帮助幼儿在观察中建构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特征,积累语言知识和语言习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加工过的实物,让生活中的实物以他们能理解的形式和他们见面,增强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幼儿的思维和知识比较浅显,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是建立在想象和加工能力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图片教育,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对事物有一个感性的认知。
提高幼儿的听力能力,让幼儿在“听”中学会模仿和学习,是加强幼儿语言教育的一个有力途径。听是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很多语言学习和交流都是在“听”中完成的。当然,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听”需要教师合理地引导。首先,教师要对幼儿的听力表达进行指导,让幼儿形成一种良好的倾听习惯,指导幼儿对童话故事等进行合理理解。其次,教师要对幼儿的语言习惯进行引导,让幼儿能模仿正确的语言习惯。例如,幼儿在听《小熊请客》这篇童话故事时,教师要帮助幼儿分析小熊没有请到客的原因,并教会幼儿怎么样说话来请客和留客,让幼儿对正确的表达方式进行模仿。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媒介,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幼儿的词汇量增加,是大脑和语言发展迅速的时期,还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要看到语言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大胆说话,教会幼儿学会说话,让幼儿学会良好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技能,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让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郑伦芳.幼儿语言教育浅谈[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
篇3
关键词:提升;领导干部;语言素养;途径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后汉书・刘表传》:“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而语言素养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所谓语言素养,是指社会人在语言方面所具有的日常修养,包括感知、理解语言的能力和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语言素养也是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与工作部署的落实,首先是以语言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传播媒介的。语言的有效运用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思想理念的传递,关系到各项改革与发展举措的推动与落实。语言表达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成效与领导干部的形象。语言素养是领导干部不可缺少的一门才学,是领导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领导干部的语言素养现状
语言作为领导活动中的重要工具,贯穿于领导管理活动的始终。由于领导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语言的重要性。它不仅体现领导者能力、人格、素质的外化,而且也是体现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当下我们某些领导干部,话语中尽是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废话。有的不能运用规范、流畅的普通话,而是夹杂着浓郁的方言;有的语言表述不够简洁连贯,口头禅较多,如:“啊”、“嗯”、“这个”、“是不是”、“对不对”等;有的话语平庸,毫无新意;有的语言简单粗暴,俨然一位暴君的形象。这些现象或多或少地损害了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有的甚至给党和政府抹黑。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不会说话,主要表现在:与新时代群众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这些话语很值得我们推敲和反思。
二、领导干部语言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语言是领导干部发挥干部职能的重要工具。从领导决策、领导方案的实施,到计划、组织、监控等各个环节,语言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领导者通过语言与上下级沟通、交流感情,以便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领导者还负有宣传鼓动、组织群众和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这也需要语言来实现。如果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出现障碍,那么其工作绩效将会受到影响。当下,领导干部的语言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具体如下:
(一)修养不高,轻视学习
修养,指人的综合素质,是修行后的表象。修行是对内心思想和行为的改造,而修养是通过修行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而某些领导干部本身素养不高,道德品质、外表形象、认知水平与能力都有待提高,往往却夜郎自大,故步自封,不愿学,不想学,不勤学,自我感觉良好。国学大师翟鸿鎏岬剑一个境界低的人,讲不出高远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有责任感的话;一个格局小的人,讲不出大气的话;一个心态不正或心怀叵测的人,讲不出令人信服的话。
(二)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
以人为本,互相尊重是一切沟通的前提,是良好沟通的开始。而某些领导干部在讲话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听众的成分,不能根据谈话对象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准、年龄性别、人数多少等因素,来考虑自己的讲话角度。尤其对待下属,动辄训斥,趾高气扬,语言简单粗暴,缺乏对他人应有的尊重。
(三)缺乏语言表达的技巧
讲话是以声音为主要媒介手段,声音的传播效果则取决于它的艺术性。如何让谈话对象或是听众既明白谈话主要内容又能心悦诚服的听下去,确实是一门学问。而某些领导干部作长篇报告和限时讲话时,不是信马由缰,不着边际,就是东拉西扯,信口开河,不能抓住和突出说话的重点,语速要么过缓,要么过急,自始至终一个调,很想给人瞌睡的感觉。
三、领导干部语言素养提高的途径
作为一名社会转型时期的领导干部,如何迅速把握语言沟通的技巧,增强自己的说服能力、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减少语言沟通障碍,是一项必须学习的基本功,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领导干部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不仅仅是其口才的体现,更是自身内涵素养的体现。为此,具体要做到:
(一)提高修养,重视学习
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带头人,其一举一动都受人关注,因为他不仅仅代表着自己的形象,更代表着本地区、本部门的形象。因此,领导干部要保持良好的形象,加强自身修养显得尤为重要。一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理论是语言的灵魂。一个理论功底深厚的人,说出话来富有哲理,振聋发聩。二要加强政策研究,提高政策水平。政策是语言的精髓。只有政策学得好,精神吃得透,政策观念强,说话才有底气,说话才有分量。三要注重知识积累,博闻强记。一是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因为群众语言往往简洁明朗、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是鲜活的东西。二是善于向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同志说过: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坚,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二)以人为本,尊重为先
领导干部在语言沟通过程中,越彼此尊重就越容易沟通,越缺乏尊重就越难以沟通。在讲话时,看对象,也就是考虑听众的成分,并根据讲话对象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准、年龄性别、人数多少等因素,来考虑自己的讲话角度,把握讲话的理论深度和听众的接受程度,以抓住多数人的视听心理来组织安排,提高讲话的针对性。
(三)掌握技巧,提高语言艺术水平
一般来讲,在领导讲话的最开始,听众的心理和注意力都比较集中,期望值和好奇心也很高涨,在这个黄金时间讲好开头语很重要。开头的几句话,最好有新意,能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引起人们的兴趣、挑起人们的欲望,让人有悬念。可以采用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也可应用新颖的手法,引起群众的好奇、入胜。
其次,要善于围绕主题突出中心思想,不可信马由缰,不着边际。尤其是长篇报告和限时讲话,不能东拉西扯,信口开河。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应该事先在头脑里作一下思考,整理一下思路,然后,设想出讲话内容的层次,一定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点是什么,心中有数。
篇4
听话能力是通过耳、脑、手等协调运用达到对口头语言灵敏接受的一种能力。它是对语言信息的认知能力,由有意注意能力、对语音的辨识能力、对语义的理解能力、对话语的品评能力和对他人非语言信息(表情、动作、姿势等)的接受能力等要素构成。听话训练无处不在,可结合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说话教学展开,也可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进行,本文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专门的听话训练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由于在听话过程中注意力、记忆力、推断力和组合力是衡量听话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因此通过对此的专项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一 听话能力训练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使听话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要抓好听前、听时、听后三个环节的指导。
1.听前指导
第一,思想指导。由于我们长期对听话教学的漠视,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听话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因此指导学生:(1)要养成耐心专注的倾听态度。耐心就是不能没有礼貌地随意打断别人说话或插话,专注就是集中注意力细心聆听对方的话。可以说没有耐心专注的倾听态度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沟通交流。(2)要善用无声的人体语言营造良好的听话氛围。微笑、点头、亲切和善的目光都在及时地向说者传递听者的真诚信任和友善,从而使说者情不自禁地一吐为快。(3)要与说者的原意保持一致。作为听者不能臆测说者的意思,而是要尽可能忠实原意。总之,通过以上指导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具备良好的听话态度对于更好地获取知识,与人交往至关重要,同时它还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
第二,听话技巧的指导。听他人说话就是要抓住说话的要点,并对其未能直接表达出的意思进行合理推断。(1)抓要点的技巧。说者在说话时,总有一句是他意思的核心,听者抓住这句关键语句就是抓住了说话的要点。有时说话人在说出自己的中心意思前会蓄足情势做好铺垫,讲出后又加以强调突出;有时则开门见山地将自己讲话的主旨表达出来;有时听话会由于一些话语一时未听懂而受到干扰,此时一定不要顾此失彼,而是放过它继续听下去,事实上往往会过后自明,即使仍不明白也不妨碍对说话要点的把握。另外注意说者的停顿和转折词的使用。因为停顿可能是说者欲唤起听者注意,而转折词则表明说话的重心在后面。如果说话无明显的核心句,那就得分析说者是针对什么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概括出说话的主要内容,从而把握他说话的中心主旨。总之,要抓住说话的要点就得善于捕捉关键词句,明确讲话的意图。(2)推断的技巧。说者有时有些意思不便直说,要么拐弯抹角隐藏在话语中,要么干脆不说,这就需要把握一定的推断技巧。说者往往用重音或变换多种语气语调来曲折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从说者的语气语调来推断。还可从说者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从他说话的表现手法从话语的表面意思推断深层含义。
2.听时、听后指导
进行听话训练时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做好耐心专注倾听材料的榜样,以“身”指导。每一次训练都要告知学生练习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其练习的自觉性。其次为学生介绍有关训练的知识,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训练的效果。如对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训练就应让学生了解影响注意力的主要因素,良好的注意品质和多样的记忆方法等。再次应在认真批阅学生听记作业的基础上,做好讲评工作。对于材料中的疑点和难点要认真分析指导,使学生对材料内容的认识更深入;分析造成失误的原因,帮助学生寻找改进的方法。对学生训练中的表现及结果(口头的或文字的)要予以中肯的评说,指出其中的不足,但以鼓励表扬为主。
二 训练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1.听话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训练
任何一项听话活动没有高度的注意力是无法顺利完成的,训练学生听话的注意力就是训练他们注意说话人的“言谈举止”。注意说话人的“言谈”即排除各种干扰,集中注意关键的话语,能自觉有效地控制注意力的指向性、持续性及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注意说话人的“举止”即注意观察说话人在特定场合中的表现包括周围人的反应,以便更好地判断说话人的意思和讲话的效果。听话过程中口语的瞬间即逝性决定了听者要具备较强的瞬间记忆力,即较强的第一次感知记忆的能力。比如能一下子记住人名、地名、时间、重要数字和主要情节、重要结论等关键的字词句段等。
训练的方式方法:(1)在闹中求静,即有意在热闹的场合安排各种听话活动,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2)在说中戛然而止,即老师和同学在讲话中突然停下来,要求其他同学说出老师或同学刚才讲话的内容。(3)听记古诗、名言警句。由老师读或背古诗、名言警句给学生听,学生听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跟老师一起边说边记,直到记住为止。
2.听话推断力的训练
听话推断力的训练就是由听到的前面的话来推测判断后面要讲的大致内容,或说话人的身份、性格特点、说话意图的技能训练。
训练的方式方法:
第一,推断结果,即根据话语的逻辑推断后面可能出现的结局或结论。如让学生听一段情节不完整的故事,要求续说或续写故事的发展或结局,然后再与原故事进行比照,最后和学生一起探讨点评,看谁的推断更合理更精彩。
篇5
关键词:口语;口语表达;循序渐进;语言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2.4 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86-02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目前,农村小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都比较差,高年级学生当众说话还是畏畏缩缩,不够流利。原因之一是小学语文教学“重文轻语”,再加上方言影响所致。因此,说也是语文教学中要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这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办事更加讲究效率,对口头表达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口语的发展也有利于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良好的口才是一个人才华的体现。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认识到农村小学生的说话训练必须经过“想说——敢说——会说”这三个过程,说话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一、创造机会使学生想说
一个人心情愉快、感情激动的时候,“话匣子”才能打开。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灵活多样的办法来让学生开口。如在班级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讲讲你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讲讲广播里听到或电视里看到的新闻及家中或街头巷尾碰到的新鲜事等等。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他们争先恐后,侃侃而谈。在讲语文课时,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不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而且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图描绘的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讲讲插图表达的意思。如《雷锋》一课插图,画了天空降下的雨帘、河边被风吹弯的芦苇及被河水漫过的小桥,雷锋卷着裤角正在一个一个地背小学生过桥等简图。先让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说明图意。有的说:“下雨天,雷锋卷着裤角把小同学背过桥。”有的说:“天空下着大雨,挂着大风,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背过桥。”又根据插图按“天、风、雨、河水、雷锋”的叙述顺序,让学生看插图,完整地叙述图意。这样逐步增加难度,学生学习情绪十分饱满。总之,利用插图和简笔画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说话的意愿。
二、消除顾虑使学生敢说
有些学生开始有一肚子的话,但因为缺乏勇气,最终还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因此,对小学生的表扬鼓励应多于批评指责,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动机。初练口语表达时,学生往往语无伦次。但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教师应多予以鼓励,并耐心地引导他们,让学生增强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踊跃发言、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习惯,课堂便日趋活跃。
三、加强训练使学生会说
学生在说话过程中,需要边听、边想、边说,逐步才能做到耳灵、脑活、嘴快。为此要让学生会说,把话说好,首先要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正确、流利、有条理;然后进一步要求他们说话时神情自若,落落大方,或坐或站,或颦或笑,动作表情切合说话内容;进而再要求他们根据听话对象和不同环境,注意礼貌,说得得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就要结合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听话训练,注意纠正方言的不良影响,并经常指导他们掌握一些说话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可把讲读课文和说话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先进行词语搭配训练,然后练习用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再结合课文内容说一段话。进而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说生动。这样逐步增加难度,学生不但能够接受,而且兴趣倍增、效果良好。
对学生的语言质量影响最大的是周围的语言环境。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说普通话,教学语言干净、精练、逻辑性强、有趣味性,以优美的语言范例影响学生。同时要提醒、教育学生注意分辨、分析周围的语言环境,从语法、修辞、逻辑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语言,抵制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如有位同学看了电影《狮子王》之后,以“也说口语”为题,批评了配音中的“广东普通话”,如“哇塞!好酷啊!”等;他还列举了一些同学说话中的“好看哦!好高兴、好凉爽、好快活啦!”一类语言,指出这种不规范的语言不利于推广普通话,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语言环境的重要性。教师要在努力引导学生营造班级语言规范化“小气候”的同时,又要注意为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提供各种机会。
其实,在语文教学当中,说话能力的训练也是开展的,只不过处于自发的状态中,如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陈述观点等。这种训练随意性大,没有系统性,也没有目标。或者有了计划目标,但在实际训练中没有把说话的氛围营造好,学生觉得不自然、无趣而无话可说。再者学和用脱节,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一些说话技巧,课后没有合适的情境进行强化训练和巩固,最后只能是一知半解,教学效果当然就不明显了,所以只有制订系统的训练方案、创设良好的说话情境、学以致用等环节上落实好,并常抓不懈,才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黎明.浅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陈向东.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0,(02).
[3]隗艳丽.浅议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0,(01).
[4]徐静.捭阖之妙在于读——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01).
篇6
关键词:高考 听力 能力培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九级)关于听力的要求是: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演讲、讨论、辩论和报告;能听懂国内外一般的英语新闻广播;能抓住较长发言的内容要点,理解讲话人的观点及意图;能从言谈中判断对方的态度、喜恶、立场及隐含意思等;能理解一般的幽默;能在听的过程中克服一般性的口音干扰。
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听力也是居于首位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这与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也是相吻合的。学以致用,学习语言为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能听懂就是最基本的前提了。在江苏高考中,听力也是必考内容,而且是第一项,占近20%的分值。所以英语听力教学就是举足轻重的了。
总体而言,听力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地区差异很明显,城市优于农村,发达地区优于落后地区,沿海地区优于内陆地区。高考中英语这一学科均分差的地域性就显而易见了。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
1.政府教育部门应在全社会进行英语学习重要性的宣传,并不断满足中学英语教学的需要(如配备多媒体教室、广播系统、录放设备等)。还要对目前英语教学的师资进行调整、优化,组织英语教师定期培训,以满足当前英语教学硬件需求。
2.学校要能给师生提供一个英语教学的优质平台,尤其是听力学习方面的,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外辅导都要倾向于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大部分学校只注重抓教学质量、抓大科、抓数理化,却忽略了这一细节。
3.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英语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和听力基本功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决心。接下来就是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是英语听力学习的指导,这一点也是提高听力的关键。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听力教学,听写就是培养听力的重要方法。每天要抽出20分钟的时间专门训练听力,这与高考听力时间一致,可以让学生在这一期间保持兴奋的状态;内容最好是近期的重大新闻,这也可以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关键,绝不能一曝十寒。
下面就近三年来江苏高考英语听力部分来分析一下听力常见题型的应试技巧。第一种类型是对动作行为的考查,要求学生根据设问确定听音的重点,并且要全面理解对话的内容,判断说话者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最终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近三年江苏的高考试题可以得知此类题每年都占听力题15%的比重,须长期关注。第二种类型是考查数字,不仅要求学生熟悉数字的表达方式,而且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听内容进行简单的运算,这种题目难度较大,它也是今年江苏卷听力考试的一个重点。第三种类型是关于地点的考查,比较简单,学生只要熟悉与某些特定场所相关的词语就可以了。第四种类型考查职业与人物关系,要求学生注意说话者的内容、行为、态度,尤其是说话的语气,才可以准确判断人物之间的关系,今年的高考加强了这方面的考查。第五种类型是因果关系的考查,除了注意因果关系的词语外,还要注意语气及一些关键词(如but)后面的内容,往往它才是真正的原因。第六种类型考查态度与评价,要特别关注反映人的态度的形容词及人称代词,才能尽早把握考查的对象,从而决定关注的重点。第七种类型考查推理判断,答案通常在第二个人所说的内容中,所以要特别关注第二个人所说的话。对于细节理解题要求考生理解两人谈话中的关键词或词组,而语篇理解题则不必听懂每一个词,但须注意委婉语气和虚拟语气的使用和升降调的含义,归纳总结题往往根据某些重点词句进行推理判断。这种考查类型在前两年所占比例超过了30%,需要大家大力关注。第八种类型考查主旨要义,重在测试学生对整个对话与语篇的理解,且常常可以通过在首段句和尾段句找主题句获得答案。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听前明确听的目的、激发兴趣和欲望、熟悉话题、预测大意、处理关键词、布置任务;听中边听边操作,边听边选择、填空、连线、画图、补全信息,边听边做笔记,判断真伪;听后讨论,根据所听内容进行口头或笔头转述,根据笔记写出梗概,利用听到的信息,以同一题目为题,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一个文段。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应当这样体现:不仅提供材料,还要鼓励、启发、引导、帮助、监控、评价学生。教师选择的材料必须是真实语境中的话语;必须与学生水平相当;必须是多种口音的材料。
从近几年江苏高考命题来看,听力试题还具有以下特点:
1.题材广泛。涉及到购物、登机、问路、兴趣爱好、打电话、买票、看病、就餐等各个方面,含有风土人情、教育文化、新闻报道、人物传记等方面内容。它全面检测学生对各种生活环境中语言的感悟与接受能力。
2.材料真实。高考选材都是来自现实,与人类近期活动密切相关。
3.语言地道。录音内容都是由全国高考英语听力专家朗读,吐字清晰,发音纯正,而且是地道的美式英语。
根据这些命题特点,学生要适应高考,对于试题,必须做到:
1.理解主旨、要义,避免“以偏概全”或者产生误解,影响到交际任务的完成。
2.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听清楚其中涉及的具体时间、地点、数字、人数等,在整体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把听到的具体信息联系在一起,从而做出正确的理解与判断。
3.对说话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等做出简单的判断,这也是江苏高考听力测试的一个常见内容。
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对整个对话的理解,这类试题常常会涉及语言文化背景问题,需要考生在语言学习和听力训练中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语言领悟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靠理论指导和教师点拨是不可能取得太大突破的,还要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本年度第二次成绩分析主题班会上,一位英语科优生总结的听力技巧非常精辟:“梅花香自苦寒来”,勤学苦练,方熟能生巧。我认为积极进行听力题的预测是答题的前提;根据重音和语调抓关键词是听力测试中的重要一环,否则就会产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善于跳越难点,充分利用重复信息是最大的魄力;学会速记是处理较长听力材料的关键。当然,听懂远不是练习的最终目的,学生要通过练习掌握听力技巧和方法。因此,建议学生在做完听力训练之后,再花一定时间阅读听力原文,以便更好地了解听力考查的重点、难点,更好地把握听力考查的动向,甚至可以把听力原文当做泛读文章来阅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之目的。
总之,听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听力技巧,即:听前、听中、听后各种能力的培养,同时需要经常训练,熟能生巧。当然,学生还须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及语言交际能力等,听力水平才能够得到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创博英语――高考英语听力模拟训练》.
篇7
关键词:普通话 测试 技巧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标准参照性考试,主要考查应试人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流畅、规范程度。随着普通话测试的深入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广泛认知。作为应试人,要想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测试前充分的准备和刻苦的训练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应试技巧,也有助于减少失误,发挥应有水平。笔者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试卷构成和每道题的测查目的,针对平时在普通话测试中常遇到的情况,总结一些应试技巧,以供参考。
一、测试前的常规准备
1.明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本内容和检测的目的要求。所有的应试技巧都是针对检测目的而来的,明确了这一点,训练的目的才能明确。
2.根据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确定自己实现的目标,找出语音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语音的改变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是不现实的。应试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阶段训练目标,这样才能增强信心,提高训练效率。
3.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口语测试,应试人发音的质量好坏对成绩影响重大。在测试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应试人明明是能发出某个字的读音的,但由于平时训练时对发音的质量不够重视,出现声母发音松弛、韵母动程不到位等情况,被判为缺陷,从而失分了。因此平时训练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力求标准,也就是我们平时在体育比赛中常说到的“该拿的分一定要拿到”,否则考试时想马上纠正这种的发音习惯是很难的。
二、备考的技巧
应试人进入考场到正式考试,一般会有10-15分钟左右的备考时间。拿到试卷后,应试人如何合理安排备考时间至关重要。根据平时的经验,备考的顺序最好应按测试项目从后往前安排,即先准备说话题,再到朗读、选择判断、多音节词语、单音节词语。
1.说话题的备考。说话题一般有两道备选题,且说话题是测试试题中唯一没有文字凭借的题,难度较大,建议先准备此题。首先选择好说话题目,接着构思话题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因准备时间有限,此时不宜把说话题从头到尾构思完整或回忆一遍。
2.朗读题的备考。朗读应是平时训练的重点,确定好朗读篇目后,重点是把文中的难字读音和长句、关键句的停连及语调熟悉一下即可。
3.选择判断题的备考(有些省市不考此题)。选择判断题共有3个小题,备考时要特别注意第3小题,因为一些句子只是因语序不同导致不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
4.多音节词语的备考重点是找出难点词、轻声词和儿化词并练读一遍;有三个及以上音节的词语,要注意词的轻重格式。如对轻声词不够熟悉,不能很快就找出,建议不如放弃,把精力放在难点字、词上。
5.单音节词语的备考:快速浏览一遍,看有无不认识的字和把握不准的字。遇到把握不准的字时,可把单音节字组成双音节词,在词中定音或通过形近字的辨析,找出细微差别,确定读音。如“拨”和“拔”,“拨”比“拔”多一撇,就是因为多了这条“小棍儿”才能拨。
三、测试时的技巧
1.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主要检测应试人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读音的准确程度和规范程度,要求应试人对每个字的声母韵母都读得准确到位,声调要正确饱满。应试人发音时不能像平时那样松弛、模糊,声母要有力度,韵母的动程要完整,以免出现大量的缺陷音。声调上要力求调值准确,特别是阳平不宜拖长,以免中间出现拐弯;上声要避免发成211或2143。其次要注意语速,语速过快容易导致韵母动程不完整,上声容易发成半上;语速过慢或重复多,容易造成超时。遇到多音字时,可任读其中一种读音,建议选择把握大的读音,如“撒”可以发sā,不发sǎ。
2.第二题是读多音节词语。该考题除测查应试人声、韵、调的发音规范程度外,同时测查应试人的上声、“一”和“不”的变调、轻声、儿化等语流音变的准确自然程度。应试人测试时,一方面要重视声、韵、调的准确饱满,另一方面要注意读好音变,特别是轻声和儿化,轻声要突出短而轻,儿化词语的“儿”要与它前面的音节融成一个音节。此外词语的轻重格式也是本题测试的重点,不要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读成一个个字的叠加,如“电话”应读成中・重格式而不是重・重格式,“自治区”应为“中・轻・重”格式而不是三个音节都读成重音。只有正确掌握了词的音变和轻重格式,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发音自然连贯,具有标准普通话的韵律。
3.第三题是选择判断题。这一题是从三个方面考查应试人掌握普通话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同时测查语音的标准程度。测试时首先要保证选择正确,其次是读准。
第1小题:词语判断。要求选择并读出普通话的词语。此题选择上一般不会出现较大错误,读词语时要注意轻声词、儿化词的读音。
第2小题:量词、名词搭配。此题的数量词与名词的数量是不等的,应试人测试时要按名词的顺序找到符合普通话表达习惯的数量词,进行搭配,因此一个数量词可能会多次使用。因受方言习惯的影响,一些应试人常会出现搭配错误,如“一所学校”搭配成“一间学校”等。另外还要注意“一”的变调和轻声词语的发音。
第3小题;语序或表达形式判断。要求应试人选择读出每组里的普通话句子。此题选择出现错误的不多,常见问题是很多应试人读句子时忽略了语流音变,如轻声、儿化、“啊”的音变等等,如“这朵花儿真香啊!”中的“花儿”应读成huar,“啊”读成“nga”。
4.第四题为朗读题,主要是测查应试人在有文字的凭借下,语流当中体现的普通话标准程度。重点从有无音节错漏、声韵系统缺陷和语调偏误,以及停连是否得当、流畅程度如何、语速是否适中等几个方面考查。
与同样是30分的说话题相比,朗读题是有文字凭借的,考试时要力争拿到高分,因此应试人在测前就应该充分熟悉朗读篇目。广西普通话培训教材《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在每篇朗读作品后都标注了拼音,应试人要利用好这个资源,加强对难字、多音字、轻声词和儿化词的练习;对于一些长句或容易出现停连不当的词语,要标注符号,加强练习。测试时注意语速不要过快,做到“快看,慢读”,在读准字音、确保不漏字添字的基础上,要自然流畅,尽量不回读、不磕巴。如果一句话中有一两个音节读错,也不必紧张,将错就错,继续读下去,因为有时回读扣的分比读错更多,且给测试员造成不流畅的印象。
朗读尤其要注意克服语调偏误的问题。语调偏误主要指字调、句调带有方言或其他语言的色彩,词语的轻重格式、节奏与普通话语感有偏误。如字调的升降幅度过小,调域狭窄;几乎字字重读,缺少轻音;句调缺乏变化;字音的长短、轻重变化不大,节奏感较差。因此如果应试人平时说话调值偏低的,考试时稍微抬高调值,读准字调,并根据文章内容,把握好语句的高低、升降变化,注意语流音变和词语的轻重格式,将文章读得更加自然。
5.第五题是说话题。要求应试人选一个话题说3分钟话,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材料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
这道题是很多应试人发怵的一道题。其实如果仔细分析30道说话题目,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题目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关系非常密切的,也是我们平时聊天常涉及到的话题。因此我们首先要克服畏难心理。测前可以把说话题进行分类,给每种类型的题目设计说话思路,如写人的,可以说人物的年龄、外貌、性格特点、他与我之间发生的故事和对我的影响等等,再为每类题目准备一、两个例子,这样就可以减少说话题的数量,减轻备考时的难度。测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事例,这有助于我们有话可说,说得精彩。(2)多举例子,而且是并列性的例子,例如“我喜欢的节日”可以是多个,每个节日举出一两个有特点的活动或喜欢的理由,内容就更丰富了。如遇到议论性的话题,提出观点后,也可用多个例子从正、反方面来说明观点。(3)少用概括性的词语、句子,多进行细节描写。(4)词汇、语法要符合普通话的规范。有些应试人学习普通话只注意语音的准确,这远远不够,说话时还要克服方言词汇和语法。如广西人容易把“自行车”说成“单车”,容易把“一辆车”说成“一架车”,或者把“我先走”说成“我走先”等等。(4)尽量发准使用频率高的词,对自己把握不大的词可以进行同义替换。如选择“学习普通话的体会”这道题,讲壮语的学生就要注意“普通话”这三个字的发音,因为整个说话过程中这个词会多次出现,如发不准,就大大影响了语音的准确性。再如有些应试人发“an”韵母时会出现鼻化现象,那么就不要说“阳光灿烂”而改成说“阳光明媚”。(5)调整心态,保持语速适中。有的应试人选到自己熟悉的话题后,不禁喜出望外,说着说着就会加快语速,而忽略了语音的正确;有的碰上一些意外,如有些应试人把自己原先准备好的内容说完后,时间还未到3分钟,不免紧张,一时不知再说什么才好。这时应及时调整心态,可以再举例说明。(6)语调要自然流畅,不能像背书,尽量多使用口语词,多用短句。
任何的应试技巧都是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的,“临时抱佛脚”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以上所述仅为一般常用的技巧或个人的一些经验总结,每个应试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提高应试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口才;训练;敢说;有话说;善说
中图分类号:H01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173-01
现代社会,人人都想拥有一个好口才。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后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实现顺利就业,拥有一个好口才,无疑可以为自己增加很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科学有效的口才训练方法,提升自身的口才水平,无论是对提高个人素质来说,还是对拓宽就业道路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培养自信,训练大学生从“不敢说”到“敢说”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要提升口才水平,首先要克服胆怯,培养口语表达的自信,努力使自己从“不敢说”到“敢说”。口才的好坏并不是遗传的,每个人出生的那一刻,你能说谁的口才好?谁的口才不好?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克服胆怯,首先必须打破心魔,实现心理突破。刚开始当众讲话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紧张说不好感觉丢面子,越是害怕丢面子就越不敢说,越不敢说就越说不好,于是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境况。克服胆怯和恐惧的方法很多,这里提供两个方法供借鉴:一是多上台,多锻炼,让当着很多人说话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事情,自然就不会害怕了。二是每次说话之前尽可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或者选择自己最熟悉最专长的内容说,这样有备而说往往胆怯的感觉就会降低很多。当然除此之外,身边的人尤其是老师和同学要给这些同学提供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要多鼓励,努力发现这些同学的进步和优点进行适时适度的夸奖。
二、积累素材,训练大学生由“无话说”变成“有话说”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口才也是一样的,即使克服了胆怯的心理,做到了“敢说”,但是要想口才好,还必须做到“言之有物”,说出有意义的、令人信服的、别人想听的内容。口才素材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一样,主要有两种方式: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直接知识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生活社会实践获取的,间接知识主要是通过读书看报或者与别人交流获取的。语言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实践经验,谈话的内容自然也就会比较丰富。直接知识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受时间、精力等客观条件所限,仅仅靠自己的亲身生活体验能够获取的知识是很少的,人们更多的知识都是来自于书本报刊或者别人的经验,这些都属于间接知识。大学生因为还没有真正步入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经历相对欠缺,因此更不能忽视间接知识的积累。比如在看书或者读报的时候,把好的语句、好的故事和好的文章记住或者剪贴下来,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把他们说的有哲理的话、有借鉴意义的经历和有价值的生活知识或者专业知识记下来通过两个方面有意识地积累,久而久之,谈话的素材就会越来越多,口才也就会越来越好,说话中的知识性、条理性、思想性、幽默性也会随之丰富。
三、掌握技巧,训练大学生从“不善说”到“善说”
做到了“敢说”,又做到了“有话说”,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能把话说好,也就是说话技巧了。说话技巧的锻炼主要从如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有声语言的训练。有声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凭借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言语形式,它是最直接、最普遍、最常用的基本语体。有声语言主要包括规范的普通话和科学的发声技巧。说好标准的普通话,这是现代口才的一个基本要求;科学的发声技巧包括语音、语调、语气、语速、停顿等,它可以让我们的有声语言更加丰富、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二是态势语言训练。态势语言也被称作“无声语言”、“体态语言”等,它在交际中主要对有声语言起辅助作用,主要通过身体形态、手势动作、眼神表情等来表达。作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辅助形式,在具体表达中它不但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甚至可以部分代替有声语言或表达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三是倾听技巧训练。说话本质上是一种交流,交流必定涉及说和听双方,说的目的是让对方听得懂、听得乐,愿意听、喜欢听。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交流的质量不但取决于说,更取决于听。会倾听、善倾听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专心地静静地听,知道什么时候该点头表示赞同,知道什么时候该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在认真思考对方的话。在倾听中了解了对方的思想和观点,说的时候才会更加有的放矢;在倾听中满足了对方表达和渴望赞赏的欲望,对方才会给你更多说的空间。
掌握了口才训练的思路和方法,就能够事半功倍。口才的训练贵在持之以恒,想一蹴而就把口才练好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具体来说,只要遵循以上思路和方法,训练的载体随处可见,课堂积极发言、朗读、聊天、讲故事、话题讨论、演讲、辩论、面试模拟等等,都是非常好的训练载体。总之,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了口才训练的技巧,再加上刻苦训练,就一定能够拥有一个好口才。
作者单位:郑州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楷卉.大学生口才与演讲学实践课探索[J].今日科苑.2009年第2期.
[2]韩莹.简论大学生口才训练的方法[J].企业家天地.2009年第4期.
[3]王红.态势语言在口语交际中的作用[J].商情.2009年第32期.
篇9
论文摘要:语用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不仅是中职学生素质的表现之一,也直接对他们的就业、生存发展和实现人生目标起关键作用。通过“以就业导向,以能力本位”的中职口语教学意义的认识,笔者深入地分析当前中职学生口语能力的状况与原因,最后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三个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绩效: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说”的欲望;二是突出技巧、破译说话规律;三是创新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技巧使学生有得说,喜欢说,善于说.
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存方式、生活质量、事业成功的关键。作为服务、销售和生产行业未来主力军的中职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决定其就业、生存发展、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条件之一。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语用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符合中专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口语训方法,是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都应不懈努力探求的目标。
一、中职学校加强口语教学的意义。
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际交往的频繁和扩大,口才已成为了衡量现代基本素质的重要依据之一。中职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口语能力是其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担负着“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重任的中职语文口语训练,在以下两个方面显现其重要性:
1.全面提高中职学生口语能力是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中职学生的将来主要从事社会第一线生产、销售、服务工作的,其口语表达能力尤为重要。近年来,中职学校毕业生反馈情况显示: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文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如用人单位在面试时,常将一个人说话是否准确、完整、简洁、有条理作为评判其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2.加强口语教学是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因此,必须坚持“以就业导向,以能力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突出就业导向和岗位需求。为此,各门课程的教学应以岗位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怎样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突出岗位应用性?”是提高职教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所教班级专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加强岗位应用意识、应用环境的教育,为中职学生提供在工作岗位上应用的与语文课程相关的重要能力一口语表达能力。
1.入学前的基础较差。中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低分段录取的,他们基础知识差,阅读量少,词汇积累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甚至是偏远的山村,由于所处环境的限制和教学条件的差异,这些学生平时较少参与到口语训练活动。不善言辞,即使开口说话也往往脸红结巴;部分学生受方言的影响,一些学生普通话说得不好,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就不愿在人前讲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职业学生的情感开始具有内隐性,由此形成的消极的自我约束力促使其产生“惧说”心理。
2入学后接受有效训练的缺乏。中职学校开设的职业课程学科较多,教学时间偏紧。口语教学并未引起重视,通常没有专门的口语训练。而正是缺少有效的训练,导致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大部分中职学生对口语表达能力在未来工作、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加之缺乏提高的意识和锻炼机会,学生的口语能力就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3.学校环境的影响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部分中职学校不重视的校园的语言环境建设,没有严格地执行将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的规定。课余时间任由学生用方言交流;部分老师语言表达不符合职业要求,无法起到示范作用;甚至方言泛滥,成了地方语的聚集校。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口语素质与习惯的形成。
二、中职学生语文口语能力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口语表达能力如何,不仅关系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他们未来对工作、对社会的适应状况。然而,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口语能力却普遍比较低:在朗读时常出现声音细弱、语速不适、停顿不当、连续音变失误、语调生硬等问题;在被提问或上台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因紧张常出现:心慌意乱、喉咙发紧、声音发抖、表情尴尬、出汗脸红、不敢正视听众、搔头摸耳、说错了吐舌头等生理或心理反应。以致于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不少语文笔试成绩好的学生在招生、招工面试时,或面红耳赤、辞不达意,或抓耳挠腮、仪态欠佳,引起用人单位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怀疑。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欠缺,归结以下几方面原因:
三、中职学校语言口语能力训练探索
一般来说人的说话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说话方式的选择能力、语言形式的表现能力、体态语言的应用能力。根据中职学生说话能力比较弱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了如下措施,使学生有得说,喜欢说,善于说。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说”的欲望
“石本无兴,相击而发灵光”,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和最好的老师。兴趣的闸门一旦打开,学生的心智,敏捷的思维就会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大多学习成绩不太好,因此挫折感相对较强。教师可以讲著名的大演说家、雄辩家如林肯、丘吉尔、等刚开始演说时也非常紧张和失败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了当众讲话时产生畏惧心理是正常的。语言的表达能力主要是后天训练的结果,从而使他们克服了心理障碍,增强了练好口语的信心和兴趣。其次,在口语训练的过程中要坚持以鼓励为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对学生说话过程中出现的毛病要委婉地指出。还要充分肯定、及时鼓励说话能力差、平时极少说话的学生。
2突出技巧、破译说话规律
提高训练的质量,在训练中教师还要注意向学生传授一些有关口语表达的知识。逻辑学告诉我们思维应遵循的基本途径。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就不合理;文法告诉我们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则。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则不规范;修辞学告诉我们运用语言的方式。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则不生动。学生只有学习了这些知识,才能具备提高说话能力的基础。突出技巧、破译说话规律—从词汇的组织到声调的运用,从妙用谐音到巧换概念,从语言的通病到大胆的说话都要跟学生作了详尽的介绍。诸如怎样增强说话的形象性、说服力以及在各种场合下要注意的事项等,这些知识和技巧,显然有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3,创新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技巧
说话技巧训练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老师必须创新地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1)朗读和复述。
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口头表述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朗读的基本步骤是:①范读。可听教师范读,也可放录音带。让学生听规范的优秀朗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②模仿。由老师和学生从课内或课外精选一些美文,利用早读或课外活动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时有意识地运用朗读技巧。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大胆地采用一些创新的活动,并取得较好的绩效。如把广告词引进课堂,很受同学们的喜欢。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记住了一则摩托车的广告,就是“风驰天下”。至于为什一么对这句话印象深刻,“‘风驰’一词很好地形容了摩托车的速度”、“这句话具有别的品牌无法阻挡的气势”等。再让同学们仿说这句广告词,看哪个同学在语气,语调,清晰度上表现的最好。
(2)利用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谈话和讨论能力。
上好每一次综合训练、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并激励其在课堂上发言,做好相应的评价。谈话、讨论本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如《论语》就对孔子的教学谈话作了许多实录。谈话、讨论是在互相切磋中进行的。在互相砒砺中,时时会闪现智慧的火花,这正是训练说话能力的良机。因发现很多同学喜欢卓别林的无声电影。所以深受启发,就给同学播放一些大众化如周星驰的电影(把音箱关掉)。然后让几个同学根据画面模仿台词。比比谁模仿的到位,全班同学欢声笑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3)辩论式练习。
辩论要求学生能够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应变自如,临场发挥能力强。不仅要思维清楚而且要求思维敏捷。练习的形式有时采用自由讨论,有时学习电视上的“辩论会”,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辩论的题目主要是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热门话题。如:口才比文才重要?美丽是福还是祸?曾有一节课就“美貌在面试中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这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语用能力,还对中职学生在今后的就业面试也有些了解。这个辩论一直延续了好几节,同学们都觉得言尤未尽。
(4)配合专业课教学,训练岗位用语。
篇10
培养说话能力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上展现自我,服务于社会。为此,他们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还需良好的口才。如今不仅许多招聘单位设立了“口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口齿伶俐的人也很受欢迎。在西方国家里,“口才”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与“美元”“电脑”并称三大活宝,同时围绕开发口才资源成立说学系、传播系、现代演讲学系等,着力培养人的口才。这些事实都传达了这样的信息:社会急需具有良好口才的人才,说话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前途。作为教师,应意识到社会的需求,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重视说话能力的培养,让“君子敏于行也敏于言”。
培养说话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要求。语文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对这几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叶圣陶先生谈到语文的内涵时说:“什么是语文?语文首先姓语,即口头语言;其次才是文,是书面语言。”叶老的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口头语言的重要性。显然,如果缺乏对“说”训练,是不对的。而加强“说”的教学,不仅可提高学生说话水平,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
培养说话能力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心理生理发展变化的高峰期,他们对外部世界极为敏感,他们有理想、有困惑、有喜悦、有烦恼……他们的心理世界多姿多彩又充满矛盾,他们渴望独立却又有依赖性,他们寻求个性却又有些茫然,表现欲与隐秘感同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勇敢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说话能力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近年,不少城市已把测查说话能力作为语文中考必须考查的内容之一。对此,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从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把说话训练的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那么,如何进行说话训练呢?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说话的基本要求
关于说话的基本要求,语言大师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准确、明晰和动听。”格也易安则说:“说得恰当比说得漂亮更好。”那么,《语文课程标准》对说话提出怎样的要求?概括如下:
与人交流,看对象、场合,要文明、得体,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善应对;
表达观点,应自信、负责,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说话时注意表情和语气,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
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对《语文课程标准》这些基本要求,教师自身先要明确并牢记于心,然后,通过学习、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也明确。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开展说话训练,做到有的放矢。
二、遵循几个原则
说话训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牵涉说话的情境和学生的认知、思维、胆识、词语积累及教师教学行为等等因素。教学中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进行说话训练。
1. 情境性原则。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余文森教授说,情境是用一种直观上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求知欲。教学情境主要类型有: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动作或活动来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与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目前许多大学校园开辟的“外语角”,就是借助活动场创设情境,营造在特定环境中说外语的氛围。在说话训练过程中,我们可根据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利用《三峡》这一课开展说话训练,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几个小问题开场:你知道三峡在哪里?是怎样的?你还知道郦道元吗?可能班级中有学生老家在四川的,对于三峡相对来说比较熟悉,而更多的学生是从书报、电视等媒体零星地了解有关知识的,学生便能滔滔不绝说起来。设置说话教学情境,以特设之“境”,激学生之“情”,让学生兴趣说。
2. 激励性原则。有的学生性格较内向,生性腼腆,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声音小;有的因为少讲普通话或词汇贫乏而怕说不好,说起话来吞吞吐吐;有的学生由于其他原因说错或与自己意见不符……对此,教师绝不讽刺挖苦,绝不强制压服,应多听学生意见,多发现其闪光点多鼓励,放手让学生讨论、争论、辩论;课下多与学生谈心,多辅导,帮助学生改正性格弱点、排除心理压力。总之,教师要努力一种创设宽松、和谐、个个跃跃欲试、人人各抒己见的说话训练氛围,让学生敢于说。
3. 生活性原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训练学生说话,总得让他们有话可说。教师可引导多读书多看报,看电视听新闻多了解社会事件;也可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经验;还可组织学生参加参观、郊游等课外有益活动……通过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那个走进社会感悟生活,以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获取更多说话素材,让学生有得说。
4. 示范性原则。学习语言的最大特点是直接吸收。教师应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怎样“说”才好。身教胜于言教。一方面,教师应成为学生“说”的榜样。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说”的教学体现于每一堂语文课,教师“说”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说”。教师应加强语言修养,教学语言方面讲究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锤炼,有意识地磨炼自己,提高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使自己的语言清晰流畅、形象生动、妙语连珠、扣人心弦,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播放经典相声小品、名家演说、朗诵知名主持人主持说话节目等的录像、录音,组织学生听后模仿说。总之,多提供给学生模仿的途径,让学生学着说。
5. 整体性原则。“说”是语文素质的一方面,教学中“说”的训练应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并与语文素质其他方面的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听中学说、以读促说、写说结合,而不能把“说”的训练孤立起来,更不能局限于教材中安排的“说话”练习。例如,在书面作文训练中,教师对文章的立意、选材、构思、布局、遣词、造句方面的要求,也适合于说话训练的要求。口头作文,先说后写,写后评说,更是对听说能力的直接训练。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听说训练与作文教学结合进行,使学生既能“下笔成文”,又能“出口成章”。写与说的结合同时,整体性原则还应体现在“说”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说。
三、讲究说话训练的途径、方法
(一)课内训练。教师要把说话训练体现于日常语文教学中,开辟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说话。
1. 开设说话知识课。口语表达毕竟是一门艺术,涉及重音、语调、节奏、语气、语态及词语的搭配、句式的选择和组织等多种技巧,并且不同的语境,口语表达也会有不同的特点。让学生明确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说话训练点得以明了,为说话训练做好知识储备。
2. 开设说话欣赏课。播放经典相声小品、名家演说、朗诵或名主持人主持说话节目等的录像、录音,结合说话知识指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参与说话训练的兴趣。
3. 开设说话实践课。
①朗读。朗读是说话训练的一种好方式。朗读课文能使口语受到严格训练,并在反复的朗读中,增加词汇量,掌握多种多样的句式,最终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沟通起来,进而增强语感,提高学生说话能力。朗读时教师应加强指导,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读诗注意音韵和节奏;读散文要把握情感基调;读小说,要揣摩描写人物语言的内涵,并力求在朗读时表过出来。而朗读的方式可有分组、分角色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几种。
②模仿。模仿是训练说话的一种有效训练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可以让学生易于借鉴。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名家朗读课文录音,引导学生体会朗读者对语气、语态、停顿等等的处理技巧,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挑选经典相声、小品等说话类节目的录像让学生观看,让学生模仿表演者说相声、演小品;挑选课本中的小说、寓言改编为话剧,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开展说话训练。总之,让学生模仿进行说话练习,可让学生感觉好玩又好学,有利说话训练的开展。
③复述转述。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社会热点新闻,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新闻,也可就热点新闻要求学生转述。通过复述转述,可训练学生组织语言、围绕话题、用好人称代词的说话能力。
④学生讲评练习。指导学生把自己解答习题的思考过程或答案用口语表述,训练学生学会把问题说清楚,让人明白的说话能力。
⑤评论。评论可让学生就清楚、连贯、口话题表达自己观点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评论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人物,可以是热点新闻也可以是身边的生活现象。如可组织学生口头评价《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发表自己对胡屠户的看法;又如组织学生针对有些市民闯红灯现象加以评论。
⑥演讲辩论。由教师确立一个话题或收集同学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同学开展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如举办“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演讲比赛;师生商定辩论论题,召开班级、年段辩论会,组织学生就论题展开辩论。例如:组织学生辩论“学生带手机到校利(弊)”。通过此类活动,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发表看法及现场说话应变等能力。
课内训练着重让学生了解、掌握说话的基本方法并加以运用,但说话训练仅凭课内训练是不够的,因而必须延伸到课外。
(二)课外训练。口语表达是建立在掌握一定词汇的基础之上的,词汇贫乏就不能把话说好,更谈不上生动了。因此,课外说话训练的一个方面是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并做读书笔记,如:摘抄精彩语段、搜集名人名言或格言、谚语,为把话说好打下良好基础。课外说话训练的另一方面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文娱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让他们增长见识;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说话的素材。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口头交流摘抄的语句(段);组织学生成立信息交流沙龙,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畅所欲言,锻炼说话,增强说话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