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地位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的地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的地位

篇1

【关键词】德育 小学教学体系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的教学成绩总体来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教师通过自我学习统一培训等方式,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教学实践中也能很好地发挥自身能力。但是,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学德育教材不规范。教材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等问题的关键,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课程的教材存在着极不规范的问题。有些教材与小学生生活相脱节,脱离实际太远,教师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在学习中很难联系实际,对德育教育的体会不深,缺乏明确可感的对象,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其次,小学德育教学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教学目标不明晰的问题。德育教育不同于语文、数学等文化课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深层次感受和内心体会,然而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重视学生的表面进步,对于课程的教学评价也停留在较为浅显基础的层面上,很难触及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文化素质。德育教学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等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具体可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动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典型,从而触发学生内心的感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学中广泛存在着缺乏对学生“生成性目标”的自觉认知能力的挖掘,教学过程经常出现本末倒置,教师由此也会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再次,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缺失。教师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绝对支配的地位,教师对于德育课程的理解程度及专业性教学技能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然而,由于教师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教学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感受德育教育的关键,教学活动经常流于形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教学成果。另外,德育教育不是课堂教育就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加以努力,因此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往往对这一方面的认可程度不足,将学生活动仅仅作为学生自主参加的活动,教师不去参与其中进行相关指导,这种情况可能造成学生的课余活动对德育工作的效果不佳。

最后,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具有强烈道德矛盾冲突事例的引入。由于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以及小学德育引导性的教育功能,当前我国的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不注重引入更加复杂的更加价值的道德案例,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案例大都是“对还是错”“好还是坏”的直接判断,只是将枯燥的生活理论加上了一个稍好的外壳。而往往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案例都是更加复杂也更加多元的,在“好与坏”“对与错”之外,往往还有更为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个体原因、价值取向等综合因素,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这些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学生陷入困惑时给出点睛之笔,让学生豁然开朗,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此外,小学德育教学中还广泛存在着教师对学生道德情感激发程度不足、忽视与学生心理需要的连接等问题。正是由于以上多种问题的综合影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才会始终停留在较为落后的阶段,在改革小学教育的时代浪潮中要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开拓创新,要将德育教育当做硬骨头来啃,真正实现小学德育教育改革,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成果。

二、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及改进措施

1.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前文已述,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道德和正确价值取向有重要作用,小学生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对社会复杂问题的思考时需要有一定的指导和支持,而德育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凸显出其重要意义的。德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与小学其它课程的交互影响中,小学教育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教育,更是体育、音乐、美术等多元化教育内容的实施舞台,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托,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对于提高小学文化课、音体美等课程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德育课程教学,学生培养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的热情。

2.改进小学德育教学措施

改进小学德育教学是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笔者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教育实践,认为改进小学德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情境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前文中提到的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往往过于简单,学生没有太多的自我思考空间,小学德育教育中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点考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教育中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易为学生接受的道德情境,把学生从充分带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由此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到爱国主义时,教师可以引入更加具体可感的事例,如将汶川地震时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感动中接受爱国主义的内涵。

(2)重视教师个人魅力。德育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教师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时影响德育教育开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更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必须要有言传身教的深刻意识,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身体力行地向学生展示德育的魅力,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

此外,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水平还要进一步规范德育教材,创新教学手段,将德育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多元化,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一、音乐课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1)音乐课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高尚的审美趣味,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与净化。

(2)音乐教学能改善学生的空间智力,并维持时间很长,甚至永久。音乐课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这是人人皆知的,可是它对学生智力开发所起的促进催化作用,就并非人尽其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在科学上的发明,往往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来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4)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能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总之,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课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地位的分析

在拥有四分之三人口的农村,大部分地区的音乐教育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音乐教育上的“休止符”,真是令人遗憾,让人心痛。

是什么原因导致音乐课不被重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不少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往往仅凭“优秀率”“升学率”来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业绩,片面追求升学考试必考科目的高分,忽视了音乐的教学,这是影响和干扰音乐教育的主要因素。

(2)一些传统的偏见认为学习艺术的人轻浮,甚至会带来身体上的伤害。

(3)现在农村中小学中,大多数教音乐课的教师不具备全面的音乐基本功,当然也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上课只是教唱一些歌曲而已,对技能训练、音乐欣赏、视唱练耳、乐理和器乐知识的传授根本谈不上。

(4)教育资金少致使一些学校没有音乐教具,甚至有的学校连最基本的风琴、电子琴、录音机都没有,上课只能是干唱。

三、对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地位的几点

建议

(1)提高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重视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

(2)排除对音乐课的干扰和影响,重视音乐教育的地位。

(3)转变思想观念,深刻认识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

(4)添置音乐教具和乐器并充分应用,重视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

(5)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避免粗俗教学内容。

(6)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重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地位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家长给学生提供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同时需要家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探究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特别强的学科,同时它对学生文学品位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大多都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然而学生的实践经验还比较匮乏,因此学生对这些文化精髓的获取和吸收都需要语文教师的传教和指导,但是小学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比较有限,学习空间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在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习和需求了。同时,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成形成,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中有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再加上课堂教学的制约性,就使得小学生很难通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有效获取并吸收这些人文知识。然而这些人文知识通常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这时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家庭的环境、家长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规范等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然而教学课堂上的时间比较有限,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的时间也很少,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家长跟学生一起阅读,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作业,让家长跟学生一起阅读,这样家长在辅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的文化素养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也能更好地辅导学生的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家长的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行为规范,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化,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并且它的综合性很强,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所以小学语文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教学课堂上的学习是很难完成的。小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果只是依靠学生的自制力是很难补充教学课堂上内容的缺失的。而小学生除了白天在学校学习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因此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周末,以及寒假暑假,小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就更多,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有效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学生在其他一些领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更好地发现、探究、学习,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促使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如家长周末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去参观、展览,积极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在这些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这样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暑假、寒假的时间很长,家长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孩子去旅游、参加一些拓展活动,从而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知识。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家庭是小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家长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补充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课外辅导。课外辅导不仅包括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的辅导,还包括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很少,并且学校所提供的实践教学设备也比较有限,这样都会制约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但是在家庭中,小学语文的实践机会很多,并且家长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机会,这样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能有效理解并掌握一些语文知识。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中,进而促使他们更加全面的发展。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学生要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并给学生做好榜样,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周末去公园玩耍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学生不能乱扔垃圾,要随手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并身体力行的去执行这些,还应该积极监督学生的一些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坐公交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要积极给老人让座等。家长只有积极为学生做好榜样,才能有效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花.浅议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J].科学导报,2015(15):349-349.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备课过程中要进行预设,在课堂教学环节根据课堂生成不断调整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积极思考,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一、教师要预设学生主体思考环节

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情感参与的过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预设学生主体参与的环节,让学生从语言习惯、学习技巧等方面都能够有所提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多种能力的发展,努力钻研教学技巧,不断拓宽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内容。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能够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高兴的。教师要不断给学生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自我创新中畅所欲言,积极动手动脑。

二、采用教学游戏让学生情感参与

小学生正处于童年时期,对于各种游戏有着天生的喜爱。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感参与的空间,通过教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教学游戏的创设要有效,要能激发起学生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起来,在情感参与中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三、加强课堂互动,加大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需要教师加强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参与,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加强课堂互动。如,教师在《窃读记》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设疑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活跃思维,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四、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视听盛宴中培养能力

多媒体以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实现了人机交互,以图像、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要创新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化难为易,让学生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教学重点。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情感参与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圆明园风光片以及被侵略者掠夺的奇珍异宝,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不断变化,从而升华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篇5

关键词:德育教育;技工学校;重要性;对策

G711

前言:技工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符合社会基层岗位需求的、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技工学校的学生虽然学历层次不高,但是也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以来也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技工学校的德育教育一直是技工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重难点,也是软肋。虽然各类技工学校逐步认识到了德育教育工作环节的重要性,也不断通过实践进行了改进与创新,但是从当前技工学校德育教育整体情况来讲,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德育教育在技工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技工学校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让学生的思想平德水平予以提升。

一、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性

技工院校学生数量几乎可以与普通高校人才数量持平,但是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改革,很多技工学校招生规模逐步下降,而且学生由于学历层次低,在就业方面的优势不及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技工院校迫切需要转型,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德育,可以说是教育的根基,但是从技工学校当前情况来看,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学生普遍思想文化素质不高,甚至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出现扭曲。而社会各行业对人才要求除了基本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德行和人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因此,技工类院校亟待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帮助技工学生更好地就业和职业发展。

二、加强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促进技工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化

为确保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应当建立健全合理、科学、完备的德育教育机制,并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不断强化、改革与创新。笔者认为,应当充分调动技工学校领导的主动性,建立起以校长、书记为核心,班主任、各任课教师、学校职工为主要执行者的技工学校德育机制,因为技工学校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职工人员,要以这些人群为火种,电量技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光明。要不断强化德育的重要性,对于现行的德育制度,要加强后期的管理与考评工作,积极把德育工作作为教职工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和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方面,营造良好的技工学校德育工作氛围,逐步形成符合技工学校实际的、个性化的、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另外,还应当多给予学校师生相关的德育培训机会,尤其是对学校行政体系中的工作人员的德育教育,改良班主任制度,让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时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技工学校提升整体的德育教育水平。

2.促进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统筹化

在技工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应当找准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全面掌握学校现有的德育教育工作现状,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合理改进,即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统筹花改革。第一,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教学环节,尤其是思政课堂,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法律法规教育等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并采用丰富的形式将这些内容展现给学生。比如通过翻转课堂、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方式等的灵活应用来潜移默化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并不断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第二,要重视课堂外的教育,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或者是以爱国或者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德育活动调动学生的德育学习的参与性,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与社会多接触,多感悟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要充分应用共青团、党团等先进组织的力量,发挥组织中学生干部的“传、帮、带”作用,以身示范,进而影响更多的学生改变错误的道德理念和对不道德行为的改进。

3.促进技工学校德育工作多样化

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根据技工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打造多样化的德育工作平台。德育工作最为主要的途径就是德育氛围的创设,尤其是文化环境和育人氛围的建立,因此,技工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文化环境及育人格局,在对学校的环境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德育渠道净化校园软环境,使其环境符合知识化德育教育工作的要求,实现个性化的技工学校氛围。另外,还要以各社团为主力,不断组织各类积极的文化活动,并适当给予参与者及表现优秀的学生以物质或精神奖励,让学生自发营造文化氛围,丰富其课外内涵。从技工学校的校级层面来讲,应当设计好、宣传好学校校风,校风内容应当包括对教师和学生及校领导等多方的要求,要以我国重要传统节日、党团纪念日等为契机,开展实践,积极对师生进行道德教育,促进技工学校德育水平更上一层楼。

结语:

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技工院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教师和院校都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多种手段的应用让学生的德育教学走上一个更高的水平。并且,教师还需要总结和归纳教学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不断强化学生德育教学工作方面的创新,让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与时俱进,让学生接受到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许善美. 关于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管理模式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14,34:302.

[2]崔梦圆. 如何创新开展技工学校学生德育教育[J]. 赤子(上中旬),2015,07:264.

[3]周勇. 网络时代技工学校的德育教育[J]. 中国培训,2016,12:135.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主体地位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29

高校体育教学其实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沟通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发挥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锻炼热情,提高兴趣,促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进行学习和锻炼。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教学看成是对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来改造受教育者,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方式在教学中只是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学生只是为了体育成绩而进行锻炼,他们不懂锻炼的方法,不能体会锻炼的乐趣。在新的教育思想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不断推进体育教学的科学化进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体系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的课程体系还很单一,教学模式也非常单一,这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断被提出,例如:发现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陶冶教学模式、目标调控教学模式、自练指导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虽然如此,但这些教学活动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以及年龄等特征进行开展。其实,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就要树立以“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并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学校的实际,以现代化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通过评价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所以,在构建高校新的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锻炼,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2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进行运动学习以及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的互动沟通而实现知识的传递,同时,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运动知识的传授、反馈使得教学不断的深化,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则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1]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的活动,必须有双方的互动才能完成,而教法又必须根据学法来选择。所以,教师教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法。因为运动技能的掌握其实是学生进行自我完善以及动作技能不断优化的过程,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运动技能的提升其实就是其不断创新的过程。

运动技能的习得具有“自我表述”和“自我相关”的特点。每个能进入高校的学生都是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在自我学习以及自我控制力上都表现出色,具备教学主体的素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地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显得十分落伍。[2] 为了打破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体育教学,要把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3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锻炼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高校对学生体育课的考核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考核,但是这种考核很大程度上受一些先天因素的影响,而且学生在运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考核的标准很难制定。尤其是体能类的项目,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同学先天素质较好,几乎不用锻炼就能获得较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即便非常努力的锻炼也无法达到较好水平,有时候学生运动技能的好坏和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显。这使得体育测试失去了意义,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受到打击,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所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测试评价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评价体系,就是要摒弃一切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测试评价方法,克服教什么考什么的弊端。在一个学期内,可根据学生运动技能的成绩、体育课出勤、课堂表现、体育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来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知识、态度和运动能力的结构评价体系。这样就能够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的体育评价体系,不断激励和提升学生的锻炼热情,促进高校体育课的发展。

4 结语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和才智,变成真正的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法,使得教学由平面转向立体,由静止转向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解的多元化模式。课堂信息传递也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模式,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创新能力,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技术,树立良好的终身锻炼习惯,能快速吸收和运用知识的社会人。所以,教师只有认识到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完成构建,教学活动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孔令莉.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J].中国学校体育,2005.

[2]李清建.体育教学改革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3,(8).

篇7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它越是卷入得深――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与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中充当学习的引领者,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结合语文教学的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了“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的内容和形式;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排练、布置文艺会场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育人的引导者

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是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使其通过合作获得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而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故事会、朗诵会、演讲赛、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等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

三、创新的点拨者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甚或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例如,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善于发现问题,写作日记。又如,指导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文章、办小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也可得到发展。

四、知识的开发者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行为差异;课堂教学

研究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是为了实现地理教学的有效化,在研究中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和低效教学的教师在实际的课堂管理、课堂提问、回答方式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通过研究这些差异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低效教学与有效教学课堂行为差异研究的意义

通过研究,地理教师可以在研究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加以研究和学习,从而保证自己教学任务的有效进行。在差异对比中发现的学生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指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1.研究低效教学与有效教学的差异首先便是为了改善高中地理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的要求下,需要学生更为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师们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怎样落实自己的教学计划直接影响着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对比在低效教学和有效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不同的行为表现,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2.通过对比低效教学与高效教学的差异还可以让广大的教师理解新课程改革中他们所做得不好的地方,让教师们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使得教师们面临极大的挑战,这一挑战来自课程的变化、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手段的变化等等,面对这些变化有的教师处理得好,但有的教师处理得不好,通过研究课堂行为差异就可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不断促进自身的进步。

3.研究低效课堂与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行为的差异有利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在实际教学之中,学生在课堂上由于自己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的理解程度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或不理解、或疑惑、或赞同,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回答方式与结果,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加以解决。

二、低效教学与有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对比

经过高中地理课堂的实验,发现学生与教师在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之中都会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别是在具体的一些方面,通过对比这些差异,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而其中绝大多数的因素却出现在教师身上,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更加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都可以从这样的差异化对比中发现一二。在对比之中发现,教师在文化知识结构、运用教材、语言表达和板书能力上都没有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观察学生的心理、备课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力以及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反馈能力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图所示:

其中代表强,代表弱。

从表格的对比来看,教师除了在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的对比上没有弱势以外,在其他的一些教学技能上,在促进教学有效化的教学能力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深化自己的教学技能,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

高中地理教师在高效课堂和低效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教学课堂中的教师对于自己教学中的细节更加注意一些,在有效教学之中,教师对于自己在课堂上的板书的形式与顺序都会有所注意,尽量让知识与知识之间形成衔接,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进行把握,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另外,在进行课堂交流的时候,有效教学的教师也更会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包括优生与差生的一样对待,以及言语和体态上的交流等等。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也会更为耐心地区帮助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好的建议会比较虚心地接受等。这些方面的细节问题正是成就有效教学课堂的必要保证。

2.在有效教学之中,教师往往更能有效地控制教学的进程,在教学过程之中严格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调节他们的学习情绪,特别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或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快速地做出总结与修正,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比较鲜活的,它是一个成长的课堂,在学生与教师一步步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进步,在发展。

3.另外,在有效课堂之中,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更佳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他们在被教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以后,更加善于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之中遇到了问题也会即时地向教师提出来,而在低效教学之中很多学生则是采取了回避与退缩的态度,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篇9

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年,中学语文教学一直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实践。审视语文学科,我们会发现,在理念建构层面,语文学科确实彰显了革故鼎新之态,但实际的教学效率、效果、效益却并不理想。新课改下语文学科的缺失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何原因导致的?阅读教学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为此,我在鄂州市几所中学作了一学年度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方式

二、调查时间:2011年9月~2012年6月

三、调查对象:鄂州市一中、鄂州市三中、鄂州市五中、鄂州市吴都中学、鄂州市实验中学全校师生

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采访教师、学生,随堂听课

五、调查过程:

第一阶段:2011年 9月~2011年12月,随堂听课,听取各校每位语文教师至少两节课。

第二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 2月,采访部分教师、学生。

第三阶段:2012年 3月~2012年6月,问卷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问卷调查,我分别设计了五道问题分发给100位教师和1000名学生。现将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对教师的调查

2.对学生的调查

六、出现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发现鄂州市几所中学的阅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不活动

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其中“对话”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的方法,扬弃“训诲——驯化”“传授——训练”,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它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和“他者”对话,教师的作用也是在和学生的对话中实现的,并且在这种对话中受益。二是教师也是对话的一方,也是教学的参与者,教师就是应该由衷地把自己的阅读想法、自己的感情说出来与同学一起分享,让学生倾听;当学生讲的时候,教师倾听,师生之间可以一起讨论。所以新课程所提倡的师生关系的改变,并不是让教师离开教学过程,更不是让教师上课不讲。然而现在有些课堂教学误解了新课程的理念,觉得语文老师课堂上一定要少讲或者不讲,几乎变成了教师“不作为”,以为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其实质还是无效教学的体现。

 

例如:上课铃还没响,教室里就响起“大河向东流”这首《好汉歌》。铃声一响,老师播放电视剧《水浒》中剪辑下来的关于林冲的片断,原来这堂课是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生的情绪是高昂的,整堂课,除了看录像,就是讨论林冲是怎样一个人,讨论也很热烈,这堂课在《好汉歌》的歌声中结束。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整堂课中没有读过课文,有几位同学的书也没有打开过。

 

在这堂课中老师明显是想摆脱以前的“灌输”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似乎就是一个旁观者,并没有表明他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好像担心一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提倡的老师少讲走向了极端。很多讨论课和学生表演课中教师纯粹就是一个倾听者,要么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教师缄口不言;要么学生活灵活现地表演,教师微笑着观看,很少有教师的讲解,即使有也是只言片语,蜻蜓点水般地附和着。这哪里能看得出教师是一个参与者、一个合作者呢?教师根本就没有起到教师的作用,根本没有体现他们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的特殊功效,相反他们在整堂课中几乎是“不作为”,而这种教学行为就是无效的。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情说出来与学生们一起分享,师生可以争辩,这才是真正有活力的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感情的共鸣与启发,少一些理性分析,多一些感情,多些有效的讲解行为,而不是少讲或不讲,更不是“不作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被追问”“被灌输”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2.对语文本位的疏离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并不主要指课文所反映的人文内容,而是指语文本身的人文本质。“语言的获得”“言语的欲望”就是语文课的人文性所在。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追求课堂新颖的同时把现实语文教学的人文理解为对课文所反映的人类生活场景的把握,这样语文课几乎成了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例如,有老师在上《〈物种起源〉导言》这课时,花了很长时间讲解与“物种起源”相关的知识,“达尔文学说”“达尔文的考察经历”“物种起源”学说的历史发展,等等;在教材分析时,主要的任务是寻找物种进化史上的材料和生物学上的理论来印证课文中的种种判断。这是一堂用现代媒体介绍生物进化知识的生物课,并不是语文课,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移位,语文教学目标的模糊,使得这篇文章的教学“理科化”了。

 

现在很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所确立的话题也是越来越偏离语文教学本身。从《孔雀东南飞》出发讨论刘兰芝怎么做人,《愚公移山》讨论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愚公的问题,从《孔乙己》出发讨论绍兴的酒文化。也许这些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从语文教学本身的角度看,似乎有点舍本逐末,放弃言语形式和语感的教学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错失。这样的教学行为对语文教学而言同样也是无效的。

 

3.课堂教学形式的误用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合作学习、讨论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大多数的语文课堂里都能找到,但是问题却不少。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到底应该是如何作为,研究性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师 语文活动课 角色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目标,教师应充当好以下角色。

1.参与的引领者。美国科学教育家兰本达曾说过:“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皮亚杰所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结合语文教学的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了“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布置文艺会会场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合作的引导者。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促使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创新的点拨者。《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4.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