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小班化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组织模式中,传统的大班制的模式虽然有助于师资力量的充分利用,有助于数学教学的整体性,但由于班级内人数较多,教师难以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析和照顾每一名学生,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与联系,反倒不利于提升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利用小班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可以极大地释放教师空间,便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同时也能够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确保教师熟悉并了解每一名学生,确保教师能够一对一地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辅导.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小班化教学因其灵活性、伸缩性等优势,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小班化教学模式呢?

一、优化师生交往模式,保障师生零距离沟通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班化教学组织模式,应该首先改变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模式.在大班制的班级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教师因教学组织、教学设计及备课等限制,难以全面地了解每一名学生,难以与每一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与交流,这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信任与联系,教师难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惑,教师难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同时,教师过分关注优等生,缺乏对中等生及后进生的关爱,久而久之班级内的成绩差距会越来越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小班化的教学组织模式,教师面对数量较少的学生,可以腾出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关爱自己的学生,教师可以一对一地了解学生的现状及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家访等方式来熟悉自己的学生.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是零距离的.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在教学内容及教学规划上,凸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断地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而将数学课堂、时间、空间等都还给学生.此外,小班化教学的运用,还能够凸显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扮演小教师,在展示与交流中得到提升.

二、增加随堂测验的次数,及时批改课堂作业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往往在课堂结束前几分钟才会进行作业的布置,而批改作业的工作往往留在课后,这不利于学生不足的及时补充.而由于学生人数基数大,教师无暇及时批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班化的教学组织模式,教师的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教师可以及时进行作业的布置,同时可以及时进行作业的批改.因此,运用小班化教学组织模式,还要求教师改变课后批改作业的习惯,而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内的时间,做到随时布置随时批改随时补充.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减少教学时长,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精简教学过程,将主要的知识点精炼地教授给学生,预留一定的n时来进行习题的演练,帮助学生及时运用数学知识来解答课后习题,及时发现新知识的困惑和不足之处.

三、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组织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小班化的教学组织模式,还需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的组织模式,营造宽松良好的教学氛围,不断提升和凸显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充分利用教室内的教学环境

在大班制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生源较大,教室内的空间有限,很多数学实践活动,只能通过多媒体技术或者教师的临摹来进行.但在小班化的教学环境中,教室环境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来整理和重新布置教室环境,使得教室环境有利于数学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如,教师可以将教室的一角布置为数学角,将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各类工具摆放到数学角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需要实践演练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充分利用宽阔的教室条件.如线段、平行线等数学知识,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桌椅,甚至粉笔等,在教室内直接开展实践演练,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更有助于提升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参与性.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班化教学方式的运用,还需要教学方式的改变和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地位,这明显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运用小班化教学方式,必须转变传统的数学组织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教室内的空间,改变传统的排排坐的方式,通过圈圈坐的方式来营造良好的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模式.另一方面,在小班化的教学方式的引导下,教师还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学习,带着问题来深入探究.

四、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班化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与多变性,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不断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小班化教学方式,需要师生零距离沟通,需要改变传统作业批改方式,更需要倡导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2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生活情境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此,文章阐述了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应用的方法。

关键词:

生活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环境

小学数学是学生迈进数学学科的第一道大门,这门学科还能够锻炼学生思维逻辑严谨性,对学生一生有很大影响。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学的基础性学科,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水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需在教学中适当合理地应用情境教学法。生活情境教学法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教学方法理解不透彻

正确使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当前,部分教师对于情境教学方法的认识不够透彻,在实施情境教学时,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部分教师不重视情境教学的作用,因循守旧,使用传统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难以与现代化全面的素质教育的新发展相匹配,给小学数学的教学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小学数学课堂的情境教学不灵活

国家新课改要求实行生活情境教学法,将生活情景教学穿插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但生活情景教学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一些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不注重情景教学的方法,教学中生硬的使用情境教学法,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实际内容,机械刻意地进行情境建立,教学活动过于呆板,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严重脱离

虽然生活情境教学法在中小学教学中已得到了广泛正确的使用,但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情境法使用不够灵活,和现实生活结合不紧密,脱离了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实际生活。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将生活情境教学法应用其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生活化情境的设立,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进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直观感受与理解,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其次,小学生生理心理发育还不完全,没有成熟的价值观、是非观,而数学是逻辑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到吃力。教师要从生活情境出发,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距离感和亲切感。最后,情境教学法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协作探究和实践的能力。生活化情境教学主要是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再安排一些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学生就会更有兴趣去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正确应用

(一)教师对教学重点进行细化

虽然大部分学校已将生活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但生活情境教学法得不到有效使用,对生活情境教学法的理解只停留在定义表面,一味地关注对生活情境教学法的理解创新,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应是渗透在传统教育中的,而不应该是完全摒弃其中某一种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生活情境教学时应合理的应用,明确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方法的主次。

(二)适应学生的年龄与心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做出教学计划,小学低年级的数学知识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利用贴近该年龄段的简单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要把生活实际情况作为情景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生活情境建立的实际性

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并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小学生学前的生活经验中已具备少部分的实际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实际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使学生更易接受。如果出现与实际生活相不符的教学情境,就会使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让学生感到困惑,不利于正确是非观和完全人格的建立。

(四)创建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学校全体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是一项漫长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数学知识教学时,教师在使用生活情境教学时应注重情境的实际性、合理性,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以及德育教育的有效学习。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得出合理使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构建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薛飞飞 单位:青岛大学路小学

参考文献:

篇3

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从而导致在数学学习中会产生不满甚至厌恶情绪。要想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教师应在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以及知识掌握能力的基础上,将小学数学课生活化,将生活情境融入其中。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了解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能够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的重要性

(一)能够将数学与生活进行紧密结合

从本质上而言,数学的抽象性是非常强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浅,导致在数学课堂中对部分内容不甚了解。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列举部分生活中能够应用的数学实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所了解,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能够将抽象变具象

小学数学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因此,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象,如何让小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有所了解与掌握,成为新课改中的难点。一般而言,小学生对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现象会有兴趣,因此,教师将生活中与小学数学有关的情景运用到课堂之中,能够让学生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魅力。

(三)能够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改的深入已经进行了几年时间,教师无论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都有所探究,并取得成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利用生活情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扮演相应的角色,在发扬学生主人公精神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

相关资料显示,学习材料在与生活经验有所关联的时候,数学学习会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涉及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魅力。比如在学习人民币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超市买过东西?”学生会回答:“买过。”老师:“你们有没有付过钱,应该付多少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付钱好不好?”于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知识,比如你去超市买了2元一斤的苹果,一共买了3斤,你给收银员10元钱,收银员应该找你多少钱?教师在小学数学中融入此类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利用生活情境提高小学生数学化水平

从本质上而言,数学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表达,教师若将生活情境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就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化水平。

比如,在学生运算“169+99、159-99”这类题目时,学生很难对其规律进行掌握,无法对“169+99=169+100-1”的规律有所认识,部分小学生会疑惑为什么要加1,为什么要减1。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并将“付整找零”现象的理念与加减计算的理念进行结合,让学生能够在生活情景中掌握算法的基本规律,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象,将复杂的知识转变为简单。

(三)利用生活情境提升小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篇4

一、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培养数学抽象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抽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实际事物进行提取,找出有关量的方面、属性等,成为独立的对象;有一种是对数学有关定义、概念实施演绎推理,在这个过程当中抽象出纯数学的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紧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思维方式主要还是形象思维,他们的数学抽象是建立在生活实际事物的基础之上的。教师要注重在抽象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并对学生渗透数学思想。

1.引导学生在抽象中认识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在生动、具体的实际感知中,帮助学生深刻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开展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内容教学,学生刚刚接触11+6×4这种题型时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一定要先做乘法,然后做加法呢?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运算的顺序,或是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开展抽象概括,学习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在讲解这一课时,将教学过程分为三步。我首先向学生揭示生活情境,展示一只售价11元的文具盒和1支售价6元的钢笔,问学生两样东西一共多少钱,接着又拿出3支钢笔,售价也都是6元,问学生现在共计多少钱。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1+6+6+6+6或11+6×4。接着探讨“11+6×4”应该怎样正确计算。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先算11与6的和,再乘以4;也有的学生认为先计算6与4的积,最后加上11。在热烈讨论之后,学生基本统一了意见,于是我又问:“为何要先算6与4的积,请举例加以说明。”学生明白在计算文具盒和钢笔这两种物品的总价时,第一步要知道这两种物品分别价值多少元,接着再计算两者价值的总和。最后,我组织学生探讨日常生活中购买两种物品怎样算总价的方法,抽象概括了四则混合运算的正确顺序。

2.在抽象中对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渗透数学思想,这些渗透在教学内容中的本质思想主要由转换思想、对应思想、归纳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等部分组成。教师要能够在抽象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有机渗透,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在低年级数学“比多比少”应用题内容的教学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板书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各个条件的相互关系,接着开始列式和计算。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仅仅是解题方法,学生没有产生数学的对应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先投影一组图片,如6双袜子和9双皮鞋等,启发学生开展讨论,问这些物品可以配成几套,并将每一套连接起来,让学生明白每套之间应该对应;接下来继续演示其他的物品,让学生判断有多少是对应的。学生通过具体事物增强感知体验,在此基础上将实物进一步抽象成线段。我再引导学生讨论哪部分线段之间对应,最后直接出示一组线段,引导学生依据线段图展开联想,说出是生活中具体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学生在举例的过程中就会接受对应思想。

二、紧扣数学实际应用,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任何生理系统只有通过反馈才能达到有效控制,实现既定目标,缺少信息反馈,是无法有效控制系统的,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对于数学教学目标来讲,即实现了解事物的目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掌握的数学知识有效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是全部完成了数学教育教学目标。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互动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一言堂”式的教学,教师需要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而使以往在课堂上默默无闻的学生自觉调动主观能动性,自发地将自己融入数学学习中。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成为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点,比如倍数、面积、利润折扣等问题相较于语文、历史等课程,内容更抽象,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将理性问题感性化,通过互动教学及数学在生活上的延伸,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学数学,从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使其高效化。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师生中存在“两不高”的现象,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不高。小学生本就处于刚开始发现事物、认识事物的阶段,文字、故事、画面这些较为感性的元素容易让学生有探知欲,继而主动去接触、认知、记忆,甚至将这种认知带到生活中,进一步强化,形成较稳固的认知体验。而数学当中的数字、图像、数学符号等元素不易找到对应实物让学生实际感知,唯通过教师这个窗口打开学生求知欲,因此,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就成了教学中持续讨论的话题。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基本已成为必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标配”,但正因为教学手段起点越来越高,对教师应用多媒体的综合能力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通过人机交互操作来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而小学生中的多媒体教学已不仅仅是狭义上应用计算机制作PPT课件及简单的声画来呈现,它所包括的内涵更丰富,更具有延展性。诚然,社会生活也是一种媒介,而数学学科源自生活,它也可以被教师运用到教学中,成为最直观的“教具”。而对于社会生活这个“媒介”,教师反而会有所忽视,比如生活中的购物发票、电话号码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物品,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将实际生活中的物品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效联系。教师的教学手段相对较模式化,“眼界”不够宽,再加上数学本身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学生会产生“数学无用”的心理,这些都给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一定阻碍。

二、相应的对策讨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间的交流、学生间的交流相互交织的综合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交互行为中,教师和学生达成情感上的默契、认知上的碰撞,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亮点、思维困惑点,而学生可以在互动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或者得到他人的认同,进而产生求知的动力,形成独立个体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息息相关,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仍然是以感性和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在身心发展和心理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充分地运用互动教学,丰富互动的具体行为,能够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为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营造深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运用高效的互动教学能够弥补学生抽象思维薄弱的特点。当然,这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身心和心理特征有充分的了解。在与学生互动的时候,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与学生深度互动,采用游戏、生活实例等教学方式,创设合适的情景,通过图像、语言、音乐等形式,多感官刺激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兴趣,能动性地自觉学习,使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让教学既有知识性,又不乏趣味性。

参考文献:

[1]王金华.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108.

篇6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化策略

1.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和组织,研究数学和身边的实际生活相关内容的联系,将生活融入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而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知识点,借助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乐趣,构建起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学生在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中能更好地感知自我,发现自身价值,树立自信心,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帮助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切有关数学的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术问题,让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路径

2.1运用数学的视角对待生活

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含义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的思考方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使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环境,学生自身带着数学问题看待周围的环境,在生活经验和自身的实际体验下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体会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使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难题,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运用到生活中。

2.2运用生活的视角学习数学

数学能力对智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也需要缜密的思维逻辑能力,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尚浅,治理仍处于正在发展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够高。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分析,采取合理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老师可以教学生用生活的视角看待数学知识,尽量把复杂繁琐的数学内容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生活原理。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尽快掌握数学学习内容。老师同时应该时刻留心生活,细心观察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将这些素材和数学知识相融合,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用简单的生活素材表现出来,而不是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单纯地告诉学生某个原理或定理,然后让学生做题。

2.3开展与生活相关的数学教学活动

采用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离不开教师开展的数学生活化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数学教学的相关活动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教学任务中的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安排自己所策划的各种与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和呈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最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排练教师编写的话剧或者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加入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学到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生活,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重视学生的思维模式

因为小学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小学生,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并不是单一的,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受到外界的固定思维方式影响较小,这正好为小学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可能。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能够帮助教师少走弯路,减少在教学过程中的冲突,同时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解决在学习数学时的困惑,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让老师更了解学生的想法。老师应该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采取一种方法,过于重视成果,而是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探索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可以替代繁琐复杂的数学知识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采用这种方式更容易引导学生的数学教学,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3.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尽量采取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方式,运用生活的道理和经验,采取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方法,引导学生更好、更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老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更容易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在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在研究知识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改变“填鸭式”的数学教学模式,减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反感,使得小学的数学教学不再是学生头疼、家长心急、教师担心的问题,增强数学教学的亲和力。

参考文献:

[1]沈思.对“基于问题学习”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探究.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刊),2013(12).

[2]王艾.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初探.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4).

[3]杨秀娟.浅谈创设初中数学情境的几种方式.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4(7).

[4]孙海霞.基于问题学习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2011.

[5]梁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中国科技博览,2011(27).

[6]黄玲玲.语言因素对小学数学应用题难度的影响.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4(2).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根据对数学教学任务的熟悉以后,可以知道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树立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要使老师在数学教育当中把数学教育更加通俗化,发掘学生的思考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使学生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一门非常难教的一门课程,由此可见,老师应该具有合理的教育技巧很重要。

一、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小学生感觉最难学习的就是数学应用题,老师也感到应用题课程是最难教的。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应用题的讨厌,恰巧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多做题。这就导致出现了小学应用题教学问题,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体现问题方式一样,结构闭塞,导致学生没有创新思想和方法。

2.老师没有把语言表达技巧应用到应用题教学中。

3.老师教学出现严重类型化,导致学生没有解答应用题的创新意识。

4.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力,还有培养对问题的生活意义,以及问题牵扯的数学概念和学生对理解问题不够重视的问题。让学生把简单的数学应用题想成复杂化问题。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式子这几个问题的转变方式没有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二、小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研究

1.应用题教学思想的确定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培养的就是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这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为以后进入初高中学校更加顺利,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老师,要以这一方法为指导,才可以让学生花最小的代价做出最大效果的成绩。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讲解下提高了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过,还有一些学生还是不会做应用题,不知道从哪开始做。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侧重做题量。多少老师认为提高应用题难度让学生作答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难度大的应用题也是好多老学生经常讨论的题目,导致学生时间浪费在解答难题上,容易形成固定式的答题方式。一旦换了问题就会不知道怎么样再去作答,毫无方法,总之,树立培养学生做题的前提就是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和过程。

2.教学跟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现有能力,做一些有意义和有兴趣的事情,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发现适合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这就是因为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导致的。小学生思考事情偏重于有形思考,相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最熟悉、最能理解、和感觉到的内容才有作用。反过来讲,那些不经常出现在小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在他们的思想中并没有成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任何作用。

3.提高教学的层次感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中,老师要适当布置一些有层次的数学题,才可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学会答题技巧。我们都知道不管是谁学习知识都从简单的向难的学习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学生的解答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们把精力全身心的放在学习应用题练习上面。在练习过程中要把握好题目的简单程度和困难程度,有层次感,这样的目的就是检验学生答题能力,让学生对每种题目都有不同的答题方法,培养学生答题的逻辑性和创新意识,但是要有质量高的练习不要求数量多,为预防学生不认真的学习习惯,老师还要教会学生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那些比较难的题目,没必要计算只要会列式就可以,其他的知道怎么做就行。

4.做好教师教学工作的总结工作

老师完成授课,学生练习结束以后,老师要结合每个学生表现出的思考力要及时的应对,肯定学生的能力,多鼓励鼓励学生,让学生觉得有成就感,使学生增加对学习的乐趣和兴趣。那些能力不好的学生老师要多花点心思,帮助他们走出困惑,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不足之处,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所在,及时的改正改良,促进学生建立自我发现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得知收获成功的快乐。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知道,学生要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知识,只有亲自参与才能不断进步,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

小学生要有经常思考、经常变换思考的能力才能应用到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更投入,思考问题更加牢固,从而对知识的认知会越来越明白。老师在应用题的教学实践中,要侧重学生的思考出发点和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及答题方法,同时让学生很快的表现出来,总之,就是要让这些数学方法和答题技巧融入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可以看出,在小学生的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中,老师最应该让小学生首先明白应用题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是做题的前提,然后在让小学生知道怎么样答题的能力。老师也应该注重现代化教育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让学生感觉新颖,增加学生对学习的乐趣,达到学习目的,到最后再让学生反复思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全寿.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5(34):91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创新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很多重要的课程也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小学数学也不例外。数学作为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而小学阶段恰好是学生个体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因此,更新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兴趣,打造较好的学习环境,便于培养正确的数学思想,最终达到整体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在这里,笔者从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育里怎样展开教育创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一、转换课堂观念,有效实现教学创新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平台,同样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想要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首先就要从课堂入手,丰富其教学活动和内容。具体措施比如,通过把传统、严肃的课堂纪律转换成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由此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新型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作为核心的,老师只起到一个辅助、引导的作用。而且,每次在同学遇到困惑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加以正确的疏导,而不是单纯的告知学生答案,要多多鼓励同学善于开动脑筋,只有这样才能够学好数学。除此以外,和谐、轻松的气氛更加有利于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交流和信任。另外,学生们可以自由的思考、大胆的设想、积极的问答。老师在课堂上足够尊重学生的想法,适当的引导学生开放思维、激发潜能、突破自己,使小学生们的见识不断得到积累,数学素养进一步提高。

二、备课内容多样化,有效实现教学创新

备课指的是老师在讲课之前自身首先要对教材进行熟悉、整理及设计。备课的过程不单纯的是为了熟悉教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真设计和编排将学生最容易理解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同时,备课的过程还包括准备好课堂需要的素材、模型以及课件等。因此,备课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堂课程的课堂效果。所以,如果仍然一味的沿用传统的备课流程,那么必然使得课堂单一枯燥,死气沉沉的课堂取得的效果一定难以让人满意。因此,在备课过程上有待创新,举例来说,像搜集一些新鲜同时学生又感兴趣的例子;更多的运用那些新型的教学设施、模具等;使用多媒体不仅表达效果更加生动,还能用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见识;善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并将其转化成容易消化的形式,不仅简单易懂,同时生动有趣,令学生真正喜欢并且主动学习。

三、丰富教学方式,有效实现教学创新

以往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坐在下面听,之后再布置作业练习。过去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学生们的理解、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老师的讲课进度不能对同学们面面俱到。而且,传统这种教学方式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对以往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显得非常有必要。新的教育方式需结合小学生贪玩、好奇的性格,尝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令他们主动回到课堂上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大人的操作演示通常比较感兴趣,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们的这些特征,课堂上可以尽量通过教具来进行演示。比如,老师在讲授几何图形的情况下,想要让同学们更直观的看到图形的每个面,不妨尝试采用幻灯片的效果来展示,这样就把书本上死板的图形变得立体起来了,更加方便同学们记忆;还有当众表扬和嘉奖那些在课堂上表现突出的学生;或者主张同学们预习课本,请学生登上讲台充当“小老师”讲解自己的观点,之后由学生打分,老师点评选出本次最佳“小老师”。在老师与学生间的频繁互动中,调动学生们积极参与,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思考能力。

四、加强教学实践,有效实现教学创新

任何形式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实践来检验。在新的时期教学实践仍然需要积极的开展,不断的尝试和印证科学有效的新型教育方式,并把优秀的教育经验在全国广泛的推广,从而保证取得的成果能够满足现阶段的实际需要。在过去检验数学成果的方式局限于课本练习题,现在,我们要改变这一单纯形式。把重心放在促进小学生思维和心智上,不断拓展各种形式的作业,不光把实践练习变成一种可以高效、快速提升学生数学成绩的方式,同时还能在练习途中获取额外的知识财富。例如,老师在讲解重量时,小学生难以理解其概念的真正含义,这时,老师可以引导通过一些实物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比如一本书、一瓶水,同学们可以根据其体积大小和分量轻重,来探讨不同形状的物体其重量的差异。如此一来,不仅使同学们深刻理解了重量的内涵,而且获得了实物计量的体验,这些对于之后进行单位运算都非常有帮助。

五、加强课堂学习合作,有效实现教学创新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都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来完成。课堂上老师在讲解时需要与学生们适当的互动,老师需要通过学生的反应来判断知识点是否真的被消化和理解。特别是学生在之后的练习里,有效的合作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对于增进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信任也大有帮助。在教育过程里,老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习情况来合理安排分组,确保每一个小组集合里既有学习成绩好的,也有成绩欠佳的,既包括领导者,又包含学习者。除此以外,委派责任心较强或者具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同学来作为小组长,每个小组分工明确,团结互助,一起探讨攻克数学难题,解除学习困惑,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综上所述,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完善的长期过程,对于保障教学质量有着重大意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逐渐积累经验和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现有教学模式加以改革与创新,不断创造出更优质学习环境,来吸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数学人才。

作者:陈杰 单位: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新波.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

[2]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思维方法;思维脉络;动机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03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018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坚持和训练的过程。作为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始终将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最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内在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因为内在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内在动机。那么如何才能激发起他们的思维动机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因素,联系学生自身具备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主动提高的内在动机。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知识,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个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自然会全身心地投身到各项数学教学活动中。因此,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帮助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渗透于他们知识发展当中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时,除了考虑它原有的知识重点,还要联系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内容,做到新旧连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教师进行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对于小学阶段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起点,也是转折点。

(一)引导学生抓住数学思维发展的起点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其中包含的知识脉络前后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在数学教材的编排当中,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的每一个单元的知识,它们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因此,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由已经具备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开始投入到数学思维的发展当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思维训练的起点,设计适合小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的思维起点,逐步促进学生各个层次的思维发展,不能让学生在学习初始就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思维起点,以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设置不同的思维起点,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有条理。

(二)引导学生抓住数学思维发展的转折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学生思维的障碍点。教师要在这个关键点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困惑与不解进行疏导和点拨,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发生转变,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转折,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模式的发展。找准学生思维的转折点并施以援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克服他们自身在关键点的思维障碍,从而起到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发展。因此,帮助学生理清数学思维的脉络,准确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起点和转折点,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时,需要把这些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然后转化为已经掌握的数学问题,从而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整个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比如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等。

(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学生的思维发展其实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或者综合来进行的。分析就是将已经掌握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自己的知识体现中分解开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分析一般是由数学问题本身入手,逐层剖析,依次递进,指导分解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条件为止。综合就是要把单一的数学知识整合到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当中,由提出的条件入手,发现单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清晰的数学思维脉络。当然,在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分析、综合,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思维效果。

(二)具体与抽象的思维方法

篇10

而小学教育尤其是低年级小学教育,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开端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日后的学习兴趣。在小学学科教育当中,由于数学的抽象性的特点,在数门学科中成为小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门。因此,笔者在此浅议在小学生数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数学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动力,是一个亟须探索的研究课题。

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误区,认识这些误区将有利于对数学教学的改进工作: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缺乏表现

1.理论与应用联系脱节

学习的目的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实际问题并非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总是把问题生活化。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是值得肯定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面对同一类型的问题,在不同形式的包装下,就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困惑。例如,让小学生理解“单价、总价和数量”的相互关系,把问题牵涉到奶糖、棒棒糖等学生感兴趣的物品就会增加学生的理解力;而同样形式的问题若变成换了身“房价或其他物价”的外衣,小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列式,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强,灵活性差。从根本上来说,学生还没有掌握这样的问题。

2.缺乏批判意识

要创新,首先必须批判。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创新性思维的准确度。批判又包括对他人的批判与自我批判。首先,在数学教育,尤其是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崇拜意识,很少有学生会对教师所说的话产生质疑。其次,缺乏创新意识的小学生常常以完成任务为首要目标,忽略了对问题的检查,缺乏自我批判意识。

数学问题的解决常常有多种解决方法,批判意识的缺乏,就使得学生对问题的既有解决方案产生满足,而不再扩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方案。

同时,批判意识的缺乏也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模糊。提出问题是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表现。当前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学生不爱提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特征。

3.教学方式单调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参考。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这些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还比较缺乏,使得小学数学教育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总的来说,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着对创新意识的忽略。创新意识的缺乏一方面与教师本身的工作改进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对小学生心理把握得不够到位。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探索

对低年级小学数学教育策略的探索,必须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表象性思维向概念性思维过渡的过程当中,外部的行为活动逐步转化为内部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为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以支撑学习,另一方面又要为他们思维的加工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更多地引导与促进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的发展。

1.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和鼓励小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小学生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注意爱护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小学生良性竞争,积极思考。其次,要激发好奇心,就要树立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起源于问题,在有问题的情境中学习,会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在这一方面,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和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情境。例如,在课堂中出示实物提出问题,可以较多地运用道具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要紧接着转换情境使学生形成全面的思考,如此连接一系列的问题将激起孩子更强的好奇感,培养学生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容易激发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回答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

“再创造”数学教学方法是由荷兰数学家及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倡导。他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数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要引导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由于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真正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努力,使获得的知识能够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加强了小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在操作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初步的创新能力,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非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3.鼓励小学生质疑求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见同的能力和独特见解,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它代表着教育的真正进步。低年级小学的数学教育,作为小朋友的开端教育,更应该从个性上、思维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好奇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进而寻求解决方法来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

以上,笔者根据现阶段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从教师的教学策略角度出发提出了若干教学方法的运用。当然,要达到理想情境,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更多地从低年级小学生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结合多种教学策略,将使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