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预算调整方案

篇1

“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审计工作的总方针,在审计财政预算执行中更应该贯彻执行,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关键是抓住“预算”和“执行”这两个重点。借鉴别人的一些经验和结合自己的一些实际工作,现就如何才能集中审计组有限的人力和时间,完成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任务,浅谈一点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主要做法

(一)抓审前准备,确保细致周密。由于财政审计存在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因而,要想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任务,必须在审计前,积极稳妥地抓好审前准备工作。一是加强审前集中学习,组织参审人员系统地学习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相关知识、财政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度;二是认真开展审前调查工作,向财政部门了解财政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分配的业务流程,了解审计年度财政预算编制及调整情况,了解财政部门各职能股室的职责及其所掌管的专项资金规模、流向,摸清全县财政收支的总体规模和构成,同时掌握了解财政预算盘子之外以政府名义筹集、并由政府来管理和使用的所有收入(即所有政府性资金,既包括县财政局各股室管理的各项资金,也包括其它部门管理的政府性资金,范围较广);三是制订细致周密的审计方案,组织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必须要有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审计方案。

(二)围绕方案,抓住重点,充分运用审计方法和审计技巧开展审计实施阶段工作。

1.审查财政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①审查年初预算是否真实。主要审计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有关政策,预算编制依据和标准是否充分、合理,是否坚持了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预算编制各项支出有无细化到明细科目、细化到具体部门。按照《预算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审查财政是否按规定提取了预备费,在按规定提取了预备费的情况下,是否还存在预留一定的指标,作为机动数使用,没有使预算指标全部细化到部门或单位,财政机关可以从中任意安排。

在审计中,从年初预算报表着手,检查各项预算资金是否真实、合理;通过延伸审计或审计调查所属部门和单位,检查预算资金是否足额拨付,全部到位;如果预算有预留指标作机动数使用的,了解这些机动数的安排使用情况,认真审计核对,逐项查看拨付单位。通过这几年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发现每年都存在年初预算不够细化,有些专项资金或项目资金未细化到具体项目或单位,最后都是通过政府抄告单办理拨款。

②审查是否有预算赤字。《预算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但因我县是“吃饭财政”,实际每年的预算都有赤字,而且赤字占当年财政支出额的比重较大,是不符合预算法规定的,预算赤字的原因,主要是上级的转移支付、专项补助以及各种“争取资金”的不确定性,在年初预算掌握不准,很难做到“量入”;而在支出上,有的政策性指标刚性较强,有的项目资金需要地方配套,也有的是上面出政策下面出资金落实。

在审计实施中,核实当年财政收入基数,收入基数是否完成,加上按照财政体制,上级应补助的收入和应返回的收入数,检查是否保持收支平衡,是否存在超财力安排支出数。

③审查上年度结余用于本年度的支出数是否真实。按照《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各级政府预算的上年度专项结余,应当用于上年度结转项目的支出”的规定,上年度专项结余应当完整无缺地结转本年使用,作为本年度预算编制内容之一。由于人大对政府预算的批复基本上是履行了一道法律程序,多数情况下并未进行实质性的审查,所以容易形成上年度资金被下年度挪用于其他项目的“偷梁换柱”行为,改变资金用途。

2.审计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合规性。

一要审查是否使用“科目调剂”进行预算调整。《预算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通过“科目调剂”,在各支出项目中进行调增、调减,改变资金用途,逃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

审计中,核对预算支出调整数,与年初预算数相比较,看是否增加或减少;预算调整是否通过人大常委会审批。

二要审查专项资金的拨付,是否做到专款专用,是否有“张冠李戴”现象。专项资金在财政预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它的严肃性和约束性非常强。首先,查看本级财政与上级财政年终结算单,对照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情况,检查上级财政拨入数与本级财政的支出数是否一致,逐一检查各项资金的去向;其次,延伸审查资金使用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最后,在审计的方式上,可采用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检查预算执行结果的合法性。

预算执行结果是否合法,关键是要检查财政收支是否真实、完整。首先是要清理核实全年预算收入、支出数字,是否有把本年度的收入和支出转为下年度的收入和支出;是否把应缴预算收入放在预算暂存,应作预算支出放在预算暂付;查看是否存在人为调整预算收支的情况。

其次是通过核对年初预算,检查收入是否减少,支出是否增加,是否经过人大常委会的审批。经过逐项审核,推断预算执行结果是否真实、合法。

三是审查财政年终结余数。通过几年的审计发现,每年财政决算中的年终结余数较大(主要是上级的转移支付、专项补助资金),当年未安排支出,放在结转下年支出科目,但资金大部门都被当年的“暂付款”所占用。

二、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几点粗浅体会

首先,要认真学习,提高业务本领。审计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财经审计法规,还要精通财政业务。由于从事财政预算工作的人员,对财政预算业务比较熟悉,审计人员如果业务素质不过硬,是很难开展工作的。因此必须认真学习、不断学习,熟练掌握《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基本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各种财政审计规章、制度。弄清财政预算执行监督的内容,明确政府部门、财政部门的职责、权限,在工作中切实做到依法审计,“对症下药”。

第二,注重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的制定。首先,在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按照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围绕全部政府性资金,将所有审计项目纳入“一盘棋”通盘考虑,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主题、以满足“两个报告”内容的需要为目标,合理安排审计项目;其次重视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财政审计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相当大的扩展,因此,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在宏观上有了方向和目标,审计人员心中才踏实,工作起来不会忙乱。在具体时间安排上,加强审前调查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在充分摸清情况的基础上,确立财政审计的重点,将整个审计任务按财政资金运行环节细分,确保整个审计实施方案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审计人员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

第三,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善于协调。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对本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财政局在政府职能部门中属比较重要的部门,工作人员优越感较强,审计人员在审计执法过程中,要打消思想顾虑及畏难情绪,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敢于依法审计、坚持原则。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又要注意工作方法和技巧,协调好相互之间关系,尽量避免矛盾激化。在财政审计中,应将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特别是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主动地向领导汇报,征得领导的支持,依法妥善处理具体问题。

第四,预算执行审计要与专业审计相结合。面对财政审计工作量大、时间紧、人员少的矛盾,在安排年度审计项目时,以财政预算审计为龙头,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建设项目审计等列入预算审计范围,实行有机结合。即:将部门预算审计内容结合到相关专业审计之中,在专业审计过程中,进行部门预算审计,为预算执行审计积累资料,实现资源共享,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又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篇2

关键词:财政预算;预算管理;预算监管;监管体制

中图分类号:F81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093-02

一、引言

财政预算也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收支分类表格之中,以清楚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政府通过财政预算传达其政策意图和目标,纳税人也借助于此了解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财政监督是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它不仅包括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监督,如预算执行、税收征管与解缴、财政投资资金的分配管理,还包括对国民经济的监督,如储蓄、投资于消费的规模及最优化比例关系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财政经济制度的执行情况等方面。从性质上来说,它是寓于财政分配之中、凭借国家政治权利的一种货币监督。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虽历经多次改革,但取得的进展仍是阶段性的成果,还属于从传统的体制向现代管理制度过渡和转化阶段,改革并未从根本上动摇传统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根基,还存在许多突出性问题,与建立完善、科学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就试图从目前预算管理和监督体制的现状出发,探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二、预算管理和监督体制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财政预算通过对国家资源的事前规划,力求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目前我国的预算管理和监督体制的改革来看,成效显著。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预算管理和监督体制还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制约着财政预算的效果,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一)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审批程序形式化,预算调整事后“追认”现象普遍。某些政府及其负责人的预算观念不强,法律程序和规则不明确,自由裁量权太大,只是流于形式,对预算方案仅作程序性的审批,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财政预算的重要性。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预算差错,也无视法律随意变更预算,或未经批准擅自变更执行预算,“先斩后奏”,造成既成事实后才进行“追认”审批,将预算的事前审批完全变成了事后“追认”,不仅违背了法律规定,还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2)预算编制虚拟化,缺乏科学依据,丧失了综合信息功能。预算法规定不得通过赤字预算,但事实上更多的情况是:年初审批的预算方案表面上是收支平衡的,实际上这一预算留下了不少硬缺口。预算编制要求提前一年编制下年度预算,但各级的工作批示计划和要点等,通常在当年底或下年初才能明确,这种时滞性致使一些新建项目缺少立项依据,降低了预算项目科学性和准确性。再加上编制中各个子系统的业务处理软件不一致,资源无法达到共享,这一切都使编制的预算失去了其应有的信息功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3)预算会计报表信息不完整、不透明,执行控制难度大。预算会计报表主要反映年度预算收支状况及结果,并没有提供更多的财务信息,缺少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各项目的论证专业性强、工作量大,而相关的财务人员在管理、核查等方面的技能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执行控制难度很大。

(二)预算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1)预算本身的编制和调整难以监督,实效性不强,经常性不够。“隔行如隔山”,预算的编制和调整一般都由专业人员进行,财务技能要求较高。而监督人员受专业水平的限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何况预算编制难以做到完全科学合理,提交的预算草案繁杂、模糊,“内行看不清、外行看不懂”,这更增加了监督的难度。同时,监督部门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预审流于形式,难以开展经常性的监督,致使许多问题无法查出。

(2)审计监督缺乏力度,法律规范难以协调。审计监督是事中、事后监督,预算一经批复便具有法律效力,预算执行中审计即使发现预算编制及预算调整存在问题,只能提出审计建议,无法对其做出处理处罚;同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发现的问题必须经分管领导签字同意才办理,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完全丧失。而现行一些法律很多都带有保护色彩,不适当地强调了部门权益,给予相关部门太大的自,这也是预算约束软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人大监督难以到位。法律要求,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对预算实施全过程监督,这事实上难以做到。从监督主体来说,一是人大代表往往监督动力不足。年初预算只是过过场,对预算监督的热情不足、积极性不高;二是专业素质不高。许多地方的人大代表对预算监督的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有限,财政专业知识少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三是监督力量不足。人大财政预算监督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政绩观、发展观的错位,接受监督的内在需求和认识不足,有意干预,那么人大财政预算监督将很难有效地开展。

三、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体制的对策建议

为了提高财政预算管理及监督的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建立健全与预算管理相适应的法规体系,增加监管强度

进一步完善《预算法》及预算收支的相关法律,规范财政预算活动,加强预算监督,对预算管理的各部门、各环节做出全面系统的法律规范,明确责、权、利,确保财政预算体系的有序运行。健全公开制度,接受更大范围的监督,落实责任追究制,使各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建立提前调研制度、信息交换制度、重点审查制度,保证预算的科学、准确性,破除形式主义,减少事后“追认”的发生。

(二)建立动态的预算编制机制,强化预算管理信息功能

改革预算编制,建立动态的预算编制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严把预算编制及调整关,硬化预算约束,控制预算调整中的多变事项。搞好预算编制的动态平衡,将发展战略、不同种类的发展规划与年度预算编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动态的预算编制机制,使预算既可以服从长远规划和中期计划,又能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进行修正,提高科学性和准确性,发挥预算编制的指导性作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管理和监督系统,实现业务程序和内部控制的自动化,及时、准确地为预算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

(三)规范预算会计,增强报表信息完整性和透明度

根据预算管理的实际需求,严格预算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规范格式,制定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完整的财务信息,增强预算会计报表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发挥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再者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升适应能力及其业务素质,强化法规制度意识,提高监管效率。

(四)创新预算管理和监督机制,降低预审本身监管难度

创新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发展是硬道理,对于财政预算监管体制也不例外。首先应该创新理念,责任人员要改变以往事不关己的消极心态,摆正位置,保证管理和监督权落到实处。其次是创新方法,在统一预算编制的格式和统计口径的基础上,允许结合各层级、各地区的具体实情,制定配套的监管方案,同时扩大监管主体的范围,并对各监管主体的意见予以认真对待。还要创新监管渠道,保证对预算信息的知情权。正确看待和行使监管权,加大监管频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建立公开、透明、适时且正常运转的信息交换制度;还可以拓展民情收集渠道,使得基层发展需求的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传达,促进监管效率。

(五)增强预算约束,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

深化和规范部门预算,加强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前期项目的审查,督促政府依法行使各项行政职能,避免预算软约束。转变审计思路,明确审计目标,改进审计方法,拓展审计内容,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预算体制监管中的作用。

(六)加强人大对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

可以说,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预算执行的效果。为了提高其监管的效率,首先要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培训教育,端正思想意识;二是突出重点,克服人员少、业务量大的弊端,在监督预算执行全过程中,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重点加强事前即预算编制、事中即预算调整的监督。

篇3

关键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我国政府早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对“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明确提出了“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的相关要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政府财政预算进步的重要的一环,建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加强了预算分配和政府绩效之间的有机统一,是提高了政府管理行为切实可行的手段,从源头上提高了政府部门决策过程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民主的决策形式,政府财政资金运用的合理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一、推进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难点

(一)财政预算绩效意识比较淡薄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由于提出比较晚,尚属于一个新概念,政府财政部门对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很不重视,受传统财政使用观念的影响,当前财政部门大多数工作人员认为财政资金只要合理合法、透明而不贪污浪费就好,至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完全不关心,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忽视甚至形式化和边缘化,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始终低下。关键是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审核和督导,领导批示多停留在纸面上而且过于古板形式化,敷衍了事,尚未进入实质性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轨道。

(二)人员机构混乱无序,缺乏绩效评价人才,管理体系很不完善

当前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缺乏独立专门的核算机构,财政处各个机构间职能交错混杂,人员职能多重化现象严重,这种现象极大的降低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亟需整治和完善。而且了解和运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专门的工作人员急缺,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经验远远不足,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强度远远达不到要求。

(三)县级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首先是评价体系在构建框架最基本的评价主客体、评价规范标准等选取方面没有明文的严格规定和约束,以致县级财政部门在预算绩效评价上有目的、有选择性的选取评价项目,缺乏整体评价意识,评价涉及面不够宽广,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往往与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各个部门的财政预算的实际情况不能得到公正、准确的反映,从而导致整个财政部门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浪费以及贪污非法流失的现象。总之,县级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绩效考评的公正性和可参考性。

二、完善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路和策略

(一)提高财政部门工作人员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由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比较新工作,具有以下特征:头绪繁琐、内容较多、涉及知识面较广、人员要求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因此,财政部门要着重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加强绩效管理理念的宣传力度和宣传广度,无形中不断提高部门的财政预算绩效意识,同时使社会公众也尽可能多的了解和支持绩效管理工作。此外,县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区域内地方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通过专门培训、召开主题会议、民主生活会等相互交流形式,全面提高本县区域内各级财政部门重视预算绩效的意识

(二)完善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综合水平

要做到全面健全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应注重从下述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加大投入的力度。首要任务是县级财政部门要设立专门的预算绩效控制和管理的岗位,做到职能专业化,同时配备专业从事预算绩效方面的工作人员,隶属于县级财政部门,利用公务员编制吸引专门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人才,人才的加入和不断的更新与储备可以较好的解决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缓解县级财政部门人员短缺,一人多岗的现象,大大减少县级财政部门舞弊等不端行为的出现,也能有效的将县级财政预算与绩效管理有机的衔接。其次要明确而且严格的实行职位责任制,切切实实落实相关人员应尽的职责,而不是形式化上的负责,失责行为将追究责任个体。最后在县级财政部门的资金根据预算支出以及使用方向、效率上也应该进行严格的监督、考评,切实得出县级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的情况,为以后的预算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县人大、审计部门等负责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内部监察,确保财政预算资金依据财政预算规划合理合法的运转,提高其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提升财政预算绩效的管理水平。

(三)建立科学可行的县级财政预算

绩效管理的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对预算绩效评价的水平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范围要辐射到县级区域内各个地区的财政机构,由于涉及和覆盖的面比较广,所以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评测体系也会相应的比较繁琐、复杂、多层次性。因此,切切实实加快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一定要进行实际调研,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的发展背景、发展实际状况,进行本区域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设计和构思,慎重选取合理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考评的对象和评价指标,也就是主客体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往评价体系中加入一些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循序渐进的完善评价体系的框架,最终形成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合理的财政预算绩效考评体系。要形成以上高效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评价体系亟需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应该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现依据全覆盖、典型代表性的原则,参考本单位的现实情况,合理的选取评价对象和评价规定,切实确保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辐射面涵盖所有财政预算资金的配置、管理和使用部门,保证财政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的整体性、无偏性,此外仍然着重偏向于对本单位重要或者大额财政预算资金支出和使用部门以及本县重点建设的财政预算资金重点扶持项目的绩效监控和评价。除此之外,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在考察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理清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来往,将财政预算涉及各部门的利益均衡点、利益共享点调整到最大,降低利益冲突,确保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在各个部门的顺利开展,最终提升整个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重点提一下的是由于在预算编制极其预算绩效管理考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利益分配、争取的现象,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设立力争做到对县级财政部门各个岗位的合理公正的评价,而非仅仅局于财政预算部门,在设计和考量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反复思考、比量不同单位的性质、业务类型、内在的关联性,找出差异点,有针对性的分别设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评价指标,以最大合理度的考评指标构成考评体系来确保充足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最后,在一切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理论等建立起来以后,关键在于方案的实施,需要成立一个由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监督人员、绩效管理评价人员等高效的运作团队,真正把预算绩效的运作方案落实到实处,最终切实提高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提高政府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总结及展望

目前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总体处于探索发展时期,主要在意识思想和管理以及评价体系上还存在问题,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作,其提升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即就。因此,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及时的调整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分针和策略,从思想上提升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意识,从实际上构思和建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以及评价体系,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结合去提升县级基层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的服务社会,是今后加强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许春旺.浅议如何加强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J].企业研究,2014(06):143-144.

[2]许媛.论如何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J].时代金融,2011(06):42.

篇4

一、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现场会情况

(一)工作安排部署情况。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今年4月24日在景洪召开的全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现场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模式、深化改革,我县人民政府及时组织相关相关单位学习传达景洪会议精神,并就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进这项改革需要把握的重点,以及明确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作了安排,要求各乡镇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有序推进,确保全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取得实效。

(二)强化组织领导情况

按照省州要求,为保证我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财政局、宣传部、人大、人事局、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财政局下设办公室,积极开展对改革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为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具体措施

一抓宣传动员。采取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有效形式,对开展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广泛宣传,为全面推进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抓方案制定。按照改革工作在10月底前完成的要求,及时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深入研究,制定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三抓基础数据的清理。切实抓好乡镇财政收支、财政供养人员的清理、乡镇债权债务的清理,做实基础工作,确保改革取得实效;四抓干部培训。切实加强对相关人员进行财务、计算机、网络等有关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让基层财政所的同志吸收新的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更好地服务基层和农村;五抓工作纪律。切实加大检查力度,加强对乡镇和村组财务监管,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纪律规定,及时纠正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违规操作行为,杜绝借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之机私分资产、滥发钱物,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二、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情况

(一)财政所人员配备管理及工作职能情况

县下辖七乡三镇,10个财政所。在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在我县推开后,乡镇财政所划归财政局管理,通过县财政局与人事局摸底调研,我县财政所编制核定定为每所5名。乡镇财政所负责乡镇预决算的编制,办理各项收支结算和对帐、报帐工作。各乡镇财政所设财政所长、总会计、政府单位会计、出纳、票据管理员岗位。各岗位按照规定交叉任职,财政所长不得兼职政府单位会计、出纳岗位;总会计不得兼任政府单位会计;政府单位会计不得兼职出纳员;政府单位会计不能兼管票据管理员。

财政所长负责财政所日常工作的治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按县财政局授权审核、监督乡镇财政收支;财政总会计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办理与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县财政局的结算和对账,负责非税收入执收治理系统收入数据的录入,打印总预算会计拨款凭证,登记会计账薄,编制会计报表,按月编制乡镇财政用款计划,办理乡镇人民政府经费支出的请拨,负责向乡镇有关领导提供乡镇总预算会计报表,负责乡镇财政票据的领取和缴销,监督乡镇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办理乡镇财政年终决算;政府单位会计负责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支出专户的会计核算,按规定用途支付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日常经费,按月提出乡镇日常经费支出计划报财政结算会计;出纳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的现金收付、缴存及日常报帐工作,按规定保管备用金,及时登记乡镇现金日记帐;票据管理员负责乡镇所有收费票据的领取、发放和缴销。

三、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情况

1.县对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情况

我县根据《预算法》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意见》要求,取消了乡镇一级财政,将全县10个乡镇作为县级预算单位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由乡镇自主核算的分散管理模式所形成的财权分配格局。取消乡镇一级财政后,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的派出机构上划县财政局管理,代行县财政局的相关职能。

2.部门预算编制及预算定额标准制定情况。

我县部门预算编制及预算定额标准的制定紧紧围绕全县财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保工资、保运转”为首要目标。自以来,全县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作了较大的调整,乡镇一级全部纳入了经费包干,定额定编标准化管理,收入任务不再纳入考核范围,其中人员经费按全额预算;社会保障缴费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执行;公务费按照人均元的标准执行;车修费每个乡镇一个车编按10000元的标准执行,其他业务及办公费按区类划分8-12万元不等。近年来我县财政收入虽然得到大幅增长,但由于我县财政基础薄弱,本级财政收入只占财政支出的1左右,“吃饭财政”的状况依旧得不到大的改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现有财力难以维持和满足不断发展的工作需要,基本的下乡及其他县级部门执行的补助标准乡镇一级依然难以实现。

篇5

财政预算体制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生产建设和吃饭养人特征较为明显,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公共服务型财政,是一个生产建设和行政管制性的财政,表现为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中,生产建设和行政公务的支出比重较大,效率较低的一些本应由社会来办的事业所消耗的支出较多,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公共需要方面的支出不足。特别是预算内外公车、招待和出国三项费用开支比率较高,人民群众意见较大。第二,预算不完整。政府、司法和国家权力部门万余亿的收费,六千多亿的社会保障基金,地方政府每年大约五千亿左右的土地收入,包括国有资产的收益,都没有纳入国家预算之内。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收支,占国家实际收支的三分之一以上;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散在各部门之中,国家财政部门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第三,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高,企业税费负担较重,不利于鼓励创业和扩大就业,不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和国内消费需求。目前,GDP实际财政税费收入负担率已经超过百分之三十,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所能承受的上限,并且企业所交纳的综合税费,与世界各国比较,负担很重。第四,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税收关系没有理顺。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各自应当承担的事务界定不清;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划分不合理,有收入向上层层集中,事务层层向下加重的趋势,相当多的基层政府财政陷于困境;中央向地方的一些转移支付不规范、不透明;财政层级太多,消耗财政资源较多,并且截留中央向基层转移支付的资金。第五,财政显性、隐性和或有债务率较高,根据有关专家计算,达年度GDP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左右,包括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地方政府的显性、隐性和或有债务,一些最后需要政府出面承担的国有企业的债务,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中需要国家负责和兜底的债务等等。第六,财政收支不透明,不公开。各级财政交付同级人大的财政报告,或者过于简单,或者科目杂乱,使人大代表看不懂和审不明;一半多的政府收入没有进入财政预算,没有向人大提交,进行审查;转移支付不透明、不公开,“跑部进京”的势态越来越严重。第七,现行税制不合理,是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个基础性的原因。一是企业项下征收的增值税。税收是一种价格的转移,因为东部地区企业多,中西部地区消费者多,在购买中,相当于西部的购买者给东部的企业交了税,而如果是在当地实现增值税,这部分收入就给了当地的税收收入。二是对于中西部资源生态地区,资源税率定得很低,都变成了企业的利润,或者上交中央了,或者变成税收上交中央了,或者由于没有征收足够的资源税,变成东部加工工业地区的利润和税收。而对于三江源等生态保护区,没有全国性和中下游的生态补偿转移机制,下游可以大发展,而上游为了保护水源等不能建工业,限制了发展。三是在出口退税方面,国内销售没有退税,出口就有,而出口企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在东部,退税就退在东部,实际上相当于减少了东部企业的负担,东部企业竞争力就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出口退税平均是百分之12%,减轻了很大的负担。四是内外资所得税不合理,内资百分之33%,外资百分之15%,外资企业一般分布在东部,这样东部地区相当数量的企业竞争力要远远高于中西部。这三项税收制度造成的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其负作用实际上远大于西部大开发等形成的正效应。税制不改革,东、中、西部不可能平衡发展。第八,没有形成科学和有效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制衡机制。纳税纳费、收税收费、使用税费各方之间没有科学的博弈、制约和平衡,进而财政收支和预算的协商、讨论、汇集、编制、执行、监督等各环节之间也没有形成科学的博弈、制约和平衡,一些政府预算,特别是基层政府的预算,在人大讨论时存在着走过场和走形式的情况。特别是财政编制和审批年度与预算执行年度不相符合,3月人大审查和批准预算时,预算实际已经执行了一个季度。

(二)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目的和原则

财政预算体制的改革,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一系列的原则。第一,从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特征的财政预算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纵向计划的政府主导的财政,建设横向需要和财政可能之间平衡的财政;改革生产建设需要的计划财政,建设政府用支出弥补市场缺陷的财政。第二,从生产建设和行政事业吃饭养人型财政,转向执政为民的公共服务型财政。使财政从重生产建设,转向重教育卫生、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公共需要,从重保证政府和行政性事业开支需要,转向重社会保障等民生需要。第三,建立统一和完整的国家预算体系。将预算内收支纳入预算内统一管理,将国家财政部门化趋势扭转为部门预算国家化,将土地、社保、国有资产、铸币收入等纳入国家预算,统一集中管理。第四,有利于宏观调控。财政的税收结构和支出结构,要与国家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相协调,要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收缩和扩张总体政策相协调,与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相配套和协调。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建立一个分配和支出公平、公正和公开透明的财政。按照公共服务型财政和民主决策的原则,科学分类收支事项,设置收支科目,形成财政需要汇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之间科学规范的程序和制衡,特别是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要科学确定标准和规模,人大和公众要对非常规项目进行评价和选择,要规范转移支付程序,做到转移支付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第六,合理划分和[文秘站:]确定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的事务和财权。既要保证国家在政治上集中统一的财政基础,又要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保证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社会管理的财力需要,减少过去集中后又转移支付的信息不对称和动作成本,提高中央与 地方财政税收关系的效率。第七,形成一个激励创业、鼓励投资、扩大就业、促进和谐的财政税收体制。将财政税费与GDP的比率固定在一个我们这样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能承受的水平上,清理政府各部门的收费和罚款项目,调整税收结构,逐步减轻创业、投资和就业的税费负担。第八,财政预算体制改革,既要坚定不移,向前迈进,又要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保持社会稳定。要制定科学的方案,并多方案比较,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又与现代国家体制接轨的方案;在选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后,推进改革,坚决不动摇;改革要先试点,后推广,分先后,按阶段,逐步推进,要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篇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各项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科目体系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不相适应。目前财政收支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反映政府职能活动需要的预算收支科目,却明显带有过去政府代替市场配置资源的色彩。

二是不能清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我国现行预算支出科目主要是按“经费”性质进行分类的,把各项支出划分为行政费、事业费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使政府究竟办了什么事在政府预算上看不出来,很多政府的重点支出如农业、教育、科技等都分散在各类科目之中,形不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不透明,不清晰,往往造成“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

三是财政管理科学化和财政管理信息化受到制约。现在还缺乏一套完整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体系,这对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以及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都带来一定的制约。

四是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职能弱化。现有《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只反映财政预算内收支,不包括应纳入政府收支范围的预算外收支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等,给财政预算全面反映政府各项收支活动、加强收支管理带来较大困难,尤其是不利于综合预算体系的建立,不利于从制度、源头上预防腐败。

五是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际通行做法不相适应。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均按国际通行标准作了调整,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一直未作相应改革。

财政部从1999年底开始启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研究工作,并于2004年底形成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通过试点,一些地方和部门反映新的科目体系总体是科学的、可行的。2005年12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新的政府收支分类包括三个内容:

第一,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一是扩大了范围,在原来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债务预算收入的基础上,将预算外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纳入了政府收支分类范畴,并形成了统一编码;二是体系上做了调整;三是科目层次更为细化。

第二,建立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体系。这是这次科目改革的核心。新的支出功能分类则从根本上作了改变,不再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按政府的职能和活动设置科目,政府各项支出究竟做了什么事,就能直接从科目上看出来。这样政府的钱做了什么事,做每项事花了多少钱,在预算上就能清楚地反映出来,老百姓也就看得懂了。

第三,建立新型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支出经济分类简单说就是对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进行分类。比如用于小学教育的支出,究竟是盖了校舍还是发了工资,就要通过经济分类来反映。在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全到位后,通过有效的信息系统,就可对任何一项财政收支进行“多维”定位。也就是可以看出每一笔资金的多个特征,比如这笔钱是哪个部门花的,做了什么事,是怎么去做的,都清清楚楚。

篇7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政府投资项目是指:

(一)财政预算安排的建设项目;

(二)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项目;

(三)政府担保、政府融资和利用国债的建设项目;

(四)预算单位非税收入建设的项目;

(五)转让、出售、出租、拍卖国有资产及其经营权所得国有资产权益收入的建设项目;

(六)利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建设的项目;

(七)事业单位、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投资的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建设的项目;

(八)接受、使用社会捐赠资金,包括接受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企业、个人捐赠并委托政府部门、国有单位实施管理的公益性建设项目;

(九)政府以其他形式投入的建设项目。

第四条市、县(市、区)审计机关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项目竣工决算实施全过程的审计监督。

与建设项目直接有关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的财务收支,应当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库,将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全部纳入审计监督管理。

第五条审计机关应设置专门的机构,组织专业审计人员依法按程序进行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政府投资审计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审计机关可根据需要按照相关规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和聘请其他社会审计力量参与审计。审计费用按物价部门的规定收取。

第六条审计管辖范围按政府投资项目主体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关系确定。

第七条发改、建设、财政等部门及其他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并协助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工作。

第八条审计机关应根据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和对经济、社会、环境影响较大的,以及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政府投资项目,由审计机关直接进行审计。

其他政府投资项目,由审计机关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程序,组织具有法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者聘请专业人员参与审计,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进行指导、监督。

第九条建设单位及与政府投资项目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在项目完工后90日内向审计机关提供下列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相关的资料(含电子数据):

(一)建设项目前期评估、征地、拆迁、勘察等资料及项目概、预算编制资料和相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二)建设项目招投标资料和合同文本;

(三)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施工图纸、竣工图、设计变更等;

(四)工程结算资料及工程价款支付资料(含各类协议、纪要、签证、竣工验收报告等);

(五)工程项目竣工决算资料及财务会计资料;

(六)建设项目内控制度资料及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第十条政府投资项目应当在施工合同中列明下列内容:

(一)必须经审计机关审计后方可办理工程结算或竣工决算;

篇8

英国实施“碳预算”既有减排考虑,也兼顾低碳经济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目标。欧盟等发达国家普遍处于后工业化阶段,需要开辟新的经济增长领域,英国的低碳式复苏可以提供宝贵的发展经验。

英国“碳预算”减排目标和规划

“碳预算”是英国根据2007《气候变化法》制订的碳减排规划。作为2009财政年度预算的组成部分,“碳预算”明确提出,2008年至2022年期间,每5年为1个周期,设立3个碳减排周期,力争经过阶段性努力,使英国碳排放到2020年末较1990年减少34%,实现2050年排放较1990年降低至少80%的长期目标,这一目标较迄今为止英国政府提出的所有目标都更为激进。

根据减排目标,预算安排了相应的支出,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量化估算。预期政策实施后,2020年不同领域均取得可观减排量和环境效益。

可以看到,2009财政年度预算在原有预算的基础上,从减排角度对财经政策进行整合,将社会经济活动全面纳入了碳减排定量管理过程,使低碳发展融入到经济发展和财政预算总体规划中。政府大量直接投入,展示了低碳发展的前景,有助于动员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低碳部门。“碳预算”标志着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减排行动的尝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实施“碳预算”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措施

英国2009财政年度预算确定,将向低碳经济新增投入14亿英镑,预期3年内为低碳经济动员资金104亿英镑,以加速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低碳领域企业成长,创造绿色就业机会,占据并保持英国在低碳式经济复苏中的领先地位。总额14亿英镑的支出主要包括:

1.支持海上风力发电。通过调整《可再生能源义务法》相关规定,提供约5.25亿英镑,对2009年到2012年间资金到位的海上风能投资给予支持。预计可以动员90亿英镑资金,向约280万家庭供应电力。2.提高能效和资源效率。拟提供3.75亿英镑资金,支持今后两年企业、公共建筑和家庭采取措施,提高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事实上,节能是相对容易的减排方式,在减少排放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家庭和公私部门的费用支出。3.支持低碳产业和绿色制造业。安排预算4.05亿英镑,主要支持风力和海洋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强化低碳供应链等产业的发展,确保英国在上述领域继续保持领先位置。4.支持碳捕获项目。提供6000万英镑,支持4个碳捕获和储存项目的工程和设计研究,未来还将在环境预算额度中划出3000万英镑支持此项活动。5.支持小规模和社区低碳经济发展。为分散的小规模社区低碳能源发展提供7000万英镑。这些措施实施后,每年将减少约3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和6000万英镑的能源支出,还可以提供部分就业机会。

除预算资金直接投入外,2009预算案中还包括以下与减排相关的财税政策:

1.调整气候变化税,支持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预计到2015年将带来逾25亿英镑的资金投入和相当数量的就业机会,新增装机容量3GW(百万千瓦)。2.提高燃油税率,从2009年9月1日起税率每公升提高2便士,2010年到2013年按实值计算每年提高1便士/公升,减少燃油产生的碳排放。3.上调填埋税率,2011年起至2013年,每年4月1日将填埋税税率上调8英镑/吨,鼓励替代填埋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减少填埋导致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4.获得欧洲投资银行融资支持,英国可再生能源项目可以向该行申请特别融资,总的资金上限为40亿英镑。

根据《气候变化法》及预算规划,政府将在2009年夏天正式“能源和气候变化战略”,包括为达成“碳预算”目标而制订的系列政策,以进一步强化碳排放长期规划,并针对供热节能、可再生能源和零排放住宅等推出特别措施。

几点思考

“碳预算”将在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英国实施“碳预算”既有减排考虑,也兼顾低碳经济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目标。欧盟等发达国家普遍处于后工业化阶段,需要开辟新的经济增长领域,英国的低碳式复苏可以提供宝贵的发展经验。如果“碳预算”实施带来预期效果,减排行动更容易与财经政策挂钩,将对全球减排行动特别是目前尚不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的减排压力。

“碳预算”增强了减排行动的可行性,保障了减排目标的强制力。

“碳预算”将减排规划融入政府预算,减排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相对应,保障减排活动落实到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使经济发展与减排路线图保持一致,是宏观经济管理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有机结合。作为年度财政预算案的一部分,“碳预算”具有法律效力,执行依托于预算机制,成为对经济主体的活动具有“硬约束”效力的减排方案。

应适当关注英国气候变化政策演变与实施。

篇9

一、关于国有产权转让收入管理

(一)国有产权(包括国有股权,下同)转让收入属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应按规定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二)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包括:

1.区国资办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收入;

2.区政府有关部门主管或兴办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收入;

3.区级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收入;

4.其他有关区级国有产权转让收入。

(三)国有产权转让,应按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实行。

(四)国有产权转让收入自国有产权转让交易结束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全额缴入区财政预算专户,列入财政预算收入。

(五)纳入预算管理的国有产权转让收入首先用于涉及职工调整劳动关系应由国有权益承担的职工安置的费用,结余部分,经区政府批准专项用于企业国有资本的再投入。

(六)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规定将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及时足额缴纳,凡发生拖欠、挪用、截留及私分国有产权转让收入行为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427号)等规定处理。

二、关于企业国有资本投资收益管理

(七)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投资收益,包括:

1.区属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按规定比例应上缴的利润;

2.区属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中国有股权应分得的股利、红利收入;

3.应由企业国有资本出资人享有收益权的其他收益。

(八)区属国有企业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的规定,及时进行利润分配。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应坚持同股同利,按比例分红。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侵犯、放弃国有股的收益权。

(九)区属国有独资企业应按当年可供分配利润的10%,向区政府上缴利润。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应按分红的实际收益,上缴股利、红利。

本办法所称企业可供分配利润是指按合并会计报表计算的企业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和少数股东损益后本年度实施的税后利润,扣除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再按10%扣除法定公积金(已达注册资本50%时不再扣除、实际提取按《公司法》规定执行)计算后的余额。

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企业,所得税率按零计算。

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5年以内按税法规定税前扣除,超过5年的按盈余公积、本年度税后利润的顺序弥补。

(十)区属企业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上缴的利润及股利、红利,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列预算收入。

(十一)区属企业上缴的上一年度利润及股利、红利,应在次年的5月31日前全额缴入区财政预算专户。

(十二)企业国有资本投资收益专项用于:

1.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性支出,包括:

(1)新设企业的注册资本金投入,

(2)现有企业增加注册资本金,

(3)购买企业股权,

(4)其他资本性支出;

2.区属企业改革成本支出:

(1)支付职工安置费和经济补偿金,

(2)支付欠缴的社会保险费,

(3)支付所欠工资,

(4)支付其他资金;

3.国有资产监管专项支出,包括审计、资产评估、清产核资等费用支出;

4.区政府确定的其他支出。

(十三)区属国有资本投资收益的使用,由区财政、区国资办提出初步建议,报经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十四)凡拖欠、挪用、截留及私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处理。

三、关于国有单位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处置

(十五)区属国有单位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涉及土地资产的,在制定改制方案时,必须对国有单位所拥有的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提出处置方案,经区国土局审核,报区政府批准。

(十六)区属国有单位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其国有划拨土地出让收入全额缴入区财政,纳入预算管理。国有土地出让金净收益首先弥补职工安置费用的不足。

篇10

对区政府去年以来在强化预算约束,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努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表示满意。会议对审计报告中反映的一些财政管理问题表示高度关注,针对计划执行、预算管理和审计监督中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工作

1、加强形势教育和自身的业务学习,研究解读相关政策,提高预判能力,适应复杂多变新的形势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区的发展。

2、对园区建设做到区乡联动,在财力允许情况下,加大园区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园区环境.对财政公区资金、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要向人大常委会专项报告;对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进展情况。

3、稳步做好“百姓创家业”工作,鼓励失业和待业人员自主创业的同时,要加大风险控制;加大对失业、待业人员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扩大就业面,确保社会稳定。

二、关于财政预算执行工作

1、要进一步加大对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强化财政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

2、区政府要加大对乡镇财政监管工作。对个别乡镇政府存在的财政财务管理问题,区财政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督促整改,其处理情况和整改措施应向人大常委会或主任会议报告。

3、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工作,严格执行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力,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在预算执行中如需调整,应依法将预算调整方案报区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4、要进一步加强税收收入征管,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非税收入征管模式,保证预算健康实施。

5、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监管。要进一步完善规范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强化财政监管,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关于审计监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