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征收相关法律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征收相关法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征收相关法律

篇1

一、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农村土地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入不敷出。农村税费改革实施后,使得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度减少,某些村出去为数不多的机动地承包费以外,几乎无其他收入,更有甚者欠有债务。因此,某些地方将机动地对外发包,强制性的流转农户的承包地,出卖集体地或者高价对外出租而获取高额回报,挪用土地补偿费以及土地流转费的现象较为突出。

2.土地流转过程不够规范,农户权益得不到保障。我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以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土地承包合同共同束缚、约定的。可是,合同存在的不规范性使其执行具有随意性,基层干部私自变更合同、收回或调整农民土地,更有甚者未经承包户许可,就迫使其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到了较大程度的侵害。

3.征地补偿款难以落到实处,财务制度如同虚设。部分村级干部并不按照规则办事,甚至严重违反财政纪律,将那些本应发给农户的补偿款私吞,据为己有,私分利息以及贴息款。部分村干部私设账外资产,账务不清,零乱不堪,趁火打劫。部分村干部许可企业拖欠征地补偿费,引起群众不满情绪。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立法、执法存在的不足: 1.在立法中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四项权能规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民法通则》第71 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一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集体土地所有权上述的四项权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首先,关于集体土地使用权权利受限制问题。我国集体土地的占有权及收益权源于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仅能在农业用地和本集体内部的建设用地范围内行使有限的占有和收益权能,而对非农用地没有占有和收益的权利。其次,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对其集体所有土地的处置权几乎被剥夺。集体土地的最终处置权实际上属于国家。这不仅剥夺了集体土地的出让权,也使本应由农民集体享有的收益流入国库,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缺失处分权。

2.在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中关于集体土地征收规定存在问题根据《土地管理法》第2 条第4 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问题是相关法律至今没有对所谓的“公共利益”进行明确界定,导致凡是只要取得土地征收的批文,无论其用来干什么,似乎均符合“公共利益”;尽管《土地管理法》及《物权法》对征收土地均规定应依法予以补偿,但问题是相关法律法规的补偿标准太低,根本无法保障土地被征收农民的生活;市、县人民政府既是土地征收者,又是补偿标准的批准者,更是争议的协调者,集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法律赋予如此权力,本身就无法保障土地被征收者的利益。而对土地征收行为不服,相关法律法规至今也没有赋予被征收者相应的救济权利。

3.法律赋予集体土地被征收者的相关救济权利形同虚设尽管国务院颁布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 条第2 款规定:“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但在现实中,县级人民政府至今不依法设立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争议的协调机构,拥有批准征收土地权力的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至今也未依法设立相关的裁决机构。

二、改变农村土地管理中不足的对策

1.依法行政,提升落实政策的自觉性。土地管理政策有没有落实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干群关系是否紧密。目前,应当认真学习土地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提升农村干部的法律以及政治觉悟,努力做到不折不扣,言出必行,依法行政,合理运用人民富裕的权力。认真贯彻落实“一户一宅”以及“五个不准”等政策,确保相关政策、路线以及方针的落实到位,维护广大农民的权益,保障农村在稳定中某发展的局面。

2.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在农村掀起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热潮,让农民对国家的土地政策以及法规有所了解与熟悉,明确自身的义务,懂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农村干部,应当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提升其法律意识,转变思想,端正作风,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水平。此外,应当积极引导、努力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稳定以及健全土地承包关系为前提,以有偿、自愿、依法为原则,努力寻找、探索有利于土地流转的新机制。对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农民有序、合理流转承包地,提升土地利用率,扩大经营规模。

3.转变思想,做到保护耕地和经济发展两手抓。目前,国家加大了土地管理的力度,实施了较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当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在保证耕地不受损坏的基础之上促进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以严格增量、管住总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为准则,开源节流,积极开发新耕地,对旧城老村实施大力改造,盘活闲置基地,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相应的使用权流转进行试行,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4.要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土地补偿费低,土地增值分配严格不合理,是农民反应比较强烈的问题,也是造成大量耕地被征用占用的重要因素。必须尽快提高土地的补偿标准,给老百姓一个合理的补偿。要改革土地补偿标准的计算办法,不能只单纯考虑征地前几年种植粮食作物的收入,要充分考虑土地的市场价值,考虑当地农民的最低生活标准,让土地回归其应有的市场价值。要改革补偿的分配机制,合理确定集体和农民个人各自所享有的比例,农民所有的补偿费要直接分配到农民手中。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要仅仅盯住招商引资上项目的成果,同时,还要看到对大量失地、失业、失保农民产生的隐患。

篇2

【摘 要】土地是农村妇女保障家庭地位和生活的基础,所以特选取“龙石”镇妇女土地权益保障情况作为研究对象,从男女平等、妇女维权意识及救济途径等多方面展开调查研究,探索其改进与发展的道路,为相关人员在今后的实践中指明方向。

【关键词】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维护与救济

一、前言

农村土地曾是农民生活保障的最重要来源,对于农村妇女而言,土地对保障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只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逐渐取代农村土地带来的收益。土地资源浪费和低效运用现象逐渐显露,相关政府、村委会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现象也与日俱增,为此,确定本次调研方向。

重庆市渝北区位于重庆市区北部,是1994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撤销原江北县建制基础上设立的新区。①石船镇、龙兴镇(以下简称“‘龙石’镇”)就是其中两个十分重要的乡镇。“据悉,龙兴镇已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部基本农田已获批为建设用地,土地拆迁工作正在加紧进行,而石船镇的征地工作也即将开始。” ②可见在两江新区的建设过程中,征地补偿问题与农民利益切身相关。

可以看出,“龙石”镇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问题相当具有研究价值,于是,利用2012年1月至3月这两个月时间对其作出调研。调研选取了“龙石”镇两个农业经济反差较大的片区,调研的对象是以户为单位,其中农民占66.67%,女性占77.78%,年龄较为集中在30-40岁,已婚的人的比例为74.07%。调研的地区典型、对象典型、情况真实,能较好地提供研究数据。为使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得到更好地保障,通过运用社会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将“龙石”镇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情况科学地分析出来,以之指导实践。问卷的具体分析会在下面得到阐述。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建议

(一)调研结果

1、“龙石”镇在性别问题上对妇女土地权益有无侵害的情况

受调查者中96.30%的人选择在土地承包过程中妇女有权承包土地,且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土地权、宅基地权的比例同样高达90%以上。在“龙石”镇是否有过妇女只能分到男性1/2责任田的做法的问题上,选择现在没有和一直不存在的总共占77.78%。此外,调查显示“龙石”镇不存在妇女分配田地的质量比男子稍差些的占77.78%,比存在该问题的比例22.22%高出了5个百分点。所以调研表明“龙石”镇妇女与男子在土地分配、土地权利和土地质量上基本上是不存在性别歧视问题的。

2、“龙石”镇对出嫁女的土地权益保护情况

首先是妇女结婚后到男方家,原地是否将所分土地收回,新到男方家土地是否及时给予增加问题,调查显示“龙石”镇85.19%的妇女结婚后到男方家时,其土地数量几乎不存在改变。但对妇女土地权益给予及时调整和保障的仅占22.22%,反映出“龙石”镇农村妇女土地承包连续性受阻。然后分析由于妇女户籍迁出问题而产生了土地权益的变化情况,即为农村妇女嫁给城镇居民后和妇女同现役军人结婚后土地变化的情况,两问题调研数据一样,即选择原地不将所分土地收回的占74.07%,远远高出收回的比例,所以在这方面情况相对较好。

3、“龙石”镇对离婚或丧偶妇女土地权益保护情况

首先看当男女双方离婚时,女方能否继续享有每年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受访者中选择能的占85.19%,很明显,“龙石”镇的妇女离婚后并没有被剥夺土地补偿费的享有权利。其次,37.04%的受访者选择当妇女离婚后未离本地再婚的,其土地权会给予重新调整,但选择不予调整的却达到了62.96%,远远超出一半。最后反映的是再婚妇女对再婚家庭的土地权是否享有平等的使用权,享有平等使用权的比例高达81.48%,保护还是较为到位。

4、“龙石”镇在土地流转方面对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情况

由于“龙石”镇正处于由小农乡镇向工业都市转变的转换期,土地征收成为农民们最关切的问题。结合这个新形势,本次调研着重关注妇女在土地被征收时补偿费的分配与男子相比的情况,可以看出,85.19%的妇女在土地补偿费上能享受与男子同等的对待,可见,“龙石”镇的绝大多数妇女在土地补偿费上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对妇女的保护情况较好。

5、“龙石”镇妇女对相关法律的认识情况

调查显示,“龙石”镇村民对《妇女权益保障法》、《土地法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有了解的比例分别为33.33%、18.52%、33.33%,比例之低,让人深感遗憾。此外,也对“龙石”镇村民了解上述法律有关规定的途径问题做了调查,调查显示,妇女通过“电视、电台、报纸”和“遇到问题后才知道”这两种方法了解与妇女土地权益相关法律法规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40.74%和51.85%。而这两种方式都显得比较被动,可见“龙石”镇妇女们没有积极学法积极维权的意识。

6、“龙石”镇妇女土地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情况

调查结果还显示出当“龙石”镇妇女土地权益受到侵害或村民们有不同看法时,25.93%的人选择找村委会,37.04%选择找乡镇政府,而14.81%的人选择到法院,22.22%的人选择找妇女组织。各个选项比例相当,虽然可以看出妇女们寻求救济的途径多样,但是,这也会在实践中显得十分复杂,不确定性太强不利于快捷、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1、优点

根据上一部分阐述可知,“龙石”镇在性别、出嫁女、离婚或丧偶女问题上对妇女的保护情况是颇为乐观的。实际上,这一块的调研已经被很多学者重视过,调研结果是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为何在“龙石”镇就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如下两点:

一方面,历史原因。“龙石”镇由于地处重庆较为进步的地区,男女平等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无论在政策方面还是地方习惯方面土地的分配与使用一直都是男女平等。另一方面,政策原因。“龙石”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法律法规。如遵循渝北区关于农村土地确权颁发证政策解读(一)第十条中“农村妇女离婚后承包地登记是否单独立户;妇女结婚未迁户口,婆家未分承包地,娘家村社收回了承包地,现妇女离婚回到娘家怎样处理。”问题时作出的“农村妇女离婚后承包地登记是否单独立户,尊重当事人的意见。妇女离婚回到娘家的,按照新增人口同等对待。”的要求。

“龙石”镇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中易受侵害的几种类型上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障情况都较好,这样就可以保障农村妇女的地位、维护农村家庭和谐、稳定农村基本经济状况。

2、不足

根据调研结果可知,“龙石”镇妇女的土地权益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及时调整,给她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形成了间接的侵害。这是由于村规村约不规范,偏离原则所致。此外,还存在农村妇女对法律认识程度不高,遇到问题时寻求救济的途径也过于宽泛和复杂的现象。造成法律认识不高现象的原因有两点, (下转第99页)

(上接第97页) 一方面,农村妇女一般喜欢遇到问题后才考虑解决,这种不主动学法的思想直接导致其维权意识的不高,进而导致基本法律认识的缺乏。另一方面,农村妇女自身文化水平较低,获得相关法律知识的途径有限,间接导致其法律认识程度低下。而造成救济途径过广的原因也有两点,一是法律法规没有具体的规定,各地都是按照当地的习惯来设定救济途径,“龙石”镇在这方面没有具体的地方规定,导致妇女不明确具体的维权途径。二是由于“龙石”镇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侵害较少,没能形成一个所谓的“习惯”。

农村妇女维权意识不强、法律认识不足会导致其土地权益易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受到侵害。而对相关问题表示异议的救济途径的过分宽广和复杂也会使农村妇女们深感困惑,阻碍其权利救济的实现。

(三)意见与建议

1、建立和完善土地权益法律体系,加大保护

通过本次调研,真实地了解到了“龙石”镇对妇女土地权益的保障情况,不存在对妇女的歧视,这值得继续发扬。而在对出嫁女、离婚女和丧偶女的土地权益保护方面,应继续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法且符合当地实际的具体政策,平等保护每一位妇女的土地权益。由于村规村约的不规范,导致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连续性受阻问题需要深思,只有通过立法完善土地权益法律体系,才能较好地保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为妇女所有所用。另外,在“龙石”镇如今的特殊时期,土地流转所反应的情况来看,妇女得到了与男性同样的征地补偿款,在以后更加广阔的征地范围中,应更加重视对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不能仅限于如今的状态。

2、加强法律宣传,促进法律学习

“龙石”镇的农村妇女维权意识较差、法律认识不足,结合其形成原因分析可知,通过加强法律宣传来促进农村妇女对相关法律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法律宣传首先还应提高领导干部的相关法律意识,宣传才能走上正轨。同时,宣传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可以通过地方电台、广播等媒体进行宣传,可以设立专门的法律服务热线,这样就是在生活中用法律熏陶农村妇女的维权意识,同时也提供途径被动宣传相关法律。

3、明确最佳救济途径,保证其实现

现有的救济途径为找村委会、找乡镇政府、到法院、找妇女组织或找其他调节部门,对此一一评析可知,现实中存在村委会和乡镇政府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现象较多,如若找他们寻求救济,那么就是自己审查自己的错误,效果必然不好,因此这两种救济途径应该排除。由于妇女组织或找其他调节部门专业性不强,作用并不明显,所以这两种救济途径也应排除。到法院从应然上讲是最好的一种救济途径,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但从实然上讲,由于农村妇女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以及其惧诉心理导致其并不愿意走上这条救济路,所以应在选择诉讼这条救济路的原则上再考虑结合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有关的实际问题设立一个特殊的机构为妇女们解决问题,帮助其进行诉讼。

三、结语

纵观本次调研结果,不难发现“龙石”镇妇女土地权益保障情况总体较好,但不能忽视细节,必须切实保障每个妇女的土地权益。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障依靠的是多方的共同努力,望处于征地补偿热潮中的“龙石”镇妇女的土地权益能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注释:

①参见百度百科,“渝北区”,baike.省略/view/140267.htm.

②重庆商报,“龙兴石船:传统农业小镇托起万亿工业基地”,省略/right/qx/tuijian2/ 201007/ t20100703_4446822.htm. 2010年07月03日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法律构建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193-0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道路交通、能源建设、工业同、大学城、商业区、住宅楼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导致失地农民激增,其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土地征用法律规定的不足,从而构建一个能够有效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法律制度。

一、当前农民失地现状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条第3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2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47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此外《农业法》、《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土地复垦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村土地征收提供了法律依据。

国土部2008年颁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初衷是为了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其核心是实行“增减挂钩”,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此办法一出台,立马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

据估计,目前全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超过2000万人。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副部长闻连利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作为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数量迅速扩大。失地农民数量增加所引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这些失地农民成为三无农民(无土地、无工作、无社保),因征地引发的、恶性事件频发,给社会的稳定和政府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

二、农民失地的法律原因分析

(一)对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笼统

《宪法》第10条第2款和《土地管理法》第8条第2款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在法律上赋予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但法律认定的“集体”包括乡(镇)集体、村集体和组集体,农地到底属于哪级集体所有,相关法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征收补偿往往被各级政府、村委会以及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各种名义克扣,严重侵害了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既然集体组织是农村土地的所有人,其在土地的征收过程中应当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在征收的过程中,国家基本是通过行政手段。自上而下的进行征收,导致集体经济对自己的土地没有参与权和话语权。

(二)对农民土地征收程序的不合理

根据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第14条规定:健全征地程序: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受保护,享有征地前的告知权、听证权以及征地补偿机制和纠纷的解决机制的保护,但是实际上,由于具体的实施措施不明确,农民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护。

(三)土地补偿和收益分配的不合理

对于土地补偿问题,《土地管理法》第47条虽然明确规定了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但这种补偿标准难以正确体现地块的级差地租及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对土地收益分配和管理问题,《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6条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因而农民的得到的补偿十分有限。

三、国外对失地农民法律保护的做法

(一)强调公益目的

19世纪英国的《强制征购土地法》确认了土地的使用目的必须证明该项目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符合公众利益的案例”,也就是征收项目带来的利益要远远超过被剥夺土地的人所受到的损失。

大陆法系的德国,更加注重征地的公益性,在进行土地征收前要进行征收公益性审查,其土地征用主体被严格限定为地方政府和依法取得公益建设的单位。为防止土地被任意征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征地主体要从整体上考量如何最佳利用土地和保持总量平衡。

(二)严格征地程序

英国在征地程序方面,首先要召开一个是否动用征地权利的调查会,听取各方的意见,并指定一位独立督察员进行评估。接着由独立督察员将评估意见向国务大臣报告,最终由国务大臣确认此项目是否适用《强制征购土地法》。

美国宪法第五条修正案规定:“非依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非有合理补偿,不得征用私有财产供公共使用。”从而可以看出,土地征用必须具备三个要件:正当法律程序、合理补偿和公共使用。

(三)征地安置补偿的市场化

许多国家的征地补偿是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征地补偿以市场价格为基准。土地征用费相当于土地价值,按照征用时的市场价格给足补偿;土地赔偿金是对土地权利人因征用而造成的经济及其他损失的补偿。

篇4

媒体在普及法律知识及对司法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功能已人所共知,其所做出成就业已人所公认。但对于媒体对立法活动的促进作用,以前给予的关注与研究较少。综观媒体对法制所发挥的功能与作用,可以将其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普及法律知识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期。“”结束以后,我国开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由“人治”向“法制”的重大转型。这个时期,制定并形成了基本法律框架,而社会公众因为刚从“”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人们的法律意识尚未建立,法律知识匮乏,迫切需要大力普及法律知识,为此国家制订了“普法规划”。这一时期媒体发挥了强大的法律宣传及普及法律知识的功能,为我国法制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二阶段,以监督司法公正为核心的舆论监督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型,社会各领域的矛盾和纠纷不断增多,法律问题突显,各类案件大量涌进了司法解决的大门,加之司法体制也尚处在不断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调和期,司法腐败也开始从最初的“苗头期”进入“扩散期”,司法不公与司法腐败相伴而逐渐暴露出来,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呼声很高,也越来越多地寻求舆论监督。这个时期,媒体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为保障司法公平与正义做出了很大贡献。第三阶段:进入以完善立法为核心的媒体介入期。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基本建立,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体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发展完善,法律制度本身也进入一个新的完善发展期。这一时期,大量新的社会问题以法律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迫切需要法律调整,从法律上给出答案或以法律方式解决。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某一重大的、典型的、具有高度新闻价值的公众关注案件,往往会涉及立法层面的问题,立法层面的问题自然也是涉及社会全局的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从立法层面加以解决。而媒体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揭示再到问题的解决,都发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因此,近些年来,媒体虽然继续发挥着法制宣传与司法监督的功能,但随着大量公众关注案件被媒体深度报道后,通过社会公众对该类案件的自觉关注、积极参与,又通过媒体积极表达个人意愿,形成了一定范围一定层次的公众意识,并上升到法制层面,即: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公众意志,与法的本源相吻合。尤其是有些问题引起了各社会组织、国家管理、司法、立法机构的高度关注和深度介入,很多问题需要或已经或正在通过立法层面解决,包括但不限于对法律的创设、修订、废止、解释等活动,有效地解决了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与现实或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总而言之,媒体已经或正在通过受众实质性地介入到了立法活动中,为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立法实践:在媒体有效地推动下

综观近年来若干公共关注的热点案件,无一不暴露出相关法律制度缺失或其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对现行相关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并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广泛地争鸣与讨论。有些问题公众呼吁通过立法对现行法律进行修订和完善,有相当一部分法律问题已经或正在通过立法活动得到有效解决。例如:

(一)“孙志刚事件”与出台《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几乎家喻户晓的“孙志刚”事件,所暴露出的法律问题是暂住证与身份证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如:没有暂住证又未带身份证是否就应当收容遣送?另一个问题是收容遣送在审查上存在的问题,如:什么情况下需要对公民进行收容遣送?对收容者的范围确定是否有足够的法律依据?通过社会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呼吁,最终促成了较为完善和更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废止了过去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二)“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与修订《职业病防治法》

河南农民工张海超因工作患尘肺病后,企业却拒绝为他提供职业病鉴定所必须提交的只有企业才有条件提交的相关资料。在他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投诉后,虽然最终争取到可以去做鉴定了,但法定鉴定机构郑州职防所却作出了“肺结核”的诊断。为证明职业病,张海超选择了“开胸验肺”,最终被确诊患尘肺病(职业病)。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在这一事件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是:(1)职业病的鉴定机构是不是必须是职业病防治所?(2)职业病鉴定所需资料申请人是否有条件提交?有条件提交的企业不给提供资料怎么办等等。经过广泛的社会讨论及各界的呼吁,立法机构终于对该案涉及的《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也启动了“开胸验肺”程序,并最终促成新的《职业病防治法》于2011年12月31日出台。

篇5

关键词: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比较;借鉴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01

一、日本、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补偿标准概述

(一)日本的补偿标准

在土地征收的补偿方面,该国制定了《土地征收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了补偿的对象、内容和标准。在对象的划分上,将补偿对象确定为在征地行为中遭受损失的原权利人,确保原权利人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在内容方面,分为土地补偿和残余地补偿两大方面,在标准上则是按照当地的市场价格确定的,确保土地补偿能够达到同种类土地的市场价格,并充分考虑到物价指数的变动这一因素。残余地补偿则是按照未征收残余土地的剩余价值来计算,对于面积过小难以独立有效使用的土地也要进行一定的补偿;在类型方面,征地补偿不仅包括事业损失补偿,即对土地上的建筑等附属物的补偿,对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的损失也要进行补偿,还包括迁移费补偿,即对搬迁费用和临时租房费用进行补偿,还包括房租减少等其他种类的补偿,这些补偿都有依照市场平均价格来进行。在补偿与救济的程序上,将土地征收补偿分为准备、认定、土地限定、签订协议、裁决和补偿金发放等几个环节,对于土地征收部门作出的裁决,当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但土地征收过程依然不会停止进行。

(二)德国的补偿标准

土地征收补偿主要依靠的是《联邦建设法》,这项法律将各种损失划分为三大方面,即实体损失、财产损失和负担损失三方面,根据损失的类型确定相应的补偿标准。具体说来,对于当事人的实体损失,不动产复述的抵押、租赁等损失也需要进行赔偿,按照当地当时的交易市场价格为参照进行计算,由于个人原因导致的土地价格上涨不包含在内。在财产损失上,要按照当事人在失去土地之后生活上的损失为基准进行补偿,确保当事人具有足够的生活保障,在就业和其他方面遭受的损失也包含在内。此外,对于土地征收导致的其他土地价值受损、租赁损失等也要进行补偿。德国的土地征收补偿分为事业认定、确定征收土地、确定补偿额度、完成征收过程等几个环节,在补偿的方式上可以按照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分不同的方式进行补偿,并要确保土地征收有相关的法律依据,符合宪法的要求。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补偿标准

在这一地区主要是依靠“土地征收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确定地价的补偿标准,并严格按照土地现值进行补偿。对于公共设施保留地来说,如果这些地段处于城市的计划区以内,应当依照临近的保留地现值进行地价计算。对于前者,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实施加成补偿的方法,额度和标准应当参照市场交易的平均价格。此外,我国台湾地区还设定了地价评议委员会,对价格额度和差价进行评定。如果土地的性质为租赁耕地,那么就要按照相关法规适当扣除土地增值税,一般扣除额度为税后金额的1/3,这种补偿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佃农补偿”。另外,如果所征收的出租耕地的性质为私有土地,那么仍将在申报地价的基础上扣除1/6的增值税,人们通常将这种补偿方式成为“转业补助金”。对于土地上的建筑改良物,应当严格按照重建的标准进行估定,对于农作物的补偿,要按照征收和成熟孽息的时间间差来划定补偿标准,一年以内的按照孽息估定,一年以上的应参照市场价值和投入的相关费用来估定现值。

二、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比较

在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方面,我国主要是依据土地的原有用途确定补偿标准,以福建龙岩为例,一类区水田、菜地补偿标准为10,2万元/亩,这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规定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地方都是按照市场价格来确定补偿额度,市场价格是按照征地的用途来计算的,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分别运用不同的补偿规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款,我国的土地征收补偿除了包含土地补偿费之外,还含有安置补助费,这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不存在。安置补偿费的规定可以有效解决土地补偿不足的问题,但由于安置补偿费受到一定的限制,两者之和要在土地年产值的15倍以内。

在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对征地的范围和用途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所征土地仅限于公益用地,征收补偿要依照当地的市场交易价格,这在《土地征用法》等很多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我国在公共利益征地之外,还规定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要依照相关的法规和程序申请国有土地,如果土地为农用地,需要先征为国有土地然后再作为建设用地,这与日本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较大的差别。

三、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比较的启示

在参照其他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基础上,我国应当提供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按照土地年产值计算土地补偿额度有很多弊端,容易导致补偿标准上存在问题,失地农民所得的补偿金额十分有限。在参照其他地方做法的基础上,我们应当适当提高土地补偿标准,按征收用地的用途来确定补偿标准,最终实现市价补偿的目标。有效地规范地方上行使征收权的行为,避免出现权力滥用的情况,另外,在确定补偿标准方面充分参照市场价格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避免了二次侵害等问题的出现。虽然在充分参照市场价格方面在实施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我国的农村土地市场不够健全,如果完全依照市场价格确定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但在充分参照市场价格之前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不断提高补偿标准,可以在制订征地年产值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参照征地片区的综合地价来确定补偿标准,综合考虑当地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标准的前提下,有效解决失地农民所获得的补偿较低的问题,也避免征地工作中出现的随意性过大等问题,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篇6

近年来,一些地区相继开展了以撤并乡镇、扩大乡镇区域规模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行政区划调整意味着土地利用方向的调整和区位改变,对土地资源配置影响深远。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变了土地利用区位,有利于小城镇(即新镇政府驻地)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生态保护,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也将进行一定的调整。但由于没有突破县(市)行政区划的限制,不能在更大经济区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由于规划的改变、发展战略的调整,被撤乡镇政府驻地往往没有作为新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同时,乡镇区划调整后,外迁集镇人口和企业的房产涉及的土地流转缺乏相应的规范。所以,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实际状况来看,其对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发挥。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邹伟)

地下空间有偿使用方式亟需明确

国务院31号文件规定工业用地必须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工业用地的资源资产价值得以显化。地下空间同样具有的巨大资源资产价值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地下空间有偿出让已是大势所趋。但相对于工业用地供地方式的改革,国家还没有对地下空间有偿使用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是少数大城市,如上海、杭州、南京等制定了地方性的相关法规,立法层次低,且规定不够明确,尤其是对地下空间有偿使用方式的规定比较模糊,可操作性不强。如何抓住工业用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契机,根据地下空间自身的特点,建立起适合地下空间的有偿使用方式,是目前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资源急需解决的问题。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庆伟梁亚荣)

地租征收难在哪里

在国有土地收益中,地租收益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从法理上进行考察,地租不仅是一种土地收益,更是国家行使土地所有权的外在标志,是国家出租土地使用权应得的收益。目前地租征收工作实践中还存在征收难的现象,损害了国家利益和土地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地租征收难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地租征收的基本法律程序还很不明确,相关法律依据不够完善。二是一些缴纳义务人是国有企业、行政机关甚至政府,他们往往利用自身的地位与关系抵制地租征收。三是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没有地租缴纳能力,或者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对土地使用权进行了多次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转让,地租缴纳义务人难以确认。从总体上看,地租征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比较原则,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的相关规定也很不完善,而土地行政机关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中的相关规定又往往不能找到上位法的相关规定,其合法性难以确定。实践中地租征收的主要依据是效力相对较低的地方性法规甚至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在这些位次较低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地租征收的程序也很模糊,尤其对于拒不缴纳地租的行为的处理,很难找到明确的程序依据,使地租征收程序很不规范,发生纠纷后更是难以顺利实施征收行为。

(山东省莒南县国土资源局郭丽)

严格规划管理却成了修编护身符?

国土资源部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规定:“属于《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情形,建设项目用地需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当出具经相关部门和专家论证的规划修改方案、建设项目对规划实施影响评估报告和修改规划听证会纪要。”该《办法》的实施,使土地规划修改管理进一步严格和规范。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新《办法》的实施并没有完全抑制一些地方政府修改土地规划的“热情”。据了解,仅2005年一年内,江苏省大多数县(市)进行了三至四次土地规划修改,有的甚至更多,实际上2004年江苏省刚刚进行一次全省范围内乡镇土地规划调整完善。事实证明,新《办法》的实施并没有为土地规划修改加上“紧箍咒”,土地规划修改频繁问题依然存在,规划的权威性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通过修改土地规划规避占用基本农田报批的问题十分严重。这一点从2006年有关文件的出台密集程度可以看出,5月30日,国土资源部了 《关于当前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6月14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了《关于严明法纪坚决制止土地违法行为的紧急通知》;8月31日,国务院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三个文件都反复强调“禁止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位置,以规避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应依法上报国务院审批”。于是,人们不得不发问,新《办法》的实施,对土地规划修改是上了“紧箍咒”还是披上了“护身符”?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传景欧名豪)

判定“公共利益”需要一定的程序

《物权法》第42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这个公共利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范围,是很难界定的。在我们经历的征地拆迁项目中,有些涉及“回报用地”。如政府在修建道路、公园等公共设施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将土地转让给开发商进行开发。那么,这些回报用地范围内的拆迁行为,是不是也是属于一种公共利益的行为?值得我们思考。首先,公共利益的概念在民法原理中就规定得比较弹性,很难定义,在西方判例制的很多国家是授权法官结合不同时期的情况,来解释公共利益,法律上一般不作界定。其次,这个概念是不断发展的概念,几十年前理解的要比现在窄得多。再次,公共利益概念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主观性,很难在法律上作一刀切的规定。所以我不赞成凡开发建设都不是公共利益的说法,有时两者可能会交织在一起。这种回报用地项目的征地拆迁行为,同样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毕竟,它存在的前提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加大政府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要求法律对于一个范围如此广泛的概念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是不是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如何判定,需要一定的程序。而这个程序,必须建立在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之上,同时,也必须建立在项目的内在客观内容上。

(长沙市国土资源局天心分局 肖 刚)

矿业用地管理存在“盲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对矿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矿山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共颁发采矿许可证92582件。但是,在矿山行业一片繁荣的景象下,出现了一个让采矿权人困惑不解的问题,有的采矿权人持有采矿许可证却无法进入采矿区实施开采活动,并且这种情况多见于露采的矿山。在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中,出现了矿业用地管理的“盲点”,至今未见具有可操作性的国家规范出台。这个问题挑战国家行政许可的权威性,影响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

由于不考虑矿业用地(采掘工业用地)的特殊性,没有把矿业用地从一般工业用地(加工工业用地)中独立出来,一味地套用现行的以土地的承载功能为理论基础的工业用地管理模式,就出现了明显的“肠梗阻”。实务中的办事逻辑是这样的:取得了采矿权,不能开采矿产资源,还必须取得土地使用权;矿业用地属于工业用地,工业用地必须出让,合同地价款就得按照《城镇土地估价规程》评估;《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后,工业用地必须招拍挂出让,那么矿业用地也必须招拍挂出让。按照现行的工业用地管理模式管理矿业用地,有些地方法理不通,情理不通,执行起来脱离实际,阻力重重。

(山东省枣庄市国土资源局市中分局杨树凌)

警惕三峡库区“假移民”违法用地

篇7

关键词:农民集中居住;土地财产权益侵害;原因分析;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79-02

“农民集中居住”,其本质是通过农村宅基地复垦与农民集中居住而进行的一种土地发展权转移,涉及到国家、地方政府和被拆迁农民三者的切身利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集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民生活、生产环境,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从自身利益考虑,以简单行政命令代替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强行的、违规的“集中居住”行为不仅反映出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若干不良倾向,还侵害了农民在土地上的财产权益,造成很多隐患。本文试从农民集中居住政策推行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侵害的现状分析、原因论证、对策探索等角度探寻保障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合理路径。

一、现状概述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涌入,土地发展权流转推进速度明显加快,但存在不少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有些地方政府利用农民维权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的弱点,通过私下与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或半强制地征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宅基地,按较低的补偿标准支付补偿费获取土地后,又高价卖出,既损害农民合法的土地财产权益,又无形中造成农民间接财产损失,即农民需支付更高价购买新房,损害事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剥夺农民宅基地缺乏法律依据

我国《物权法》第六十条规定:“土地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虽然依据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所有权主体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是农村宅基地的继承、转让和抵押已成为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客观事实。长久以来,在民间就一直有宅基地继承的传统,因此广大农民早已习惯于把宅基地和其上的房屋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事实上,国家也正通过相关法律的制定来进一步保障包括宅基地在内的农民土地财产权利。而在政策推行过程中,政府往往只对宅基地上的房屋面积给予安置补偿,对宅基地本身则不予补偿或补偿很少,这就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依据法律既然国家不是农村宅基地所有权的主体,就不应享有对其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除非是为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政府推行集中居住都是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政绩利益考量,因此,其处分宅基地的行为缺乏合理的法律依据。

(二)难以解决集中居住区的产权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第八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由于集中居住区楼房多建在承包地上,农民就无法获得“集体土地使用证”,甚至这些房屋的合法性都存在问题,农民在“被上楼”过程中失去了合法取得的宅基地的使用权,新搬进的楼房又无法取得合法的产权,农民得到依法规划的居住用地的合法权利未得到充分保障,财产权受到严重侵犯。

(三)事后补偿机制致农民经济利益受损

虽然各地农民集中居住后的居住形式不一,但在政府直接的拆迁补偿上却存在类似的问题,即大多数采取对原房屋与宅基地实行一次性现金补偿,而实际补偿额往往不能够购买集中居住地新房,且新房面积很小,令部分农民觉得得不偿失。“宅基地换房”实际上是农民以具有独立产权的宅基地换取没有产权的住宅。因此,单纯地以拥有独立宅基地的房产换取没有独立宅基地的房产对于农民是利益损失。况且,农民拥有宅基地,可以自由从事生产,种植蔬果、蔬菜,丰衣足食,农民“上楼”后,无法继续务农,由于又缺乏二三产业的扶持,农民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土地,农民收入不会立即提升,水果、蔬菜都要去买,生活成本大大增加,与农民不稳定的收入存在冲突,又使得农民遭受巨大的间接经济损失。

二、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侵害现象的原因分析

农民集中居住政策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集约基础设施以及推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由于其中涉及到包括农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乃至地产开发商等多方利益,且多方利益互相斗争,农民这一处在斗争锁链最弱一环的群体,其利益必然会遭到严重侵害。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缺

我国现在正处于这样一种矛盾状态中:一方面,政府要加快城市化建设和推进现代化,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来促进工业、商业以及建造基础设施和居住区,另一方面又必须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我国目前耕地数量已经逼近18亿亩,使得政府在征用农用土地时需慎之又慎。据调查显示,许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积攒了一些钱,因为不能在城市安家,首要的选择是回到自己的村庄或集镇建房,以县为单位来计算,每年农村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是农民建房)至少是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的10倍以上,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缺,耕地的18亿亩红线又不能突破,于是利益的相关者都把目光瞄向了农民宅基地,以至于在推行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出现了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遭到严重侵犯的现象。

(二)地方政府自身利益考量

毫无疑问,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从资源利用和改善民生的角度来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被集中居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同时有利益就有冲突,三者在具体利益分配的过程中难免也会产生冲突,地方政府作为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有时为了自身利益,就必然会侵犯到农民的相关财产权益。

在推行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与被集中农民的利益产生冲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宅基地和房屋拆迁的补偿标准上,地方政府并没有考虑农户的实际生活状况,使得农户的生活水准急剧下降和恶化;第二,在土地增值收益上,农民的利益被剥夺。

除了合法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政策以外,有时地方政府为了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开始以集约利用土地为名,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政策,然后将集约到的农民宅基地置换为建设用地指标,甚或以市场价值出售,获利颇丰;还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取得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斐然政绩,因此便不顾当地是否已经具备集中居住的条件而强制推行,而这显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地方政府在对自身利益考量的情形下,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异化,以致于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中央出台的相关政策与规定无疑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然而,正如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的解释,其包括两层含义:制定出的法律是良好的,并且,良好的法律要得到普遍的施行。同理,光有中央良好的政策是远远不够的,政策制定出来就要不折不扣地施行,不能将之束之高阁,“说一套,做一套”。中央文件之所以不能很好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关键是地方的不执行,而农民又不熟悉文件,这样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吃亏的必定是农民。

(三)农民维权意识不强

政府面对的群体是弱势的农民,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公民的主体意识不强,长期以来便形成了“惟命是从”的习惯,对于政府的政策,无条件执行,即使有怨言、有不满,大多都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发泄,当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通常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或大吵大闹,或忍气吞声,不会理智地付诸法律。这也与这一群体的文化特征有关,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更是缺乏,不懂得用法律武器合理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笔者在与农民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多数还算富裕的农民是觉得对政府失望,觉得就算控告政府,也只是“鸡蛋碰石头”——徒劳无益,与其多次碰壁,不如忍气吞声,花钱买省心。而集中居住后,那些无力购置新房或者难以承受集中居住后生活成本的增加的农民,更多的也只是埋怨、责怪。

三、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侵害现象的解决路径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并没有法律法规详细规定农民集中居住的相关问题,而仅有《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有关于征收土地的补偿问题的概括式规定,此外,江苏省有一些零星规定和政府通知、意见,规范层次太低且缺乏系统的法律规定和严格的责任要求,可操作性差。农用地补偿尚有《土地管理法》等予以规定,宅基地的补偿则几乎没有法律法规可以参照,这一块的空白还亟需填补。建议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赋予农民宅基地以完整的物权,同时规定宅基地进入市场的流转办法,打破宅基地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中转移的限制,确保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农民是我国最重要同时也是最薄弱的群体,其土地财产权益是推行集中居住政策过程中必须首要考虑的因素。农民集中居住政策在江苏已推行近12年,在全国各地也有多个省市实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会持续进行,出台相关具体的法律或法规对其进行调整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实。政府需要有这样一部法律法规来规制其权力行使,防止出现如前文所述执行异化导致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受损的情形发生;农民更需要这样一部法律来保障其权利,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能指导其寻求司法救济。

(二)完善监督机制

为了保证地方上在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对省政府的相关法律规定能够贯彻施行,应该完善推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机制,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应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被集中农民的监督。有学者建议,地方政府的相关补偿措施应该上报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方可施行,而且省人民政府应该派遣专职官员到被征地地区监督,确保按有关措施得到贯彻施行。

(三)加强农民法律维权意识

农民的权益不仅需要政府来保护,更需要农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举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快迅速有效地找到救济的途径,从目前状况来看,农民的法律维权意识亟待加强,而引领农民树立维权意识则主要靠加大宣传力度来实现,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第一,制作一些固定的法制标语、横幅、宣传板等;第二,下发免费的法律知识手册,运用漫画的形式让农民快速学习法律知识;第三,创建一些县法制培训中心、乡镇分校、村内小组学习室等,让基层干部和农民随时随地了解法律,还可以鼓励大学生成立志愿服务队伍,下乡或进集中居住社区宣传普法。

除此以外,政府也要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工作,深入贯彻国家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推广先进有效的维权模式,借鉴有益于农民维权的经验,并完善维权机制,提高维权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中国“三农”问题,沉疴已久。我们的调研微不足道,当然难以撼动复杂的利益格局,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住房问题,除了严肃认真的考察、调研,更需要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督机制,建立事后补偿机制以及增强农民维权意识等。

参考文献:

[1]郑风田,傅晋华.农民集中居住: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2]张颖举.农民集中居住的利益冲突与协调机制构建[J].理论导刊,2011,(10).

篇8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全市县(区)、乡(镇)城镇(乡村)规划范围内及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建房用地情况的监管,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有效制止违规建房行为,加强土地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2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20*〕71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管理的实施意见》(萍府发〔20*〕17号)的规定和要求,决定对20*年11月1日以来全市县(区)、乡(镇)城镇(乡村)规划范围内及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的建房用地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清理整顿的范围和内容

范围:20*年11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期间,全市县(区)、乡(镇)城镇(乡村)规划范围内建房用地情况;*市境内国道、二级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范围内的建房用地情况。

内容:

(一)用地基本情况

1.用地单位(人):单位用地是指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用地;个人用地是指本地村民、异地村民或城镇居民建房用地。

2.土地取得方式:用地单位(人)是通过招拍挂、划拨、受让赠与房屋、法院拍卖、房屋(土地)抵押、购买土地、购买安置拆迁宅基地或购买私房等方式取得。

3.用地时间:用地单位(人)取得土地时间及动工建房时间。

4.用地面积:用地单位(人)的批准用地面积和实际占地面积。

5.土地类别:建房用地是建设用地还是农用地(包括山地、旱地、水塘、菜地、水田、基本农田等)。

6.实际用途:建房用地属于商服、住房开发、工业、农业或自住房用地等。

7.用地地点:建房用地位于国道边、二级公路边或是县(区)城区规划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城镇(乡村)规划范围内。

(二)用地审批办证情况

1.规划部门批准用途是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用地还是其他土地。

2.国土部门批准用途是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用地还是其他土地。

3.转征收批准机关是否是省人民政府。

4.供地批准机关是否是省、市、县级人民政府。

5.公路、交通部门是否出具建房意见书;规划部门是否已颁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土部门是否已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土地使用证》等有关证件。

(三)税费征缴情况

1.土地取得费用,是否缴纳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防洪保安基金、耕地开垦费(或菜地开发基金)、管理费等费用(含应缴费用、已交费用)。

2.建设规费征收,包括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易地建设费、建筑行业上级管理费、地方教育附加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等建设规费的征收情况(含应缴费用、已交费用)。

3.税收征收,包括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税收的征收情况(含应缴费用、已交费用)。

(四)违法用地情况

1.非法批地,包括越权审批、未报即批、未批即供、边报边供或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乡镇村规划批地等情况。

2.非法占地,包括擅自改变用途或是骗取批准、超占用地、未批先用(含未报即用、边报边用、未供即用、批少用多)等情况。

3.非法转让土地,包括地下开发房地产、倒卖宅基地等非法交易土地情况。

4.其他违法用地情况(含闲置土地2年以上等情况)。

二、清理整顿的方法和步骤

全市清理整顿工作分动员部署、自查自纠、重点抽查、总结提高四个阶段进行,时间从2009年5月下旬开始,至2009年9月底结束。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9年5月20日?5月31日)

5月下旬,召开清理整顿工作动员会,部署全市县(区)、乡(镇)城镇(乡村)规划范围内及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建房用地情况的清理整顿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提出工作要求。各县(区)、乡(镇)及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清理整顿工作要求及举报电话,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以及清理整顿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自查自纠阶段(2009年6月1日?7月20日)

各县(区)、乡(镇)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采取看现场、验资料、查手续、明查暗访等方法,逐宗逐户、全面细致地进行清理。要仔细核查相关资料,认真填写《建房用地清理整顿自查自纠情况统计表》、《违法用地数据统计表》、《违法用地调查处理情况统计表》(见附件),及时整改各类违法使用和交易土地行为,严肃处理违法违纪行为及涉案责任人员。具体是:

1.对“非法批地”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八条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①对越权审批等具体行政行为,由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于2009年6月30日前依法予以撤销,并于7月20日前收回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有关当事人拒不归还的,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②对非法批地所获取的非法所得,由各县(区)国土资源局土地(分局)于2009年7月20日前追缴并上交本级财政;

③对非法批地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纪检监察机关于2009年7月20日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2.对“非法占地”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八条、第六十九条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①对违反规划、占用基本农田“开天窗”建房的行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于2009年6月30日前,向用地单位(人)下达处理决定书,责令用地单位(人)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自行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拒不拆除的,由县(区)人民政府组织*、法院、规划、国土、建设、公路等部门,于2009年7月20日前依法予以拆除,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②对违反规划、占用基本农田建房的其他行为,已办理用地手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于2009年7月20日前,依法追缴相关税费并处罚款,同时对相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由监察机关于2009年7月20日前给予行政处分。未办理用地手续的,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于2009年6月30日前,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的违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予拆除的,没收实物。

③对符合规划和建房条件,并已依法接受处罚且交清税费的,由各县(区)人民政府向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同意后补办相关用地手续。

④对正在违法建设的,由有关部门于2009年6月30日前,依法向用地单位(人)下达停工通知书,其违法建设部分按上述条款的规定进行处理。

凡2009年6月30日之后发生的违法建设行为,一经发现一律予以拆除,并从严从重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3.对“非法转让土地”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①对倒卖宅基地等非法转让土地的非法所得,由各县(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于2009年7月20日前,依法追缴并交本级财政;

②对进行非法房地产开发的建设用地,由各县(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于2009年6月30日前,组织进行地价评估,并于7月20日前从新从高追缴用地单位(人)的土地出让金(当地村民受让宅基地不缴纳土地出让金)及有关税费,没收非法所得;对没有非法所得的,按每平方米50元罚款。

③对违反规划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进行地下房地产开发的行为,由各县(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于2009年6月30日前,下发停工通知书,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违规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处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予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

④对依法接受处罚,符合建房条件并交清税费的,由各县(区)人民政府向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同意后补办相关用地手续。

4.对其他违法用地行为,由有关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处理。对闲置土地2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于2009年6月30日前下达闲置土地整改通知书,依法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对已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建设用地1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于2009年6月30日前下达闲置土地整改通知书,督促开工、竣工,并按规定征收土地闲置费。

5.对用地单位(人)已取得用地手续,但“未交、欠交、少交、漏交”税费等行为,由有关部门于2009年6月30日前下发缴款通知书,2009年7月20日前依法追缴上交本级财政,并按相关法律规定处理;对村镇建设管理人员“侵占、挪用”税费行为,属监察机关监察对象的由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不属于监察机关监察对象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并追缴其违纪款,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各县(区)自查自纠工作要在2009年7月20日前完成,并于2009年7月25日前将统计表和自查自纠情况汇报材料报市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情况不及时,工作进展缓慢的,将被列为市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的重点检查县(区)。

(三)重点抽查阶段(2009年7月21日?8月31日)

重点抽查阶段工作由市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牵头负责,从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若干检查组,采取查资料、听汇报、暗访等方式,在各县(区)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对重点乡镇、重点路段的违规用地情况进行重点抽查。一是检查上报的表格是否准确、属实,是否漏报、错报;二是检查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违法使用和交易土地行为是否整改、处理到位;三是检查对违法违纪人员的责任追究是否到位;四是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对不进行清理整顿或清理整顿工作不到位的,由市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直接组织清理整顿,并成立调查组对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予以立案调查,对清缴的税费全部上缴市财政,对相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按监察部、国土资源部《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总结提高阶段(2009年9月1日至9月30日)

各县(区)、乡(镇)及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土地调控政策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相关制度,加强土地供应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并以开展建房用地清理整顿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大部门联合执法力度,要建立健全国土、监察、*、交通、规划、公路、林业、水务、财政、城管执法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努力遏制违法占地行为。同时,针对清理整顿中发现的问题,查摆发生问题的原因,总结经验,规范程序,创新方法,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动作规范、监督到位、行政合法,切实促进依法管地用地。清理整顿工作要在2009年9月30日前完成,并于2009年10月5日前将建章立制情况和工作总结书面报市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

篇9

关键词:贸易摩擦;美国双反调查实践;双重救济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15日

一、引言

自2006年美国第一次对来自中国的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以来,美对华做出肯定性裁决的“双反”案件已经达到30起。此外,由于美国在裁定倾销幅度时采取“外部基准”即替代国制度,“双反”案件的裁定就容易产生双重救济的问题。中国政府曾于2008年和2012年两次就中美的“双反”案件向WTO提出申请。本文以中美双反措施案(WT/DS379)为基础,分析美对华“双反合并调查的适用”并结合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为中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应对“双反”措施提出政策建议。

二、美对华“双反”争端案(WT/DS379)简介

中美反倾销反补贴案(WT/DS379)是中国在2008年9月19日向WTO争端解决机构(DSB)提出磋商请求的案件,中国认为美国的裁决违反《GATT1994》、《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反倾销协议》以及《入世议定书》的部分条款。美国商务部从2007年7月开始对来自中国的四种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并于2008年6月和2008年7月裁定四种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及反补贴税。

2008年12月9日,WTO确定组成专家组,2010年10月22日,专家组做出裁定报告。该报告大部分肯定了美商务部的判决,并且,虽然承认了非市场经济计算方法下“双重救济”存在的可能性,但没有同意中方的请求。

2010年12月1日,中国向WTO上诉机构提起上诉。中国不赞同专家组对相关定义的法律解释,比如“公共机构”、“专向性”、“双重救济”等。2011年3月11日出具的上诉机构报告否定了专家组在“公共机构”和“双重救济”方面的判定。上诉机构认为美商务部对中国产品采取双反措施极有可能造成“双重救济”。

三、“双反”合并调查中的外部基准和双重救济问题――基于WT/DS379案

本案中的四个案件都涉及到“双反”合并调查,由于美对华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时使用的是外部基准来计算倾销幅度,“双反”合并调查就很可能产生双重救济的问题。

(一)美对华“双反”调查中的外部基准和双重救济

1、外部基准。美国认为中国国内现有情况和条件会导致市场扭曲,认为中国处在非市场经济地位,因此,美国在对中国企业计算反倾销幅度时不能按照本国的正常价值进行计算,而采取替代国计算,这就构成外部基准。由于外部基准界定比较模糊,美国借此加紧对中国产品使用外部基准计算反倾销及反补贴税率。

2、双重救济。“双重救济”是指对同一种不公平贸易行为进行两次救济,并行适用反倾销救济与反补贴救济。在分析“双重救济”是如何产生时,要分成对国内企业进行“出口补贴”和“国内补贴”两种情况。

对国内企业提供“出口补贴”情形下,倾销幅度=正常价值-出口价格。对国内企业提供出口补贴后,出口价格会由于补贴而下降,使得倾销幅度上升,反倾销税从而增长,此时的反倾销税其实是包含补贴因素的,如果再继续向企业征收反补贴税,势必会造成对同一项补贴抵消两次,即出现“双重救济”的问题。

对企业提供“国内补贴”情形下,“双反”措施是否会导致双重救济,可分为对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提供国内补贴和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提供国内补贴。

对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提供国内补贴时,国内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会因为享受补贴同时有所下降,倾销幅度不会受到补贴的影响,此时征收的反倾销税不包含补贴的因素,“双反措施”不会造成双重救济。

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提供国内补贴时,国内补贴会降低出口价格,而调查机构在计算正常价值时采取“外部基准”,此时的正常价值是不包含政府补贴的替代国的正常价值,此时将替代国的正常价值和降低的出口价格进行比较,就会造成倾销幅度的增加,如果继续采取反补贴措施,就会产生双重救济的问题。因此,在提供国内补贴时,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双反”措施容易出现双重救济问题。

本案中美国对所涉及的四个案件都进行了“双反”合并调查,无论中国企业接受的是出口补贴还是国内补贴,美商务部采用“外部基准”计算出的倾销幅度必然含有补贴的因素,如果美国继续采取反补贴措施,必然会导致双重救济。

(二)专家组对双重救济的认定

1、WTO对于“双反”措施的规定。GATT1994第6.5条规定:“在任何缔约方领土的产品进口至任何其他缔约方领土时,不得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补偿倾销或出口补贴所造成的相同情况”。如果只从字面上看,WTO只禁止“出口补贴”下的“双反措施”及有可能带来双重救济。

2、专家组的认定。专家组认为,利用“外部基准”计算反倾销税的同时征收反补贴税,可能会产生重复计算的问题。然而,专家组在查看中国的申诉报告时却只关注相关法规的文本解释而忽略其内在含义。专家组认为中国在申诉报告中列举的《SCM协定》第19.3条只规定征收适当税率,并没有提及双重救济的情况。GATT1994第6.5条明确限制两种救济的同时实施,但从文本上看,其仅适用于“出口补贴”的情形。因此,专家组没有支持中国的申诉。

(三)上诉机构对“双重救济”的认定。上诉机构支持中方关于“双重救济”的观点,否定专家组的判定,认为只从文本上理解《GATT1994》第6.5条中只禁止对出口补贴并征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而没有禁止对国内补贴并征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是对此条款机械的理解,该条款的重点不是“出口补贴”而是对同一种补贴不能抵消两次。上诉机构最后裁定美商务部对来自中国的产品适用“双反”措施,存在“双重救济”的情况。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篇10

这些天央视报道了房地产企业欠缴土地增值税 3.8 万亿元的新闻,由于数目惊人,惹得全国人民共同关注,富力地产副总裁张辉接受《中国地产总裁》杂志采记时表示,这次“欠税门”事件,其实是由于土地增值税税制设计上存在“先天缺陷”所导致的。 他认为甚至可以说“土地增值税是中国房地产税收体系之中征缴方式最让人头痛、预付和后付相结合最特殊、最后清算和最迟滞的税种。”正是由于土地增值税是这么的“好一个乱字了得”,他觉得华远董事长任志强怒斥央视“无知”是立得住脚的,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的其实是土地增值税设计上的“无知和愚蠢”。

采访中,张辉表示现在公司的房地产项目多半是滚动开发,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上个项目资金回笼了同时下个项目已经开始,这样效益较为稳定。但是因为财务方面的问题,其实税务部门根本无法及时按照规定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的,目前土地增值税基本上依靠预缴征收。“尽管预缴比例很低,大概 1-5%,但毕竟还是要占用我们开发商的资金流,对于企业运营没有好处。因此,我们的态度基本上跟大多数房企一样,希望能够改革,使这个土地增值税按照法律规定等到清算时一并缴纳。”张辉这样向记者表示。

“由于房地产项目清算时点存在不确定性,达到还是未达到税法规定的清算条件,不是很容易确定,造成这种结果是由于该税种确实设计得很有问题。”张辉表示,“而对于预提的土地增值税,相当于企业各种业务中预提的准备金。在企业会计核算的规定中,应该在‘应缴税费-应缴土地增值税’科目中进行实际核算。”张辉表示这些都是基本的财务制度,央视这个报道的问题是将这些会计上的“预提”理解为企业的现时“纳税义务”了。“其实这些企业也很无奈。”张辉进一步向记者解释说,由于预提的土地增值税在“应缴税费”科目中核算,确实看起来处于“应缴未缴”的状态,但由于土地增值税的相关法律规定,这笔钱是要在销售完成后统一缴纳并进行清算,因此企业的行为并不违反税法。

在采访的最后,张辉表示:“国家制定土地增值税,目的在于让开发商通过缴纳土地增值收益将房价控制住。这本身就很难,国家这么多年的调控都没达到目的,光靠一个税种,怎么可能?另外这个税种先天就有各种问题,而且还不少。”他认为央视要是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有这个关于开发商欠税问题的报道事件了。张辉还建议税务总局一定要赶紧开始税种的改革,毕竟很多税种有重复征收的嫌疑,而且很繁琐,“就像土地增值税一样,类似的税种就有 5 个,是不是可以考虑通过新的房产税改革将它们合并在一起?这样我们好纳税,税务机关也好征收。”

来源:《中国地产总裁》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