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小学生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教育小学生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教育小学生的知识

篇1

关键词:技术观;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引言:

时代的进步以及现代各种先进教学技术的引进与发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这一点上来说,技术视域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与发展潜力的。不管是就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来说,还是就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质量来说,技术的发展都是非常有价值而且相关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1从教师的角度谈技术视域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1.1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电子档案,便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向来是教育界公认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措施,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与学习状态区别开来,然后进行一对一式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与教学训练,这样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显然是事半功倍的,反之如果忽略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与学习基础,进行统一式的教育,那么取得的教学效果一定是有限的,因此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技术视域下的因材施教可以通过以下这种方式进行,那就是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电子档案,对每一个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记忆对知识的接收状态、理解能力等都通过电子档案这样先进的技术记录下来,以便教师随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查询,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从根本上有效地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水平。1.2提高教师教案和课件的质量:教师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也是最为主动的因素之一,在整个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承担着主导性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案和课件的水平能够达到规定的层次之上,那么所取得的课堂教学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而当先时代背景下技术的发展就为教师教案以及课件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技术视域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从根本上提高自己教案和课件的质量,在其中加入更多新鲜的尤吸引力的内容,这样就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接受知识的能够,从而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整体的教学水平。

2从学生的角度谈技术视域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1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教学评价系统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技术基础之上,在网络系统上教师对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一种体系,这种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教师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督促学生进行学习状态的改变与提升,是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技术视域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骑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价系统,教师不仅仅能够说对学生的状态与学习质量进行系统的评价,更重要与更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师能够通过教学评价系统对学生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与整理,根据整理出来的问题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这样有利于教师提炼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有利于增减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全方位的理解,从而有利于技术视域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与优化,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教学措施。2.2建立游戏化学习:所谓的游戏化学习指的是一种新鲜的学习方式,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有非常大的区别,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虽然能够保证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对于学生接受状态与学习状态并没有一个有效的保证与优化,经常会出现教师讲完了,但是学生还没有弄明白讲得内容是什么的这种问题,而游戏化学习恰好能够对这一状态进行有效的解决。游戏化学习是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计划于有趣健康的游戏进行相互之间的融合,这样能够改变死板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为课堂教学增加活力与趣味,并且有效地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中小学课堂学习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非常可靠的保证。教学的过程毕竟是理性思维的产物,所以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也要从理性思维上下手,而游戏教学恰好是这样一种方法,让学生们在娱乐中掌握学习内容,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并且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与养成,更能够在根本上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结语:随着我国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以及各种先进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于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相应地,教育事业的技术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技术视域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技术,以提升教学质量,成为了教育界不得不面对的和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定华.关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再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2(01).

篇2

 

掌握好女生教育管理是中职学校做好班级建设,树立优良校风,建立和谐校园这些方面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人才的要求。本文主要对中职学校女生教育管理方式进行了分析。

 

比较普通高中生和中职学校的学生,我们能够发现,中职学生大部分都不存在升学方面的压力,存在大量的课余自由安排时间,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社会接触,并且中职学校的女生大部分都在16岁左右,还处于青春期,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比较特殊。

 

因为这些因素造成的影响,中职女生表现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厌学情绪十分严重,逆反心理较为强烈,陷入早恋,以及女生暴力事件不断增加。所以,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对于女生教育和管理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下面将进一步分析中职学校女生教育管理的方式。

 

一、思想方面的教育

 

针对教育部门颁布的有关加强和改善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的要求,对于女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诚信美德这些方面的教育,让中职学校的女生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更加坚定对于当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拥有以优质职业技能奉献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二、遵纪守法教育

 

要依照女生的特点,进行法制教育,让女生能够学法、知法以及懂法,并且做到守法,不触犯法律。知道怎样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对于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对于学校的所有纪律都应该严格的遵守。

 

三、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校可以在学校学生会中设立女生部,安排女生部干事在规定时间到每个寝室了解掌握寝室的情况,把女生在生活以及学习当中的问题汇报给各班班主任,能够把部分隐患问题及时的解决。女生部干事工作和普通学生一起生活,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情况,能够作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各校团委也积极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所有系都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学生处(科)和团委以及每个系,在特定时间内邀请心理方面的专家对于女生进行心理和生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和报告。让女生清楚心理与生理的相关知识。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分组式的方式,设置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针对其成长和学习以及生活,还有求职就业这些方面的真实需求开展教学和辅导。提升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实施四自教育和积极生活教育

 

中职学校可以对女生进行四自教育,教育其怎样做到自尊和自爱以及自立和自强。中职学校应对学生早恋进行疏导,对于交往和友谊要保持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使学校女生热爱生活和自然以及家人和生命。对于竞争和合作以及逆境和顺境都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采取谦逊和友善的态度。切记不能爱慕虚荣,积极抵制社会不良之风,了解社会的主流,养成高尚情操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

 

五、实施素质能力教育

 

女生个人综合能力与素质情况对于她们未来就业成才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应该使用多种方式来提升女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鼓励更加多的女生考取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书,也就是在拿到学校毕业证的前提条件下,还应该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证书。提升其动手能力以及真实操作的能力。由于女生在求职时遇到的问题将会比男生多很多,中职学校更应该帮助女生提升就业率。

 

六、多种方式实施教育管理

 

德育课程是中职学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主要场地,同时也是对女生实施思想政治、法制以及职业道德等教育的主要途径。德育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学校的德育课程应将女生的实际情况当作出发点,具有针对性的讲解女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提升女生思想素质及各项能力。

 

班主任扮演者学生健康成长指引者的角色,负责班级平时管理以及德育工作的主要职责。班主任应该在做好班级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前提条件下,对于女生给予更加多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女生,以及那些遭受学校纪律处罚的女生。让其都可以健康地成长。在选拔班干部的时候,应该选择培养女生,在有女生的班级当中配置一些女生班委,在女生人数占班级总人数一半的时候,班长或者团支书这两个职务要安排女生担任。

 

在班级评选优秀干部和奖学金的时候,也应该稍微偏向一些女生。党团组织与学生会工作也应更关心女生,在学校组织的业余党团学习培训班都应该选出一些优秀的女生参加,在开展党团学习中重点对女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学校以及每个系、学生会和女生部要针对女生特点组织一些积极向上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将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以及服务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建设文化校园,中职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发挥女生的作用,第一应该针对女生特点组织活动,第二,还要针对重大事件以及重点不断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等教育工作,对女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用全校大型活动,例如升旗仪式和报告会这些方式,对女生实施爱国主义以及形式任务教育。

 

结束语:通过本文对中职学校女生教育管理方式的阐述。使我们认清了必须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管理方式对于中职学校女生进行教育管理。使其能够做到自尊、自爱、自立和自强,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做到不爱慕虚荣,友善待人。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中职学校女生教育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管理 模式

专业课教学、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是高校办学的三件大事。本文以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为视角探讨了高职院校在这两项工作中的教育管理模式。

一、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取得的进步

高职教育在我国广泛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高职教育从规模到内涵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也做了大量探索。

1.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成为共识。高职院校普遍意识到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固然很重要,但对其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更重要。因为高职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从根本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对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一直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2.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完善。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它是指在学生管理中,学生工作处为学院一级管理机构,各系为二级管理机构。前者负责学生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服务,后者负责本系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在此基础上,许多高职院校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高职培养目标不断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进程,例如在学生管理中引入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发展性评价系统,尝试以班级和宿舍为终端的“双元制”管理体制,实施素质拓展认证制度,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等。这些举措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使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得以进一步完善。

3.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的实质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核心内容表现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尽量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关心人,理解人,宽容人,引导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普遍接受,并在不断地亲身实践。例如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与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把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难点与热点结合起来,等等[1]。

4.形成主渠道与多种辅渠道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多数高职院校都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发挥党团活动的教育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社团活动,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维教育体系。

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提高高职办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高职教育历史短、生员结构复杂,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

1,如何做到对学生的管理宽严有度。高职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在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如果宽松有余,就容易使相当一部分自立与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因散漫而荒废学业;如果过于严格,又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潜能发挥。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做到对学生的管理宽严有度是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2.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现象依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日常管理、党团活动、社团活动、辅导员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种脱节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日常管理的理论指导性、各种教育活动的计划性以及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究其原因,既有观念问题,如对教育与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应有的认识;也有体制问题,如相关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不便于部门之间的深层次合作。

3.继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任重而道远。明理诚信、敬业爱岗、吃苦耐劳是高职学生应有的人格品质,而以培养这些品格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诚信缺失、官僚腐败等不良社会风气对校园教育的冲击强而有力,提高诚信教育实效性的难度可想而知。面对一直在家长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学校进行吃苦耐劳教育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又有待商榷。

三、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长期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实践中,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创新尝试,下面重点阐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创新思考与实践。

1.整合教育与管理机构,推动学生教育与管理部门的深层合作。因为许多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行为自律性欠缺,所以需要更多的教育引导与组织管理。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一项系统:1:程,需要全员参与、多部门合作。传统的部门合作形式常常是由某一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助成立专项事务管理委员会,多属于松散型的合作,适合于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要解决充满复杂性与创造性的学生的行为管理与思想教育问题,就需要各部门的合作更加紧密,以充分实现各工作部门的优势互补。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将学生处、社科部、团委整合为学工部,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方便了合作,便于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统一筹划及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

2.实施教育管理学分制度。一些高职院校启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许多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高职院校还有必要帮助学生设定发展目标,以引导与保证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教育管理学分制就是以学分计量为手段,以学生必须接受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它把教育与管理的内容量化为学分,分别制定分值比例,建立学生的学分档案,并把它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教育管理学分制包括教育学分与管理学分两部分。教育学分项目包括军训、入学教育、人文素质讲座、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诚信行为、社会实践、自律活动、技能比赛等;管理学分项目包括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自我管理、违纪情况等。教育管理学分制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从制度上保证其参加必须的教育活动,达到最基本的发展目标。

3.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形成各学期主题鲜明、相互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校根据各学期的教育重点确定主题,如行为规范、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理想价值、职业道德、实践发展等;教学内容上,与各学期主题相一致;教学方式方法上,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座谈式、访谈式、报告式、案例式、情景式、表演式、辩论式、演讲式、体验式、调研式等,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实效性;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方面,拓展教育途径,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相互支撑的三维框架;在思想道德教育考核方面,形成“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践考核”三结合的模式。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4.通过学生参与公寓管理的途径,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

“三自”即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高职学生是战斗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有更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三自”意识就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建立以“三自”为主线的项目体系是开展“三自”活动的关键,以育为主,以管为辅;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放手发动学生,积极开展自我公寓管理、自律自查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参与社会实践等“三自”项目,师生共创“三自”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5,利用高职办学特色,充分挖掘社会实践资源。由于社会实践教学影响因素较多、组织过程较为复杂,许多学校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实践教学覆盖面狭窄的局限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充分利用高职办学特色,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比如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也建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即所谓的“双基地”建设。“双基地”建设有利于体验教育,也有利于实现教学和育人的综合培养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6.丰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高职学生是未来的技术工作者。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他们更应该成为人文主义技术工作者,在自己的技术劳动中体现为社会负责的精神。因此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和人文素质讲座是各高校的通常做法。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上,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1)人文基础课与人文微型课并举。人文基础课是关于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大型选修课程;而人文微型课则是指与专业课紧密结合的专业文化课,是从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中分化或延伸出来的,在专业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教学中,由专业课教师完成的,面向一个系、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学生小组开设的微型课(必修或选修),课时的分配要独立但可以不分立 (做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教学计划内)。微型课的开设为专业课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参与人文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使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到人文教育的实践中。(2)加强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调查显示:65.53%的学生认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学校进行组织,72.12%的学生认为需要教师的引导[2]。教师可以依托其专业优势,凭借自身的兴趣和专长组建人文教育小组,这种资源利用有利于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3)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规范化与常规化建设。需要落实三项工作:一是有规划和方案,减少工作的随机性与随意性;二是注重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始终以常规化的观念指导工作的具体落实;三是把成熟的项目制度化,这是常规化的重要保证,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同时常规化需要在院、系、班三个级别的系统上建立;四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以及社会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的特长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学院的教师资源是有限的,但社会的教师资源是无限的。不仅课堂教学可以外聘教师,学生的课外教育活动同样可以外聘教师。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都是在课外进行的,校外人员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他们的辅导工作;学生也可以合理利用业余时间,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通过上述工作,高职院校可以形成教育引领管理,教育融于管理,管理促进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教育与管理互动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信息时代 高职 学生工作 班主任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自上世纪末起,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急剧扩大,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从2002到2012年这10年间,高校毕业生由145万增长到了大约680万,而2014年毕业生人数更是将超过700万。但是,学生人数的急剧上涨,高校的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人数却没有相应的增加,这直接就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量的极大增加,工作难度增大。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获取,信息交流的途径多元化,便捷化。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对于学生的管理与教育,面临着很多新的变化与挑战,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由于学生本身的特点,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了。

随着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介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尤其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网络实现信息交流。大学生群体是人群中知识程度较高,最易接受新技术影响的群体,可以说是接触网络最广泛的群体。就现阶段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底下玩手机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已经呈现出普遍化。网络尤其是移动网络网络的出现,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在高职院校在校学生都是90后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过度呵护,使得这一代的学生与80后,70后的学生相比较,自我意识增强,自我中心思想严重。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能便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扩大自己知识面,,但是浅阅读文化现象使得高职学生在便捷获取信息的同时却没有深一层次的思考与借鉴,使得学生信息的掌握都趋于表层化。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对于网络时代生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冲击尤为严重,对于学校的教育不在全盘接受,在遇到自己质疑的地方会发出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就现阶段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底下玩手机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已经呈现出普遍化。网络尤其是移动网络网络的出现,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可以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在信息时代下网络交流极度便捷,90后学生自我意思强烈的新形势下将会遇到跟以往不同的一些问题。

二、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多年的办学实践使得高职院校在学生的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也出台了许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但是在信息时代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尤其是班主任工作面临着一些值得思考的新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教育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思想转型期,尤其是现在的90后大学生叛逆心理非常重,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大,经常是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专心玩手机。在这样的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学生的管理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如果仍旧用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管理,效果已经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比如说学生的出勤,在严格的考勤制度约束下,学生可能按时上课,但是经常是老师在上面讲课,而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的现象现在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已经普遍化了。那在这样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这就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考虑的一个新问题了。高职院校的班主任,作为大学生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信息时代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做好班主任工作,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三、信息时代中班主任工作的应对

班级作为高校组织工作的基本组成单元,对班级的管理,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与教学工作落实。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时代中社会各种信息学生都能快捷获取,各种社会思潮学生都会接触到,智能手机终端的出现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网络与游戏。只有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抛弃落后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勇于创新,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要做好高职班主任工作,必须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近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要搞好德育工作,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抓好班级工作来实现。现在是信息网络时代,师生的交流除了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交流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和智能手机等新终端在沟通与交流上面的作用,倡导学生文明使用网络工具,利用新媒体来辅助实现班级管理与教育。采用QQ群,微信,微博等多种网络交流的形式,能让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真实念头,让学生人人都有发言表现自我的机会,而多种交流方式的采用,能够让老师跟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畅通,及时了解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维方式。那就可以更有的放矢的展开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让学生都畅所欲言,参与到班级管理与班级活动中。

四、结论

信息时代中网络广泛渗透使得学生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对学生的管理关键一环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要适应新的时代潮流,采用多种交流沟通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来开展德育工作。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更好的进行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赵文博. “90 后” 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 钦州学院学报, 2010, 25(004): 44-46.

篇5

关键词:高校寝室管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95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力推进并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时代的主流,是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理论教育以及日常管理教育,前者属于提高素质教育的渠道,后者则属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寝室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部分成为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相关文献有提出要加强中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时效性的方法及途径,学校教室以及和大组织要将管理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区,科学的寝室管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2 国内外寝室管理现状对比

对于国内寝室管理模式,它多数是受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他们将学生置于被动体的位置,禁止学生夜不归宿,严禁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等,打着要实现强化有序培养人才规范统一目标的旗号,殊不知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国内寝室的床位分配的标准是按照专业来分配,相同的专业都分到一个宿舍,虽然有利于寝室的管理,但是却从根源上减少了学生在各大学科的自由交流与学习进步的机会,只是将视野停留在了本学科上。而对于国外的寝室管理模式,它将学生置于主体的位置,提倡学生自由发展,即社会化管理模式。他们中的好多高校都不设有专门的公寓管理区,也没有专门的行政人员去管理,学生所居住的公寓都是自己自由租住,学校也没有那么多的栅栏,让学生完全成为社会人,很早的适应社会,所以这就是在国外我们很少听到大学生因为毕业融入社会不佳而选择自杀的案例。为了体现自由化,相比与国内国外的寝室不以学科与专业作为分界,而是一个寝室各大学科专业人士都有,更加方便他们在学术上的交流,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也为学生个人营造了独立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交友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积累了经验。所以在此方面我国应该多学习西方国家的经验,多提倡学生自由发展,学校在学生自我发展中只起到引导作用即可,而不能去干扰学生的自由发展。

3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探讨高校寝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3.1 寝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生的寝室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以至于显现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第一个问题就是风气不正,学习氛围较差,当今多数90后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娇生惯养,养成了不少的臭毛病,在学校他们互相攀比,买名牌、电子产品等各种高档产品,谈恋爱几乎成为群体的时尚,在宿舍打网络游戏,赌博,这些行为完全与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学生行为的要求背道而驰;第二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卫生以及安全问题,学校领导可能在参观宿舍卫生环境时,只是观看外表,却没有深入到宿舍去检查,宿舍内地面垃圾随处可见,东西不归置,床单被子乱成一团,室内异味严重,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又怎么会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只能是相互影响,一味的堕落。可见在宿舍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为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出贡献。

3.2 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第一开展多样性的寝室文化活动,引导良好的寝室风气。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宿舍文化节以及宿舍评比等活动,引导学生思想上的转变,慢慢地把宿舍看成一个集体而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糟蹋的场地。此外辅导员应该定期走访寝室,与同学们积极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在寝室内的情况,从而更加有利于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第二就是大力宣传,从思想上改变学生的认识以及积极改进硬件措施并加强制度管理。人的行为为思想所控制,只有改变了思想认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宿舍应该加大力度宣传“三懂四会”,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宿舍安全的重要性并主动培养自我保护的能力。另外就是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好的硬件措施比如床头衣柜、书架等,更加有利于学生归置衣服、书等日常用品,更加有利于保持宿舍的整洁状态。

寝室作为学生的休息场地,又不只是用来休息,同时也是各大思想相互交汇、个人行为相互影响的重要场地,所以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忽视寝室管理,旨在培养出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的优秀人才,可以充分实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一、学生主动参与的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因。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好坏取决于学生的本身。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性格的养成都取决于学生的内部矛盾。因此,只有培养学生自己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如,自己的思想与政治课中的理论相结合,培养自主参与意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为学生服务是教师的宗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政治课上要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来分析,老师进行点评。

3.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信息接收过程中的第一道“防线”,是心灵开启的唯一门户,不打开这扇门,任何智慧的阳光都不可能照射进人们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要促使教学目标的完全达成,必须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而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是保持学生全身心投入、集中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学生主动参与的价值功能

1.动力功能

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单靠外在的力量进行推动是不够的。有经验的老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起,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从而形成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氛围。

2.启智功能

认知过程依赖于思考,思考是学生主动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也不能仅靠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而学会思考。教师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促进智能的发展。

3.强化功能

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就要改变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教学有吸引力,把学生的思想带到富有想象的意境中去,这种知识的传授也要在认知中不断强化。

4.协调功能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能密切师生关系,使“教”与“学”更加协调地发展。

5.创新功能

矛盾具有特殊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同一问题,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层次、侧面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学生的见解有其合理性,就应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和途径

1.兴趣――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政治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开展“想一想、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试一试”等教学活动,或选用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参与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即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角度考虑,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到特别重要的位置。

3.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政治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创造力的培养要靠老师、靠同学,不能离开集体的力量,离开集体、离开好的环境是不可能创造财富的。因此,只有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有所作为,发挥出更好才智。

篇7

大学是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的摇篮和锻造民族精英的熔炉,而德育又是大学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内涵。社会主义大学,不但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而且要旗帜鲜明地贯彻德育为先的原则。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审视当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把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

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就必须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引起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也有反映。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在认识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思路上,要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性教育和以大学生党建工作为重点的先进性教育;在方法上,要坚持各项教育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在渠道上,要统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统筹中小学教育、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统筹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统筹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要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兼职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课教师队伍、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辅导者队伍和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现实问题相结合题。一是解决特困学生的学费问题,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二是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三是加强心理辅导,做学生的忠实听众和知心朋友。

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准军事化管理;德育教育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当前德育教育往往受到忽视,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准军事化管理能够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优良的品质,对于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在中等职业学校重视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准军事化管理对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W工作。学校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想青年。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来说,重视德育教育是必然的。德育教育是一种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当中,个体必须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强烈的团结合作意识,才能配合社会的共同发展。不管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服务,都需要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一味以技术学习为核心,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德育思想的教育,降低了整体的教学质量。其实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很多学生成绩基础较差,学习习惯和思想态度都不端正,只有通过长期的德育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不管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还是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落后的现状,都对德育教育的实施提出了要求。

二、准军事化管理对德育教育的作用

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有切实的可行性,也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需要。总的来说,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对于中职德育教育具有如下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转变教学观念

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而准军事化的管理会将一些传统的军事管理理念融入到教学当中,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深刻的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与军事化管理下对个人品行的严格要求是一致的。准军事化管理强调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在长期的训练中塑造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准军事化管理的实施同时也能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气氛和环境,教师可以减少教学管理中一些关于纪律、组织性的麻烦,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德育教育。而准军事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结合德育教育的目标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准军事化管理和德育教育的结合教学之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与烦恼。本身德育教育的实施就应该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符合学生真实的心理特征,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准军事化的管理将德育教学融合到实训和日常生活中去,即使没有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也能够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军事化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遵守纪律、规章制度、军事作风方面需要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符合准军事化管理的要求。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就必须锻炼出强大的抗压能力,服从各项命令,学会团队合作,不管自己有着怎样的情绪,都不能影响到学习工作和周围其他人。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正是德育教育关注的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为此,准军事化管理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起完善的教育体系,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而班主任就应该积极发挥这一作用,主动关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会在教学中使用军事手段与德育教育手段,从而提高课堂管理的成效。

(三)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准军事化管理坚持以党的思想理论和教育方针为核心,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学生就应该具备热爱祖国、诚实守信、积极创新、艰苦奋斗等优良的传统品德。准军事化的管理结合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特殊情况,并不是完全照搬军事化管理的模式,而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德育教育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计划。因此,其管理既体现出了明显的军事化的严肃纪律性特点,也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思想。在管理过程中,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进行监督,通过制度管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在日常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思想氛围中,更容易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同时,也切实在具体的生活言行中践行各种优良的品质,通过亲身参与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同时,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分阶段的策略开展。首先是新生入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纠正一些不好的言行,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其次是在校学习阶段,应该结合学习生活,兼顾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思想品德的提高,在实践中提高道德水平。最后,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还应该结合工作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篇9

【摘要】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应将文化因素作为一个活跃的开放系统,把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下流行文化中的可取元素及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融入其中,使之与制度建设进行有机调整,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9]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制度建设中,应尤其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正视学生作为独立、自主个体存在的现实,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使学生进一步参与到自身事务的管理中来。通过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的构建,有力地推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发挥文化作为潜在教育载体的持续、稳定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认为,在新形势下推进学生事务管理,应加强制度建设、确立方向,同时积极推进校园组织文化建设,在实现有效管理的过程中提高效能。

一、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理论溯源

“学生事务管理”这一概念发端于上世纪中期的美国。在《学生事务观点》(TheStudentPersonnelPointofView)一书以及1949年美国教育协会发表的年度述评中,要求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进而全面关注学生的生理、社会、情感、精神和智能发展。[1]根据SLI理论,学生事务管理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发展为核心,充分反映了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规律,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SLI理论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特有名词,是涉及学生所有课外活动和非学术事务的所有概念、项目和活动的集合和总称)。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根据管理的项目设置专门的人员,并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生事务方面的专业培养体系,从而实现了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这一理论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制度分析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稳站一席之地。20世纪后半期,经济学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制度经济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的新制度理论共同构成新制度主义。这之后,新制度理论开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的关注与探讨。罗万和密斯科尔的《制度理论和教育组织研究》(1999),对新制度理论及其在教育组织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麦耶的《教育中的新制度理论》(2006),也对新制度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将教育组织和教育活动放在一个宏观的社会制度背景下进行考察和分析已经成为新制度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两个明显特点之一。[2]学生事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应该在认识问题、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对于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经历都至关重要。由于制度规则所具有的强制力使组织目标最大化的实现更有保障,在探索学生事务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制度分析和制度建构就成为致力于提升管理效能的必需路径。

二、关系梳理———制度建设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必要性论证

在学生事务管理领域论及制度建设,就是要制定和运用各种制度对学生非学术事务进行管理,并在此过程中提升管理效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家统一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修订并执行的规章制度,共同形成一个规范体系。这种体系不仅规定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的职能和工作程序、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对学生的成长方向发挥着有力的、保障性的引导作用。(一)制度建设是学生事务管理效能提升的内在要求从当代学术界对于学生事务的界定上看,学生事务可以分为管理性事务及指导与服务性事务。管理性学生事务强调的是按照规章制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指导;指导与服务性事务是按照一定的理论、技能支撑和规范的流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工作。[3]从二者定义及功能可以看出,科学规范的制度是学生事务管理的基础与必备条件。从学生事务的参与主体来看,学生事务管理是涉及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面的事务,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必须通过规范的制度来建立。制度把学校学生管理的任务、服务内容逐项分解,以求分级管理、权责明确。从管理实践的角度看,美国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以依法治校为指导思想,制定了健全的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如《美国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行为规范》、《高等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等。这些规章制度为学生事务管理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有效的手段。[4]我国近年来大力加强学生事务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工作,如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都充分说明了制度建设既是学生事务管理性质的体现,也是加强管理效能的内在要求。(二)学生的差异性是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当前,高校学生大多数出生于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期,长于社会变革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社会的组织形式、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不同个体在不同的区域、家庭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不同人之间的价值观、个人需求、目标以及表现行为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很多学者对学生差异性进行过研究。其中,伯顿?克拉克指出:大众化教育,甚至是普及化教育的实现不仅意味着学生人群的增加,而且还意味着更多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出现。[5]制度作为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能够对不同人进行统一的引导与规范,这就使得用制度进行管理成为高校事务管理必然途径。通过不同制度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规范管理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与辅导,也节约了管理成本,使管理可行且有效。(三)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特点是制度建设的基本依据首先,个体的认知过程中对外在的、刚性制度的服从是内化成为其个人品德的前提和有效引导。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指出:人类道德认知的发展是先他律而后自律的,因此要培养优良的品德,宜先教个体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6]在学生阶段对其进行制度化管理,有利于将制度内化为其个人的规范,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大有益处。其次,制度化可以引导学生向优的方向发展,形成榜样与示范的引导力量。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7]。这一理论认为榜样的影响很大,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虽然同一制度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产生的引导效果有所差异,但是如果通过制度的完善与执行,将引导有效的学生树立为榜样,就会对更多的学生产生影响并使制度的影响不断扩大,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四)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是学生工作精致化的必然要求“精致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深层次推进的必然结果。”[8]学生工作精致化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深层次推进的必然结果,也是学生工作实现制度化的必然要求。同时,精致化强调要“把技术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规律转化为现实性的可操作的实践体系,必须要有终结性的因素发挥支撑、保障作用”,即主张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8]而这首先需要的就是制度体系的建立,通过制度的不断修订、完善加强这一工作的效能与公信力,从而在探索与实践和科学优化对学生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引导等职能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加强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阶段高职院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但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水平较为低下,管理模式滞后,显然已无法满足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需求。

2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为提高高职办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高职教育历史短、生员结构复杂,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

2.1如何做到对学生的管理宽严有度。

高职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在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如果宽松有余,就容易使相当一部分自立与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因散漫而荒废学业; 如果过于严格, 又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潜能发挥。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做到对学生的管理宽严有度是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2.2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日常管理、党团活动、社团活动、辅导员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种脱节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日常管理的理论指导性、各种教育活动的计划性以及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究其原因,既有观念问 题, 如对教育与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应有的认识; 也有体制问题,如相关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不便于部门之间的深层次合作。

2.3继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任重而道远。

明理诚信、敬业爱岗、吃苦耐劳是高职学生应有的人格品质,而以培养这些品格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诚信缺失、官僚腐败等不良社会风气对校园教育的冲击强而有力,提高诚信教育实效性的难度可想而知。面对一直在家长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学校进行吃苦耐劳教育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又有待商榷。

3创新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建议

3.1树立全新的学生教育管理观念

想要全面落实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必须有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管理指导。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先进管理理念,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充分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制定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现实,切实为学生解决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一种科学、有序、自由、轻松的学生管理模式,真正做到服务于学生。

3.2以辅导员为学生教育管理中心,进一步完善院系两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应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动员教职员工、院校领导、院校党委领导等,都参与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与学生联系、交流最多,经过相关的实践证明,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以辅导员管理为中心,以心理健康指导、实习指导教师、团总支、班主任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多种方式为辅的多元化学生教育体系。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校辅导员的配备比应是 1:200,为了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可以结合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根据 1:100 的配备比安排政治辅导员。高职院校可以对辅导员执行聘任制管理,而学工部门负责统一、调配,而且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淘汰制度,确保有进有出,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机制。该机制可以确保公平公正原则的顺利实现,避免现象的发生。

3.3有机结合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高效整合各部门资源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自主性,自制力低下,因此往往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引导,加强组织管理。以往,高职院校的部门合作主要是由某一个主管部门牵头引导,组织其他部门进行协助,这种合作方式并不紧凑,整个合作管理过程比较松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行为管理工作较复杂、管理内容较多,必须要求学校各部门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和作用,使各部门之间能够优势互补。例如,学校可将团委部门、学生处、就业指导办公室等部门整合成学工部,这样三个部门可联合工作、共同领导,可更好地统一筹划学生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合理调配校内人力资源,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效率和效果。

3.4执行素质教育管理学分制度

关于素质教育管理学分制主要以计量学分为主要手段,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强制性管理、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教育活动等,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教育管理制度主要将教育内容、管理内容进行量化,以具体的学分进行管理,主要包括教育学分和管理学分两大部分。其中教育学分主要是指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入学教育、自律活动、社团活动、人文素质讲座、军训、技能比赛、诚信行为等;管理学分主要是指学生违纪违规情况、日常出勤、文明礼仪、自我管理、行为规范等。在通过考核合格后才可以给学生颁发素质教育合格证书。通过素质教育管理学分制度,有利于帮助学生合理、有效规范在校期间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有利的。

4结束语

随着高职院校建设规模的大幅增加,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也随之大幅增加,但规模增加就无法保证生源的质量,因此,就出现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差异较大,这对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不利的。并且,就目前来说,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仍较差,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属于滞后的状态,显然已无法满足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可以形成教育引领管理,教育融于管理,管理促进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教育与管理互动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杨程茵.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南华大学,2013.

[2]温斌. 生本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钟毅.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4.

[4]岳海. 内蒙古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5]曹建斌.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