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单位意见范文

时间:2023-03-21 23:3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习单位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习单位意见

篇1

实习单位鉴定意见xx同志谦虚谨慎,勤奋好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大学所学的课堂知识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认真听取老同志的指导,对于别人提出的工 作建议,可以虚心听龋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并能够仔细观察、切身体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xx同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有创造性、建设性地独立开展工作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新精神,接受新事物较快,涉猎面较宽,在工程计算领域不断地探 索,有自己的思路和设想。能够做到服从指挥,认真敬业,工作责任心强,工作效率高,执行公司指令坚决。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加时加班、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 务。

xx同志待人诚恳,作风朴实。该学生严格遵守我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未曾出现过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并能与单位同事和睦相处,交流融洽,善于取长补短,虚心好学,注重团队合作。

实习单位鉴定建议该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深厚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师德。实习态度极其认真,工作积极、细心、踏实,能虚心接受指导,较好地掌握运用管理方法与技巧。我们一起起早贪黑,全身心投入班级管理。能较快地熟悉班情,独立妥善处理班级日常事物。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特别注意了学生的个别教育,效果良好,班级各项考核均居年级首位。因此深受学生爱戴。被师生一致认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实习班主任。

xx在我校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服从分配, 尊敬指导教师及实习单位人员,能够虚心向富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虚心听取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能将所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热爱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该生严格遵守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未曾出现过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并能与同事和睦相处,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深厚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师德。经过实习期间的工作和学习,该生基本上完成了单位交给的各项任务,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达到了实习的目的。

该生在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踏实、敬业,能够虚心求教,善于思考,举一反三。热爱学生,特别关怀班上成绩较差、行为偏差的孩子,耐心为他们补课,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深得学生的喜爱。教学上有良好的素质,教学目标明确,板书工整、语言清晰,能够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注重教案的编写和反思,作业批改认真细致。相信今后的工作中定能更好地注重备课的针对性(备教材与备学生)、课堂的有机调控和难点的有效突破,使自己更快地成长。

实习单位鉴定评语该生综合素质较好,业务能力较强,政治表现良好,法纪观念充实,服从安排听指挥,与同事友好相处,短短实习工作期间,能够做到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相信 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出色的成绩。希望xx同志继续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不断总结提高,为毕业后投身祖国建设打下扎实基矗

篇2

关键词:顶岗实习;调研;浮躁心理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院校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育部[2009]3号文件《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指出,强化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提高就业能力。可以看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顶岗实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让学生真正体验企业生活和企业文化,拉近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定位和发展规划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高职学生都有很理想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环境,当他们真正走上实习岗位后,发现他们的理想和现实相差很大,适应不了现实的企业生活,因此出现不适和调换实习单位的普遍现象。为了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课题组以我院药学系学生为调研对象,对学生出现心理浮躁和更换实习单位倾向的原因进行了调研、分析,以期解决学生出现顶岗实习期间浮躁心理的现象,为更好地进行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一、调研的基本要求

1.调研的背景和目的。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高职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很不适应,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顶岗实习期间出现浮躁心理而频繁更换实习单位的现象,这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也是学校和企业感到很棘手的事。因此,为了解决这种现象,本课题组以我院药学专业2010级实习生为调研对象,分析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这种浮躁心理的原因,为进一步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浮躁心理提供基础。

2.调研的对象和内容。本次调研对象为我院药学系2010级顶岗实习的学生,实际发放问卷203份,回收198份,回收率97.5%,其中有效问卷19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9.5%。在进行调查问卷内容设计时,我们考虑了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因素。调查问卷内容见表1所示。

表1 问卷调研内容

3.调研方式。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进行。将事先设计好的问卷通过QQ传给我院药学专业2010级在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同时,利用到实习基地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机会和学生进行座谈。

4.调研过程。将事先设计好的问卷传给学生收集问卷资料对问卷答案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引起学生顶岗期间浮躁心理的因素。

二、调研的结果分析

1.工作时间的影响。通过调研,52.0%的学生对单位的上班制度不适应,这是导致他们有更换实习单位想法的首要因素。这部分学生希望上下班时间能够有规律、有双休日、不要加班、不要实行两班或三班倒,不希望对上下班迟到或请假采取扣钱的制度。在我们的调研中,就有7个学生因为适应不了三班倒的上班制度而提出了更换实习单位的申请。

2.企业人文关怀。在接受调研的学生中,有31.8%的人认为企业的人文关怀对他们的适应性影响很大。在这部分学生中有11.1%的人感觉企业老员工对新员工的关心不够,表现得比较冷淡,甚至有排斥的现象,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很不适应,所以很想离开实习单位。有20.7%的学生感觉实习单位的带教老师和其他同事对实习生都很和蔼、友好,带教老师都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指导,除了工作中的事情以外,还很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到很温暖,工作也很开心,即使工作很累,甚至有些单位没有实习待遇,但这部分学生还是很愿意留下来实习。

3.企业的培训制度。在接受调研的学生中有34.3%的人认为在实习单位能学到新的知识很重要,他们认为只要能学到知识,即使工作很累他们也不在乎。在这34.3%的学生中,有23.2%的学生对于实习单位的培训制度很满意,这些单位都有对新员工的培训制度,通过培训他们能够学到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他们的能力逐渐得到提升,更能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在这34.3%的学生中就有3个学生是因为在实习单位没有培训制度,他们整天除了进行一些简单、机械的操作外什么新的知识也学不到,因此这部分学生最后选择了更换实习单位。

4.企业发展前景。在接受调研的学生中有10.6%的学生很看重企业的发展前景,他们认为企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充满希望是吸引他们的地方,哪怕现在刚进入企业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如果企业的发展前景很好,他们也很乐意留下来。这部分学生很看重自身的发展,他们认为在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里实习可以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可以学到先进的理念,在这样的企业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10.6%的学生中就有3个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由于总经理的辞职,导致企业的状况发生改变,企业陷入了一种混乱状态,最后这几个学生都选择了更换实习单位。

5.实习待遇。在接受调研的学生中,有21.2%的学生认为实习待遇是他们在实习期间很看重的一方面。他们觉得在实习的前3个月的试用期可以适当地少拿工资,但3个月后就应该同工同酬,因为做相同的工作就应该和企业正式员工的待遇一样。在这21.2%的学生中就有6.6%的学生对所在单位非同工同酬感到很不满意。

6.工作环境。在接受调研的学生中,有5.6%的学生认为单位工作环境是他们主要考虑的问题。他们看重单位的工作环境,包括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他们觉得只要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其他因素对他们来讲都是不重要的。

7.其他因素。在接受调研的学生中,有3.5%的学生对实习的住宿条件考虑得很多,他们感到不满的是实习单位安排的住宿离上班地点太远、住宿的环境不好,这也是导致他们对实习单位不满意的地方;有2.0%的学生认为工作单位如果离家很近他们就满意了,其他因素他们都不看重;还有1.5%的学生把公司福利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他们认为只要公司的福利政策好,其他的因素对他们来说都不是考虑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吴玲.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01):148-149.

[2]叶建亭.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心理活动期分析与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2):145-146.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诸多内容中,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的改革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都是按照财政拨款、各个单位分散自主核算的方式进行,这一模式在实行中能够适应某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事业单位的这一会计核算模式也渐渐显现除了其弊端和缺陷。

正是基于此,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继续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新型的会计核算模式,实现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对于有效提高政府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建立和完善政府财政公共体系,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集中核算及其优势

会计集中核算是相对于会计之前的分散核算而言的,它指的是通过专门设置会计核算中心,在保留原先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权、所有权以及相应的财务自的情况下,逐步取消事业单位原先的会计、出纳等会计核算岗位,依靠会计记账的方式,实现对事业单位会计的集中核算和管理,这种会计核算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以及会计服务的一体化。确切地说,就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设置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各事业单位不再单独分散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通过在单位跟会计核算中心之间设置专门的会计联络人员,实现对事业单位会计业务的统一集中核算。

积极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对会计委派制度的进一步深化和实践,是会计委派模式的主要形式,实现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能够有效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也切实符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实际情况,是对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大胆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应当进一步通过设置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建立并逐步完善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加强对财政支付的监督。

通过实施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能够统一集中管理相关事业单位的资金账户,有助于财政部门有效把握相关事业单位的资金状况,同时也能够有效集中资金,这对于强化国库集中支付,提升财政资金集中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也有利于实现对财政资金的调剂使用,强化财政部门宏观调控财政资金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另外,通过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原先单位的会计考核、会计人事等相关职权也逐步分离,这对于有效地提升会计核算质量,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首先,对会计集中核算模式认识上缺位。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之后,会计相关审核及核算工作都是交由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就会削弱对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视,同时由于单位会计核算岗位等撤销,单位原先的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也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之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都交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来完成,这常会造成会计核算中心一人来负责多个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工作,这样一种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就使得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两种职能的分离,也就失去了原先预想的对事业单位会计实现实时监督的作用。

再次,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之间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事业单位来讲,存在不少专项资金,这部分资金有指定的项目用途,资金拨入时,不少事业单位对此混乱不清楚,同时会计核算中心也难以及时了解和把握这些情况,进而造成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的不准确。

三、强化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建设的建议

首先,进一步融合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都是当前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强化政府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管,强化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并有助于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统一调配,从而有效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

其次,强化对部门预算编制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提升规范化水平。财政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强化预算编制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对监管体制的管理并加强约束财政收支,提高预算执行力度,以此明确预算管理的核心地位。做到积极落实预算管理体制,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将任务明确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并积极监督预算编制后的执行情况,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以此减少财政资金的闲置浪费情况发生。

再次,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相关事业单位应当及时编制明细表,查看资金是否全都纳入财政专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完善制度,确保内部控制机制顺畅运行。对于日常经营活动要建立起一套相对明晰、稳定、完善的控制程序,要明确了授权审批的范围、权限、程序等相关内容。通过强化政府及社会对事业单位的监督,落实收费备案制度。

总之,实现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符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对于有效提升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财政资金监督管理,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喜凤.浅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现状与策略[J].中国经贸,2011(18):218.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评价体系 构建 分析

一、我国事业单位概况

事业单位是为了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它的存在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它由政府主办和管理,单位自身不计盈亏,主要靠国家以财政拨款的方式把所需经费给予部分或全部补助。据统计,我国的事业单位有近一百三十万个机构,四千万的从业人员,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包括医疗卫生、文化传播、公共教育、体育和福利机构等。但随着事业单位与市场经济建设的结合,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有些事业单位在职能、经费来源渠道、服务形式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事业单位正面向社会转化为企业化经营服务,已经不在需要国家拨款,而且会向国家上缴一定的税利。另外一部分事业单位行使一部分行政职能,职能向行政机关进行了延伸。因此,有必要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促进事业单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对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分析

1、有利于事业单树立服务型事业的观念,转变管理理念

事业单位管理和服务理念可以通过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来转变:从以单位自身的规则为导向到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依据;从强调特殊群体的利益到强调社会公众的意志;从浓厚色彩的行政模式发展转变为服务型的模式;从强调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到强调对社会公众负责。

2、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的信誉和形象

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是通过展示事业单位绩效状况和向社会公众展示工作效果,可以推动社会公众参与事业单位的监督,赢得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的支持。同时,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展示的 并不只是成功,也向社会公众公开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暴露出事业单位的不足,并展示其为提高绩效所做的努力及其结果,这并不一定损害事业单位的信誉,相反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公众对事业单位的信任,克服对事业单位的偏见。

3、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

通过绩效评价,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事业单位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即财政补助收入和非财政补助收入以及包括事业支出和其他支出,以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

4、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各项事业基本资金的唯一来源,由财政来平衡单位的预算,单位需要多少钱,财政就供多少钱,都是由政府包办。这种体制助长了事业单位的依赖思想, 不利于有效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加重了财政的负担。通过实践证明,事业单位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能仅依靠政府投入来谋求发展,建立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才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可行性分析

1、正在形成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社会环境

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实行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群众评议事业单位的活动积极性日益增强,有些地方甚至采取了对事业单位评议结果排在末位的领导给予淘汰的做法。随着绩效观念将深入人心,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都为开展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良好的经济环境通过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来提供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进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奠定了整个社会走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多元治理模式的基础,为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已形成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3、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技术支持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来提供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增强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使评价方法更为科学,使存储、分析、快速查询所需的大量数据资料得以实现。同时提高了效率,减轻了事业单位的压力, 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化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产生资源共享,使各种信息公开化。

四、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1、构建原则

(1)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事业单位不是不能营利, 只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营利收入不进行分配给股东、投资者。所以,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把单位治理的高效率与低成本,作为效益和成本等财务指标。另外,还需考把非财务指标比如:客户信任度、员工满意度等作做为衡量事业单位绩效的手段,来映射组织使命因素。

(2)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事业单位绩效两个方面,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取得经济效益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背离目标的经济效益必然损害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也就谈不上社会效益。因此,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要把两个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绩效评价评价方法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来制定,来应对事业单位数量庞大,行业种类众多的特点。个性指标突出了各个行业的管理目标和关注点,而共性指标评价公共支出基本面上的特征。两者结合能够发现和识别问题更加清楚,指标更具客观、公正和有效性,评价和决策更加准确。

(4)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科学、全面、合理也不能离开了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5)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指标可以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价时可以计算实际数值,较为具体、直观,使评价结果通过量化的表述,给人以直接、清晰的印象。但是有些还是需要通过设计定性的指标来反映不能够被量化的反映事业单位绩效的因素。这些定性指标可以纠正过于强调定量指标对事业单位利益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可以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变得更具综合性和导向性。

2、指标设置

绩效评价是对单位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的评价, 事业单位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效益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形成了事业单位绩效。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三个构建了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社会绩效。事业单位的生存目的主要是社会公益目的,社会绩效主要反映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所得到的认同度和知名度,主要考核指标是社会声誉指标和社会贡献指标,公众和社会对其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认同就是社会的需求。社会贡献指标,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目前还是主要来源于财政经费拨款。社会声誉指标,主要指标有公众排名度、社会声誉度等,评价事业单位所属行业的社会声誉状况如何,反映事业单位的名声名气。因此,社会贡献率和资本积累率指标是考核单位对社会的贡献程度, 反映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指标。

(2)经济绩效。 经济绩效是主要以财务指标揭示,设置事业单位经济运行效率指标,采用平衡记分卡原理从财务指标、学习与发展创新能力和内部营运流程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财务指标。 事业单位的财务指标数据主要来自单位的财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最能直接反映事业单位的业绩,一般容易取得且可比性强,用来反映单位财务风险、 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偿债和创收能力等。第二,学习与发展创新能力。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人才结构、创新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第三,内部营运流程。事业单位营运流程主要包括组织和流程效率、制度创新率和总营运成本等指标,营运流程内部的有序是确保事业单位高绩效的关键,以内部影响绩效水平的因素来科学评价事业单位绩效水平。

(3)服务绩效。应从员工职业道德和服务效果两个方面进行对事业单位的服务绩效考核。以反映事业单位服务绩效的服务效益、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玲: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

篇5

关键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 信息化建设

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管理人员专业性相对欠缺

由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专业性较强、复杂程度高,且具有较高系统性,而相关管理人员对人事管理重视不足,以致许多工作人员未能接受真正的岗前培训,进而致使其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不高;部分人事管理工作人员未能清楚了解人事管理流程规范,对归档内容也了解不足,对归档范围未能准确把握;部分管理人员由于身兼数职,其对人事管理所花费的时间则相对较少,因而难以确保管理工作规范性。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也产生了相应变化,而其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已难以与当代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要求相符合。

2.人事管理与改革需求不相符合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岗位聘用制也得以逐渐实行,公开招聘与解聘制度也得以相继建立与完善,事业单位其内部人员也更为频繁的流动,隶属关系也不断变化,而事业单位当前仅依靠自行管理于人员合理流动不利;很多事业单位未能结合本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需求来对聘用合同加以补充,这就使得其招聘及解聘中考察性内容较为缺乏。

3.信息化程度较为欠缺,资源共享程度低

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部分地区资本不足,而发达城市则已成功开发相关系统并投入到应用中。在充足资金支持下,科学技术已能够满足当前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的需要。然而管理人员技术相对薄弱,对信息化认知程度不高,因而致使系统使用浪费较大。此外,管理系统多设有使用权限,因而各部门使用账号进行登录后仅可对本部门的人事相关信息进行查阅或管理,各部门间资源共享尚未落实。如此使用方式使得管理便利程度低,因而与当前事业单位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不相符合。比如,党委办公室若需对新近党员资格评审进行调取,仅可经由该党员所在的部门抑或人事管理科来调取,如此便使得效率被降低。

4.人事档案信息利用率不高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人事部门的人事工作服务,既可为人才资源的利用提供基本信息,还可为本单位的人事决策提供可参考依据。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轻利用、重保密现象仍极为常见,人事管理服务开发意识不高,基本履历、自然情况、职称及工资等为可供公开查阅的部分。需要查阅者需主动查阅方可进行有限利用。上述管理方式使得事业单位人事信息利用价值不高,其应有价值难以真正发挥。

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措施分析

1.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建设力度

由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属保密性与政策性均较强的一项工作,这就对相关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人员进行选聘时需对其工作水平、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等综合因素加以充分考虑,以尽力建设一支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均较出色的队伍。此外,事业单位还可通过对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定期聘请,开展培训活动,从而有效确保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学习并掌握现代化的人事管理方法,促使其政治觉悟和思想政治的有效提升,以改善当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相对不高的现状。

2.强化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要促使人才信息的充分利用则需强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尽快做好其人事管理信息的收集与传输,提升工作效率。可从下述方式着手:第一,加强对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辅助管理的应用,将之合理应用于人事管理日常工作,通过信息化管理以使档案原件损坏程度得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从而确保人事管理工作得以更好地开展。第二,以相关软件实施辅助统计与处理,如此,具有相关权限的人事管理工作人员便可于第一时间内检索范围内相关材料,以促进人事材料利用效率的有效提升,避免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促使事业单位人事材料的最大价值得以发挥。

3.加强管理力度,以促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更快实现

人事管理信息化其目的是对人事管理的强化与升级,故,事业单位在对人事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与规划时应对相关管理软件技术逐步进行建立与健全,以促进技术含量高且方便快捷的人事信息电子管理系统。比如,可通过对人事信息的收集、分类、鉴定及保管调用等各环节实施信息化、数字化与自动化,从而促使人事信息更具使用便捷性。此外,仅有将人事管理同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内容加以实时衔接方可促使人事管理编码同其工作相统一,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共享率。

4.强化人事管理信息化数据库建设力度

在将人事信息入库前,事业单位应严格进行人事鉴别,对资源利用方便性与入库成本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处理;数据库建立之时需对人事管理相关规定予以严格遵守,以尽可能地实现数据库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处理好人事管理数据库权限管理相关工作,从而促进人事信息资源得以高效安全利用。

5.强化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安全性管理的力度

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安全性的管理可从下述方面着手:第一,以制度形式确保安全,即建立人事资源信息化管理制度相关法规及安全标准,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加以完善。第二,建立相应的数据备份及恢复机制,对借阅机制加以规范,以确保人事信息得以安全存储与使用。第三,强化对人事管理工作人员安全技术的培训与安全性教育,以促进其信息保密意识、安全意识及安全使用技能的提升。第四,实施分开存储,即将纸质档案与数字档案分开存储,从而促使人事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在存储上得以确保。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由于具有较强复杂性、系统性,其所需投入的财力、人力及物力也就要求更高。虽然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存在着管理人员专业性相对欠缺、人事管理与改革需求不相符合、信息化程度较为欠缺,资源共享程度低及人事档案信息利用率不高等不足之处。而信息化建设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创新性模式,其在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中意义重大。因此,事业单位可通过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建设力度、强化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加强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系统的建设力度、强化人事管理信息化数据库建设力度及强化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安全性管理的力度等措施,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其人事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源,姚育章,刘礼勇.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对策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8):82

[2]张玉英.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与实践[J].城建档案,2015(8):59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

我国事业单位传统的预算体系是预算资金内外分离的预算体制,使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能充分考虑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预算外资金来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因此,只考虑预算内资金编制的财务预算已经不能真实地反映单位的收支状况和运营效率。近年来,财政部门已经将预算内外资金都纳入到事业单位预算体系,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其实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其在企业已得到成熟的发展。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对现代企业成熟与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管理系统,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一方法自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通用电气、杜邦、通用汽车公司产生之后,很快就成了大型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从最初的计划、协调,发展到现在的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工具,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日益发挥核心作用。

全面预算是指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为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对企业的经营、资本和财务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与统筹安排。全面预算管理是根据企业目标所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计划,即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企业未来一段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全面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控、预算考评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事业单位推行全面预算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人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应适应于更广泛的市场经济需要,改变会计工作的重点和模式,从原来的重核算轻管理转变到注重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手段,在管理内容、要素、层次上设计更能适应新形势的管理体系,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事业单位在保障公共服务的同时,面向市场,提高竞争力,谋求自我发展。全面预算管理就是顺应改革需要引人的一种较为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理念。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很多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控制不严格,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一些事业单位将预算工作、财务工作的重点错误地放在申请到足够多的资金上,而对于资金的开支并不十分重视,认为单位的业务完成质量和日常运转就是建立在充足的资金之上的,对于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放松了要求。往往是花费大量的精力忙于申请预算资金、追加申请资金,而对于单位发展方向和资金的实际需求的把握上,以及财务预算监督性质上并没有应有的重视,财务管理长期处于低水平,编制预算缺乏可靠依据,造成恶性循环。

事业单位进行全面预算管理首先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力;其次可以有效的监控和考核事业单位的绩效;再次可以优化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后预算管理还能降低资源耗费,提高各部门的协调,优化沟通。

三、全面预算的组织机构设置

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设置模式通常为:

第一,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在预算的组织体系中居于主导核心地位,应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为主,吸纳各相关业务部门的主管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预算管理的政策、规章、制度;审议确定事业单位年度发展目标及事业计划,提出预算编制的方针和程序;审查并确定单位整体预算方案;接受预算与实际比较的定期预算报告,根据需要就预算调整加以审议并做出相关决定。

第二,预算管理办公室。作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预算管理办公室具体承担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协调工作,直接对预算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拟定单位预算编制总目标及预算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年度任务与改革要求,提出年度预算目标和预算编制纲要;组织和指导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负责审核、汇总单位年度预算等工作;负责单位预算执行调整的受理、汇总工作;负责单位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分析工作;负责单位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单位年度预算总目标实现;负责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汇报有关预算管理工作。

第三,预算责任中心。预算责任中心是以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为基础,本着高效、经济、权责分明的原则而建立的。责任中心由拥有一定决策权、并能承担与其决策权相对应的经营责任的业务部门组成,责任中心可以是一个部门,也可以是多一个部门。

其主要职能是:将预算指标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实现预算管理和其他基础管理的有机结合,并提供预算管理所需要的实际信息反馈,为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的编制、考核等提供基础。

根据事业单位业务职能及全面预算体系内容,可将事业单位的责任中心划分为:一是收入成本中心,既有业务经营收人,又发生相应成本,并能对收人和成本进行控制和负责。二是费用中心,不会形成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人,其职贵就是以最低的费用按质按量完成预定的具体任务。三是效益成本中心,虽然不会有直接的经营收入,但是履行具体的社会服务职能,可量化具体社会服务工作量,在确定的服务量下,以最少的支出完成预定的任务。

四、全面预算的编制

全面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安排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预算编制是个系统工程,既要掌握单位本身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考虑系统、行业状况;既要着眼于年度需求,又要考虑历史,预测未来。这其中包含着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项目论证、目标预测、协调平衡等大量工作,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是保证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

第二,预算编制应与事业单位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应以本单位中长期发展目标为起点,制定本单位年度发展计划,从而决定哪项活动需要多少资源,来决定自身的预算,而不是简单地把所拥有的资金“分完”当成自身的预算管理。

第三,预算编制应遵守零基预算原则,彻底摒弃基数法。事业单位职能部门应以零基预算法为基础,先分析出各职能部门履行基本职责所需的基础经费;当职责和业务范围增加时,再用增量预算法分析增加经费的合理性;这种经费水平保持一段时间后,根据物价水平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再重新运用零基预算法确定费用的合理性。

第四,采用“自下而上”的预算编制方式,让各部门充分参与预算编制,使预算贴近实际,并且使上下沟通协调后的预算得到上下级的共同认同,有利于预算的执行。

五、全面预算的实施体系

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仅是预算编制的简单过程,更重要的是预算编制完成后要确保其得到严格施行。

第一,预算执行的事中控制与差异分析。在预算执行期内,定期对预算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不合理的超支情况要提出整改意见。如果发生期初未预见的事项需要增加预算的,需要报经预算管理委员会同意。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可以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至少半年要进行一次,由每个责任中心负责填报,由预算管理办公室汇总分析后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定。

第二,全面预算的绩效考评与激励。预算考评是将预算执行实际结果与预算目标进行比较,确定差异并查明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据以评价各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并与相应的激励制度挂钩。

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

第一,需要改革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全面预算管理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的,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运行成果,因此需要改革事业单位的会计计量和确认标准。只有采用权责发生制,准确地确认应收和应付账款,对固定资产按照实际使用年限计提折旧,实现在会计期间内收入和支出的准确配比,从而更有效地规划安排预算,真实反映所拥有的资源和所承担的债务。

第二,要做好预算前期的基础管理工作。一是制定相关制度和确定费用标准,有国家规定的按国家规定标准执行,没有国家规定的,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和费用标准。二是业务部门有的费用是变动费用,其增减与收入增减相关,因此应根据收入和成本的关系来测算变动费用率,根据这个费用率来作为预算编制的标准。

第三,需建立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控制体系。事业单位必须对成本进行确认与计量,以顺应事业发展,并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建立成本管理体系,将成本预算、核算、控制、分析各环节形成有机整体,以期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怡.浅谈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的应用[J].财政监督,2006(12).

2、张楠.关于事业单位如何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08(12).

3、张华国,周志军.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10(7).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 对外投资 会计核算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文规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核算应设置专项基金科目,立名为“对外投资”和“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对外投资账户反映着事业单位中对外投资的真正价值,用于帮助事业单位进行单位内的财务核算以及帮助处理财务事务。

实际上,随着社会投资意识的进步,事业单位也越来越重视单位自身的投资,不断引入投资,扩大事业单位的规模,也不断对外投资,扩展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相对比事业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之时,现在的外部经济环境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形式以及事业单位人员对于对外投资的认识和利用也早已和过去不同,人们寻求着更高效更质优的对外投资方案,希望通过对外投资可以让事业单位得到最大化的效益。因此,要对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进行改革,首先要从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入手,革新会计核算方式,为事业单位做出的对外投资的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信息依据。

一、现行制度中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会计核算处理

(一)事业单位购入债券的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

国家中对于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有着明文规定,要求事业单位对于购买债券形成的对外投资,要设立专门的款项项目进行记账,独立一门财务科目;同时要设立专项基金,年度总结的时候讲当期末分配的结余转入其中,记作另一财务科目记账。若同年出售债券,则同样计入债券的专项款目中,但要标明是投资收益项目。由对外投资所回收的所有收益,包括利息、红利等等,都应该计入投资的收益项目中。

(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材料的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对于自身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的对外投资项目,应根据市面的评估价或合同认定的价值单位,对这笔项目进行登记,记在对外投资项目中,列入事业基金的内容中去。若按账面原价,则计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基金中,归入固定资产的管理科目内容中。属于一般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对于其他的单位投出的生产材料等等,按照合同议定的价位进行记录,对外投资项目中的材料科目,若含税也要另外记清楚。按照合同,扣除各项税款和必交费用后,结余也是归入事业基金中。

(三)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无形资产,按照双方议定好的价位,计入对外投资项目中,再按账面原价单独分出“无形资产”的科目进行记录,两者之间的差额记录归入事业基金中。

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核算存在的弊端

(一)货币、实物无形资产等对外投资时的会计处理弊端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事业单位利用单位内的资产(货币形式或非货币形式)进行对外投资时,会计上处理应该记录为:借记“对外投资”,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事业基金――般基金”,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按照投资的金额数,将事业基金内部的一般基金取出用作对外投资的基金款(用作投资核算时,但固定资产例外)。而只有当一般基金有盈余才对外投资这并不合理,除了一般基金之外,事业单位中还有许多其他资产的存在,这些资产都是自由的,可以用作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且可投资的金额数远远大于一般资金的盈余数量。按照规定,事业单位的投资基金不得大于一般基金,否则会导致事业单位的事业基金出现短缺无法进行结转或是负债。事业单位中的投资基金的会计核算限制了对外投资的规模,但国家规定中却没有明文标出事业单位允许对外投资的最大限额。

(二)纳税人单位用库存材料(产成品)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弊端

事业单位中使用单位中的库存材料进行对外投资时,没有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详尽的记账,或者是错误评估材料的价值,导致记账错误,由此产生了账目中间的出现了差额,对不上账。原因是因为会计核算的记录处理中并没有将材料包含的应缴的增值税进行登记,核算时没有计算上增值税款,导致对应的账目关系互相矛盾,出现资不对账的情况,对外投资项目的财务清算数据失真,无法完整地反映出事业单位资金活动的全过程,事业单位对于对外投资的情况无法全面掌握。

(三)对外投资科目设置的弊端

对外投资之规定了成本法核算,却没有规定权益法核算的详细内容。事业单位中对于对外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只设立了“对外投资”“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两个科目,对于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决策无法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关于投资方的投资情况、被投资方的情况、两者间的关系等等信息都无法掌握,难以满足事业单位的财会队伍进行会计核算时的技术需要。而被投资方的实际经营情况、财务处理状况等等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都拥有很大的影响力,然而事业单位却对这些信息都无法掌握到实处,为自身的财务管理埋下了风险的种子。

(四)收回投资的会计处理弊端

国家规定中并没有对事业单位投资期满后资金回收后的会计核算做出明确的相关规定,因此事业单位对于对外投资回收回来的资金的会计核算仍是各有各的做法,或者是生搬别的事业单位的方法硬套,无法对回收资金进行最有效的科学会计核算。

三、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核算的改进

(一)取消净资产类“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

该科目的设置大大限制了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规模,而且因为记账问题,导致资账之间多有矛盾,资账不对应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从资产属性来看,不论是对外投资还是无形资产,都是事业单位的持有资本,仅仅是表现形式不同,而无形资产或者是事业单位的库存材料无论增减都未必会对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产生影响,更加难以对应上事业单位的会计账目。因此取消该类科目,简化会计核算的内容,减少会计核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数据错误或失真。

(二)增加净资产类“投资收益”科目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不仅包含了计算对外投资的收益,还包括核算对外投资的亏损。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最真实的会计数据,提供最可靠的决策信息给事业单位。然而大部分的事业单位都不愿意承认对外投资中的亏损造成的国有资产的流失,妄想逃脱责任。由于会计核算时时按照事业单位的成本支出进行计算,而对外投资中亏损的部分很多不会计算或记录在账内,因此财务报表上不会反应出变化,依然是原始的资本情况,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无法如实反应。事业单位对于对外投资选取的核算方法关系到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因此建议使用“投资收益”来对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的真实盈利亏损状况进行最公平公正的评价。

(三)改进对外投资核算

对于事业单位使用库存材料进行的对外投资,不论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的事业单位,都应该如实缴纳材料包含的税款部分,并且如实记账然后进行会计核算。对于材料的价格要科学评估或者是忠实按照合同价交易。

(四)投资期满事业单位收回投资时会计处理

国家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事业单位对于对外投资收回的投资资金的会计核算应该如何处理,但事业单位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参考国内外的优秀的会计核算方式,对回收的资金进行妥善的核算处理。

四、结束语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眼下的事业单位也不断对自身的财务管理体制进行革新,选择更优的管理方式,同时将单位中的结余资金或闲置资金进行对外投资以扩大单位规模,以此实现单位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然而要想达到目标,必须要科学的方法同行,优化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实现事业单位的效益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摘 要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事业单位面对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强化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经之路。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良莠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呈现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内部管理的进步与发展。本文简要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进行了介绍,然后着重分析了事业单位内控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改进建议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强化对单位内部控制与约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特殊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进行,其运营管理也出现了较多变化,逐步向企业的市场化管理转变,也由此推动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革新,内部控制体系就是在这种动力机制下得到重视与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财务管控方面影响重大。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科学和高效

在行政体制改革大形势下,事业单位要保持与改革的与时俱进,必然要在内部管理上加以完善和改进。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当并且能够为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带来较好的借鉴,而且国家有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早已经将内部控制作为了事业单位必须要建立的管理体制。内部控制体系本质上以控为中心,以管为手段,对于长期以来处于粗放式管理下的事业单位来说,必将会极大的增强单位对内部组织及人员的管控能力,形成行之有效的约束力,并且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也是很好的补充,促进其管理体系的完整和全面,那么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效率也会愈来愈高。

(二)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强化了事业单位对业务过程尤其是财务流程的管控

内部控制的实施以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系统为基础,大部分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围绕事业单位的财务资源流转过程设置和展开的,这既是内部控制本身所要求的,也是建立有效内部控制所必需的。事业单位很多内部管理问题都体现在财务舞弊方面,甚至有些单位出现严重的侵占单位财产、贪污受贿等违法违纪事件,极大的扰乱了事业单位正常的运营秩序,而内部控制的建立,就为事业单位提供了约束和监督内部业务过程的手段和措施,在控制与考评压力下,各种蠢蠢欲动的不良行为自然会遏制住。

(三)内部控制促使事业单位提高风险管控意识,加大经营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之一是风险评估,因此事业单位在完善内部控制,探索内部控制建设时,必然会加大对单位各个层面风险的重视,注意培养内部风险管控能力,而且由于内部控制涉及到会计基础工作和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多个角落,会从基本上防范事业单位经济风险、财务风险及操作风险,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经营稳定性。

二、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分析

(一)内部控制文化淡薄

内部控制在企业中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为一种管理理念。而在事业单位内部,虽然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结构不同程度的建立起来,但这些建构只是内部控制框架的表层,内部控制还没有深入到事业单位管理理念的高度,还不能形成一种管理文化被全体人员所接受和了解。即使是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们自身对内部控制认识也不全面,有些仅仅是将内部控制作为管理任务,还没有自觉的形成内部控制理念,因而其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架构停留于管理方式方法的层次,缺乏战略性管理的观念,因而内部控制长远机制还未能形成。也正是由于单位领导层的重视不到位,使得事业单位在对各级部门人员的管理中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宣传,内部控制无法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加以传达,内部上下人员自然做不到足够的重视,也很难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内部控制的思想。

(二)内部控制执行偏差阻碍了内部控制效果的实现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否,内部控制措施的正确与否,都需要内部控制执行这个实践过程来检验,因此保持切实的执行力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重中之重。而实际上,事业单位却在执行内部控制程序时总会出现执行偏差,这些偏差或大或小,但都将内部控制引向歧路。分析其缘由,首先是一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计划,他们往往忽视预算管理,在预算控制程序走形式,预算一套,作为又是一套,根本不按照预算的规划来,因此内部控制就显得无序可循,出现一些交叉混乱。其次是内部控制流程存在缺陷,表现之一就是有些单位内部控制岗位设置不符合控制原则,特别是在财会职位上违反控制原则,形成权力的交叉重叠,造成内部控制的漏洞;其二是内部控制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一些人员不清楚自己在内部控制管理中的角色和地位,从而在内部控制实践中不作为,降低了内控效率,也给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责任追查带来很大的困难;其三是内部控制重点模糊,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现出一碗水的状况,业务活动的大小巨细似乎同样重要,都是内部控制的着眼点,既分散了管理人员的精力,也浪费了内部控制资源。

(三)内部控制监督乏力,缺少全面的控制评价体系

内部控制缺少有效的监督也是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力差的原因,尽管内部控制本身就带有监督的成分,但内部控制的控制监督更多的体现为对单位基层业务人员工作效果的监督,而作为内部控制人员来讲,常会被排除出被控制者的行列,很多事业单位过多的将监督体系的设计重点放在了对单位基层人员执行内部控制相关措施与规定的层面上,忽视了对内部控制执行者及管理者履行控制职责的监督,没有对其内部控制责任履行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这也使得一些内部控制管理人员为一己私利而大开控制大门。

三、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内部控制认识,健全内部控制文化

事业单位长期的管理文化下,存在较为随意的经营方式,对内部控制认识还驻足于管理的措施手段,因此今后事业单位一是要从管理者或领导层自身认识的提高为基础,从管理角度了解内部控制的职能作用,从经营战略及长远发展层面来把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内部控制意识提升到战略控制,探索建立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事业单位领导层要在自我认识提高前提下,积极向单位各级部门和人员传达内部控制的管理理念和长远利益,强调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经营战略中的地位,使全体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逐步形成内部控制理念,在其实际工作中积极体现。

(二)完善内部控制规划,变制度为实际执行力

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既是为了达成预期的控制效果,也可以借此检验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与否,因此事业单位应该高度重视内部控制执行力的提高。首先,事业单位要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规划,要充分利用好预算管理这一利器,将内部控制计划目标与预算管理全面的结合,针对内部控制各个环节建立预算控制的目标,并能将这些目标细化到具体部门人员,强化预算目标约束。其次是要完善内部控制程序设计,通过开展内部控制程序分析,事业单位要确定业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选择最易出差错的环节作为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配备内控主力,对其他业务环节则可以视内部控制资源和能力来实施相应的控制。第三,要建立内部控制清晰的责任权利体系,以内部控制岗位人员配置为基础搞好分工,按照控制原则设置人员的角色和地位,明确人员责任范围,为内部控制评价奠定基础。

(三)强化内部控制监督,建立有效的控制评价系统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要分两个层次来建立:一方面是站在内部控制管理者的角度强化对单位内部人员执行内部控制相关制度规定情况的监督,这需要内部控制的管理执行者与会计监督和财务监督相配合,积极开展日常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检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执行偏差,随时报告内部控制体系漏洞;另一方面是站在事业单位整体角度强化对内部控制管理行为的监督,要配备专门的监督人员开展内部控制管理监督,以平时考察为辅,以年度内部控制效果评价为主,对内部控制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异进行分析,对内部控制投入与产出进行考核,并能将评价与分析结果归集到管理者个人,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以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内部控制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娟.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10:33.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问题、建议

一、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务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事业单位也普遍采用会计电算化,从会计具体项目的核算到财务管理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把会计核算与管理和计算机结合起来,以财务软件为工具,对单位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做以反映并进行监督,会计电算化不仅能够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避免了传统会计方式可能出现的基本的操作错误,而且能够通过对权限的设置等方式,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督。这是对于传统会计核算方式的一次重大的革新,是经济活动内容、数据处理日益复杂的形式对于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是会计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当前的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事业制单位核算和管理的主流方式,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 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出现的问题

2.1管理形式与会计核算方式不相配

    事业单位管理形式与会计核算方式不相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部分事业单位正在进行市场化改革,涉及到了较为复杂的经济活动,比如投资、基建等,但是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无法衡量财务风险,给财务管理带来了隐患;另一方面,一些单位的会计系统分为互相独立运行的子系统,信息系统无法与生产、采购、人事等有机的结合,各个子系统之间无法进行数据的共享,最终不利于管理水平的进步,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2.2对技术和软件缺乏充分运用

    我国事业单位现有的会计电算化水平仍处于入门阶段,并非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电算化应该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然而我国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应用的是会计核算化的软件,而并非管理型或者是决策型的软件,对软件的财务管理、监督、控制功能普遍缺乏重视,这就造成现在大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只能记账、算账、编制报表等基本的财务管理功能而无法进行财务决策的制定。

2.3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专业的财务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软件应用知识等。一方面在事业单位就职的财务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很多财务人员从业经验丰富,但是对计算机和软件的知识并不了解,对电算化软件不能合理有效使用;另一方面很多事业单位把财务部门作为一个服务部门,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对于高素质的财务专业人员的引进,造成了专业人才的缺乏。

三、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建议

3.1改革管理观念,推动会计电算化建设

    目前,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也日益复杂,涉及的范围也越加广泛。因此,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和财务工作人员必须要及时更新观念,转变管理模式,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推广运用电算化,将财务的日常运作与财务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丰富发展软件的功能,拓展适用范围,积极面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电算化在事业单位中的推广起到带头作用。

3.2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控制

首先,要完善操作管理制度,避免操作风险。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电算化运行环境,根据职位的不同确定权限的不同,并根据工作人员的不同工作内容进行操作培训,了解其所负责的模块的运行,顺利的完成由纸质核算向电算化的过度,避免由于不了解软件而带来的操作风险。

其次,要加强对财务活动的监管制度,防止工作人员系统漏洞谋取私利。每一种系统都存在其漏洞,为了防止员工利用系统漏洞,一方面在系统的投入使用之前,根据网络系统区域的不同划分,设置多重防火墙。另一方面,单位每年度要进行内审,对纸质数据与电子数据的一致性进行核查,对数据的保存方式和安全程度进行评估,发现异常和系统漏洞及时进行补救,在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及时的进行监督核查,保证系统安全运行。

最后,要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维护制度,定期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维护、系统的操作培训与系统的改进工作。同时要与事业单位审计人员加强沟通,根据审计人员的审核与评估结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系统。

3.3提升财务人员素质,打造专业财务团队

满足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对于人才的要求,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可以将培训进行外包,由专业的财务培训人员根据其职业要求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和专业道德的培训,培养出既熟悉专业财务知识,又能够满足各方面要求的财务管理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出一支专业素质高、道德品质过硬的财务团队。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要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管理观念,促进事业单位传统的粗放式财务管理进一步向精细化转变,适应新经济形势下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对会计电算化的利用,充分发挥软件的管理和分析功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作用,结合单位内部审计不断推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更新和改进,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冯桂荣,行政事业单位网络会计电算化若干问题探讨,集体经济,2011(06),180-181

篇10

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规范学校岗位竞聘工

作,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石

柱县事业单位岗位竞聘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石人发〔2012〕7号)、

《石柱县人事局关于事业单位竞聘上岗有关问题及报送材料的通知》(石人

发〔2012〕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实际,现就学校职员

、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岗位竞聘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岗位竞聘的原则、范围和对象、条件、基本程序、管埋与监督等完全按

石人发[2012]7号和石人发[2012]9号文件执行。

二、原石人发[2012]124号文件提供了岗位说明书样本,其表内的岗位名称

、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标准、任职条件七项提

法不变,其内容可参照制定;但“内设机构名称”项要统一改为“学校名称

”。岗位名称栏内分三种情况填写:属专业技术岗位类的分别对应填写“教

师”、“学科实验”、“图书管理”、“财务会计”、“电化教育”、“卫

生保健”;属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类的应如实填写所从事的岗位名称,

如“设备维修”、“门卫”等。

三、《业绩考核评分细则》制定原则

各校在制定岗位竞聘方案时要制定出详细的《业绩考核评分细则》。《业绩

考核评分细则》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制定(总分值90分)。

1、教龄。(建议占总分值的15%)

2、任现职年限。(建议占总分值的18%)

3、工作量。(建议占总分值的15%)

4、工作效果。(建议占总分值的30%)

5、年度考核。(建议占总分值的5%)

6、奖惩情况。(建议占总分值的7%)

对“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的最高分值和最低分值之差不宜过大;学

校校长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得分由教委考核提供;各校可根据

本校实际情况在“细则”项目和分值比例上作适当调整。

四、对若干实际情况的原则界定

1、县级有关部门经正规程序借用(含农教专干)以及在外进修学习、挂职

的学校教职工,其“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得分分别为教职工所在学

校此两项的平均分。

2、所有学校间经教委同意借用(借调)的教职工,一律回原工资关系所在

学校参加岗位竞聘。其“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得分,分别为教职工

工资关系所在学校此两项的平均分。

3、所有原已由教委正式调动而未办理工资、编制等手续的教职工,必须于

2012年4月21日 前到县人事局和县编办办理调动手续,并参加调入学校

的岗位竞聘工作。不办理调动手续的教职工,一律回原校参加岗位竞聘工作

,并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回原校从事所竞聘岗位的工作。

4、对所有因工作调动而降工资的人员,在调入学校有空缺岗位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