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安全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安全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安全管理

篇1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防火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做好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公安消防的重要职责,对于我国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文物古建筑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进行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时,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从消防防火的前期预防到火灾的救援,以及事后的处理等,都应该有一整套健全的机制,从而切实保障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运行。

1.文物古建筑的消防特点

文物古建筑的耐火等级较低,主要是因为其建筑材料为木材,根据我国消防的耐火等级划分属于三或四级耐火等级,所以发生火灾的系数较高。文物古建筑在布局上也不利于消防防火,因为受到古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影响,并且消防理念较弱,所以布局比较紧凑,没有预留消防通道,一旦发生火灾,将为消防救援带来很大的难度。而我国的文物古建筑一般都建造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依山而建,一旦发生火灾,消防救援在时间上会有所延迟,会耽误消防救援的最佳时机。

2.文物古建筑容易引起火灾的原因

2.1 建筑材料和建筑布局

文物古建筑材料多以木材为主,由于其结构形式主要是木构架,在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化,其木材中的含水量大大降低,在木材干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火灾。而在文物古建筑中所使用的木材大多为松、柏、杉、楠等材质,尤其是松树和柏树,其中含有大量的松油,一旦发生火灾,将会迅速蔓延,为火灾扑救带来很大的难度。古建筑大多数通风条件都较好,一旦发生火灾,不仅炎热蔓延较快,而且燃烧十分迅速,再加之屋顶较为严实,发生火灾时烟热不易散发,温度容易积聚,从而形成立体燃烧。当前我国古建筑多以单位建筑为主,各单体建筑共同组成各种庭院,一旦有一体起火,则毗连的建筑都会大面积燃烧,从而导致火势很难控制。

2.2 管理不力

当前文物古建筑在管理方面存在分工不明及责任不清的问题,部分主管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文物古建筑的安全管理较为忽视,缺乏消防安全意识,再加之群众文物保护意识较差,在火源及电源管理方面不严格,缺乏责任主体意识。部分文物古建筑中消防设施数量不足,缺乏消防水源。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文物古建筑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极易发生火灾,从而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3.加强文物古建筑消防防火安全的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相关部门职能

要全面贯彻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明确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职能部门。落实好相关部门的职责。健全管理机制,普及消防知识,努力预防火灾发生。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古建筑文物消防安全难点问题。依法解决古建筑文物保护维修经费问题。认真落实逐级的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严格各项防火安全工作;认真落实逐级的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严格各项防火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本单位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夜间巡查制度,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及时整改火灾隐患;建立防火档案;组织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制订灭火应急方案,并组织、灭火疏散演练。

3.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消防防火宣传

在文物古建筑消防防火工作中,形成群防群治的消防防火局面,以此来确保古建筑消防自救能力的提高。在具体工作中,需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重要依据,坚持保护与整改相结合,在利用的基础上重视管理工作,以此来有保障古建筑的安全,有效的防范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地实现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为了做好消防防火安全防范工作,对于文物古建筑需要定期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消防安全自查,重视古建筑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和教育,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及消防安全常识的宣传,努力提高人们对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意识,落实好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发动群众的力量,利用多种宣传形式来提高人们对文物古建筑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自觉参与到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中来,有效地保障古建筑的安全。

3.3 加强消防设施建设,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很大一部分古建筑所处位置较为偏僻,部分位于高山之颠,由于受制于地理位置及客观条件等因素的诸多限制,一旦古建筑发生火灾,完全依赖于消防力量来扑救无法及时消除隐患,因此需要对自身消防设施进行完善,从而使火灾在初期即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能够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位于城市中的古建筑,需要充分地利用市政供水管网来安装消火栓,并将消防设施配备齐全,保证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对于处于山区及郊区的古建筑,需要修建消防水塔及消防水缸,确保消防应急用水需求。

3.4 加强电源和货源管理

在古建筑内严禁私拉乱接电线,严格进行用电管理。对有雷击危险的古建筑,要安装避雷设施,并定期检测和维修。在古建筑内严禁堆放柴草、木料及汽油、液化气等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吸烟、燃放和焚烧,要指定远离古建筑的焚烧点,并定人定岗负责管理,确保消防安全。

结语

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防火安全工作要给予充分地重视,针对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有效地保证文物古建筑的安全,确保这些民族瑰宝能够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吴波.浅谈文物古建筑消防管理做法及预防对策[J].科教文汇,2008(29):20-22.

篇2

关键词:安全文化; 物探行业 ;安全管理

与其他行业相比,物探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具有野外连续作业、点多线长、环境复杂、流动性大、岗位风险高和危害因素多等特点,抓好安全生产显得尤为重要。大力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对提升物探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一是相互制约。管理离不开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产生不同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落后的安全文化,将影响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没有牢固的安全管理基础和机制,安全文化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相互促进。安全文化通过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建立良好的群体安全意识,从而规范安全管理行为,推动安全管理创新。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能有效解决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阻碍,加快安全文化建设的进程,并为安全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1、实现安全管理思想的再造。通过广泛深入开展企业安全文化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使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的安全理念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从而使企业决策层树立“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生产力”的思想,管理层树立起“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观念,操作层树立起“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意识,将以往的“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从根本上促进企业安全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由“事故查处为主”向“安全预防为主”转变,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从而实现管理思想的再造。

2、提升安全管理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企业安全文化是一种自觉性的安全理念和安全行为,涉及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利用文化无孔不入的方式弥补以往管理的不足,渗透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在企业的安全方针、目标、安全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入安全文化的内容,使安全文化无处不在、无所不及,从而有力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3、促进人本管理。企业安全事故一般是由管理上的缺陷、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引起的。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创造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与和谐的人机环境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使企业员工在安全观念、目标、行为准则等方面保持一致,形成安全价值共识和安全目标认同并实现自我控制,从而使职工从被动执行,转变成自觉遵守。

三、物探行业构建安全文化的有效措施

1、强化安全意识,营造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意识的强化必须通过大范围、高频率的安全信息刺激人的视听系统来实现。具体到物探行业来讲,可在物探队驻地悬挂安全宣传横幅、办安全黑板报、张贴安全宣传画;在钻井施工现场拉起隔离带、设立安全警示牌;在测线上悬挂安全警示红旗,放炮时吹哨;在驾驶室内张贴“安全才能回家”的安全提示;在队报上登载安全规章制度,宣传安全知识。针对点多线长面广的施工特点,可利用车载电台、对讲机、手机等通讯工具,每日及时通报安全信息、安全警语,以人性化、亲情化的提示告诫施工人员注意安全生产。此外,还可通过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安全文化,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创造一种“遵守安全规范光荣,违反安全规范可耻”的人文环境。

2、提升安全素质,夯实企业安全文化基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员工,员工认知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与安全文化的建设密切相关。在培训形式上,通过新闻媒体、安全知识演讲、事故案例分析会、班前安全教育例会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的研讨方式,进行多种形式培训,提升员工安全素质。在安全内容上,除基本安全常识和安全技能培训外,针对物探施工中存在的意外交通事故、淹溺、火灾、野兽侵袭、中暑、食物中毒等重大风险,重点开展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易发事故及预防措施、急救、自救和互救。通过相关安全知识多渠道、多层次的覆盖,相关安全活动的反复演练,不断夯实安全文化的根基。

篇3

1.1施工队整体素质下降

因为铁路工务大修施工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施工任务也在不断增多,所以施工人员也需要更多,很多的施工人员都是未经培训的农民工,施工队伍整体的安全意识低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危险。

1.2盲目追求施工进度

因为施工任务的增多,而施工期限紧张,所以在一些施工现场就一味追求施工进度,不按照安全管理程序施工,使用技术没有达标和安全管理要求不到位的施工队伍,因此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1.3安全管理松懈

近年来,一些管理干部过于片面地理解职能转变,因此便减弱了对安全管理的监督,甚至有些施工单位还取消了安全监察机构,将专职的安全管理干部转变成了兼职或者是多职兼顾。因此安全管理工作跟不上工务大修施工的步伐,在安全管理上出现滑坡的现象。

2铁路工务大修施工安全管理

2.1从安全风险点入手

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铁路工务大修的施工现场中,存在着许多的安全风险点,要将铁路上存在的所有安全隐患都排除掉,这样的工作量大、要求高、难度大。因此就需要从安全风险点出发,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好铁路线路安全事故的预想。多与一线人员接触,了解一线施工的详细情况,结合不同施工时期所需的不同设备的工作性质、运行方法和施工环境,对其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针对这些安全风险,迅速地制定出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措施,并且要监督这些措施的落实实施,这样才能从实际上来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将安全管理严格落实

责任到人不管在怎样的施工现场,都多多少少地存在着安全问题产生的风险,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要重视安全管理,将安全问题和安全管理纳入到日常的议事中,时刻保持对安全问题的高度紧张和敏感性。要将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保证在每一层的施工面上都要有负责安全的管理监督人员,而且各级的管理人员还要对自己所负责的施工面多加检查和监督。一旦出现了安全问题,就必须要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在这样的监督下,才能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能力,从而保证铁路工务大修施工的安全进行。

2.3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加强对现场的控制安全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不仅容易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也会让安全管理出现漏洞,因此安全管理体系必须要跟上施工实际情况的变化,安全监督检查也必须增强。在工务大修的施工现场,必须要严格地按照安全管理制度来施工,特别是在施工条件困难的作业地段,如隧道、大桥、对讲盲区等地段,必须要高度重视,制定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并且要进行跟班作业和定期的检查。各级需要重视施工的安全管理,按照要求建立专门的安全监督机构,培养专门的安全监督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体系。

2.4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从多次对铁路工务大修施工现场的调查可以发现,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与安全管理相关,其中施工现场的管理与安全管理有着更加直接的联系,因此就需要做好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并且抓好施工现场各项工作的特点,以此作为夯实安全管理基础的突破点。在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工作时,需要做到:

(1)必须抓好实际工作,不能只是一味去强调形式主义;其中各级负责安全管理的干部必须做好带头作用,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少在施工现场说空话,做好实际工作;

(2)加强各级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不要把奖励或处罚当作是对职工的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在施工现场营造出一种人人讲安全、层层抓安全、时时保安全的氛围,这样才能时时把控好施工现场中各个环节的变化,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风险,以达到消除风险、保证安全的目的;

(3)目前在施工现场造成安全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民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因此施工单位在招用民工时,就需要按照工务大修施工规定对民工进行招收,并且对招收的民工必须做好施工前安全知识的讲授和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时常对施工人员进行抽查和检验,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4)增加对安全管理的经费投入,施工单位不能只注重利益,必须要意识到改善施工人员的劳动条件的必要性,增加工务大修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这样才能更好地减少甚至消除安全隐患。

2.5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定期检查和监测

在铁路工务大修的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监测是保障安全的重要环节:

(1)加强对施工设备的定期检查,特别是发电机房和作业机具,其中关键的作业机具的安全使用必须要受到重视,保证在施工现场中的安全使用和正常养护维修;

(2)加强对安全事故高发地段的定期检查,如隧道、桥梁、对讲机盲区,要制定出合理的检测措施,及时改善和清除安全风险点,确保施工各个环节都达到安全标准。

2.6采用新的安全生产科技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安全管理的控制也有了很多新的研发成果,施工单位可以适当地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让安全管理更加科学化和增强安全管理的可靠性。将施工现场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将其控制住,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3结语

篇4

一、目前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近几年来,计算机的犯罪案件屡见不鲜,在网络方面,各个国家的计算机系统都面临巨大的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技术角度

Internet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管理因素,其一,Internet面对的是网络上的全部用户,用户自己的和所需要的资源都在网络上共享;其二,Internet技术是完全开放的。虽然已经步入了商用阶段,但是Internet的技术基础方面仍存在不安全管理。

(二)网络协议的结构设计

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协议是在资源和网络技术上均不成熟的时期设计出来的TCP/IP协议。TCP/IP协议主要目的是完成网络的互通、互联,而不是考虑的网络安全管理。

二、电子政务中,网络安全管理问题的表现

针对电子政务中的安全管理问题,我们可以从协议的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在物理层面上:物理通路损坏、窃听以及物理通路受到的干扰攻击等。

(二)在网络层面上:一些非法的用户在网络上进行违规操作和非法的使用,导致网络路容易发生错误,网络信息也容易被拦截、监听。

(三)系统操作安全管理问题: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目前使用率较高的操作系统都存在一定的漏洞。

(四)应用平台、系统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在过去,平台的应用以及系统安全管理都没有受到重视,例如在数据库方面、Web方面等都存在大量的安全管理问题,也是黑客、病毒攻击的目标。

三、电子政务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对策

(一)网络安全管理的技术应用

1、利用密码技术

针对信息,需要选择适当的加密方法用于信息传递过程。基于Ipsec的优点,其加密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Ipsec在系统应用的透明度上有较大作用,并且安全管理性较强,这一特点对于庞大的电子政务的应用开发,具有极大的好处。Ipsec的应用,减轻开发商因为数据传输中的加密而做过多的考虑。由于Ipsec网关容易部署和维护,选择其是较为理想的。

2、利用防火墙技术

网络系统是一个具有广域性的:作为专用网络,一般都是用于为下属部门提供数据库、日常办公以及管理方面的服务。通过与Internet等相关网络的互连,可以促进工作人员的访问、有效的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且对国内外合作,加强上级主管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针对这些特点,此方案主要是考虑到网络层次上的问题,将网络系统设计成为一个能够让各个级别用户群一起使用的安全管理性较强的网络。该网在保证了内部网络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了与Internet等相关网络的互连。具体措施如下:

1)网络系统中,各个局域网络的边界安全管理完全可以用访问的控制功能来完成防火墙的访问。在使用能够支持多网段划分的防火墙的时候,也能够实现其各网段的隔离以及相互之间的访问控制。

2)防火墙的入侵检测主要是为了对网络上出现的违规现象进行自动识别与相应的系统。将入侵系统与防火墙的使用相结合,也能形成一套具有主动性的防护网络违规体系。

3)网络的安全管理检测主要是包括设备、防火墙、服务器等安全管理检测。

(二)电子政务的网络安全管理辅助措施

1、加强物理层的安全管理

电子政务中的信息比之商业上的信息更具敏感性,对物理层的安全管理设计问题以及信息传输中的安全管理要求也比商业信息更高。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得以保障的前提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管理。在物理的安全管理防范设计上尅参考《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来进行;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意识,防止信息出现被盗、被窃的现象出现。

2、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意识

1)运用强大的大众传媒。增强、普及安全管理信息意识。

2)组织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知识的专题讲座和培训,确保安全管理防范和技术方面的先进、主动。

3)进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研究,明确安全管理意识责任,强调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3、严格执法

篇5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安全质量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前提,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之中,要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当前我国还存在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科学管理,建筑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提高等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维护施工的安全。只有提高建筑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加强安全管理意识、规范建设单位的主管部分的行政行为,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安全隐患的发生。

一、我国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规范

建立健全房屋建筑项目施工管理制度,能够确保施工过程有法可依,其在施工过程当中充当着标本的重要作用,使得施工在科学的制度引导之下顺利进行和完成,然而,我国恰恰存在施工管理制度不规范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施工单位出现权力交叉、职责不明。我国建筑业普遍实行分包原则,各个分包单位之间在具体工作方面没有具体的范围,而且权力往往交叉使用,个别分包单位一味追求自己单位的利润以及施工进度,因此把某些工作强加给其他分包单位,这样一来,很明显地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导致管理效果直线下降。另一方面,制度不完善,而且管理者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执行力度不够大,最终导致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质量低下,不符合规范的管理标准。

1.2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缺乏科学管理

进行施工管理无疑就是确保房屋建筑项目施工的质量,作为施工单位应该保证建筑物安全无隐患、外形美观大方、实用性强,然而,质量管理在施工过程当中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不符合规范标准,进而导致施工质量缺乏科学管理。这里存在一个误区:房屋的质量与成本投入成正比,需要强调的并不是要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就必须以增加成本投入为前提。这就需要把建筑物的质量要求放在首要位置,施工单位不仅需要保证自身的利润来源以及信誉程度,更要重视对建筑物质量及使用功能的要求[1]。

1.3 房屋建筑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上述的制度法规不完善、缺乏科学管理只是房屋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两个方面,施工中员工的专业素养对工程质量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实际施工时很多单位都没有对员工进行专业的岗前培训,这会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很淡薄,在施工中极易产生意外。专业能力较低,也会使施工中出现技术问题,进而出现各种安全问题。

二、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规范建设单位的主管部分的行政行为,完善安全监督职能

建筑行政管理机构和其它各个相关部门要采用建筑工程监督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把建筑工建设的基本进度、主要施工企业、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向社会公布。任一单位或个人出现于工程质量建设和安全管理不相符的情况,知情者都要及时要建筑行政管理或其他相关部门举报,以开展及时的调查,对其进行惩处。建设企业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担有主要责任,要负责工程各环节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还要根据合同规定要求各单位执行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要求各建设单位及委托项目管理单位,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个期间开展严格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建筑行政管理机构和其它相关部门还要使用试样盲样检测的方式开展监督检测工作。与房屋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有关的监督检测,检测比例还要与该市相关行政管理单位制定的规范,这样才能使施工安全有保证[2]。

2.2 提高房屋建筑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加强安全管理意识

在任何企业中人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房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也应从工作人员入手,这样才能使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能有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企业要对员工开展完善的安全培训,使员工对安全施工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还要培养员工处理、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更应要求员工具有足够的信息和耐心,有很高的安全防范观念。没有经过岗前培训或考核没通过的人员不能开始工作。工作难度较高的工种还要持证上岗。对于首次上岗的施工作业人员,施工单位或者劳务分包单位应当在其正式上岗前安排不少于三个月的实习操作。

2.3 强化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对于施工阶段而言,只有明确参与到施工中尽到各方的责任义务,才能更好地保证施工过程中质量的管理,而明确责任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需要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纳入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当中,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细致与全面的控制与管理。以下是具体步骤:明确施工队伍建设和工程施工具体规范要求,进而更好地理解质量管理与目标;仔细地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工作,,明确其附属计划,把质量管理条目和内容以及采取的措施和可能产生的作用加以详细的陈列;把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并进行检查,最终确保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和标准[3]。

2.4 完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因为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的各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第一,为实际的建筑施工提高了规范和标准,对每一个施工细节都有严格的要求,精益求精的准则便保证了施工质量;第二,明确规定了奖励与惩罚标准,有利于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工作。可见,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可以为施工人员提供正确的施工引导,让他们对施工工序有更清楚的了解,并根据相关要求严格落实工序要求,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各个工序质量。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不仅严格要求施工的质量,而且对施工安全要求极为苛刻。进行工程建设,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这是因为它涉及到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安全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施工效率以及施工质量的高低。所以,要大力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步骤,做到安全第一。

三、结束语

在进行建筑施工时做好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所以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必须贯彻安全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安全预防工作的质量。现今我国在这方面的法规还很不完善,建筑市场缺乏规范性可言,政府监督工作也不到位,企业的管理能力较差,一味的追赶工期,这使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迟迟没有通过,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缺乏高度的责任感。面对这种现状,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更需要不断提高,这样施工安全才有保障。还要不断提高建筑人员的工作素质,使安全管理观念、建筑单位的各项行政行为都能有所规范,使监督职能更健全,能够按照相关步骤严格执行,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减少事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杨景刚.浅析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安全管理[J].河南建材,2014,02:53-54.

篇6

关键词: 食物安全;管理;体系;机制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1.06.022

Reviews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China

XIN Li-yuan, WANG Li-juan, WANG Xiao-rong, JIA Bao-hong

(Information Institute,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In the paper, food safety management has been researched from the following respects, the system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function of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omeone related and public management.

Key words: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mechanism

食物安全关系国计民生[1]。世界各国政府都将食物安全看成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如何有效解决食物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信息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为了系统地认识国内食物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笔者对食物安全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对发达国家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管理机制进行分析与介绍,提出发达国家在食物安全监管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做法和经验。丁声俊[2]在《对食物安全信任不可掉以轻心-由欧洲疯牛病引发食物安全对话》一文中对欧洲的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发的欧盟食物安全管理模式的改变进行了探讨,提出构建食物安全管理模式,通过多种措施提高食物生产的优质性和安全性,消除人们对食物日益加重的信任危机问题。陈锡文[3]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主要监管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美国、欧盟、德国、英国、荷兰、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泰国、巴西等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特征、成功经验、教训分别进行总结,为中国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陈永红[4]将目前发达国家食物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分类,美国模式即由多部门共同负责的类型;英国模式即成立专门的独立食品安全监督机构负责;加拿大模式即由农业部门负责的类型,在农业部之下设立一个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负责;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构想。郑风田等[5]在总结美国、丹麦等国家对食物安全监管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将监管机构合并重组,成立单独监管机构,负责对食物安全的监管。

2 对中国食物安全部门管理职能的研究

国内学者以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理论等为理论背景对中国食品市场中的食物安全以及政府监督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了政府这位特殊管理者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张玉香[6]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落实方面以及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主要行动方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的成效及主要经验;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基本经验,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借鉴。许世卫[7]对中国食物安全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对31个省市分不同的地区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分析了不同阶段的食物安全公共管理目标、管理手段;总结比较了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食物安全管理做法与经验;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在外就餐浪费为例,剖析中国食物安全的管理体系,提出了当前分段监管与多头管理制度安排难以适应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判断。张晓涛等[8]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四项具体对策,即:一是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二是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进行合理分工;三是充分发挥地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四是建立消费者组织、中介组织、企业和政府间相互沟通的机制。张炜达等[9]认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职能经历了对食品卫生实施内部全面管理、国家外部监督管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政府动态监控3个阶段,提出食品安全监管政府职能的历史转换主要受政府职能总体定和食品安全现状的影响。

3 对食物安全利益相关者分析研究方面

食物安全管理不仅仅是食品生产者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消费者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钟甫宁等[10]以转基因食品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实验方式模拟真实的市场情景研究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潜在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食物安全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食品安全消费者行为。王瑞懂等[11]调查发现,消费者感知的转基因食品在人类健康方面的安全性越高,对转基因食品的判断和预测越积极,则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就越高。刘艳秋等[12]通过实证研究证实,政府监管、企业能力、消费者安全意识、认证机构的公正性是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任的最关键的4个要素,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正向影响其购买意愿。

同时,食物安全信息作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体现。消费者对食物的需求从过去的温饱水平,发展到对食物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优质化和个性化,需要大量的食物安全信息作为消费决策的支撑。周未[12]认为,政府政策、消费者文化程度、转基因知识的普及、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信息的获得渠道等外部因素会直接影响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认知。何坪华等[13]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收入约束、认知水平以及商家对消费者的过度竞争,从需求层面上对安全信息的缺失产生影响。提出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应实行疏导管理,引导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显示与甄别机制,建立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强食品安全教育与培训,帮助消费者提高利用食品安全信息的能力。万珍应等[14]认为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基本途径,提出了提高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分析能力,提高披露信息有效覆盖面和利用率,建立以政府部门披露为主体其他各类社会监督机构为辅、资源共享和风险信息互通的有效食品安全披露体系,是解决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主要途径。

4 从公共治理角度对食物安全管理进行研究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食物安全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国内学者将公共管理学中有关治理的观点引入食物安全管理领域,食物安全公共管理强调的是政府如何与市场和第三部门合作,从而实现食物安全的“善治”。秦利等[15]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都有可能在治理食品安全时失败,提出将政府、食品生产企业、第三部门等组织间互动协调来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治理,并构建了新型的食品安全政策体系。高玮[16]从公共治理的视角提出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原则,探索食品安全监管中利益相关者的全作参与模式,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市场如何加强自主监管机制、公民组织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如何有序有效参与,以及如何加强国际合作等5个方面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重塑。

5 简要评述

关于食物安全管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管理与技术是两大关键因素[2]。完善食物安全管理体系,健全食物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长远和现实意义。现阶段中国食物安全管理体系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综合监管模式,与“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管理目标,还需要学者们继续予以探索与关注。

参考文献:

[1] 贾宝红,陆文龙,宋广平,等.天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J].天津农业科学,2005,11(2):58-61.

[2] 丁声俊.对我国食物安全问题的新观点、新结论、新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05(3):88-91.

[3] 陈锡文.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 陈永红.食物安全管理理论、问题与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5] 郑风田,胡文静.从多头监管到一个部门说话: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急待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12):51-54.

[6] 张玉香.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实践与发展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 许世卫.中国食物安全信息共享与公共管理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8] 张晓涛.监管主体视角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08(5):68-71.

[9] 张炜达,任端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府职能的历史转换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3):9-11.

[10] 钟甫宁,丁玉莲.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情况及潜在态度初探――南京市消费者的个案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4(1):22-27.

[11] 王瑞懂,王景旭,周未.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和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2):44-47.

[12] 刘艳秋,周星.基于食品安全的消费者信任形成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7):55-57.

[13] 何坪华,凌远云.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号的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来自9市、县消费者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8(4):41-52.

[14] 万珍应.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反应行为的调查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8(7):95-96.

篇7

一、爱岗敬业,坚持原则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工作中,自己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新举措的要求,在工作中要能够坚持原则,秉公办事,顾全大局,以新《会计法》为依据。遵纪守法,遵守财经纪律。认真履行会计岗位职责,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工作。

服从组织安排,并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岗位任务工作。主动利用会计的优势和特长,给领导当好参谋,合理合法处理好财会业务。对各办公室人员所需报销的单据进行认真审核,为领导把好第一关,对不合理的票据一律不予报销,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认真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认真审核原始凭证,会计凭证手续齐全,装订整洁符合要求,科目设置准确,帐目清楚,会计报表要准确及时完整定期向领导汇报财务业务执行情况,除按时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能完成临时性工作任务。

二、加强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我深知作为财务工作人员,肩负的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为了不辜负领导的重托和大家的信任,更好的履行职责,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因此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煤矿兼并重组的新形势下的政策,自己无论是在政治思想上还是业务水平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坚持把学习和积累作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能力的基本途径,坚持把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与业务学习结合起来,并认真做好重点学习笔记。工作中能认真执行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履行节约,勤俭办公,务实开拓。

三、重视日常财务收支管理

收支管理是一个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收支管理,既是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发展事业的需要,也是贯彻执勤俭办一切事业方针的体现。为了加强这一管理,我们建立建全各项财务制度,财务日常工作,就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管理的规范的制度化。对一切开支严格按财务制度办理,对一些创收积极进行催收,使得局和中心财务财务能够集中财力办公,通过财务室认真落实的执行,收效非常明显。在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既保证局和中心一系列政党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健康顺利地开展,又使各项收支的安排使用符合发展的要求,极大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达到了增收节支的目的。

四、认真做好年终决算工作

年终决算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繁重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进行结清旧账,年终转账和记入新账,编制会计报表等,财务报表是仅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单位领导了解情况,掌握政策,指导本单位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编制下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认真细致地搞好年终决算和编制各种会计报表。写出分析,能过分析总结出管理中的经验,提示出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财务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也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五、科学调度,厉行节约

篇8

关键词:物业管理行业;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物业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市场中一个主要的行业,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发展,物业管理行业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其所使用的设备也得到了更新。在现在的生活模式之下,物业管理行业中的物业设备对其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因此,为了物业管理企业能够拥有更良好的物业管理水平,需要对其物业设备设施管理工作进行提升。

1物业企业管理行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需要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现今,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在开展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

1.1工作人员技术能力不强

在当下的物理管理行业中,普遍存在工作人员技术性不强的问题。由于现在物理管理行业对其物业设备进行了创新,导致其原有的工作人员无法熟练应用物业设备,进而导致物业工作不能良好开展,且其管理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问题。为了能够跟随时展,满足人们所需,物业设备逐渐向技术化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物业设备的技术性提升,也就提高了对物业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若现物业设备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需要物业工作人员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充分了解掌握物业设备的使用原理及使用技术,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需掌握其维修方法等方面的技能,保证物业设备使用的稳定性。简而言之,若想实现良好的物业设备管理,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极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丰富的工作经验,最好是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推动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但是,就目前物理管理行业的发展形势来看,除了个别知名企业中具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绝大多数的物业企业工作人员都不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无法充分发挥物业设备的作用,进而导致物业设备安全管理不能有效开展,阻碍物业行业设备安全管理的发展进步。

1.2资金缺失

在现在的物业行业中,资金缺失是其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物业管理行业中,资金主要是用来为人民服务,使得物业管理过程中能够保持收支平衡,并有所结余,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但是现在物业管理行业中却普遍面临着收费困难的问题,收费困难会进而导致物业企业经费开支紧张的出现,致使物业企业管理不能良好实现,无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其次,由于社会大部分人民都无法认识到物业管理的重要性,不理解其工作意义,导致物业管理行业得不到民众的支持,进而,使得物业管理行业很难有所进步,物业管理工作也难以开展。与此同时,政府对物业管理企业的房产税、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都是按照建筑行业的标准进行收取的,导致物业行业的资金缺失的状况加剧,物理管理行业中大多数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无法有效推动企业发展,物业设备等方面的东西也得不到改善,维修不能正常进行,导致物业管理过程中问题频出,居民满意度严重下降,物业管理费的收取更为困难,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处于窘困的状态。与此同时,物业管理行业的设备管护工作属于投入行为,不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导致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对其有了错误认知,认为将资金投入到物业设备维护工作中得不到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发展,进而导致物业设备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地进行维修,长时间使用运行更是导致物业设备出现积劳成疾的现象,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不能良好开展工作。

1.3设备管理耗费成本高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为了解决人口居住问题,现在大多数的房建工程都是建设高层建筑或是大型智能建筑,为了能够满足工程需求,现在很多建筑设备工程技术都开始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结合了计算机智能控制一体技术使得建筑工程设备更加超前,更满足时代所需。在现今建筑工程中,建筑设备工程在建筑基本建设投资中占比逐渐增大,在建筑工程开展一些高层建筑工作时,其设备工程在总投资的占比几乎接近50%。以广州的标志建筑中信广场为例,其整个建筑工程的总投资接近60亿,其中设备投资占了1/3,接近20亿,虽然住宅物业设备的投入比写字楼少很多,但是其重要性依旧要得到重视。物业设备的使用年限与建筑物本身相比会少很多,且随着物业设备的使用年限增加,其内部必然会有损耗发生,使其性能有所降低。其次,由于现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出现,也会使物业设备出现无形损耗。但无论是哪一种损耗,都会缩短房屋设备维修更新的间隔期,并引起设备管理的成本有所提升,并且,由于新设备运用了很多先进科技与高端材料,如果引入新设备也会增加物业管理的成本,且新设备的维修更新也会加大物业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消耗。

2完善物理管理企业设备管理的对策

2.1进行员工培训

为了让物业管理企业设备管理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与发挥,需要物业企业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使得员工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新型的物业设备,让员工的技术水平满足企业发展所需,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促进物业行业发展进步。物业企业要针对发展需要针对性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提升员工对物业设备使用理念的了解,让员工的理论知识得到提升,让员工的专业能力更为全面,然后需要员工了解整个物业设备的结构及组成,充分了解每个部分的功能,以便设备出现故障时,员工能够及时发现,并快速想到解决方法,在对物业设备有了基础了解后,需要一对一教导员工使用设备的方法,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掌握设备使用方法,独当一面,提升整个物业设备管理的水平。与此同时,为了避免设备出现问题进而影响物业工作的进行,企业好需要找专业人士教导员工检修设备的方法,让自家员工的专业技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并能够自主发现物业设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故障予以解决,且员工学会检修方法后,还能有效减少有部分维修资金。为了能够将物业设备进行更新创新,物业企业可以招收一批新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保证企业发展能够跟随时展趋势,并提升物业设备管理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企业员工专业技术能力水平的提升不仅能够让企业员工重视物业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物业设备在工作中的重大作用,还能进一步保障物业设备的安全运行。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使得工作人员之间能够进行思想交流,提升其专业能力水平,增长工作经验,以此促进物业设备管理方案的不断优化,使得物业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2.2补贴资金

为了能够解决物业管理行业运行中出现的资金缺失问题,政府部门需要将行业行规进行完善,并针对物业行业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关补贴政策,支持物业行业的正常运作,为物业行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物业企业也可以适当抽取从业主处收取的物业管理费,通过物业管理费的抽取增加物业设备管理的相关经费,使得物业设备能够得到及时维修,确保小区物业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3完善物业设备管理模式

物业设备管理模式需要根据发展所需进行不断完善,从目前的物业设备管理模式来看,物业设备维修及护养工作缺乏一定的资金基础,物业企业很难对相关小区开展物业设备维护工作。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开展物业设备管理工作,可以采取两种管理方法并行的方式,一种是自行管理模式,由自家企业工作人员管理一些技术性不强的设备,并将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物业设备进行委托管理,由专业人士负责,提高物业设备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篇9

我国高校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财务信息化,但近些年财务信息化发展速度缓慢。高校财务信息化发展方向迷失的主要原因在于过于重视信息化发展速度,忽视解决信息化中产生的问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基于此,主要分析高校财务信息安全问题,并给出行之有效的的解决措施,推动高校财务财务信息化进程加快。

关键词: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完全措施

一、引言

现阶段正处于高校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由最初的手工会计过渡为电算化管理模式,现阶段已经成为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但随着高校财务信息化迅速发展,相应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并没有提升,造成各种信息安全的问题出现,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二、高校财务信息化现状分析

目前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给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支撑,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正是依附高校信息化网络基础上发展而来,目前除过军事院校外我国所有高校均已覆盖互联网,除了特殊用途的计算机外,其余均已并入互联网络。各高校会计电算化模式已经成熟,基本上拜托了传统的手工会计模式,形成通用化电算化管理,促进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已逐步从孤岛式转向信息化管理模式。但近年来高校财务信息化进程缓慢缺乏创新,究其根本,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很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缺乏深入性分析,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善解决措施。主要表现为三点:(1)高校综合财务信息网站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及不同权限控制;(2)会计信息数据模式并不规范,数据结构呈现多样化,造成会计信息传递速度过慢、可靠性差;(3)高校财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不够统一、齐全及详尽,造成网络访问效率低与安全性能差。

三、高校财务信息化安全问题分析

1.财务软件不规范。目前,各高校财务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处理软件种类繁杂,功能上又存在高低不一等问题,而软件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和软件运行所采用的技术也存在很大区别,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所以急需对高校财务系统所采用软件功能进行规范。同时,许多高校目前所采用的财务软件升级、维护缓慢,缺乏必要的软件管理培训和规范的软件使用说明,导致财务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很差。2.财务网络监控薄弱。互联网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通过电子符号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会计数据的传输媒介与保存方式主要是电磁介质,理论上信息化财务数据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存在网络情况下访问。但部分高校财务数据网络防护意识薄弱。比如,曾经发生过一高校学生凭借黑客手段直接窃取另一高校学生银行卡信息,直接盗取数万元资金。这种形式的漏洞高校普遍存在,都呈现出监控薄弱与保护措施不足是发生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3.财务风险意识不足。就人员组成结构来看,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与公司财务管理人员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主要看中的是工作经验、政治素养和受教育背景;而公司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更看重的是其和人工作能力、对公司发展理念的认可等。因此,相比较而言,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且缺乏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知识。在日常工作中,高校财务信息的安全主要是由数据库管理员和网络管理员负责执行,但就目前高校管理员的工作情况及工作能力来看,其只注重于财务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不能明确分辨财务信息的安全级别,这对财务信息的内部安全和财务质量安全极易造成危害。

四、强化高校财务信息化安全管理的措施

1.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高校财务控制风险从业人员素质,聘用具有相关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保证风险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经验与高素质,在高校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人人按照规则办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道德观,通过制度规范行为避免发生渎职行为。除此之外,做好高校风险管理部分人员的培训工作,确认风险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风险管理实务技能,从业资格证并不能说明相关人员具备相应的实务能力,各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在聘用后加强培养,提高风险管理技能以适应高校风险管理工作方式。与此同时,高校明确各部门职责,推行岗位责任制,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在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大预算执行工作力度,提升互联网实际利用率,尽可能满足风险管理工作需求,实现风险管理工作与市场发展实际有效结合,促进高校更好发展。2.建立专门的备份机制。无论是在财务领域,还是其他的商业领域,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资源的备份和恢复都是信息管理最重要的部分,但国内各个领域对数据备份和恢复都不够重视,经常出现发生了安全事故而没有有效备份能够恢复数据的情况。对于高校的财务信息,完善财务数据的备份机制非常重要。首先,精细化财务数据备份流程,明确财务人员的备份工作职责。财务人员应当重视日常财务数据的正确存储、及时汇总和定期销毁;其次,制定明确的备份规则,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方案。高校财务数据的备份可靠性低,缺乏有效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一直以来不重视财务数据备份的重要性,缺乏完善的备份机制;最后,制定数据一致性监控方案。高校财务业务日趋复杂,业务量也越来越大,财务数据存在账目调整等数据修正的情况,或是出现账目类型合并增减等数据属性变更的情况,从而备份数据和生产数据的结构和数值可能有所不同。3.提高信息化安全管理。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信息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得到操作者与技术人员的重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防范:强化控制访问的力度,设置访问数据的权限,避免未授权用户访问,根据用户等级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根据不同权限设置相应的访问内容。为保证文件安全,可以对重要文件进行加密处理,确保重要文件与信息不会被恶意篡改或是窃取;用户备份数据,避免意外情况丢失数据后无法找回或是数据损坏;对系统进程与信息进行监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任务管理器查看进程,仔细查看进程正常与否。通常隐藏进程潜伏与其他软件进程中,管理人员观察进程时通过进程内存映像进行。计算机信息安全中病毒入侵是最为常见的安全隐患,一旦病毒感染计算机,后者就会出现死机、文件丢失等情况,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病毒攻击。首先安装杀毒软件,比如360安全卫士、鲁大师等,经常对计算机进行杀毒,消除安全隐患;其次保证一定的警惕心,对陌生人发的网页、链接及邮件等直接删除或屏蔽;再次设置计算机访问权限,避免出现一个目录多个用户的情况。从系统安全管理角度出发,将重要文件设置成只读,避免被人修改或删除;最后外来设备一定要经过杀毒才能在计算机上使用,避免病毒感染,常见的外来设备有U盘、光盘等。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满足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趋势,但出现新事物必然伴着新矛盾。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警惕其中产生的各种安全问题。构建高效财务管理模式必须配合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措施,彻底发挥信息化带来的作用与优势,避免生搬硬套、东施效颦,依据高校自身财务工作特点制定详细的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贾云龙.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5):11.

[2]李雄平.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管理[J].经济师.2014(04):45.

篇10

全文如下:

关于印发《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会[20xx]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档案局,深圳市财政委员会、档案局:

为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保障审计档案的真实、完整、有效和安全,充分发挥审计档案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及有关规定,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制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自20xx年7月1日起施行。

财政部 国家档案局

20xx年1月11日

附件: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保障审计档案的真实、完整、有效和安全,充分发挥审计档案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审计档案,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审计档案,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按照法律法规和执业准则要求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和具有保存价值、应当归档管理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其他历史记录。

第四条 审计档案应当由会计师事务所总所及其分所分别集中管理,接受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五条 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或法定代表人对审计档案工作负领导责任。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明确一名负责人(合伙人、股东等)分管审计档案工作,该负责人对审计档案工作负分管责任。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设立专门岗位或指定专人具体管理审计档案并承担审计档案管理的直接责任。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接受档案管理业务培训,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

第六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结合自身经营管理实际,建立健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采用可靠的防护技术和措施,确保审计档案妥善保管和有效利用。

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审计业务的,应当严格遵守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保密和档案管理相关规定。

第二章

归档、保管与利用

第七条 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执业准则的要求,及时将审计业务资料按审计项目整理立卷。

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对接收的审计档案及时进行检查、分类、编号、入库保管,并编制索引目录或建立其他检索工具。

第八条 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任意删改已经归档的审计档案。按照法律法规和执业准则规定可以对审计档案作出变动的,应当履行必要的程序,并保持完整的变动记录。

第九条 会计师事务所自行保管审计档案的,应当配置专用、安全的审计档案保管场所,并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向所在地国家综合档案馆寄存审计档案,或委托依法设立、管理规范的档案中介服务机构(以下简称中介机构)代为保管。

第十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执业准则的规定,结合审计业务性质和审计风险评估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审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最低不得少于十年。

第十一条 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对审计档案进行检查和清点,发现损毁、遗失等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向分管负责人或经其授权的其他人员报告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第十二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严格执行审计档案利用制度,规范审计档案查阅、复制、借出等环节的工作。

第十三条 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档案负有保密义务,一般不得对外提供;确需对外提供且符合法律法规和执业准则规定的,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手续不健全的,会计师事务所有权不予提供。

第三章

权属与处置

第十四条 审计档案所有权归属会计师事务所并由其依法实施管理。

第十五条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合并各方的审计档案应当由合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统一管理。

第十六条 会计师事务所分立后原会计师事务所存续的,在分立之前形成的审计档案应当由分立后的存续方统一管理。

会计师事务所分立后原会计师事务所解散的,在分立之前形成的审计档案,应当根据分立协议,由分立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分别管理,或由其中一方统一管理,或向所在地国家综合档案馆寄存,或委托中介机构代为保管。

第十七条 会计师事务所因解散、依法被撤销、被宣告破产或其他原因终止的,应当在终止之前将审计档案向所在地国家综合档案馆寄存或委托中介机构代为保管。

第十八条 会计师事务所分所终止的,应当在终止之前将审计档案交由总所管理,或向所在地国家综合档案馆寄存,或委托中介机构代为保管。

第十九条 会计师事务所交回执业证书但法律实体存续的,应当在交回执业证书之前将审计档案向所在地国家综合档案馆寄存或委托中介机构代为保管。

第二十条 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分所因组织形式转制而注销,并新设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及分所的,转制之前形成的审计档案由新设的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及分所分别管理。

第二十一条 会计师事务所及分所委托中介机构代为保管审计档案的,应当签订书面委托协议,并在协议中约定审计档案的保管要求、保管期限以及其他相关权利义务。

第二十二条 会计师事务所及分所终止或会计师事务所交回执业证书但法律实体存续的,应当在交回执业证书时将审计档案的处置和管理情况报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备案。委托中介机构代为保管审计档案的,应当提交书面委托协议复印件。

第四章

鉴定与销毁

第二十三条 会计师事务所档案部门或档案工作人员所属部门(以下统称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定期与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开展对保管期满的审计档案的鉴定工作。

经鉴定后,确需继续保存的审计档案应重新确定保管期限;不再具有保存价值且不涉及法律诉讼和民事纠纷的审计档案应当登记造册,经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或法定代表人签字确认后予以销毁。

第二十四条 会计师事务所销毁审计档案,应当由会计师事务所档案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共同派员监销。销毁电子审计档案的,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当派员监销。

第二十五条 审计档案销毁决议或类似决议、审批文书和销毁清册(含销毁人、监销人签名等)应当长期保存。

第五章

信息化管理

第二十六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审计档案管理,不断提高审计档案管理水平和利用效能。

第二十七条 会计师事务所对执业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审计业务资料,应当采用有效的存储格式和存储介质归档保存,建立健全防篡改机制,确保电子审计档案的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

第二十八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电子审计档案备份管理制度,定期对电子审计档案的保管情况、可读取状况等进行测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转所执业的,离所前应当办理完结审计业务资料交接手续,不得将属于原所的审计业务资料带至新所。

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损毁、篡改、伪造审计档案,禁止任何个人将审计档案据为己有或委托个人私存审计档案。

第三十条 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或依法采取其他行政监管措施。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违反国家保密和档案管理规定的,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分别依法处理。

第七章

附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