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管理准则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管理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管理准则

篇1

水表是供水企业中使用最广,数量最多的计量器具,它是供水企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计算的依据,关系到供水企业自来水收入确认、各项指标统计的真实性及用水户的经济利益,为确保水表计量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维护企业及用户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计量法》关于水表计量有关规定,为了保障水表读数的准确性,供水所用水表必须要定期周期性更换。表经DN15-25的水表,使用期限不得超过六年,表经DN40以上的水表,使用期限不得超过四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全部按此规定做到,并非易事,因水表的周期性更换需要大量的费用,在旧会计准则下,目前大部分企业水表周期性更换费用都是由供水企业直接承担并将该笔水表费用计入当期成本中,随着城市面积的的扩大,水表用户不断增加,供水企业少则几万块表,多则几十万、上百万块水表,周期性更换水表数量越来越大,供水企业无力承担越来越大的更换费用,如北京市自来水集团2009年仅更换13万个老旧水表就花费1600万元,导致供水企业无主动意愿按计量法的要求对水表进行周期性更换,造成许多水表超期"服役",对水表读数有疑义的用水纠纷日益增加,更有些企业因无力承担上述费用,在无收费许可的情况下,直接让用户承担该笔换表费用,以致纠纷不断,常引起社会矛盾。

二、供水企业可将计量器具-水表纳入固定资产核算的理论依据

产生上述原因主要是按照2001年11月21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旧准则)对固定资产所下的定义是: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需要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同时《企业会计制度》和原《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界定为: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由于单个水表金额都不超过500元,不能达到2000元的判断标准,导致在旧准则下,供水企业不能将水表做固定资产核算,只能一次性做当期费用,造成周期性更换水表带给供水企业较大的经营压力。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则改为: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不定期一个会计年度。这一修订变更了原制度中关于生产企业非生产经营主要设备需达到单位价格2000元以上,行政事业单位设备单位价值需达到500元以上的价值量判断的硬性标准,将更多的判断自交给企业,更有利于发挥企业管理资产的能动性。根据新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供水企业的计量器具-水表正好符合该固定资产定义,在新会计准则下供水企业可以将其做为固定资产纳入资产管理。

三、供水企业将水表做固定资产管理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如果供水企业将水表做为固定资产管理,将通过折旧将更换费用分年摊入成本中,而不是一次性的将周期性水表更换做为当期费用,将大大将少对供水企业经营压力,如北京市自来水集团2009年更换13万个老旧水表就花费1600万元,如按旧准则,则当期成本费用增加1600万元,如按新会计准则做固定资产,按6年折旧年限计算,对当期成本费用影响仅为266.67万元。如此,供水企业将不会面对周期性换表给企业当期经营造成的巨大压力,将会严格按国家计量法积极主动对水表进行周期性更换,保障水表的准确性,减少水表计量与用户之间纠纷,创建一个和谐的供需关系,履行公用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取得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四、供水企业将水表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方式

(一)水表做为供水企业固定资产确认的时间点问题

水表确认为供水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前提是供水企业必须拥有该固定资产的产权,但用户在初次申请用水或进行一户一表改造时,需要向供水企业缴纳一定的自来水接入费用,通常该费用中包含水表的材料费,即用户承担了水表的费用,此时水表的产权属用户所有,只是暂委托供水企业管理。但在对水表按国家的规定进行周期性更换时,原水表因磨损导致精度不准,一般该水表做报废处理,此时供水企业需出资给用户安装一块新的水表,由于更换后的水表是供水企业承担相应的水表费用,该水表的产权属供水企业所有,此时供水企业可将此水表按新会计准则做固定资产入账。因此,如果将水表做固定资产管理,则对供水企业而言,按国家规定,不论是第一次周期性更换还是第二次、第三次及以后周期性更换,供水企业都是该水表的产权人,都可以做固定资产对其进行管理。

(二)将水表做为供水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如何确定折旧年限问题

供水企业的水表做为固定资产必须解决折旧年限问题,根据国家《计量法》的规定,水表超过使用年限必须强制更换,表经DN15-25的水表,使用期限不得超过六年,表经DN40以上的水表,使用期限不得超过四年,因水表到上述规定年限后必须报废(因水表精度的问题不适应继续做为计量工具),因此上述规定正好可以做为水表的折旧年限。即DN40以下的水表折旧年限为6年,DN40以上的水表折旧年限为4年。

(三)如将水表确认为固定资产,如何对其进行后续管理问题

篇2

[关键词]会计准则;固定资产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6-0089-02

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产生经济效益的源泉。科学管理和正确核算固定资产,对于企业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保值增值、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业务进行了重点设计,除基本准则外,分别涉及固定资产、资产减值、借款费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租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等8个具体准则,整体上提高了固定资产业务的会计信息质量。但由于新准则体系的显著特点是由规则向原则转变,执行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做大量的职业判断,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固定资产的部分业务处理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关于固定资产定义

新固定资产准则第三条对固定资产作了定义。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定义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取消了单位价值的规定。这一方面是基于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不同规模的企业资产管理重点不同,价值相差很大,不宜对固定资产确认划定统一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国际趋同,因为国际会计准则及大部分国家对固定资产的定义都没有价值限定。但对于备品备件和维修设备,除个别高价周转件外,我国在准则指南中仍沿用以前做法,规定通常确认为存货,与国际上确定为固定资产不同。

由于我国一直将利润作为企业经营业绩最主要的考核指标之一,长期以来企业人为调整利润和政府防止人为调整利润的博弈从未间断,这也成为我国制定和修改会计准则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而此次颁布实行的新准则,在确定固定资产方面给予企业很大的自和灵活性,很容易被企业用来作为操控利润的又一途径。因此建议,在放开单位价值标准后,考虑通过会计准则解释的形式对实际工作加以具体规范,如按企业规模或类型对固定资产的划分进行原则性规定。

对于备品备件和维修设备、大型工具等,会计准则作为存货直接计入有关费用或进行摊销,不但与国际惯例不同,也与我国税法有关规定相悖[1],还会造成企业产品成本和企业费用不实。目前规定对业务处理没有明显的便利,政策导向也未形成有力的引导。因此建议,通过修订准则指南或通过准则解释进行更改。

二、关于后续支出有关问题

新准则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否则计入当期损益。这一原则性规定在实务中有时难以划分清楚,常因人理解不同而异[2],因而容易被企业利用来操控利润。建议通过解释进一步加以具体规范。

发生更新改造等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后续支出,按准则字面意思理解,应作为追加投资计入原固定资产成本,但实务中一般是将原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转入在建工程,改造完成后作为新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虽然对折旧计提没有大的影响,但披露时固定资产原价、折旧及减值准备累计额可能因此不同,但准则又不要求披露其变化原因,因而易造成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误解。另外,被替换部分应扣除其账面价值的规定,由于多数无法取得账面价值而难以落实。建议通过准则解释,规定资本化后续支出作为对原固定资产的追加投资,改造后固定资产原价为累计总成本;如有被替换部分,扣除其处置净收益;尚未完成处置的,按评估确定的净收益进行扣除。对于固定资产价值虚高的担心似乎多余,因为还将有减值准备进行调节。

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后续支出,新准则规定计入当期损益。准则指南所附的科目说明中,除专设销售机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销售费用外,其余均计入管理费用。此规定业内多数人士有所异议[3]。因为传统观念认为,生产车间(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理应计入制造费用归结到产品成本中,否则造成产品成本不实。笔者认为,如果上述观点成立,则理论上应将该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所有后续支出归结到其所有产品成本中,而不能只计入某批次产品成本不计入其它批次,但由于后续支出的不可预测性使这种做法不可能实现,因而计入和不计入后续支出的产品成本都有所不实。基于此,且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平均到每个产品后金额很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倒不如将该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产品成本更接近真实。而且固定资产老化部分基本由折旧补偿,修理等费用多是管理方面原因导致,计入管理费用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关于初始计量有关问题

新准则取消了对接受捐赠和盘盈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具体规定,部分会计人员感到无所适从。实际上在基本准则第九章会计计量中对会计要素的计量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对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应当按照规定的计量属性进行计量。按照基本准则列举计量属性的次序,接受捐赠和盘盈的固定资产应首先查找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如无法取得历史成本,则按重置成本进行计量;如无活跃市场无法取得重置成本资料,则按现值进行计量。建议通过准则解释对此进行明确。

对于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固定资产,按非货币换准则指南,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减补价再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固定资产的成本。笔者对此有所异议,因为具有商业实质,则应将换出和换入分别视为出售和购买两种交易,而这些交易中有些税费正常情况下是应计入当期损益的,不能仅因为是交换的形式,就将其计入资产成本。如果这样就虚增了资产价值[4]。建议通过准则解释,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正常交易下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税费仍应计入当期损益,不能计入换入资产成本。

四、关于折旧问题

新准则规定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外,所有固定资产都应按月计提折旧。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处于更新改造中的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从理论上说应该不计提折旧。二是持有待出售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我国准则规定调整预计净残值,但没有明确不提折旧,由此产生理论上的相悖(从折旧理论分析,持有待售固定资产的成本主要是通过出售而不是未来期间内的持续使用而回收,不应计提折旧)。因此建议,在未来的准则解释中明确,处于更新改造中和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新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与原先估计有差异或重大改变的,应当进行调整。这一规定本身是必要的。但由于准则没有对这一行为进行规范,很容易被企业利用来调节利润。建议通过准则解释,要求如需调整应经中介机构评估确定,防止企业随意调整来调节利润。

五、固定资产盘盈的处理

第28号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中规定,固定资产盘盈属于前期差错,并在指南所附科目说明中专门明确盘盈固定资产不能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应记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如果说固定资产盘盈从理论上分析应为会计差错尚可理解,但作为前期差错处理似有所不妥。因为我国对实物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盘点要求是很严格的,至少每年末要对固定资产盘点一次,如果有漏记的固定资产,一般当期就能发现,不会递延到下一年度。因此,盘盈固定资产如作为会计差错,应在当期进行更正,不应拖到下期作为前期差错更正,从而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建议在未来的准则解释中对此规定进行更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

[2].对固定资产准则的三点质疑[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8,(11):68.

[3]李海洋,叶新宇.关于我国会计准则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财会月刊(会计版),2008,(9):7-8.

[4]易逢荣,廖洪涛.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入账价值确定方法差异比较》一文的异议[J]. 财会月刊(会计版),2008,(8):34.

Discussion on Fixed Assets Business Based on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Li Dongxu,Ma Sihai

(Shijiazhuang Railway Institute ,Shijiazhuang 050043,China)

篇3

总则

第一条 目的

为确保本企业各公司固定资产安全,对于各项固定资产的危险转移、损失请求等保险事务处理有所遵循起见,特依“固定资产管理规则第十三条”的规定,订定本准则。

第二条 范围

(一)本准则所称保险系指火灾保险,但如有必要时,得增附加保险。

(二)本准则所称应保险的固定资产系指易引起灾害致于发生重大损失的固定资产,如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设备等。

第三条 投保要件

(一)各公司对于第二条所列固定资产包括现有、增设或承受,于取得后有尚未投保而具有危险者,应办理火灾保险及(或)附加保险,其不易发生损失危险者,得于呈准后不予投保。

(二)已办理保险但受益人更变时,须办理变更手续。

(三)固定资产充为抵押品,虽认定不易发生损失危险未投保者,但质权人要求投保,仍应予投保。

第四条 投保办理部门

(一)申请部门: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投保申请。

(二)审核部门:由安全工程师负责投保的申请的审核,并会会计部门。

(三)经办部门:由总管理处财务部负责办理投保的手续。

投保

第五条 投保申请

(一)正式投保: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于取得固定资产时,对于应投保者,须即填写“投保申请书”一式三份,经经理核准送安全工程师审核后会“会计部门”签注意见后,转呈(总)经理核准后,一份送总管理处财务部,一份送回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一份送会计部门。会计部门对未投保的固定资产会安全工程师后,认为有必要投保时,得函请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提出投保申请。

(二)预约投保:1.各公司认为有必要者,得附有关资料,委托总管理处财务部办理预约保险,并应于每月三日前具体报保险标的物异动情形,由总管理处财务部凭以向保险公司冲抵预约保险,但外购机器有本准则第三条第三款情形者,总管理处财务部得先向保除公司投保预约火险后,通知所属公司。

2.机器进厂后,资材管理部门应在每月三日前填送“外购机器进厂置放明细表”三份,依置放厂地暨贷款银行别分别编列,呈厂处长核章后,一份留存,二份送总管理处财务部,其中一份汇送承保保险公司,一份自存。

3.机器安装试车后,资产管理部门应按同条第一款规定重新提出申请,并注明原投保预约保单号码。

第六条 投保手续

总管理处财务部接到“投保申请书”经审查后,填具“要保书”向保险公司办理投保手续,但有特殊情形者,总管理处财务部应将投保权利要点函请申请公司认可。

总管理处财务部于订立保险契约后,保单正本由总管理处财务部自存,保单副本二份连同收据送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核对后,保单副本一份留存,一份连同收据送会计部门凭以整理付款。如投保的固定资产因提供抵押而必须办理受益人移转时,则保单正本交债权人收执。

第七条 增投、减损、移转及撤除处理

投保的固定资产因增设、减损、移转及撤除等原因而发生变动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填具“投保物变动(续保)通知单一式三份,经经理核准会安全工程师送会计部门审核呈(总)经理核准后,一份送总管理处财务部审查后向保险公司办理另订契约、变更契约或解约等手续,但有特殊情形者,总管理处财务部应将投保权利要点函请申请公司认可,一份送回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一份送会计部门。

第八条 续保手续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于投保物保险期届满时,如须续保,应填具“投保物变动(续保)通知单”一式三份,经经理核准会安全工程师送会计部门审核呈(总)经理核准后,于投保期限届满一个月前,一份送总管理处财务部审查后,向保险公司办理续保,一份送回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一份会计部门存。

第九条 灾害报告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于投保物遭受灾害时,应即通知总管理处财务部以照会保险公司,并会同总务、会计部门、安全工程师进行现场调查,将受灾害的原因、时间、状况及损害概算等填入“固定资产灾害报告书”一式四份,经经理核章会安全工程师送会计部门审核呈(总)经理核准后,于三日内将二份送总管理处财务部以凭向保险公司办理索赔手续,一份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自存,一份送会计部门。

第十条 公证勘查报告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如认有必要,得委请公证机构会同安全工程会、会计、总务部门至现场勘查,凭公证机构的“损失报告”以作为向保险公司索赔的依据。

第十一条 索赔手续

总管理处财务部于接到“固定资产灾害报告”及公证机构的“损失报告”后,即填具保险公司规定的“火灾赔偿申请书”及“损失清单”,于损失发生后六日内向保险公司请求赔偿,并将其副本送投保公司,受损固定资产如已提供质押,应将送保险公司的“火灾赔偿申请书”副本送质权人。

第十二条 赔偿金入帐

总管理处财务部于领到保险公司损失赔偿金后,应立即连同有关文件汇送会计部门复核办理入帐手续,并将处理经过及结果通知投保公司。

第十三条 索赔驳诉

投保物损失赔偿的请求,如有异议,总管理处财务部应于接获通知一个月内并附有关资料,汇送总管理处法律事务室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保险权益。

第十四条 投保金额及费用统计

总管理处财务部于每月十日前应根据“投保申请书”、“投保物变动(续保)通知单”、“固定资产灾害报告书”、“保单正本”编制上月份“投保公司别固定资产保费月报表”一式数份,呈科长复核,经理核章后,一份财务部自存,其余分送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会计部门,并同时编制上月份“保险公司别保险保费月报表”一式一份呈科长复核,经理核章后,由经办人留存备查。

附则

第十五条 各公司所有外购资材、外购产品、原物料、成品保险等保险事宜除另有规定者外,依本准则处理,但车辆保险则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自行办理。

篇4

关键词:铁路企业; 会计准则; 固定资产; 管理

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铁总财〔2015〕37号)自2015年1月1日起路局及各级控股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太原铁路局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办法》和《中国铁路总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衔接办法》的规定,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本文针对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中国铁路总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指明的铁路企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寿命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含增值税)在5000元及以上,为铁路运输、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有形资产。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了单位价值(含增值税)在5000元及以上,是充分结合了铁路企业的实际特点,对原有固定资产价值标准做出的重大变化。结合《中国铁路总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衔接办法》的有关规定,在首次执行日采用追溯调整法根据新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将不属于固定资产的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调整,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固定资产管理应遵循“明确责任,归口管理;统筹调控,强化监管;合理配置,提高效益”的原则。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按管理权限和职责对固定资产进行归口管理

通过建立适合铁路企业业务特点和要求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及财务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职责,构建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协调一致的联动管理机制。1.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的基础上,主动相互协调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并按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对需要研究、协调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类,提出具体意见。负责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台账,及时调整变更技术履历并通知财务部门,定期组织使用部门清查盘点固定资产,并对使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和资产减值测试。2.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是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保管主体,具体负责固定资产实物的盘存、出售及清查、检查等具体工作,包括:建立健全维护保养制度,正确使用固定资产,确保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和状态良好;掌握固定资产性能和状态,做好动态管理,及时提供固定资产的有关资料;定期、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点和盘查,确保账、卡、物相符。负责固定资产的安全运营、运用维护、修程修制、报废技术审查等,定期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核对账物,配合清查盘点和减值测试。3.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设立账簿、计提折旧,依据固定资产增减动态和使用状态,及时正确进行资产数量增、减变动和金额的会计核算;根据固定资产清查和检查情况,合理预计固定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并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固定资产增减变动进行财务处理,配合清查盘点,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财务数据。

二、加强固定资产全程动态管理

强化固定资产管理职能,理顺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有效实现资产从投资、购建、验收、交接、保管、使用、维修、盘点、处置、报废直到退出企业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1.在固定资产投资环节,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依法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防范投资风险。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制定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同时结合铁路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相关要求做好投资规划。投资决策之前,应进行投入产出等可行性研究分析,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效益评估,正确评价项目的盈利能力和项目经营风险水平。依法规范履行相关决策程序。落实保值增值责任,从源头确保所投项目的投资效益,有效控制和降低投资风险。2.在购建环节,优化设计方案,规范招标行为,降低投资成本和工程成本,有效降低企业折旧和财务费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竣工后,按规定组成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小组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技术业务部门将“新建(购置)固定资产验收交接记录(财固-5)及有关资料交由财务部门列账建卡。3.在生产经营环节,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对资产的日常管理,做好资产的实物、技术、核算、清查、审批等各项工作,确保账、卡、物相符,提高资产管理质量。固定资产应根据不同类别和使用状态,分级进行日常管理。各级部门配备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并严格落实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不断规范管理。通过继续推行设备设施“一件一档”管理工作,以单位固定资产卡片为基础依据,以技术设备台账资料为辅助资料开展建档工作,将围绕设备设施的所有投入全部记入档案,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直接、及时、准确的依据。4.在经营管理环节,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产处置前应做好评估分析,充分对处置方案进行论证,确保处置方案合法、方式恰当。依法履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程序,严格处置程序,防范处置风险,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和效益。严格按照铁路总公司、路局规定的审批程序、审批权限,组织办理好各类资产的盘盈、盘亏、报废、毁损、调拨、出售以及坏账列销等审批工作,规范资产处置行为,提高资产综合效益。加强固定资产报废的后续管理,按路局有关规定及时将报废的资产进行处置,将变价收入入账,避免因长期不处理导致的报废资产丢失或处置不入账等问题发生。

三、完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和减值

加强固定资产报废的后续管理,严格按路局有关规定及时将报废的资产进行处置,将变价收入入账,避免因长期不处理导致的报废资产丢失或处置不入账等问题发生。中国铁路总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重新预计使用寿命;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1.为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通过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清产制度,明确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产盘点,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所有固定资产的数量和状况,将资产底数摸清楚,确保账、卡、物相符。查明盘盈、盘亏资产形成的原因,严格落实责任。根据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及时做好适当的处置。与此同时,应该认真分析固定资产的结构和管理现状,盘活存量资产,防止固定资产的积压闲置,使所有固定资产都能够充分发挥其各自的功能。2.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或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对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当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将资产账面价值减记至可回收金额。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固定资产减值处理。对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由单位减值小组按规定填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申报表”,按审批权限批准后,由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作者:胡真 单位:太原铁路地产置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2014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林钢.企业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思考(二)[J].会计之友,2014(4):12-13.

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管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80-01

1 固定资产概述

固定资产是企业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了行政管理目的而持有的,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不仅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同时是我国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固定资产在企业中一般是以生产设备、工艺等方式存在的,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但是现有的大多数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无论是管理效率还是管理质量,都达不到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的需求,因此,国家在2001年以来,连续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及有关固定资产的新准则,新制度,保证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所依据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同时,我们必须对现有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完善,改良,保证其发展符合企业经营的需求。

要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必须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进行深入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特点,对于企业来说,固定资产一般是保证其生产经营顺利进行的生产设备设施等,单位价值较大,固定资产增减的会计核算方法较多,如固定资产增加可以计入融资租入、更新改造等,会计核算较为复杂。会计准则中,一般以折旧为其价值转移的会计核算方式,折旧方法选定后不得随意变更。

第二,固定资产的管理特点,固定资产的管理贯穿企业的生产运营的始终,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流程中的各个环节,相关部门必须进行合力管理。另一方面,固定资产的管理的技术性较强,因为其在企业生产运营中的重要地位,固定资产管理需要技术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2 企业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弊端

(1)管理方式的落后。在企业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中,参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是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多数企业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主要依赖财务软件中的固定资产模块,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为,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固定资产台账,记录其具体的使用情况,在每月的月末向财务部上报资产状态表,财务部根据基础数据进行财务处理,在期末组织企业固定资产的盘点,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对本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的使用维护和保管工作。

在此种管理方式下,首先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量较大,因为资产的盘点工作主要依靠人工方式。财务部门为了制作后期的数据统计和报表,其工作量也较大,而且在固定资产的盘点过程中容易出现资产归属不明,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等,同时因为盘点周期较长,财务部门无法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的动态变化情况,无法向企业的管理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固定资产会计信息。

(2)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在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过程中,企业一般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只是简单的理解为其投资管理部分,对于其购置和管理工作不能同时予以重视,因而造成了企业固定资产不能优化配置,在企业的经营运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固定资产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在资产的购置上面,企业往往在购置之前对企业的具体情况不进行相关的决策分析,不对固定资产做有效的事前监控,财务部门在做财务的年度预算的时候,对于固定资产的整体把握性差,预算编制随意,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缺什么配什么,造成资源浪费。企业在购置计划中,对于相关的审批流程不予重视,固定资产购置经常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如有的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的采购时,既不进行事前规划决策分析,同时也不明确固定资产采购的责任人,使得固定资产的采购配置活动效率低下。

(3)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控制不到位。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控制工作,是有效的利用固定资产资源,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重点。但是,在我国传统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下,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控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制度的缺乏,在传统的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在管理部门将规定资产交付给使用部门后,对其使用缺乏管理制度的约束,忽视资产的具体使用情况,导致固定资产经常会出现闲置甚至丢失。同时因为没有相应的使用管理制度,经常会出现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较为随意,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为了进行攀比,随意进行固定资产的报废和重新购置,造成资源的浪费。第二,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上缺乏有效的控制制度,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如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中责任人的权责不清,固定资产没有专职人员管理等。

3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的思考

第一,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我国信息化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式。在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可以采用在超市系统较为盛行的条码技术,打造固定资产的条码系统管理工程。具体措施是,对于企业固定资产采用条码管理,以条形码记录企业的固定

资产从购置到报废的全过程,具体包括资产购置,资产使用,资产维护,资产报废。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利用条码系统对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系统设计固定资产的自动计提折旧,提高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效率,同时可以利用手持设备,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的盘点,提高盘点的工作效率。最终将企业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与企业ERP系统进行对接,保证企业的管理决策层可以对固定资产情况进行动态的掌握,有效提升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节约管理工作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损耗,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第二,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的规范化,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要进行动态管理,实时监管,为了有效发挥企业固定资产的效用,必须严格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操作流程,企业要统一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实施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严格企业固定资产的责任人制度。保证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无盲区。制定固定资产的购置,转移和报废的标准,防止企业固定资产的随意处置。

4 总结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多样性,管理工作会日趋艰巨,在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我们一定要提高管理意识,规范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内部控制,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对管理工作进行动态调整,保证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军航,栾灿根,张菊丽.石油企业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版)的开发[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3).

[2]蒋业香.试论公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9).

[3]沈金东.关于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5).

[4]王萍,王云.医院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的应用体会[J].医疗卫生装备,2008,(1).

篇6

1.1固定资产的含义及分类

1.1.1含义

《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标准作了具体规定,将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列为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房屋及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劳动资料。固定资产价值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决定企业素质和效益的基本要素。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资产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1.2分类

可按经济用途分类、使用用途分类、所有权分类以及综合分类等。

1.2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

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属于资产分散型企业。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可以说从市区到郊区,从平地到山坡,遍及辖区的每一个角落;结构分类复杂,覆盖面大,按类别可以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计量设备及通讯设备、自动化设备、工具器具、运输设备、房屋建筑物、土地、福利设施等十几大类;另外电力资产通常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管理上就要求及时准确反映这些变化,所有这些都为电网企业的资产管理提出了挑战。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品种多,二是分布广,三是变化快,四是周期长,五是支出大。

2.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

2.1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2.2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开展不深入

2.3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2.4固定资产竣工决算编制不及时

3.改善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3.1推进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创新

3.2完善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

3.3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

3.4工程项目引入完全竞争机制

篇7

财政部于2006年2月固定资产准则,该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⑴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⑵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使用寿命,是指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该准则与以前制度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没有对单位价值作一个规定的限额。由于企业经营性质、内容、规模各不相同,固定资产标准也不可能强求绝对一致,而要求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定义,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作为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

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活动,涉及面广、专业要求不尽相同,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做好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企业关于固定资产方面政策制度的制定及学习

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随着企业的发展应及时的修改和完善,使该制度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有几个方面需要我们特别关注。首先,应明确固定资产界定标准。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正确区分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如果将本应费用化的支出错误的资本化,就会导致资产、损益等会计要素在确认与计量上的不真实。其次,对固定资产发生转移、调拨时应及时办理相关的手续。资产转移是指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一个资产位置的变动,对于该类情况,部门资产管理员应及时填制资产转移单,办理转移手续,送交企业资产管理员;资产调拨是指企业之间的一个资产位置的变动,这类资产的变动应该是在企业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协调下统一调配,下属企业之间不得任意调拨资产。这是因为企业之间涉及到财务核算的问题,所以对这类资产的变动手续更应该及时、准确。

加强企业内部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好资产管理制度在企业宣传、贯彻工作,为领导分忧、解难,推动企业的整体资产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篇8

随着这些经济实体的不断发展,会计核算范围也不断扩大,在财务管理上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其中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管好用好固定资产,这对地勘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勘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制度不健全

由于单位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相关的制度不健全,各部门职责不明确,部门与部门之间对资产的管理缺乏沟通,人员分工不清,出现问题互相推脱责任的现象经常发生。因为对固定资产管理不重视,所以也就没有专职人员去管理固定资产,多数单位都是兼职人员在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由于兼职人员事情多,业务不熟,导致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容易造成资产流失。

(二)固定资产购置审批制度不严格

由于单位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形成了固定资产购置审批手续不严,资产购置无计划,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各经济实体只要提出申请,分管领导同意,就可以采购所申请的资产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不去调查是否真的需要,是否符合购买的条件,单位有无可以调剂的固定资产,这就带来了资产盲目购置、重复购置、资金浪费的现象。

(三)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不严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主要是对固定资产验收过程不严,资产验收人员因为时间、业务不熟等原因,有时不到现场验收,而是看到只要领导已经审批,经办人员填写了报销手续就开验收单了;有时还存在设备的购买、验收为同一个人,没有保管人签字的现象,这些都违背了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四)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不规范

由于历史原因,地勘单位成立了许多经济实体,各地勘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有的地勘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的地勘单位对固定资产不提折旧,造成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有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很大,但该资产已经到报废年限、无使用价值,可是固定资产还在财务的账面上,造成了国有资产信息失真。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都有各部门的资产明细账,但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存在着不及时核对总账和明细账的现象,出现了问题不及时沟通、不采取措施,致使会计信息失真。退休、离职人员不办理资产移交手续,离职时资产(如电脑、数码相机等)存放在原来的部门,无任何手续,需要使用的人只要和部门负责人说一下,就可以随时取走了,时间久了,资产在哪儿,没有人清楚,这样不利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五)对二级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勘单位成立了许多经济实体,把这些经济实体称为二级单位,而这些二级单位只重视经济业务,轻资产管理,并且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也没有专人负责资产管理工作,所有固定资产的购置、处置等有大队(或总院)统一管理。但大队的资产管理人员也是兼职的,随着二级单位不断发展,固定资产数量种类不断增多,大队的资产管理人员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业务水平上都达不到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对二级单位固定资产的情况基本不清楚、管理不到位,容易使资产流失。

三、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保障资产安全

固定资产管理是单位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把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所以单位领导要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固定资产各管理环节,制定相关制度,使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要配备专职的资产管理人员,资产管理人员不仅要学习业务知识,而且要懂得各固定资产的保养,了解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加强与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的联系,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充分利用好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实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统一编码,并将编码粘贴在固定资产上,实行一物一码,一人一卡,对固定资产按编码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这样财务部门的资产明细账和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明细账就一致了,方便以后的对账工作。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坚持“谁使用、谁保管、谁损坏、谁赔偿”的原则,资产管理部门与资产的使用部门签订资产保管责任书,各个使用部门负责本部门的资产保管工作,各使用部门再根据实际情况将资产保管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在年末考核时,将资产保管情况纳入各部门的绩效考核范围。各部门对固定资产不得擅自处理,固定资产需报废、更换的,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经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分管领导研究批准后,由资产管理部门按规定程序报批处理。要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要定期对账,派专人对固定资产实行定期盘点和不定期抽查,保证账、卡、物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盘盈、盘亏、毁损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形成书面报告上报给负责资产管理工作的领导。

(三)规范固定资产核算

按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把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区分开,进行各自的会计核算。应按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地勘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按照规定确定折旧年限,按月计提折旧,增加“累计折旧”科目,发生折旧时,借记相关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四)加强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篇9

【关键词】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是企业日常经营及管理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其种类繁多、规格不一。如何科学有效地搞好固定资产管理,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充分发挥其效能,实现增值保值,对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财政部于2006年2月固定资产准则,该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⑴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⑵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使用寿命,是指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该准则与以前制度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没有对单位价值作一个规定的限额。由于企业经营性质、内容、规模各不相同,固定资产标准也不可能强求绝对一致,而要求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定义,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作为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

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活动,涉及面广、专业要求不尽相同,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做好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企业关于固定资产方面政策制度的制定及学习。

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随着企业的发展应及时的修改和完善,使该制度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有几个方面需要我们特别关注。首先,应明确固定资产界定标准。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正确区分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如果将本应费用化的支出错误的资本化,就会导致资产、损益等会计要素在确认与计量上的不真实。其次,对固定资产发生转移、调拨时应及时办理相关的手续。资产转移是指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一个资产位置的变动,对于该类情况,部门资产管理员应及时填制资产转移单,办理转移手续,送交企业资产管理员;资产调拨是指企业之间的一个资产位置的变动,这类资产的变动应该是在企业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协调下统一调配,下属企业之间不得任意调拨资产。这是因为企业之间涉及到财务核算的问题,所以对这类资产的变动手续更应该及时、准确。

2.加强企业内部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好资产管理制度在企业宣传、贯彻工作,为领导分忧、解难,推动企业的整体资产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企业资产由资产综合管理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三方各负其责,共同管理。作为各分支机构的资产管理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自己要认真学习企业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对本企业各部门的资产管理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对企业的各项制度有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并且能更好的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各企业资产管理员应督促、配合本级的部门资产管理员建立部门固定资产台帐,每月与部门资产管理员帐帐核对,对账面纪录与实际状况不相符的应重点关注,并与相关人员积极联系找出不相符的原因;对手续不全的应督促部门资产管理员补全手续,并依此进行帐务处理。

3.重视对固定资产卡片的编制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固定资产的帐务管理就是对固定资产卡片的管理,每一张卡片对应的就是一个固定资产实物,所以卡片上的信息一定要真实准确、完整,对于变动的信息也要据实及时修改。对已经上电算化的单位来说,固定资产卡片上的信息分两种,一种是“死”信息,一种是“活”信息。所谓“死”信息就是卡片一旦保存就不能直接在卡片上修改,需要修改只能通过“资产变动”来实现;所谓“活”信息就是即使卡片已经保存也可以通过卡片上的修改功能做到无痕迹修改。对于这类修改应慎重,应做到有据而改。对未上电算化的单位来说,也要及时更新卡片上的信息,保证卡片所提供的信息就是固定资产的最新状态。

4.加强对固定资产标签重要性的认识

打个比方来说,固定资产标签就好比固定资产的“身份证”,固定资产编码就像固定资产的“身份证号码”。企业的固定资产标签应基本上涵盖了所帖资产的全部信息,大多数资产管理员都是财务人员,很难对所有固定资产通过外形就识别出其名称,但是如果阅读固定资产标签就能达到一目了然。所以企业在固定办理出库手续时应打印标签,并及时粘贴在不影响该资产使用且方便识别的位置。对于在野外使用的固定资产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办,不适宜粘贴标签的资产应做好备查。应定期检查标签的粘贴情况,对已脱落、信息模糊的标签应及时更换。

5.对已上电算化的企业应熟练掌握固定资产模块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电算化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会人员劳动强度,提高财会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熟练掌握资产的增加、变动和减少的日常操作方法,对模块下各固定资产账簿的作用也要熟悉。固定资产模块下设帐薄管理,这其中的每个帐薄都有自己的作用。这些帐薄的充分运用基本上已经满足了我们日常工作的需要,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汇总资产数据的速度,准确、及时地提供资产信息。

6.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做为企业的资产管理员应通过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充分掌握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积极地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为企业节省固定资产的投资,降低产品成本的折旧费,从而达到更到的收益。

7.参加财产保险,规避财产损失风险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资产管理

现阶段,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财资〔2015〕90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保障政权运转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理顺和巩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法律制度和内控机制,深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国库管理相结合,建立既相互衔接又有效制衡的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着力构建更加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特点和国有资产管理规律,从“入口”到“出口”全生命周期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进一步规范资产处置行为等方面,明确了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各环节的管理要求。《意见》提出了加强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由部门、单位、机构经手管理的资产和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管理的相关要求,还从收益管理、资产清查核实、产权登记、信息系统建设和资产报告等基础性工作、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组织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配套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分工

合理、科学的职责分工是确保资产管理有效性的基础,各机构职责分工如下。一是财务机构。该机构承担固定资产财务核算与整体协调职责,推进资产实物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衔接。如准备核算与登记固定资产、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与投资效益、参与投资项目决策等。二是实物管理机构。该机构承担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职责。如分析了解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状况及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分析本专业固定资产、牵头组织本专业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等。三是实物使用机构。该机构主要承担通过实施各项资产管理措施以加强实物资产日常管理职责,除此之外,实物使用机构还应负责清查盘点本机构资产,配合实物资产清理处置。

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应构建起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人制度,由指定管理责任人或直接使用人严格依照“谁使用、谁保管、谁维护”原则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维护。若因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人出现变动而需办理交接手续之前,必须准确、清楚盘点固定资产。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目录设置

行政事业单位依据固定资产定义,结合自身现状,确立固定资产目录。其中固定资产目录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制度指导,包含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目录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呈现为“类-项-目-节-名”五大级次的树形结构,其中行政事业单位集团总部负责统一定义“项”、“目”、“节”的类别编码与类别描述。公司依据资产状况与实际管理的需要对“名”的描述自行细化与规定。同时“类-项-目-节-名”五大层次均需分段设置编码,对于“类”、“项”、“目”及“节”等层次来说,其编码均为两位,而“名”层次的编码为四位。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改革政策

应依照《企业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办法》等诸多规定开展固定资产确认、初始计量及后续计量等相关核算工作。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机构、实物管理机构及实物使用机构等组织共同参与审阅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同时需结合固定资产的使用与技术更新情况,对折旧方法的使用、折旧年限长短及残值率高低等状况予以检查,之后以检查结果为依据或提出调整政策的建议后上报于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供其审批,或提出保持原政策不变的建议后上报于公司管理层供其审批。

四、行政事业固定资产业务管理流程

1、固定资产内部转移

对于固定资产内部转移来说,指的是固定资产在行政事业单位省公司与市公司间、地市间及各部门间的转移。行政事业单位通常以无偿调拨方式进行固定资产内部转移,其中转入、转出公司的账务处理日期必须始终保持一致性。应按照资产转移通知下发实践,直接转出公司在当月减少的资产,当月照提折旧,自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直接转入公司在当月增加的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自下月起开始计提折旧。资产拆迁转移过程中,由转出公司承担全部资产拆除费用,由转入公司承担全部包装费用及安装成本等。

2、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要求严格按照下述原则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计提。一是结合公司技术发展状况、固定资产使用状况,由实物管理机构、实物使用机构及财务机构共同判断是否发生减值准备。二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对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做出客观、公正预估。三是由财务机构领导实物管理机构、实物使用机构开展资产组界定、可回收金额计算等一系列活动。

3、固定资产报废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依托两级审批管理模式开展固定资产报废活动。其次,由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机构、实物管理机构等组织共同审定报废事项,由实物管理部门出具书面的技术鉴定报告,直接报公司管理层核准并形成书面记录。最后,各单位的报废申请必须以正式公文的方式上报省公司。

4、执行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

5、由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机构、实物管理机构及实物使用机构共同盘点固定资产,其盘点内容为实物资产的清点与资产使用状况的盘查

6、固定资产租赁

7、固定资产的零星购置等

五、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注重购置轻视管理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所有部门仅仅确定需要的便加以购置,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固定资产购置制度能够有效进行、购置行为规范固定资产购置。但是如果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后把固定资产任意流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其固定资产有效管理力度不够,以致大量的固定资产处于长期闲置状态,不能完全发挥其真正使用价值,最终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浪费和丢弃。

2、账实不符

国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管理过程中最为多的情况是账实不符,一般有以下几点情况。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处理减少的固定资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又不对其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核查,不与其他部门进行交流沟通,最终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困局。二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总是不能按时把上级主管部门下拨的专用固定资产的设备入账,最终导致形成了“账外账”。三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只是列在支出账面上,没有列入固定资产账务体系内。四是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把及时出售废旧设备的资金进行入账。

3、资产使用、处置缺乏规范性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如何使用、如何处置等有关固定资产管理、处置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作出明确规定,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根据有关规定使用、处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仍然存在固定资产使用、处置出现不规范现象,具体主要表现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没有经过有关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就直接进行出租;没有严格根据有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定就把报废、转让或者变卖的固定资产不进行上报。

六、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1、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力度

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保驾护航。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主要包含没有纳入和纳入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出借出租的固定资产以及报废的固定资产。一方面构建健全的资产清查制度。健全的资产清查制度是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的主要节点,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定期清查,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另一方面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明确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从申购、采购、使用、报废等所有环节的责、权、利,并且需要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与员工的职责。

2、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的资产管理责任意识

国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环节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其根本在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没有能够全面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要性,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责任意识存在薄弱现象,对待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的资产管理责任意识,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需要进行不定期对专人进行工作绩效考核,从而确保其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

3、培养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各级职工打破传统“经费”观念,树立“资产”观念。流动资产的管理固然重要,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样不容忽视,所以行政事业单位不仅需要重视起固定资产购置,还要做好做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员工资产管理培训与再教育工作。要不断提高相关员工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也要不断增强员工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叶一萍: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