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研究拟订全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审核区直机关(含党委、政府各部门,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派和人民团体机关)和乡镇(街道)机关机构改革方案。
3.审核区直机关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协调区直机关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与乡镇、街道之间的职责分工。
4.研究拟订区级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审核和管理全区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职能调整的审核工作;指导协调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5.负责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和指导协调监督工作。
6.监督检查各级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方案以及机构编制各项政策、制度、法规的执行情况。
7.负责区直机关和事业单位补充人员的人编审批工作。
篇2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254-02
1 概况
富阳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杭州市西南面,钱塘江中下游,富春江横贯。区域内中型水库1 座,小型水库150余座,1-10 万方山塘600余 座,堰坝1500余座,灌排渠道900余公里,泵站806 座(装机100千瓦以下的700余座),小型水闸132 座(过闸流量20m3/s 以下的100余座),,日供水规模1000吨以下的农村供水工程483 处。为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富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工程勘测、设计到招标开始至工程完工,实现全过程监管,明确工程参建各方的职责,规范了工程建设与管理程序。并加强财政资金补助,减轻乡镇、村两级项目法人筹措资金的压力。小型水利由工程产权所有者进行日常运行管理,部分构成采用专业维修养护单位进行养护,管护资金由区财政给子补助。由乡镇、街道或村委会负责管护的水利工程,大多对工程维修养护认识不足,缺乏正常管理和维修,日常的维修养护人员较少,维护经费预算安排不足,工程处于失修失管的较多。
2 通过改革解决的主要问题
根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按照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通过本次改革主要解决如下问题:
2.1 摸清家底,测算管护费用
在第一次水利普查的基础上,对富阳区的小型水库、万方以上山塘、区级及以下河道堤防、小型泵站、灌排渠道、小型水闸、堰坝、日供水1000 立方米以下农村供水工程等公益性、准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所在地理位置和经纬度坐标、建筑物断面尺寸、功能、现状、使用年限、权属等调查明晰并登记造册。根据调查摸底成果,将纳入改革范围的小型水利工程,按《 浙江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试行)》 、《 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工程维修养护定额(试行)》 和《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 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测算管护经费,根据我区实际情况,确定财政补助标准,将管护经费财政补助纳入水利专项资金年度预算。
2.1 明晰工程产权,实现水利设施价值
通过本次水利体制改革,明确工程产权所有人,出台《 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暂定名)。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全区所有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公示和权证发放工作,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做到权属明确,管理责任落实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工程市场价值,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3 健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
从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出发,根据《浙江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实施意见(试行)》 、《杭州市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实施意见(试行)》 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富阳区已开始实施的《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规范小型水利工程的申报、审批、勘测、设计、招标、建设管理和标后监管等建设行为,明确各方建设职责。
2.4 建立与完善小型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
破解长期以来工程建成后缺乏有效管护,工程带病运行的状况,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落实专职管理单位或专人进行建后管护工作;大力推行管养分离,积极培育水利工程管护市场,扶持水利工程管护企业发展,明确管护资金来源,发挥水利工程长期效益,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出台《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对今后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考核提供依据。
2.5 探索小型水利设施经营形式多样性
一直以来,水利工程投资以财政拨款补助为主,除了电站等以经济效益为三的硕目外,民间资灰投气较少,加上部分水利设施资产产权界定不清、使月权不明.受益范围模权,民间资太投资小型水利工程的意愿不大‘本次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将按照‘・ 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积极探索民间资本投资水利设施的多样性经营方式,进行界定产权,明晰产权关系,实现水利设施权、责、利相统一。
3 改革思路
3.1 指导思想
在全区建立建设高效、产权明晰、管护主体落实、投融资机制健全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类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实现工程安全运行和主体功能效益发挥,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加快我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
3.2 基本原则
3.2.1 合法原则。改革必须遵循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改革工作。
3.2.2 社会效益优先。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在确保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引进币场机制,降低运行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2.3 全域开展,试点先行。从建设到建后管护,全区各类型小型水利工程全面开展体制改革。选取试点乡镇和试点项目,由易到难、从简到繁和由点到面的推进改革,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3.2.4 明确产权,正确处理责、权、利关系。明确政府和水管单位的责任和权利,按工程性质、规模和工程建设投资构成划分产权;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领域。
3.2.5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努力实现水管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充分发挥工程应有效益,又要确保管理体制太身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3 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
3.3.1 目标任务:按“一年试点、三年推广、五年基本覆盖”的进度要求,根本性扭转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主体不清、建管责任缺失、管护投入缺乏的局面。到2019 年基本完成纳入运行管护改革范围的所有小型水利工程。
3.3.2 实现途径:统筹规划,制定改革方案,分类型、分阶段逐年推进。区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领体制改革工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科室为成员的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来统筹、协调和推进体制改革的具体工作,并将改革的具体任务按职责分解到各职能科室。
4 改革内容及对策措施
4.1 改革内容和对策措施
4.1.1 确定建设主体,规范建设管理
①改革范围:区域内建设的所有小型水利工程。
②改革措施:出台《 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暂定)。
③解决的问题:解决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主体缺位,政府部门承担建设职责的难题,进一步理清和规范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和职责。
4.1.2 确定工程产权、使用权和收益权
①改革范围:区域内的小型水库、万方以上山塘、灌排机埠、灌排渠道(岩石岭总干渠和皇天毗南、北渠道除外)、小型水闸、区级及以下河道堤防、堰坝和日供水100Onl ’以下农村供水工程。
②改革措施: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小型水利工程的数量、分布、功能、使用年限和权属,出台《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暂定名),需移交的产权办理移交手续,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确权发证,确定工程产权所有人、使用权所有人和收益权所有人,做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明晰。
③解决的问题:解决小型水利设施资产所有权、管理权和收益权不明晰的状况。
4.1.3 健全工程长效管护机制,大力培育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市场
①改革范围:区域内的小型水库、万万以上山塘、灌排机埠、流量0.1m3/s 以上的灌排渠道(岩石岭总干渠和皇天贩南、北渠道除外)、小型水闸、区级及以下河道堤防、堰宽5 米及以上的堰坝、日供水1000吨以下农村供水工程等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的小型水利工程。
②改革措施:建立小型水利设施运行管护制度,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由产权所有人负责,设施受益人落实工程管护,承担管护职责,筹措管护资金。出台《 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考核)办法(试行)》 (暂定名),建立绩效考核与资金奖补挂钩制度,区财政对小型水利设施长效管护的资金奖补支持力度,与小型水利设施长效管护绩效考核挂钩。
③解决的问题。解决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经费难落实和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市场培育的问题。
4.1.4 创新小型水利设施经营形式多样性
①改革范围:各类小型水利工程。
②改革措施:通过明确工程产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办理相关权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可以独立出资的形式进行建设,也可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建设获得对应的产权、使用权或收益权,并为权属进行交易、转让创造条件。
③解决的问题:解决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由政府、乡镇和集体经济买单,因建设项目资金短缺而无法或暂缓实施,影响产业发展的情况。
4.2 改革实施计划
4.2.1 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的调查工作。在第一次水利普查的基础上,将纳入本次改革范围的小型水利工程进一步调查摸底和核实,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4.2.2 制定相关改革办法和制度
出台《富阳区少里水利二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和《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 、《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笙实施万案》 等改革政策。
4.2.3 选定试点乡镇和试点项目
结合富阳小型水利工程量多面广,类型多的情况,合理选择试点乡镇和试点项目及试点的改革内容,为改革摸索经验。出台《 富阳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用水利工匠证来实施,效果良好,给建设管理改革打下了基础。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再试点。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历史遗留问题,为探索实践,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选取洞桥镇镇为改革试点单位,这个乡镇的小型水利相对较全,工程类型基本涵盖改革范围,有利于为全面推开改革积累经验。
5 保障措施
5.1 成立领导小组,强化组织机构
富阳区高度重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荃工作,将成立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发改局、财政局、农业(林)局、住建局、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运休办、水利水电局、环保局、开发区等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区水利水电局。区水利水电局已成立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办公室、人事科、规划科、建设科、防汛办、监管中心、岩石岭管理处、富春江管理处、皇天贩水利管理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重点商讨确定改革内容和改革实施方案,召集各乡镇(街道)水利员征求改革实施的意见。
5.2 推进工作进展,组织分工明确
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定改革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召开联席会议,商议工作安排,督查工作进度。区水利水电局负责改革的具体工作,各相关科室根据工作职责分头负责相关改革工作。
各乡镇、街道和村委会负责配合辖区内小型水利工程的调查、权属公示、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区级统招统管项目的监督管理,组织乡镇、街道统招统管项目的管护方案编制、招标和日常监督管理等。
通过招标方式明确两家技术支撑单位,参与体制改革工作的全过程,负责工程定位和量测、权属调查和公示、权证制作、图件绘制、管护经费测算、材料整编和改革评估报告撰写等工作。
5.3 落实资金来源,确保改革进展
小型水利工程改革所需资金由区水利水电局商区财政局,在每年的水利资金中预算安排,区级统招统管的管护项目区水利水电局下属岩石岭、皇天坂两个管理处作为项目法人进行招标,设立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专户,管护资金由区财政拨到两个管理处专户后直接支付;由乡镇、街道统招统管或村级管理的管护项目,区水利水电局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补助。
5.4 技术力量强大,技术人员充足
通过招标,两家技术支撑单位中标后,配合本次改革进行水利工程摸底调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密切联系加强沟通。区水利水电局各相关科室根据工作职责,分别负责各类型项目的具体改革事项,各乡镇、街道的水利专管员和村级水务员参与改革工作。
5.5 利用媒介力量,营造宣传氛围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工作简报等媒介,召开动员会、座谈会、推进会等方式,分析改革的利弊,提高各乡镇、街道群众对改革创新的认识。形成全区上下关心、支持、⒂胄⌒退利工程体制改革的良好氛围,推动改革深入开展。
篇3
(一)国有资本管理与非公经济发展
根据财政部《关于完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关事项的通知》,从今年起,隶属于不同部门的652户企业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国有资本收益的收取比例,依据企业类型,实行差别收取,从15%到0不等。
《个体工商户条例》公布,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条例》鼓励、支持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一是取消了暂行条例规定的一些不适当限制,为个体工商户经营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二是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扶持、服务措施。《条例》在规范个体工商户经营行为方面也有明确规定。
(二)财税体制改革
上海、重庆两市决定从2011年1月28日起开展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的试点工作。上海市针对上海居民家庭新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和非上海居民家庭的新购住房征收房产税,同时明确对上海居民家庭给予人均60平方米的免税住房面积扣除。重庆市则主要针对富人群体征税,对主城9区内存量增量独栋别墅、新购高档商品房、外地炒房客在重庆所购第二套房征收房产税。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会议决定,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级次级距,有望由原来9级累进税率降低到5级,最高税率45%降到40%,并相应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有关部门对公务用车的管理职责,并对车辆的配备更新计划、购置费用、运行费用等做出规定,以规范和加强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
海南试行离岛免税政策。离岛免税政策的重点目标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体制创新,推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要求力争到2012年底把全国范围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做到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全覆盖。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进一步规范。国务院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扩大试点范围,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等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未征得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同意,不得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必须按明晰产权、维护权益原则,合理分配土地调整使用中的增值收益,防止农村和农民利益受到侵害。严禁以整治为名,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禁在农村土地整治中,违法调整、收回和强迫流转农民承包地。
(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正式推进。此后,国务院下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涉及超过126万个机构,4000余万人利益的事业单位改革开始正式推进。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去年6月中央决定在13个省25个镇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探索如何“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今年试点工作围绕四方面全面铺开:坚持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为核心,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继续把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解决发达镇“权责不对等”问题作为重点;探索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的有效形式,加大对经济发达镇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根据发达镇功能特点探索机构编制管理形式。
(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自2011年7月1日起,国务院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今年试点范围覆盖全国60%的地区,明年基本实现全覆盖。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知要求巩固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全民参保机制、筹资缴费机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新增筹资在保证住院医疗费用支付的基础上主要用于门诊统筹。通知要求,2011年要做好流动人员、新入学学生、新生儿等人群参保登记工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要达到90%以上。
(六)文化体制改革
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提速。《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除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少数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院团外,其他国有文艺院团(不含新疆、地区)都要转制为企业。
文化部修订颁布《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新规将互联网文化经营单位的审批权限和综合执法权限的管理层级进行下放,对互联网文化单位的主体准入、内容管理、经营规范及违法处罚等作了具体规定,做到更加准确、可操作性更强。
(七)综合配套改革
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启动。
成都市出台《关于建立农村住房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试行)》。《意见》提出,在2012年内全面建成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住房保障成都满覆盖。现在起,凡符合条件的成都户籍农村居民,均可向当地乡镇及村社申请,获得租赁补贴、实物配租等住房保障。
二、当前改革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陷入两难困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体制症结
今年以来,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央实行了一系列调整经济结构的举措,在货币政策紧缩、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等多种手段的作用下,我国宏观调控的效果正逐渐显现。但是短期内,一些指标显示我国存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失衡加剧的风险,宏观政策正面临保增长与调结构此消彼长的两难困境。相对于投资的高增长,内需依然不足;由于近期发达经济体出现了减速迹象,我国出口出现一定的减速;7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涨幅达6.5%,创3年来新高,物价上涨压力仍然比较大;随着准备金率和利率的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面临国际市场不景气和融资困难的双重压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着力于体制机制变革,着眼于结构调整,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在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理性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资源要素和商品价格上升的局面。
(二)社会问题逐步显现,社会管理体制亟待变革
我国正在步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各方面因素错综复杂、彼此影响,来自环境和自然方面的现实问题也不断涌现。今年以来,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频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对我国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维护社会稳定,减少,重点在于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改善民生,改变民意表达状况,改变社会管理方式,构建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改革已到了必须进行顶层设计的关键时期
回顾近年来的改革,尽管在某些领域有所突破,但总体上推进乏力,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未能按预期实现突破。究其原因,大量问题出现在改革顶层。从改革的目标看,改革定位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市场化不足与市场化过度问题同时存在。从改革的思路看,改革推进的策略和方法枯竭,改革推动没有抓手,缺乏优先次序安排,大量改革问题悬而未决。从改革的任务看,改革的系统性取向断裂,长期与短期混乱、发展与改革错位,难以构成系统性的考虑。从改革的执行协调机制看,改革缺乏高层次的统筹协调机构,改革举措更多地体现为应对宏观形势起伏的政策性手段,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带有较强的短期性取向,方案设计论证不科学,部门、地方、行业利益阻挠和扭曲改革方案制定。从改革的监督考评机制看,建立促进改革创新工作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改革落实检查监督、责任追究力度不大,改革评估机制亟待建立。
三、下半年改革建议
(一)尽快启动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相关工作
一是尽快明确研究改革顶层设计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确定改革的战略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清晰界定我国要建立的市场经济内涵,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有待在改革设计中进一步明确。
二是建立高层次的改革统筹协调机制,改善改革的推进方式。当下要尽快明确“顶层设计”的主持机构,建议成立由中央直接领导的权威、独立、超越部门的改革领导协调机构,形成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推进强有力的自上而下改革,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理清现阶段改革推进的关键环节和突破口,促进重大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要全面梳理下一步改革各领域、各环节改革之间的联系机制,争取找到一条能够打开改革全局的主线和突破口,并以此研究制定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方案。
四是按照“渐进式”改革思路,不断创新改革推进方式。作为一种辩证思维方法,“渐进式”改革思路应继续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削弱改革阻力,减少改革成本。这就要求未来的改革要循序渐进、由易而难地不断向前推进;要把握推进时机、合理分担改革成本;要坚持增量原则、自下而上推进各类改革试验;要合乎国情、不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改革路径和方法。
(二)进一步推动财税体制改革
一是切实发挥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宏观政策的重点应由使用货币政策调结构、反通胀向依靠财税政策转移。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中低收入人群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切实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降下来,投资重点转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扩大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实质性提高教育、医疗和低收入居民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政府支出水平。
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预算公开机制。尽快启动《预算法》的修改工作,将预算管理监督各环节全部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提高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做到以法治财,减少行政干预,特别是要加强预算法的处罚功能,使预算法成为能真正实施和违法后追究责任的法律。
三是扩大资源税改革范围。在去年新疆和西部地区进行的油气产品资源税改革试点基础上,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分析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择时在全国进行推广。建议先在新疆将煤炭纳入资源税改革范围,实行从价计征,下半年适时推出,对发电用煤暂按原税率计征资源税。同时,将发电用煤资源税纳入电力价格改革统筹考虑,与电力价格改革同步实施。此外,还应推进相关配套改革。与煤炭资源税改革同步,取消各地未经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的与煤炭相关的收费基金和行政事业费。
(三)关注“城市二元结构”,研究推进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阻碍就是户籍制度,社会歧视及农民工与土地的关系,也阻碍了他们与城市的融合。改革旧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的社会身份,是农民工最终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所在。
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和实质是,打破户籍城乡二元划分,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未来的户籍制度改革,要取消户籍登记按城镇、农村人口划分,代之以公民身份信息记录;城乡各种福利与保障与现有户籍属性脱钩,代之以职业类别和工作年限为享受福利的判别指标;逐步消除城乡间、城市间基本公共服务的福利级差;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房屋是农民的实物资产,农民享受城市福利和保障不以失去土地和房屋为代价。
(四)加快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一是进一步深化食品监管体制改革。目前,我国采取了分段监管和品种监管相结合的模式,实际工作中确实也存在一些监管边界不清、监管重复和空白并存等问题。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应由多头管理改为集中监管,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逐步实现以一个部门为主的“合性、专业化、成体系”的监管模式,彻底解决导致重复监管及监管缺位的职责交叉、责任不清等深层次、瓶颈性问题。
二是加强地方食品安全监管能力。除了在国务院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建议地方也成立中央垂直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脱离地方行政干扰,对食品安全承担直接责任。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前提下,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到基层,纳入到市县政府及乡镇街道的目标考核,在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农场)建立食品安全综合办公室或者食品安全联席会议组织,进行综合监管。
三是对不适用或旧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现行法律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恶意违法行为的震慑力较小,特别是对于一些主观故意违法、但危害后果轻微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量刑,如何实现惩戒的目的,还需要在今后完善相关配套法规时进一步细化。治理食品安全乱象,除了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地方立法的配套支持也十分重要,建议督促地方人大加快立法进程。切忌用运动式排查代替监管制度建设。
(五)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健全基层水利综合服务体系。以乡镇和小流域为单位,建立健全基层水利管理和服务机构,加强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水利科技推广、公共供水服务和农村水事监管等公益性职能。
二是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分类进行改革,建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行长效机制。继续深化国有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强化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机制。要健全完善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
篇4
改革进展
城镇养老体制从上世纪末着手全面改革1997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系。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1997年的改革方案作了进一步完善,提出个人账户按个人工资的8%缴费建立,统筹账户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由企业缴费建立,通过把缴费时间、缴费额与待遇水平挂钩,建立参保激励机制。在城镇职工养老体制框架确立之后,近年来的改革集中在做实个人账户、提高基金统筹层次、扩大覆盖面和做好养老关系转移接续等方面。2006年,八个省市选择坐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中央财政给予补助,缺口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75%和25%。到2009年底,做实个人账户的省份扩大到十三个,累计资金1569亿元。大部分省份采用调剂金的方式做到一定程度上的省级统筹。2009年底,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办法出台,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社会保障关系携带性难题。
农村养老体制改革进展农村养老体制改革经历了老农保和新农保两个改革阶段。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县为单位开展改革试点,按照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抚持的原则来筹集资金,实行个人账户管理。这项改革方案被称作老农保制度。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这项改革方案被称作新农保制度。这项改革方案借鉴了部分省市新的改革探索,如苏州市、重庆市等。新农保制度与老农保制度重要区别在于,新农保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建立政府出资基本养老金(“补出口”)和补贴个人缴费(“补人口”),这不仅防止了农村老年贫困发生,而且还极大地调动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2009年新农保在27个省10%的县和4个直辖市的所有县进行试点,2010年新农保试点覆盖面扩大到23%的县。到十二五期末,有可能会覆盖所有农村。
主要问题
养老保险制度分割养老体制分割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分割。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框架是全国统一的,但社保信息和基金管理统筹层次低,各地有自行的管理办法,缴费水平等关键性参数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这给提高统筹层次、加强管理和转移接续都带来了挑战。其次是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人群分割。按照劳动者身份状况,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可分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公务员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民工养老保险等不同类型,这些保险制度的设计不统一,使劳动力在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第三是城乡之间养老制度设计差别。新农保虽然遵循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但筹资方式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有根本区别,且城乡两套制度衔接缺乏政策协调。最后是新农保制度的政策协调。大多数省份都是采取养老基金县级统筹,而且由于新农保在信息、基金和档案等管理上各地不尽一致,也有可能产生新的制度分割问题。此外,新农保还与低保等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着政策协调方面的问题。
扩大养老制度覆盖面挑战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覆盖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但城镇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并没有全部加入,养老保险制度对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覆盖面仍然偏低。2009年,城镇职工参保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为56.9%,农民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人数不到农民工总量的12%。由于非正规就业群体缺少单位依托,较高的缴费水平和养老待遇与缴费的关联性不强,因而参保的积极性不高。此外,事业单位养老体制改革虽然要求在六个省市启动试点,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实施。
由于新农保全国改革试点的推动,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较快。2009年,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86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96万人。尽管如此,农村参保人员数量也只占农村就业人员的18.5%。随着新农保制度的全面铺开,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但是,考虑农民收入性质的特点、县级有限的财政和管理能力等因素,扩大农村养老制度覆盖面同样面临着挑战。
养老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采取了“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由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度没有基础养老金积累,体制转轨面临着历史债务负担问题。国内有关部门测算,这项转轨负担约2.5万亿元,在未来30年时间里将达到6万亿元。由于改革设计对历史债务没有明确的制度安排,加上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没有真正做到分开管理,结果导致统筹账户挪用个人账户,形成了个人账户空账。在激励不足和缴费不足的情况下,社会统筹对财政资金的高度依赖。然而,从1985年到2009年,在岗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与的比例为7.5:1下降到3.1:1。在养老待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缴费人数下降和领取待遇人数上升势必对养老金账户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能力不足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完善要求有规范化的业务流程和强大的经办能力体系作为后盾。按照国际经验,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大都采取信息和资金集中式管理,而参保和待遇领取等服务采取向社区延伸的做法。目前,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在向社区延伸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2009年企业离退休人员通过社区领取养老待遇的比例达到75.2%。但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和基金管理等方面各地有很大差异。对于新农保而言,由于县、乡镇和村三级养老保险机构在大多省份都是空白,随着新农保试点覆盖面的扩大,它将面临着经办人员、机构和经费、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在机构网点上,新农保在县和乡镇不仅要
设立相应的社会保险机构,负责经办具体的新农保等业务,而且还需要有金融服务机构的配合,确保建立起有效的保险费征收和待遇发放体系。在人员方面,办理新农保业务的网点需要配备接受过训练的工作人员,对人员数量配备需要考虑服务人群的数量和当地条件,并拨付必要的业务经费,确保新农保业务的正常开展。在档案和信息管理上,各地也存在着严重的能力不足问题。
改革设计
中国养老体制改革不仅具有复杂性,而且还具有渐进式改革的特征。无论是城镇职工养老体制改革,还是建立新农保制度,都经历过局部试点改革阶段,探索积累经验,然后过渡到确立制度框架阶段,实现全面改革。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养老体制改革是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需要来确立改革优先顺序的。例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率先改革为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基本框架确立之后,推动和建立新农保制度为建立覆盖全面的养老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深入,中国养老体制改革方向愈加清晰。从人群上来看,未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将包括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前者将覆盖所有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劳动者,包括城镇单位职工、农民工等等。后者将覆盖城镇没有就业收入的城乡居民和农村劳动力。
在制度设计上,养老体制改革可以通过建立“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制实现一体化。第一支柱是社会养老金制度,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筹资建立,用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防止出现老年贫困。第二支柱是缴费制度。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强制性的、缴费确定型的记账式养老保险计划。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则采取自愿性的、缴费确定型养老保险计划。第三支柱是采取自愿性的职业和个人年金制度,作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补充。
从改革实践上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步骤大致为:一是在全面建立新农保制度基础上,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目前,不少县市以及部分省(直辖市)开始探索这项一体化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深化城镇养老体制改革,通过把历史债务问题单独处理和建立有差别的待遇设计,把城镇个体和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三是从区域内部的一体化过渡到省内和全国的一体化。在财政分权化情况下,县市内部容易做到本区域内部的一体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财政体制改革,明确中央、省、市和县的职责,做到省内和全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
政策措施
十二五是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选择正确的养老保障模式,可以为潜在的老龄化危机提供一种防范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养老负担,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扩大新农保改革试点。实现农村全面覆盖及时对新农保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完善这项制度。随着改革试点的扩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需要把全面建立新农保制度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安排专项财政资金,为新农保制度全面推开提供资金保证。同时,加快新农保的经办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及金融服务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合理分担的基础上,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农保的经办体系和能力建设。在新农保制度保基本、农村低保属于补差等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可采取叠加形式来处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之间的关系。
深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扩大覆盖面通过设计过渡性养老政策安排,把事业单位职工和公务员纳入强制性职业养老保险计划,并保障其合理的收入替代水平。通过扩大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提高当前保障基金的缴费水平,提高社会供养能力,实现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建立真正意义的省级统筹,对改革步骤、重点和方式进行规划,对各省采取统一的统筹方式,做到省级养老基金的真正统筹,并做好省际之间的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工作,为逐步过渡到全国统筹作准备。在完善城镇养老体制的同时,通过培养劳动力市场,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延长劳动者的就业年龄减少其对养老体系的依赖年限,以及通过缴费和待遇水平等关键性参数改革,建立动态的调整机制。
明确养老保障的筹资职责,单独处理历史债务建立职责明晰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要求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所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作出明确界定,做到事权和财权相匹配,责任和义务相一致。对于历史债务规模要有科学地测算和量化,然后确定处理方式和各级政府分摊转轨成本的责任,从而为化解历史债务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为了减轻改革阻力,可采取养老体制之外的资源单独处理历史债务负担,这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划拨国有股由社保基金转持、发行社会保障国债等渠道进行筹资。通过上述办法筹集的资金进入社会统筹资金账户,作为养老保险的储备金,用于支付“老人”和“中人”的转轨负担。
加强养老基金的预算管理和监督通过加快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把各项社会保险项目资金纳入规范化运行轨道,提高社会基金管理的透明度,降低基金运行风险。对养老保险的统筹账户应采取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做到“量出为人、略有结余”。对于个人账户,通过保险精算来保持长期平衡,避免I临时性决策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预期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保障基金规模的扩大,应调整其投资结构,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篇5
1、积极开展乡镇街道、综合执法试点工作专项督查,不断加强乡镇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办会同法制办,对全市16个乡镇,7个街道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拉网式专项督查。重点围绕规范执法、执法公开和建立健全协调配合机制等方面,采取座谈讨论、随机抽查、资料核查、实地查看等方法进行了全面督查。针对查找出的执法培训滞后、执法行为不规范、委托双方协调配合不畅等问题,制定了人员集中培训、公布执法流程、加强业务指导和相关部门季度抽查等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乡镇街道、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二是按照区、市主要领导的批示精神,针对乡镇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存在的问题,我办召集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及6个县市、区编办等部门进行座谈、调研,结合工作实际,提出相关建议,并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乡镇、街道等部门在统一规范工作流程,科学界定工作职责;综合设置专干岗位,明确规范岗位职责;整合归并办事窗口,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员素质和结构层次等方面提出具体规范要求,联合市人社局、民政局共同发文,对规范和完善乡镇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建设提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加强了乡镇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2、探索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研究提出我市数字化城管有关机构设置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市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组织相关人员对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设置方面进行了前期调研,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涉及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相关建议,确保我市数字化城管工作稳步推进。二是根据市委、市政府2013年工作要点,不断加强“大城管”体制改革的调查研究。今年以来,我办在学习借鉴外地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市实际,探索创新提出了“大城管”的管理思路、组建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相关部门反复沟通协调,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进行论证,就“大城管”体制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可行性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以开展事业单位模拟分类为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1、深入调查,全面摸清事业单位底数。
结合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对现有的事业单位逐行业、逐层次进行认真核查,重点掌握各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经费来源、人员类别、实际业务开展情况和履行职责的相关政策法律依据。通过深入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市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做到“十清”,即““审批文件清、历史沿革清、机构级别清、隶属关系清、经费形式清、编制员额清、实有人数清、职责任务清、履责依据清、单位类别清”的“十清”目标,切实做到职能清、定位准,为初步模拟分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认真研究,科学制定市事业单位分类目录。
在西部省区和自治区事业单位分类目录均没有出台、其他省市分类目录仍处于保密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反复研究学习相关文件,认真准确领会改革精神。根据市实际,结合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和事业单位调查模底的情况,按照社会功能和实际需要,严格掌握标准,对每个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科学论证,初步拟定了《市市属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目录》。将现有278家市属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管理、公益服务和生产经营三个类别,公益类事业单位又按照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划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并将工作进一步细化,按照行业和社会功能划分为行政管理类、公共安全类、基础教育类等44个大类目录,将执法机构、职业培训、公共文化、学前教育、广播电视等155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小项细化分入相应的“子目录”内,为事业单位模拟分类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目录。
3、合理划分,认真开展事业单位模拟分类。
一是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对照市事业单位分类目录,将现有278家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市属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管理、公益服务和生产经营3个类别,公益类事业单位又按照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划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明确各类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形成市属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的初步意见,为下一步事业单位实际分类奠定基础。二是多次对市属事业单位进行模拟分类,为自治区科学制定《事业单位分类目录》进行“实兵演练”。对照《事业单位分类目录征求意见稿、》和《市市属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目录》分类标准,多次对市属事业单位进行模拟分类,几易其稿,并将每次模拟分类结果反复进行对比,对分类不一致的单位进行细致分析,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使制定的目录更加科学,类别划分更加合理。
4、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为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积累经验。
今年上半年会同有关部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调研指导。会同有关部门多次深入试点单位进行调研,协调、指导有关工作,督促其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落实法人自的改革方向和要求做好试点工作。同时,按照中央和自治区试点改革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及时对试点单位的工作方案和章程严格把关,认真审核,进行反复修改后,呈报自治区编办审核。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云峰为组长,纪检、组织、编制、财政、人社、教育、卫生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市纪检、组织、编制等七个部门依据配套政策,联合下发了《市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对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三是完善配套政策。根据自治区支持意见的要求,与市纪检、组织、财政、人社部门及举办单位多次沟通协调,制定了关于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为相关部门下放管理权限,落实试点单位法人自提供了政策依据。
三、以优化配置、动态调整为重心,切实用好用活机构编制资源
1、不断加大对党政群和政法系统专项评估调研力度,为切实提高行政效能提供机构编制保障。
一是多次到公安局就内设机构运行和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评估,经反复沟通论证,提出市公安局优化机构设置和警力配置的意见、建议,为进一步优化我市公安系统机构设置和警力配置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二是为进一步推动我市未成年人审判制度的改革完善,根据中央及最高人民法院试点工作要求,经实地调研评估和资料核查比对,提出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未成年人审判庭相关建议,目前已按机构编制管理程序报请自治区编办审批。三是为理顺职责关系,实地到市城管局、建设局、卫生局、市委组织部、人社局、科技局等单位调研评估,提出关于针对恢复市政设施管理处罚权的意见、建议,为市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四是按照公安部和公安厅的要求,为保证对上对下机构名称的统一规范,提出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更名的意见。五是为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下发《关于市人民检察院设立案件管理办公室的通知》,并对案件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六是提出市社区矫正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的意见、建议,在市司法局基层宣教处增挂市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办公室牌子,在司法局和乡镇司法所设置社区矫正工作岗位,切实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
2、继续优化事业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一是提出仲裁委员会办公室机构设置意见,在市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增设案件审理处,实现仲裁案件“立审分开”。二是提出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机构设置和编制调整意见,增设项目贷款处,为国家住建部在市开展的保障性住房贷款试点工作提供机构保障。三是提出用于承担我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维护和体育产业发展研究工作的编制调整意见,进一步加大我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管护力度。四是提出市特殊教育中心增加教职工编制意见,用于补充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将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关系民生的事业倾斜。五是为切实做好国家在我市建立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专门明确编制,用于承担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系统维护、信息检测和采集、分析等工作。六是根据工作需要,积极协调自治区编办,单独设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明确了相关职责,为切实做好我市防汛抗旱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七是为提高我市旅游资源的市场竞争力,规范旅游市场执法工作,及时成立了市旅游执法支队,挂旅游质量监督所牌子,为打造西北旅游目的地城市创造了条件。八是为市委、市政府及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在市社会经济调查队挂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牌子,具体承担我市社情民意调查工作,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3、积极做好重新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工作,为实现受教育在的目标创造条件。
一是今年年初,为重新核定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市的教育质量,我办会同市教育局,对市直及市辖三区部分中小学进行了实地核查,全面掌握了市直及市辖三区中小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建立了《市及市辖三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及在校学生数台账》,将教职工编制数、实有人数、领导职数、在校学生数等情况录入台账,及时了解掌握各中小学学生数增减、变动情况,为动态调整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提供准确依据。二是积极向自治区编委争取为我市新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419名。针对目前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市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调整分配意见。按照“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强化优质高中教育、适度扶持职业教育、预留以备急时之需”的原则,在预留部分教职工编制的基础上,将现有的2433名教职工编制重新核定到市直各中小学,有效地解决了全市市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紧张问题,切实保障了中小学特别是教育集团办学、生态移民移入地区中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和教学点的办学需要。
篇6
一、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目标要求
首先,围绕“小政府、大社会”,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解决社会领域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包揽社会治理的传统模式,创造各种有效方式,由人民群众依法进行自我管理,逐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其次,围绕“效率高、服务优”,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建立效率高、服务优的政府管理体制,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要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和推行大部制改革为抓手,重点市、区两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中心镇”管理体制,完善“一队三中心”(综合执法队伍和政务服务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中心)为主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二、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行政管理体制障碍
近年来,围绕着转变政府职能,已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大部制”改革上有所突破,但是整个职能转变仍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短板。
(一)“管制型政府”仍占据主导地位,“服务型政府”建设有待加强从目前新型城市化发展来看,政府职能的转变距离“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政府职能更多体现为“管制行政”而没有将适度的“管制”寓于无限的“服务”之中,“管制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并非是一种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由“管制”因素和“服务”因素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而引起政府职能的质变。而相当一部分新型城市化政策的落实部门仍旧以“控制、审批、监督、处罚”等手段充当着“经济的计划者”、“市场的控制者”、“社会的管制者”、“公共的所有者”等角色,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搞经济建设,直接参与微观经济运行,就会出现与民争利的现象,就会“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总体政府职能转变定位相悖,进而出现“职能越位”、“职能错位”和“职能缺位”的不良现象,政府的这种“全能”在本质上是以“管制型政府”混淆“服务型政府”。
(二)“大部制”改革只是“物理运动”,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大部制”改革属于政府职能转变中政府职能权限及履行职能方式的调整,在推进“大部制”的改革中解决了机构设置过多、职能重叠、职责分工过细、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对政府部门关系,减少政府层级,提高行政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地方大部制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政出多门、部门职能交叉、扯皮推诿等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
第一,机构精简幅度难有实质性突破。按照《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和实施意见》文件指示,精简后的市政府机构为40个,与原有的42个机构相比只精简了两个。差不多同一时期,市大部制改革后,该市政府部门从46个减少至31个,减少局级领导职数56个,减少人员编制492个,此外还减少事业单位60个,是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机构改革。作为“大部制”改革“明星”的顺德,政府部门由29个调整为10个;党委机构由12个减为6个,党政机构由41个精简到16个,精简幅度接近2/3。“大部制”改革的成效虽不能简单地以直观上的机构数量精简来衡量,但裁撤冗余给政府“瘦身”毕竟是“大部制”改革让政府“跑起来”的重要前提。
第二,机构精简后又出现内部协调的难题。长期以来,部门设置上的职能交叉一向被认为是政府机构管理效率低下的客观原因,而各部门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则是造成不良结果的主观因素。而大部制则能够明确部门职责、有效避免政府职能交叉、降低政府整体协调成本,但大部制改革单单依靠对政府机构设置的“拼接式”重组,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机构重组后的“发酵”运转难题。自2009年以来启动以“大城管”、“大交通”、“大规划”、“大林业”等9个“大部门”为主体的大部制改革,其“‘大’的初衷,在于减少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精简政府机构与人员;‘大’的关键,在于建立职责有机统一的行政部门,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既相互分离又相互配合;‘大’的归宿,是变经济建设型政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最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但实际情况是部分改革后的“大部门”并没有出现与之相匹配的“大协调”,大都面临着“大部门组织内聚力不足;大部门部内组织要素增多;大部门组织内部整合度低;部门内部综合管理机构协调能力弱;大部门内部机构之间博弈张力增大”等内部协调难题。
(三)市、区(县级市)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简政强区、事权下放”仍未落实2013年3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决定》,正式启动了以进一步事权关系,优化垂直(双重)管理部门管理机制,改进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创新用人制度为主要任务的简政强区、事权改革政策。此项改革就是要确保64项事权100%由市级向区级下放,实现“放得下、接得住、干得好”的改革目标,但时至今日,改革仍呈现出“事权下放不够到位、事权承接不够到位、配套措施不够到位”的局面。首先,尚未全面完成既定任务,做到64项事权100%下放,配套措施未落实,整改情况的绩效评估也未启动。其次,在放权范围、放权力度、放权层次上尚未做到进一步拓展。再次,下级政府就近管理、便民服务的职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如越秀区等少数区一级政府尚未建立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信息、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行政投诉受理、电子监察等于一体的综合政务服务平台。
(四)“特大镇”管理体制严重制滞后于发展需要街镇是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尤其是相当于中型城市规模的特大镇,其强大的辐射能力,是农村城镇化的先行地带,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但是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和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特大街镇的公共服务能力已处于超负荷状态,其“小马拉大车”的既有行政管理体制已显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职能机构设置缺位,人员编制数量不足。根据常住人口、土地面积、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三项数据,将全市35个镇分为一般镇、较大镇、特大镇,特大镇有18个。特大镇无论是在综合性办事机构的设置、还是在机关行政编制配备上都已有相当大的试行权,但诸如公安派出所、国土所、城管(城监)中队、环保所、司法所、交通管理所等职能部门仍只是区县的派驻机构。另外,特大镇按照当地户籍人口数进行公务员编制配备,已经不能满足对日益增长的流动人口实施有效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在用人制度上,机关雇员制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又存在着执法身份模糊和频繁辞职的双重风险。所以,特大镇的行政管理体制,虽然负担着县一级甚至是内地地级市一级的管辖区域和高强度管理,但落后的镇级职能机构设置导致很多职能机构不能建立,编制人员短缺,造成了推动发展的能力、社会管理的质量和政权运行力量的下降。
2.执法地位尴尬,缺乏相应的财权。根据《关于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决定》要求,市、区两级政府要着力下放管理权限,尤其是加大行政执法改革的力度。2009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我市中心镇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的意见》,决定在花都区花东镇、番禺区大岗镇、萝岗区九龙镇、增城市新塘镇等4个中心镇进行试点,将区、县级市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督、劳动和社会保障、水务、建设、工商、规划、质监等部分职能单位的执法工作委托给镇政府。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拥有完全执法权的只能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特大镇虽在经济和社会发育程度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县级政权,但还是难以逾越完全拥有行政执法权的身份地位,作为权宜之计的临时执法工作队也只能是协助执法的身份,这样很容易就造成了镇政府对问题“看得见,摸得着,管不了”,上级政府职能部门对问题则是“看不到,管不到”的尴尬局面。同样,特大镇又缺乏相应的财权,《意见》要求要加强镇级财力保障,调整和优化区(县级市)和镇的财政收支结构,财政分配关系,进一步加大对8个贫困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但对特大镇的财权如何如何赋予却未提及,同时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违反规定,硬性下达不合理的税收上缴指标、进行行政事业性收费,这些都将使上级政府的“事权下放”变为“负担”下放。
(五)“一队三中心”的基层社会管理平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只有改革基层体制机制,整合基层资源力量,才能筑牢社会管理的基础,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必须“沉淀”于基层、“升华”在基层。作为基层主体的132个街道办事处和34个镇在体制创新中必然首当其冲,而街道社会管理依托的“一队三中心”在机制运行上与预期目标存在着偏差。主要表现为:街道综合执法机制与区(县级市)有关执法队伍未能实现联动;市、区相关职能部门与“一队三中心”权责不清;违背了市委、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不得硬性要求街道对应设立机构、配置专职人员,并将其作为工作考核指标”的文件指示精神,肆意修订对街道的考核内容,使部分街道在推进“一队三中心”工作中无所适从,影响了机构、人员整合的力度和进度;与制度配套的财政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使“一队三中心”机制的运行受制于该项保障机制的缺失。
三、新型城市化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路径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新的变化,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改革、创新,最终目标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立起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障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部署得以贯彻执行。
(一)以行政审批为突破口,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2013年8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正式批准广东行政审批先行先试。进行行政审批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已成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政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的办事规则,改进经济管理方式,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和当好裁判。按照国务院的会议精神,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政府都要退出。同时结合广东省《关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完成规定的本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任务。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改革。把适合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和管理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招标、合同外包等方式交给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承担。抓紧培育相关行业组织,推动行业组织规范。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激活社会的自治功能,形成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打造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格局,建设“大社会”。
(二)以整体政府为手段,构建协商式组织结构从整体政府视角看,大部制改革关键在于把相近职能部门整合,形成统一领导、运转协调的新部门,消除政府部门碎片化倾向。在大部制改革中应该强调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同治理。一方面是合并部门之间的磨合与整合,强调内部“联合供给”,另一方面是强调政府与社会主体的整合,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市场中介组织,此外还包括自治性组织和广大民众。前者是指大部制改革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本着力点就是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而“内联”的治理结构要求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和监督有力、和谐协调的政府运行机制;后者是指按照中央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求,强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整合、政府与公众的整合,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吸引社会组织参与,通过决策民主化吸引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改变由单一主体治理向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因此,大部制改革不能停留在机构和人员等“物理”变化层面,更强调通过改革整合多元主体力量形成“联合共治”的“化学”反应。
(三)以“简政强区”为目标,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管理体制挖掘现有行政区划的绩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短期内并无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前提下,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向现有行政区划要效率。合理划分事权,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关系。按照《关于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决定》要求,落实在二级政府事权关系、优化垂直管理部门管理机制、改进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创新用人制度五大方面的任务,而核心举措就是在城市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三个方面完成69项管理权的下放,实现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事权划分的合理重构,完成“行政性”事权下放向“法治性”事权下放的转变。加快制定与事权下放相关的法律制度,以清晰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职能,同时通过法律手段巩固《决定》关于69项管理权下放的成果。结合《决定》的要求,在监督体系上做出进一步的尝试,即在行政问责式的行政监督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法律监督和财政监督相结合的形式。
(四)以放权为契机,持续改革“特大镇”管理体制首先,下放管理权限,扩大人员编制。落实《市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依法赋予特大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上级部门在特大镇的派出机构改为特大镇的职能部门。适时对规模较大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特大镇,整合设立为市辖区。在人员编制上,根据人口规模、经济总量适当增加特大镇编制。其次,执法体制,赋予财权自主。市职能部门应在执法力度上针对特大镇予以加强,在特大镇单独设立分支机构,以加强对特大镇的业务辐射力。建立市镇之间的联动机制,当镇政府遇到执法事项时,应该主动告知市级政府职能部门;市级政府各职能部门执法需要镇政府协助的,应当及时告知镇政府,避免在产生行政诉讼时,诉讼被告不清的弊病。市镇两级财权分配关系,赋予特大镇更大的财权自主,明确市镇两级在公共服务中的分担机制,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大对特大镇的转移支付力度。第三,“片区管理,服务下沉”,实现镇、村管理无缝连接。在保留各村建制的基础上,将各村划分为几个“大片区”,并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兼任各片区负责人,同时设置相关管理服务机构,将服务下沉到村,解决特大镇规模大、无街道办事机构、管理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实现管理服务的无缝连接。
篇7
当前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管理方面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不断涌现,如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公用基础设施规划问题等。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实现管理创新,从而在迎接挑战中经受锻炼,在解决矛盾中不断成长,在处理问题中走向成熟。
一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善于促进发展。要结合我市城管工作实际,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考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正确认识、面对并破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真履行城市管理职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从而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要树立全面的创新观,勇于开拓创新。事业发展贵在改革创新。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省委作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深入贯彻省委“两创”战略,最近,市委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实施意见》。我们要结合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切实树立“创业创新”理念,牢固确立全面创新观、全员创新观、持续创新观。我们最近下决心对中心城区公交进行了改革,公交改革得到了市、区各级领导的支持,得到了社会群众的肯定,好在推行综合改革,关键在于工作的创新。
三是要树立正确的改革观,敢于推进改革。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同样也是兴业之本。改革对我市城管系统更为迫切。要根据市委市政府“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加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探索政府推动与市场化操作相结合的运行及管理模式。对于事关民生的公用行业改革我们不提倡减员增效,而是要优化配置。**年我们下了大决心推进了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综合改革,下一步将重点考虑供水问题。要从加强中心城区供水专项规划入手,逐步理顺城市供水行业管理体制,实现优水优用,优水优价。在此基础上,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通过转变管理方式,转换经营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城市供水行业可持续发展。逐步建立适应事业单位特点的、灵活高效的现代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要不断完善市政、环卫、园林等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制定科学的监管办法、质量标准、经费核算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环境。积极探索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机制,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效果。在推进各项改革进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改革内容,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让广大市民充分行驶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只有这样,改革方案才会更加完善,才会让党和政府满意,让社会群众满意,让企事业职工满意。
二、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地优化环境、改善民生
城市管理部门作为为广大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必须把民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于民、便利于民、受益于民,确保第一时间解决事关民生的城管焦点问题。
(一)强化并优化公用基础设施。对自来水、公交、燃气、污水处理等问题是事关民生的问题,要加快建设进度,积极为城市发展做好公用设施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净化并亮化城乡生活环境。环境卫生是与群众生活关系最密切,也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此要将城乡环境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围绕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尽早动手,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以创新管理体制、加强经费保障、建立长效机制为工作重点,扎实开展小街小弄,乱停放乱设摊,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环境等三大专项整治,通过现场会、交流会等形式,加大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考核、检查、指导力度,全面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
(三)绿化并美化甬城市容街景。要抓住国家园林城市复查这一契机,加大园林绿化工作力度,抓好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工作,抓好城区部分景观绿地和城市主要出入口绿地增绿增色、升级改造,丰富色彩层次,提升文化内涵,努力提高城区绿化建设水平。科学提高路政管理水平,营造文明有序的城市街面秩序。要增强工作紧迫感,按照“市协调、规划,区、街道实施”和“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进行街容街景综合整治试点,逐步对我市街容街景平面、立面和空间进行升级改造,努力营造无视觉污染的市容生活环境。
(四)深化并细化城管执法工作。城管为民,情系百姓。要加强城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切实转变执法观念,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执法乃是为民”的思想,建立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着力规范行政审批,不断规范公共权力,进一步健全执法有依据、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过程有监控、违法有追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责任制体系。同时要带着感情执法,摆事实,讲道理,设身处地,与人为善,要让群众知道执法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求得理解,获得支持,取得实效。要教育广大城管执法队员要保护好自己,千万要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要以劝阻为止,以真情感人。对于确实有生计困难的,要限时、定点地加以规范。要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实现城管工作实时、动态和精细管理,提高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效率。
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始终把安全生产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进一步完善安全操作规范,加强日常安全监管,建立健全事故处置的应急机制和组织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城市安全运行,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篇8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的农村公路,是指按照国家、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修建,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验收合格的县道、乡道和村道。
第二条为规范我市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和《*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浙政办发〔20*〕4号)等法律法规、政策之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四条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级管理的原则。
县道养管实行以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乡镇(街道)配合的体制;乡道、村道养管实行以乡镇(街道)为主、村级尽责的体制。
第五条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行业主管部门,具体由其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制定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发展规划及年度养护目标;
(三)会同市财政部门编报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年度资金安排计划,管理、调配市级养护资金,积极向上争取养护资金,对养护与管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四)监督、检查、指导乡镇(街道)公路管理机构执行年度计划,组织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与管理;提供技术交流、专业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推广先进管理养护技术与经验;组织实施对乡镇(街道)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质量的检查、考核等工作;
(五)做好县道、乡道的路政管理工作,以及村道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及相关的监督检查;
(六)组织实施县道日常养护管理及大中修和水毁工程;
(七)定期全市农村公路动态信息。
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其行政区域内乡道、村道养护与管理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职责是:
(一)建立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落实养护管理经费,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二)建立和健全养护与管理责任制,监督、检查、指导村民委员会做好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
(三)组织实施乡道、村道日常养护管理及大中修和水毁工程;
(四)配合市公路管理机构做好县道的养护管理及大中修和水毁工程的政策处理与协调工作,对农村公路养护所需的取砂、取石、取土、取水等事项给予支持和协助;
(五)配合市公路管理机构做好路政管理工作;
(六)积极开展文明公路创建工作;
(七)做好农村公路爱路护路宣传工作。
第七条村民委员会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负责组织本村村道的日常养护与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筹措日常养护与管理经费;
(二)制定村民护路公约;
(三)配合市公路管理机构做好路政管理工作。
第八条市财政部门应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实行预算管理和监督;
市交警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保障行车安全,指导乡镇(街道)交通安全管理站做好辖区内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工作;
市人劳部门根据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公路管理机构、核定人员编制;
市国土、规划部门审批临近农村公路建筑控制区的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时,应按照本办法严格控制建筑物、构筑物与公路的距离;
市林业部门负责做好农村公路绿化技术指导和行道树木砍伐审批工作;
市水利部门负责做好农村公路(含桥梁)规定的禁止范围内非法取砂、取水的监管工作;
市监察、发改、审计、农业、环保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三章养护管理
第九条农村公路应保持路基稳定、路面平整、路肩整洁、排水畅通、构造物和沿线各类设施完好。对桥梁、隧道、急弯、陡坡或者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应按照国家标准逐步设置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
第十条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致使农村公路交通受阻、中断或者严重损坏时,市公路管理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抢修,尽快恢复通行,及时上报市行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农村公路养护分为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和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本办法所称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是指农村公路的大修和中修工程;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是指农村公路的小修、保洁、绿化管护、附属设施维护等。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和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应按照国家、省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组织实施。
农村公路的养护工程按照市场化原则选择具有养护资质的作业单位组织实施。
农村公路中的村道养护有条件的由乡镇(街道)统一管理养护,也可由村级组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专业化养护、委托养护、个人分段承包养护、建立养护协会组织养护及企业领养等灵活多样的养护方式进行养护。
第十二条县道、乡道、村道养护管理机构应与养护作业单位或个人签订养护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乡道、村道的养护合同,应报市公路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三条市公路管理机构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村民委员会应结合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特点,建立养护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养护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养护作业的安全管理。
第十四条农村公路养护作业时,应当遵守下列安全规定:
(一)在作业区间或施工路段两端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与警示标志,保障车辆通行的基本条件和安全,不得因养护作业而随意封道,中断交通。确因养护作业需要封道中断交通12个小时以上的,除紧急情况外,应提前5日向社会公告;
(二)公路养护人员上路作业应穿着安全标志服,山区公路养护人员上路作业应戴安全帽;
(三)养护作业车辆、机械设备应设置明显的作业标志;
(四)养护作业完毕后,应及时清除遗留物;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养护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第十五条县道和乡道的绿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有关规定执行;村道绿化应参照有关规定,因地制宜,自主实施。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砍伐公路绿化树木,确需更新砍伐的,应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应建立农村公路养护资料档案库;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和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单位应做好有关资料档案的统计上报工作。
第四章路政管理
第十七条本办法所称公路路政管理,是指为保障农村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依法保护农村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管理农村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的行政行为。
第十八条农村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是指公路两侧边沟外缘向外一定距离内,除公路防护、养护需要外,禁止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的范围。
建筑控制区的具体范围: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村道不少于5米。
第十九条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坚持公路管理机构专业管理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协助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市公路管理机构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负责做好农村公路中县道、乡道的路政管理工作,并做好村道的占用挖掘公路、跨越穿越公路、公路用地范围内架设埋设管线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及相关的监督检查。
乡镇(街道)农村公路管理站及村民委员会要制定和完善村道路政管理的相关制度,保护路产路权,保障村道的完好、安全和畅通,并接受公路管理机构的监督与指导。
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农村公路上及农村公路用地范围内摆摊设点、堆放物品、倾倒垃圾、设置障碍、挖沟引水、利用公路边沟排放污物或进行其他损坏、污染公路和影响公路畅通的活动。
第二十一条严格控制农村公路平面交叉道口和公路开口的设置。确需设置的,应符合保障畅通和合理布局的原则,经市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并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建设。
第二十二条新建农村公路附属设施的设置由公路建设项目业主负责,应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坏、涂改或者擅自移动、拆除公路附属设施。
第二十三条农村公路标志、标线应保持清晰、醒目、准确、完好,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第二十四条乡道、村道公路出现坍塌、坑漕、水毁、隆起等损毁或交通标志等交通设施损毁、灭失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设置警示标志并及时修复。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五条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按照“省市补助,乡村自筹”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措机制。
第二十六条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
(一)上级交通主管部门每年安排的养护补助资金;
(二)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
(三)乡镇(街道)财政按规定筹措的养护配套资金;
(四)村民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落实的养护资金;
(五)拖拉机与摩托车养路费;
(六)其它资金。
第二十七条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补助、自筹配套标准:
(一)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县道不低于4000元/年·公里,乡道不低于2000元/年·公里,村道不低于500元/年·公里;
(二)乡镇(街道)自筹配套:乡道不低于1000元/年·公里,村道不低于500元/年·公里。
第二十八条拖拉机与摩托车养路费应纳入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应用于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并优先保证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
第二十九条市公路管理机构根据公路养护与管理考核结果按季下拨农村公路养护补助资金,乡镇(街道)村配套资金由公路所在的乡镇(街道)负责筹措,并按季划入乡镇(街道)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专帐。
第三十条县道大中修及水毁工程资金根据年度计划列入市财政年度预算专项安排;乡道、村道大中修配套资金由乡镇(街道)、村筹措;乡道、村道水毁工程修复资金由乡镇(街道)、村筹措,市财政根据财力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第三十一条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财政和交通部门的监督管理。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平调和挪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对违反农村公路路政管理规定的行为,由市公路管理机构或者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三十三条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政府或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职责的;
(二)因监督管理不力,造成农村公路较大损坏或他人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的;
养护工程作业单位的选择未依法进行招投标的;
截留、挤占、平调、挪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
篇9
(一)关注民生办实事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有力有序有效。建立了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完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体系。组建传染病疫情预警信息网络,开展处置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我市累计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5种2507例,比去年同期下降1.88%;丙类传染病6种2610例,比去年上升17.41%。一是全力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高度重视,及早部署,科学应对,严抓落实,对照应急预案,层层组织培训,全面督查落实医疗机构防治措施,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及时向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市政府和市委常务会议汇报,同时,广泛宣传教育,协调相关部门单位,群防群控抗击疫情。目前,我市共报告确诊病例1例,累计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22名,预防服药2名,一般接触者健康监测85名,处置可疑报告事件4起,接听社会咨询电话1000余条。二是手足口病防控纳入我市重点传染病常态化管理。按照“分类管理、突出重点、一个关键”的防控策略,将早期发现并救治重症患儿作为重点对象和关键目标,加强人员培训,严密监测,规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社区重点随访,积极开展健康宣教。累计报告病例627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三是霍乱、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防控平稳,无肠道类传染病暴发疫情。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讲活动,加大检测力度。免费治疗新发结核病涂阳病人317人。继续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开展流脑、乙脑等新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启动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前5个月共接种19.5万人次。开展乙肝、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2、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服务为民。一是新农合工作再创亮点。新农合政策不断完善,均筹资标准不断提高,参保群众报销比例和报销水平大幅提高。2009年度全市97.4万人参保,参保率达99.1%,参保人数连续两年居浙江省县市首位。截止6月底,共有37.96万人次享受到新农合政策的实惠,累计报销新农合基金8337.73万元,基金使用率61.15%。同时,不断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了从村到省五级联网实时结报,5月中旬实现了在省人民医院住院直接刷卡报销。全市16镇(街道)138家村级医疗机构已开通门诊刷卡报销。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记录片《辉煌60年》摄制组专门到我市拍摄农医保工作。二是农民健康体检有序规范开展。启动第二轮体检工作,应检55.6万人,累计已完成26.7万人,疾病检出率32.8%。进一步健全体检管理制度,加强体检单位和人员资格督查,落实体检医生责任追究制。及时开展体检对象追踪服务和健康干预。三是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推行社区责任团队服务制度,组建了80个社区责任团队,成员由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组成,实行团队长划片分区负责制。开展团队长、疾控、妇幼保健医师、卫生监督协管员、责任医师等分类分层培训会,有效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3、推进居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出台《温岭市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09-2011)》,到2011年,我市要实现“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网络覆盖率100%;建立市、镇、村三级培训制度,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培训率达100%;建立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讲师团,巡讲活动以村(社区)为单位覆盖率100%。目前,我市已建立健康素养监测机构和监测评价体系,开展了公众健康素养项目干预及监测调查,分发《居民健康知识读本》每户一册,开展公民健康素养知识巡讲和健康“五送”服务活动,提高公民健康素养水平。
市政府实事工程之一“关爱女性健康——粉红丝带”行动顺利开展。由政府买单为群众购买健康,主要对象为我市户籍且40周岁以上的妇女免费普查包括乳腺钼靶摄影检查、乳腺外科触诊和B超检查和妇科检查等价值200元的项目。普查活动按照16个镇、街道“定时定片”进行,主要通过当地政府妇联组织,向各村居、企业、学校等单位妇女发放检查卡,凭卡在市二院检查。市政府将补贴500万元用于检查费用,其余费用由市二院直接减免。普查活动为时两年,到2011年5月底结束。到6月底,已检查妇女人数2017人,今年预计3.5万人将成为受惠对象。
4、切实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高度重视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监管,全面整治小餐饮、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餐饮单位,督查整治全市小型餐饮单位和食堂1335家,其中无证经整改合格发证185家,取缔无证476户次。严把食品安全关,确保春节、“两考”等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的食品卫生安全。全面实施校园卫生健康行动,建立健全食品定点采购配送制度和索证索票验收台帐制度,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督促指导落实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措施。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和“五常法”管理,207家新批餐饮单位实施量化分级评审,开展餐饮业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加大《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力度,提高用人单位管理人员和劳动者职业卫生法制意识和卫生水平。
(二)科学发展求实学明实情
局党委在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中,建立健全党委中心组、局机关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自学、专家辅学和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深化学习效果。全系统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局班子深入基层开展蹲点调研,通过走访、座谈、民主恳谈等形式,听民声、访民情、查问题,征意见,认真梳理卫生科学发展思路,努力消除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期间,局班子和各医疗卫生单位撰写了10多篇调研文章,为卫生事业发展积极献言献策。
(三)构建和谐卫生重实践
1、积极开展“公共卫生规范年”和“公共卫生人员素质提高年”活动,提高公共卫生水平。不断深化公共卫生所规范化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所档案规范化管理,实行公卫人员年度学习学分制,开展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公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进一步优化卫生行政审批工作,完善提前介入指导服务和一线办证,严格规范审批发证,优化服务,累计受理1022件,无超期和违规审批。
2、积极探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研究制定《我市医疗资源整合方案》,引导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今年重点加快地名卫生院改革,顺利完成东浦、高龙、贯庄和山市四家地名卫生院归并,实现区域中心卫生院统一管理。调整全市村级医疗机构的设置规划,制定了今后三年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计划,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3、抓医患和谐,完善医疗纠纷调解新机制。年初制订出台了《温岭市医疗纠纷预防处置暂行办法》,成立市医疗纠纷调处中心,全市地名卫生院以上医疗单位全部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正式实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截止6月1日,共调处纠纷14起。
4、抓队伍建设,提高卫技队伍和卫生管理人员素质。调整充实了31名局管干部,加强了医疗卫生管理力量,优化了结构。顺利完成了首轮2100名医师定期考核和67名副高级职称人员推荐评审。充分发挥市医疗质控中心和农村卫生协会作用,面向基层,开展业务培训。完成217名基层骨干医生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考核,组织436名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和考试。
5、抓卫生行风,完善惩防体系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卫生系统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2012年工作细则》,分解任务,明确分工,强化责任。试行《党风廉政建设三书两报告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党员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卫生效率年”活动,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降低公务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加大医疗单位监管,进一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开展医疗服务收费检查,加强中央、省投资项目资金监管。妥善处理投诉件61件。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卫生改革滞后,体制机制不畅。《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后,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职能未落实到位,对餐饮业卫生监管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未全面到位,特别是职业卫生监管体制改革滞后,制约着监督工作全面有效开展;2、公共卫生形势严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防控应急应对压力巨大,公共卫生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3、健康工程面广量大,提升水平仍需努力;4、医疗资源配置不佳,调整优化难度较大,基层卫生院建设任务艰巨;5、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和谐卫生步履艰难,队伍素质面临考验,行风建设任重道远等。
三、重点工作
1、紧抓改革机遇,全面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围绕国家和省即将出台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全力争取国家支持项目,重点改善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努力创建卫生强市,着力提升卫生创业创新能力。
2、紧抓疾病防控,保障群众健康安全。继续抓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全力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确保不发生死亡病例。进一步抓好手足口病、伤寒、霍乱、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继续开展镇村干部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讲。严防输入性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认真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强化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管理,配合教育部门落实好9月份的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继续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发挥公共卫生委员会和学校卫生协调小组的作用,落实好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按省政府办公厅和卫生厅的部署,继续开展以餐饮卫生监管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卫生监管,保障市民餐饮消费安全。开展以制鞋业为重点的职业病危害评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及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等监督检查,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
3、紧抓“两年”建设,增强公共卫生综合管理能力。推进“公共卫生规范年”、“公共卫生人员素质提高年”活动,深化公共卫生所规范化建设。继续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助理监督员、村级卫生监督协管员的管理与指导,组织公共卫生规范化建设现场交流会及疾控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公共卫生整体服务水平。
4、紧抓农村卫生,逐步提升农民健康工程水平。克难攻坚,努力完成第二轮体检任务。加强宣传,引导群众自觉参检。完善新农合从省到村的五级联网刷卡工程,继续扩大省级医疗机构刷卡报销范围,开展村卫生室门诊刷卡报销定点单位的验收、指导。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考核力度。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制度,开展团队绩效考核。总结推广公共卫生分项试点成果,开展慢病专项督导。积极实施“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开展慢性病社区防治试点。
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以解决群众提出的突出问题为落脚点,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个总体要求,牢牢抓住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这个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卫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卫生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卫生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的能力,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卫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整改目标
通过落实整改,达到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上有新突破;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有新举措;在推动本地本单位的科学发展上有新成果。
一是提高解放思想能力。通过整改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卫生工作。
二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深入研究我省卫生事业带有长远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人民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促进科学发展的实事。
三是提高体制创新能力。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切实转变职能,履行责任,建立有利于卫生科学发展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
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逐步健全领导机制。切实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转变工作作风,完善服务制度,优化服务环境,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型机关。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切实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五是提高科学发展能力。把落实整改作为提升卫生行业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作为推动各项卫生工作的强大动力,努力实现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提高卫生服务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强卫生行业职业道德建设、促进和谐医患关系上见到新成效,保持和发展全省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好势头、好局面、好氛围。
三、整改原则
一是明确整改项目。要对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进行全面分析、归类和清理,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该废则废,该立则立,该完善则完善。
二是明确整改时限。对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马上整改;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限期整改;对受客观条件制约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说清楚,明确努力方向,理清工作思路;对涉及多个地区和单位的问题,要采取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办法积极解决。
三是明确整改责任。整改工作由厅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处室具体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涉及面广、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由厅主要领导统筹协调、综合治理。对解决问题效果不好、多数群众不满意的,重新整改。
四是明确整改标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四、整改内容
针对厅党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建立和完善“建设工程”落实整改。
(一)实施加强党的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厅机关对科学发展的思想把握不够牢、作风不够实、创新发展的举措不够多以及破解难题的信心不够足等突出问题。
具体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学习,加强对领导班子思想建设,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争当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党委办
整改期限:2009年上半年
2、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工作制度,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党委办
整改期限:2009年上半年
3、切实转变领导作风。切实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求真务实、勤奋高效的工作作风,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党委办、监察室
整改期限:2009年上半年
4、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活动。推进电子政务系统、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减少文山会海,提高工作效率。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办公室
整改期限:2009年上半年
(二)实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不够高,不同地区、城乡居民间保障水平存在差距、新农合监管效能不够高等问题。
具体措施:
5、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新农合参合率巩固在95%以上,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适当增加农民缴费。2009年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110元以上,2010年提高到150元以上。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合作医疗办
整改期限:分阶段完成。2009年4月各级通过2009年度财政补助资金预算;2010年筹资方案在2009年2月提出初步测算意见,6月底前提交省政府。
6、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2009年在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和县外住院补偿比例分别达到70%、60%和40%,补偿封顶线提高到5万元以上。推行门诊补偿制度。缩小与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医保的差距。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合作医疗办
整改期限:2009年1月启动
7、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效率和监管效能。2009年内实行市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即时补偿,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加强县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建设,提高监管效能。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合作医疗办
整改期限:2009年底
8、积极配合其他部门,推进建设城
乡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借助商业健康保险,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合作医疗办
整改期限:2011年
(三)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公共卫生网底建设
不牢、公共卫生职能未能完全落实,地区、城乡、不同人群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大等问题。
具体措施:
9、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继续加强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抓好精神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口腔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工作。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疾控处
整改期限:2009年底
10、推动卫生应急机构建设和应急能力建设。开展卫生应急能力评估试点,健全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制度,创新应急培训和演练方式,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应急办
整改期限:2009年底
11、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卫生创建活动,开展健康城市和健康村创建工作试点。完善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建设。组织实施中央和省的农村改厕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爱卫办
整改期限:2009年底
12、扎实推进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实施妇幼安康工程。开展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测算研究和绩效评价,协调促进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落实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出台。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开发和推广妇幼保健适宜技术,推进妇幼保健服务进社区、进农村。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城乡居民及流动人口的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提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35岁以上妇女提供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促进城乡妇幼卫生服务均等化。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基妇处
整改期限:2009年底
13、深入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体系建设。促进卫生监督工作重心下移,推进卫生综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推动全行业依法依规办事。完善农村和社区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做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卫监处
整改期限:2009年12月底前完成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及各项业务工作。
(四)实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薄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后劲不足,公立医疗机构改革难度大等问题。
具体措施:
14、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级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重点提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在管理、技术、资金、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力争3年内全省县级医院在管理水平、学科结构、医疗质量等方面均可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加快薄弱卫生院改造的进程,继续落实好村卫生站和乡镇卫生院补贴政策。继续推进镇村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相关管理制度。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基妇处、规财处、医政处、科教处、中医药局
整改期限:2009年底
15、大力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积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做好服务,完善监管,争取在准入和审批、经营性质选择、金融和税收、设备配置、人才引进等政策方面取得突破,充分挖掘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潜力。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医政处
整改期限:争取省政府半年内出台《关于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意见》,争取到2O15年全省民营医疗机构实际床位、门诊服务量分别达到总量的2O%和25%以上。
16、落实“CEPA补充协议五”医疗服务部分有关工作。2009年1月1日起,**开始接受符合条件的港澳服务提供者投资门诊部的申请。专人负责,优化流程,公平公开,为申办人士开通“一站式"服务,吸纳港澳优质办医资源,使粤港澳三地民众受惠。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医政处
整改期限:申办条件、申办程序、申办指南等近期编制上网,并进行媒体宣传。2009年上半年设置10-30个港澳人士申办的门诊部(含诊所)。
17、大力发展社区卫生。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争取到201O年,实现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出台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人员管理。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进行分解、细化和考核。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服务内容、工作量和绩效核定补偿额度。省按照均等化的原则对欠发达地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部分补助。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基妇处
整改期限:2009年底
18、探索开展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按照国家的总体改革方案,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公益性,改革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三年内,逐步探索施行改革措施,积极配合发改委、劳动保障、物价等部门同步实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探索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单病种收费、门诊统筹等方式方法,建设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医政处
整改期限:根据国家改革方案,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政策。
19、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到2010年,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和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结合“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等活动,开展全省督导检查。探索新形势下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实行医院等级动态管理。制定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重点部门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质量控制标准,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设立医院监管机构,发挥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和医疗质量安全评价管理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的医疗服务。大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及时化解和处理医疗纠纷。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医政处
整改期限:2009年第2季度启动开展医院管理年和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组织检查组进行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
(五)实施药品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我省基本药物制度尚未建立、药品购销秩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具体措施:
20、尽快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和发
布我省基本药物目录,合理确定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医政处
整改期限:按照国家确立的基本药物制度,制定我省的实施意见,编制基本药物目录。
21、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行为。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坚持质量优先与价格合理,简化操作流程,切实做好2009年全省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工作。加强与技术提供方的沟通和协调,改善药品竞价议价系统、药品交易系统、药品交易监管系统、医用耗材采购平台,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推进全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制定《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实施方案》,计划分三批启动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工作,第一批拟对价值高、用量大的类别实行全省统一挂网。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规财处、监察室
整改期限:2009年底
22、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体系,基本药物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制订基本药物使用规范和临床应用指南。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医政处
整改期限:按照国家的基本药物目录,制定使用规范和临床应用指南。
23、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加强对监测网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相关法规及业务技能培训。初步建立药品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医政处
整改期限:2009年底
(六)实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和社区基层卫生、公共卫生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等问题。
具体措施:
24、制订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通过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形式,加快人才成长。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科教处、人事处
整改期限:3年至5年
25、制定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基层、城市社区工作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积极引导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争取在3~5年内实现乡镇卫生院有2~3名以上本科毕业生。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人事处
整改期限:3~5年
26、研究公开招募执业医师和3000名医学相关专业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人事处
整改期限:2009年底
(七)实施中医药强省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推动中医药继承创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事业科学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具体措施:
27、加快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的步伐。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省中医局
整改期限:2009年底
28、加强名院、名科、名医的培育,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省中医局
整改期限:2009年底
29、探索医、教、研、产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自主创新与竞争力。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省中医局
整改期限:2009年底
30、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和重大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省中医局
整改期限:2009年底
(八)实施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全省卫生系统医德医风、行风建设、民主监督、行业管理、服务质量和医患沟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具体措施:
31、加强反腐倡廉和医德医风教育,大力推行卫生廉政文化建设,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宣传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构筑思想道德防线。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党委办、监察室
整改期限:2009年底
32、进一步抓好行业作风工作,抓好长效机制建设和制度落实,巩固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成果。深入推进政务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监察室
整改期限:2009年底
33、结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服务行为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医德考评制度,加强对执业行为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医政处、监察室
整改期限:2009年底
34、重视接待工作,有效化解各类矛盾。健全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医患沟通,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良好风气,创造良好的执业条件和工作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责任领导:*
责任处室:办公室
整改期限:2009年底
35、进一步完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制度,积极开展卫生专项资金、重点项目资金和干部经济责任等审计工作。加强对专项资金和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确保资金安全和项目效益。
责任领导:*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街道团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