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合作社;资金;技术;政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当前,农村合作社面临的两大主要难题,一是资金紧缺问问题,二是缺乏人才问题。
首先是资金问题,当前农村合作社大部分存在资金需求巨大,而融资渠道相对匮乏。以辽宁省为例,20007年至2010年,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2010年底该省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053个,合作社总数比《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前增加了4232个,社员总数达到48.2万户。截止2010年底,全省有26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开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业务,贷款支持了2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13192户,合计发放贷款12242笔、金额48476万元,其中,对社员发放贷款40440万元,占合作社贷款总量的83.43%。合作社为社员及非社员农户代购农资达到355630万元,合作社销售农产品达到898000万元,从合作社流动资金占有量来计算融资需求很大。但是,目前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只对合作社社员办理小额信贷业务,而专业合作社以法人身份获得贷款比较难,仅为141个,占合作社总数的3.33%,金额只有8036万元,占专业合作社贷款总量的16.57%,远低于合作社社员通过小额信贷形式获得的贷款数量。全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及联保贷款余额为192.6亿元,贷款农户数为137.7万户(不含获得过贷款支持已归还的农户),贷款农户占农村农民总户数的21.85%,而获得贷款的合作社社员只占合作社社员总数的3.01%,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的贷款总量明显不足。在解决资金问题上,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靠银行借贷,二是大户出资。第一种情况,在很多地区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往往导致贷款难现象。第二种情况,大户出资最后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导致一般社员在合作社没有话语权,大户的决策决定一切,最终很可能影响一般社员的利益。
其次,是技术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的合作社大部分社员都是自带产业入社,政府在技术支持方面往往采取的是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这种形式的支持对社员的提升非常有限。当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不采取先进的集约化生产,农村合作社的效益必将不足以支撑其继续存在发展。而很多社员入社以后,往往不愿意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或者希望改变却缺少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政府对农村合作社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首先是税务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相关政策,-是合作社成员的产品销售视同自产自销;二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合作社购买产品可以按照13%进行进项抵扣;三是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农资免征增值税;四是合作社与成员签订的产品销售合同,免征印花税。第二,在项目方面合作社可作为涉农项目逐一单位。第三,各地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政策扶持资金。第四,合作社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之中,给予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用办法解决合作社贷款难问题。
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不断的颁布与落实,第四十九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由于竞争实力较弱,应当给予产业政策支持,把合作社作为实施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方面。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按照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承担项目申请,经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五十条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还不强,自我积累能力较弱,给予专业合作社财政资金扶持,就是直接扶持农民、扶持农业、扶持农村。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具体支持政策由国务院规定。第五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规定。
最后,不断试验落实的林权抵押政策,也为合作社融资开辟了新道路。以浙江庆元为我们调查专业合作社是创新竹木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成立于08年9月1日,目前成员有28家农户,其中10家每户出10万元,另外18家是以林权证作为入股的,总资产200多万。
三、城市就业难为大学回农村创业提供了契机
去年,我国的大学生毕业生将近700万,而签约率只有四成多,再现就业难的问题。然后广大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却面临了一系列的人才技术短缺的问题,国家也颁布了系列政策锅里大学生创业和回农村发展,这反面力度只会越来越大,这在不久的将来不然会掀起一股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热潮,为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契机。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刘平,主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2.
篇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形成的经济实体;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r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和成熟,并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使其在农村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诸多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
1.建社初期运转困难
多数合作社处于初创阶段,由于业务量少,社员收入不多,有的合作社从事的产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销售未能实现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合作社没有收来源,合作基础薄弱,缺乏资金,运转困难,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合作社为民服务的方式多数是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开展一些农业技术培训之类的服务,少量合作社提供了一些生产资料供应及农机化服务,多数合作社不能开展为社员服务项目。
2.缺乏资金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资金保障是主要问题之一。因为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大多来源于社员以及本社的资金积累。而这两个主要的资金来源数额有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为服务型的组织,且很多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时间较短,资金的积累相对有限,资金来源渠道少,加上政府的扶持资金少或缺乏,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艰难。
3.合作社贷款难
发展后续资金短缺 从运行的合作社看,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还缺乏外部资金的支持,各大银行贷款都要求抵押,合作社的大部分资金都用于经营,租赁的土地又不能作抵押,因此各大银行的信贷资金难以贷到,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4.存在信任缺失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多种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信任缺失造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小农经济模式,使农民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导致农民对于集体经济缺乏必要的信任感,自私自利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运营效率降低。
5.宣传力度不够
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国家赋予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以法人资格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对合作社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够了解,有种种疑问和顾虑;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合作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我省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短的影响,示范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二、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目前来说,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距离转化为规范化、市场化的公司都还有一段发展道路,为加快这一进程,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供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参考。
1.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的良好格局
“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素质问题,必须形成宣传教育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气候和氛围,同步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服务。抓好宣传教育。政府要创新工作思路,作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教育力度,帮助引导农民打消各种不应有的顾虑,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中来。抓好培训和管理。
2.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农业是基础产业,是事关农民富裕社会稳定的大事,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支持农业发展。项目资金扶持。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解决合作社的融资问题,尤其是金融部门应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探索小额贷款捆绑使用,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积极发放贷款,简化贷款手续,实行优惠利率。财政、工商、税务、计划、国土、交通、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出台扶持政策,制定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为合作社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制度
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必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政府应该积极搞好引导、管理和服务。首先要成立明确的主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部门,具体负责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注册登记、指导协调和服务管理工作。其次要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本区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还应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纳入农业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对运作规范、绩效优良、发展潜力巨大的合作经济组织,要适当的给予表彰鼓励,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黑龙江
一、黑龙江省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显著效果。截止2010年12月,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达到14347个,其中农民成员148671个,带动农户110万户,从事种植业合作社的7496个,占总数的52%;养殖业3991个,占总数的28%;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合作社2258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6%;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合作社有345个、运输的324个、储藏的合作社483个,占合作社总数的8%;从事技术、信息服务的的合作社1823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3%;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的1069个,占合作社总数的7%,其他行业合作社1071个,占合作社总数7%。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作多年的时间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农民生产经营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已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国家赋予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以法人资格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对合作社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够了解,有种种疑问和顾虑;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合作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我省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短的影响,示范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二)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牵动作用还不够突出。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和合作经营理念相对淡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弱等问题,而且全省各地发展不平衡,部分落后地区明显滞后,上述状况与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明显不相称,严重制约着地区农业发展。
(三)缺乏带头创办能人,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黑龙江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领办合作社的带头人,会经营管理、能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缺少,农民普遍缺少合作意识。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一些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农民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年龄偏大的农民。还有一些能力强的“能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了解,缺乏兴趣和动力组建合作社,牵头领办的意愿不强。
(四)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农民成员的权利和利益需要保障。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监督约束等机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根本无章程,无账目,合作社的成员不了解合作社章程内容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有的领办人把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机制与公司制企业管理相混淆,在民主决策和利益分配上不依法办理。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农民成员行使民主权利和切身的经济利益。
(五)匮乏资金以及科技支撑薄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障碍。2009年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户均出资额为89.72 万元,比全国户均81.05万元高出8.67万元,但并不证明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强。原因是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没有验资程序,只是由成员相互认可并在申请材料和章程中做出记载即可,真正出资到位的极少;其次是农民以实物出资不需进行评估和过户,而实际上这些实物基本上还在农民自己手里,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流动资金。再次,得到国家和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是过去成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自己的项目,而新创办的合作社则没有这样的待遇。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具有法人资格,但因其承担的有限责任没有实际资产做担保,因而贷款难的问题不易解决。一些已经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别是从事种植、养殖业的,缺乏科技力量支撑和有效快捷的信息渠道,难以实现做大做强,只能是维持现状。
三、促进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合作社人才培养。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进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应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逐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健康发展;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合作事业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内部教育和学习机制,引导社员加深对合作制度和组织章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对合作社的认同感。
(二)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当前,我省农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非常了解的比例很低,甚至有一部分农户根本不知道。对合作社不了解必然会导致农户没有产生参与的意愿,所以应该从思想上对农民做好引导工作,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农户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专业合作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农户的合作意识,激发农户的合作动机,创造农户的合作机会,启发农户的合作实践;另外要积极宣传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户来参与合作社的组织建设。
(三)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当安排扶植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服务;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另外要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等;另外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对农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4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中以承包制为基础、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的农村农业生产经营产品方面的联合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整个合作社的经营是遵照民主的方式进行,并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指导具体的合作社经营。在组织职能的分类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由人民群众自发成立,具有民主管理性质的自发性经济组织。
2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自我国关于农民合作社的法律颁布后,我国就开始了在农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程。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经济也成为了各个地区发展的重点,并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对于传统农村经济发展形式加入了新鲜的血液。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在很多地区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也逐渐向着更多的地区发展,但由于刚刚起步等方面的原因,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就制约了其在农业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
2.1技术含量较低
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以农民为主的结构组成,由于目前我国农民在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建设还需要继续加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中就必然会存在一定的水平问题,限制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1]。在当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对于生活水平和物质需求不断提高,对于农业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就要求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更高技术水平的生产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部分来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此外,市场的风向本就是多变的,农业参与到市场的运作中时,本身就属于弱势的一方,而此时在经营方面如果不能够利用科学的经济管理,那么势必会形成更加弱势的经济结构的出现,而现在正是由于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缺少能够进行专业经济管理的人才,也就导致了这类问题存在的隐患。
2.2农村产品的市场地位
在经营农村产品时,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意识的根深蒂固,在很多时候农业产品不会形成品牌,即便能够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但在经营方面仍会受到一定限制,难以在市场中形成独特的品牌影响力。大多数农业无法集中参与到市场经营中,就不能够在市场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影响力,没有品牌作为经营的保障,很多市场也就因为这样的原因在不断丢失,使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营中的影响力还达不到预期的水平。
3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3.1改善农村土地和生产工具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联合上具有独立性和民主性,而且是以农民为主要成员,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都能够支配和使用相当一部分的土地使用权,那么在经营方面就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农村用地结构,根据不同的市场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当中的土地进行作物选择。分析历史也可以看到,在过去施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对于特殊时期的生产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社会的发展速度之快已经使得过去的无法完全适应当代农业的发展任务,因此在农业土地的管理上就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改革[2]。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是能够利用结合来自农村的优势整合优化土地资源,并根据一定的市场规律对农村的土地使用、农具使用以及生产资源实现分配的合理优化,这种优化方式在一些土地较为分散地区的优化更加明显,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还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大型的生产设备参与到农村的生产工作中,通过集体使用的方式使更多的农村生产设备投入到农业的生产和使用中。
3.2加强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
我国农民的分布是以村庄为主要形式聚居,农民基数大、受理人员的不足导致了基层农民在与政府沟通交流时,很难具体的表达出意见。这样一来,上级的政策在传递和宣传中就会缺少具体的渠道,农民的问题上传时也会缺少足够的渠道而显得缺少重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上级政府中建立的联系,有效增加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交流,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济市场影响力的加深扩大自己的影响,以此来确定农民在政府表达自身意见的话语权。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农村事务,会使政府机构在潜意识上认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执行权力,尊重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尊重了农民的利益和诉求,在个体农民和政府之间产生了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保障了上下信息的沟通交流。
3.3解决农村生产劳动力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弥补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缺陷,它主要通过农户之间的结合,完成农村经济的改革。此外,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一直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缓解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不仅仅是进行农业生产,还可以发展养殖、产品再加工等方面,多样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全能够解决富余劳动力等问题。
3.4解决农村生产资金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发展前期发展速度迅猛,后期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的发展资金不足,一家一户的资金数量严重缺乏。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社员入股出资,为农村的发展节约了资金成本,不用贷款,通过闲散资金的集合便壮大了资金的规模,农民原先想办而办不成的事,现在都可以迎刃而解。3.5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1)把薄弱的家庭农户组织起来,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农业的标准化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让农民“抱团”闯市场,获取规模效益。(2)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系列技术服务,有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实践推广,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3]。(3)加强社员自律,协调专业合作社的内外部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利用组织方式规范农户行为,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
4结语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的不断深化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还需要更多农民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发展空间。通过在农业方面不断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提供的支持。不仅确立了农民利益的不断扩大,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农民在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确立。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综合建设中提供一个可行的执行方案,并以这种方式促进我国综合化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海力其古丽·汗木都 单位:新疆鄯善县农经局
参考文献
[1]滕海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甘肃农业,2015(22):27-28.
篇5
一、新时期农村金融建设的重要性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后来发生的欧洲债务危机给我国农村金融敲响了警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环境下,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血脉,而农村经济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顺利与否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农村要发展离不开被称为是“现代经济血脉”的金融的支撑,而农村金融又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集信用活动、资金运动和货币流通于一体的农村金融活动是新时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一方面,农村金融活动通过资金的筹集、融通和管理,实现农村资金的合理循环周转和增值,满足农村发展对于货币的需求,并通过有效监管途径保障国家财政用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利用农村信贷、利率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协调配合,为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当前,随着农村金融走向了助力经济建设的前台,相对于我国农村对于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也一定程度地凸显了我国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村金融的重要意义。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现实困境
1、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不清
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等,初步形成了集政策、商业化功能、合作金融机构为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金融体系。但从现实的运作来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约束的缺失及滞后,使得我国现有农村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定位不清,职责难以明确,造成相互重叠,或形成服务空白的状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有效竞争机制难以形成。一是农业发展银行政策退化,在亟须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急需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力度弱化。二是随着商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银行信贷重心逐渐出现向城市及商业转移的倾向,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减弱。三是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金融机构,农信社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存在着产权不清、管理规范性弱、风险责任意识差等问题,加上服务三农的政策性定位与农信社本身企业法人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性之间的矛盾,使得我国农信社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其改革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另外,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多的是体现出服务于城市工业的特点。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市场虽定位于三农,但受逐利动机的影响,只存不贷或惜贷现象严重,使得大量农村资金外流,农村资金非农化现象进一步加剧,有悖于服务三农经济的宗旨。因此不论是对于农业生产还是农民增收,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率和贡献率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生产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村地区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而农村的金融供求总量与结构双重失衡现象严重,整体上难以满足“三农”的要求,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滞后。一是农村金融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向农民提供正规金融服务的合法金融机构设置不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出现萎缩现象,网点覆盖低、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减少。二是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由于地处偏远农村,习惯于有求才应的工作方式,甚至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工作作风,服务意识低,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深入了解当地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市场意识不足。三是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仍是以存、贷、汇服务为主,其他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及服务方式创新严重缺乏,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3、忽视对体制外农村金融发展的引导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远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严重供给不足,从而给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政府虽然对于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有所放宽,但现有正式农村金融体系仍将民间金融排斥在外,民间金融发展仍受到限制。大量民间资本长期被排斥在体制外,同时又忽视对于民间金融发展有效引导,不仅不能充分合理发挥其在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中的积极作用,反而间接助长了农村灰色金融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将灰色金融推向黑色金融,形成金融风险,干扰农村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从更深层次来看,大量游离于体制外的社会资金对于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都造成潜在的威胁,需谨慎对待。
三、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思路
1、立足三农,发挥特色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都是我国政策的焦点及关注的热点。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以农为本的基本方向,以农定位,忠实地体现出政府支农、促农的真实意图,将支持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我国农村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现代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在政府的主导下,做好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存量改造。在坚持政策性方向不变的前提和基础上推进农发行的改革,充分发挥出农发行作为政府支农有效金融工具及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的作用。拓宽农发行业务范围和支农服务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支持力度,如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支农服务功能。作为支农的重要力量,农行今后的改革发展方向仍必须立足于为三农经济和县域经济提供更好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强化三农业务。同时,鉴于农信社在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必须时刻把握农信社作为“联系农村最好的金融纽带”的支农定位,正确处理好“支农”与“商业盈利”的关系,警惕农信社的商业化取向及信贷的配给行为,真正地发挥和实现农信社在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只有坚持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服务三农目标的紧密联结,才能真正地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通过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采取政策引导与利益驱动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引导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三农,切实缓解三农对于资金的迫切需求和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其中,小额贷款作为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的主要手段,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继续深入推广小额贷款,除原有的信贷方式外,实现小额信贷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有机结合,以于更大范围内支撑农村的生产建设。转变传统官商作风的惯模式,站在客户的立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主动走出去,深入企业和农户,及时掌握新情况和新问题。优化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有关产前、产中、产后的信贷服务工作,为其有效地解决金融问题。继续稳步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和产品的创新活动,满足三农经济对于农村金融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金融资源不论是从产品还是从服务的角度来看都呈现稀缺性的特点。因此,在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同时,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工作的速度也必须跟上。在结合地方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加大农村金融组织和产品创新的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特别是对于创新工作的新动态、新成就及先进典型要广泛报道,为推动农村金融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突出农村金融创新的重点,着重致力于提供满足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农村消费等符合“三农”实际发展需求的金融服务,加快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长效保障机制的构建。
3、加大力度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引入新的金融组织元素和组织成分,丰富和优化农村金融体系结构,建立健全竞争合理、功能互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制,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推动引导体制外的农村民间金融的合法发展,形成农村合作金融的有效补充,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以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于金融服务的多元化、综合性需求,实现农村经济建设与金融的协调发展。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的柜架下,给予农村民间金融活动一个合法、公开的平台,使民间融资活动得以阳光化和公开化,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发挥其在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和农村民间经济融资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鉴于农村金融市场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意义,应做好金融监管工作,加大力度杜绝农村资金的非农化现象。逐步建立起农村金融机构的分类监管、差别监管制度,构筑包括网点建设、服务水平、贷款服务等方面的监管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别于城市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政策和监管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的金融监管。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涉农不良贷款的监管考核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其针对性和效率,对于大案要案要做好社会宣传工作以起到警戒作用,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支撑。
当前各地农村金融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区域性使得各地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其在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建设过程中的需求与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全国统一思想的指导下,从各地实际出发,推进农村金融的建设与发展,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做法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秦超、孟陈栋:关于农村金融建设的若干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12).
[2] 夏松:从需求角度谈农村金融建设[J].经济论坛,2007(12).
[3] 苏昊成:探讨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风险及管理模式[J].中国外资,2008(8).
篇6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04-0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和现代农业的深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的经济主体发展极为迅速,数量与日俱增。截至2012年3月,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5万家以上,其中最近5年的发展量相当于之前28年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总量的3.7倍。合作社基数大、增长快、覆盖范围广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处于初级阶段的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将制约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不到位,作用不显著
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的不断深入,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向“三农”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部分合作社组织者和成员认识较为肤浅,仅把专业合作社看作是农业服务组织,没有将其看成新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实体,只在产前提供生产资料的购置,产中的服务甚少,产后的营销服务功能几近丧失。部分合作社组织者组建合作社目的甚至不纯,主观上把合作社看作是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的工具,使合作社的本质发生异化。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得合作社的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合作社的真正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1.2 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软环境建设上严重滞后,制度建设仅仅停留在应付注册登记和项目检查验收上,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和章程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没有成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在组织上,大部分的合作社仅由3~5个人来组织运营,甚至是合作社法人1个人全权,管理上完全处于自由松散状态,内部没有严格的分工,职能部门配备上一片混乱,与企业化的管理经营体制相距甚远,未形成有力的运作服务团队。
1.3 档次普遍低,运作不得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档次偏低,运作上仅限于表面,只是简单的合作互助、组织生产和农资购买,在后期的销售、“三品”认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包装都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营性合作、经济上合作,使得产后服务严重脱节,导致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得不到认可,农产品应有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1.4 品牌意识淡,自动能力低
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思想的影响,合作社成员缺乏市场观念和品牌意识,对创建品牌的认知不够,有社无标、有标不用现象极为严重,以品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意识没有真正确立,认为只要有销路,产品可以顺利销售就安于现状,商标注册与否、用与不用与己无关,这样就使得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1.5 自由资金少,经营无活力
当前,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时间较短,且合作社的职能是非盈利机构,使合作社没有真正的盈利能力。加之合作社的固定资产较少,抵押贷款能力偏低,合作社营销流通体系的资金严重缺乏,进而导致合作社在开展品牌建设、商标注册以及参加农产品推荐会、展销会等社会活动时没有充足的经费,导致合作社发展壮大受到资金不足的严重限制。
2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2.1 认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本质和内涵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是依据当地农业产业特色和优势,为广大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服务性机构。它的本质是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变化的必然产物。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的目的是通过农民的互助合作培养农民民主意识、合作意识,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把传统分散农业生产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促进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先进装备投入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最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1-2]。
2.2 加强政策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各级政府部门要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载体广泛地宣传国家关于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在政策上予以引导、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积极地消除干部和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糊认识,让广大农民了解合作社的本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申办机关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积极配合,开展一站式服务,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给农民提供便利。同时,积极鼓励涉农项目资金、农技农艺服务、农机补贴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当的倾斜[3-4]。
2.3 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运营体系
软环境建设是当前合作社做大做强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保障。合作社在运营时,要加强章程、制度、规范建设,建立保障有力的风险机制和合法有序的融资环境。加强内部的职能分工协作关系、薪资分配、入股分红等管理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奖惩规则等激励办法建设,让合作社从社员到管理层都紧密协调,形成合力,做大做强合作社这一经济实体。
2.4 加强“三品”认证,树立品牌意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只有加强品牌化建设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要搞好配合,严格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农业政策、财政政策,为合作社提供畅通、优质、便捷、高效、务实的服务环境。坚持“商标助农、品牌兴农、名牌强农”的品牌战略,积极引导有条件、符合要求的合作社进行“三品”认证和品牌建设。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合作社申报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
2.5 加强技术培训,铸就管理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技术、新成果的实施和转化平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加强社员培训协作力度,铸就一批管理精英、技术能手、理财专家、种养能人,努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有谋略、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有奉献精神的合作社管理人才队伍。增强其生产标准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普及和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合作社走上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以质取胜的良性发展道路。
2.6 加强社间合作交流,树立示范典型
积极推荐有条件的合作社申报中省示范社评选活动,培养树立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并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组织开展对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评定活动,打造一批典型。同时,培养壮大合作社的实力,将合作社从村、镇范围的合作逐步扩大,培育有潜力的合作社跨出乡村,实施县级、市级甚至跨省的合作社大联合,形成大合力,创建大品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带动农村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3 参考文献
[1] 王磊,盛莹.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0):119-121.
[2] 张晓山.有关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几个问题[J].农村经济,2005,1(7):5-8.
篇7
一、发展林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面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不断提升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我国农业基础脆弱,装备及生产方式落后,农村生态环境不尽人意,有待进一步治理改善;农村产业与农民就业渠道不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格局亟待改变。要全面达到和谐的小康社会,进而迈向现代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不断改观,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使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奋斗目标。
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做到和谐,才能逐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林业已经不是传统的木材生产,而是把生态系统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环境的效益放在首位,由注重第一产业的木材及林产品生产向深加工、经营流通、生态旅游、环境友好等二、三产业诸多领域方向发展,使林业发挥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而独特作用。所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是不可或缺的。
二、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林业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是保证粮食生产的生态屏障。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综合功能,在保证粮食生产方面的屏障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发展现代林业,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林业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绿水青山是实现农村致富的金山银山。广大农村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人口逐渐增多、人均耕地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农村发展符合市场需要,有本地特色的优势林业产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边远山区、没有工矿企业的农村,发展林业产业就成为农民致富的首选产业项目。
3.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发展高效林业产业,可以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物质保障。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增加村庄的林草覆盖,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实现新农村“村容整洁”的手段和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要想使乡村达到绿化、美化、香化的效果,建设成为花园式和园林式的生态文明乡村,必须植树、栽花、种草,布置绿色景观,增加绿地面积。
4、发展现代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实践
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占国土面积约90%的广大山区、沙区和林区,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集体林地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的方法与途径
(一)林业建设要有统筹规划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适宜速生林生长,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是为了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是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等。要整合资源并理顺林业在各具不同特色依存关系中所处地位,也要视当地具体自然等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而定并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①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②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③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④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⑤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林业知识与技能
发展林业过程中,应该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规划、推广栽培抚育新技术、并使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
(三)发展林业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发展林业要让农民看到收益,在长远规划中也要兼顾中短期利益,才能提高其积极性,使林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例如江西省通过落实自留山和植树“谁造谁有”政策,与农民签订合同,发换林权证,明晰产权,实现了“耕者有其山”,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此举保障了林农长期的合法权益并得到了收益,增强了他们发展林业的信心,使农民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
(四)新农村林业建设要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等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指导农民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经济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23―01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实现伟大中国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更加专注于农业组织化建设,特别强调加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双阳区政府积极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充分的肯定,助推“三城一区、幸福双阳”建设进程,为双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1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推动农民快速致富
农业专业合组织是一种秉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生产方式和经营分配管理采取合作制度的经济合作组织。此组织能够充分同现阶段的农村经济条件、以及特有的农产品相结合,将特色农产品作为合作基础,并且对农产品进行进一步深加工,进而将农业生产同当地市场合理结合起来,最终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下平稳运转。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本地区农产品的销售数量,同时能够实现城乡文化需求的互换,满足各层所需。在实际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中,能够加强各项科学技术的交流,丰富农民知识掌握程度,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完善发展,市场会更加活跃,农民技能会更加牢固,农民收入会更加增多。
1.2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强化社会化服务功能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能够有利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对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组织,进行重新的塑造和创新,在市场、农民、以及政府三者之间架起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首先,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能够发挥工作职能,实现对农民的指导和引导,将国家惠民政策和产业政策具体落实到每一环节,避免出现生产中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其次,农民可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下,将自身需求及时有效的想政府反映,同时能够及时获取政府的有效答复,以及相关农业政府和科技方法等信息,进而有利于实现政府对农村经济的针对性、以及实施性调控。合作组织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和合作性,有效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双方能够优势互补,进而将服务覆盖所有的生产、流通阶段。
1.3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农产品形成规模效应
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能够积极利用闲暇时间,对国家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和方针进行解读和学习。在学习阶段,农民可以相互交流探讨,以此提升自身农业科学知识,同时能够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进而找寻处促进农产品销售、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拉近农民之间距离,帮助农民掌握市场营销信息、以及农业种植技术,以此扩展农民视野。
1.4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加果农业发展无法同市场经济具有一致性,将会限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提高农民的实际经营手段,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但是由于农民力量有限,只有充分结合所有农民的力量,加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才能提升农民抗风险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在于,在农民进行生产的基础之后,对农产品的经营活动全权负责,将所有农产品进行统一销售,以此帮助农民获取更多的经济价值,以此提升农业的整体经营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帮助按照市场行情进行农业生产,防止出现生产的盲目性,使农民处于经济发展的有利位置。
1.5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需要
度,比较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农业的向前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此种制度在一些方面具有局限性,不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以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热情,但是由于产量有限,在经济收入方面不够理想。因此,可以采取规模化经营,农民的自有土地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掌管,负责统一的经营和管理,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有利于提升土地使用率,保证农民收入。
2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几项建议
2.1双阳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重视起来,将核心设定在《农村专业合作社法》上,严格规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推动其发展。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基础,将主导产业视为纽带.以“民办和民营以及民受益”作为中心原则,对“基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进行推广并实施,依据各地不同的有利条件,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心放在特色农业的发展和优势资源的创办上,鼓励各地农民加入到专业合作社中去,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共同建设专业合作社。
2.2重点关注培训方面,将培训基地的建设提到日程上来,对农民合作社社员的培训学习加紧完善。
2.3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尽量发挥各个社员职能的作用。依照各个专业合作社不同的特色,将对应的组织结构建立起来,并保证该结构具有合理的运行和决策机制。
2.4在政策方面,要将扶持力度加大,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法律素养。此外,因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要给予合作社宽松的环境。并且国家相应的法律应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保护。因此,增加政府的扶持力度和提高社员的法律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篇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转变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1
作为现代农业经营的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机地结合农业规模化和农户小范围生产,因此可以使农民的收入得以增加,并且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将有效的载体提供给我国农业的经营和发展。有鉴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转变路径进行了分析。
一、制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
(一)农民自身较低的文化素质
尽管现在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已经具有了较大的提升,然而仍然具有非常强烈的小生产意识,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因此具有淡薄的合作意识,这样就很难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上去,并且无法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规模经济形成。除此之外,我国农民具有较低的文化层次,而且也不具备某种专业技术,这样就导致入社农民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提升上去,无法与合作社规模经营的运作方式相适应[1]。
(二)政府缺乏足够的支持力度
为了扩大自身的生产经营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需要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然而因此一些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小的注册资金规模,因此在担保能力方面也显得非常有限,很难获得必要的信贷支持,再加上政府的扶持资金具有过高的门槛、狭窄的扶持范围和较小的资金规模等限制,因此很多急需支持的合作社并不能够获得相应的支持。除此之外,在对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建设的时候,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对一定的新机械进行引进,然而由于政府在扶持政策方面的缺失,因此使得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三)不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尽管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相关法律的要求为根据将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了出来,然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并没有严格的对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进行落实,甚至有一些合作社没有认真的落实分配制度,这样就导致社员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除此之外,我国很多合作社都处于零散的状态,并不具备规模效应,因此从整体上来说具有较弱的市场竞争力。由于没有自身的产业链,因此也无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所以不管是在价格方面,还是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现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销售都不具备显著的优势。
(四)较低的服务层次以及薄弱的品牌意识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淡薄的品牌意识,并没有对品牌开发予以高度重视,因此无法将品牌的聚集效应形成,也无法将特色优势产品形成,这样就很难对市场发展空间进行开拓,严重的缺乏竞争后劲。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面临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就是较低的服务层次,现在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只是提供技术咨询以及信息咨询等服务,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商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因此具有较低的市场竞争力。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转变路径分析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属于一个协调者和组织者,所以必须要将自身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只有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才能够将合作社目前存在的缺乏人才和资金的问题解决掉。首先,政府部门必须要将专项资金设置出来,从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进行扶持,对相关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要对农业开发项目进行优先立项和扶持。其次,政府部门必须要将干预意识破除掉,真正的将服务作为自己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充分地将监督、引导和政策支持的作用发挥出来。
(二)对特色产品的开发和品牌效应予以高度重视
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要对当地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对特色产业进行大力开发,对品牌发展战略予以认真的贯彻和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其他合作社起到影响和吸引作用,从而实现协同发展,并且能够真正地形成规模经济的效应。首先,合作社必须要对内部运作进行规范,对利益分配制度、民主管理和规范制度与不断的完善。其次,要利用品牌推广的活动将品牌形象牢固地树立起来,比如对农产品质量的检验标准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使农产品的安全性得以提升。
(三)对发展和运行的配套措施进行不断的完善
首先,必须要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从而将对合作社发展有利的制度环境营造出来。其次,要积极地创造条件,使得土地流转的自由度得以加大,要将土地流转主体的限制消除掉,对流转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丰富。再次,要建立合理的信用评级制度,从而能够使合作社实现健康发展。要对合作社的负责人情况、信用状况、收入、资产等进行定期的评分,一旦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马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全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四)为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
首先,必须要高度的重视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将合作社企业和农户的桥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并且实施统一销售产品、统一生产管理的一条龙模式,通过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方式有效地推动农业结构的升级,最终能够使现代农业实现快速发展。其次,要想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将民主管理制度建立起来,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利用不同方面的权力制衡,最终能够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经济组织具有越来越高的规范性。
三、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具有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具有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对现在制约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并且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合作社;构建思路
农村合作社涉及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合作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合作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有利于规避市场交易所的风险,有效加强了农民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承受市场经济冲击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合作社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需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1 农村合作社构建的影响因素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构建与完善农村合作社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一,以往所开展的合作社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缺乏对农村合作社本质的正确认识,导致许多农民并不愿意接受农村合作社;其二,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合作社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指出,农村基层组织允许自行治理,从而导致了政府组织机构往往会忽视农村工作,因此并没有对农村合作社进行充分的宣传;其三,农村在教育方面的资源十分有限,因此大多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水平比较低,这就对合作意识、合作观念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从而对农村合作社构建产生了不利影响;其四,农村合作社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比较长,再加上农民很少有可以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的物品,因此,能够获得贷款的农民非常少,最基本的一条融资渠道就是向亲戚朋友借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合作积极性。
2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合作社构建思路
2.1切实做好技术培训工作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合作社内普遍存在着社员对农业科学技术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较低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必须切实做好对社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培训工作,加强社员对农业科学技术的了解与掌握。首先,应充分利用农闲时间,聘请相关专家对社员仔细讲解最新农业生产技术的相关知识,以及时更新社员对农业技术知识的了解;其次,应当对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进行充分利用,定期、定时、系统性地对当地的农村合作社社员宣传需要用到的、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使农民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对相关农业知识进行学习;最后,农业合作社有关管理部门应当邀请一些一线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农业技术专家开展实际调查工作,切实深入了解农村合作社社员对当前技术的掌握情况,从而精确地判断出目前需要对社员传授哪些技术,之后再根据这些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最终实现社员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2.2完善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构建与完善农村合作社时,必须坚持“服务社内成员”的基本宗旨,不断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将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有机结合公平与效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并要采取现代化的股份公司管理模式,实行合作社会员、监事会、理事会分工负责制,在农村合作社构建过程中不断完善内部运作机制与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农村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最终实现农业产品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推动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发展,让农业逐渐朝着产业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2.3明确政府在构建农村合作社过程中的地位
农村合作社属于一种自治的经济型合作组织,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合作社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一定角度来看,仍是弱势型组织,需要政府支持。但是,参照农村合作社的原则,即自办、自治以及自己收益,因此,政府不能对农村合作社的构建与运作过分的进行干涉,否则就容易出现政府主导的趋向。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当实现角色转换,从以往对农村合作社的系统性管理转变成为农村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农村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制定并实施产业倾斜方面的优惠政策,将政府支持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技术等方面展现出来,通过组织能够促进农村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各种各样的专业型培训活动,鼓励社内成员进行自主性学习,切实提高社内成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经营能力。
2.4拓宽融资渠道
农业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自然特性,影响因素较多,再加上农业生产活动的周期相对来说比较长,因此具有贷款风险高、资产专用性强等特点,导致农业合作社发展、农村资金投入具有一定的不匹配性,针对这一问题,必须拓宽农村合作社的融资渠道。以往农村合作社的主要融资渠道就是向亲戚朋友借钱,即宗亲信贷,目前,应抓住商业银行改革时机,在宗亲信贷的基础上拓宽融资渠道。应做好对各类商业银行之间的协商与协调,以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前景作为出发点与立脚点,对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潜能有一个正确认识,将可以利用的流动资金运用到推动农村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上。此外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应适当降低单纯的商业金融模式,通过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农村合作社间的信息对等,从而能够使农村合作社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最终促进农村合作社的健康、迅速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农村专业合作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应当切实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明确政府在构建农村合作社过程中的地位,也要拓宽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龙菊.论新农村建设中专业合作社的构建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18:456-458.
- 上一篇:未成年人保护考核细则
- 下一篇:土地管理法新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