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

篇1

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第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

第三,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选学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篇2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数学是一门研究思想事物的抽象的科学”“数学是量的科学”“数学是结构的科学”“数学是引出必然性结论的科学”“纯数学是一组假设与演绎的理论”“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家们这样论述什么是数学。但是,数学家们论述的是“数学科学”,却不是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是小学开设的一门课程,它和数学科学既有本质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不在于或主要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通过开拓头脑中的数学空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即: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数学教育教学重心的转移。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起点往往不是逻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如果说作为科学的数学的面孔是“严肃”的,那么,作为教育内容的小学数学的面孔则是“活泼”的、“亲切”的。

二、从分挖掘课程资源

作为学科数学的小学数学与数学科学在目的、形式、顺序、认识的起点上(或基础上)是不同的。数学科学,是精确地阐明某些数学理论、是严格的推理、是以数学理论的逻辑系统进行编制。小学数学是“儿童自己的数学”,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是学生“街头数学”的继续和延伸。每个学生并不是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环境之外的一个体系。学生认识的起点往往不是逻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如,小学生学习加法的时候,并不是从定义出发的,而是从生活中的加法的事例出发,然后总结出加法的法则和意义的。尚未入学的儿童掌握的数学知识已经相当丰富,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它是在学校中学习学校数学知识的必要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对现实经验的理解、反思和抽象的过程。所以,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当具备他们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即:充分将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等因素作为课程的来源。

三、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教学

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充满好奇、渴望走向成熟,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才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即: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评价建议要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应用意识;实践能力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科学的教育就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而实现教育的根本就是信息资源。小学生正处于形成自我思维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教育,必须认真选定教材,同时深入研究其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所以,老师通常可以选用学生们喜爱的教材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成系统的思维体系。而科学地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过程。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的数学实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了新的突破,它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思想和原则为指导,实现了将教材内容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儿童年龄特征等的结合,体现了独有的内涵和特性。因此,五年级的实验教材内容丰富,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教育,鼓励算法多样化,重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开放性教学理念。同时,除了教材内容有所改变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完善了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实现了计算数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更新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重视研究和实践,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3.以丰富的内容形式展现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加强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加强学生对统计的认识,并培养他们以数学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将素质教育融入到数学教材的内容中,利用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本册五年级的数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二、主要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每一位数学老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与教学的引导者,为了认真贯彻新课标制定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主要场所,完善实践教学,通过知识教学,融入更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充分开展素质教育,以作为实现下一步数学教育的思想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2.精心备课

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材内容了解通透,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的整合教学信息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老师,课前要认真备课,课后要仔细回顾、反思,及时纠正有错漏的地方。做到因材施教,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以此为参考资料,做针对性的教学,此外,多参加研讨会,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也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努力培养合作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二者相互促进,才能提升教学水平,而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与老师合作的重要性,也要让他们了解到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也是很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去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花更多的心思去关心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更新学习模式,在感受到学习数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体系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鼓励他们认真学习,认真思考,同时,也是老师改进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老师,应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保证学生能良好地掌握课堂知识,促进教学的发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5.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时时处处有数学。通过学生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能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搭建合作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方式;合作小组学习;数学建模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短缺以及农村家长意识落后等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全部得到解决。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农村教学20余年的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努力探索,总结以下成功的数学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学习及教学模式不断与时俱进,提倡“合作小组学习”的新模式

农村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朴实、踏实。在学习数学上,表现为勤奋好学,学习内容相对较简单,学习时间相对城市学生更充足些。但不足为机动灵活不够,学习盲目性比较大,主观能动性不高,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而课堂上授课方式古板,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更不注重与实际相联系来加强学生的理解,课外不注重对于学生的延伸教学,这样不利于学生养成举一反三和联系实际想问题的习惯。目前进行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实验”,以“主体参与”为突破口,设计了教与学的四自式框架与小组学习的合作学习课堂结构新形式:自看课本—自想问题—小组学习—自练习题—自我小结。

“合作小组学习”的方式能实现学习优秀的学生带动学习困难的学生,定期举办一些小组之间的比赛,能充分发挥全组人的积极性,共同学习和进步。合作学习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开展互学、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同时也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评价自己。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提问题,发现问题及合作的习惯。

二、在广泛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寻找农村里更真实的生活教具

数学相对于语文、音乐和英语等学科来说,教学手段相对单调,教具也相对较少,因此学起来枯燥无味,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源,辅以多媒体教学,能给教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教师要运用生动的语言、传神的手势、直观的教具、表象的多媒体和精美的板书,引导学生从美的感性认识中激发兴趣,从而去实践创造。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难点问题简单形象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学生真正地感知认识数学知识。

农村也可以提供一些特有的教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废旧的东西或在山间田里找,农村还有广阔的大自然,那都是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最初始的物质,这样不仅进行了资源再利用,更能培养广大学生热爱生活及大自然的情怀,培养实验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多带他们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对于大自然的日升月落、四季交替等神秘现象,鼓励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跟在教室里教授深奥晦涩的公转定理相比,这两种教学效果完全不同。留家庭作业应注重切合实际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寻找数数用的教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生活技能,也完成了枯燥的数学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教未见趣,必不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责任感和成功欲;(2)循循善诱,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学习;(3)为每个学生智慧、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4)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矛盾;(5)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和习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过去说学生是教师教会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师中心论。如果学生不愿参与,教师教得再好也是枉然。基于此,进行“学会参与”与“参与教学法”实验,摸索总结出“参与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要素。基本原则包括主动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反馈性原则。操作要素有四点,即重视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参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及时反

馈调整,强化学生参与;采用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参与。

四、结合农村生活情境,巧妙融合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科学。学习数学是为了将数学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实现此目的的途径是把实际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通过数学模型来实现。数学建模能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将现实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素材及时融入学习课堂中,把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社会热点、自然环境等与数学问题有关系的各种因素巧妙地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数学问题的火热思考,把其当作解决问题的支撑物来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价值性;让学生抓住问题的锚桩,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生活经验,促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感受问题情境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尽快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尽知数学模型的存在。教师通过结合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初步学会将数学模型生活化,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建模的兴趣。由于现成的教本上关于数学建模的内容很少,所以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数学建模意识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开展讨论,在自觉学习中构建数学建模的意识。

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仅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学生在愿学、善学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去体验学习的乐趣。这里说的乐趣来自学习过程中对成功实践的体验,需要通过观察问题、发现问题、验证结论、体验本质,归纳和发现新结论。

参考文献:

[1]李泽成.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新课程:教师版,2013(01).

[2]瞿雯洁.小学数学生态化教学探究.新课程:教师版,2013(01).

[3]程良军.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运用艺术.新课程:综合版,2013(02).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案例教学 总结

一、课堂教学中主要课堂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把上次活动拍的照片给大家带来了,你们喜欢吗?同学们给老师提了一个建议,想把它放到我们的黑板上,为了美观一些,可以把它的周围用彩带给围上,那多漂亮啊!那我们需要多长的彩带呢?

生:大约需要6 厘米长的彩带,但是有4条边,需要四六二十四厘米的彩带。

师: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上下两个边是6 厘米,左右两边是3 厘米,一共是18 厘米。

师:要想知道这条彩带有多长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周长。

在导入新课这个教学环节,教师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在活动上的照片,通过美化照片入手。

这样的教学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很快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我们说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本节课的导入是有效的 。

环节二:讲授新课,认识周长

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本节课的学习后,通过教师的反思我们发现,班级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周长的内涵。

在“认识周长”这一环节中,讲授“什么是周长”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归纳出什么叫做周长,具体解释这个定义中个别词语的含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概括能力相对较差。

环节三:学生动手操作,测量物体的周长

我们说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对话中学习”,本节课老师设计的测量物体周长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的方法。

师:今天老师给学生带来了一些漂亮的不同形状图形,你们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吗?同学们先独立思考1 分钟,小组同学再交流一下。(同学讨论时间为4 分钟)

师:将你们讨论好的汇报一下。

环节四:测量物体的周长

师:我们下面来实际的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注意测量的结果取整数,

采用四舍五入法。

(学生用直尺测量教科书上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教师深入学生中进行指导,并选择两种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将方法写到黑板上。两种方法分别是:2×2=4cm 1×2=2cm 4+2=6cm;1+1+2+2=6cm 这时下课铃声已响)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率,也就是说一定的教学投入,教学相关知识的辐射越多越好。但是,并不是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本节课教师渴望尽可能多的完成教学内容,在下课铃声响起之际还在讲授“如何测量物体的周长”。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每节课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其实很短,教师在铃声响起后还在讲解,以下的学习效果将是微弱的,乃至是负面效应。

二、课堂教学结构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国旗、数学课本、钟面等实物图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教材设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接着教材呈现出:“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让学生实际动手解决这一问题,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导入新课,让学生产生学习周长的需求;讲授周长的内涵,并且在生活中感受什么是物体的周长;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寻找测量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探索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课堂小结。首先,教材让学生通过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感受周长的含义,形成对周长含义的感性认识。

三、反思与总结

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果,现在应该不断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以此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业务提升的过程,实质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与课堂随机应变能力行为的历练阶段,这种不自觉的自然进展、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内力,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祝新宇.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观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 2006,(07).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G132.6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006-01

古代行军讲究粮草先行,意思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上课前也要做好充份的准备。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进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①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②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 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牛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已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 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足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 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学秘书;认知;教务管理;认知与心得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33-03

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参与者、服务者,教学秘书是紧密连接教与学、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桥梁。作为新入职的教学秘书,如何在短时间内认识、了解、熟悉教学工作,如何很好地承担起教学秘书的重大责任是保证高校管理工作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

一、初任高校教学秘书的认知

1.教学秘书工作的主要内容。教学秘书是学校教务处管理下的院(系)的教学管理人员,是反映高校教学质量好坏、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文明窗口之一。因此,作为新入职的教学秘书,必须首先清楚并熟悉教学秘书的工作:①常规工作:开学情况日报表反馈、教学任务的分配与协调、提前考试申请及审核、三学期制教材征订与核对、学生选课疑难问题解决与汇总、课程认定与抵充、监考安排、考试周试卷抽查、毕业设计(论文)及实践课程的安排与协商、毕业生毕业审核、延长学籍学生档案管理、试卷归档、学生大档案及小档案归档管理等。②非常规工作:教师出现临时意外状况调课及代课、教师申请教室、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学生漏错选课、学生办理病缓考、学生成绩查询及教学工作中其他临时性工作等。同时,作为高校的教学秘书,需要协调好与辅导员及其他部门管理者的关系,其中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是和学生联系最紧密的人员,辅导员可以更好地从思想及生活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相对于教学工作,辅导员可以提供学生有关学习的相关情况,保障教与学顺利地进行。

2.教学秘书工作的特点及对策。①工作繁杂琐碎。教学工作具有不定时不定量的特征,工作内容繁杂琐碎,但与教师及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着整个学校的教学环节能否顺利开展1]。面对常规工作及非常规工作,新入职的教学秘书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一定要认真、细致,对教学工作有整体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了解院(系)学科分类、熟悉专业特点;其次,从身边其他专业的教学秘书那吸取经验,聆听他们的工作感想,边工作边总结边学习;最后,教学秘书要适应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使用,通过教务处平台和学院平台,高效、正确、无误地处理教学工作。如利用计算机可以更好地安排日常教学工作中教材征订、主监考优化安排、学生毕业归档等。②服务对象的多样性、特殊性。作为本科生的教学秘书主要接触的是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高校教师;充满活力、个性张扬、追求创新的新生代;学生家长及亲属等。同时教学工作中的毕业审核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毕业,一旦延长学籍会影响学生就业,从而影响学生的职业规划等。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具有较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同时在踏实工作的基础上,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课本中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用心去工作,对待工作真诚、热情。③工作的重复性。“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爱一行”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在周而复始的学期中,教学工作具有明显的重复性、单调性和规律性。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从平淡中吸取工作的精华,在工作中边学习边总结,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在服务师生的过程中实现作为一名教学秘书的社会价值。

二、教学工作中的心得与使命

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角色,其工作的核心和宗旨都是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在工作中,教学秘书要充分领会四种身份、四种意识、四种用心、四种能力。

1.四种身份:参与者、领导者、服务者、管理者。教学秘书熟悉教学计划安排,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在工作中要及时地通知教师及学生有关教学工作中的安排或者变化,如高校里面实行的三学期的选课制度,有部分新生不熟悉教学计划或者不熟悉选课系统,教学秘书作为领导者要发挥引导作用,使得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选课和学习;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和学生面临疑难问题,教学秘书要及时发挥好服务者的作用,第一时间为他们解决问题;每学期的考试试卷整理、每学年毕业生信息的审核、日常工作内容汇总等都会有大量的资料和信息,教学秘书需要准确无误地整理、分类,教学秘书必须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

2.四种意识:主动意识、奉献意识、团结意识、保密意识。初任高校教学秘书,面对教师和学生,要急师生所急、急师生所需,站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立场去主动参与教学工作,而不是被动、按部就班地工作;教学工作具有琐碎繁杂、重复性等特征,教学秘书要有很好的奉献意识,热爱工作、乐于奉献,在工作中收获快乐和成长;作为教学秘书会经常接触教学院长、教学主任、其他专业的教学秘书、辅导员等,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具有良好的团结意识,较高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学秘书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教师及学生的隐私信息及上级下发的重要文件,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具有较强的保密意识,在工作中做好保密工作。

3.四种用心:耐心、细心、爱心、责任心。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务管理的主要参与者、服务者,对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教学秘书必须认真仔细、有耐心,如学生在选课时没有按照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号来选课,从而造成选课错误或者选的课不能认定学分,此时需要教学秘书耐心地讲解教学计划及及时帮学生解决选课的问题;教学工作琐碎繁杂,小到一个通知大到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秘书对待工作必须细心、细致,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不能出现差错;教师是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学秘书在工作岗位上,热爱工作,热爱教师及学生,如:给予新进教师指导或者教学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帮助新进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关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和工作,具有太阳般的爱心,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教育事业做贡献;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服务者,是连接教与学、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桥梁,教学秘书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较好的职业素质,从而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4.四种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好的管理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信息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教学秘书在和教师及学生接触的工作中,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很好地处理日常工作;教学秘书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服务者,对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教学秘书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与创新能力:教学秘书要听从领导的工作安排,统筹教师的上课安排,协调教师与学生间教与学的关系,同时教学秘书要保持头脑清醒、工作思路清晰、把握教学中的最新动态、努力更新知识、不断地发现新规律、不断地拓宽视野以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信息化时代,快捷的计算机取代纸质办公方式使得教学工作更加高效、快捷,如:提前考试申请及审核、学期教材征订与核对、课程认定与抵充、监考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及实践课程的安排与协商、毕业生试卷归档,学生档案管理、电子邮件等都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这需要教学秘书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初任教学秘书,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时时刻刻用行动去证明、去领会、去应用四种身份、四种意识、四种用心、四种能力,相信一定可以将教学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篇8

一、围绕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与舞蹈学校的专业训练不同,其针对性强,主要是作为从事小学艺术教育的职业训练,教授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的基本技能。因此,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师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所学的舞蹈风格种类要丰富多样,技能技巧要难度适中。

教学内容必须围绕培养目标选择,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如低年级的基础训练中,除了基本功训练外,同时要学习风格不同的各种舞蹈组合。要把教学内容的增删与有效的课时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切合实际地精选好教材,在教学中应以训练直、立、灵活、感觉为主,腰腿的软度和技能的练习为辅。根据师范学生的特点,让其了解舞蹈的特点和种类,了解儿童舞蹈教学的常用术语和记录方法,进而创编各种风格的儿童舞蹈。如训练腿的软度时,选择压腿和大踢腿。跳的练习选择“一位小跳”,翻的练习中选择“踏步翻身”,转的练习中选择平转,同时,再进行各种风格不同的舞蹈组合练习。如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的手位、脚位组合、身韵、呼吸组合、儿童基本舞步练习.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形体训练,又广泛接触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为其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尊重学生兴趣,奠定专业基础

多数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对舞蹈课颇感兴趣。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秘诀。兴趣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耐性和记忆力、能发展思维和想象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建立在个人爱好和生活需要上的人们积极认识事物的倾向。兴趣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天赋的、个性化的客观行为,对喜爱的事物表现出信心十足、不觉疲倦、如痴如魔、精益求精、以苦为乐等方面。另一种是通过培养产生的,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氛围的熏陶而形成的,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它是通过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以及在实践适用的过程中形成爱好的“升级”。要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学习舞蹈的兴趣,做到“因势利导、推波助澜”,使这种爱好舞蹈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升温和发展,成为学习和创新的动力。

课堂教学证明,学生对舞蹈及组合颇感兴趣。由于兴趣的支撑,使他们保持了自信、不卑不亢的心理特征。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实际,针对学生年龄、舞蹈基础、接受能力等设计编排合理的教学组合。如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要从民族风格的代表性、训练性和实用性上来进行综合选择。如东北秧歌中进行“手巾花组合”和“跳踢步组合”的教学较为合适,因“手巾花组合”是基本动律的练习,“跳踢步组合”在训练上是属于初级组合,通过该组合训练,能提高腰、腕等部位的控制能力。跳步还具有表现儿童活泼跳跃的特点。另外,藏族的“弦子”和“踢踏组合”、蒙古族的“肩”和“马步”组合,“傣族的基本手位组合,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萨玛舞”、“手鼓舞组合”,朝鲜民族的“果格里”组合等,以及相关的儿童舞蹈、集体舞。以上这些民间舞蹈组合都有着不同的训练价值和典型性及实用性,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丰富了学生的舞蹈语汇,提高了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做好准备。

三、实现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舞蹈是用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为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让学生通过情感的把握,提高舞蹈的艺术感染力。在舞蹈教学的初期阶段,对于了解舞蹈甚少的学生来讲,就要从选择欣赏具有代表性的舞种,如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以及民间舞等作品开始。以不同角度介绍它们的风格、特点、类别,让学生在美的情感中认识和了解舞蹈,进而在情感的感召下,经过艺术创造,使情感和动作融为一体,“传情达意”。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情感是舞蹈的本质,是“源”。越是抽象的东西,越难以发现,越容易忽视。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可视性的动作体现丰富的情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契机,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内部动力。

(二)教学中可选择几个典型的动作,进行实例比较,辨别异同,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舞蹈的能力。例如,在教中国古典舞动作时,把芭蕾舞的基本手位、脚位和代表性动作“迎风展翅”和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手位、脚位和典型动作“顺风旗”进行对比,可从手位、脚位、身体体态,运动轨迹和内在气质及舞蹈风格上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芭蕾舞特点是“开、绷、直、立”舞姿长而舒展延伸,动作多表现在下肢,线条清新等;与之相比中国古典舞特点是“圆曲、圆弧、有回旋”舞姿婉转修长,上下身配合,线条曲折等。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对不同风格认识得更清晰、动作要领把握得更准确。

(三)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儿童舞蹈编排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及实际动作发展和接受水平基础上,利用短小、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贴切等特点的舞蹈构思来激发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作灵感,把自己丰富的情感和动作完美结合,创编丰富多彩的儿童舞蹈。在教学生动作时,学一个动作,鼓励学生去延伸想象,从空间、力度等变化去想象。如学习东北秧歌舞蹈“手巾花”时,学生学会了“里绕花”后,让其创编,然后将即兴创编的动作,如“上下绕、站着绕、跑着绕”等评议总结,与教材中手位动作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编舞创造的能力。

总之,小学艺术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应该是一个由培养兴趣入手到表现美感、创编与教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篇9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高效

一、创设纯数学化的情境

创设以认知冲突为主的思维情境,使学生沉甸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如,在数列极限的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芝诺悖论:乌龟和兔子赛跑,龟在兔前100米,两者同时起跑,兔的速度是龟的10倍,兔能否追上龟?结论显然。但如果换个角度分析:以上条件不变,兔跑完100米,龟已前进10米,因此没追上;兔跑完10米,龟又前进1米,还是没追上;兔又前进1米,龟又前进0.1米,如此下去,兔子不是永远追不上乌龟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思维进入兴奋状态。此时适时地引入数列极限的概念,龟兔距离差构成数列:102,101,100,10-1,10-2,…此数列的变化趋势为零,在无限变化的过程中,兔子追上了乌龟。在有限到无限、近似到精确的过程中,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认识水平也产生了一个飞跃。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二、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 m、200 m、400 m、800 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三、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其本身就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而数学实验为学生认识唯物论和辩证法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学生每经过一次实验操作,其思维过程必然经历“感知—表象—抽象—反馈—再感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这一螺旋上升的阶段。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是完全可行的。

四、借题发挥,一题多变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内容教授当中,有一个例子是“求证: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的平行线与三角形的一边相互平行,那么这一个三角形则为等腰三角形。”我们就可以对此题目进行引申和加工:其一,求证:经过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平行于底边的直线平分其外角;其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平分线与底边相互平行;其三,ABC当中,AB=AC,∠A和∠B的外角平分线有一交点M,如果∠BAC=40°,试求∠BMC。

通过以上的加工,不仅能够强化对于原有知识的记忆,也能够出现更多新的方法与新的知识。但是在延伸与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抓住针对性与目的性,并且不能够改变原题的主体特征,也要懂得循序渐进。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出来。

参考文献:

[1]孙志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高师理科学刊,2005(03).

[2]程华.新课标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篇10

一、读故事——阅读主题的开启

读小人书,先从封面看起。一本小人书的名称,也就是故事的题目赫然其上,并配以精彩的图画封面。把故事书打开,扉页上,编文、绘画的作者以及出版社名称映入眼帘,“内容简介”概括地描述了这本小人书的主要内容。

读小人书要一页一页地读,先看图,再把配文读给学生听。或者用儿童化的语言加以解释说明,适时地让学生说出图意。低、中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不可能一下子把多幅图透彻地理解了,没有关系。不能把故事本身作为目标,而应当以孩子们读书的良好反应作为主要目标。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读书的规律,即便是一页一页地读,也要讲求方法。可把多幅图分成几组,按顺序出示组图,边看边解读,解读对图画的理解,比比谁观察得更细致、谁的想象更丰富,谁对文字的理解更全面而深刻。读完每组图后,进行小结。停下来,让学生猜一猜后面的故事,阅读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给孩子们的思维拓宽了空间,引发他们尽情地想象,读书的形式有了变化,消除了孩子们的课堂疲劳感。当老师引导学生继续读书的时候,他们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与书上的内容一致,他们能以更高的热情和注意力投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只有通过听而记住作为声音的语言,我们才能发出声音讲话。在孩子学会读书之前乃至学习读书的过程中,大人都要读书给孩子听。语言作为听觉感知是看不见的,用看不见的语言创造出眼睛看得见的世界,这种体验就是读书。书是语言的世界,读书就是进入语言世界。

二、讲故事——实践生活的体验

要达到阅读理解的目标,小人书阅读后还要进行“看图说话”的练习,把故事说给别人听。要允许和鼓励儿童进行语言和观念的创造,不能把成人的所谓正确理解强加给孩子,避免压抑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状态。老师应该是情境的引导者、创设者,运用引导技巧,带领孩子们轻松地质疑和认真地思考,练习完整地表达。

讲故事必须让孩子淋漓尽致地表达。老师要适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随时保持他们足够的注意力。在引导看图、学习词句、理解文字内容的时候,老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阅读气氛尽可能轻松、愉快,让他们的读书热情始终在课堂上弥漫。

高年级学生则是通过读书会、读书沙龙的形式进行,例如《西游记》小人书读书沙龙,思路是“谁写的,写了什么事,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什么情况下写的、写了几个主要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写了多少个妖怪,你能说出多少个妖怪的名字,你最喜欢哪一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最喜欢书中哪幅画,为什么,作品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这样的讲故事就是与小人书对话。讲故事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对作品细读、理解基础上的小人书阅读。

语言不是描述看得见的东西,而是描述得使人能够看得见;小人书更具有一种神奇的功能,能让读者有更多层次的理解、更深切的感悟,激发读者的好奇,丰富读者的想象等,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阅读的可能性。

三、画故事——阅读实践的记录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从小人书的绘画作者及创作的图画上可得到很多的启示。作者韩和平、丁斌曾当年在创作《铁道游击队》时,曾五下山东临沂、枣庄等地,掌握第一手材料,体验故事的历程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为了真实再现铁道游击队斗争环境,他们不放过任何生活细节,趴在轨道上画速写,对列车的零件、列车飞奔的动态都作了详细记录。

小人书中的图画,不是独立存在的“插图”画,而是图也在表达,图在说话,更是文字的补充。教学时应引导孩子们了解小人书的创作背景,理解图画与文本的相互关系。

读小人书与读其他纯文字作品有很大的不同。读小人书更有乐趣,妙趣横生。从一幅一幅地看,一页一页地读;到一幅一幅地说,一段一段地讲,其间渗透了听、说、读、思的训练,而临摹喜欢的小人书画面和创作“日记画”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这样的练习给了孩子们更大的开放性的自主空间。然而,如何在绘画创作中渗透习作训练,把儿童画与习作结合起来,使孩子们的语言发展和思维能力训练同步提高,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努力探寻的路径。

四、演故事——模拟剧场的演出

孩子天生就是表演家,要善意地使之保持这种天分,并有意识地利用和挖掘这种天分。特别是演绎人物的对话,他们更是充满了灵性。首先,自主选择角色,角色的定位很重要,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角色有更独特的理解和深刻的体悟,会调动所有感官去表现它。

其次,自主分组合作练习,老师不能很“强势”地给学生们随意“拉郎配”。在班级同学面前的表演要是“成熟的”,班级是个大舞台,正式上台之前,要先排练,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有时也参与其中。有些内容可以即兴发挥,但是不能“脱离剧本”,不能远离文本的思想主题。

表演不同于朗读和背诵,在表演的过程中,要牢记自己的角色,人物的语言表达是“第一人称”,学生要完成人物换位,动作、神态等体态语言为故事的主题服务,不能为博大家一笑故意夸张,避免一味走过场式的表演,要引发“观众”的思考,让欣赏者跟着剧中的人物走一遭。

这样读小人书演故事,还原了儿童表演的天性,演故事当中,孩子们既是表演者,又是参与者。

故事演出后,还要进行评论。一是观众评论,发生在观众与演员中间,二是自我评论,发生在所有剧场人员之间,三是相互评论,发生在所有剧场人员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