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观念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观念

篇1

一、我国网络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想把网络教育办成大规模、全铺开的形式是绝对不可能的。就中学而言:

1、现有的教育体制不允许。我国的中学仍是以追求高考升学率为最终目标,广大中学生仍摆脱不了为高考拼命的现状,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他们抽出时间用电脑去查资料,往往被认为是“丧志”,浪费时间。学校也不敢轻易尝试,怕影响了升学率,砸了牌子。

2、即便有胆量去尝试,也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一台主流配置的电脑售价也在5000元上下,为满足全校学生都能使用,至少也得几百台,再加上维修、上网的费用,的确是个不小的数目。现有的一些重点中学,凭着名气,凭着生源,也许还能应付。但那么多普通学校呢?经费对于他们,的确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3、教师的素质也不足以完成这项大的改革。好多教师自己都是受的传统教育,他们往往非常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但对于电脑,有的甚至连收发邮件都还不会,又如何让他们去制作课件,很好的引导学生在网上学习呢?

上面是中学的情况,鉴于这些情况,很多人就提出,既然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

那我们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应把发展网上远程教育的重点放在高校。当然这样的提议有它合理的方面,现在在一些大专院校也的确正在实施,但效果如何呢?现在很多已招生的网络学院根本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网络学院。一位网院的负责人这样说:“学生愿意课堂上,就课堂上;愿意网上上,就网上上”,听起来似乎很民主,但连具体该如何办学,如何上课都尚未搞清,学生都已招进了校门,这又何谈有什么教学成果呢?而且,现在大多数网络学院的学生,其实仍只是求一纸文凭。很多学生以前也从未接触过电脑,进校后都要从最基本的学起,这又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这一代的学生仍是受的传统教育,学习自觉性很差,自学能力也不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够,他们习惯了被动式的学习方法,突然解放他们、让他们自由的去学习,他们很有可能是面对着电脑,迷失了方向。可见,很多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学习方法极大的限制了网络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发展。这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

二、网络教育实施中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要性

那是不是干脆就不搞网络教育了呢?肯定不行。我们不能不承认网络教育有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好处。而且这又是一次源于西方的科技革命,我们一定要自觉的迎接挑战,不能再与西方先进国家的水平越拉越远。那我们究竟应该干些什么呢?有人提出要制作好的教学软件,要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然而,目前再精美的教学软件也是设计者从现有的教学模式出发设计的,根本没有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这是他们的思想仍受制于传统教育的结果。在中学,计算机课程也永远只能被视为副课。可见,这些都只是流于形式的提议,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寻找、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最有效、最迅速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任何问题的解决,首先都取决于指导思想、思路、观念、理念的正确与否。想办好网络教育也同样如此。真正于网络教育最有好处的,还是思想上的变革,是教育观念上的转变。也就是说,网络教育实质是向传统教育思想的一次大挑战。

网络教育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学校、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不根据时代的要求,更新我们旧有的教育理念,仍以昨天的教育思想来引导今天的教育,我们就不可能得到什么积极的成果。我们应该真正从思想上对网络教育有深刻的认识,树立新型的人才观,新型的教育观。网络时代要求我们21世纪的人才不是高分的人才,是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的人才。然而这些都将成为今后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对旧有的教育思想有所扬弃,并加进新的,适合时展的新思想、新观念。

其实,就我国目前教育状况而言,变革教育思想也是一条最切实可行、最有效的方法。如上谈到,在我国中小学阶段还无法全面实施网络教育,但它却是办好网络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育思想转变的重中之重。虽然我们没有条件在每一所中小学配上电脑,虽然我们不可能马上全部实施网络教育,但我们完全可以在中小学这漫长的几年里,给予每一个学生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良好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扎实的知识、自觉的学习能力、正确的人生观、与人合作的精神和敢于向老师提问的勇气,这都是我们在中小学时代完全可以做到的。在这十二年里,我们的确有好多比应付高考更重要的事要做。在中小学,老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一旦转变,他也就不会仅仅受限于升学的压力,而有时间就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思路。在教育过程中,他又会将他的感受、体验传授于他的学生,在思想上正确的引导学生。这样,大家才不至整日受困于升学无形的压力,才有精力去思考那些真正于自己今后的生活有用的东西,才会想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才会自觉自愿的去学习,才有心情抬头去看看这个身边多姿多彩的世界,才有兴趣去接触那些新鲜的事物。这许多的变化,也许根本就不需要配备几百台电脑就能完成,也不是上一两门计算机课程就能取代的,它将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所带来的真真切切的变化。这既解决了中小学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教师、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今后实施网络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让整个教育实现了良性循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才不会因失去了高考这个唯一目标而失去了方向,相反,他们仍将对学习、对新鲜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教育便容易多了。可见,中小学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在网络教育中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它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需要很多的经费,便能为网络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中小学如何进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正如上面所说,中小学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决定网络教育实施顺利与否、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我们该如何努力实现这一转变呢?

1、正如上面提到,首先,是要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观念的转变使得中小学教育的本质意义更加丰富,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就更高。教师要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更好的发挥教师这个角色的功能,就要求他们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懂得计算机的操作,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思考、总结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和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师还要懂得如何了解学生的心理、性格、潜力何在,再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不以培养高分的学生为最终目的,而以培养高素质、有特长的学生为目标,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自身优点和潜力。教师的眼光也不应仅仅限于课堂,还要放眼社会,只有自己的眼界开阔了,才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更有用的知识。

2、21世纪的教育也不仅仅是老师一人的事,也有家长的一份。在这个新时代,家长的

观念也要有所改变,首先要认识到,什么才算是让子女成材,并不是将子女送入大学才算是最终目的。新时代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人,需要的是全方面发展、有优秀品格的人,否则,即使以再高的分进入大学,在大学中,没有了压力,没有了中学时代的束缚,也可能会因失去目标,而在大学校园里迷失方向。因此,家长不应用分数的高低或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作为评判子女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多注意培养小孩的自信心、自主学习的能力,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自身的潜力,并随时加以鼓励和培养;要让小孩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对新时代下的人才观有深刻的认识。

3、社会,在这一环节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的诸多媒体应充分发挥他们各

自的特长,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教育,来意识到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要性。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是由国家1994年开始投资建设的全国第一个国家范围的计算机学术网络,现已成为我国教育和科研领域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但直至今日,也很少有人对它们有很多的了解。人们都十分熟悉新浪、263、卡秀、网易等等这些商业网站,却很少有人能说出几个教育网站的名字,更别说了解了。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我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和宣传力度的确不够大。教育是国家的大事,媒体应多尽一份力,让人们通过它,都来关心教育,了解教育,这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种途径。

四、总结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概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113-01

语文是我们日常接触最多且应用最为频繁的一门学科,平常的说话、交际等都与语文紧密相连。小学语文作为语文培养的基础阶段,必须紧跟社会形势,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糟粕,让新理念取而代之。

一、旧理念之不足

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中有很多的弊端,且在小学教育中影响深远,下面我们举出一些主要的例子:

1、过于提倡课堂秩序

传统教育中,一些老师对于课堂秩序要求的非常严格,这也可能跟学校规定有关。在课堂上,老师一味的强调学生是否坐的整齐,是否对老师的反应整齐,这就使得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整堂课都在老师的计划中进行。虽然这样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整齐划一,但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要做的只是记录与聆听,他们丧失了主动的权利。

2、学科之间过于独立

语文是学科之中的基础学科,与众多学科紧密相连。然而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们各自独立,互不沟通,这就使语文教学过于封闭,让学生们接触到的知识过于狭隘,不能与其他学科之间融会贯通是他们学习的难度增加。

3、以老师为中心,忽略学生感受

传统教育中老师们只是注重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们的意见。这就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自己被忽略,这不仅会让他们在学习上失去兴趣,在日后的生活中也会存在一定的影响。

4、以固有答案为准,忽视学习过程

在旧有教学理念中,一些老师只是注重现成答案与理论。他们只重视于答案与理论的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虽然这样可以使学生得高分,但是却使他们失去了思考的空间与创新能力。这对新型人才的教育是不利的。

二、新课程的下的小学语文理念

1、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学习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应过于注重课堂秩序,要 适当的“放纵”学生,让课堂活跃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堂。除此之外,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每个学生的思想是不一样的,老师不应该给他们划定统一的听课路程,要让他们寻找自己的思想,拥有思考的主动权利,这样才能真正的使他们爱上语文课堂,同时提升学习能力。

2、加强学科交流,促进知识融合

语文的特性是有别于数学等其他学科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其他学科,达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新课标中,要求语文学科综合化,在课堂上,老师应该以历史小故事等来为语文知识增加色彩,这样既可以增加课堂的知识含量,又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一箭双雕。

在学科知识的融合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为整体知识的加强奠定基础。

3、转变主角位置,还课堂于学生

在学习中,其实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一切的课堂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老师要重视学生的思考结果,接受学生对于教学的意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置。只有还课堂于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自觉学习,主动参与进课改的过程中来。比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轮流做老师,这样既可以增加教学的新颖,让学生体会老师的思考角度,又可以让老师在讲台下,做次学生,领会学生的意图,这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4、活化教学模式,重视学习方法与过程

固有的答案自然正确,但是答案也是有时代性的,在新时代,我们要及时发现新答案。这就需要在课堂上老师的实际操作来完成。课堂上,老师不能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去发现一些独到的见解。例如,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既可以获得新颖的知识,还可以增加他们的责任感,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其次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外读物去发现一些不同于课本的知识。

5、学习生活化、大众化

众所周知,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随时随地都能用到语文知识,都能学到语文知识。学习是一件高尚的事,但是我们不能使它与生活分裂开来。学习就是为了生活,因此要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利用生活中的知识来解释语文。将教学活动转移到生活的大环境中,让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相互融合,拓宽知识面。

6、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教学

现代社会科技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学习中也应该引进这些科学成果,让科学贡献于教学。例如多媒体的使用,在课文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频资料,尤其是诗歌,老师可以播放朗诵视频,是学生体会使领会诗人心情。其次,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或者其他相关知识来讲述课文。

综上所述,新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学模式也需作出回应,为了社会的发展,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从就理念中摆脱出来,以新观念为教学主导,增强教学的科学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 萍.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0.02.

[2] 王 芳.应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成才之路.2010.03.

篇3

【关键词】 变革 教学观念 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60-02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除了要认真学习英语的有关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亲自实践。而近几年高考英语命题已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侧重了语篇理解,突出了语言的交际性原则。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英语教学将会更加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和工具性特色,因此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

一、变革英语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突破现有教学思路是实现英语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前途。近几年英语高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听、读、写都已引入试题,命题越来越注重对英语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突现了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特色。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再按照旧有的课堂模式进行纯语言知识的灌输,而不重视听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强化,提高对写作能力的要求,增加学生亲身的语言实践和体验是绝对不能适应新高考要求的。另外,新一轮课改已经启动,这就更需要我们变革陈旧的教学观念,调整现有的教学思路,要由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 Centered)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ed),由 “以教定学”变为“以学定教”,从而逐步构建新型的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课堂观、作业观、考试观、错误观等,以此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树立英语的系统教学观,突出学年教学特色,构建合理高效的英语教学网络与平台

高考考查的是整体的功能而不是哪一学年的内容和应具备的相应能力。为了达到高中三年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在最终的高考中教学效果的“增值”,我们应该利用系统论的观点来指导高一、高二和高三的英语教学,使它们各具特色而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决不能割裂开来,降低实际教学效果。高一要注重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英语思维意识的培养,英语基本素养的积累。同时,老师应该指导学生逐步养成科学记笔记的习惯,整理错题档案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良好的朗读习惯。老师要逐步教会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记忆方法和阅读技巧,逐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这样经过一年的时间学生就会为未来两年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铺就阳光大道。高二则在高一的基础上加大语言输入的容量、密度、梯度,突出阅读的地位,加强写作的训练,强调学生自我的语言实践和自我感悟,不断提高听力水平。高三则在高二的基础上,实现听、读、写的协调发展,参照考试说明对高中所学知识进行优化整合,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对高考的题型分类推进,各个击破并突出训练、突出点评,突出实战,重在查缺补漏。当然高中三年都要渗透高考的意识和理念,贯穿高考的脉络和主线,只有这样在参加高考的时候才能从容应对,水到渠成。

三、摒弃狭隘传统的小课堂观,树立新型的“大课堂”观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老师和学生都把提高课堂效率当作提升成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和高考改革的推进,这一传统的“小”课堂观已严重制约了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在45分钟之外积极主动在校园、家庭、图书馆、因特网即社会大课堂里获取所需知识和新信息,这也是信息社会对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英语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既要多渠道的获取信息,又要突出时代特色,这单靠45分钟是决然不可能的。所以树立新型的大课堂观对英语教学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四、突破传统的教材观,树立现代的“多元教材”观

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的,但并非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过去教材一般是指教师和学生手中都有的国家统编教材,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而现代意义上“教材”的外延已扩展为“教学素材”,凡是学生用来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材料都成为“教材”的一部分。英语作为一种交际的实用工具需要鲜活的语言,需要体现时代特色的素材,而这些单靠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是不能胜任的。因此,教师不应该只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要对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老师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材料并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一些适合自己使用的素材。因特网上的教学节目,各个电视频道上的英语新闻都是学生获取鲜活信息的好素材。教师和学生利用统编教材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利用丰富多彩的补充教材开阔眼界,扩展知识面,获取最新的英语信息,并在大量的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达到英语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走近高考,认识高考,研究高考,把握高考,实现应对高考与日常英语教学的统一

高考是一门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特点和运作方式。“千层之台,起于垒土。”要想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做到日常英语教学与高考的接轨和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尊重英语学科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学大纲、考试说明、近五年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新课改精神的研究,不断深化对英语新高考的认识,了解高考命题的走向,把握高考发展的脉络,找准高考设题的出发点、落点、结合点、重点、热点、冷点和能力点,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加强日常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走老路、走弯路、走错路”,逐步达到“平时即高考,高考即平时”的理想境界,最终实现日常教学与应对高考的和谐统一。

六、准确定位,科学应考是取得理想高考成绩的重要保证

高考的命题人员是按照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事该项工作的,因此要想取得理想成绩就必需做到高效复习,科学应考。众所周知,复习应考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研究并掌握相应的方法,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盲目地进行,将会事倍功半,造成极大的时间、精力上的浪费。“科学应考”的核心在于老师和学生对高考和自身的准确定位。老师要及时、全面掌握各种有效信息,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和如何应对高考并正确评价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和高考要求之间的距离从而帮助学生确定复习的方向和重点,尽可能地避免教与学中的各种浪费,发挥出师生合作的最大潜能,取得最好的结果。作为学生要主动探究和感悟高考,动态的把握自身的学习状况,做到知己知彼从容应考;其次,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法,这是考试成功的保障;另外,牢固树立考试的竞争意识,增强考试的自信心,这是考试成功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的改革,讲究实效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教师必须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在教学中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改革旧模式, 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使英语教学进入一片崭新的天地。

[ 参 考 文 献 ]

[1] 胡文仲.中国英语教学优秀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篇4

关键词:备课;合作;高效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教师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那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如何构建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正确与否必将决定行为的效果与价值。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一堂课是否高效。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推动自身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积极思维少的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提高备课实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备课是教师积累知识和业务再提高的过程,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打造高效课堂之关键。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学会分配精力,找准备课的黄金分割点。有资料表明:用80%的精力钻研教材,了解学情,20%的精力书写教案的教师,是善于成长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不急于动笔的,而是先放飞自己的思想,他会先思考从哪里着手。为了防止思维落入固定的模式,他们往往会尽力避免重复性的线性思考,而进不规则的“螺旋式”思维状态。他们在备课时,不仅关注教材,更会关注学生的实际,他们会不断地考虑:怎样使自己预设的目标最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才会让学生最容易走近目标;如果学生在这里出现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调整教学变数才会让学生走出困境。所以优秀教师在备课时,不是以物化的备课笔记来衡量自己的备课是否完成,而是以自己的储备是否能从容面对学生来作为标准。

三、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构建务实高效的课堂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可以这样操作:请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教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模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教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有效的手段。

3.课堂提问要精当。

课堂提问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它应紧扣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助学生走进文本,以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启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提问的目标明确了,去粗取精,努力使提问精当便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自觉行动。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两者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应学知识、积极思维、提高能力。学生则完全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对所学知识主动探索,认真思考,深刻钻研,相互讨论,主动提问,质疑解疑,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灵活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备课实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真正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民主;制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设一支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终身发展、课程改革的成败等都不同程度地取决于教师。因此,如何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便成为学校的管理者们不断探索的课题。近年来,我校坚持“管理为本,改革为魂,科研为先,人和为根”的办学理念,围绕“创平安楼层,建和谐学校”的办学思路,不断创新,持续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特别是在教师管理中,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围绕着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要求,以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目标。下面就如何实施“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尊重每位教师,实行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

“以人为本”本身是一种理念,它体现为对人尤其是个体的充分尊重。尊重每一个人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前提。所以,学校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在全体教职员工中不断灌输“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强化教职工的“人本”管理意识,让每位教职工都能自觉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靠教师对学校决策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使教师不仅是学校的被管理者,同时也是学校的管理者,对学校的各项决策和规章制度,不仅自己自觉遵守,而且无论是职责内的还是职责外的都能从主人翁的角度加强学校的管理,达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问,学校管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学校的管理才能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党支部统一领导,党、政、工共同推进的原则;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事项都必须公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真实准确的原则;依法办事、照章执行的原则;有利于保护、调动管理者和职工群众两个积极性、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原则,与有关方面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做好校务公开的日常工作。

此外,我们还注重教师对校领导的评价工作,每期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民主测评和征求意见,对教师们提出的建议、意见都能认真地对待,拉近了教师和学校领导层的关系,更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学校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注重制度管理和人心管理的完美结合

一所民主管理的学校,首先必须是克服了“人治”而达到了依靠制度管理的层次,这也是改变管理的无序状态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管理局面,提高管理效能的一种管理模式。只有在制度管理的同时和人心管理相结合,使被管理者得到精神上的尊重,满足合理的需要,才能够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心灵上产生碰撞,在情感上达到互动,在工作上形成自觉的合作与服从。尤其是教师,有较强的自主倾向性、能动的发展需要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强烈愿望,所以对教师尤其需要尊重和理解。

多年来,我校一直实行制度管理和人心管理相结合的方针,在不断完善学校制度的基础上,学校实行细致的人心管理,实行以心换心,对教师进行有效管理,使依法治校更显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首先是要求学校领导严于律己,工作中做到“三多三少”,即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引导激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教育引导,少一点空洞说教。其次是关注教师的成长,在财力和物力上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在职培训,使学校教师学历达标。再次是为了使教师心情愉悦、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工作,学校工会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真心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对教师思想、生活方面的问题都想在前面、干在实处,特别是教师个人力量办不好的和办不了的事,学校都积极帮助做工作,以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最后是关心教师生活,尊重教师的合理需求。由于我们关心了每一名教师的情感,关心了每个教师的价值和奉献,在校园营造了相互尊重的组织文化环境,使制度不再是僵化的条文,而成为激励教师参与管理的措施,把教师变成了制度的主人,也使学校的民主管理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篇6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思考

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有必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改变从前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也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具体实践中,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这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是教师必做的功课之一。实践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沉闷的教学方式,积极大胆地寻求一种趣味盎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交流,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教师不吝赞美之词,褒奖那些有独特看法的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不但陶冶了情操还受到了激励,只有这样他们自主学习的劲头才会更加充足。

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适时创设情境在课堂上尤为关键,课堂时间虽短,但是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并且在一堂课中自始至终地坚持下来,就只有创设情境。小学二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那么照书本上教、在黑板上写就显得过于呆板了,不生动活泼,没有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字迹就模糊,抽象而不具体。我们可以用很多办法来改变这种局面,比如,卡片识字、图片识字,这样就把左右大脑全部调动起来帮助学生记住文字;猜谜识字,针对那些可以设谜的字,把这个字写到黑板上,教师说出谜面,让学生去猜,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了情境之中。

另外,利用美术图画醉人的美感很容易把学生引入到你设置的情境当中,还有音乐优美的旋律也是制造情境的手段之一,无论哪种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变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我们常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目的就是教人掌握捕鱼的方法。学习语文也一样,如果想要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关键在于教会他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领会、发现、交流,从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教师把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了,这方面的意识一定要加强。另外,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自主选择段落来学习,比如,每一组选一段。如,以《假如》为例,我把它分成几段,让每个小组自己选,选完之后学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于是学生情绪高涨,等到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不甘人后,一堂课就在学生的朗读中、交流中完成了,那种理解和感悟恐怕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所达不到的,而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引导而已。

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探究,一探究竟的想法也就是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既然“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那么,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时候就应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在一二年级阶段形成的,这一点作为二年级的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具体实践中有很多方法,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四、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一年级对阅读要求还不是很高,二年级就不同了,结合生活实际或者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逐渐积累词汇,这是必不可少的积累词汇的方法。另外,随着二年级识字量的不断加大,阅读量也应相应地增加,这方面除了学校要求必读的外,还应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他们喜欢的儿童文学,这样在增长课外知识的同时巩固了所学的字词。具体实践中依然要讲求方式方法,目的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新时期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也是我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也许还不成熟,但是敢于写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而已!

参考文献:

篇7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课堂活力

以小学一年级为例。在进入一年级之前,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没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只要整天快乐、安全就行了。然而进入一年级后,学生要按照一些明确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无疑给一年级的老师们增加了工作的压力。怎样才能让学生由无拘无束、自由天真的状态过渡到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上来?我们更是感觉无所适从,走进教室就像是上战场一样。究其原因,老师们没有能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首当其冲。低年级的学生,其直观思维占主导,他们对教师的言行、动作尤其喜欢模仿。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既要考虑内容的有趣性,又要注重传授方式的新颖性。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滑稽的动作、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夸张的手势都可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将专注的目光投向你。同时,教师还应该对教材烂熟于心。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每个人都是只要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就会完成得很出色。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的天性,都有爱玩、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积极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性。

我在教学第二册《松鼠和松果》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讲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谈故事(谈体会)。“你喜欢文中的小松鼠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信息激情并主动参与其中,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多鼓励,多赏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开始。对于一个刚从幼儿园走出来的小孩子,他们不懂得什么叫自信,但他们都喜欢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喜欢在竞争中获得胜利,进而获得老师和同学赏识的目光。作为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应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合适的场合予以鼓励、表扬,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他们的心理太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安慰了。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发现他们的优点,哪怕是很微小的一点成绩,老师的鼓励,说不定就会唤起他沉睡的心灵,继而获取更大的成功。 当然,表扬与赏识、鼓励,要适度,要因人而异。对于“优生”不能过分地表扬,那样会让这类同学飘飘然,变得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而对于差生,我们必须呵护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用心去沟通、去鼓励,让他们摒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进而一点一点地取得进步。

四、课堂作业趣味性,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篇8

关键词:小学 概念 教学 体会

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新课标指出,我们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要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既依赖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状况,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措施。只有加强概念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各种数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在吸收同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下列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形象直观法

即用直观感性的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概念时,我让学生观察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黑板的上下边缘、桌子、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铁轨等,然后根据各例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黑板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同样可分析出桌子、门框和铁轨的属性。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线是相互平行的。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去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中应选择那些能充分显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质的事例,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二、学具促进法

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用自己手里的学具(有的用小棒,有的用图片,有的用橡皮泥做的小动物)把10个东西分成两份,通过分学具,出现了五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9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8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4个,另一人得6个;两个人各得5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五种分法与前四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五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了数学概念。 转贴于

三、操作加深法

经过由浅入深的直观演示和讲解,可温故知新、事半功倍,效果很好。在讲圆锥体积时,我学习一个同行的做法,先用纸做了三个圆锥体和一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一个和圆柱等底不等高,一个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接着再让学生思考,寻找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动用已学过的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给学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这样由浅入深的直观演示和讲解,既复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效果很好。

四、朝花夕拾法

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等,那么新概念的导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例如,在学习质数、合数概念时,我用约数的概念引入:“请同学们写出1、2、5、6、8、12、13、15的所有约数。它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吗?你能找出多种分类方法吗?你找出的所有分类方法中,哪一种分类方法是最新的分类方法?”这样导入新概念,同学们既复习了旧的概念知识,又对新概念有深刻的影响,而且还知道了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7-02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构成数学知识的最小单元和基本要素,同时也是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一要素。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在加强概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要就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构成

小学数学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构成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如平行四边形有很多属性,但它的本质属性有两点:第一,它是四边形;第二,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必须具备这两个属性,否则就不是平行四边形。而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全体叫作这个概念的外延。例如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外延包括一般的平行四边、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等。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质”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量”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是构成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既依赖于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动机,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和深化等阶段。

(1)概念的引入――讲究方法。良好有效的概念引入,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概念引入的策略有:①运用直观形象手段引入。数学概念是很抽象的,而小学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遵循儿童这一思维特征,教学概念应十分注意直观形象。如“圆柱的认识”,教师以奶粉罐、茶叶罐、肉松罐等为例,同时结合圆柱的模型教具,让学生仔细观察、摸一摸,归纳概括,从而形成圆柱的正确表象。②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丰富的情境不仅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观察和积极地思考,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关于“平移和旋转”的教学,可以先出示游乐园图,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们是怎么运动的?揭示概念:像缆车、滑滑梯都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叫作平移。③利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迁移引入。知识迁移策略就是通过对已有数学概念的“强抽象”“若抽象”或“概念异化”等方式来引入新概念的一种策略。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首先出示长方形,复习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推动条形框变成平行四边形,观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共同特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2)概念的形成――抓住本质。小学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比较肤浅和不全面。因此,概念的形成是从了解事物的外部、具体的属性,到认识事物的内部、抽象、本质的属性这样一个深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概念中的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而有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因此,可以通过“抓”关键词来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概念。例如学习“认识三角形”时,引导抓住“三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这些词组,帮助学生建立三角形的概念。②运用概念,正反例比较。正例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帮助学生正面理解;反例有利于概念的辨析。例如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了这个概念后,可举许多的正例和反例:x-y=4、3(a+2)=15、16+b>28、y+105、7×8=56……让学生加以辨认,从等式、未知数两个方面导入,加以辨析,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

(3)概念的巩固――注重应用。在概念引入、形成的基础上,概念的保持是比较困难的,而概念的建立还在于能运用概念,同时巩固概念,发展概念。主要策略有:①强化运用策略。在运用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强化对概念的掌握,这种运用可以是对概念的一些简单的填空、选择和判断。如教学完“圆的周长”知识后,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填空:画一个半径是20厘米的圆,周长是( )厘米。判断:直径越大,圆周率也越大( )。②在实践中运用概念。学数学,更要学会用数学,学会运用概念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运用概念的能力。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后,可以让学生亲手去测量并计算一下自己房间有多大,让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供充分的创新空间。

三、注重变式比较,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由于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而小学生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对矛盾的存在使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当小学生初步形成了数学概念之后,为了加深其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变式比较,从而排除各种非本质特征,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变式是指从不同的方面,角度,情况来比较和筛选,排除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概念。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把所要学习的概念与邻近的概念进行横向比较,在比较中鉴别,这不仅有助于理解新概念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有助于理解新概念与相邻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不采用变式比较,学生们获得的概念一般是不准确或者是错误的。例如在教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时,可以做如下的变式设计:用二根同样长的铁条表示三角形的腰。并改变二铁条之间的角度,边演示边引导学生们观察并提出如下的问题:这些等腰三角形按角分又有哪几类?这些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在哪种情况下是相等的?通过这种变式比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也使他们能概括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加深了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掌握的知识和现有经验出发,在概念的引入、形成、巩固的过程中优化教学方法,进行概念教学,精心演绎概念本质,使学生能准确掌握应用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数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20-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和钻研数学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在长期的学习中,取得突出的成绩。因此,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根据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总结和归纳了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数学概念教学的角度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欠缺。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少部分教师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仍然是课本和黑板二者的简单结合,很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方法的培训,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讲授也只局限在课本和教学大纲之中,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发展历史等知之甚少。这些教师虽然可以把应该教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同时,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接受新的思想,很难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

2.教师在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不够。一节课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状况。在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主线。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在讲课之前,不但要把教材读懂,更要把教材读厚,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并且要根据教学的变化进行合理的变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受益。但是有些教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在备课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吃透”书本知识,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不能认识到教材内容所传达的意义。

3.教师的讲课方式不成熟。一些老师在讲课时,习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却不知所云。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的方式,以节省教学时间,使教学变得“简单、轻松”。但是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学生不能从根本上对知识进行理解,只能机械地进行举一反三。久而久之,会积累很多问题,失去了教学的宗旨和意义。同时,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减少了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探究问题的机会,也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都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一)从数学概念出发,提高教学质量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客观事物相结合,使之具体形象容易理解。数学是一门研究量与量变的学科,在处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时,往往采用的是数学概念来表示其中复杂的逻辑关系。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数学的基础。数学概念是抽象与形象辨证统一的,抽象在于其存在的形式,形象在于其表示的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也反映了现实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从现实中找到数学概念的原型,这样学生在理解概念时思维就能够有所依靠,从而更快地理解概念并将其运用到现实中。

(二)抓住概念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概念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分析、归纳和比较,在习题的练习和实践中使概念具体化,启发学生探求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大胆猜测,勇于质疑,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得到的对概念的理解是最具体和直观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为知识的应用和相关概念的扩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加了知识的容量,提高了对概念应用的能力。

(三)用适当的语言描述概念,促进概念的具体化

在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成对或相关出现的,它们反映的是同一客观事物的不同关系。因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比较差,对抽象的语言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中采用合适的语言对数学概念进行解释和描述,教师不应该将概念直接叙述给学生,而是要用生动通俗的语言配合相应的教具,使抽象概念形象化,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意义。

(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1.根据授课内容设置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学阶段的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一旦他们对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问题感兴趣,就会去积极主动的探索,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兴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的情景,能够很快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做游戏、猜谜语、你问我答、观看动画等方式,把枯燥的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形象,使学生很快跟着老师的节奏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比如:教师在讲图形的时候,讲课之前,小学生对图形的概念是不清楚的,但是他们对各种图形的形象非常清楚,所以老师可以先这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同学们见过的圆形的东西都有什么?”学生就会举例很多物体,如车轮、月饼、硬币、盘子、篮球、圆形的表盘等。老师可以继续问大家:“那什么东西是方形的呢?”学生依然会踊跃回答问题,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大家提问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各自功能,有什么区别等,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不同形状的特点,学生们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并且通过之前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

2.应用多媒体等工具,提高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随着教学硬件水平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很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多媒体应用教学之前,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会采用作图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们理解,但是这种传统的作图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既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又不够形象,而且如果学生一遍理解不好,就很难再进行第二遍。而多媒体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后,有效弥补了这个问题。利用多媒体可以播放幻灯片、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具有浓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既能够重复播放帮助学生理解,也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3.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提高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再创造,巩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老师应该在讲课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学习小数除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列出两个式子“66÷6和66÷6.6”分别等于多少,这时很多同学可以顺利地将第一个式子计算出来,而面对第二个就会产生困难,教师可以先让同学自己想办法计算并相互交流,同时老师在旁边启发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小数点或者怎样将其转化。这样,学生会自己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需要和学生主体出发,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求知欲带动学生进行探索,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济树.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J].新课程研究,2008,(7).

[2]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