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学校意见范文

时间:2023-03-29 21:1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习学校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习学校意见

篇1

一、专业实习教学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1.真实性、全面性原则

实习教学评价体系要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环节的实际状态,涵盖实习教学的各环节和教与学的各方面,并通过对实习教学环节的评价,把实习教学环节中隐藏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等问题暴露出来,以不断提高实习质量。

2.目标性原则

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评出优劣,而是引导所有的实习教学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

3.可实施性原则

在设定各项评价指标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指标的可实施性,指标定义要明确,评审标准应客观、全面,符合专业实习教学的总体目标。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应简单易行,便于评价过程中操作实施。

二、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到位

(1)实习生对实习认识不够到位;(2)学生怕苦、眼高手低、不务实、不踏实;(3)学生主观上不重视实习,很多情况是学生“被实习”了。

2.实习过程中的监督与指导有误区

学生实习人数多并且实习场地大,学校不仅要对学生,也需对老师提出要求。防止老师的不作为和学生的散漫行为。现在许多职业学校的指导老师为外聘人员,使得本校老师成为“遥控指挥员”。

3.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脱钩,各教各的,使得事倍功半

4.考核内容的单一性

(1)考核对象单一、考核的对象往往是参与实践的学生,至于其他参与者比如指导教师、后勤教辅人员等的考核则很少;(2)考核形式单一。对学生的考核,多以一门实践最终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3)对于指导教师及后勤教辅人员的考核,往往是考核工作量而已。

三、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准备阶段的考核

1.根据教学大纲考核实习方案主要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各专业明确教学目的,了解各学期教学内容与安排;明确教实习指导的教师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明确教学内容、步骤和教学要求,且能对实习各环节均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2.考核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实习指导教师应当具有以下的知识:(1)有雄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包括建立在专业基础之上的分支学科的知识。(2)有本学科相邻或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学科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成果。(3)有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对于这些知识,也可每几年分批次考核一次。另外,学校在教师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上,不是为了完成几个培训指标,而是要有规划、有计划、有资金保障、有制度保证、有时间有时限,保证教师学到一线的技术、甚至比较超前的技术。

3.实习指导书按大纲要求编写,密切联系实习基地的实际,内容充实、完善,并在能实习开始前发到学生手中。

(二)实施阶段的考核

1.考核实习期间教师和学生无擅自“离岗”行为。我们可以通过诸如实习文件及实习准备、实习指导、实习纪律、实结、实习效果等具体评价项目的积分获得量化数据。

2.学校要在每一个实习环节中进行跟踪,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落实。发现有违计划的问题,应及时反馈并加以修整,这样的实习才能始终围绕着目标有效进行。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为了完善整个评价体系。

3.学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实习时间,保证实习天数和每天实习时间不少于6小时。指导教师应做到教书育人,关心学生的思想、身体、生活情况,加强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团结互助、热爱劳动、安全保密等教育。实习师生要严格遵守各项有关规章制度,遵守实习纪律。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令其改正。对违纪造成恶劣影响或严重后果者,必须立即停止其实习。

(三)结束阶段的考核

1.实习报告与总结。实习报告要充实、规范,反映学生真实感受,无雷同现象。指导教师及时批改、批阅报告。对某些专业,全部按要求上交作品。实习登记表填报要完整、及时。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应认真批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交的资料成果并做好批改记录。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园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园校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19-03

21世纪是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时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来发展迅速。职业教育的高等化,使其功能从单一的为受教育者提供技能培训和训练转到职业技能训练和学历教育并举。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如何针对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容与就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仍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品牌专业的建设,对校企合作,园校融合,共建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把握专业特点,探索工学结合新模式

1.拓宽教学模式,促进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实现产学结合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园艺专业根据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在不同方向上,将原有的“2.5+0.5”教学模式改为“2+0.5+0.5”和“1+1.5+0.5”,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贴切,工学结合更加深入。在园艺技术、设施园艺、蔬菜等专业方向上,实行“2+0.5+0.5”的教学模式:即前四学期在校,第五学期由学校统一安排,在校内外基地或企业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学习及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及顶岗实习;在茶果方向上,采用“1+1.5+0.5”的模式,即:前两学期在校,第3~5学期在校内外基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学习、生产性实习(含毕业实习),半工半读、现场教学,第六学期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及顶岗实习。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多方式融合,搭建教学—训练—生产—就业模式。园艺专业坚持“产教结合、工学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课程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二结合、二融合”原则,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校外基地群,涉及校外企业近20个。根据企业性质、任务及专业特点,探索出多种具有企业、校园文化特色的校企合作方式:如以实行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校企全面深度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嘉汉模式”,该模式包含了学生在企业的实训、顶岗,教师到基地锻炼、为企业服务,校企互派人员讲学、合作项目,聘请客座教授,企业为学校提供奖学金等多项合作内容;以及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主要特征的“维生模式”,其主要内容是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生产任务的要求安排学生到基地参加生产任务及顶岗实习,企业接纳学生实训、就业。同时,通过建立“三百基地”,即招生、实训和创业、就业基地各100个,进一步促进了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2012年底,学院牵头在太仓现代农业园成立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合作联盟,为教学—训练—生产—就业模式的更好应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形成了与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苏农特色的人才培养框架。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12345”课程体系。针对社会及苏州地区对园艺技术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重要位置。构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一条主线”;理论与技能培养并重的“二元结构”模式;单项训练、综合训练与职业技能考证三种方式;基本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四大能力培养及由基础及专业必修课平台、选修课平台、实践性教学平台、创业教育平台和其他教学环节组成的五大课程平台。

2.实施四层次五步式实践教学模式。实行“四层次、五步式”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基础认知、单项训练、专业实训、仿真训练、顶岗实习五项培养,促进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创业技能四大能力培养。

三、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

1.注重开放性实践教学。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地体现了以实践为重点和核心的高职教育的课程取向。近年来,园艺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为主、开放型的实践训练新体系。实践教学坚持课内、课外结合;室内、室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原则,使“实践活动与工程项目、生物生长季节、生产任务相结合;与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相结合”,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

2.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化。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体现“实、用、新、宽”。即理论联系实际,多动手,多进行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体现“实”;能力培养突出“用”;紧跟科技进步,增加适应性和先进性,体现“新”;拓宽知识面和技能面,体现“宽”。推行实验室半开放或部分全开放举措。根据职业岗位“功能模块”的技术要求来开发课程学习内容,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建立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将每项学生应掌握的能力分成四个模块,即园艺产品生产技术、园艺产品繁育技术、园艺产品产后与营销技术、园艺产品装饰技术,每项能力由多个技能构成,实现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及创业能力的综合提高。“功能模块”已成为课程学习内容与职业需要的结合点。

3.实践教学途径多样化。采取“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国内与国外结合”的办法,使学生充分开阔眼界,增加学习、训练机会;通过“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合、“单一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常规训练和创造性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具有鲜明的特色。使“实践活动与工程项目、生物生长季节、生产任务相结合,与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加强单项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坚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积极推行“双证制”和“多证制”,开发各类证书培训和试题库开发,使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4.体现实践环节真实化。在教学方法上,依据目标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场景;围绕职业岗位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能力培养。充分利用上海鲜花港、苏州维生种苗公司等国内知名大企业与我校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和学生实训基地、学院生产实习基地、以及承担的工程项目和相关科技与推广项目等,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顶岗实习、技术推广教学、生产性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甚至还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农民送去了致富的“金钥匙”。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成果;建设服务

近年来,服装系以“统筹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推进、重在实效”为理念,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着力建立与理论教学平等、独立且复合型、应用型的实践教学体系[1]。经过多年实践经验,服装系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收到了较好的办学效果。在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实习+就业”、“产、学、研”一体化,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等完整的实践体系,具体情况如下:

一、实践教学科学体系的构建

1.规划服装专业总体建设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完整的成衣设计和成熟的纸样设计能力,熟练掌握成衣的制作工艺,通晓各种服装面料性质,熟悉服装生产流程,并能解决生产工艺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服装设计能力及工艺制作技能。

2.实践教学领导责任负责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以专业培养方向、实践教学大纲为依据,建立以院系主任负责,各职能部门主任和教研室主任齐抓共管的机制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的特色,提供支撑和机制保证。

3.师资及实践教学指导力量。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服装系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在进行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致力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方向和培养方法的研究,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联系,自觉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参与科研;倡导教学科研一体化,使教师把科研项目内容及时融入教学之中,教师科研学术水平和科研积极性逐步提高[2]。

4.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建立了丰富的校内、校外实践共享资源。专业现有服装教学实习车间360多平方米,建立了服装CAD室、服装材料实验室、服装工艺中心、立体裁剪室等多个专业实训中心,拥有各类先进实验仪器,如大型裁床、西服后整理系列设备。除此之外,还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已与国人西服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兰雁服装有限公司建立了6大校外服装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大部分学生在这些校外企业和实习基地完成实习任务。

5.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逐步形成了“实习+就业”、“产、学、研”一体化的紧密协作型教学基地建设模式。根据实际条件,个别实习项目由教师做示范或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演示。一般实习和实训均分成小组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作好记录。教师对每次实训预做,以保证实训的顺利进行及结果的正确性。实训结束前,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操作及最后结果进行小结,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印象、加强理解。实习项目完成后批改实训报告,并评定成绩。针对一些特殊实践活动,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系指定教师实习带队巡回指导。

6.实践教学的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实习基地管理。为保证实习质量,使实习工作有章可循,首先制定了《服装系学生生产实习工作暂行规定》及《服装系毕业实习工作条例》。其次,明确规定实习时间、方式、程序、考核方法。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方面的时间分别30天。第三,系严抓实习环节,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随时跟踪指导。第四,抓检查督促。在学生实习期间,组成检查组,深入实习现场。第五,抓总结与考核。实习结束时,教师、学生都要写出详细的总结报告,上交教务处。同时严格按照标准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对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3]。

二、实践教学科学体系的价值

服装系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学生年就业率均达100%,例如:2006届、2007届等毕业生,已经成为服装企业的技术骨干,正在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受到了行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1.实践教学体系中心地位的确立。在实践教学中着重研究与更新了实践内容、方法、实践手段,强调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重点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同时以职业与岗位分析为依据,在横向上拓宽了专业口径,纵向上延伸了专业内涵,围绕从事服装行业各岗位工作所需求的技术项目及能力标准,构建了以较广泛的基础培训为起点的实践教学体系,达到课程内容与素质教育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课程内容优化、整合面广,专业方向选择灵活,能力结构宽泛的目标。

2.多种实践教学形式的开展。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毕业实习、艺术考察活动、市场调研、风景写生、生产实习。实践课有计划、有实践指导书、实习日志、实结,并评定实习成绩,而且在保证实践教学时数的同时,研究和安排实践教学的具体项目和内容,有层次,实践教学时数达到具体化。

3.校企联袂 创新共赢。实行开放式办学,与企业合作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先后建立了临沂国人西服、淄博兰雁集团、东连制衣有限公司等6大实训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满足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企业把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把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完善了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机制与考核制度。企业指派优秀的服装技术人员担任服装系的校外指导教师,与学生实现双向选择,进行对口指导与培养。企业将学生纳入相关企业见习技术员,完成规定的学习与设计任务。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解决了企业许多迫切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关于企业发展的建设性的意见。实践表明,此举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发挥智力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立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主动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利用本土资源,进一步充实、创新了实践教学内容。如今,在共建的基础实验室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实验课程的比例得到了提升。在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服装结构、实验管理等领域,教师以实验室、实践基地为依托,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奖,多项省级市级科研立项,百余篇。此外,利用科研优势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先后为东连制衣有限公司、德棉集团外贸公司提供纸样输入、修板、放码、排料、打板等技术支持;派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项目攻关,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等,打造校企合作模式。

三、结语

服装系以服务地方经济来赢得地方经济的支持,获得了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同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为服装系在省内同类型、同层次专业领域争创一流夯实了基础,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未来的新形式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三个面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办学,突出“学术性、综合性”特色[4],在为振兴山东西部服装经济、服装文化的发展与腾飞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竟学.“实践教学一条线”改革模式初探[J].中国高教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字]三位一体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明确提出“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南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职的“专业设置要密切对接职业岗位;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技能教室建设,大力推行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完善三级技能竞赛制度,全面实行双证书制度,鼓励毕业生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能力证书,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本文根据 “三位一体”深度合作校企共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提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与优势,它的实现必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一、“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三位一体”就是把学校、企业、教师作为人才培养三方面的主导者,把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共同致力于培养“符合适时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核心能力+心理能力”的工学结合、信息对流的“会学习、能实践、善协作、敢创新”的实用型、创新型职业人才。“三位”即学校、企业、教师,通过三方共同构建信息对流的环路,形成地方产业与专业对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对接,企业实训信息与学校教学信息的对接;“一体”即以学生为主体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产生最大的系统功能必须把这四者构建成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实现自然离不开信息流在这一系统中的畅通和共享,实现这一目标如图1所示。通过信息采集平台,企业把人才需求、岗位的现状和用人的实效等信息及时反馈给院校和学生;院校依据企业的发展前景、人才需求和自身的特色设置科学合理动态灵活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等;学生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企业的前景与现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找到自己的“短板”,适应社会的需要;把“学习流、知识流、工作流”有机结合,使学校的教学信息和企业的岗位实训信息对称,形成反馈机制,避免企业实训和教学环节产生脱节现象,为人才培养方案能进行动态调整提供保障,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能符合社会、企业的需求。

图1:“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流程

首先,通过企业人员及专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讨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分析论证得到各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业务范围和工作领域。其次,通过与企业人员讨论、论证,对各专业工作领域的分解、归纳、整理、排序,得到各专业的工作任务。最后,通过对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各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这是构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流程如图2所示。

图2: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流程

三、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以“三位一体”深度合作校企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依据,建立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实践能力主要通过专业的见实习、课程内的单项实验、针对岗位技能的单项实训、课程的综合设计以及毕业综合实训等环节来实现;创新能力主要通过科技节的科技创作活动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两个环节来体现;就业能力主要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实践与调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来完成;创业能力主要通过创业教育课程、创业能力培训和创业技能训练三个环节来实现。

图3: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2.实践教学体系各环节学期安排表

3.各实践环节所体现的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势

(1)体现“实践主导,理论够用”原则:以为实践服务为教学目的,以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为教学目标,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让理论真正为实践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按实践操作需要组织专业理论教学内容,同时加大实践教学时间,加深实践教学力度。如《酒店操作实务》、《餐饮实务》、《客房实务》、《前厅实务》等课程将以实践操作为主进行授课。

(2)按岗位技能设置教学项目,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按照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指导思想,根据实践工作岗位的需求,设置教学项目,按实践工作岗位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式课程结构,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以实践的需要带动理论知识的传授,实现理论讲解与操作方法传授同步的授课方式,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施同步授课。如针对报关员岗位技能要求设置报关程序、进出口商品归类、进出口税费的计算与缴纳以及报关单填制等教学项目;针对导游岗位技能要求设置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现场导游模拟实训等教学项目。

(3)强化技能训练,培养职业岗位能力:通过设置多层次实践教学项目,如单项岗位技能实训(前台操作实训、客房操作实训、外贸流程操作实训等)、校内综合模拟实习(酒店实习、物流企业运作综合实训等)、技能鉴定、顶岗实习等,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作,让其主动地观察业务活动过程,发现问题,培养其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学校培养与实践工作应用的距离。

(4)工学结合,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通过与实习基地及其它合作企业研讨,听取企业专业人员的建议,调整教学内容;聘任专业教师与实践中的专业人员合作编写与实践工作内容贴近的教材,吸纳实践中的专业案例;聘任企业人员讲授专业课程、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如旅游专业学生安排到厦门翔鹭国际大酒店进行顶岗实习,物流管理学生安排到福建武夷山港务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使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工作责任心和认真工作态度,进一步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起来,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5)推行证书教育制度,保障教学措施:为保证专业技能训练效果,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专业核心课程采取“课证融合”方式,推行“双证”制,将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在一起,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如《餐饮实务》课程将针对餐厅中级服务员职业资格证考试进行授课;《现代物流概论》和《物流管理》课程将针对助理物流师考试进行授课。

本文旨在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竞争力和适应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成功率。

基金项目:人才培养与南平产业对接试点项目(项目编号:Jgnp201106)

[参考文献]

[1]谭伟平,宋克慧,彭庆文.怀化学院“三位一体”通适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7-69

[2]张飞燕.高职高专管理类专业人才实践主导型培养模式浅议[J].鸡西大学学报,2012,12(9):46-47

[3]曾照香,刘佃瑞.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148-149

[4]刘合群,金华.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8):18-23

篇5

    引言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特色之一。文献显示,西医各科各级医师80%以上临床使用中医药,75%以上的医师使用中医药的原因是临床需要。因此,西医院校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中医学知识及技能。

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需要学生有深厚的中医基本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经验,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多媒体授课方法,常常使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理解和消化,课下花很多工夫去反复思考,思考不得,便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渗透式”最早是由杨振宁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他提到,美国提倡“渗透式”的教学方式,其特点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往往还不大清楚,然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学到很多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渗透式教学(strategy-based instruction简称SBI法),即在某一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渗透着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培养某种能力的教学中渗透着与之相关的其他能力培养,并能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综合实力的培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渗透式教学的优点是:①注重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形成立体性知识结构;②注重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造就创造型人才;③注重能力的相通性和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④渗透式教学基本模式不仅包括知识渗透,还包含能力渗透。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广泛应用于数学、英语、物理及医学教学中有学者指出,医学是一门整体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提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渗透式教学法。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使用渗透式教学法有助于西医院校学生在较短学时中掌握中医临床思路和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其利用中医药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一、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界定与内容

所谓实践渗透式教学法(strategy-based practical instruction简称SBPI法)是指在中医学教学中采用临床实践渗透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使临床情境、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实践技能渗透进课程之中,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于基础理论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发展中医药的根本目的。该法主要包括四个交叉互动式教学模块和一个加强模块。四种交叉互动式模块是指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采取专题讲座、理论讲述、药味竞猜、模拟诊室四种模块授课,将临床实践情境和临床实用知识渗透进理论课程之中。临床技能加强模块是指根据学生需求安排学时,教授学生中医应用技能,包括刮痧、拔罐、按摩等。

二、实践渗透式教学法在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首先,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前提和背景。西医院校的中医学内容繁多,学时较少,成为教学的主要矛盾之一;中医学理论的抽象性与临床应用目的形成矛 盾;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与中医学教学方法上的单一性共同作用,形成了恶性循环。实践渗透式教学法一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注重把临床实践情境渗透进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口才、团队合作等多方面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师生互动,有效解决中医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中医学理论虽然抽象,但它的朴素辩证唯物理论与人们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中药、针灸、刮痧、按摩等中医疗法遍布于美容、食疗、养生、健身等时下流行的各个领域,为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优势条件。临床实践情境、临床思维、临床实践技能渗透进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为教学目的服务,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第三,实践渗透式教学法,因其融入了互动式教学、情景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等多种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避免传统教学方法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渗透式教学法对中医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使枯燥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可认知化,如何既能够满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又能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将赋予它更深刻的内涵。

三、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模式构建

(一)模式构建基本原则

实践渗透式教学法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是,充分研究渗透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发展,结合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特点,建立实践渗透式教学法模式。

1.中医理论基础与中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注重中医理论基础的讲解,忽视中医实践的渗透,因此,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达不到中医学教学师生互动的和谐状态。在模式构建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中医临床实践而忽视中医理论的贯通,往往会背离中医学教学的初衷,因此,要本着中医理论基础与中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实践渗透的同时,应以中医理论知识为根本,由浅人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应当掌握的知识点,并能逐渐了解、熟悉、深人临床情境。

2.采取多种教法相结合的原则

对学生,提倡“因材施教”,对不同的知识点,也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法。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主要以讲授法为主;中药部分的学习,采用开心辞典模式,给出药味的主要特点和形态,竞猜药味,其中主要运用了比较教学法;在方剂的学习中,采用模拟诊室的形式,让学生针对真实的临床病例模拟诊室情境,要求学生模仿医生和患者的角色。“患者”叙述病情,“医生”引导询问病史、分析病情、给出诊治方案,教师在一旁引导、提问,揭示应当掌握的知识点,整个过程同时运用了情景教学法、病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西医院校中医学的课程安排课时数较少,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掌握大量中医学知识并不容易,在实践渗透式教学法中,课上诊室情境模拟以及药味竞猜都离不开课下的精心准备。在课外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知识,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他们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也会得到相应锻炼和提高。

    4.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原则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自由展示,充分讨论,自主分析。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

(二)教学模式的实施

采用专题讲座、理论讲述、药味竞猜、模拟诊室四种交叉互动模块,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中医临床实践意义。比如,对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开辟“中医与哲学”,“中医与生活”,“中医与美容”,“中医与保健”,“神奇的经络”等专题讲座;对于中药部分的学习穿插“中药竞猜”‘采用开心词典模式,给出药物的特性,让学生分组竞猜,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巩固所学知识;对于辨证及方剂部分的学习可以采用模拟诊室的模块,给学生布置病例,学生可以自行查找资料,在课上模拟诊室情景,分组讨论,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渗透式实践教法加强模块,教授学生针灸、刮痧、拔罐、按摩等中医技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使中医学教学产生相应的实用价值。

目前,在西医院校中医学教材和教学中,还没有运用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先例。不同教师讲解时的技巧仍是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关键。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理解的难点在于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精气学说、经络学说;热点在于辨证论治和方剂,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适合运用实践渗透式教学法进行讲解,其中专题讲座、模拟诊室模块是最典型的实践渗透式教学方式。

1.利用专题讲座模块,将中医实践融合于中医基础理论之中

    专题讲座模块,将中医学晦涩难懂的中医基本理论与中医实践相结合,从生活出发,从实践出发,从时下流行的事物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在该模块的设置过程中必须清楚一点,让学生感兴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把大纲要求掌握的理论内容、中医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并加以强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知识,减轻课下负担,达到大纲要求。

2.利用模拟诊室情境模块,再现诊室真实情境,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中医的临床思维是最难建立的,髙等院校的中医专业学生往往要经过几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逐步养成这种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利用模拟诊室情境模块,呈现诊室真实情境,可以使学生初步接触中医临床,通过反复强化、讨论、分析、总结、充实、提高,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与临床实践接轨。

四、实践渗透式教学法教学过程的实现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多媒体在实践渗透式教学法中的运用

实践渗透式教学法可以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使用电脑设计的中药开心辞典程序及诊室情境模拟办动画多媒体教学可以完美呈现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优势。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课程制作软件。

(二)制作电脑程序和课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

其一,在中药开心辞典程序中,要建立题库,并使题目分组,可以随机抽取与组合,题目要灵活多变,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如资金充裕,可以设立闯关题库,对获胜一组给予中医科普或经典读物以资鼓励。其二,在诊室情境模拟…也动画制作过程中,在关键环节,比如关键症状、体征或医生的处理上随时可控,使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也可在暂停时段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发表见解,教师在一旁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分析。

五、结语

篇6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对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更是要求专业课与专业实践课时数之比控制在1: 1。”可见,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实训质量决定了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适应性,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影响着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对实习实训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提高就业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相对于理论教学并不完善,尚未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权威的、统一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和方法。各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发展轨迹、培养模式、办学特色对实训教学进行不同方式监控与评价。有的院校是通过“预习抽查”、“实验验收”、“期中检查”、“期末考试”等环节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考核方法上采用抽查、值班巡视、实验结果验收,批改实验报告、阶段与期末实验现场考试等不同形式;有的院校对实验实训、实习等不同的实践形式制定了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表,对教师进行考核。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实训教学的监控与评价多是采用官方评估方式,主要是把“双师型”教师比例、教学仪器设备状况、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建设情况作为考核点来评价实训教学质量。这样的评价内容与方式导致各职业院校对于实践教学表面文章做得比较多,而实质性努力比较少,这些方法和手段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其适应性、权威性、科学性、公正性上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问题。

二、建立完善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劳动行政部门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是对职业技能鉴定的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一“国字号”证书以其科学权威的考核体系,公平统一的考核过程、实用的考核内容以及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赢得了广大用人单位的信任和青睐,很多用人单位以此作为标准来甄选所需的人才。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广大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和标准的统一,有利于增强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实训考核结果直接与学生前途挂钩,其实训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通过在实训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反复操作职业技能鉴定中的技能操作考核内容,使学生在学校能够提前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在生产中的技术要求,缩短就业的适应期,为复合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因此,建立完善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各院校提供评价实训教学质量统一标准的同时,也为用人单位与高职学生双向选择建立了一个有效沟通的桥梁,相对于当前“各自为政”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言,其优势不言而喻。

三、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考核与评价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手段,是教学系统中最敏感的环节,它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作用,影响教学的全过程。对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它与理论评价既有相通的地方,亦有自身特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制定合理全面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出建议:

1.设立专门机构,指导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考核管理应凸显职业教学特点,切合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学校可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同时整合校内具有考评员资格的专职教师,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评价考核机构,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组织各专业学生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类职业技能标准,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合适的工种及等级,为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推动实训教学改革,完善实训教材

实训教学课程的技能模块应涵盖职业标准规定的技能要求。以符合职业技能要求开展实训教学改革,将鉴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把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导入教学内容,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计划中,列入考核之中。具体做法:整合实训教材,收集各类技能鉴定要求、标准及试题,并进行分析,将各工种技能鉴定所涉及到的专业课程以及专业知识归纳总结,进行知识分类,整理出各类实训课程的教学重点或大纲。将分类完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重点、有步骤的分散到日常的实训教学过程中去,最终综合学生的实训考核结果以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结果,对实训教学质量予以综合评价。把实训教学考核的重点放在核心专业技术、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上,这样既能考出实际能力,又避免了敷衍了事走过场。

3.逐步实现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

《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实现其的前提是:职业教育的教学要全面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因此,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使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主动适应职业技能鉴定。随着双证书制和就业准入制的推行,高职教育“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推动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在教学计划、培养方向、评价标准上进一步统一,在操作和执行中实现无缝接轨。

四、结束语

实训教学评价作为高校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增强实训教学质量的自我监控,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职业技能鉴定就是基于就业导向的一种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手段,是一种采用绝对评价法进行的总结性评价,是从教育外部,对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是否符合国家和用人部门的规格标准要求进行的考核,是对毕业生从业能力进行的衡量和鉴定。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可以以鉴定结果衡量,但不一定是唯一依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等。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也需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和实际情况,使对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也是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

参考文献:

[1]杨晓新.高职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的实现.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2]黄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蒋学先.高职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思考. 广西教育.2009

篇7

案例一:赵某是某省会城市某中学学生,曾是老师以及同学眼中的“尖子生”、“好学生”,她生长在一个严厉的家庭,她的父亲认为,只有非常严厉地实施大棒主义,才能不断激励女儿的成长与进步,处于青春期的赵某对父亲严厉的教育产生了强烈的逆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另一种”朋友:她的邻居吴某。吴某也是中学学生,吴某比较“会玩”,学习成绩以及平时的表现都不是很好。一天,两人结伴逛街,赵某看到地摊上有一把刀具比较漂亮,提议买下来“玩玩”,吴某便付钱买了刀具。两人吃饭完后,发现口袋里的钱已经花光,恰值走到赵某的学校,吴某提议“拿刀子吓唬吓唬学生”、“弄点钱花花”,赵某没有反对,觉得象电影里的情节,“很好玩儿”。两人合意,持刀从学生李某处抢得人民币三十元,欲从学生刘某处抢劫时,被学校大门口的保安抓了个正着。检察院以抢劫罪对赵某以及吴某分别提起了公诉。案发时,赵某刚过完十六岁生日,吴某刚过完十八岁生日。最终,吴某以抢劫罪入罪,赵某因系未成年犯,且系初犯,考虑到其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检察院免予对赵某的起诉。

案例二:被告人洪某是湖北某县中学学生。2010年某晚,洪某发现自己带到学校的生活费200元遗失,不敢告诉家人,就准备在外面“搞”钱。星期五下午,洪某放假回家,准备返回学校时,发现被害人洪某某(系被告人洪某的亲戚)正在洗漱,遂起意抢劫。便从地上捡了一块石头,藏在衣服里,以买烟为名骗被害人洪某某打开房门,并尾随至卧室,趁其拿烟时,用石块连续击打头部致其倒地。被害人洪某某倒地后,被告人洪某掐住其颈,持石头又连续击打头部,后见被害人洪某某仍在动弹,遂从其家找到一把菜刀,朝被害人洪某某颈部连砍数刀致其死亡。被告人洪某劫得现金100多元后逃离现场。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赵某与洪某作为中学生,均存在行为失当,不同的是,赵某在罪与非罪之间,幸运地被免予起诉,洪某则作为被告人不得不接受刑事法律的制裁。两名中学生的遭遇引人不无深思:一旦中学生的行为模式出现偏差,其矫正就很可能只是亡羊补牢,为了预防这种法律风险的发生,中学校园有必要针对中学生的日常行为,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意识体系。

二、中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以及中学校园法律意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中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探析

作者通过一家专业刑事律师事务所了解中学生行为失范现象,通过研究发现中学生行为失范以程度轻重为标准可以分成如下三类:第一类系尚未违法的违规行为,即违反除法律法规以外的一切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如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违反社会、生活秩序的行为,违背社会公共道德等;第二类系一般的违法行为,

即未遵守法律法规规定,而又尚未达到由刑事法律制裁的行为;第三类系犯罪行为,即违反刑事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而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此类行为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大量的案例表明,中学生的行为失范刚开始一般都比较轻微,这些轻微的失范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就很容易结合一些偶发因素发展为一般违法行为,有的甚至成为犯罪行为。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对中学生的法律行为给予高度的重视,分析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作者认为,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心智的不成熟、外部因素的诱惑、法律知识的薄弱、权利、义务、平等意识的淡薄是造成其行为失当或违法的多种原因。

(二)中学校园法律意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虽已拉开帷幕,我们的法学工作者及社会上各种力量也作出了大量努力,以期促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但现状仍不容乐观。正如商家做广告要从娃娃抓起一样,我国的依法治国进程也需要从校园抓起,构建中学校园法律意识体系,从宏观的方面来讲,它是实现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它是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是增强中学生维权意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需要。

三、社会、学校、家庭、媒体:中学校园法律意识体系构建的多元视角之建议

(一)社会层面:法律意识体系构建的形而上

篇8

关键词:高效;学生心理;趣味化;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14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可以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清晰敏捷,积极参与,积极探索,激发潜能。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求知欲强好猎奇;竞争性强好抢尖;实践性强好活动;可塑性强好变化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的规律,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以趣促学”,抓牢一个“趣”字――以趣味为中心的教学任务和活动,是高效课堂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一节课的灵魂。

一、组织教学要多激励和表扬

1. 表扬的原则

表扬要真诚,要发自肺腑的认可与肯定。值得表扬的事不分大小,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当众表扬与私下肯定相结合。

每次被表扬的学生中应既有总是很优秀的学生,也有平时表现一般但这一次做得很出色的同学,正是这第二类被表扬的学生才会给大多数学生“够得到”的感觉,从而才会采取行动去改善,去赶超。应充分了解学生。对越是普通、没自信甚或“后进”的学生越应该努力发现其身上的优点,即用放大镜来寻找他们的优点,然后大力表扬。表扬对他们来说由于稀少而显得“弥足珍贵”,因此也能发挥超大的作用。

2. 表扬的案例

(1)没有表扬就不叫英语课。抓住一切机会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活动,如回答问题,朗读,造句,复述,背单词,只要有一点可肯定的地方,就及时做出积极评价,不吝啬好话。

(2)在作业本上留言是及时沟通的好方式。经常在学生写的我们特别认同的话旁边写下教师的感受。或在作业最后写上:你这次课堂演讲或课堂展示(presentation)做的很棒!下次作业收上来经常会看到他们写的“Thank you”或画的一个笑脸。

(3)全班口头表扬。不论是期中、期末的大考,还是平时的单元测验,每次讲评我们都表扬分数上的前十名,一方面肯定这几个同学的成绩,更主要的是激励其他同学力争上游。并抓住机会表扬成绩不理想,但最近通过努力有明显进步的同学。

(4)班内实物展示。我们常把好的笔记本、作业本和好作文用投影、班内展览或墙报的方式呈现给全班,既肯定了这些同学,又教给其他同学切实可行的做法。

(5)对个别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学生,如不及时交作业,笔记记的不好的学生,应尽量做到批评在私底下,一旦发现有改进就该在人前大力表扬。

(6)调动优秀生的积极性。录音机经常出故障,于是每一课的生词都请一位英语成绩优秀、生词量较大并发音很好的学生带着全班朗读生词,既肯定和发挥了他们的特长,又帮助全班矫正了发音。讲词时有时也请他们给出准确易懂的英英解释。

(7)跟家长沟通时也要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再提出希望和建议。往往这种间接的表扬效果更好。

(8)实物奖励。学期末可以对本学期英语成绩优秀的、进步大的和一贯努力的同学进行物质奖励。笔者通常喜欢用英文小故事做奖品,这样做也促进了这几本小书在班内的传播。

(9)课内讲语言点时经常以同学的优点和特长为例,这样使语言点贴近了生活,增强了其实效性,也肯定了学生的优点。

(10)在新成立的班内或课内搞才艺展示,适当使用一点英语,比如绘画、集邮、舞蹈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尽快找准在新集体中的位置并融入其中。

二、教授语言知识时的做法

1. 单词教学方面

(1)读:坚持音标教学先行的理念,在开学之初,集中教学国际音标,为以后的学生预学打下基础。教师要精心培养并挑选发音准确的同学领读,这样既能够激发该领读生的热情和自豪感,又能使其他学生为自己找到努力的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都跃跃欲试, 就连“学困生”也积极争取一展身手的机会。这种方法能够以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学会被热情和兴趣包围。教师要对领读生的表现做出即时性评价,大部分学生的读音也都会力求精准。那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就不是一件难事,也不只是一句口号,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会随着学生对此项学习活动的欢迎而水涨船高。

(2)写:找出部分比较难记的单词,引导学生通过音标,划分音节来记单词。首先在小组中比试,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再选出本组精英进行不同小组间的比试,表现优异的小组获得加分,以此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3)用:把单词放到句子当中去,鼓励学生用新单词造句(Show my sentences),而且造句的内容要多联系黄骅,联系本班实际。通过运用来理解和识记单词,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教师在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

2. 短语和句子方面

词汇教学在整个语言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离开词汇,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交际活动都无法进行。Wilkins指出“没有语法我们只能表达很少的内容,而没有词汇,我们就什么内容都表达不了”(转引自Thornbury,2003:13)。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词汇在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对于多数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语言学习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词汇的学习。短语是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短语教学中可以采用翻译及运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短语和句子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不能让学生背孤立的短语。

陶行知先生说过:“为生活而教育”,教学一定(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要和生活有关。课堂学习活动始终与学生自己或生活紧密相联,我们就能够更容易使英语课堂充满趣味的气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make somebody do something这个短语时,教师可以举自己生活中的例子作为示范:My son always makes me buy something delicious for him. I made my son wash dishes yesterday evening.在教师说出有关自己的趣事的同时,学生表达的欲望马上就会随之膨胀起来:My mother makes me get up at 5:30 every morning. My father made me copy the English words three times yesterday evening. My little sister made me wash her face this morning...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和真实性代替了英语学习的枯燥感和距离感。

三、在探究知识点中获得乐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对亲身参与、实践、思考、总结得来的知识印象更深刻。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 7,教师给本节课的重点短语或句子编号,小组长课前准备一定数量的纸条,上面写有每个组员的名字,教师抽签,被抽到的学生(Lucky dog)再抽签,并把所抽到的教师指定的重点短语和句子写到黑板上,如有错误,先本组改正并加分,如本组不能改正的则由他组改正并为他组加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这些短语和句子,如1. short curly hair, long straight hair,学生通过研究则能够总结出形容词的排列顺序为:长短+形状+ 名词;2. a little bit quiet, a little bit heavy, 学生也能够看出其中的奥妙:a little bit + 形容词。由此,再引导学生探究a little bit、a little、a bit的用法。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抓住要害,讲清思路,启发、点拨,诱导,并以这些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四、检测环节中要让学生有成就感

当堂检测训练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反映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看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注意检测的难度不要高,要让差生也能做出大部分,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增强当堂检测训练的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斯卡纳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高效课堂的检测环节,要增加训练题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评价语言的针对性和情感性,延续高效课堂的“乐学”精神;要让每一名学生在接受检测的同时,感到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老师没有忽略我,老师太了解我了,老师给了我最合适的评价,老师对我仍然抱有殷切的希望……,师生情感自然融入其中。饱含情感的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把检测环节命名为Exciting mirror。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实现高效课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要善于动脑子,有意识地、适时地、巧妙地设置教学活动,以趣促学。

作者简介:李凤霞,大学本科学历,在农村中学任教多年,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称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1 我国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教学理念滞后 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仍旧比较滞后,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表现在部分医学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呈现刚性课程观;第二个方面表现在其“教”与“学”呈现单向观;第三个方面表现在其教学价值观仍然停留在知识和能力本位。这使得很多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语法教学,过分强调训练学生的英语基础,而经常忽视英语语言的实际交际功用,使得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仍旧不能够灵活地利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这明显是一种纸上谈兵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英语。

教学大纲滞后 教学大纲是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科学依据,教学大纲的滞后可以说深深阻碍了我国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新时代的新形势变化使得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其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的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和教材更换率低,其中关于人文科学方面的内容较少,并不能够完全适应于现阶段的医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需求。

教学模式滞后 现如今,我国仍旧有很多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其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以精读为主,以及通过死板的“一黑板、一粉笔”的教学方式来不断向学生灌输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几乎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换,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再适用于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只会使教学停滞不前。

2 医学院校大学英语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措施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学生为中心,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主要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设计学习环境和协作学习的作用等。总而言之,就是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进行教学。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改善其教学当中的种种不足,实现高效化教学。

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语言对医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古代中医有“望、闻、切、问”四要素,其中“问”就是有关语言方面的要素。再者,著名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也曾经说过:医生用来治病的东西有两件,其一是药物,其二就是语言。语言对于医生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所以,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尤其是英语交流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口语教学和听力教学来完成的,在传统的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其一般都是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利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来完成的。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短时间的交流往往达不到较好的训练效果。但是,网络平台的出现使得学生拥有更多的英语交流机会,在网络平台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远程交流,并且还可以与真正的外国人进行在线对话,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训练效果,使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必要要素,没有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就不算是真正学好了英语。而且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也离不开英语阅读,这点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同样如此。因此,医学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阅读英语医学材料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通过阅读本身来实现,但课本中的英语文章往往有限,学生如果长期只反复阅读课本中的几篇课文,很容易对英语阅读失去兴趣,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网络海洋里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其中也包括有许许多多的英语资源,尤其是很多国外的英语医学资料。基于网络的便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来搜索和查阅一些国外的医学科研资料、电子报刊等,让学生自主进行英语阅读,这既是一个医学信息获取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英语阅读能力的过程。可以说,计算机信息网络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层面,丰富了学生的英语阅读内容。在网络资料的海洋里,学生能够读到更多的英语文献,学到更多的国外先进医学知识,并同时大大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太过枯燥单一,也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之下,要求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来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在这些情境当中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并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需要注意的是,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既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又符合学生的医学专业,教师可以将英语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相结合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如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一段医院的动画,为学生创设一个外国病人到医院看病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就此展开英语对话模拟。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又能够帮助学生回顾专业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医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长期英语学习意识 近年来,全球医学事业都在迅速发展,这就要求医学从业者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从而使自身能够跟得上这种发展变迁。因此,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长期英语学习意识,要让学生明白毕业离开校园、 步入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结束,而应该是更深层次学习的开始。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主动收集英语资料、训练自身英语能力、自我测评英语学习成果,实现终身化的英语学习。

3 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及信息阅读能力,注重信息情境的创设,注重培养学生的长期英语学习意识,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英语、学会英语、灵活运用英语。

参考文献

[1]吕宝军,肖本罗.医学院校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初探[J].世纪桥,2009(7):144-145.

篇10

一、实验室建设

从狭义上讲,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所谓硬件,泛指服务于实验及实验实施过程中的一切人或物。它涉及实验室管理者、实验实施者―教师和学生、实验室及其内部的各种配套设施、设备、仪器、陈设、装修、装饰、色彩应用、文化氛围营造、环境舒适度等多种综合性元素。所谓软件,则指实验室有关管理部门、实验室直接管理者及实验教学实施者的管理及应用素质,它主要包括:管理理念、管理措施、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管理责任心和各种执行管理过程中的规章制度以及实验技能、技巧等综合要素。从广义上讲,实验室建设的内涵较为宽泛,但从紧紧围绕实验室功能、实验教学目标、学校发展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来看,实验室建设应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物化建设

这里所说的物化建设,是指实验室内一切独立地拥有一定空间的实验设施、设备、仪器、消耗品等诸多个体的集合。在实验室的各种建设中,物化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是实验教学目标指向所赋予的建设使命和高效益实验教学的基础。因为建设实验室的宗旨,就是要为最大化地改善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和提升学生实际操作等各种能力,顺利、高效地达成实验教学目的服务的。物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即要紧跟课程改革与教材更新的步伐,不能滞后,不该滞后,也不允许滞后!否则势必影响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教学质量及效益的提高。

2.素质建设

素质建设,主要是指有关直接或间接管理者的素质(更侧重于前者)。“造就优秀产品的前提是造就优秀的、高素质的管理者!”在一次有关管理专题讲座中,姜汝祥博士如是说。在物化建设跟上的前提下,实验室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实验室的直接管理者的素质建设。若管理者的素质没能跟上,再好的物化建设,也可能仅成为学校的一道摆设或陪衬,使服务于实验教学的功能大打折扣,这有悖抑或失去实验室建设的初衷。实验室的直接管理者,除应不断加强自身知识、业务技能的进修和提升,参加日常实验教学研究、实验研究外,学校有关领导有责任和义务制定必要的促进其业务技能提升的措施,诸如定期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参加有关机构组织的管理及实验技能、技巧的培训等。“管理出效益”,只有管理者的素质得以提升并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造就优秀的“产品”―一流的实验室,才能真正地使“管理出效益”在实验教学上彰显成效,才能为谋求最大化的实验教学效益提供坚强后盾和技术支撑。

3.环境建设

在实验室建设中,还应注重环境建设的最终呈现必须有利于使师生教与学的心理、情绪等能尽快地接受并与之融合,以实现高效率的教学和学习。因为环境对人的工作、学习、身心的巨大影响乃至制约是毋庸置疑的!实验室的环境建设,应注重从人与环境科学的关系、教与学同环境的关系、室内文化建设与学生学习心理、年龄特征的关系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因为环境建设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折射出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学校对环境与教学效益关系的解析层面。

4.提升管理者地位

实验室管理者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有关管理部门除要认真考核其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各项管理任务的业绩外,还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实验室管理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这样讲,实验室是学校的“名片”,是学校对外宣传和展示形象的窗口之一。所以建设好实验室不仅能为实验教学提供优越的实验条件,获得丰厚的实验教学收益,也能对外展示和提升学校形象。一所学校的声誉和形象绝不是仅靠简单的升学率来提高和树立,必须通过对办学指标全面的综合考量来权衡。因此,学校有关领导有责任和义务来提升实验室管理者的地位。管理者的提升涉及各个层面,除要求其具备优秀的管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外,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涉及各种待遇和职称评聘时,能按有关政策和原则予以落实解决。客观地讲,课程改革对实验室直接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与日俱增,但对涉及其切身利益的职称问题,关注的程度确实不够,这难免对充分调动和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负面效应。所以,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程度。

二、实验室管理

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不仅是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提高综合利用实验服务系统的有力保证,也是广大师生主动自觉地规范实验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与建设节约型实验室的有力保证。它对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实验教学的成效,都将起到积极乃至立竿见影的作用。同时,由于实验教学是实验性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现高效率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所以,做好实验室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要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它涉及多方、多层面的工作。在实验室管理中,可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传统与创新管理相结合

在实验室管理中,一方面应按实验室管理规则和制度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严格做好“八表一册”和维护好一切服务于实验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的日常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实施创新性的管理。在实验室管理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创立了针对师生实验教学和实验操作状况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并通过对师生实验教学档案和班级《实验日志》《实验器材损坏登记》《实验器材借还登记》《学生分组实验坐标》等一系列实验教与学的管理规则来保证监管机制的有效执行。实践证明,这种管理增强了对师生实验开展状况以及实验器材使用状况的监管力度,对规范师生的实验行为,促进和提高实验器材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实验教与学的课堂效益及实验室建设效益都起到了积极有力的监督与促进作用。

2.创立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

为帮助建设和管理好实验室,几年来,经我们起草并实施的实验室管理条例就有20余个,如《学生实验细则》《实验仪器赔偿办法》《非实验用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及使用制度》《教学实验仪器保养维护维修制度》《教学仪器验收制度》《器材借还及赔偿制度》《实验器材管理制度》《实验研究制度》《实验准备制度》等。这些条例对实验室建设、管理和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效益的提高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并得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县验收检查团”负责人的赞赏。事实证明,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有效遏制了各种实验设施、设备及仪器的无谓损坏,确保了各类实验全部顺利开出,为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及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也大大加强了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力度,规范了师生的实验教学与实验行为,并使实验室管理工作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这些制度使得实验教师、授课教师和参与分组实验的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不再笼统和含糊,从而避免了因职责不明可能出现的管理真空,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效益的同步推进。

3.建立教师实验管理档案

成都市棕北中学是四川省第一个初中“实验示范学校”,为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在实验室管理中我们特别注重经实践验证是行之有效的过程管理。我们为每位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建立了《教师个人实验教学档案》,并通过各班科代表处的《实验日志》来记录、反馈和评价其教学过程中实施实验教学的状况。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实验示范校”的实验教学特色,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敦促每位教师自觉运用实验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作用,也是我校实施稳健的“高效低负”教学策略的又一重要体现,并为非实验性学科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注入新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4.设立学生分组实验坐标

对来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或参与课外活动的每名学生,则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坐标》和《实验室课外开放学生分布坐标》将其位置长期固定于实验室内确定的“坐标点”上。每当“坐标点”上的任何设施、设备、器材等损坏或丢失时,只要通过检索当时实验班级的《学生分组实验坐标》或课外活动班级《实验室课外开放学生分布坐标》,即可找到确定的学生对象,从而使查找原因和处理问题变得非常快捷和简单。这一措施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任何学生都不敢有意损坏或随意将器材带离实验室,也避免了对学生损坏实验设施、设备及实验器材的误判。这样不仅保证了实验设施、设备及器材的完好率和延长了使用寿命,也大大地节省了实验经费支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获得实验教学效益增长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效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