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小学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主要影响因素
1.办学经费匮乏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增加教育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小学校舍的危房改造和教学条件的改善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又加上近年物价上涨过快等因素,各地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落实到小学教育这一块的经费与小学教育的发展相比,仍是捉襟见肘,有些地方对小学教育的投入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这就导致了许多地方的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寅吃卯粮;不少学校在去年的工资调整后,其经费只能保证教师工资的70%,而农村小学民办教师的工资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教育经费不足已成了严重制约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如果说我们只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的提高,而不顾小学毕业生的质量,那种“有房子、有教师、有书本就能上课”的做法也许还能维持下去,但这样一来,我国虽能在本世纪末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而实际上却会不断地增加新的文盲或半文盲。
2.教育观念落后
陈旧的教育观念使得大多数地方的小学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对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小学教育种种不良现象的产生和蔓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程有主、次之分。在课程开设方面,除城镇小学外,大多数农村地区小学未能完全按国家教委规定开足开齐全部课程并配齐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实际上,无论是农村小学还是城镇小学,真正把各门课程同等看待,视它们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不多。在学校里,语、数是主科,而音、体、美则是“小三门”,至于劳技、思想品德等课程也只是摆设和为了应付交差。
②视分数为唯一标准。虽然,全国许多地方已取消了小学升初中考试,但从我们所调查的实际情况看,所谓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也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实际上,中学的录取依然是根据学生的最后考试成绩来取舍的,并非根据对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和各方面能力的全面考核。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以致社会上和教育部门一些人依然认为,只有按最后的考试成绩录取学生才是“公正”的。
③学校存在重点、非重点之别。按说基础教育阶段不应该分重点与非重点学校。而实际情况则是,不但中学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甚至小学特别是城市中的小学也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别。由此,导致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资源配置,如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配备、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欠合理性,使得一些家长不惜重金或找关系让自己的孩子上重点小学,最终导致“非重点”小学招生额不满,“重点”小学不堪负荷。
④课业层层加码。目前,小学生课业繁多,各种复习资料和练习册源源不断地充斥课堂,小学生加班加点现象普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总是怕孩子们“吃不饱”,除了课本以外,总要给孩子们订各种练习册和复习资料,有的学校每个学生手中至少有两至三套与课本配套的练习册;部分学校还占用小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的星期天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补课、复习;再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名目的竞赛活动,使得学生承受过重的负担,最终导致学生厌学和学习兴趣的丧失。
⑤评估不科学。科学的教育评估需要全面考虑教育目的、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一所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状况,特别是正常的教学活动情况。但是,这在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评估工作中却被或多或少地忽视了,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只注重对小学教学硬件方面的评估,有的虽也对教学进行评估,但评估的条件和标准往往是人为因素多。
3.缺乏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小学师资队伍
众所周知,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而目前的小学教师队伍却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问题是:
①师资队伍不稳定。据报载, 我国小学教师在1994 年的流失数是19.5万人,占小学教师总数(专任教师561.13万)的3.52%,比1993年增长零点八五个百分点[1]。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的小学教师队伍流失比较严重,且流失率有上升趋势。虽然造成小学教师队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小学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过低,尤其是与其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子女就业等,未能得到切实解决,这不能不说是其主要原因。
②教师素质不高。 据悉, 目前我国现任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只有86.59%[2]。从我们了解到的实际情况看,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远低于这一平均数。显然,教师的素质与我国正在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是极不相称的。
③教师队伍老化。从我们所了解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城乡小学都存在师资缺乏、队伍年龄老化和急需补充新鲜血液的问题。而现在的一些中师毕业生由于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又不情愿到小学任教,跳槽现象屡有发生,为此,如何确保中师毕业生愉快地走上小学教师岗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④教改意识淡薄。目前,部分学校的领导者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全新的教育观念,教改意识淡薄,只求常规教学的按部就班,从而使得一些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不够,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不透,致使教育教学水平不高。
d
二、几点认识
我们认为,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已有所提高,但许多地区还没有真正将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尤其在教育投入上,随意性较大,没有体现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对整个教育的投入将有法律依据,并得到法律的保障。对于小学教育经费的使用亦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类别和不同小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地、各校所需经费的短期和长期投放标准与重点。也就是说,对小学教育的投入,一要注意其在基础教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二要注意做到投入一片,见效一片,使其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得到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在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切忌再产生“马太效应”,不能人为地造成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分。同时,还要注意不能为了求数量而牺牲质量或只求表面的质量不求内在的质量。
2.转变教育观念
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同仁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育人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不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不把握住育人的标准和方向,而一味地片面追求升学率,那么,我们的小学教育就必然会走入误区。要想彻底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不正常现象,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一、小学教育必须切实转到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全部课程,并制定相应的全面而科学的评估标准。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小学阶段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注意及早发现和培养潜藏在孩子身上的各种能力。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转变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去,着力于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个性特长的一代新人。其次,要运用激励机制,并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因为,现代的教师不应再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而应成为一位名符其实的教育家。第三,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特别是学校要鼓励和培养一批在业务上冒尖的教师,注意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并以此带动全校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第四,教育行政部门要力争有一定数量的中师或高师毕业生到小学任教,给小学教师队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优化小学师资队伍结构。
4.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必须重视小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从整体出发,全面研究和分析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特别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方法时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第三,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所有能提高教学效率并能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各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完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篇2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与发展。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关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乡下人家》)以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实现有意义的阅读。“我知道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前面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夜莺的歌声》)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小英雄当时的心情,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中三次提到‘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万年牢》)提示语引导着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通过文字读明白作者的思想。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进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我的发现”体会编者列出的方法,更可以有自己的发现,可以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人教版语文教材,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重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篇3
一、把握语文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根本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落实有效教学的关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协调发展。但就每一堂课而言,要针对本堂课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实际,制订切合实际的课时目标,保证学生一课一得。其中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必须开门见山地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同时,告知本节课学习内容在整个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并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一堂课结束后要检测这堂课师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效教学的基础
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有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然后再通过一系列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向课文深处,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有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2.小组协作、探究深化
只有主动参与,充分自主学习,学生才能自主去发现、探索、感悟,学习才更有效。小组协作、互助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能让课堂变成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舞台。但小组协作不仅要有外在的形式,更要有内在的思考。我班有29名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我把他们分成7个小组。小组之间合作学习,互相促进;课堂上遇到难度大的、学生独立思考后仍不得甚解的问题,则可以实施小组讨论,之后由小组长组织,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组讨论成果,同时小组发言人也可以选一个助理专门协助他板书,然后小组之间互相借鉴、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认知的正确度、深度、创新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欲望;小组讨论能让学生通过思想的碰撞,互相启发,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小组展示,不仅暴露了学生自学中的不足,有利于老师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而且本小组展示的成果可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自豪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怎样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这是我们课堂提问研究的重点,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避免太多或太少。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答疑辨析。
三、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上,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教学过程中,要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把学生的自主实践放在首位,让学生尝试性学习,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索的乐趣。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的能力,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的理解错误要纠正,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的问题则要耐心地进行讲解,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的教学。
篇4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实验教学 基本环节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CAI软件的普及,数学实验必将遍地开花。正确地恰到好处地应用数学实验,是新课程改革中较为理想的探究性教学方法,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面。让小学生用自主操作实验的方法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不但非常适应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适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它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
数学实验教学,即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自行观察,实验,动手实践,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 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发现数学新知,获得概念,从而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
数学实验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数学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实验教学的功用和价值如下:
(1)数学实验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兴趣地、有信心地学习数学。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实验教学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兴趣地、有信心地学习数学。
(2)数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在“数学实验”的活动中,教师为学生设置实验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组织学生的小组学习,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归纳证明。
(3)数学实验教学拓展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使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在数学实验的活动中,学生们以小数学家的身份去观察、实验、分析、猜想、归纳、发现数学,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
传统的数学观认为,即使数学需要实验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也只是进行所谓的思想上的实验,数学教学中是否需要“实验”,对此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目前数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如下:
(1)教师认识上的不足
在教育的理论上,传统的数学讲解式课堂模式,大容量、高强度、多反复的课堂训练模式在大多数教师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表现在担心数学实验教学花时很多,怕影响其教学的进度与质量。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每位教师都要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即什么是学生最重要的、最需要的,什么是学生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且将来可迁移性的能力。
(2)学生数学实验的能力较差
由于数学实验是个“年轻”的课题,以前的学习中很少涉及此类问题,现在要求让学生自己进行数学实验(教师指导下),学生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第一是学生难以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案,实验的过程中也提不出问题,完成不了必要的归纳和总结;第二是学生基本技能不足或遭遇挫折后容易夭折等一系列现象。
因此,首先是积极倡导数学实验,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操作实验,尽可能给予学生设计、提问、猜想、操作、交流、评估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突出数学实验在能力培养上的载体功能。其次对突出数学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内容、实验的演示操作过程、实验的归纳和总结都要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参与的程度。再次将课堂问题的“问答”变换为问题的“设计解决应用再设计再解决再应用”的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
(3)数学实验的“软硬件”跟不上
所谓“硬件”是指计算机(包括图形计算器)、测量工具等,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数学实验的意识,计算机房只是供上计算机课使用,数学课中不能方便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难以开展,就“软件”而言,就更加缺乏,教材中缺少实验的内容,教学杂志上关于数学实验的信息量也很少,教师又缺乏设计“数学实验”教学的经验。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加大数学实验所需要的软硬件的投入,确保数学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开展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一般分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作出操作实验准备,动手操作实验;实验与活动,教师引导归纳总结;讨论与交流;巩固练习应用拓展等五个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数学实验教学过程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思维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用多媒体、讲故事或复习旧知识等形式引入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出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产生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激情愿望。
2.寻找解决问题方法,作出操作实验准备
引出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作出初步的猜想、判断。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学具操作来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判断。这一过程既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为操作实验作思想认识准备和学具操作准备。
3.活动与实验,这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主体部分和核心环节。
篇5
【关键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根据是围绕课本内容展开的,而语文教学又是多种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但是我们很多同行都为了受到领导的表扬和所谓的成绩,都很违心的奉行 “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思维,从而形成了以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已经不再是“教”与“考”之间简单的关系,而是考察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结合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心得如下。
一、文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新课标的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的学,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烦,而新课标倡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它要求我们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梦想时,一个小男孩怯怯地举起手,站起来说:“每当皓月当空,夜深人静时,我总想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变成一只老鼠,偷走……”没等他把话说完,全班同学便哄堂大笑。老师说:“我们的梦想应该是崇高的、美好的……”小男孩听后哭了,哭得很伤心。十年后,小男孩长大了,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并把他当年作的诗补全:“我想变成一只老鼠,把冬日的光辉偷回,还给迷人的金秋;把春季的鲜花盗去,装扮夏天的风流。我想成为一名大盗,把世间的黑暗统统偷走,哪怕闪电划破云头,哪怕寒风把心刺透,我也决不缩回已伸出的‘黑手’……”。
新课程要求师生关系是民主和谐而且是“双向型”的,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同时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不是老师教的,而更多是自己学的,当然教师并不是是课堂中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的,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习惯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些有创造力,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只等着老师喂知识的鸭子,新的课堂教学策略指出让老师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有效的调动学生全部的积极性。所以我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行与行之间的、排与排之间的、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各种比赛的形势,来增加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适时地鼓励表扬,“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到位,你理解得很正确,你的思维总是那么与众不同……”这些鼓励性语言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另外,对学生的表扬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语言,对优生应适可而止,对差生则要多慷慨一些,适当的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不适当的鼓励只会导致学生骄傲。新《语文课程标准》是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非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一些,委婉的批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领会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的精神。
三、分清主客体,还给学生主体的权利
我们部分教师经常犯的一个毛病那就是不注意引导学生,而是给学生讲的太多,就怕学生不知道,就不停的给学生讲,结果,在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发现,我讲的越多的东西学生反而学得不好,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天地中,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总结了有关“看”的成语,最后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学生学到的东西大多数都是自己主动学的,由此我渐渐的悟出了课堂策略中什么是“自主”,所以我采取了以下方式:首先,凡是学生能做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做。我每次讲生字的时候,都花费的时间很多,学生学的效果也并不是很好,现在,对生字的学习,我不再用大块的时间,只讲一些易混易错的,其他的自学,学生学得确实也不错;其次,能说得让学生自己去说,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在讲《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先自己说说对规则的看法,再来评价一下爸爸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学生一下子对课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最后,凡是自己能写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写。在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说明指出本学期要培养学生做批注的能力,于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注意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做批注,写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这些我从不给学生标准答案,只要求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就行。这样学生就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既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也显得更轻松一些。
四、注重创设情景,运用合作
篇6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关键。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想学生所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中,学生处处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尊重与理解,自信心大增,遇到困难不是畏缩不前,而是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和老师一起攻破一个个难题,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增强了信心,完善了人格,培养了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养成了一种狭隘的思维方式,不敢去质疑和否定,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禁锢在课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中,缺乏创造力。我经常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潜能。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其中有一句千古绝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学生的经验和能力自己是很难深刻理解诗句的含义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会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大家对这句诗有什么想法?”这样一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过短暂的思考,许多学生问我“课本是不是出错了,瀑布怎么会有三千尺?”还有的同学问道:“银河有多远啊?是不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地方?”看到学生踊跃地提出质疑和敢于否定,以及学生奇思妙想的思维方式,我既惊奇又感到欣慰,我经常用陶先志先生的一句话来激励学生:“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养成自主探究思考的习惯,提高创新思维。
三、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增强亲身体验
语文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语言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小学语文在教材选题方面非常贴近生活,尤其是那些有很多对话的课文,可以直接安排学生进行对话,这既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符合“学习语言是为了生活”这一主旨,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比如我们在学习《小鹰学飞》《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这些课文时,都可以制作相应的头饰,让学生戴着进行模仿表演,让他们在表演的同时获取知识,增长技能。
篇7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现状
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随着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体育教学要求。经过《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农村的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已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并具有普遍性。只有认真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1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健全
在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很少。有的学校30多个教学班一共三名体育教师,一名体育教师负责多个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需要备写多个年级的教案,有时一节体育外堂课2―3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多至100名左右。可想而知,要想上好一堂体育课,确实很难。
2我国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不够完善
体育场地和器材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完成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
目前,很多农村学校的体育课不好上与学校的场地器材配置不完善密切相关。试想一下,如果一所学校里连一块广阔的田径场都没有,有的也是杂草丛生、面目全非。没有正规球场、篮球架也是以前的“退役者”,能用的球类也很少,如何去上好我们的体育课。这才叫“老虎吃天,无处下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如果有优越的教学条件教学效果肯定会好一些。
记得又一次,我去市里听优质课,有一位老师为了上一堂篮球课,用车从学校运来众多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包括40多个篮球(全是新的),呼啦圈、标准障碍物以及多媒体设备一套等等,其场面足以让人惊叹不已。在课上学生对篮球的认识和感触自然多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高一些,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好一点。然而,我们大多数的农村学校,有几个能有如此优越的体育课教学条件。哪怕是有几个能用的篮球和一台录音机也是挺好的。当然,没有这些优越的教学条件,我们也应该努力挖掘资源争取上好每堂体育课。
所以,我们在考虑如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改善体育场地和器材。必将有利体育课的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3体育课上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制度有待改善
当前,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安全问题是首当其冲的。但在体育课上学生出现的大小伤害事故,受害人经常控告学校和体育老师监管不善,让学校和体育老师受到控诉、赔偿、处分甚至丢掉工作,这给体育课的教学带上了一副无形的枷锁。
由于这一原因,在体育课上老师首先要嘱咐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有危险性的项目干脆不上,甚至连场地和器材都去除了。(比如:有高度的单、双杠,有硬度的铅球、标枪、铁饼等项目几乎都退出了体育课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简单的游戏等等。这样如何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何培养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证明,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精神,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才会养成,不是光靠口头鼓励“你要勇敢,你要坚强”就能培养起来的。因此,只有出台一部较好的学校意外伤害事故责任的法规,保证学校和老师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好地实施《体育与健康标准》,才能更好的开展我们的体育课,才能达成我们预期的课程目标。
4转变观念,提高全民体育思想
篇8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探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增强自身整体把握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积累自己的阅读经验等。”以下是本人在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1)教师要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对阅读内容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想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问,当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时,自然兴趣会越来越高涨,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问,体现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思考和思索,也表明了学生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3)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综合分析过程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和理论进行质疑,不要盲从教材或阅读材料中的各种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获取最终的正确答案,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并通过科学引导,让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质疑方法。这一教学过程不但有效克服了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积极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了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在阅读活动中获取快乐体验。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诱导学生阅读文章,如,“谁飞夺泸定桥?”“怎么飞夺?”“为什么飞夺?”等。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理顺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阅读水平。当学生针对某一知识提出疑问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在自主分析中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提高质疑能力。实际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应用知识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意识、想象力、口语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强化锻炼。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比较喜欢读书,家长们也经常给学生买书,但是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是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对所造成的。我们知道,只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善于读书,并能从书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首先,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阅读活动中,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文章,对于不同的文章,其阅读方法就不尽相同。此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如,略读、精读、快读、默读、朗读等等,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文意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自己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语文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它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语言学科的学习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所以,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不需要刻意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灵活运用语文本身的规律。对我们来说语文是母语,它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在实践中学会创新。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展实践活动,所以二者相辅相成。创新能力就是要求我们学会改变自身,改变环境的应变和创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1)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都会有其对生活不同的见解,多阅读,就能汲取更多的更全面的营养知识。(2)个人能力的展示、每个人都是好强的,教师要给学生足够展现自我的机会,无论是才艺还是学识,都会令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产生成就感,激励自己,更加完善自己,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社会要向上发展离不开独立思考的人。”所以,多举办些才艺展示、读书心得、书绘画展等比赛。锻炼学生积极独立的性格,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以上仅是本人在五年级教学中有关阅读教学的几点浅显的认识,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芳.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1(11).
[2]丁先明.浅议如何改进针对小学生的阅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0).
篇9
一、对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认识
吕叔湘先生所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如果阅读教学,已经成了学生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自觉行动诉求,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对文学艺术就会有吸引力,我们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
1.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章再好,文学形象再美,如果学生本身不愿读,懒得读,视读书是苦事,没有兴趣,就无法使学生和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学生也就无法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更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小学阶段145万字的阅读量,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了。
2.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既是语文知识的传递,听说读写能力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更是人格的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学生在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学会欣赏课文,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也就是课程标准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
3.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教师就要以一个和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欣赏同一作品的欣赏者角色来对待学生。同为欣赏者,同为一件作品,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所拥有生活经历不同,所拥有知识水平不一致,那么理解感悟的结果也是不一致的,这样就避免了语文答案的标准化,一致性,教师就会以更广阔的心胸来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应答和理解。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思考
1.通过教学研究,初步构建起“阅读欣赏”的理论框架
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旨,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语文阅读教学的“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观;树立“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理念,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入境、入情、入迷。
通过探索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新模式,改变教师肢解课文、破坏整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让教师把握语文的整体情感脉络,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更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审美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实践,提炼出阅读欣赏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方法
文章是文学家生活和情感体验感悟后的精神产品,是多姿多彩的,是博大精深的。破解领悟作品,与作家对话的方式也应当是各种多样的。阅读教学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让阅读变成欣赏,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朗读、再现、联想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文学的美,艺术的美,生活的美,情感的美。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相对压缩教师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拓宽学生阅读欣赏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兴趣,诱发动因,把破碎的文字变成有血有肉的整体形象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更好地感悟、欣赏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提供基本的知识保证和必要的方法。
3.通过研究、调查,对课内外阅读欣赏的材料和时间进行科学开发利用
(1)精选阅读欣赏的材料。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阅读资源,因地制宜创编校本教材,感受错落有致,平仄有韵的文句之美;浓厚深沉,婉转动人的情感之美;可敬可亲,栩栩如生的形象之美;高远旷达,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巧妙深邃,富有逻辑的思辨之美等等。
(2)合理安排阅读欣赏的时间。通过初步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而一学期课外阅读时间一般集中在节假日和寒暑假。为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细水长流中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边角时间”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必读时间、半自由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
4.通过研究、总结,初步建构起多元阅读欣赏的指导评价机制
在阅读欣赏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确立以下几种机制,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阅读。
(1)阅读指导机制:教师的指导,重点在课内,延伸到课外,使阅读欣赏逐步形成课内拓展到课外,课外补充到课内的良性循环流。
篇10
关键词: 中小学 音乐 合唱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学生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推动力,为儿童发展所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身是一个悲剧。”合唱作为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学生进行音乐实践的重要园地,作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在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对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就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更好地教好合唱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兴趣培养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合唱有了兴趣,才能自觉唱好每一个音符,领会歌曲表达的感情,平时课堂教学中通常以兴趣入手,对同一首歌进行合唱与独唱对比欣赏,通过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合唱带来的巨大感染力。合唱教学的基础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优美的音乐不仅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使人大脑轻松、精神愉快,以满足人的生活情感及精神食粮需要,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感受合唱的魅力。在课堂上有计划地进行简单的合唱训练,通常从节奏入手,过渡到分声部视唱旋律,从简单的轮唱再到两个声部演唱,循序渐进,达到较好的合唱效果。
二、科学的方法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控制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练习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生动地表现歌曲情感和内容。
3.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音准、节奏训练,通过发声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丰富歌曲表现手段,增强歌曲演唱能力。
4.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另一方面是乐曲的组成部分,给它们以音乐活力和生命。
三、合理的教学细节
1.关注学生的眼神。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凭借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想尽一切办法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课堂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堂上学生的眼神无时无刻不传递着各种微妙信息,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解读学生的眼神和表情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变化细节,改变课堂教学节奏或教学法,力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2.关注学生的语言。教师上课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小细节,决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节优质的课堂源自于对细节的追求。要深层次挖掘错误,纠正错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要观察学生的发言踊跃情况,学生是否投入其中,老师要适当给予指点、帮助。老师只有关注学生表现的细节,并采取应对措施,改变课堂气氛,及时调整学生注意力,才能真正体悟到课堂教学的内在心意。
3.关注学生的行为。课堂上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行为表现。对于观察的问题,老师要灵活处理,使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关注教学细节,是对课堂中学生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关注教学细节,必须用眼观察、用心倾听、用情感受,才能及时捕捉与提炼,并科学地加以利用,方能提高教学艺术,提升教学品质。
四、自身修养
1.认真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加强师德师风修养,形成高尚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提高自身师德修养,首先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是师德的首要基础,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很好地为学生“解惑”,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2.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以诚相待,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应该爱每一位学生,不管学习如何,甚至不管学生的品行优劣,都应该付出爱心,一视同仁。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情感,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力量,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发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对学生学业提高、知识增长,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 上一篇:民营医院用地政策
- 下一篇:股权激励对公司价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