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篇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

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4期

篇2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不良心理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生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轻易不会将自己的内心活动表露出来,虽然自主独立的意识逐渐增强,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幼稚成分在里面。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及特点,应用相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成长的需要。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对各种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应用的能力还要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目前,整体来说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但是有个别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主要有这么几种表现形式:第一,厌学。由于某些原因,一些小学生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无法理解或理解偏差,进而导致失去学习兴趣,听讲不认真,作业敷衍,以致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且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顶撞老师。第二,逆反心理。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原因或身体原因的影响,导致心理发展畸形,与他人交往态度强硬,对老师的教育感到讨厌,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而且经常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而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在受到某些刺激时,容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消极颓废、悲伤孤独,认为别的同学什么都比自己强,对学习缺乏信心,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感到一片茫然,持消极态度,喜欢用怀疑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遇坎坷便陷入痛苦之中。对他人的善意帮助持不信任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戒备,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喜言表、害羞、尴尬、笨拙等异常反应。第四,品行不良。一些小学生看到他人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等其他方面比自己强就怀恨在心,经常对同学进行挖苦讽刺,甚至怀有敌意。个别学生私欲强烈,总想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经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甚至早退、旷课,更有甚者打架斗殴。

二、导致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小学生身边的一切也正快速变化着,他们在社会中成长,因此周围世界的微小变化都会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总的来说,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己的心理等四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家长的地位、文化教养、政治态度、人际关系、思想倾向等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面对生活压力,往往让祖父母辈承担起教养孩子的重任,从而忽视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然而祖辈往往对生活方面比较注重,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因此,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造成自主、自立、承受压力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明显缺乏。

(二)学校因素。小学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期,也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因此小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将会影响他的一生。然而,有些小学教育中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过于强调,忽视小学生的成长教育。有些教师素质低下、思想不端正,导致教育方法不合适,给小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理压力,直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造成影响。一个真正的老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成为学生在他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给他光明的前途指明方向。

(三)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经济水平大大提高,生活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独生子女成为家里的小皇帝。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逐渐在孩子中流行起来,孩子生日派对讲排场,对孩子的各种物质要求有求必应,还有孩子们的相互攀比,这些都对孩子的生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四)学生心理因素。现如今,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文化程度都比较高,受到社会新兴思想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孩子的各种能力普遍比较强,但有的孩子时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周围同学的感受,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这种做法不仅对自己而且对其他同学的心理健康将造成影响。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融汇在课堂教学中。学校要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但是课堂教学却不应该成为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源头,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应用到课堂上。

(二)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今世界,人们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想要适应这种挑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今后必须参与到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去,所以要通过交流,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与竞争。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地面对每一个学生,切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要学会把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开展教育工作上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轨道。

(三)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有些学生很少向老师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班主任就要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同学们的情况,利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让学生坦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而了解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另外,与学生互相谈心也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谈心,可以掌握一些同学不健康的心理,并对学生做心理辅导,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走出盲区,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不仅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熟悉学生的思想道德等情况,因此,班主任与学生建立良好辅导关系更加容易,更能够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使得心理辅导达到最佳效果。

(四)创造环境。学校教育要对孩子的本位进行关怀,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各种信息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应该纳入学校教育必须考虑的范围内。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在耳濡目染中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老师在日常教学和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提高综合教学能力,保持乐观向上、开朗平和的心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时常开展班级集体活动,使学生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并帮助一些学生克服焦虑情绪,树立集体荣誉感,使得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更加融洽。还要帮助离群独处的学生,矫正他们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对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3

1.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是社会进步、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总的趋势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这种发展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价值观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变动,价值选择出现功利性倾向,价值评价出现多样化倾向。价值观的演变使传统的德育体系常常陷入困境。

困境之一: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多信息源。学校不再是青少年获得信息的惟一或主要来源,而且,校外的影响大于校内的教育。

困境之二: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习惯于用某种抽象的政治原则向学生进行灌输,这种灌输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导致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困境之三:当前的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的溺爱、娇宠容易使他们变得任性、自私、经不起挫折;又由于缺乏同伴交往,所以,易产生性格孤僻、情感脆弱、压抑、焦虑等种种心理问题。近年来离婚率上升,家庭结构动荡不定,升学、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带给学生的紧张、恐惧、悲观等种种心理冲击都不是传统的德育工作能有效解决的。

时代要求我们改革现行教育中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变化,增加反映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即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人的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是一切素质的自然载体,文化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居主导地位,是人才素质高低的标志,心理素质是二者的中介。换言之,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必须通过学生的心理作用,才能落实到学生的生物体上。惟其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接纳学校的一切教育。

3.学生的实际情况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健康的心理与造就学生健康的身体同样责无旁贷,两者都是受教育者成长的基础。良好的心态对德、智、体、美、劳都能发挥促进作用。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必须同步而行,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干预学生心理的发展,但这种干预应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近年来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改善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

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是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使他们掌握个体顺利成长、顺利渡过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迷惘与心理困惑及时洞察并给予疏导,对学生生活及学习中最为敏感、重视的问题要予以关注,对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冲突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辅导和妥善的解决,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和强竞争。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环境、教育和自身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基础教育中,学校如何凭借自身的优势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施加积极的干预和有效的指导,是实验研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另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有无科学的理论指导及操作模式是否行之有效,这也是实验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和效果达成目标,它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质量水平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

1.总体目标

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是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2.学校教育目标

(1)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积极的干预,使其掌握个体顺利成长、顺利渡过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唤起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意识,着眼于心理疾病的预防。

(3)有效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学校生活。

3.效果达成目标

(1)从教育思想的视角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格的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指向是学生的心理品质――即学生人格的优化。

(2)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迁移将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学校各项教育活动要明确其心理训练目标,使心理训练的层次不断提高,促进学生自觉接受学校的各项教育。

三、实验假设

1.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进而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态度,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2.从教育者的立场出发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完整的理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式、操作和评价方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四、实验方法

1.被试

以24所中小学58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为样本,以原有自然班为单位。

2.具体实验方法

以实验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和文献法。通过对实验班施加实验因子考察被试的变化,与对照班进行比较。通过因果分析,验证实验效果的可靠性和实验方法的可重复性。

3.实验的变量

(1)自变量

A.课程体系:以《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为自变量。

B.辅导体系:通过活动训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包括情绪调适辅导、人际关系辅导、个性品质辅导及心理卫生辅导。

(2)因变量

考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身体、品德及心理卫生情况。对实验班学生施加刺激变量,经过三年的三轮实验后再进行后测。

(3)控制变量

为了使实验成果具有普遍性,我们的实验校包括城市、郊区、乡镇、农村的中小学校,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落后地区。实验以中等水平的学校薄弱班级为主,以青年教师为主。使实验班一切自然条件与对照班等同,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五、实验的实施范围

1.超前性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超前性教育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得以实现的。它能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化解心理问题。

2.过程性教育

以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通过活动训练、辅导讲座、个别谈话和学科教学渗透等多种形式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补救性教育

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迷惘、心理困惑、情绪偏常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上的疑问给予解答或疏导,对心理卫生欠佳、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原则

1.协同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基础地位,将心理教育目标与学校各育、各科教学及各项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外部环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各类教育得到和谐发展。

2.活动训练原则

学校的各项活动要有明确的“心理训练”目标。学生不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更应该是活动的策划者,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性。

3.人本主义原则

虽然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师生之间人格是平等的,所以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师生关系应是民主的。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4.创新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考虑突破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增或删选修课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实验过程

2001~2002年,参与总课题组网络课程教材的建设。

2002~2003年,建成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

2003~2004年,在本地区建成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实现异步咨询和同步咨询。

篇4

关键词:中职卫校;心理健康;心理教育;问题

一、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们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卫校学生将来会从事医院护理工作,她们不仅需要从事烦琐杂乱的护理工作,而且还需要面对患有重症的特殊患者,需要对这些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这就需要她们在工作岗位中能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水平。因此,中职卫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具有必要性。

二、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曾经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只限于生理健康,认为只要身体没病就属于健康。但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个体极易受到心理干扰。所谓心理健康,其表现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1]首先,卫校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中职卫校学生大多处于十六七岁的青春期,这段时间正是他们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加以重视。很多学生选择卫校主要是因为自身文化课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存在着厌学心理,自由散漫、意志薄弱,心理自卑,他们受社会消极价值观的影响,认为做护士没前途,护理工作较为低贱,因此在心理上较为颓废。很多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制力与明辨是非能力,难以接受教师的批评与学校的规章制度,逆反心理严重,缺乏适应能力,不能主动与同学和教师交往。很多学生读卫校并不是自身所愿,而是受压力逼迫,再加上医学课程的难度很高,学生普遍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其次,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对待比自己家庭条件富裕的同学存在着嫉妒心理和心理自卑。中职卫校学生较为幼稚,依赖性较重,善于幻想,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障碍,难以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在与异往过程中勇气不足,出现不屑于交往与不愿意交往的心理,不够宽厚与包容。最后,他们人生观消极落后,很多卫校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对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不能合理看待,活跃的思想让他们对待社会乱象会产生心理压力和矛盾,感觉无所适从或者盲目乐观。很多学生在此时生理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对异性有强烈的欲望,很多学生陷入失恋、欲望得不到满足等而深感压抑。很多学生对未来前途与就业压力感到迷茫与困惑,对积极乐观人生观产生影响。[2]

三、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

第一是家庭教育方面。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心理难以成熟;很多家长见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会感到心灰意懒,对孩子关心少,导致孩子自暴自弃。第二是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没有充分认识,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老套,学生难以接受。很多教师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砝码,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第三是自我认识方面,普遍存在自卑、自私、自满心理,不能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新鲜事物与独立自由较为憧憬,但是却缺乏社会经验,导致他们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3]

四、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措施

第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中职卫校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失败,选择卫校是形势所迫,此时正是他们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学校开展情感教育,重视他们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克服不良情绪,从而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要根据卫校特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拓展,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良好的品质与职业操守。[4]第二,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卫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配置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轮班管理,保证心理咨询室的正常运行。要对心理咨询室规范管理,规范心理咨询师辅导申请,过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需要提交申请并经过领导批准,学生嫌麻烦便直接放弃心理咨询,因此要简化心理咨询申请程序,为学生心理咨询提供便利。第三,为学生心理咨询提供渠道。可以利用社团开展心理咨询栏目,由高年级学生和心理学教师分别作为栏目主持人与心理咨询者,学生可以将自身的烦恼与困惑告知心理咨询者,让其给予建议。学校可以聘请心理专家来学校开讲座,针对早恋、家庭问题等实际问题给予讲述。学生可以现场互动,讲座形式做好采用案例教学法。第四,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由心理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教师负责授课。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小组,学校副校长打头阵,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力,针对学校发生的心理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寻求解决方案。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心理测试结果,对学生在卫校里心理健康变化情况进行反映,从而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五、结束语

中职卫校学生是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摇篮。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能够应对繁杂的事务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与三观,保证他们在毕业之后能够充分适应护理工作,为患者带来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鄢淑清 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胡丹.在中职卫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J].才智,2016(32):206.

[2]徐云凤.新形势下加强中职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124-125.

篇5

Abstract: Mental health is an understanding of human health, leap, it will be the them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ealth education, students must not only have a healthy body, but also a healthy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motion of mental health Aerobics practical effect, reveals the 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 of physical means of a comprehensive health education to students, and to promote student mental health functions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made specific elaboration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Keywords: aerobics teaching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作者简介:江霞(1982――),女,南昌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基础部教师

引言:

健美操运动是以徒手操的各种基本动作为基础,结合舞蹈、艺术体操、技巧、健美、武术等诸多运动,经编排、组合并配置音乐的一项锻炼体育综合素质的运动,它以其独特的“健”与“美”的魅力和休闲娱乐性,吸引了许多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富有乐趣、丰富多彩的健美操运动中,学生们不仅练出了强健的体格,更促进了他们的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一、心理健康

1.1 健康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而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

1.2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神经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二、健美操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健美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健美操可以改变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2.1 促进心理健康,可减轻心理压力

健美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以其动作优美协调、锻炼身体全面和有节奏强烈的音乐伴奏而吸引众多喜爱者,它又是缓解精神压力的一剂良方。在轻松优美的健美操锻炼中,练习者的注意力从烦闷的事情上转移开,忘掉失意与压抑,尽情享受健美操运动所带来的欢乐。

2.2 提高表现力,能激励学生对美的追求

学生自我表现意识的形成与提高,是学生亲身体验的一个心理训练过程,开始练习阶段,大部分学生怕羞,不敢展示形体姿态,低头含胸,动作不舒展、不大方,通过健美操练习,教师采用语言鼓励、观察表演等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表现力。

2.3 改善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品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

经常从事健美操运动,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并且在进行健美操运动时可以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三、健美操教学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3.1 健美操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3.1.1 抓表现意识的形成,强调表现力的培养

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健美操不仅能增强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塑造美的形体,培养高贵的气质。教学中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严格抓好站立的姿势、手法、步法和灵活的运用动作力度、动作协调性、头的方向,眼神的处理等方面的训练。

3.1.2 强调自信心的培养

在不断展现形体美和高质量完成动作中,在同学的掌声中培养自信心。

3.1.3 动作语汇(形体语言)的应用

当学生运用好动作语汇把内心对动作美的体会,对动作的理解以及身心美的修养全部表现出来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心理上的变化,得到心理上的训练。

3.1.4 语言刺激的作用

课堂上不断通过语言刺激,对学生的心理过程施加影响,为了鼓励学生,我们常常提醒学生“当自己站在那里表演时就应想到我是最好的。”让学生做到从内心里自我欣赏。通过自我暗示和接受暗示,起到调节情绪,思维和意志的作用。

3.2 健美操教学中拐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3.2.1 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健美操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健美操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3.2.2 沟通法。学生愿意跟教师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3.2.3 互助法。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2.4 疏导法。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四、结论

4.1 积极参加健美操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同时可以调节和促进心理健康。健美操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效果为其它任何方法和手段所不能代替,因为健美操有其独特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锻炼人的意志,激励人奋发图强和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目标。

4.2 健美操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健美操教学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4.3 在健美操教学中,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决不是全部。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杜晓红等,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

篇6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一、引言

目前,在社会追求人才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就是要具备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社会压力,多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作为对社会稳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要群体,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始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高校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其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其自身的成长,还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各高校在组织日常的教学活动期间,还应当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首先,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今,心理素质可以说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高校的系统性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德育、美育、体育等素质。高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学生成才,必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会转型与改革步伐加快,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目前,社会处于不断融合的动态过程中,使得各种冲突表现得更为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这些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成才,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此范围内,心理健康属于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客观因素

目前,在社会结构组成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主观因素

想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实施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包括以下两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状态的关键因素,与学校、社会存在根本区别。因此,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长期的、决定性的影响。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明显增多,多数孩子生长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下,成为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一般娇蛮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冲父母、家人发脾气,甚至以离家出走威胁家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这些孩子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较低。这种心理状态下,极易产生偏激、怨怼的思想和情绪。

(2)个人因素。从心理健康培养角度来说,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因素。外A界的各类教育必须通过个人自身的吸收、消化方可对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作用。大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由固定的教师和小班级转变为多班共同分享一个教师的大班级,逐渐转向大学的集体生活,这对在校大学生提出新的挑战。多数大学生无法适应不同教师的上课节奏、环境变化等情况,会产生自卑、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引发恶性事件。同时,部分学生一直固守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平常只重视学习成绩和班级排名,忽视身心锻炼,延误了形成健康心理的时机。如果不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调节,他们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不仅仅指一种影响因素,应当从几方面来考虑:

社会环境。目前,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也进一步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改变。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商品、物质、金钱等各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些影响,过去那种传统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摒弃,素质与能力竞争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这无疑会加大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出现精神困惑、忧虑等问题。

学校环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学校的人文气息相对于其他地方更浓厚一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就会受到一定的正面影响。另外,我国教育正处在改革时期,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缴费上学、毕业生就业选择与自主择业等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选择难度不断加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失落等多种不良情绪。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过重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引发抑郁症。

教育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只注重身体的健康,并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教育,更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学生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四、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自身成长,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影响

要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至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并且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保证学时、学分。各高校应根据教学活动实施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在这些课程中必须包含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环境适应、恋爱与性心理、珍爱生命等内容。依据大学生心理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计划。为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担任。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注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案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效果。

2.发挥全员的辅导性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不仅与学校科研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有关,还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情况、师资配置等因素有关。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当发挥全员对该项教育工作的辅导作用,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高校专业教师应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在教育内容中渗透乐观、积极等思想,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品质。与此同时,班主任与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的德育管理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纳入管理范畴内,根据教学需求和本班级学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引导学生实施自我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自主教育能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并依据学生自身发展情况,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社团活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竞赛等,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高校可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充分运用黑板报、广播、校报等宣传手段,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心理沙龙,成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努力营造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帮助具有不良心理的学生早日回归健康状态。

五、结语

总之,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求高校大学生不单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也要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新时期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就业等多种压力,各类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文中深入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大量健康、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夏兰,骆颂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232.

[2]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0(4):27-32.

篇7

关键词 后进生 心理健康 教育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正在逐渐加大,自然而然分化出许多小群体。对于后进生而言,他们是心理疾患的高发群体,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伊始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很不完善,及其敏感,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一特殊群体,使小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谈,既要讲究方法,又要讲究策略。

一、后进生的概念释义

后进生的提法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学校里思想、学习、纪律等方面表现较差,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相对存在的学生群体。在他们的身上存在着一些心理缺陷、学习缺陷和品德缺陷。

二、后进生产生心理疾患的成因

(一)社会原因。

优胜劣汰、择优录取、择优录用等新的竞争机制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还感受不到学习的压力,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没有规划,大都来自于父母的意愿,对于成绩的好坏认为无所谓。

(二)家庭原因。

许多后进生的家长认为,孩子能吃能喝能跑能跳的,学习成绩上不去就是学习不用功。这些家长往住只注重智力投资和加强营养等方面下功夫,忽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有的家长搞物质刺激,有的家长奖优罚劣,考的不好轻则辱骂重则体罚;有的家长对孩于漠不关心,听之任之,这些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教师的原因。

教师对这些学生“恨铁不成钢”,要求过多、过高,造成这些学生学习困难、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复杂且时间较长,而教师却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他们立刻有较大改善,操之过急,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在改变过程中又容易出现反复,导致教师失去耐心。

(四)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

小学时期的后进生正处于身心生长发育的时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论是由于学习不好还是由于纪律不好而成为后进生,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强大压力都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出现心理障碍。由于同学的漠视,这些学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比较自卑,缺少交际的手段和能力,不会合作,缺乏自信,自我感觉极差;道德认知水平低,对自己评价不确定,把江湖义气理解为团结友谊,出现了一些行为偏差。

三、后进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一)给予尊重,唤起自尊。

新《课程标准》课程管理建议中提到:“课程要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各科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德育主导渠道的作用。”例如可以通过一些文章,一些伟人的故事,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明白尊重他人是心灵高尚、有文化教养、文明礼貌的集中表现。尽量多鼓励后进生,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他们,使其建立自信心。

(二)学会共情。

共情是指教师能体验学生的精神世界,就好像是体验自身的精神世界一样。它要求教师能够进入后进生的精神世界,就如同那是你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那个需要你帮助的学生。要做到共情所要求的去做,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对后进生有足够的了解。

(三)积极关注。

教师要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后进生,肯定他们的优点,即有选择的突出后进生言语及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实施相应的激励措施。我们有些教师不懂得怎样去发现后进生的积极方面,总是看到后进生的消极方面。而且,即使他们看到了后进生的某些积极的方面也不明确指出来,这对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不利的。积极关注要求教师持续地寻找后进生身上的长处和积极方面,与此同时,直接明确地针对后进生的问题进行教育。

(四)创造良好的集体舆论。

健康的舆论能为集体起“扶正驱邪”的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红领巾画廊等舆论宣传场地,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对后进生的突出成绩,及时宣扬。如:把一些后进生评选为小岗位之星,把后进生组成的爱心小队抱残疾同学上厕所的镜头拍下来,在画廊中出一期专刊,报道表扬这一件好事,以强化他们的成就需要。

(五)在班级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后进生的心理问题除有一些共性问题之外,还存在个人的特殊问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是提供倾诉自己内心痛苦、解决个别心理问题的场所和机会。教师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咨询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情感活动、行为变化等,对学生存在的紧张、焦虑、抑郁、强迫、敌对、神经质等不良倾向进行引导和矫治。

篇8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工作条件建设等7个方面,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学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 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些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国内地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研究、教育途径研究和教育模式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教育内容研究。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趋于一致,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将沿用这一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第二方面,教育途径研究。总结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甚至是专业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中是普遍认可的途径。本研究认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区别对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第三方面,教育模式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本研究认为首先应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标,通过目标分析来确定教育模式。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关于印发的通知》明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进一步体现出政策支持的强大力度。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跨入大学后心理健康知识几乎没有。近两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不断完善,结合重庆师范大学近两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对课程发展情况整理如下: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被设为通识选修课程,从课程设立之初的只针对新生年级学生开放,发展为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按照学校通识选修课程相关规定,全部课程含有7次课,共计20个学时,修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计1个学分。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目标成就未来、情绪、人格、爱情7个话题,由授课教师自行选择授课主题。第三,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心理测试、案例分析、体验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为辅。第四,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以学生的收获和体会为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不断完善中,但仍然未形成完备的体系,课程管理与运行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现状总结如下:一是课程理念缺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应淡化专业和文理科的区分,突出课程的发展性与指导性作用。二是课程定位不准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为目标,在实际授课中有的教师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为重点,有的教师则以内心体验和行为认知为重点,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明确该门课程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三是教学随意性较大。由于课程内容设计只定了主题,没有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同一主题由于任课教师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效果受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四是考核方式缺少实践环节。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一)明确课程定位及目标,丰富课程实施形式

高校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设立心理咨询室、在学生专业学习及第二课堂等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主动性、普及性、预防性等特点,将此列为公共必选课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了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的力度,切实做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培养人格健全、心智健康、思想积极正面向上、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类通识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坚持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确立课程目标,通过传授心理学先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固定的内容,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研究,授课形式也比较单一,规范课程内容、丰富授课形式是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例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深入进行心理学理论研究,编写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结合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拓展教育平台,建立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网络;理论讲授、活动体验课、心理咨询和网络教学课相结合等,从加强学科建设的层面加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

(二)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从学校和学院多个层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学校、部门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负责,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学计划和内容,同时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微调,统一指导授课,加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从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个人魅力、积极心态、言语能力方面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壮大队伍成员,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参与到课程设置和建设中,另一方面加强已有队伍师资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和成立心理咨询坊等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拓展教学领地,创新课程安排,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去,加强学科建设和投入力度。

篇9

[关键词]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在受到来自社会生活等多方的压力之下,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能够更好的预防和消除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其得到健康良好的成长,高职院校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

        目前,多数的高职院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并没有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只是作为一门辅助式的课程,对教材的选用也没有针对性,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较多,实用性较差,极大地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要想真正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让高职院校在意识上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要明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其次是要组织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以此来保证对学生进行因需施教,使心理教育课真正发挥其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一种职业性与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中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的双重身份。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多需相关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

        三、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

        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的防治。第一级预防网络是由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与其下设的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组成。 

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下设的指导中心,由有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对统筹规划好的工作进行具体的实施落实。第二级是在学校的各系建立心理辅导站,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开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级是在学生当中成立心理协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然后由学生会设立的心理部进行统一管理。学校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起到桥梁作用,及时的发现并反映本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抓好入学的心理教育工作

        高职生虽然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种情形下,许多高职生在入学之初会产生一种自卑失落的心理。因此,做好入学心理教育也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要加强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校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自己的努力拼搏是主导、是内因。学校与成才不是因果关系,自己的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种积极健康的环境中进行成长。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实践。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拥有特定的地位与使命,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更要营造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好的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张扬自我个性、释放内心的激情、满足自我精神需求提供一个平台,以此来减轻高职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紧张,营造一个轻松、积极地校园氛围,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高职院校适时的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磨炼自我、完善自我、摆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高职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顽强意志、坚强毅力、竞争意识、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高职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积极、乐观的状态。

         六、结论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积极改善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证高职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健康发展,为输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艳.建立有效的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高职论丛.2007(9).

[2] 张建平.张祝平.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压力大越来越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导致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较弱的问题,这必将影响到他们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探索解决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新途径就是整合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高职学生的认知误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高职学生的情绪状态,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行性

1.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相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效的途径,最终促使学生顺利就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表明,它是帮助高职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形成健康心理、开拓美好未来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最终的目的也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二者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1.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供有效的方法、手段

首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对各类环境进行分析,使其认清社会形势,客观分析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其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理想价值观念,这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再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在综合分析自身及外部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发挥了积极主动性,这也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内容。最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使其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正确应对,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各种环境及压力,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1.3 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自我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是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初步掌握职业类型、气质类型、人职匹配理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测试,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等个性特征,并客观地进行环境分析,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导向作用。进入大学不少学生会无所适从,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人生奋斗目标的迷失。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职学生合理地设计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找准人生坐标,并付诸积极的行动。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加强学生的入学适应教育、学习指导、交往辅导、情绪管理以及就业心理辅导的同时,必将促使学生不断反省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使自我教育成为强烈需求,改变以往被动受教育的局面,积极主动进行职业规划。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的结合,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维,使高职学生在更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情感体验下,主观能动地实现全面发展的成长目标。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途径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2.1 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大学校园应该构建一个齐抓共管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计职业生涯需要方法上的指导,需要理性的分析和全方位的行动,它是一个连贯性的行为。而要想使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达标”,不仅要靠心理健康教学,还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氛围。所以不能把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单独撇开,否则会失去应有的效果。学校可以树立一个系统的网络,围绕学校展开活动,结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这样就能保证学生高效率的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通过挖掘各种教育资源、贯穿不同的教育环节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里塑造优秀的人格。

2.2 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已得到普及,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得到开展,高职院校有关部门应该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可操作性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灌输职业规划理念,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职业规划的各环节有机结合,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不同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使高职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下,解决其心理困惑,增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更自信、更积极地去面对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未知挑战。

2.3 内容上的整合

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为一体,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展开,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机渗透其中。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教育、自我意识教育、情感管理教育、意志品质教育、个性健全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学习辅导或网络心理辅导,结合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四个环节(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策略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行动)以及不同年级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初步建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结合的教育框架,润物无声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机渗透和同步发展。

2.4 队伍的整合

为保证做好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应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知识。

具体而言,首先,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通过必修课和各种学科向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原有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加强对学生面对面的个体辅导。再者,建立班级职业生涯互助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自助学习和自我教育,有利于学生制定和实施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最后,各院系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小组,主要由专业课教师、心理学教师以及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组成。大家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心理品质等多方面提出具体的培养步骤,了解学生的职业心理需求,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舞台。

2.5 教学形式的整合

考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采用以个别辅导为主,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各有利弊,为了更好地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首先,采用个体辅导咨询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其次,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共同问题。主要形式有朋辈辅导、主题式团体辅导和拓展训练[4]。

3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前景广阔,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师资问题

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还有现实的不足。一是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难以兼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是跨学科师资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要求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的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有效的帮助。最后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工具本土化的进度急需加快。目前职业规划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原版教材直接翻译而来,引进的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软件,由于常模选取不一样,其效度、信度有待深入论证。

3.2 结合的形式问题

如上所述,团体生涯心理辅导这样一种助人的技术正日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掌握不好,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团体生涯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是团体,对于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应将职业生涯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3.3 结合的内容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大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在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仅仅是职业决策的相关内容,其他如职业转换的准备,其中的心理准备也将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这也是二者有机结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高专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心理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最终确定务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大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云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2]楼根良.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