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育研究背景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小学教育研究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小学教育研究背景

篇1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7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和发展,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网络的形成和逐步完善,使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当前,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日益高涨,教育科研在教学教改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由于缺乏规范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致使县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研究的工作指导、督导力度不够,课题验收标准较低,学校课题研究工作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和盲目性;教师在做课题时,计划性不强,操作不规范;许多课题的开题、实施、指导、结题、验收等过程管理未落实,出现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导致科研过程不真实、过程监控不到位,课题研究质量不高。

小学教育科研评价机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整体的目标和结果为导向,通过过程的跟踪与调控、行为的改进和结果的评价等系统的过程管理,明确科研组织管理的职责和任务,强化科研管理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激发研究团队和成员的工作热情与工作潜能,优化科研管理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实现管理组与学术团队、成员的预期目标的一种管理机制。通过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课题完成情况等作出科学公正的评价,可以更好地规范中小学教育科研行为,提高课题管理水平和研究效率,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推动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向前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科研评价机制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科学评价的问题尚未提升到应有的位置上来,这对广大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都是不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机制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机制的基本内容

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机制是基于城镇化背景下,县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或学校)等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办法,对区域内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实施过程、效果及影响给予评定的一种评价机制。根据评价内容的侧重点,可分学校科研管理组织评价、课题研究评价、学术团队评价、组织成员评价四个类别。其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制定规则。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根据中小学教育科研评价的科学性、发展性、客观性、准确性、可行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等原则,结合本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际需要制定评价规则,包括制订评价工作方案、设计评价调查问卷、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量化表等。制定规则要广泛听取学校领导、专家、教师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断修改完善,使规则真正能够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起正面的、推进作用。

第二步,实施评价。实施阶段是教育科研评价的关键阶段,它根据不同评价类别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法。比如:

对学校科研管理组织的评价,可以采取先由学校对照由“中小学教育科研评价量化表”的内容进行自评,得出相应的分值;再由县教科研管理部门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参照自评分得出考评分。

对课题研究的评价的步骤,首先,由课题主持人提出结题验收或结题鉴定的申请并提交结题材料;第二,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结题材料,确定是否可以结题;第三,科研管理部门召集评审专家、各课题组成员举行结题结题;第四,评审专家参照对应的鉴定或验收的评审标准,给出一个评审等级以及具体的评审意见。

对学术团队的评价,一般采取调研统计和资料分析的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式来评价团队学术。一是定期调查统计区域内课题研究团队的情况,可以从课题与、课题与教师专业成长、课题与教育教学质量、课题与获奖情况等进行考评。二是在审核课题档案资料时,对有关人员专业发展的材料重点关注,如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的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和自我反思等。

对组织成员的评价,一般采取评选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的形式来进行,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参与者课题研究的数量、论著、获奖情况等。

第三步,提供反馈。一般通过上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下基层(学校)进行专项课题调研来达成的,包括面谈和书面形式。

第四步,推动改进。通过教育科研的评价,全面、客观地分析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于在评价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个别性问题,主要采用有针对性地到学校调研、个别辅导等方式加以解决;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即采用专题培训、讲座的方式加以落实。

三、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机制实施条件

1.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教育科研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定性评价方法。专家针对科研活动的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出评价结论;二是定量评价方法。主要评价科研活动的产出和科学研究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主要涉及报告、专利、专著、经济收益、社会效益等;三是综合评价。将定量和定性的手段有效结合,如综合调查评价、案例研究评价等。

中小学教育科研评价具体方法的选择以及综合运用取决于组织管理的文化特征,评价的目的、对象、成本以及管理者的能力态度等。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具体的使用范围和相对局限性,因此,在具体选用评价方法时,要依据评价的(上接第75页)要求和目标,考虑各种方法的配合应用,提高评价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2. 评价方案和标准的制定要做到公开开放

评价方案和标准不能只是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单方面设定,而是应该广泛听取与被评价方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制定出来的方案和标准得到上下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评价标准客观、公正、降低因对评价结果不认同而导致的冲突。

3. 评价方案要做到可操作

任何一次评价,都要充分考虑客观环境所能提供的时间、财力、物力、人力等,要充分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从内容上来看:一是数据资料是可以获得的;二是数据资料尽量量化;三是设置的指标体系要尽可能简明扼要、要点突出。从方法上来看,要充分考虑目标和职能两方面的要求,寻求成本与效果的最佳结合点,满足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实与发展需要。

4. 实行全面和动态的评价

教育科研评价不仅要关注具体的业绩结果,更要关注业绩形成过程的行为和态度。评价本身也是动态的持续过程,所以不能孤立地对某一具体环节进行评价,而应将评价放在整个管理系统中考虑,重视评价前期与后期的相关工作。

5. 评价要及时反馈和总结

篇2

    小学教育论文参考的题目有哪些呢?小学教育非常的重要,对初中、高中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份精彩的论文,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题目,小编为你们精心挑选了100篇小学教育论文的题目,仅供参考!

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分析              

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规划与实施探讨                 

3.关于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政策探析 

5.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的编制 

6.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类课程设置该走向何方?——基于中美比较研究视角 

7.关于中央苏区小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8.探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9.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10.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设计”课混合学习设计研究 

11.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12.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问题 

13.促进区域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策略  

1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以湖北省属6所高校为例 

15.文化视域下的中美小学教育对比分析 

16.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建设的途径 优

17.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 

18.关于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19.江苏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20.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小学教育研究 

21.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 

22.回眸与反思: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 

23.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探析 

2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整合研究 

25.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6.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27.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训练体系的构建 

28.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 

29.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 

30.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 

31.今日加拿大小学教育的特点 

32.小学教育与“小升初”选拔模式的思索 

33.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探析 

34.小学教育应融入创新思维的渗透 

35.小学教育中惩罚有效性的分析研究 

36.美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与启示 

37.本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学专业素质探究 

38.地区间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河北省各县为例 

39.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探析 

40.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建设 

41.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核心任务——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 

42.浅析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进一步推动的策略 

43.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探讨 优

44.清代学海堂中的小学教育与小学研究 

45.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 

4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 

47.中国和英国小学教育制度差异分析 

48.本科层次全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建议 

49.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 

50.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 优先

51.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 

52.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53.日本小学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及特征研究 

54.宽与活: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构想 

5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性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一 

56.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思路与出路 

57.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所在 

58.基于儿童生命的小学教育之思 

59.以未来的视角探问今天的小学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小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60.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四问” 

61.专业化背景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研究 

62.中国地区间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视角  

63.关于小学教育性质的再认识 

64.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 

65.美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及启示——以佐治亚州立大学为例 

66.新西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征及启示——以奥克兰大学为例  

67.小学教育改革的途径与启示 

68.试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关于小学教育特点研究之一 

69.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性”诠释——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 

70.美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加州小学为例 

7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 

72.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73.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理念的思考 

74.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7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三 

76.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研究 

77.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数学教师知识的状况及来源分析  

78.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研究  

79.创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80.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8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82.专、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83.美国小学教师标准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以佐治亚州立大学早期儿童教育专业为例 

84.认识小学儿童 认识小学教育 

85.论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 

86.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87.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兼谈《教育哲学视野下的小学教师知识基础》 

88.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89.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90.中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 

91.小学教育福利供给的地区差异: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基于我国31省、市小学教育状况的定量研究 

92.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定位的向度分析 

93.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普及情况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94.关于中国地方小学教育财政支出的实证研究 

95.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96.“全科—应用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刍议 

97.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 

98.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实践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学论》等四门课为例 

篇3

基础教育对于孩子学业和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对基础教育的关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简要探讨了时下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然后详细地讨论了改进农村教育现状的具体方法。旨在为农村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小学;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改进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正在全力进行。农村小学教育在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上,存在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家长配合等多个方面的困难。2016年两会中强调了创新对于各个行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农村小学教育改进也需要打破常规改革思想,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改进方法。

1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1.1硬件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农村小学教育也在按照新课程的标准在进行改革,但是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实际困难。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健全就是最显著的困难,没有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材料,图书馆也没有海量的图书为学生们提供学习资源。因此,很多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和调查研究活动都无法进行。农村小学的音体美教学设施落后,这对发掘并培养学生的特长方面设置了障碍。

1.2师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师资质量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受制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面对新课改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材,其在教材的解读和使用上还存在较大偏差。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教师在过往的教学中形成了固有的教学模式,对教材的研究能力和对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能力有待于加强。科教兴国和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过往的农村教育中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重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和品格形成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1.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未关联:

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与家长的联系,从而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学校学习五年,收获了知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经过周末两天,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消失了,知识也忘记了很多。这主要是因为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方式不科学造成的,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在教育孩子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如果学校忽略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就容易造成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起到不同程度副作用的现状。

2农村小学教育改进的具体方法

2.1完善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

完善农村小学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学校教室教学设施的建设。互联网时代下,课堂的教学容量大幅增大,学生的视野需要通过互联网平台来与农村之外的世界达成平衡。农村学校教室要安装多媒体设备,能够在课堂上随时使用计算机来查看互联网上的资源。教室多媒体化,不仅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还能够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新闻联播的观看,从而强化学生对时事热点的了解。第二,完善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进行各项学习和生活活动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还有利于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来培养自己的毅力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自强不息品格的形成。第三,完善学校的图书馆设施。农村小学教育中数字图书馆的普及存在很大困难,所以要加强对农村小学实体图书馆的建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中学生能够丰富自己的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2.2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

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组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对农村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的专业培训。关于教师职业能力的培训要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从而有利于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关于教师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要强化教师对“育人”职业功能的认识,摈弃传统的教师是“教书匠”的意识,要充分发挥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此外,加强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的研究能力,从而进行创新性教学也非常重要。第二,通过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来吸引优秀的人才来农村小学工作。农村教师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需要优化,聘请青年优秀教师来农村工作能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来,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2.3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

在农村教育中,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比较少。教育是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下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从而保证家庭教育能够对学校教育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方面,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第一,定期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教师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家长的教育方法和方式进行优化,将科学的教育方法讲授给家长,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第二,组织亲子运动会。在运动会中能够拉近孩子与家长的距离,从而也让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方式有所了解。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对家长和孩子互动的行为进行观察,从而找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正确的指导。第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家访。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家庭教育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的方式来与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教育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为了解决农村教育中的问题以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地方政府和学校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优化在职教学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要通过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来引进优秀的师资;要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从而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小学阶段是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童年时的经历对于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对农村小学教育予以极大关注,通过从小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建设的境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工作要落到提高农村物质生活质量和教育质量上,只有科教才能兴国。

作者:路海霞 于佩丰 单位:德惠市同太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专业建设 教师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39-03

一、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师范性不断地弱化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高学历层次小学教师的主渠道,其专业定位、培养方向、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的确定和设置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专业建设中,要求毕业生一方面在学科专业水平上要具备本科生的基本素质,达到本科的规格,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的本专业的综合素质、教育素养,能执教一门主要课程和相关的其他课程的能力。这就使得很多高校自然而然地沿用了培养中学教师比较成熟的模式:“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教育教学实习”的方式来培养小学教师。这种参照中学教师培养方法,认为知识的叠加再加实习,就可以培养好小学教师,出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出现了侧重某一专业方向的学习,有“中学教师化”的偏向。如小学语文方向,语言、文学等专业知识虽然强了,学历提高了,知识面却窄了,教师教育的能力、水平也下降了。二是由于高校教师不了解小学,在专业思想教育方面缺乏针对性,缺乏示范性,培养的毕业生职业情感差,站不稳三尺讲台,不如过去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和热爱小学教育。三是由于专业技能训练不到位,教学技能不扎实,综合知识应用不自如,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出现以上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第一,专业历史较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小学教师教育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是从1998年开始的。此后,原先的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体系被打破,高校需要重新建立培养体系,需要立足历史,着眼未来,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甚至是时间的积淀。第二,忽视专业特点,导致效果不明显。一是高校的师资准备不足。高校缺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对小学有研究的专业教师,培养来不及,引进有困难。二是教材准备不足。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要在短时间内组织编写或改造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材,具有针对性又符合学历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三是培养模式简单化。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安排第一、二学年侧重于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的学习,第三、四学年才侧重于专业教育的学习与教师技能训练。承担通识教育、专业基础的教师往往不管小学教师技能训练,这样,把四年的学习时间人为地分成了两个小循环,忽视了四年都应成为一个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征(包括专业思想教育)、按照小学教育教学的职业需要以及教师专业化教育的需要来组织安排教育活动、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的一个整体的大循环。

(二)就业压力带来的困惑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社会层面,提供的小学教师岗位较少,有的地方只有符合报名条件的1/6或更少。随着农村人口往城市转移,农村就学的孩子在减少,大部分地区实行了撤点并校,一个乡镇基本上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及很少的完小,再也没有一个村一所小学了。农村小学班级数少,班人数少,编制相对紧张等因素,造成社会吸纳小学教师的总量较少。而另一方面,小学教师的准入又向社会开放,只要是有教师资格证的社会人员,非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包括原先学历不达标的在职教师,通过获得高学历,考试考核合格,都可以进入教育系统,竞争教师职位。

在学校层面,除部分本科高校招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外,还有部分高职高专学校也在招收专科层次的面向小学的学生。一方面是就业压力大,一方面又是在扩大招生规模,这就势必给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在校生带来冲击。我们发现,到了三年级,越到高年级或越临近毕业越兴奋不起来,原先的一、二年级较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技能训练等,积极性很高,主动性很强的情况开始变化了,原先为小学教育服务而努力的决心开始变了,开始怀疑自己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是否有用了;有的准备考研、有的开始考取驾驶证,准备争取其他的技术资格证,如:会计证、心理咨询证,甚至是营养师证、育婴师证等。这样,学生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非专业方面的学习,这些学生万一没考上研究生等,本科的专业也丢了,冲淡了职业精神的培育和积淀。

在学生本身的层面,并不是百分之百都是为了当教师而报考小学教育专业的。据笔者所在的学校调查,真正是自己填报志愿而进入小学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只占1/3,另外2/3是没办法,为了上大学等原因来到学校的,这样,势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专业而学习的心理准备不足,缺乏职业认同感。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只有少数师范生是出于自身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向往而就读师范专业的,更多的师范生是出于就业谋生的考虑而选择师范专业。他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仅有粗浅的情感认识,谈不上教师职业情感。[1]

以上种种原因,不断冲击着职业精神的培育,不断冲击着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培养方案,使专业建设的成效受到置疑,人才培养的目标打了折扣。

(三)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困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在教学和科研专长方向上必须和小学教师专业的培养相匹配。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这支队伍将要突出小学教育研究,参与小学教学改革实践,在整体上既要有学科学术背景的,又要有小学教育实践背景的;对教师个体来说,既要承担高校本科课程教学任务,又要能了解小学、熟悉小学、研究小学;需要教师扩充知识面,注重学科专业的横向拓宽和了解前沿态势,更新知识结构,又要有审视、关注小学教育的眼光,及时掌握小学教育实践第一线的前沿信息和研究成果。在教学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承担小学教师的示范作用,站在讲台上,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眼中的“教师模特”。因此,同样有教书育人的任务,同样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还是教育的专家;不仅要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规范,还要有新的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使得该专业每一位教师的着力点,能作用于师范生,保证其指向是一致的,即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

高校要求的学术、业务环境,决定了高校必须讲究学术性,强调科研成果。在这样的氛围中,小学教育研究所得的成果,很难与学术成果等同。即使在本校的教学成果评选中,也会被认为较简单且基础而不被重视。这样,迫使教师更多地转向理论研究,追求高学术品位,而脱离小学教育实际,甚至不再热心做面向小学的应用性研究。即使是高师这样的学校,由于举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不长,较多的是培养中学教师的经验积累,强调的也是学科知识与相关的学术背景。原先由师范学校合并到高校来的教师,虽然对小学教育教学较熟悉,也因有被“边缘化”的危机感,惟恐自己的学术水平低满足不了高校的要求,把精力放在了理论研究上,降低了对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特别是对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研究的热情。过去中等师范学校注重研究师范性,提倡面向小学、研究小学、服务小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师敬业精神培养,有着浓厚的师范教育文化氛围;教师能够深入小学,把小学看成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基地,从而了解小学,与小学教师一起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小学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言传身教,做好为人师表的示范性。这种情况,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恐难再现。

二、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始终

(一)坚持专业思想教育,培养职业精神

小学教师的职业精神是指对小学教育事业的一种追求,对教师职业向往的一种态度情感。这种精神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今后做好教育教学的力量源泉和内在动力。小学教育的专业建设,应当有利于这种精神的培育。我们知道,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能适应我国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具备良好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情感,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小学教师,我们制定的培养目标应与社会要求的和希望的结果是一致的。

小学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等素质基础,要靠职前的教育训练而获得,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小学教育专业的学习来完成。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的教师职业素质特别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形成,促进小学教师基本能力的发展。当然,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并不完全能由学校的教育而获得。专业知识范围广,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不断积累获得的;专业道德,是教师在对工作的主动追求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是应当在教师的职业精神的驱动下不断发展的。

(二)重视教师技能训练,发展职业能力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主要表现在普通话(口语)、写字、教学工作技能和班主任工作这几个方面,职业技能训练是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毕业生的重要环节,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在小学的教学活动中,许多知识的描述、展现,需要教师丰富的技能辅助;课堂上学生是否理解、掌握,需要教师灵活应对、观言察色;丰富的教育活动,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小学教师在工作的性质方面,并不全是学科方面专业知识的教学。小学教育很重要的特点是基础性、全面性,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多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是全方位的,除了教学外,小学教师还要承担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社会期望值高,责任重大。在课堂教学方面,平常的一节课,如:语文、数学等,往往融进了文学(史、地)、语言、书法、绘画等多种知识和技巧,甚至是现代高科技知识,缺少某一方面,都不能很形象地启发学生的智能。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往往有从师心理,教师个人人格魅力对他们的影响大,就要求小学教师更要符合职业规范,思想素质高,讲究教育教学的技巧,给学生更好的人格榜样。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要有利于职前学生思想素质的养成,有重视教师技能训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做到四年不断线,训练有指导、有考核,有师生、学生的互教互学,传帮带等。

(三)着眼教师未来发展,关注小学教育

现在的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工作者,还是一名研究者,这一观念已被普遍接受。将培养反思型的教师前移,让其根植于小学教育专业的职前教育中也早有呼声。从教师专业化角度来看,专业化教师成长的路径应当是职前教育培养、入职适应培训、职后提高培训这样的终身学习,才有可能从职前教育阶段培养的合格的师范毕业生—入职的新教师—适应工作的经验型教师—具有一定理论的专家型教师成为可能。[2]我们希望的小学教育专业多考虑,多关注,多研究小学教育,就是要使步入教师这一行业的人,早日成为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优秀教师、小学“教育家”这样的卓越人才。对于职前教育的师范生来说,只有心里爱师尊师,才有从事教师职业的情感,才有今后爱岗和从师从教的动力,才能爱学生。在教师的岗位上充满朝气,有拼劲,能自我发展。

着眼于教师的未来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关注小学、研究小学,并服务小学。关注小学教师的新研究,新成果,并结合教学带给学生更好的视野,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区别于专科生的合格毕业生,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篇5

>> 我国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研究(下) 生态学视角下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研究 物联网环境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 关于XBRL下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视角下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次贷危机下我国长三角地区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新形势下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之我见 “互联网+”下农业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 藏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综述 地平线研究项目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若干启示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策略研究之我见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我国中部产业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 浅论信息化背景下的职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的自我提升 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经济转型背景下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背景下的滁州发展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下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8-28.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 2013-8-28.

[3]规划编制专家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

[4]何克抗.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16-21.

[5]何克抗,余胜泉,吴娟等.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2):5-18.

[6]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下)[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9-30.

[7]方子春.关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个案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07(8):58-62.

[8]冉新义,杨改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11):60-63.

[9]易佳,盛健.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要用数据说话――以上海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0):4-9.

[10]张屹,范福兰,杨宗凯,周平红.我国中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测评与预测[J].电化教育研究,2012(7):5-10.

[11]李葆萍.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均衡性研究――基于2001-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3):37-42.

[12]Shyamal. Majumdar.Regional Guidelines on Teacher Development for Pedagogy-Technology Integration [Working Draft] [M].UNESCO, Bangkok:2005,37.

[13]把握机遇 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3-08-29.

[14]UNESCO. (2011).UNESCO ICT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15]Advancing Digital Age Learning [EB/OL]. http:///standards/nets-for-students,2013-8-28.

[16]何克抗. 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8):5-11.

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班级管理;问题

在从事教育行业的三十年中,笔者做过六年的教导主任,十五年的校长,但是无论做什么工作,笔者都坚持在教育的第一线,从业三十年,笔者做了三十年的班主任。笔者所在的学校始建于1956年,刚开始是作为学校的教学点,在1995年之后扩建成为了完小校,学校的学生从原本20多人的教学点慢慢发展到了现在的400多人,该校中瑶族学生能够占百分之六十以上,随着不断的发展,成为了全乡的三大校之一。在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班级管理上,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有着新的思考和研究,下面笔者就以自身三十年的从业经验来谈谈,小学班级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在班级管理中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班级管理而言,众所周知,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管理情况。就目前而言,在少数民族的教育上,由于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和思想的差异,使得常规管理的方式难以实现对学生们不良行为和习惯的整改,逐渐的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问题成为了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点。对于少数民族小学班级管理而言,由于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班级管理不均衡、班级内部不协调、班主任的专制管理、班级管理理论的不科学、对于学生们的情感忽视和引导缺失。

(一)班级管理不均衡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本校而言,教师们对优势学生们的重视程度较高,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们的重视程度不足。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少数民族的学生们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弱势,当教师们重视优势学生们的时候,就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弱的情况表现的更为突出,使得学生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地增长,由于学校的这种管理环境,使得班级内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形式。不仅如此,教师们对待优等生和对待差等生的态度也会存在不同,通常好学生们犯了错了教师们都不会太过于重视,认为只是偶尔的情况,然而当差等生出现同样错误的时候,教师们就会严格的批评,并将其作为负面的典型进行班级内的批判。这种教学教育模式的偏见和失败主要源自于教师们对学生们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对于教师而言,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其发展的主要工作,教师们应当透过表象看本质,要充分掌握学生们的各种特性,从而帮助学生们走出困境。

(二)班主任的专制管理

著名的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不论所教育的对象是否是一个具有良好资质的人,你都要坚信教育的对象是能够独立思考和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别人进行管控的人。”我国当代教育家魏书生也曾说过:“民主管理班级需要靠民主,需要依赖科学。”就目前而言,随着现代科学和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即使是少数民族的小学生们都有着较高的见识。班主任应当积极的迎合学生们自主意识形成的趋势,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民主的管理,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自己建设其良好的思维和意识,从而使得班级管理工作发展更为顺利。对于学生们而言,班主任是其崇拜的对象之一,因此班主任的话就成为学生们所需要执行的“命令”。在现实中,很多孩子们哪怕不听父母的话都会听班 主任的话。当班主任将这份崇拜滥用的话,就会导致学生们对于教师们的指示和认识发生改观,不利于学生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甚至会导致学生们只会盲目的服从,只会接受管理和支配,使得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生们的创造性受到抑制。

(三)班级管理的方式不科学

对于班级管理而言,良好的班级管理方式能够使得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对于班主任而言,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要将班级管理理论与现代教育学、学生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学科进行融合。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小学教育管理上缺乏良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而且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很多班主任的管理思想都是从上一届班主任那里学来的,教师经验处在师徒传授的水平阶段。不仅如此由于班主任的工作比较繁重,班主任缺少时间去思考和研究新的管理模式,而且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未解除,班主任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的转化过来,从而使得老师们起早贪黑的抓成绩,加班加点的求高分。

(四)学生们情感教育的忽视

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学生们的情感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注重学生们的情绪和态度引导才能够推动学生们的发展。在我国很多学生们都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苦难,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被一些小问题打倒,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们而言,学习汉语的难度较大,因此学生们很容易在心理上出现一些抵触情绪等等,对于这方面问题,教师们就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使得学生们在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念。

二小学阶层管理策略

(一)追求教育公平,追求学生的平等个性

说,“知识教育者,不能死板教条,要灵活的运用教育方式,在班级内要寻求团结,对待学生要显示其个性”,班主任对课堂管理的想法的建立是十分有用的,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个性,要根据其文化背景、知识积累、爱好、家庭教育等不同特点来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家庭、学习背景,导致学生有不同水平的发展。

(二)阶级管理拒绝专制,促进班级民主管理

实际上,班级管理主要以老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我们坚信,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你的助手的灵魂,你也是学生助手。我们看到学生是我们的助手,无论是多么落后,顺从的学生,他的心都是积极乐观,爱学习,爱劳动的。当老师的学生进入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能力,让他们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也觉得自己是班上的老师。班级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指导和计划者,而不是强制性决策者。应该扮演桥梁和链接角色。在课堂管理中应该克服强制命令的形式,不能一出现什么问题就“呼唤父母”,“到办公室”......,这只能显示班主任的无能。

(三)加强班级教师管理理论的研究

缺乏类管理理论导致类管理的出现不应该是很大问题。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要重视师资培训管理理论,使教师认识管理理论的重要性,提高教师们学习管理理论的认知,自觉的学习管理理论,从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学校管理者也应该适当减少班上老师的工作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管理理论,有更多的精力进入班级管理。

(四)以父母的角色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发展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他们与学生有独特的关系类似于亲属关系但又比亲属更为亲密,长时间的相处,教师能够将自己的习惯传染给学生。因此,班级教师作为班级的总管理,应该是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合理融合,教师们应当处理父母和老师这两种角色,逐步完善班级管理,然后确保健康发展的学生心理和情感。人们常说“老师是学生的第二母亲”。在课堂管理中,我们必须做到“没有教育就没有爱”。必须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还要严格管理学生,还要照顾学生。爱自己是一个驱动力,老师一定要用母亲般的心,去爱,去管理,去教育每一个学生,只有当这种爱在学生心中升华到一定程度,这样学生们才会渴望学习,主动克服,使得学生可以在各个方面取得进步,老师的班级管理更成功。

三总结

对于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班级管理而言,重视学生们的情感,是笔者从业三十年认为对学生管理最重要的一种办法。由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大多数的父母在外务工,长时间见不到父母,成为了留守儿童,在这种环境下重视孩子们的情感关怀对于学生们而言,十分的重要。笔者在教师的岗位上奋斗了三十年,如果可以,我还要在教师的岗位上再奋斗一个三十年,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我自己的贡献,为农村少数民族孩子们能够获得知识和走出贫穷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全春浩.延边地区农村小学空间布局调整实证研究[D].延边大学,2012.

[2]余忠淑.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班级“生本”管理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3]董世华.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朱远来.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5]郭荣菊.广西贫困地区农村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6]周梦.云南农村小学生学业质量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4.

[7]陈仁伟.甘肃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初中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8]曾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篇7

关键字: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困境;措施;探讨

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育管理要求不断地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提高,希望缩小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距离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这一切给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提供了非常宽广的发展空间。然而农村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师构成不合理、缺乏高学历的教师,教师团队不专业,教育也相对落后。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现状不容乐观,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管理水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出现的困境

(一)教学指导趋向形式主义。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着教学的成果。现阶段,农村小学教师的备课缺乏实效性,很多老师准备工作敷衍,备课就是旧教案的搬抄,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教学资源的能动性也无法充分的开发,教案设计的创造性优化亦难以落实。其次,由于农村条件落后,教育模式和理念无法紧随潮流,教师的教育还停留在“填鸭教育”的模式上,一问一答的机械教育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严重阻碍农村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管理缺乏创新,过分依赖制度。管理者对管理制度过于依赖,教师的发展被忽视。现阶段,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一部分学校管理者盲目推行管理制度,没有对制度全面的剖析解读,也不理会管理制度是否契合自身管理发展的要求,只依靠自身的职权将管理制度推入教育管理工作中,忽视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没有受到该有的尊崇,教学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也被扼杀。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学校和教师之间就容易出现管理层面的“短缺”,教师与学校被放置在了“对立”的立场上,教学管理的实效性难以发挥,教师教育革新的意识也被逐渐淡化。

(三)缺乏专业化的教师管理。缺乏专业化的教师管理主要表现为如下四点:第一,备课敷衍,教学资源没有实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第二,课堂教育枯燥。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难以落实,互动少,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估难以发挥实效。第三,课后作业的布置没有层次性,重点不明,作业无法反映教育的实践、探索和拓展目标。第四,教师缺乏专业性,教育水平低,很多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导致农村整体教学水平低下,教学管理指导性难以落实。

二、加强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管理理念。人本管理不仅仅是制度、行为、任务,而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一种方法论。人本管理是指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合理的应用人本思想,实现现代教育的目的,落实师生共同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农村发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管理理念时,需要注意师生个性观的重点培养,从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出发,对师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教师的管理需要照顾其兴趣爱好,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其心理,增加教育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促进教育者能更好的落实教育工作。对学生的管理需要从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角度出发,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站在朋友的角度上对其进行管理,尊重学生,确保学生在快乐中完成学习的相关任务。

(二)规范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新型教学管理模式。首先,注重农村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教师队伍进行合理的管理。在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全面落实制度管理,施行“依法治教”,帮助教师管理全面落实规范化和法制化。其次,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优秀人员的榜样力量,强化教师的聘任条件,使聘任的程序和方法更加的规范,明确教师的职责、权利,对考核措施进行明确的规定,凡是做到“有章可循和有据可依”;对违纪行为严厉惩处,帮助教职人员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全面提高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从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核、评价的角度出发,严格要求教师,使之回归教学教育的重点,全面提高备课、上课、辅导的实效性;强化教师的理性认识,激发教师的探索精神,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三)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教师的水平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育改革、社会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现阶段,农村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这一现象进行重点的考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是应该被设置成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需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加强教师的再教育,鼓励教师获取更高层次的文凭,为教师提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条件;其次,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团队“依法管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继而发挥教师的创新意识;最后,加强管理阶层与教师的有效沟通,促使教师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整合校内有限资源,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功能与效用。

教育和人才是提升国家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素质教育给我国农村小学教学发展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虽然现阶段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通过相关策略的有效落实,相信一定能够有效的提高教育实效性,增加我国农村教育管理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水平;思考

2015年,中央深改小组召开第11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我国小学建设的短板在农村。发展农村小学教育,我们国家也已迈出了组建中心校等一系列举措,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农村小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村小学现状分析

(一)生源数量逐年下降

以湖北省鄂州市西南部的沼山县为例,2011年,镇教育局管辖范围下共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约为4.6万,全县共设置农村小学21所,其中学生数量达到400人的仅为1所,学生人数达到100人及以上的为10所,另有6所学生人数不足100人,3所小学学生人数不足50人,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与之类似的农村小学学生数量骤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东北三省等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较早、较好的省区尤为严重。

究其原因,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出生率下降是适龄农村小学生数量减少的人口因素;另一方面,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城乡居民大量涌2指出,截止2015年,我国城镇人口总量达到77116万人,城镇化比率由2005年的42.99%达到了2015年的56.1%,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1.2个百分点。据《2015-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市场调查及前景预测报告》称,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近期内仍将稳高不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各种商品式、体验式商业市场迅速成长,零售业、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等所属经营面积快速增加,其装修和后续经营为商业照明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城镇化水平的持续增高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稳固。

大量农村劳动资源涌入城市势必带来农村小学生源的紧张,同时决定着农村小学转变、改革的必要性。

(二)教师年龄层次畸形化发展

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了教学过程。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倡导“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观察、指导地位。教师是把握教学环节、直接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的一线人员,特别对小学生而言,教师的“重要他人”地位不可撼动,小学教师对于人生观、思想观、世界观尚不成熟的小学生影响意义重大。因此农村小学教师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必须把农村小学教师的队伍建设放在农村小学建设的首要位置来看。

随着农村小学生源数量的减少,对教师数量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队伍常年无新鲜血液注入,造成了农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问题,整体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与逐年下降的生源形成恶性循环。

二、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一)重主课,轻副科

留守儿童、农村小学教育公平问题在社会上持续引起热议,我国大批学者投身到农村小学教育、教师、教学现状的研究中。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农村小学的教师普遍对主课,如语文、数学、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美术、音乐等科目。学生的美术课、音乐课常常不能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完成,经常出现美术老师、音乐老师借课给主课课程的现象。诚然,传统学科教育是我国小学中最古老、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教育形式,同时,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决定了民族未来的创新能力,同样不应该被忽视。

对比于城市小学,美术课、音乐课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与尊重,大批的小学生家长在孩子课余时间里还会自掏腰包送孩子去学习钢琴、美术等情况,农村小学的重主课、轻副科的行为不仅没有保障教学大纲的完成要求,而且不利于农村小学生的艺术启蒙,无形之中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教育效果的滞后。

(二)校本课程开发滞后

校本课程的开发相对于国家规定统一开设的科目,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是农村小学校的老师、领导,其开发出来的课程更加贴合该校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在执行方面更具实践性。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校而异,能充分弥补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促进他们全面、均衡、健康地良性成长。再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可以促进本校科研水平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人员可以依照年龄层次、教学科目、职称情况、分管情况等多种维度,吸纳各个层级的相关人员,组成合理梯队,有计划地进行组织、调研、讨论工作,促进全校教师的思考,更新学校的教学思路。然而,受到人员水平、重视程度等的影响,校本课程在为数众多的农村小学中几乎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良性作用。

三、关于农村小学教师发展水平提升的思考

(一)充分发挥农村中心校的辐射作用

为了均衡全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2001年以来,中国对县镇以下的中小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撤并,究其原因,主要有:人口出生率下降,学龄儿童数减少;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入学需求增加,农村教育发展步子减缓;教育投入长期偏低,农村办学经费严重匮乏;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城乡教育差距拉大。这一轮布局调整历时10多年,农村中心小学成为了散落在各村、屯之间,良莠不齐的农村小学的替代品。农村中心校集合了村镇小学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师资、学生管理方面更具经验;在教育思路、教育意识方面也更先进;在教育投资方面,优先获得大量的政府扶持基金,教学硬件更为出色。

充分发挥农村中心校的辐射作用,为所的村镇提供更优质的小学教育服务是农村中心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农村中心校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个村落未合并的小学辖于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应该为其提供保时、保量的教师培训工作,做好定点小学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工作,协同处理各项教学难题。

农村中心校的出现,使农村小学增加了与城镇小学对抗的资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力争扩大农村中心小学优质教师的引进渠道,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利用与改善,实现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稳步增L,逐步形成“留得住学生”的局面,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重视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教学水平培养

新入职的教师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教书育人的经验虽然比不上老教师,但其身上特有的热情、亲和力、朝气蓬勃让他们广泛地收到同学的喜爱。新入职的热乎劲儿过了,新教师很容易产生工作、教学上的迷茫。对此,新入职教师的对接学校应该主动出击,在新教师入职之初做好培训计划,不要等出现问题的时候再去个别解决。

(三)教师重视自我学习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农村小学教师应该不断地吸收来自社会、时代的新知识、新方法,只有不停地给自己充电,才能教出与时俱进的学生;教师自身的孜孜追求同样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教师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我学习、终身学习对于教师自身发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形而有效地开展自我学习。自我学习的内容应该涵盖新的教育、教学、科研方法;新的学科知识;自身素质的提升。同时农村小学应该在教师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起有效的推动、支持作用,定时、定期、定量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回来以后交流心得、想法,全面促进教师的学习、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和良好社会环境,有效性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模式下的重要内容,对农村小学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课堂教学要求,在数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做好教学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实现我国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建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想要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建情境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以来都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提升有效教学的关键和核心。想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就应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以良好的态度参与进来。例如:在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整理和表示》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教学情境,“同学们都喜欢吃什么蔬菜呀,老师这有好多蔬菜,快来选一选!”然后教师将一些带有豆角、茄子、辣椒、黄瓜、蘑菇、芹菜、土豆、西兰花的蔬菜图片,学生都在抢着说自己喜欢吃什么,然后教师继续“同学们能不能把喜欢吃各种蔬菜的人数整理出来?”学生兴致勃勃的进行整理和统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我国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想要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提升学习效率。教师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知识,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生活中的数学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此,教师要寻找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可以准确的、更加深刻的掌握数学知识,并可以在生活当中得到良好的运用,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教师要构建引导和启发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加以引导,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适时的点播,将探究式、自主式、体验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导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操场的中间,以操场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别说出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以及食堂的方向和位置,在这过程中教师无形的引导就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逐渐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三、合理提问,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想要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提问,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内容应该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因此,教师在使用课堂提问时应该重视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数学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问“生活中什么东西是圆的?”“为什么要将这些东西设计成圆形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兴趣,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当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国农村小学教学改革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因此,教师应该为小学生创建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合理提问,促M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不断地实践中完善和总结,促进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尹丽文.基于有效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以教学情境、问题提问研究为例[J].学周刊,2014,11:113-116.

篇10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学者对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师资现状进行了调查,有了不少的调研成果。如赵晓曼[1]等通过调研,指出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诸如“知识结构不合理、老中青年龄失衡、教育教学技能不合要求、工作情绪低落、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詹小平[2]认为湖南省小学师资存在“教育经费配置不均衡,农村教师生存困难;教师人事制度不健全,小学校长无人事权;教师学科结构不平衡,城乡教师需求各异;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中坚力量普遍缺乏;计划生育实施不到位,教师资源难以配置”等五个问题,并且提出了“均衡教育经费,重心向农村教育倾斜;健全人事制度,给中小学校长自主权;创新培养模式,满足全方位教师需求;优化年龄结构,多渠道培训骨干教师;提升专业素质”五条建议。

 

学者们从调查入手,在宏观层面(城乡一体)上得出了定性的结论,并提出了系列的相应对策与建议。但是,湖南省农村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现状研究较少。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对小学教师有很多研究,都十分重视小学者教师培养与管理。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质量待遇。

 

二、调查目的与调查方式

 

1、调查目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的健全与否影响着整个教育事业的成长,一个地区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也就是说,师资力量的培养已然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贫困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贫困山区农村的教育质量是我国当前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的一项重点问题,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师资问题是当前贫困地区学校教育落后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湖南省贫困县区为例,分析了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2、调查对象。为了全面了解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师资队伍的情况,选取了湖南省6个贫困县,分别是:张家界桑植县、怀化市沅陵县、益阳市安化县、娄底新化县、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邵阳市隆回县。

 

3、调查方法。本课题组对湖南省贫困地区(包括益阳市安化县、怀化市沅陵县等6个区县)的小学教师、校长、学生和家长分别采取了问卷、访谈和走访调查。另外,还对本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教师结构的合理分布,有利于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的传递和实施,也一直都是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点,经过长期的努力,贫困地区小学师资队伍的教师结构是否有了新的发展?

 

2、教师结构情况。(1)年龄结构。从年龄结构来看,45岁以上的教师占到总数的24.8%,占据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一。通常情况下,35岁以下的教师一般被认为是年轻教师,占到总调查人数的四分之三,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总体年龄结构是基本合理的。

 

(2)学历结构。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学历大多在大专水平,占了样本总数的43.09%,比例最高;本科学历占了样本总数40.24%;中专占样本总数的15.85%;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小学教师的学历83%在大专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年来,小学教师的学历普遍都得到了提高,小学教师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3)教龄结构。教师教龄结构分布和教师年龄分布的比例相近,而且有能够处理小学课堂中学生所发生的课堂事故,三分之一的教师有五年以上的教龄,有比较丰富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能够提高贫困地区小学教育教育质量。(4)性别结构。性别比例上,男教师占样本总数的36.18%,女教师占样本总数的63.82%。因此,性别比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仍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需要努力的目标之一。

 

(5)职称结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职称普遍都得到了提高。小学一级教师以上的人数,占到了样本总数的60%,教师的职称高低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一部分影响的。

 

2、教师职业态度情况。调查显示,贫困地区小学教师对本职工作喜爱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4.8%,但仍有12.6%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对本职工作表示厌恶。在对学生的态度上表示喜爱的占88.6%,虽然还有持无所谓和厌恶的情况在,但是比例并不明显。而绝大部分的教师有自觉进行业务学习,但经常进行业务学习的却只占总数的五分之一。

 

3、教师生存状态。根据调查,了解到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较差,在工作压力这一方面,他们感觉到工作压力较大,而压力大主要表现在教学任务重,班主任事务繁琐和社会的压力等等。在工作待遇这一方面,工资水平不是很高,有80%左右的教师工资低于2000。在与家长沟通、联系这一方面,教师们都能融洽的与家长相处。但是在教师的培养、进修这一方面,居然有43.9%的教师从未参加过培训与进修,仅仅只有8.1%的教师经常进行培训与进修。

 

4、教师稳定状况。贫困地区小学教师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地区不满意,有80.1%的教师表示想县城的小学教书,只有4.9%的教师想留在村级小学教书。

 

四、调查结果及成因

 

1、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教师性别结构不平衡已经不仅是贫困地区小学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在各个区域的教师性别比例中,男教师比例明显低于女教师。有不少小学学生向我们反映,主科老师(如:语数英)大都是女老师,男老师大多存在于副科行列(如:体育、科学)

 

2、职业态度倦怠消极。心理学家罗杰斯

 

[3]曾说过:教师的职业态度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对工作、对教育事业的态度。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职业态度比较端正,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满意度比较高,但还是有教师存有无所谓和厌恶的现象。对学生、对工作,教师如果没有以一种热情、积极的心态来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是没有办法在教育事业中找到幸福感和归属感的,而且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经统计,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工作任务重。教师的作息时间从早上6:30起床,晚上8:30就寝,班主任一天的工作就是围绕着这个时间,“朝五晚九”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各种工作日记、教育笔记、听课记录也会耗费教师的精力,这些都在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

 

②社会期望值高。在社会公共的眼中,教师仿佛是万能的,教师是老师、是朋友、是家人。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把课堂引向社会的开放者。在家长心中,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未来寄托在老师身上,甚至认为老师对孩子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学生优秀是情理之中,学生的平庸是教师的无能。在社会公众眼里,他们认为教师待遇有提高,就应该努力做好一切,甚至把教师职业神化。家长的不理解和社会过度的期望值给教师带来了深深的精神压力。

 

③工资待遇低、生活压力重。在我们的调查中,贫困地区有78.9%的小学教师月薪在2000元以下,不能支撑起家庭的经济重担,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很多农村小学教师都是通过在学校旁边开垦荒地种菜来维持每日三餐,这样“亦师亦农”的生活使教师不能全身心收入到教育教学中。而在赡养老人、抚养子女、住房医疗方面,贫困地区教师更是感到囊中羞涩、不堪重负。

 

4、贫困地区小学教师参加进修机会少,培训质量不高。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而在调查中,大部分贫困地区教师向我们表示,很少有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就算有进修和培训也只是做样子,没有质量保证,并无实在的学习成果。贫困地区小学教师队伍稳定性低。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严重不足,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贫困地区教师专业素质长时间得不到提高,教学培训的参与率高效果差,需以更加有效的培训机制来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全面促进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5、贫困地区小学教师流失严重。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生活状况不尽人意,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职业压力大,导致贫困地区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年轻教师盼不来,骨干教师留不住。贫困地区教师的各项福利都低于非贫地区教师,无法吸引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投身于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更是由于贫困地区小学教师质量和数量的匮乏,不仅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同时还存在生源流失的问题。

 

大部分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去城镇小学,村级小学人数越来少,就以隆回为例,绝大部分的隆回村小都无法开齐一到六年级,所开设的年级也只能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班最多也只有十来二十个学生。生源少,教师分配也少,即使是当地学校培养出的优秀教师,也会因为条件艰苦等原因流向城镇小学。就笔者所认识的一位年轻教师朋友,在毕业后通过特岗考入农村教师编制,四年时间从村小考到镇小,从镇小考入县小。像这样贫困地区有实力的骨干教师,相继被调入城镇学校,贫困地区学校反倒成了为城镇学校培养骨干教师的基地,加剧了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流失,使贫困地区的小学师资队伍陷入了低质量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五、初等教育专业生的技能培养

 

1、增加师范生招生的结构比例。内蒙古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利生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师范类院校男女生比例的严重失调,使得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成为必然。”所以,增加小学男教师的比例,首先应该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开始,初等教育专业可以在招生过程中增加男生比例,培养高质量的男教师,从源头上解决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的问题。

 

2、提高初等教育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教师,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触动心灵的职业。教师所接触的工作对象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这就必要师范类院校在培养小学教师时应注重道德感情教育,强化初等教育教师的人格培养,进行“师爱”教育。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使其具有博大的胸怀,不嫌贫爱富,培养正确的人民教师高尚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能够适应各种教育教学环境,实现自身价值,将生命的花朵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3、提升初等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力只有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有由志向来培养,才干只有由才干来培养。师范院校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世纪人才,作为未来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育事业的接班人,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自主接受再教育,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师范生在读期间就应该培养再教育、持续学习的意识。培养博学多思的教育教学习习惯,能更加娴熟地掌握教育教学技巧,才能成为贫困地区学生的引路人,才能提升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素质和软实力。

 

4、加强培育贫困地区小学教育定向人才。《义务教育法》要求:“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而今,各界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更是得到了大批的政策支持,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三支一扶计划”等专门项目。贫困地区小学必须有一批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知识广博、治学严谨、创新进取的师资队伍。师范院校可加强定向师范生的培养,为贫困地区提供优秀、稳定的教师资源。初等教育学生应有强大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投身与贫困地区小学的教师事业当中去,并做出成绩,实现教师价值与自我价值。

 

强省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应从源头抓起,从师范生开始抓起[10]。师资队伍质量不仅严重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更是直接威胁到某些学校教育存亡的大问题。贫困地区“再贫不能贫教育,再困不能困孩子”,要想致富不能只修路,师资队伍仍需得关注。将湖南省的扶贫政策落实到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中来,坚持培养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师范生,培养贫困地区小学师资培养工作,为贫困地区小学建设更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