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组织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组织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舞蹈学;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学科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88-01
在大多数高等教育的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是以论文形式出现,要求学生从理论上阐述学术观点及想法。由于大多数舞蹈学专业学生自幼学习舞蹈,有的甚是科班对文化知识的全方位掌握有一定欠缺,在论文撰写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在专业领域中,学生能够较全面的发挥优势及特长,只有深入探索和研究适合本专业学科特色发展创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找到正确的方针路线,才能真正的体现学以致用、科学合理、符合学科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研究内容
第一,对艺术专业领域的毕业论文改革与创新性研究。在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规定为8周,通常以论文形式为主。但有部分高校已将艺术类毕业论文改为从“单一学术性论文”到“多样化毕业设计”,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环节将面临着改革和创新,也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新一轮的有效性研究。
第二,结合舞蹈学学科特色探索合理科学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在培养舞蹈人才过程中,不能够片面、单一,更不应急于求成。所制定的毕业设计要求既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又能对适应步入社会的第一阶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实战经验。
第三,制定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舞蹈学毕业设计方案。基于毕业设计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结合舞蹈学专业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可将毕业设计分为编创作品、汇报演出两种方式。编创作品即创作舞蹈作品,汇报演出即汇报表演舞蹈,均属于实践性质。两者目的都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使之系统化、综合化。使学生获得从事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及特色
舞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是具体的手把手的教与学,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必须通过科学、系统、严格的训练,将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成为一名“文武双全”、名符其实的舞蹈教育人。因此在毕业设计中的教师指导环节,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的想法,用正确的观点来引导他们。只授予学生高超的技艺,不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理论知识的培养,就不可能造就出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此项研究符合舞蹈学专业学科发展建设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真正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高等教育目标、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使学科建设得到有效的实行、发展和提高。
三、舞蹈学毕业设计改革研究与项目制定
舞蹈是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制定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的首要任务是对此项目的定义,其次是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求。最后是对毕业设计内容和评分标准的制定。工作程序主要包括:1、毕业设计选题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办法进行,选题来源不限,由系(院)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选题原则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充分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创造潜能。2、作品要求以反映培养目标为原则,内容应与选题紧密相关。学生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和检索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及研究,选出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表演。创作作品的学生要结合课堂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创编,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搜集题材,风格体裁不限,充分展开想象力,体现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3、评定方法可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评定成绩。评分细则应从设计的目的及意义、知识及技巧掌握程度、质量与水平评价(作品难度、完整性、表现力等)、学生组织纪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等几项内容着手。总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组构成,比例为60%和40%。进行成绩评定时要求做到实事求是,不要从印象出发,更不要以指导教师的声望作为评定该学生成绩的依据。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应予以充分的注意。
舞蹈学是舞蹈艺术门类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是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和真善美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舞蹈学所涉及的研究面是很宽的。在此,笔者对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索及研究还不够深远,所做出的改革方案还微不足道,希望借此引发更多同仁的支持和研讨,让今后高校舞蹈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篇2
当前,为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北京市实施了“名校带多校”策略,学校的办学规模得以迅速扩展。以北京市第一一中学(以下简称“一一中学”)为例,学校现在的工作半径是:往北55公里,往西10公里,往南还有5公里;学校有132个班、6000名学生。以前我们强调,中小学校长要尽可能多地认识学生,那么按现在这个规模就很难做到。此外,文化冲突现象在所难免,而这一问题却很少有人关注和讨论。一一中学有68年的历史,它的精神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追求的是卓越。然而,学校的新校区、分校却刚刚起步。地域的特点、生源的差距、校区的境界都会带来文化冲突,工作起来感觉压力倍增,而这些问题单靠一所学校很难解决。而这些所谓“被带”的学校,笔者个人觉得其自身都有存在的价值。比如,在笔者主持的海淀区校长基地中,一一中学所带的五六所学校确实相对比较薄弱,但实际上,这些学校中的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它们的办学经验都值得学习,都应当贡献出来。因此,学校的办学规模到底应该多大才合适确实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现实中,教师工作的边界在无节制地扩大,而学校却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目前,学校执行的绩效工资方案的参照标准即教师的工作量还是2000年北京市规定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太多,比如,要教授两个班的课、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然后要承担各种选修课,而且选修课还是动态变化的;承担研学、承担社会实践;各种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学生社团、竞赛指导……一个教师的工作量到底是多少?工作量大幅增加了,而工资却没有变化。教师的工作边界扩大了,就需要有激励机制,但学校在职称上似乎无法激励。现在中小学开始评正高职称,这说明中小学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应该跟大学一样。那么,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五年自然应该就可以评中级职称,但目前所限定的75%的中高级职称比例使得一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工作七八年都评不上中级职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哪儿来?这些都是学校管理的基础问题。转型最怕注意力分散,顶层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顶层设计是政府的责任,如果政府把改变一所学校的重任全部交给校长,学校的压力感就会非常沉重,因为很多时候,对改革方向的把握、配套机制的建设、相关政策的制定,都不是基层学校靠一己热情和能力能办到的。因此,政府应该把该做的、该管的事情做好和管好。教育转型对治理能力的挑战,不能只落到学校。如果顶层设计不科学的话,就势必会带来混乱。比如考试改革,它起着导向作用,要科学稳妥、慎之又慎。如2014年的中考,有四五千个学生物理考满分,高中还怎么选拔学生?高中的定位怎么体现?又如,2014年的中考语文考连环画,这种形式是不是适合于初中这个学段?这想要传达怎样的改革信号?笔者认为,顶层设计应当关注更宏观的问题,如果在这些专业问题上管得过多、过细,难免会误入的歧途。如果顶层设计出现偏差和混乱,那么,改革和发展就会遭受损失。
二、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我们要建立立足于校本改革方案的思维方式。当前,基础教育变革越来越趋向于学校,而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自主决策和主动创新。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注意两点。首先,我们是具体的实践者,设计任何方案都不能流于表面。现在是三山五岳的概念、五湖四海的观点,我们在其中穿越,任何一种观点对我们都可能有影响。其次,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能靠别人给我们提供标准。我们不能看新树了谁的典型,然后就都去学习,就照着人家的模式去做。我们得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感悟、去设计。因此,我们倡导主动创新、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外部环境变了,学校是不是就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向别人学习,但对方的手法是不是能学得到,怎么学习?前者说的是战略,战略很重要,是做自己;后者讲的是策略,每个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策略,而且节奏的把握也非常重要。像一零一中学,我们并不认为所有的科目都要实行走班教学;从我们的现实出发,四万平方米、四千学生,我们的大班额没法走班。所以,我们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贪吃冒进,更不能随波逐流。现在谈论改革,我们就需要思考:学校原有的培养模式还有没有生命力?我们有很多的经验,但从目前来看,新的形势显然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经验值。现在,高中招生大幅度的名额分配和高考科目改革的现状,需要我们掌握一点辩证法,弄清楚变与不变的关系,既要看到需要改变的地方,同时也要看到必须坚持的东西。改革是一种完善,是要改掉不好的做法和行为模式,而好的原则和目标则要保持住,要守住根本。笔者的体会是:教育改革的思路是不立不破,首先要立,不能上来先破,破了以后立什么呢?立的思路是基层真实的教育活动。教育改革是学校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同时我们也要在世界的坐标中去寻找自己的定位。我们看到,教育界有很多的新举措,那么这些举措是进步、是发展,还是充其量仅仅是一种变化?这些举措是不是有价值?有的时候,我们容易为一些旧问题反复折腾,而我们都知道教育是最经不起折腾的。我们必须要有独立的思考和清醒的判断。
三、一一中学如何开展教育创新?
篇3
关键词:多维;递进式;教学模式;材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226-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材料行业技术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对材料类人才需求量日趋增多,同时社会对材料人才要求更偏向于实践经验,人才的选择由以往的“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能力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面对社会上残酷竞争的人才市场,现在各高校就材料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面临捉着挑战,尤其是实用型材料人才已成为社会人才需求的一大缺口。
实践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也是锻炼学生在专业方面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更是缩短学生进入社会后改变角色的有效方法。多维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是在重实际的理念思想指导下,将实验教学、见习教学、实习教学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整合于一体,体现理论与实际结合,实用科学与理论科学相互渗透。因此,建立多维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材料类人才,充分体现“重实际”理念,对材料实际教育体系改革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
材料学是以材料为中心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材料专业教学不仅包含知识的灌输、操作技能的培养,还包括开发新材料能力的培育。学生的教育应以理论、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培养实用型材料类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材料类教育已形成了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体系。材料类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也不断更新,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材料类教育较偏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高,实践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在办学规模方面,高等院校的高比重、低投入的重复建设和连续扩招规模给材料学R笛生毕业就业问题带来很大的压力。在实践教学方面,都几乎不重视实践教学,每门课没有几节实践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简单,实践教学内容很少更新等问题。在实习教学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实习空间基地有限;同时实习时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要求提升等给实习教学带来了困难。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现有大部分院校所建立的实践基地范围窄,且仅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主,实践教学期短,办学规模的扩大使实践教学基地不堪重负,学生实践机会减少。在教学理念方面,实践教学缺乏真正的让学生动手思考的思想理念。所以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多维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实用型材料人才面临与时俱进、势在必行的。
三、实施方法
1.进行实验大纲改革:首先要对材料类专业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具体实施方法为将实验大纲逐步分成三个过程:首先改变教学计划,主要是在总的授课计划里增加实验内容;其次是建立实验项目卡,针对每个实验,建立相应的项目卡,提出实验过程中对老师及学生的要求,实验的目的、原理、设备、过程等。让学生能通过实验达到学习什么知识的目的;最后,是多培训老师在实验课程方面的教学。材料专业实验教学是对课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再次体现、巩固、深化和创新,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书本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专业技能,从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加强实验教学课堂的规范管理,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纪律,对实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要老师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案以及实验指导书。同时对学生也提出相应的要求,要求分组进行实验,采用和教室上课一样的教学模式,严格要求学生遵从实验上课纪律。在上课过程中,勤动手,多动脑,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回顾老师课堂讲授的知识,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2.实践基地建设:尽最大能力扩大见习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实际实验场所。主要的实习基地包括:学校金工实习、学校的生产单位、学校周边工厂以及或内大型生产单位等。同时学校内部也可以建设有大学生实训基地,为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实习教学改革。实习教学模式改革:采用“早锻炼、重基础、抓实际”的方案,在学生实习阶段,使他形成实际动手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早锻炼:加强实习前的训练,从而减少学生上班动手能力的适应期。利用周末、晚上、实习前几个星期学生组织学习相关的职业规章制度等内容,从而起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理解和领悟基本材料的生产过程及相关操作技能,使学生快速地适应工作角色,缩短适应上班后由学生向工人转换的时间。(2)重基础:让学生从世纪中掌握基本实践生产技能。教学模式采取“课下实习”和“集中实习”两种模式。①课下实习是指学生学习完一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后,立即安排10左右课时的实验时间。②集中实习是指在学习完主要理论课程后,安排6周左右教学生产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大概包括课程设计实习和教学实训实习。③课程设计教学实习安排在自己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基地。采取单个与综合时间实习、课下自由与集中安排相结合的形式,运用以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抓实际:最后毕业实习安排在毕业前一学年生产,时间为一个学期。毕业生产实习前,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包括实习生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安全、实习指导、法规教育。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国内大型生产单位集中实习。聘请工厂骨干为指导老师或外聘教师。毕业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指导老师两者一起考核。
4.实际教学体系改革。实施“3+X”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具体采取措施为改变传统的实验课考核方式,要把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放在首位。一是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设备水平;二是考核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最终实验成绩评分标准要强调全面性与全程性,通过平时试验课成绩、实验报告、操作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1)平时成绩占15分左右。根据学生平时每次实验课的态度、实验操作设备等加以评定。(2)实验报告占15分左右。根据试验报告书写规范、步骤、回答问题的质量逐项加以评分。为充分发挥学生的鼓励创新意识,主观能动性,对那些创新性设计相应酌情加分。(3)操作考核占70分左右。见习实习成绩由见习带对老师评定。实习成绩由生产实习单位和学校指导老师相结合考核评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由“3+X”组成,包括实验教学实践成绩、见习实践成绩、实习成绩(毕业生产实习)、各类实践竞赛成绩(即X的成绩)。X成绩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比赛及获得奖项的级别、名次来给予相应的加分。
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英语语法;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一、高职高专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分析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听讲,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实际上是“语法翻译教学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遵循准确-清晰-流利的教学原理。(2)老师讲课的时间大于学生说英语的时间。(3)重知识,轻技能。现在的流行课堂教学方式的主要弊端一是大班英语教学,由于种种原因,教师面临的授课班级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师生交流困难,难以创造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二是课堂教学手段死板,当前普遍采用的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过分强调文字翻译的训练,教学手段和过程较为单一,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单纯通过对脱离语境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只学会理性的句法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
二、语法教学的新趋势
曾经有专家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英语语法教学的新趋势进行了综述,认为目前语法教学的新趋势是把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结合起来进行,表现是:(1)传统的语法教学让位于交际性的语法教学;(2)语法教学意义语境化;(3)语法教学融入其他语言技能的学习中,即不单独为语法而教语法;(4)演绎法与归纳法相结合;(5)语法教学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语法教学的新趋势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方法,使语法教学意义化、兴趣化、实用化,从而更好地使语法教学符合学生的知识状况、身心发展状况和不同专业的需求状况。
三、高职高专英语语法教学改革策略
1、因材施教
高职高专学生有别于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的最大特点是学习基础较差,自主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应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应该体现在教材的选择上。太难的教材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而太简单的教材又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一本好的教材是良好教学成果的保证。课堂教学方面,准确把握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十分关键,既要做到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加深,又要有别于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学要求。
2、与时俱进
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作为语言组织规律的语法当然也在发展。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长期沿用的传统语法越来越受到现代语法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弊端暴露出来;现代语法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较之传统语法优点很多。教学实践证明,现代语法的问世不但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语法存在的问题,而且对提高英语语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改进语法教学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摆正关系
(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一改往日高高在上宣讲的形象,走下讲台,做交际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不能单纯依靠课堂纪律去控制课堂秩序;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真实语用环境,善于采用有效而有趣的交际活动去协调教学气氛和激发学习兴趣。
(2)知识和能力的关系。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于2000年就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牢记这一点,处理好语言基础与学以致用的关系,在“学以致用”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够“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
(3)语法和听说的关系。很多高职高专的英语从教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语法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只一味强调听说教学的实际应用性。其实,英语语法兼有两种功能——结构功能和交际功能。所谓结构功能是指它的构词造句功能,即句子的外形框架功能;所谓交际功能是指它的实际表意功能,即它的应用功能。遗憾的是,在传统语法教学中往往只是机械性地运用语法的结构功能应付考试和阅读理解,而不善于充分应用语法的表意功能进行口、笔头交际。
4、改进教法
(1)归纳和演绎相结合。语法陈述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即归纳法与演绎法。归纳法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它采用的模式是示例-练习-规则。演绎法是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其采用的模式为:规则-示例-练习。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例句和练习的典型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2)充分利用语境和上下文。现行语法教学只讲授词法和句法两部分。但在交际中,一个句子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它的语法结构是否正确,而且取决于它在具体的使用场合中是否适宜,只有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和一定的上下文中去考察才能判定。既然交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语境中,那么语法教学就不能孤立起来只考虑词法和句法,还应当适当添加章法方面的内容,使语法教学不但可以传授语法知识而且可以教授如何使用语法知识。
(3)合理纠正错误。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教学活动注意纠正错误的方法。在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基础阶段,纠正错误对学生组织正确的语言是很有帮助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意识到哪里出了差错并及时纠正错误。在练习交流的实践阶段,老师仍然可以纠正错误但没有必要对错误小题大做,这种纠正应该是选择性的。与前一阶段不同,老师不再坚持要求学生按照自己所规定的方式重复正确的句子,只需让学生意识到有错误,而不需完全否定这次交流。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语音、语法、语义”三部分构成的。作为结构系统的语法是中心成分,是结合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的枢纽。全面准确地掌握语法知识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同时语法教学也是英语教学基本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英语语法教学改革刚刚起步,亟待更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宝.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趋势与维度[J].双语学习(学术版).2007.4.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技能人才 思想道德教育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71-02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2001年到2003年,招生数从398万人增长到515万人,增长28%,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局面。我校也在这一机遇下开始大力发展,为社会积极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重技能的优秀人才。
一、德育方面。
2008年l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此举标志着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
(一)从学生的仪容仪表抓起。
从学生入学开始就严抓仪容仪表:女生不准化妆、戴戒指、项链、烫发等,男生不准留长发、穿奇装异服,学校有专门为学生指定的西服、西裤、白衬衫、领带。学校领导和学生会成员定时检查班级学生仪容仪表。如有违反者先从班级的分数扣起,每月进行各班级考核公布。
(二)从学生课堂表现抓起。
首先从兴趣入手改善教学,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引入课堂。其次把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每月考核范围。每月总结一次,到学期末进行总平均考核选出三名为学期模范,颁发荣誉证书。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还是有很多优点,慢慢的从这些点滴中改善自己的品德行为。
(三)从课程教学抓起。
考虑到学生就业情况,我校专门设置了《职业道德与法律》、《公共关系》、《普通话口语交际》等与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和专业课相联系的文化课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和《公共关系》课程主要结合实际,经常性的给学生播放一些公司或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短片让学生一入学就开始了解自己的职业取向和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而《普通话口语交际》教师则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做一些演讲、自我介绍、求职应聘材料等,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市场经济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四)从学生的文化素养、法律常识抓起。
我校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文化娱乐知识、发挥他们的特长、增加学生的法律常识,经常性的举办一些文化活动。
1.为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学校要求学生利用晨读或午读时间阅读《弟子规》,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朗诵比赛,评出优秀班级表彰,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增加学生的团体凝聚力。
2.针对学生的不良品德和恶劣行为,我校还专门邀请大庆市公安局八百垧分局的相关人员举行了“五进七讲”进校园活动,以近几个月青少年犯罪案例给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让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并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技能方面。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学校为了迎合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狠抓学生技能操作。
(一)理论课堂与技能相结合。
主要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或案例教学法。
1.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具体做法是教师事先准备一些背景材料和不同角色,让同学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加强训练,最后教师给予归纳性总结,深化扮演效果的正效应。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典型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实操训练。
学校为了强化学生实操课程的训练,开设的实训课程有:中、西餐宴会摆台、中式做床、西式做床、模拟导游、插花等。
1.开放日活动。请兄弟学校的领导、学生家长、部分合作企业等来观看学生的实训操作。为的是和兄弟学校互通有无,更重要的是让企业能够对我们的学生有一技之长放心录用。
2.本部门举行的各种活动。除了从第二课堂的学生中选出优秀者进行比赛外,其他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报名参加,每组选出前三名进行奖励。
(1)模拟导游学生在进行模拟导游训练时,同学之间相互抽签进行景点讲解,大胆指出各自的优缺点,教师则在旁边给予相应的指导工作。
(2)对于中、西式做床,教师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派一名负责的学生组织;然后给学生播放中、西式做床录像,让学生在欣赏之余轻松感受做床的全过程。
(3)中餐宴会摆台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兴趣。所不同的是发挥学生的创意空间,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酒店中经常用到的宴会。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不但在时间上严格要求自己,更要求教师在质量上给他们严格把关。
总之,中职生的就业除了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外,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学校应从多方面培养和树立他们的职业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培养他们用正确的心态来看待择业和就业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口语交际;个性;潜能
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个性健全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的。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具有惊人的创造潜能,其想象力常常使成人望尘莫及。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中建构具有儿童生命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张扬,放飞每个个性世界的潜能?
一、尊重学生,营造和谐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自己在无主题时能说很多话,但当给他们限制一个主题,并且当众说话时,学生就产生了畏难心理。这时,就需要教师尊重和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形成一种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敢于大胆地说。因此,学生一到我班,我就迅速想办法,稳定学生情绪,与学生交朋友,然后再引导、鼓励他们把经历过的喜、恼、哀、乐用语言表达出来,与他们共同分享,这样,我很快就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就敢于和我说话了。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敢于“说话”,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多表扬、多鼓励,提高他们“说话”的信心,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逐渐地,全班学生不管在课余或是课堂上都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为切实做到师生平等,我一改以往举手回答问题的方式,允许学生在不打断其他同学讲话的前提下自由发言。即当学生有疑问、有补充或有感受时,不需等老师批准可以直接站起来说,说完就坐下。这样一来,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
二、创设情境,巧妙激情
李吉林老师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使语言的发展。”所以,为学生巧妙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1.引导“玩”中说。学生的自我表述只有在自由自在的空间才得以孕育、诞生。如抓住秋游契机,进行《找秋天》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草地围圈而坐,蓝天白云,绿树草地,鸟鸣蝉叫,孩子们回到大自然的境界里,进入最佳氛围,学生互相追逐,出现许多不同的有趣场面。这时引导学生自主看说,选择观察对象,摄取说的素材;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评语言,评内容,评仪态)。这种自由、和谐、愉快的氛围成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最佳“土壤”。
2.引导“做”中说。凡学生自己经历或亲手做的事,说起来总是那么绘声绘色,感情丰富。如《买菜》口语交际课,课前让学生跟着妈妈上菜场或超市,逛一逛,看一看,认一认,买一买;课中介绍买菜经历,互相评说。课后制作蔬菜说明书,办个小小展示栏,创设交际过程。
3.引导“议”中说。教师根据训练要求,设计话题,让学生根据话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如上《如何过寒假》口语交际课,可设计:①创设情境,激发说趣;②老师示范,提出要求;③小组讨论,相互介绍说;④相互采访,自由评议。
三、双向互动,张显个性
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加口语表达能力。为了避免单调的口语交流,可以设小组进行双向互动,相互学习,在听说中相互补充、评价、启发与促进。
例如,在教学《小猫种鱼》这课时,我先出示了课题,让学生自读课题后设疑:从课题上,你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一下子说开了,有的说:“小猫为什么种鱼?”有的说:“我只听说过种花、种树,可从没听过种鱼。”还有的非常着急的说:“小猫种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孩子们一个个的问题,都反映了他们求知的欲望。我把问题记好,让他们自读多次课文后,再找学生复述课文,老师加以引导,让全班学生一齐解决刚才的问题。这样的师生、同学的互动教学,比满堂老师唱“独角戏”好多了。学生的“说话”胆量大了,“说话”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也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智力。
四、拓展延伸,放飞潜能
1.将口语交际自然融合在识字教学中。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有些人认为识字课就是单纯地识字,只要把字记住就行了。其实,在识字课上,我们一样能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例如,我在教学《识字1》一课的生字时,创设了两个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进行了口语交际:一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并讨论: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让他们在宽松、自在的小天地畅所欲言,发表见解,互相切磋。二是让学生“学当小老师”。在汇报识字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汇报所学生字后当小老师,可以邀请小朋友读,并给予评价,甚至可以让同学们围绕生字的学习向这位“老师”提问题。学生在这种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说话的准确、简练、有条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真诚待人的品质和大方得体的举止;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调控能力,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将有很大的帮助。
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科竞赛;发展模式
[基金项目:宁波大学校级教研项目课题(007-201105)资助]
引言
如今,高校学科竞赛门类越来越多,大有“百花齐放”之态。参加学科竞赛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校学生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途径之一。高校在学科竞赛中的成绩和排名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因此,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科竞赛组织工作。
一、对艺术设计学科竞赛的认识
近年来,我院艺术设诗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多次在全国各类专业设计竞赛上获得奖项,其中不乏金银铜这样的大奖。不仅为学院增加了荣誉,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其专业水平的提高。
良好成绩的取得除了艺术设计专业师生重视学科竞赛及共同的努力付出之外,也与艺术设计本身的专业特色有关。如今的中国企业正面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的转型,各级政府也逐渐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著积极引导,企业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创新设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各种形式的艺术设计大赛应运而生,既为企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创意设计,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创新能力的平台。
然而,目前在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1.多年来,高校艺术设计类各种学科竞赛层出不穷,良莠不齐,而学校在奖励学生竞赛获奖时也有限定的范围,因此有必要对各种竞赛作整理分类,以利于今后在组织参赛时作出最适合的选择。
2.组织参赛的方式尚缺乏一定的规划,大多都是专业教师根据最近的学科竞赛,结合目前正在上的相关课程临时组织学生参赛;同一专业方向的教师之间在参加学科竞赛中也缺乏组织和沟通。如果操作不好不仅影响参赛效果,还会影响正常的课程效果。
3.参加学科竞赛的成果能否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艺术设计专业竞赛中获奖的作品往往是在上千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兼具创意性和可行性,因此可以探讨能否进一步将其推广运用,如申请国家专利,与企业合作对接等。
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众多的学科竞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积极良好的专业学术氛围,是一个有利因素,我们必须很好地加以利用。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近年来在多次组织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在今后的学科竞赛中持续地取得良好成绩,并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应该总结这些有益的经验。
为了解决问题,总绪经验,笔者以我院艺术设计系为例,对如何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学科竞赛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二、艺术设计学科竞赛的统计
按竞赛的主办单位可分为教育主管部门主办、企事业单位主办、行业协会主办;按内容可分为单科类竞赛、专业类竞赛、综合类、职业技能类竞赛;按照组织规模一般划分为五个等级: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校级;按时间可分为临时竞赛、一年一届竞赛、二年一届竞赛。而学校为加强学科竞赛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推进竞赛活动持续有效开展,也明确列出了资助奖励的若干竞赛。
为了厘清名目繁多的各种竞赛,精选了一些竞赛,并将它们根据举办频率、主办单位、竞赛主题等内容进行整理分类,以便作为今后参加竞赛的基础数据参考,见表1。(为保证此表的有效性,在整理时剔除了临时性的竞赛。)
表1艺术设计学科竞赛的统计
学科竞赛的总体思路是:重点扶持学校认可的竞赛,由于学校认可的竞赛,学校会报销一定的参赛费用,对获奖的作品还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学生的激励。其他的竞赛,鼓励参加影响力大级别高的竞赛,如表中所列的一级竞赛,在级别高的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仅能为学校争得荣誉,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对学生激励也大。国际类竞赛多以创新性为主,存在一定难度,但一旦取得成绩社会影响力较大。通过组织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和提高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带动国内竞赛的开展。一件好的竞赛作品往往是经过多次参赛锤炼而成的,可以让一件好的作品多次参加不同的赛事。各级竞赛除了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便于我们发现和挖掘人才,选拔出新人,形成梯队建设,更好的实现和提高竞赛水平。
3.参加竞赛的模式研究
当前我院组织参加学科竞赛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课程作业结合学科竞赛模式,第二课堂结合学科竞赛模式及工作室课余时间组织参赛模式。根据参赛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五个要素一实践作业主题与竞赛主题的相关程度、参赛学生动员、时间安排、辅导方式及作品完成度对这三种参赛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
1.课程作业模式是否适合参加竞赛受到课程性质的限制,一是因为艺术设计类竞赛均要求提交创意设计作品,因此,通常只有包含实践项目的专业设计课程适合参赛,而类似《人机工程学》《展示概论》等理论课程以及《计算机CAD制图》《工业材料与技术》等非创作类课程就不适合参赛。二是作业完成度受到课程性质的限制,一般竞赛要求提交的作品完成度高,要求建立电脑三维模型并制作效果图及展示版面,而有些专业设计课程由于大纲的限制无法达到如此高的完成度,如《设计与表现技法》的实践作业为手绘效果图,只能参加中国手绘设计艺术大赛。
而一旦选定的课程适合参赛,此种模式的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具有以下三个优点:1.全体选课学生共同参赛,竞赛氛围浓厚;2.由于是利用上课时间辅导竞赛,时间安排充足且有质量;3.辅导质量较高,可以定期地、按部就班地进行辅导,整个作品创作的进程较容易控制。目前,我院艺术设计系在课程作业结合竞赛模式上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手绘设计表现技法》的优秀作业推荐去参加中国手绘设计艺术大赛,课程《商业空间设计》的作业布置会参考当年的“和成・新人杯”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竞赛的主题,而毕业设计的优秀作品会推荐去参加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或者全国大学生设计“大师奖”。
2.第二课堂是课内学习和实践的拓展和延伸,一般都包含实践项目,并且可以保证参赛的人数,非常适合参加竞赛。上课课时虽不如第一课堂多,但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课后作业时间来作为弥补。如工业造型设计专业的第二课堂《作品创作》的作业安排可以同中国小家电创新设计大赛或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结合起来。
3.工作室课余时间模式看起来在参赛学生人数,时间安排及辅导上都不具优势,但是如果操作得好的话,也能转劣势为优势,由于在课余时间还愿意额外参加竞赛的学生通常都是对专业学习有着深厚兴趣且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其自主积极性非常
高,可谓是“精兵强将”。他们愿意花费大量课余时间深入钻研,导师通常也十分愿意辅导这样的学生,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整个过程变得很有效率,容易产生出精良的作品。
综合分析比较以上三种,建议在参赛时,如条件允许,优先考虑课程作业结合竞赛模式,再辅助以工作室课余时间模式,精选创意优秀的作品再进行更加深入的辅导和雕琢,冲击奖项。
4.建立指导教师团队
之前参加竞赛,基本都是由班导师根据本工作室情况自行确定参加比赛,参加竞赛的各工作室各自独立参赛,相互之间较少交流。通过和一些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的教师的沟通探讨,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方式可以作为多个班级联合参加竞赛的借鉴。
根据竞赛成立指导教师指导团队,同一专业各工作室导师根据各班自身情况确定是否参赛。确定参加竞赛的各班导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统筹安排参赛进度。优点在于可以最大程度地集中优势资源,具体如下:
1.参加比赛过程中的一些组织性工作,如组织参赛报名填写参赛计划表、参赛作品投递及撰写参赛总结等工作,可以由一位导师专门负责,免去了多位导师各顾各的重复无序活动。不仅使整个进程变得富有效率,而且使其他导师得以将时间精力更多地投入于主要的竞赛辅导工作中。
2.竞赛辅导上借鉴基础部的教学改革方案,事先由各参赛班级导师集中展开讨论,共享各自的竞赛辅导经验及相关资料,理论辅导阶段由一位或几位导师讲大课(各班级所有参赛学生),作品创作阶段则由各班导师小班辅导各自班级。
3.辅导内容优化。上大课时,由各导师分别讲授各自最擅长的领域,以我院工业造型设计教研室为例,李老师长期讲授《机械结构》及《工业材料与技术》这两门课,可由他对竞赛主题涉及的相关机械结构及材料工艺作详细分析,而《产品设计前沿》一直是由刘老师主讲,因此由他介绍当前产品设计的最新趋势,并针对竞赛主题给予相关建议是最合适不过了。
此种竞赛辅导方式的改变,正是让各位导师在专业上取长避短,让每个学生能听取导师不同的意见与想法。分享各自的设计经验,提出设计问题,与所有参赛学生进行互动,展现了不同老师的教育风格,不同的设计风格。各导师不同的教学方式与设计经验,也是对每个参赛学生至关重要的,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以及竞赛经验。
如此,既增强了参赛师生间更加亲密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此措施,也正是积极响应了我设计艺术学院提倡的“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4.参赛优秀作品的宣传和推广
艺术设计专业竞赛中获奖的作品往往是在上千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兼具创意性和可行性,因此,在竞赛后可将其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识,
调动其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氛围。艺术设计参赛作品的主要形式为电子版和展板,也有少数竞赛需要制作实物模型,如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在获奖后,其推广形式主要有以下5种:
1.如果该竞赛与课程相结合,那么会组织各优秀作品办作品展作为课程作品汇报,如“和成・新人杯”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竞赛的参赛优秀作品在竞赛结束后会在学校展厅或橱窗进行展览,作为课程作品汇报和竞赛成果展:
2.作为其他课程教学的学习资料。例如,二维设计思路表达课程中排版设计就是以参赛优秀作品作为资料进行分析讲解的,产品设计前沿课程中对于产品设计创新趋势的把握也是以新近参加竞赛的优秀作品作为重要资料来解读的。
3.作为其他专业类竞赛的模板设计参考。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品的展板设计在内容上需要说明项目来源、地理位置、拟解决的问题及难点、效果图、模型、手绘等等内容,要素繁多,不易厘清,因此在排版时需要有设计思路进行表达,而参考竞赛优秀作品的排版模式不失为一种比较直观的办法。
4.一件好的作品往往是经过反复研究,多次锤炼而成的,可以让竞赛获奖作品继续申请国家专利、SRIP学生科研项目、“挑战杯”竞赛等其它研究项目。一旦申请成功,也是对竞赛作品的一种肯定,而获奖作品在申请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即是对原有设计进行优化补缺的再设计过程,可以将原来的概念创意设计变得更加成熟周到,使作品日臻圆满,真正成为精品,而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将更上一层楼。
5.举办规模较大的参赛优秀作品展。不仅是获奖的作品,不少参赛作品虽未获奖,但是也同样非常优秀,因此可以集合年度所有参赛优秀作品(包括获奖与未获奖的)举办一年一度的除毕业设计作品展之外的又一反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成果的展览。如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曾举办过一次小规模的竞赛优秀作品展,获奖作品中绽放的奇思妙想和精彩创意,深深吸引了大家,展览现场交流气氛活跃,人气十足。
集中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举办规模较大的年度参赛优秀作品展,不仅可以起到内部学术交流传播的作用,还能成为校企合作的平台与窗口。展览中的作品反映了学生们的最新思考与设计理念,对设计艺术的执著追求与创新,今天的设计效果图或许将成为明日市场上的畅销商品,届时可以邀请相关需求企业与设计机构前来参观,可以向企业推介兼具创意与可行性的优秀作品,一旦企业有兴趣,便可共同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双方的了解,增加校企合作的机会,也能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长宏,戚向阳,薛猛等.四层次.三维度.学科竞赛体制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11,30(1),109-111.
[2]应永红,王小德.艺术类学生学科竞赛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以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艺术论坛[J],2010(7),127-128.
[3]董方旭,况晓慢.高校学科竞赛运行体系的枸建.中国成人教育[J],2010(14),32-33.
[4]刘允,张雅芳.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研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2010,14(4],31-33.
[5]张玲潇,张广军,刘媛妹.高校艺术类学科竞赛组织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以河北联合大学艺术作品竞赛为例.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11(6),75-77.
篇8
1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随着新课改深入实施,汉语言文学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精神文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然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科学,它体现着人类历史人文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表着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学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对其深究,了解其蕴含的精神以及文化,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新课改背景下,引入应用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汉语言文学在实际教学中有着一定的推动意义。当前,社会在不断进步,为了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解决现代企业用人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体系中,不仅要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质和特征,并且还要为社会培养出新型综合性人才,因此这就提出了应用性教学途径,为汉语言文学培养针对性人才。
2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改革研究中,该文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整合和分析,特别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当代文学这些方面,并依此提出了采用应用性教学的策略,在保全该学科特色的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采用应用性教学,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增强对学生就业观的指导和分析,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采用应用性教学,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以正确、合理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然而就汉语言文学本身来说:它要求培养学生要具备“写、说、读”的硬功夫,在教学内容中以模块的形式逐步学习。在应用性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写作能力,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各类文件的写作水平加以提高,并能熟练运用各种文学格式,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能力。这种应用性教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用性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不仅为社会岗位培养了更多的实用性人才,也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3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结合我国中华民族精神,蕴含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人文科学学科,有着十分高的价值和地位。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只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到语言文学中所蕴含的典故和意义,体会其中所富含的精神,才能更好的结合我国国情、历史来完善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同时,汉语言专业自创设至今,经过进百年的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基本已经固定,所以优化改革汉语言现今的教学模式,能更全面的增加该专业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显得更为重要。但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在应聘时很难找到自身专业在工作中的职业定位,导致在就业中面临十分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当前社会需求与形势,从全方位来培养学生。另外,汉语言文学通常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于汉语语言能力的运用和分析能力,而对于实践方向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过多的涉及,这些原因往往就导致了该学科的应用性相比其他专业缺少实际的应用性。在一般的汉语言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不断的讲授课本或者资料中的理论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在被灌输的这一堆理论知识后点死记硬背。这种只适用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太过枯燥,导致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十分无聊,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普遍不高。因此,现今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方式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需要通过转变其教学模式,来达到与社会接轨的目的。
4应用性教学的几点核心应用
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教学改革,将学生满足更多的岗位需求为原则进行培养,不断为社会培养出综合性人才。因此,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要将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与教学策略相结合,促进学生在掌握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采用应用性教学中必须要从具体实践中展开教学计划,发挥应用性教学的实效性。笔者通过自身多年教育实践经验,归纳并总结到一些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方式策略,希望通过以下分析,有助于提高和改善汉语言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性人才。
4.1模拟情境,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汉语言课堂上应采用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中专门设计让学生实践的版块,用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模拟一些类似于招聘会、面试、会议形式、商务交流等形式来和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模拟情景对学生进行锻炼。让学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对语文学习有更深的理解,同时能够发现自身的缺陷,并及时改正优化。这样一来,不仅锻炼巩固了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也提升了学生自己的口才和应变能力,使得综合能力全面提高,这种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未来投入到工作中时能更加的从容自信,为以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不仅教师需要做出努力,学校方面也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实践是提升理论的重要手段,在将来的人才招聘过程中,实践经验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招聘人员通常通过应聘者的实践能力来侧面了解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的局限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很难得到实践平台去学习实践。所以,学校方面应主动为学生搭建各种实践工作的平台并进行合理的安排,用来帮助学生来实践所学理论。例如: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由学生组织的小型模拟招聘会、应用文写作比赛或者汉语言知识竞赛等。教师要让学生从实践中增长知识和视野,在合理安排实习的同时,有助于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去,增强了自身的经验,并且提高了自身的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
4.3保证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现在主要使用的汉语言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进行理论的讲授与板书,让学生单纯的听讲或者抄笔记,并没有过多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为此,教师需要对教材和课程做更透彻的研究分析,多听取学生的意见,通过收集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结合当今社会的流行方向,将更多的时尚元素与教材内容相融合。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建立起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通过参加学生问题讨论,多与学生交流。互动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将学生都吸引到课堂中来,在讨论中各自交换想法,达到学生之间知识互补的目的,并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不再厌倦抵触汉语言的学习。教师通过与学生互相沟通讨论,了解学生,从而能够通过学生个人情况来制定实际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并可以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有助于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4.4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逐渐成熟的新式教学方法汉语言这一门课程,对于知识的概括率比较高,其所包含的知识范围也比较广泛,以至于涉及到的知识层面比较浅。在日常的汉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集中在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使用能力的培养上,并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保证学生在学习时能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打破专业的局限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社会中具有更广阔的前景以及更强的人才竞争力。
5汉语言教学中提高应用性教学的对策分析
为了促进应用性教学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断创新和改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通过加强教学体制改革、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重点研究,具体表现在:(1)在教学体制改革中,学校要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体制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课程安排上,要设置选修和必修两种形式,丰富学科科目,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满足实用性要求;另外还需要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形成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体系,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在教学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在课堂上努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来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相互促进。(3)完善教学评价中,根据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内容不同,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在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形成正确的评价结果,有助于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工作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配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革,有助于推动中文教育工作的不断优化,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以理论为指导,实践为手段,全面推进现代化的教学思想。
6结语